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8 15:42: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

篇1

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的概念,是指借助生态学的概念来描述的金融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各种金融机构根据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配置金融资源和加强风险管理,而且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把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定的结果作为制定和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的依据。但是,区域生态金融环境质量的评价涉及多个方面,而且具有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中提出的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九项指标,通过AHP方法对这九项指标分别加以权重,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提供参考。

一、AHP简介

AHP是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简称,又称层次分析法。这是一种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蒂教授于本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他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问世以后,就逐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自从该方法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就被我国学者和研究人员等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管理规划、能源开发利用与资源分析、城市产业规划、人才预测、交通运输、水资源分析利用等方面。

层次分析法基本的思想是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层次和若干个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对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一)明确目标,建立多层次结构

一般情况下,分为三层:最高层、中间层、最底层。最高层是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往往是解决问题必须考虑的准则,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准则层;最低层往往包含的是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和方案等。

(二)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两两比较”是指比较所在的同一层次的各个因素对上一个层次的某个特定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进而构造出判断矩阵。本文中采用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蒂教授的1-9标度法对需要比较的因素做重要性比较。详细见下表1所示:

数值2,4,6,8表示i元素相对于j元素的影响介于上述两个等级之间。

(三)各层因素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权重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方根法、和积法。本文采取和积法来计算权重向量,计算方法如下:

1、将上述第二个步骤得到的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做归一化处理,其元素的一般项为:

2、将经过归一化处理之后的判断矩阵的按行相加,即为:

3、对第2步骤得到的由wi组成的向量(w1,w2,……wn)t进行归一化处理:

这样处理后便得到归一化后的向量:

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近似解。

4、计算最大特征根,令最大特征根为λmax,判断矩阵为A。则

计算出权重向量和最大特征根以后,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如果通过检验,则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为权重向量,也就是说w1′,w2′….wn′即为对应因素的权重。如果不能通过检验,则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本文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

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大,表明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反则反之。当n<3时,判断矩阵永远具有完全一致性。对于多阶判断矩阵(即n≥3),需要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利用一致性指标比率CR进行检验。当CR<0.10时,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当CR≥0.10时,就需要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使其满足CR<0.10为止,从而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一)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多层次结构

本文中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选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中提出的九项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设为最高层(A),从金融发展因素、社会因素、经济信用因素这三个方面来评定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将这三个因素放在同一层次作为准则层(B)。每个准则层下面有设不同的因素,作为因素层(C)。如下表3所示:

注:表中最后一列的数据是根据最后的计算结果填入的

(二)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表3的层次结构结合问卷调查,应用1-9标度法,获得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如表4~表7所示:

三、总结

由表4~表7计算结果可以得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三个准则指标和因素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3最后一列,得到评价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各个指标的权重。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九个指标中,影响力较大的顺次为地方经济基础、地区金融发展、法制环境、诚信文化。这样的结果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中的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文中利用AHP法确定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因问卷调查范围小,客观现实很可能得不到真实反映,再加上AHP法的使用带有一定主观因素,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不过,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金融生态坏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能够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真实情况,这在理论逻辑上是严密的,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信息反馈作为有关决策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董肇君.系统工程与运筹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篇2

(He'n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s,Zhengzhou 450004,China)

摘要: 评价了河南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尤其是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工业发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耕地锐减、水域减少、绿化面积减少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及该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同时简要分析了引起这些问题原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和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

Abstract: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dland of He'nan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such as arable land dropping, water area disappearing, green spaces reducing, and pollu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briefly analyzed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se problems and proposed measures to optimize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河南中部 生态环境 城市化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Key words: midland of He'nan Provin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306-01

0引言

河南省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包括省会郑州在内的豫中地区是河南省的经济和交通重心,全国铁路大动脉京广线陇海线在这里交汇,连霍、京珠、京港澳等重要高速公路经过此处,我国中部地区的航空枢纽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位于此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豫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速度20%以上,成为我国中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引起全国瞩目。

1豫中地区城市化现状

豫中地区近年来城市化是建立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基础工业快速增长之上的。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包括23个城市和县级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非农产业产值要占到区域总产值的95%以上;城镇人口要占到区域总人口60%以上;要把该地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

以郑州市及其所辖县市为例,近几年该地区的城市化现状主要表现在:①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增大,1995年其城镇常住人口为31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2.9%,2010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63.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3.1%,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出2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5%;②城镇数量增多,分布密度增大,郑州市所辖县级市已经增加至5个,大部分乡已经升级为镇,有些城镇已经呈现首尾相连;③城镇的经济实力增强,2010年仅郑州市国内生产总值4002.9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部六省第3位;④工业与服务业产业产值增加,非农业劳动者比重增高,2010年郑州市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非农业劳动者比例已超过60%,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居我国中部地区前列。伴随豫中地区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及早采取措施,这将是豫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城市化对豫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豫中地区经过数千万年以来黄河冲积泥沙缓慢的自然淤积和几百代人长期不懈的开发,才逐渐演变成今天我国中部最具活力的平原地区之一。近十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持续高速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巨大的。目前郑州市内水域占市区面积已经减至千分之五以下,大多数湖水面严重退缩,尤以西流湖的水面减少最为严重。该地区人口密集,城镇众多,并且以平原为主,旅游资源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城市绿化具较大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近年由于大搞开发建设,不但城市地表水面积减少,而且城市绿化用地被挤占,树林也大面积被砍伐。水体和绿地面积的减少,首先是引起城市生态气候的变异,导致了城市热岛的出现,冬季郑州市区郊区的平均温差超过5℃。

城市化发展也导致了豫中地区用水量急剧增长,近三年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将近0.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郑州、许昌等市地下水严重超采。由于城镇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染最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及其郊区、排污河道两侧等。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呈现由点向面扩展的趋势。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种类多,分布广。在郑州市周围21个点共检出236种重要有毒有害有机物,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和酞酸醋等污染非常突出。在该地区监控河段总长度中,V类以下水质达到50%以上。

城市化发展导致该地区人居环境矛盾日趋尖锐,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仍的继续恶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该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城镇废水年排放量为11.97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为3991.6亿立方米,烟尘与粉尘排放量为63.21万吨,工业废渣与生活垃圾年产生量2367.2万吨。

豫中地区高速城市化需要进行大量的非农建设,部分城市规划过大导致土地资源压力增大,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豫中地区生态承载力90%以上依赖于耕地,其次为建筑用地、水域和绿化用地。由于河南中部草地资源十分缺乏,实际上大部分畜牧产品只能是由耕地提供的农作物和饲料等转化而来,导致该区域耕地需求压力更大,对耕地过度的开发利用是造成豫中地区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原因。

篇3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6-0012-06

1 基本思想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基础性课题之一,也是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1-3]。考虑到水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4-7]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一切生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8-11],本文在前人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新理论,认为水资源承载水平是在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区域水资源系统承载的人类发展水平,而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承载水平的稳定最大值,即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区域水资源系统能稳定承载的人类最大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限定下的最值。而人类发展水平则应包括经济、文化、生态的全方面发展,因此对水资源承载水平及水资源承载力的量化可由式(1)、式(2)实现[12]。

