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8 15:42: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煤矿安全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煤矿安全问题

篇1

1.1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

全省除六盘水、毕节2个地区(州、市)有独立的煤炭管理局外,其它6个地区(州、市)、县(区、市)、乡(镇)大多数均无专门的煤炭管理部门,地、县两级煤矿管理部门均由乡镇企业局兼管,多数只有煤炭管理科,没有安全监察科,全省产煤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大多数乡(镇)煤管站已撤销,由乡(镇)社会事务管理站兼管。在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人员中,大多数为聘请临时的管理人员,少数为事业编制人员,煤炭管理人员一般1~3人。

1.2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乏

地(州、市),县(区、市)、乡(镇)三级煤炭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虽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近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没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最大隐患,也是管理严不起来和安全事故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以前的工作均从煤矿管理费中开资(含事业编制人员),现今上级部门已不允许收取煤炭管理费。由于有的煤炭管理部门财政紧张,工资待遇低,工资发放不能按时到位,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不安心、缺乏积极性,缺乏创新热情,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煤矿安全检查责任心不强,有的安全检查人员不懂,查不出问题。有的未尽心、未尽责,煤矿

安全检查工作存在死角。

1.3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

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大多数均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他们也想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管理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没有长期打算和远期目标,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有的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混乱,流于形式,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责任意识从上至下呈现层层衰减,逐级弱化趋势。

1.4领导调动频繁

1998年“关井压产”以来,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调动频繁,至今,大多数均全部更换。由于煤矿是地下作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工作环境差,煤矿井下作业点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运输、有害气体等灾害的危害,新领导又不是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胜任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对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工作布置上,管理、监督和责任制也只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会议上。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1.5煤矿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

有的煤炭管理部门未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对煤矿检查到位,有的只有检查,没有落实,有的未建立安全隐患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跟踪落实档案。没有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要求找差距,抓整改。煤矿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侥幸的心理”等。

2对策及建议

2.1从人的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

从全省乡镇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来看,可以说都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为造成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决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因素是人。所以,要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首先要从人的安全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根据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较少和无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实际,建议各级煤炭管理部门配备1名主管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的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目前所有不是安全技术管理的人员全部组织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煤矿安全执法证书者方可从事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只有消除人的安全隐患,才能消除煤矿安全事故隐患,才能有效地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2建立健全煤炭管理机构

建议地、县级设立煤炭管理机构和煤炭监察机构,重点产煤乡(镇)设立煤炭管理站。根据本辖区内乡镇煤矿的实际,配备足够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从事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层层分解,处处落实和把关,变领导负责为全员负责,变领导关心为大家关心,真正的形成一级向一级负责的良好局面。地、县级煤矿管理部门和重点产煤乡(镇)配备一名主管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总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煤矿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2.3聘用合格的领导干部

作为煤炭安全生产管事部门的总工

程师或主要分管领导是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指挥者,必须具备丰富的采矿工程专业理论和独立解决采矿工程专业技术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科学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技能,有丰富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能撰写有重要价值的技术报告或提出重要价值的建议和意见。熟悉国家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程、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并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践中去。要从指导方针上、措施对策上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飞跃,要知道如何扭转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投资环境和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要知道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商家的投资环境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制政策环境。要能够为今后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发展和推广介绍引进国内外商家的煤矿建设项目、煤炭深加工利用项目、煤炭洁净技术(选煤、型煤、水煤浆、煤炭高效燃烧、煤电、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炭脱硫等技术)项目,要能够为将来煤炭工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4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篇2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经过长期开采,总量急剧减少,逐渐进入深井作业阶段,加之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煤矿开采中新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较大局限性,煤矿事故频发,如矿井坍塌、渗水以及瓦斯爆炸等事故,在不同程度上危及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基于此,就需要应用更先进的采矿技术,提高煤矿开采效率,保证煤炭开采生产活动安全进行,为煤矿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煤矿采矿技术类型

就当前煤矿采矿技术来看,实践生产活动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采矿技术。

1.1深井开采技术

深井开采技术主要是应我国煤炭资源总量急剧减少,逐渐进入深井作业而产生的一种采矿技术,这种技术更适合应用在抗压力低、地热危害大的区域,环境适应性较强,在应用此种技术之前,首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瓦斯、和煤尘等灾害,以保障煤矿开采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1]。由于深井作业特性,煤矿中存在大量的瓦斯,仅靠通风工作无法有效解决,所以在应用深井开采技术时,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选择合理的采矿技术,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诸如支护技术、支护装备和深井巷道等,这些问题同样需要予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煤矿生产安全。

1.2充填开采技术

充填开采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开采技术,主要是应用在建筑物下方、铁路下方和公路下方等,在实际应用充填开采技术时,应该做好对采空区域的充填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采安全,降低作业面压力,提升煤矿开采效率,如图1。与此同时,在应用充填开采技术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进行地质勘察,探究地表下陷规律和岩层运动情况,了解地下水位情况,确定建筑物、地表开采的相关参数[2]。在充填开采技术大量实践应用中,尽管取得了一定客观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土地复垦、工艺参数以及开采沉陷控制等种种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2煤矿采矿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规章制度不完善

