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4:48: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光伏产业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客户高度集中 命悬无锡尚德
亚玛顿既非光伏玻璃原片生产商,也非光伏电池制造商,其扮演的角色是将光伏玻璃原片进行镀膜处理,以降低其反射损失,提高后续的光电转化效率。换言之,亚玛顿的发展需指望下游的光伏电池组件厂家,而光伏电池组件才是光伏电池的核心。在亚玛顿的整个业务进程中,无锡尚德、韩华新能源、阿特斯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锡尚德等公司是国内主流光伏组件制造商,这些巨头连续几年占据亚玛顿前五大客户席位。资料显示,2008-2010年,无锡尚德等前五大客户为亚玛顿贡献的营收占比分别高达99.68%、93.29%、90.00%;其中,无锡尚德一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62%、66.73%、27.78%。虽然无锡尚德2010年为亚玛顿贡献的营收占比在下降,但该比例已于今年上半年再度回升,为40.40%;另外,无锡尚德的采购绝对值在增加,2009-2010年分别为1.33亿元、1.65亿元。
亚玛顿与无锡尚德本无实质意义的关联关系,但在实际供销中,亚玛顿近50%的身家已押宝在无锡尚德之手,一旦无锡尚德出现问题,亚玛顿必然连带受损。这种看似稳定的销售关系实际上缺乏必要的基础,从某种程度来说,亚玛顿更像是无锡尚德生产链上的一个子公司,专职负责为无锡尚德进行光伏玻璃原片镀膜处理。亚玛顿缺少业务上的独立性,实质上已经被无锡尚德所绑架,其议价能力之弱更是可想而知。
对此,亚玛顿给出的解释是,国内光伏组件制造商市场集中度较高,数量有限,因此亚玛顿等光伏减反玻璃生产企业只能集中满足较少量优质客户的需求。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解释其实间接说明了整个光伏产业链中,组件制造商及更末端的光伏电池生产商是主要角色,而亚玛顿等只是配角,只能分到光伏市场的一杯羹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亚玛顿口口声声表示无锡尚德是优质客户,是主流光伏组件制造商,但境外投资者却以“用脚投票”的方式狠狠给了无锡尚德一记响亮的耳光,截至9月29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无锡尚德今年以来股价已跌去90%以上,颇具讽刺意味。
高新技术外衣或被扒掉
在光伏产业链中,光伏电池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极为重要。高盛曾指出,1%的转换效率差异意味着6-7%左右的成本差异,而光电转换效率又取决于光伏玻璃的透射率。亚玛顿在产业链中担当的任务正是通过镀膜处理提高光伏玻璃的透射率,该环节对镀膜材料和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亚玛顿据此于2008年12月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在2008-2010年间获得了15%的优惠税率。
税率优惠无疑是亚玛顿在过去三年中飞速发展的利器之一,根据测算,亚玛顿近三年少缴税负高达3000万元。按照规定,亚玛顿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已于今年到期,不能继续适用15%的优惠税率。今年上半年,亚玛顿依然是按照15%的优惠税率缴税的,但这只是暂时的,换言之,目前的亚玛顿处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真空期,一旦提交的复审申请未予通过,那么亚玛顿的高新技术光环便正式宣告消失。
问题就出在这里,即亚玛顿是否具备通过复审的资质?该资质有两个硬性条件,一是在职员工至少有30%拥有大专或以上学历,二是参与研发的在职人员不低于企业职工总数的10%。亚玛顿的招股说明书明确表明:公司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截至今年6月30日,亚玛顿员工总数为684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30.12%,与30%的下限规定,而初中及以下的员工比例却高达44.74%。在员工结构方面,虽然技术人员有144人(占比21.05%),但实际参与研发的人员仅有23人,占比3.36%,远低于10%的硬性规定。
亚玛顿的研发人员与生产人员的增幅不一致,是导致研发人员比例偏低的主因。亚玛顿2008年末共有员工141人,2009年末即大幅增至436人,去年则一度达到730人,结合上半年末生产人员比例高达68.28%的事实,不难推知,近几年员工队伍的壮大是大量增加生产人员所致,客观上忽略了研发队伍的建设。
如果亚玛顿止步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大门,失去的不仅是一个认证光环,还将承担25%的税负水平。更为悲剧的是,亚玛顿上半年所得税约为1679万元,若按25%的税率计算,应为2784万元,即亚玛顿很有可能要补缴1105万元的税收。若全年业绩平稳,亚玛顿今年的所得税将增加2200万元左右。
光伏概念已走下神坛
在5年的时间内,亚玛顿迅速崛起,市场占有率达到18.52%,这与近几年备受推崇的光伏概念是分不开的,而光伏概念又与能源紧缺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亚玛顿表示,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及节能型社会的发展方向下,光伏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将持续看好,光伏装机容量在未来政策驱动下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11-02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源于中央政府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科学总结和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深刻洞察。从2009年由总理主持召开3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拟定的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紧接着,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同年2月,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专门发展协调小组并且起草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在我国方兴未艾。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意义及其盲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普通产业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它已经超越了普通产业的概念,成为一种集科技、经济、社会等诸多主题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单单意味着经济增长,也不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地区的发展问题。更多的是它还承担着国家使命,体现着国家意志,在很多领域决定国家科技发展的方向,改善国家民生条件,保障国家安全、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介入,而政府必须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1972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衡量已不局限于经济水平的高低和经济增长的快慢,各国政府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以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个课题。不可否认,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意味着能够实现更持续的发展,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产生污染等环境问题,所以并不能100%地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可能出现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意外情况。然而,人们较轻易地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所诱惑,而忽视了环境效益的损失,进而产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盲点。{1}
二、绿色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之优化选择
“绿色经济”一词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绿色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绿色经济将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如果说传统的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为特征的一种损耗式经济,那么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使用能源与资源的一种平衡式经济。
绿色经济要求能够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追求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既是指具体的一个微观单位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甚至是全球范围的经济。在区域经济范畴下,培育产业、完善产业、壮大产业是绿色经济最佳用武之地。而在新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如能够引入绿色经济理念,产业二次转型的步伐将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式转变将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自绿色经济诞生之日起,20多年来许多地方都在探讨绿色经济的现实意义。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能够深刻体会绿色经济理念的内涵,并且可以更全面地指导具体工作,实现融会贯通。邻国日本,自身自然条件缺失,不得不选择绿色经济的方法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发现,日本绿色经济的实践已经硕果累累:全国高铁、地铁的无缝对接,电脑芯片等精密电子元器件的制造闻名全球,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绿色经济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实践印证,也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绿色经济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四川省遂宁市缺乏自然资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人均耕地不到全国的一半,单位GDP的能耗比全国高50%,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26.3%,而全国的水平是40.1%。经过近几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的努力,遂宁在全国率先提出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其中遂宁市教育、医疗支出在GDP中的比重略高于全国水平,万元GDP的烟尘排放量只有全国的1/4,森林覆盖率是全国水平的一倍,在绿色GDP指数、人类绿色发展指数和城市管理效率指数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三、无锡光伏产业迅速崛起的培育行为及启示
