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0 14:48: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安全文化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063-01
安全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保障安全生产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打造特色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为实现企业的生产安全和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打造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笔者就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一点体会、感受和探讨。
一、以安全为目标,以管理为抓手,强化职工的安全文化意识
树立健康的安全人生观、价值观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作为当今最为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理论之一,为许多企业所推崇和应用。就很多企业讲,出现安全事故自然就会以员工素质底、以习惯性“三违”等为客观条件,寻找客观理由。正是这种错误观点,使一些单位虽然各项规章制度都比较完善,但安全责任和规章制度就是落实不到位,造成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现象,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上的意识不到位、思路无创新、理念跟不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我们思想上的安全隐患,而且还由此将给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
二、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内涵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在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现的更为明显。通过与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相结合,要建立具有煤矿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就必须加强对广大职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创新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要形成上下联动共筑安全。充分发挥党团员在安全生产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形成“人人、事事保安全”的氛围,促进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彻底消除那种抓安全是行政干部的职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要把握方向、找准位置、确立立足点;要认清形式、要敢于创新、扎实工作,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二)要将打造安全文化与培育人才职工有机结合。人是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而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施工生产的安全效果。我们要以对职工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安全技能的培训为主,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围绕着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把关心人、鼓舞人、教育人、警示人融人企业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形成企业整体奋斗的共同理念,作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为广大职工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实处。(三)构筑特色安全文化要与激发职工相结合。构筑煤炭企业特色安全文化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一是以人为本,把广大职工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以有利于职工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其次领导干部要改进作风、端正态度,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设身处地,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要建立一种互相诚信的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中赢得职工的信任,从而使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使其达到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中与企业荣辱与共,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想主人事、尽主人责。
的涵义,目前理论界还有不同的认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有各种各样的表
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
程中,在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活动中,为维护自身免受意外
伤害而创造的各种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成果的总和;有的表述
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
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还有的说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
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它涉及了安全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
精神、规章制度、宣传教育、标志等方面,同时,安全文化又具有鲜明的
时代性、独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具有强大的方向、凝聚、协调、
约束、激励和辅射功能。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对于推进我
国“两个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倾向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提出了有关“安全文化”的概念并系统
地传入中国之后,引起了我国各界的高度重视。此后至今在安全文化的理
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出版了一大批研究、介绍安全文化的
书刊和研究安全文化方面的论文,成果颇丰。然而,综观这些研究成果,
不难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恕我直言在这里提出,愿与关注者探
讨。
其一,研究缺乏深度,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许多论著内容
相近,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含混不清,有的论述仅限于表面,理性的多、可
操作性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在理论的深度上上
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少方面长期滞后于实践。
其二,有把安全文化“束之高阁”和“庸俗化”的倾向,既不是“阳春白
雪”,也不是“下里巴人”。从一些已发表、出版的论著看,其研究成果难以
胜任指导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许多论著讲体系、讲宏观,但很少针
对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安全文化的现状及特征。换句话说,在理
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还显得“生硬”、不太自然、“虎头蛇尾”。
其三,研究方法单一,简单说教育者多,打动人心者少,抽象者多,
具体者少。还有的把安全文化建设同宣传教育等同起来,做表面文章,甚
至把安全文化作为口号挂在墙上,人们天天可以看到这些动人、精练的口
号但熟视无睹,因此行为往往与口号内容相悖。
其四,安全文化建设人材缺乏。安全文化的建设有赖于一支有较高理
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材队伍,这支队伍应当是一种跨文化学、心理
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组织学、哲学和信息学等人材群体。相对
于这种要求来说,我国现在的安全文化建设人材队伍差距还很大,因此很
难转变已有的“思维定式”,形不成诸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在理论体系建设
上、特别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难以实现突破。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安全文化建设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解决目前安全