煤矿采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仅要起到提升开采效率,确保采矿活动安全,还需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和促进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由于规章制度的缺乏,使煤矿企业的管理工作存在局限性,工作敷衍了事,安全意识不高,诸如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管理人员匮乏,素质偏低;采矿活动存在无度开挖现象,生产活动存在违规现象;部分煤矿企业存在偷税、漏税问题,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导致采矿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还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基于上述种种现象,填充开采技术和深井开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缺少合理的规章制度依据,技术原有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尤其是在填充开采技术应用中,很多施工单位对于填充工作的重视不高,填充不及时或者不充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同煤炭开采作业未能同步进行,导致上层压力过大,缺少足够的支撑出现坍塌事故。

2.2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煤矿开采中,为了确保开采安全,就需要开采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煤矿开采需求。但是就当前多数煤矿开采现状来看,存在不同程度上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企业内部职工素质水平偏低,专业知识基础不牢固,很多先进的采矿技术难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难以保证煤矿开采活动有序开展。在运用深井开采技术和填充开采技术时,认知水平偏低,未能将煤炭开采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实施,技术相配套的安全防护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给生产埋下安全隐患。

2.3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高

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由于过于重视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的发展效益,不愿意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上,即使应用的是前沿煤矿开采技术,但对技术认知和了解不足,忽视填充工作的重要性高,出现填充不及时或者不充分的现象,未能与煤炭开采作业同步进行,导致顶板压力过大出现坍塌事故。

3确保煤矿安全和采矿技术发展的应对策略

3.1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

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结合企业经营规模和工作目标,促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充分的了解自身工作职责,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将任务目标落实到实处,营造良好的工作气氛。只有这样,在应用深井开采技术和填充开采技术时,有章可循,落实配套安全措施。

3.2提高煤矿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

煤矿企业应该提高对技术人员培养重视程度,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安全责任意识,积极推行激励制度,以此来调动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严格遵循开采要求作业,保证生产安全。

3.3加强技术创新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对采矿技术创新和完善,只有不断创新研发新的采矿技术,才能有效提高采矿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崩溃,因此,政府可以为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补贴保障,承担一定的风险,激发煤矿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结论

煤矿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谋求长远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应注重引进新的采矿技术,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将新技术应用在煤矿开采中,提升采矿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小明.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应用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4(27):88-89.

篇3

第二,研究体系具有完善性。该书是规制经济学理论在煤矿安全规制中的重要应用,它综合运用委托一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理论及其分析方法,以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体制变迁作为基本立足点,分别分析产权结构、信息披露、矿工素质及矿工逆向行为等对煤矿安全规制效果的影响,并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中国煤矿安全规制的相关政策建议,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逻辑缜密,体系完善。同时,该书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篇4

中图分类号:TD1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45-01

煤矿的通风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系统,其水平的高低对煤矿生产中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和事故预防等,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设计高水平的煤矿通风系统,防止设计的不合理性。在本文中,笔者从煤矿通风系统的重要性、通风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该命题。

一、 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性

近年来,煤矿井下生产中的瓦斯、火灾和煤尘等事故呈现多发趋势,而这些事故大都是由通风系统故障造成的。因此,在煤矿生产中,保障通风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煤矿通风系统的选择,包括风井与回风井布置方式、通风设备工作能力和风流路线等。在选择通风系统设备时,应充分考虑瓦斯赋存条件、煤层自燃和温度等因素。

由于通风系统在煤矿开采中作用非常大,因此必须具备性能良好的设备,同时优化系统设计、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性,满足井下风量要求,提高可控性,有利于排除瓦斯、热源和矿尘等,避免出现自燃现象。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通风系统必须具备参数值稳定可靠的能力,而它的工作能力是指井下通风网络风量分配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从而为矿井提供足够的清洁风量。毫无疑问,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煤矿通风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这就要求确保其工作能力,尽可能防治在煤矿生产中,通风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出现与通风系统有关的问题:一是在井下生产过程中,对于通风能力,应避免考虑经济方面问题,从而及时为矿井井下生产提供足够的新鲜风量;二是防止无法保证作业空间内良好环境条件的情况;三是防止有毒气体和矿尘浓度过高现象;三是在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防止无法及时有效控制风量和风向。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避免上述问题和状况的出现,并与通风系统相结合,才能够从源头上杜绝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给生产带来损失。

另外,由于采矿活动的影响,通风巷道可能出现变形和老化问题,情况严重时,可能出现冒顶事故。所以,煤矿通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通风设备老化或者发生突变,则可能导致主通风机的停转,这种情况下通风系统的参数值便会出现变化,影响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煤矿的通风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动态随机系统,其网络结构随着生产过程的推进发生着变化。在井下开采煤矿过程中,在事前应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除此之外,由于煤矿井下巷道的通风构筑物与延伸构筑物的变化,可能引起通风系统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煤矿井下系统通风系数,比如瓦斯浓度、风量分配等,这些具体的参数值均会发生变化。

