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4:48: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应用化学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应用化学,实质上就是将小规模的实验成果,在实验室通过实验得出,然后再将其转化成为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应用化学专业,其实也就是小规模的实验操作成果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相转换的过渡学科,主要是起到纽带连接作用。所以,在应该用化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以及工程意识的提升。
一、应用化学专业的现状及特点
(一)应用化学专业的现状
当前,应用化学专业发展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实验经验缺乏,应用化学专业是要将实验室的小规模成果转换成为大型的工业生产,在这一过程当中,就需要学生不断通过实践来进行实验成果的探索及验证,学生的时间缺乏,不仅无法高效的得出实验成果,同时也不利于成果的住转化;其次,课程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实际工业的发展变革,这样的情况,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专业的教学与实际工业发展脱节,再者,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不够,就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二)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
应用化学专业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其所进行的实验都是为了要提升实际工业生产的效率或者是开发出新的技术等。应用化学也并不只是物体之间的简单的化学反应,其中包含着非常多的专业知识。总的来说,应用化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强、实用性强、非常具有科学性的一门专业学科。
二、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基础课程设置
应用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英语、政治、高数、计算机、大学物理、电工学,还有四大基础化学等。这些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学生之后的理论学习以及实验技能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安排与基础课程相应的实验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实验操作的重点也要放在基础操作以及知识点巩固方面。在这之后,学生就会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精细合成化学等专业学科,这些学科的基础性也非常强,同时也与学生之后的应用化学工作息息相关。所以,在工业化背景下要保证应用化W专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为其之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
很多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教学都很重视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学生选修课程的教学,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虽然与应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相比较,选修课程没有那么高的教学要求,教学时间也较短,但是其在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很多在专业必修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在选修课程中都会提到,这样能够有效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所以,课程设置同样不能忽略了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
三、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教学方式与内容有待完善
要想全面培养并且提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就应当从实验教学着手,改善实验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在传统的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大多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操作为辅;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动手为辅。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不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效率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应当对其进行改善,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方式:尽量多的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空间和时间,做到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可以适当对学生加以指导,但是不能够完全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得出结果,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实验内容方面,也应当尽可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保证实验教学紧跟社会工业发展。
(二)学生自身对实验的态度问题
在学生的实验态度方面,应当注重学生实验热情以及严谨性的培养。对于传统的“预习―讲解―实验―报告”模式应当进行一定的调整,否则学生的实验重心就会落在撰写实验报告上面,对于自身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不够重视,阻碍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工业化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专业教学应当结合应用化学专业的现状及特点,在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实践操作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提出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在工业化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TM理念 TM是近10年来国际医学领域提 出的新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转化医学的科学 定义,但其思维理念被认为是连接基础学科与临床学 科间的双向转化通道(Two-side Way),即TM思维 是如何从实验台到病床边(Bench to Bedside ),又从 病床边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的一个双向过 程,是一个连接着基础与临床循环式的研究体系[2]。 TM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 间的固有屏障并建立起关联,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 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预防与治疗的措施 和策略。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 用基础研究方向,从而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 床到实验室的良性循环[3]。究其根源,了M的实质是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 层次、多耙点的交叉融合,它是一次伟大的医学革命TM的目标是建立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 的4P医疗模式,而TM最重要的内容是转化研究,即 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有效地应用到临床[]。 DoughertyC5]在TM体系的学科建设中,提出了 3T 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指出学科服务的职责就是促进各 个知识领域之间信息的有效流动过程。李维等[]认 为,在3T TM研究模式中,了表示转化,了1、了2和了3 代表医方服务体系转型中的3个重要的转化步骤。 每个转化步骤都对之前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范围逐 渐扩大,从基础科学研究的发现到临床研究,最后扩 展为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型,如图1所示。
1.2 TM的发展 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设置临床与转 化科学基金(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 ward,CTAS),已资助23个州的39家医学研究机构 从事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工作;008年,法国已建立 覆盖全国的23家临床研究网络中心;2008年底,在 TM 委员会(Translational Medicine Board,TTMB)的 组织下,英国的TM研究进展显著[7]。我国TM研究 中心的成立及相关学术会议的陆续召开,标志着我国 已开始全面启动和发展TM[8]。但由于我国TM发 展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①由于 TM研究平台严重不足使得基础科学家与临床人员 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实 践脱节;②转化效率低;③转化过程缺乏规范,随意性 和功利性时常居主导地位基础研究、临床医学与 社会预防之间未能建立有效循环;⑤科研投入与社会 贡献存在巨大反差[1]。