文化建设别是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倾向和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必
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由安全文化的涵义可知,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涉及面较宽的系
统工程,因此,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建设、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当
把系统工程的思想同安全文化本身的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随着时代的
前进而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笔者认为,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人本”文化,
是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的文化。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利
益,同时旨在强化全民安全意识的安全文化又是先进文化和社会精神文明
的重要内容。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要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反
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时代的文明进步。
第二,从我国安全生产的实际出发,安全文化建设要为安全生产服
务。理论可以来源于实践、总结实践,反过来又要为实践服务。我国是一
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和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
足,劳动者安全意识十分淡薄。也许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重特大事故
时有发生,在某些行业中每向前发展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安全文化
建设应当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文化水平,强化全民的安全意识,为安
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实践服务,为安全生产服务。
第三,要大力培养和造就安全文化建设的人材队伍。只有创造一种理
论研究的新风,使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在安全文化理论建设方面形
成突破。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第四,要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注重吸收发达国家安全文化建设
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为我所用。
第五,创建安全文化学,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来对安全文化进行总体
构想和规划。创建安全文化学和建设安全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
前所述,自有人类生产劳动以来就有安全文化。但一段时间里,在我国安
全文化发展缓慢。应当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安全
文化学是对安全文化加以系统的总结并使其理论化,从而指导安全文化建
设的学科,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创建安全文化学和
建设安全文化应当走理论结合实际、普及文化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它的
发展方向应该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总之,我们应当认识当前我国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营造安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中蕴含着诸多的内容,安全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管理者赢一局企业内外安全生产环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安全生产的理念和价值体系,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和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企业安全生产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
1、安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人的素质和态度的总和, 它建立了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 即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 可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定义对于安全问题进行整体的阐述,及时针对态度问题又是针对组织问题;与组织和个人都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说在这一企业中的组织与个人都应对其有着正确的理解与行动,将其和自己的实际工作融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 安全文化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 其出发点与归宿是爱护自己、爱护他人, 爱护人类共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安全文化不是安全行为本身, 而是用于构造安全行为和理解安全行为的知识体系。安全文化的概念、特征是对当今世界/ 大安全观及 相关方利益维护的最佳注解。
2、企业构建安全文化的作用
2. 1 引导
企业的安全文化石一种理念,是企业员工的一种观念和认识,通过安全文化可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安全生产动机, 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员工以此为安全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构建安全的价值观,自觉遵守安全行为专责,并形成员工自觉、自信和自我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内在动力。
企业在安全文化的引导下,健康有序发展,可以说企业安全文化能够反映企业员工共同的安全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利益,指引企业员工按既定目标开展活动。使安全价值观在全体员工中逐步形成共识, 引导员工的思想、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2. 2 凝聚
企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 都有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安全文化能使全体员工在安全观念、目标、行为准则方面保持一致, 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 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3 组织及协调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 一是安全管理决策协调, 二是协调企业中各子系统的安全职能。使系统构成一个整体, 克服管理缺陷, 建立在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基础上。在生活及生产活动中, 每一个参与者的行为都与该项活动的安全状况有关, 只有使每一个人都可靠, 才能保证系统处于安全生产的良性发展状态。必须提高每一个人的安全觉悟、规范每一个人的安全行为, 在高度的安全文化环境中, 不安全的行为也会被安全氛围所不容而纠正。通过潜移默化的安全文化渗透, 可使员工形成安全价值观, 实现自我控制。
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3.1 树立正确的企业安全理念
通过对企业现有的安全理念进行归纳整理, 结合企业发展要求, 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并根据生产现场实际及特性进行补充完善, 确立正确的安全思想、原则、道德和观念等。
3.2 建立现代安全管理模式
构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思想, 从现代控制理论的角度, 以危害因素、作业风险预知预控管理为中心, 以车间、班组安全建设为基础, 实现对各类危险的预知预控。
3.3 企业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制定科学的、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作业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供企业员工共同遵守。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法”,其制定要充分识别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以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安全作业指书和安全操作规程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制定要在充分总结企业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认真研究现有的工作流程和有关设备的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安全制度的制定是要求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因此,安全制度的建设除了要具备合法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要求之外,还要体现广大员工的意志。在其制定过程中要发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特别是一线的业务骨干的参与。这样制定出来制度凝聚了广大员工的智慧,容易使员工产生自觉维护和遵守的意愿。
