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的意义模板(10篇)

时间:2024-02-10 16:39: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低碳旅游的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低碳旅游的意义

篇1

一、我国推动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

1. 低碳体育旅游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单一的体育健身活动,它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是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体育旅游与其它产业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必然会对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连带影响,每一次旅游都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这势必会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测算,全国 1.4万家星级饭店全年用电 174 亿度,全年用水 9.2 亿吨,这样的高的能耗要求体育旅游必需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发展目标。同时,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也是为了贯彻"十一五"国家旅游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具体要求,更是为了紧跟"十二五"规划中"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由此,发展低碳体育旅游是实现节能降耗,缓解环境压力的必然之举。

2. 低碳体育旅游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新形式,是一波新浪潮,而将这波浪潮稳定、延续下去,让体育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低碳体育旅游产业的首要目标。低碳体育旅游的重点在于降低碳的排放量,以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建设体育基础设施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并能实现重复利用,避免因重复开发所带来的资金、环境压力。

同时,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是有明确规划和评估制度的,在开发、设计体育旅游产品时尽量选择资源破环和影响较小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估审查;并深化绿色、低碳、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旅游过程管理,努力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将其推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相关策略

1. 坚持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核心发展理念。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直接影响着体育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而且对于形成体育旅游相关产业的有机联动也意义深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在发展低碳体育旅游时应该始终坚持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核心发展理念,从观念上提高环保、节能认识,并将其贯彻到行动上,做好发展规划和评估,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避免因盲目发展造成资源破坏与浪费,探索全新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走绿色、循环和低碳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假设、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保证和基本前提。

2. 构建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激励机制。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有政策、资金和其它方面的支持,也即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够推进低碳体育旅游的顺利开展,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旅游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产出效益、产业模式等,对于整个体育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该将发展低碳体育旅游产业纳入国家整体节能减排的目标中,从而实现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资源政策支持,并以此为依托对低碳体育旅游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以便更好的应对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的现状;其次,加大力度进行资金支持,低碳体育旅游的推进需要借助于国家的金融资金支持,应该建立合理的资金信贷政策和制度,就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申请款项的相应制度加以明确,当其符合政策或是制度要求时,就应该划拨相应的款项,以此给予资金上的支撑。

篇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低碳经济概念的影响。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走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表明了政府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对旅游业进行调整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旅游业作为三大产业中的“无烟工业”,其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旅游者与旅行社的不规范行为使得碳排放超标,严重破坏了原始森林、旅游景区等环境。本文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九寨沟为例,分析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对九寨沟的经济效益影响,探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现状

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的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九寨沟在旅游景区与旅游业中强大的影响力来说:九寨沟处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沟内分布着108个湖泊,有着“童话世界”的誉称;而且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九寨沟在国外友人心目中也有着美好的形象。例如:澳大利亚青年大使发展项目的志愿者艾米与蒂姆每年都要到九寨沟为游客讲述环境保护课程,这足以可见九寨沟的世界地位。且从九寨沟每年的游客量数据来看,九寨沟1984年的游客量只有仅仅的27529人,到了2010已达1700297人,年均增幅达17.19%,这足以看出九寨沟对全球各地游客的吸引力。

第二,九寨沟景区管理局高瞻远瞩的措施使得旅游景区与景点都保持完好。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九寨沟的汽油与柴油年使用量在2007年达到高点后,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两者的降幅分别为6.47%与37.48%;同时,九寨沟每年在交通道路与工具分别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改造,从2001到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6000亩;2001年,九寨沟管理局关闭了景区内所有宾馆,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减少了游客食宿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措施使得九寨沟的各景区与景点都保留着最原始的面貌,环境依然优美,生态依然平衡与和谐。

三、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对九寨沟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影响

(一)低碳旅游概念符合当前九寨沟的管理理念

低碳旅游就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自身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碳排放量,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如前所述,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早在1999年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景区与景点的环境与秩序;例如: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培养植物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与制造氧气的功能,创造二氧化碳的自然吸收器与净化器、对游客住宿采取“沟内游、沟外住”的措施,且控制景区游客数量,降低人呼吸与其他行为的碳排放量、对垃圾采取打包运往外面处理等措施。九寨沟的这些措施与低碳旅游的本质意义不谋而合,因此,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完全符合当地的经营理念,降低了沟通与磨合成本,有利于低碳概念更快、更深、更好地渗透于理念中。

(二)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沟的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用的资源远远少于其他行业,并且旅游业的许多资源都是可以循环与永续利用的,因此,发展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将使得九寨地区的经济更健康、更好地发展。第二,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低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低碳旅游概念有利于促进景区与景点环境的改善,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将有利于九寨沟旅游业的循环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且也大大降低了景区与景点的环境维护与修复成本,形成更深层次的利益机制。第三,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的附属概念,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将大大推动九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三)低碳旅游有利于催生与带动九寨沟景区其他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行业链条,旅游业的发展将深深影响与带动着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景区的住宿与餐饮业、拍摄业、游乐场等等。而低碳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提出将会催生一部分与低碳旅游概念相关的行业,而这部分行业的发展与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形成良性与循环的产业链条,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景区一些行业也会因为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原先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更快地带动景区经济的发展。

(四)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地区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创新,形成新的经济热点与发展点

低碳旅游在九寨沟的全面推广与普及会大大改变景区及周边地区的衣食住行模式,例如:交通方式的改变,由原来碳排放量较大的汽车、摩托车等方式转变为电动车、三轮车及其他交通方式;住宿上由原来的水泥建筑变换为竹房、草房等;餐饮方面由大鱼大肉变为清淡的习惯;而这些方面的创新将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点,促进九寨沟旅游业往更高层次进步。

(五)低碳旅游有利于带动景区的就业,提高生活水平

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与概念,其发展不仅仅带动其他行业与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另一部分人的就业,特别是当地大学生。因为低碳旅游相对于平常的旅游模式,其含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与技术含量,所以,其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将带动景区的新一轮就业潮,继而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