近五年来,光伏产业、太阳能产业等名词深入人心,各地光伏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国际上,我国成为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出口国,其中无锡光伏产能约占全球的20%;国内,则遍传“全国光伏看江苏,江苏光伏看无锡”的美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光伏产业缘何选择在无锡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无锡光伏产业迅速崛起的培育行为
1.确定光伏产业项目,全力以赴支持项目建设。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改造程度的扩大与深入,人均能源消耗与日俱增,同时地球上非可再生能源的可开采量日益减少,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摆脱能源短缺的困扰,开发太阳能资源,寻求经济发展新动力成为各国能源发展的主要课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无锡政府审时度势,经过系统性地甄别和讨论,充分认识到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拥有巨大生命力和经济带动作用,果断制定了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发展政策,并随即进入光伏产业项目的引进工作阶段。
2000年,留澳学者施正荣博士带着他10多年海外拼搏获得的10多个科技专利,回国寻找创业发展的机会,双方会谈一拍即合。第二年,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立。尚德公司成立初期,缺少资金和各层次人才,无锡市政府动用各类资源一次性融资600万美元,并且利用政府人才平台为尚德公司募集各类人才;2002年尚德公司面临市场拓展困境,无锡市政府再次为其争取到各类支持资金约400万美元。无锡尚德由此踏上了成为世界光伏企业前三强的道路。
2.以尚德产业项目为坐标,向上往下拓展产业链条。光伏产业的产品用途是太阳能发电,而现阶段通过该方法生产的电力所耗费的成本较高,从国际太阳能发电利用趋势来看,政府是太阳能电费的最终买单人,因此,政府的态度和政策严重影响着光伏产业的兴衰。而无法掌控的政府政策给光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销售风险,严重影响着光伏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健全的产业链条有利于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光伏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强大的产业链支持,从而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
无锡尚德公司起步之初,除了巨大的资金缺口问题,更多的困难出现在企业生产流程的内部,譬如原料成本的不可控,光伏系统工程的完成受制于人,售后服务应接不暇等。在以“服务尚德”为宗旨的产业环境建设过程中,当地主管部门意识到仅靠尚德一家公司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光伏市场的需要,必须要有配套的上下游公司相互衔接、相互合作,一起将光伏产业的市场做大,将无锡光伏产业做强。从应急性地组建光伏系统工程承包公司开始,“产业链”的概念在无锡光伏人的脑中脉络逐渐清晰。随后,依据国际市场的需要,无锡新区的主管部门开始谋划光伏产业基地的建设,以形成一流的产业链为标准,短短三年间就吸引了数十家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而作为无锡光伏企业龙头的尚德公司,利用资本优势,迅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工程、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综合性产业链。
3.打造外生性绿色产业环境。光伏产业作为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实现绿色能源的普及,消除以火煤发电为代表的传统发电模式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光伏产业被称为绿色产业。可是光伏产业本身在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流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一般为酸液废水,废水中主要含高浓度氟化物、含硅,及部分有机物。如果这些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则对自然环境造成更为直接的水污染,间接的土地污染、鱼类资源污染等其他污染形式,进而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妥善地处理光伏产业污水是关系到绿色产业实现绿色生产的关键。
无锡市在废水排放问题上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2007年无锡太湖水域爆发了大面积的蓝藻,一时臭味弥漫锡城。在此之后,无锡制定了一系列治污措施和政策:例如化工企业的迁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增设、现有企业污水设施改造等。最近,无锡市又走在了全国污水处理的前头:2008年,无锡市成为全国重点湖泊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到2010年,无锡建成了排污权动态数字交易平台,形成了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已初步建设完善了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权有偿取得的管理体系,制定了排污权定价、申购、排污费核定、收费缴交、排污许可证管理、监测比对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并阶段性完成了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平台建设任务。“排污权”建立起了企业自觉珍惜环境、减少污染排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太湖流域的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引导,对于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更是一种“绿色化”的动力。
(二)无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1.洗脑――谋略发展蓝图。思维决定行为,正确的思想作出正确的决定,正确的思路诞生正确的政策。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加速变化的社会状态,偏居一隅闭门造车的态度要不得,崇洋媚新全盘接受的态度更要不得,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进取精神,取他人之精华,去自身之糟粕,为当今之大事。作为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无锡政府审时度势,较早地将建设“绿色经济”作为准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城市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近阶段无锡提出了打造“人才特区、东方硅谷”的口号,这是基于对“第三次信息浪潮”――物联网充分研究而作出的长远战略谋划。
2.用脑――创新体制机制。组织制度的变迁不断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组织内部的路径依赖则会禁锢组织变迁的进步{3},打破路径依赖需要额外的力量和勇气,而它们则源于决策者的决心和信心。决心来源于对现状的不满足,曾经的“苏南模式”让无锡闻名全国,但是进入新世纪,无锡人逐渐发现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经济发展要求;信心的基础是底蕴的深厚,无锡经济富足、文化繁荣、社会安康,完全有能力支付城市经济转型所需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无锡人利用聪明才智、采用广开思路、使用激励创新的办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做好了充分准备。
3.借脑――引进领军人才。无锡光伏产业的成长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另一方面,施正荣这位光伏产业领军人才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经济发展依靠两只手,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看得见的手;作为看得见的手,政府行为无法替代那只看不见的手,而后者依靠的内生性调节也同样受“人”的制约,而这个“人”是市场人,不是研究人。市场人不是狭义的市场营销、销售人员,而是广义的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人。今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明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必将建立,将来主导经济的领军型人物必然是当今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因此,引进各类领军型人才是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
4.建脑――建立健全智库。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有着对智库的需要。而现实状态则是,我国的智库建设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中国智库的决策失误率达到30%,而西方发达国家仅5%左右。我国智库的建设面临着三大难题:与体制过近、专业程度低、利益驱动明显。针对上述三个难题,考虑民间力量暂时不足的实际,通过政府或者相关机构出力出资建立智库平台,是一个可以折中的方案,而智库质量优劣的关键点在于政府或者相关机构能否对智库的运行减少干预和干扰。此外,增加地方性智库、专业性智库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需要。
注释:
{1}张春霞,苏时鹏.从系统论角度认识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7-9
{2}赵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6(2):44-47
简而言之,中环股份依靠“”和“换汤不换药”的手法,成功的扮靓了财务报表,但其所揭示的内在问题则是,在传统半导体产业步入下降通道时,中环股份选择部分放弃;如果光伏行业景气度不振,中环股份是否又会抛弃光伏?