二、 煤矿通风系统的稳定性

在煤矿企业的通风管理中,应保证各个分支通风系统的能力,如果通风系统网络各个分支风阻大小出现变化,则稳定的通风系统会使得各风地点的质量和数量达到井下采矿安全生产的风量要求。在煤矿通风系统网络中,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风流稳定性,主要含义包括两部分,一是分支风量大小的变化,二是分支风流方向的变化。在煤矿通风系统的风阻出现变化时,普通分支风量大小会发生变化,但是角联风量大小发生变化的同时,风流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在井下用风地点风量符合风量要求,且条件保持不变时,则通风系统状况可以认为是比较稳定的。

众所周知,井下通风系统为巷道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图理论,可把通风系统描述一个由点、线和属性组成的系统,称之为通风网络。因为不少煤矿开采条件比较复杂,且地质构造复杂,瓦斯涌出量变化比较大,加上通风构筑物和巷道构筑物变化,致使通风系统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一般情况下,大型煤矿通风系统网络节点多达千个,网络分支千条,而角联分支占总分支的比例在15%~45%之间,而煤矿涵道长度在50km~200km之间,用风地线通常在15~40个之间。

由于通风系统输入参数手煤矿生产条件的影响比较大,使得运行状态不稳定,比如供电网电压波动可造成风机不稳定,系统的风量和工作风压可受到影响;二是巷道高冒、坍塌和矿井火灾事故;三是系统活塞风俗等均可影响通风系统的稳定性。

三、 确保煤矿通风系统安全与稳定性的措施

在上文中,笔者分析了煤矿通风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问题,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应结合各种资源系统保障煤矿的生产安全,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防止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煤矿安全生产需控制环境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一) 煤矿通风系统安全稳定中的人为因素

煤矿通风系统由人控制,由于危险物状态为控制管理依据。而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的思想、能力和动力等方面。因此,这就要求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强化员工自保与互保观念。

(1)安排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政策。在煤矿生产中,构架安全有效和抽采达标的通风系统,加强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完善煤矿安全事故救援体系,制定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2)为井下采煤创造良好的通风防灾环境,建立通风安全系统,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

(3)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搞好煤矿质量标准化工作,采用技能培训模块化方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一线员工在复杂井下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工作能力。

(4)加强员工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教育,提升员工的职业责任感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密切关注员工劳动安全和职业健康,从而使员工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煤矿通风系统安全控制中的环境因素

煤矿通风系统安全控制中的环境因素,是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包括爆炸隐患、火灾隐患,以及危险大气环境、“软硬”环境等。在安全控制过程中,环境因素既是动态的,也是定量的。控制通风安全控制中的环境因素,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煤矿通风系统管理方案。通过技术手段加强预报预测,采取必要的、行之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提高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2)积极进行煤矿瓦斯隐患的综合治理。同时,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包括通风机管理,确保矿井具有足够的通风量。建立和完善矿井防尘系统,做到有巷有管,有管有水。对于瓦斯突出、高瓦斯矿井,则建立完善的瓦斯抽放系统,设置专门的通风巷。

(3)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监测水平。配置足够设备,加强瓦斯、温度和粉尘等参数监测,获取实时检测数据,并设立专门的瓦素监测人员,全方位监测井下工作环境,如果发现问题,则作出及时处理。

结语:

良好的煤矿通风系统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做好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同坐,也是防止煤矿生产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煤矿通风系统来说,要想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则应严格控制环境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相关的理论文献,从通风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重要性,以及保障煤矿通风系统安全稳定的措施等方面做了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

[1]何波.煤矿通风系统安全问题及稳定性探讨[J].煤矿安全(分析探讨),2013(09)

篇5

[中图分类号]TD7[文献标识码]A

我国煤矿资源丰富,并且煤矿质量较高,在我国煤矿储量较多地区存在很多煤矿开采企业。煤矿主要有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我国的煤矿主要都为井工煤矿。这类煤矿大多数都远离底表层,对其进行开采需要向地下挖掘,人工进行开采。但是地下开采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矿井一旦坍塌,就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1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煤矿企业为私人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对于煤矿的安全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这也就造成了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1缺乏安全管理理念

我国煤矿企业在生产中,大多都只注重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煤矿的安全问题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并且对效益、安全、生产三者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口号几乎仅存在于表现,没有真正的去落实。

1.2对于煤矿企业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处速发展阶段,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了公众认识。煤矿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大多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进行长远的,切合实际的规划。

1.3矿井机器年久失修,装备落后

我国煤矿企业因为企业的原因,很多采矿工具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份,安全装备差,生产的技术落后于经济发展,这就给煤矿开采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1.4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由于大部分煤矿企业都只注重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煤矿的管理缺乏制定,在没有管理体系的监管下,煤矿生产时也没有按照生产标准进行,违规现象十分严重,安全隐患十分严重。

2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措施

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且全面的工作,因为我国煤矿生产很多问题,在制度上、人上,所以想要在短期内改变这一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管理才能杜绝煤矿企业安全问题的发生,对矿工和矿工家属负责。

2.1对煤矿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由于大部分煤矿企业对于安全意识薄弱,所以对煤矿安全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从矿工到煤矿领导的安全意识,所以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是保证煤矿生产的基础。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应该包含安全意识的提高、工作中安全规范的重视,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煤矿企业的安全教育还需要扩大到对矿工亲友的安全教育,亲友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二道防线,只有亲友建立了安全工作的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员工进行叮嘱,让员工潜移默化的树立安全意识。

