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振兴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1 14:45: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药振兴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药振兴发展

篇1

从兽医诊疗服务方式的角度研究来看,过去兽医诊疗的传统服务方式是诊疗人员在诊所等养殖户上门求医,导致兽医诊疗工作一直都处于被动的局面;并且,在兽医诊疗的过程之中,经常会由于耽误时间而造成不能及时为养殖户服务以及服务间断的情况,很多养殖户在求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求医难的问题。

在我国实施改革之前,基本上所有的兽医诊疗工作都处在被畜牧兽医院垄断的情况,而非兽医站的诊疗人员要想对诊疗市场插足是很困难的,有很多养殖户虽然对这种体制存在很多意见,但是得不到解决,也只好选择委曲求全。但是在实施改制之后,如果兽医站的诊疗人员不能够满足养殖户的需求,他们就能够去其他的兽医站求助。

通过改制,把过去单一的兽医诊疗转变成了为养殖生产的全过程都进行服务,诊疗人员也从过去传统单一诊疗的方式,转变成了集技术指导、诊疗、动物保健、科技指导等多种类型的全方位服务,同时,诊疗人员还针对一些养殖户制定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巡查服务,通过驻场服务、签约责任承包服务等多种方法来满足我国养殖户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良好发展

二、更新兽医诊疗管理的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奶、蛋、肉等畜禽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由于过去传统的兽医诊疗方法就是单一的对畜禽进行诊疗服务,也就是打针,这种方法只是能够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畜禽产品的需求。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业更加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这就要求从事养殖的人员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养殖生产也使用了很多科学方法,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兽医诊疗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就必须在技术上有所更新,对兽医诊疗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兽医诊疗服务的本质得到加强;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相关部门能够对兽医诊疗实行依法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兽医诊疗人员都必须持有执业兽医资格,加大监督管理与执法的力度,对无证行医以及违规操作者进行教育和处罚。

篇2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中华医药之先河。中医药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科学体系,是解开中国古代科学方法之谜的一把钥匙,具有“突出的世界性的价值”。并且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将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因此,取消中医药,无异于数典忘祖。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但或许只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才会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其目前尴尬的境地不得不让我们每个国人深思,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已刻不容缓!

然而,要传承文明火炬,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绝非一企业之力,也非万人签名就可以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需要医药、保健企业的积极参与,自觉地承担起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这样才能使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加发扬光大,让古老的中华中医药焕发出时代的青春。

记者认为,弘扬中医药文化首要的是传播和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让国内民众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其次是要顺应中医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承传和创新,做到科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激发其与时俱进的活力。

篇3

不过,如今,在众多中医医院中,望、闻、问、切的传统中医看诊模式已经被化验、B超、CT等西医检测手段所取代,人们已经很难看到“印象中的老中医”。

“这不就是西医大夫拿中药看病么?”略带嘲讽的言语背后,映射出的是近年来中医的尴尬现状。

据2017年3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7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94.7%的受访者表示相信中医,但是在生病需要看医生时,却只有17.7%的受访者首选中医。

相信中医,却不选中医。在《小康》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中医从业者将之归因于西医的冲击。虽然《宪法》已经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但几十年来,中医并没有真正的主体医学地位,也不能发挥主体医学的作用。

其实,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制定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但几十年来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主要原因是关于中医发展方向,人们存在分歧。其中,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否应用现代科技。有人认为,中医应遵循传统,拒绝现代科技;有人则觉得,中医原本就是在吸收各种传统医学后逐渐壮大起来的科学,不该拒绝科技。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人才匮乏更是不争的事实。

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点的院校教育相比,孰孰劣?哪种更适合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面对争议,北京中医药大学给出的答案是,推广“院校+师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到院校教育中,才是中医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

而与科班中医相比,民间中医的处境则更显尴尬。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传统中医文化的代表,其中有精通中医并发扬突破的高人,也有凭借秘方福泽一地的名医,百姓相信他们,上门求诊者络绎不绝;同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又缺少现代西方医学理论,没有执业证,只能是一群无证的“非法行医者”。

篇4

在@次会议上,还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如何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从《健康人生 快乐百年》(第3版)透发出的阵阵新意中,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诠释和解读。

