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2 14:56: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篇1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在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引进各类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

1基本情况

1.1吉林省智慧农业平台敦化市分平台投入运行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借助吉林省智慧农业平台,于2015年建设了敦化市智慧农业综合分平台,完善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自2015年选点外业地基建设,2016年安装调试设备,已建成玉米智慧农业平台示范点三个:一是敦化市江南嘉源专业农场。该农场在江南镇新设村,该村有农户55户,76公顷土地,其中种植玉米55公顷,黄豆、蔬菜杂粮21公顷。现在该村土地已经流转到嘉源专业农场,农场统一规划,规模种植,玉米生产规模稳定在50公顷以上。设置示范点位置距离农场1.5公里,交通便利,与移动基站较近;二是鸿发专业农场。位于沙河沿镇,该农场投资760万元,其中21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投资,其余550万元用于固定资产投入:土地总面积达到705.4公顷,全部用于耕种旱田。设置示范点位置距离农场2公里,交通便利,与移动基站较近;三是敦化市官地镇江南村专业农场。位于官地镇江南村,该村有农户66户,耕地面积135公顷,玉米种植面积在110公顷。该村是朝鲜族村,农民大多数外出劳务,土地都流转到农场。设置示范点位置距离农场50米,交通便利,与移动基站较近。三个示范点均已正常运行,通过智慧农业平台可以实时统计农作物生理指标,并实时观察农田农作物长势、病虫草害等,对自然灾害预警进行及时有效调度,有效提高了当前农业智能感知与智能控制水平。同时,敦化市的两个大型企业也自行投资建设智慧农业采集点接入到智慧农业平台。一是敦化市沙河沿镇华力外贸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民营企业。现有职工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主要经营范围是:农作物常规种子选育、研发、销售,粮豆种植、加工、销售,粮豆、土畜牧产品的进出口业务,是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二是雁鸣湖种业专业农场。农场成立于2010年1月,现有科技人员13名,其中国家二级研究院3名,有高级专业职称3名,中级专业职称1名,初级专业职称7名。是在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基础上成立的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专业化农场,流转土地面积650公顷,经营范围主要以大豆、玉米生产为主。两家企业加入智慧农业平台,进一步实现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应用。

1.2敦化市“三农”服务平台投入运行

在当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补齐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的短板,是农业信息工作的重心。敦化“三农”信息服务平台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有网页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两种进入方式。平台下设多个专题栏目,有惠农政策、办事指南、地方咨询、农时农事、供求信息、有问有答、价格信息等,农民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提高办事效率、知晓农产品价格信息、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生活的状况。该平台的建成极大地满足了农民对新常态下“三农”信息的需求,更是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尝试。

1.3推动农业政务信息化

为了拉近政府与农民间的距离,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深入落实智慧城市发展理念。敦化市智慧城市平台农业局平台先后回答农业相关问题135条,及时解决百姓问题,提高了政府服务形象,完善了政府服务体系。为了提高农业局服务影响力,敦化市农网网页端、微信端页面不断丰富,及时农业动态信息。信息中心每年都向中国推广网、延边农业网、边陲党旗红、敦化新闻网、敦化农业网等网络信息,《延边日报》《吉林信息》《延边信息》《敦化通讯》《敦化信息》等报刊工作动态、农事指导等各种信息,得到了群众认可。

2存在的问题

智慧农业虽然为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但是在运行中也面临了许多问题。一是农民认识不到位,总觉得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不可靠,坐在炕头就能看到地头上的作物生长不可信。农民的认知障碍给智慧农业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偏远村屯电脑使用率不高,有些农户家里还没有电脑,网络信号普及的还不到位,网络信息传输慢,给增加建设智慧农业示范点的数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是由于天气变化、网络信息传输问题、人工导致等原因,使得采集信号中断,传输视频黑屏等情况常出现。

3发展规划

智慧农业虽然普及与推广难度大,但是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克服困难,在保障现有智慧农业示范点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增加示范点数量,并且利用本职优势,加强智慧农业知识的普及,加大智慧农业的宣传,提升农民对智慧农业的认识度。

