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的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4-02-18 16:00: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境评价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环境评价的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009-02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for Different Age Groups Male Patients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 Died/LUO Zhi-qin,HU Tao,WANG Quan-bao.//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4):9-10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investigate improv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 for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male deaths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 patients predictive value.Method:Clinical dat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men critically ill trauma patients 200 cases admitted in the autho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with reference to the patient’s age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group B,group C,Group D four groups,group A aged 60 years,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CU as a starting point observation(30 d for an observation period),the patient’s renal function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urine,kidneys B ultrasonic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were records,and recorded patients improved early warning scores and dynamic change,and thus the diseases the changes accurately infer,patient death or discharge for endpoint.Result:Group A with group B,group C,group D the cases of MEWS score ≥9 fraction were m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group D and group B, group C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ales critical trauma; Death; Predictive value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Sha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Shenzhen 518104,China

ICU病房多为危重患者,其病情变化迅速,且病死率较高,通过对患者病情及时准确的评价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1],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因此,对危重患者评分已经成为临床危重事务方面的主要问题[2],同时也是急救工作的主要环节。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就是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其作为临床评发主要工具和方法[3],是以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等生命体征为基本评价指标的快速病情评估系统,能综合反映患者生命机能的整体情况,有研究称,其对于危重患者的病情的判断和死亡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可行性[4]。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男性不同年龄段危重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现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男性危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危重创伤患者,均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ICU病房危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80岁,平均(47.2±3.2)岁。参照其年龄将其分为A组、B组、C组、D组4组,A组年龄为60岁,66例,四组患者疾病类型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院前及急诊紧急治疗与护理,于急诊室进行专册登记[5],例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所有患者均要留ICU病房观察治疗,以四组患者入院ICU病房作为观察起点,以30 d为一个观察时间段,在观察期间对患者的肾功能、尿常规、双肾B超等进行系统的检查和监测[6],并一一记录,并且记录患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以及动态变化,从而对患者疾病的变化情况进行准确的推断,并且追踪患者出院时的情况,并将其出院或出现死亡事件作为观察终点[7]。

1.3 MEWS评分标准

参照MEWS表格(由英国诺福克与诺里奇大学编制),由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以及意识5个维度展开评分,每个维度分值为0~3分,病情与评分为正比关系,即患者评分越高表明其病越危重。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的MEWS评分情况比较

A组与B组、C组、D组MEWS评分≥9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各组患者的MEWS评分情况比较 例(%)

组别 ≥9分 5~8分 0~4分

A组(n=11) 6(54.5) 3(27.3) 2(18.2)

B组(n=57) 11(19.3) 27(47.4) 19(33.3)

C组(n=66) 13(19.7) 30(45.4) 23(34.8)

D组(n=66) 18(27.3) 32(48.5) 16(24.2)

总计(n=200) 48(24.0) 92(46.0) 60(30.0)

2.2 不同MEWS评分患者的死亡率情况比较

MEWS评分为0~4分的患者死亡率较低,其与评分为5~8分、≥9分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不同MEWS评分患者的死亡率情况比较

MEWS评分 例数(例) 治愈 例(%) 死亡 例(%)

≥9分 48 16(33.3) 32(66.7)

5~8分 92 60(65.2) 32(34.8)*

0~4分 60 54(90.0) 6(10.0)*#

*与MEWS评分≥9分者比较,P

3 讨论

危重患者评分已经成为临床危重事务方面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急救工作的主要环节。危重患者,其病情变化迅速,且病死率较高,通过对患者病情及时准确的评价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病死率。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就是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其作为临床评发主要工具和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评分准确,而且对于危重患者的病情的判断和死亡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可行性。

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当患者MEWS评分≥5分时,患者死亡几率便会大大增加[8],这与本研究结果MEWS评分为≥9分以及5~8分时,患者死亡率分别以66.7%、34.8%明显高于0~4分的10.0%。此外,男性危重创伤患者不同年龄段的MEWS评分不尽相同,且A组与D组的MEWS评分≥9分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考虑与该两组患者发育尚不完全与机体功能出现退化而使其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故而认为MEWS分值是鉴别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指标,而针对不同年龄段给予其不同的救治方法,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优化预后[9-10]。

综上所述,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帮助医生对男性不同年龄组危重创伤患者参照其MEWS评分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进而优化医疗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临床预测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朝明,钱传云,刘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预测急诊患者死亡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1):113-114.

[2] Tamim H,Al Hazzouri A Z,Mahfoud Z,et al.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 or the 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 for predicting mortality,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experience from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Injury,2010,12(28):88-89.

[3]李银先,叶红梅,唐明莉,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4(2):27-28.

[4]阮海林,杨春旭,黄福文,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评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价值[J].山东医药, 2011,51(21):97-98.

[5]朱远群,阮海林,杨春旭,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院前急性脑血管意外病情及预后的评估[J].广东医学, 2011,32(10):1278-1280.

[6]王承辉,杨春旭,阮海林,等.转院患者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转运过程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6):8-9.

[7] Monique B,Jaap D,Helena M D,et al.Criteria for the selective use of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in blunt trauma patients[J].European Radiology,2012,22(8):174-176.

[8] Gardner-Thorpe J,Love N,Wrightson J,et al.The value of Modified Early Waming Score(MEWS)in surgical in-patient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2013,11(2):50-52.

