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8 15:08: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

篇1

一、CAI辅助教学增强美术教学的情境感

传统的绘画教学,“语言+静止图片+演示+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易于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下,目睹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而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酿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形式的新颖,计算机的神秘,设计的独特,加上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音乐、较好地调节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轻松愉快释疑克难。如在教学《远航的大船》一课时,由于学生直接见到大轮船的机会不多,对大轮船形象模糊。运用各类素材库中的轮船等图片制作cai课件,插入音乐,揭示课题:立体紫红色的课题从屏幕中心由小到大,随着优美、深远、动听的萨克斯独奏曲推出“远航的大船”的课题。此设计效果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催人振奋。接着画面在蓝色海洋的背景下,迅速展示出各种不同外形的大轮船。那如楼房一般的客轮,架起各种不同起重机的货轮,以及色彩艳丽的彩旗,还有那生动的解说词,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随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此亢奋情绪的反应下,学生愉快地拿起画笔,主动地参与到“大船”的绘画中。当然很多以风景、动物、欣赏等为素材的课程都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

二、CAI软件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以它的生动、直观、新颖,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内部诱发学生的动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求知欲望,并充分调动不随意注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绘画的种类众多,风格各异,题材广泛,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很难真实地表现它,在绘画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讲解知识、技能,而往往并不完全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而让学生了解各个画种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无论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从别出心裁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如教学中国画,按备课思路,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CAI软件,制作成动画的过程,充分展示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及画面处理进行定镜显示,连贯运作,放大观看比较,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加速了知识技能的掌握。缩短了演示时间,扩充了练习的空间,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三、CAI软件的引入,改进了欣赏教学

传统欣赏课教学单一,缺乏艺术情趣,审美教育势必沦为说教,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常规教育手段富于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相对集中,突破常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欣赏课教学中的优势,扩大欣赏容量,使学生能更多的吸收与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潜能,激发学生从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又如五年级的《邮票设计》这一课中,制作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并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创作。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

在《中国优秀绘画作品》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印制精良的范图,通过搜索和扫描仪扫入制成CAI软件,除教材的范图外,还可以增补一些内容,徐渭的《黄甲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吴昌硕的《神仙福寿图》等著名历史佳作。结合教学来显示整体、局部,中国优秀绘画进行山水、花鸟、人物的分类,并置于显示屏上,比较异同,使学生获得对中国绘画艺术风格的直观认识。为深刻揭示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妙处,采用了色彩变更操作来实验,如将《溪山行旅图》的色调变为偏绿,偏蓝或偏红,其作品就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教育家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的自己学。”为充分利用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生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从偏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减少常见的知识、技能、讲解、演示篇幅,加大关键要害处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的传播密度,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绘画教学的新路子

在工艺与设计教学中,图案的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却都非常方便、快捷,比如说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

比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如:《形的重复》这一课,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把图案进行方向、大小、颜色的变化,再加以动画设置,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这样一来,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的感知能力。

比如二方连续纹样设计,我按以下步骤,构思制作了四个课件:一、首先安排一组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毛衣的装饰、挎包的花边、盘子的花纹等,通过画图工具和扫描仪使物象存入软盘。运行时,学生便一目了然地看到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的作用。紧接着,播放一组二方连续纹样的花边,先出示一个基本纹样,再出示一个单位纹样(由几个基本纹样组成),点击鼠标后,基本纹样和单位纹样自动地向左右或上下不断地重复、排列,形成一条花边。让学生观察动画制作过程后,总结出二方连续的概念,即以一个基本纹样或几个基本纹样组成的单位纹样,向左右、上下两上方面重复排列,形成的带状的连续纹样叫二方连续纹样。学生通过画面,较好地理解了二方连续纹样设计和制作的方法,设计起来简单快捷,省事省时。

然后在每一种骨式上设计不同的单位纹样,涂色后,以动画的形式一一向右、向下渐铺出现,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纹样设计的步骤:即骨式-----单位纹样----纹样复制-----设色。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中的当场演示的话,会费力不讨好。这样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不仅如此,通过电脑美术设计,以其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总体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五、CAI辅助教学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功能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运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能“以辅代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未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使用的辅助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比如,美术课中的教师示范有时就具有不可替代性,若用多媒体予以代替,纵使表现效果好,但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仍然不如教师亲手示范来的直接和其所特有的感染力。

二是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是不能“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效果。但是,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是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甚至动手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篇2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中引入坐标,数和形就统一起来了。有些数量关系借助图形的性质,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样一些图形的性质,借助数量的计算也可以显示出来。因此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形结合的教学,上课时尽量地画好图形,力求使图形展现出其变化的趋势。但是无论怎么画,怎么用一个又一个的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也只能出一个“死图”,如若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还可以使部分有图像想象能力的学生在大脑中产生“活图”。但对另一部分学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也只有靠死记硬背老师所讲述的结论来“掌握”知识。

学习和使用几何画板,可以真正实现了有形有色有声有变化过程的“活”的图形的数形结合的教学美梦,使学生在接触和感受各种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中把握科学认识的真谛。计算机的几何画板软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平台和精确的测量工具,有些概念用语言很难描述和理解,借助于计算机可以帮助和加深理解。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绘制图形,解题板书演示操作等教学过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集声、文、图像于一体,资源丰富,操作简易,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使这些教学环节占用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讲二次函数图像,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观看;由于画图工具的限制,函数图像的形成,只能由教师在黑板上描出几个特殊点再连线,缺乏说服力;点描少了,图形不准,缺乏说服力;点描多了,又费时费力,影响课堂效率,而且在缺乏学生的参与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选择利用几何画板的内部函数和脚本语言编程实现动态作图,不仅能进行描点法画抛物线,而且输入初等函数参数即可绘制图像的函数,特别适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学生由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角”,由传统教学中的以听教师讲课为主,转变为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这样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效益。

