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4-02-10 16:39: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简述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篇1

课程代码:004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 B.教育现象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2.在世界教育学,被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洛克

3.现代教育越来越面向全体公民,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说明现代教育具有

A.生产性 B.公共性

C.科学性 D.终身性

4.一个学校的传统和仪式属于

A.教师文化 B.学生文化

C.物质文化 D.制度文化

5.以下诸因素中,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主观能动性 D.教育

6.“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7.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这种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属于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神学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8.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培养学生的品德 B.发展学生的智慧

C.增强学生的体质 D.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9.决定课程结构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是

A.学生的学习方式 B.教师的教授方式

C.学生的学习兴趣 D.教师的知识结构

10.在教学活动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学应遵循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1.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12.以“班主任—班长—组长—学生”为建制形式的班级组织结构属于

A.直线式 B.职能式

C.直线职能式 D.职能直线式

13.在学校咨询与辅导中,“深入共感”主要属于

A.训练行为的方法 B.改变认知的方法

C.调整情感的方法 D.精神分析的方法

14.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可分为

A.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B.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C.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80年 B.1986年

C.1993年 D.1995年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学校文化

17.教育机智

18.课程标准

19.教学方法

20.法律救济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1.简述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23.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24.简述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为必答题,26题和27题任选一题,两题均答者,以前一题计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联系实际阐述一节好课的标准。

26.联系实际阐述教师应如何处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27.联系实际阐述班主任如何培养班集体良好的学习风气。

篇2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74-03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和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现代体育的冲击,究竟还有没有生存空问和价值?我们该怎样把其价值挖掘和展示出来?我们是否应抓住“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时机,既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义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这些思考,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1 阳光体育运动简述2007年4月29日,李长春在北京主会场朝阳公同宣布“全同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同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教育部同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组织领导。具体要求是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并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2 民族传统体育简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各民族传统的宗教祭祀、健身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依靠自己的心灵智慧创造出来的灿烂民族文化,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之精髓,是中国民族文化运用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民族传统体育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其研究、挖掘、整理工作不断深入,普及工作全面展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趣味性,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易组织,更适合体育设施较差的学校开展。目前,我国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被逐步纳入到了学校体育教学中,这说明我国已逐步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影响的重要性。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目标,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3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其所具有的健身强体性、文体交融性、趣味性、简单易学性、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及项目内容丰富等显著特点很适合于“阳光体育运动”中实施开展。3.1健体强身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体体能,增强人的体质。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劳动中逐步产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如苗族的苗拳、土家族的摆手舞、侗族的抢花炮、回族的木球等,都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功效,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能得到体力锻炼和精神调节。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2.2.2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目的南表2可知,群众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其中为了娱乐身心而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数的比例是最高的,占30.7%;而有一部分人群是为了增加交友和获得利益参与民俗体育活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娱乐之处,愈来愈重视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反应出,少数群众参与民俗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名利,背离了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本质。2.2.3民众获取民俗体育知识的途径从表3中可以发现,32.3%的群众获得民俗体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及比赛,28.5%的群众是通过电视媒体来了解的,还有23.6%的人是由政府宣传了解到民俗体育活动的。结果表明群众获取民俗体育知识的途径不多,因此,政府应在这方面增加更多的获取途径,让民众更加充分去了解民俗体育并积极参与。2.2.4黄山市主要民俗体育项目的内容

古徽州历史文化浓郁,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在这里孕育并被广泛地传播。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黄山市的民俗体育的分布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黄山地方文化风格、风味不同的民间体育复合形成了黄山市独特的民俗体育特色项目。从表4中可以看出黄山市地区民俗体育资源十分丰富。黄山市三区四县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其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体育项目也有很多。如歙县南乡三阳叶村的“叠罗汉”,它起源于明朝,多数为男性参与者,“叠罗汉”的表演淳朴,特别是在最后的叠表演,动作南易到难,叠的人体造型多达60多种,十分精彩,生活气息十足,充分体现出了男性的力量美。黄山市民俗体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其传承性比较稳定。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逐渐改变,但是其传承的主要精神却一直流传,这是人们喜爱民俗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2.2.5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群众的年龄和性别的结构特点(1)年龄结构表5显示,民俗体育的参与者中以中老年着居多,其原因可能在于中老年人对民俗体育活动比较热衷,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经历要多一些,有的甚至从小就开始接触、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老年人的空闲时问相对多一些,同时也为健康和长寿着想,中老年人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多与社会的接触,还可以使自己不与社会脱节,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而年青人对于民俗体育的接触较少,认识不深,所以参加的积极性就不高。(2)性别结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男性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意识比女性相对来说要强一些,主要是因为一些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一些,而女性本身体质就较男性弱些,不能够坚持长时问的舞龙舞狮等活动。2.2.6民俗体育开展的场所及活动经费

(1)民俗体育开展的场所

如表7所示:黄山市民俗体育的开展的场地主要是在宽敞的露天场地,占56%;大型收费体育场馆对外运营的占9%,民俗体育活动专门的开展场地所占比例是最少的,只有3%。

显然,黄山市民俗体育项目开展的专用场所严重不足,导致民俗体育的开展得不到完全发展。通过调查得知,在黄山市的三区四县中,屯溪区、黄山区和徽州区民俗体育的开展场所相对要多一些,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较发达,祁门县和歙县也保存了较完整的古戏台,对于民俗体育的开展有一定的场地提供,但并不能仅限于此,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场地设施的建设,以求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供民俗体育更好的发展。