篇2

在国内,对于生态环境的评价,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97)是我国环境保护行业的第一个生态影响评价标准,它的颁布和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评价的随意性和缺少规范的现状,填补了行业标准中的一项空白。2011年正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环境》(HJ19-2011),将生态导则由推荐性标准改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国内铁路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阶段铁路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简单或者不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只对线路长度、取弃土量和水土流失量进行简单定量;到了90年代中后期,仍以定性为主,可对占地类型、取弃土量、水土流失量、隧道涌水量等进行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评价内容已较全面,只是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缺乏关注;进入21世纪以后,广泛应用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之上的叠图法,强化方案比选过程,对占地类型、植被类型、水土流失量进行定量分析,对植被恢复措施及动物通道的设置等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合理化建议,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尤其关注。

铁路工程生态环境评价系统具有复杂性、理论探索性以及技术局限性等特点,因此虽然目前铁路工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比较多,但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评价体系,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并在一定原则指导下进行。国内构建铁路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一般采用调查研究法、目标分解法、多元统计法、指标属性分组法、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主要为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和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铁路工程内容首先确定评价指标,然后选用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中的一种或几种,开展生态环境评价。赵勇等[4]人在对登封到洛阳高速公路进行生态影响评价的过程中选取了土壤、水土流失状况、工程占地量、对农作物影响、对林地的影响、对动物的影响、对景观生态影响以及对生物影响等8个生态指标,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3

环境监测的对象和内容确定以后,监测的方法也就相应地确定下来了。对于水质可以定期采样分析,目前,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使得特殊条件下的监测变得更为方便。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步:①确定目的;②现场调查;③制定监测方案④实施方案;⑤结果评价;⑥编制报告。见图1。

2监测资料的积累

水利工程的设备寿命一般为几十年,经济寿命近百年,因此,水利工程的环境监测时间要大于或等于其经济寿命,环境评价时间跨度则要大于经济寿命更多,才能较完整地掌握工程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在评价时间区间内的资料积累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前期的调查资料,还是后期的补充资料,对环境评价都有参考价值。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期的环境监测资料,更要尽可能地规范、完善地保存,为以后的使用作准备。

3环境评价

3.1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

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的品质的优劣给予定量或定性的描述。环境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找出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环境评价能够回答评价对象的环境现状、变化过程和将来均势,提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或途径。

在水利工程中,通过实际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复核项目对环境实际的影响情况和环境影响评价阶段的预测结果的差异,以检验环境影响预测成果和环保设计的合理性,改进工程在未来时期的环境管理。

篇4

国内高等院校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设计学院均有开设此课程,一般作为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学时48节左右,但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的衔接脱节,专业针对性缺乏,学生兴趣低下等问题,因此,课程教改势在必行。

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20世纪后期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从艺术设计专业中脱颖而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着国内艺术设计界的环境意识的高涨而诞生。从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此专业到1998年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下属专业方向的十年间,全国600余所高校建立了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该专业旨在培养能运用设计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知识,在设计企事业单位进行概念设计和方案实施的。创新思维与专业技能并重的专业人才。

而人体工学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启蒙课程,为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初步、住宅空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提供基础性的导向。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和理论运用两大版块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在使用环境时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为确定空间范围、家具尺度及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提供设计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奠定环境设计的人本理念基础和设计领域的科学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人体工学研究方法进行数据获取、分析和设计实践及研究。

3.提供给学生环境设计参考数据、环境舒适度参数等技术支持。

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针对性。人体工学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工业与工程设计、建筑与照明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领域,具有交叉学科的内容综合性强、学科边界模糊等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免出现教学方向模糊、教学目的不明确等情况,然而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对学科内容进行筛选和提取是尤为重要的。

面向环境艺术专业的人体工学课程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和理论课程结合课题实践的教学结构来调整教学的侧重点,这是提高专业针对性的出发点。

2.缺乏前沿理论的拓展。人体工学属于交叉学科领域,是科研的热点,但目前相关教材中缺少最新研究成果的反映。国际人类工效学协会(IEA)成立了20个技术委员会对工作分析和设计的行为理论、老龄化社会、儿童和教育环境的人机工学、设计的人机工学、健康护理人机工学、人机交互、组织设计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国际人机工学研究组织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深入扩展学科理论。选择性地引入相关新理论,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缺乏完善的实践流程。主要表现为用于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均匀;课程单元内容和单元实践验证的衔接不紧密。

三、教学改革方案

就以上提出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以下三点教改方案。

1.加强学科针对性。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学习所有内容并不切实际,因此就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而言,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筛选提取,从而加强学科针对性。

(1)扩充系统中的环境因素及其与人机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环境因素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在讲授人体工学的性质、学科范围、发展史、定义、研究内容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扩充了^―机一环境系统中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比如环境中人的行为心理、肢体活动范围、人的感知觉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增加建筑及环境评价知识。为了促进人体工学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在教学中引入了人机工程评价和居住后环境评价(POE)量化理论,分析了人机因素和环境评价因素,引导学生建构评价项目群,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并训练学生按照环境评价程序收集空间数据,为环境设计奠定基础。

(3)缩减作业环境中的人体因素。其中包括人的输入与输出系统、人的肌肉施力和作业效率、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感知觉环节知识。

2.深化教学理论。为推动通才教育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人体工学学科的应用范围,提升专业设计素质的全面性。针对缺乏最新研究成果的扩展现状,为增强学生的设计科学观和理性分析能力。针对课程的理论研究途径引人以下两点内容:

(1)引入任务分析法。为细化并完善设计流程,在教学中引人人机工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分析法,就行为主体的行为过程进行层级分解,了解分解每个行为节点间的衔接性,并根据每个节点确定行为主体的行为需求。从而寻求功能设计的突破口。

(2)引入其他设计领域的人体工学知识。在满足环艺设计专业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以设计为主线,用户为中心,通过相关人机工程内容介绍和案例剖析,引导学生学习了有关人体工学在产品设计领域和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应用。产品设计领域中,主要通过家具设计教学来扩展教学广度。侧重家具设计的人体因素。包括工作面高度设计、座位的设计和床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教学侧重人的视觉特性和视觉信息辨认能力限度。

