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4:48: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鼓励式教育方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20年9月25日21时20分许,驾驶员***驾驶***出租汽车,行经金城路与锡兴路十字路口时,与左侧直行(从南向北)闯红灯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擦,致使电动车驾驶人(男、38岁)跌地受重伤,送经医院抢救治疗,几天后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
1、电动车驾驶人闯红灯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2、出租车驾驶员行经路口没有减速慢行,瞭望观察,思想麻痹大意,安全防范意识严重不足,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防范措施:
一、加强“两个重点防范”
1、地点(段)防范:重点加强对路口、叉道、弯道、桥梁、窄路、限速地段、住宅小区等特殊路段的防范,减速慢行,集中精力,提前预防。
2、类型(对象)防范:重点加强对非机动车(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行人、摩托车等车辆、行人的动态防范,密切关注,加强观察,有效防范。
二、认清和克服“三类不利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54-02
微课是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以在线学习视频为主的新型学习模式,如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大规模网络公开课(Mooc),这些新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地推广应用,于是各种“微”形式的教学内容出现,更多人有了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希望学习内容短小精悍,因而拥有知识点共享、辅助教学、分享技能功能的微型化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应运而生。本文结合《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微课教学实践,讨论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微课教学,实现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由“点”及“面”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一、微课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制作微课
笔者首先将《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与开发,将其中大部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制作了事故接报微课、事故调查权微课、事故调查查组组建微课、事故直接原因分析微课、事故间接原因分析微课、事故责任分析微课、事故定性微课、重大责任事故罪微课、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微课、事故调查报告标题撰写微课等十多个,《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微课程已基本形成。
(二)微课使课堂教学相对轻松
据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专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完课后大多会觉得精疲力竭,而微课则可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本人所教《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而言,一般每学期至少有五至六个平行班,由两个老师主讲,前期仅笔者对微课教学进行了专门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制作,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微课建设上,虽然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传统教学的备课,如知识点提炼、教学目标的确定、课件制作、脚本撰写、录音、录屏、辅助教学资料的制作、教学管理及课后作业的批改上。但是,制作者在课前和课后花费的精力取代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力付出,使课堂教学显得轻松,能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教学效果初步体现
在微课的试行过程中,笔者将每周两次课的教学任务中的其中一次课进行微课教学,在第一节课开始时提出问题,然后发放学习卡,之后反复播放微课,第二节课由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基本实现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微课制作中要采取事故案例的教学方法,在制作的十多个微课中,都会提出相应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解答并作为作业成果提交,从提交的七次作业及测试情况看出,学生对微课内容掌握较传统课堂更全面、细致,同时采用微课教学时,学生的参与程度高,讨论激烈。另外,笔者也发现,在间隔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时,上课睡觉、看手机现象严重,教学效果不佳。
二、微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当然突现出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师对微课认识的片面性
虽然微课的优点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但仍有很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抵制微课,认为微课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的新鲜事物,就是微视频而已,不利于教学管理。这种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不愿对所授课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改进教法与管法的“懒”老师,当然不可能是新时代的好老师。另外,也有人盲目地追捧微课,放大其功效,这同样是不对的。
(二)学生对课程系统性掌握不够
任何课程都有其系统性的特点,微课是将系统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小的知识碎片,这些知识碎片可以采用微课进行教学,但对整个课程或章节的系统性教学则不适宜用微课教学,只能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而学生大都厌倦传统上课方式,因此对课程系统性认识与掌握不够,学生对于课堂的认识与掌握大都停留在一些知识碎片上,因此,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或试题,就会使学生出现大量不及格现象,这既打击了教师微课教学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管理措施相对迟缓
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任课教师一方主体所能达到的,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有机配合。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方式,如前所述,教师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仅仅为了个人兴趣而采用,则这种新教学形式的优势将不会被放大。因此,不仅教师本人要有对微课教学的兴趣,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学习微课,了解微课,共同探讨、创造条件做好教学管理,鼓励教师开发高质量微课、提高教学效果。
(四)微课教学资源不足
在全社会还没形成微课教学常态,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先行开发微课时感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尤其是在制作微课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制作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个很小的问题得花上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解决,很多事情成了无用功,时间成本高。另外,也由于没有专业指导和专门管理,微课建设出现杂乱、零散状态,系统性不够。
三、改进微课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微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其他教学管理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
