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9 15:27: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校本研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61-01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因为在日常的运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下文中,笔者分析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的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且提出了一些对策。
1 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多媒体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却将多媒体技术视为“公开课”作为好评的一个标准之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都有各自的优势,不可能相互替代,大多数教师还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还是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但是教师却不愿意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它的运用没有热情。换言之,当前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的认识与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与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脱节。
1.2 多媒体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将多媒体作为装饰课堂教学的工具,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可以避免的表现出功利性、盲目性以及
随意性,致使往往会出现课堂内容贫乏,流于形式化,这样不仅不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且对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毫无帮助。另外,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多媒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但是教师自身掌握的多媒体技术知识有限,大多数教师对于多媒体辅助工具的操作流于表面,这也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运用比较少的原因之一。
1.3 多媒体课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合理的处理这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多媒体技术下的课堂来讲,课件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教师制作的课件,往往比较注重课件自身的外观设置,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部分教师认为,盲目的将课件运用到课堂上,整堂课上教师就是面对电脑和鼠标,将预先制定的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致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甚至毫无交流,学生成为新上教师作品的观众,不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思。
2 解决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教师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认识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要认清楚多媒体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且不利于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以及教师自主学习的方式,帮助教师补充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相关知识,从而加强教师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认识。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换言之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优势,必须要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它的优势,才能够确保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价值。
2.2 优化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件制作要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思考、探究等活动,逐步完成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课件的制作要注重演示与交互共存,既方便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让学生既可以了解清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将学生给予历史事件的情境中,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做历史”的平台,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既便于教师的“教”,又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教师还要准确的找到历史知识与多媒体整合的切入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切入点体现在通过多媒体强化知识的起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解决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困境;通过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展现知识的交汇点,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多媒体构建教学内容的开放点,建造利于学生获得“过程性知识”的环境。
2.3 以生为本,建立相关的培训和学习社团
(1)变换角色,从“学生”做起培训中,要让教师改变视角,给教师一次再“做回学生”的机会,让教师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待和使用多媒体。培训应该给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时间体验和使用多媒体,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可以像学生一样,花费必要的时间了解多媒体的用途,还可以按照实际需求提高使用多媒体的技能,在实践中体验多媒体的价值。相关部门要保证在此期间给教师在软、硬件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并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教师心理上的障碍和畏难情绪。
(3)组建区域学习社团有效的多媒体培训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教师建立学习社团,以便于教师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彼此帮助、相互支持。研究表明,同事间的帮助和支持对教师提高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至关重要。同时,相关部门应对社团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为教师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人员创造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彼此了解各自的目标、需求、专长,促进交流与合作。有意识地培养教师中的“技术专家”,使其成为提供帮助的中心或带头人。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必定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挖掘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优势,使多媒体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更深入,从而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我国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大概是因为许多古代文学家除了文字功力外,对历史掌故也颇为熟稔;而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实就是个优秀的文学家。比较著名的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其作品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兼具历史与文学性。还有《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其著作以文质兼美、事件详实而受赞誉。至于许多文学家引经据典,无论论述还是诗作,都是古今通览的学者,如写出《六国论》的苏洵、《过秦论》的贾谊等。
在学校教学中,历史和语文教学虽然都属文科,但其实是两个学科,其教学侧重自然有所区别而各具特色。比如历史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性和语文天马行空的艺术性,都是学科的特点。但,二者之间更多的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有天然的渗透。
一、文史渗透是学科教学的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特别提醒要注意“历史知识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标准》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基于这一理念,历史教材中涉及了很多活动课,旨在培养多种能力,尤其是欣赏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结束后,就设有――《古代世界的文化之旅》,要求通过了解“古代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融合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从而“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作一次虚拟的旅行,重温人类古代文化的辉煌”,以“锻炼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文史渗透是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有节初中历史课,讲的是关于繁荣的隋唐文化,老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大量的写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篇,并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几首作分析,从对比中让学生了解李白的飘逸潇洒、杜甫的沉郁顿挫、白诗的轻灵自然。由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既学到了历史知识,也学到了语文知识,效果很好。有一个老师在指导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讲了三国的历史梗概,讲了诸葛亮的生平,用了不少时间。但根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磨刀不误砍柴工,背景交代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促推作用。许多有出处的成语熟语歇后语,如毛遂自荐东窗事发张飞绣花―大眼瞪小眼等,只有了解了出处,才能更好的理解记忆运用。
