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认知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3 15:44: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等教育认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等教育认知

篇1

关于元认知理论的界定,1976年在弗莱威尔的《认知发展》中提出,元认知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监控[2]。将其应用于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元认知知识在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的体现。关于元认知的认识,主要包括认知的个体、任务以及策略三大方面。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具有着较为广泛的覆盖面,首先,个体的认知针对于所学的声乐内容,包括声乐理论以及演唱技巧等等。此理论的应用,原则上要求教师能够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予以全面了解,包括学习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声乐演唱能力以及声腔声线等先天条件等等,并基于此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情况形成准确的认知;其次,任务的认知是要求教师能够在不同的阶段均使学生全面了解该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强化声乐学习基础为目的对歌唱形成基本的认识,并从心理学理论出发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从而推动声乐作品学习效果的提升;第三,策略的认知即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所要达成的目标,并通过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来拉近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种教学手段即策略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来更好地完成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2、元认知体验在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的体现。对元认知体验的解释,可以总结为就是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以及情感体验[3]。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元认知体验指的是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由对声乐个体的认知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关情绪,比如教师在进行发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演唱气息的把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只有教师不断进行指导并有学生不断强化训练才能将此困难突破。教学过程中这种体验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元认知体验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3、元认知监控在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理论当中的体现。元认知监控在声乐教学当中的应用指的是基于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体验在教学与学习过程当中所进行的监督与自我监督,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自身的调节与控制,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的保障。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条件,演唱问题难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通过元认知监控来衡量教学计划的有效性,从而为教学计划的准确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学生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的整改指明方向。

二、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对元认知理论的应用

1、计划阶段。元认知理论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需要依据相应的策略执行,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就要制定该阶段的学习目标,即夯实基础并对声乐内容有所了解。具体来讲,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某一首声乐曲目的旋律、歌词等,并引导学生对相似的声乐知识内容进行回顾,从而奠定学习的基础,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则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4]。所有的前提都需要建立在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基础之上,才能推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控制阶段。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控制阶段贯穿于整体进程,通过对教师声乐教学以及学生的声乐知识学习实效性进行反馈并评价,从而确保声乐教学的质量,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自我认知的更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控制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掌握教学进度、明确教学错误与斧正教学思路等,比如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全面衡量是否能够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做好初步演唱的教学以及是否做好声乐的气息与跳音练习,本学期能否顺利完成所有教学指标等,并从中获取更具价值的教学经验。如此通过全程的有效控制,为后期对教学质量的良好评价提供可靠的保障。

3、调整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的计划阶段和控制阶段均是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能够满足教学指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认知引导学生元认知的形成,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声乐学习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撑,通过对声乐教学活动的整体化控制保证策略的有效性,对所有出现的问题均给予积极的矫正与补救,此阶段便为调整阶段。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声音缺乏明亮度时,却引导学生发挥优势转攻戏剧化音色的古典艺术类歌曲,结果非但无法提升声乐演唱效果,更折损了声乐作品的价值。对此,则需要予以积极的调整,通过调整实现对声乐教学活动的合理化控制[5]。由此可见,计划阶段、控制阶段以及调整阶段均不独立,唯有相互渗透且全面整合,才能实现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应用价值。

三、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中元认知的干预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为元认知理论的渗透创设良好环境。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转变并创新教育理念实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须要求。对此,高校声乐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调整,将教育核心重新定位,明确元认知理论的价值。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本质上就属于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因此这种理念应当全面贯彻到声乐教学的整体进程中。而对于学生来说,自身的能力更多地需要被教师发现,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应当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声乐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意识与能力,为元认知理论的渗透创设良好的环境基础。

2、更新教学方式,重视声乐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渗透。当前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重结果、轻过程”层面,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被撼动,学生的学习模式过于被动,使声乐教学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对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作为依据,全面重视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并将评价机制纳入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巩固,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转化[6]。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学习且善于钻研、思考的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经验,真正赋予学生主体地位,使课堂能够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阵地,体现课堂的价值。

3、转换教学地位,借情景教学引导学生丰富成功体验。高等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质量要想得到保证,亦需要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声乐知识的兴趣,只有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对声乐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保证。目前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已有诸多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应当基于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转变做好情境教学环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一个欢乐与和谐的学习课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普遍的兴趣点,并给予学生以高度的尊重,使学生增进对教师的信赖感,从而形成对声乐课堂教学内容的热爱,通过师生共同兴趣点的良好互动推动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求知状态,进而强化元认知的体验。

4、拓展教育范围,推动学生学习方法与声乐技能融合。声乐教育课堂的主要内容即是声乐基础知识,但教学质量的提升仅依靠教师显然不够,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能力,在应用元认知理论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学习方法的导向性作用,只有使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推动教学质量事半功倍。尤其是在当前的新教育形势下,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完成教学指标,而是要求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声乐教学应当重点关注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2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原则

教学评估原则一般包括客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等。现在,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教学评估原则新的时代特征。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评估活动必须依据评估对象教育活动的特点,以评估对象的发展为目的,对评估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活动现象和效果作出相应地价值判断。具体地讲,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依据成人教学活动的特点,以评估为手段、以促进评估对象的发展为目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和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在评估中实施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注意成人学员自身的特点。成人学员一般都是生理上已成熟、心理上也具有较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个体,且具有多样的社会身分,职业不同,受教育年限不一,兴趣爱好也各异,他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多样。因而教学评估应依据成人学习者的这些特点,使评估活动成为一种激励手段,促使成人学习者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及认知和交往能力。

2.全面性原则

全面原则是指在评估标准中不宜过分地突出某一个项目,在评估过程中不能偏听偏信,没有充分收集有关信息就进行判断。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评估中贯彻全面性原则,既不能只评估教师授课水平,也不能只评估学员学业成绩,当然更不能只评估教学实践。应当是针对教学活动及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进行全面地评估,从办学思路、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一一进行评估。这样制定的评估体系才能比较科学地全面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水平,也才能使教学评估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此外,要努力拓宽评估渠道及方法,让学员、专家、领导及同行、教学部门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评估,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以确保收集的信息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真正水平。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特点