2 TM在护理发展中的应用探索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和环境的不 断演变,护理专业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 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3个阶段的转变,护理事业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护理学科本身具有偏 人文学科的特点,导致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 等发展缓慢。TM思维的提出目的是打破基础研究 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 双向转化,缩短科研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时间,提高转 化效率,将医学各学科发展的独立化转化为系统化、 科学化;使得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护理、预防等应用 学科的共同快速发展。新形势下,亟需引进TM来指 导护理事业的发展。
2.1 TM指导护理管理成果的应用护理管理学是将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护理 实践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主要通过计 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5个管理职能,达 到保证护理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目的。目前我国 护理较医学发展相对缓慢,加之护理自身的特点,现 仍存在很多问题:护理部重视护士的护理能力考评和 各科室护理质量监控,却缺乏对科室的健康水平的了 解,包括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科室近期遇到的困难、 患者结构或需求的变化等;护理人员每天机械地完成 护理工作,缺乏对护理研究的重视;护理人员缺乏对 临床医学发展的学习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只注重护理 专业自身容易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以及护 理发展落伍。鉴此,笔者认为TM可以很好地上述解 决问题。
2.1.1加强医学思维理念的转化 TM强调的是理 论与实践双向结合,研究与临床的双向结合,可以转 化为管理层与基层的双向结合,演变为从管理层决策 到基层实施,从基层实施反馈到管理层决策。自上而 下的TM强调从管理层到基层的转化。而现实中很 多决策由于基层参与者兴趣不高或态度不认真、应付 公事,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反馈,导致决策实施出现偏 差。所以,应从管理上和临床工作中树立TM意识、 强化TM理念,并借鉴发达国家TM研究与实践的成 果及转化理念,结合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环境条件,实 现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
2.1.2推进协同创新,成立TM的管理部门鉴于 TM逐渐成熟,护理管理层应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 主要职责是把护理科研成果或领导决策传递到各科 室并实施,通过反馈进行整合,制定最优方案。同时, 部分部门人员深入各科室实行转科,通过在不同科室 的学习与工作经验,找出各科室发展的优点与不足。 对于优点要在全院进行交流与学习,进行推广;对于 不足,管理部门通过研究、磋商等方法进行协调矫正。 这样既遵循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 又对护理工作进行了宏观调控,从而保证了护理管理 部门的先进性和护理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2.1.3强化政策引导和加大经费支持,以TM指导 医院护理科研发展加大医院护理科研的宣传,争取 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将护理科研建设纳入医院整体 发展规划中。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基层,向院领导报告 阐述护理研究对于提升医院医疗水平的意义,以及开 展相应研究和合作的可行性,听取院方意见及决策, 争取获得最大支持。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管理 层,大力提倡护理科研,加大对科室护理科研人员经 费支持,鼓励科研成果投入临床应用,协调临床与科 研工作、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完善相应制度,鼓励科研 成果转化临床应用的积极性与及时性,增强科研平台 建设,提供有力的科研保障。
2.1.4加强护理人员的全面发展由于医学各学科 之间的方向差异,各学科内容的细化,导致了各学科 发展相对闭塞,各学科内容的单一化和空洞化,阻碍 了护理专业的发展。大部分护理人员除了护理知识 外,对其他医学知识几乎了解很少,很容易导致护理 专业与医学发展的整体方向脱轨。经常关注各学科 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以及保持和各学科联系人之 间密切沟通,才能使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由于TM研 究涉及很多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倡导医学各相关 学科的共同参与,以及融合各学科的优秀人才,建立 TM的医疗、护理、预防全方位研究平台,促进多学科 交叉合作,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 系,对护理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2.2 TM在护理科研中的体现 护理科研是指研究 探索新的护理理论、护理方法、护理模式的过程,其目 的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降低护士 工作强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为护理教育奠定基 础,促进护理专业的持续性发展。通过护理专业不断 发展和自我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护理 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其他医学学科相 比,护理科研的起步晚、水平低、发展慢,且主要表现 为科研成果产生与临床利用不成比例。每年全国各 种护理专业期刊要收录成千上万篇科研成果论文,具 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但这些成果被临床实际应用较 少,大部分护理工作并没有跟上科研脚步,依然停留 在几年前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缺少TM研究平台。 TM研究平台的建立致力于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实 践之间的壁垒,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 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研究,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 临床实践,使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直接联系,缩短了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使 基础研究能直接为临床服务。TM平台应包括临床 护理团队、护理科研团队、市场研发团队。临床护理 团队主要负责以临床为基础的科研论题的搜集以及 护理成果的实施及反馈;护理科研团队主要负责护理 项目的研发,通过进行实验或调查,发现和分析护临床实践,使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直接联系,缩短了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使 基础研究能直接为临床服务。TM平台应包括临床 护理团队、护理科研团队、市场研发团队。临床护理 团队主要负责以临床为基础的科研论题的搜集以及 护理成果的实施及反馈;护理科研团队主要负责护理 项目的研发,通过进行实验或调查,发现和分析护临床中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得出科研成果;市场研发团 队主要负责把进行反馈后修订好的最终科研成果进 行社会层面的推广。其中临床护理团队和护理科研 团队是TM的基础,而市场研发团队是影响国家护理 水平的直接因素。众所周知,护理领域是一个潜力极 大的市场,对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无疑是一种推动。 应有专门管理机构从事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 作,整理科研成果,定时向社会提供信息。当然,上述 理论必须基于各种理论条件的成熟:①必须立足于临 床实践,重视护士科研意识的培养。同时提高全体护 理人员的认知水平,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论、新思 维,充分认识护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性。②加 强在职人员有关临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训,即如何在 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以及形成论文并发 表。③为护理科研提供相应的技术平台及保护制度; 摒除大众的“重医疗、轻护理”观念,强化社会大众肯 定与支持。
2.3用TM成果规范护理教育 护理教育学(Nur sing Pedagogy)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 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 律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和护理教育研究,发展社会服务项 目。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形 成了全方位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结构合理的 课程体系、日趋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学的评价 体系等,并为我国临床护理工作输送了大批优秀人 才。但现阶段仍存在较多问题:①理论与实践之间的 差距。护理教育较临床发展相对滞后,有些护理教材 更新速度较慢,知识相对陈旧。同时,专业教师和临床 教师司职不同,造成了理论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衔接 不上,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9]。②护理本科毕业 生科研意识淡薄,进入临床工作后遇到问题不做深入 调查研究。③专职护理教师缺乏与临床护理人员交 流,二者相对孤立,缺乏对临床护生工作质量信息的反 馈。④本科生撰写论文的水平较低,缺乏相关能力的 培训,毕业论文敷衍了事。而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引入 TM思维教育,有助于专业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基础和临床研究融合[M]。
【分类号】:H319
一、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进展