三、文史渗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在有不少学校,把《弟子规》《三字经》等古代经典作为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材料,这些经典著作,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与一体,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延伸出的道理告诉人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于引人入胜的故事里让学生接受做人的道理,从工整典雅的文字里感受文化的力量,有多重效果。我这里就有一个学校,通过以《弟子规》《三字经》为校本教材,利用课间、课前、就餐时的朗诵学习,使学生做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优化,实现了质量的重大突破。
当唐诗宋词《三国》《水浒》等古代文学被作为学生研修的参考书目时,有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佐助才能深味其中的内涵,如唐朝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背景是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再如辛弃疾的辛弃疾的《 破阵子》最后为什么感叹“可怜白发生”就要联系1188年当时的政治形势,才能体味作者空有雄心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文史渗透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的教育者,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向多功能专家型转变;不能只会照本宣科,而应学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资源,向高瞻远瞩的研究者转变。这就要求,文科老师,必须文史兼修,具有以广博的学问教育人、以高尚的行为感染人、以高强的才能征服人的作风与修养,使所培养的对象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著名作家学者郁达夫余秋雨等,无不是将厚重的历史融入优美的文辞中,成就了其独特的文风。教师虽然不能都会成名成家,但学些文史知识还是有很大用处的。记得有个著名人士说过――理科学生如果语文不及格,一流大学不要录取。看来,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是一个人才的基本素质,更何况教书育人的老师呢。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 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是说一个人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善于融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塑造完美性格。为人如此,教学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
一、教研总结
1.教研组简介:
初中部文科综合学科教研组共5名教师分别任教历史、地理和道德与法治3门学科:历史教学任务由涂建萍老师和李红娟老师共同担任,地理教学任务由钟庆华老师担任,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由刘情情老师担任。本年度以来,我教研组针对教学要求和课程实际,积极探索,先后开展教研28次(其中上学期13次,下学期15次),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氛围逐渐浓厚,学习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2.关注自身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1)本年度我们教研组涂建萍老师以《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交通》为内容进行市级公开课讲授,此外,教研组先后两次组织组内老师听评课。在听评课过程中,每位老师积极参与,认真备课,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呈现了一堂堂贴近日常教育教学实际的常态课。
(2)积极学习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研组内多位老师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不断强化自身研究问题、创新教学的能力素质,目前正在开展的课题研究共三例,分别是涂建萍和刘情情老师的区级课题《基于初中历史课程拓展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涂建萍老师的市级课题《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新模式研究》,钟庆华老师的《自制简易教具对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激发的研究——以潍坊综合保税区实验学校为例》。
(3)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切实利用好外出培训这一学习交流经验的载体,本年度我组共参加外出培训10次(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分别3次,地理学科4次),省级研讨会2次,市级研讨会8次。
(4)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拓展自身专业发展。组内每位老师积极参加远程研修,并认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研修学时。在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每位老师本着对自身负责,对教育负责的态度认真学习,均获得结业证书。此外,每学期每人撰写典型教案2例,并以此作为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平台。
3.探究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地理:
地理课堂模式不固定,在初一阶段上学期由于内容较抽象及学生刚刚处于初中生获得适应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课堂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册,培养学生看图习惯,其次是针对学生对于地理术语及相关词汇书写不熟悉的实际,课堂中围绕“读、写、记”进行;初二上学期学习中国地理,内容多、细,需要学生背诵的内容较多,同时八年级上册文字内容变多,需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所以在八年级上学期学习中,课堂上一是课前默写,二是主干知识梳理,三是疑难点讲解,四是典型问题分析,并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2)历史:
采用目标引领下的史料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兴趣、基础和能力,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内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精选史料,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因素,能够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
道德与法治:
(1)注重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境的有机结合
道德与法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授爱在家人间时,让学生回家为家庭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并且长期坚持。从这时候起,被动学习已经变成了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目的性更加明确,从而容易接收课本中的信息。
(2)注重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的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好午练和周末时间,着力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意识,并养成将社会热点整理成文字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将与本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入教学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授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引用《焦点访谈》栏目中“2018-雷霆”专项行动:破获百余起台湾间谍案件等。
4.关心学生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1)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年先后两次开展家访工作,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走访了包括尹浩然、冯雨琦、孙佳伟在内的部分贫困学生,给他们带去了学校的关爱,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我们本着决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的理念,积极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充分利用教研时间,针对不同学困生的具体表现,讨论分析背后的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育人环境,从而逐步转化特困生。例如,针对学困生上课不愿听讲、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教研组内老师们集思广益,一方面通过有意无意的关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另一方面采取抄写、背诵课本知识点加分鼓励的方式,让他们在课堂互动中融入、提升。
二、教研中存在的不足
1.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讲授时间较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最好的调动,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与理想效果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求关注”心理没有在课下得到很好的疏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因素。
2.待优生培养需进一步加强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关注度稍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少,没有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辅导方式集体化。
3.作业布置反馈不及时
由于本教研组老师均存在一人教授两个以上年级的客观情况,且每周每班课时相对少,因而存在作业反馈不及时的现象。
三、下一步教研重点
1.探索教学新理念
积极加强对课程标准、最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更多、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加强教研组老师之间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2.抓好分层辅导
针对作业、课后辅导等要分层次进行,指导优生要深化知识内容,发挥个性特长。对于待优生要有恰当的辅导计划,分析原因要中肯,措施得力;辅导形式可多样化,大多数的问题集体辅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可采用提供资料、小组共同学习、同学帮助等办法进行。
3.做好学科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