三、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钱学森指出: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而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先进的教学媒体能使教学中复杂的内容形成多元醒目的立体结构,结合特写、放大的手段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区分,再配合文字解释、公式或定律等显示,就能配合教材内容,突出了重点部分。运用动画功能显示物体运动和变化过程,在那些关键性变化的地方,可以采用定格,分离出主要部分进行分析,也可以把变化过程分步慢放,配以文字说明。这样就突破了难点。

利用计算机演示的优势,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灵活、形象、多变的演示过程代替教师冗长的讲授,很多难于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懂、易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观察演示后也易于接受新的教学内容。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四、构建数学实验,发展学生高级思维

几何画板是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荐的适合中学数学教师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不仅可以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这个软件改进数学教学,还用它做“数学实验”。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建模方法,不同的软件制作方法,这又是一次创意、创作、创造的过程。由于几何画板能够在变动的情况下,反映不变的几何关系、几何结论(定理),几何画板就成了一个极好的“数学实验室”,利用它可以发现几何结论。这就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智力得以开发,高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

篇3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观念和教育组织形式等各种教学因素的变革,使科学课堂教学逐步走向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教师把现代网络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在科学课教学已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1.创设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现代技术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教育信息显示的多样化(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创设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求异思维提供良好的条件。在科学课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时,放映“海市蜃楼”的录像;夏天,在风和日丽的日子,站在海滨,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庙宇、楼阁等景色出现在空中;口渴的沙漠旅行者,眼睁睁地看到前方有一潭晶莹的水,当他们快速兴奋地奔向池水时,池水却可望而不可即。从录像中看到这些奇特现象,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决心要搞清这奇特现象的成因,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形成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又如:在“核能”部分教学时,教师从课件库中调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照片,使学生了解核能的巨大威力,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演示课件中核反应示意图及核反应堆工作释放热能来发电的原理,再调用我国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的资料及图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核能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营造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感知到从自然、生活,到科学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领略自然现实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终身的探索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设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特教授认为: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而现代教学媒体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如用传统的实验进行教学,学生对成像规律很难建立清楚的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真理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将验证性的实验变成探索性的实验,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设计教学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发现问题―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在利用传统的媒体让学生总结出三种情况后,采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使学生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件自己选取不同情况下的成像情况,并记录成不同像时的物距、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情况,讨论分析实验数据,最后得出结论。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提高知识水平,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发挥其创造的潜能。

3.借助信息技术,扩大视野增强实验效果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演示实验,以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理论,或从中得出规律。这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有的实验教具小,或变化不明显,实验不便于全班学生清晰观察,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做实验投影实验,效果明显增强。

例如:在讲《电流的磁场》一节时,以往奥斯特实验是在讲桌上展示,由于小磁针发生偏转,不便于全班学生观察,而影响教学效果。现改用实物投影做上述实验,将所发生的现象直观地投影在银幕上,学生看得一清二楚,从而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这种新颖的方法,刺激了学生的感观,引起学生注意,比观察实物还认真,因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演示实验中,有很多实验,如用透明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圆的直径;不同刻度的刻度尺测小木块的长度,及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是提高测量准确度的关键。小实验中,双金属片的弯曲实验、液体的扩散现象,磁体周围磁场的存在及磁场的分布情况等等,都可以通过实物投影进行演示。

4.利用信息技术变通时空,适应课堂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有时需要教师举出许多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许多生活现象,而那些生活现象有的可能及时浮现,而有的学生可能忘记或是在平时根本就没有注意。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就能变远古为现实,实现大小、远近、动静、虚实的转化,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科学课堂效果。

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日食、月食的形成,笔者制作了一套“日食月食”的课件。分别用两个转轴带动地球、月球的公转。这样可以模拟日食月食的形成,很轻松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如:在讲“相对运动”时,可以播放一段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公路两边的树木向后移动的场面,就会很容易看明白相对运动现象,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5.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习知识,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一个过程。由于科学教学内容大都是科学家已探究出的规律,比较抽象或复杂。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综合在一起,使各种科学现象和过程都在屏幕上演示出来,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有些不易完成的实验,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补充演示实验的不足,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演示光的反射实验时,许多教师由于条件所限没有激光演示器,常用手电筒来代替,但这样效果显然不好。笔者在讲课时用Flash设计这个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以动画的形式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理解把握重点,且记忆深刻,不用教师多讲,结合实验自己就可以归纳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利用信息技术的再现功能,提高实验课的复习效果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复习时学生很容易忘记,而且有的实验是不适宜重做的,尤其在复习课时更不可能把平时教学时的实验都做一遍。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复现”优势就可以达到复习的目的,播放音像资料片或多媒体课件把一些实验“重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果。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的复习中,教师可以用教学VCD再现物距在2倍焦距之外、等于2倍焦距、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等一系列的成像实验,起到了与真实实验同样的效果,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如“电流的形成”、“阿基米德原理”等实验都可以采取类似的重现演示,而且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控制播放过程、可停、可放。这些多有利于观察,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避免了传统演示中的连续性差、难以控制的缺陷。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的应用应有“度”的把握