该书首先详细诠释了“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养生四有”,这是马有度教授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华保健四大基石,这一养生学说和保健观念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体现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的内涵,并对中华传统养生精华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提炼,展示了中医养生的大智慧,不仅非常符合国情,而且具有十分浓重的东方色彩,堪与西方四大健康基石相媲美。这可以说是一新。而其后由此派生的“养生四贵”、“养生四善”、“养生四童”、“养生五化”、“养生之本”,均为前人未曾表述过的养生精言妙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可谓新中出新。

翻开该书首页,“传承中医养生精华,展示当代保健新知”一语,提纲携领,向世人展示了该书非常前卫的主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衷中参西,中西汇通,其中生存智慧、健康奥妙、长寿诀窍、寿星访谈、快乐法宝、寻医问药、警惕杀手、医药趣话板块,将东西方养生保健理念融为一体,贯穿始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与当今大众对养生保健的需求紧密结合,奉送了一份馨香味美、养分十足、取之不竭的养生保健精神大餐。这可以说是二新。

该书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结合,科学与文学融会贯通,用文学的语言讲科学的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行文流畅,应用面广,可读性和趣味性很强,并且根据读者需要,大到内容,小到装帧、字号等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编排,既有权威性,更重实用性,使该书成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大众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这可以说是三新。

该书编著者为我国首席中医健康科普专家,一直领军于我国中医科普界,许许多多的中医人正是读着编著者的书成长起来并成为我国中医科普的中坚,兼之该书集20位作者的智慧,将对繁荣我国中医科普创作起到巨大的推动、引领以及示范带动作用,还将对我国中医科普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养生是中医科普的重中之重,中医养生学就是中医的预防医学,该书必将为打造更多善治“未病”的“上工”发挥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这可以说是四新。

篇5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重庆、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__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____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____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____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____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__—2020年)》将____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重庆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篇6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他们试图从旅游中能够解放自我、释放压力,并且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健康服务,中医药健康旅游则完全符合游客的要求。中医药强调的是整体观念,从整体中把握健康状况,突出治未病。它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突出,治疗方式灵活的特点,是具有我国国家特色的养生资源。而中医药服务中最具有特色的一个板块就是中医药健康旅游,它主要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等为游客服务,同时尽可能的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并与中药材种植、养老服务和中医医疗服务进行融合。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现有模式概况

1.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并通过提供咨询和指导对疾病进行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它的目标是实现健康风险控制、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将健康管理模式旨在与中医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目的地帮助旅客解决健康问题,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给旅客带来健康的服务。

健康管理模式可在大多数的中医健康旅游目的地开展,也可与一些旅行社、医疗机构等合作开展。如北京的上和元中医研究院有着独特的健康管理理念,内容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健康档案建立、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问题评价、健康方案制定、健康调理改善、健康指导顾问的服务和产品,这一健康管理理念可以促进我国中医健康旅游的发展。

2.医疗旅游模式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它以治疗为目的,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或专业人士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的同时得到身体上的康复。分为“治”模式和“疗”模式,“治”“疗”相辅相成。

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中医资源,但是在医疗旅游的发展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其他医疗旅游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国内较为出名的医疗旅游是三亚的“中医疗养游”,三亚不仅拥有中医医疗保健技术还有独特的热带海滨气候,发展至今已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推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医疗技术增强的背景下,我国的医疗旅游必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3.养生保健俱乐部模式

养生保健俱乐部主要是把中医保健活动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的过程中,运用中医保健理论向旅客传授中医保健意识以及中医保健活动。比较常见的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可以相聚在一起探讨、活动,这种模式相对简单方便,基本在每个旅游目的地都可以开展,多与其它模式一起开展。

4.养生休闲模式

发展养生休闲模式的旅游地一般依靠其独特的自然养生资源,如海滨、温泉、森林等。

四川北川的药王谷旅游度假区,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的山地旅游景区。它以独有的国医健康调理和中医药森林为发展基点,弘扬中医“治未病”和“蜀川药福”的文化理念,从望闻问切基础体检入手,结合食疗、浴疗、动疗、诊疗、枕疗、气疗、心疗等调理体系,让游客从内到外的感受到一花一草一木的气息,身心得到放松,体验不一样的中医药旅游。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国家的解决对策

1.中医药健康旅游缺少统一标准,各类项目鱼龙混杂

由于中医药旅游缺少统一的衡量标准,各地充斥着打着中医药健康旅游招牌非正规旅游产品,旅游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配合度也不是很高。

国家为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规范化,2015年11月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两个国家机关将建立相关合作协调机制,统一健康旅游的标准,制定中医药养生旅游行业标准、从业人员的从业标准、旅游产品标准等,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规范化发展。