(2)民俗体育开展的活动经费的来源

由图1可知,黄山市地区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占37%;组织者自己筹集资金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有31%;企业赞助的占有21%。因此,黄山市民俗体育开展经费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拨款和参与者自己筹集资金而来,其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因此应增加经费来源渠道,使民俗体育的开展经费更加充足。项目融入“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实施,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 2文体交融性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爱文化,酷爱体育,形成了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不断发展的传统文化和体育,形成了高度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相互交织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既增强体质义愉悦身心,达到健、力、美的和谐统一。如表演苗鼓项目时,鼓舞者随着自己击出的鼓声,双手高低、快慢的挥舞,双脚灵巧地跳跃,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该项运动的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义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3.3趣味性千百年来,各民族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中,不断创造出能满足自身娱乐需求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的全程都贯穿着娱乐的气息,还能达到有效的健身效果。如历史悠久和流传广泛的摆手舞、抢花炮、摔抱腰、打草蛇、跳竹竿等。随着民族传统健身体育运动的日益普及,其所具有的趣味性特点更具吸引力。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更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促进学生锻炼身体奠定基础。3.4简单易学、简捷易赛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授通常都是依靠长者言传身教,缺乏经过整理的文字和体系,因而民族传统体育除少数项目外,绝大部分项目技术含量不高,难度不大,简单易学,只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再加上恰当的指导,很容易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经过长期的演进,其衡量尺度比较客观,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以进行对抗,裁判员要求不高,如高脚对抗、苗鼓、陀螺等项目,规则简单,容易在大课问、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不需要专业裁判。3.5缓解场地、器材不足问题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短缺,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陈旧,同样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不需要专门或特殊的场地,运动器材能够就地取材、直接借用生产工具或自己制作。如毽子、跳绳、风筝等器材制作简单,而且只要一块平地即可开展。在经费投入不高的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较理想地解决阳光体育运动中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帮助教师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3.6丰富教学内容目前我国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是现代体育,如篮球、体操、乒乓球、田径等。这几项现代体育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符合学校现实条件,但重复同样的体育内容,过于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国农村中学中,自南活动是大部分体育堂课的内容,原因是体育器材严重缺乏,体育教学无法正常开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体育部门领导和广大体育教师们已在想方设法丰富现有体育课程资源和开发新的体育项目资源。据不完全了解,有高脚马、太极拳、陀螺、三人板鞋竞速、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高校、中学,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融合开展,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解决现有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4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阳光体育运动应注意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融合开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究竟哪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必须全方面的考虑、筛选才能确定。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4.1应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融入“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要充分体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社”健康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需求。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必须坚持课程内容的安全性、育人性、发展性,剔除民族传统体育中消极的成分和因素。[3]民族传统体育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要使学生掌握两项终身体育必具的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既为在校期间的健康服务,又为今后阶段的终身体育提供内在的动力基础和外在的技术基础。4.2应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在进入阳光体育运动中,各级主管部门可通过政策驱动,以制订规定性文件或倡导性文件等方式,规定或鼓励基层学校因地制宜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大力争取国家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经费;地方政府应从教育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充分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引领,组织教研员、校长、体育教师及相关人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与学生特点、地域特色等,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融合开展。4.3应选择趣味性强、易于开展的项目由于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充满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民族传统体育与阳光体育运动融合开展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体育教师应多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的、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摆手舞、板凳龙、踢毽子等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现代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优点:一是不受人数限制,参加人数多少没有明确规定;二是不受场地器械限制,一块空地就可进行,所用器材可以自制,对场地和器械有极大的应变性、灵活性和随意性;三是男女老少皆宜,不受技巧制约,有的项目允许表演者自由发挥,易于在学生中开展。4.4应选择有健身价值的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非常丰富,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不是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能融入阳光体育运动。如踢毽子、跳房子、斗鸡等项目有利于学生腿部协调性和力量的发展;打波螺、丢沙包、扳手劲、打水漂等项目有利于学生手臂协调性和力量的发展;高脚马、摆手舞、跳鼓舞等项目则有利于学生全身协调性的发展。其中土家族的摆手舞,不光对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很有帮助,而且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了解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史,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知识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如抢花炮之类的项目则不适合在中学生中开展的,因为抢花炮的身体接触和碰撞太多,容易造成损伤。4.5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 在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注意场地、器材、人力、物力上的现实可行。根据学校运动场地状况、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所需器材的原材料获取与制作的便利性,作为选择开展项目的前提条件。如一些再好、再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果学校没有场地、没有器材难以开展,就不应该进行选择。如舞龙、划龙舟,只能用来作为欣赏的项目。5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阳光体育运动,必须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训机制,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和校内外其他人力资源的合力作用,加大设施经费投入的同时,多途径地开发利用场地器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豪感,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参与文献:[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2006(12).[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3]曲宗湖.杨文轩主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4]胡小明,胡英清,刘靖南,方协邦.民族体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

Feasibility Study of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Sports

with Sunny Sports

篇3

一、舞龙舞狮运动简述及应用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鼻祖,自问世以来,经过历史的发展延续,一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逐渐的走向世界,龙狮运动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并不断的发扬光大。作为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舞龙舞狮运动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而且引起了学生们相当大的兴趣,走进校园也就成了必然。舞龙舞狮原是一种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的民间传统文体运动,进入校园后逐步被开发为一门选修课,使之更加科学、规范,竞技化更加明显。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身体条件,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大学生既要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又要面对未来的就业压力,舞龙舞狮运动对于学生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塑造,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形式。

二、舞龙舞狮运动体育效能和民族精神塑造

1.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舞龙是古代祭祀祖先、祈求甘霖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逢年过节经常见到的民间表演形式。舞龙的参与性极为普遍,专业要求不是很高。它展现的是一种气势和团队精神,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舞动起来上下翻飞,汹涌澎湃,振奋人心。高昂的龙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蒸蒸日上,曲折翻卷的龙身彰显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视死如归。这就需要多人完成整套的穿插、跑跳、翻滚等动作,相互的配合尤为重要,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效应。通过舞龙锻炼,可以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情绪高涨,团结共进的精神也随之潜移默化到他们的思维中。

当今的经济背景是最大限度的融入国际社会,在未来的求职就业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尤为重要。通过这项运动,学生们从节目的编排,道具的置办,系统的训练,表演和竞赛都能感觉到集体的力量,只有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才能取得成功。这为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2.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精神。舞狮的技巧性更高,难度更大,在单人单狮或双人单狮表演时,强调的是灵活聪慧,不屈不挠。表演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由低到高,由基础到技巧,一个接着一个,层层演绎,步步升高,只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达到舞狮的最高境界。学生的表演和竞赛,是一个民族精神塑造的过程,表面看比的是力量和技巧,实质是智慧和勇气,把民族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光芒四射。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经历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坎坷,缺乏毅力和必胜的信念。通过舞狮运动,势必要进行一次艰苦的磨难,不断的学习、训练、克服一个个的困难,才能真正的把雄狮舞起来。这个经历是宝贵的,也许成为一生中的转折点,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这么一种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精神,享用一生。

