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基本要素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3 15:44: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博弈基本要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博弈基本要素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竞争呈现了非常激烈的势态,诸多国家为了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其中,航运是海洋疾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航运市场来看,确保船舶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非常关键[1]。与此同时,要想使船舶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便有必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船舶可维修性。鉴于此,本课题针对“船舶可维修性的基本要求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1 船舶可维修性的基本要求分析

对于“维修性”这一概念来说,是指产品或者设备,基于既定的时间及相关条件范围内,根据规定的方法或者程序实施维修作业过程中,对其原始功能进行恢复的一种特性。在船舶设计过程中,船舶的可维修性非常关键,因为其与船舶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存在密切关系;并且,从广义层面来看,也关系到航运市场的整体经济效益[2]。因此,便有必要注重船舶可谓修性的基本要求,从而使船舶可维修性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1.1 船舶可维修性的定性要求

对于船舶可维修性来说,其要求总结起来体现在定性和定量两大方面。其定性要求指的是部分性能不能通过量化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有关船舶可维修性的定性要求包括:1)基于维修的可互换性。此环节的要求体现在“互换”上,也就是说对于船舶的一些零部件,或者设备,可采取其他零部件或者设备代替使用,但需注重所代替的零部件或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都需和原来的零部件或设备相适应[3]。如此,能够使采购与仓储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并且能够使船舶在抢修过程中难以及时找到原配的零部件或设备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确保了抢修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船舶可维修性中的可互换性得到有效体现,有必要在设计阶段对其加以重视,在设计一些零部件及设备过程中,做好符合标准的能够代替这些原零部件及设备的设计,这样在确保维修的可互换性的基础上,便能够确保船舶的可维修性。2)重视标记的识别。无论是在船舶设计过程中,还是在修建过程中,均需要重视部分特殊部位的设置,在标记过程中可采用到不同的颜色或者箭头,方便维修改造人员可以快速精准地将故障发生的位置判断出来,进而落实及时有效的维修方案,从而使船舶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3)保证人机修复环境的优越性。航海过程中,对于船舶来说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船舶可维修性设计过程中,需对环境因素加以靠量;与此同时,由于在船舶维修过程中,维系工作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也需要对人的因素加以考量。在充分考量环境因素和人的因素的基础上,遵循“人机和谐”的船舶设计原则,进一步使船舶的可维修性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1.2 船舶可维修性的定量要求

如前所述,船舶可维修性主要体现在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两大方面,上述分析对船舶可维修性的定性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船舶可维修性仅有定性要求明显不足,因此还有必要注重其定量要求的实现,其定量要求指的是可以精准地采取数据进行考核的一种标准。总结起来,船舶可维修性的定量要求包括:1)修复时间均值。指的是修复一次设备需花费的时间的平均值,通常采取MTIE表示;代表修复时间越短,设备的可维修性越优良[4]。2)预防性维修时间均值。指的是设备一次预防性维修需花费的时间的均值,通常采取MTRM表示;和MTIE相同;时间越短,表示船舶可维修性能越优良。3)维修停机时间率(MTUT)。该定量指标用于对单位工作时间内所需的维修停机时间的均值进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MTUT来说,时间越短,代表船舶可维修性越好。4)维修工时率。指的是单位工作时间花费的维修工时的平均值;时间越短,代表船舶可维修性越好。

2 船舶可维修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船舶可维修性需满足定性和定量两大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够使船舶可维修性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强。但是,从实际角度来看,船舶可维修性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结起来,影响船舶可维修性的主要因素包括:

2.1 环境方面的因素

船舶可维修性会受到环境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船舶运行期间的环境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起主要作用的环境等。首先,船舶维修工作开展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海水、空气、风向等自然因素。因此,在船舶维修设计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充分考量。其次,在船舶维修特殊环境下,维修工作人员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均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而间接地使船舶维修的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提高维修工作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非常关键。

2.2 装备设计方面的因素

船舶维修设计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且存在较大的复杂难度。从现状来看,诸多理论及技术均不是特别地完善;与此同时,在船舶装备设计过程中,会对产品的性能及质量充分重视,但是对可维修性则表现的不够重视,当没有在定性和定量两大方面综合考虑的情况下,便会使装备设计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进一步使船舶可维修性受到影响。因此,优化装备设计非常关键[5]。