3.4 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
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理念、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考核机制等具体富有内涵的精神和意识形态。安全文化是在长期安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维护企业稳定发展、提升企业品位的无形力量。安全文化建设对于预防事故、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是企业树立新的安全观念的需要。
一、煤矿安全文化的重要作用
1向导向功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安全文化是通过继承、优化、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凝聚功能。在构筑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中,文化的渗透性和联系性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企业凝聚员工的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员工把企业的安全形象、安全目标、安全效益同个人前途、家庭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对安全的理解、追求和把握同企业趋向一致。
3、激励功能。当人的安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护时,人的安全行为就会从被动消极的状态变成自觉、积极的行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使企业和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意义,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进而发展到“我会安全”。
4安全文化的提升作用。安全重在落地生根,发挥作用。安全文化要渗透到制度建设、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及员工的行为规范过程中,要把制度建立在员工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二、煤矿安全文化的内涵
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关键在于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安全文化是通过继承、优化、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安全理念及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1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应该大力宣扬、培育现代安全文化,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同时,也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44-02
1 引言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社会对石油行业的健康、安全、环境水平要求日益增高,目前实行的HSE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全技术的发展,也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但由于其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方式,并不能保证每个员工自愿参与,因此安全绩效没能进一步发展。安全问题的实质是管理缺陷,而管理缺陷则源自于安全文化的缺失。作为企业灵魂的文化的良好发展不仅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能保证员工积极参与本职工作,达到人性化管理,实现公司的和谐发展,所以安全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
2 安全文化的特点
在介绍安全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安全氛围这个概念。氛围反映的是我们自身对周围发生事情的感觉,代表一种被期望所检验的经验[1];而文化反映的是员工在这里干什么,代表了不可见的、无法明确言说的、所有员工共享的信仰和憧憬。安全氛围是安全文化的直观体现,在良好的安全氛围中,公司全体员工都把HSE评价作为自身评价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安全文化能使员工有效执行HSE管理系统,而不是过分依赖自上而下的强制控制而机械执行,员工发自内心地把公司的期望当作平常的事情去做。
安全文化首先应是信息文化,这是其基本特点,制定和实施HSE的人首先应系统了解决定整体安全性的人员、技术、组织和环境等因素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而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及其后果,这些都需要信息的提供及迅速传达。
安全文化也是一种汇报文化,全体员工和管理者愿意汇报自己的错误和过失,认为任何坏消息都是可告知和接受的,这是提供有效信息的一个来源,意味着人人处在开放、公平、可接受的环境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安全文化是一种公平文化,员工处在公平的安全氛围中,汇报任何信息都不会被责备,同时对及时提供有效信息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员工可接受与不可接受行为之间应有明显的区别并被广泛告知,让员工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安全文化是一种伸缩性文化,从传统的阶级模式转换到现在的专业结构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传播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学习文化,无论安全文化处于何种水平,它的发展都需要知识的补充。员工通过自身学习能从HSE管理系统中整理出自身正确的行为模式,在条件发生变化时灵活应对,必要时积极推动关键改革与创新。
安全文化是一种忧患意识文化,由于客观条件如安全文化水平、员工的信任度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变化,安全文化也随之变化,员工意识到安全问题有随时发生的可能性,不能过分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
总体说来,无论处于什么水平,安全文化都依赖于信息的提供、各方的信任和知识的学习,同时各方的信任受到信息汇报和公平的环境的影响,上述影响因子的变化又引起安全文化的改变,提醒人们即使事情朝着最好方向发展也会有隐患,要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
3 安全文化发展的阶段研究
3.1 安全文化的阶段特征
在制订安全文化决策与措施前,首先应对企业安全文化现状进行识别,判断其处在何种阶段,通过改善最薄弱部分来达到提升整体安全文化水平的目的,图1反映了Westrum提出的安全文化阶梯示意图,表明不同安全文化水平成熟度。
处于最低层次的病态性阶段的安全文化表现为人们很少关心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认为事故由人的失误或设备故障引起,把所有责任归咎给工人,并且事故发生后也没有采取措施阻止事故的再次发生。此阶段主要由政府强制企业实施安全文化,导致了异常病态的文化氛围,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可避免,而涉及员工对事故负有全部责任。
反应性阶段也称为被动性阶段,此时当事故发生后,企业开始把安全问题提上日程,严肃对待重大安全隐患,被迫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安全问题,管理层制定各种方案以减少事故,但更多时候没有按既定方案执行,仍然是事故发生后再度关注安全问题。
计划性阶段,安全问题被HSE管理体系所驱动,基本上安全事务按既定计划进行,管理者和HSE顾问指导工作的进行,并进行大量数据统计和分析,但员工会感觉审核和检查过多。
前摄性阶段也称为主动性阶段,在具体实施前,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包括可能发生事故的物资供应,同时积极应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事故发生或隐患报道后管理者会持续行动加强管理体系的效力。
创造性阶段是安全文化水平的顶峰,此时HSE被认为是日常工作的而一部分,不需要刻意提醒,体现在人们的每一项工作中,人们积极学习主动提高,并接受新的思想,整体具有忧患意识。员工相信安全也是一种利润的汇报,不介意审核与检查,并相信上级会乐于听取自己的建议。
3.2 安全文化各阶段的判定
对各阶段安全文化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后,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全面而正确地判定企业安全文化发展水平处于哪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取HSE管理体系中相关安全文化方面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说明,并加入管理者、监督者、员工三方的典型行为描述,结合起来可衡量HSE体系的执行程度,即安全文化发展水平。
