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4:56: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卫生教育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二条加强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避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和重培训轻考评现象,提高现有培训资源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第三条推进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和规范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依据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和省卫生厅、省人事厅《江西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和学分标准》等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归口管理、统分结合。在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管理上做到“三统三分”,“三统”即统一归口、统一规划、统一考评。“三分”即分类指导、分别实施、分级负责。
(二)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根据卫生工作需要,结合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需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卫生人员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考核评估、保证质量。不断完善教育培训考核和评估制度,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教育培训评估制度,对每一培训项目执行情况都必须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培训质量。
(四)坚持开拓创新、提高效益。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发展远程教育,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师资,努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是以省卫生厅名义,由厅机关各业务处室承办的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以及受卫生部或卫生厅委托,由厅直医疗卫生单位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承办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项目管理。
第五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对象为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的在职在岗的卫生人员,包括临床医疗技术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社区卫生人员、农村卫生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等。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省卫生厅成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厅领导小组),由厅机关各相关业务处室组成,厅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厅领导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厅科技教育处,负责教育培训管理日常工作,各业务处室指定一名工作人员联系工作。
第七条厅领导小组职责
(一)负责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二)制定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及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总体规划;
(三)审批全省卫生人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及工作情况报告。
第八条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一)统一收集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项目内容、培训对象、经费预算等);
(二)整合、统筹和调配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项目内容、培训对象、经费预算等);
(三)编制全省卫生人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四)论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方案;
(五)监督检查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
(六)制定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估标准;
(七)考核评估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
(八)统计汇总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项目内容、培训对象、经费决算等),编写《卫生人员培训工作信息》;
(九)向厅领导小组报告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总结;
(十)负责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管理日常工作及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九条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职责
(一)制定本处室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二)向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处室年度计划,协助编制全厅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三)组织实施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
(四)教育培训项目结束后,向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培训工作总结;
(五)组织开展教育培训质量监控,并协助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考核评估工作;
(六)完成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十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协调制度。厅领导小组每年底召开会议,总结本年度工作情况和部署下年度教育培训工作安排。必要时,厅领导小组可临时召开会议,研究有关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各业务处室协调,厅科技教育处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教育培训项目,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负责相关教育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审批制度。每年12月30日前,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将下一年的教育培训计划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厅领导小组审批后,于次年初统一编制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临时性教育培训项目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省卫生厅委托医疗卫生单位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项目,由承办单位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报厅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执行情况评价报告制度。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要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将教育培训项目进展情况及相关信息报送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个教育培训项目完成后均必须请学员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效果评价调查表》(表2),统一汇总后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执行情况报表》(表3),并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三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证书管理制度。按照《江西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和学分标准》和省卫生厅年度教育培训计划要求,把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和相关岗位培训管理,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卫生技术人员颁发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和岗位培训合格证等。
第四章计划与实施
第十四条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不同,分类别、分层次编制科学、合理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并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申报表》(表1),由厅领导小组审批后,厅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年度厅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并交由成员处室实施。
第十五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包括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公共卫生人员培训计划、社区卫生人员培训计划、乡镇卫生院卫技术人员培训计划、乡村医生在岗培训计划、卫生监督人员培训计划和卫生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等。
第十六条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要认真组织实施各类教育培训项目。由中央、省财政补助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按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编制印发的全省卫生人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要求,由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按照项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
卫生人员的全员性教育培训、公共科目培训和在职在岗人员的医学学历教育由厅科技教育处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章内容与形式
第十七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内容应根据卫生工作重点,围绕岗位职责,满足岗位需求,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强调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十八条全员性培训以公共性、基础性、综合性知识为主,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卫生行风、医学伦理、卫生法律法规、面向全体卫生人员的医学综合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内容。
第十九条专项性教育培训以专业性、专科性、专题性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药学、卫生管理、面向专业卫生人员的医学学科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内容。