2.2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进行科学化管理

大多数煤矿企业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对于员工的实际矿采操作没有规范的进行监督,这就会对煤矿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2.2.1管理中进行柔性管。在过去,大多数煤矿企业对于进行违规操作的员工仅仅才去也教育和象征性的奖金扣罚。虽然批评教育和经济处罚会对员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这些手段大多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有一些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往往态度粗暴,使得员工无法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也就造成了相应处罚会引发员工的不满,缺乏预期效果。所以在对员工进行管理需要柔性管理,例如在生产不规范时,管理人员需要把员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上来就劈头盖脸的就批评员工。矿采工作本来就十分艰辛,所以管理人員需要给员工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保证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操作的规范性。

2.2.2完善煤矿管理制度建立。整个煤矿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所以在员工进行生产中,需要建立相应的煤矿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员工生产。一个完善的煤矿管理制度需要有煤矿机构设置、机构功能、员工职位安排、工作流程以及各项工种的操作标准。管理层需要加强对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落实个人责任负责制,从而形成全方面的、操作合理便捷的管理体制,在保证矿产工作的安全下,确保煤矿工作的正常运行。

2.3加强对矿井的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投入

采矿机器年久失修,也是产生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机器的安全时保证煤矿生产安全的物质基础。所以合理的投入资金对机器进行更新换代,进行安全技术的研究是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一方面,煤矿企业需要争取国家科研单位对采矿技术研究的支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煤矿企业防灾、应灾的能力;另一方面,煤矿企业自身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对机器进行更新,改善矿井的通风设施,瓦斯等安全设备的控制等。从而保证矿工在生产中的安全,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3总结

煤矿工作的安全主要在于人的监管和完善的制度,只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才能保证从根本上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确保采矿工作的安全进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保证煤矿的生产得以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煤矿的通风系统,这一特殊系统既服务于整个生产系统又制约着整个生产系统。它主要由各种巷道、通风动力设备(如主通风机、局部风机等)以及通风控制设备(如风门)组成的一套完整的体系。新鲜风由风井口进入矿井,经过各种进风巷道、然后经过采煤工作面,带走污浊的气体和瓦斯等有害气体,然后经由回风巷道,最后由回风井排出到井外。通风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给井下供给新鲜空气,并带走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以保证人们的安全。煤矿的通风系统是否良好,将会对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事故防治以及经济效益产生绝对性影响。为了保证煤矿能够实现安全生产,提高煤矿的抗灾能力与经济效益,就要保证通风系统能够有一个最佳的运行状态。

二、通风系统的稳定性

煤矿通风管理中,需要确保煤矿各分支保持稳定的能力,当通风系统网络分支的风阻大小发生变化时,稳定的通风系统将保持各用风地点质量和数量达到安全生产标准的足够风量。通风系统网路中的风流稳定性将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其主要含义包括分支风量大小的变化和分支风流方向的改变。当通风系统的风阻发生变化,普通分支则仅会发生风量大小的变化,而角联分支不仅发生风量大小变化,风流方向也会改变。当煤矿井下用风地点的风量满足要求且状态保持不变,那么该通风系统的状态可认为是稳定的。

煤矿通风系统是由井下纵横交错的巷道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利用图论理论将通风系统描述为一个由点、线及其属性组成的系统,统称为通风网络。由于许多煤矿开采的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条件构造复杂,瓦斯涌出量变化大,因巷道及通风构筑物的变化使通风系统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我国大型煤矿通风系统网络分支有成百上千条之多,网络节点可以有几千个,角联分支占总分支数的比率可达20% ~ 40%,全矿所有巷道的长度总和短则40千米,长则200千米以上,矿井通风设施数目几十个,用风地点一般有数10个,多的甚至有上100个。通风系统的输入参数受到煤矿内外生产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运行状态会变得不稳定,诸如供电网电压波动引起风机不稳定运转,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和工作风压会受到影响; 巷道出现高冒、突然坍塌阻塞和矿井火灾等事故; 提升系统产生活塞风速,这些现象都会影响着煤矿通风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三、通风系统的安全性

煤矿通风系统需要具有运行过程中保持其工作参数值稳定可靠的能力,所谓通风系统的工作能力主要是指井下通风网络的风量分配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这样才能够维持供应煤矿井下巷道中所必需的满足要求的清洁风量。安全生产中煤矿通风系统的重要性不容置疑,需要严格控制其工作能力,尽量避免煤矿生产中可能出现与通风系统有关的几个问题: 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使用通风动力时,避免因考虑经济费用问题,而不能及时向作业区域提供保质保量的新鲜风流; 避免不能保证作业空间保持良好的气候条件; 避免不能使毒害气体和矿尘降低到允许浓度; 当发生灾害事故时,避免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风向和风量。由此,煤矿生产中综合避免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将通风系统与其它措施结合,防止灾害扩大,进而消灭事故。