3.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舞龙舞狮是一项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高,逐步的走向世界。这一项目民族特征强烈,竞赛气氛紧张激烈,场面宏大火爆,精彩纷呈,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整个运动过程中都洋溢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未来的憧憬,龙是吉祥喜庆的象征,狮是力量和智慧的体现,人舞于其中,两者合一,浑然天成。这其中包含了力量、技巧、智慧、合作等多种元素,体现的是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学生通过舞龙舞狮的外在表现,把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的乐观、开朗,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一往无前的神韵抒发出来,达到心灵上的净化。

4.传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精神。舞龙舞狮虽然历史悠久,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积极向上,立异求新的特征孕育在不同的表演方式中,体现的是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因此,舞龙舞狮在当今的社会必须经历学院和社会的双重检验,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就可能被淘汰,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竞赛元素,推陈出新的发展龙狮运动,使龙狮竞赛形式多样化,以提高竞赛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有条件的可以使比赛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引进竞赛机制,将传统的套路和创新形式相结合,从而使舞龙舞狮运动与体育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和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结合起来,使之更有生命力。

三、结语

舞龙舞狮运动起源于民间,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体现着雄厚的民族精神。该项目引进院校,对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意义深远。通过舞龙舞狮运动,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基础上锻炼意志,磨练体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知度,深刻了解其中的体育文化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完成一次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参考文献:

篇4

中国绘画学--从概念指涉到学术逻辑 张强,Zhang Qiang

论重彩绘画的本质及其发展方向 王福才

摄影术的发明对19世纪欧洲绘画的影响 宋悌

竹影婆娑入画来--谈中国画竹理论的发展 杨晓霞

娱乐片的"正名"与出场--关于一种观念和心态的描述 何群,He Qun

试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意义 韩婷婷

《麦克白》:从话剧名作到歌剧脚本 闫笑雨,YAN Xiao-yu

论舞台灯光的时代性及造型特征 李黎

内在听觉与视唱练耳 金桂生,Jin Gui-sheng

我国唐代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 王忠,Wang Zhong

长号演奏的呼吸问题 姜大鹏,JIANG Da-peng

《诺恩吉亚幻想曲》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浅析 陈一鸣

匠心独运异曲同工--钢琴曲《牧童短笛》与《花鼓》的比较分析 留钕铜

钢琴"四手联弹"与音乐综合素养--论音乐学(师)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 张力

关于对音乐学(师)专业中学音乐教学法课程现状的思考 查汪宏,冯巍巍

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丁波

我国法制演进过程中的文化关照 杨丽娅,YANG Li-ya

福柯与美学现代性 李晓林

各国外语教学概况综述 李解人

浅谈学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时登瑜

"美术系教师习作展"座谈会发言摘要 常勇

论造型艺术 丁宁,Ding Ning

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感觉"初探 李济民,Li Ji-min

试论恩索尔的绘画表现艺术 吕慧

设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荆雷

广告与网络媒体 杨华,Yang Hua

电视与广告 张咏梅

原意义的启悟 李涛

明代戏曲形态流变 张维青,ZHANG Wei-qing

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特征 曲江川,杨弘

丑角表演"过"之论解 苏笑神

对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审视和思考 宋莉莉,Song Li-li

肖邦的谐谑曲 蒋晓苏,Jiang Xiao-su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欢乐--贝多芬歌剧《费黛利奥》重唱、合唱段落分析 安宁

五线谱首调唱名视唱技能剖析与训练 李彬

师旷与新泰师旷墓 孙元昌

论声乐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费秉欣,Fei Bing-xin

"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初探 彭丽,Peng Li

钢琴学习中的背谱问题 李迎霞

试论网络环境下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设 崔璐,Cui Lu

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 王少杰,Wang Shao-jie

谈现代教学管理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黑富华

浅谈艺术学校的审美教育 张海燕

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 邵建芝

歌唱中的意识支配作用 王硌,WANG Luo

谈艺术性歌唱 吴美华

谈歌唱表现力的培养 钦苏潍,Qin Su-wei

五线谱在笛子教学中的应用 郝益军

笙的改良与笙音乐的发展--37簧圆斗笙的思考 牟楠

柳琴曲《剑器》赏析 殷增琴

京剧曲牌"将军令"分析研究 霍玉魁

浅谈打击乐的高级演奏技巧--滚奏 袁晨斐,Yuan Chen-fei

J·S·巴赫的《帕蒂塔》 戴娱

肖邦《b小调钢琴前奏曲》分析 张勇

钢琴教学应适应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于青,查汪宏

浅谈音乐学(师)钢琴教学 李静

试论新世纪的舞蹈批评 岳音,Yue Yin

试谈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郑八一

浅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身韵"的作用及教材选取的目的性 修立婷

浅谈舞蹈中纯技巧表演与艺术化的技巧表演 凌建军

健美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朱瑛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文化景观--读张维青、高毅清的《中国文化史》 李衍柱,LI Yan-zhu

背景思维对语言的影响 于光

试论古诗词中的色彩对比与美感生成 任世忠,庞涛

浅议镜头语言在艺术院校电化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刘明

二胡运弓新辨 张令杰,ZHANG Ling-jie

《吕氏春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王志成

关于琵琶教学中的触弦与弹挑练习 杨秀玉

扬琴与扬琴音乐的发展 吴顺章

从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看其艺术风格的形成 李琛

试析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美学特征 袁伟

美的方式离不开感觉--兼评格式塔学派的知觉理论 邵桂兰

欧洲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彭小俊,PENG Xiao-jun

浅谈艺术院校电子文件的形成及其管理 刘丽

我院新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健康教育 刘新民

从唐诗宋词的意境嬗变看文人画的存在形态 张洪忠

雪蕉与雪竹--关于王维绘画禅理表现的一个模式 周怡

装饰空间层面的再认识 王梓炀,Wang Zi-yang

现代设计的多元态势 文汉,Wen Han

花草:设计中的恒常装饰主题 王少君,WANG Shao-jun

关于悲剧审美的感悟与思考 侯宏,Hou Hong

简论戏剧形体语言造型训练的设立及其主体 庄虔华

新时期电影美学思潮嬗变 石秋仙,Shi Qiu-xian

从观众的接受心理看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 刘强

电视节目策划人的成功智力分析 李冬梅

抒情的新闻--从《第7日》谈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宋倩茹

偶然音乐--非理性化的创作 邵桂兰,Shao Gui-lan

简论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 蒋晓苏,Jiang Xiao-su

对提高钢琴伴奏质量的几点看法 于莉莉

声乐教学应重视视唱练耳的基础作用 李静

心理鼓励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康德妹,Kang De-mei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 郭传联,陈同英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 王东涛,Wang Dong-tao