第二十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形式应根据培训对象、培训条件、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不同,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短期培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和远程教育等多种灵活多样方式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发展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及网络技术开展卫生人员教育培训,以解决“工学矛盾”问题,使基层卫生人员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全员性教育培训可利用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简称“双卫网”)开展培训工作,有条件的专项性教育培训也可利用“双卫网”开展培训工作。
第六章基地、师资与教材
第二十二条建立省、市、县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教育培训项目。应根据各类教育培训内容和要求,确定一批相关培训基地,如省级进修基地、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村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各级培训机构和各类培训基地要做好服务工作,改善教学条件和设施,保证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十三条从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四条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要配备有与教育培训内容相一致的教材、讲义和教学辅导资料。
第二十五条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基地须报厅领导小组备案,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组织开展的每个教育培训项目师资情况和教材、讲义等须在培训结束后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七章经费与使用
第二十六条由中央和省财政专项经费补助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经费要按照项目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规定执行,专款专用。
第二十七条其他教育培训项目的收费须根据物价部门有关教育培训的规定,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第二十八条要规范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要确定经费使用范围,以保证培训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教材建设、远程教育、光盘制作、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和考核评估等工作。
第八章监督与考评
第二十九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监督和质量考核评估制度,考核情况作为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条对参加教育培训的卫生人员进行监督与考评。每个培训项目要根据培训要求对学员进行理论考试或技能操作考试,经考试合格者颁发相应证书。
第三十一条对组织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与考评。每年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本年度教育培训情况报各相关业务处室,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汇总各教育培训项目后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汇总表》(表4)并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厅领导小组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监督与考评。
第三十二条对承办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的医疗卫生单位和培训基地进行监督与考评。承办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的医疗卫生单位和培训基地要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自我考评,确保教育培训质量,每年底将承办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情况报相关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由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汇总后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厅领导小组对承办教育培训的医疗卫生单位和培训基地进行监督与考评。
爱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那么玄妙,你永远不要期望一个你蔑视的人会反过来尊重你,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心理平衡。师生关系何尝不是这样,你对学生的肯定、热情、尊重必将换来对方的尊重与爱戴!所以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差生”这个沉重的标签,你的草率可能给日后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灾难。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是这样提高亲和力:一是合体的装束,使他们更容易接纳;二是保持礼貌亲切的语言,让他们和我沟通更融洽;三是性格优雅温和,易于他们主动接近;四是多为他们着想,多鼓励他们,自然而然形成亲和力。
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我所任教的聋孩子都喜欢上我的课,每当我走进教室,尽管他们听不到更多的语音,但总能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言谈举止也流露出犹如见到家人的亲昵,有的孩子竟口误叫我妈妈。这为我对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设置悬念课激发创新意识
聋孩子的无意注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接受新知。引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每一个聋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渴望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索。在教学聋校语文教材十八册第九课《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说说:“你们看过计算机吗?它都有什么功能呢?”学生回答:见过。有的说计算机能计算,有的说计算机能打字,还有地说计算机能画画……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进而引出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有关计算机的。出示课题后,我追问,看了课题,你们非常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计算机究竟有多少种功能?都是干什么的?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地说:“那就让我们快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研读起来。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切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多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聋生常以目代耳,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所以他们的观察力很强,想象力也极为丰富,而想象恰恰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体会出,想象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讲课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如教学十四册14课《颐和园》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了解颐和园这座又大又美的皇家园林的各种景色特点后,我抓住这样两句话引导学生想象。一句是:每一问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结合这座园林修建的历史和年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建筑师的画师真可谓能工巧匠!你们能想象一下,上面都画了些什么呢?把长廊打扮得如此之美?”这时,学生个个露出微笑,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不一会功夫,纷纷发言:“我想其中一间画有牡丹,因为它象征富贵荣华……,我想上面可能画有几株漂亮的兰花,非常精致高雅……,我想上面一定有嫦娥抱着美丽的玉兔……”,描述阿种类繁多,都形容得栩栩如生,可见,他们已展开可想象的翅膀。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读下一句:“园内桥的式样不一。”这些桥式样不同,在这么美的地方,古代劳动人民又会创造一些什么样的桥来突出园林的别致呢?画完后仿照十七孔桥的介绍说一说。大家纷纷围坐在一起,热烈的讨论着。可以说,有了他们的创想,一定使这座皇家园林增色不少;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将乘着想象的小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四、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深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聋生的好奇心很强,疑问也就很多,他们读书时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去思考、去分析、去探求。教学时,我避免让学生机械的去接受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了疑问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我则不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如十三册10课《老铁牛》一课学完后,有的学生问:“是不是铁牛不够重,所以能捞上来?水的浮力真的有那么大吗?”针对学生的疑惑,我首先肯定这名学生考虑得很周全,然后想办法帮助学生实验,并适当给他们点拨浮力原理,使他们真正理解浮力的巨大作用,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我就这样引导学生从质疑一步一步完成创造的过程。
这次培训的目的,终究是要同学们学会自我教育,加强自我管理,严守纪律,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如果同学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就难以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改正错误不是为学校和老师而改,而是为自己而改,对自己负责的行为。试想,一个对自己都不能负责任的人,能够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起责任来吗?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又怎么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呢?同学们,作为学生,千万不要纵容自己,不要迁就自己,不要掩饰自己的错误,不要逃避自己的责任,应该光明磊落,勇敢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敢于对自己负责。告别昨天,总结经验教训,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襟怀坦白诚实的人。
海明威说过,你可以打败他,但你打不垮他,因为他是一个敢于向自己挑战的人,他坚不可摧。以现在为起点,一切还来得及,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呀。如果你心中的喜洋洋被灰太狼吃光之后,再去弥补还有用吗?