当前重点是扮靓财报
坐落于天津华苑产业区的中环股份成立于1969年,颇有历史积淀,这种积淀主要表现在半导体产业方面。中环股份在半导体领域确实是行家里手,然而其固有的技术优势迅速被产能的急剧放大和可替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埋没。
早在中环股份上市之初(2007年4月),公司的主打产品高压硅堆就因受到LCD、PDP等新兴技术的冲击而备受质疑,现在看来,这种质疑已经成为现实版了。此外,中环股份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大手笔募投项目(6英寸0.35微米功率半导体器件生产线项目)已于2009年正式投产运营,当年即亏损6131万元,去年则继续亏损3620万元。更为严重的是,投资额高达6亿元的募投项目所造成的产能释放让中环股份颇为尴尬,因为产能释放是行业的共同行为,中环股份非但没有享受到产品溢价,反而要为行业的产能过剩埋单。
在这种背景下,中环股份2009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64.58%,亏损近一个亿,而这是在是上市之后的第三个年头发生的。戏剧性的一幕则是在去年上演的,中环股份去年净利同比增幅达到206.62%,盈利近一亿元,“过山车”景象显露无疑,背后的业绩推手正是光伏材料。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更是再接再厉,让中环股份的净利同比大幅增加逾10倍,前三季度预增470%-520%。
但是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由于中环股份2009年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基数效应导致2010-2011年净利润同比增幅普遍较大,但上市之后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则相对较低。数据显示,2007-2010年,中环股份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18%,即若不考虑今年的业绩,中环股份上市之后非但没有创造出过硬的业绩,反而在走下坡路。与近两年业绩爆发相伴的是资产负债率的持续提高,中环股份已熟练掌握“以负债扩充资产”的操作手法;而与业绩爆发相对的则是毛利率的持续走低,去年的整体毛利率是26.05%,今年上半年则是25%,相比于2008年的30.42%,有不小的差距。
以技术自居的中环股份显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继续发生,因此近两年业绩发力明显。分析人士指出,表面上,中环股份表现出了极强的爆发力,但企业的长期存续贵在稳健驱动,10倍的业绩增长不可能持续存在,中间不排除故意扮靓财报的可能性,如果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那么中环股份的后期发展依然是值得担忧的。
产业转型或是昙花一现
其实,中环股份并非是近两年才涉足光伏产业的,公司的半导体材料及器件与光伏材料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技术上可以实现转移。只不过此前中环股份的光伏产业尚未形成气候,近两年光伏概念持续升温,中环股份在半导体领域大面积升级换代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便积极介入光伏领域。
进军光伏领域的首要问题便是资金,截至去年年底,中环股份IPO的募集资金花得一分不剩,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也只有区区3638万元。于是,中环股份便迫切需要融资,去年5月份推出的增发方案在今年年初“扩容”之后,拟投23亿元到孙公司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中环光伏),后者正是中环股份在光伏领域的主力军。
中环股份希冀以中环光伏为利器占领光伏市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中环光伏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材料产业化工程一期已经竣工,规划中的二期项目也将在增发资金到位后展开。需要说明的是,中环股份的定增计划为24亿元左右,而中环光伏将在接受该笔增资后变成小巨人,注册资本增加三倍。中环股份认为此举将奠定公司全球一线硅材料供应商的地位,而申银万国亦有报告指出,中环股份在硅材料方面形成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将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
对于上述乐观展望,业内人士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质疑。第一,产业转型是被迫的,中环股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降低半导体的业务比重的,事实上,半导体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同时中环股份也面临技术升级不力等问题。前不久,研究机构Gartner曾表示,半导体库存将在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升,达到“令人担忧”的水平;而全球第三大半导体代工企业格罗方德半导体CEO也明确指出,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警报已经开始响起。作为国内曾经的半导体龙头,中环股份不可能没有预见到,因此才被迫向市场潜在容量较大的光伏领域进军。
第二,以光伏作为业务突破口不见得就是最佳选择。中环股份是以光伏材料供应商的角色出现在光伏产业链中的,其高调宣称的单晶硅相比多晶硅确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今年以来,光伏概念的热度已有所下降,尽管光伏市场潜在空间很大,但光伏产业居高不下的成本却一直制约着行业的发展,而近年来的“光伏热”又让产能过剩的顽症降临在本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的光伏行业中,由此造成某种程度的悖论。此种悖论的本质是,光伏行业容量巨大,但扩容需要时间和规划,而国内诸多企业却是一窝蜂的掀起光伏建设潮,扰乱了光伏行业的正常节奏。因此,中环股份在近两年可以借助光伏让业绩实现井喷,但此后几年就未必能做到。
将大干快上作为扭亏砝码
中环股份是资深半导体企业,理应发挥龙头示范效应,但并未引领行业走向规范化运作;相反,在半导体领域,中环股份“做不下去了”,从而转向所谓的高科技聚集的光伏行业。其实,不管是此前的半导体,还是现在的光伏,中环股份经营的要诀就是“”,虽然中环股份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技术升级势头远不及大干快上。
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成立以来,主要是致力于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我们在推广光伏在建筑上应用的工作中,一直在思考光伏建筑的侧重点,以中国现阶段的情况,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最易于推广是在什么地方?