关于笙的教学与演奏的思考 牟楠

琵琶发音技巧的掌握 杨秀玉

物质音乐文化的三大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周景春,Zhou Jing-chun

略论书法的"古"意与"生"气 栾义鹏

21世纪初大陆武侠片之新景观 韩婷婷

论几部悬疑推理电视剧的得与失 宋晓英

浅谈我国群言式谈话节目良好谈话环境的营造 衣晓莺,颜红梅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历史简述 王珉

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 张志远

我国元朝时期声乐的发展状况 王忠,费秉欣

《魔鬼的颤音》及梦的心理分析 邵桂兰

崔世光钢琴作品《山东风俗组曲》和声技法分析 于聪

钢琴演奏技术的获取途径 窦青

对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探讨 朱瑛

走向综合的艺术课程--发达国家艺术课程的特点与启示 李于昆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21世纪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胡建国,张月霞

高校品牌形象建设探微 张清

篇5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篇6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l、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篇7

关键词 啦啦操运动 六中 课程 可行性

一、啦啦操运动简述

啦啦操运动是在音乐衬托下,队员通过身体动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能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团队荣誉最高境界的一项新兴集体体育运动项目,主要分为舞蹈类啦啦操和技巧类啦啦操两类。它将各种跑、跳、走、基本体操与健美操的律动,现代舞、体育舞蹈的腰胯动作,各种翻腾、空中人体抛接、托举的空中造型融为一体,多样化的动作、流畅的衔接、合理多变的空间运用等,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创造空间。相比健美操,啦啦操的动作简单、竞技难度较低,但节奏性更强,更具感染力,能够营造一种十分欢快而热烈的气氛。对学生而言,多参加啦啦操运动能够有效防止沮丧、失望、抑郁等不良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能促进队员们的交流和磨合,有效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六中开设啦啦操课程的意义

(一)锻炼效果显著,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啦啦操一般分为舞蹈性啦啦操和技巧性啦啦操,一段完整的啦啦操动作时间通常是3-5分钟,身体动作丰富、变化多样且难度各异。无论是舞蹈啦啦操还是技巧啦啦操,都要求队员具有良好的协调、柔韧和灵敏素质,同时对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要求也比较高。就目前中学生力量素质普遍下降趋势而言,啦啦操的学习未尝不是一种较好的缓解或改善手段。另外,啦啦操运动形式灵活,运动负荷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性格特征等来编排和教学,可以满足不同运动层次的学生需求,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中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

1.意志品质方面

啦啦操动作从初步的学习到自动化阶段,都要经过反复的模仿、练习、巩固和磨合,这个过程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这就对学生的抗挫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失败后新的挑战,队员要不断思考、总结经验和教训,重新调整心理状态投入下一次的学习,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收获成功。学习过程中,队员直面困难、不怕挫折的坚毅精神和永不放弃的坚韧品质逐渐得到增强,这对学生而言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自信心方面

啦啦操运动在国外被喻为“欢笑运动”(smile sports),无论在何种场合,啦啦操表演者始终都以无限的活力、灿烂的笑容来面对观众,感染观众。无论是柔美的舞蹈动作,还是高难度的托举、空中翻腾,以及快节奏的连续跳跃等,每一个动作细节,运动员都要以较强的自信心来完成和展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必不可少。啦啦操运动可以让学生在欢快而热烈、动感的音乐中尽情释放、展示自我,激发运动兴趣和自我展示热情,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从而达到缓解学习压力和培养自信的目的。

3.团队合作意识方面

啦啦操是一项团队项目,音乐节奏感极强,动作速度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强调整体效果,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为能达到团队整齐一致的动作效果,队员们必须相互信赖,彼此支持鼓励,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经过反反复复的沟通交流和协作配合才能形成默契,从而共同完成某些技术技巧动作,打造属于自己团队的风格。在啦啦操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对每一名队员的团队意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为能达到学习效果队员必须以整体利益为先,学会协调或改正一些特别的个性。因此,这项运动能够很好地提高啦啦操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

4.个性培养方面

啦啦操运动来源于美国,传承了美国文化的张扬特性,在遵从整体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个体表现性。在保证团队完成动作的高度一致性的同时,队员也可以将自己的热情与个性尽情展示发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随着不同节奏和风格的音乐,队员贴切地将情感体现在表情上,动作也随之多变甚至夸张,每个人都由始至终进行着情感的宣泄,力求将各自激情表达到最高境界。同时,编排在动作中响亮的口号、难度各异的空翻筋斗、激情的舞蹈和各色造型,每一个都独特新颖,创造了新的闪亮点。

(三)有利于体育课程的结构调整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日趋多样化、主动化发展,啦啦操是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新兴项目,将运动、激情、表演和难度融为一体,其强烈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完全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体育课程结构注入新的血液。

(四)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支撑,又需要活泼的文体活动氛围来丰富,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向着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

1.活跃校园气氛

目前,我校体育活动注重“全民参与”和“快乐体育”,即全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从中寻到锻炼的快乐,提高锻炼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即已成为体育工作的重点。