2.中医药健康旅游缺乏科学规划,各项资源未能有机整合

中医药健康旅游企业目前面临着中医药服务内容相对雷同、单一,项目特色不够鲜明,未将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和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产业链的问题。而旅游项目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配合度也相对缺乏。

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两部门首次正式建立合作机制,以推动各级中医药和旅游管理部门、企业、协会等的全面合作。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3.中医药健康旅游处于新兴旅游产业,缺乏社会认知度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随着人们绿色消费观、健康旅游和生态意识的形成而产生的新型旅游模式,它满足了人们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符合市场规律但却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且各企业缺乏自己的特色品牌,这也是缺乏社会认知度的另一个潜在因素。

2015年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加强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促使以示范区带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消费并提高社会认知度。

4.中医药健康旅游信息化不够完善,人才需求缺乏

中医药健康旅游并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标准信息化机制,各类消息乱象繁多,而且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网络宣传消息真假难辨,且我国并未进行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匮乏。

《意见》中对于中医药健康旅游信息化发展提出来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将推动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内容包括档案信息、预约管理等功能、多语种咨询解答、医疗保险、旅游保险等服务,把所有资源单位、旅行社纳入统一管理,通过对游客的跟踪和服务加强信息化。同时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这对于建设绿色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体系有重大意义。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展望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越来越重视,自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在6部政策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并逐渐明确了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任务。其中不乏有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专门政策,包括《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日前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获悉,2016年8月1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旨在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规划》还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等重点任务。

此前,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计划未来3年在全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项目。

四、结语

中医药健康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且备受政府重视,它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健康服务需求,还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朝阳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在发展中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政府应积极应对,制定统一的标准,整合各项资源,培养专业人才,健全旅游信息,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3.

[2]孟卓.医疗旅游:医院新金矿[J].当代医学,2004,10(11):27.

[3]曹诗图,孙天胜,蒋剑岚.神农架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探讨[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2):60-64.

[4]赵维婷.《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015.23:(24).

篇7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06-0073-02

【关键词】保生堂医院;师承带徒;传学验研;传学产研

1 传学验研

1.1 突出传统中医是生存发展的必要性

认识理解中国传统固有文化,适应自己成长在文化环境内,学中医理解中医理论就接近了,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使自己能认识事物的正当性,中医理论在传统固有文化的环境中就自然而然了。只有这样中医才能站住脚,稳住步,中医理论在自身的理论框架内,才能得到真正创新发展。所以要求每位学员要具有深厚的传统固有文化素养,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医理论的基础内涵,树立中医主体意识,在传统固有的文化框架内拓展中医理论,让学员进行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来促进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

1.2 坚持中医行业培养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按照国家政策,振兴发展中医药,利国利民,改变西医医疗“看病贵”,“看病难”的医疗困境,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简、便、验、廉的方法,解决医疗民生问题,是人人都应担负的重任。那么就须以仁与文,医与药,一脉相承的中国固有文化精华来培养壮大这支德术兼倍的人才队伍。师承带徒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要手把手,面对面,让他们直接进入临床实践,积累经验,及早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诊疗特征,培养一个合格为民众健康服务的中医师。

1.3 培养中医仁文医术的综合理念

中国传统固有文化是古人先贤于自然万物的直观体悟而总结出来的精华。传承仁文医术的综合理念,固有文化及汉医经典必须之常识,仁文深厚则解,熟烂于医者胸中。见病说其病因、病状、疗法、用药,师诚学实认真刻苦之精神。培养深厚的固有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认识中医行业,掌握中医基础,学到临床上的知识,在从事临床的诊疗,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掌握的更加范围广泛。能够具有理解和领悟中医理论知识临床诊疗的优势性,进一步增深学生领悟能力。对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培养1~2年或2~3年,改变中医已面临在社会中日趋式微衰退至改行成为西医或另谋他途的局面,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4 学员领悟四诊合参的关键性

让学员真正理解掌握中医的四大法宝,不偏不倚,望、闻、问、切的简而奥。不需要西医那些昂贵的而繁琐的仪器,(有须时候适当配合共性合理的物理检查)。四诊合参面面关,辨证分明,阴阳属性,依次讲述,诊断某症某方归经用药,依次阐明用意。学员对切诊的困惑给细心认真的讲解、观模,因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又未必明于手,心胸中虽知然也,但在指下又难说明,这种情况下一点、一指、一肤的指点,让学员领悟。达到悟性诊断一致,辨证用药分明的共性认识,师承以经验与理论结合实践三大部相溶于一体,不至于各执一词。