1.由教学对象的成人性带来的评估特点。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职成人,这里成人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教学活动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或与生产工作过程平行,或与生产过程交替,二者必居其一。成人教育的对象,除少数人参加脱产、半脱产学习之外,多数人的学习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另外,学员的年龄较大,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习的要求有速成性、系统性、概括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特点。所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必须注意学员的学习与生产相适应运一特点,评估重点应放在教学的实用性上,而不应只考虑学员的毕业率和学历。

2.由教学过程的多模式带来的评估特点。传统教育的教学基本上是在课堂进行的,而成人教育活动既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也可以利用非传统的教学形式,如函授、讲座、模拟现场等。所以在制定教学评估标准时,要注意动态考核标准与静态考核标准、理论考核标准与实践考核标准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另外,因为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评估指标中还应包括对教学基本设施和教学经费的考评指标,以保证各种模式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3.由教育因素、教育效果两者间的非对应性和教育效果的滞后性、潜在性带来的特点。教育因素、教育效果间的非对应性是指:一方面指一定的教育因素并不一定会引起期望的一定的教育效果,有时可能会引起多种效果或相反的效果;另一方面指多种教育因素引出一种教育效果。教育效果的滞后性、潜在性是指作为教育结果和效果的精神因素;的发展变化是内在的、无形的,其表现是在教育因素之后的。因此,在教学评估中应注意:不能只根据教育因素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也不能只依据教学效果对教育因素进行判断,必须坚持过程、效果的统一及条件、水平的统一评估,对评估对象既注重素质评估也注重状态评估,另外,评估指标的选择应考虑层次性、多角度性,使无法直观的教育效果通过评估指标尽量显现出来,体现教学的真正水平。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方式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方式一般有: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评估对象自身主持的评估活动。评估对象既可以是一个单位,如学校、函授点等,也可以是个人,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它既可以作为评估对象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一种手段,也可以为其他方式的评估做准备。教学评估中的自我评估是对自身的局部评估――主要对教学及与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评估。当然,评估活动除了评估对象自身参加外,还可以请有关专家、同行或其他人员参与。这种评估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结合自身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且信息收集比较全面、准确。

2.主管部门评估

主管部门评估是评估对象的上级主管部门主持的评估活动。教学评估中的主管部门评估主要指成人高校的主管部门对成人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估,也可以是成人高校对自己各教学点的教学进行评估。评估既可以由主管部门单独进行,也可以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学校、部门、人员及教育对象共同完成,必要时还可以邀请社会各方面的有关人员参加。这种评估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根据法定标准对新建学校或系、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认可评估;对已认可的进行维持基准的评估,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便于评估对象全面认识自己教学活动中的成绩与不足,以便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篇3

“操守”一词自古有之,主要是指一个人平素的品德和行事作风,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则更多表现为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它强调的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最低道德行为标准和行业的基本规范,要求从业者必须做到。如果一个人在某行业中不遵从职业操守,可以认定为是个体的道德问题,但如果这个行业中有许多人不能遵从职业操守,就不能简单地认定是道德问题,而应该认为是社会某公共系统的治理出现了问题。由此可见,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不仅取决于个体自身的修养,还受行业环境、系统治理结构方面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从业教师也面临同样问题。如何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抵御外来不利因素影响和利益诱惑,坚持教师职业操守,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是当前业界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不遵从职业操守的主要表现

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教师不能遵从职业操守的现象。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是主观因素,教师对成人高等教育认识不足,看重普通教育,轻视成人教育;第二是客观因素,没有专职教师队伍,学生成绩偏低,学习目标分散,难于管理等。根据调查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思想定位不准,重普轻成

(1)成人高等教育不正规。很长时间以来,社会存在一种观点,即普通高等教育是正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非正规教育,只是普通高校创收的工具。甚至有人预言,成人高等教育早晚会自行消亡。这种认识反映在社会用人单位上,就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文凭含金量低,不具有真才实学;反映在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身上,是学校和教师对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重视程度差别较大。很多普通高校与成人高等教育共享教师,安排授课教师时,将骨干教师用在普通高等教育,而把一些缺少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或课时工作量不够的教师,甚至把没有高校教师资格的研究生用于成人高等教育。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也不愿意给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上课。久而久之,就造成成人教育质量下降,达不到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而使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受到影响。

(2)成人高等教育学生难管理。不可否认,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成绩、遵守纪律、自我管理等方面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会出现一些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堂讲话、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不接受批评,甚至辱骂老师等现象。但实际上,这些现象即使在一些名校,也时有发生。然而,这些问题发生在成人教育的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就接受不了,甚至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憎恨心理,从而导致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采取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些教师不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的不足,不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入手,找到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敷衍了事,忘记了教师应遵从的职业操守。

(3)给成人高等教育上课困难大。普通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一般以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和专升本为主,所招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等领会能力和自我消化能力不足,在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和独立发表见解时,显现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面对这些现象,许多教师不是迎难而上,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授课,而是认为这些学生没法教。于是,便出现了对成人教育学生上课可以“教案不用全、备课不用细、内容可以粗、语言不用精、作业可不批,考试降标准,成绩看着给”的现象。教师不是以负责任的态度面对这些学生,而是对教学过程应付了事。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掌握了多少、程度如何、将来在社会中是否有用,教师根本不提不问,课程结束,万事大吉。

2.教学环节问题多,亟待改善

教师是教学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教学计划各环节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塑造,是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在普通高等教育层面上,绝大多数教师不敢懈怠,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去工作,但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还是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或不该出现的问题。

(1)教师备课环节,无专用教案。有的教师认为给成人教育学生上课没必要备课,即使有教案也是提纲式的,或使用普通高校学生的教案。许多教师不愿意在成人教育课堂上下功夫,认为备课再细也用不上,是浪费时间。

(2)处理教材环节,删难留易。有的教师认为难的内容,学生学不会,花时间出力气是无效劳动,得不到效果。

(3)面授环节避重就轻。有的教师认为成教学生基础差,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就少讲,能听懂的就多讲,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天南海北、古今中外随便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没学到真知识。

(4)考试环节降低难度。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是教师教的不好,有损教师脸面。如果试题有难度,可能造成大面积学生不及格,也会影响学校声誉,甚至影响学校以后的招生工作。所以,一到期末,许多教师就开始给成人教育学生划范围、讲重点,甚至给答案,客观上滋养了学生的懒惰。