式中:WRCL表示水资源承载水平;WRCC表示水资源承载力;EC、CU、EL分别表示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及生态服务功能水平;T、M、E分别表示技术、管理及环境;T0、M0、E0表示评价时间与区域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客观环境水平;max[TX-]表示水资源承载水平的稳定最大值。

在上述水资源承载力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以鄱阳湖区11个县市为例,利用GRACE数据反演水量及生态服务评估方法,计算2010年水资源承载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以此探讨湖区11个县的水资源承载情况。

2 研究区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长江中游,是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即“五河”)尾闾相接的似盆状天然凹地,受长江和五河水位约束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连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3-14]。鄱阳湖汛期与枯水期洪枯水位面积相差10多倍。

鄱阳湖的水域、湖滩洲地,分别隶属于沿湖11个县市:永修、南昌、德安、新建、都昌、进贤、湖口、余干、星子、鄱阳,及九江市的市区(图1)。区域交通运输、旱涝灾害、水文、气候等受鄱阳湖水体的影响较为直接,具有自然资源和自然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的相似性。因此,鄱阳湖区为此11个县市行政疆域的总称,总面积19 761.5 km2[15]。地理坐标东经115°31′-117°06′、北纬28°11′-29°51′。鄱阳湖区人口密度高于流域人口密度,而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绝对数量剧增等问题给鄱阳湖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3年和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GRACE卫星反演数据,来源于Helmholtz Center实时更新的GRACE卫星数据(http://isdc.gfz-potsdam.de/)。

3.2 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对于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Costanza[16]等的研究从科学意义上明确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估算的原理方法[5],并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分类和评估。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归纳为17类,以货币形式按16类生物群系核算价值,依据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价和面积计算总价值,这是一种“存量”估算方法,即估算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的总价值量。但Costanza的研究中针对的是全球平均情况,对具体的地区某些计算存在着较大偏差。谢高地等[6]在Costanza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实情制定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其中,生态服务支撑功能(SU)包括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态服务同化功能(AS)包括废物处理、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土壤形成与保护,水对文化水平(CU)的贡献可通过水生态系统的娱乐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项来表征。本文采用谢高地的生态服务价表及Costanza的ESV计算公式(式3)来计算生态服务价值。

式中:ESVf为单项(CU、SU、AS)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元/a);Ak为研究区第k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hm2);VCfk为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系数(元/(hm2・a))。

3.3 水资源承载力量化

式中:k1、k2、k3、k4是系数,其值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的需求比例确定,且k1+k2+k3+k4=4。在技术、管理和环境一定的情况下,k1、k2、k3、k4是固定的常数,各项平均单位用水量所产生的价值Eec、Ecu、Esu、Eas亦是固定的常数。经济用水(包括生活用水)Qec和生态环境用水Qel之和等于水资源量,即Q=Qec+Qel。在水资源承载力式中,Qec=Qnew,Qnew为水资源天然可更新量。

水资源承载力的值按式(6)计算。

在技术、管理和环境一定的情况下,Eec、Ecu、Esu、Eas比较容易求得,而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确定最佳的k1、k2、k3、k4是关键。Q量纲为m3,E量纲为元/m3,因此,WRCC和WRCL量纲均为元。

4 结果计算与讨论

4.1 相关参数计算

4.1.1 EC、CU、AU、AS的计算

利用201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计算得到鄱阳湖区各县市的三项生态服务价值,其中经济水平用GDP量化,计算结果见表1。

4.1.2 k1、k2、k3、k4的估算

k1、k2、k3、k4的比例是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的需求比例而确定的。

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需求之间的关系可通过社会经济用水与需要生态服务同化的废水的关系确定,因此,k1/k4=用水总量/废污水排放量。

社会经济需求与文化娱乐需要的比例根据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比例确定:k1/k2=5/2=2.5。

生态服务支撑功能需求与社会经济生活需求的关系可根据社会经济生活中提供原材料的与水有关的生态服务支撑功能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确定。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分类,这些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机纸制品业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经计算得江西省k3/k1=0.16。

由k1+k2+k3+k4=4求得鄱阳湖区各区县的值(表2)。

4.2 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承载水平计算

4.2.1 水资源量计算

采用GRACE卫星数据反演水量,计算2010年相对于2003年水资源量的年均变化(单位m)及相对于2003年的年[CM(25*2/3]均水资源,计算2010年水资源量最高与最低时的水位差。[CM)]

由于GRACE数据的精度在20 km以上,本文计算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量,用ACRGIS进行插值求得各县区的水资源水位平均高度,将水位乘以面积获得其2010年水资源量与2010年年水资源更新量。根据GRACE数据反演得到的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更新量见表3。

结果显示:九江市市区用水总量大于其水资源总量,其他县用水总量均远小于其水资源总量;鄱阳县用水总量基本等于年可更新水资源量;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四县用水总量超过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值相对其他县较小(见图2)。九江市市区的异常数据表明其抢占周边县区的水资源量的可能性大。

4.2.2 水资源承载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计算

九江市市区用水总量大于其水资源总量,可知九江市市区的用水总量从鄱阳湖或长江引水获得,因此将九江市市区水资源总量全部算作生态需水,计算其生态服务价值。即九江市市区经济水平用水为11.230 5亿m3,生态服务功能水平用水为5.433 6亿m3,其他各县市生态服务功能水平用水为水资源总量扣除用水总量。根据经济用水(包括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四项总价值计算各项的单位用水量产生价值Eec、Ecu、Esu、Eas。根据公式(4)、公式(6)计算得到鄱阳湖区水资源承载水平及水资源承载力(见表4)。

4.3 结果分析

4.3.1 水资源承载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

从表4可以看出,鄱阳湖区水资源承载力较高的县市有鄱阳县、南昌县和进贤县,较低的有德安县、星子县和湖口县;九江市市区水资源承载水平最高,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水资源承载水平较高,德安县和星子县及其他县水资源承载水平较低。水资源承载水平高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差距相对较小的县有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四县,与用水总量超过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趋势一致;水资源承载水平等于水资源承载力的为鄱阳县,与其用水总量基本等于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趋势一致(见图3)。因此,水资源承载水平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能反映用水总量与年水资源更新量的关系。

4.3.2 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

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是该区域居民平均每人所享有的由水资源承载的人类发展水平。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较高的县市有永修县、德安县和星子县;较低的有九江市市区、都昌县和余干县;其他县居中(见图4),这是由于人均水资源年更新量的优势差距造成的。

九江市市区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最高;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较低;其他县居中;由于人均用水总量多少的差距为九江市市区最多,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最少,其他县居中(见图4)。