1.5 读、学、实、研的价值与基础临床一体化的重要性

以上古六经文化的精髓为主流的中国固有文化发展中医的生存环境,让学员在这种环境中真正去认识中医来发展中医,洞察地之五行,辨本草金石禽兽之性,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灵枢、素问、神农、金匮、伤寒启蒙之读,中医之行道也。唯中国独有的固有文化内涵,才真正能让世界人民知道固有文化所望而不可欲,欲而不可及的价值――民族瑰宝才能上升到一定的品位。

1.6 中国传统文化图书馆(室)

主要展列学习:论语、老子、周易、淮南子、通史、灵枢、素问、神农、金匮、伤寒、大医精诚、温疫学。

2 传学产研

2.1 传统中医药炮炙施法真实性

目前,我国迄今为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用药剂型,“食”与“服”、“煮之饮其汁”的汤剂外,其余散、丸、丹、膏,如酒丸、醋丸、油丸等。方不大,量重力专,奇方之制,君二臣四,有效的方子到现在经实践用于临床使用价值都是很高的。为医者的主要目标是治病有效、省钱、环保、自然、养生、健康、长寿。几千年的精华部分不但没掌握学会,反而关门不学,引西丢东,传统的不用视而落后淘汰,真伪不分,传统精髓价值则一跌千丈。我以上表述的并不是不理解西学,西学的独有直观长处也很好。中华传统中医药是以环保与大自然早已超前到位。把两种医疗不是一样的文化体系生拉硬扯混为一体说,又怎么能一致与合格呢?都搞的昏昏忽。

2.2 传统医药的本质

东汉《说文解字》:“药治病草也”,药有金、玉、石、草、虫、兽,而能云本草者,诸药为中草类最多也。“本草”它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以草类治病为本的所以古人称之为《本草》。因时代的延续,本草的内容也相继增加,因本草的内容广泛,系统而真实,详细记载的365种药材。详述性味功能与主治,传统炮炙法从略,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种。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上品治未病,可长服、久服;中品有病就治,甚酌使用;下品专攻大毒(大病),见好就收。这充分说明了药以治病是药的功能,是药以治病因毒为能,非之大毒、小毒谓之毒,是药三分毒之说须给松绑了,无病药乎?

2.3 传统炮炙工作室

以雷公炮炙十七法。器具、操作细节从略,充分让学员动手观模草本植物至细心炮炙的全过程。对本草药物的煎、切、研、烹、蒸、炙、炼、炒、焙、制、炮、煨、度、镑、浸、水飞、露、曝,传承这些固有文化的精华是重要之重。

2.4 传统散、丸、膏、丹的制剂实验观模室

器具、操作细节从略。让学员看得见、摸得着,真正认识衣、钵、篱、篮、斗、旋、煎、炒、切、研的真实性,即是实验室,又是高级厨房,亲自尝视。历代医学高手大家独不烦尝视饮药,为疗之难而得愈,精心施治(炙、制),求疗效高,流传于世。

2.5 中药材标本与地道季节季药研究室

篇8

[中图分类号] R2-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84-02

不仅中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医学。而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两种医学模式该如何共存一直受争议。2014年5月24日,世卫组织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该决议由我国提出,马来西亚、韩国等国联署。决议敦促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采纳和制定本国传统医学规划或工作计划,确保传统医学服务的安全性、质量和有效性。2015年12月20日,总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做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勇担中医药振兴发展重任,适应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坚持中西医并重。撷英拾萃,下面,笔者将分析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传统医学现状,并与读者一起深思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医学模式。

一、医疗

在日本,汉方医学是融合了其本国历史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当西医进入日本成为主流医学时,日本基本废除了传统医学,而如今,日本有多家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设了以“汉方医学”、“补充替代医学”或“东洋医学”为名的传统医学门诊。日本各地都有多种日本传统医学诊疗模式存在,如私立医院、诊所、针推、理疗治疗院。2003年日本医生的汉方制剂使用情况统计发现,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使用汉方制剂。日本批准的处方药中有148种汉方药,均纳入健康保险;非处方药中有210种汉方药,总使用率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传统医学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样,中国也处在中医和西医并存的时代,中西医都能服务于人民。