委员会成立初期去德国考察的时候,发现德国在光伏应用起步的时候,40%都是用于民居,而且50千瓦的小功率电站占到50%,也就是说它的重点在住宅建筑上应用。这种小规模民居屋顶的电站,与居住条件和建筑形式有关。
我们也考察了国内很多项目。我们国家光伏开始在建筑上的应用,前期更多的是用于公共建筑,特别是标志性公共建筑,主要是幕墙和采光顶,这与政府推动光伏建筑应用有关。还有一类是建在工业建筑的屋顶,多是企业自主投资行为。
2010年下半年,国家光伏政策出现了调整,出台了新的文件,提出在工业开发区屋顶集中连片建设光伏电站。2010年底,又出台了“金太阳”的文件,希望开发区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规划光伏在开发区建筑上的应用。
光伏在开发区的应用在“金太阳”补贴政策出台后并不是很多,很多都还是企业的自主行为。在工业屋顶上的光伏应该是以自主分散式的模式建设,还是应该统一集中建设?哪种模式更合适于开发区。我们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开始与开发区接触,走访开发区。通过了解、座谈,我们对在开发区工业建筑的屋顶建设光伏电站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中国现在这种以开发区来发展工业的方式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且有逐步从开发区向新城区发展的势头。由于引入产业地产商的开发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生态环保理念更容易推广使用。为此,我们针对在开发区大规模统一建设光伏屋顶电站的问题,提出了“绿色标准化厂房”的概念。
“绿色标准化厂房”的概念首先是一个绿色的理念。低碳环保符合现在社会发展趋势,现在住建部在力推“绿色建筑”,目前出台的标准有三项,施行绿色建筑标识已经公布了700多个,绿色建筑最大的标志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舒适高效与自然合谐的建筑。其次光伏与绿色建筑联系很紧密,特别是在节能方面。全国建筑节能指标提高到75%,对节能要求提前到规划阶段,从图纸、设计审查,对是否达到标准给予认定,在节能测试上,包括围护结构、采暖通风、电气照明等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措施。光伏应用到建筑以后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可以生产电能,如果生产与消耗平衡,那么建筑零能耗是可以实现的,这是更主动的节能措施。
“绿色标准化厂房”的概念其次是一个标准化的理念。标准化最大的特征是统一,如果在工业开发区统一建设标准化厂房,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那么绿色标准化厂房的概念是否具有可行性?根据调研的结果我们认为可行性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在用地环节,开发区现在在不断的扩大,有的是在原有开发区向外扩张,有的是异地扩张。中国土地资源紧张,批地审查严格,在这个环节,因为绿色建筑应用了光伏,属于战略型新兴产业,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对于征地有利。
第二,在招商环节,由于这种工业建筑可以生产电能,可以提供低廉的电价,有利于促进商户入驻。
第三,在建设环节。由于是集中大规模建筑,建设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2011年美国针对原产于我国的光伏产品实行“反补贴”及“反倾销”的打压政策,随后欧盟步其后尘,在2012年对于我国的输欧光伏产业“双反”展开调查。这两次打压及调查对我国尚在发展中的光伏产业造成了较大影响,针对“双反”我国光伏产业必须结合自身的问题和特点,针对性提出相应的策略,才能使国民经济避免遭受巨大损失,达到可持续发展总目标。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业已成为企业界、学术界及政府政策讨论的热点话题。
一、我国光伏产业特点
从效益理论分析,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在生产环节中环境效益较低但是经济效益却比较不错,而在使用环节中环境效益比较高但是经济效益却较差,也就是光伏产业在产品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出现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针对光伏基站建设及光伏产品生产环节,我国光伏产业同时呈现清洁安全及环境污染风险两个特点
一方面,光伏产品为清洁安全新型能源产品。光伏作为太阳能利用产品,自身具备资源丰富、清洁性及安全性等特点。光伏电站建设比起其他传统能源电站,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相较风能与水利电站,对于建站的地理位置相对没有什么要求;第二,相较水电站,组建发电站需要用时与成本都比较低;第三,和风力发电做比较,发电可预测,遵循一定规律,调度起来也较为容易。除此以外,光伏电站使用安全,运行可靠,使用周期长,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基于以上特点,全球都积极备战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研发,希望能够进一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亦或将其完全替代。而在这里面,欧盟在最近20年光伏产业发展积累了充分的经验,光伏产业利用远远大于全球平均水平,为目前全球光伏发电量的最大地区。根据预期,至2020年,太阳能光伏会占据整个欧盟体发电总量的比例超过20%。据国际能源署有关报道,2020年全球光伏发电总量会占据发电总量的比例在2%左右,而至2040年这一比例大约会在20%至28%左右。
其次,光伏材料的生产过程会有一定环境污染风险产生。即使光伏能源产品具备诸多优势,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其较传统石化能源比,成本翻了几番,目前世界各国光伏产业利用大体上还依赖政府扶植和补贴,资金回报见效慢,通常情况下回收期要超过10年以上。同一时间,较为理想的情况下,即使利用太阳能过程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但是占据光伏产品主要环节的多晶硅类仍然具有较高的腐蚀性与剧毒性,生产全过程亦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形成污染。基于以上原因,多晶硅制造的快速扩张与多晶硅原材料商上游产业的无序发展也难免会存在有一定的污染风险。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光伏产业现阶段发展情况
光伏产业发展阶段包含政策体系建构、市场开辟,科技水平提升与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提及我国光伏产业,一组数据可能更为直观的反映其发展现状:我国光伏产业原始注册资本超3亿元,光伏产业装机容量增长率已超过70%,总占地面积约60.32平方公里。其中,2013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超9300MW,且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的31%,同年我国光伏产业总投资规模超16.90亿元。
2010年5月,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成立,吸引22家国内光伏骨干企业、行业协会及研究机构加入。之后,我国光伏企业在联盟内,立足光伏资源生产经营的主业,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相关能源产业链,实现能源产业化目标,参与了多晶硅,硅片及电池等多项分支产业。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凭着以科学发展的指导理念,努力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拓宽经营领域,酿造企业文化,树立自有品牌,在全球的光伏发展中分的一杯羹。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人员缺少营运意识
目前光伏企业的营运概念多来源于国外,因此国外市场对此的重视要先于国内。总体来讲,因为光伏产业属于能源产业,该行业里,企业领导层更多重视企业成本管理与生产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血液系统重视程度不够。大多光伏企业领导层对于营运管理问题不够重视,原因大致可分为下述两点:其一,公司融资环境影响,资金层面的压力比较小,作为能源企业,它的融资渠道和来源相对广阔并具有保障;其二,光伏产业利益相关者针对于营运管理也不够重视,较为重视财务指标结果与报表分析,营运管理的能力不高。
2、发展目标过于单一
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定发展目标是一种合法、合理的规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因执行人以及相关方案制定的个人意志的影响,使发展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诸多企业均认为营运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赢利,因此将发展的目标仅仅定位在企业利润最大化方面。鉴于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因此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被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然而这就成为了一个误区。光伏产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客观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仅仅将目标定位于获利显然有着局限性。
