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0 15:44: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是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于2010年04月出版发行的书籍。根据2008年<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的使用情况,审计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和审计署考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辅导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审校和修订;
3、《审计理论与实务》是2009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陈刚。结合我国审计领域的新变化、新内容,充分体现了我国于2006年最新颁布和施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同时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的理论和经验,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全面论述审计的基本理论,又详细阐明审计的具体实务。
(来源:文章屋网 )
参加审计工作已一年有余,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会接触到各行各业,增强了能力,增长了见识,入职以来,对于审计工作有几点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必须加强自己使用计算机开展审计的能力。因为被审计单位普遍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财务的处理。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新形势,审计人员,应该主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大数据处理、财务软件的使用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计算机审计水平。为以后不断提升审计效率提前储备好知识。
二、建立以会计知识为基础,其他多类型知识为上层建筑的自身知识体系,会计知识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应不断加强会计知识的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学习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专业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应该戒骄戒躁,虚心学习,做到触类旁通。
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思路就像水源,不断滋养自身的知识体系,使自己在工作时更加游刃有余。新的工作思路的出现离不开大量的工作实践和对工作细节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这也是审计人员应该努力的方向。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有着自己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扩展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审计学的学科特点及审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审计学知识的运用要与社会直接接触,其应用的结果同样也要受许多外部因素影响。从渊源上看,审计学产生于会计学,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的运用与发展都会影响审计学的发展。现代审计学的专业性很强,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相互渗透,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特点。综上所述,审计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综合性、边缘性和经验特征的学科。掌握并应用审计学知识,仅仅依靠传统的、侧重理论传授的授课方式是行不通的。
十七大报告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永恒话题,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兼顾的培养模式始终是衡量高校人才质量的依据和标准。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从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一般技能转为积极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审计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完善审计学科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审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提高审计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目前影响审计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
1.实践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应用型学科的特点
经验型、应用型学科开设的相关课程应体现出其实践应用的特点。审计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致命弱点就是授课时间太多,练习时间太少;理论课时太多,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太少。学校教育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环境,它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限制了人的社会化,如果再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难以适应复杂的现实社会。
2.缺乏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审计学体系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覆盖业务、人事等方面的监督和促进体系,其实验项目设计需要相关人员精通组织的财务会计和业务事项,把握组织整体的运作脉络。既涵盖会计、审计业务范畴,又要把握审计实务的关键环节,突出审计技能和专业培养;既具备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又具有相关的实践操作经验;既体现业务训练,又注重思维培养和逻辑推理。而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尚不多,能够推广和借鉴的有关经验更少。
3.实验教材研发滞后
审计模拟实验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审计模拟实验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教材仍然很少,教学内容简单陈旧,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现有的审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一些实验指导教师根据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现成审计工作底稿,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编制而成的。这些模拟材料纯粹是素材,未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它们往往“过于真实”、“过于虚拟”或“过于简单”。而“过于真实”或“过于虚拟”的材料会影响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过于简单”的材料又达不到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进行审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审计学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跟其他学科一样,仍然有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理论转化实际的问题。将审计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审计实践,这不仅是审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而且是高校审计学教学工作者致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1.转变思维模式
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审计学的实践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要提高审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摒弃这一错误观念,以培养审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其次,要结合审计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理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审计学理论为基础,将审计学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不断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再次,要有开放的、兼容的眼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将校内课程模拟实验与校外基地实践相结合,将直接操作与间接训练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
2.构建与优化审计学课程体系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审计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两部分。对于审计学课程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审计学理论知识和审计学技能,还要掌握会计学、成本管理、税法、财务管理、经济法、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从审计学的角度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人才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对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进行规划,确定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将实践教学穿插其中(或者进行课堂案例分析,或者进行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等)。
(1)案例教学
审计学案例是对审计学理论的支持和具体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将源于实践的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案例作为桥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在审计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案例应该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审计学实务已经涉及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领域,这就决定了审计学的全过程必须是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在审计学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提供有案情、有场景的“审计实务”,将有利于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审计学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审计专业模拟实验