3.1增加智慧农业平台示范点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会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持资金,争取扩大智慧农业平台示范点的数量,不断普及智慧农业平台的应用。

3.2加大智慧农业平台的宣传力度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会利用本职优势,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及农村信息员培训的契机,增加智慧农业相关知识的培训次数,提升农民的认识度。

篇2

近年来,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农业信息网牵头,串联起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及村组信息服务站点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引导与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交叉行业,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系统的政策引导、支撑,缺少对农业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规范,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各地农业信息化大都由当地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实施,但信息基础设施掌握在经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手中,大量涉农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土地、规划、水利、科技、商务、民政等众多部门,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农民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联系实际不紧密的问题,原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运维、农产品电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看,在农村地区,还有近5%的行政村没有通网络宽带,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

虽然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获得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相关科学研究多偏重概念,导致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度低。农业信息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受到当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利益分配机制制约,信息传输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信息服务站点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持续化的服务更多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 农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集和整理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特色,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标准、网络交换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在农业信息标准支持下,建设省市各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向社会,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部门服务职能在区域中的本地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技服务信息化,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3.2 农业电子商务广泛推进

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经营效率。选择支持一批农业生产稳定、有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与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营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实现生产与消费透明、双向互惠共赢。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走进城市社区、建立微商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微商规范,保证各类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交易,促进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篇3

一、前言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的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农作物的需求增加。农业的发展受到土地、水等资源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农业的转型迫在眉睫。在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发展农业运作的信息化对促进新型农业大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发展的现状

农业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运作,与信息化似乎丝毫扯不上任何的关系。但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生活的今天,在农业发展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变得顺理成章。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庞大,地域宽广的国家。它农业发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输出国。而目前许多的农产品却要依赖进口,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由农产品输出大国转变为农产品进口大国。首先,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且中国人口基数大,也就意味着中老年人偏多,劳动力普遍不足。工商业的劳动力尚且不足,就更加难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1]其次,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建设用地大大地超过农业用地。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耕地的总体质量下降,资源配置的计划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最后,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本身也存在有很大的问题。本身农业的发展大都依靠农民,而农民这一群体本身存在的特性,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呈现一种畸形的发展方式。从事农业大都是为了生存,仅仅是为了得到物质上的享受。目前的发展现状是值钱的r作物大量的种植,农业产出比例严重失调,致使整个的产业结构的和谐被破坏。

(二)农业信息化的缘起

农业信息化则是在不同农业的基础之上,以信息知识的投入为主体的新型的农业。其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等新型的科技产品,通过人工的控制来进行农业生产的调配工作的。

农业信息化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严重不足的问题,信息化农业的执行者大都是机器,是通过电脑进行操控的,投入的人员配比较少。而用地紧张的问题在新型农业的发展中也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无土栽培通过营养液对农作物进行培育,有效地减少了土地这一资源对农业的依赖性。[2]最后,农业的信息化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有极大的帮助。信息化可以自动化的监控农作物的实时需求,可以更好地调整每一项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而且在农作物的售出方面也是有其天然的优势的,将卖家与买家更好的联系在一起,帮助卖家买的一个好价钱,帮助买家买到自己所需的产品,将农作物交易市场更加的规范化。

三、农业信息化的利与弊

(一)农业信息化的有利之处

1.各种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农业信息化将可利用的资源都加以利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自动的分类处理农业发展的资源。在过去不可利用的盐碱地在其合理的划分之下,都可以用于发展沙枣等抗旱作物的生长,并在一定时间段内促进土壤的有机化。关于水资源的利用,信息化的处理改变了以往喷灌的浇灌方式,合理的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给予农作物以适当的水分。