而韩国从事传统医学诊疗的医师被称为韩医师。在韩国,传统医学和西医的分界非常严格。韩医师在接受韩国传统医学教育同时,需要完成各种西医内容的学习,但仍无权给病人使用西药。西医师同样无权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病人。虽然韩国的国策和法规并不完全支持传统医学,但韩国人民普遍愿意接受韩医师的治疗。

与中国、日本、韩国相比,马来西亚传统医学类别较多,分为中医学、马来医学、印度传统医学,并已成立传统医学的自我管理组织。这有助于对其从业成员的组织、注册、建立其行业活动的管理标准。

据此可见,邻国的传统医学在医疗服务当中具有一席之地,与西医一起承担着为人民健康服务使命。但传统医学和西医该如何合理有效地并存?什么情况应选择传统医学方法治疗,什么情况应选择西t治疗,什么情况又应选择传统医学和西医结合治疗?如何规范多种医疗模式并存下的医疗市场?这些问题一直值得深刻探讨。

二、教育

邻国是如何对待传统医学教育呢?日本政府曾经废除过传统医学,同时废除传统医学教育。但近年来,传统医学课程,如中医学概论,重新进入大学成为必修课程,但仍未有专门从事传统医学的医师资格批准制度。尽管如此,仍然有爱好中医药的西医医师、药剂师、护理人员通过日本东洋医学会的专科医生的资格考试和认定,参与传统医学的推广。

此外,日本的传统医学科普知识在民间的宣传做得非常好,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黄帝内经》、《中医学入门》、《中医学概论》、《中医临床中药学》等书籍图文并茂,而且浅显易懂,已有漫画形式出版物,很受民众欢迎,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中医的推广。相比日本,中国更重视传统医学的发展。在专业设置上,我们不仅有中医专业,且在中医专业中开展了西医课程,我们有西医专业,并且成立了中西医结合专业,致力于中医和西医的差异及如何并存的研究。但向国民推广传统医学理论这一方法可以借鉴日本。

韩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在学制和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学制长。韩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学制为六年。2.课程任务繁重。3.升级制度。即每年均设准入考试制度,未合格者不能进入下学年的学习。4.修炼医制度。在课程的设置中,仅安排了临床见习并未安排实习,学生如想提高实践能力,可选择做修炼医,将临床实践能力和经验的培养纳入继续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医学培养模式充分表现出选拔教育的特点,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载岐伯语:“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传统医学的接班人,必须能够忍耐学习过程的艰辛,有强烈的学习志愿,热爱所学专业。我国中医院校的本科学制基本为五年,本硕连读一般为七年,学生在学时间较短,无法解决与现代科学文化环境冲突的问题。传统医学的传承需有适合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大学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应该通过合理的学制设置,帮助学生适应传统医学的学习。

篇9

中医学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m。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与中国哲学的统一体,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天人合一思想下,运用天地、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将生命状态下人体气化结构的脏腑、经络、气血等与哲学思维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辨方法,并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进而用以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现在的中医药院校学生是在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中成长起来的,经过严格的现代科学的训练和熏陶,长于理性思辨,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底蕴,很难把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2]。所以,在中医药院学生中,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与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是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当务之急。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关键是发展抽象思维,突出临证与感悟。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很多概念都是非常抽象的,如中医概念中的“藏象”、“’肾藏精”、,},,主神明”等与西医学相关概念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两种思辨体系的冲突,尽量避免现代医学中相关观念对中医基本理论认识的束缚。同时要加强中医临床的实践,鼓励尽早跟诊老师针灸、抄方等,在实际中学习和认识中医的基本知识点、概念、治则治法等,既建立信心,又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医院校的学生进入临床越早越好。

2重视经典的学习

学习中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必由之路。中医经典是指中国古代医学经典,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学术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医学著作。主要包括《黄帝内经》《伤寒i}))《金C要嘟《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著作。对临床医生来讲,《黄帝内经》《伤寒论》尤为重要。《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其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医生命观中的天地阴阳主线,就人体生理病理中关键体系如藏象经络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治则治法和预防措施等都有论述。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和渊源,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临寒i})>创立了六经辨证,确立了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其三阴三阳理论体系源于《内经》而又有所创新,含有丰富的辨证思维内容,是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为后世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本,中医的灵魂,是中医学两千多年不竭的生命力,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曾有学者专门调查多名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注重中医经典的研究和学习,是学好中医的关键所在。从汉代到清代,一千多年中医发展历史中,凡是在中医临床领域有所成就者,皆不离经典,皆依靠经典。近些年一些中医界老前辈和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这样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医临床医生水平下滑的关键是要“读经典,重临床”。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人才研修项目”,将四大经典列为唯一研修内容,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正确之路。