由于审计学的应用性特点,审计专业课程中应渗透实践教学,每门课程都应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审计工作的直接载体是各种票据和账表,涉及商业秘密,审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阻力更大。相比之下,审计模拟实验通过创造一个模拟的审计系统,使学生在模拟的审计实务环境中,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从头到尾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学生对审计工作的全貌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审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这种实践效果,是审计社会实践所不具备的。由于审计学的基础是会计学,因此,现代审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赖于学生会计课程实验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做好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重在构建和规划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强化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梳理,确定会计学与审计学的关系,确定审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关系,为审计专业实验课时安排、内容组合及人员配备等进行有机融合,能为学生积极参与审计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知识储备工作。
4.加强审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是一门强调应用性的学科,审计专业师资的培养取决于两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看,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主动地、经常地加强自我修炼,使自身具有培养学生获得真正创造力的能力;应该主动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利用实践的经验提升自己掌握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懂得如何获取和运用信息,具有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领悟真意的能力;应该能够洞察审计实践的细微变化,捕捉将有可能导致审计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变化的迹象,能够提出自己的创新性的观点。
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对审计专业教师的培养:
(1)在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制定相应政策,在现代化教学、实验、科研条件上为教师充分发挥才能创造广阔空间,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加强与国内外审计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使审计教师能够参加地方或全国甚至国际的会计、审计社会团体活动,增加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3)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进行讲学、指导工作,以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5.开发优秀的实验教材
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材在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完善的实验教材应该能体现审计学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和审计教学的逻辑性。因此,实验教材应囊括会计学的主要课程,不仅应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还应包括和涉及税收、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内容。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主动加入到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中,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专业模拟实验教学所需资料,力求所选资料有代表性、全面性和合理性,并促进教材的共享。
参考文献:
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时间分别是每年的9月份和11月份,报名时间分别为每年的3月份和5月份。CIA资格考试自从1998年首次在广州举行后,1999-2000两年的5月份和11月份在广州考区均举行考试。从2001年起,CIA资格考试在中国的时间改为每年11月份,每年一次。报名时间为每年的6、7月份。(注:上海自2002年起,已经批准设有CIA考点。据悉,2005年全国报名时间统一为6月15日至7月15日,考试时间为每年11月份的周六和周日,今年是11月19-20日。)
与其它资格考试对通过考试的时间进行严格限制不同的是,CIA考试的两年有效期是指:考生必须在每两年内至少报考一次,则已通过科目成绩保持有效,直至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
二、考试用书与考试科目的对应关系不同
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分别为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五门课程,审计师考试则将上述五门课程统一为综合知识和审计两门课程。CIA资格考试的科目为内部审计活动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实施内部审计任务、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企业管理技巧,考试内容涉及多个科目。(注:据悉,今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修订了CIA考试大纲,各科目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但与旧大纲的四个部分的对应关系不变。考生如在以前年度通过了第一部分(内部审计程序)和第四部分(审计环境)的,在今年只需报考第二部分(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和第三部分(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其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的考试成绩有效。今年四个部分的考试科目已明确:①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②实施内部审计业务;③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④经营管理技术。除第四部分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简称中内协)命题外,前三部分由IIA命题;IIA统一阅卷。考试参考用书(由中内协组织翻译和编写)有:《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试题》、《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上、下册)、《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教学指导书》、《国际内部审计师考试指定辅导用书》。
目前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的辅导教材每年都有全国统考指定辅导教材,还有不少出版社出版的应试指导、习题集、历年考试试题解析等等,复习和参考资料很多,且针对性也比较强,每一科均有一一对应的教材和复习资料。CIA资格考试的复习资料不多,各种资料都属于应考的学习用书,与考试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这体现了CIA考试本身灵活性的特点。
三、考试内容不同
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及CIA资格考试内容均包括审计知识和审计相关知识,但三种考试侧重点各有不同。
1、对审计知识的测试。国内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均将审计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科目来考试,而CIA资格考试则将其分开为内部审计活动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实施内部审计任务两个考试科目。相对于CIA资格考试来说,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除因审计领域不同而导致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外,其考试内容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率的问题很少涉及。而CIA资格考试不仅要求考生掌握一些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还要求考生灵活掌握实际操作性的知识,如针对具体审计环境如何协调内部与外部关系问题;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查出舞弊问题等等,对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效率、效果方面涉及的知识较多。
2、对审计相关知识的测试。注册会计师因其职能是评价和鉴证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因而,其审计相关知识测试侧重于企业的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所涉及的客观环境;审计师考试则侧重于从宏观的经济方向来考察综合科知识;CIA资格考试中第四科考试属审计相关知识测试,近似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税法、经济法、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考试和审计师考试中的综合知识科的考试。虽是国内命题,但比较前两种考试来说,多了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在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科目中,除有部分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管理会计和作为管理工具的定量(分析)方法等方面知识考试外,还增加了组织和管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测试。
四、应考要求不同
报考注册会计师,只要求报考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即可,不要求专业工作年限。审计师的报考要求为中级职称资格考试的要求,即要求达到规定的学历及相对应的工作年限才可以报考。而CIA的报考要求则为:凡具有本科学历,或中级技术资格,或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非执业注册会计师证书),或者本科院校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四年级学生的,均可报名参加考试,且凡具有审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者,均可以申请免考第四科。