HSE管理体系要素包括领导与责任、方针与战略目标、组织和资源、安全评价和风险管理、策划、监督和实施、审核和管理评审,其相关安全文化方面可以细分为18个要素,包括管理者与员工之间HSE方面的沟通程度、员工的责任心与同事的关心水平、HSE奖励、从管理者角度来看谁应是事故的承担者、安全与利益之间如何平衡、承包商的管理、员工对任职资格和培训的兴趣、HSE部门地位、何时进行安全评价、操作员工的安全技能、计划的步骤与目的、如何进行事故的调查与分析、设备不安全状况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报告情况、事故发生之后的处理及信息反馈机制的运行、每天的安全检查、大家的安全会议的态度、何时进行审核、管理评审的依据和数据统计。本文选取评价安全文化水平最重要的3个方面即执行HSE的奖励、从管理者角度来看谁应是事故的承担者、HSE部门地位在各阶段的具体表现,结合个人典型行为共同判定公司发展水平。
3.3 安全文化水平的改善
安全文化水平的具体描述可作为建设安全文化的参考依据,一般说来,公司的安全文化水平可能不完全处于一个阶段,而是交叉分布,有些方面处在计划性阶段,有些又处在反应性阶段或是前摄性阶段,那么依据短板原理,公司最薄弱环节将作为重点关注部分,将落后部分加以改善,取得一定成效后对安全文化进行再评价、再改善。
安全文化的改善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管理体系的强制执行逐渐改变员工的安全态度,其切入点较多,有建立相关制度,对违规进行监管和惩处;保证事故事件汇报渠道的畅通及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管理层应更多听取坏消息的汇报,并做出处置;公司应吸收各行各业的优秀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及标准等。在切实实施HSE管理体系后,公司会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这时安全文化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4 结论
事故的本质原因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缺失,而安全文化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在信息的畅通与各方信任增加的条件下阶梯式上升。企业发展安全文化应注重两点,首先按照安全文化水平的描述来判别安全文化各项内容处于那几种发展阶段,正确的认识自身现状比盲目发展安全文化更为重要,其次公司的安全文化水平由最低水平确定,因此应重点发展落后于平均水平的部分,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来提升整体水平。安全文化建设在初期是以强制性手段自上而下推行,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公司的良好运行必须靠管理层对事故产生因素的理解以及应采取何种方法消除,这是在员工能够执行既定方案后需考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吉广,张伶.安全氛围对企业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1):106-110.
[2]王文靖,徐茜.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及特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2):12.
[3]郭飞.国外安全文化研究20年评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63-68.
文化的定义很多,我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国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文化”一词时,一般是指狭义文化。
与文化概念一样,安全文化也有广义安全文化和狭义安全文化之分。
1、广义安全文化。
广义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安全精神财富与安全物质财富的总和。
2、 狭义安全文化。
狭义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人生观、安全习俗等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安全制度、组织网络等精神财富。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企业安全文化
基于上述对安全文化内涵的认识,企业安全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企业安全文化。
广义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或经营实践中,为保障人的身心安全健康,创造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预防事故,抵御灾害所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企业安全文化。
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创造和应用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产生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的总和。它属于精神范畴,其本质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美国杜邦公司等多数跨国公司持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的观点。
3、两者关系。
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虽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两者有一定联系。广义企业安全文化包含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是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强调的是精神方面的,但并不是不要物质作为基础,任何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都离不开物质条件。不能抛开物质基础讲精神,精神因素要通过物质层面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所处的历史阶段
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与伤亡事故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总量增加往往会出现事故增多和伤亡人数增加。特别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往往会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004年,三类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42∶31调整为15∶53∶32,第二产业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面临安全生产问题的严峻挑战。
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工业化国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自然本能阶段,这一时期企业安全管理只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没有严格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是法制监督阶段,其特征是国家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的安全管理依赖于政府强制执法监督,管理者由于惧怕法律制裁而依法管理安全生产。
三是自我管理阶段,企业充分认识到安全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和应负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四是安全文化阶段,其特征是企业把保障所有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与企业生存和效益密切相关的高级价值观,企业都以关心爱护他人安全为己任。
借鉴工业化国家企业安全管理所经历的这四个阶段的特征分析,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总体上处于第二阶段――法制监督阶段,但也有部分企业进入第三阶段――自我管理阶段,有部分企业如海尔集团由自我管理阶段进入第四阶段――安全文化阶段。
四、科学应用企业安全文化理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经验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部分企业如海尔集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但多数企业还只处于第二阶段――法制监督阶段。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应从有利于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有利于员工接受和有利于同国际社会开展学术交流的角度,并根据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不同的员工对象,科学应用企业安全文化的有关理论,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
1、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的应用。
(1)安全管理处于第二阶段的企业,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安全工作。