3针灸和方药并重

现在中医临床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个是以针灸、推拿为代表的外治法,一个是以方药为主的内治法又称大方脉。二者各白有独特的理论基础,不同的诊断治疗方法。作为中医临床中的两种重要治疗手段,各白有适宜的临床适应症。古人是针药不分家的,而现在的状况是二者严重的割裂,这种割裂之源就在于中医僵化的教育体制。毫无疑问,现代中医药大学学生所受到的中医教育是一种割裂的教育。中医院校学生一入校就会按照专业的不同分为针灸学院和基础医学院,前者以经络理论为主教授针灸,后者以脏腑理论为主教授方剂中药(大方1}7},学生毕业的分配也是被分别对应到针灸科和中医科。这样的结果就导致现实的一个怪相:会针灸的中医师不会开方,会开方的中医师不会针灸。而社会所需要的是真正的中医,是针药结合的中医。由于现行中医教育体制的问题,临床中真正能做到针药结合者实为罕见。即便有尝试结合者,也经常将经络系统隶属于脏腑系统之下,将经络理论中的概念直接套用在脏腑辩证中,或将脏腑理论的理法、治则直接套用在经络辨病治疗中。而对于针药结合的认识更为简单,如能既给病人开了药又扎了针就叫针药结合,而对二者理法方治的异同深究者甚少。经络理论不同于脏腑理论。以五官为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核心,基本上是以脏腑理论为主。所以学生一开始就会形成以脏腑理论所表达的脏腑和头面官窍之问功能联系的五脏五体的知识体系,如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唇等等。五脏五体的知识体系的确是中医气化结构中藏象系统相关理论的重要认识,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在中医气化结构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经络系统,而它的理论体系对头面官窍功能的描述却非如此。从经络理论角度来看,手足阳明经、太阳经等循行过鼻,手足少阳经等循行过耳部,手足太阳经、足厥阴经等循行过眼部,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任脉等过口唇,足少阴经、足太阴经等过舌。这些结论明显和脏腑理论不同,但是同样在临床中对相关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此,要真正培养针药结合人才,就是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的异同点,包括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正确指导临床实践。

篇10

1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拥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策略,是促进三农发展的基本架构[1]。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相应概念来源于2003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并在2013年于全国范围内推广落实;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其主要针对乡村发展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出解决办法,符合农村群众的现实期望。能够看出,“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处于同根同源的地位,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支持与指引下,“三农”发展架构逐步成熟。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均是在一定时期内推行的工作安排,其内容的设定均具有时代性特点,着重贴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美丽”是没有尽头的,但是“美丽的目标”却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具体而言,必须长时间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并结合农村地区现实发展情况与建设需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路径、主要内容等实施更新调整。第三,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表现出相互补充、搭配的关系。其中,乡村振兴属于战略层面的部署,而美丽乡村建设则为措施层面的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能够生成更具体的政策内容以及举措方案,驱动着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一步丰富,最终达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的效果。无论是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还是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言,均需要为农业发展升级提供支持,让区域农业逐步发展成为“有奔头”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提升农业生产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农业生产与弄农村生活升级,并让乡村逐渐转变为住户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价值分析

在当前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为关注,相应问题的解决成效不仅关联着国计民生,也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性。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迅速、广泛推行,为三农问题的更好解决提供支持。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言,相应工作的展开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行之间有着极高的重叠性,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落实,也切实满足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现实需要。实践中,出于对促进乡镇振兴战略推进提速增质的考量,必须要精准把握着力点,强化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更好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相关工作的展开,促使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好保护了农村特色文化,并达到了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更好发展的效果,整体支持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成果巩固。因此,联动展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展开路径探究