微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新事物,它的开发、制作、使用、管理等都还没有现成的经验来借鉴与学习,只有依靠大家一起去摸索、去研究。但它的出现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
另外,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使微课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但也应看到其使用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并加以克服。正如同志在其《矛盾论》中所说:“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微课作为一种新事物,它同样具有其优秀的一面,但不可避免地有其缺陷,我们既要看到其优点,发挥其优势,同时又不能忽视其缺点,改善其缺陷。
(二)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无论是微课教学还是传统教学,其核心都是传承知识。将教师的思想格式化为电子文档,搬上银屏,当然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一大进步,但传统教学自有微课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教师的临场发挥、系统性教学、教学管理等,另外,还有些课程内容不适合开发成微课,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开发以及教学方式改革时,注意根据课程情况开发相应的微课,采用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三)完善微课教学管理机制
据笔者了解,无论试行微课的学校,还是微课、MOOC课开发相对成熟的院校,都没有就微课教学及MOOC课开发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开发制作微课主要基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新技术的兴趣,但如果这种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则只能使微课在短时期内产生效应,而不能使这项教学模式持续地发展起来,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学院领导、教学管理部门还是教职员工都应该积极学习微课、使用微课并出台相应措施激发教师开发高质量微课的热情,如采用微课开发与评优评先相结合、微课程建设资助、MOOC开发与经费支持等,使这一教学模式可持续地发展起来。
(四)促进微课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全社会范围内,希望经验丰富的微课制作人员尽快将微课的制作技术形成视频材料或纸质材料供他人学习,借鉴。另外,有关部门能组织在一定区域、特定学校微课先行者们的经验介绍活动。此外,微课花费了制作者巨大精力,但对于微课的使用不能仅仅用于某一门课或某一个教师,制作良好的微课可以供其他教师、其他课程参照使用。比如,事故直接原因分析微课既可以用于《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也可以用于《安全管理课程》等,只不过进行必要的改动而已。
教师是善良的学习者,将微课制作并利用好,不仅是对自身的解放,同时它也将引领一场教育领域的新革命。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现有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大都关注公司绩效、大股东治理、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等,其中从管理层激励角度考虑股利政策的研究又多以自由现金流假说为依据,认为通过增加管理层激励促进现金股利分配进而实现减少成本的目的。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过多考虑管理层自身选择对股利政策的可能影响。管理防御理论认为,经理人在公司内、外机制下会选择有利于维护自身职位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因此基于管理防御理论管理层根据其利益最大化决定其扮演的角色,当大股东偏好现金股利时管理层很可能扮演共谋角色。最早从管理防御角度研究股利政策的是Dann和DeAngelo (1983),发现股票回购终止协议为大股东提供额外收益,同时也体现了管理层私利。Farinha(2003)指出管理层持股能够表现管理防御强度,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一定比例会促进股利分配。Hu 和 Kumar(2004)以管理薪酬中现金和红利占总薪酬比例、管理薪酬的现金和红利、股票期权、管理层服务年限、管理层持股数、董事会独立性等变量表示管理防御,发现管理防御对现金股利水平以及分配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样Jiraporn,、Kim和Davidson III(2005)也得出管理防御能够促进股利分配的结论。国内刘星等(2004)以总经理持股比例表示管理防御,发现公司投资机会越少、总经理所持股份数越多时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越多。李秉祥等(2007)研究也表明经理管理防御对企业现金股利政策具有显著正面影响。目前国内仍缺少相关实证研究。从管理防御变量选择来看,国外学者选择股票期权、管理层持股比例、管理层薪酬、管理特征等因素,国内学者也简单追随国外选择管理防御变量。从Kuhnen和Zwiebel (2008)开始,在职消费被用来作为管理防御的重要替代变量,但是目前国内很少有相关评述,而且直接从在职消费角度研究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也不多见,本文通过手工收集获取在职消费数据后,将其作为管理防御变量,讨论管理防御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管理防御定义,管理防御包含两个特征,一是采取稳固管理层职位,二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经理及其报酬事项;而董事会除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外,大多数董事会席位由大股东控制,因此大股东对管理层职位的稳定以及薪酬水平有重要影响。同时大股东还通过控制股东大会能够选举和更换董事来决定内部董事比例,以及修改公司章程来限制管理层权力,进而来影响管理层职位以及可能的私利。相对的其他中小股东由于投票权较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对管理层形成直接威胁,即便中小股东要求弹劾高管,如果大股东支持管理层,高管仍能继续留任。稳固职位是管理层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当管理层已经获得的利益较多时,失去职位使其面临较大的损失,此时管理层有更强的动机支持大股东需求。国内大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大股东偏好现金股利,往往通过现金股利获得私利,因此管理层很有可能会配合大股东需求,增加现金股利水平,所以反映管理防御程度的因素,如管理薪酬、股票期权、在职消费、管理层持股比例、内部董事比例、管理层权力应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水平正相关,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管理层防御水平越高,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水平也越高
大股东对管理防御各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高管薪酬直接由董事会决定,股票期权属于股权激励其方案由董事会提交股东大会决议,大股东则在股东大会中有绝对或相对控制权,在董事会中往往也占大多数席位,因此大股东对薪酬以及股票期权有决定性影响;在职消费是管理层日常相关活动所发生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大股东难以区分哪些在职消费对企业价值有正面效应,哪些仅对管理层有利,不能对在职消费进行严格控制,而管理层自身能够有更多自决定在职消费的大小;如果从管理层自身利益出发,这两类管理防御因素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管理薪酬、股票期权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在职消费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至2010为研究样本区间,构建平衡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本文按如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 (1)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 (2)剔除样本区间内财务异常的*ST、ST、PT公司; (3)剔除2006年至2010年间任意一年数据缺失的公司。根据以上原则,本文最后获取到242 家公司共计1210组数据为研究对象。本文在职消费数据采用陈冬华(2005)的观点由手工收集计算获得,股票期权数据通过CSMAR数据库以及上市公司公告整理获得,内部董事比例通过手工收集计算获得,其他数据来自于聚源数据库以及CSMAR数据库。