无机合成与制备在固体化学和材料化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学科。近年来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极端条件合成。在现代合成中愈来愈广泛地应用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方法与技术来实现通常条件下无法进行的合成,并在这些极端条件下开拓多种多样的一般条件下无法得到的新化合物、新物相与物态。超临界流体反应之一的超临界水热合成就是无机合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2软化学合成。与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化学相对应的是在温和条件下功能无机材料的合成与晶化,即温和条件下的合成或软化学合成。由于苛刻条件对实验设备的依赖与技术上的不易控制性,减弱了材料合成的定向程度。而温和条件下的合成化学――即“软化学合成”,正是具有对实验设备要求简单和化学上的易控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因而在无机材料合成化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1.3缺陷与价态控制。缺陷与特定价态的控制是固体化学和固体物理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决定和优化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材料的许多性质如发光、导电、催化等都和缺陷与价态有关。晶体生长行为和材料的反应性与缺陷关系密切,因此,缺陷与价态在合成中的控制显然成为重要的科学题。缺陷与特定价态的生成和变化与材料最初生成条件有关,因此,可通过控制材料生成条件来控制材料中的缺陷和元素的价态。
1.4计算机辅助合成。计算机辅助合成是在对反应机理有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模拟过程。国际上一般为建立与完善合成反应与结构的原始数据库,再在系统研究其合成反应与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神经网络系统并结合基因算法、退火、mon te2carlo 优化计算等建立有关的合成反应数学模型与能量分布模型,并进一步建立定向合成的专家决策系统。
1.5组合化学。组合化学是利用组合论的思想和理论,将构建单元通过有机/无机合成或化学法修饰,产生分子多样性的群体(库),并进行优化选择的科学。组合化学用于合成肽组合库,也称组合合成、组合库和自动合成法。组合方法同时用n 个单元与另外一组n′个单元反应,得到所有组合的混合物,即n+ n′个构建单元产生n×n′批产物。
1.6理想合成。理想合成是从易得的起始物开始,经过一步简单、安全、环境友好、反应快速、100% 产率获得目标产物。趋近理想合成策略之一是开发一步合成反应,如富勒烯及相关高级结构的合成,从易得的石墨出发,只需一步反应即得到目标产物,产率44%。趋近理想合成策略之二为单元操作。相对复杂的分子,如药物、天然产物的合成,需要多步反应完成。在自然界里,生物采取多级合成的策略,在众多酶的作用下,用前一步催化反应的产物作为后续反应的起始物,直至目的产物的生成。
二、固体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2.1光学材料的研究。1983年苏勉曾等在系统研究氟卤化物的X-射线发光及紫外发光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了BaFX:Eu2+晶体经X-射线辐射后着色的现象开始注意到晶体中色心生成并于1984年开始研究晶体的X-射线诱导的光激励发光现象及发光机理用光激励发光材料制成了图像板作为X-射线的面探测器。他们还设计制作了一台由光学精密机械和计算机组成的计算X-射线图像仪已可以获得清晰的X-射线透视图象和粉末晶体衍射图像。
2.2多孔晶体材料的研究。徐如人、庞文琴等在水热法合成各种类型分子筛的基础上发展了溶剂热合成法利用前驱体和模板剂制备了一系列水热技术无法合成的新型磷酸盐及砷酸盐微孔晶体所合成的JDF-20是目前世界上孔口最大的微孔磷酸铝;1989年徐如人、冯守华等首次报道了微孔硼铝酸盐的合成和性质之后又获得了一系列新型微孔硼铝氯氧化物。其中硼的配位数可取4也可取3但不会高于4;铝、镓、铟的配位数大多超过4有的甚至达到6。所有这些都突破了传统分子筛纯粹由四面体结构基元构成的概念为开发新型结构特征的微孔材料提供了丰富的实验依据。
2.3金属氢化物的研究。申泮文等设计了有特殊搅拌设备的固-液-气多相反应釜使“金属还原氢化反应”在400~500℃范围内进行完全;利用此类反应以新方法合成复合金属氢化物;以“共沉淀还原法”“置换扩散法”制备了钛铁系、镍基或镁基合金等储氢材料;创造了钕铁硼等永磁材料合成新工艺。
2.4 C60及其衍生物的研究。1990年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开始C60团簇的合成实验研究尔后国内10余个单位相继开展了C60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如首先在国际上建立了重结晶分离C60和C70的方法;在国内首次获得了K3C60和Rb3C60超导体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发现在阴极中掺杂Y2O3可以大大提高阴极沉积物中等碳纳米管的含量;首先报道了直接氧化C60含氮化合物的研究成果等。
三、室温和低热固相化学反应
3.1固相反应机理与合成。忻新泉等近10年来对室温或近室温下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低。热温度固-固反应的机理提出并用实验证实了固相反应的四个阶段扩散-反应-成核-生长每步都有可能是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总结了固相反应遵循的特有的规律;利用固相化学反应原理合成了几百个新原子簇化合物、新配合物以及固配化合物。
3.2原子簇与非线性光学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是目前材料科学中的热门课题。近10多年来人们对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有机聚合物、C60以及酞菁类化合物上而对金属簇合物的非线性的研究几乎没有。忻新泉等在低热固相反应合成大量簇合物的基础上开展了探索研究发现Mo(WV)-Cu(Ag)-S(Se)簇合物具有比目前已知非线性光学材料更优越的三阶非线性光限制效应使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创新工作中占有一席之位。
(一)两预测
1.自然能力预测
本研究设立了实验班,班级为本校高一重点班,首先了解学生的智力状况,要了解学生的智力状况,采用《瑞文推理测试》对本校重点班学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非智力状况,采用16PF对重点班学生进行测试。
以马博林同学为例,该同学智力状况优秀,很好地适应当时的生活和学习,性格外向,善于交往,顾虑多,感情细腻,依赖,迁就,心理健康稳定,专业成就个性低于平均分,创造力中等,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中等。
2.现象能力预测
该预测是各个学科的老师根据对学生的印象推测他们的高考成绩排名,马博林同学排在18名。
(二)两评价
1.自评
每次考试后学生进行自我分析:
(1)成绩波动的原因
第一次:化学、物理、生物三科成绩不理想,自己做题少,难度加大了,化学老师讲课少,不细致。
第二次:总体上升,但物理还是不好,化学上升,因自己多做题,老师不讲课的时候自己做题,成绩提高。
第三次:又下降,有骄傲心理。
第四次:一个假期努力复习,加上课后班补习化学。
第五次:分到重点班,学习氛围好,换了化学老师,成绩提高。
(2)我对自己的成绩:①满意,②比较满意,③比较不满意,④不满意。
(3)我要提高自己的成绩应该主要提高哪个学科的成绩:化学、生物、物理、数学。
(4)我正在实施的办法是:多做题,认真听讲,考前认真复习,做大量练习册,抓住自习课时间,在校完成作业,回家抓紧做题,下课就睡觉,上课不困。
2.他评
各个学科都要进行评价,以下是生物教师的评价:
(1)该生在本学科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①平时参加组织各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
②有时头脑不是很清楚,糊涂,就像睡眠不足。
请对该生想提高本学科成绩给予具体指导(具体、详细、可操作)
③功夫在平时,一定紧跟老师的进度,作业要精细。
④课堂思维要活跃,积极发言参与教学。
⑤做过的题型、知识点要清晰地记住。
(2)学生反馈
选择括号里的内容
①我认为老师的诊断(符合、部分符合、不符合)我。
②打算按照(老师的指导方法,我自己摸索的方法)继续学习,改变现状。
③经过采用(老师的方法、我自己的方法)我的成绩有所提高。
(三)诊断指导经验的整合和应用
学科老师的具体诊断和指导:
1.物理:
马博林同学做题量不够,学习热情缺乏,主动性缺乏,应加强典型题目的整理。
指导:多做题,对错题进行整理(措施:多做题,错题本整理)。
2.生物:马博林同学平时参加组织活动确实影响了学习,有时头脑不是很清楚,糊涂,就像睡眠不足的状态。
指导:功夫在平时,一定紧跟老师的进度,作业要精、细,课堂思维要活跃,积极发言,参与教学,做过的题型、知识点、要清晰记住,不能过分关注名次,给自己添加压力。(不要过分关注名次,给自己减压)。
3.化学:马博林同学懒惰,主观畏惧化学,基础知识记忆得不扎实,有很多漏洞。
指导:化学计算能力有待提高,化学原理不明确,导致举一反三能力差。
指导:定期复习以前的知识点,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反复做以前的习题,加深化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体验,经常总结错题,重点习题的要点,弥补思维漏洞。
4.英语:马博林同学老师觉得你的外语成绩很好。
指导:该记得记牢,记准讲过的题不要出错,准备字典,语法书,随时查阅,大量阅读,精读泛读相结合(精读泛读相结合)。
5.语文:基本功不扎实,要多阅读,笔头功夫不过硬。
指导:夯实基础,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多动笔,多背,对想,多悟。
二、规划的作用
(一)立体呈现一个学生的现状
个性发展规划呈现出来的信息包括学生的智力状况、非智力状况、每次考试的动态变化、考试后的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自我的调整,是学生立体、动态、全方位了解自己的最科学的方法。
(二)动态跟踪,学生了解自己,老师了解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教与学。
动态跟踪,学生了解自己,老师了解学生,可以根据个性规划调整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的教学。
(三)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马博林同学的中考排名是72,高考排名26,张洋同学中考排名17,高考排名第9,郑嘉欣中考排名41,高考排名第3,岳鑫同中考成绩137,高考第2,大部分同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性化发展规划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三、反思
(一)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块短板,大班额的教育环境,整齐划一的要求,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不能被关注,所以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特点学习,不能根据自身问题进行调整,建议学校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要尝试进行个性化的学生发展规划,建立与发展规划适应的教学系统、资源服务系统。
(二)深入研究发现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
通过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智力状况并不能直接推测出高考成绩,但是高考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中考成绩也一定很好,非智力因素也许是影响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因素之一,这一点还需要继续研究。