2.与市场合理的接洽。落后的生产管理与小农意识支配下的生产,大多数是脱离市场的生产。农民们的生产计划大都是按照政府的指示去做,缺乏市场观念。由于信息的不灵通,盲目的种植,难免会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而农业的信息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利用网络信息指导生产,再通过网络售出。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困扰农民们的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收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提高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善于经营的新型农民。现代社会中,农民还是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同时,对农民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不仅可以快速地掌握实时的农作物需求信息,还为农民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农业信息化的弊端

1.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个别的试点外尚未在全国范围之内开展。由于对城镇信息化的投入比重过大致使在农业信息化上的投入过少,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还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甚至有的偏远地区,电的使用都没有普及,谈何信息化建设。[3]政府资金的投入短缺,经费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缓慢,甚至某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停留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导致了农业信息化质量的低下,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2.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信息的普及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远不如对城镇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人才培养的投入少。致使许多的农业信息数据的建立面临的困难加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农业信息化的反思

农业发展信息化对农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相当的有利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并不会影响他继续前进的脚步。纵使在大环境不利的条件下,我们仍要积极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增加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方面的法律法规;追加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将农业生产的发展放到经济发展的前端;培养专业们的技术型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转变以往的发展临安,促进农业向新型农业的转型。

四、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信息化带给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正面的。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消费观念,转而追求在必要需求之外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及建设,帮助农村仔、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绽放;更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具有科技含量的高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新的发展思维与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从业人员思想的转变,将农业仅仅是农民们的事情转化成是关系到所有人的正常生活的事情。[4]有利于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减少农业发达地区的人才外流现象,既发展了农业生产有保留住了本地的人才,还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的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的现象。可以说是一举数得,因此发展农业的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语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大势,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都并非是不可解决的。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存在的,鼓励支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十分的必要的。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双山镇双山农副业基地管理处)

参考文献

[1] 孙威.“互联网+”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商业经济,2017(03):98-99.

[2] 韩松林.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

(05):200.

篇4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44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 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 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r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 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 总结

篇5

1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成果越来越多,每天有上万的农业信息化成果。但是,这些农业信息化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倍农业企业及农户采用。这是因为我国农业信息的利用率较低。首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较少,并且,大多数是年轻人用于网络交际、玩游戏等,很少用于农业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地区极少农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1.2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加强当地国内外农业市场及农业发展政策的认识。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户采取小型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方式,导致农户的农业收入较少,不愿投入较大资金引入人农业信息技术,导致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1.3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高

首先,农业信息使用的硬件成本较高。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农合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支付不起昂贵的互联网费用。高昂的农业信息花费使农民望而却步;其次,计算机软件和服务费用更高。农民使用网络的培养相当于一年农业收入的百分之是,大多数农民不会使用信息技术,被信息技术排斥在外。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重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2.1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的使用者是农民。而农民的素质及信息使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首先,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使农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额重视;其次,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技能。

2.2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去。为此,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例如,相关部门开展电子农业、农家乐等农业发展项目,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2.3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

农业信息基础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首先,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电视、电脑、电话等传播媒介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开展资金补贴,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服务,使农民能够及了解网络上的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贸易;最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农业发展信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4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树立信息化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引导,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为农业信息化提供资金支持;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农业信息系化发展中,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投资,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篇6

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农业领域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出新型智能化工具,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决定着国家整体层面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改变。所以,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科学预测未来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这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目的以及理论依据

1.1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目的

首先,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可以对农业信息化运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将各个时期农业信息化构成的要素提取出来进行单独的动态纵向比较,可以对比出当前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判断农业信息基础设备建设状况。通过横向对比各项构成要素,可以判断他们是否平衡发展,是否与建设计划相匹配。纵向对比各个地区农业信息化综合测度指标,可以发现区域之间的差距;而通过自身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横向比较,可以判断该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1]。其次,可以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合理预测。通过对农业信息化测度数据的分析,根据数据的连续性走势来判断和预测农业信息化各构成要素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够准确识别出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进而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发展可以避开不利因素的影响,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制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可以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借助测度指标体系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测度,科学定位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层次,然后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