啦啦操运动极具艺术表现性和感染力,能够调动观众热情、活跃氛围、促进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舞蹈啦啦操形式刚柔并济、热情奔放,符合当代学生们的爱美天性。技巧啦啦操的技巧性活泼多变则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创造欲和好奇心,并磨练其意志和耐力。将啦啦操列入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推广学习,不仅完全符合当下中学生的审美要求,而且啦啦操的多种风格的交织融合和灵活的难度控制,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层次需求,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和展示机会。当下中学生的独立性更加突出,他们会自发组织一些校内或校际活动,且内容多样,啦啦操作为青春活力的典型完全可以走出课堂,被学生们所喜爱,从而达到活跃校园氛围的目的。

2.作为全新的对外宣传的窗口,提升我校形象

当前,广东省内已有番禺中学、仲元中学的啦啦操在省内和全国赛成绩较好,广州市范围内中学啦啦操开展也正处于上升趋势,目前已有执信中学、八十六中、铁一中学、四中、三中等多所学校开展,其中执信中学、八十六中已有一定规模,相对其他学校较成熟,在市级比赛中成绩较好。他们的啦啦操队伍可以外出表演或参赛,烘托活动效果的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对外宣传本校的途径,提升本校在广州市或广东省范围内的整体形象。就体育文化方面而言,我校历来扎实做事,也收到不错的效果,但在对外宣传方面尚有一些欠缺。就此而言,我们完全可以以啦啦操为新的突破口,尽早开展课程并组建校队,加强队伍管理和创新,突出自身品牌打造,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我校的形象和影响力。

三、六中开设啦啦操课程的条件保障

(一)师资力量方面

操科学习是体育教师的必修课程,鉴于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与啦啦操技术间具有动作迁移性,且我国目前专业出身的啦啦操教师基本是由经过短期学习的体育教师担任,因此我校体育教师完全能够胜任啦啦操的教学。目前,在六中校区内任教的体育教师有13名(初、高中),其中3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8人(男女各4人)。就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操科类体育选项项目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年轻教师,且一般集中在高一、高二年级。也就是说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啦啦操课程的教师共2—4名即已足够。如此看来,我校的师资储备充足,完全有实力开设啦啦操课程。

(二)场地器材方面

啦啦操的学习受场地限制比较小,只要有一块平坦的空地即可完成教学,像我校的体育馆二楼、舞蹈室、田径场、排球场、甬路空地等均可以进行合理运用。啦啦操运动的器材要求比较灵活,可以徒手,也可以借助花球、彩带、绳、棒、旗、扇、棍等辅助器材进行编排利用。我校器材室的各种器材比较齐备,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们自创编排的学习需要。

(三)学生学习意向方面

2011—2012学年度上下学期的选项课教学过程中,曾先后开设了健美操课程,所选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主动性也很强。课堂上学生们与自己组内队员间的积极探讨、交流并密切合作、协调配合,是其他教学项目无法相比的。尤其是在自创新部分,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作、想象的余地,效果甚佳。学习过程中,笔者曾做过一次关于对健美操课程学习意向的调查(问卷),调查人数共100人,其中92%的学生都表示喜欢这类课程。由此看来,能够发挥学生主动创造性、表现性,凸显个性的项目被我校学生接受。啦啦操作为一项脱胎于健美操,而又比健美操更具活力和激情,更具创造、表现力,更能张扬个性的项目,一定能够被学生所热爱。

四、六中开设啦啦操课程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师资队伍的专业学习应及时更新

啦啦操运动的开展目前在广州的大学范围内日益盛行,但在中学范围内的推行情况尚为有限,可以说是刚刚起步阶段。体育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相关的啦啦操专业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文化、技能素质,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要求。

(二)校内加强对啦啦操的宣传

啦啦操对于我校学生而言毕竟是全新的项目,学生的接受还需一个过程。我们应当在开课前期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如利用我校的显示屏、橱窗、公告栏等播放或张贴啦啦操相关介绍、海报和视频等等。特别是今年9月份,我校带队参加广东省健身活力大赛并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我们更应以此为契机,对啦啦操做个更好的宣传,让学生对啦啦操能够有正确的认识。

(三)学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平台

我校的文体活动较多,像游泳运动会、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节日庆典、艺术节、体育节等等,我们都可以将啦啦操列入其中,或活动开幕,或助威加油,或列为比赛项目等等,都可以把这些机会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啦啦操在我校的深入开展。

五、结论

啦啦操运动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目前全国正处于啦啦操推广阶段,我校可以借此契机,开设啦啦操课程、组建校队并深入开展啦啦操运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锻炼内容,还可以活跃校园氛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校品牌形象的提升,这在课程设置和学校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校已经完全具备开设啦啦操课程的条件,且我校学生对啦啦操运动具有较大的情感和现实需求,因此,我校应该顺势所需开设啦啦操课程。

参考文献:

[1]马英.拉拉队运动与健美操运动项目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8).

篇8

关键词 新疆 马球运动 历史 发展

马球运动的研究与开展有着深刻的意义,沙滩马球已经被列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项目,马球是马术运动中的皇冠。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资料介绍,马球已有2500年的历史。马球在我国始于汉、魏朝,到唐、宋时已极为盛行。从我国出土和挖掘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出马球在我国的渊源历史。

一、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和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料查阅;搜集CNKI、万方等电子图书资源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工具,进行网络搜集有关信息。通过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对深入研读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新疆少数民族马球运动有了进一步了解,为本研究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基于马球视角,主要围绕新疆少数民族的马球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简述古代马球的概念和历史。其次,阐明马球运动的运动装备、场地及规程等方面内容并于新疆马球的发展情况阐述。最后,在上述各章节所论述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提出发展我区马球事业的相关思考及策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马球的起源

马球在古代并没有一个统一而固定的称谓,而在古代文献中时常以“击鞠”、“打球”、“击球”、“会鞠”等称之。关于古代马球的研究自上个世纪以来,到本世纪初己有近90余年的研究历史了。马球的历史久远悠长。关于马球我国学术界对马球起源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球起源于波斯,并通过吐蕃传入中原;一种观点认为马球起源于吐蕃,并于唐初传入中原;一种观点认为马球起源于中原。但至今没有定论。而三大起源学说中,中国就占了两种,可见马球和中国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广大学者们以不同视角,旁征博引,试图探究古代马球的起源,但在学术界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也有人认为,马球最早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今伊朗),后传入中国。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诗曰:“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说明至少在汉末马球已经存在了。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仅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唐代是我国马球盛行的时期,上自皇帝,下至诸王大臣、文人武将,大多都“以此为乐”。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枚唐代打马球图青铜镜,图像十分逼真。1972 年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打马球俑,其形象也非常逼真。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唐代社会喜爱马球活动的风尚。