五、考试方式不同
与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采用中文答题不同的是,CIA资格考试在中国分中文和英文两种语种考试。两种语种考试通过的效力相同。在考试题型与题量方面,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考试试题均包括主观和客观题,CIA资格考试试题则全是客观题,一般有两个答案运用审计基础知识即可排除,但剩下的两个答案就与题意非常相近,因此考生在考试中一定要认真审题,认真领会题意,CIA考试每门科目为125题,考试时间是三个半小时。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大,实现经济效益任务重,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部分中小企业本来就是逐步成长发展而来,因此在管理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部分企业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可以替代内部控制的职能。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特别是财会知识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不够,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和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更无所谈起。
(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还存在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知识不全面等现象,特别是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不强,部分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缺乏财会相关知识,内部控制知识不足,没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实践经验还普遍存在。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具备相关的内部控制专业知识,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工作和管理过程中,即使发现内部控制漏洞也不会主动改进,更有甚者利用相关漏洞进行牟利,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
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企业除基本的管理制度如人事管理、财务核算办法等制度已建立完善外,还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科学的业务流程。部分中小企业仅在企业成立之初制订了相关的零散制度,或者仅有业务操作流程,没有书面的管理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内部控制分布在相关的管理制度中,没有建成体系。部分企业虽然制订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实际业务和管理实际不适应,在实际生产经营中难以实施,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内部控制执行效果难以保证。
(四)评价监督机制缺失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对于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尤为重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受成本、效益制约,在评价监督机制方面还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督,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效果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考核,监督评价不力。部分中小企业在设置监督评价机构时,受成本限制,未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等专门机构,部分企业机构人员设置不科学合理,监督评价工作独立性不强。
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完善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
中小企业管理不完善的现状,使得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环境迫在眉睫。企业管理者应主动完善自身财会相关知识和内部控制相关理念,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企业内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务会计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促进企业全体人员树立内部控制理念,使其认识到内部控制与每位员工息息相关,只有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均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设置组织机构和层级方面,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内部控制要求,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划分各个管理层次,设立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层级决策机制。
(二)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应强化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应帮助管理人员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财务会计知识的培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应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内部控制知识水平。应帮助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总结和学习内部控制实践经验,强化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方面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增加其工主动性,在工作中一旦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及时向上级报告,并结合工作和管理实际,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应不断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相关内容,应建立与企业业务和经济活动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措施,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应建立各项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中小企业由于人手较少,因此在岗位设置方面可以适当设置兼职。但是应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制约。应完善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对于各项业务关键点应加以重点控制,特别是容易发生风险或者一旦出现问题影响较大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应重点关注。应制订申请审批权限制度,明确规定与财务会计相关的授权范围限定,明确审批流程和责任,确保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均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应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预测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体系,防范各类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应加强中小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强化中小企业内部评价监督机制,特别是强化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的工作独立性,以确保中小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事前和事中监督作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企业日常性的工作,并贯穿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始终。应强化各个部门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和处理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09-03
为了保持各专业教学的前沿性,及时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变化,在多数专业课程体系中都会安排介绍国外相应专业的课程。例如会计学专业会安排《国际会计》等介绍国际或美国会计的课程,审计专业则安排《西方审计》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该专业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一、《西方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障碍
《西方审计》教学采用的是由美国学者阿尔文·A.阿伦斯(Alvin A. Arens)等编著的《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第12版)》英文版。该教材是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双语教学推荐教材,也是审计教学界公认的一本介绍美国审计较好的教材,在国内使用广泛。学习英文版教材,第一个难关就是语言问题,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难以使用英语准确表达所学知识,这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二)背景障碍
《西方审计》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带有浓厚的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该课程的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在理解美国审计准则的产生、发展、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审计准则的发展采取的是趋同路线,借鉴国际审计准则较多,缺乏审计准则产生、发展的自然过程,这使得学生缺乏对审计准则产生与发展基础的学习,进一步扩大了课程背景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思维逻辑障碍