2.3 人为方面的因素

在船舶维修工作过程中,维修工作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部分船舶维修工作人员来说,在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上较为不足,在维修作业过程中,难以从环境、设计方案优化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使船舶的可维修性的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逐渐进步及发展的背景下,在船舶维修工作中,相关维修工作人员除了需要注重自身维修专业技术的提升的l件下,还需实现“人机互动”,一方面减轻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另一方面提高船舶维修的工作效率及质量,进一步使船舶可维修性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船舶可维修性的提高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船舶可维修性满足定性要求,使船舶维修实现可互换性、重视标记的识别以及保证人机修复环境的优越性等。另一方面,满足船舶可维修性的定量要求,合理控制修复时间、预防性维修时间、维修停机时间率以及维修工时率等。并且,还需要了解影响船舶可维修性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装备设计因素以及人为因素,为船舶维修创造良好的环境,优化装备设计,并提高维修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船舶可维修性的效果将能够有效增强,进一步为船舶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冬,张平,方强,祝泓.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舰艇维修性评估方法[J].中国舰船研究,2013(1):102-106.

[2]王志炎,熊文,衣正尧,李江波.船舶维修性设计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30-331.

篇2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只要有交流就存在博弈,小到小孩玩的石头剪刀布,大到国家的政策,很多都体现着博弈的思想。人生是永不停息的博弈过程,博弈意味着通过选择合适策略达到合意的结果[1]。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很多的选择,博弈在这时就产生了,而博弈存在着多种可能的选择策略,每一方都考虑着如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1博弈论的定义及其基本要素

1.1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论是指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中,利用博弈方的相关策略而实施对应的最优策略[2]。

1.2博弈论的基本要素

①博弈方,即博弈的主体,每局的博弈中至少有两个博弈的主体[3];②策略,策略是指每个博弈方的行动方案。每一个博弈方并不是到了非要做出决策时才做决策,而是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下提前做出决策,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策略[4];③支付(收益),即每个博弈方选择策略后所获得的收益,这个收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策略,还与其他博弈方选择的策略有关。支付是关乎博弈方的切身利益,是进行判断和决策的依据;④纳什图和对形式的处理[5]。用户在准备进行室内设计时,看重预算和施工的质量,首先根据自己的预算和设计公司的口碑来选择一家设计公司进行洽谈,公司在了解用户的基本要求后给出一个效果图和报价以及一些施工方面的承诺。用户根据自己的预算、期望的装修效果和施工质量及公司的报价、所能达到的装修效果和施工质量进行博弈。用户期望能在预算左右的价格得到较好的效果和质量;设计公司期望能在用户所能接受的报价内满足用户的要求。设计公司给的报价不可能会比用户的预算低,因为设计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公司的报价也不会比用户的预算高太多,否则用户与这家设计公司的博弈就不存在了。假设用户和设计公司要达到他们所约定的效果,用户的预算是10个单位,公司报价为12个单位,要达到双方一致认可的质量,公司需要11个单位的报价,用户的预算也是11个单位,他们的博弈矩阵(表1)。在这个博弈中,用户希望预算少些,因此,用户的策略是小的预算;设计公司则期望报价高点,因此设计公司的策略是大的报价。根据划线法可以得知(效果,效果)是他们的纳什均衡策略。这个策略也说明通过将施工完成后与设计初始时约定的效果相比,用户可以均衡,在一策略组合中,任何一个博弈方在其它博弈方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纳什均衡是一个稳定的博弈结果,使得博弈方都没有偏离选择的动机。在分析博弈矩阵时可以利用划线法寻找纳什均衡策略:在博弈矩阵中任何一个博弈方策略不变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博弈方不同策略的收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收益并在数字下划线,如果一个策略组合中的数字都被划线,那么,这个策略组合就是纳什均衡策略。。