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证明,处于第二阶段,即法制监督阶段的企业,做好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动力不是来自企业或管理者本身的需要,而是依赖于政府强制执法监督,管理者由于惧怕法律制裁而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第二阶段安全生产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严格执法监督,这就要求把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和督促企业遵章守法作为安全生产最主要的工作基础和内容,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树立正确健康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手段,而这些正是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因此,安全管理处于第二阶段的企业,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对操作层而言,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操作层员工是企业创造财富的主力军,但他们只有服从管理,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的职责,没有安全投入的决策权,工作条件的选择权也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操作层员工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职责是遵章守纪,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保用品;接受培训,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报告等。提高操作层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而这些正是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因此,对操作层员工而言,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2、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的应用。
(1)安全管理处于第三、四阶段的企业,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建设。
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还证明,处于第三阶段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安全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和应负的社会责任,并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处于第四阶段的企业,把保障所有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企业最高价值观,每个人都以关心爱护他人安全为己任。企业为了实现所追求的安全价值目标,必须在努力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等“软件”的同时,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等“硬件”设施,实现本质安全生产条件。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则包括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软件”和“硬件”这两个要素。因此,安全管理处于第三、四阶段的企业,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对决策层和管理层而言,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2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理论模型的提出
考虑到建筑行业本身的内在特殊性,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也更为复杂。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期望从模型要素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上来揭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内涵。Geller[3]提出全面安全文化模型(TotalSafetyCultureModel),将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和技术三者联系起来,并包含了人、技术、组织和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该模型中,将“人的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作为安全文化的基本框架以此描述安全文化的构成。但是,该模型并没有对这3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Bandura的相互决定论,Cooper[4]提出安全文化交互模型(ReciprocalSafetyCultureModel)。该模型包括主观的心理因素、实际的安全行为以及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3个要素,主观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安全氛围调查问卷来评估,实际的安全行为可以通过行为观察并对比行业安全行为标准规范来评估,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可以通过审查安全管理系统来评估。通过这3个测量方法,分别对安全文化的3个构成要素进行定量研究。相比Geller[3]的全面安全文化模型,Cooper[4]的交互模型对原有的因素进行了定义,在原来的环境因素中增加了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情景因素,并且承认这3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是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经典模型,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交互模型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全面安全文化模型和安全文化交互模型的基础上,Choudry等[5]提出适用于建筑施工现场环境的建设工程安全文化模型(TheModelofConstructionSafetyCulture)。相比前两个模型,Choudry等提出的安全文化模型把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作为3个研究指标,这3个指标既可以单独也可以组合起来进行现场测评,以此对建设工程组织的安全文化进行多层次定量分析。由此,对于安全文化的探索既可以通过研究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安全管理系统这3个因素的分别作用,也可以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这为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建立并没有强调对于建设工程特点的研究,这限制了模型在建设工程上的直接应用。
Fang等[2]提出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安全文化交互模型(SafetyCultureInteractionModel),见图2。相较于之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提出综合考虑了建设项目组织临时性强、项目参与方众多、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环境动态多变等特点,体现出建设项目最为重要的3个参与方:业主、承包商和分包商在建设项目安全行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交互动态性,将认知、行为和环境作为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架构,在每一构成因素中均涉及管理层面和工人层面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分析,并且可以概扩性地描述建设项目组织的安全文化嵌入组织运转过程和安全管理系统的方式。此外,通过选取新加坡的铁路项目和高速公路项目案例,验证了SCI理论模型在实际建设项目中的有效性。虽然,SCI模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其所得出的实际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建设项目安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对于建筑业安全文化的实证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3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内涵
3.1安全氛围
