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4:56: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境质量提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上级有关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要求以及“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源头控制,以项目强制淘汰和改造为抓手,以规范企业环境行为为重点,深入实施产业提升和生态化改造,大力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提高污染防控能力,有效改善园区环境质量,促进园区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2012年度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强制性淘汰13只污染严重的项目,强制改造26家污染较重的企业(其中13家企业部分车间实行推倒重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有产业层次;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不断完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切实提高整体治污水平,区域大气、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盖北镇、崧厦镇和东一区基本消除恶臭影响;河道水质实现“消灭V类,确保IV类”的目标;区域环境污染投诉量持续下降,群众对环境满意度不断提高,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发生。
三、工作重点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严格项目环境准入。从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对入园项目进行严格把关,一律停批工艺、设备落后,废气污染严重,污染可控性差的项目;严格控制染料、医药、农药等化工企业数量及化学合成规模;加快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延伸,鼓励园区低效化工企业退出和加快二次改造。
2、强化项目淘汰改造。对工艺、设备落后、污染严重、废气可控性差的5家企业13只项目(产品)予以强制淘汰。对投产较早,设备陈旧落后,废气难控制的13家企业有关车间实行推倒重建,改造提升生产工艺装备。
3、着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染料、农药、颜料、医药中间体等重点行业,对其反应路径、反应介质、反应过程和工艺进行绿色化设计和优化,大力推广管道化重氮偶合、连续硝化等先进环保技术;研究有毒有害物料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实现原料和介质的绿色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家,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4家。
(二)深化污染专项整治
1、实施恶臭废气专项整治。针对目前园区废气恶臭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的实际,对排放废气的恶臭无量纲综合指标统一执行15米高排气筒的排放标准,对相关企业实行提标改造,强化废气处理设施的配套完善,提高对恶臭废气的处理效率,有效减少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分行业提升企业的装备和工艺水平,以物料投加及固液分离为重点,提高设备的密闭性,减少无组织废气排放,提高污染控制能力。对9家企业实施恶臭废气整治。
2、实施水污染专项整治。实行治污与截污相结合,一方面按照分质分类处理的要求,针对高COD、高盐、高氨氮的母液废水,配套建设氧化、多效蒸发、汽提等预处理设施,责成7家企业限期改造废水处理设施,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处理效率,确保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另一方面,严格实行雨污分流。染料、颜料行业的生产区域雨水全部进入废水收集系统,其他行业车间边的污水沟与雨水沟完全隔离,并落实防渗防腐措施。企业厂区内的食堂、浴室、厕所等生活污水和实验室废水全部截污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3、实施行业专项整治。根据上级出台的行业整治标准,对列入整治范围的行业严格对照标准实施综合整治,全面提升整治行业的工艺装备水平和污染治理能力。
(三)夯实环境基础设施
1、完善河道水利建设。
2、健全监测监控设施。加强园区大气特征污染因子监测监控体系日常维护,确保正常运行;试点对重点企业的排气筒安装恶臭在线监测装置;对重点企业母液废水的储槽处、预处理的地方和清下水排放口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实行全程监控。
3、规范工业固废填埋场。按照上级环保部门要求,规范设计,加快建设,完成众联环保固废填埋场项目一期工程建设。
4、加强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抓紧建设东一区、东二区、职工集中居住区及白云小区的污水收集管网;加快建设东一区二期、东二区一期及新东进河两侧的绿化工程。
(四)严格环境执法监管
1、加强环境日常监管。对环保重点监管企业的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实行不定期检查,对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恶臭污染物进行不定期的监测,加大非工作时间的突击检查频次。实施园区企业门前河道水质“三包”监管机制,签订企业环保责任状,对园区河道按企业位置进行分段包干监管,定期对园区的河道进行分段监测,发现数据异常,追究包干企业的责任。对重点企业母液废水处理实行流量监控,母液预处理设施单独安装电表和蒸汽表,实行定期抄表,定期核查。
2、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保持环境执法严查、严管、严处理的高压态势,对废气超标排放企业,第一次查实,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并责令整改;第二次查实,处罚并责令停产整改;连续三次查实的,从重从严处罚并责令停产整顿,同时予以通报曝光。对废水直接偷排河道和非法向环境倾倒危险废物(含高浓度母液废水)的案件,一律实行高额罚款,停产整顿,企业相关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媒体公开曝光。
3、完善环境监管机制。继续实施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强化公众环境监督。加强部门联动,环保、公安、管委会要加强协作,从严、从重、从快查处违法排污行为。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园区环境质量提升工程,事关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园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区域环境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企业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项目淘汰、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通过淘汰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及装备,淘汰改造污染严重的项目,配套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积极主动,投入上保障有力,切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以群众是否知道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为标准,深入群众贴近社会服务民生,依托区城市协同服务监督指挥中心,构建纵横联合资源共享的供水保障服务网络,全力保障百姓生产生活用水。
二工作目标
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实现“全天候全区域全覆盖”的监管服务,第一时间了解反馈百姓用水诉求,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各类供水问题。