二、凡事掌握原则,把握尺度。
不少同学明知故犯,屡错屡犯,这是没有原则、没有尺度的缘故。
班主任讲了不要旷课,不要通宵上网。但隔三插五,死灰得燃,依然故我。把班主任的话当成了耳旁风,左边进,右边出。政教处、年级组刚刚处分了打架事故,一些同学不把处分当回事。一有矛盾,不加考虑,不做反省,一句话骂,两句话手就指向别人的脸和鼻子,三句话就动手动脚勇猛无比打起来了。还有同学吸烟、爬围墙一天被抓两次三次,个别同学一天要喝三餐酒,还留一瓶当夜宵。养成了酗酒成性的坏习惯。
吸烟、喝酒、爬围墙、逃学、上网、打群架这是最严重的六大违纪行为。处分是最严厉的。你要顶风做案、胆大妄为,我行我素,不听好言相劝,你不把自己当学生,学校就不会对你抱任何幻想,不会宽容你,给你施加一点压力,剥夺你学习升学发展的机会。
凡事没有原则、没有尺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没有原则、没有尺度的青年不是好青年。没有原则、没有尺度的人,成不了好人,干不了好事。你无论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排挤你,打击你,哪怕你走进监狱都是受围攻受侮辱的对象。
原则是什么?诚实守信,知错能改,言行一致,以礼待人,敢于承担责任,这就是原则。
三、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修养。
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学因为成绩差,感到前途渺茫,烂船当作烂船拔。
其实,在学校里,除了学业,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的,比如说学专业,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电脑专业,学校都配置了高水平的专业老师。一些同学家里的条件可能不好,但我们平时也可以练书法,把字写好;可以坚持锻炼,把球打好,篮球排球足球不行,乒乓球总是可以的。坚持锻炼,至少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可以多看书多写日记,把文章写好。多练演讲,把口才培养好,把普通话说流利,也是本领。
思维品质是思维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智力特征。思维品质体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口语交际的载体是语言,口语交际训练即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语言训练。思维品质谈的是思维的质量。一方面,口语交际训练绝不能脱离思维而存在,不能脱离思维单独进行,它和思维训练,思维品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思维训练、思维品质的培养也不能单独进行,必须和口语交际训练紧密结合,必须纳入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
笔者在高职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仅从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创造思维的内涵
什么是创造?教育家刘佛年认为:“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换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能发表有新意的见解,富有创意。
二、运用多种教学训练技法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具体做法就是按照创造思维的主要特征,即流畅性、求异性、创造性、独特性、灵活性,以命题的形式,运用多种教学训练技法,启迪、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运用“故事续尾”和“故事接龙”法,训练思维的流畅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流畅性包括词语流畅性、观念流畅性、想象流畅性、联想流畅性和表现流畅性。在教学中,运用“故事续尾”和“故事接龙”训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品质。
“故事续尾”即续编故事。教师说出故事的开头,要求学生顺着开头的思路,给故事加结尾。例如“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小玲破门而人,伏桌痛哭……”;又如“深秋夜晚,老人面色苍白,望着万家灯火,老人流下了眼泪……”;“小王正在江心小岛上垂钓。四周安静极了,这时,一艘游艇从远处驶来……”然后让学生接文。
“故事接龙”就是学生们一个接一个互相衔接地讲故事,前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是后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基础,后一个学生的所讲内容是对前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引申和发展。
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十分流畅,能较快地形成各种新颖的观念,并流畅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二)运用“发散式命题”法,训练思维的求异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心理学家吉费尔德认为:“在学校教学方面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从求同转向于求异的方式。”所谓求异,就是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之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在教学中,运用“发散式命题”训练法,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效果甚佳。
发散式命题,即命题所涉及的内容,常常不是仅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例如,“近墨者黑吗?“有的同学认为近墨者不黑,潜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管教劳改犯的警察等等,可谓是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青少年如果交友不慎,与品行不好的人来往,并服从他的支配,就会近墨则黑了。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探求其不同解决方案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运用“幻想式命题”、“连词成故事”法,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创造性思维始终伴随着创造性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运用“幻想式命题”、“连词成故事”训练法,可以刺激联想,发展想象。例如“到海底游览”、“太空旅行记”、“假如我有一双翅膀”、“假如我是市长”、“假如世界没有了绿”、“关于未来的假想”、“二十年后的我”等等,此类命题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力很有益处。
“连词成故事”也称连词成文,或词语串说。将一连串看上去互不相干的词语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使用这些词语说出一段有意义的话来,这就是词语串说。词语串说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教育价值。
(四)运用“打破定势命题”法,训练思维的独特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独特性是创造能力的本质特征,是对事物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产生与众不同的新思想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去思考。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如今人才济济,还有人才市场。不可能再“三顾茅庐”了,是“千里马”寻找“伯乐”,而不是“伯乐”寻找“千里马”,所以要积极应聘,自我推销;还有学生认为,如今是信息时代,竞争社会,所以要大力宣传,广告策划。同样,学校和企业也要树形象、创名牌。此类命题很多,如“知足真的能常乐吗?”思维定势是“知足常乐”,“三个和尚有水吃”的思维定势是“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样的训练可使学生摆脱惯性,克服思维惰性,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具有独创性。
三、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学生的生活实践有家庭生活实践、学校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教师鼓励学生捕捉感兴趣的话题,关注热门话题,提炼潜在的话题,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结合学生自拟标题实践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启动思维,学生才能自己拟出题目。学生自拟的题目很适合自己,如:我的烦恼何其多、我自己的一本经、星期天咱咋过、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我的爱好、今年我十八岁、走过雨季、说句心里话、谈美、只要肯登攀、什么样的青春最美、同桌的你、谈潇洒、网络—双刃剑、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等,他们有生活实践,有经验体会,所以训练热情高,思路畅快,在“说”中发展了思维。