3.完善实践流程。

(1)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量。学时总共48节,实践性教学量由原先的8节增加至16节,占总课时量的30%。

(2)将课程单元内容和单元实践紧密衔接。将人体尺寸测量、人体结构模型制作、实地尺寸测量、空间环境的人、机、环境因素调研、环境评价和课题设计等实践内容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3)控制好“择取――过程一总结”三个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质量。为了将实践教学作为环艺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做好实践教学内容和范围的“择取”;注重“引导”的方法和质量;明确“总结”以后应当做什么。

(4)以“理论讲授为中心”向“以典型案例分析为引导”转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增强学生对人机工程学理论的认识。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并加深对交叉性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教学方式由“以理论讲授为中心”向“以典型案例分析为引导”转变,因此典型案例的筛选和引导方法就显得很重要。

四、实践情况

通过2009年12月14日至12月31日的人体工学课程验证了教改方案的有效性。此次课程授课对象为08东方室内,授课人数为32人,授课地点为艺术学院楼7103室。

在充分考虑教学实践的可参与性和参与程度后,把专业教室确定为实践教学场,按照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单元实践作业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转换,分析实际问题,把设计课题和实际环境结合,做到“实题实做”,切实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设计分析和实践能力。

1.通过缩减人体输入与输出系统、人体信息加工和人的感知觉等单元知识后,把更多课时安排在人体尺度、行为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和环境评价内容上,使得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加深。

2.在人体尺寸与作业空间单元环节中,进行人体尺寸测量和教室实地测量实践,为学生建立基本的尺寸概念和环境设计的人本概念。在统一测量项目的前提下,以班级为样本(≥30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人体静态和动态尺寸测量,如图1所示,并根据其中1名组员的尺寸测量结果制作人体结构模型;实地尺寸测量环节要求学生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对教室家具和教室环境的结构性尺寸的测量,记录整理作为改造性设计的参考依据,通过此环节建立起学生的初步尺寸概念;在空间环境的人、机、环境因素环节中,由学生自行调研任意空间完成;在家具设计中的人体因素环节中,按照任务分析法,针对面向绘图过程的设计专用课桌椅进行参照性设计,并进行了最终的绘图桌椅设计验证。结果表明,学生通过运用此方法明确了设计的目的,增强了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篇5

关键词: 创业网络;网络结构;网络关系;网络根植性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network structure;network relationships;network embeddednes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05-03

————————————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课题“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创业网络环境评估及优化策略”(编号:D12GL12)。

作者简介:徐优丽(1980-),女,浙江永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活跃地区经济的重要动力,世界经济增长的范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业活动正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我国,据高建等应用GEM模型的研究显示,我国的创业活动状态比较活跃。研究发现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于创业环境的适应性。2010年GEM报告显示,我国创业活动中企业失败率高达70%。企业失败率高一方面是由于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技能缺乏;另一方面,创业环境的制约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培育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创业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创业环境现状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评价,包括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及模型的选择。关于创业环境评价的构成要素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体系,如:GEM中国报告中对创业环境构成要素有一个较明确的界定,其概念模型认为创业环境包含九个要素,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等。但是在集群背景下的创业环境评价不仅要考虑这些要素对新创企业的影响,还有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相互关系对新创企业的影响。集群的本质特征是网络性,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就是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之间资源交换与整合。主体间彼此作用,从而构成集群复杂关系结构网络的过程(杨莉莉,2008)。[1]Birley(1985)将网络概念引入创业环境,提出创业网络指企业创业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2]

Granovetter(1985)提出采用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的二维结构来研究创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最经典的创业嵌入分析框架,自Granovette以来,创业不再被看成是一个只与创业者有关的孤立现象,创业被看成是嵌入某个社会经济网络的演化和发展过程,创业网络环境为创业者设定了活动的框架,并对整个创业活动施加影响。[3][4]Donckels和Lambrecht(1996)研究显示创业网络对创业企业的成长有影响,特别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家和机构之间的网络联系,他们发现了在创业网络和创业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Marie在(2006;2008)分别指出创业网络作为影响因素,对创业者机会的认知和开发的影响;创业网络作为资源获取手段,能以比市场手段更低的成本获取关键的资源,从而对新企业创建、成长以及绩效产生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把网络的概念引入到创业环境研究中来,将新创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个复杂系统看作一种网络,将创业网络环境定义为在创业者创立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重点考虑创业网络中的各种因素对创业的影响,探讨集群背景下创业网络环境的构建问题。

Harrison提出的基于结构学说的创业网络作为一种结构而存在,基于结构学说的创业网络可反映出创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机会和能力。对创业网络进行分析的许多文献都在力图揭示创业网络结构来描述创业网络对新创企业的影响。Nooteboom (2005)研究发现创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之一是通过关系嵌入来实现的。另外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在20世纪中期首创 “根植性”这一概念,他特别强调经济行动的社会和文化根植性,以及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格兰诺维特发展了“根植性”的理论,他认为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网络及社会制度之中的,这种网络、制度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王发明(2010)研究了创业网络的根植性,并指出高度根植性的创业网络对技术性新创企业产生重要影响。[5]本文借鉴 Granovetter(1985)在发展“嵌入性”概念后所提出的网络结构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二维划分法和格兰诺维的根植性的概念,将集群背景下的创业网络环境构划分为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根植性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创业网络环境进行构建。

1 集群背景下创业网络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1.1 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创业网络环境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的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创业网络环境的状况。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可行性、系统性、定量指标为主辅以定性指标的原则。

1.2 集群背景下创业网络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表1)