三机构设置
组建区水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人民政府与市水务集团主管领导共同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市协同监督服务监督指挥中心,负责对全区各水务所的业务指导协调和推进工作依托“出门就上班”民生110呼叫服务网络,建立四级网络体系,具体情况如下:
一级网络:由水务集团指派一名处级干部到区城市协同服务监督指挥中心挂职,负责水务工作。同时,委员派1名工作人员进驻指挥大厅,负责涉水案件的受理派遣督办回访等工作。
二级网络:在原“一街四所”基础上增设水务所,调整为“一街五所”机构设置。水务集团指派一名科级干部任所长,同时安排1至3名具体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内涉水问题的巡视信息上报和区级中心转件的核查确认及反馈。
三级网络:在水务集团区营业分公司成立管网加压营业三个抢修处置中心,负责对区城市协同服务监督指挥中心转派案件实施处置并反馈信息。
四级网络:水务集团区营业分公司抽选88名党员与区88个社区书记进行对接,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与社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百姓用水信息,及时化解矛盾,开展“吃水难,找党员”活动。
四工作要求
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厨房设置外窗,房间的采光系数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二、住宅建筑隔声方面要求:
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 dB(A),夜间不大于35 dB(A)。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 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 dB。
三、住宅建筑的通风要求: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在其他地区不小于5%。居住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居间居住看见的视线干扰。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
通风的同时保证节能,对室内温度要求屋面、地面、外墙和外窗的内在表面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设采暖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采用可调节的外遮阳装置,以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有条件的住宅建筑卧室、起居室(厅)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功能材料。
四、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的规定。
业内专业人士分析,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是我国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工程从狭义的室内环境无毒无害控制向高层次高质量全方位的的室内环境转变的标志,其对室内环境行业发展的主要意义在于:
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全面室内环境质量,新标准从楼板、分户墙、外窗、户门、排水管道到电梯、水泵、风机设备均作了隔声规定,保证了居室的安静环境、采光环境、通风环境。
2、有利于把室内环境列入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实施目标。绿色建筑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3、有利于国家室内环境相关标准的贯彻。评价标准中的全方位室内环境概念,可以推动室内环境系列标准在绿色建筑工程中的实施。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1]。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环境保护部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2],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3-4]。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即优化的监测点位和科学的采样频次),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即有标准规范的分析方法、优良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便捷的监测手段和现代可靠的高新技术)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即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5]、监测仪器设备须经计量检定、分析结果须经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2. 改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主要方法
2.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要保障监测质量就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围绕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特别是监测质量易受干扰的部分加强监管,构建保障体系。诸如在空气质量监督、水体治理等方面,就要加强应急监测、现场监测等薄弱的环节的质量监管从而确保整体体系工作质量的提升。
2.2科学配置监测点
在监测点的配置上,要坚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作为环境监测点,以通过有限的数据反映最大范围的实际情况。在具体选择监测点时,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取样发展规划等因素,科学选择监测点位置。
2.3打造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监测人员工作队伍
一要建立监测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对于新加入的人员做好岗前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检测业务知识,同时对在岗人员做好在职培训,不断深化其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二要加强监测工作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努力将他们锻造成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环境监测人员。
3.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侧》[6]的规定,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的形式,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全方位、全程序、全过程、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规范运行,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4.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主动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参加监测计量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审、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和监测技术能力。在搞好外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上岗理论考试、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考核。