四、目前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然,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并不是一帆风顺,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游客与当地居民素质不足以推动低碳旅游概念的全面普及。虽然管理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低碳控制措施,然而由于四川九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全面,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例如: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游客的选择出发点不是因为环保,更多的是因为舒适、方便与价格;在居住环境的选择上,游客几乎都是出于居住条件的舒适、空调及电视等设备是否健全,完全忽略了低碳与环保的概念。同时,在短途旅游中,大部分旅客为了方便,选择了会带来更多碳排放的自驾出游模式。游客与居民素质和环保概念的低下使得九寨沟推动低碳旅游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第二,九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与水平。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确切的说,是先有低碳经济,再有低碳旅游。因此,在低碳旅游大力推广于九寨沟景区前,首先要发展九寨地区的经济与低碳经济水平,这将极大关系九寨沟低碳旅游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九寨沟地处四川地区,经济基础与实力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而技术创新也不如东部地区;为此,其阻碍了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

第三,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加强。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需要配套设施的加强与完善,而从目前九寨沟的设施现状看,对低碳旅游的准备有待加强,例如:交通、住宿、污染处理等方面。这其中有当地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完善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是当务之急。

五、解决对策

(一)加大低碳保护宣传力度,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环保观念与意识的薄弱是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障碍之一;而如何解决该问题,提高剧名与游客的环保与低碳意识,就需要政府、媒体以及企业加大对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让践行低碳旅游不仅成为公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一种责任,更让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在低碳旅游概念提出之前,九寨沟便在低碳交通设施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在景区内强制推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绿色环保观光巴士、修建徒步栈道、推广自行车骑游项目;这些行为既丰富了景区内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且又增加了低碳旅游的乐趣与低碳旅游的环保性。与此同时,九寨沟旅游管理局在编制《智慧九寨专项计划》过程中,又在九寨沟景区内先后举办智慧景区研讨会、发展低碳旅游和如何进行低碳管理的专题讲座以及发展低碳旅游国际论坛,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研究探讨了低碳旅游模式,另一方面对低碳旅游知识进行了宣传普及。

(二)创新与发展低碳旅游的衣食住行方式

衣食住行方式的选择是旅游的重要支撑,也是低碳旅游能否成果推行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衣食住行在旅游业总能量需求中占50%的比重;因此,做好衣食住行方面的低碳节能,对九寨沟低碳旅游业的节能空间很大。不同的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差别很大;不同环境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景区、不同类型的食物以及不同环境标准的酒店等各种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碳的排放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建议旅游者尽量以短距离目的地来代替长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尽可能选择以火车等地面交通方式代替航空交通工具;在旅游目的地,可多采取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同时,游客在住宿的时候,尽量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多考虑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等,并且节制欲望,学会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不制造太多的垃圾,为旅游生活做减法。

(三)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制约因素很大部分就是经济因素;可以说,九寨地区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旅游的发展与推广。因此,发挥特色产业,吸引外资,促进当地的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低碳旅游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3

二、大兴安岭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它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旅游生产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的低碳化。

大兴安岭旅游生产方式低碳化。大兴安岭地区在旅游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低碳理念,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编制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旅游项目从规划开始就注入低碳元素,在景区、宾馆、家庭旅店中尽量使用新能源产品,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如北极村景区、观音山景区、寒温带植物园景区在道路照明、廊道建设等均就地取材,采取低碳化建设,普遍使用环保电瓶车、太阳能照明灯和可以吸收太阳辐射的透水透气材料等。

大兴安岭旅游消费行为低碳化。首先在旅游管理工作中践行“低碳化”,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做起,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等不良现象。其次是鼓励游客乘坐电瓶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交通工具,限制提供和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旅游消费“碳排放量”。在北极村景区,鼓励游客徒步进入参观游览区,以减少景区内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在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中,采用电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使来到大兴安岭的每一位游客真切体验低碳绿色旅游。

三、大兴安岭旅游消费的低碳化建议

来大兴安岭旅游的旅游者,虽然大部分人的环保意识比较强,也知道低碳旅游一定会有好处,但是对于低碳旅游这种新鲜事物,很多旅游者还很陌生。对如何贯彻自己的行为却不知如何入手,那么我们有必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教会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自觉践行低碳旅游。

(一)帮助旅游者形成低碳旅游的意识

对旅游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低碳意识,在旅游活的各个环节中自觉实行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

1.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大兴安岭旅游业的发展一直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继续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在法律、政策、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为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样不但可以使大兴安岭的旅游业朝着低碳的方向发展,另外,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法规对旅游者来说也起了很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2.加强宣传

强化整体宣传促销,塑造大兴安岭低碳旅游整体形象。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新闻媒体和各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不断宣传大兴安岭低碳旅游,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大兴安岭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让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了解低碳旅游。

3.旅游中的教育作用

旅游业是窗口行业,导游是旅游团中的灵魂人物,导游人员在带团的过程中要有意向游客宣传大兴安岭的低碳旅游,在旅游中,对旅游者渗透降碳、节能、减排理念,使他们理解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并付之于实践。这样旅游者通过旅游,亲身体验低碳生活,能够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对于推广低碳理念,传播低碳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旅游活动中实际上践行低碳

在大兴安岭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全程参与,是旅游者的选择与践行。只有旅游者自觉践行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才能把低碳落到实处,大兴安岭旅游业才能实现真正的低碳发展。所谓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是指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和低碳购物。

1.低碳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旅游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要求旅游者做到以下几点:食用大兴安岭本地生产的食品,尽量减少外来食品因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产生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选择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减少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餐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减少难以降解的一性物品使用对环境的破坏。

2.低碳住宿

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要求旅游者尽量做到低碳住宿。旅游者在选择酒店时应把舒适、方便、经济为首要原则,尽量少选择高档豪华的大酒店,因为越豪华酒店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越高,而选择到乡村客栈、家庭旅馆住宿,不仅省钱耗能低,而且还惠及本地百姓。旅游者在住宿时,应尽量自带洗漱等生活必需品,少用宾馆饭店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因为饭店基于成本虑,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质量一般不高,而且一次性洗漱用品的使用将产生大量难以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同时旅游者在住宿时,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控制室内温度、随手关灯、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等等。