2博弈论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住宅的室内是每个家庭的避风港,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度过,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完善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形式的处理。当用户在准备装修自己房子时,首先根据自己的预算和设计公司的口碑找到一个室内设计的公司为他进行室内设计,在设计时客户有些特殊的要求希望能得到满足,设计师根据整体设计方案和风格做出调整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在这样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两个博弈:第一个,客户希望自己能花费最少的资金找到一个口碑较好的公司为他设计出想要的空间效果;第二个,设计师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表达出设计意更好地判断自己的要求是否达到与满足。2.2室内空间的博弈在小户型中,为了使空间最大化的被利用,尽量减少墙体的占用空间,设计师考虑将厨房门进行改造,厨房与客厅之间的空间如何更好的利用就充分体现了博弈论的思想。改造前后的对比。从上面的对比图来看,改造后,橱柜和台面减少了一部分,但并没有严重影响到厨房物品的储藏。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改造的影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①将厨房门进行改造后造成小孩玩具房(储物间)面积减小,餐厅空间增大,提高了利用率。②由于改造后厨房门与客厅直接连通,方便传菜,并且人在入户门过道的流动量减少,将鞋柜设置在入门过道处也不会使这个空间显得拥挤,而且使用也更为方便了,特别是下雨天,将减少室外环境对室内的影响[6-9]。假设在维持传统户型不改造这面墙的基础上,用户和设计师的支付都是1个单位;当用户与设计师都选择改造墙体时,用户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视觉感受,设计师表达了自己的创新设计,各自的支付都为4个单位,但是用户损失了一部分厨房的储物空间,因此,用户需支付-1个单位,总的支付为3个单位;而当用户选择改造,设计师选择不改造时的支付分别为3个单位和1个单位;当用户选择不改造,设计师选择改造时的支付分别为1个单位和4个单位。他们的博弈矩阵如表二所示:从这个博弈矩阵中可以看出,如果用户选择改造墙体,设计师的最佳选择是改造,用户选择不改造墙体,设计师的最佳选择也是改造墙体,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改造墙体是他的占优策略;同样地,对于用户来说,改造也是他的占优策略。因此(改造,改造)是博弈双方的占优策略。同时,(改造,改造)这个策略是他们各自的收益是最大的策略,因此,这个策略就是纳什均衡策略,通过划线法同样可以得到这个纳什均衡。最终,用户和设计师都很愿意选择这个策略组合,这样使得他们的收益最大化。2.3卫生间空气质量与私密性的博弈对于卫生间的室内设计,应符合人的使来获得更好的空气质量,这个博弈很好的说明了这点[11]。

3结语

博弈论来源于生活,博弈论的理论模型一般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法则、习俗和习惯又都可以在博弈论中找到相似的元素[12]。以用户为中心,在实际的室内设计过程中,用户在面临一些选择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很难以决定,随着博弈论的发展,它为室内设计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白波.博弈游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

[2]南旭光.博弈与决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焦宝聪,陈兰平.博弈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冯•诺伊曼,摩根斯顿.博弈论与经济行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4.

[5]刘遨洋,杨毅.论室内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0):72-73.

[6]陈绍禹,朱婕.用户研究方法在办公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M公司办公环境改造设计为例[J].装饰,2017,(02):115-117.

[7]徐小雯.青年小户型住宅室内设计策略探析[J].理论观察,2016,(01):126-127.

[8]章明,孙嘉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建造中的博弈[J].建筑技艺,2013,(01):38-45.

[9]杨颍旎,张成刚.城市旧工业建筑室内环境的重构与改造[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12):68-70.

[10]卢晓萌,徐波.住宅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5):84-85.

篇3

中图分类号:TU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医院设备保修管理状况

医院设备是医疗、科研、教研、教学工作最基本要素,是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因此医院设备是反映医院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可以说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设备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医院医疗设备的建设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医院设备的保修的定义已经明确,就是维护保养、检查和修理的总称。为了保护病人的利益,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医院一般会组建专业的保修技术队伍、建立保修的规章制度、使用一定的保修设备来保证对各种设备的管理。根据这个定义,医院的设备进行保修,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自我维修难度大。一般来说,现代的医疗设备都属于高精尖的技术,医院作为设备的使用者,一般只能掌握使用技术,不能够完全掌握维修技术,只能对普通的故障进行排除,对大的故障,特别是需要零部件更换及检测的,不能够像一般的设备可以进行维修,造成维修难度大,特别是技术难度。第二,维修成本较高。由于医院自身的维修人员的缺少,一般厂家特别是进口厂家的技术限制和垄断,造成了保修的成本高。由于以上原因,很多医院对其维修管理是采取同厂家制定保修合同的形式进行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造成了医院的设备由于保修不及时而设备使用率低下,直接反应了医院设备保修管理的效率低下的现象。