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本文选用管理层持股、管理薪酬、股票期权、在职消费、董事会特征表示管理防御;借鉴陈冬华(2005)的观点,按照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通讯费、出国培训费、董事会费、 小车费和会议费等项费用之和作为在职消费值。变量定义见表(1)。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1)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进行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占全样本的66.8%,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现金分红。从公司控制性质来看,各类企业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全样本平均每股现金股利为0.105元,地方控制国有企业分配力度最高为每股0.117元,中央控制国有企业每股现金股利为0.101元,民营企业现金股利水平最低为0.085元。(2)管理防御变量。第一、三类性质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中央控制国有企业管理层均不持股,地方控制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均值仅为0.1%,而民营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则显著高于其他两类企业,均值达2.8%。股票期权方面:推行股票期权激励的民营企业比例约为13.4%,而相应中央控制国有企业比例为3%,相应地方控制国有企业比例为2.9%。第二,管理薪酬与在职消费:全样本全体管理薪酬平均值为319.6万;中央控制国有企业薪酬水平最高,平均值为335万;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薪酬平均值分别为319万和316万。而从在职消费水平看,全样本平均值为11070万,为管理薪酬的34.6倍;地方控制国有企业管理层在职消费水平平均值为14600万,高出其余两类性质企业近2倍;中央控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职消费平均值分别为7336万和7066万。由上可知,民营企业无论是薪酬水平还是在职消费水平都很低,而地方国有企业薪酬水平虽然略低与其他两类企业,但其在职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第三,董事会结构:总经理/CEO兼任董事长比例最高的是民营企业,其兼职比例为13.4%;其次是地方控制国有企业,兼职比例为11.1%;中央控制国有企业兼职比例最低,仅为6.5%。内部董事比例方面,中央控制国有企业内部董事比例最低,为15.9%;而地方控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部董事比例则分别为23.4%和22.4%。因此,从董事会结构情况可知,民营企业和地方控制国有企业管理防御水平可能比中央控制国有企业高。
(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1)管理防御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由表(3)可知:企业绩效(ROE)、现金水平(CASH)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企业绩效越好、财务灵活性越高的企业选择发放更多的现金股利。股权集中度(SH)回归系数高度显著为正,说明随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水平提高;同时股票流动性(FREE)则在-0.04左右高度显著,这从侧面证明股权分置改革前现金股利是大股东利益输送的工具,随大股东持股的逐渐流通大股东能够通过减持获益,现金股利作为利益输送手段的重要性可能下降。企业所在地(AREA1、AREA2)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且AREA1回归系数绝对值约为AREA2的2倍,说明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水平最低,其次是中部地区。财务杠杆(LEV)回归系数在大多数模型中显著为负,但其显著水平并不高,说明企业负债越多偿债压力越大时会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现金股利分配水平。企业成长性(GROWTH)回归系数大多显著为负,表明上市公司仍会考虑保留更多现金维持企业发展。企业性质(CONT)回归系数在模型2、4、7中均高度显著为正,表明国有性质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水平上高于民营企业。由此可见,管理防御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影响:第一,在独立模型2~6中所有选用的管理防御变量回归系数均高度显著正相关,表明管理防御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第二,在综合模型7中,除管理层持股比例(HOLD)、董事会结构(DUAL、INNER)外,其他解释变量都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显著正相关,因此整体上看,管理防御促进了现金股利的分配力度。因此,综合模型2~7,可以认为管理防御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水平正相关,由此验证了假设1。(2)不同管理防御因素对现金股利分配影响的差异。模型3~7中,管理薪酬回归系数分别为0.0147和0.0119均显著,股票期权回归系数分别为0.0305(显著)和0.0220(不显著),在职消费回归系数分别为0.0039和0.0027均显著。考虑各变量均值,管理薪酬对现金股利贡献度为0.2149和0.1740,股票期权贡献度为0.0018和0.0013,在职消费贡献度为0.0668和0.0463,由此可知管理薪酬对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影响最大,其次是在职消费,股票期权影响最弱。这表明大股东能够直接影响的管理薪酬对现金股利的影响超过了管理层能够控制的在职消费对现金股利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管理层可能为保住较高薪酬而迎合大股东,同意增加现金股利水平;但在职消费不受大股东影响,对现金股利作用不大,则表明管理层并不会完全按照大股东利益行事,管理层私利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股票期权对现金股利分配水平影响未达到预期,其原因可能是推行股票期权的公司并不多,样本中仅有72 组数据(占总样本6%),从统计上会降低股票期权变量解此释力度。由此可知,假设2得到验证,即管理薪酬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在职消费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了管理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管理防御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有显著影响,管理防御水平越强的上市公司分配更多的现金股利;(2)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水平显著高于民营上市公司;(3)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有可能是大股东利益输送的手段,强制分红政策未必能够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作用;(4)不同管理防御因素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不同,管理薪酬对现金股利分配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在职消费,董事会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并不明确。通过综合考察面板回归分析结果,本文证实了管理防御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水平正相关。Jensen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就认为通过分配现金股利来减少公司的成本,因此,从直观考虑,管理防御水平越高分配的现金股利越多,有可能影响管理层通过自由现金流获取个人私利,但是目前进行现金分红的公司股利分配率不足26%(英美国家股利分配率约32%),而股利分配率中位数约20%,可见即便提高了现金股利分配率,管理层仍能保留绝大多数收益进行各种侵占活动,因此监管部门仍需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比例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从管理防御替代变量方面看,管理层在职消费显著高于管理层显性薪酬(约30倍),但管理层显性薪酬对现金股利分配水平贡献远远大于管理层在职消费对现金股利的贡献度,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在职消费水平的控制。而且目前上市公司在职消费的信息披露也存在不规范、不全面的问题,因此在职消费的信息披露也应加强监管。2013年国资委等部门提出央企职务消费零增长的“红线”,同时明确要求央企公开企业职务消费标准,但根据本文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地方国企的“职务消费”显著高于央企,因此监管部门也应重视监管地方国企“职务消费”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星、魏锋、戴玉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利政策研究》,《中国会计评论》2004年第12期。