以前的应用题呈现方式一般是纯文字形式,我们大多都进行了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如“三读”题目的要求,一读,搞清楚是什么事;二读,给题目中的重点词、句注上记号,联系题目重点理解;三读,进行筛选,寻找联系,找出中间问题。这些良好的审题习惯,我们认为现在依然是有效的。现行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大多有问题情景或者而且情景的创设非常注重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常见的问题情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明确的问题情景,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了的,答案是确定的,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选择信息的问题情景。从我们作的一些调查和分析来看,部分学生不能从问题情景中提取有效、有用的信息,不能够准确地把图画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有的还会把图画信息遗漏。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有些同学提出一些浅层次的、“过去式”的问题,缺少价值性。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有序观察、有理思考、倾听别人、寻找联系、交流评价”的学习要求。有序观察,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为寻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有理思考,是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倾听别人,寻找联系,交流评价的核心是善于吸取别人的建议,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立足自主探索,分析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模型,关注形成策略的过程
在教学时,如果只注重对情景的操作,缺失对情景的提炼与概括,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就只能停留在具体情景上,导致知识掌握模糊不清,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我们把创设情景、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模型并重。
(1)运用分析法、综合法寻求解题策略
分析法和综合法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条件到所求问题的一系列推理过程。因此,当学生面对一个数学问题时,在弄清题意之后,通常首先想到的是“要解答所求问题满足怎样的条件?”或“由已知条件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这种由问题出发寻求解决问题条件的执果索引的思维方式与由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执果索引的思维方式,就是广泛应用于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基本的推理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2)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脚手架
数学模型方法是通过建立客观对象的数学模型来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一般是指通过作形象化的图形来展示事物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多数看到一共就列加法,看到还剩就列减法,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在头脑中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没有画出图表。
另外,传统的四种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虽然新教材没有单独呈现,而是渗透到了练习当中,但是学生在生活当中也经常的用到,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这种模型的建立对学生解决问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扎实训练、学会反思、发展思维、灵活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018
0 前言
散射系数和松厚度较高是化学机械浆应用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正因为如此,其被作为重要的配浆应用于很多纸种中。一般情况下,多层纸板的中间层中使用的化学机械浆具有较高的游离度,同硫酸盐浆相比,其拥有较低的成本,同时可以促使挺度和松厚度在纸张中得以提升。而如果化学机械浆拥有较低的游离度,那么用其制成的纸张多数被应用于文化用纸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化学机械浆的科学使用,不仅有助于提升纸张的柔软度和匀度,更有助于提升纸页强度。
1 化学机械浆的生产工艺概述
现阶段,我国拥有较多的化学机械浆生产企业,其中能达到10万t以上的企业多数是在经营过程中,引进了各种国外生产工艺。目前,BCTMP作为世界上先进的化学机械浆生产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企业中。
木片仓是木片需要经历的第一个环节,在其内部注入蒸汽,二次蒸汽是在高浓磨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被应用于生产中,确保目标可以进行20min的停留,这一过程中,最低温度必须达到80摄氏度,最高则为85摄氏度[1]。在温度不断升高的过程中,木片中的空气将因膨胀而被释放出来,因此当水洗系统作用于木片当中时,目标将更加有效的吸收更多的水分。
在洗涤木片以后,预浸工作以单段或双段为主,木片经过预浸,可以运送到反应仓中,停留时间为45min,而在实现定量出料的过程中,主要的途径是反应仓底的出料螺旋,接下来要想进入到高浓磨浆机当中,需要通过料塞螺旋这一媒介,双盘磨存在于高浓磨浆机中,最低磨浆浓度是30%,最高磨浆浓度是35%,在高浓磨浆操作以后,需要将带压喷放措施应用于浆料中,在旋风分离器的有效运行下,浆料到达漂白塔之前首先需要经过冷却螺旋,漂白反应是针对90摄氏度和25%~30%浆浓而展开的,浆料在被漂白以后,需要展开低浓磨,消潜池需要对磨后的浆料储存30min左右的时间,确保其始终拥有3.5%的浓度,当浆料经过消潜以后,在进入到浆塔进行储存前,首先需要经过筛选系统和浓缩系统[2]。
2 BCTMP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1)BCTMP概述。TMP是BCTMP产生的基础,最初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是希望通过有效应用各种化学预处理措施,促进能耗的减低,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该方法的应用,还会导致纸浆质量发生改变[3]。在促使木片得以软化的过程中,可以对磺化和压力汽蒸进行充分的应用,二者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可以促使内连氢键在木素中有效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汽蒸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只能够暂时的软化木片,当其冷却以后,同样还会发生硬化的现象。要想实现木片的永久软化则需要对化学预处理方法进行应用。
(2)预浸系统的改变。二十一世纪初,在洗涤并对木片进行脱水以后,才可以对BCTMP生产工艺进行应用,此时在进行预处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品较少,而碱液和亚硫酸盐是主要的化学品类型,在进入预热器以前需要经过预浸器,而在进入到高浓磨阶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经过喂料螺旋,化学品在这一过程中,不会进行较长时间的停留,因此反应时间在预浸的过程中也不够充足,从而导致木片软化效果不明显,促使纤维束含量在磨浆中提升,此时化学品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反应仓增设于预浸之后,确保木片在展开磨浆前,化学预处理过程中的时间延长,最终有效实现了能耗降低的目标[4]。
(3)漂白位置的改变。根据原有设计,消潜池需要保存喷放高浓磨后的浆料,并洗涤的过程中,需要挤浆机、多盘和筛选系统等进行充分的应用,浆料洗涤后要想进行漂白,必须将大量的化学品融入到混合器中。可以灵活的布置漂白段,多段漂和单段漂都可以被引用于这一环节中,这需要根据白度要求来进行确定。由于在对化学品加入前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洗涤,已经有效洗去了浆料内部的杂质,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化学品的用量;并且,在磨解木片成浆以后才加入化学品,此时更大的接触面积将产生于浆料同化学品之间,从而提升了漂率。此时如果对多段漂进行应用,前一段中将产生回流的漂液,因此,更有效提升了化学品的功能[5]。在该流程中,BCTMP浆料经过制备,会产生较大范围的白度,从而将BCTMP流程的优势图新出来;但是在对BCTMP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其也呈现出一定的缺陷,即拥有较长的流程线路,需要进行较大的设备投入。因此,在现有的流程设计中,需要提前漂白段,促使其在高浓磨浆后实施。并将漂白塔增设于高浓磨后,从而提前展开漂白反应,这一设计有效促使流程得以缩短,洗涤与漂白环节在磨浆之后共同开展,促使设备投资得以降低,节约了成本。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BCTMP的使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科学的比较电能消耗以及化学品消耗是选择化学机械浆流程的关键因素。根据终端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需求,才可以确定磨浆的参数,抄造是建立在多层纸板类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在选择工艺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其有力度以及得率较高,而低有力度的工艺应被引用于薄页纸当中。从未来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在对化学机械浆继续拧应用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综合应用低浓磨浆和高浓磨浆的工艺。
参考文献:
[1]雷利荣,马黎明,李友明等.复合电解电化学法处理桉木化学机械浆制浆废液及其机理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20(03):377-385.
[2]彭仕尧,徐建民,李光友等.应用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价改良杂交尾细桉制漂白化学机械浆的适应性[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4(03):109-115.