实验室分析应着重于分析人员操作技能的规范,采用分析空白、质控样、加标样、平行样、留样复测等措施评价监测质量,逐步增加全程序空白分析、质量控制图和不确定度评定,判断监测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应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领域,加强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检查现场监测人员的操作是否持续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及时发现、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仪器设备要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期间核查和例行检查,保证计量量值可追溯到国家计量基准,确保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使监测数据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实践证明,质量保证活动能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充分发挥监测工作的技术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客户对监测质量的信任度。
5.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在时空和量级上分布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复杂性。
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6.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熟悉各种生产工艺,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当前,人口的激增、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峰期,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做好环境监测,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环境治理,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之一。环境保护关系到国家长远健康发展,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实现。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业,环保监测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环保单位要深入分析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形成机理,排除不利因素,努力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环境保护部(环办〔2009〕56号) 2009-5-7
[3] 王心芳.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努力提高监测的现代化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1):1-6
[4] 严管理出效益重质量求发展 努力开创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09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2.16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科学的管理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提高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则是必须重视并应切实解决的问题。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室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地有效方法。
1 环境监测的时间性很强
如果过了时间或者在需要的时间取了不准确或错误的环境质量数据,想在事后弥补是不可能的,必须保证每一项监测活动室及时的,其结果是可靠的。这就要求在环境监测全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在管理学中,全面质量管理是包含质量管理规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部分组成的整体。质量保证是一项有计划的系统活动,目的是保证有效地完成每一项具体的控制任务。质量控制也是一项有计划的系统活动,但其目的则是提供给用户以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产品。由此可见,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两个层次的工作,质量保证是纲, 质量控制则是目,而质量控制也可看作是质量保证体系的环节.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水平不仅与监测技术水平有关而且与管理水平亦有关。质量保证体系是由掌握有关技术的人去建立和操作的,它贯穿于监测的全过程中,一个监测过程的结束也就同时结束了与之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组成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素是:保证者(人员和机构),保证对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方法和技术以及质量保证成果等。质量保证体系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
2 实施步骤
2.1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环境监测网络
2.1.1强化环境监测责任制,监测站根据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将责任指标分解,使责任落实到人。
2.1.2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工作组织体系。现在的监测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2.2 建立集中管理全面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要求生产数据的全过程有规可循,有据可查,各控制密切相关,最终产生数据的质量有明确的评估,从而使环境监测的数据质量满足监测目的所需的质量要求,且具有法律效力。保证程序各控制环节应有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相应的校正性活动,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改善监测数据的质量,使之能达到监测目的。
2.3搞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技术基础工作
2.3.1搞好技术支持“软件”监测数据质量目标是制定质量保证计划的首要问题,也是检验质量保证是否完成的主要评价依据。因此,要建立健全由数据的精密度、准确度、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特征的质量目标技术支持“软件”系列。
2.3.2建立健全技术支持“硬件”系列。包括:标准物质与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传输设备,采样器及专用监测仪器,环境监测实验室。
2.4强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力度。
2.4.1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修订质量体系文件,修订环保管理及考核办法,明确奖惩措施,对污染源进行统一编号,实行规范化管理。
2.4.2建立质量保证审核制度。在质量保证审核中做到:建立质量审核制度,即对监测工作技术系统的各个环节做出定性评估,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性能审核,即对监测系统生产数据的质量进行定量的评价。确定系统审核的内容,包括各污染指标的基本现状,典韦,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等。在日常监测活动中,要积极参与计量认证工作和优质实验室评选工作。