二、基于“委托——”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1.“委托——”理论综述

“委托——”理论属于制度经济学的内容,主要是将产权的所有者通过选聘非所有者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法律允许或者授权范围从事活动。该理论广泛用于现代的各种管理活动中,极大存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理论发展和实践中出现了三种问题给管理活动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第一,委托者的授权不合适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方的诚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委托链条的不合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医院设备的保修管理一般使用合同的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委托方为医院,方为设备保修的机构或者厂家。通过合同的行为规定了双方在医院设备保修管理中的各种权利义务,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2.具体分析

从委托理论角度,结合医院设备保修管理的特点,对其简单分析如下:

第一:委托方过度授权,缺少监督。委托方在合同中过度授权,会造成方权利过大,会做出损害委托方的行为。

第二:委托链过长,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由于成本及技术原因,第一方将其权又进行委托,甚至出现第三、第四,这种长的链,肯定会对委托方的利益造成损害。

第三:方的道德问题,造成管理低下。方如果确实诚信,会造成合同的执行拖后等等行为,会严重损害了方的利益。

第四:委托方的激励措施,造成方工作经济型下降。医院作为委托方,在对方的激励中不能够使用合理的激励方法,会造成方在保修过程中工作不积极。

三、基于博弈论的经济学分析

1.博弈论综述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是研究决策的主体在给定信息下如何决策以达到自己的最大化效用,和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三是效用,是可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

对于医院设备保修的管理中出现的博弈,其参与者主要是医院设备保修的管理者、参与维修的人员,他们是决策的主体,他们都相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来达到用最小的利益获取最少的收益。

2.具体的分析

医院的设备一般都属于高技术产品,其保修一般通过招标或者厂家保修的形式进行。首先,在招标的过程中,存在者信息不对称时,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容易在博弈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而获取了额外的利益。其次,双方缺少必要的博弈过程,也不能够制定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制度规章,使利益偏向一方使管理效率低下。

四、垄断的经济学分析

垄断是市场经济中没有效率的一种资源分配方式,一般来讲资源垄断方通过垄断优势或许额外优势而降低其效率。本文所讲的垄断是讲保修方通过气技术或者零部件专用性的垄断,获取一些额外的收益,会造成保修的迟滞性,造成了管理的低效。

五、结论

本文从三种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医院设备管理低效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不同的医院都有自身不同的原因,医院在设备保修的管理效率上要有所提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认真分析,从三个方法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提高,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系统人 模型 元模型 需求模型 特性模型

一、引言

无论管理理论,还是管理实践;无论探讨组织,还是探讨行为;无论研究文化与学习,还是研究变革;无论运筹战略,还是力行战术;无论基于过程的管理,还是基于交付的管理;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作为生产关系的宿主,在漫长的管理历史长河中,演绎着历史,创造着历史,也谱写着历史。

管理学史上出现过“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关于人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像“X理论”、“Y理论”、“Z理论”、“双因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等等需求与激励的模型。这些模型为管理理论、应用、实践建设,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本文承袭以上管理学模型模式,以系统科学与工程理论为框架,组合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一些基本要素,建立组织中的“人”的元模型,基于“系统科学与工程”特色称之为 “系统人”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衍生“系统人”需求模型、“系统人”需求特性模型,为组织管理理论中的范式、比喻的建立提供借鉴,为管理应用与实践的前提、假设的建立提供视角。

二、元模型

组织中的“系统人”,可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可以抽象地描述组织中普遍意义上的、表征稳定、形态可控、特征规律化明显的人。基于描述的抽象性,称之为“元模型”。

元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动物机体,为物质基础要素;人性哲学,为观念要素;认识,为智力要素;情感与情绪,为心理要素;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为活动要素;社会关系,为环境要素。元模型的基本要素描述如下。

1.动物机体。人是与外界环境有着明确界限的有机系统,通过严整的机制统一组织机体内各组成部分协同运行,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交换,选择性适应并干预外部环境,实现机体的有效运转;以个体的“存在性”为根本,演绎个体产生、成长、成熟、繁衍、抚育、衰退、消亡的过程,有寻求“存在”状态向好的本能性需求。