在课件方面,应选择适当的知识板块制作课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教学目的。要遵循适宜原则,牢记课件不是通用的。制作课件时应注意教学内容旨在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追求华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真正放在一个学习者、参与者、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的地位来处理,不要让学生成为局外人。

在网络教学方面,要慎而又慎。初中生不是研究者,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过分强调网络资源的汲取而忽略了目前的学习,就会出现因知识扩充而影响正常的学习这一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控制和引导利用网络进行的学习,避免出现涉及过广、涉及点过多的情况。

2.信息技术不应代替思考

信息技术的过多应用会使学生跟着信息技术的演示文稿及相关资源的内容走而忽略自身的思考,以局外人的姿态来对待本应思考的问题,有走马观花之嫌。它会使学生的思考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需要学生的思考时,建议不使用或适当使用信息技术,以避免信息技术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惰性状态,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汲取和思维的发展。我们要还学生参与者的本色。

3.信息技术不应代替实践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很多关于实验的视频资料和虚拟实验来补充现实科学教学中的需要。但实验的演示资料和虚拟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观赏的资料,学生的技能得不到训练,对实验的细节也把握不准确,缺乏真实的感受。所以,对于科学实验教学来说,还是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体验实验,成为科学实验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4.信息技术不应代替板书

自从应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甚至一节课也没有板书,都用多媒体展示。虽然这样节约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但是在屏幕上的内容一晃而过,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握。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的板书,边讲边板书,不但可以与学生用语言和眼神等进行感情交流,而且能够充分协调师生活动,使学生思维与教师传授保持高度的一致,能够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突出课堂教学重点。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们要正确对待和应用它。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篇4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教材),较原统编本有很多新的改进,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与欢迎。但这套教材较统编本的文字功底存在一定的差距、推理在严密有据方面做得有些差劲,个别地方处理欠妥,甚至还存在错误,下面就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与编者及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切磋:

1.教材P51的例2的第(2)题,题目是“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船上的货物必须在不超过5天内卸载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至少要卸多少吨货物”,但其解答却是:

把t=5代入v=240t,得

v=2405=48.

从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全部货物恰好用5天卸完,则平均每天卸载48吨。若货物在不超过5天内卸完,则平均每天至少要卸48吨.

此解答,说得好听点是为了回避使用分式不等式(组).笔者认为如此解答,一没有体现初二学生的应有水平;二不能让学生信服;三没有体现本节内容的函数相关知识的应用宗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此处可以有如下三种处理方式:

方式1)作出函数v=240t(t>0)的图象如图1,

故若货物在不超过5天内卸完,则平均每天至少要卸48吨.

【评注】此解答方式充分体现了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宗旨.同时学生接受十分自然,感觉非常良好!

方式2) , 1t≥15, 240t≥48,

v=240t,

故若货物在不超过5天内卸完,则平均每天至少要卸48吨.

【评注】此解答方式严密有据,综合利用了“凑”的思想、不等式的性质相关知识,作为初二的学生能够顺利接受;同时也为高中阶段继续研究不等式(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方式3) v=240t(t>0), t=240v,

v≥48.

故若货物在不超过5天内卸完,则平均每天至少要卸48吨.

【评注】此解答方式同样严密有据,综合利用了消元思想、不等式组等相关知识,作为初二的学生有接受的可能.

建议:此问题应该按照方式1处理,同时还应该把方式2与方式3用其它字体排列,作为阅读材料呈现给学生.如此,一者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二者符合此节教材应有的编写宗旨;三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为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提供了机会与可能;四者培养了学生的严密有据的表达能力,现在80%以上的学生不会表达解答题的解答过程,希望教材再版时应有所改进,尤其是在严密性与科学性方面作出表率.

2.教材P52的例3的第(2)题的两种建议处理方式:

方式1)作出函数F=600l(l>0)的图象如图2,

由图象知:当0

故若动力F不超过⑴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方式2)设动力臂要加长xm,则l=(x+1.5)cm,

F=600l(l>0), 又0

00), x≥1.5(m).

故若动力F不超过(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3.教材P53的例4的第(2)题的两种建议处理方式:

方式1)作出函数P=48400R(R>0)的图象如图3,

由图象知:当110≤R≤220时,220≤P≤440.

故若这个用电器的电阻在110~220Ω内,则其输出功率在220~440W内.

方式2)P=48400R(R>0), R=48400P,

110≤R≤220, 110≤48400P≤220,

220≤P≤440.

故若这个用电器的电阻在110~220Ω内,则其输出功率在220~440W内.

4.教材P55的第6题:【原题】红星粮库需要把晾晒场的1200吨玉米入库封存.

(1)入库所需时间t(单位:天)与入库速度v(单位:吨/天)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粮库有职工60名,每天最多可入库300吨玉米,预计玉米入库最快可在几天内完成?

(3)粮库的职工连续工作两天后,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很可能会下雨,粮库决定次日把剩下的玉米全部入库.需要增加多少人帮忙才能完成任务?

此题的第(2)题显然是不等问题,第⑶题教参及许多辅导书籍的答案都是需要增加60人帮忙才能完成任务.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答案吧.理由是:假若这60人每天可入库200吨,那么前两天可入库400吨,次日增加60人后又可入库400吨,岂不是在适合题目的条件下会出现 “次日之后还有400吨玉米仍然在晾晒场上没有入库”了!造成此等错误的根本原因是题目本身有问题.建议把“需要增加多少人帮忙才能完成任务?”改成“至少需要增加多少人帮忙才能完成任务?”