3.缺少系统教材

一般来说,普通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都较强,和编写专业教材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编写上就没了兴趣。他们认为,自己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专职教师,没有给成人教育编写教材的责任和义务;编写成人教育教材社会影响不大,名声不响,有不务正业之嫌;如果要编写,就要对教材的体系、内容、难易程度、专业衔接等很多问题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费时费力,即使写出教材也需要较长时间验证是否成功。另外,编写的教材还要面临出版、发行、适用范围、个人收益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有的高校为成人教育编写教材,没有明确规定计入教师个人科研工作量,也没有统一组织对成人教育教材的编写。这是造成成人教育缺少系统教材的主要原因。

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没有系统的、规范的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就只能选择自己熟悉的、使用比较顺手的一些教材。表面上,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是按照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的课程按部就班地有序进行,但教师们选择的教材五花八门,虽然课程名称一样,但教材中的专业理论观点、技能方法、技术层级联络等却无法统一,自然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

4.教师授课缺乏针对性

由于许多普通高校没有为成人高等教育配备专门的专业教师,就造成成人教育授课的教师队伍极不稳定。这些教师来自不同的学院,教授不同的课程。他们有课就上,上完就走,基本没有可能在一起讨论和制定有关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教学计划、选用教材、教学管理、学生接受能力等重大问题和教学模式。即便是成人教育学院,也很难组织完成这样的工作和用指标量化办法,对教师进行考核。因此,许多任课教师不能深入到成人教育学生中间,不了解他们的特点,不掌握他们的成长过程,不清楚他们的思想动态,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引导、启发、鼓励和管理他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失去了针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目的不同。就这个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后悔以前的不努力,端正了态度,为了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要克服自身困难和不足,将以前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一部分学生是要圆自己的大学梦而选择来成人教育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为混文凭来的,他们认为成人教育的文凭是好混的,有了文凭加上社会关系就可以再混社会;还有少量学生是因为家长认为其年龄还小,不适合就业,就让学校代为管理,把学校当成幼儿园。这些带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其教学和管理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许多教师面对这些学生找不到解决办法,失去了教学针对性。

(2)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成人教育学生,在入学时成绩差别就很大,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差距更大。任课教师面对的问题是:如果课程内容讲快、讲深,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接受不了,对教师有意见,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为照顾后者把课程内容讲慢、讲浅,成绩好的学生也接受不了,认为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如果是照顾中段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都会不满意,成绩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还是跟不上。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不主动挑战教学工作本身具有的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创造性,想不出针对这三种学生的教学方法,索性置之不理。

(3)没有分出普通本科与成人本科的不同。有许多教师由于不了解成人教育的学生特点,不掌握成人教育的规律和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和教案、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课堂讨论题目和课后作业等都是针对普通本科学生的。在答疑方面,对普通高校学生,教师能给予耐心的、具有引导性的回答和解释,但对成人教育学生就表现出不耐烦,认为是小儿科问题,不屑回答。甚至有的教师在答疑时的态度是生硬的,表情是轻蔑的。这说明这些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时,不能及时转换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也表明这些教师对成人教育的学生认知程度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也就谈不上有针对性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三、如何让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遵从职业操守

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也是深受人们尊敬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是青年人学习知识、拥有知识、进入社会报效国家的指路人。有人认为,学校是如今社会所剩无几的净土之一,把孩子送进学校培养,家长放心,社会放心。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却出现了社会认可度降低、人们对成人教育疑问增加等现象。究其原因,有国家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教育部门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但笔者认为,这些可以等待逐步完善,而需要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尽快提高教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使教师能自觉遵从教师职业操守。

1.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教师职业操守的规定

关于教师职业操守问题,党和国家政府以及行政主管部门曾先后出台多部法律法规、条例、实施意见等,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尊重学生。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为人师表。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倡导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对国家有关加强教师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操守规定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有组织的学习。有成人高等教育任务的普通高校领导层应该首先学习,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经过对成人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制度和计划,用组织形式或行政手段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不走过场。普通高校下属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要根据学校的学习制度和计划,在组织教学计划实施前,组织经常给成人教育学生上课或即将要上课的教师集中学习,并仔细介绍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现状和工作难点以及要求等,让教师能在学习职业操守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第二,教师要自觉学习。教师的学习是典型的终身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确定学科研究方向,也要学政治、学做人。在各类工作学习中,教师都要牢记教师职业操守的基本内容,经常检讨自己的思想动态、行事作风、责任义务是否偏离了教师道德和操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务、职称、利益等的纷繁中淡泊而定,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是遵从职业操守的保证

主席在《矛盾论》中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师遵从职业道德的问题上,就是如此。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职业操守的规定,能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但教师愿不愿意学,认可到何种程度,能否落实在行为上,都是教师这个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教师职业操守基本框架下,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真正做到三个“热爱”:

(1)爱岗敬业。热爱教师这个岗位,尊敬教师这份职业,努力培养对成人教育工作的幸福感和荣誉感。这样,才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勤恳敬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要以教师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优秀的人格品质和堪为表率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2)爱生重教。不论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资质有多大差别,教师都要用心去爱护。特别是成人教育中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努力给予他们学习的信心,传授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兴趣爱好和性格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先调查了解,摸清情况,有的放矢,努力做到备课要细、上课要实、教法要活、手段要新、辅导要勤、有问必答、质量第一。这样,尽管日常工作会辛苦一些,但最终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和学生的尊重、爱戴。

篇4

二、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及指导

(一)对学习者经验的高度认可与积极运用转化学习理论指出成人经验和认知水平是重要前提,经验对于转化学习的触发意义已经非常明显,在具体的、可见的事实中找到支持与促进认知改变的信息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很好地发现并运用自己的经验,成人的参照框架往往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成人高等教育中,教育者尤其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引发学习者曾经的经历、情绪体验等,引导学习者对已有经验重新体验,通过相互交谈的方法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从而获得学习。坦南特曾经描述了在学习中成人教育者引导成人使用建构经验的几种用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教育者可以将他们的解释和说明和成人学习者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接下来,教育者可以将学习活动同学习者目前的生活、工作经验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可以创造学习者可以参与的、产生学习的经验;最后教育者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解构自己的经验,激起他们对已有经验的质疑。