3.低碳旅行

低碳旅行主要针对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低碳化的游消费方式要求旅游者做到低碳旅行,即尽量采用低碳、环保、对环境影响小的出行方式,如来大兴安岭旅游的长途旅游者尽量选择火车这样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交通工具;短途旅游者尽量采用自行车或步行等旅行方式,既可减少碳排量,又有利于旅游者身心健康。

4.低碳游览

篇4

一、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项人类行为,而每一项人类行为都有目的,因而翻译是一项目的性行为。也就是说,任何一次翻译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一个特定的目的。根据功能目的论,翻译领域里有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总体目标,译文在目标语境里应该达到的交际目的,以及特定翻译策略或步骤所要完成的目标。我们常说的目的,一般指第二种,即译文的交际目的。译文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这就是目的论中的首要翻译原则。其次是一致原则和忠诚原则,前者指译文对读者来说必须具有可读性,有意义;后者要求原文和译文之间要保有一定关联,避免脱节。这两条原则都从属于第一条原则。目的论对原文给予重新定位,原文不一定只能有一种正确或恰当的译文。原文只提供信息,译者根据具体目标确定如何来呈现这些信息。这是具有革命性和启示性的观点。目的成为决定翻译的关键,而不再是原文,从而大大拓展了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和手段的空间目的论者认为,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是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适应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译者在翻译中完全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感应力”或“社会知识”以及“交际需要”等等,来决定处于特定译语语境中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手法,不必拘泥于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交际功能。功能翻译理论中提出:粗略地比较原语文本和目标文本,清楚的看到:哪些原语的信息和语言要素需要保持不变,哪些根据翻译目的的要求不得不被调整,也就是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二、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翻译文化。我国现存旅游资料中所富有的文化内涵,对外国读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对于译者来说在翻译的时候如何处理是一大难题。如果译者还拘泥于翻译的忠实对等,产出的译文可能无法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功能目的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原则。根据功能目的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目的给译者更多的翻译自由,译者不再受原文诸多限制,译文的功能更为重要,为了实现译文的功能或目的,许多翻译策略和方法师出有名,也丰富了译文的多样性。翻译之前,明确翻译目的至关重要。旅游资料的中译英的目的在于成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中国旅游。这一目的允许译者放弃原文形式,采用增词、删减、类比、重写等翻译手段,使译文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兴趣、期望和心理,提升景点的感染力,从而有利于译文目的的实现。例如:黄果树简介。黄果树瀑布位于37公里的贵州镇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处,海拔600-1500米,降雨量1300毫米,风光秀丽、奇峰叠起、浩浩荡荡的白水河,骤然间由断崖上跌落,形成九级瀑布。黄果树瀑布是这些瀑布群中最壮美的一个,它高74米、宽81米;涨水时节,如蛟龙翻腾、浪花飞溅、水珠飞扬;枯水时节,瀑布犹如万缕银丝披挂、轻柔多姿、又是另一番风致。还未见瀑布就感觉到满天的细雨正从瀑布方向向你扑来。

Brief introduction of Huangguoshu Waterfall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Huangguoshu Waterall is located 37 kilometers of Zhenning, Guizhou, Guanling Buyei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600-15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rainfall of 1300 mm, scene is beautiful, Qifeng stack, go forward with great strength and vigour of the White River, by the bluffs overlooking the sudden drop, the formation of nine falls. Huangguoshu Waterall is on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 waterfall group, it is 74 meters high, 81 meters wide; flood season, such as the Dragon Fanteng, splash, water filled; dry season, like a waterfall of 10 thousand silver go, gentle attitude, and another is the wind. Falls also not feel the drizzling rain falls from the direction you come.

就语篇连贯性而言,译者必须首先认清原文的逻辑层次和脉络,然后将它们重新组织成语义上连贯的段落,如果有必要甚至还可以对语篇结构作适当的调整。事实上,目的论强调翻译以目的为准则,其翻译法则除了目的法则、语际连贯法则外,还包括了语内连贯法则,即译文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为此,我们要改变把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的传统,把语篇当做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重视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翻译就是要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对整个语篇进行重写,重建一个适用于目的语文化的语篇。翻译目的论对减少不顾文化差异、译语文化规范、译文交际目的、文本功能等重要因素而造成的翻译失误,提高旅游产品介绍的翻译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在翻译中应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和目的,结合文本的特点、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交际需要等,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及译文的表现形式。为了使译文更好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达到交际目的,译者应特别重视读者意识、语篇意识和跨文化意识这三种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翻译中,从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即目的法则看,译文与原文具有相同目的,原文的目的就是译文的目的,在翻译中没有必要改变译文的目的;而语内连贯则是译者面临的难点,因为它要求公示语译文必须符合语言表达惯例,且必须和原文在所起功能上保持一致,能使外籍人士对译入公示语和本国公众对原公示语的反应最大程度的一致;语际连贯法则是也是译者需考虑的,至于忠实的方式则依据目的而定。旅游英语的翻译主要有两个功能:传递消息、诱导行动。旅游翻译有其一定的功利性和商业意图,就是要迎合译文读者的口味,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共鸣而产生旅游的冲动,达到招揽游客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翻译所追求的应该是译文的读者效应,是原译语间功能的传递,不应是语言形式的对应。可以说,读者效应是旅游翻译力求获取的目标,更是旅游文体呼唤功能和交际目的的要求。译者在创作译语旅游文本时实现了功能主义学派倡导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其本质决定译者不能把“语意”或“形式”上的对等当作指导翻译的原则。译者应以“目的论”为指导,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原文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

篇5

自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每年的9月27日确定为“世界旅游日”以来,全球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主题庆祝活动。“旅游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力”……一个个精辟的主题口号生动地阐明了旅游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等在两会上建议设立“中国旅游日”,以此督促国民提高旅游意识,推动政府重视旅游产业,进而促进旅游市场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认为,“旅游正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设立‘中国旅游日’意义深远”。