3.1打造生态工程,强化公共设施建设

(1)优化整体规划一方面,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前,相关人员应利用科学规划布局理念适时打造生态工程。相关部门需实行优化调整整体布局规划,利用点与面的结合来全方位加强乡村振兴。具体来看,相关部门应依照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布局乡村内部的教育区域、商贸区域、农业生产场地与文化广场等,在合理优化多项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乡村教育,适时提升该区域村民的教育水平,完善地区教育质量。(2)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在实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参与者可利用适宜理念及时改造旧危房,通过对扶贫工作的结合来规范农户的房屋建设,增强农屋建设标准,做到美观、实用与安全,在妥善解决相关矛盾后,增强乡村各项布局与功能的合理性,更为合理地打造出以生态为主的美丽乡村工程。实际工作中,应当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设定为打造美丽乡村、持续优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条件等方面,加速农村地区生态工程建设;设定美丽乡村试点,并充分发挥出试点的区域带动性作用,促使区域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成为现实;持续加深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驱动重视建设转变为建设、管理与经营并重,把握政府部门占据的主导性地位,同时落实多元投入机制,促使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常态化保持;搭建并引入全域美丽乡村骨干体系,重视农村地区家前屋后和村内公共空间清理项目的切实落地,以此构建起一批宜居村庄;重点推进区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先行先试开展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投入等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各级美丽乡村建设,驱动生态工程加速提质。(3)完善基础设施在以往城乡发展中,城市居民可基于广场、公园休息闲聊、锻炼身体,而农村区域的公共设施不全,农村的劳动人员与孩童同样向往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其希望能够在公园中运动锻炼与游玩,因此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共建美丽家园过程中,应逐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可安于现状,需从农村居民需求入手,加快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此外,乡村振兴发展期间必须做好交通设施建设,从公路、高铁、桥梁等交通设施入手,切实提高农村交通条件,以此拉近城乡间关系,关注民众利益,确保农村区域能够紧跟时代进步而发展,使乡村居民能够实现舒适宜居生活。因此,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共建美丽家园期间,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使新时代农村能够展现出新面貌。(4)做好卫生治理在农村地区长期发展中,对于生态保护及卫生管理内容存在忽视,且受到物质条件及受教育程度限制,在农村发展期间可能出现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如垃圾乱堆等,此外,新能源在农村现已未实现规模化普及,造成了一定能源浪费。针对上述问题,应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理念,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推进新能源入村入户工作,针对农村现有问题着手解决,同时持续推进厕所改革,全面消除旱厕,使利民政策能够切实落实。考虑到垃圾乱堆现象,应贯彻落实垃圾分类政策,做好地方性垃圾收运处理站建设,从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方面改善农村环境,切实推动美丽家园的建设。

3.2多渠道发展乡村产业

(1)发展乡村旅游业在新时代产业发展中早已推出了“旅游+”模式,并依托于该模式形成了“旅游+农村”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过程中,应以共建美丽家园为目标,依照农村区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拓展旅游业,若该类旅游业带有适宜的生态特色,不仅能为广大游客带去适宜的体验感,还能增加该地区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保证区域农业效益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广大村民的整体收入。结合当前乡村旅游产业来看,其主要以采摘园、农业工业园、特色民俗为主。①采摘园。将农村特色耕种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构建采摘园区,由旅客自主动手采摘,实现体验消费。②农业工业园。打造主题式工业园,将特色养殖业、种植业以工业园的方式建造,并增设工业园市场及特色小吃,在提供体验式产品的同时,带动当地特色产品发展。③特色民宿。以当地民族习俗、文化传说为主题改造房屋,以此完善乡村旅游体系,健全配套设施。(2)发展特色种植业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需适时强化科学技术,管理人员精准找出该地区适宜的种植品种,利用适宜的科学技术来发展该类品种,增进该品种种植与栽培效果,提升该品种的优良性,有效缩减农业市场的各项风险。最后,相关部门管理者还可在该乡村搭建与农业种植相关的信息网络平台,将农业种植信息投放到该平台中,并利用适宜的网络宣传来强化区域特色种植业的发展,从而借助多项渠道来发展该地区的农业产业。(3)实现协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需要着重发展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形成特色农业品牌,以此助推美丽乡村建设[2]。此时,要求深入挖掘、开发农村地区的优势特色,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建设与集群化发展,在乡村内逐步建设起优势产业带。在实际产业规划期间,应注意打造协同效应,整合村落、乡镇力量,以区域为单位展开统一管理。在协同发展建设期间,应做好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建造区域性产业园、物流园等,以行业为单位成立区域产业联盟等地方性产业发展组织,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整合力量,突出优势,继而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从产业角度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4)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出乡村之间的联系性优势,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村地区优势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另外,应当重视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性优化发展,结合乡村文化推行文旅融合产业建设,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以此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为良好的经济环境。例如:①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价值,使作物能够以产业链下端的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②打造无公害等农村地方品牌,并做好农产品等级划分,用于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以此逐步形成品牌优势,继而实现农产品增收;③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渠道销售农产品,构建“线上+线下”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以此促进农产品销售。