此外,由于采矿活动的影响,煤矿通风巷道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的问题,导致时有发生冒顶事故。因此,通风系统运行过程中,往往由于通风设施老化和突变,以及因故障发生致使主要通风机突然停转,将会使通风系统的通风参数发生变化,进而这些变化因素将必然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煤矿通风系统是一个动态随机的系统,井下通风系统的网络结构随着生产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发生变化。随着煤矿井下开采工作的进行,采区都会有与准备、投产、结束与接替相关的工作变化,采掘工作面也会出现不断推进、收缩和接替的工作进程,另外煤矿井下巷道的开拓延伸和通风构筑物的变化等诸类工程都会引起通风系统的网络结构发生不同的变化,这样也就难免会影响了煤矿井下通风参数,如风量分配、瓦斯浓度等具体参数将会发生变化。

四、通风系统应该注意的安全性问题

良好的通风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工作参数值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风系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保证矿井内通风网络有符合规定的通风量,只有这样矿井风量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煤矿通风系统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一定要严格地控制好这一系统的工作能力,尽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对煤矿生产提供通风动力的时候,不能因为经费的问题而影响作业区正常风量的供给工作。第二,一定要保证作业区有良好的气候条件。第三,有效控制有毒有害气体以及矿尘的浓度。第四,在有灾害事故发生的时候,要能够对风向与风量进行有效控制。在煤矿生产中,一定要把通风系统和其它的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扩大,从而消灭事故。另外,长期的采矿活动会使矿井中的通风巷道出现变形和通风设备发生老化,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导致通风系统的运行参数发生变化,所以煤炭企业要保证通风系统随着生产过程不断地改进网络结构。

五、保障通风系统安全稳定的措施

综合以上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工作特点,需要结合煤矿各种资源情况系统科学地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预防避免危险发生,这些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煤矿通风安全控制中主要受到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这2 方面的影响。

1、煤矿通风安全控制中人为因素影响

煤矿通风过程控制都是由人来管理的,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养等通风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要想做好通风控制工作,首先要从“人”这个因素抓起。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2个方面:

(1)配置专业的通风技术管理人员。通风技术人员应该由煤矿院校毕业的学习通风或安全专业的人来担任,煤矿矿井必须配备足够的通风技术人员。要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建安全可靠和抽采达标的通风系统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并且进一步完善煤矿事故救援体系,实现应急救援产业化。

(2)强化安全培训。安全工作不只是安全技术员、通风技术员的工作,而是全矿所有职工都必须重视参与的工作。煤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要加强对所有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对基层工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规范他们的行为,并提高他们应对井下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和足够的安全知识投入到煤矿生产中。

2、煤矿通风安全控制中环境因素影响

通风过程控制中环境因素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条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火灾和爆炸的隐患、危险的大气状态、硬环境和软环境。过程控制中这几个环境因素的影响既是动态的,又是定量的,环境因素的预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煤矿通风系统的管理方案。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预测预报,实施必要的控制和防范措施,切实提高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2)积极开展瓦斯煤尘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机电管理,强化主要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管理,保证矿井足够的风量; 完善矿井防尘系统,坚决做到有巷必有管,有管必有水;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必须建立瓦斯抽放系统,设立专用通风巷。

(3)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监测水平。配备足够设备加强瓦斯、粉尘、温度等危险参数监测,上级监控系统可以联网实时获取监测数据; 设立专职瓦斯监测人员,对井下作业环境进行全方位在线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结束语

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稳定问题是保障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同时切实搞好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也是有效遏制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煤矿生产过程中应重视通风管理,从通风系统安全问题及稳定性入手搞好事故隐患管理,煤矿生产的各类事故都是因隐患而发展形成的。因此,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重视通风管理,从通风系统安全问题及稳定性入手,切实保障煤矿开采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煤矿;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因素

Key words: coal mine;human insecurity factor;material insecurity state;management factors

中图分类号:X936;TD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066-02

0 引言

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又是世界上灾害严重、事故多发的国家,煤炭生产中时刻伴随着瓦斯、透水、塌方等安全隐患,矿难频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如何最大限度的保障人员安全、减少事故,是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主要目标。本文分别从“人、物、管”三个维度简要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针对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重点论述。

1 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

煤矿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可以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不力。

1.1 人的不安全行为 根据煤矿产生的不安全行为的具体体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可分为三种类型:故意行为、随意行为以及无意行为。故意行为即明知故犯,不按正确的技术规程作业。比如在井下高萨斯区带电检修电气设备,明知这种做法危险并且违规,但是为了省事就故意省略一些环节。随意行为就是散漫,自行其是,比如不按安全管理要求穿戴安全防护服帽直接上岗操作等等。无意行为多半是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导致的误操作,比如错按按钮,听错信号等等,这多见于复杂的作业环境中。

1.2 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具体是指形成煤矿生产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工器具、材料等,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的问题在煤矿生产中比较常见,而且多半的问题都有人为因素的参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根本原因。从本质上讲,物的不安全状态除了能反映出“物”本身的特性,也能反映出“人”的专业水准。针对煤矿生产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施工设计、工艺安排、操作时,采取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措施,把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在生产活动之前,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任罩一。相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来说,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体现在:支护、爆破材料存储、通风系统、机电设备运行状态、消防设施等几大方面。