1.2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测量农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测量信息能力。构建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主要依据对农业信息化内涵的理解以及信息传播理论,在相关农业政策、服务以及人才等环境作用下,牢牢坚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起点,借助信息服务媒介以及信息技术,到达农业信息用户,进而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产生出对应的效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了出版农业书刊以及搭建农业信息网站等,涉及到的媒介包括了电视、广告以及互联网等,用户信息应用主要是信息经过开发、整理加工后到达应用层面,并产生特定效果的过程。效果包括农业经济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然而,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体系存在数据采集方面的漏洞,造成了农业信息化测量中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比较困难[2]。

2构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指标时,应当保证其符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特点,将指标的含义规定清楚。要根据测度目标,参考系统理论,抓住核心指标,形成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以及有序性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体系能够真实体现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要以信息化六要素以及《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参考依据,结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建立指标体系。在选择测度指标时,应当确保指标是易于理解、学术界公认以及实际中最常用的指标,同时要参考统计资料以及统计年鉴,充分开发已有的资料和数据,降低使用者的理解难度,减少收集、整理信息数据的难度。其次,要坚持简明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农业信息化具有构成复杂、内容多样化以及涉及面大的特点,测度指标的作用就是解释、说明测度对象的农业化发展水平,因此,全面设计指标,合理选择数据,才能全面反映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实施科学的定量分析。然而,全面性并非要求将指标设计得过于细化,如果指标体系过于细化,过于复杂,将会提升计算以及解释的难度,影响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性。所以,设计指标时,必须兼顾全面性以及简明性,合理取舍,既要全面体现农业信息化,同时要舍弃效果不明显的指标,简化指标体系。另外,要坚持开放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特点。农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含义,所以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保持对应的规范以及统一,一方面要与国家信息化水平相接轨;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农业信息水平未来的预测问题;另外还必须能够实现各个区域之间的对比。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制定出的农业信息化指标必须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要保证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应当允许选择一定的替代空间,确保将各地农业信息化的真实发展状况准确反映出来,进而引导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制定测度指标体系时,应当考虑到指标方法、内容的纵横向可行性,保证指标体系可以在对不同对象以及不同时期进行对比时体现出一定的差别。

3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解释

3.1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当前,针对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进展较慢,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现行的农业统计体系还有待完善,如果盲目使用信息化测度的常规手段和国家信息化测评体系对农业信息化进行测度,在获取相关数据时就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影响测度工作的开展[3]。基于此,文章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以对农业化信息内涵的理解为基础,根据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相关理论及原则,充分考虑实际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以及测度的复杂程度,最终将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建立为21个指标,6个大类,见表1。

3.2农业信息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解释

1)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基础运行的主要内容就是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了开发以及利用农业信息化资源。从形式上看,农业信息资源包括了图形信息资源、文字信息资源以及视听信息资源。从这些角度选取指标,能够将与农业有关的数字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以及模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全面反映出来。数字信息资源指的是储存在光盘、磁盘上的数字化信息以及网络中所储存的信息,测度指标为农业网络信息数据库总量以及百万人涉农万展数量。文献信息资源指的是农业出版物之类的以纸质作为信息储存载体的资源,其衡量指标为农业出版物数量。视听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了电话、广播以及电视等多种信息传输形式,选择人均通话次数以及农经类电视节目的播出频率作为衡量指标[4]。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神经系统,同时也是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信息资源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这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的信息网络。衡量传统网络建设情况的指标为电视机以及电话的普及率,衡量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情况的主要指标为计算机的普及率以及长途光缆覆盖率。3)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将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生产领域,推动农业持续、长远的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依靠农业信息技术,测度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测度的关键内容。从理论层面上看,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出农业化进程中的各种新内容以及新概念,例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系统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等方面的指标。但是实际上,这些先进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率较低,搜集数据的难度较大,所以测度可操作性大打折扣。为了能够降低测度难度,笔者选取容易获得的数据作为测度指标,比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比例、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等。4)农业信息产业。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会在农业信息产业发展上有所体现,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间接反映出农民对信息服务接受的情况。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考虑,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是将来这两者也必定会成为农业信息发展的支柱产业,所以在衡量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时,选择的指标为农村GDP中信息咨询服务业产值以及网上农产品交易额所占的比例。另外,邮电通讯业也归属于信息产业,所以也选择人均邮电业务量作为衡量指标。5)农业信息化人才与农业信息化外部环境。当前,农业信息化人才包括了农村信息员、技术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所以选择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比例以及覆盖率作为衡量指标。农业信息化外部环境包括了有关政策、政府行为以及农民行为等。目前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以及法律较少,所以仅以政府行为以及农民行为作为衡量指标。在政府方面,选择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例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研发经费支出在农业GDP中所占比例作为指标,衡量在农业信息化中政府的支持力度。在农民行为方面,采用信息指数以及劳动力文化程度作为指标。其中信息指数是指农民个人消费中教育文化娱乐用品、通讯以及交通等各项服务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