虽然鄱阳县水资源承载水平高,但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不高,说明鄱阳县水资源可承载的综合发展水平高是由于其土地面积大,水资源可更新量大引起的,人均所有的可更新水资源量低。相反,德安县和星子县水资源承载水平低,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高,这是因为其总可更新的水资源量尽管不大,但人均水平较高。九江市市区水资源承载水平和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都很高,说明九江市市区通过历年储水或抢占临县区的水资源,实际承载的人均贡献发展水平和总量均高。

永修、德安、星子和湖口四县的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和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在整个鄱阳湖区的位置相对其水资源承载水平总量和水资源承载力总量的位置偏高,说明其水资源可承载的与实际承载的人均贡献发展水平高。图3、图4反映了该地区单位劳动者在同样的水资源条件下,能够且已经获得更高的人类综合发展水平,即因为这四县的技术、管理和环境因子比其他县市好。这种不同地区水资源承载水平与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的不一致,反映了地区之间技术和管理因子及环境因子的差距。

4.3.3 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

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是单位水资源,即每立方米水资源所承载的人类发展水平。鄱阳湖区单位水资源承载经济水平情况,以九江市市区比较突出,南昌、新建、进贤基本一致,略微高于剩余的7个基本一致的县;对于单位水资源承载文化水平,九江市区、星子县、湖口县和南昌县最高,德安、鄱阳县最低;对于单位水资源承载生态服务支撑功能情况,德安和湖口高于其他9个基本一致的区县;对于单位水资源承载生态服务同化功能,除新建县最低,其他的趋势同单位水资源承载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一致(见图5)。综合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四种因素,鄱阳湖区11个县市中九江市市区、南昌县、星子县和湖口县的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高于其他县,其中九江市市区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最高。反映了九江市市区、南昌县、星子县和湖口县,在同样的水资源条件下,能够获得更高的人类综合发展水平(见图6)。

综上,在相同的水资源条件下,星子和湖口总体和人均综合发展水平高;永修和德安人均高,总体不高;九江市市区和南昌县总体高,人均不高。其中人均综合发展水平与图7一致。

对于鄱阳湖区人均单位水资源承载经济水平和生态服务支撑功能情况,九江市市区、永修、德安、星子和湖口较高;对于人均单位水资源承载文化水平和生态服务同化功能情况,星子和湖口最高,九江市市区、永修、德安、南昌县次之(见图7)。

4.3.4 总超负荷分析

采用自然分类法,对各县市的总超负荷进行分类,总超负荷各县市从大到小为:九江市、南昌县、湖口县、新建县、进贤县、都昌县、星子县、永修县、余干县、德安县、鄱阳县(见图8)。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各县市的人均超负荷进行分类,人均超负荷各县市从大到小为:九江市、湖口县、南昌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新建县、进贤县、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见图9)。

4.3.5 水资源承载水平均衡分析

为了对鄱阳湖区各县市水资源承载水平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各部分的均衡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对比分析了EC/CU与k1/k2、EC/SU与k1/k3、EC/AS与k1/k4的关系(表5)。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原材料来自与水有关的生态服务支撑功能的产业增加值也包括了与水无关的价值,如造纸机纸制品业和纺织业中涉及钢铁器材、化学合成物质等,所以EC/SU相对于k1/k3必然偏大。因此,本文不比较EC/SU的均衡度。

从表5可以看出,经济功能偏强、文化功能偏弱的(即EC/CU>k1/k2)的县市有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九江市区、德安县、湖口县,娱乐文化生态功能不足,但城市到郊区旅游娱乐很平常,因此生态文化功能的地域不均衡性是允许的;经济功能偏弱,文化功能偏强的有永修县、星子县、都昌县、余干县和鄱阳县;经济功能偏强,生态同化功能偏弱的(即经济水平/生态服务同化功能>k1/k4)的县市有新建县、九江市区;经济功能偏弱、生态同化功能偏强的有南昌县、永修县、进贤县、德安县、湖口县、星子县、都昌县、余干县和鄱阳县,而新建和九江市市区生态系统对污染的同化功能差。

5 结论

(1)由于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优势不同,各县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明显差异,鄱阳县、南昌县和进贤县较高,德安县、星子县和湖口县较低;关于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永修县、德安县和星子县较高,九江市市区、都昌县和余干县较低。

(2)因为用水总量的差距,九江市市区水资源承载水平最高,南昌县、新建县和进贤县也较高,德安县和星子县及其他县较低;而对于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九江市市区最高,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较低。

(3)永修、德安、星子和湖口四县人均水资源承载水平和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在整个鄱阳湖区的位置相对其水资源承载水平总量和水资源承载力总量的位置偏高,与其一致的是四县人均单位水资源承载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在鄱阳湖区11个县市中均偏高,即该地区单位劳动者,在同样的水资源条件下能够且已经获得更高的人类综合发展水平。

(4)综合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生态服务支撑功能与生态服务同化功能四种因素,鄱阳湖区11个县市中九江市市区、南昌县、星子县和湖口县的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高于其他县,其中九江市市区单位水资源承载水平最高。

(5)鄱阳湖区各县市的总超负荷由大到小为:九江市市区>南昌县、湖口县>新建县、进贤县>都昌县、星子县、永修县、余干县>德安县、鄱阳县;鄱阳湖区各县市的人均超负荷由大到小为:九江市市区>湖口县、南昌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新建县、进贤县>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

(6)根据研究结果,新建县和九江市市区需加强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产生污染的同化功能;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九江市区、德安县、湖口县等6个县市可加强生态文化娱乐功能。鄱阳县水资源承载的人类发展水平较好,而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四个县需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均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Rijsberman M A,Van De Ven F H M.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0,20(3):333-345.

[2] 王红瑞,钱龙霞,许新宜,等.基于模糊概率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2009,40(7):813-821.(WANG Hong-rui,QIAN Long-xia,XU Xin-yi,et al.Model for evaluating water shortage risk based on fuzzy prob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9,40(7):813-821.(in Chinese))

[3] 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ZUO Qi-ting.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city:theory method application[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in Chinese))

[4] 高媛媛,王红瑞,韩鲁杰,等.北京市水危机意识与水资源管理机制创新[J].资源科学,2010,32(2):274-281.(GAO Yuan-yuan,WANG Hong-rui,HAN Lu-jie,et al.Consciousness of water resources crisi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in Beijing[J].Resources Science,2010,32(2):274-281.(in Chinese))

[5] 张士锋,陈俊旭.华北地区缺水风险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7):1192-1199.(ZHANG Shi-feng,CHEN Jun-xu.Research on the risk of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in North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4(7):1192-1199.(in Chinese))

[6] 王占永.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预测模型及软件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WANG Zhan-yong.Study on evaluation & prediction medel of urba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D].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7] 贾绍凤,何希吾,夏军.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47-351.(JIA Shao-feng,HE Xiwu,XIA Ju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of China[J].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9(5):347-351.(in Chinese))

[8] 刘昌明,王红瑞.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05):635-644.(LIU Chang-ming,WANG Hong-rui.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and population-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05):635-644.(in Chinese))