1.3 管理不力 煤矿企业的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安全方面的管控,在煤矿生产中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工人为了获得更多收入而多进尺、多出煤,不按技术指标操作。企业安全管理部还,规章制度不完善,作业规程不完整,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客观来讲都属于管理不力的问题,而管理不力又会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滋生,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因果链”,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1 加强对“人”的管理 人自身能够适应环境甚至改变环境、对生产各种因素进行管理和协调,具有能动性,人的不安全因素管理占据主导地位。煤矿安全生产从本质上取决于人,对“人”的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做好企业“安全文化”对员工的贯彻深入工作。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深入煤矿企业每个职工工作意识当中,则就是能够防患于未然。在事故发生前或刚有事故征兆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把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②做好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安全培训是一名煤矿员工从入场、在岗、一直到离岗,针对不同施工任务、工序转换、设备设施的操作等,每个时段都会接受到各项安全培训教育,主要是为了保证生产人员不清楚、误操作等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因此在每个培训环节都要扎实做好各项培训工作,杜绝走形式、走过场。

2.2 加强对“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 具体来说,对“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管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严格按照各种物的各种管理制度,进行“物”的管理,包括物的存储、操作、维修、运输等。②对“物”的操作维护人员按照煤炭安全操作规范、安全规程,规定相应的操作规程、流程等信息,并定期进行教育和培训。③及时监督、监察物的工作或存储环境,防止恶劣的煤矿生产环境,对物本身的伤害。④提高和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降低人为失误率,同时能够降低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率。

2.3 优化煤矿管理结构,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管理是一门专业学科,在这里主要探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管理。相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机构的设置、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煤矿生产安全隐患的管理、企业安全投入管理、生产中施工风险管理、劳动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应急管理等。从安全生产的角度优化煤矿内部管理结构,可参考下列措施:

2.3.1 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不同煤炭企业,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管理机构,针对煤矿生产应主要抓好:安全管理机构、技术管理机构、生产组织管理机构、机电管理机构、通风管理机构、监控系统管理机构等几大管理系统,这些对于煤矿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管理协调作用。对于煤矿党工、财务、后勤等其它管理均是辅助服务于以上几大系统,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各项机构,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组织管理的前提,重点加强与生产安全相关的机构建设。面对当前严峻的煤炭形势,各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组织管理方面着手,强化组织管理,优化重要管理机构、精减辅助管理系统,是企业勇于往前发展的改革前提。

2.3.2 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 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企业安全生产有条不紊、生产有序、有责追究的安全保障。管理制度不健全、热莶煌晟颇芄恢苯拥贾律产系统出现问题甚至瘫痪的风险。因此在管理制度方面要着重抓好适应本企业管理机构和生产需求的管理制度,每项管理制度要细化、分工明确、可操作性强等要求,并且每项管理制度都应该及时、深入的贯彻到相应的员工,保障在生产过程中,各项管理制度都要执行到位,方能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2.3.3 加强劳动组织管理,主要是管理层、安全监督、施工等人员的配备。

2.3.4 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积极落实好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的评估、监控、应急管理,并且保证企业的安全投入,方能有效控制煤矿安全生产各项事故的发生。

2.3.5 积极落实好煤矿企业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精细化管理 目前诸多煤矿企业是多级管理,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或是不同生产系统专项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导致现场生产对于各项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出现松散、不积极、无重点的管理状态。因此积极做好一套精细化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管理事关重要,是保障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重点。

2.4 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数字化监控系统的研究 以山西某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为例,该系统融入了重大瓦斯灾害、火灾和水灾预测预警监控以及矿井顶板、通风和供电系统安全状态连续监测与灾害预警于一体的集成系统,基本框架见图1。

该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包括其系统主控软件、网络终端软件、报表查询处理软件、作图软件、图形工作站软件等,是目前国内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最先进的软件之一。该系统的设备容量为:分站挂接256个,包含16个分站输入端口和8个分站控制端口。分站电源箱的交流输入电压分别设为:127V、220V、380V、660V (-25%,+15%)。监测范围包括甲烷、风速、温度、负压、煤位、设备开停、风门、馈电状态、风筒、烟雾、电网刀闸等开关量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该数字监控系统中的中心站到分站之间的传输距离超过了25km,分站至传感器之间的传输距离在2km以内,能够满足整个煤矿的安全监控要求。

3 结束语

总之,煤矿安全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煤矿企业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这不仅是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安全本身就是煤矿的最大效益,只有牢牢遵循“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改革、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联系,依靠科学进步,积极分析企业内部人、物、管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管理,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才能促进煤炭工业经济效益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是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在全球煤炭总产量中的比重高达30%,但据相关统计,我国煤矿平均每产百万吨煤死亡3.1人,而美国仅有0.03人,南非和波兰等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3,我国的煤矿死亡人数在世界煤矿生产死亡人数中占到了79%。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研究对于煤炭工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文中笔者就此进行了探讨。

煤矿安全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重生产轻安全,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识