[2]李秉祥、张明、武晓春:《经理管理防御对现金股利支付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万华林:《国外在职消费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9期。
[4]周仁俊、杨战兵、李勇:《管理薪酬结构的激励效果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1年第2期。
我们都知道对一个班级了解最深的莫过于班主任,所以每个体育老师在新学期第一节课前应先到班主任处了解情况,查询有没有不适合上体育课的学生,如患有心脏病、癫痫病、残疾以及心理疾病等,如有,可安排这些同学见习,或者安排他们做一些适当的体育活动。我曾遇见隔壁班在一次体育课上进行跑的练习时,突然一名学生摔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急送医院治疗,经抢救无效后死亡。事后才知道,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父母可能碍于面子就没跟班主任老师说清情况,学生也羞于说自己的病,最终导致这样的结果,但毕竟是在学校体育课上发生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因此家长、学校、老师三方面都有责任。学校领导和家长交流了许多,再三表示歉意,最后老师和学校各赔了一些钱,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从这件事件上我们应该做到接手新生时要查看学生的体检报告,与学生交谈,记录特异体质、有疾病史的学生状况,以使上课时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反复强调。消除隐患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体育老师一定要强调着装问题、不允许学生穿牛仔裤,穿皮鞋、拖鞋,携带尖锐类物品进行体育活动,特别叮嘱那些较时尚、赶时髦的学生,因为某些学生爱佩戴首饰,穿着怪异,确实男生潇洒女生靓丽,但不适合进行体育活动,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如一次进行垫上前滚翻的练习时,一名女生在旁边保护,一名叫欧艺的女生前面整个过程动作都非常到位,我刚准备表扬她,可就在往前滚的一瞬间,体育骨干还没来得及反应支扶,她突然往后摔倒,头部与膝关节相撞,原来该同学穿的是时尚的大风衣,站立时衣服被手压拽住,我急忙让两位同学搀扶着她,并查看了她的伤势,发现头部已被撞青,像要肿的样子,我赶紧到小卖部找来了一些碎冰块,用毛巾包起来敷在她受伤的部位,同时通知班主任先带其他学生回班休息。我立即带受伤学生到医院作脑部检查,检查结果没有异常,不存在脑震荡及有后遗症的迹象,这时她也正常了,我这才打电话通知她的家长,好在该家长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向他说明了情况后家长比较理智和克制,没说一句埋怨话,还向我表示了谢意,我叮嘱他如果孩子晚饭后有呕吐等异常情况就要立即送医院,晚上八点左右我打电话关心孩子的情况时,孩子已睡,我想应该没问题了,在第二天看见她蹦蹦跳跳地来上学,我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当天我又打电话表示了我的歉意。其实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看伤势,非常严重的要立即拨打120,让专业医生来救治,一般情况,自己先紧急处理,然后送医院治疗,同时在适当的时间通知家长,不要让家长来时看到自己的孩子头破血流,疼痛难忍,大喊大叫,这时谁的父母都会不忍心的,会加剧家长的情绪,激起他们的不满,这样处理事情就麻烦了。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他们刚从幼儿园过来,什么都不懂,自我约束力极差,好动好斗,这时就连跑步都要再三强调要求,有时可给学生打“预防针”举一些意外事故的典型事例,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课前准备。重于泰山
课前必须检查场地是否平坦,有无障碍物,体育设施是否有不安全因素存在等等,这些都是一堂体育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也会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也会体现一名体育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
1 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 我们学校的操场因各种原因,跑道是煤渣的,中间地上长满了野草,平时我们上体育课时,还经常让学生找找有没有砖头、石块之类的危险品,可那次课上不知何时哪位吃了香蕉把皮扔进了草丛里,不易察觉。当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时,因这个班的男生热爱打篮球,我就安排女生跳橡皮筋、踢毽子,男生我就给了一个篮球,同时我做他们的裁判,以便及时观察情况。打了不到五分钟,一名学生在快攻奔跑过程中踩到了那块香蕉皮,左手支撑地面时,手臂骨折了。马上送医院,经处理后送他回家,从班主任那儿了解到父母离异,孩子跟着父亲,父亲又每天早出晚归,家庭情况很差,下午上学时孩子告诉我,他打电话告诉妈妈了,妈妈听了后很生气,准备立即找学校承担责任。放学时我买了些水果和孩子一起回家,对他妈妈我再三表示歉意,并表示医药费由我来承担,以后的各种复查也由我负责带他上医院,他妈妈见我这么诚恳,火也没了,气也消了。当然,后来我也带他去检查了,费用并没有让我出。我想只要事件发生后及时和家长联系,及时家访,并真诚表示歉意,可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避免事态的恶化。
3 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12-01
一、知识实现“四化”;历史知识生活化、体系化、规范化,灵活化
1.历史知识生活化;高一的学生对于历史了解甚少,初中学的非常简单,而且出于应付中考及历史学科本身特点,学生很快遗忘。新课改的教材专题性、理论性很强,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觉得历史很枯燥,逐渐失去对历史的兴趣,更会使学生惧怕学习历史。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讲解 三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仅从目的,内容,作用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上课的气氛也很沉闷。把历史知识生活化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把西周王朝比作我们现在的班集体,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乡镇、学校,班主任如何进行管理呢?要建立班干部阵营,如何组建呢?分配权力的依据是什么?有无班干部经历及兴趣。我想这样进行铺垫,学生会很轻松愉快地掌握本来枯燥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历史知识生活化可使其简单化,那么,知识目标的达成将是轻而易举之事。
2.历史知识体系化;历史和地理的基础知识是每个人必备的常识,然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总让学生难以识记。在学生面临学业水平测试及高考的压力下,如何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觉得关键一点是将历史知识体系化。大到一册书、一个单元,小到一课时、一个知识点。告知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这样学生对于本单元的知识点理解起来很容易,掌握也不是问题。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知识目标的达成,更能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历史知识规范化;工作以来,发现学生回答历史问题时,包括高三学生,总会自己组织语言,在考试中得分很低。如何解决学生这个难题呢?我觉得解决方法就是规范历史知识。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中,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作用,应分析进行规范,三公九卿制:彼此牵制,互相配合,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央集权制下决策的失误;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保证皇权的独尊。知识点规范化,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达成知识点识记目标,更能灵活运用知识点。