然而国内旅游业起步不过20余年,人们的出游意识也是在黄金周制度推行以后才逐渐觉醒。旅游是接近自然、抚触人文、放松身心,也是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但大众对旅游意识却还不甚清晰。只有清晰地认识旅游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才能享受到旅游的真正意义。

一、旅游意识概念。

经典著作中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那么旅游意识可以理解为对旅游的认识,具体到概念为:旅游意识,就是对旅游的意义、目的及各种旅游活动的观念和认识,主要包括开发意识、消费意识、经营意识、形象意识等内容[1]。

王秀红在其《旅游存在真实性的思考》中提到旅游的主体应为旅游者、参与旅游过程的东道主居民、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等人员。那么旅游主体的意识都可视为旅游意识主体。在旅游业的现实发展中,旅游主体还应包括对旅游业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政府,因为往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因此本文所称旅游意识指地方政府、旅游者、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和旅游企业人员对旅游的意识。

二、不同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体现。

不同旅游主体的旅游意识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主要是由各旅游主体在旅游业中所处的位置、利益所决定的。

(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旅游意识体现。

政府部门对旅游的意识体现在对旅游业的产业政策,中心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采取什么态度、政策和手段[2]。当政府部门对当地旅游业重视,就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来发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区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树立、当地旅游品牌的树立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提升国民旅游意识,需要政府加强各方面的服务。2009年我国186个重点旅游城市开展了“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重点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以刺激内需[3]。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实施以后,进一步提升了国民旅游意识,刺激了旅游消费;各地也相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配置。比如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指出,其目的就在于强化旅游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旅游的关注度,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也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

(二)旅游者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应该是对旅游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出游的态度和出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的消费意识。就普通公众而言,其旅游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少人在拥有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后,感到生活中出现了大片的消费盲区,不知道应当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什么样的新消费项目[4]。虽然近年来外出旅游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体现出其旅游意识还有待提升。国际上关于旅游有句注解:

“旅行是发现,是文明,是博爱,是超越”,而大多数的旅游者往往抱着花了钱就得好好享受的心态。

在旅途过程中对环境不尊重,随意吐痰、丢垃圾、浪费严重;对工作人员不尊重,态度傲慢,不遵守规则,对设施随意破环,不守时,大声喧哗吵闹等,这与旅游的真正内涵相差甚远。

(三)与旅游相关的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体现。

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体现在对发展旅游利弊的充分认识上,东道主居民应该意识到热情好客、充分展示当地淳朴之风也是旅游吸引力之一,而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对其也是利大于弊的。多克西(doxey)于1976年根据在巴巴多斯和尼亚加拉湖区的案例调查,提出发展阶段理论,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具有阶段性,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和游客数量的增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间要经历融洽、冷漠、恼怒、对抗的过程,直至发展到最后阶段[5]。而为了避免东道主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后阶段,政府、东道主居民和游客都必须做出努力,重要的一点就是东道主居民应具有较强的旅游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较不和谐阶段,应避免或改善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游客冷漠、恼怒甚至发生对抗这些现象。

(四)旅游企业的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企业的旅游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经营意识和服务意识上。旅游业本身就是服务行业,整体旅游产品的构成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可进入性4个方面,其中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5]。旅游企业提供给旅游者所想、所需的旅游产品是关键,任何时候都为旅游者着想,提供发自内心的服务,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贴心的服务是旅游企业旅游意识的真实体现。

(五)旅游意识主体相互关系分析。

作为旅游意识的主体,他们的旅游意识是互为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从业者、东道主居民和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共同决定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政府部门对旅游业所采取的政策、对大众的消费引导、对旅游企业是否扶持、对东道者居民参与旅游是否鼓励直接影响着所有旅游意识主体。

在这些旅游意识主体中,政府部门是起主导作用的,它直接对其他旅游主体产生影响。旅游企业与东道主居民、旅游者的旅游意识相互影响,同时都直接对当地旅游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旅游企业的产品或从业者服务态度好坏影响着对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其效益对东道主居民的惠及又促进相互之间的关系,旅游者有较强的旅游意识主要体现在消费上,对旅游企业又起着推动作用;旅游者旅游意识强弱对旅游业的发展会产生影响,会促进改善旅游企业人员和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因此旅游意识主体各自的旅游意识在独立的基础上又有互动和相互影响。

三、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重要性。

(一)政府部门旅游意识的提升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从旅游意识主体关系图中可以看到,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部门不仅起着对整个行业的引导作用,还有能力为发展这个行业做出实际的举措。无论是对旅游企业政策的倾斜和优惠,还是对居民的舆论引导,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地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能扩大内需,带动本区经济发展。

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消费、可重复消费、可持续消费等特征,对扩大内部消费需求具有直接拉动作用。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鼓励居民旅游,能带动区内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很大作用。旅游业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发展当地旅游,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使旅游休闲意识深入人心,有利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会带来当地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对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的培育能提高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当地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提升后,对发展当地旅游的意义有着更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居民增强旅游目的地意识,能更好地向外来游客展示风土人情、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及其文化内涵,继而能提高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这些意识上的转变可使旅游的服务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四)企业旅游意识提升能壮大企业实力并正相关影响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作为企业,其旅游意识除了体现在自身的经营意识和对游客服务意识上,更体现在企业对其在旅游业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上。一个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做得越好,对其本身的发展也越有利,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企业强,则旅游业兴;企业弱,则旅游业衰。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需要游客的切身体验和口碑相传,企业的旅游意识提升,可以壮大企业实力,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为当地旅游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旅游意识对地方旅游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丽水市旅游发展为例。

浙江省丽水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两省的结合处,总面积1.73万km2,总人口252万,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莲都区、龙泉市及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景宁、松阳7县,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清纯山水、风雅古朴的丽水,集“奇、峻、清、幽”于一地,汇“峰、林、洞、瀑”于一域。丽水森林覆盖率79.1%,被誉为“浙南林海”。丽水市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拥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区多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人文景观如群星璀璨,交相辉映,是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丽水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人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畲族的传统文化和多彩的服饰、饮食、婚嫁、宗教等习俗风情。浙江丽水市旅游业的发展,能使人深刻感受到旅游主体旅游意识加强后整个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和现状。