其合理的解答当然应该是:

设需要增加a人,则

篇5

一、“学困生”问题的提出

“学困生”,过去又称“差生”、“后进生”。对于“学困生”的界定,专家学者们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其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不能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性对的教育、教学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这是在目前为止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界定。

二、学困生的表象特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 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他们先是厌倦学习,而后放弃学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学困生正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因而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进步。

1.学习能力差:自学的自觉性差或在学习中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根据教材中的要求叙述正确答案,分不清楚掌握了哪些,找不出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被动学习,阅读能力差且易受外界干扰。

2.基础知识薄弱: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3.思路不明晰: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无所事事。解题没有过程、步骤,或逻辑不清。他们对问题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甚至老师提出简单问题也不积极思考。

4.整合能力差: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作业应付差事,遇到困难不想办法解决,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害怕考试,缺乏竞争勇气:考试前不认真复习、马虎应付,对考试缺乏信心,考好考坏一个样,学习好

坏不是我的事。

三、学困生转化的探讨

(一)想法设法,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1.加强直观性,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及抽象性的学科。 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质,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所学知识的数学模型。例如:在讲“相交线、平行线”时,我让学生动手用木条做相交线、平行线,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从而引导出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这样,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2.融入艺术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正负数时,有些学生往往漏写负号,我说:负号就是一根木棍,你若不重视它,它一掉下来就会打你的。

3.注重情感性,提高学习兴趣

尽管是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比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了教师,就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仅是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要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4.扩展课外性,提高学习兴趣

对学困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二)、想方设法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上课注重提出学困生能回答上来的问题,以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困生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遇到问题不愿动脑筋,也不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这时教师注意启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解答问题。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作业的难易程度要接近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逐步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对于布置的作业,要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严格要求。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往往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有的是因为上课思想不集中,开小差,导致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只好抄袭,本节课内容没有掌握,以后的内容听不懂,从而造成抄袭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三)、想方设法对症下药

对学困生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的自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个别的学困生,可以采取单独出试卷考试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想办法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河”。学习也就如此,今天失一点数学概念,明天丢一个定理、公式,越来越跟不上,也就越来越厌烦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差。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学困生也可以一步步转化为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篇6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

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 转贴于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二)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似评价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老师们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说如果这样,那以后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反映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新课题,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篇7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08-04

【作者简介】1.孙崇勇,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副教授;2.刘电芝,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认知负荷基本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认知加工与教学设计的主要框架理论。最早提出认知负荷理论的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斯威勒(Sweller)。在他看来,认知负荷就是指学生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消耗的心理资源的总量[1]。他以工作记忆理论、认知资源理论、注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在认知加工过程中要投入一定的心理努力,承载一定的负荷,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认知是要负载运行的[2]。总的来说,认知负荷理论的发展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时,教育和教学实践又是它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给教育实践带来了富有价值的启示,也将带动教育实践进行切实可行的变革。

根据认知负荷的来源及性质,斯威勒等人把认知负荷分为三大类,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三者相加就是认知负荷总量,即总的认知负荷[3]。内在认知负荷主要受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和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4]学习材料越复杂,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越少,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越高;反之,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越低。帕斯(Paas)等人认为,学习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以及信息要素间的交互作用一般是学习材料本身所固有的,或者说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无法通过操纵教学而加以改变的[5]。这也就是说,只要学习材料一定,内在认知负荷就是固有的、稳定的。当然,如果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较为贫乏,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同时加工更多的材料,工作记忆的负担就较重,产生的内在认知负荷也就较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新手比专家学习新知识更慢、更困难。外在认知负荷也称无效认知负荷,主要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有关,是由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没有直接贡献的心理活动引起的。[6]外在认知负荷与现代教学设计联系相当密切,要让学生把有限的认知资源有效地用于学习,以便于其提高学习效率,就要尽量减少他的外在认知负荷。龚德英、刘电芝等人在多媒体学习的不同时段呈现元认知监控提示,考察其对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内、外在认知负荷均较低的情况下,增加元认知监控活动能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成绩[7]。相关认知负荷也称有效认知负荷,是指在完成某一任务的过程中,当学习者把未用完的认知资源用于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加工时产生的认知负荷。[8]该负荷虽然占用工作记忆资源,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总的来说,它不仅不会阻碍学习,反而会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龚德英、刘电芝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关认知负荷的大小是以内、外在认知负荷为前提的,只有在两者都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才能有多余的资源用于相关加工[9]。所以,相关认知负荷不是随时随地都有效,而是在认知还没有超负荷时才有效。

二、认知负荷的测量

由于认知负荷具有内隐性、主观性、动态性、相对性等特点,关于认知负荷的测量一直是认知负荷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这对认知负荷理论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美国学者布鲁肯(Brunken)等人迎难而上,把认知负荷的测量划分为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两个水平,即客观性(主观与客观)与因果关系(直接与间接)[10],共包括以下四大类测量方法。

1.间接的主观测量法。

该法主要运用量表,要求学习者自我报告在学习过程中所投入的心理努力的总量[11]。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心理努力总量与真实的认知负荷之间的关联程度有多大,但该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较为广泛。有人统计过,在2003年以前,帕斯等人设计的PAAS量表用得最多。最近,笔者研究发现,由唐桑(Tsang)和维尔兹奇兹(Velazquez)基于心理负荷的多重资源模型设计的WP量表在效度与敏感度等方面略高于PAAS量表,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认知负荷主观测量工具[12]。该量表要求被试者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8项心理资源的使用情况给出一个0到10之间的数字,“0”代表一点都没占用该资源,“10”代表该资源被全部占用,最后将8个数字相加所得的均值作为总的认知负荷指数。8项心理资源即中枢处理资源、响应资源、空间编码资源、语言编码资源、视觉接收资源、听觉接收资源、操作资源、语言输出资源。