[9] 高媛媛,王红瑞,许新宜,等.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2):204-214.(GAO Yuan-yuan,WANG Hong-rui,XU Xin-yi,et al.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Case of Quanzhou City in Fujian Province[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12,27(2):204-214.(in Chinese))

[10] 王会肖,王红瑞.中国水环境水生态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1):21-26.(WANG Hui-xiao,WANG Hong-rui.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water ecology in China[J].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6(1):21-26.(in Chinese))

[11] 龙腾锐,姜文超,何强.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J].水利学报,2004,1(1):38-45 (LONG Teng-rui,JIANG Wen-chao,HE Qiang.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new perspectives based on eco-economic analysi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4,1(1):38-45.(in Chinese))

[12] 刘晓,陈隽,范琳琳,崔胜玉.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与新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12-318.(LIU Xiao,CHEN Jun,FAN Lin-lin,et al.Progress and a review of new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 capacity research[J].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4,3:312-318.(in Chinese))

[13] 《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Study on Poyang Lake Area of Editorial Committee.Study on Poyang Lake Area[M].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8.(in Chinese))

[14] 席海燕,王圣瑞,郑丙辉,等.流域人类活动对鄱阳湖生态安全演变的驱动[J].环境科学研究,2014,27(4):398-405.(XI Hai-yan,WANG Sheng-rui,ZHENG Bing-hui,et al.Ecological security evolvement in Poyang Lake influenced by basin human activity[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27(4):398-405.(in Chinese))

篇4

【关键词】3S;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德阳市

【Keywords】3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Dengyang city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46-03

1 概述

我国的环境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Τ鞘谢肪澄廴鞠肿醋龅鞑椴⒔行评价,80年代开始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做评价。80年代末以来,主要对城市环境质量做综合评价,并开始对县级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做综合评价。随着RS和GIS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处理、分析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得RS和GIS在调查、监测、评价等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使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由单一因子的调查与监测,逐步发展到多种数据综合评价,且用数值分析方法描述生态环境状况[1-3]。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脆弱性方法的研究,例如人工神经网络方法[4]、模糊判定分析方法[5]、综合评价方法[6]、景观生态学方法[7]、ES方法[8]、层次分析方法[9]、P-S-R模型方法[10]、ESA方法[11]、灰色评判法[12]等,但是目前并未形成一种大家一致认可的评价方法,而且上述方法基本均局限于定性的、定量的、静态评价方法,并且专家的意见占较大比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不够好且实际应用价值不够高[13]。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评价的方法,在此之前,也有人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4-16]。

德阳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近年来随着德阳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围绕资源环境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为推进德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之路,对德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有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生态环境评价

2.1 研究区概况

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东经103°45′-105°15′,北纬30°31′-31°42′之间。西邻阿坝,东接遂宁,南靠成都,北临绵阳。全市面积5818km2,现辖绵竹市、什邡市、广汉市、旌阳区、罗江县和中江县。德阳市境狭长,南北长约162km,东西宽约65km,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省辖地级市,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九大城市之一,也是成都周边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2.2.1 指标选取原则

建立科学、完善、可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危险性评价的关键,合理有效的指标选择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必要过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科学规律,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态环境的特征、揭示生态环境的内在特征和外部触发原因。同时要考虑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数据精度如何、是否可定量化。②全面性,生态环境质量是在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多重作用下的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综合考虑。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全面分析生态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③动态性,不同的地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差异,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在选取评价指标时,需结合研究区的情况作调整。

2.2.2 指标选取

针对德阳市的环境状况,在参考了已有研究并多次听取专家意见基础上。本文选取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度和海拔高程三个评价因子。①土地覆盖:结合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区的土地覆盖类型:耕地、有林地、居民地、草地和水域;②植被覆盖度:根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德阳市植被覆盖度;③海拔高程(DEM)。德阳市低海拔处高程310m,高海拔处高程4950m,海拔高度差异较大。

2.2.3 数据源

遥感影像数据:本文采用2015年Landsat影像,空间分辨率为30m,影像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成像质量良好。德阳市区域跨轨道号129/038和129/039两幅影像,采用WGS-84坐标系,UTM投影,影像均已完成了辐射校正和几何纠正。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空间分辨率为30m的DEM数据,数据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2.3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根据前人的研究,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即空间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空间主成分分析的步骤如下:①原始数据标准化;②建立每个变量的协方差矩阵R;③计算矩阵R的特征值以及每个特征值的特征向量;④通过对特征向量的线性组合进行分类提取主成分;⑤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式(1)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⑥利用自然断点法,将计算结果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差。

式中,Fi是第i个主成分,Wi是它的相应的贡献。结合每个主成分及其对应权值,进行代数计算得到综合评价指标,来表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情况。EVI的值越大,表示其生态环境越脆弱。

2.4 评价结果

根据德阳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德阳市生态环境质量为良的区域占35.32%,质量为中等的区域占31.39%,质量为优等的区域占20.02%,质量为差等的区域占13.27%。与德阳市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相比,得到林地和草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耕地次之,人类工程用地和汶川地震后造成的地质灾害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最差。生态环境质量优和差等主要分布在德阳市的西北部,该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森林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抵抗力稳定性等因素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好于其他地区。草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多为中等,草地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单一,抵抗力稳定性较差,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耕地受人类影响较大,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除地质灾害区域外,德阳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差等的区域还广泛分布于人类工程活动集中的地区,该地区由于工程活动造成了地下水下沉、破坏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该区的恢复力,使得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

3 讨论

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现状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条件,通过对特定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可以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情况,追寻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原因,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方法与途径。德阳市自1999年10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目前,研究区完成退耕还林17.75万亩(1亩≈666.67m2),其中生态林16.3万亩,经济林1.4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就显著,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综合效益。

为进一步提升德阳市生态环境|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对研究区西部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治理的可行方法主要是在一些地势比较平缓或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区域建立多功能混合生态林、农业经济林以及规范化牧场等混合生态系统;②加强环境质量监管力度,引进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改善全市环境质量;③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涛.基于RS和GIS的四川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4.

【2】Zhang Qia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changes in NOx emissions over China during 1996C2010 [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 57(22):2857-2864.

【3】Zhang Jiahua. Advances in estimation methods of vegetation water content based on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J].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0,53(5):1159-1167.

【4】郭宗楼,刘肇.人工神经网络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97(2):75-78.

【5】王鸿杰,尤宾,上官宗光,等.模糊数学分析方法在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水文,2005,25(6):30-32.

【6】冯长根,李彦周.综合评价方法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08(5):112-115.

【7】王乃亮,杜斌.景观生态学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运用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4,30(6):84-85.

【8】许世刚,高新陵.ES-SOFM混合模型及其在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30(5):53-55.

【9】卢仲达,张江山.层次分析法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导刊,2007,26(3):79-81.

【10】王洪翠,吴承祯,洪伟,等.P-S-R指标体系模型在武夷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3):123-126.

【11】李炎女.工业生态安全评价与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12】厉彦玲.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方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J].测绘科学,2007,32(5):77-79.