(一)政府部门旅游意识对地方旅游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旅游资源丰富且有特色的地区,前几年旅游业一直都默默无闻,然而在近几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丽水旅游业发展迅猛。

1.积极的政策对地方旅游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2007年以来,丽水“一批大景区建设”特别是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几年的积极有效的创建工作,现有12个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打破了丽水高等级景区仅缙云仙都一家的格局。丽水在高等级景区的保有量上已经跻身全省中游水平。

2009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1 550.13万人次,与2007年相比增长79.35%;旅游总收入86.87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76.6%。这两项指标连续多年均处于高速增长态势,从2007年起连续3年增长率位于全省各市首位,不断缩小了与全省旅游产业水平差距。旅游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逐年提高,贡献逐年加大。从2007年至2009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从11.57%增长到16.03%。特别是2009年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艰难环境中,旅游经济不降反升的喜人形势,为丽水提振信心,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2.政府引导当地居民旅游消费意识对发展当地旅游的作用巨大。

2009年有关部门组织发放30万张“丽水旅游惠民卡”对所有的旅游景点采取对折的优惠政策,丽水市及下辖县都曾推出“丽水人游丽水”的活动,这些活动在舆论和行动上都给当地居民深远的影响,旅游观念深入人心。

(二)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对旅游的影响。

1.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高涨。

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逐步提高后,对发展当地旅游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除了一些企业还有个体都投身到旅游的发展建设中来,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很多偏僻山村利用自己独有的乡村特色办起了独具特色的农家乐。

让游客在夏季享受山村独有的凉爽,能吃上农村家养的鸡、鸭、猪肉及农家自种的乡间小菜,既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又满足了旅客的需要。这些东西在乡村祖祖辈辈都存在着,但只有当全市大发展旅游时,农民们才会有去开发旅游项目的意识和行动,而外地的游客也是在这个城市发展旅游时才感知到这些旅游信息,潜在的旅游动机才被激发出来。

2.地方整体形象得到大幅提升。

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丽水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曾一度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被戏称为“浙江的西藏”。但随着近年来丽水的发展,丽水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和丽水的旅游业发展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丽水的山和水以及这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令很多游客非常向往。许多游客在丽水的农家乐避暑养生甚至还在这里过独具风情的乡村年。

五、提升旅游意识的途径。

1.以政府部门为主体进行引导、推动及宣传。

从旅游意识主体关系图中可以看到政府部门会对旅游相关主体、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对旅游意识的引导和推动的前提是政府本身的旅游意识要非常到位,在政策、产业规划、管理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旅游意识会随着社会舆论导向的培育而发展起来,会成为一种“流行”,旅游也将会成为普及的一件事。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媒体力量营造气氛,也可以利用教育手段培育这样的意识。比如广东就将修学旅游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从小培养国民的旅游意识[7]。

2.旅游行业的创新对旅游者的吸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正在转型,在原有的消费空间饱和之时,新的消费空间也正在形成之中。在基本生活的消费要求得到满足后,许多人已经把消费目标转向文化、精神消费领域,旅游市场也正处于这一转变趋势中。而大众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而另一方面又要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外界的潮流和流行对大众的吸引会起一个很大的作用。作为旅游企业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新消费点,创造流行,让游客永远对旅游有新的期待。

3.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提高。

作为旅游主体之一的旅游者,旅游动机不一,对旅游的认识和体验到的旅游感受各不一样。当旅游的内涵被旅游者越多地体验到和感受到,旅游者对旅游的认知、行为、态度将会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3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8]。虽然不同层次的旅游行为可以并存,但总体来说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出现在较低层次活动行为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游客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旅游出游机会增多,旅游者低层次旅游体验得到满足后,自然就会转向高层次的旅游体验。从单一的观光到对知识的获取,从获得外部满足感到个人自我实现的转变,这些转变使得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更深刻,旅游意识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吉祥。对营造攀枝花旅游意识的几点思考[eb/ol]。

[2010-10-07]。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

asp?id=86728&spage=1.

[2]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93.

[3]提升国民旅游意识还需政府加强服务[eb/ol]。

(2009-04-17)[2010-10-07]。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09-04/17/content_11195610.htm.

[4]高云。简析发挥内向型旅游业市场对国内消费需求的激活作用[eb/ol](。2009-11-06)[2010-10-07]。

lunwennet.net/profession/091106/09322588-2.html.

[5]杨桂红。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1(11):124-126.

[6]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7.

篇6

(一)低碳经济促生旅游产业的低碳化

低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应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业的优势充分突显。

首先,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而且很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量少的突出优势。

其次,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的改善,因为旅游产业的卖点就是环境和文化,因此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

再次,通过发展旅游,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以前老百姓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只有破坏树林来换取收入。但是随着旅游发展,大家明白自然界许多东西都可以经过加工来出售,因此种树、环保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地方的纪念品设计、加工已经形成一个产业,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居民收入,而且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一直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享有“无烟产业”的美誉,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最适合推行低碳经济概念,而且可以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先锋和亮点。

(二)低碳旅游简述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低碳旅游消费形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种行为,会涉及政府、企业、当地人和游客等几个方面。要实现低碳旅游就要求各个旅游产业链条都要有低碳经济的意识和行为。如政府主要靠法规、制度来完成低碳旅游的决策;企业(或当地有接待能力的居民)主要通过各种节能管理措施、低碳技术的运用来实现;而游客(或当地纯居民)主要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来实现。其中政府低碳政策会起很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的继承和延伸

生态旅游提倡注重自然资源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性”,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环境创设、低碳创新管理和低碳生活方式。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它倡导运用低碳技术去进行开发建设;低碳旅游也不排斥干预,相反,它鼓励运用科学创新的理念对旅游环节进行干预。