3、缺乏完善流程和制度
光伏企业管理需要业务流程提供坚实保障,业务流程不完善大大增加企业管理难度和风险,因此对于流程监控不力,流程制度不严格执行对光伏企业管理筹划有直接影响。光伏企业资金流程和制度不够完善大致表现于下述几点:其一,资金流程与制度制定时未联系实际。光伏企业管理流程与制度制定涉及很多部门,制定过程当中,未参与及执行部门充分讨论,致使相关制度与流程制定和企业实际营运管理存在较大距离,缺少可行性。其二,光伏企业营运管理流程与制度虽然建立也有一定时间,但是有关流程与制度后续工作并未及时跟进。尤其人员轮岗后,制度流程,工作标准交接培训工作不到位,接替人员在上岗以后难以在短时间里将工作做好,所以导致有员工离岗,其岗位无人接替;或新职员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但并不彻底,相关制度与流程更多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致使光伏企业营运与管理风险增大。
4、缺少约束规划,产能过剩
光伏产业是战略型新兴产业,受到中央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且市场前景看好。自从零六年来,大量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取得前所未有成功,对国内业界带来巨大影响与冲击,短期里面,有大部分企业进军光伏领域。产业跃进的同一时间,为充分引领产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一些产业规划。但是,因为产业整体停留在发展初期,规划不完善以及部分主管部门针对于规划执行力度缺失,导致产业规划针对我国光伏企业非理性投资行为未起到约束作用。企业甚至陷入狂躁状态,最近几年投资方面充斥大量产能建设,伴随产能集中爆发,我国光伏产业市场“供过于求”现象逐渐显现,导致严重“产能闲置”与“产能堆积”问题,对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应针对性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力度,对这种现象加以扼制。
三、我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提升光伏企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
光伏产业为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因此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是保证此项工作有效和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引入工作。光伏企业应该积极同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高校中挑选丰富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到光伏产业工作当中,提高光伏产业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同时,由于光伏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工作内容较多,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快光伏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光伏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光伏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光伏企业还必须要加大对光伏技术人员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记录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保证光伏技术工作的时效性。企业也应该将光伏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纳入绩效考核当中,约束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光伏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企业也应该将光伏技术结果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相联系,以保证光伏企业的整体效率,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光伏企业必须加强光伏技术人才的引入工作,并积极和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高校中挑选丰富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到光伏技术工作当中,提高光伏产业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光伏技术应用到企业当中之后,能够以实际的能力来做好企业中的环境与经济管理工作,使光伏产业最终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使光伏产业相关法规逐渐趋于完善
光伏企业参照特定规章制度针对于能源利用与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做更加深入研究,得出更为合理发展方向。同时构建一套完善的光伏产业规范体系,对企业由于环境问题引发企业发展问题进行规范,这样不单光伏产业信息披露会逐渐趋于透明公正,光伏产业还会向可持续方向更为有序运行,企业发展还会更为健康科学。基于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参照国家有关法律,如《可再生能源法》《国六条》等对我国光伏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引领光伏企业高举法律大旗可持续发展下去。
(三)对光伏产业财政政策支持体系进行完善
部分光伏企业采取物质流成本估算办法,物质流成本估算参照“质量守恒定律”,对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物质流动去向进行分析,提出负产品与正产品两类产出概念与增量均衡原则,进一步对正产品还有由废料废品等排出物组成负产品做全面性成本核算,算出负正物质流成本价值。该核算办法很好反映光伏企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政府部门也对注重光伏产业,结合光伏技术举措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光伏企业给予表彰暨补贴奖励。致使企业于公众面前有很好形象树立,同一时间提高企业价值。现如今,我国光伏产业财政政策体系轮廓已经基本成型,有力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向前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光伏产业为新世纪朝阳产业,为解决我们国家环境污染与能源供应短缺有效举措之一。最近几年,在政府及业界共同奋进下,我国光伏产业呈向上发展趋势。但还是有一些制约性问题存在,如人才短缺、融资困难及发展过度集中等,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影响。目前,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努力疏通融资渠道,处理产能过剩,加大力度提高光伏并网的水平,同时,开拓国内市场,建构有力政策环境,由根本上提振业内信心,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洲.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问题、障碍和发展前景[J].中国能源,2013
[2]林学军,李亚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模式研究――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J].特区经济,2013
[3]陈丽珍,胡越.“双反”下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与调整研究[J].中国商贸,2014
光伏装机超预期表现
政策扶持驱动行业首轮增长,2011年政策“西方削弱、东方扩张”,预计全球新增装机量约20.2GW,增长约30%。未来五年世界各国逐步实现光伏上网平价,发电成本下降将带动行业的第二轮发展。最终,能源优势注定太阳能成为终极能源,长期高速发展。预计全球光伏累计装机10年15倍以上增长。
中国的光伏装机超预期表现即将到来。我国的光伏行业依然“三头在外”,迫切需要国内装机市场的启动。广阔的市场空间,已具规模的产业链,强势的政策执行力是中国发展装机市场的优势,而上网电价政策则是启动市场的关键。预计到2020年,国内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将远超目前20GW的目标,或将达到100GW。中国的累计装机量10年可能完成100倍的增长。
光伏设备和辅材的投资机会展现