1.2.1 创业网络结构

创业网络结构可反映出创业企业获取资源的机会和能力,对创业网络进行分析的许多文献都在力图揭示创业网络结构对新创企业的影响。创业网络结构一个最直接的测量维度就是网络规模,即新创企业所在网络的企业数量,(Aldrich &Reese.1993,Steier & Greenwood 2000)通过纵向的案例研究提出,创业者的第一任务是与足够多的所需资源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6]另外有学者希望通过测量网络密度(McEvily&Zaheer,1999; Burt&Raider,2000),网络密度反映了网络中联结的疏密情况。即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与可能存在的关系的最大数量比例,Renzulli & Aldrich(2005)的研究证明,网络密度越高,企业资源提供者来自网络内的比例就越高;[7]同时(Hara&Kanai,1994;Zhao&Aram,1995;Baum et al.,2000Silverman & Baum,2000)研究指出异质性也是网络结构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Renzulli,Aldrich,&Moody(2000)使用纵向样本数据通过多元对数回归模型证明,创业网络中的异质性水平越高,新创企业成功率越高,因为异质性水平高的网络使企业拥有更多样化的信息来源;[8]最后Romanelli的研究,网络开放度一种持续的价值来源,也是影响创业企业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他的研究网络开放度由以下构成:[9]接受新成员的意愿和集群外组织联系程度函数。因此本文用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异质性和开放度这四个维度来测量创业网络结构。

1.2.2 创业网络关系

Granovetter(1985)认为网络关系强调互惠预期为基础的关系,在网络关系维度方面,侧重于考察网络二元关系特征,本文选取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两个变量来考察网络关系;Granovetter指出影响关系强度的是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以及相互服务的内容。而Nooteboom提出了网络关系的7个维度,分别是:范围、对互惠理解的程度、频率、持久度、机会控制、奖励控制、信任和互惠开放度。Szulanski(2000)将关系质量定义为组织间行为互动和情感交融、亲近、友好的程度,它主要用来衡量网络成员间合作和联系频率、信任和共同认知的程度,其中信任有助于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担忧。[10]这些专家的维度划分有相互重合的部分,根据实地的研究本文将网络关系分为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期中关系强度主要由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来衡量,而关系质量则由信任和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信息的机密性和准确性来衡量。

1.2.3 创业网络根植性

网络根植性是指集群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资本)的依赖性。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网络及社会制度之中的,这种社会网络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Morris和Schindehutte(2002)研究发现以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对新创企业有很大的影响。[11]文化通常被定义为一个团体或社区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文化包括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同时制度政策,政府的制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业活动,Levie和Muzyka(1996)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制度政策对新企业创建和成长的影响。发现其中融资渠道和进入壁垒对新创企业影响较大。另外Cullen和Gordon(2002)也研究了税收和创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个人所得税税率高于公司所得税时,更多的人选择创业。所以本文将制度政策指标分为:融资渠道,进入壁垒和企业税率水平。[12][13]另外有研究发现新创企业的社会资本是对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社会资本,是指由个人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很稳固的网络,它是信任、合作和集体行动的基础。[14]原因在于创业本质上是一种网络化活动,是创业企业通过动用、维持和构建社会资本来发现创业机会并获取开发机会所必需资源的行为过程。在此意义上社会资本是指企业与机构(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等)之间的客观联系,它是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组织中的各个连接以及这些连接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网络连接形态,基于此本文将社会资本用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数量来度量。综述所述本文将网络根植性分为三个维度:文化,制度政策和社会资本。

2 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网络的概念引入到创业环境评价中来,构建了一套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业网络环境评价体系,这套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根植性。在这三个维度下,本文又设置了如创业网络内的企业数量等19个具体指标,这为全面评价集群背景下创业环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如果结合实际的数据和方法,可以对创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这为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莉莉,王宏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8,(2):7-10.

[2]Bailey, C. A., A Guide to Field Research [M]. Pine Forge Press: London New Delhi. 1996.

[3]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3): 481- 510.

[4]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inMarsden, P.V. and Nan Lin, (eds.),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1982: 113-132.

[5]王发明,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2010(5):63-66.

[6]Steier, L. &. Greenwood, R.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evolution of angel financial networks [J].OrganizationStudies, 2000, 21(1): 163-192.

[7]Renzulli,L. A. & Aldrich, H. Who can you turn to? Tieactivation within core business discussion networks [J]. Social Forces, 2005, 84(1):323- 341.

[8]NohriaN.Introduetion:150networkperspeetiveause-fulway of studying organizarions?[A].NohriaN,Ee-elesRG..The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eture, Form, And Action[C].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ehool Press,1992, 1-22.

[9]Romanelli,E.,Khessina,O.M. Regional industrial identity:clusterconfigura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344-358.

[10]SZULANS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9-27.

[11]Morris M H., Schindehutte M., Values as a Factor in Ethnic Entrepreneurship: A Comparison of Seven Sub-Cultures[J]. Babson College: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2.

篇6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及评价理论的分析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相关概念

房地产投资是一种将资金或资源投入到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经济活动中,以期获得未来最大限度利润的经济行为。投资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行为,笼统的讲,房地产投资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置业投资。任何一项投资必定在既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运行并与周围各类环境因素发生着各种互动关系。因此,我们将在一定时空领域内影响投资者投资活动的各类外部条件的总和成为投资环境。那么,房地产投资环境即是指某特定时空领域内影响房地产投资者投资行为与投资效益的一切条件之综合。它是影响制约房地产投资效益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各类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特点

1.房地产投资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纵深而重大。所谓纵深影响,即指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经济坏境都会对房地产投资带来影响,而非仅在其中某个层次产生作用。与其它商品相比,房地产具有高昂资格,成为人们财富的象征和一生追求的选择,当人们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总会不断改善自己的居住和生存条件,从小房到大房、从多层到高层、从普通住宅到高级别墅,个人的经济实力成为房地产商品购买力最主要的制约力量,成为影响房地产投资微观环境的直接因素。