【13】黄淑芳.主成分分析及MAPINFO在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 17(1):47-49.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福建地处低纬亚欧大陆东南岸,地理位置23°33'-28°20'N、115°50'-120°40'E,陆域面积1.214×105km2,东濒东海与南海,面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海岸线长度位居全国第二。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2~21.8℃,各地年平均降雨量基本都在1000mm以上,年日照时数1754~2482h[5],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大)风、寒(冻)害和强对流天气。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占了全省土地面积80%以上。耕地类型比较复杂,有水田与旱地之分,大部分以水田为主,占80.8%,旱地仅占19.2%。福建是中国4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素有南方“绿色宝库”之称。全省林地面积9.08×10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74%,主要包括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宜于造林的无林地[6]。福建河流众多,水资源蕴藏量丰富,全省较大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和木兰溪,即“五江一溪”。其中闽江长541km2,流域面积6.09×104km2,是东南沿海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1.2资料及来源

利用2007-2010年福建全省67个台站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计算各县(市)湿润指数和灾害指数。数据包括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mm)、月平均10m风速(m/s)、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气压(mb)、饱和水汽压(mb)、各类气象灾害受灾面积(hm2),资料分别由福建省气象台和福建省气候中心提供。水体面积(hm2):每年每季度选取一张EOS/MO-DIS晴天影像资料,通过遥感解译获取全省水体分布的shapfile文件,然后通过GIS空间分析插件计算各县(市)的水体面积。分县(市)分类土地利用面积,包括水田、旱地、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土地退化面积等,由福建省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库提供。

1.3方法

1.3.1评价模型

采用李丽纯等[5]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福建省年度生态质量进行气象评价,其中,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由各单项评价指数加权计算所得,单项评价指数包括湿润指数、水体密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灾害指数。其中,年度湿润指数K=Ra/(∑ETi),Ra为年度降水量,∑ETi为年度12个月潜在蒸散量之和。根据《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7],ETi为ETi=22di(1.6+U1/2i)Woi(1-hi)P1/2i(273.2+ti)1/4(1)其中,i是月份编号,Pi是月平均气压(mb),ti是月平均气温(℃),di是月的天数,Ui是10m高度观测的月平均风速(m/s),Woi是在温度为ti时的饱和水汽压(mb),hi是月平均相对湿度(%)。计算区域生态质量等级时,当K>1时,取K=1。其它单项指数均通过加权计算得到,具体算法详见文献[5]。

1.3.2空间分布图制作

采用GIS制作福建全省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图,分析全省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布状况。

1.3.3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采用统计学中的数理推断方法分析生态质量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软件采用SPSS11.5[8-9]。

2结果与分析

2.1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

根据李丽纯等[5]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福建省地面观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遥感数据,计算福建省各县市年度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值,得到2007年各县市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值介于0.54~0.67,2008年为0.53~0.67,2009年为0.47~0.67,2010年为0.53~0.67。对照生态质量评价分级标准(表1)[7],福建省大部分县(市)生态质量良好,即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值介于0.55~0.70。其中,2007年福建省生态质量为良好的县(市)有65个,占全省行政区数(67)的97.0%,2008年有63个,占94.0%,2009年有60个,占89.6%,2010年有64个,占95.5%,其余县(市)生态质量评价等级为一般,均未出现评价等级为优、较差或差的区域;2007年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等级为一般的县(市)为漳州市区、石狮市,2008年为漳州市区、晋江市、石狮市,2009年为漳州市、龙海市、厦门市、东山县、泉州市、晋江市、石狮市,2010年为漳州市、晋江市和石狮市。这些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等级曾为一般的县(市),除龙海市植被覆盖指数(0.33)较高外,其余县(市)的植被覆盖指数均较低,均在0.22以下,说明植被覆盖是影响福建省生态质量的关键因子,植被覆盖的好坏对生态质量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通过保护自然植被和增加人工植被来加强绿化,提高区域植被覆盖指数,对生态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2空间分布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制作全省年度生态质量评价指数空间分布图(图1),由图中可见:(1)福建省大部县(市)生态质量较好,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值达到0.63以上,靠近生态质量优的等级;(2)2007-2010年福建省年度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沿海县(市)稍差,西北部县(市)普遍较好,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基本都在0.63以上。(3)2007-2010年福建省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基本维持不变,延续沿海环境质量稍差、内陆较好的分布状态。内陆地区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武夷山市因其界内包括了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拥有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非常好,而植被覆盖对区域环境生态质量的贡献最大,因此内陆地区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普遍较高。#p#分页标题#e#

2.3时间分布

采用SPSS11.5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Ttest)对2007-2010年福建省各县(市)的生态质量年度气象评价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从表2可见,2008年与2010年各县(市)生态质量环境评价指数显著性差异不明显[sig.(2-tailed)=0.748,P>0.05],而2007年与2008年、2007年与2009年、2007年与2010年、2008年与2009年、2009年与2010年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尽管全省生态质量空间分布趋势大体稳定,但不同年份的生态质量大多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动态变化中。

3结论与讨论

(1)2007-2010年福建省生态质量年度气象评价指数为0.47~0.67,大部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等级为良好,个别县(市)为一般,未出现等级为优、较差或差的区域,说明福建省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普遍较好,表明植被覆盖度较好,降水充足,生物多样,适合人类生存。

篇6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哈大齐工业走廊

引言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综合体[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和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2]。经济开发活动已经对我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很大影响,并产生了土地退化、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3]。因此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科学、全面、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建设和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避免不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指标评价方法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

“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分布在由哈尔滨经大庆到齐齐哈尔的交通沿线上,是以哈、大、齐三市为中心。沿滨州铁路、哈大、大齐等高速公路而形成的一个点、面结合的狭长工业带[4]。考虑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的发展会对周边一些地区造成一定的辐射影响,我们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中心,向周边地区适当扩展,包括哈尔滨市区、大庆、齐齐哈尔、肇东、安达,以及哈尔滨市所辖的尚志、双城,大庆市所辖的林甸、杜蒙,齐齐哈尔市所辖的富裕、泰来、甘南、依安,另外,由于所选取的指标数据为2004年统计值,哈尔滨市的呼兰区和阿城区也分别统计,即共选择哈大齐工业走廊区15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二、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有很多,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5,6],本文按照评价指标的代表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简明性原则、方便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等原则进行指标选取。

(二)评价指标及涵义。

本文共选择了五个评价指标,分别为生物丰度指数:是指衡量被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植被覆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及农田三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污染负荷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担负的污染物的量,各指标的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统计年鉴》,计算方法按照及权重的计算按照参考文献1进行。

三、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差,各级指数及状态见表1。

表1 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级别 优 良 一般 较差 差

指数 EQI≥65 45≤EQI<65 35≤EQI<45 20≤EQI<35 EQI<20

状态 植被覆盖度好,生物多样性好,生态系统稳定,最适合人类生存。 植被覆盖度较好,生物多样性较好,适合人类生存。 植被覆盖度处于中等水平,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偶尔有不适人类生存的制约性因子出现。 植被覆盖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着明显限制人类生存的因素 条件较恶劣,多属戈壁、沙漠、盐碱地、秃山或高寒山区,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四、结论