4.历史知识灵活化;历史教材的编写固然有它的科学性,但是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教材,让学生更易掌握。当然这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吃透教材,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应用新模式;推行新的教学模式——“自探互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中强调三个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那如何完成这三个转变,我校在不断探索中,摸索出“自探互教”的教学模式,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主要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教人者教已”,把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合作化,让学生理解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手段实现多样化,各司其责,灵活运用,事半功倍;板书、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这些教学手段应根据知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协调运用,不能走向极端,一节课只使用一种教学手段
学习目标的达成是我们授课所围绕的重点,比如板书,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时时提醒学生知识点的联系,同时可以用来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比如错别字等;投影仪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分析学生试卷中的错误等;课件的使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播放图文资料、视频,进行情景设置,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同时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实行学生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建立奖励机制,分为老师评价,学生互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106
孤独性障碍简称为孤独症, 多发于儿童期, 是一种精神神经发育障碍病, 患儿的临床特征主要有语言交谈及人际交往的障碍、兴趣单一或重复性活动等;大多数患儿存在无法生活自理、社交能力障碍等不良现象[1]。本文旨在分析孤独症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本院医治的124例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者均与美国第5版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2]中孤独症诊断标准相符;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婴儿痴呆等。按护理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2∶30, 年龄2~6岁,
平均年龄(3.14±1.24)岁, 病程5个月~2年, 平均病程(1.06±
0.45)年;对照组男女比例33∶29, 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25±1.26)岁, 病程6个月~2年, 平均病程(1.14±0.75)年。?勺榛级?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结构化教育护理, 评估其个体障碍程度, 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训练患儿辨别游戏区、学习区、物品放置区;训练利用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或图片、文字、身体姿势等方法帮助患儿理解内容;帮助患儿建立有秩序的行为习惯;训练语言、社交、模仿及生活自能等能力。
观察组行引导式联合融合式教育护理:①院内护理:引导教育机构环境模仿幼儿园改造, 由3名护士组成引导教育组, 须穿戴教师服装, 引导教育1次/d, 40 min/次, 连续教育3周。护士多与患儿正常交流, 克服交流困难, 引导患儿建立正常社交模式;开展社交专题课, 护士角色扮演, 训练患儿社交能力。家长邀请比其大3岁左右的健康儿童到患儿家中活动, 1 h/d, 带领患儿玩耍、学习, 建立家长微信群, 分享交流。定期组织志愿者为患儿播放故事影片或动画, 组织其他科室患儿一起观看, 鼓励表达自我情况, 带动自由表达, 集体活动开展3周。②社会护理:社会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护士行健康宣教, 监督环境设施改造, 引导与健康儿童建立友谊, 定期组织互动交流, 鼓励家长定期加入亲子课堂, 引导患儿融合社会。③家庭护理:护士建立微信群、电话或家庭等随访模式, 嘱家长多带患儿参加社区、户外活动以融合社会, 引导患儿积极参加活动;制定出院计划, 监督家长完成融合任务, 带患儿进行1 h/d的户外活动, 完成购买食物、去银行、照顾小动物、装扮游戏、洗衣服等融合护理主题任务, 每周1个主题。
1. 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3, 4] 参照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两组社交能力, 从语言、社交、感知觉、健康行为4个方面评价, 分值0~179分, 分数越高, 则社交能力障碍严重。比较两组生活质量, 按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定, 从躯体功能、情感职能、精神状态、总体健康评价, 0~100分, 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社交能力比较 观察组各项社交能力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2. 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c)-0175-03
创伤性骨折常为低暴力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多为平地摔倒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这种骨折痛苦大,危害严重[1]。对于等待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来说,既害怕失去手术机会,又担心手术的效果,更惧怕手术的危险。再者,施行骨外伤手术的患者在情感及躯体功能上都经历了冲击,这些异常的情绪可引起个体严重的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也是术后患者恢复的不利因素,而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也会影响患者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能力及生活质量。因此,采取一定的应付策略来维持平衡,帮助患者采取良好的应付方式,有效缓解因创伤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促进疾病恢复已成为医护人员关心的重点。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健康教育、行为训练、支持和认知行为训练四大类。本院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一整套融合四类心理干预的模式,应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2012年12月~2013年6月在惠州市中医院住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共收集160例,年龄19~68岁,中位年龄39岁。其中,股骨干骨折20 例,股骨颈、粗隆骨折39例,胫腓骨骨折33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髌骨骨折14例,跟骨骨折23例,肱骨骨折14例。入选标准:①>18岁;②创伤入院;③临床表现为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④X线片、CT或MRI检查可确定骨折、脱位的类型;⑤未有其他重要脏器受损;⑥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障碍、物质滥用、重症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精神病史;②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史;③其他严重的躯体合并症。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88例,男性59例,女性29例。对照组72例,男性48例,女性24例。婚姻状况以未婚/单身为主,占54.4%,已婚占38.1%,同居占2.5%,其他(包括离异/丧偶/分居等)占5.0%。受教育程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分别占19.4%、61.9%和占18.8%。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干预方法