2.房地产投资环境是广泛而复杂。所谓广泛性,是指投资环境范围的宽广性,即从宏观环境到中观环境、再到微观环境。

(三)房地产投资环境的划分

从一般来讲,我们将房地产区域投资环境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房地产投资环境区域划分的最核心层是微观层,即具体的项目市场区域。从内到外,分别是中观层与宏观层。中观层指以城市为代表的房地产市场客户群所在区域。

(四)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

实践表明:房地产投资效益不仅取决于投资者的自身因素(如:资金实力、投资经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还与受资地区的政治状况、经济环境、社会需求、市场容量、政策法规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选择稳定的、持续的、可靠的投资环境就成为保证房地产投资效益的关键条件。纵观近年来的“开发区热”、“批地热”、“房屋空置率高”、房地产业的失衡发展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房地产投资环境的估计不足和选择失误有关,所以,在投资之前,必须进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评价工作,它不仅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手段,又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在整个房地产投资决策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理论与常用方法

(一)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依据

投资环境评价必须遵循投资环境评价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投资环境评价的行业特色,并形成行业性的评价依据。综合而言,主要的投资环境评价依据如下:

1.区域经济学理论

2.投资环境评价方法论

3.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统计

4.行业项目投资经济评价方法

5.各种行业性调查数据、报告分析

6.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7.专家意见

8.评价者个人专业知识与经验

9.行业管理相关法规

10.政府区域政策等

当然,实际进行投资环境评价时,能够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绝对充分,所以还是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能够得到或方便得到的数据可以纳入,不能得到或不方便得到的数据则要参考专家意见或结合评价者本人专业知识与经验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有限的资料及时做出评价,并使评价结果对于投资决策和区位选择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有:

1.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

2.主成份分析法

3.聚类分析法

4.层次分析法

通过对投资环境评价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投资环境评价理论的存在以下特征:(1)从评价范围来看,存在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特征。人们对于区域投资环境评价范围由最初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评价逐步细化到现在的项目区域本身。(2)从评价方法上看,存在定性向定量变化特征。评价因素的选择更加全面与量化,使得评价结果由主观趋于客观科学。(3)从学科应用来看,评价理论更加注重多学科的应用。由最初的单一数学学科发展到现在数学、物理、地理、经济、环境等多学科结合,评价系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康幼.投资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50-200.

篇7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监督职能,只有认识到的环境监测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才能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以污染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控制标准、规章制度,主要目的是使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向治理向综合整治、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只有对环境信息的解析和综合,才能揭示环境监测的内涵,直接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而这些定量化的环境信息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得到。脱离环境监测的环境保护是盲目的,加强环境管理也无法落到实处。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应先判断环境质量或判断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破坏及其污染破坏的程度。这项任务单靠环境分析化学一种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和先进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完成。判断环境质量,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样品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方法,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状等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作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环境监测由多个环节组成,只有做好各环节的工作,才能获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的数据,才能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

2 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1环境监测缺乏内在动力

现行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时间和经费的的限制,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事业型的运作机制,环境监测部门缺乏驱动力。

2.2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偏低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临时性、突发性监测任务越来越繁重,监测人员、技术、设备跟不上,经常加班加点披于应付.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部分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过于形式化,弱化了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技术监督职能,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监测质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2.3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低

目前,我国环境检测中仪器设备闲置现象十分严重。环境监测站许多大型监测仪器设备已列入地市级环境监测站的标准配置,但环境监测部门对此突发性污染,没有做出快速反应虽然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财政的支持,环境监测部门的硬件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申请购置某些仪器设备时不够审慎,只是为了满足环境监测站的基本配置要求而进行申购,不能为政府和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监测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外,由于未充分考虑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及其长远规划的使用效益和配套管理,造成部分仪器设备使用率低,部分仪器设备购置后基本闲置,浪费现

象严重。

3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3.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等;项目建成后是否造成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可以有效地反映这些问题,以准确的环境检测数据可以衡量该地域的环境质量的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是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是否达到功能区要求等。根据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判断该地域是否具有环境容量,根据判定结果进行建设。

3.2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环境评价体系中,对环境进行监督的方法较多,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间和空间变更,这些都需要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来反映。

3.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在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应先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眭。在项目建成后应先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需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

4 加强环境检测工作的措施

4.1加强环境检测的重视度

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临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耐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

4.2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

审查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

4.3加强制度建设

应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

4.4推广应用新技术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资料。

5 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环境检测对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较多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推行,环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各种有关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监督的法律条例也相继出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将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实处,制定配套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从根本上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联动起来,并建立健全可持续环境发展管理体系,促进环境检测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7):375.

[2] 刘会敏.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干扰[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0):57-57.

篇8

[关键词]产业投资环境; GIS; 综合评价;

一、引言

投资环境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为接受或吸引外来投资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集合,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系统。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投资活动的正常开展,关系到投资的发生、投资的效益、投资的风险等重要内容,它还会间接影响当地的就业、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产业投资环境是投资环境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任何形式的投资最终都将采取产业的形式。投资环境问题尤其是产业投资环境的评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其中,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和属性分析能力,具有定量、快速、易更新及系统分析的特点,非常适于投资环境这一复杂现象的研究。它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及量化,最终实现投资环境研究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自动化。

二、相关文献研究

国外对投资环境的研究集中在应用评价方面,根据研究主体及侧重点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至 80年代初。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投资者角度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研究方法较简单、主观性较强。主要有“冷热国比较法”和“等级尺度法”。第二阶段为 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东道国地区也开始加强投资环境的研究,发展中国家掀起了大规模投资环境评价研究的热潮,各种评估咨询机构纷纷成立,研究方法逐渐定量化、科学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领域:投资与投资环境的关系,投资环境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投资效益与区域投资模型。此外,在投资环境研究方法上逐渐科学化。