4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措施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上,综合评分分析法是主要使用的方法。但是综合评分分析法需要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数的权重进行赋权,这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降低了权数的科学性。所以,笔者主要介绍两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一种是横向比较法,适合于对比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能够找到信息化水平不同的原因;另一种是纵向比较法,适合于对比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信息化水平差距,同时可以对未来的信息化发展进行预测。横向比较法:对不同的地区选择n个分指标,为了方便对比要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量纲不同的指标转变为能够直接进行对比的数据。借助对各个地区的n个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得出不同地区主成分评价结果。纵向比较法:首先,要计算出n个分指标的权重系数,将基年各指标对应值的指数设定为100,通过不同年份相同指标与基年指标相除,得出年度不同实际指标值的指数,不同指标的指数与权重相乘,将所有指标指数相加再除以项数,就得到了信息化指数。假设信息指数为A,则A=∑W(Xi/S),i=1,2,…,n。式中:S为基数,W为权重,Xi为指标实际数值[5]。

篇7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内容。信息化的融入,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且达到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目的。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于整个信息化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打造一套高效、科学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无论是农业生产中,还是原材料、农产品、生产活动,以及资源开发等,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应用优势

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整个产业结构更好地结合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更好地通过调整来适应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广大农业产业从业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快捷、准确,且高效的信息化环境。通过信息的快速获取,从而更好地对供需信息进行掌握,进而实现对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方向性,减少生产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这种信息方面资源的有效共享,能够很好地对于市场发展中的一些生产和供需方面的矛盾进行解决。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的征途服务体系也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更好地进行决策,并且集合农产品的发展情况,展开相关管理工作。地方有关的农业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实现对农业产业生产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且优质的农业服务。

对于农业发展中,通过农业生产的快速变化情况及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对各类市场变化的快速体现和应对,并且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加科学的信息方面的服务。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是主要的发展策略,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以往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闭塞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并且通过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使整个农业生产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控制。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信息化促进了整体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在农业信息化的形势下,很多新的知识、工艺及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应用,整个农业生产活动和整个技术的推广、产品的创新开发,以及农业生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都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例如,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在生产活动开始之前,结合具体的生产需求,对生产计划进行编制,并且合理地对于市场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不同阶段的生产目标,对生产过程中各类物资的应用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增长产生动力

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是整个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农业信息化发展和相关活动的开展,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保障,加强相关投入。有关部门要做好主导,配合多方进行统一、联合建设,更好地实现资源方面的共享,并且将公用和专用进行有效地融合。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进行规划和统筹。有关部门要对于现阶段的农业信息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联合以往的信息化渠道,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转型。在信息资源利用的过程中,要对新的信息技术进行认可,并且做好对信息资源的优化与全面整合。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做好对于信息的全面收集,并且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结合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在分析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各类数据进行全面的应用,配合相应的数据分析和实践经验,对于农业生产中的各类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信息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可以更好地对信息资源的整体质量进行保障,最大化利用信息资源价值。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广大农业经济活动参与者自身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对于信息化的优势进行全面宣传,打造一个全面参与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关部门要积极深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做好引导和规范管理,带头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更好地巩固。只有让广大农业经济活动参与者真正感受到农业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优势,感受到信息化技术的独特价值,农业信息化的相关工作的开展,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和配合。相对国际社会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信息化发展中,要积极地对先进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借鉴,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交流和互换,将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地推广到国外,走向国际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互利互惠。。