电池片厂商大规模扩产在即,设备的新一轮需求增长来临。光伏产业未来5-10 年将高速发展,在高利润和高成长预期下,国内的太阳能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商大幅扩产,众多企业扩产速度超过100%。因此,光伏设备,如多晶硅铸锭炉、单晶生长炉、开方机、切片机等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需求增长。
设备制造是行业的核心技术和高附加价值所在。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太阳能装备制造商获得15%的优惠税率,并在技术研发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各设备的细分市场在2007 年以前均被国外企业垄断。近年来,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依附国内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和产业支持政策,正逐步进入光伏设备市场。除了受益设备需求的高速增长,国产化的推进也是国内设备企业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投资聚焦设备与耗材。设备行业技术壁垒高,利润率高,看好相关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硅片切割环节的辅材细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集中度高,龙头企业通过大规模产能扩建获利丰厚,投资机会展现。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建议关注规模化、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多晶硅提纯环节,企业间分化增大,成本控制能力决定盈利水平。
辅材供不应求,龙头企业获利丰厚。全球装机需求持续增长,国产电池份额上升,国内晶硅电池产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产业链相关辅材的需求增长。此外,辅材占组件成本的比例较小,但对电池转换效率的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太阳能电池出现短期供过于求,电池价格下降,企业压缩成本时,辅材价格的波动较小。
聚光、CIGS的发展前景广阔。CIGS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达20%,接近晶硅实验室效率。但大规模量产和明显技术优势尚未出现,使国内企业通过走自主创新路线,掌握核心技术,从事高附加价值的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构想成为可能。CIGS技术前景诱人,成为薄膜电池中的投资亮点。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29-02
随着光伏行业的迅猛发展,光伏产业已经度过了野蛮生长阶段,光伏产品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单位产量在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在不断压缩,作为光伏行业基石的制造设备,因关键设备均为进口制造,故在光伏制造的前期投入占有很高比重,设备管理在光伏制造过程中,成为影响生产成本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近年兴起的“互联网+”融合技术,结合故障同步传输、在线诊断技术,整合物流链和供应链,为设备的维护保养提供支撑,成为制造设备综合管控的一个新指标。
1 光伏制造设备现状
光伏制造包含硅料制造、硅片制造、电池片制造和组件制造4个环。目前在硅料制造、组件制造这两个环节,由于制造简单、设备研发门槛低,已经基本实现了国产化,目前国内大多数主流厂家已经实现了全部国产化。但硅片制造、电池片制造在光伏制造环节属于中游产业,制造设备精度、稳定性、可靠度要求高,目前主流厂家仍然采用进口设备为准。我们以单晶电池片制造设备为例,进行探讨。
单晶电池片制造主要工序组成见图1。
按照工艺不同,所用设备主要特点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单晶电池主工艺设备基本被进口设备所垄断,进口设备虽然工作稳定、精度高,但由于制造厂家的单一性,导致设备紧俏、备件采购单一、技术封锁,这些因素也是采用进口设备的弊端。针对单晶电池生产设备,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整机进口,设备价值高,受汇率波动影响,采购成本高,年折旧费用高。
(2)备件进口,采购周期长,库存金额大,造成备件周转低。
(3)技术封锁,关键技术无法掌握,维修难度大。
(4)自动化程度高,微小的传感器损坏即可导致全线停产,备件预留种类多。
(5)关键备品备件采用封装技术,软件捆绑备件同步销售,备件价值高。
2 “互联网+”技术现状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I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新,对各行各业正产生深远影响,在制造、流通、销售行业,“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互联网通过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的运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试图理清供求关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2]。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我国“互联网+”正处在摸索阶段,基于互联网信息分享的创新模式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驱动力。
3 “互联网+”下的光伏设备管理
基于“互联网+”的概念和光伏设备管理现状,将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思想融入设备管理之中,有如下几方面措施。
(1)建立光伏制造厂家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拉进信息共享;针对行业内,将通用的制造设备、产品等不涉及商业机密的资料,整合同一平台,方便交流。(2)设备故障维修报表录入平台,在维修系统内完善设备维修措施、方法。针对设备的维修过程,制定相应的维修手册,将手册数据导入电脑,通过信息平台,将每次维修的过程、方法记录在册,经过大量的数据积累,完善维修措施、提高维修人员判别故障能力。(3)故障类备品备件录入系统,各公司共享信息。针对不易损坏的故障类备件,建立“共享型”备件库平台,以设备型号为依托,完善备件种类,降低各公司备件库存成本,提高周转率。(4)通过互联网进行视频实时诊断、远程操控,解决设备故障。对于设备故障情况,在自己设备人员无法进行修复前提下,通过互联网远程求助厂家,在时效性上予以保证,同时可减少厂家工程师到场而额外增加的旅费。(5)逐步建立完善备品备件采购信息融合,通过批量采购压低采购成本。对于常用的备品备件,可逐步在平台上进行录入,统计年使用量,由大数据支撑进行采购谈判。
4 结论
通过“互联网+”概念的导入,设备管理也应与时俱进,通过以上措施可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设备的使用年限。“互联网+”平台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完善维修保养手册,提高人员维护水平,为设备延长使用寿命提供支撑。(2)降低库存金额,提高周转。“互联网+”构建下的库存,可实时了解库存,对原本需要全额储备的事故性备件分散储备,压低库存金额。(3)节省采购开销,降低维护成本。“互联网+”构建下的采购平台,可通过大批量采购而压低采购金额,进一步节省采购金额。(4)数据共享,资源利用。“互联网+”的介入,将光伏产业各厂家融为一体,体量的扩大,无论是采购、调拨都将具有巨大的体量优势,提高了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00年至2004年是中国清洁技术行业的萌芽期,“清洁技术”这一概念还没有被广泛认知,有所发展的仅限于废水、废气、固废处理等细分领域,换言之,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清洁化”进程中,还只限于生产生活流程的末端。
2005年至2008年:新能源开发的快速发展阶段,典型的子行业是光伏产业。受各国政府对太阳能的支持,全球市场对光伏设备的需求猛增。国内市场也涌现了大量的太阳能企业,由于部分核心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市场也主要在海外,因此国内企业处于两头在外的境地,但如果长期没有形成产业配套及市场的支持,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的光伏产业难免遇到发展瓶颈,与之类似的还包括风能等新能源产业,背后的深层因素在于全球整体新能源行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主要依靠政策推动,新能源发电成本高于传统火电,并网发电还存在技术困难,也就是说尽管新能源的开发已经可以实现,但是新能源的利用及成本控制还面临困难。
2009年至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带动清洁技术行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呈现的特点是能源/资源优化利用相关服务快速发展,如节能照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节能服务等,可以看出行业的热点从之前开发资源逐渐转入到利用资源的阶段。