2.人性哲学。人基于先天特质、后天认识,形成个人哲学,即对自然、社会、思维、情感的较为稳定的认识(自然观、社会观、思维观、情感观),并造就与之匹配的态度,影响着个人衡量付出、所得、社会交往、心理感受的价值标准。

3.认识。人通过感性与理性认识机体内部、外部环境,获取、存储、加工、转化、优化、升级相关信号、信息、知识,并以一定的认识形式与机体本身和外部环境发生作用,通过学习、实践提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能力。

4.情感与情绪。人以成长环境、机体机能、思维方式为基础,构筑一定的情感与情绪模式。这种模式呈现出状态可控性,受个人机体环境、外部环境影响,会呈现出波动性(正面、负面),偶尔出现失控,有整体向好的态势,这是一个适应性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对情感、情绪认识提高的结果。

5.劳动。人身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并与之作用。在个人的人性哲学影响下,基于个体的认识能力、功能能力,调整自身的情感、情绪,进行个体、群体、团队、组织等形式的劳动。在一定的劳动关系中,参与劳动、劳动能力、劳动身份、劳动所得,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6.社会关系。人处在社会关系中,有建立、维系、改善、弱化、放弃部分社会关系的表征,对塑造个人哲学、认识、情绪、情感模式有一定的作用,对行为养成有一定的影响,是劳动的环境条件。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交往需求,同时社会关系表现出一定的资源特性。

三、需求模型

基于元模型,建立“系统人”需求模型,模型的构成要素描述如下。

1.动物机体。选择个人、家庭生存环境并尽力适应;维系、保障个人及家庭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障个人、家庭基本生活持续与改善;干预内部、外部环境,争取个人、家庭的生存状态改善。

2.人性哲学。自我定位、自我认同需求;寻求世界观、价值观共鸣的需求;个人价值实现需求,在此驱动下形成行动需求;价值取向有无意识变化倾向,为无意识需求。

3.认识。通过一定的形式获得、提高个人认识能力;与外部进行感性、理性认识的交流。以认识作用于外部,并期望一定的效果与认同。

4.情感与情绪。有一定的情绪需求,喜、怒、哀、乐等等;有一定的情感需求,友情、爱情、同情、关心等等;有情绪、情感的交流需求,并期望一定的效果与认同。

5.劳动。有劳动环境要求需求,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同时对环境有选择、改善、适应、放弃的需求特性;具备、提升劳动能力的需求,包括知识型、技能型、体能型等;劳动身份确定、稳定、提升的需求;维系个人、家庭的生活、教育、再教育的劳动所得,并期望从保障型过渡到改善型、享受型、品味型;在法律、道德框架下,和谐劳动关系;受多种条件影响,个人对劳动关系也有异常化需求;对劳动表现出一定的感受、情怀;劳动需要一定形式的认同,因人而异,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6.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有情感、情绪交流需求;基于生活、工作、学习、运动、休闲、娱乐等的协作、帮助需求;将社会关系作为资源需求;改善社会关系的需求。

四、需求特性模型

需求模型呈现出如下的系统性特性,称为“需求特性模型”。

1.稳定性。稳定环境下,需求有时候是清晰可鉴的,水平稳定的,有时候需要经历心理历程、理性思考、或者经过引导、身体践行后,需求逐步清晰,呈现出边界性、目标性、指标性,达到稳定水平的状态。

2.动态性。稳定环境下,需求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围绕稳定水平的上下波动,幅度不会太大,呈现出动态平衡。

3.变动性。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心理博弈,心理平衡打破后,需求会呈现出较大的变动,突破原有的稳定水平,可能正向,也可能是负向的,最终会达到某一稳定水平,或者退回到原来的稳定水平。

4.优先性。稳定需求内部的分项需求,呈现出一定的优先级。优先级与紧迫性的相关性有不确定性;同时,内外部条件变化,优先级有调整机制,可能会呈现需求的动态、变动特性。

5.矛盾性。构成需求的各分项需求具有矛盾性,有些矛盾可以通过自我调整、优先级排序解决,有些需求需要一定的外部干预,达到稳定水平。

6.模糊化。需求需要通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干预强化。不然,可能会出现模糊化的趋势。