1.2.1 干预组 ①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主要采用图片的方式,术前讲解人体的基本结构、骨外伤疾病如何治疗、早期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准备、术后指导等;术后讲解睡眠及情绪的变化、早期保养、何时恢复工作或劳动、术后注意事项(预防感染、预防二次受伤)、正视术后症状(如不能正常运动,行为受限,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出现新的症状,术后膳食、运动、生活的参考意见等)。②行为训练:连续采用放松训练、意象松弛法、肌肉松弛法。取舒适练习腹式呼吸,患者以鼻吸气,然后通过半闭的口唇慢慢呼出,呼气、吸气时尽量做到匀速,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约为1∶2或1∶3,吸气、呼气时尽量地将气体吸入或排出,注意力集中在两脚心上,想象自己很放松,感受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将双手握紧,维持不要放松,10 s后松开拳头,直到感受到完全不要用力为止。③支持治疗:帮助患者树立了对手术的信心,如介绍本院骨科的特点和手术水平,介绍这类手术的必要性;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相应的精神支持,倾听患者描述获知自己患骨外伤疾病并且需要手术治疗时自己的感受及事件本身对其产生的影响,关注患者内心感受,帮助其进行放松练习;向患者讲述手术可能带来的情绪上的反应及家庭支持等。医务人员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让其了解家庭支持的重要性。鼓励家属和患者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如生活、生理、心理、情绪、精神等方面,尽量减轻患者的后顾之忧,缓解焦虑心理。通过以上方式将骨外伤手术的知识传播给患者,使其对手术治疗骨外伤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并建立患者对手术的信心,改变其紧张、不信任等方面的认知偏差,重建其认知,使患者在被接入手术室时充满信心。
治疗程序:术前治疗2次,术后治疗5次。每次20~30 min,均以放松练习结束,每天坚持督促患者进行3次放松训练。
1.2.2 对照组 仅常规介绍本院骨科的特点和手术水平,介绍这类手术的必要性。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相应的精神支持,不进行行为训练如采用放松训练、意象松弛法、肌肉松弛法,不进行认知重建的训练,无术后多次反复的训练。
1.3 临床观察指标
采用自编的人口社会学调查表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量评分[2]。评价时间:入院时和出院时。SAS>50分为焦虑,SDS>53分为抑郁。
应对方式评估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SCSQ能反映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而进行调节的行为[3]。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
1.4 统计学方法
填表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统一评定,剔除未回答问题数超过10%和关键问题拒绝回答的问卷,所有合格的问卷资料采取双录入法录入SQL Server数据库并核查,核查后数据导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的形式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SAS和SD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时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有显著性下降(P < 0.05)(表1)。
2.2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出院时应对方式评分的比较
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应对方式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表2)。
3 讨论
创伤性患者多为遭受各种意外的人群,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创伤性骨折发生率大幅升高。通常情况下患者毫无思想准备,肢体的功能障碍、工作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经济压力、索赔等影响巨大,环境及生活质量骤然下降,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现实。有的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焦虑与抑郁是最常见的应激性情绪,王彩红等[4]研究认为,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1.7%和71.7%,其中,骨折时间短、病情严重、文化程度低者焦虑程度较严重,这可能与应激适应、自身的文化知识缺乏有关。根据患者的病情,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干预,保持患者自身情绪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其对治疗和康复的配合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使患者早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本研究提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模式的系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蒋群花等[5]研究认为,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干预组患者更容易接受甚至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更乐意按计划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冯学英[6]也证实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的负性情绪如恐惧、焦虑、抑郁和仇恨等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尤其是抑郁情绪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而焦虑、抑郁情绪对骨折的愈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对某些骨折甚至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7]。
识别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虽然本研究未显示出干预组和对照组应对方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际工作中,创伤性骨折患者普遍存在消极应对方式,而积极应对不足。何立宏等[8]研究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减少失用性萎缩,促进健康。故而应该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等,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和社会新模式。因此,在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康复的同时,应针对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应用健康教育、认知重建、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放松训练等疗法,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指导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活动,自觉调整情绪,提高患者对创伤及手术的认识及承受能力,树立对功能康复的信心,有效地配合治疗及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常俊玲,孙波,徐艳杰,等.截瘫患者心理障碍分析及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680-2681.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7.
[3]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2-124.
[4] 王彩红.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抑郁焦虑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2):327-328.
[5] 蒋群花,沈丽,张士珍,等.心理干预提高创伤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J].护理杂志,2011,28(1B):27-29.
[6] 冯学英.心理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104-105.