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质量管理规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部分。质量保证是一项有计划的系统活动,目的是有效地保证完成每一项具体的控制任务。质量控制也是一项由计划的系统活动,其目的是提供给用户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产品。由此可见,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两个层次的工作,质量保证是纲,质量控制是目,质量控制也可看做是质量保证体系的环节。
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环境监测质量的核心。监测数据的用途取决于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错误的数据和质量不高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有害。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水平不仅与监测技术水平有关而且与管理水平也有关系。质量保证体系贯穿于监测的全过程中,一个监测过程的就是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的时间过程。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素是:保证者(人员和机构),保证对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质量保证成果等。
3.1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采用自控和他控两种方式:
3.1.1 分析人员可根据情况选用绘制质控图、插入明码质控样或作加标回收实验等方法进行自控。
3.1.2 凡能做平行样、质控样的分析样品,质控人员在采样或样品加工分装时应编入10~15%的密码平行样或质控样。样品数不足10个时,应做50~100%密码平行样或质控样。
3.2实验室之间质量控制采取下列方式:
3.2.1 各实验室配制的标准品应与国家的标准物质进行比对试验。
3.2.2 上级站经常对下级站进行抽查考核。
3.2.3 上级站组织下级站对某些样品的部分监测项目进行室间互查。
监测数据的计算、检验、异常值剔除等按国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监测分析质量保证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各实验室在报出分析数据的同时,应向质控室提交相应的质控数据,待质控负责人审核无误后,全部数据方能认为有效,经三级审核,业务站长签字后数据生效。
4 环境监测的标准方法和标准物质
标准方法和标准物质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支柱。标准方法包括各种标准化的仪器测取和传递真是的环境质量数据和信息的基本手段,保准物质是衡量数据准确的真值。标准物质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监测,主要用于:评价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研究和验证标准方法,发展新的监测方法;校正并标定监测分析仪器;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标准物质的准确度传递系统和追溯系统,可以实现国际同行间,国内同行间以及实验室数据的可比性。
5 全面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专业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5.1各级质量保证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5.1.1 负责所辖地区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考核认证工作;
5.1.2 负责所辖地区环境监测优质实验室评比工作;
5.1.3 审定有关质量保证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
5.1.4 指导有关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规范、手册等的编写工作;
5.1.5 组织仲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方面的争议。
5.2各级监测站质量保证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5.2.1 全面负责本站的质量保证工作,制定质量保证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审查上报的质控数据;
5.2.2 制定质量保证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定期向本站领导和上级站汇报工作;
5.2.3 指导下级站开展质量保证工作,组织有关的技术培训和质量参核;
5.2.4 负责监测人员考核认证和优质实验室评比的日常工作。
环保监测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的根本。通过定期培训学习使工作人员更新观念,提高环保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环境监测培训讲义》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2007.(05).
[2]《环境监测质量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8.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11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053
1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内涵分析
正是基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项目的平衡关系研究,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管理机制的实效性,就要结合实际需求建构更加系统化的管理维度,积极应用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相关措施进行细化处理和集中监管,不仅要保证监测信息以及数据的科学性,也要对其精密性和可比性进行系统化分析。技术人员要强化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认知,并且对系统的完整度进行细化分析,在认知到质量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提高全过程质量管理项目的实际价值,积极落实质量管理体系,为管理系统的优化改进提供坚实动力。
在环境监测项目运行中应用全过程质量管理结构,能一定程度上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并对相应工作岗位进行细化分析和综合处理,也能有效提高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干扰因素对于环境监测项目的不良影响。只有实现监测结构和数据的完整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2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监测水平缺失
在环境监测机制应用过程中,环境监测机制的应用若是遭遇监测基准缺失,就会导致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不理想。正是基于我国环境监测机制运行时间较短,无论是质量还是整体监测水平都存在缺失,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处理。其中,监测部门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不符合实际需求以及运行标准落后等问题也较为突出。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检测工序不符合要求以及应急设备和预案缺失都会影响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检测水平。除此之外,在对环境监测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忽视检测过程而只是关注检测结果也是导致其整体管理效果缺失的主要问题。