3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可以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增长,并且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张承祥.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措施分析.现代农业科技,2016,(11)

[2]徐娜,李红,张帆.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探究——以温州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05)

篇8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进程很快,农业信息化方面尚未建立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统计体系,同时,由于国家信息化体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和指标还欠规范,适时进入统计报表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根据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及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政府统计的现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等原则,并综合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及研究目的,选取指示性强、数据来源可靠的发展基础、应用现状和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共18项二级指标对商丘市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见55页表1)。

(二)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

并且在分析时,所有指标均作了无量纲化处理。通过采用该体系评价后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则可通过一种降维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简化,从较多的指标中找出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使这些综合性指标尽可能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且指标之间互不相关。通常是取原始m个指标的某种线性组合,适当选取组合系数,使得这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代表性尽可能完好。

(二)实证分析

商丘市作为国家“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深入研究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探讨提升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成分分析法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筛选、简化指标体系典型的客观赋权方法,对变量较多、指标间有相关性的问题特别适用,具有权重确定客观,评价时不受各个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影响等特点。为此,本研究采用此方法对商丘9个县(市)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在实际计算中应用了SPSS17.0软件,设定提取5个因子,求得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2。表2中5个主成分的信息携带量已达到全部信息的93.82%,基本上能代表原来的指标信息进行评价。变量共同度(即变量信息被解释的程度)大部分达到90%以上,表明原有变量信息绝大部分可被因子解释,本次因子提取效果很理想,计算的各个因子得分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用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重,可得评价模型:F=0.34155*F1+0.24605*F2+0.19272*F3+0.09619*F4+0.06173*F5运用以上评价模型,根据标准化数据得各县区评价分值(见56页表4)。由于选取的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是分值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商丘市各个县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可知,永城市由于其独具的地理位置及能源优势,作为中国百强县(市)和“豫东门户”,其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县区;夏邑、梁园区、虞城县、睢阳区与永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发展相对落后;而柘城县、宁陵县、睢县和民权县得分为负值,可见发展比较落后,与其他县(市)区有较大差距。评价结果与商丘市农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篇9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述

(一)农业信息化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指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村和农业经济各个领域中,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合理的利用农村资源,使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1.农业生产作业与管理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紧密影响着农作物生产中地势地形、气候气象、土壤矿物质成分含量、病虫害分析等数据的传输,从而影响农业生产中正确的判断、决策。

2.农业生产资料的信息化

种子、农药、化肥、农用机械等都属于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有利于帮助农户有效的、有选择性地选种,育种,综合自身特性以适当的价格购买到高质量的品种及共享生产资料。

3.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主要是通过保证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买卖出售整个过程中的信息化和透明化,从而确保农产品销路高速畅通。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主要影响的是农产品的买卖流通中的信息有效性情况。

4.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

政策法规的信息化能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政策,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取向,了解自身获得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二、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经验借鉴

(一)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农业信息化在世界各地都是发展重点,且均以较快的速度前进。2015年,美国以政府为主体,以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的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已经建设完善,并广泛应用于作物生长管理自动化、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技术资源保护。现阶段已基本实现作物管理信息化,农业科研与服务信息化。我国应在贯彻本国发展战略方针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方案。

(二)国外农业信息化的经验借鉴

1.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

从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可以看出,政府部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应该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明确主导作用身份,把主要精力放到调查研究、科学规划、组织领导和过程监督上。

2.加速信息服务的全面化

法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不仅包括农业部等政府部门,还包括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商会、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科研教学系统等,它们都能为农业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服务。以此作为借鉴,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我国应大力开展农业商品展览、农业商会、信息交流会等一系列有关农业信息的服务活动。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足