2.直接的主观测量法。

这种方法是指运用等级评定量表,要求学习者自我报告学习材料的难度,即其对学习材料难易程度的敏感度。因为材料难度直接与其所引发的认知负荷相联系,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直接评估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所导致的认知负荷之间的差异。[13]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材料的难度还受学习者个体的能力水平、注意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3.间接的客观测量法。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测量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二是测量学习者的一些生理指标。通过分析学习任务的成绩可以揭示认知负荷高低。其一,分数是客观指标;其二,这些成绩取决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过程,该过程受认知负荷的影响,但这对认知负荷来说又是间接测量。生理指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伴随认知负荷产生而出现的生理反应的各项指标,目前主要包括心率、瞳孔直径、眨眼率以及脑事件相关电位等。生理指标对于认知负荷来说,也是间接、客观的指标,例如:高认知负荷会导致学习者高度紧张,作为对学习材料的情绪反应就会发生心率的变化[14]。

4.直接的客观测量法。

任务绩效测量属于直接、客观地测量认知负荷的方法,即通过测定学习者完成指定任务的绩效来判断该任务给学习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又可分为单任务测量和双任务测量。单任务测量就是通过学习者完成单一学习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来推算其认知负荷,一般以任务的准确率、反应时间、错误率、速度等作为测量指标,其假设是认知负荷的增加会占用更多有限的心理资源,反映在任务绩效上就是效率降低、错误率升高。单任务测量在实践中的应用很有限,往往只是作为认知负荷其他测量指标的补充。目前,用得较多的是双任务测量,它要求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主任务与次任务),即除执行主任务外再完成一项次任务。采用双任务范式测量认知负荷的基本假设是:人的工作记忆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灵活地分配到任务解决的不同方面。在双任务条件下,如果一个学习者必须要同时完成两个任务(如学习任务和监控任务),而且两个任务都需要相同渠道的资源,那么所有的资源就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可以根据两个任务的成绩来推测认知负荷的强度。[15]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代认知负荷的研究还可以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脑成像技术、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等。

三、认知负荷理论与小学数学教育

认知负荷理论正在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毋庸置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认知负荷,如果教学设计考虑不周或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就可能使这些认知负荷干扰甚至阻碍学生的学习。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考虑如何降低认知负荷,让学生把有限的认知资源真正用到学习上。

1.优化教学语言。

在课堂上,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进行认知加工,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加工,也自然会影响学生认知负荷的高低。数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字,数字本身就是抽象的,如果学生一直使用抽象思维来进行认知加工,就会非常消耗认知资源,从而会感到很累。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简练扼要,特别要做到生动形象,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活泼、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来进行认知加工。这方面也有实验依据,如龚德英和刘电芝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学中的概述可以降低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有利于他们释放更多的认知资源用于相关的认知加工,从而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16]。另外,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及语音、语调等非语言系统也能传递信息内容,学生也需要进行认知加工,从而形成外在认知负荷。因此,教师还要注意恰当地运用非语言系统来辅助其表述与传递信息。

2.注重数学样例教学。

样例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让他们更多注意到问题的一般结构特征,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些原理、规则、算法等,因而可以促进学生图式及其自动化的获得。[17]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统计》一课时,应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样例,如学生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结构、家庭生活费支出计划等涉及项目人数统计的样例。这些样例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也与他们头脑中长时记忆、储存的图式及其相关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能大大降低他们的认知负荷。因此,在教学中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题材或者学习样例,可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3.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有关。因此,在设计数学课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认知负荷的强度,应对相关的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的组织,不要把有趣但与教学关联度不大的动画、声音、图片或文字放在课件中。这些材料容易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消耗他们的心理资源,增加他们的外在认知负荷。另外,在呈现教学材料时,要多运用表格、图片等,容易混淆的内容要用红、绿线等加以区分,这种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概括性强而又形象、直观,不仅能减少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还有利于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例如: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如电冰箱、大衣柜、建筑物等。教学人教版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就可以用课件将这些物品分类呈现,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对比。这样的呈现方式与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相比更加直观、形象,可以大大节省学生的认知加工资源,降低其外在认知负荷,也有利于学生在言语和图像模型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一般来说,数学知识本身比较复杂,抽象性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合理设计教学程序,以便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但愿以上几点策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Sweller,J.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 Cognitive Science, 1988,12(2): 257-285.

[2][13][14]赵俊峰.解密学业负担: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15-18.

[3][5]Paas,F.,Renkl,A. & Sweller,J.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 38(1): 1-4.

[4][6][8][11][15]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7]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元认知监控活动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8,31(4): 880-882.

[9][16]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 概述和音乐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 83-87.

[10]Brünken,R.,Plass,J.L.,& Leutner,D. Direct 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38(1): 53-61.