随着煤炭企业的市场化发展,很多煤矿管理人员都产生了重生产和效益,轻安全管理的思想,逐步放松了煤炭生产的安全管理,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生产与安全存在冲突时,不能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有的干部甚至产生了产量为主的思想,只有重视产量才能使效益最大化,将质量与安全置于不顾。虽然现阶段很多煤矿企业都实施了职工安全风险抵押制度,但惩罚的金额对于职工的收入影响较小,大多仍以产量作为工人收入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煤矿工作面开采之前需要编写的《作业规程》和需要贯彻的技术措施等,大多职工将其视为开工护照,所编写的规程缺乏指导性和实用性,无法让职工形成深刻的认知。在一些技术规程的执行过程中,很多技术人员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很难将其贯彻到位,从而为生产留下了安全隐患。

安全机制不够完善

很多煤炭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发展,不够重视安全管理,将安全管理机构作为生产部门并与其合并,有的煤矿甚至不存在安全管理机构。一些煤矿对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大幅度精简,使得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力量极为薄弱。有些煤矿的安全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既是安全监管员,又是生产职员,导致煤矿安全生产职责不明确,监督管理力度薄弱,从而留下了安全隐患。由局派驻到矿的安监处与矿安检科合二为一,依附于企业,部分单位受双重领导,在履行职权方面有很多不利因素,人际关系的束缚更为严重,难以充分行使其权力。

生产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煤矿企业的用工制度存在正式工、合同工、协议工、临时工等多个工种。这也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多层次的生产队伍,新老接替无法完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一些一线的生产人员,多为来自边远山区的合同工和协议工,只想着干活挣钱,缺乏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且没有良好的安全意识。一些煤矿的管理人员,尤其是一些班组长基层管理人员,大多是从生产职工中选拔的优秀职工。在生产中能够吃苦耐劳,有着积极的工作态度,但普遍缺乏安全意识。此外,很多煤矿职工都存在侥幸心理,凭经验和感觉工作,对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规程》没有较为深刻的认知,一些作业规程流于形式。还有一些青年工人,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普遍认为煤矿生产工作不光彩,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对相关技术掌握程度不高。一些院校的专业招生比例逐年下降,企业分不来,学校招不到,进来留不住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很多煤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的煤矿职工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职工仅有3%,严重缺乏生产、地质、通风和机电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小煤矿,生产队伍基本由农民工组成,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当前煤矿安全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一些主要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形成健全的煤矿安全科技体系。

安全方面投入不足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煤矿普遍存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趋势,对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这也是致使煤矿生产安全问题的重要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集体或个人承包的中短期行为影响导致的负面效应,承包者大多缺乏长远的眼光,只重视短期利益,拼人力生产,对安全不够重视,很多机械设备陈旧老化置之不理,只顾完成生产任务,从而导致一些机械人身事故的发生。二是市场煤炭生产与销售失衡,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严重缺乏安全资金,使得很多煤矿的安全投入较少,无法更新陈旧的安全设施;对煤矿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安全培训投入无法适应安全生产需求;此外,很多承包者对工人的选择标准只看重身体条件,而不顾及其专业素质和文化程度,从而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与培训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煤矿安全生产的建议和对策

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意识,坚持安全第一

煤矿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与从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煤矿管理人员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安全理念,将安全工作作为煤矿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煤矿内容树立起安全第一的生产观念,充分重视安全工作,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克服生产人员的麻痹和侥幸心理,在生产中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将职工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从而提高煤矿生产的整体安全意识,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建立健全的煤矿安全监管机制,落实安全责任

在煤矿内容建立完善的监察机制,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察给予足够的重视,设立专业的安全监察人员,对于生产规程和安全规程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将相关安全规范的实施严格化,从而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加以改善,强化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的责任机制,将煤矿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具体而言,可以设立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将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加强日常考核,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监督检查,规范生产行为,改进生产方式,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或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明确责任,从而促使相关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的责任。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与考核

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而言,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与素质至关重要,因此要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与考核。具体而言,可以定期开展专业生产知识培训与安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并适当开展事故预防与处理的宣传会议,使工人掌握事故险情发生后逃生自救的能力,具备常规事故的处理能力;此外,还要严格煤矿生产准入,加强岗前培训与考核,通过者方能上岗,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建立煤矿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将其用于基层人员的安全培训与奖励,生产技术和安全设备的改善等,定期对煤矿的生产设备和安全设备进行检查,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的工艺设备,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引进现代高科技手段,提高整体装备水平,并建立健全的煤矿安全生产检测和预防机制,对日常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指标进行全面监测,以更好的防范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篇9

1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煤矿实践运行中,如果由于某一方面的疏忽造成安全问题,其后果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也非常之大。因此,需用全面贯彻以“安全第一”为总方针的生产原则。此外,对于煤矿本身来讲,开采的现场环境较为复杂多变,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对开采现场的施工管理发出了挑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制定安全生产应急措施,将一些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通过多方努力、加强煤矿开采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进一步保障从事煤矿开采者的人身安全。

2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水平低

大多数煤矿企业都没有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将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人,煤矿的安全监管部门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就是煤矿本身的安全防护措施较低,一些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安全管理常识,造成安全管理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和片面化,这些因素的存在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都体现了我国煤矿开采的管理水平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2.2采矿技术落后