国内对于投资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成果面世在1993年以后。代表性的有王慧炯编著的《中国的投资环境》,对投资环境概念及中国投资环境进行了初步探索;张敦富在《中国投资环境》一书中系统论述了投资环境的概念及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管驰明,姚士谋等从区位功能的角度评价分析了南京投资环境,并提出产业投资和空间发展方向。关于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没有统一的模式,学者们进行了许多有建设性的研究。张敦富、郭信昌、徐大图等就分别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因素、社会文化、政策法规、政治因素等多方面尝试建立指标体系。刘洪明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等四方面,设置了39个指标,构建了中国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投资环境定量研究的深入,现代数理分析方法逐渐被引入到投资环境评价之中。特别是GIS的引入给区域投资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有苏亚芳对宁波投资环境信息系统的研制和沿海港口城市投资环境信息系统的探讨;熊利亚、苏理宏对重庆市区投资环境信息系统进行的应用性研究;文余源、邓宏兵等对湖北省县域农业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估和分区研究。

现行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投资环境评价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各区域、城市的投资环境评价标准很不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差别很大,得到的评价结果也有较大差异,从而使区域投资评价结果不能资源共享。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网络体系,使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位时,难以对不同区域投资环境进行比较,做出科学的决策。其次,投资环境评价缺乏动态性、预测性。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从时间角度讲,投资环境研究应包括对历史信息、现状信息和未来信息的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对未来投资环境信息的评价分析基础之上的,而现有的研究多注重投资环境的现状,实行静态的评价,缺乏动态性和预测性,从而影响了投资环境评价的应用价值。

三、产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与构建

1.指标选取的原则

指标的选取影响最后评价的结果,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产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原则:无差异性(由于我国重大的政策法令统一来自于中央政府,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来说,政治稳定性等因素在它们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因此可以剔除这些因素相关的指标)、替换性、全面性、显著性(指标的选取应能最大限度地揭示样本间的差异,对于那些在各评价区域基本类似的指标应舍去,这样可减少指标的冗余)、客观性、可操作性及动态连续性。

2.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上文指标原则,本文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4个方面建立区域产业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包括4个大类指标,13个亚类指标,37个小类指标。

自然条件: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2个方面来反映,主要包括3项指标: V1地理位置、V2人均耕地面积、V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基础设施:主要从生活设施、交通运输、邮电通信3个方面来反映,主要包括9项指标:V4人均供水量、V5人均供电量、V6人均住宅建筑面积、V7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V8年客运总量、V9年货运总量、V10公路密度、V11人均邮电业务量、V12每百人拥有电话数。

经济环境:主要从经济水平、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外向度、市场发育程度6个方面来综合反映,主要包括16项指标:V13GDP年增长率、V14人均GDP、V1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V16工业总产值、V17GDP、V18第二产业产值比重、V19第三产业产值比重、V20流动资产周转率、V21全员劳动生产率、V22成本费用利润率、V23每百元资金利税率、V24实际利用外资额、V25外贸收入占GDP比重、V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V27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V28人均年消费性支出。

社会环境:主要从社会状况、科技文化水平2个方面来反映,具体包括9项指标:V29就业率、V30职工平均工资、V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V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V33非农业人口比例、V34万名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V35人均科教事业费、V36每万人大专以上毕业生数、V37专利申请数。

四、基于GIS的分析与评价

1.数据库建立与数据预处理

规范化的数据库和数据预处理是分析与建模的基础。GIS对空间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综合、数据转换等,最终形成具有拓扑关系的空间数据库。GIS中的空间数据分为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大多数GIS系统采用了分层技术来存储和管理这两类数据。

本文根据2011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首先建立以浙江省各地市为界限的面图层,再根据上文构建的指标群,将获得的数据导入面图层中。由于获得的是矢量数据,需将各指标数据分别转换为栅格型,以便做空间叠加分析。

2.空间分析

GIS数据分析分为两类: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包括空间数据查询和属性数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包括记录分析、叠加分析、统计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是GIS 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其特点是帮助确定地理要素之间新的关系,为用户提供各类专门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正是GIS 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应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以ArcGIS为分析工具,具体利用其中的Spatial Analyst分析模块。先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重分类,确定单项评定指标。接着,再叠合多重栅格数据,综合所有指标,显示综合评定图。

各类评价及综合评价结果如下图所示。

3.评价

从自然条件评价看,嘉兴、舟山两市最佳,杭州次之;从基础设施评价看,杭州、宁波两市为优越区,湖州、绍兴、金华、台州、温州为次优越区;从经济环境评价看,杭州、宁波两市的经济环境最佳,嘉兴、绍兴次之;从社会环境评价看,杭州、宁波、舟山三市的社会环境最佳,嘉兴、绍兴次之;就总体投资环境而言,杭州、宁波两市为投资环境优越区,嘉兴、绍兴、舟山为次优越区,湖州、金华、台州、温州为一般区,衢州、丽水为欠优越区。分区域来看,浙东北地区的投资发展水平要高于浙西南地区。

在投资环境优越区中,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其对外交通状况、基础设施和科教实力的优势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杭州的发展方向应是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在面临生产成本不断高企的情况下,努力培育现有的工业基地,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同时,加快杭州都市圈的建设,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宁波作为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相比一般城市具有投资优势。作为制造业大市,在面临劳动力紧缺、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宁波今后应引导资金去向,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控和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同时应发挥港口优势,抓住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这一良好契机,做好政策扶持工作,主动营造新的投机环境。

在次优越区中,嘉兴和绍兴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发挥中间地带优势,与周边中心城市互补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承接投资。舟山作为“宁波―舟山港”的核心之一,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港口配套工程建设,发挥港口这一最大优势,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抓住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这一良好基于,吸引新一轮投资,并以此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