2.2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监测制度缺失
在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针对相应问题进行集中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管理效果。但是,相应的管理结构和管理维度并不能有效适应管理要求,在实际管理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相应的体系缺乏完整度,且具体管理机制和质量管理体系流于表面,相应的管理维度以及管理要求缺乏实效性。环境监测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无法符合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没有建立全员参与机制,也就导致实际工作中依旧运行传统单一化管理模式。相关管理人员没有质量管理意识,对于环境监测效果和效率的认知也存在缺失。质量监管人员不能对管理体系以及制度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也就导致整体管理维度和管控系统之间存在脱节。
2.3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缺失
在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项目建立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建构系统化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才能满足其动态化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整体管理维度的有效性。但是,在环境监测项目运行时,信息化技术的运行效果并不好,不仅检测设备较为落后,相应的检测技术也存在漏洞,这就导致相应的检测机制缺乏专业性,并且检测机制和信息化建设结构之间存在失衡,加之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创新性,没有构建动态化的信息管理机制,也是致使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3.1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升级质量控制模型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相关项目维护人员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集中管控,建构系统化管理模型和控制维度,从而顺利升级整体管理机制的体系效度。第一,由于环境监测过程的环境和点位确定较为困难,需要技术人员对不同采样项目的周期以及频率进行有效管控和综合审定,并且结合实际需求,运行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控制模型,保证采样管控机制贴合实际需求,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采样方案,保证项目运行进度贴合标准化流程,积极落实程序化采样工作,也为了进一步顺应参照标准进行系统化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采样工作开展进程中,要结合标准进行规范化操作,切实维护样品的完整性和针对性,建构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型;第二,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积极落实质量检验机制,并且严格把控相应制度的完整度,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同时,确保环境治理方案贴合实际,也为数据稳定性和科学性奠定坚实基础。
3.2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升级监测人员素质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项目的效率,就要积极落实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监管力度和控制效果。在实际人才培训项目建立过程中,企业要结合实际需求,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确保技术人员能将质量至上作为基本的工作原则,提高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内化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确保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模型贴合实际需求。只有提高整体监测数据的完整度,才能真正落实有效的管理机制。
另外,针对检测人员的素质培训项目,要积极落实阶段性专业能力优化培养机制,并且结合相应培训项目进行集中考核,以保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得到优化提升,优化管理效果和综合质量水平,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优化提供动力。
3.3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升级质量管理制度
只有建构系统化的质量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优化整体管理项目的实际质量,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建构系统化的管控维度,确保质量检测效果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对于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项目来说,只有保证监测质量项目的维度得以有效提升,才能从根本上优化整体项目的质量和综合水平。
第一,要建立健全清晰明确的质量监管机制,并且在监管机制中,针对各个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集中标注,以保证相关人员能对自身行为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且根据相关运行维度监督自身行为;第二,要积极创设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保证其实际价值,利用监测质量抽检制度提高管理质量的验收效果,进一步对管理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针对性管理,以保证其整体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之间的契合度,从而建立切实有效的管控模型。另外,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建构切实有效的环境监测评估机制,保证管理维度和管理要求能得到有效运行和监督,真正实现全过程质量监管项目的完整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建构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模型和管控维度,确保质量管理以及环境监测项目的实效性。对于环境监测项目来说,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需要技术人员有效采取维护机制,确保监测水平和监管力度得以同步升级,也为我国环境监测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影.强化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环境监
测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2(17).
[2] 王晖.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
测水平[J].中国科技信息,2013,19(12).
[3] 谢婧.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
测水平[J].化工管理,2014,42(21).
[4] 徐瑾.浅谈全过程质量管理对环境监测水平的提升
[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9(12).