(二)促进学习者的批判性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下长大的成人,更加习惯于接受教育者的安排,当教育者试图让成人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参与自我评价活动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沉默寡言,这种根植于一直以来所生活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思维和行动模式,给成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普拉特研究认为文化和意识形态造成的东西方对“自我”定义的差异,应该在成人学习指导中给予充分的考虑。首先应该培养其反思的意识,促进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反思,不断地审视周围的事物、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判别能力;其次,应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习者与教育者、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通过分享获得反思的心得,从而提高反思的效果;最后,应鼓励学习者将反思的结果运用到实践中,获得转化学习的最终结果。成人教师应该教授有关批判性反思的方法策略,为成人学习者提供技巧方面的支持。通过组建成人学习者学习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讨论,进而根据不同成人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判断性反思建议,促进他们主动进行批判性反思,最终达到观念转化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批判性反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持续性的、多元化的和全面性的反思。

(三)重新审视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在转化学习研究中,教师的作用一直受到关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成人学习者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业已形成的学习风格和经验,对于教育者而言,学习者的需要、风格、经验和动机可能是外显的,这些是决定成人教育教师如何帮助成人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因素,并决定他们的角色和教的方法。在面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时,教育者尤其需要以新的视角去转变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角色界定,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和相互关怀的关系。为此,成人教师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多地建立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平等的教与学互助关系的动力机制,使成人发挥自主学习意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学习。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逐渐由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向技术型人才转变,这同时也使得高等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近些年高速发展之后,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在规模上已经足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但是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教育制度作保障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了我们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知,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教育制度作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难以统一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地方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有可能来自于各行各业,学生们的素质不尽相同,不能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那样,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而且成人高等教育下,学生们的年龄差别也比较大,学生们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接触比较少,一周可能只有两天的时间进行交流,学生们无法将自身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学生们由于年龄跨度较大,难免会遇到家庭上的难题,一些年轻教师对于这些问题都很难给予帮助,这就使得师生关系的培养很受限制,教师无法很好地把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无法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学校基础设施不全,难以辅助教学

在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院校将学校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顾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能力,盲目地对学校进行扩招,开设了很多专业,但是教师的数量却十分地缺乏,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样,很多成人高等院校内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备,例如教室数量较少、缺乏基本的多媒体设备、没有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具等等,这些都给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其实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没有从心底里重视学校的知识教育和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只是一味地向市场看齐,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成人高等教育逐渐地商品化,背离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初衷,这也是为什么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相差甚远的原因。

3、教师教学素质不高,难以保障质量

无论是在哪个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一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现在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堂上,有很多教师的综合能力不高,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胜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使命,但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处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在招收教师的时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量不够,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中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普遍偏低的现象。俗话说,要想给予别人一杯水,自身就要有一桶水。但是当前有些教师自己的这桶水都没有装满,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而且,现在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学看作一项工作任务,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完全不根据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死的教学方法去套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况,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4、学校缺乏管理制度,难以有效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受制于其特殊性,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教学管理比较松散,使得成人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很难找到好的管理方法,从众多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学校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甚至有一些院校还在沿用十几年前的管理制度,制度上漏洞百出,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出管理制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有的作用,这其实也与学校不注重对学生们的知识教育过分追逐经济利益也有直接的关系,学校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影响较大,放松了对学生们进行制度上的管理,加上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下,学生和学校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紧密,使得学校原本就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变得如同虚设,根本起不到教学管理的作用,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几点方法

笔者从事一线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近些年来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掌握,以此来对如何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思想动力

在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中,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的经济效益放在了学校发展的第一位,忽略了对学生们的知识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想在现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教书育人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将培养学生们的学术知识和综合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们选优评干、发放奖学金的唯一标准,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考评作为学生们学习情况考察的重点,摆正学校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从成人高等教育学习中学到知识,帮助自己未来的就业。

2、优化课程的设置安排,为成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过于老旧等问题,在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疯狂的进行扩招,在原本的专业基础上设置了许多不合理的专业,有些专业甚至没有自己专门的教师,都是从别的专业临时抽调的,这就使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人高等院校就必须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合理地安排,在课程的安排上尽量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学生们能够有足够的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例如学校在设置一个新的专业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自己学校内是否有足够的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来支撑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要考虑到学校是否具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学生们进行专业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使学生们能够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学到更多、更加系统的知识。

3、积极转变自身教学思想,为成人高等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因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比较大,教师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教师本位主义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使得师生关系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没有办法得到很好地维护,这是与我国素质教育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坚持学生本位主义,将学生们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积极听取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反馈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和建议,教师随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地执行等等,这些都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学校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从管理制度上入手,建立健全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为原本缺失的管理制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校还要将这些完善的管理制度很好地执行下去,使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服务到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支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将学生们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真正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真正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强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78-80.

篇6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任务之一。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要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注重提高劳动和就业的能力。

残疾学生可以通过普通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但还有一部分的听力残疾的学生和多重残疾的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情况只能通过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单招单考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明显滞后,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借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造成了学习能力与健全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也与普通高职的学生不同,身体、心理的素质,认知、思维的发展均和健全学生有较大的差距。普通高职的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切合残疾学生所学专业。高职中残疾学生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缺乏适用的教材将会制约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适合特殊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是确保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研究者就从实际出发,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残疾学生的各种特殊需求来分析和探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学教材的开发。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差异,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高职数学是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调整和变化,这就对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特殊职业学院的学生有听障学生和肢体残疾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全聋只能用手语交流的学生、也有残余听力经过康复带助听器的学生、有肢体残疾的学生还有多重残疾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各地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通常采用聋校的统编教材,与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也有个别来自普高或普通职高的肢残学生,这些肢体残疾的学生虽然是在普通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但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基础也不扎实,学习困难较大。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普遍较弱,现在在同一专业一起学习,而数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是理论上严密,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强这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开发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在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整合,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以职业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数学能力”培训,培养学生与专业结合获取、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确定教材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缺陷补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既要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来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要为专业的学习服务,并要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数学课程的任务要以数学教材来作为载体来实施。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既要紧扣专业培养的目标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

1.残疾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在开发时要注意改进数学的体系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知识的衔接,教材的起点要低。教材安排一定的先修课程(如初等代数的内容)作为衔接教材。保证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时平稳过渡。在数学概念的引入时,引入的例子简单直接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克服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并可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图形、图表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开发时按专业学习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必须”和“够用”的特点。教材不再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上要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不追求严格的证明,只做简单的几何解释和能够运用即可。注意突出数学的应用性,选用专业问题、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来增强数学课程的适用性。