下一阶段,预计将逐步深入到对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的“清洁化”改造过程中,并且各个细分领域将协同发展。
获认可
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清洁技术领域投资热情快速提高,特别是去年中国政府提出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计划,清洁技术占据了4席,吸引大量的资本注入。仅以其中的新能源领域为例,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统计,在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和欧洲海上风电、光伏屋顶投资大幅增长的带动下,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新增投资达到2430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30%,成为清洁能源投资迄今为止增长最迅猛的一年,比2006年的投资翻了一番,是2004年投资总额的5倍。其中2010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增长了30%至511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清洁能源投资数额最大的国家。
回到整体清洁技术行业,从VC/PE投资的情况来看,根据清科数据库的投资统计,2010年中国市场披露的案例数量达130起,共披露投资金额1.14亿美元,清洁技术已经成为仅次于互联网的第二大投资热门领域,许多投资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专项基金用于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
从IPO的情况来看,2010年中国清洁技术企业海内外成功IPO的数量达到35家,2009年的数量则为11家。一方面国内创业板的推出为清洁技术企业上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清洁技术的概念在二级市场也更加获得资本认可。
须反思
由于清洁技术产业涉及的细分领域众多,发展状况各异,严格说来并不能将其整体称为一个行业,但是总的看来,中国清洁技术行业存在的一些共性特征,值得行业及资本在这场投资热潮中做进一步思考。
首先,中国的清洁技术行业在产业链的国际分工中偏重加工制造环节。尽管清洁技术是一个新兴且技术导向的市场领域,但是它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带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特征。人力成本较低是中国清洁技术企业立足全球市场的重要优势,在核心技术能力不突出的背景下,在国际分工中难免落入低端加工制造环节。这样的分工格局,对于清洁技术企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一旦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可以快速获得国际市场,以应对内需尚不高涨的局面,从而带来某一细分领域在一段时间内的高度繁荣。比如2007年以前的光伏产业,2009年以来LED市场也出现了类似的局面。
另一方面,分工格局造成企业“两头在外”的被动形势。产业上游的核心技术环节被国际领先企业掌握,下游需求也主要集中于国际市场,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话语权低微,利润空间被压榨。
其次,该行业的政策导向特征明显。清洁技术行业由于存在需求主体不明确、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困扰,现阶段看来,政策仍然是其发展的主要推手。
太阳能产业高额的利润率以及对资本市场莫大的吸引力强烈地刺激着资本的神经,一时间,从多晶硅原料到太阳能电池板整个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项目在国内各地遍地开花,上市公司自然也不甘落寞,纷纷宣布进军太阳能领域。然而,这个被视为继互联网之后掀起的又一轮投资热潮,最终得到是“沙子”还是“金矿”仍有待时间检验。
资源瓶颈
对于整个产业而言,近年以争夺原材料为主,以技术领先者为王。太阳能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式为太阳能热电、太阳能热水、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而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重点发展方向为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技术上主要包括晶体硅、非晶硅以及合金薄膜涂层两类,其中,晶体硅光伏发电系统成为目前重点发展对象。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包括:晶体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以及系统等主要环节。自2004年二季度以来整个光伏发电设备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下游环节电池片、电池组件进入壁垒相对较低,扩产速度过快(扩产周期4~6个月),而上游太阳能级晶体硅原料扩建速度较慢,需要长达18~24个月左右的扩产周期,原材料的短缺导致整个产业布局呈现出“倒置漏斗”形状。
由于太阳能级晶体硅原料的短缺,导致高纯硅价格大幅上涨,整个市场基本处于有价无市局面,晶体硅的争夺成为近两三年内相关公司发展战略中的重点。2008年以后,原料的供应随着国际各大晶体硅厂家扩产产能的集体释放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至2010年,整个光伏发电晶体硅的供需基本达到平衡局面。
从整个晶体硅光伏发电产业长期的发展趋势来说,决定整个产业以及公司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公司工艺的改进以及技术的提高,例如硅片切割厚度变薄以及电池片转换效率的提高等。
目前,技术领先者量产所使用的硅片厚度在200~210um,到2010年预计硅片切割的厚度将从2004年的300um下降到150um,厚度的下降将导致光伏发电电池成本降低40%左右。此外,目前量产化的多晶体硅电池转换效率在15%左右,如果能将电池转换效率提高1个百分点,整个电池的成本将至少下降6.7%。
而非晶体的电池中,多层砷化镓合金薄膜电池在实验室的转换效率可以达到惊人的35%,但是其生产成本更是高得惊人,暂时还不具备量产的条件。整个非晶体电池在量产化转换效率以及稳定性的提高上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十年之内,难以撼动晶体硅电池占据市场主体的霸主地位。
供不应求
近年来,由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需求大幅增长,光伏发电设备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EPIA(欧洲光伏工业协会)于2006年1月调整了对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预测,预计至2010年,将全球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容量从3.2GWp(亿千瓦)调高到5.4GWp,太阳能级晶体硅需求量为30000吨/年。国际市场光伏发电设备市场将维持超过30%的复合增长率。
就国内市场前景而言,类似于发达国家采取的一些政府鼓励、财政补贴手段将会得到实施,光伏发电设备市场潜力巨大,近期内主要的安装地区为西部以及一些城市示范工程等。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内整个光伏发电安装容量将从2005年的65MWp(兆瓦)发展到2010年的450MWp,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8%,至2010年国内在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总额将达到131亿~175亿元。
国内的长期需求来自类似于目前发达国家的阳光屋顶计划以及沙漠发电计划。光伏发电安装总量将发展到2020年3万MWp,2050年的10万MWp。
技术限制企业进入
目前,国内在高纯度晶体硅上游企业分布比较少,2005年高纯晶体硅的主要厂家有四川峨眉半导体厂,产能设计为100MWp,实际产量为90吨。生产高纯度晶体硅的原料为金属硅,从硅矿到金属硅的工艺相对简单,主要生产国家有德国、西班牙等国,全球金属硅总产能至少有200万吨。
技术上的突破难度以及专业团队的匮乏成为国内发展高纯硅产业的瓶颈。高纯晶体硅的生产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是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的产业,目前高纯硅的生产制造工艺基本由国外七大厂家所垄断。
相对来说,国内目前的技术上处于落后水平,生产成本较高,技术团队短缺,相关人才严重缺乏,涉及的项目主要有四川乐山、宁夏石嘴山、湖北宜昌、辽宁陵海、浙江金华等。
从实际的产出来分析,这些厂家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并顺利达产可能性非常大,新光硅业以及洛阳中硅最有可能分享由于原料短缺引起毛利率大幅提升所产生的额外利润。
目前为止,直接与新光硅业晶体硅原料厂关联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G天威(600550,拥有新光硅业的部分股权)以及岷江水电(600131,拥有小部分新光硅业股权,对公司盈利影响很小)等。另外,新近计划进行晶体硅原料生产的上市公司包括G南玻(000012)、G苏阳光(600220)等。