利用上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以县(市)为单元计算得出哈大齐工业走廊各市、县、区生态环境质量排序见表2。

表2哈大齐工业走廊生态环境质量排序

等级 名称 EQI 生物丰

富度指数 植被覆盖

度指数 水网密

度指数 土地退

化指数 污染负

荷指数

良 尚志 64.52 44.14 80.75 60.95 8.2 1.27

阿城 54.48 24.85 50.53 53.95 9.29 1.76

肇东 46.05 8.43 16.33 66.05 7.32 1.63

一般 哈尔滨 44.5 9.67 16.24 66.2 7.32 21.02

安达 44.33 8.4 15.8 59.62 21.77 1.35

呼兰 43.67 8.09 15.54 57.41 7.32 1.27

双城 42.41 6.72 12.84 56.06 7.32 0.91

甘南 37.57 8.84 32.37 19.61 9.32 0.59

泰来 37.01 15.48 24.31 23.25 21.42 0.93

齐齐哈尔 36.27 13.87 22.02 26.48 17.6 12.77

杜蒙 35.46 19.02 18.65 21.16 26.24 3.27

较差 大庆 34.27 12.71 20.6 17.09 11.39 12.43

富裕 34.02 7 16.17 22.58 12.1 1.5

林甸 33.15 7.22 16.82 15.23 7.38 0.78

依安 30.55 2.27 12.01 14.65 8.48 0.56

从表4-1可以看出哈大齐工业走廊总体环境质量一般,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的最小值为30.55,最大值为64.52,平均值为41.22。从评价等级来看,只有尚志市、阿城和肇东处于良;哈尔滨、安达、呼兰、双城、甘南、泰来、齐齐哈尔市及杜蒙等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大庆、富裕、林甸和依安等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生物丰富度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指数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尚志市地区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在土地退化指数中杜蒙最大,达到了26.24,这是由于在杜蒙地区有大量的盐碱地所致。从污染负荷指数来看,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地区较高,这是由于这三个地区工业水平发展程度最高,污染也是最严重;从空间分布看,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感谢周利军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万本太,张建辉,董贵华,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2-23

[2] 王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综述 [J],科技信息,2007(35):413-415

[3] 朱颜明,环境地理学导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6-65

篇7

本研究基于GIS和GS技术,参照中国气象局《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中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利用黑龙江省各气象站观测资料、EOS/MODIS遥感监测资料、全省DEM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从湿润状况、植被状况、水体密度、灾害情况、土地退化状况5个方面,以2009年为例,对该省生态质量进行综合的气象评价。以期为黑龙江省生态监测的全面开展和生态评估系统的建立提供较为科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参考。

2研究区域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介于121°11′~135°05′E,43°26′~53°33′N之间,全省土地面积47.4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4.7%,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该省处于温带东亚季风区的北部,雨热同季,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变化较大,气温纬向变化明显,随着纬度增高而气温降低,湿度经向变化明显,由东向西递减,依次出现东部山地湿润带、中部丘陵和台地的半湿润带、西部平原的半干旱带。全省年平均气温为-6~4℃,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900~1900mm,由南向北递减,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300~2800h。

3研究方法

3.1湿润指数湿润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计算方法如下:式中,K--湿润指数;R--月平均降水量;ET--潜在蒸散量式中,ETi--月潜在蒸散量(mm);di--月天数;Ui--月平均风速(m/s);WOi--在温度为ti时的饱和水气压(mmHg);hi--月平均相对湿度;Pi--月平均气压(mb);ti--月平均气温(℃)当K<1时,表示大气降水少于植被生理过程需水量;当K=1时,表示该区域大气降水与植被生理需水达到平衡;当K>1时,表示大气降水大于植被生理过程需水量,降水条件不成为生理需水的限制因子。

3.2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是生态状态的重要表征之一。通过EOS/MODIS资料计算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后,再计算植被覆盖度,公式如下:式中:N--植被覆盖指数,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0--裸地像元NDVI,NDVIS--全植被覆盖像元的NDVI。本研究通过计算2009年全省旬NDVI值,寻找全省具有代表性的落地,提取NDVI,然后计算其平均值,即上式的ND-VI0=0.20。计算NDVIS的方法是找到全省4~10月NDVI的最大值,即上式的NDVIS=0.90,从而得到黑龙江省的植被覆盖度计算公式为:式中:H--单位区域植被覆盖度,Ni--像元的植被覆盖指数,Si--像元面积,S--单位区域面积,本研究以行政县为单位区域。

3.3水体密度指数水体密度指数是区域水体状况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单位区域水域面积与单位区域面积之比,其中水域面积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面积。

3.4土地退化指数本研究参照水利部的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级,然后按照下式计算土地退化指数:

3.5灾害指数灾害指数是指评价区域内遭受气象灾害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3.6综合评价指数本研究采用生态综合评价指标来评价生态质量的好坏,根据评价单元各单项评价指标值及各单项指标权重值,采用加权求和方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值,公式如下:式中:Pi--i区域的生态综合评价指数,Wi--i区域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Yij--i区域第j项指标值。

4结果与分析

4.1湿润状况根据黑龙江省80个气象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为2.35℃,较常年低0.62℃;降水量为511.31mm,与常年相比基本持平;无霜期平均148d,与常年相比基本持平;≥10℃积温为2650.14℃,较常年低39.73℃。从分布上看,2009年平均气温普遍偏低,除饶河、鸡东、绥棱、青岗的年平均气温比常年高0.03~0.37℃外,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低0.01~3.40℃,其中黑河、呼玛的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低3℃以上。2009年降水分布不均,全省66.23%的县(市)的年降水量低于常年,其中五常县的年降水量偏低243.80mm,哈尔滨市大部、牡丹江地区大部、肇州、肇东、鸡西、杜尔伯特和嫩江的年降水量偏低100mm以上。运用湿润指数综合评价黑龙江省2009年的湿润状况。分析湿润指数分布图(图1a)可见,全省大部分县(市)的湿润指数在1及1以上,低于1的县(市)主要分布于全省的南部及西部。说明从全年的角度看,水分未成为全省限制植被生长的不利条件。

4.2植被覆盖状况本研究利用植被覆盖度来表征黑龙江省2009年的植被覆盖状况(图1b),分析可见,全省绝大部分县(市)的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在20%~40%之间,其中大、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的植被覆盖度在30%~40%。而大庆地区的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低于20%。

4.3水体状况利用EOS/MODIS卫星的250m分辨率遥感资料获取2009年全省各市(县)最大水体面积,后再计算水体密度指数。从图1c可见,黑龙江省2008年度各市(县)水体分布差异较大,只有密山的水体密度指数>0.05,哈尔滨市呼兰区、嘉荫、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安达、绥滨、呼兰等地的水体密度指数在0.01~0.05之间,其它县(市)的水体密度低于0.01。