[5] 况昶,程声通,谢卫,等.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信息
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环境科学学报,2013,19(4).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
环境质量的综合分析和管理是环境实时监测的重要组成,要通过多种方式显著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使之持续有效。社会在快速发展,商业时代正在取得巨大进步。各行业的运行和发展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因此环境监测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跟踪监测部门在工作中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内容和主题也越来越复杂,各种跟踪监测形式也逐渐丰富。要大幅度提高环境检测的整体水平,彻底解决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能力,全面探索原因和解决问题,做实事求是的综合分析,保证环境监测水平的速度和效率。以下对提升环境监测水平的策略做几点论述:
一、管理机制的完善是提升监测水平的基础
环境监测质量和日常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非常系统、科学、严谨、深入的工作。监测涉及的环节中,都应有环保认证的全面质量管理文件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实时监控全过程的质量水平和管理的实施更加有序和规范,充分保证在恶劣环境下对综合数据的所有内容进行连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典型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其中许多是指导方针,也是环境持续监测的主要依据。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的质量和日常管理的运行机制,环境监测的技术人员要明确职责,增强其在管理中的行为意识,并提高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提高生活环境连续监测标准水平奠定坚实稳定的基础;此外,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定期组织探索并制定质量和监测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高效地运作机制,可以系统地评估其质量和日常管理,弥补漏洞,鼓励全体员工参与。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监测质量和日常的管理,体现出员工之间高配合度带来的明显成效,同时增强了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思维意识,促进相关机制管理的制度化和标准化,从整体上提升环境监测的水平和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强化监测站的领导作用是提升监测水平的关键
监测站要负起应尽的责任,明确质量水平管理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要加强实施动态监测质量水平的日常管理,以确保高效的运行状态。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应利用环境监测站,系统地培养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并通过制定具体的整体质量方针和长期质量目标来指导监测站的管理工作。相关质量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该过程,并与其他管理部门联系以建立质量和日常管理团队,充分发挥监测站的作用,在全面质量管理监测的工作中,要避免方向偏差,逐步改进和打造高效的管理模式,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监测站管理人员的防控意识,突出其职业素养,实现自我价值,为环境保护工作作出贡献。
三、加强现场环境监测的力度是提升监测水平的重点
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的关键内容和控制的重点,在整个监测环节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现场监测数据的整体准确性,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如:监测人员的技术实现水平不高、业务整体能力不足等。导致各种软件漏洞或自身能力缺陷,极大地影响监测数据中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现场实时监测时,应继续加强样本采集、实时监测点的频率和日常管理,确保采集的测样最具代表性和可靠性,保障相关设备实时动态监测的先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对整个跟踪和监测过程实施全面的质量监督和指导,并将现场和气象学、流体动力学等监测的相关知识相结合,体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测试样品的采集、现场监测的布点、样品的运输和存储等环节。加强现场环境监测的力度,可以有效调整不合理的现场监测方式,改善最终环境综合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要制定针对性强的系统管控反馈机制,加强对环境的动态监控和质量监测,实施环境跟踪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这种控制模式下,可以逐步提高存储速度、各种技术再处理、环境最终数据采集模式和数据情况综合分析等工作任务,为环境监理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综合数据保障。
四、强化监测数据的审核力度是提升監测水平的前提
监测数据审核是保证监测结果科学、准确、合理的前提。监测数据情况的准确表现,为实施环境强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使最终数据符合国家环境监测的标准,需要强化统计检查和审核的力度,以完成记录和质量控制样本的管理,提高综合数据质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信息内容的功能效用,提升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水平。另外,环境监测应以识别造成危害和有毒物质的级别为重点,根据这些地区环境的连续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变化情况,得出一定程度的实际环境污染数值。
五、构建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是提升监测水平的方向
1.22治理的背景过于狭隘在检测和治理环境的问题上,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只有对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化和研究,才会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提高环境数据质量的对策
2.1完善统计的相关法律制度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关于环境检测的相关法律《统计法》,环境的统计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在对环境统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遵循法律法规,将环境统计的工作以正规的方式进行下去,在法律的支持下环境统计才能真正的落实下去,统计的数据才具有准确性,一般法律观念比较薄弱的单位对环境进行检测和治理的能力比较差。
2.2加强环境统计管理加强对环境统计的管理能够促进更好的完成对环境进行检测和治理,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内部统计管理制度,将环境治理的制度合理化、规范化,并且在实施环境统计的过程中进行落实,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3加强环境统计基础建设国家应根据不同环境治理单位的不同特点,协助有关部门建设完善的环境统计基础,包括原始数据和各种档案的统计[2]。另外还需加强单位对环境检测的能力,相关单位应具备完善的检测手段,包括统计数据方法的合理性,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应该给予重点的检测和统计,以免造成治理的不合理性。
2.4找出统计不准确的问题所在基层单位关于环境统计的相关报表对于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以前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抓报表的上报速度和汇总程度[3],而忽视了对数据真实性的调查和了解,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是导致环境统计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现在国家提倡对于环境统计实施现场式的方法,统计人员通过亲自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加强了数据的准确度。