中图分类号: TM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特点
电厂的每一个过程可以说都离不开水处理,在机组参数和容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现代火电厂化学水的处理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发展特点。
1.电厂化学水分布集中化
在以往的电厂化学水处理过程中,常常设有多种处理系统,一般按照功能分为净水预处理系统,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汽水的取样监测分析、循环水处理系统、加药处理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等等。这种按照功能作用设立的多种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大、需要的维护人员多、给电厂的管理造成了不便。现在,为了提高化学水处理设备的利用率、节约场地以及管理方便,电厂化学水处理设备的布置呈现紧凑、集中、立体的结构。经实践证明,这种结构满足了整体流程的需要,是一种很不错的结构模式。
2.电厂化学水处理工艺多元化
电厂化学水的处理工艺和方法多种多样,传统工艺的主要特征为混凝过滤、离子交换、磷酸酸处理,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厂化学水处理呈现出工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年化学水处理工艺多元化最突出的利用微生物对水质进行处理,其中利用膜处理技术对化学水进行反渗透、细微过滤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水质处理,另外流动电流技术与反渗透的引用也在化学水处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电厂化学水的处理控制集中化
传统的化学水处理控制采用模拟盘的方式,现在采用的控制为把各个子系统合为一整套系统,然后采用PLC加上位机的控制结构。其中,PLC负责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和数据采集,通过通信接口与PLC连接起来的上位机负责对各个子系统进行集中监控、分开操作,实现自动控制。
4.电厂化学水处理呈现环保化
随着国家对污染监督力度的加大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电厂化学水处理方式呈现出环保节能的特点。一方面,在电厂化学水的处理过程中,处理药品选用没有污染,无毒的,少用,甚至不用化学药品,环保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化学水处理正在朝着“减少排污、减少清洗、循环用水”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电厂化学水处理正在依靠科学技术实现水的循环使用。
5.电厂化学水处理的检测方法科学化
为了保证机组的安全运行,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需要在化学水处理过程中进行检测与诊断。检测与诊断已经从传统的手工分析上升到了在线诊断,变传统的事后分析为现代的事前防范,科学化的检测方法促进了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二、电厂污水处理技术
1.锅炉补给水处理
工艺流程按照功能一般分为:预处理部分、一级除盐部分、精除盐部分。处理工艺上从传统的离子交换、混凝、澄清过滤向膜分离技术发展。因离子交换法操作复杂、运行费用高、有酸碱废液排放,同时自动化程度低,已逐渐被膜法所代替。上世纪7O年代反渗透的开创应用和近几年EDI技术的发展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水处理工艺越来越符合环保要求,符合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潮流。
锅炉补给水水处理工艺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小的颗粒悬浮物、胶体、微生物、有机污染物和活性氯。预处理的一般工艺是对水进行混凝澄清、过滤,出水浊度降到1~ZNTU以下。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需要加氯杀菌;当余氯含量高时,决定是否需用还原剂或吸附脱氯一级除盐过程一般是用很多化学方法来完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几种脱盐技术有:离子交换技术、反渗透技术、电渗析技术等。
目前,常用的精除盐系统有混合离子交换器、二级反渗透、电渗析和连续电再生除盐技术(EDI)。混合离子交换器是成熟的精除盐技术, 出水水质比较高.可以达到出水二氧化硅小于20μg/l,出水电导率小于0.2μs/cm。但存在以下缺点:再生操作复杂,有酸碱废水排放,树脂交换容量的利用率低、树脂损耗大。反渗透脱盐率高,可以达到95%以上,但是。反渗透对对二氧化硅的脱除率较差。EDI装置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工艺.是将电渗析和离子交换除盐技术组合在一起的精脱盐.
2.锅炉给水处理
目前用氨和联氨的挥发性处理在炉水处理运用上较为广泛,但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于给水除氧也存在缺点与不足:在除氧效率上不如亚硫酸钠,水温低时除氧速度慢.只能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有效地与氧反应达到除氧目的;分解温度很高:联氨是一种毒性较强的物质.并被怀疑有致癌作用.操作时容易溅到人的眼睛、皮肤或衣服上,极易被人体吸人.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并且联氨的挥发性强、易燃、易爆,给运输、贮存和使用带来了麻烦。虽然如此,国内许多电厂还是采用联氨除氧.但欧、美、日等国家已相继摒弃联氨.开发和应用新型的有机除氧剂
3.锅炉炉内水处理
对汽包锅炉进行炉水的加药处理和排污.即为炉内水处理对汽包锅炉进行加药处理和排污为了防止在汽包锅炉中产生钙垢,在锅炉水中投加某些药品,使随给水进入锅内的钙离子在锅内不形成水垢,而形成水渣。随锅炉排污排除。随着发电机组不断向大容量、高参数发展,对水汽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机组大修时,发现许多汽轮机叶片上沉积了大量的磷酸盐垢和铁垢。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给水、炉水pH值控制偏差较大 平衡磷酸盐处理既保持了磷酸盐处理的缓冲性,又可以彻底避免发生磷酸盐暂时消失现象 其技术关键是通过试验找出不发生磷酸盐暂时消失现象的炉水磷酸盐允许最大浓度(即平衡点),使炉水磷酸盐含量降低至平衡浓度以下,同时为了避免pH 偏低, 向炉水中加入少量NaOH。此外.Na/P04比应≥315,以避免磷酸盐和氧化铁反应生成复杂的难溶水垢
4.凝结水处理
随着发展目前绝大多说高参数机组设有凝结水精处理装置.这些装置多以进口为主。其中再生系统是高塔分离装置、锥底分离装置。但真的实现长周期氨化运行的目的的精处理装置屈指可数,实现氨化运行从环保、经济角度出发将成为今后精处理系统发展方向。现在的运用考虑需注意设备投资、设备布置、工艺优化方面,应注重原有的公用系统的利用率.例如减少树脂再生用风机、混床再循环泵等。
三、结束语
我国电厂水的处理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发展.已是势在必行。但也应看到我国电厂处理已发展几十年.在有些方面已经较完善,水处理的发展是稳步前进.在发展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水处理工作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行业的要求,仍然需要在改革中进行创新,在继承中进行发展.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用开拓进取的思维模式、用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引言
卷烟燃吸过程中,卷烟中的添加剂和烟丝化学成分需经蒸馏、裂解、合成、聚合、冷凝等一系列过程,其中裂解是卷烟燃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大部分烟气在此产生。由于烟草燃吸时温度分布的复杂性(100℃~900℃),为探索烟草成分与烟气成分间的成因规律,烟草热解建模和燃烧机理研究已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因此可采用热裂解模拟卷烟抽吸时烟草燃烧过程,然后用GC-MS对热解产物进行分离检测。
裂解气相色谱法是在热裂解和气相色谱两种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样品放在仔细选择和严格控制的裂解器中加热,使之迅速裂解成可挥发的小分子,再由载气带入气相色谱仪分离和鉴定裂解产物,最后从裂解产物的气相色谱图的特征来推断样品的组成、结构及其化学过程。
二、应用研究领域
在我国,裂解气相色谱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引入到烟草研究中,到21世纪初,裂解气相色谱的应用逐渐变得广泛,对此进行如下归纳分析。
1.烟草单体化学成分的热裂解
目前,已经从卷烟燃烧时产生的烟气中鉴定出4800多种化合物,其中一些具有毒性和致癌性,烟草化学的研究者为减少烟气中的有害物质一直致力于研究烟草中化学成分在燃吸时如何转变为烟气中的化学物质,其中热裂解技术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
董宁宁[1]对烟草碳水化合物进行热裂解,试验表明:温度低于600℃时,裂解产物随温度升高而变得复杂,蔗糖裂解产物中有机酸的总量高于葡萄糖和果糖;700℃时,对人体有害的苯系化合物生成,其相对含量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加,葡萄糖、果糖中有机酸总量显著高于蔗糖;800℃时,稠环类化合物明显增多。陈永宽等[2]在空气条件下对烟叶重要组分多羟基吡嗪进行了热裂解。在不同试验条件下,从热裂解成分中分别鉴定出了8种、12种和13种化合物。随着热裂解温度的升高吡嗪类化合物的含量增加。杨伟祖等[3]对烟草中β-胡萝卜素进行热裂解,主要生成烯烃类、醛类、酮类、苯及其同系物和萘及其同系物等化合物,另外还生成一定量的环柠檬醛、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味化合物。