煤炭在我国属于基础性资源,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开采方面的问题,在某些地区还因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造成各种信息的不畅通,目前还在采用传统的采矿模式以及勘测技术。在实际开采过程中,由于安全防护不及时,导致了安全事故的频繁出现,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约开支,仍使用过去的一些老化设备,这些不仅体现了采矿技术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状态,同时给采矿工作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2.3采矿安全意识淡薄

在实际采矿工作中,由于一些工作的疏忽,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时至今日,我国政府也对煤矿的开采安全加大了重视的程度,现阶段煤矿的事故发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些事故的发生,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安全意识的淡薄所造成的,比如对一些机械设备操作失误、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按照矿产开采标准及要求进行施工的,这些都造成不同程度事故的发生,给煤矿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3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策略

3.1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职能

首先,建立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领导班子,由副矿长(矿长)、安全矿长及安全员等相关领导组成,对于煤矿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执行值班监督制,保障24小时的轮流值班,全面掌握每个班组的工作状况,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由副矿长负责带头下矿井进行安全管理检查,对采掘工作流程进行监督,做好不定期的巡视工作,确保安全隐患的消除;其次,加强对煤矿现场安全管理。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制定监督管理奖惩措施,对某些不遵守安全生产规范以及开采要求的,要予以严惩,对一些表现良好的要给予奖励,以此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对煤矿开采的现场也要不定时的进行抽查,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根据奖惩制度对在煤矿现场违章操作的,要连同现场管理人员及实际操作者予以严重处罚。要牢记“安全第一”的生产原则,加大对煤矿开采监督与执法,真正地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管,为提高煤矿的开采效率提供保障。

3.2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矿开采方案

以煤矿安全开采为前提条件,对煤矿的开采工艺进行设计,选用适合的机械设备以及施工技术进行开采前的规划。在煤矿的开采方案确定中,结合地质因素以及采用的技术和仪器,确保煤矿开采工作的有序性和安全性。在对煤矿的巷道进行布置时,布置内容要简单实用,在对某些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中要及时比对不同技术方案与技术策略的合理性,保证技术方案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应用。

3.3加强对煤矿采矿人才的专业性培养

作为煤矿开采企业,要制定科学、完善的人才梯队培养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采矿技术人才体系,为煤矿开采的科学性、安全性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煤矿开采企业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技术的采矿人员;其次,加强采矿工作人员的灵活度培养,对一些煤炭专业的高校提供一些资金与政策方面的支持,以此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丰富煤矿企业自身岗位与综合素养的同时,为煤矿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张卫东 袁孝阳 单位:陕西省崔家沟煤矿

篇10

2新疆顺通煤矿企业简介

矿井2008年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改扩建矿井,矿井建设规模为30万t/a,2009年8月批准开工建设,2011年吉木萨尔县煤炭产业优化升级方案确定,顺通煤矿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建成年产90万t矿井。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分别为主斜井承担煤炭运输任务;副斜井承担人员上下及材料运输、其他辅助运输任务;回风斜井承担矿井回风任务。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副井采用绞车提升,主井采用双驱动变频控制皮带提升。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目前矿井总进风量为2156.04m3/min,总回风2173.44m3/min,W1151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配风1303.8m3/min。矿井供电采用双回路供电,一路备用电源引自水溪沟变电所,另一路主供电源引自新地乡变电所。

3顺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在过去,顺通煤矿机械化程度较低,人工开采占主要部分,煤矿开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顺通煤矿不断开采新矿,年产量不断提高,因此顺通煤矿招收了大量的采煤生产人员,但由于人工开采煤炭资源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而且采煤环境差,因此招收的采煤生产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采煤的安全技能知道的也较少,煤矿采煤生产人员为了生产任务和利益往往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2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较弱

顺通煤矿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设施尚不够完善,对瓦斯、突水、井涌、煤火探测等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安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安全生产管理和通风、机电、采矿、地勘、测绘等特殊作业的年轻技术人员急需锻炼提高,这样不利于顺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3.3安全管理方式和水平都较低

顺通煤矿安全管理方式和水平相对低,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而且顺通煤矿的大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太熟悉,理解不够深刻,在安全事故预防方面做得不到位,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另外,顺通煤矿的安全管理方式有待提高,对于一线采煤人员的意见或者提出的问题应当重视,通过调查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处理,从而使安全隐患减少。

4顺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4.1对员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新疆顺通煤矿管理层要成立安全教育培训小组,专门负责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培训,同时要建立设备齐全的安全教育培训基地,聘请专业的安全教员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另外还可以制定安全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安全生产进行考核,以便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总之要想尽办法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4.2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由于煤矿矿井本身的安全性就比较低,瓦斯、突水、煤炭自燃等自然灾害无法避免,煤炭开采过程中危险性极大,因此要想办法降低煤炭开采危险性。顺通煤矿为了保证安全生产,要通过提高安全生产技术、加强安全生产装备的投入使用,以便能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4.3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顺通煤矿要想要想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就必须转变现有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要强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里,积极整治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发动群众,让全体员工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中来,多倾听一线员工的声音,让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共同制定符合新疆顺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全体员工一起努力建设安全生产模范煤矿。

作者:康园胜 单位:新疆神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顺通煤矿

参考文献:

[1]蔡士松.小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67.

[2]张兰,许江,张延松.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06):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