4.4灾害状况2009年发生在全省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雪灾和雷击,其中以旱灾为重,达303万hm2,干旱范围遍及全省,其中重旱区分布于齐齐哈尔、大庆、绥化、佳木斯、双鸭山地区及哈尔滨、伊春部分县(市),发生时间主要在5月份。从灾害指数分布图上看(图1d),全省有67.50%的县(市)发生了不同种类、程度的气象灾害,主要分布于该省的西部、中部及东部。从灾害程度看,饶河县和集贤县的灾害指数较高,原因是饶河县在5月份全县发生了重旱,在7月18日又发生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39733.4hm2;集贤县的灾害主要是5月份发生全县范围的重旱。#p#分页标题#e#

4.5土地退化利用土壤水力侵蚀强度来表征黑龙江省2009年的土地退化状况。图1e为利用2009年全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和地形数据,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分级方法,对该年全省的土地水力侵蚀进行从微度侵蚀到强度侵蚀的分级,图中可见,全省存在4个级别的土壤水力侵蚀强度,以微度为主,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07%;其次是轻度侵蚀,占10.61%;中度和重度侵蚀较少,只占0.32%。以县为单位计算土地退化指数,见图1f。分析可见,全省主要林区,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部、东部山地的土地退化指数普遍高于平原地区,原因是山地的坡度较大,即使常年有植被覆盖,但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与平原地区相差不大,因此山区的土地退化指数较平原高。

篇8

中图分类号:S34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ry to do an 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combin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of Beihai wetland.Based on the conclusions,the improv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keep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rescore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Tengchong beihai wetland.

Key word: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Beihai wetland, Tengchong County

1 研究目的

腾冲北海湿地属高原“漂浮状苔草沼泽湿地”,是中国西南唯一的高原火山堰塞湖泊,也是典型的自然高原永久性浅水湖和沼泽之一,被列入全国33个重点保护的湿地之一[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保护意识的缺乏,湿地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其进行生态质量评价,已是刻不容缓。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查阅文献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3 腾冲北海湿地生态质量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生态质量评价中应用较多的六个指标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并分解成下一级指标,构成北海湿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一些指标难以量化,在确定权重系数时采用专家评分法。同一级别指标的权重系数和为1。

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体系表[2],如表1:

表1 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

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赋值标准如表2:

表2 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赋值标准

3.1.1 多样性

(1) 物种多样性

A.物种多度

鸟类是湿地的重要物种,大多处于湿地食物链的顶端,对自然特征的变化十分敏感,故将鸟类作为物种多度的考查对象。

据统计,北海湿地有鸟类125种,可得8分。

B.物种相对丰度

北海湿地保护区内共有物种518种。据统计,云南省共有物种约16444种。北海湿地物种占省内物种总数的3.2%,可得1分。

物种多样性指标得分为以上A、B两项得分之和,即9分。

(2)生境多样性

北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较简单,生境类型较少,故得分为6。

多样性指标得分为物种多样性与生境多样性得分之和,即15分。

3.1.2 代表性

生态系统的代表性要以全部物种来衡量,此项不含亚指标。

北海湿地有不少云南乡土树种。湿地的生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与云南省现有的状况较相似,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代表意义。此项得分为4分。

3.1.3 稀有性

稀有性是生态质量评价中常用的直观概念。

(1)物种濒危程度

北海湿地保护区主要有347个物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5种。故得分为4分。

(2)物种地区分布状况

云南省动植物种类丰富,北海湿地植被类型基本属于广布种。在湿地狭小的范围内,鸟类种类繁多,如省内罕见一般只在长江干流出现的黑鹳在北海湿地亦被发现。故得分为3分。

(3)生境稀有性

北海湿地“漂浮状苔草沼泽”的海排厚度和水深为全国罕见。故得分为3分。

稀有性指标得分为以上3个亚指标得分之和,即10分。

3.1.4 自然性

随着紫茎泽兰和水葫芦等外来有害杂草的侵入,湿地原生生境发生改变。故得分为5分。

3.1.5 适宜性

适宜性反映了野生生物生存和繁衍舒适程度,与湿地的面积和水质等直接相关。

(1) 面积适宜性

北海湿地总面积为16.29km2,合1.629×10-3hm2,得分为1分。

(2)植被覆盖度

林地面积占北海湿地保护区域的66.5%,得分为3分。

(3) 水质条件

北海湿地水质属于Ⅱ类水质,溶解氧含量≥5mg/L,得分为5分。

(4)水体盐度

北海湿地盐度随季节有所不同,但都在20‰-30‰之间,得分为3分。

适宜性指标得分为以上4个亚指标得分之和,即12分。

3.1.6 生存威胁

生存威胁包括自身的因素和人类的威胁,前者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后者表现为湿地所面临的人类侵扰压力。

(1)稳定性

A.物种生活力

北海湿地沼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组成的“浮毯”主要可分为燕子花、李氏禾、睡菜、莹蔺、芦苇和狐尾藻6个植被群落类型。不需要特化生境,生活力与繁殖力较强,得分2.75。

B.种群稳定性

北海湿地16.29km2 的狭小区域内,物种数量多、密度高,得分2.75。

C.生态系统稳定性

北海湿地生态系统较为成熟,结构较完整,得分2分。

稳定性得分为上述3个亚指标得分之和,即7.5分。

(2)人类威胁

A.直接威胁

北海湿地分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核心区禁止游人进入,但对外开放的区域,常有当地居民胡乱捕猎,湿地内有人类侵扰活动存在,资源保护受到一定威胁,得分为2分。

B.间接威胁

北海湿地周围为未开发的山体,并有道路环绕,得分为2.5分。

人类威胁指标得分为直接威胁与间接威胁得分之和,即4.5分。生存威胁指标得分应为稳定性和人类威胁得分之和,即12分。

3.2 评价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对照赋值标准逐项打分,将各级评价指标分数累加,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质量评价总分为58。对照表3,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为Ⅲ级,属于一般水平。

表3 湿地生态质量水平级别

3.3 数据分析

为进一步说明各项指标的优劣,对得分率作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腾冲北海湿地生态评价各项评价指标得分率表

腾冲北海湿地的各项指标得分率排列为:生存威胁>稀有性>多样性和适宜性>代表性>自然性。

4 结论与建议

腾冲北海湿地生态质量仅为Ⅲ级,属于一般水平,其中自然性得分率最低,有资料显示北海湖泊面积从1978-1999年21年间共减少了17.91km2 ,占海排总面积的28.37%.