(二)结合学生讲评实践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各科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都在有意无意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但在各科中,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看,语文科承担着其它各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一个人大脑无论如何发达,如果没有掌握一种语言工具就没有了思维的载体,思维便无法实现,当然也得不到发展,印度狼孩就是很好的例子。
近年来,也有不少关于语文思维培育方面的著述让我受益非浅。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方法有步骤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及在训练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必要引起更多的人来探讨和研究。下面我将简单谈一谈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更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2. 语文思维培育的基本原则
2.1 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往往不单在语言本身,而直接与思维水平相关。比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孩子语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基础知识掌握地也很好,就是不会写作文。原因就在于语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思维的培育即组织语言的能力。比如教师教学生写“鸟”字,然后让学生举例,孩子会准确地把握天上飞的就是鸟这一特点,举出实例。这说明学生学习“鸟”这个词的同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便是思维参与的结果。反过来,如果教师只是教孩子会写字却说不出自己见过的动物中哪些是,哪些不是,这就是只注重了孩子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忽视了理解能力即思维的训练,结果当然是不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的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
学好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而要发展思维又于语言的学习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由此看来,发展语言和培育思维同属于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将思维和语言结合起来训练是语文科特有的责任。
2.2 发展思维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知识和思维是学生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知识内容的思维训练只是形式主义的所谓技巧,而没有思维参与的知识也只是死的书本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地学习,有的人能做到举一反三,而有的人却只会死搬硬套。比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难免要涉及到语法知识,如果说字、词可以通过机械记忆来掌握,那麽对句子中单句、复句的构成以及相关的语法规则的掌握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反过来说教学生掌握这些语法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2.3 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同时发展的原则:在这方面我们现代中学教学中各科都比较重视,语文尤其重视。所谓的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因素,非认知因素指理想、情操、性格、意志等个性品质。学生各种非认知因素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才能保证思维活动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认知因素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犯罪分子中智力因素不一定很差,有的甚至智商很高。现代教改别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德育教育、养成教育等都是具体的体现。在教材的选编上,既有《海燕》、《纪念白求恩》、《白杨礼赞》等大道之理的渗透,又有《甜甜的泥土》、《羚羊木雕》等形象的生活教材,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4 思维训练必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生思维的发展都是有总体的规律和阶段性特点的,这在各级学校教学大纲中都有较好的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既不能错过最佳训练时机,又不能犯揠苗助长的错误。比如我在生活中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我的孩子一岁多时——我觉得早期教育很重要——我便教孩子数数,我搬着孩子的手指数“1、2、3、”然后问他“这是几?”孩子不加思索的回答“5”。我又连教了三遍,孩子不知道说三,只会说五。我便生气的在孩子手上打,孩子委屈地哭着不愿跟我学了。其实,三周岁以前的孩子脑子里还没有数的概念,而我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做法,不但起不到早期教育的效果,反而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制定训练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思维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学生群体城乡间、校际间、男女间的差异,也要考虑到学生个体思维品质的差异。对超常和低常学生尤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给以特殊的培养。
2.5 实践性原则:儿童青少年正处于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他们缺乏生活和实践的经验,实践活动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比如说我们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学、所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教给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他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水平,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我在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时,其中一个学生就写了自己的一次亲身实践活动——“蚂蚱的'鼻子'是在头部还是在腹部”。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先捉一只蚂蚱,然后把蚂蚱的头放入水中,数分钟后取出,蚂蚱仍然活着,说明他的呼吸器官不在头部。再把头部留出水面,把腹部浸入水中,数分钟后取出,蚂蚱已气绝身亡,说明蚂蚱的“鼻子”是在腹部 。这样的观察日记因为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写出来既形象又生动,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实践性原则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维培养完美结合的好方法。
2.6 启发性原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思维培育都讲究一个巧字。不论学生怎样,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早已成为历史。能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高效的状态,关键在于教师的巧妙启发。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找准切入点很重要。找准了切入点,能使学生“愤”而“悱”,老师便可以趁机“启”而“发”。如我在讲郭沫若的《白鹭》一文时,深深感到学生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第一是没有见过白鹭,第二是太抽象。要让学生把握:“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一比喻,是理解全文的关键。于是我便把这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精巧的散文诗”的形式美、内容美,对应白鹭的外表美、气质美。学生思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而来。