Zohar[6]最早使用安全氛围的概念,描述了工人对特定时间下组织环境中安全的看法和态度。对安全氛围这一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类看法:一类学者认为,安全氛围是IASAG于1988年提出安全文化构成因素的一个子类[4,6,9,13];另一类学者则认为,可以通过对安全氛围的测量来反映实际安全文化。对于第二种观点,很多研究学者并不认同,以Cooper[4]为代表,他认为安全氛围调查不能体现安全文化概念复杂性及多元性,因此无法全面地反映安全文化。对于安全氛围的测量方法,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调查(调查问卷或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但是不同行业对于安全氛围的研究维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Flin等[7]对18份不同行业的安全氛围报告进行研究指出,各行业最常用的6个“主题词”来研究安全氛围:管理(72%)、风险(67%)、安全管理系统(67%)、工作压力(33%)、工作能力(33%)以及安全规程。本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有代表性的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见表1。通过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不同学者研究得出的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具有很强的共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行业而言,探索一个共同的安全氛围维度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者应科学、合理地选取安全氛围维度,以此保证安全氛围调查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3.2安全行为
大多数学者对于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参与行为和安全遵守行为两个方面[9,13]。测量安全行为的方法通常是自陈法和观察法,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指标测量和客观指标测量。针对目前大多数研究学者对安全行为测量所采用的自陈法存在偏差较大的问题,通过经专门培训的观察员对实际的安全行为进行观察,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因此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安全行为的分析主要基于行为安全理论(BehaviorBasedSafety,BBS)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基于BBS管理方法,设计BBS在建设项目中的实施流程,可以测量并提高安全行为。该程序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其输出的数学性质,根据BBS程序给出的安全行为分数,可以对现场的安全行为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以此作为基准来改进员工的行为[5]。基于TPB理论,开发不安全行为因果关系模型(CausationModelofUnsafeBehaviors),可以作为因果分析的工具来调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特别是管理因素方面的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建设项目中应用因果关系模型进行因果分析,有助于BBS程序在建设项目中的实施并获得持续性的安全行为提高效果[2]。
3.3安全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对安全表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审查的系统过程,以此评价安全文化模型中的环境因素。一个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安全政策及其目标、安全标准及其目标、工作计划和组织、应用和一般性操作实践、监测、反馈和审核、纠正措施、再次审查以及持续改进[5]。在此系统中,包括所有用于现场操作安全管理的政策、目标、角色、责任、岗位职责、规范、标准、交流、过程、步骤、工具、数据和文件。并且,可以通过建设工程现场特定的安全计划对工人的作业环境进行评价,通过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文化的环境特征进行审查。
4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的关系
基于对建设工程安全文化内涵的总结和分析,就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这3个方面,对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是研究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关键,也是学者们亟于解决的问题。近些年,研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构建一个积极的安全氛围,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而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组织的安全绩效。目前,学术界对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统计学方法论证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很多研究者已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预测作用,并把安全氛围称作是安全行为的“预测器”(Predictor)。例如,Mohamed[10]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施工现场安全氛围维度和安全工作行为的关系,证实了安全工作行为是安全氛围的结果。其中,管理层对安全的重视、非惩罚性安全办法会促进员工间对于安全问题更加自由、开放的沟通,以此形成一个积极的安全氛围,并进一步提高工人对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寻找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Neal等[13]通过对组织氛围与个体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安全氛围通过知识和动机这两个内在变量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此外,他还指出知识更多的是影响安全参与这一行为,而动机更多的是影响安全遵守。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这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建立安全氛围评价指标。很多研究者试图从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出发,研究安全氛围各个因子之间的权重关系,以此建立安全氛围的评价指标。对此,一些研究者做出了尝试[9,10,14],尽管迄今未成功建立起建筑业的安全氛围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以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关系的研究为出发点,是探索安全氛围各因子权重系数的一个可行途径[14]。同时,一些研究也发现,安全氛围与安全行为间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反过来,安全行为也会影响到安全氛围的形成。例如,工人的安全服从行为和参与行为能促进良好的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影响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动机[13]。因此,通过对员工在安全行为上进行引导,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和认识,进而形成一个积极的组织安全氛围。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安全行为对安全氛围的作用,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相互作用。
5结语
(1)在建筑业,积极的安全文化对于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绩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3个要素,安全氛围反映了主观的心理因素,安全行为反映了实际的安全工作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反映了客观的环境/情景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安全文化的范围。
(2)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系统各有其特定的测量方式。大多数学者对于安全氛围的测量采用调查的方式,针对管理层的调查以结构化访谈的形式为主,对工人的调查以结构化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主;对安全行为的研究可以通过应用BBS和TPB理论,设计具体的BBS流程,结合不安全行为因果关系模型,以此分析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中的管理因素,并有助于在建设项目中实现BBS程序对安全行为的测量和提高作用;通过安全管理系统对安全表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审查等系统过程,以此测量建设项目组织的管理环境,并且,通过项目具体现场安全计划(例如,施工方案)可以测量建设项目工人的作业环境。
(3)通过对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学者常用的安全氛围维度为:管理层的关注、监督和支持、制度和规范、员工的参与、沟通、工作压力、风险、安全施工的能力8个因素。由此看出,建筑业安全氛围维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探索建筑业共同的安全氛围维度这一研究方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一、安全发展