现代马球这项运动起源于印度地区,在十九世纪中期,由英国植物园主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发现了这项马上运动,并将其带入英格兰发展。“马球”是现代人对人骑在马上挥杆击球的一种称谓,在国际仁称之为“polo”,而在古代常称之为“击鞠”,即骑马持杖击球,是一项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的体育运动,是现代马球的前身。

(二)新疆马球运动的历史

新疆地区具备创始和开展马球运动的优势和历史基础。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中国体育博物馆考察队收集到一面铜镜,上面有一幅唐代女子打马球图。这些文物的出土和发掘,说明马球在我国的历史已是十分悠久。1970年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了七世纪的马球健将右手持马球球杆,骑马疾奔的泥俑,现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在新疆塔什库尔千自治县境内发现古代马球场(该场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新疆各少数民族历来与马有不解之缘,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古代西域到处都是茫茫无际的大草原,在这里定居的民族与外来民族的矛盾斗争,是当时社会发展的特征。生态环境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不断倾轧,使马上文化得以发展,并与其它文化与娱乐等融合,形成了马球、赛马、马技等传统体育项目。上述历史文献和文物,说明马球的确是新疆各少数民族、特别是塔吉克族的一项历史很久的传统马上运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历史上,是我国丝绸之路通往中亚和西亚的重要的通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渠道,它是历史上有“石头城马球场”记载的地方。塔吉克族人认为马球是塔吉克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关于马球起源的传说,根据宗教上的记载,据说是在过去的宗教战争中,一派的首领将另一派的首领打败,为了解恨,把对方首领的头颅割下来,让骑兵用棍子把头颅当球打,这大概是马球的起源。后来人们觉得骑在马上打球很好玩,也很威风,渐渐演变成现在的马球。马球活动在过去大都是有钱人玩的,如“阿英拜衣格”(首领、头目、贵族)之类的人,一般的群众是玩不了的。据记载,在1932年到1938年期间,英国驻喀什代办还曾在塔什库尔干石头城这个地方玩过马球。

(三)新疆马球发展现状

1.新疆马球运动适用器材

(1)比赛用球。马球是用粗羊毛绳缠成团,外面用黄羊皮缝制而成,直径约12厘米。

(2)球棍。球棍是马球运动的主要器材之一。球棍成铲形,长约1.2米。球杖的制作从文献中可以得知在取材、装饰上更为精细。

(3)比赛用马。马匹的选择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马球规则,马球马是根据马球比赛的特殊要求培育训练出的马匹。马球用马的身材和年龄不限,马球比赛必须用专门的马球马。比赛时的马必须比赛用马需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和灵活性,特别是脾气温顺,否则在激烈的对抗中受惊、失控而引发事故。

(4)比赛场地。马球运动的比赛球场长180米,宽70米,球门宽1.5米,高1米左右,安置在比赛场地两侧。

(5)比赛规则。马球比赛是要求参赛队员一色着装,不同队的服装颜色要有区别。所穿之鞋一般为长筒皮靴,头带用桐木制作的帽。而值得要说的是新疆少数民族马球运动场地和规则略有不同:场地类似足球场。比赛设有前锋、后卫、守门员等位置,每场比赛时间4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规则与足球相似。计时器选用木碗滴水。双方各6名队员骑马持杆,将网球大小的马球打入不过1.5米的球门。对马匹来说,不仅要求速度快,而且要机敏,能配合主人做出灵敏的反应;对球员来说要马术娴熟,持杆击球精准,故而整体难度大。两个半场共40分钟比赛下来,马和人的体力消耗都几乎到了极限。

①球线:比赛中,裁判主要依靠运球路线和球员进攻权来进行处罚。运球路线是指球被击后的运行轨迹。

②球权:进攻权是指击球后的球员有策马接着在运球路线上追逐再次击球的权利。谁最后击球,谁就拥有进攻权。比赛规定对方球员不可在进攻球员前横穿运球路线以干预进攻或者将他撞离运球路线。但是,在进攻球员没有被阻挡的前提下,并排侧面阻挡或使用球杆干扰是允许的;角度小于45度的冲撞也并不算犯规。冲撞接触点仅仅限于马的臀部和肩部,球员间的故意碰撞则视为违例。

③球员不可以用球杆有意触击另一球员以及他的坐骑。比赛中规定右手持球杆。

④每匹马最多可在一场比赛中参加两小节。

比赛暂停规则,以下情况中,比赛铃声会示意暂停:①犯规。②人、马摔倒或者受伤。③马具设备断开,球员头盔撞落,以及球滚出边界。但是,球员在比赛中换马、以及球杆折断更换时,比赛继续进行。

2.新疆马球运动的开展情况

马球是新疆各族人民较为喜欢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其悠久的历史,扎实的群众基础流传至今。塔吉克人每逢民族和宗教的节日里都会开展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马球是塔吉克人传统的体育项目,1974年在塔什库尔干县成立20周年大庆时,举行过一次马球表演赛,这是解放后举行的唯一的一次马球赛和表演, 距今最近的一次马球比赛是2011年3月17日新疆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山间草滩上举办的塔吉克马球大赛。马球这项活动,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中发现的,而后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新疆塔吉克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马球已于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球,作为塔吉克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已面临衰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组织人力进行抢救和保护这份文化遗产,使马球运动重新得到保护和发展。

(四)新疆马球运动所具备的发展条件

1.丰富的牧草资源

新疆具有丰富的牧草资源,据初步统计,在天然草地中约有2900余种植物可作为牧草利用,其中有不少特有种和地方牧草种。牧草资源地总面积达到5160.2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90%。牧草地中天然草地约5139.25万公顷,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约20.99万公顷,山区草地面积站全疆草地面积的58%,可利用草地面积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三位。世界公认的优良牧草新疆几乎都有,草场质量较好。