3.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3.1 培养思维的兴趣,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任何一件事,如果有了兴趣,从中找到了乐趣就会“乐此不疲”。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是这样,教师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那就是成功了一半。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
3.1.1 在传授知识时培养。(中学语文课本后附录的语法知识表,因为语法不列入中考范围,很多老师都只让学生自己看一下,不作讲解。但我感觉从学生语文学习的长远上来看还是应该系统的讲解。)比如,我在教学生句子成分的划分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补语和定语的区别,我举了这样两个例子:(1) 哥哥摇了三次铃。(2) 妹妹打了三斤油。
先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个句子的结构是一样的。然后我从语法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三次”是补充说明“摇”的次数的,我们可以说“摇三次”但不能说“三次铃”,所以是谓语动词的补语;而“三斤”是限制宾语“油”的数量的,所以应是宾语的定语。这样,学生因为有了思维的积极参与,不仅掌握了有关的语法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当然也尝到了思维的甜头。
3.1.2 在课堂设问时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些问题,并且要重视对问题类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从集中思维的简单问题,到发散思维的复杂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我们现在更应重视现实问题,因为学生今后面临的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能够解决现实问题非常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情感、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对问题要认真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激发思考不能只是简单的回忆性的问题。在问题设置时可以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可分四个层次:是什麽、为什麽、怎麽办、还可以怎麽办。比如我在讲授《口技》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和领略“口技人”高超的口技表演,更好的理解文章作者高明而细致入微的描写,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听出狗叫声?”大家都说“能”。又进一步问:“能不能听出狗在什麽地方叫,是在大街上、山坡上还是在小胡同?”大家摇头、微笑。然后进一步引导,有一个口技人能学狗在“深巷”中的叫声,有一个人不但能听出来,还能用自己的笔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一引导,学生对“忽闻深巷中犬吠”一句理解就深刻了。对于声音、气味等无形的事物,历来是写作者表现的难点,它要求写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这一看似平常的句子不仅表现了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而且表现出作者准确地把握和描绘的手法。
3.1.3 在课外练习时培养兴趣。前文我们说过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大有帮助。比如有的学校和老师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出来。我们也可以利用课外练习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兴趣。比如,中学课本中有各种类型的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教师可结合这些应用问文的学习适当布置相关的课外练习。如学习了新闻的写作,可给学生布置课外搜集新闻素材,练习新闻的写作,或让学生写校园新闻,给学校校报投稿。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兴趣很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活动学生能够把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学习兴趣自然就来了。
再比如,让学生课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把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是站在对学生品德培养的角度来说的。荀子《劝学》篇中就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呼己”。但如果站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角度来看的话,写日记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好方法。
其实,利用课外练习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3.2 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训练的方法是立足课堂、着眼课外、注重过程。立足课堂就是以课堂训练为主;着眼课外就是不忽视课外的训练;注重过程就是训练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
比如对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所谓的深刻性也就是思维的深度。我们常常说“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表面上看是说到了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对事物的认识深刻,它必然建立在思维的深刻性这一品质上。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前文我们已经说过课堂设问可逐步引导、步步深入。对不同文体的文章主题的发掘、理解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良好训练。
其实,思维的各品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我们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同时,也可能涉及到对学生其它思维品质的训练。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观念,在于教师有对思维品质的训练意识。有了这种意识,那我们可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可以通过脑筋急转弯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可以通过每日口头作文或每周一辩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等,可以通过逆向思维的作文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等。
3.3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一般分两类,一类是知识的加工厂,就是爱动脑、爱思考,这类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不好,都是在用心学,对所学知识往往能活学活用;另一类就是知识的容器,书上说什麽就记什麽,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到头来就变成理论知识一套一套,遇到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课文背得很好却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就是如此。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让学生背各种作文书作为捷径,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使语文学习陷入困境。其实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应该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服务,为人们交流提供条件,所以让学生养成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的习惯是学好语文最好的方法,也是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课堂中,如果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如在教学《丁丁冬冬学识字》时,我首先通过想像旅游的方式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吗?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祖国的心脏--北京更有辉煌的建筑,请跟着老师去欣赏吧!伴随着一段北京名胜古迹录象的放映,学生的心情激动了,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个个热情高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节课虽是以认字识字为主,但因为有良好的铺垫,学生并没有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思维被唤醒,进入活跃状态,为进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巧妙设计,启发想像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尔斯特姆所说:"创造性受到鼓励和培养时,它就生长和扩大。"