美国等学者编写的教材具有显著的西方思维逻辑特色,这种逻辑更贴近实务,但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而我国教材的编写,具有高度抽象的逻辑特色。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习惯于国内教材编著逻辑的学生较难适应国外学者编著的教材。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教学法,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比较式教学”框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克服语言、课程背景和思维逻辑带来的学习障碍,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比较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我国教育界对比较教学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就已有学者发表了有关比较教学法的文献(颉爱民,1991)。从文献来看,该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语文、英语等课程教学上,有少数涉及会计学课程,鲜有涉及审计专业课程的。在会计学课程研究中,陆晓萍(2006)对比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认为在理论课教学上应用好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找出异同点,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掌握规律。随后,该作者将该方法应用在了高职会计教学上。傅晶(2008)以新准则为切入点,介绍了比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上的应用。还有学者将比较教学法应用到了具体课程上。
(二)审计专业教学研究现状
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中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里查德·E.弗拉赫扬,1999),审计教学也应具有相同的目标。而我国目前审计教学的现状是,现行审计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与能力教育、实务操作严重脱节(陈梅花,1999);传统审计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难以适应21世纪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叶雪芳,2001)。
为了克服审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大量学者做出了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受到了较多关注。何芹(2009)利用调查问卷法研究了审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课时比例、教学效果和满意程度,发现学生对该方法认可度较高,但效果较差。
除了案例教学法外,还有很多学者在其他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赵敏、张凤、李雅丽(2008)通过建立“模拟会计师事务所”,深化审计教学改革和完善审计实验室软件建设,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朱志红、薛大维、任秀梅(2011)对体验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刘晓波(2011)研究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张文秀、许莉、和秀星(2010)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新融入审计中教学,而黄秋敏、杨俊峰(2012)则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本科审计教学中。可见,诸多学者为提高审计教学效果作出了大量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多学者在比较教学法和审计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尚未看到有将比较教学法应用到审计教学中,特别是应用到《西方审计》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但是,该课程也属审计专业课程,与上述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因此,结合上述研究,本文认为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其已掌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进行比较教学,将是该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加以联系,对某一方面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比较教学法具有比较对象、比较标准、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
比较教学法按照比较的方向可以具体分为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对象,根据一定标准对同一方面或层次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比较结果的比较教学法。纵向比较法是对同一对象而言,对其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最重要的原则是可比性原则,即进行比较的对象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属性,针对这类相同或相似属性才能比较出高低、大小、优劣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要求的是属性相同或相似,而非属性值。另外,比较标准也要具有一致性,即在可比较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时,衡量属性值的标准应当是一样的,不能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标准,否则,将失去可比性。
根据比较教学法的原则,在研究《西方审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学课程和现有知识架构为前提,采用横向比较法,选择《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西方审计》主要介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介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知识。正如上文所述,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编制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而国际审计准则吸收了大量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可见,美国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职业道德、基本原理、审计流程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
四、《西方审计》教学方法设计
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满堂灌”为主,即便使用比较教学法也是零散的、非系统的,不能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感知,难以解决上述提出的语言障碍、背景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而采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克服“满堂灌”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克服上述三大障碍。
在比较教学法应用中,任课教师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在课前教师应当深入分析《西方审计》教学大纲,明晰教学重点,并确定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然后,考查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理论,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学习情况,进而确定一个比较范围。以此范围为基础,构建出理论框架的比较模式和框架内各知识点的比较模式。根据比较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授内容,概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对新课程的教授进行铺垫;然后讲授《西方审计》新知识点,并及时抛出已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由学生在课下分组讨论、制作PPT课件,上课时演讲分析,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给出中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该知识点的异同。这样,一方面教师利用比较教学法为学生知识迁移搭建桥梁,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迁移效率、增强迁移效果。
在教学后期,可以鼓励学生将课上比较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异同点背后的原因,或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而形成论文。通过该部分,一方面能够不断巩固学生所学《西方审计》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论文写作情况,选择质量较高的论文不断完善,推荐发表。论文的发表,将大幅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西方审计》教学方法改革将涉及教学前期准备、教学过程和后期巩固,比较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前期准备和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分析《西方审计》的教学目标和特点,然后从框架和内部知识点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设计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以《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知识点进行铺垫,讲授《西方审计》新内容,及时抛出已设计好的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制作PPT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课后,还可以比较的内容为切入点,撰写相关论文,择优推荐发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个环节中,只有第一个环节由教师主导,其余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的。这能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其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五、总结
《西方审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障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克服上述问题。但其与学生前导课程《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这就为比较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西方审计》的课程教学中,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颉爱民.比较教学法浅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73-74.