篇8

Keywords: morality education; TPSR responsibility mod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m然我国课改实行至今已有10余年,课程标准无疑起着纲领性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及教学过程中,仍有众多学校停留在单纯学习体育技能的层面,只注重体魄的锻炼,而忽视了体育运动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自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后,体育教学的重点将向身心同步发展转移[1]。TPSR模式即“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该模式源于美国,主要研究了体育教学中身心健康的培养方法,与“立德树人”思想不谋而合。本文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思想,通过对TPSR模式的简要介绍和其核心价值的阐述,分析了该模式在我国体育教学中推广的重要性,同时在体育教学阶段性培养、日常课程安排和教师培养3个方面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该模式的方法,希望能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加快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1 立德树人思想及TPSR责任模式的引入

1.1 立德树人思想的建立

立德树人思想源于党的十报告,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即树立德业,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2]。

1.2 TPSR责任模式的引入

1.2.1 TPSR责任模式的概念及价值核心

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教授、当代著名体育教学论专家海尔森,针对现代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苍白无力,提出了培养提升学生责任感的体育教育模式――TPSR责任模式,即“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或海尔森模式[3-5]。TPSR模式是让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其由5个责任层级组成,即:通过体育活动,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尝试;提升学生的自我导向意识,从内心知道参与、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对社会有利的事;培养学生从只关心自己转到关心他人,能够考虑别人的处境;指导学生延伸至体育课外,也能够帮助他人规范行为,对个人和社会负责 [6-7](如图1所示)。

该模式的价值核心是:吸引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2.2 TPSR责任模式的目的及目标

TPSR责任模式的目的可以被总结为通过体育活动,教导学生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将TPSR的概念和策略植入体育活动项目中,帮助学生承担更多个人责任及社会责任。经过实验[6],非常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海尔森提出的这种模式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体育教育模式。

对TPSR模式的研究不仅是在体育教学领域上对“立德树人”思想的理论延伸,更为“立德树人”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参考途径。我们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思想,对TPSR责任模式进行研究,引入课堂,是对当前体育教学僵化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具体实践。

1.3 基于立德树人的TPSR责任模式的新解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学生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青少年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在欧美学校中,教师面对的是犯罪、暴力、及吸毒率的不断增长,不仅如此,还有抑郁、自杀未遂和无故缺课等现象不断涌现。而这一点,在我国也是初见端倪,如果不在源头加以控制,就会演变得愈发严重。体育――作为消耗青少年多余体力精力的最好方式,正是一个改变我国青少年沉溺网络、暴力等恶习的最佳途径[6]。基于立德树人的TPSR模式正是通过体育教学,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方式,使青少年学会承担个人和社会责任,从德育角度出发,减少暴力心理因素,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2 基于“立德树人”层面的TPSR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1 TPSR责任模式的课堂表现等级

TPSR责任模式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为5个等级,学生们需要对自己进行评估,同时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估,有了这些明确的等级区分,学生就会清楚自己所需要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如何让团队变得更优秀[8](如图2所示)。

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会尽力教会学生们需要学习的体育技能,加强体育锻炼,而TPSR责任模式则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心兼备培养的模式下,将TPSR责任模式融合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他们可以在锻炼体育的同时培养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这样身心同步培养的体育课,也会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青少年上课情绪低、不积极参与的状况[9]。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也需要思考怎样在运动中教会学生受益终身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始终应该铭记在教育者的心中:“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0] 照本宣科制的教育无法真正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想要真正深化,必须走出单纯教学的桎梏,TPSR责任模式就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案例。

2.2 体育教学的阶段性培养

为了简化过程,笔者将体育教学选择的价值划分成阶段,认识阶段或是发展阶段。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规律学习,然后也能避开价值这个问题。只要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个进程就能帮助备课,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体育运动上,更好地参加体育课程学习,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2.1 第1阶段――尊重

第1阶段――尊重是“立德树人”中的“立德”,即树立德业的一部分,指在体育运动中尊重对手和队友,不会因为实力的强弱而影响学生对他人与本人的评判。尊重是敬重、重视的意思,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一种德业。体育教学中只有互相尊敬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默契[11]。首先,要尊重每一个人参与的权利。可以通过事先更改游戏规则的方式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例如,在课上,在学生参加活动前,让他们选择小组,若这时有学生落单或性格内向,可能无法进入各组,这种规则会导致学生产生被排斥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对学生的伤害最大。选择小组这种事,虽然受到批判无数,在我国依然能够存在,这并不意味着其没有可取之处,而是教师和学生在?n上更应给予那些学生尊重,教师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组。其次,可以通过游戏分组的方式来实现尊重,一样是选择分组,在课上,教师可以提供学生几个项目,让学生以选项的方式,间接分组,这样,他们就会直接去选,这种行为则出于习惯和爱好,分出的小组既公平又合理。假如时间很短或教师指导不合理,则会对学生们造成随意的分组和武断的评价。此外,要在分组时让这些组别分配平衡,教师可能要在游戏开始后让一部分学生换到别的组去,并提醒学生公平地组建小组、自己能解决问题、能和平解决问题、发现自己在不同队伍中的不同潜能,这样会提高学生间的相互协作与协调,并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慢慢提高学生们互相尊重的意识,这在分组中也避免了过强或过弱的现象[12]。

另外,要尊重每一个人努力的价值。无论是在体育课上,还是在体育训练和比赛当中,每一个人都付出许多心血和汗水,有些甚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然而,并非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相同的回报。那些付出许多努力却没有获得成功的人,也有他们努力过的价值;因此,无论结果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应该得到彼此的尊重。只有自己努力的价值得到尊重与肯定,学生们才会更有信心面对接下来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尊重胜者,尊重顽强不屈的败者,也是立德树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2 第2阶段――努力