2.烟草的热裂解
烟气抽吸品质主要由卷烟的质量决定,而烟叶的组配方是影响卷烟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正确、客观评价烟叶质量可以为卷烟配方设计提供技术依据,对卷烟加工工艺和卷烟新产品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烟叶质量评价主要是由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完成,但是人工品吸可能会受主观因素影响,造成偏差。因此,热裂解气相色谱可以为卷烟组配方提供真实、客观的分析数据。为加深理解梗丝在卷烟叶组配方中的作用,对比研究烤烟叶片和烟梗的化学组成以及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裂解产物,杨伟祖等研究了烤烟叶片和烟梗在大气环境下的热裂解行为。
3.香精香料的热裂解
香精香料是卷烟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原料,研究香精香料在烟气中的裂解行为及裂解产物,有助于了解在卷烟燃烧过程中香精香料对感官刺激的作用原理,对加香加料具有指导意义。吴亿勤[4]等研究了单体香料琥珀酸单薄荷酯热裂解行为,对裂解产物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薄荷醇、薄荷烯和琥珀酸等75种裂解产物。解万翠等研究香叶醇的糖苷类香料前体香叶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热裂解行为,试验发现:香叶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热裂解产生了特征香味成分香叶醇,其裂解的基本反应是O-糖苷键的断裂。许永等[5]在不同裂解温度下检测到杭白菊浸膏挥发性热裂解产物分别为20,29,28,26,21种,裂解产物鉴定结果表明杭白菊浸膏能够赋予卷烟一种特殊的自然风味。
4.卷烟辅料的热裂解
卷烟生产中,对卷烟辅料的选择要求一是安全无毒害,二是能够提高卷烟产品的抽吸品质。采用热裂解技术可以挑选对卷烟品质有利的辅料,优化配方,防止有害物质的引入。
罗丽莉[6]等分别对4种卷烟纸纤维原料进行热裂解,针叶浆、阔叶浆、麻浆的裂解产物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只有针叶木浆的热解产物中检测到小分子有机酸,麻浆的热解产物种类最少,稠环芳香烃的种类和数量都少于木浆和针叶浆。杨燕等对烟草中的两种功能型盘纸添加剂在大气氛围不同温度下的热裂解行为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功能型盘纸添加剂对卷烟燃吸的影响。杨卫花等对聚乙酸乙烯(VAE)型和淀粉型的的两种卷烟粘合剂进行热裂解,VAE型粘合剂的裂解产物主要以苯衍生物及多环烃为主,淀粉型的粘合剂裂解产物则主要以呋喃类化合物为主。姚青[7]等对国产搭口胶样品进行热裂解分析,裂解产物不但含有芳烃类小分子化合物,还发现含有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这是一种增塑剂,按照欧盟法规,是严格控制的一种的化学物质,提出了应该建立烟用搭口胶生物安全性的评价,以减少我国卷烟出口的限制。
三、试验条件的考察
1.样品进样量与进样方式
样品进样量的选择很关键,进样量较大和样品较厚时,不但会导致热传递慢使得升温时间较长,全部样品很难均一地在瞬间裂解,同时裂解产物气体浓度较大,增加二次反应的可能性,甚至还会给质谱离子源造成污染,因此样品量要尽量小。对于液体样品选择1~2μL,固体样品选择40~100mg为宜,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节气相色谱的分流比来降低进样量。
液体样品进样时,应该在石英玻璃管的中段填入少量石英棉,再用液体进样针进样。石英棉既能起到固定作用,又能模拟卷烟的物理特征。固体样品进样首先把样品加入到石英玻璃管的中部,将石英玻璃管两端填塞少量石英棉,再装入裂解仪中进行热裂解。
2.水分干扰的消除
在分析烟用香精香料时,发现部分香料浸膏以一定比例的水作为溶剂,故在进样裂解前须对样品进行加热干燥,否则样品裂解后经气相色谱柱分离,不但对气相色谱柱造成严重损害,分离的色谱峰形较差,而且流失的固定相会进入离子源,离子化产生各种离子,形成质谱本底,抬高基线,降低信噪比,影响试验结果的分析。这一点也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证实。钟洪祥[8]等对单体香料进行热解研究发现,在捕集的裂解产物时加入无水硫酸钠,能有效消除裂解产物中少量水对GC-MS分析的干扰,谱图峰形好且出峰多。
3.裂解环境的构建
大多数研究者都关注温度对裂解产物的影响,却忽视了裂解氛围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董宁宁对烟草的碳水化合物进行热裂解研究,试验只考察了无氧条件。吴亿勤等只在惰性氛围中进行热裂解研究,这些试验环境只表征了卷烟燃烧时的一个反应条件。Senneca等研究烟草在燃吸循环时两种不同的反应条件(缺氧与富氧)下的反应,试验发现:350℃下,两种反应环境的产物差别不是很大;300~600之间,两种条件下产物就表现得非常不同,随温度变化,不同条件下产物含量变化也是不一样的;并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两种条件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出它们的反应级数和动力学参数是完全不一样的。仅以一种反应环境来对卷烟及其添加剂裂解行为作出评估有失偏颇,因此应该至少考察有氧环境和惰性氛围下两种情况才算基本模拟卷烟的燃烧环境。
4.裂解方式的选择
Schmeltz等对卷烟燃烧状态中得到的产物与在裂解器内氮气中600℃~900℃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烟碱的热裂解产物做了比较。与燃烧卷烟状态不同,在热解条件下,烟碱除了形成吡啶类物质外,发生更彻底的分解和重排,产生多种的喹啉类、芳香类和芳香烃类化合物。这个例子充分证明,除非热解试验在与卷烟抽吸期间发生相关的动态条件下进行,否则结果是不可靠的。
刘正聪等[9]研究了烟碱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裂解产物,在700℃下烟碱已经大部分裂解,检测到未裂解烟碱仅为4.52%。显然这与卷烟抽吸时的实际情况相悖,因为卷烟燃烧时,烟碱大部分是通过蒸馏原形转移至烟气中而非裂解释放出来。等温-高温热解反应的只是卷烟抽吸时的一种裂解情况,而卷烟燃烧时同时存在多个反应区。Rich-ard等设计了低温热吹扫-程序升温热裂解的方式,更接近卷烟燃吸过程中蒸馏区、裂解区和燃烧区共存的真实状况。
Stotebury等用同位素标记了7种常用的卷烟添加剂,不采用仪器热裂解,而是添加到卷烟上再通过吸烟机试验,最后捕集烟气分析。发现有3种添加剂是高效率转移至烟气中,并没有参加燃烧或裂解,有的添加剂转移率甚至在90%以上。从查阅国内烟草热裂解论文来看,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小组对烟用添加剂进行热裂解研究,他们研究的这些添加剂究竟有多少转移到烟气中,多少参与燃烧和裂解,裂解产物又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最后,国内发表有关烟草热裂解论文,裂解时间从几秒至20s不等,按照Baker所述,在人为抽吸情况下一个动态吸烟循环是不超过10s的。在这样的试验方法下,是否会对研究产生影响,例如卷烟及其添加剂是否发生过度裂解,裂解产物是否发生二次反应,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5.裂解产物捕集及气相色谱进样技术
关于裂解产物的收集,目前存在着两种方式,即在线热裂解和离线热裂解。前者是试验样品在裂解器中高温裂解完,经吸附肼在低温下收集,再经高温加热脱附,通过高线速度的载气将裂解产物直接吹入色谱仪的进行分析,采用高线速度的载气降低裂解产物碰撞,减少产物在管路中停留时间避免二次反应。后者的裂解产物通过一个特殊容器收集,经固相微萃取对裂解产物进行萃取吸附,再将固相微萃取(SPME)进样针插入气相色谱进样口进行热解吸。
张建勋[10]等比较了Py-GC-MS和SPME-GC-MS发现,前者比后者在产物收集时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热解产物。这是由于SPME具有选择性吸附的缘故。Py-GC-MS同时也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重复性较好的特点。作者在试验中也发现Py-GC-MS具有一些缺点,热解产物如果含有水,会导致色谱图峰形较差且不同物质峰形易发生重叠、拖尾严重,对于香精香料的热裂解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吸附阱如果脱附时不彻底,会导致气相色谱柱污染,使分析受到影响。两种裂解方式各有优缺点,选择何种方式并没有统一定论。另外,王素芳创新了一种裂解产物收集的方法,改造裂解仪裂解气出口部分,加装了精确控制载气流量的装置,精确控制和测定进入裂解仪的载气,使用未涂布固定液的熔融石英色谱柱将毛细管绕成环状,使绕成几圈的环状色谱柱能够放入盛有液氮的保温桶内置于液氮浴中对裂解产物进行冷阱捕集。
四、展望
在过去的近10a里,Py-GC在烟草化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为此对未来10a里,Py-GC在这个领域的发展进行预测,希望能对国内这个行业的研究者提供一点参考。
1.卷烟燃烧过程的模拟
查阅国内关于烟草及其添加剂热裂解的文献,普遍存在对卷烟燃烧过程与环境试验条件的构建参差不一的问题,不具有统一性和严谨性。最终导致试验结果差别较大,不同实验室之间的重复性不是很好,甚至有的时候各方试验数据互相矛盾,最终导致试验结论相互抵触。所以对卷烟燃烧过程的模拟,确定一个比较客观、科学、公认的试验环境仍然是这个行业目前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目前,国内采用的裂解仪器,设计的初衷并不是专门为烟草研究而考虑,因卷烟燃烧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造成了对卷烟燃烧环境的模拟还不够真实,这也是障碍分析研究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对热裂解装置进行改进、创新设计才能突破热裂解技术在烟草化学研究中应用的瓶颈。