生态旅游是要求旅游者通过交通工具到旅游资源目的地的过程中,都要具有生态的特征,即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工具、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然而这三种条件在现实旅游中同时满足的情况很少,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范围大大缩小。低碳旅游则是在旅游活动全过程中,凡是一切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为“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范围要大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生态旅游强调不干预,注重“维持”、“保护”,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是一种较被动的去适应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规划、企业的低碳创新管理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这是一种积极地去创造的旅游发展方式。这种创造也是在最大限度地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理念,低碳旅游与其相比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两者都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

三、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载体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在我国,乡村旅游通常被称为“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目前,主要有3种发展模式。

第一,体验观光型。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可以入内进行采摘、观赏等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和享受田园风光,满足其对田园生态环境怀念的需要。

第二,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第三,休闲度假型。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在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建立完备的生活设施,并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展开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紧张心理压力的需求。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理念多数是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来进行的,因此业界也有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在一起研究,乡村生态旅游也就成了一种旅游形式。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低碳旅游的理念也成了大家研究的对象。

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实际上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低碳旅游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环节来体现降低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且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运用到旅游业中,完成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虽然现在各个层面都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改善地方经济结构,提高地方经济效益,但由于各种原因,低碳的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要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实现地方经济的增长,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牵头在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开发中引入低碳行为

以重庆为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现代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把种植、养殖、能源和环境有机地连结为一个整体,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实现,改变了乡村生活环境,使城里人渴望去体验一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慢生活,因此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游和低碳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融合。

(二)政府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扶持低碳行为的企业

乡村旅游的当地居民也要自觉地执行低碳政策,保护自己生活和居住的环境。在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的政策上,政府可以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整治或关停;对于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企业进行扶持和奖励。这里的企业是指凡是为乡村低碳、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因为乡村旅游中,游客的吃、住更多的是依靠当地村民。政府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建设、经营农家乐,并给予相应奖励。因为这些农家乐除了提供住宿外还提供餐饮服务,菜品还可以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这样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的低碳生态旅游也得到了发展。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低碳、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篇7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2009年11月1日, 我国首次在深圳 “2009·旅游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的口号,鼓励旅游行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我国对低碳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多以宏观定性分析为主,而国外则综合采用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低碳旅游的内涵实质。NataliaTabatchnaia-Tamirisa (1997)在夏威夷用投入-产出的方法对旅游者的能源需求进行了评估,探索了能源利用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Susanne Becken(2002—2003)从利用模式、能源利用与交通方式等多个角度,对旅游能源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Sabine Perch-Nielse 等(2009)构建了测算瑞士旅游温室气体密度的体系,为衡量国家旅游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新参考。近几年,低碳理念持续升温,开始出现从不同角度针对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同时出现了Susanne Becken 等代表人物。

三、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完善低碳旅游政策制度。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项系统的、关联性极强的工程,为了保证低碳旅游的顺利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首先,建立健全低碳旅游法律法规,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完善低碳旅游金融与投资政策,制定融资信贷政策,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旅游解决融资难问题。第三,建立完善发展低碳旅游的行政政策与制度,如政府可以在能源税的基础上开征碳税。第四,建立健全低碳认证制度与优先发展和项目准入政策,作为各政策制度的重要补充。

(二)加强低碳能源、材料的开发与运用。

要适应低碳旅游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在低碳能源与材料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应该做到加大低碳科研经费投入,开发新能源,为低碳旅游提供“动力”支持。其次,要加大对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同时还要吸收引进国外相关的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

(三)建设低碳旅游实验示范区(点)。

低碳旅游示范区对于全国景区和相关企业具有示范效应,能够很好的宣传和引导低碳旅游,进而达到“先示范,后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的效果。建设区域性的低碳旅游试验示范区主要应该在以下三个区域开展:一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二是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是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强烈的地区。” 此外,还应建设行业性的低碳旅游示范点,如低碳旅游酒店、低碳旅行社等。

(四)加强低碳旅游的教育与宣传。

宣传不仅能够让低碳旅游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首先是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旅游者的低碳意识是使低碳旅游得以推广发展的关键。其次是对旅游相关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宣传教育,因为管理者的低碳素质直接关系到低碳旅游服务质量与低碳旅游产品寿命。

(五)打造低碳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链包括旅游交通、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为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低碳旅游产业链的打造至关重要。第一,建设低碳旅游交通,旅行社采用包车或包机直达的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提倡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代替自驾车。第二,旅游景区合理限制客流量,科学规划景区,加大低碳旅游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第三,建设低碳旅行社,制定低碳旅游线路,宣传咨询业务实施电子化,培养具备低碳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导游。第四,建设低碳旅游酒店,酒店使用新型能源,选择环保建材,减少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提供绿色食品等。

(六)培养低碳旅游者。

旅游者的低碳化是实现低碳旅游的核心内容。旅游者应该树立了低碳意识,将旅游享受与低碳环保紧紧结合,尝试接受新兴的低碳旅游方式。其次,改变出行方式,尽量采用绿色环保出行方式,以徒步、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取代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主动参与体验低碳旅游活动,推广低碳旅游。第三,主动参与体验低碳旅游活动,尽量使用耐用环保物品,不使用酒店的一次性用品,避免奢侈消费。

四、小结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项综合而漫长的建设过程,各地方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发展低碳旅游的障碍因素。然后应当从全局出发,综合把握各方利益,合理规划发展低碳旅游的策略及措施。建设和发展低碳旅游必将改变我国传统的旅游方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注释:

刘啸.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中国集体经济,2009, (13) : 81 - 82.