3.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要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分类分层教材内容和形式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时可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提高模块。残疾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普遍较薄弱,在基础模块中突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不要求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还应在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教材要注意例题的分层,将高职数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知识分解,可分解为若干个学生易掌握的、递进的若干知识点,用残疾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学手段呈现。

同时在教材的开发中要考虑到各类残疾学生,要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如听障学生在认知事物特点、记忆和逻辑思维等学习方面比普通学生略有欠缺,但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模仿能力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论,就理解和接受相对于困难,对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反复与相关知识结合的学习,才能达到理解掌握。而肢体残疾的学生接受能力大多和健全学生相同,但书写等表达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材开发时,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层,注意内容深度的层次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要,注意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增加教学中的信息量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可以同步发展。在每个章节都安排学习指导课,挑选符合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补偿教育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尽可能缩小与健全学生的差距,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4.尊重残疾学生的专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

充分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对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调研,应用模块的开发在专业老师交流研究专业课程对数学内容的需求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的特殊性增加相关的内容,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聋生的生理造成听不得人们的语言交流,难以借鉴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教材开发时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教材的开发注重以实例引入概念,再深入到数学应用的思想,可以到达残疾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理解吸收知识。同时在应用模块中补充专业中的实例,结合专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知识解答学生所学专业中的问题(如建立数学模型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等),既可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与专业结合,教材在应用模块加大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残疾学生的分析问题和专业技能,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同步建设电子教材

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学生的记忆、理解的缺陷,在课堂的接受知识有时间差,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材,给学生提供再学习、复习的机会,起到给学生查漏补缺的作用,在电子教材的内容可以细化分层知识点,给学生提供弥补知识的短板的学习平台,同时在电子教材中适当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内容。电子教材的开发建设可以成为培养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三、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考核方式

篇7

一、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概况

台湾的教育分为两大系统,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在这两大系统中,高等教育亦分为两大系统,高等学术(普通)教育系统与高等技职教育系统。学术系统的高等教育包括普通大学、学院、师范院校等,技职系统的高等教育(本文称为高等技职教育)则涵盖了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学制包括专科(二专、五专)、大学部即本科(四技、二技)、硕士和博士。在1990年以前,因技术学院只有1所,高等技职教育的探讨多以专科学校教育为主。1990年以后,由于技术学院的新设、改制和改名科技大学,以及普通大学增设技术院系等的影响,到2005年,高等技职院校已有科技大学22所,技术学院53所,大学附设技术院系31所,专科学校仅有17所。在高等技职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与结构方面,呈现出专科学生人数结构比例大幅下降,大学部及研究生人数结构大幅上升的情形。因此,高等技职教育所探讨的范畴,除专科学校外,主要以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重点。从学制上看,主要以大学部(四技、二技)为主,即本科为主。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定位明确,主要目标在于配合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优质、适量的技术人力,为职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增进个人的学习效能。“其系科(专业)设置以职场工作为核心,而不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课程设计基于职场的工作需要及技职教育系统学生的特质,培养职场所需能力,使学生得以衔接所学,成为各级各类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本科层次高等技职教育迅速发展,为台湾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目前,普通大学院校、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均称为“系所别”,其中“系别”为本科,“所别”为研究生。普通大学(学院)系所设置依据“大学法”是以“学群”为单位,分为16个“学群”;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的系所设置依据“大学法”和“技术及职业校院法”,亦以“学群”为单位,分为8个“学群”,分别为工程技术、设计技术、农业技术、管理技术、海事技术、家政技术、医护保健技术、商业服务技术等,还强调增加设系的弹性。技职院校的系所(专业)设置主要是按照职业分工与就业市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学生意愿、学校师资、设备、校舍等条件,规划开设的,侧重实用性,这是技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主要标志,也是技职教育组织构成的显著特点。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的系所设置,紧密结合社会需要,不断开设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型专业。如许多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都建有设计学院,开设的专业有:都市计划与景观建筑系(朝阳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有:都市实质规划与设计、生态与景观设计、地理资讯系统与空间分析、不动产与土地开发、都市与经营管理等。流行设计系 (岭东科技大学)的特色是整合服装、发型、美容、彩妆与艺术设计思维的应用理念,培育具有人文品位与敏感捕捉时代潮流的流行设计专业人才。因此,系所的设置已越来越多元化,超出了学群所能涵盖的范围。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的重要体现。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法定”层面的目标,依据“技术与职业教育校院法”,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以传授、研究发展应用科学及实用技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之各级专门及技术人才,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为宗旨,以培育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第二级是部定类群层面目标。所谓类群,是自1997年底开始台湾“教育部”为改善现行各级技职教育课程与专业设置问题,以适应未来产业人力需求,将各级技职学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发展整合,将技职教育所有科系归并为7大类17群(外加1个一般科目群),进行“技职体系课程纲要”的制定工作,推广技职一贯课程规划。各级技职教育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其在所面对的产业发展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息息相关,教育部技职一贯课程规划中对各类群按不同层级的学校规定了群培养目标。例如:电机与电子群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即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 (1)培养健全之电机与电子信息相关的高级技术人才,能担任电机与电子信息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具相当于甲级技术之专业能力。(2)培养继续进修之兴趣与能力,以奠定终身学习及生涯发展之基础。(3)培养学生具敬业、负责、勤奋、合作等职业道德。(4)培养学生兼具人文素养与科技创造、研究和发展,以及适应与改变环境之能力。第三级是专业层面目标,它规定了开办的专业面向实际应用的具体培养目标。

3.课程设计理念和方法。由于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是以满足社会的人力需求,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增进个人的学习效能这一基本目标为目的,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职业市场所需的职业知能,生涯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由实务中习得相应的技术知识和能力,辅以相对的学理,以便学生在技能中求发展。因此,高等技职教育的定位,其一是提供学生适性发展及多元学习的环境;其二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进入职场的就业能力及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开设课程及内容的确定,是由各校自行制定的,即以学校本位课程为主。课程设计遵从的理念是必须基于职场的工作需要及技职教育系统学生的特质,培养职场所需要的能力,促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人格培育的均衡发展,尊重学校发展的特性。课程开发的原则是强调连贯统整,讲求务实,学生中心,未来导向,效标明确。而课程开发的依据是遵从哲学、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分析产业需求、职业要求、所需培养人才的能力要求,以此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开发的方法是从行业分析人手:运用Del— phi法,进行行业(Occupation)——工作(Joh)——任务(Task)——技能(Skill)——操作(Operation)等的分析,确定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目录和能力标准,然后制订教育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和活动的规划,以及课程评鉴(评价)活动。由于课程设计是以行业分析为起点的,所以技职教育课程的质量评估是检验学生是否具有明晰的生涯目标(升读相关科系比率/学用合一率)、基础能力(升学率)、专业能力(证照考试合格率/就业率)等。