为此,我们教师应从心理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感觉,鼓起进行创造的勇气。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应进一步激疑促思,把知识和趣味结合起来,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想像,所以提问更应讲究艺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妈妈,不要送伞来》一文,主要写了一个想独立生活的小孩自立自理的迫切愿望,自己能做的事,绝不用父母代劳,课文中没写妈妈的话,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学生的想像,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在巩固新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在课文中并没有妈妈的话,我让学生上台加以想像表演,一生说:孩子,我祝愿你像街边的小树,在风雨中更加勇敢、坚强。另一生说:可爱的孩子,希望你像天上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中展翅翱翔。也有的学生说的很好笑:好孩子,你能自己上学,不用妈妈送,妈妈可解放了。同样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绘声绘色的表演充分的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其次,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教师要不断为学生营造积极思维的氛围,创设发展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不断的去学习,去思索,去创新。
1.教学中要做到鼓励激情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的目标,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的《小站》时就根据"小站的设备简陋"这一内容,请同学们想像一下"五年以后的小站又将是什么情景?"这时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大胆幻想,有的是根据自己见过的火车站来设想,这时我就表扬了他们的敢于创新,让他们逐个到前面来说,同学们都踊跃参加。接着我又提出:"现在小站的设备先进了,我们的工作态度又将如何?"同学们有了前面的学习气氛,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然后我总结了他们的发言:一种是以前的小站,但热情的服务却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另一种是设备先进了却不与旅客见面,不再动手修假山、造喷泉了。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提示讨论一下这两种做法的优劣。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许多同学见解独特,富有创意。
体育心理学指出,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确实如此,我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到,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改进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积极地思维,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动作的原理和要领,从而较快地掌握和改进动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使学生达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高年级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经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到了高年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智力与动作技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才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
前滚翻分腿起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就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几次练习,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结束时,不是站不起来,就是站起来两腿有弯曲。于是我就请学生思考和比较:前滚翻和前滚翻分腿起两个动作完成难易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我再借助动作的图解,让学生找出在做两个动作时,身体重心的变化。结果学生发现:前滚翻时,人的身体重心起伏不大,而前滚翻分腿起,人的身体重心有较大的起伏,尤其是在结束姿势时,重心有较明显的提高。然后我再请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已学过的力学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论,我因势利导地给她们指出两点:一是如何增加一个动力,帮助提高身体重心;二是如何在动作结束时有―个适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动力的获得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在动作开始时增加两腿向前蹬地的力量,使身体有较快的向前滚翻的速度;二是在滚翻至身体坐垫时,两手及时靠近胯前推垫获得。两手推垫的时机和位置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两手推垫过早或位置离身体较远,推垫的结果不是动力,而是一个向后的阻力。如何适当降低动作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就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做好折体,并加强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经过启发式的讲解,学生对动作的要领加深了理解。然后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肌肉的感受。通过学生间相互观摩指正,最后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
案例2: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培养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由此可见,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力,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这个时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并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教师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教学中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是百科之母,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中是举足轻重的,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
1.课堂教学要设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其产生求知的渴望
常言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设计形式多样、手法新颖的教法去激发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而增加兴趣,才能因势得导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准备了一张桂林山水图,启发、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由学生扮演)介绍美丽的桂林风光,从中感悟桂林山的奇、秀、险,漓江水的清、静、绿的特点,让学生置身于画面中,亲身感受那里人间仙境般的美。