梅燕.发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各种健康理疗,中医药旅游便应运而生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养生旅游的扩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的出台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健康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总要契机。

伴随着中医药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郭鲁芳等学者(2000年)[1]认为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切有益于现代人消解第三状态、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田广增(2005年)[2]认为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3]提出中医药自然旅游、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属于中医药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集部分,是生态旅游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综上内容来看,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还处于概念、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也多是描述性为主。因此,本文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对岭南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四季常绿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医药植物生长。巴马旅游、长寿养生和中医民族医药相结合,继承发扬民间壮药、瑶药的中医药疗法;玉林市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旅游资源;云浮市禅宗文化资源,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惠州葛洪鲍姑夫妇的养生文化与坡养生文化;鲍^和何仙姑相传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州的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等使得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展馆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巴马、玉林、云浮、惠州等岭南地区主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地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自身蕴藏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并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条例措施。

二、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

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除巴马地区的养生旅游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弱,中医药产品价值低,品牌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较小。

(二)中t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机构、硬件设施,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扩展度不够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需要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促进中医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有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将外语与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掌握中医药知识、外语导游服务技能及拥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中医药旅游制度管理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新业态,其产业边界相对模糊,在产业管理、监控、引导等方面具有大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当薄弱。缺乏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及行业服务标准,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把关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造成旅游市场更加混乱无序。

三、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一)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中医药资源紧密结合,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实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对农民加以引导,让农民参与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

近年来,玉林市着力打造以“五彩玉林,都市田园”为口号的乡村旅游取得成效。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名单中,玉林市7家乡村旅游区和5家农家乐上榜。同时玉林素有“南方药都”的美誉,中药材原材料丰富,市场交易活跃,是岭南特色中药材主产地。那么玉林可以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一方面,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将其纳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中。另一方面,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完善中医药相关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对景区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素质的培训,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管理中药材种植园并投入建设中医药相关设施设备。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绿色、健康”等养生旅游要素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

对巴马、云浮的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如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寓药膳、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如太极拳、太极剑等)整理挖掘与创新,形成养生药膳、中医药加工参观体验、中医药疗养服务等产品。再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结合为主要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从而了解中医药旅游这一新的概念,推进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将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与地方古朴居民、民风、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并对名人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形成地方独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

如惠州有中医药文化养生名人葛洪鲍姑夫妇和坡等,在中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着这些历史名人的中医药理念展开,打造惠州独具恃色的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已成型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未成形的打造成型,将其连片成块。

篇9

一、引言

关于旅游危机管理,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管理层仅仅看成是目的地在非常态下的一种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危机管理是非常态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事后补救措施,危机管理只会对旅游目的地发展增加成本负担等等。其实,这是对危机管理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危机管理固然会造成短期目的地管理成本增加,但就长期而言,它不仅能规避危机和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失、加快目的地危机后的恢复时间,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危机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二、旅游危机管理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危机管理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危机预防、危机应对、目的地重建或恢复(危机救治),来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一)旅游危机预防

危机预防是旅游游危机管理中的开端,主要是构建预警机制,尽可能做到危机规避,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此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往往形成许多竞争优势。

1.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产品的竞争力。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不管是对目的地的生产产品(有形和无形产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大有裨益。预警机制除用来防范危机,还可以将其用做保障环境质量和保障产品质量等用途。

2.危机预防是目的地附加利益竞争优势的保证。所谓附加利益就是指对度假的满足超出了基本利益以外的利益。则附加利益竞争优势就是指通过附加的和持续的情感利益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它很难被模仿。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目的地在基本利益方面一般都是可以替代得,这使得附加利益竞争优势成为目的地竞争取胜的一个法宝。

3.危机预防有利于增加目的地的知名度。旅游经济是体验经济,顾客在目的地旅游就是为了体验和享受生活。因此,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度就体现在该地的“体验”和“享受”两方面上。危机管理在预防阶段的功能主要是清除可预见且可控制的潜在的危机毒瘤,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使目的地拥有较高的安全感。再加上拥有居安思危的领导和职工─他们的真诚和热情─使目的地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让顾客体验和享受等价满质的服务,购买货真价实的商品。科扎克(MetinKozak,2001)在研究旅游者满意度、之前的访问经历以及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游客之前的旅游经历与满意度也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不难理解,因为游客对某目的地有较高的满意度,他就会产生重游或重温该目的地,并且向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推荐该目的地。结果是,该目的地不仅与游客建立了长期关系,而且还能增加该地的知名度,增加新顾客。

(二)旅游危机应对

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导致许多危机事件发生不可避免。这就有必要做好危机管理,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减轻危机事件的危害度,还能在其中寻找机会。

1.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任CEO奥古斯丁说过:“每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着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企业危机管理的精髓”。Faulkner指出:“依据混沌理论,危机管理实质上被看作是一个创造过程”。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减轻危机负面后果,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无论来自外部还是内部的危机冲击,都可视为“创造性破坏”。

2.危机事件促进旅游目的地管理更完善。危机事件的爆发往往能暴露目的地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如,SARS的爆发,就暴露了中国在应对大规模公共危机方面,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专业的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这可以使目的地地管理者更真实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楚地看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这一过程可以使目的地战略分析更全面,战略制定与选择更加准确,战略实施与控制更加到位,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目的地的战略管理水平,为培育与保护目的地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一过程可以为目的地管理者提供创新的勇气和思路,在目的地内部达成创新共识,为目的地找到创新的突破点,切实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三)旅游目的地恢复

旅游目的地恢复是旅游危机管理的最后阶段。危机管理的建立健全能加快旅游目的地恢复。著名旅游经济学家科恩曾言:“一个为危机做准备的组织,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的速度比没有做准备的组织要快两到三倍,且花费的财力和人力成本也明显的减少。”

当今,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异常,谁在危机中先恢复起来,少受危机事件的影响,谁就取得先入为主的优势。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时间就是优势,是一种营销成本。目的地恢复时间越短,它消耗的时间成本就越少。旅游危机管理除了在旅游目的地恢复过程中产生时间成本优势外,它还能正如科恩所言的那样,减少在目的地恢复过程中花费的财力和人力成本。所以,危机管理创造了恢复后的旅游目的地成本优势,增加了它的竞争力。

三、结论

危机管理是旅游目的地常规管理的延伸,是目的地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管理不仅是目的地规避危机,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进行危机处理救治的主要途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危机管理还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做好危机管理首先就得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只有意识到这一点,目的地管理者才会对危机管理开怀接受,才会投入精力和财力去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继红.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理论探讨.东南亚研究,2005.

[2]李树民,温秀.论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预警机制建构.西北大学学报,2004,(5).