由于信息化建设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且其要求的基础设施数量大,价格昂贵,对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农户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对从事此工作的技术人员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中的“人才”包含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精尖人才,在农村负责基层工作的一般信息人才以及从事农业信息人才培训的机构或组织人才。

3.农业信息开发利用低效率

农业信息开发利用低效率问题表现在采集农业信息范围小,整合筛选技术不先进,资源分散、使用性低,信息网站杂乱无章,实用性低,网站信息更新缓慢,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难,信息标准化程度较差等问题。

(二)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的共性原因分析

1.农业信息化认识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个别领导干部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主流,缺乏全面的思考和对信息化的整体把握;甚至有些还会因缺少资金或技术落后等原因对农业信息化有所顾虑,犹豫不决。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不完善

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法律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因此,我国应各健全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级,加大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支持、监管。

3.农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业部门管理分散,种植业、牧业、渔业各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导致遗漏损耗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资源。

4.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难

由于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研发链的还不够完善,增加了信息技术产品研发难度,使其在农业中普遍使用难度较大,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政府、全民农业信息化的意识

政府首先要普遍提高农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开展各种活动项目,加大对民众的宣传引导力度,加强农户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另外还要探索并寻求长期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二)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是农业信息传送流通的载体,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配备。

(三)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关乎农业经济发展的成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仅要讲究方法,还要提升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加强组织与整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五、结论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的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也一成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一种资源,推动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政府己经开始加大对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相信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一定会蒸蒸日上。

篇10

一、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的特点,从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农业信息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选取了15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表1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统计表。

二、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一)2012年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与黑龙江省其他城市比较分析

考虑到可比性问题,所以选择的城市除了地理因素以外,更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城市的规模、发展水平和城乡差距等因素。选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双鸭山市、鸡西市、鹤岗市、大庆市、伊春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黑河市、绥化市作为比较的对象,运用已建立的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哈尔滨市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评价。最终得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排的排位:大庆市、哈尔滨市、伊春市、牡丹江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七台河市、黑河市、绥化市。

(二)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讯基础建设还是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过度依靠政府也可能适得其反。农业信息化对政府的依赖性过高,会导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对农业信息化投入的关注度不均衡,农业信息化程度停滞不前。一方面如果持续加大农业信息化投资与建设,就会导致政府在其他方面投资力度减弱,这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不应忽视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想要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还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2)信息传播途径的不合理。虽然目前发行的纸质书刊杂志很多,但大部分编写晦涩、专业性极强,根本不符合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需求。而且现在书价普遍上涨,花高价买根本看不懂的书,对农民来说非常不实际。虽然有免费提供阅读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但大都建立在城市里,与农村相距甚远,这些都增加了农民获得信息的成本。

(3)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支持。人力资源也就是农业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涉农人才的培养缺少,农业信息人才数逐渐减少也是因为不重视这一资源而导致的,久而久之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和建设速度愈加缓慢,从而导致人才流失越发严重,进而造成了网络信息建设越发缓慢的恶性循环。

三、促进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理顺企业、政府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政府应该转换角色,“退居二线”。将农业信息化大平台的发展分派给各个涉农企业。政府扮演组织推动和监管者的角色。适时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百姓尤其是农民重视、了解农业信息的重要性,提高对农业信息的额需求度。合理开展多种模式的宣传甚至教育,以此提高农业经营管理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意识,提高相关人员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得以综合利用的能力。做到对信息重要性、时效性、风险性、严肃性保持警惕,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作为管理层,政府应当对农业信息化信息进行高度监管,确保提供的信息证实可靠,能为百姓带来实实际际的收益。

(二)创建多种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统媒介,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话线铺设,加大市县农业电视节目的开通率,加快农业节目进村入户的进程;建设远程农民科技培训和信息网络传输体系,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开发应用集声音、图像、数据等为一体的农业数字视频,开展面向农村地区的科学文化和综合技能培训。。

(三)加进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