[2] 陆晓萍.对财务会计学比较教学法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27):49-50.
[3] 陆晓萍.比较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94-95.
[4] 傅晶.新准则下财务会计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等职业教育,2008(26):46-48.
[5] 里查德·E.弗拉赫扬.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教育委员会[J].会计研究,1997(9):20-22.
[6] 陈梅花.知识经济时代与现行审计[J].审计研究,1999(5):5.
[7] 叶雪芳.关于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1(3):49-51.
[8] 何芹.案例教学法及其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7):126-129.
[9] 赵敏,张凤丽,李雅丽.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建设与审计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64-65.
[10] 朱志红,薛大维,任秀梅.体验性教学模式在审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61.
[11] 刘晓波.基于项目导向视角的审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9):53-55.
本文系陇桥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审计课程实验室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3日
审计学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实务(手工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审计技能,既有一定会计、审计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1983年,南京审计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办审计学专业开始,至今不少财经类院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但是审计专业的课程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审计学过于抽象,具有一定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审计理论和实务是建立在精通会计知识基础上的传承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知识并熟悉业务流程,而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又从未接触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对审计程序、岗位职能,审计技术等均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一直拘泥于纸上谈兵.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审计实验教学要打破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成为训练审计知识概念、培养审计基础技能和审计创新能力的课程,而在审计专业教育中处于核心环节。
一、审计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审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随着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重要性的提升,审计学专业教育受到社会广泛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审计专业。审计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培养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更要体现在实践创新中。所以,审计实验教学是审计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审计理论教学向实践转化的客观要求。审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完整性、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等等,在课堂上,由老师来讲解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审计课堂的气氛总是沉闷的。学生在理论教学中难以理解审计的相关知识。同时,审计是一个充满大量职业判断的过程,这种职业判断有时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审计实验教学以高度仿真的模拟实验情景,培养学生审计专业知识能力,特别是培养审计职业判断能力。所以,审计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审计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审计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需要。
(三)衔接社会就业的有效捷径。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审计岗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更强。目前的教科书和案例教材,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缺乏客观业务依据,缺乏真实性,脱离生产实践,在校的学生仅凭审计课堂学习是无法掌握审计的实际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利用审计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审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审计实验教学将成为衔接社会就业的有效捷径。
二、审计实验教学困境分析
(一)审计实验教学缺乏师资支持。审计实验教学缺乏一支既有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又有审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要求审计教师具有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熟悉新的会计、审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相关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分析、应变能力。而目前各高校的审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担任的教学任务较单一,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相距甚远,无法形成一支既有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审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审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发以及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审计实验教学缺乏扎实的会计知识做铺垫。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后,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审计已被纳入“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审计理论和实务必须建立在精通的会计知识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知识并熟悉业务流程,而学生普遍缺乏经验又从未接触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对审计更是缺乏感性认识。由于课时等因素限制,学生的会计知识不够扎实,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致使审计实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空中楼阁”。
(三)审计实验教学的软、硬件建设难度大。与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相比,审计实验教学涉及面广,起步较晚。通常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资料比较单一,而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实际实务操作相当复杂,这使得实验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而实验资料的设计难度大、投入人力、物力较多,相应的软硬件的配备成本高,所以组织审计实验教学的成本远远高于会计实验教学。
(四)审计实验教学中风险导向理念体现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审计新理念,从企业的宏观层面着手,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都将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全新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而目前审计实验教学普遍还是从制度基础审计角度入手设计实验环节,模拟审计流程,风险导向理念没有充分体现。
三、审计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有研究表明,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在大学专业学习阶段只能获得10%左右,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不能单纯定位在胜任审计工作上。在实际工作中,会计造假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会计舞弊行为越来越具有隐蔽性,所以,由于审计实验的单纯性和实际业务的复杂化,我们不能期待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审计实验就能熟练运用审计的技术方法,更甚至具备审计职业判断的能力。