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即晶体硅原料短缺,如何解决好晶体硅原料的稳定与长期供应成为当务之急,生产企业产能释放程度决定了整个公司的盈利能力、经营的稳定性以及持续性。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原料供应的问题,才能在原料短缺的2~3年内完成在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上资金以及技术的积累,奠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链 接
介入太阳能产业的部分上市公司
国内上市公司中,参与晶体硅电池片生产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G航天、G天威以及G杉杉(600884)等上市公司,竞争十分激烈。
G 天威拥有天威英利51%的股权和四川新光硅业35.66%的股权,属于一体化光伏企业。其中天威英利硅片年产能70 兆瓦、电池60兆瓦、组件100兆瓦。四川新光硅业在建1260 吨多晶硅产能,计划2006年底投产。2006年一季度,太阳能电池组件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41.80%、占主营业务利润的40.73%。并且,有分拆天威英利到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计划。
一、光伏的光明未来
在经历了2010年初的几个月的强劲增长后,EPIA修订了预测:2010年光伏系统安装量将达到10.1GW至15.5GW之间,2014年全球年光伏安装量将达到30GW。当然,这些也需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政府能源部门给予足够的支持。虽然目前公布的全球光伏产能足以应付未来5年市场的发展。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由于需求模式变化而产生的暂时性短缺。逆变器和多晶硅将在未来数月十分紧俏。
2011年10月18日,美国SolarWorld联合另外6家光伏企业向美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组件等太阳能产品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11月29日,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14家中国主要光伏生产企业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坚决否认美国“双反”调查中的指控。此外,中国也指责美国向中国倾销多晶硅。这次贸易战将会给中美两国甚至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可能最终要在今年才能解决。
与之相伴的是已现端倪的光伏“破产潮”。德国太阳能技术公司SolonSE日前成为德国首家申请破产的太阳能上市企业。而英国政府日前宣布将削减50%的太阳能行业补贴,这无疑将置英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于黑暗之中。
不过,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一个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GW,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指标较原目标高出50%。相关配套政策可能会在2012年密集出台。
二、光伏发展的历史
从第一次空间应用到现在,光伏业已经超过40年的历史。过去十年,是强劲增长的10年,同时预计这种增长仍将在未来数年内持续。截止2008年底,世界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已接近16GW,今天,近23GW的系统安装每年将产生约25TWh的电力。 (Shine注:德国地区一般每年每瓦可发0.8-1度电,西班牙光照较好地区在1度以上。)
欧洲截止2009年以近16GW的安装量遥遥领先,占据约70%的光伏发电总量。而日本和美国分别以2.6GW和1.6GW紧随其后。中国进入全球十大光伏市场之列,预计未来数年将扮演重要角色。
三、国内光伏技术状况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做大了,但是,并没有做强。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光伏界对光伏技术应用方向认识不足。纵观光伏产业内各种应用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笼统地说,光伏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上还不完善,为此,前一段时期建造的光伏工程,大多都是以示范或实验的名义建造的。而这些示范类工程也只有几种简单形式,不妨对这几种形式逐项分析一下。
1.逆变并网电站应用方式
这种应用可以大量的消耗电池板产品,对于光伏电池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愿望中的应用方向。但是,这里的问题也是显然的。在经济上分析,光伏电力的成本价格比常规电力贵得多,几十年内都不会改变,同时,光伏电站的建造过程,也伴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使光伏电力的低碳和节约意义降低;从经营上说,并网是光伏电力对常规电力建造体系的占用,这会引起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不符合市场经济制度;从技术上讲,光伏发电是不可控的自然状态,脱离了电气工程的规划模式,不并网调度难以正常运行。同时,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系统与光电池小功率、低电压单元特性构成矛盾,严重制约了光伏系统的规模应用,导致效率下降和故障频繁的结果是电站寿命的大幅缩短。上述问题的确在影响光伏产业的规模发展,业内人士也为突破这些障碍做了顽强的的抗争,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与多重性,一切努力都未见实效。
2.应用终端切入点
光伏建筑一体化具有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原地用电减少输电投资和输电损失等特点。另外,光伏系统发电高峰与建筑用电高峰基本重合,可大大缓解电力紧张,保证建筑物的电力供应,对于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建筑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屋顶”阵地越来越受到光伏企业的重视:2011年12月22日,总装机容量为20.8兆瓦的全球最大屋顶光伏电站在湖南湘潭九华并网运行。
再就是屋顶光伏应用,也被业内看好。从实用上看,屋顶应用可以降低光伏电站的基建投资,以及增加了建筑用电的多元化。由于电站方案的先入为主和方便应用,屋顶应用也趋向于屋顶电站方式。其实,屋顶电站在降低成本上的意义尚不如电池板降价直截了当。目前,电池板价格已较呼吁屋顶应用之初缩水一半,加上补贴几乎是白送,却也没有形成建屋顶电站的空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除了有相当的屋顶不具备安装电站的条件之外,就是电站本身的利弊让市场做出了选择。光伏电力究竟用于何处?并网,杯水车薪,还有可能影响电力网络;独立系统,不带蓄电池就没法使用,带了蓄电池更是麻烦事。逆变,保护,供电时断时续,电池频繁更换……会令用户望而却步。热水器这样简单的应用,都难登大厦之顶,何况高达千伏高压的光伏矩阵,装在屋顶上的隐患不得不让人担忧。所以屋顶电站被克林顿、施罗德这样的政治家叫得雷响,却没下多少雨。
3.储能的光伏照明系统产品
可是,也没有实现成为一类绿色家电的预期。相反,很多作为扶贫和援助的光伏小系统,都在短期内由于无电区通电、设备损坏等原因报停、报废。光伏小系统在理论上寿命要优于大功率集成。并且小系统对电池板参数一致性要求不高,可以消费掉电池生产中大量衍生的残次品。在家电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指望二十年不淘汰的电器也不现实。短期淘汰对于光伏发电来说,既不经济,也不节能。另外,对于居住在城市之中的居民用电,除非因为经常断电苦不堪言才会考虑到添置一部有储能的光伏照明系统。这也不过是和应急灯差不多的价位才有一些销路。
关于光伏路灯,这是光伏应用领域的异化现象。光伏应用被提升到可再生能源概念中,使一些对光伏技术一知半解的人,产生很多奇思妙想,光伏路灯和草坪灯应运而生。与草坪灯不同,路灯是公众照明设施,不允许时亮时灭。光伏电力的不确定特性,不能依靠蓄电池去解决。用蓄电池的光伏路灯在经济上比用市电轮流充电蓄电池的路灯还要昂贵,而且不稳定,有污染。光伏路灯完全是花大代价做光伏表演的道具,不是实用产品。在中国的现实体制下,缺乏应用价值的独体光伏路灯,必然是出现在科学知识普及不足与行政管理制度不全又卖地有钱的城乡结合区域。假定实用,它们应该在采光条件更好的高速公路和跨海大桥上最先得到应用。
PV-LED是光伏技术的最新应用。PV是光伏发电,LED是半导体电光照明。经过两次光电、电光转换,能量的利用效率达到2-3%。能用到什么地方呢――白天不见天日的地方的照明。这也许对人类向地下空间发展有用。光伏发电首先是用于外太空,其次是试图用于地面,最终大量应用于地下空间照明。
总而言之,光伏产业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光电池生产也规模化了。但是,光伏应用技术发展滞后,成为光伏产业瓶颈。找到了光伏应用,就找到光伏产业的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