4.课程特点。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本科开设的课程有以下特点:(1)必修课程少,选修课程多;(2)基础课程分类开设,且体现出“广、浅、新、用”的特点;(3)实务课程占有较大比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且注重在实务中学习掌握技术;(4)没有毕业设计,而是在第三、第四学年安排“实务专题”制作课程,一个“实务专题”一般需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题目来自于业界,题目可由教师确定或学生自己获取。

“实务专题”是台湾技职教育本科课程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开展“实务专题”课程的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是为了满足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实物专题制作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通过课程实施,来培养学生自行获取信息并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实际成品的能力。期间会由教师与学生约定时间,请学生报告进度,并随时与学生讨论实作进行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这可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各项基本概念与原理融会贯通。并可培养学生针对题目,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进而自行学习研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将以往所学的各种理论,应用于实务经验,以期日后能应用于产业工作中。 “实务专题”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精神,协调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品质,如人文精神的陶冶、职业道德的养成、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培养学生成为兼具人文与科技素养的高质量人才。通过“实务专题”课程亦可使学生了解报告的撰写方式,训练学生的报告撰写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也形成了学生与指导老师的良好互动。由此不难看出,“实务专题”课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实务制作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教学方法。教学是使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台湾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应高等技职教育规律与技职教育的学生。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认知性教学法、情意性教学法、技能性教学法(适合学生掌握技术而非学习理论知识的教学法)、适应性教学法 (适应学生个性为主的教学法,如协同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个别化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等)、科技性教学法、实务教学法(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等等。此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在教学上的突出特征还有:(1)很大一部分基础课程是由专业教师讲授的,如数学课程中高等数学主要讲微积分,一般由数学教师任教,而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则由专业教师讲授,很多数学方法由专业案例引出。这一措施把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专业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科理论知识“广、浅、新、用”的尺度。(2)非常重视对教育对象特征的分析,各科课程的开没,都要考虑所招收的中等技职教育学生的基础、特长,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以此作为教学的基础。(3)职业素质教育和养成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及课程设计的重要目标,同时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寓于专业教学、实务专题和劳作课程中。

6.评价标准。由于台湾的高等教育存在两大体系,因此台湾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评估方案同样有两个,一个对普通大学实施,一个对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实施。两个方案既有共同之处,反映出本科教育的共同规律;又有不同之处,反映了技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应用性特点。两种方案最主要的差别是: (1)在教师评价层面:普通大学的评价方案强调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取得的学术性成果,科技大学在教师评价中则仅以上述学术标准为参考,主要看教师在产学合作和帮助企业技术提升与技术研发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专利数量等。(2)在学生评价层面:普通大学重视学生的学术表现,而科技大学更注重学生在“实务专题”课程中的表现,取得职业证照 (证书)的人数、毕业生就业率及在就业中的表现等。(3)在课程评价层面:普通大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由资深教授组成的专家进行评价,课程内容要反映学科发展状况。而科技大学的课程必须有产业、行业界专家参与评价,强调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首先满足产业需要,而非学术发展的需求。

7.产学合作。开展产学合作是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突出特点。产学合作的类型有16种,内容形式多样,且政府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企业在推动产学合作中都发挥了作用。产业、企业和学校的互动关系,以及政策法规的约束与保障等,反映出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开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官学研界相互协调的一种保证机制。

三、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分析及借鉴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在培养业界欢迎的应用性人才方面的一些本质特征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已经形成了发展高等技职教育的理念、价值观和学术氛围,使技职教育的定位、教育目标、课程设计、评价等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的共识与做法。其次,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坚持“实务第一、学生第一、学科服从实务和学生”等教育教学理念,在实施上已从培养目标、设计方法、评价标准、教师评价、课程实务等方面有系统的体现。第三,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体系的完备,使得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定位、内涵、标准清楚,有效地保证了应用性人才培养对业界需求的满足。

近年来,随着大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开始多样化发展的探索。但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与以上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探讨范畴相对应的,是需要在本科层次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而从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来看,大陆与台湾地区还有许多差别。如:由于台湾技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普通教育不同,是从产业需要和以职场工作为核心来设置的,教育类型的特征很明确;而大陆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仍是按照学科分类的方式来设置高等教育专业,因此难以体现多样化发展的高等教育的类型特征。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各层面培养目标的定位明确、具体,突出了技职教育类型与培养实务人才类型的特征,特别是对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均有明确的要求。大陆高等教育各层面的培养目标强调通用性,希望面对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强调学生一般性知识能力较多,因此其应用性类型的人才指向不很明确。在大陆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其课程的导出是遵循专业主干学科——学科主干课程的思路,由教育界专家负责设计,几乎没有行业企业等实务部门专家的参与,并且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在教育部颁布的98个专业目录中都做出了规定。因此,较难从整体上设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课程系统,实施应用性教育。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中,由于对应用性高等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应用性高等教育的规律掌握得还不够,因此,基本是沿用学术性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不太有利。此外,还缺少对学生状态的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需求不清楚,难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缺少对学生分析的基础,难于因材施教,进而难以凸显应用性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目前,大陆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只有一个,对学术性高等教育与应用性高等教育同样适用。用学术性高等教育的标准约束和评价应用性高等教育,易产生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影响。目前,大陆应用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在大陆高等教育中发展本科应用性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当前重要的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从精英教育阶段单纯学术教育的环境向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而台湾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比大陆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先行一步,对于大陆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林腾蚊,张可立,柴御清.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现况、政策与发展[R].宁波:2005台湾技职教育专题研讨会报告,2005.5.