2.为卷烟配方和降焦减害提供指导
传统烟用香精香料筛选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感官评吸,另一种是通过加料由吸烟机捕集烟气后进行分析。采用Py-GC技术对香料进行裂解后,通过保留时间和质谱数据库检索确定裂解产物,判断香料加入卷烟后对卷烟烟气有积极贡献的化学成分,并对有害化学物质进行鉴定。不但使筛选烟用香料方便而且为降焦减害提供必要的试验数据。
3.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
研究烟叶化学成分与烟气化学成分之间的内在规律和关系,一直是烟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卷烟燃烧时存在不同的燃烧区,但是大部分烟气还是经高温裂解反应形成,基于裂解气相色谱的特点,结合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它必将在烟气有害成分与烟草化学成分、添加剂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化学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这也是目前烟草行业确需解决的问题。
4.与多种分析技术的结合
目前,利用热裂解来模拟卷烟燃烧,由于受GC分离特点的限制,只能分析裂解产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对于难挥发的裂解产物和一些不稳定的中间体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对裂解产物先进行收集,然后再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测定,可以弥补裂解气相色谱在该方面的不足。采用MS对裂解产物鉴定时,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产物经质谱鉴定后给出的匹配度是不高的,这是由于烟气化合物的复杂性和许多产物仅在裂解时产生,在质谱数据库中没有相应的标准化合物图谱,因此还必须采用其他分析技术进行鉴定。利用Py-G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辅助Py-GC-MS,相互补充化合物结构信息,可以对裂解产物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
5.由宏观向微观、定性向定量的转变
目前国内的烟草热裂解研究尚处在粗放型的阶段。从面上来看还不够全面只研究了部分烟草中化学成分裂解,例如占烟叶干重40~50%的生物聚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胶质、木质素等的研究仍未涉及;从深度上看大量文献多半是对样品裂解后的产物进行鉴定与归类,至于对烟草化学成分裂解化学路径与机制、烟气前体物质的研究,烟草化学物质裂解时的协作性,各种因素如pH值、无机离子、加热速率、裂解时间、裂解环境对烟气物质形成的影响,各种烟草化学物质对烟气化学成分的贡献等领域的研究还未开展。通过借助不同的分析技术,对裂解仪器设计的改进与创新,相信这些领域在不久的将来都会相继开展。
参考文献
[1]董宁宁.质谱学报[J],2004,25(1).
[2]陈永宽,曾晓鹰,陈峰,等.分析化学[J],2005,33.
[3]杨伟祖,谢刚,王保兴,等.色谱[J],2003,21(5).
[4]吴亿勤,等,分析化学[J], 2007,(07).
[5]许永,向能军,高茜,等.精细化工[J],2008,25(8).
[6]罗丽莉,黄海群,杨绍文,等.中国造纸[J],2008,27(4).
[7]姚青,张颖.分析测试学报[J],2007,26(9).
中图分类号:TQ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116-01
前言: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而绿色化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理论支撑,绿色化学工艺的应用极为重要。
一、绿色化学的内容概述
绿色化学工艺在化工生产中的引进使得环境污染加剧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控制,绿色化学的概念正不断的深入人心。对于绿色化学,不管是原材料的应用还是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添加,都要尽可能做到无毒、无害、零污染。运用绿色化学工艺不仅能减少化工生产中有害物质的排放,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首先,工业用材料必须是可再生资源,并且保证原材料无毒无害;其次,发生的化学反应为绿色的,应用的材料容易降解,且有害物排放低或为零;另外,慎重选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选择没有危害的催化剂;最后,谨慎选择添加溶剂,如果该溶剂有副作用则不能再用。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在今后的化学工业生产中,尽可能应用可再生的绿色资源,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应限制其重复利用。
二、绿色化学工艺研发现状
2.1 “原子化学经济”反应
“原子化学经济”即是在化W反应中,要求对反应物中的原子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使其参加反应的物质完全转化为生成物,也只有这样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化学工艺。
2.2 原材料的选取
在化工生产中,对于发生化学反应的原材料来说,其性质决定了生产的过程和方法。对于原材料的选取,要想保证反应的彻底、无害,则应优先考虑按绿色化学工艺要求使用的无毒害材料。
2.3 改善催化剂类型
在化学反应中改善催化剂的类型,可以使反应中不稳定的中间体被进一步氧化或还原,使其反应更加彻底、高效。另外,要确保化学反应的可选择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会有一些很容易被氧化、还原的中间物质生成,所以要提高催化剂的载氧能力,并根据新型催化剂的反应特性研发相应的化学反应工艺。
2.4 使用清洁工艺
使用清洁工艺可以使整个化学生产过程达到绿色环保的效果,另外,使用再生能源、选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因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环境危害。例如:废弃的秸秆以及稻草等就可以作为化学原料,将糖类植物转化为乙酰丙酸,实现对葡萄糖的提取,这样就避免了反应中废弃物的出现。
三、绿色化学工艺的开发
3.1 采用无毒害的生产原料
企业在生产化工产品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的就是对生产原料的选择。 生产原料不同,相应的生产方法与流程也会有所不同。绿色化学工艺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即使在必须要使用化学物质的情况下,也要采取措施将危害降到最低。在根源上消除污染环境的“三废”,在生产过程中绿色化学工艺应采用可再生的原料,如野生植物或农作物等。
3.2 采用无毒害的催化剂
目前的化工品生产过程中,90%以上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加入催化剂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在绿色化学工艺的开发过程中,对无毒害、新型高效绿色催化剂的开发也是一个关键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丁烯烷基化与异烯烷基化生产工业中,异辛烷属于“原子经济”反应,但反应的催化剂使用的是对设备具有强烈腐蚀性危害的氢氟酸或硫酸,而且生产后的废液很难进行恰当的处理回收,又会进一步污染环境。当前,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机构都在研发新型的烷基催化剂,开发出腐蚀性低、能耗低、污染小的催化剂,也是绿色化学工艺的重要努力方向。
3.3 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有许多强放热类的反应,而且其目的产物一般又是一些不稳定的容易被反应氧化的中间体,因此这类催化剂就成为了催化剂中选择性最低的类型。另外,还有一些产品的组成方式是异构体的,因此为有效的将原材料加工转换成产品,在过程中就需要加入选择性较高的催化剂,对这种催化剂的开发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绿色化学工艺注重的是不同氧化反应和不同反应特点的催化剂的开发。
四、绿色化学工艺的应用
4.1 生物技术
从广义上来说,生物技术包括了基因、细胞、酶以及微生物技术等。在应用方面,生物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为生物化工和化学仿生学方面。生物在某些领域正在逐步代替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生物技术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大多数都是利用自然界中找到的酶或者是工业生产的酶作为催化剂。这种利用酶作为催化剂取代化学催化剂的方法,具有对环境无化学污染、反应的条件温和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性质相对优良等特点。
4.2 清洁技术
清洁环保是绿色化学工艺追求的目标,清洁的生产技术就是无毒、无害、无废弃物。例如清洁煤脱硫、脱碳技术的应用以及太阳能、风能发电技术的应用,都属于清洁的生产技术。较为先进的清洁技术还有等离子技术、绿色催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其生产过程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产品也属于清洁产品。