2.在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自由设想和创造性设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自由设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教《女主人与乞丐》一文时,启发学生自由设想:①如果女主人当时看到乞丐可怜,就施舍于他,满足他的乞讨要求的话,那么,乞丐后来会变成什么样子?②女主人不但没有施舍,反而让乞丐搬砖,想想看,乞丐起初会是什么心理状态,后来又会怎么想?③成功后的乞丐又会怎样评价女主人?在探究、交流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课文主题:做人要自尊、自立、自强、自爱。再如:我教《小鸟与牵牛花》一文时,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设想:“凤仙花和小草没有陪伴生病的小鸟,小鸟生气了。小鸟病好后,再也不理睬凤仙花和小草了。假如你是凤仙花和小草 ,你想怎样向小鸟解释?”这样的活动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跃跃欲试,争先表现,而且想像合理而丰富,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人感觉到:情感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动物、植物之间也存在着情感,它们和人一样,也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遭受不幸时,我们都要伸出双手,献上一份爱心,那么人与人就会变成更亲密,社会就会变得更和谐,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温馨、更美好。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设想,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现力。
1.引言
教育技术服务生是连接任课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纽带,其肩负着辅助任课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和技术进行授课的重任——协助任课教师高效使用多媒体授课并及时反馈多媒体设备运转情况。教育技术服务生的多媒体技能水平和媒体素养直接决定着其服务水平和质量。如何及时解决多媒体设备运行故障并辅助教师顺畅地使用多媒体设备和技术进行高质量的授课,如何及时反馈多媒体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情况。这就需要对由从学生中间抽调组成的数百名教育技术服务生进行教育技术技能培训。而混合学习视角下利用微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技术服务生技能培训既能解决学生不在同一时间段有空闲时间参加培训的问题,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借助网络终端和移动终端进行在线的培训资源学习。
2.基本概念
(1)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但它的理念和思想却已经存在了多年。根据美国Learning circuits的解释,Blended learning被认为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Driscoll(2002)曾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她认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术(如虚拟课堂实况、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的结合(或者混合),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和教学技术(或者非教学技术)的结合,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如视频、CD-ROM,基于Web的培训和电影)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革新,这种革新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
(2)微课程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生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
(3)微课程资源
微课程资源包括音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可以拍摄教师某一章节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过程、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文本等素材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的资源开发。
3.混合学习视角下的培训模式
(1)面对面的培训模式
面对面的培训模式是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非常适合集中培训和短时间的海量信息传递。培训者和受培训者同处一地,便于及时了解培训状况并及时调整培训策略。面对面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容让学习者提供大量培训内容和信息,及时的交流、沟通和反馈是面对面培训的最大优势。这一培训模式是混合式培训模式的有益补充,与网络—面授培训模式、网络—网络模式并存,一起构成了混合式培训的内容。
(2)网络—面授模式
网络—面授模式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后兴起的一种过渡培训模式,它在传统的面对面培训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及网络资源等优势发展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网络面授模式将传统面授模式和网络充分结合,既保留了传统培训模式下的集中培训和学习的优势,又创设了网络环境及网络资源,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进行在线和非在线的、实时与非实时的、同步与异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3)网络—网络模式
网络—网络的培训模式是对传统培训模式的颠覆,所有培训内容和培训活动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这一培训模式非常适合远程培训和借助网络资源的培训。在网络—网络培训模式下,教育培训资源、培训评价、师生交流互动、信息反馈等均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是一种非面对面的、虚拟环境下的资源提供式培训模式。
(4)模式评价
这几种培训模式都有其优点,面授模式更能体现现场感,师生在同一环境下沟通交流更直接和便捷;网络—面授模式结合了信息化环境和传统面授模式的优势,是一种混合模式的培训。网络—网络培训模式是网络环境下的培训模式,全部借助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实现,对硬件及师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笔者以为混合式培训模式是基于混合学习借助网络等虚拟环境构建起来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混合,通过对资源、环境和学习活动的重新整合,实现最佳的培训质量与效果。
4.微课程资源在混合培训模式中的应用
(1)集中培训与学习过程中微课程资源的应用
短时集中理论培训与学习和现场实景操作实践与指导相结合。这种面对面的培训与学习更利于海量信息的传递与显性知识的快速习得。可以利用微视频、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等微课程资源呈现实景操作的过程,可以反复播放和演示操作要领及细节,通过微课程资源,尤其是微视频资源的使用能更直观的再现培训内容,既节约成本又提供培训效果和质量。包括微视频在内的微课程资源除了作为培训资源用于课堂教授的内容呈现外,它们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资源供学生学习交流之用,也可以作为在线的学习资源库的子资源,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2)网络环境下混合培训过程中微课程资源的应用
1)显性知识的呈现
借助网络平台扩展集中培训的功能,实现知识推送服务。在这个区域主要仍是知识的呈现和信息的传递,这些知识是外化的可以表达和交流的显性知识。如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扩展阅读知识、常见故障排除及解决方案、经验的交流与共享等等内容,可以将这些外显的易于表达的知识通过微课程资源中的图片资源、动画资源或者视频资源呈现,实现更加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为了更加便捷的实现显性知识的呈现,可以采用超链接和直接通达的教学内容推送方式,以快速查找相关知识内容。
2)基于实情案例的学习
可以将常见多媒体设备故障、故障现象及故障解决方法做成一个实情案例,用该实情案例进行教学培训,具有更直观和形象的教学和学习功效。依照此案例,设定类似的故障情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和先前经验处理问题,通过这种设定情景、情景化及去情景化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习得及经验的获取。在这一实情案例教学过程中,将需要演示的故障排除过程拍摄成5分钟左右的视频,并将该视频挂靠在网络上,满足在线学习。如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中ups的使用技巧及故障排除拍摄制作成小视频短片,能大大提高培训效率和培训效果。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和演示。
3)基于分布式认知的交流互动
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涵义,网络环境下处于各个网络终端的学习者即是分布式认知的个体,基于分布式认知的个体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同一事物或情景不同的认识,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便是认知冲突,强烈的认知冲突更利于学习主体的知识重构。这种认知冲突可以通过在线的、实时的、留言板等方式的互动交流平台实现。
4)集中交流与讨论