篇8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市场的导向性。市场的导向性,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而社会用人单位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其职业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会因时、因地和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就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技术能力能及时顺应职业这种变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确保毕业生能顺利就业。

(2)培养目标多样性。相对不同的专业而言,就业为导向的目的就是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应根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可以是与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应用技术型(或职业型)人才”等。

(3)培养主体多元化。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有效衔接,必须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又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确立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时,应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学校和行业、专业团体及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确保贴近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4)能力培养整合性。以就业为导向就是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5)产学结合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实施产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取决于企业参与的程度,产学结合程度紧密与否,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不同专业类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需要不同方式的产教结合模式,以落实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双方共同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6)培养模式多样化。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要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同一专业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要根据行业和用人单位市场的要求和学生个人的特点,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多样化。

(7)教学内容适应性。采用“双证”和“多证书”式教育,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适应岗位需要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这不仅要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急需、够用为度,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创业和拓展能力需要的适应性知识,使高职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目标理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情感、理性和专业和谐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需求导向的原则。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及时主动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尽量做到专业与职业“零距离”。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3)特色品牌的原则。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高职院校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专业设置还不够理性和完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存在重复现象,相对热门的专业,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抢着开设,从而导致没有自己的特色。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知识掌握轻实践应用,重继承模仿轻发展创新。

(2)人才培养教育形式落伍。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的办学形式模式,基本上仍以校内教育教学为主,而校内教育教学又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辅之以少量的实验教学,学生实践机会少。

(3)人才培养教育内容老化。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人才培养教育方法陈旧。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唯恐理论分析不透彻,课堂教学重灌输轻训练,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能力发展缓慢。

(5)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由于高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

以上几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举办高职教育经验不足、“双师型”师资缺乏、资金困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等。高职院校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由于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和技能要求的差异性等特征的存在,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不同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1)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实践证明,学校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对企业来说,培养出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企业运营成本减少;对学校而言,该模式利于专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就业导向的优势。高职院校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2)“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教学。“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

(3)培养方案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政府高度重视引导支持企业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基础等。但对企业鼓励的具体政策还不健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高职院校,应该紧紧依托行业,主动争取行业部门的支持,鼓励企业在资金、设备设施、教学工厂、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与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商议工学结合模式的改革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依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考核形式,彻底根治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状态。要发挥自身的教学资源、师资等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积极主动服务社会,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和谐发展。

篇9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 张玉华(195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科科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的研究。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学论的研究。

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由于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密集化、经济活动联系的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人本化,使得整个管理运动和控制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得突出和重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统筹指挥者,应明确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和特性,了解控制论原理应用的重大意义,并在控制论的指导下,做好素质定位,提高管理效益。

一、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

控制论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具体就是指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控制论就是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并在管理价值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过程进行再认识和对组织过程进行再实践,以纠正偏差,使管理系统保持稳定状态,确保预定目标实现的科学。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特性

(1)系统性。管理活动本身首先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控制的系统性是指管理过程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控制总是针对该系统的决策目标而言的,围绕目标,实施、完善、修改计划,纠正偏差。

(2)动态性。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有动就必须有控,这就决定了控制工作的动态性。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虽然事先设计好了改革方案,但是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就要随时把握时局,就需要管理者随时进行处理和解决,并且在适应变化上应具有灵活性。

(3)层次性。管理系统的目标体系具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因而目标实现的控制者也不相同,实现整体目标由高层管理者来控制,实现局部目标由部门负责人来控制。如果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高层管理者把握中低层管理工作,或者中低层管理者不接受高一层次的控制工作,必然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混乱。所以,教育的每个管理者都要有各自控制的范围,这样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需明确在管理中运用控制论的必要性

控制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其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控制是完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是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年龄等差异悬殊的成人学员,即使管理的计划制定的再全面、再具体,也难免对一些预料不到的无法把握的变化估计不足,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这就决定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计划得以完成、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这种保证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控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其次,通过控制工作,保证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如果计划正确,控制就要使组织过程符合计划;如果计划不完善或有错误,控制就要认识错误及原因,修改计划,使之更科学合理。

2.控制是调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与管理计划不符的偏差,有时应服从计划,纠正工作偏差;有时则应服从实际情况,纠正计划偏差。因此,控制必须围绕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不断地调节管理活动,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稳定的有序的状态,有效的实现预定目标。控制者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指令执行困难,要多加指导和帮助;产生矛盾,要多做协调和化解;执行不力,要批评教育和惩罚。这些帮助、指导、协调、教育、惩罚都是控制过程中的调节活动,也是控制的最主要职能所在。

3.控制是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工具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要素的组合关系多样,随机因素多样。处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要想实现目标,执行为此而制定的计划,求得成人高等教育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不进行控制是不可想象的。控制的目的是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一种优化状态,即表现在一项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相同条件下,做到人力最少、物力和财力最省、时间最短、质量最高、效益最好。需要指出的是,像教育系统这种随机性、偶然性、模糊性较强的“人―人”系统,这种优化状态是指达到满意的优化程度。

三、控制论指导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控制论给许多科学、技术与生产带来了新的范畴与方法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图景的改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学观念的深化。

既然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在管理者与学校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反馈和控制关系,那么,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应有以下的控制素质: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管理控制观

所谓正确的管理控制观,就是指管理者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管理对象特别是自己的控制管理能力和被管理者的主题性认识。管理观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管理者的控制观是管理者对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的发展控制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会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对教育发展过程的评价判断,影响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行为,影响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影响到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管理者具备适宜的控制观,这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高效益的关键。

目前,管理系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管理者,带着比较封闭落后的控制观,这也成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高效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认为管理控制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事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管与被管,是上对下的关系,没有什么平等可言;认为自己有权力任意控制管理对象,摆布被管理者,被管理者谈不上享有主体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管理观念作为意识形态,也必然会有所反映。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正确的管理观,尤其是控制观,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责任。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

要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指挥者,管理者必须具备完善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完善的控制知识结构包括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管理者进行管理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必须明确现代化管理的特征,在管理实践中勇于改革,充分利用和开发管理资源。一方面依靠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于管理的信息。成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迅速变迁的市场竞争,并不断培养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者除了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最新的重要的科技信息,社会科学信息。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要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更新之快要求管理者不能再以老一套的控制管理方式去完成时代赋予的重托,而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扩大知识领域,赶上时代步伐,走向管理前沿。

3.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完善的控制能力结构

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服务的,有效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反映出工作、活动的性质和需要,不能为控制而控制。要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控制,发挥控制的功能,作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控制能力:

(1)关键控制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组织、部门、层次、环节和对象,无论有多少个目标,但总有一个或几个目标是最关键的,达到了这些关键目标,其它的目标可能随之达到。因此,必须进行关键点控制。选择关键点来进行控制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控制原则,可以表述为:有效地控制要求注意甄别、选择那些对按照各种计划来评价、衡量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因此,关键点的确立应能使得控制对象的主要工作内容得到反映和说明。同时,选择关键控制点时应当注意平衡,如:数量(速度)与质量、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于管理者来讲,关键点的选择是一种管理艺术,没有通用的准则可供遵循。

(2)及时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偏差,并能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甚至在未出现偏差之前就已经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偏差,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但及时并不等于快速,管理者应根据适时提供所需的信息,针对控制中存在的时滞现象,采用预防性控制、事先控制、前馈控制等手段与方法,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

(3)客观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是可以测量和可以考核的。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衡量时,管理者最容易受到两种社会心理效应的影响,一是晕轮效应;二是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把一个人思想行为中的某一点来扩大成为其整个思想行为的全部,是一种以点代面的效应,是对他人认知上的一种偏差倾向,易引起判断上的主观性,从而造成评价上的偏差。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影响到今后对其的评价。管理者不仅在衡量、评定一个人的工作绩效时,应当做到客观、公正;在对工作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带有偏见、成见。

(4)经济控制能力

控制活动本身需要经济上的投入。有效控制需要讲求经济效益,即考虑控制所需费用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控制中的人、财、物等的耗费,应当与控制的必要性程度及其效果相适应。为此,一是要实行有选择的控制、重点控制;二是要制定恰当地控制标准;三是要努力降低控制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耗费,改进控制手段和方法,提高控制系统的效率与效益。

(5)人本控制能力

以人文本的管理思想突出了对人性的尊重,提高了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能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加强和改善管理,贯彻人本原则必须重视从严管理与柔性管理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处理好领导和群众、培养和使用、管理和教育、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并采用目标激励、支持激励、强化激励和关怀激励等方法,激发起被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6)全局控制能力

任何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活动,又有其自身个别的或局部的目标。成功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控制时,不应只看到本部门的、本层次、本环节的控制目标,只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而忽视了整个组织的利益与控制目标,而应当具有全局观点,从整个组织或活动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在所采用的控制目标和方法上,引导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员工考虑有关方面的要求,使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目标与协同运作单位的目标相协调。因此,各管理者在确定组织体内的各种控制目标和方法时,不能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篇10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提出“赤子”概念,就是说一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干干净净的,这就叫“赤子”。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就是说,要成为“大人”,成为“君子”,就要有一颗天真、纯朴、真诚的“赤子之心”。只有拥有一颗天真、纯朴、真诚的“赤子之心”,才能成为“君子”,受人尊敬,才会具有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表达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素质的内在结构与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魅力是人们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同于一般的能力、魄力。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能受到别人欢迎、容纳的人,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社会职业变迁比较显著,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致使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掌握的标准从单纯注意专业变化到注意综合素质,如理想、信念、境界、人际关系、特长、爱好、心理素质和工作经验等等。此外,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大学生对于我国、外国甚至整个世界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对于我国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对于国际交往的礼仪及各国风俗习惯有较多的了解,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二、倡导“仁爱”精神,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儒家思想的基本核心是“仁爱”,“仁”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 “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儒家提倡仁爱精神,人与人之间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要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并认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其所强调的仁爱,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而且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这些与大学生守则中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是一致的。儒家的仁爱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的和谐精神, 从而增加集体凝聚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儒家仁爱精神所包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生命格调能激励人积极向上, 是当今青年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但现在不少大学生缺少这种仁爱精神,他们精神空虚,感情冷漠,漠视人伦道德,缺乏互助友爱与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儒家仁爱教育思想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麻木心态,又能唤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儒家的仁爱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的和谐精神, 从而增加集体凝聚力。儒家仁爱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儒家仁爱精神所包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生命格调能激励人积极向上, 是当今青年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学校教育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以“仁爱”的情怀关爱他人,关怀社会和人类。当代大学生就要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事业, 对待人生, 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体魄、学识和技能, 使自己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大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倡导“孝悌”精神,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孝主要表现为:赡养父母、敬重双亲、以爱心愉悦老人、规劝父母错误言行、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学习知识。这与当今所倡导的“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思想契合的。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大学里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亲情逐渐冷漠淡薄,大学生对长辈的敬顺也渐渐地消逝褪色,大学生对孝顺的概念也渐渐地模糊了。一个人,假如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尚且不去关爱,他又如何能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爱人民呢?孝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而成了社会的需要。在大学里,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学会“爱”。 而孝是“爱”的延伸,是“爱”的反映。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作为儿女对父母尽孝要早,要能对父母知恩,感恩,报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助孤残,救助贫弱。在现代社会里“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礼”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大学里,同学之间尤其需要扩大悌的思想,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倡导“义以生利”精神,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义以生利”,是孔子提出来的命题,也是孔子乃至整个经典儒家义利观的核心。儒家主张“见得思义”、“观得思义”,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 不否定利的价值;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显的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如孔子以义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后的大儒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先义而后利”;“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不义,虽利勿动”。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相互影响和渗透,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时代精神、时代观念明显增强,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意识,诸如主题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民主意识等。这是他们的主流,是积极的一面。同时, 由于他们生活经历简单,对许多问题缺乏深刻透辟的认识, 面对复杂的价值环境,导致他们中许多人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的背离。而这与价值观都有直接联系。用儒家文化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一要借鉴其完整的体系;二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价值观念;三要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作为教育的重点。

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社会变革的加快、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激荡, 使高校的文化多元化倾向日趋明显,传统与现代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撞击,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并构建合理的人生价值观, 这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又注重道德践行, 儒家文化特有的仁爱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在客观上,我们应努力营造一个既有古代文化精髓要义,又有划时代精神气息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其学科特点,生动而深入浅出地把这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大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学而时习之”,“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儒家经典文化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他们如何学习、修德、团结、节俭等,只有进行这样经常性的点滴培养,那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他们的学业成绩,才会出现可喜的局面。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 月

[2]陈代勇.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D].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朱熹.朱子四书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樊建武.从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传统的现代价值[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6]杨清荣.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