2.优良的马匹品种

我国历代都把产自西域的马视为良马,因为新疆的马长的高大健硕、奔跑速度快、力气大、耐力持久。由于新疆马特殊的繁育体系,遍布各地的马场使新疆具备了发展马产业的良好条件。新疆野马是现在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野马的祖先是地球上最早的马――始祖马,在长达60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演变如此。野马至今保留着地球上唯一马的原始基因,具有别的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

3.娴熟的骑术

新疆的一部分少数民族现在仍然是以放牧为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练就了一身的好骑术,能够在马上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具有非常好的驾驭马匹的能力。而且新疆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马术队,马术在全国也有着非常好的成绩。

4.新疆经济的迅速发展

新疆作为我国连接至中西南亚乃至欧洲的枢纽地区,同时也是中西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经济的发展迅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十九个省市直接对口援建,在加上新有的矿产资源,是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此外,国家通过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构建的中亚各国陆地上资源大通道,已是全球资源供应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马球运动在新疆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博大精深的历史背景是孕育马球运动的文化基础,保证马球运动存在的活力。

2.新疆少数民族马球运动依旧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其比赛规则、场地、器材都相对落后于国内水平。

3.新疆少数民族马球运动在新疆比赛和表演都较少,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4.新疆具有辽阔而茂密的草场,也孕育了大量的马匹,和新疆经济发展之迅速,为发展马球运动提供有有力保障。

(二)建议

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个体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针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马球运动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新疆少数民族马球运动产生和存在的原始氛围和历史基础,为新疆少数民族马球运动营造一个传统的氛围,加深新疆少数民族马球的历史剖析,通过历史文化对马球运动的发展形成渗透影响。

2.尽快落实比较正规的马球比赛场地,更新马球装备,培养优秀的马球运动员,让马球运动在新疆从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演变成为一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3.政府实行有效的行政手段对马球运动进行普及、推广;在传统体育经济价值凸现的今天,开展马球运动的宣传,组织马球运动表演项目或者竞技比赛,这样才能让马球运动得到发展和传承。

4.新疆具有发展马球运动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高速稳定发展的今天,我国现代马球的发展也步入了启蒙阶段。而如何让现代马球在新疆开展则是我们大家拭目以待的。一旦马球获得关注和支持,开始起步发展,必将十分迅速。

参考文献:

[1] 马球A to Z[J].体育博览.2009(02).

[2] 刘秉果.中国古代体育史话[M].文物出版社.1987:34.

[3]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306-307.

篇9

中图分类号:TU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104-02

1 项目定位

明德中学体育馆项目定位为满足明德中学3000学生需求的小型体育馆。设计规模为1500座观众席,以体育教学为主,兼顾比赛、演出、集会等其它活动,尽量利用活动看台,提高空间利用率。设计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合理的预测,满足多功能需要,做到结构合理、实用、气派、形象独特醒目。设计融入城市环境,纳入学校整个空间序列中,力求以“群体建筑中的一员”角色定位,追求城市形态的协调。方案根据项目定位及场地具体情况,结合甲方要求,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简洁明快、协调统一的学校体育建筑。

2 设计条件

本案用地位于明德中学新校区西南角,整体规划中设置有次入口广场衔接子岭路,场地内部设置道路形成环形消防通道。

场地用地非常紧张。场地北邻学校蓝球场、西接学校体育场、南接学校次人口广场、东邻艺术馆,场地南北有1.5m左右的高差,场地东西高差约为2.0m。场地南北长65m,而东西宽80m,场地呈近似长方形。

学校提出在现有场地上需建一个能容纳3000学生举行文艺表演、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全校师生其它集体活动的体育馆。

学生上体育课经常面临淋雨,学校希望除了满足必要的比赛场地,还有更多的室内场地供学生上体育课。

明德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我们设计的学校整体风格是偏中式的现代建筑,而体育馆由于功能的需要须采用大跨度空间,它是一种大尺度的现代建筑,与其它的建筑单体在风格和尺度上存在冲突。

3 设计对策

3.1 与校园空间、景观、流线的融合

结合学校的整体规划要求,学校体育馆不应仅仅成为一个有效的功能单位,同时应成为构建外部环境和人性化场所的有机元素。设计方案立足于将体育馆融入校园环境之中,具体从空间、景观、流线等几个方面积极寻求体育馆与周边环境的积极对话。

方案立足于校园空间与景观,体育馆周边设绿化隔离带及绿化护坡,室外主入口处的大台阶设计,向校区次入口广场、子岭路开放,大台阶把体育馆主要观众人流引向二层的体育馆主馆。

从空间特征上讲,体育馆与校区次入口广场的关系并没有被建筑的界面截然分开,而是通过过渡性的大台阶自然将次广场引向场馆的主入口处,次入口广场延续到了建筑之中,建筑空间成为了次入口广场的一部分。

从景观特征上讲,将花坛与台阶相结合布置,大台阶的尺度变得可以接近,变得没那么严肃而是比较亲切,同时丰富了整个校区的景观层次。

3.2 复合型多功能设计

在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体育馆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比赛和训练,而是平衡人们心智,使其能够成为较全面发展的一个校园重要场所。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不仅热衷于体育运动,课余生活也十分丰富,这个时期是他们全面发展的萌芽期。设计在满足体育功能的同时,还兼顾表演、集会等多功能的要求,我们力求使其成为具有复合型功能的综合性体育馆,这有助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就目前普通中学普遍建设场地有限、用地紧张,而普通中学配套的建筑单体又相当多,这势必要求设计上充分考虑土地的使用效率。在满足学校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总图布局、紧凑的复合型建筑单体、结合地形的复合型竖向关系……通过引入复合型功能设计的理念,从而很好的解决普通中学场地有限的问题。就明德中学体育馆而言,我们将场馆功能放在首要位置,创造一个高效复合型的功能性场馆是我们的设计目标,我们通过将一层地面局部下沉1.5m,二层楼面整体抬高3.0m;将体育馆的训练馆布置在一层,而体育馆的主场馆设在二层,这种立体式复合型的布置方式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场地,很好的衔接场地周边的高差关系,同时也满足了主场馆和训练馆对层高的要求。