2.5建立健全的统计网络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过网络对环境数据统计的方法有助于对质量的实时监控工作,同时避免了人为性的数据计算误差,加强了环境数据统计的质量标准。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属于较新的学科,它的发展必然要迎合新时期的社会需求,然而,一贯以来的教育体制仍然较为落后,从而造成了该门课程发展新需求与落后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到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科性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已经具有了新的内涵,它的主要特性就是综合性、整体性以及更新性。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处理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并要能够根据时展变化来及时调整知识结构。然而,现如今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该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尤其是一些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各种模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大大影响到了该门课程要求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高要求。
3.办学理念不尽合理。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办学理念与教育定位并没有达到合理、科学的地步,一些学校在开设该门课程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是否具备开设的充足条件,而是随波逐流的开设该门课程,从而使得其教育定位无法具有规范性,那么,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无法真正具备所需要的艺术设计能力。同时,一些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这类课程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很多文化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应该加入到该门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而这又直接到了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欠佳。
二、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具体策略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很多与新时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比如说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没有遵循市场经济活动要求,教学目标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等,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切实提升其教学有效性
1.积极改进教育思维与教育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由于缺乏与现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从而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各个学校在进行该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努力顺应时展的实际情况,尽快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切实树立起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它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也是非常强的,应该与实际的工程项目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各个学校在开展该门课程教学的时候,尽快树立先进的教学思维,采取较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打破文理科之间的界限,让该学科的学生能够兼容并蓄,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从而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综合性的实践才能。
2.采取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践性,然而现实的教学状况并没有真正重视其实践性,更多的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从而大大忽略了其实践性能。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要从实践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采取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进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更好的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与技能。因此,各个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实践体会,通过实践更好的把握理论知识并发展理论知识,从而让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3.准确定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
由于很多学校对于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把该门课程的教学定位为混杂性质,从而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好。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的领域,具有文理兼具的特性,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高级的能工巧匠,应该来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占据一定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意义上对于该门课程的认知和定位,把它看作是一门高尚的学科,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模,尤其要提高生源质量,重新定位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向,从而真正为社会输送出具有高级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
4.建立健全相应的课程考核机制。
环境设计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教学体制的原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的特殊性,改进现有的学制设置情况,制定出符合该门课程人才培养需求的施教机制和教学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认证考核机制。这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原先的学制设置改成没有固定学制的设置,让学生的入学以后就积极参与到社会学习与活动中去,学生的学期时间长短可以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灵活变动,但是,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切实做好对这些学生的考核工作,要让他们在严格的考核机制下获得成长与进步,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由此可见,该门课程教学中应该实行以实际动手为主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和灵活多变式教学手段,并辅之以严格的考核机制与管理机制。
5.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切实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师队伍质量,因为他们才是该门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真正核心力量所在。这是因为该门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他们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传授者和参与者,我们必须尽快改善办学条件,不仅提供给这些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比如说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外,还要给他们配备多功能模拟实践式教室、研究所式教室、车间作坊式教室、工作室式和公司式等的教学场所,让他们能够有效利用各种教学空间来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出他们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者作用。