1.1利用宏观调控增强现行交通管理能力
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要实行“公交优先”与“发展管理”战略。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公交车管理是整个交通管理的重点,要积极引导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公共交通分流车辆总数,改善交通环境,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居民不乘坐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公交车人流量大,环境卫生差;二是公交车数量少,需要长时间等待;三是突发急事不能乘坐公交车。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发展公共交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交车管理能力,逐步提高公交车卫生水平;要加强对公交车队的投资,增加公交车数量,提升居民出行能力;要优化公交车行驶路线,保证公交车路线的全面性。政府部门对公共交通的引导不可缺少。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加大公共交通宏观管理力度,以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适当推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保证公共交通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公共交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发展管理”中,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车辆发展情况。通过分析未来城市车流量,合理安排步行道、自行车道的建设情况,避免发生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挤占机动车道的情况。在城市交通宣传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多宣传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建议人们乘坐公交车,开展低碳活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1.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基础设施会影响交通运输安全。以沥青路面为例,隆包是沥青路面中的常见问题,隆包导致路面表面凹凸不平,影响行车安全。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提升交通设施安全系数,及时处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问题,做好速度标示工作。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进行警告。在早晚高峰时期,交警部门要出动警力维护交通秩序。在现阶段,我国城市道路开发建设资源越来越少,城市道路建设工作不能像过去那样盲目地扩建公路宽度,这就说明,通过道路建设工作缓解大城市交通压力的办法已经很难实行了。部分大城市通过建设城市立交桥的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值得推广,因为建设立交桥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增加城市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在建设立交桥的过程中,会影响这个路段的运行。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可以科学管理交通组织,优化车辆行驶能力。例如,在城市交通运行中,可以在交通拥堵路段划分单向行驶车道,通过交通信号调控交通运行。可以加强交通预警,拓宽交通信息流通渠道,保持整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流通。
1.3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通过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提升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的管理能力。
(1)要立足城市当前发展情况
规划未来城市发展道路。在规划中,要以整个公路网为基础,正确处理好道路、车辆与交通管理间的关系。要保证规划设计与城市未来整体规划相适应,满足规划对交通管理的要求。
(2)可持续发展原则
整个管理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推动交通结构升级,建立起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安全行车性能。
近年来,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不仅给学生及家长造成身心的伤害,而且给学校和家庭都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更给高校带来管理上的困难。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了学校对学生事故应承担赔偿责任的12种情形,但高校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学生事故的特殊性使得《办法》暴露出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缺陷。那么,作为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应该怎样更好地处理与防范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下面就个案谈谈对该问题的思考。
李某,男,贫困生,因班级校外活动发生意外事故造成腿部重伤,前后花去医疗费用近3万元,给本来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该生及其家长以学生外出活动而学校监管不到位为由向学校提出适当赔偿的要求。
1.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1.1及时通报,保证治疗。
学生发生意外事故后,要在第一时间把学生送往正规的医院检查救治,让伤病的程度降到最低。教师和学生的力量毕竟有限,辅导员作为学生意外事故的主要处理者,要及时向相关人员通报,首先要及时通报学生家长,并向家长说明事故的处理及进展,消除家长的顾虑。与此同时应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事态进展,进一步获得学校的理解支持。
1.2了解情况,消除顾虑。
在治疗过程中,作为辅导员老师,笔者认为要了解清楚以下几个情况,一是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和经过,与《办法》相对照,以明确学校是否存在过错,是否应承担相关赔偿等责任。学校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事故的责任,如果学校未履行规定的义务与责任,有过错的,对学生造成伤害,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学校已经尽到相应的义务,无过错的,则无责任。二是要了解清楚受伤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告知医保等医疗费用报销政策。通过详细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经过,初步确定学校无过错,无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学生及其家长提出的赔偿要求是没有根据的。但该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父母远在外省乡村,不能及时前来照顾该生。为了稳定该生及其家长的情绪保证后续的治疗顺利进行,笔者安排学生干部轮流值班照顾该生,令他得到关怀和温暖,消除顾虑。
1.3及时沟通,更多关怀。
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特别是实施手术后,李某情绪起伏较大,对医疗费用的支付及以后的学业等感到迷茫,笔者鼓励他说出心中的想法并不断沟通交换彼此的意见,坦诚交流,疏导他的悲观情绪。笔者也把学生的相关情况向学校领导反映,最终学校考虑到该生的家庭情况给予了一定的困难补助,同时学生也非常感恩学校的帮助。在他康复期间,笔者也常找其聊天,安排学生帮他补习,通过各方面的工作让他在挫折中学会感恩。
2.问题与反思
处理以上案例时,一是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及其家长明白事故的过错责任等,最终打消了向学校索赔的想法;二是学生在学校领导、老师及同学的关怀帮助中得到了感恩教育,在挫折中学会了成长。这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讲是相对比较圆满的一个结局,但在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认真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在高校学生意外事故处理中有共性,有思考的价值,其中的一些建议对类似事件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在处理校园意外伤害事故时,辅导员所处何种角色?
校园意外事故不可避免,当发生这些事故时,辅导员应该处于何种角色呢?笔者认为要作为一名中立者。一方面,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导师,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发生事故时,辅导员要努力为学生解决问题,维护学生权益,向上级反映学生的意见,做好学生利益的维护者和协调者,这时辅导员的角色是学生权益的维护者;一方面,辅导员又代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要站在学校的角度将学校的声誉、财产等损失降到最低。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如学生及其家庭与学校产生了矛盾纠纷,那么辅导员在这种情况下要站在学校教学育人的高度,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时辅导员的角色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者。因此,辅导员要站在中立的角度解决相关问题,不能偏袒一方,要具备大局意识,公平公正地处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问题。
2.2安全教育内容的转变,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当学校发生安全事故时,辅导员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进行“义务教育”,即指出学生在事件中所犯的错误,并一再告诫学生在事故中吸取教训,看清后果,不要再犯,以此达到告诫或惩戒的目的。这种类似于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的主体还是老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能主动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要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事故后期的处理上,笔者认为要转变教育方式,进行“权利教育”,即告知学生可以做什么,在受到意外伤害后学生有查明责任人、要求相关赔偿等权利,而不是一味地把责任全推到学校身上,让辅导员去处理所有的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即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在事故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权益,既增强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在处理事情时体现的公平公正,消除抵触情绪,从而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2.3发生事故后,学生为什么总把矛头指向学校?