3.3充分发挥村民主体性,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在建设美丽乡村期间,相关部门需将村民主体性发挥出来。一般来说,在实行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其重要建设目的促进乡村效益,更好地为村民提供便利,因而应采用适宜方式来发挥村民作用。其一,在实行各项乡村发展与惠民政策前,该地区管理人员应仔细问询当地村民的具体意见,若其对该项政策存有异议,则应通过讨论与研究来完成对应修改。其二,在发展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村民综合素养的培养较重要,相关部门可依照该地区发展的特色,为相关村民制定适宜的培训计划,即广大村民要利用该项培训来提升自身的农业种植、管理水平,了解该区域具体的农业产业结构,利用自主自治意识的提升来强化对该乡村的归属感与荣誉感,继而有效增强乡村建设水平,提升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力度。其三,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文件指导,做好农村区域“三生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划分,调整农村零散化土地板块,进行空间整合,以此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率。而在农村土地空间规划期间,规划主体不仅限于专业规划人员及当地政府人员,还需引导当地农村居民参与其中,选取农民代表作为纽带衔接农村规划项目与当地居民,以此彰显村民主体地位,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丽家园建设中,此外,由村民参与其中后,可极大提升农村国土空间规划效果,继而切实满足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另外,在推行美丽乡村的优化建设工作中,应当着重整治乡村环境,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实践中,需要在村党总支部的指导下,由党员带头整治村庄环境卫生,同时积极引导农村群众参与其中,切实发挥出农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农村群众广泛监督的作用,促使农村群众明确责任,自觉清扫、相互监督,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营造共同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氛围;结合不同乡村在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3.4强化村级文化建设

在建设村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落实以下几项工作内容:第一,在开展村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管理者应设置多种与村级文化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利用该项活动可适宜增强村落内部文化的特色性,比如,相关管理者可设置“戏剧村庄”“村庄节令故事”等活动,并借助该项活动来深入挖掘出村庄内部的特色文化,增强村级文化建设的合理性。第二,部分村落受历史影响,其内部存在一定数量的文化遗产,在实行村级文化建设期间,管理人员需精准保护该地区特色的文化遗产,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文化保护相结合,设置不同形态的“乡村记忆”档案馆、村志馆与博物馆等,在历史记忆的影响下,增进乡村内部的地域特色,继而把当前各类乡村打造成广大村民的精神家园。第三,在农村环境内定期举办多样性文化实践活动,如文化节活动,以此助推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价值性更高的文化品牌,推动乡村发展成为农村居民的人文家园、精神家园。第四,针对村落“老建筑”,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修复管理工作,保留村落文化细节,使“老建筑”成为农村美丽家园建设工作的见证人,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强化村级文化的建设工作中,还要着重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在农村环境中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理想的环境条件支持。对于不同的乡村来说,其在长时间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需要着重提取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而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中要重点完成的任务,特别是要关注对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手工艺文化等等,可以结合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对地域文化影响力的持续性扩大,实现文化振兴[3]。

3.5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优化建设

农村地区的发展依赖于农村集体经济,因此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优化建设,持续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地区更好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经济基础。在当前的实践中,可以依托两种方式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即乡村集体资产盘活以及依托农村产业提升经济水平,必须要结合乡村地区的现实情况与需求选取不同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水平,具体包括:第一,在农村地区推行合作组织带动模式,依托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突出当地产业优势,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并根据资源特色打造优势产品,在农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实现统筹管理。为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要求农业合作社由村民代表构建委员会,并搭建监督监管机制,做好权力约束,以此切实保障各村民利益[4]。第二,推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结合集体土地、资金等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在情况(下转第30页)资源与旅游风景条件,发展旅游产业,同时结合仙海水利风景区的特点,在当地乡村发展康养、旅养产业,同时康养、旅养产业为乡村带来人流与老年人,与当地老年人形成交往活动与聚落空间。同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深挖历史文化融入乡村风貌与乡村产业中,打造适合旅游与老年人的产业与产品,例如旅游装备,民宿(包括旅游型民宿,康养性民宿),餐饮,书法国学堂,中医文化体验店,禅茶文化店,仙海文创产品店等。同时打造中医药材耕种体验店,茶树采摘体验店等,重构生产生活聚落空间,让外来游客有所体验,让本地村民寻回耕种生活的习惯与乐趣。通过吸引同龄人,注入活力产业的方式,重构活化乡村产业聚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