第2阶段――努力是“立德树人”中“树人”,即培养人才的一部分,指学生能在体育课上发挥出自我激励的能力,用心去学习该项体育技能,并尽力提高这项技术、锻炼体魄、培养自信健全的人格。在竞争中获得成就,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对成功最普遍、最令人鼓舞的定义方法,但是有所改善、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甚至是努力都能够定义成功。N.John 关于对抗自我意识涉入的理论停留于阶段2的这一组成部分中,即一个有任务指向的人根据参与度、改善和对一项具体任务中的熟练度来定义成功,反之,一个自我涉入的人将超越别人作为对成功的定义[13]。在学习涉入中,成功主要取决于一个人自身的努力(尽管还有其他例如能力和任务难度等因素),反之在自我涉入中,成功取决于别人做的怎么样。一个人能够受个体的控制,但是另外一个人不行;因此,成功是建立在众多因素之上的,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的选择权,并且有能力将他们投入实践当中,才能最终建立起对他们有用的内部的自我衡量标准,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格,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2.2.3 第3阶段――自我导向

第3阶段――自我导向主要是“立德树人”中“树人”的深化,即加强培养人才的另一重要部分,目标在于自我规划、自我评估和自我反省这些方面,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为自己的健康幸福负责,帮助他们超越阶段2的课程,真正帮助学生树立起德业、成为优秀的人才。阶段3通过鼓励反省性选择,赞赏学生在天赋、需求及兴趣方面的多样性,要完成这种智力需要树立真正的自我管理,青少年必须培养深入探究自我的勇气。有一些是很敏感的话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能够使他们确信将可以察觉到的缺点公开,他们就可以通过制订个人计划来改正缺点,若其能够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且找到方法来解决它们,这会使学生变得更为优秀。自我评价表见表1。

2.2.4 第4阶段――关怀和给予帮助

正如等级三(以及所有阶段)一样,阶段4需要根据年龄来进行调整。到了成熟的阶段4一般需要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同情心及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出于关心、怜悯他人,不计外部报酬而作出行动,评定要求阶段4的内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下为其要求:1)倾听并且不作评判、不武断地作出回应;2)有能力帮助他人却不高傲;3)明白只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提供帮助的重要性;4)不要成为一个救援人员;5)拥有帮助他人、和平民主地解决分歧的能力。

处于等级四的学生承认别人也和他们一样有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他们学习从他人的角度来观察和感受事情,这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一种很重要的品德。能够反映阶段4精神的第1步可能是要求他们尽己所能地为他人贡献,并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体验[14-15]。

除非学生的行为和教师的责任感都得到提升,否则这些阶段都只是空谈。如果学生们感觉到他们的能力和他们的需求被认可,如果他们被作为独特的个体来对待,如果他们承担着他们应承担的责任,有权利发表他们的观点,并且自己做出决定,许多事情就会开始变化。他们将受到尊重进入到阶段1,当他们被他人关心、在乎,并主动关怀和给予别人帮助时,将进入到阶段4。阶段1中的互相尊重与阶段4中的关怀和给予帮助都是学生应该重视、树立的优秀道德品格。教师全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不断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及社会责任感,也许有些学生并不情愿,但时间长了,学生会自然开始接受并承担责任。在接受并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渐渐发现自己的潜能、树立自信的人格,从而成为优秀的人才,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2.3 体育教学的日常教学安排

为了提高效率,TPSR责任模式的责任层级和策略必须要嵌入体育教学的日常课程安排中。传统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往往是根据体育技能修养的层级,进行阶段性的学习及训练,忽视了体育教学为核心本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如果将TPSR责任模式融入体育教学的日常课程安排,我们就会知道将心理健康同步于体育运动,会给课程进度带来数倍的飞跃。

可以将体育日常教学分成以下几个阶段(见表2)进行日常体育安排,我们就能够掌握融合TPSR责任模式的日常教学安排的节奏。

体育活动长期在室外进行教学,存在的变化性也非常高。以上每个阶段的TPSR责任策略都是针对特定的环境实施的,而体育教师也应该在问题出现时灵活应用以上原则,来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活跃课堂气氛,将权利下放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基于立德树人思想的TPSR责任模式的教师培养

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TPSR责任模式被当作传统教育外的另类教学法。个别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其有效的前提下可能会考?]选择它。目前在美国,TPSR责任模式成为了体育领域教师综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成为其他专业人员和青年工作者为专业做准备的标准模型;但是,研究教师教育的学者却发现,教导其他专业人员进行TPSR责任模式的教学并非易事。TPSR的标准模型和操作策略学习常常浮于表面,在此之外,研究教师教育的学者同样希望他们的学生了解其根本的价值,培养对于受忽视学生的奉献精神,这才是这种方法的核心;因此,美国将TPSR责任模式的体育教师培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如图3所示,海尔森曾用过9条有关教师教育的论述,这些方法旨在教师和教育学者不仅能够帮助下一代,而且把TPSR责任模式当作传统教育的一种理论补充。

虽然没有一种思想能带来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教师应考虑体育活动专家的课程设置和实现方式如何对学生起到作用,每一种实验性的教学结构都有明显的优缺点、可能性及限制性;因此,以上的课程计划都需要因人制宜、因校制宜,这里只能给出总体的课程参考,而不能将其死板地固定下来,进行实施[16-17]。

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思想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把良好品德传达给学生,就能使“立德树人”理念更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TPSR责任模式给教师的培养提出了可行的途径,这也是体育教学的一大创新。

4 启示

1)目前TPSR责任模式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将其运用到具体实践上的更是少之又少。而我们应该在体育教学中逐步推广TPSR责任模式的责任层级理念,通过渗透该理念、建立初步的教学规划、最后有计划地实施该模式来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的责任感,使青少年得到身心的同步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93-1