在本案例中,通过与受伤学生及其家长的深入交谈,笔者了解到,该生是贫困生且自立自强的意识非常强烈,因为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目前的手术治疗费用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而学生医疗保险只能报销一部分的治疗费用,并且不承担后续的康复费用,他对自己以后的治疗甚至未来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担忧,情绪不太稳定,便向学校提出了赔偿的想法。同时,通过研究同类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后不难发现,发生意外事故后要求学校赔偿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对后续的治疗甚至未来的生活感到非常迷茫,这是向学校提出索赔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有关部门,一般会充分考虑受伤学生的个别特殊情况做出适当的处理。虽然有时候在学生的意外中不存在过错,在法理上也不具有承担赔偿相关费用的责任,但学校一般会充分考虑受伤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给受伤学生一定的补偿,以帮助学生渡过难关。这样既能缓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使学生切实能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又能帮助学生解决燃眉之急,达到帮助和教育的双重目的。
2.4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不可避免,怎样最大化地保障学生和学校的权益?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难以避免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高校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其与学生家长的纠纷、赔偿问题等也成为困扰高校的一个难题。学校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单位,因经费有限,给予的经济补偿毕竟也是有限的,不能对治疗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借助保险制度分散学校风险的做法,实行侵权赔偿的社会化,将学生在校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纳入社会保险范畴。
这方面的保险一般分为校方责任保险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两种。校方责任险是学生在校园内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发生意外事故时,以学校对学生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准的保险。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主要适用于因学生个人责任需经济赔偿时,由保险公司赔付,以减轻家长和学生的压力。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逐步将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赔偿纳入校方责任保险制度体系。实际上,我国法律法规已经有了相关的规定,如《办法》中第31条规定:“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可以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创造便利条件,但不得从中收取任何费用。”因此,在社会商业保险日益发达的今天,善于利用商业保险,建立校方责任保险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提供充分的救济渠道,是拓展高校及学生自我保护的途径,有效分担校园意外事故风险的解决措施和保障手段。
频发的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给高校声誉及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处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参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结合笔者处理的案例,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防范和处理的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最大化地保障学生和学校的权益,保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达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先满.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J].科技信息,2007(34).
分层教学和评估的教育模式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然而对于该教学模式下的主体——学生来说,心理上对该模式的承受力和认知力如何直接影响到该模式的成败,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从心理上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并积极参与其中时,分层教学和评估模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其受益者。因而我认为在该模式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分析与研究以及教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本人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阐术。
一、心理辅导在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实施准备阶段的作用
1.心理辅导先行,让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有个正确理解,为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和评估分层奠定基础
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以学生为主体,它的有效实施能让每位学生从中受益。所以,要在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实践中顺利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它,接受它。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教学和评估模式不是去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更不是对差生的轻蔑和歧视。分层不是目的,它是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间”获得最大成功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它的顺利实施必将让全体学生受益。因而在该模式实施准备阶段,我们教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宣传工作,以大量有说服力的理论和事例对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论证和宣传,并根据问卷调查中学生所反映的顾虑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让学生和家长明白我们这样做的目的,赢得他们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心理,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
要想顺利实施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分层是关键,学生能否配合分层取决于最终的分层结果是否客观,整个分层过程是否公正、合理、透明。要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细致了解,我们的做法是先在全班做个摸底考试,在做完摸底考试后我们会粗略地根据学生的成绩大致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我们会再拿出两个星期的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包括对其听课、回答问题、作业以及接受能力、学习主动性等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研究,调整分层结果;最后我们会让学生自己填一份意向表表明自己的分层意愿,然后综合考虑以上主观和客观因素,最终确定分层结果并把结果向学生公示。这样的分层结果应该是比较客观、准确的,学生也不会有什么情绪,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心理辅导在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阶段的作用
1.关注各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调整其心理状态
在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分层后,教师在该模式实施过程应注意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和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A层学生的心理压力,B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满足状态和C层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对A层学生的高负荷的压力和承受力,教师应正确引导,缓解其压力,让其“良性”竞争。从知识、能力的掌握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加大重视力度,让其在“减压”的同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潜力得到最大发挥。B层学生由于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殊地位,教师的不停鼓励和加压是其前进的最好动力。既要让其客观认识到和A层学生的差距,也要让其明白这个“距离”不是无法跨越的,只要其调整好状态,付出多一些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晋级”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让他们继续努力,不敢懈怠。C层学生往往会由于自己在英语方面能力的欠缺而感到自卑绝望甚至更加厌学,因此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鼓励、帮助和支持。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适时的对这些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加以赞美,让其重拾自信,他们重拾自信的那天便是他们蜕变的开始,因为有自信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总之,“立足中间、抓住两头”,既注重全体“面”的共同发展与提高,又注意个体“点”的突破与挖掘的心理辅导是分层次教学和评估顺利实施的必备法宝。
2.教师应适时对出现层次变化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
等级制的分组应是流动的,进步明显者应调至上一个等级,成绩明显下降者应调入下一等级,以便教学具有针对性,也使学生有压力感。这种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成绩。可层次变化有时也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思想波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关注自己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去迎接自己人生中的每次挑战。
三、心理辅导在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成果阶段的作用
分层教学与评估教学模式是否有效要用实验结果来检验,而实验结果应既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包括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变化数据。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学生主要会以成绩论成败,倘若其考试成绩虽然比以前有较大提高但要在高考中胜出还是成绩差距较大时,他们往往又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其只是个欺骗,他们的所谓发展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部分家长和学生还会对我们的分层评估模式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积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学生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发展的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其对于目标的不懈追求的源动力必然会让其终身收益,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总之,教师对学生适时的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分层次教学和评估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分层次教学和评估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态度决定一切,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空间,使其身心和能力都得到健康发展,他们必将创造出自己的一片辉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关于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山东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