在一般区中,温州作为温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域,长江三角洲南翼和海西经济区北翼的中心城市,其所处地位与本文分析得出的结果有点不符。金华作为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应重点加强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建设,调结构、增效益,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市域内的高校科研力量提高科技文化水平。随着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华应利用好先行先试权,率先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湖州和台州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应尽快融入周边的都市圈经济。

投资环境欠优的衢州和丽水都位于浙西南地区,其共同点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相对闭塞,基础设施和科教实力都比较薄弱,但它们的环境质量和水、土、劳动力等资源禀赋较好,改善投资环境的潜力也极为可观。今后,应加大农业的基础性投入,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 区域化、 基地化方向发展,以巩固其优势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教水平, 增强经济中心的实力,以缩小区域差别,从而带动这西南地区投资环境总体水平的提高;另外,浙江省应尽快扭转优惠政策的区域倾斜,改善浙西南的投资环境,增强其积累资金的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五、总结

浙江省各城市投资环境在空间和要素分布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何充分发挥各城市自身的优势,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腾出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企业集聚的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传输系统的网络化,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的核心所在。投资环境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本研究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对投资环境影响较大的4 类因素,初步揭示了浙江省各城市的投资环境及其地域组合的差异,但由于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指标选取、量化和标准化等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同时本研究截取一个时间断面对其进行评价,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片面性,如何全面动态地评价投资环境为决策部门提供更丰富更可靠的决策信息需要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文成.基于GIS的泉州市综合投资环境县际差异比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4):61―67

[2]文余源,邓宏兵等.基于GIS的湖北省县域农业投资环境评估与分区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66―369

[3]李俊杰.投资环境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4(5):34―38

[4]王慧炯.中国的投资环境[M].北京: 京港学术交流中心,1987:3―21

[5] 张敦富.中国投资环境[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10―12

[6]许刚,佘之祥. 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环境及其分级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 2003(2):18―27

[7]管驰明,姚士谋.从区位功能和投资环境看南京的发展走向[J].人文地理,2001,(2):17―21

[8]苏亚芳. 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模型及应用[J].地理研究,2004(3):14―24

篇9

1 使用后评价POE简介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是20世纪60年代从环境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建筑环境的研究,英文缩写POE。是指建筑物或环境建成若干时间后,研究者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收集使用者对建筑或环境某方面的评价信息,并通过科学分析了解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评判。

POE的研究重点和应用方法是相似的。使用者是其评价核心,建筑性能是其重要概念,研究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建筑性能是POE的重要概念,它构成评价所需要的参照系统。

2 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状况

目前,POE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熟,许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发展出一系列的评价理论和方法,POE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国外POE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进行过总结,笔者则要对国内的POE研究情况作一番梳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筑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利用学术交流及翻译著作等方式,陆续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使用后评价也随着环境心理学一起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对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由此初步展开,但在实践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理论吸收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更多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涉足此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2年常怀生先生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首先在国内传播建成环境评价理论。他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书中介绍了日本的建成环境评价实践。1992年起,常先生着手进行了住宅、医院和办公室等建筑类型的使用后评价。他的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他还于1999年出版了《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书中较系统地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杨公侠教授也是国内较早涉及环境评价的学者之一,他在理论推广和实践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结合视觉理论进行了许多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他于1981年将研究成果编著成《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出版。之后,他发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一文,重点介绍了英国学者坎特(D.canter)的“目标场所评价理论”和“块面语句法”。他还通过指导研究生及参与环境评价实践、结合上海地方情况做了一定范围的评价应用方法探索,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上海居住环境评价》一文中。

华南理工大学的吴硕贤先生于1990一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4城市17个居住区进行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在实践探索的同时,吴先生一直致力于使用后评价理论的推广,1998年,吴先生《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收录在《建筑百家言》一书中,文中强调了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2009年发表《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一文,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方法,再一次提醒国内建筑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吴先生还招收博士生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系统研究。

庄惟敏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他在书中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另外,庄生先还指导研究生在硕士论文中讨论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价之间的关系,提出使用后评价为建筑策划中的预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和评价方法借鉴。

胡正凡和林玉莲先生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先生以生态和人文精神对景观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偏重于景观美学、偏好及敏感度评价等方面。他的使用后评价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公园等景观环境,在他指导下,其研究生对具体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践,并将实践总结整理成硕士学位论文。

同济大学的徐磊青教授目前已经是国内从事建筑和城市空间与行为关系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在硕士论文《场所评价理论和实践》中,徐磊青先生集中介绍了国外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评价理沦、使用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建立了上海居住环境评价模型。在博士论文中,他运用环境行为理论和方法对上海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进行分析与用后评价,系统揭示了人与开敞空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朱小雷是吴硕贤先生的学生,在吴先生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文中他系统总结了自己读博时期参与评价实践,在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人文”的主观评价方法体系。该论文于2005年整理为《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出版,对国内的建成环境评价产生在很大的影响。

为了了解近几年国内对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情况,笔者通过“读秀学术搜索”以“使用后评价”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并将搜索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类整理:

从数量上看,总体研究趋势是上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使用后评价”感兴趣;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看,使用后评价的主要研究中心在以吴硕贤先生为核心的华南理工大学。从权威杂志的发表情况看,《建筑学报》作为学界学术方向的领军期刊,2008年后就没有再刊登相关论文,《建筑师》《世界建筑》《城市规划》等其它学界权威期刊从没刊登过相关论文。这说明尽管有吴硕贤这样的学者在呼吁关注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但建筑学术界对此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热情。

3 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特点

结合上面的讨论,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特点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对建成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研究内容偏重于对国外理论体系的推介,以及对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2)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学术上,引领学术界研究方向的权威学术期刊,对使用后评价的关注度不高,国外大量的评价实践研究著作也没有翻译引进;实践上,主要是个别研究机构或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进行评价,少有由政府和学术组织发起的持续性评价研究实践,而且市场也缺少对评价需求的刺激。