4.3 农业生产
氮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时所必须的元素之一,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生物固氮的方法来增加氮元素。外界环境中的氮元素都是以氮气的形式存在,不能够被农作物直接吸收。传统的固定氮元素的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NH3,化学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以及生成的杂质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应用绿色化学工艺的生物固氮技术,减少了工业合成氨的生产,消除了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保护了空气质量。
五、绿色化学工艺的发展
5.1 化学工艺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绿色化学将发展绿色化学工艺的模式,广泛应用各种节能材料,这些都有利于绿色化学工艺的实施以及相关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在将化学工艺进行绿色化的处理过程中,运用的比较创新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化学生产进行在线控制与检测,对生产的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工艺和过程加以把控,以此做到协调,这样才可以保证参与到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反应过程都是安全的,并且要设立相关机制以处理化学反应会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对于社会公众,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导向工作,在降低工业污染的同时也要做到减少生活垃圾排放。
5.2 催化剂的发展
5.2.1 仿酶催化
化学反应中,酶催化过程具有专一、效率高等特点,在目前的化学反应中应用的都是天然酶。天然酶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需要我们逐步开发出人工酶来取代天然酶的应用。另外,人工酶的优势在于可以仿制一些人工活性反应结构,使反应中所需的疏水环境以及与多种非共价键反应的原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作用。
5.2.2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可以对环境起到治理的作用,纳米金属催化剂中主要包含了一些含铂、铑金等成本较高的金属氧化物;还有另一种是较为传统的以氧化铝和氧化硅等金属氧化物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反应形成一种负载型纳米催化剂,以此来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活性。目前纳米催化剂可以实现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处理,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化学必将向着新的发展高峰迈进。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93-01
前言:针对于污水的处理,当前物理化学方法已经被用于其中,其主要利用物理和化学方式之间的有效作用来去除水中很多的杂质,其主要的处理对象包含污水中很多无机溶解物和有机溶解物,还包含很多胶体物质。污水可以利用物理原理和化学原理实施简单的反应操作将污水进行净化,将杂质去除,物理化学方法的应用范围集中于杂志浓度相对较高的污水,可以作为污水再利用的有效方式。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针对污水处理的具体实践来看,城市污水的处理多数都采取生物法的形式,由于物理化学方法处理污水的成本相对较高,污水处理厂可能无法接受,成本太高,但是在处理工业废水、垃圾水和含油废水的处理首选应该是物理化学法。
一、物理化学方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一)中和法
很多污水中含有很多重金属离子,可以采取投入中和剂的形式在污水中形成氢氧化物之后沉淀,沉淀之后实施分离。中和法的污水处理方式有最合适的pH值和处理之后残品占到整个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比。该种方式常使用的材料包含生石灰、消石灰、碳酸钙、碳酸钠等,消石灰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中和法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分析杂质的共沉淀现象和络合现象[1]。
(二)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的形式主要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溶解在废水中的很多离子转移到离子交换体当中,将其中的重金属进行去除或者回收。离子交换法的形式主要是基于固相离子交换剂和液相电解质溶液之间发生的,离子交换树脂通常的基本题都是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的聚合物,
由于离子交换树脂的价格比较高,再生的费用也很高,由此可见,通常的废水处理方式使用次数很少,但其处理量比较小,毒性太大,如果存在具有回收价值的重金属也是行得通的。
(三)吸附法
吸附法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水处理方式,其一直都是研究的核心问题,2013年的时候,肖蓝,王t龙,于水利等人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沸石的对污水的处理价值,之前美国的UCC代表公司已经成功研制了沸石晶体,经过了水热合成工艺的创新之后,开始对沸石矿物质实施广泛应用。就目前来看,其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重金属离子的消除上,除此之外,其中一种十分常用的吸附剂实际上属于一种活性炭,有人利用该种方式来有效的消除汞污染,当污水的含量中汞占了0.1~1.0ppm时,经活性炭吸附后可能减少到0.01~0.05ppm[2]。
(四)混凝
混凝实际上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水处理物理化学方式,利用向污水中投放一定的混凝剂,促使其中的胶粒物质出现凝聚和絮凝的状态,由此将水质进行净化分离。混凝实际上属于凝聚作用和絮凝作用的一个综合性称呼,凝聚实际上是电解质的投放,减少胶粒电动电势或使其消失,由此降低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脱稳胶粒相互凝Y形成,后者实际上是高分子物质的一种吸附性连接,促使胶体颗粒相互凝聚。
二、物理化学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光催化氧化技术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催化剂的条件下,由此才能实现自身的光化学降解作用,其类型主要被分成均相降解和非均相降解两种。均相光催化降解的介质是Fe2+Fe3+H2O2其主要利用光助芬顿反应的发生来良好的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非均相催化降解需要在污水中投放适当的光敏半导体材料,例如,常用的TiO2、ZnO等,之后由于光的辐射作用,导致光敏半导体材料基于太阳光的照射出现电子空穴,由此良好的将污水中的溶解氧、水分子等产生作用,由此产生氧化能力强大的自由基[3]。
(二)膜法水处理技术
膜其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分离功能性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方式能够实现料液的良好区分,实现污染物的分离,之后纯化水,该过程就被看作是膜分离的过程。该种污水处理技术和传统型的过滤方式存在差异,其差异化表现在膜可以在固定的分子范围完成分离,且是物理过程的表现,不需要添加其他的物质。膜的孔径通常是微米级的,主要按照孔径的尺寸来划分类型,即常见的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等;还会按照材料选择分成有机或者无机的,无机膜主要包含陶瓷膜和金属膜两种,由于以上两种材料的过滤精度相对很小,因此其应用受到限制[4]。有机膜实际上都是高分子材料制造的,例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等。
反渗透法实际上也被划入到膜分离技术中,其依靠半透膜的实际作用,将溶质阻挡在外面,如果污水的压力超过了渗透压的范围,废水可能流入到清水中,利用反渗透的形式,废水被浓缩,良好净化水质,作用显著。
(三)超声接入技术
声化学技术出现之后,功率超声一杯应用到污水的处理中,是污水处理的有效方式,由于该种降解方式相对比较温和,且降解的速度很快,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还能单独的和其他类型的污水处理技术结合应用。超声接入技术针对于工业废水的有机物降解作用最显著,处理效果更加直接,能直接将污水中很多有害的物质转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无机离子比有机物的毒性显著降低,且不出现二次污染的状况。
综上所述,处理降解难度大且浓度高的有机废水时,物理化学方式实际上是效果最好的,其污水处理具有普遍性和高效率的特征,在未来的发展和创新中将会面对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郑利兵,佟娟,魏源送,王军,岳增刚,王钢.磁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16,(09):3103-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