经济发展既给环境带来冲击,也对环境保护产生了急迫需求。为了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防患于未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显得越发重要。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环境保护和建设打下前提和基础。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为评价对象,依据农业生态系统属性数据和资料,选取科学的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而进行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它为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建设和保护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基础。
1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1.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科学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应科学、准确,要选取能反映所评价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综合指标。为了使选取的目标具有可比性,相邻地区的指标应统一量化,方便横向与纵向比较。
主导性或代表性原则。制约农业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利用单一因子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过多又很难操作,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可比较的,能直接反映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的主导性指标。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具有可行性,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考虑其指标采集工作的可操作性,没有办法量化的资料不能称其为指标。其次,选取指标时应注意灵活性即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变化时,能明显地表现出它的变化和征兆,这样选取的指标才有意义。
适用性原则。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任何一个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故选取的指标应具有一致性,即适用性。当然,不同区域的环境具有不同的具体特点,因而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不同的标准。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当前关于评价体系的研究,多注重分层、分系统等方面。例如:李英等人针对济南地区生态环境所展现出来的现实特点进行研究,构建了济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体系。此类指标体系具体到要素层共包括了31个要素,用于对济南市区在内的111个乡镇进行逐层评价。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生态质量总数;第二层为系统层,由5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生态脆弱度、生态影响度、生态抗逆水平、人文发展度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第三层为状态层,对上一层具体评价指标加以体现,并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第四层为要素层,用来评析初始目标对象。“朱晓华等分别以徐州等地做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体系研究的目标区域。区域生态的总目标层由社会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成,以综合指数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评析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环境、自然、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4个子系统构成了制约层。16个基本要素组成各个子系统构成了要素层。28个直接度量因子构成了指标层。孙希华将山东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作为评价的总指标,其评价准则主要由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技术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所构成,每一准则层由不同的要素组成,48个要素组成所需评价的要素层”。运用“树木活力”法对吉林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这一新的综合生态指标由千庆兰提出,补充在通常状况下要想科学、全面地解决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存在的不足,仅仅依靠单一的环境指标是不够的。
本文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指标体系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二是使指标体系最简单化。在此原则的基础上,确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来说,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体系和多级指标体系。通常情况下,一级指标体系不能完整而清晰地反映多层次属性的特点。而农业生态环境又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质量。因此,多级指标体系能够清晰准确地反映各子系统之间差异及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因此目前多级指标体系比较常用,其中多以二级指标体系为常见。
根据以上宗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整个指标体系得以确立。通常把农业生态环境又分为四个子体系:“生境资源状况体系、生物状况体系、生态状况体系和环境污染体系。生境资源状况体系由四个指标组成:“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亩/人)、草地面积占有比率(%)、水域面积占有比率(%)、森林覆盖面积比率。”环境污染体系由三个指标组成:“灌溉水质量、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农田大气环境质量。”生物状况体系由两个指标组成: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农作物中农药含量。
生态状况体系由五个指标组成:“水土流失比率(%)、水土三化比率(%)、每亩平均施化肥量(千克/亩)、每亩平均施农药量(克/亩)、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2 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方法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就是指为了满足生态环境过程中的一系列目标要求,所采用的程序步骤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国内外已经提出应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至今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方法系列,较成熟的方法有:
2.1 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即加权平均法。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一般都是采用比较易行的德尔菲法(专家评分法)。它可以简便、直观地体现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但是该方法的不足是主观性比较大,因为专家在打分的过程中,主观因素和自己的经验,都在左右着分值的确定。
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后,根据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其权重值,将各因素的变化值得出综合评价值。通常采用的数学模型按因子之间的相互相联性、构成模式,第一步计算出各评价因子的加权质量指数,然后再按评价因子的归属关系得出三个因子集的质量分指数,最终由因子集质量分指数得出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质量指数分为子体系指数和总指数两级。共有四个子体系:灌溉用水子体系、农田大气子体系、农田土壤子体系和其他生态环境子体系。每个子体系由若干指标组成。由指标值求出指数值。总指数值由四个子体系的分数值加权和得出。然后根据加权值的大小来得出环境质量的好坏。
2.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环境质量具有精确与模糊、确定与不确定的特性,所以环境质量评价中又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扎德教授创立的。因此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模糊信息,以及评判结果用模糊性的语言,该方法既有严格的定量刻划,也有对难以定量分析的模糊现象进行主观上的定性描述,把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