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 保护区内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湿地生物留下一片尽可能无异于它们祖先生息繁衍的乐土。

2. 对湿地生物种群进行全面保护,尽量保证原生生物种群不受侵扰和破坏,动植物群落无明显结构变化。

3. 草排是北海湿地最具特色的产物,是多种生物繁衍生息的温床,对湿地草排进行保护是保护原生生物种群的重要措施。

4.提高附近居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居民与动植物和睦相处,禁止在湿地“草排”上踩踏。

篇9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财富总量的增长迅速,是很有效率的。然而,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在衡量分配不平等的多项指标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经济社会的巨大障碍,长期下去,将会成为孕育社会急剧动荡危机的根源。而区域经济质量问题从根源上看,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管理欠缺的问题。

1.简述区域经济质量评价

1.1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作用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是区域经济管理的基本环节。长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比较注重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制定及选择等事前管理,却忽视了适时地对区域经济发展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并且,区域经济没有科学的、适时的质量评价体系,因而不能适时地进行区域经济管理控制,长期积累以来,导致贫富悬殊、区域经济严重失衡。

区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区域经济管理更要重视高质量标准。评价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当前,中国区域经济活动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缺乏一种综合、客观公正和便于操作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只有恰当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才有助于避免不充分的决策过程,才能避免发展不可持续性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1.2构建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构建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也就要求我们选取的评价变量指标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比较综合地从不同侧面反映区域经济质量特征。并且,评价指标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得出合理的评价结论。指标数据要与质量评价内容相关,并且要便于采集、整理和计算。在管理的人本原则指导下,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既要考虑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还要弥补现有的众多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的不足,而且所选用的变量指标数据要易获取,便于实际操作。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

近几年来,尽管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差距扩大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遏制,但是区域经济的绝对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以根本的改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马太效应”的出现,这又给缩小区域差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正不断的增大。众所周知,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各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断地拉大,导致各地区社会成员之间机会和权利的不均。

2.2区域合作仍存在障碍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的目标不一致,造成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不如预期。在预期中,通过区域政策可以解决区域差距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个地方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要求使有些区域政策难以落到实处,这就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些人认为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以及区域之间的合作是大势所趋,并且,区域合作缺乏稳定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即使思路很好,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是将个人利益放在前面,区域合作的实质效果还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3.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3.1合理进行产业的区域分工

同等资源条件下,分工可以实现产出的增加。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背景下,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从而使中西部地区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也就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3.2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又是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在发展的同时,要坚持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结语: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区域经济管理内容和方法也将不断的得以充实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区域经济管理这门应用型交叉学科将不断成熟,将会为科学管理区域经济系统提供充分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强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区域产品结构,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勇于创新,实现新技术的突破与广泛应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剖析

极化效应决定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非均衡发展态势。长江经济带东连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经由中部次发达地区,西接内陆腹地欠发达地区,域内各省市的城镇化质量差异显著。长江经济带域内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性特征决定了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的差异化,东部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应当以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为标杆,需要提升其城镇化质量并向世界水平迈进,并提升层级以增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域内其他地区城镇化质量偏低,应当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要求来探索适合各地的城镇化道路,深入分析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从补齐中心城市功能短板的角度来定位自身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

包容性增长与差异化基础之间的矛盾影响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设计。长江流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及与之配套的城镇化质量提升难题,更应重视城镇化建设质量,以实现具有更强包容性的可持续增长的新型城镇化为目标,建构起支持“包容性增长”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但在具体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中,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和城镇化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通常易于受到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外部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以及其他可量化指标的数据采集时间和数据处理时间之间的时滞效应的影响,由此导致该城镇化质量评价难以客观反映长江经济带域内各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真实情况。

“中等收入陷阱”威胁下的城镇化障碍。放眼世界,一国或一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近乎同步。但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中等收入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未能同步压缩城市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由此引发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效率与公平争议问题的无解化使得这些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长江经济带大都市圈的城镇化进程中已然暴露出效率与公平之争的问题,部分城区培育出了大量的低收入群体聚集区,这种实质化的贫民区问题使得城镇化进程中的阶层固化问题日益凸显,这种低层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所要努力规避的。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质量差异评价思路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质量差异化评价体系的分区设计思路。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密集发展的核心轴线,域内人口密集、城镇密布,在国家“三纵两横”发展空间布局中居要位。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稍逊于沿海经济带但强于其他经济圈,但域内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特点,主要表现为各区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差距大。这种差异既存在东部沿海发达经济省市与西部落后省市之间,又存在于各省市内省会城市与地方中小城镇之间。为此,长江经济带域内各省市决策者应当依据空间协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近似等标准,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区块,各区块决策层根据本区块城乡发展特点来分类布局新型城镇化战略,并制定符合本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设计要点。考虑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四个全面”战略推进期的现实需求,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层级设计及具体指标设置应当具有一致性,以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系列战略目标的要求。具体的指标设计应当包括城镇化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空间布局指标及城乡统筹指标等系列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据实分解为三级指标;各级指标相应的指标值获取可从官方统计渠道来搜集,亦可通过基层调研的方式来获得一手资料。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支持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决策的基础工作,而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具决定性意义。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常有主观和客观赋值法两种,其中客观赋权法的赋值规则虽然具有方法学意义上的客观性,但其方法选择本身亦是主观决策的结果,诸如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诸客观赋权法的计量公式的参数选择亦具有显著的主观色彩。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可行路径

以产城融合推动产城共荣。首先,长江经济带域内不同板块要根据本区域特点来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战略,并根据产业发展战略来加快该类产业所需特色型人才的人口资源聚集,确保区域经济范围内的人口专业特长与区域内实体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相一致,从而切实确保产业、城镇和人口的三位一体。再者,长江经济带各区的新型城镇化功能升级要以本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前提,城镇功能定位要为产业良序发展提供动力;而产业发展水平要以有效满足城镇的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为此,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统筹各区域各项发展规划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产出效益、保障机制等方面统筹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和配套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整体协同推进以实现产城空间布局的有机接轨,城镇运作效能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提升,产城共荣发展。

以户籍改革推动人城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而当前制约长江经济带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的关键在于现行户籍制度及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新进城的居民无法享有现有城镇居民所普遍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而在现行的财税体制规制下,无差异的要求一线城市和其他城镇地区同步放开户籍管制措施并不现实,由此产生的巨大财政支出是地方政府无力担负的。为此,长江经济带各地城镇应根据本地人口及资源承载力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和流动人口管制措施,兼顾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社会资源公平配置等要求。

以生态文明提升城镇化内蕴质量。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进程应当在突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基础上来展开,更加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在城镇化战略落实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从本质上扭转我国城镇化偏重于城镇空间规模和经济总量提升的发展理念,转而建立起以生态、绿色、低碳、智慧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实现从重视城镇单一经济功能发展的旧模式向重视城镇系统功能培育的新模式转型,切实提升新型城镇的宜居、宜商水平。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应当有助于克服制约长江流域城镇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病”问题。在空间布局上改变资源无序集聚到中心城镇的弊病,转而推动以上海、武汉、成渝大都市圈为核心构建城市群,以城市群为平台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的新模式;在产业发展上要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将由此节约的资源转而投放到绿色、生态型产业领域中,同步实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良的目标。在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过程中,长江经济带各地决策层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追求,统筹配置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源,强化以“包容性增长”为前提来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绿色发展、智慧发展的预定目标,将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规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轨道上。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注:本文为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E201644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