审视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一个突出的存在问题的是一些教师片面地重视鉴赏基础技能而严重忽视美术鉴赏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因此,美术教师要深入实践、探索与研究美术鉴赏教学,寻求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美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

一、美术鉴赏教育应体现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中的人文精神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度进步,引发了人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悄然变化,当代高中学生在这种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与渗透中,他们在审美观念领域强烈的时代特征性也充分地彰显了出来。高中学生的潜意识里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教师可以将美术鉴赏置于文化的情境中进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传统精神能力在鉴赏美术作品中得到强化与提升。比如,对于绘画中“线”的赏析,主要要突出中国绘画格调、个性、情感、功力方面的赏析,还要理清中国绘画格调、个性、情感、功力与中国书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尝试从追求绘画审美意境的层面来赏析中国山水画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这样的鉴赏教学是在民族文化情境中进行的,学生可以更多更好地了解到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美术中中体现。丰富与优化美术鉴赏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鉴赏的兴趣,培养和提高了鉴赏能力。提高鉴赏兴趣既可以让学生鉴赏原作,还可以让学生从多媒体中接受更丰富的传统美术信息。

二、发挥网络平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作用,拓展鉴赏空间,丰富鉴赏资源

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与广泛普及,使得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网络平台为学生们搜索与发掘美术鉴赏资源,进行鉴赏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美术鉴赏教学的方式也由被动鉴赏教学变为了教师指导下的鉴赏教学。如果没有网络平台,美术鉴赏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就非常明显,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鉴赏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被扼杀。鉴赏教学的方式必然会影响到鉴赏教学的结果,学生要在鉴赏教学活动使自己高层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除了要主动积极地参与鉴赏教学活动外,更重要的是在鉴赏过程中对美术作品要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的鉴赏教学才是有效和高效的。多媒体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们获得更多更美的审美体验创造了条件,他们可以在无限的时空中欣赏与体验美术作品的美,并潜移默化地接受作品的精神熏陶和灵魂洗礼。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任意地选择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并随时随地就鉴赏中的某个问题或自己的某个观点、看法和鉴赏体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探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鉴赏教学,使得教学更具了直观性、时效性、逼真性和有效性。

三、创设“大家谈”,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在鉴赏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要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当学生真正地从主观意识和行为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欣赏和鉴赏各种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他们才能从本质上对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地位与价值有一个比较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多元、宽容、客观、开放的审美理念与审美心态。对美术作品真实的感悟与体验是学生在美术鉴赏中收获的最为宝贵的东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在理性分析和客观理解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取向。因此,教师要创设“大家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形成既富有鲜明个性风格又体现健康向上特征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例如: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蒙娜丽莎》的鉴赏,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妻子蒙娜・丽莎。对于她那永久的微笑,有的学生从中看出了温文尔雅,有的学生从中看出了乐观自信,有的学生从中看出了严肃安详,有的学生从中看出了忧愁哀伤,有的学生从中看出了揶揄讽嘲,有的学生从中看出了神秘莫测。通过“大家谈”,学生们大胆发表了对蒙娜・丽莎微笑的看法,充分想象蒙娜・丽莎微笑中那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四、在比较中鉴赏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将比较的方法运用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比较中,学生可以将作品进行同类与异类、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比如,将圭托乔・柯查莱利的《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和拉斐尔的《大公爵圣母》为比较鉴赏的对象。“人物形象呆板有余,活力不足”是《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作品“人性的力量”缺乏,体现不出古罗马时代人物那种特定的表情与动作的特征。然而,认真地比较一下拉斐尔的《大公爵圣母》与圭托乔・柯查莱利的《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学生就会感到拉斐尔的《大公爵圣母》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对中世纪绘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区别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对中国美术鉴赏同样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学生可以从比较鉴赏中丰富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能力。

让“美术世界”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之一。美术鉴赏教学要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益,美术教师任重而道远。

篇10

古人曰“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多媒体教学具有可控性,也就是说媒体可在人的控制下,有选择地再现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媒体的可控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得以延长,并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就能让他们认真学习。此外,由于学生,感知较为模糊,总是习惯于从事物的整体上获得感知,把握事物的综合印象,而忽视对事物的更为具体、细致地把握等这些现象,我们应运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图文声像并茂,直观生动的形象,刺激学生的感官,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促进其思维、记忆和想像等心理活动。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还可以将学生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积极动眼、动耳、动口、动手,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主体作用,达到最佳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查漏补缺,及时复习,夯实基础

第一,利用多媒体解决单词关。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学习一门语言,掌握大量的词汇是最基本的要求。词汇犹如砌墙的砖,做饭的米。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很多学生刚上高一,一看到课文篇幅变得长,词汇比初中增多,马上就失去了信心。他们觉得英语单词难读、难记,或者说英语单词前面记住了,后面又忘了,加上刚结束紧张的中考后,暑假两个月的放松,很多初中学的单词都淡忘了,特别是一些初中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借助多媒体,快速复习初中英语词汇,加强词汇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运用词汇的能力,是高一新生的紧迫任务。

其次,再从阅读教学方面谈。英语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近几年来,英语阅读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重视。从高考所占的分值和所占的试卷篇幅,我们都能看出提高阅读技能的必要性。而且,篇幅在加大,词汇量变多,并出现超纲词汇,这些都导致难度在增加,因此在高一阶段就要让学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在高一阶段还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集体协作,自主学习。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中人机交互,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

自主学习意味着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学习,包括负责做出有关学习的所有决策,并负责实施这些决策。其核心就是学习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