那么,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何处?首先,审计实验教学通过设定实验情景,指导学生从复杂的经营管理流程、财务和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生成新信息的能力。所以,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一是通过审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数据信息加工能力;其次,审计实验通过提供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概况以及一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同期相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审计知识,来发现问题,并完成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通过审计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整个审计流程,初步建立审计职业判断的思路。所以,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审计实验搭建审计学习的基础框架,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再次,在审计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在以审计小组的形式开展模拟教学的综合实验中,需要学生在审计小组中分工合作,交流信息,并在汇总审计发现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既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工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贯穿人文教育,奠定审计工作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四、审计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思路
近几年“大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经久不衰,审计专业需求也挤进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排名的前十名之内。全国各大高校纷纷举办审计专业,目前开设审计学专业的国内本科院校有48所,但这与开设会计学专业的531所国内本科院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目前大多数审计实验教学的研究集中在《审计学》或相关单一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我们则力图建立一套适应审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围绕审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提出一点设计思路。
由于各高校在落实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中各有特色,课程设计上也有差异,所以在此主要以我们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展开设计。从硬件上说,建立多媒体审计模拟实验室是开展审计实验教学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审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看,首先,为了夯实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加大学生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实验力度的,为审计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其次,围绕《审计学基础》、《审计实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课程设置“嵌入式”实验,贯穿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运用审计实验软件,开展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再次,设置《审计综合实验》课程,既安排手工模拟实验,又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使审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感受审计实践教学,起到专业融会贯通的作用。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加强课外专业实践,让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有走出去的机会,增强学生应用审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21-02
审计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常开设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后,该门课程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报表分析等几门主干课程的学科知识于一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这些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复习,并结合所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审计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全面复习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专业课程;第二,不但能够进行会计核算,还能够进行会计业务的核查;第三,培养专业感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够用,强调实践”的原则,突出其专业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会计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的热点专业,生源稳定,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熟,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主要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改进却乏善可陈,在强调工学结合、强化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下,审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体现高职院校学生高素质技能型的优势,在面对审计业务时常常无所适从,审计课程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审计课程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完成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1 审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审计课程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更强调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综合性、应用性,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领域,这就决定了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较一般财会人员应具备更为高深的理论知识,更强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为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特点使得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较广的审计理论知识,全面掌握企业循环业务审计的基本技能,还应该具备执行企业主要审计业务的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偏高,以这样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工作势必会造成偏理论轻实践,理论偏深,实践技能的训练分散。
定位审计教学目标必须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基本目标、教学特点与规律、教学受体的考虑,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的本质。从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尽管审计工作涉及到的领域层次较高,需要的人才素质较高,但是具体审计业务处理时需要不同职业能力层次的人员,以保障不同岗位审计工作的需要。就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层次而言,其培养目标应恰当地定位于审计助理人员岗位。相应的,在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1.2 教学方式单一
审计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审计程序较多,条条框框需要理解记忆的也多,这些尽管枯燥,但却是指导审计实际业务处理的重要手段,是审计课程必须完成的理论环节。此外,在审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前期学过的多门专业课程,需要回顾、总结、综合理解的内容也较多,而大多数学生原本相关学科基础不是十分扎实,到了学习审计这一学期就更薄弱了,这样就会对一些审计程序很难理解透彻。这时候,如果在授课内容方面不重视审计理论同审计实践的结合,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回顾,也缺乏相应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一味照本宣科,那么势必会使学生丧失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