篇10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13-02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关注,世界各国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也不断得到加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指出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仍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必须加强统筹规划,从改革、开放、服务、管理入手,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意见还明确指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等系列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1.2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该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

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低碳旅游就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

2河南省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的资源和能源比较丰富,是全国的能源、原材料重要基地;既是生产大省,也是消耗大省。既是生产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目前河南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据河南省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2007年,河南省废水排放量296467万吨,氨氮8.54万吨,二氧化硫156.39万吨,烟尘71.27万吨,粉尘41.4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2.22万吨,全省工业行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18890亿立方米。但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河南省的“低碳资源”潜力也十分巨大。据统计,2007年底,河南省拥有林地面积207.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3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6.2%,耕地面积7926.1千公顷,水资源总量65.16亿立方米,湿地面积110.87万公顷。这些低碳资源――森林、耕地和湿地,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中均有重要的作用。

河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尝试,2009年12月7日,当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之日,河南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就已经开始研讨“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 在2010年河南省省长郭庚茂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则首次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管理,低碳城市等为表征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一场大规模的环境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河南有些企业和个人也认识到了低碳经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河南省在“旅游强省”和“中原崛起”的政策指导下,近年来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在《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旅游产业作为河南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做好河南旅游业自身的低碳化发展,成为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有利地促进河南经济的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旅游业理当先行。旅游本身需要优美的环境,秀丽的山水,而低碳旅游,更减少了旅游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也是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当前在全国悄然兴起的原因。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某些旅游企业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低碳旅游的方针,如某些旅游饭店提出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景区试水“低碳游”,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某些旅行社推出的低碳旅游线路等等。但总体而言,这些还只是个别行为,在发展低碳旅游方面,河南还大有可为。

3河南省发展低碳旅游的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河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生态大省,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河南省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以积极的姿态,大力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3.1抓住机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要抢抓机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规划设计和政策支持,加快发展新能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河南旅游加速发展。河南省政府应将发展低碳旅游作为全省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文化强省建设、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统筹发展,将低碳旅游纳入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发展低碳旅游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鼓励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制定低碳旅游发展地方性法规。在政策制度上进行创新。一是制定鼓励旅游企业节能减排、降低CO2排放、可再生能源使用政策,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方面进行支持,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建立鼓励低碳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旅游企业开展低碳项目。因此河南省相关部门应鼓励和支持旅游行业发展低碳旅游,出台相应激励机制,让绿色低碳真正成为旅行新时尚。

3.2各旅游企业联动,创建低碳旅游模式

3.2.1旅行社

旅行社应专门设计的低碳旅游产品和线路,以满足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需要。面临低碳经济的呼唤,有一些旅行社已经在着手设计低碳旅游线路,这将会受到那些环保积极分子的旅游者的青睐。但因为低碳旅游不只是代表节能环保,还可能产生额外费用。如拿交通工具来说,到了景区后,如果旅行团放弃乘坐大巴而改乘景区提供的电瓶车,肯定更“低碳”,但电瓶车的费用比大巴高,会摊派到旅游者身上,增加其旅游费用,有些旅游者还是会更多的考虑价格这一因素。因此还是需要旅行社的积极宣传,才能得到推广。因此从旅游业的角度而言,旅行社应充当低碳旅游的号召者。想要更好地发展绿色环保的低碳游,首先要在公民中普及“低碳游”的理念,使“低碳”的观念深入人心。对参团游客来说,旅行社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3.2.2旅游饭店

现阶段河南省各旅游饭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在食、住、行方面要倡导绿色消费,采取措施,尽量减少饭店能源、水源和生活物质的使用量,特别注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饭店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用或调剂使用。例如饭店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使用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作为某些物品的替代物,如使用纸质餐具替代塑料餐具,印有饭店标志的纸质或布质提袋替代塑料袋等。河南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出台对饭店环保节能的支持和奖励政策。比如推进节能环保,支持宾馆饭店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等。河南省饭店协会可统一印制倡导旅游者加入低碳生活的小卡片,放入客房,号召住店客人,变床单、被单“一天一洗”为“一客一洗”,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

3.2.3旅游景区

2010年初南京中山陵景区就出台了从1月10日起黄标车限行的规定,以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正在努力打造低碳旅游景区。河南省的各旅游景区也应拿出切实可行的低碳旅游指标和举措,尤其是我省的3家5A级旅游景区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和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更应发挥带头作用。目前这些景区已经在酝酿出台低碳旅游团队奖励优惠政策等,在这些高级别景区的带动作用下,应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低碳景区的创建活动。

3.3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旅游、建立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普及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相关知识,鼓励人们将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他们形成低碳思维方式。节约能源和资源要从小事做起引导人们更多地选择低碳旅游方式,促使旅游者将环保视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旅游业的相关部门应配合公关部门或环保产业部门开展公关活动。借公关活动对广大消费者进行教育,增加公众的环保心理,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消费。旅游广告在传递旅游产品的信息时,也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通过旅游广告来达到教育的效果。河南省应在城市公交站牌以及一些显眼位置应多做一些倡导低碳生活的公益广告牌,让地然旅游深入人心。

3.4积极推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低碳化发展

旅游业相关产业众多,旅游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要注重相关产业的低碳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使相关产业走低碳路线,减少 CO2 排放量。由于国际旅游牵涉到长程飞行,据估计,因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暖化效应,国际旅游占有的责任份额高达 4%到 6%,因此旅游业被视为高温室气体排放行业。欧洲理事会现已正式通过指令,自 2012 年将目前还未包括在《京都议定书》范围内的民用航空业纳入碳交易系统,且适用于所有进出欧盟区机场的国内和国际航班。据此,相关产业更应致力于技术创新,开发使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交通工具及设施等。旅游管理必须和国际现代化管理接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低碳管理模式,采用连锁管理模式,实现各个环节持续管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各国均应支持旅游业低碳发展进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度,实现技术共享,更好的促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

4结语

旅游业低碳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在一年两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整个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去努力和探索。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统筹各相关产业之间、各国之间的联系,寻求适合的低碳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更好的促进总体经济的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

[2]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

[3]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