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是规范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是当代安全文化的精髓。建设体现时代进步和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实践一再证明,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打造一个充分体现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与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相一致,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安全文化,才能保证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协调发展。
中国石油集团确立的核心经营理念:“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已经把“安全”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行为的价值取向。其中,诚信是基石,创新是动力,业绩是目标,和谐是保障,安全是前提。而我们努力打造的“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全员参与、综合治理”的企业安全文化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征。多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在安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为核心和灵魂的企业安全文化,成为推动安全工作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随着时代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在传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别是近年来,全面启动安全文化建设工程,各企业结合实际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发动全员广泛参与,积极采取各种形式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收到良好效果。集团公司及时召开安全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经验,引导和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扎实深入开展。中国石油集团已经形成了新时期的安全文化观念,即“以人为本抓安全”的“人本观”,“一切事故都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的“预防观”,“安全源于责任心、源于设计、源于质量、源于防范”的“责任观”,“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的“价值观”,“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亲情观”。正是通过不断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才有力地促进了我们安全工作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 核安全文化 发展 推进
核电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单位众多、接口频繁、建设周期长的特大型工程,质量安全要求高,公众敏感性强。为对公众负责,政府专门设置独立的核安全监督机构,通过推行核安全法规、实施许可证制度,以及各类核安全检查,对核电建设及运行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监督。像这样由政府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实行如此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是任何其他工程项目所没有的。对核安全的特殊要求构成了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突出特点。在此情况下,核安全文化作为一项基本管理原则加以推广,提升全体对核安全的重视与关注,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最大限度的提高质量和减少安全事故,是非常必要的,在IAEA 2006年新的核安全法规中,核安全文化更是作为一条管理原则予以体现,以维护和增强组织的核安全文化水平[1]。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更警示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基本规律,提升核安全文化水平;综合安全检查报告和核安全规划为新时期我国核电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探索核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和要求。
一、核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随着核电站建设发展起来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已开始关注核安全问题,特别是美国三里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使核安全问题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重视。社会公众对核安全给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为杜绝此类严重事故的再次发生,核工业、相关政府及国际组织重新审视了核安全的立足点、层次和完善途径,促使了核安全文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核安全文化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确定了对核安全文化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2]: 1986年,75-INSAG-1《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评会议总结报告》,首次提出“核安全文化”概念; 1988年,75-INSAG-3《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强调核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必须将实现安全的目标渗透到为核电厂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中去; 1991年,75-INSAG-4《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概念被首次定义,并得到广泛认同; 1994年,《ASCOT指南》,制定出了用于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 1998年,《推进核活动中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指出企业发展和强化核安全文化要经过三个典型阶段; 2002年,75-INSAG-15《强化核安全文化的关键实践》,提出了核安全文化的7个关键要素。
二、核安全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核安全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影响着企业全员的工作习惯,它以领导为楷模,内化为员工行为,致力于使核安全处于最高地位。核安全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共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中层和深层[2],它强调核电企业全员价值观和行为的统一,强调追求卓越和高标准,强调核安全文化没有终点;它的本质,就是要求企业全员能够主动将核安全文化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成核安全文化磁场,以持续影响着进入组织的新成员。
一个拥有良好核安全文化的企业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核安全人人有责:明确界定核安全的责任与权利,并让全体人员清楚自己的责任和权利。落实与核安全责任相关的指挥体系、岗位权限、人员配备和资金保障。公司政策中强调核安全高于一切。
(二)领导做安全的表率:高层领导和高级管理者是核安全的主要倡导者,应重视言传身教,要经常不断、始终如一地宣贯核安全第一的理念。
(三)建立组织内部的高度信任:在组织内建立高度的信任,并通过及时准确的沟通来培育这种信任。有畅通的信息流程来提出和处理问题,对员工提出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要告知员工。
(四)决策体现核安全第一:员工在做出支持核电厂安全、可靠运行的决策时,经过系统和严格的考虑。如无百分之百的把握,高级管理层支持和强化保守决策。
(五)认识核技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要考虑核技术的特殊性。
(六)培育质疑的态度:员工可通过质疑假设、思考行动的潜在不利后果表现出质疑的态度。事故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组织根据错误的假设、价值和信念,所采取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员工要对可能给核安全带来不利后果的状态或活动提高警惕。
(七)倡导学习型组织:高度重视经验反馈,培育学习和应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培训、自我评估、纠正行动和对标,来激励学习和提高业绩。
(八)评估和监督活动常态化:采用监督手段来强化安全和提升业绩。通过各种监督方法对核安全进行常态化的监督和检查。
三、强化企业内部核安全文化推进
在日常监查监督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些行为的产生已经显示核安全文化处于被弱化的状态,包括:程序不能满足要求、没有对事故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没有吸取教训、纠正行动日益积压、过度关注技术层面问题、缺乏自我评估过程和质量保证部门地位较低等。因此,作为每一个参与核电建设和运行的单位,包括营运、设计、制造、建造、调试、维修、承包服务等各相关方,都必须结合自身业务强化企业内部核安全文化的建设,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但不限于)进行推进:
(一)制定本单位核安全文化推进方案
首先应结合本单位现状及发展规划,制定核安全文化推进方案,设定本单位核安全文化建设目标,包括中长期目标(3-5年)和近期目标(1-2年),依据目标,列出核安全文化推进的实施步骤,包括宏观步骤与微观步骤。根据核安全文化三个层次的构成及强化核安全文化要经过三个典型阶段,一般建议分三个宏观步骤实施,包括文化牵引阶段(起步阶段)、建章立制阶段(提升阶段)及实施推进阶段(持续改进阶段),微观步骤一般为近期1-2年的具体工作计划。
(二)核安全政策声明
应由本单位最高领导者核安全政策声明,作为对社会的公开承诺和员工的行为准则,明确本单位的核安全方针和理念,并广而告之,全体员工应充分理解并作为行动指南。
(三)深入开展核安全文化培训与宣贯
应深入开展核安全文化知识和理念的系列培训、宣传活动。单位最高领导层及中层领导应带头学习并动员、宣讲核安全文化及本单位案例。利用公司网站、报刊开辟核安全文化专栏,制作核安全文化宣传册,宣传核安全理论知识、交流核安全文化心得体会,举办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
(四)完善管理制度和程序,融入核安全文化管理要求
抽象的核安全文化需要有形的载体,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准则。因此应将核安全文化管理要求落实在制度和程序里,以作为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准则、衡量工作质量的最基本标准,它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核安全文化建设推进的关键。单位应将制度和程序作为单位的“法律”来严格遵守,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据可查”。
(五)将核安全文化纳入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
应将单位各部门、各级人员推进核安全文化的情况纳入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从目标下达、分解、考核各个环节体现核安全文化建设推进工作的要求,并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取得良好核安全绩效的部门及员工给予奖励,对于重复出现的问题或严重的错误,应采取惩罚措施。但具体做法要慎重,处罚不能导致员工隐瞒错误。
(六)建立评价准则,进行核安全文化自我评估
单位应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核安全文化评价准则,以对单位内部核安全文化进行评估,衡量本单位核安全文化所处状况,找出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要求。评估的对象是本单位各级组织和人员,尤其是他们对待核安全的态度。核安全文化的自我评估需建立必要的评估组织,评估应逐步常态化,一般周期为一年一次,可单独进行,也可结合单位内部监查与管理部门审查工作一并进行。
四、核安全文化推进的要点
(一)结合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作为一家参与核电建设的单位,核安全文化必然成为公司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体现公司的核安全文化推进理念。
(二)全员参与,高层推动
核安全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管理者的文化,其推进的首要保障条件是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他们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激发全体员工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员工,所有员工的核安全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相互作用及融合,形成了公司的核安全文化,因此核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是全员参与。
(三)各部门协调配合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需要有机地将公司核安全文化与经营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各部门协助参与,如规划发展部应完善公司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人力资源部应完善公司培训管理等。
(四)言而有信、奖惩兑现
公司对员工的承诺若无法兑现,即成为“空头支票”,员工对公司文化则失去信任,作为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核安全文化同样将面临“信任危机”。
(五)需要大量宣传推广
只有通过大量的宣传和培训,才能使人们愿意承认一个理念、文化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在核安全文化建设期间,应始终坚持做好宣传培训。
(六)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公司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应切实落实年度核安全文化推进工作计划,有专门组织进行监督和检查,并逐步将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与部门及员工工作目标与考核挂钩。
(七)核安全文化的评估
在文化牵引阶段取得一定进展后,应将核安全文化的评估工作提上日程并逐步常态化,以增进对核安全文化现状的认识,为核安全文化的变革或改善效果的长期跟踪提供途径。
(八)循序渐进,持续改进
行为规范和观念的转变过程大多很漫长,因此一个公司的核安全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借助PDCA循环,持续改进公司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五、结束语
企业核安全文化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目前国内正面临多项目多机组发展的形势,对核安全文化的建设要求越来越迫切,需要企业做好方案,抓住要点,大力推进,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致力于“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这个共同的目标,把核安全的要求切切实实落实到行为上,这样才能使电站的建设和运行获得最高的安全水平。
宜宾市是四川省重要产煤地区之一,历来是全省事故多发地区。1998年以来,全市上下一手抓安全管理,一手抓安全文化建设,使安全管理基础逐渐夯实,全民安全意识日渐增强。
2001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市安监局设置了安全教育培训科,负责全市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管理工作。市政府和市安监局分别将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对各区县政府、各主管部门及市属以上企业的年度考核。
市安监局在市中心设置了安全宣传专栏,传播安全信息,弘扬安全文化。企业以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同时,市政府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
市安监局还想方设法加强对安全教育培训中介机构的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各级安全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认真开展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
宜宾市还对安全宣传教育形式有所创新,突出抓好一年一度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并努力建设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
`通过上述工作,宜宾市营造了浓厚的“重视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全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从1999年以来逐年下降,同时也为进一步搞好安全文化建设积累了经验。
体会
通过实践,宜宾市安监局对安全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体会:
1.全社会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安全文化的作用,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充分认识到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坚持原则。人们既创造和建设安全,也一定会受益于安全文化。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安全状况的好转,既要依靠物质基础和加强安全管理,更有赖于坚持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2.安全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安全文化建设,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有针对性进行。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扩大,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新领域,要根据市场经济中各种新经济成分不断发展而安全基础薄弱的特点,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拓展新的阵地,开辟新的载秘。一|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