培训和学习过程中,即学期中和学期末集中组织教育技术服务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检验培训时效、考核培训效果。这种交流和讨论既包括现场的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与沟通,也包括网上在线的、实时的、虚拟的交流互动。对这种交流与讨论加以整理形成反馈与评价,通过这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促进学习者新知识的习得和更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病房护理人员30人,工作年限为5~8年,初始学历为大专学历。采用隐蔽式现场观察的方法,观察护理人员为患者手卫生的执行状况。调查内容包括4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年龄、职称、护龄和工作时间;②洗手指征:?K双手有明显污迹或被血液、体液等污染;?L直接接触患者前、后;?M进行静脉抽血、动脉采血,留置尿管;?N双手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至清洁部位前、戴无菌手套前及脱手套后、饭前便后;③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皂液或手消毒液的用法,七步洗手法具体揉搓步骤、揉搓时间,手干燥方法是否正确。每个研究对象观察5个工作日(上午)并记录。
1.2培训方法 院内进行手卫生培训、行为教育干预,进行手卫生知识专题讲座,讲解手卫生法规、知识和技术方法,对于不正确的行为进行教育干预,加强自我及相互监督。七步洗手法:①掌心对掌心搓;②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③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交替重复;④两手互握,互搓指背;⑤五指并拢在掌中旋转揉搓,交替重复;⑥拇指在掌中旋转揉搓,交替重复;⑦握住手腕旋转揉搓,交替重复。
1.3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1.3.1采样方法 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附录B手卫生效果的监测方法采样和监测。
1.3.2检测方法 采样后,将采样管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无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两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融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于(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1.3.3结果判定 依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评价标准,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小于等于10cfu/cm2视为合格[1]。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方法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以P
2结果
通过培训教育活动,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从50.8%上升到86.9%(P
3讨论
护理人员每天要为患者测体温、脉搏、血压、输液、备皮等操作及治疗,和患者接触最频繁,绝大多数工作都是由手完成的[1,2]。有效洗手可以使洗手前细菌携带率100%,降低至20.8%[3,4],可降低40%的医院感染,降低30%~40%的耐药菌感染[5]。
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不高的情况下,即使进行了手卫生操作,但是手部卫生合格率为仅为53.64%~72.37%[6],差异较大。对上海、北京、广州三城市的8所医院562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在工作中约50.00%的人不洗手[7]。洗手不合格主要表现在洗手时间短、洗手范围小和洗手方法不正确等,洗手的时间不够平均时间为5~10s,而卫生规范中明确要求一般手卫生洗手应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s,可见除菌效果达不到规范要求。因此依据洗手指征,采取正确洗手方法、正确洗手时间(>10~15 s)、保证洗手频度(医生>30次,护理人员>35次)、擦手用具防止洗手后再污染是有效消除皮肤上暂居菌,才能提高的手卫生合格率。
复习文献[8]发现,有关手卫生对医院感染发生率影响的报道,在成人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开展调查,手卫生教育、监督和反馈,可以明显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83.3%的医院通过加强手卫生达到降低院内感染的目的。我们的研究发现,通过加强手卫生培训和教育,可以使护理人员依从性从50.8%上升到86.9%,手卫生质量合格率从40.0%上升到80.0%,提高患者的主观上重视程度可以明显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和质量。因此我们推荐,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手卫生的培训与教育,依据我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洗手指征、六步洗手法、手卫生用品正确使用方法及护手措施等。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手卫生知识如编写医院感染相关知识问答小册子、洗手流程图、组织手卫生知识竞赛、张贴手卫生宣传画,提高对洗手和手部消毒的依从性,使手卫生制度变为自觉行为,增强其无菌操作意识,使之逐步形成严谨的作风。严格执行预防医院感染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规定,将该规程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细节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手卫生的效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加强宣传教育之外,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把握导尿、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根据病情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病情允许应及时拔管、换管。对患者进行膀胱冲洗、导尿等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加强临床护理工作,保持引流的通畅,严防管道脱落与堵塞。②完善监管措施,实施护理管理干预,加强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增强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严格落实各项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侵入性操作严格无菌。定期抽检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并进行手部带菌状况细菌培养,监测医院和各科室医院感染情况,计算因医院感染而多支出的住院费用和增加的住院日定期,公布反馈信息使医务人员对于医院感染的危害有具体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警觉性同时从医院感染率下降又能感受到手卫生的价值,真正从思想上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③保持病房内环境清洁,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规范相关用品与器具的卫生消毒工作,减少人群流动,定期进行空气培养监测。改善和建全洗手设施,创造一切便利条件,达到洗手触手可及、安全便捷的要求,避免因时间不够而忽略洗手的现象。
综上所述,泌尿外科的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必须强化手卫生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管,增强护理人员的认知,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有效的进行洗手和手消毒,达到高的手卫生合格率,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保证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泽英.基层医务手卫生执行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63.
[2]陈会琴,陶晓琴.医院护理人员手污染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7,6(5):353.
[3]夏玉珍,王春梅.速干手消毒剂与六步洗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2010,9(4):74-75.
[4]董明驹,史莉,杨富强,等.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管理与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08-509.
[5]江爱英.护士手卫生与院内感染关系的初步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2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