(3)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结果没能有效地促进设计水平。评价对象虽然从居住区、幼儿园、宿舍、老人院扩展到城市街道、公园、广场等,但由于社会观念和发展的限制,评价研究同设计实践脱节,评价未能从根本上提升设计品质。

(4)具体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仍十分薄弱。目前大多数实践中使用的评价方法引用了

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中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本学科的、实用的评价方法体系,这也是在业内推广使用后评价的重要障碍之一。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X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219-02

1 战略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

战略环境评价(SE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在政策法规、计划规划等层次中的应用,其主要目标是为国家社会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提供支持,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强有力保障。目前,关于SEA在专业学术领域中,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其技术方法问题。从SEA的地位来看,SEA始属于宏观层次范畴,其地位要高于普通的建设项目环评,因此,提供的信息具有宏观性、可变性的特点。与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对比,SEA更加复杂和不确定。近年来,人们对SEA的认识不断地提高,SEA的相关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其技术方法已经由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转向定性、定量相结合,同时也存在着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发展趋势。

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SEA的技术方法在战略环评全过程中都有体现,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比如:筛选,影响预测、识别,评价决策等过程。从方法来源视角来看,SEA的技术方法既包括传统政策学法、EIA(环境影响评价)法、系统论法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等传统方法,也包括综合了SEA与管理学或经济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计算机模型法、统计学方法以及遥感技术的新技术方法,这类新技术方法能够对SEA应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和修正。

2 战略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

2.1 政策评价法

政策是战略决策的关键以及基础表现形式,与计划、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比,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评价中纳入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评价,将更加具有实用性。从政策评价方法上看,主要分为政策分析、政策预测以及政策效果评估这3类,其中,政策分析还包括政策可行性、价值、超绝理性以及三维分析等;同时,政策预测则以定性主观预测为主;效果评估包括效率、价值、效益评估以及前后对比评估等。在这类政策评价法中,前后对比评估法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从整体上看,几乎都能应用在SEA中。

2.2 传统EIA法

尽管传统EIA法在评价对象、范围以及层次等方面与SEA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者的评价基本思路和程序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将传统EIA技术方法作为基础,并实施相应的改进,使其能够适用于SEA中,这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EIA技术方法经一定改进后,可以适用于SEA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数学模型、定性分析、系统模型等,这些技术方法是以系统学原理为依据,同时结合了GIS技术而发展形成的一类先进性、发展前景较好的综合评价方法,实现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有机结合。

2.3 区域EIA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开发区建设事业开始起航,区域性的开发建设项目不断地涌现,并且在区域EIA工作不断地深入的背景下,趋于EIA技术评价手段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环境本身有着区域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将区域环境评价法应用于规划EIA中,能够起到战略环评的实效。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区域开发EIA中常用的技术方法作为基础,并综合战略环评的主要特征,运用系统分析、景观模拟以及生态功能流分析等对应的方法和技术。

2.4 规划和决策等技术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对决策技术、规划技术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同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SEA为具有一定整体性或者规划层次上的环境评价,理所应当地采取决策支持技术,如,政策评估法、系统工程法、专家咨询法以及优化选址法等。

3 SEA技术方法在国内外的实践应用

3.1 国外实践应用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个国家应用SEA的技术方法并不统一,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具体方法及技术均比较简便。立足于整体的实践应用情况,一方面,通过项目评价修正和改进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该种方法已经在丹麦、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充分运用。另一方面,如英国等国家,已经开始将相互作用简便的矩阵方法用于战略环评中,同时,规划与政策结合的分析手段也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3.2 国内实践应用

3.2.1 指标权重分析法

从我国土地的使用规划角度来看,目前国内主要运用的是以规划和政策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如,重庆北碚制定土地使用规划时,就建立了影响环境系统,通过层次型分析手段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值。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比较,最终得出最佳方案。再从区域规划角度来看,主要综合评价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情况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情况,通过量化具体指标,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行。

3.2.2 情景预测分析法

从交通规划角度来看,情景预测分析方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主要思路是发挥多方组织的协调作用以及引导民众参与的方式,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2.3 经济景气善方法

从行业整体发展规划角度来看,经济景气善方法在系统建设规划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大连市产业系统建设的规划过程中,主要利用了经济景气善分析技术来创建对应的指数体系。

4 实践应用过程中SEA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4.1 SEA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应用过程中,SEA技术方法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阶段已经开始正式实行的SEA技术与方法,其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程序等方面,但是关于SEA的理论研究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尽管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探索提出了很多技术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但是其是否科学、实用,仍然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实。其次,在战略环评中,环境条件承载力分析属于重点项目,但是因与其相关的分析方法尚不成熟,仍然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最后,在具体的战略环评实践中,还缺少环境与经济社会同步评价的有效思路和方法,二者的相互协调性较差。

4.2 SEA技术方法的改进策略

在今后的SEA的研究和应用实践中,有必要通过集成使用多种技术性手段和方法,不断地提高战略环评的实用性。同时,关于SEA的理论研究,也需要逐渐深入环境条件承载力领域;针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战略环评要更加注重利用综合型决策管理模型,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过程中,有效地协调好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以提高战略环评的科学性。

5 结语

在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社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统筹兼顾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在此基础上,国内逐渐发展或者引进了一些战略环境评价理念以及技术方法,但是由于战略环境评价本身比较复杂,且存在一定的非确定性,加上目前社会采取的战略环境评价模式及方法不健全,导致其在实践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为了保证战略环境评价实践的科学性,有必要对其相关的评价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并持续探索出有效的技术改进策略和方法,特别是需要探索出综合性的战略环评技术手段和方法,从而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