从中学体育馆要能举行文艺表演、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全校师生其它集体活动的角度出发,设计上在主场馆北向设置了舞台、准备问及化妆间等配套空间。对于舞台人员出入问题我们设置了专门的出入口及楼梯间,满足人员的单独进去。这为体育馆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舞台及其配套功能的设置,这是非普通中学型体育馆所不具备的功能设置。校方提出的硬性指标是满足3000学生的集会,怎样在有限的场地中完美地达到全校大型集会的目的?是设计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设置1500席固定席位,结合活动座椅子以及学生自带座椅,让一部分学生坐在比赛场地,这样整个主场馆就完全能容纳3000学生开展观演、集会等活动。当主场馆移去座椅,体育馆又能满足1500人观看正式比赛。正式比赛与学校演出的功能兼顾、功能的复合型叠加,是我们基于明德中学用地现状及项目建设条件提出的设计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很好的满足中学的使用需求。

从中学体育教学上来讲,利用场地的自然高差,我们设置了二个大空间。一个是主场馆的比赛场,另一个是训练馆的下沉训练场地;在训练馆中,我们设置了蓝球训练场,还设置了乒乓球训练场地,两个开敞的开放式空间能满足四个班同时进行体育教学的需求。这样的功能布置方式为学校提供了功能布置的可变性,也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色彩与材质

明德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我们试图通过质朴的材料、素雅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来体现这所独特的百年学校。希望通过运用简洁明了的符号、构件,让人过目不忘,唤醒对老明德的记忆,永远记住现在的校园还是心目中的那一个明德。

整个校园大部分建筑单体采用了砖红色面砖和灰色石材。这些材料虽然都是新的,但全部采用的是哑光的材质,结合偏中式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明德的历史厚重感。在材质上体育馆遵从这一主题采用红色铝板、银灰色铝板、砖红色面砖和灰色石材。在色彩上运用了红色和银灰色的对比,与校园的红色基调协调统一。

暖色调红色的运用,引喻着中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群体,是一群积极向上的群体,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明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3.4 造型设计

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上,体育馆的造型与技术相协同。

在体型的把握上,利用两个体块的穿插及咬合有效控制体育馆的体量,高低错落的屋面真实的反映了室内空间,并将室内空间的容积控制在功能要求的范围之内,以利于节约夏日及冬日的空调能耗。

在造型上运用了形体的对比,弧形的外立面处理,并形成简洁的造型,展示出富于活力的建筑性格。同时虚实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及光影的变化,形成坚实有力、层次丰富的立面效果,充分体现出建筑的体育力量之美。这一刻,力与美的结合充分呼应着体育运动这一主题。

3.5 建筑尺度

篇10

健美操是一项追求人体健与美的运动,它不但拥有技术,而且具有至高的美。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健美操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风靡全球,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蕴涵着独特的美学,体现着人类的审美追求,遵循着美的规律,包含着美的内容。

一、健美操运动的美学特征简述

高校健美操的美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因为健美操无论是在动作、造型、姿态还是在队形、服饰、色彩、音响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美”,具体来说健美操运动从美学角度来说具有以下特征:

(一)形体美。身体美是指“人体经过体育运动获得的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而显示出来的美”。它不仅是人体表面形态的美,也是一种能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美。身体美包括肌肉结实美、柔软弹性美、筋骨强壮美、身体曲线美、匀称美、姿势美、肤色美等。

(二)动作美。健美操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各部位的绕环、屈伸、摆动、跳跃、转体等复杂的动作为基本练习,展示多彩多姿的生动形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健美操动作组合包括基本步伐和上肢动作两部分,多样复杂的步伐与复杂多样的上肢动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上下肢动作的完美结合,卓越体现了动作的高度艺术性。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出来刚劲挺拔、朝气蓬勃、干净利落,洋溢着激情与活力的动作组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

(三)编排美。在健美操成套动作完成过程中,队形不时变化出各种图案,时而聚集,时而分开,时而激越,时而瞬美,队形交错变化、自然流畅、不着痕迹、丰富多彩,在队形方向、位置、路线等排列组合的变化中,给人以动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音乐美。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健美操音乐美包括节奏美、风格美、情感美、曲式美等。健美操所采用的音乐多是节奏鲜明、动感强劲的迪斯科音乐、拉丁音乐等,速度较快,每分钟140-160拍左右,一般是4/4拍或2/4拍,节奏鲜明,激情热烈而富有爆发力,强劲有力的旋律可以使人的听觉和动觉产生强烈共鸣。

(五)精神气质美。健美操既注意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注重将人的外部表现和内在神韵融为一体,即强调心灵美与人体美的统一。

二、健美操美学教育策略分析

(一)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审美发现。介绍具有特色的健美操或流行操,如街舞、芭蕾舞、拉丁舞、啦啦操等,充分展示健美操的魅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特色健美操的不断加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实现健美操教学基础性与时尚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普及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二)多媒体辅助,强化直观审美。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审美知觉作为一种审美能力,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或机械模拟的再现,而是追求超感性的审美真实。在进行审美感知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如进行知觉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黏合、夸张、变形、浓缩、抽象)等,以促进审美理解,激发审美情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健美操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加情感的投入,怀着对事业和学生的热爱,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真心爱护、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亲近感,使教学气氛和谐、愉快。另外,健美操教师要实施民主教学,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根据不同性格、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教学的方法,给予每个学生以恰当的激励与引导,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

(四)增加形体练习,促进美感体验。一方面可通过配以音乐的芭杆练习、手臂动作组合、小跳组合、垫上身体控制、姿态组合等练习进行美感体验;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现代舞中的华尔兹、布鲁斯等基本舞步的教学,充分发挥胸、腰、髋潜在的表现力,启发学生去想象、体验美的心理感受。

(五)组织自评互评,提高并检测审美能力。教师要采用各种互相观摩、分组练习和自主练习等形式,给学生观看、鉴赏、自省、互评自评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实事求是地对自己及他人的动作进行评价,分析优缺点,以此提高学生表演及欣赏健美操的能力。

另外,从教者提高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对健美操的美学特点充分了解,从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强化直观审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形体练习,促进美感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美学渗透,充分发挥健美操运动的美育优势,对学生实施艺术化教学,使教学充满美感,焕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育林.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