7.引导性。需求经过一定的引导、强化,会变得更加理性、清晰、可实现。

8.边际性。在需求的逐步实现过程中,或者需求实现后,效果会有一定边际效应。

9.累加性。在需求的逐步实现过程中,或者需求实现后,会有新的需求出现,较为明显地突破原有需求水平。这种新需求可能是有意识增加,也可能是无意识增长。

参考文献

[1]高飞,李萌译.系统思考——适用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一、博弈的基本理论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竞赛论,用于分析竞争的形势。在博弈论的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均衡,即纳什均衡。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一些相关量处于稳定值。

所谓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一种方法。博弈论把现实世界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行为抽象概括为不同参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与一致,进而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研究不同参与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分析更加准确。同时,博弈论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得博弈论所研究的问题和所提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具有现实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

1.博弈分析的基本要素

博弈分析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三个:一是博弈主体,即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包括企业、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有关的个体等。二是博弈规则,即一切规范会计行为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三是社会监督者,即会计理论界、社会公众、政府审计以及其他经济监督人员。

2.博弈分析的基本假设

会计信息失真博弈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六个:一是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二是强调个人理性和有限理性。三是企业和政府监督部门、投资者都完全了解自己和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利益。四是非合作原则,即企业与政府监督部门、投资者不能“串通”以谋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五是不存在会计做账技术上的障碍或政府监管部门检查技术上的缺陷。六是会计准则留有灵活性和“真空地带”。

3.博弈分析

(1)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随着我国会计法规的不断完善,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和措施,但也不乏疏漏之处。有些企业仍抱着侥幸心理,偷偷做假。下面,构造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两个参与人的对策模型。企业有两种选择策略:做假账和做真账。政府监管部门也有两种选择:检查与不检查。两者博弈过程可用图1表示。

图1 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战略对策模型

第一个数字表示企业的得益;第二个数字表示政府监管部门的得益。R 表示监管部门查出假账后所得的奖励;L表示政府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R -L 表示政府监管部门查出假账后的净得益;C表示企业做假账被查出后的损失;d表示政府监管部门没有查出假账的损失;e表示企业做假账没被查出所得好处.

一给定企业做假账的概率P,政府监管部门选择检查和不检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查=(R-L)×P+(-L)×(1-P)=RP-L和∏不查=(-d)×P+0×(1-P)=-dP.

要达到纳什均衡,政府监管部门检查和不检查的期望收益一定要相等,否则政府监管部门将改变现在的策略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政府部门预期收益最化的一阶条件是∏查=∏不查,即RP-L=-dP.解得P=L/(R+d).

也就是,如果企业做假账的概率小于L/(R+d),则政府监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查;如果企业做假账的概率大于L/(R+d),政府监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检查;如果概率等于L/(R+d),政府监管部门随机选择检查或不检查。

二给定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q,企业选择做假账和做真账的期望收益分别为∏假=(-C)×q+e×(1-q)=e-q×(e+c)和∏真=0×(1-q)+0×q=0.同理可得∏假=∏真, 即e-q×(e+c)=0,解得q=e/(e+c).

若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小于e/(e+c),则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做假账;若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大于e/(e+c),则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做真账;若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等于e/(e+c),则企业随机选择做假账或做真账。

(2)企业与投资者的博弈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人,追求的是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有时会少披露、不披露甚至歪曲披露企业的某些会计信息。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为使投资效用最大化,投资者也并非完全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的信息。因而,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博弈的最后均衡很可能是企业做假账,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

为了进一步说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引入一个博弈模型。在该博弈模型中,博弈双方为企业(即会计信息提供者)和投资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相关假定的基础上,企业与投资者战略对策模型构成如(表2)所示(表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了企业和投资者选择相应战略的效用水平)。由(表2)可知如果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投资的效用比不投资的效用大,则理性的投资者必然倾向于选择投资,即有MX组合而不存在MY组合;当企业选择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时,此情况下不投资的效用比投资的效用大,投资者更倾向于放弃投资,即有NY组合而不存在NX组合;而无论投资者是否选择投资,对于企业来说,提供虚假信息的效用比提供真实信息的效用要大,因此有XN和YN组合,无XM和YM组合。综上所述,只有Y与N的组合是唯一能在给定对方决策的条件下,双方都能对自己的战略选择满意的战略组合,这个组合达成了纳什均衡。

表2 企业与投资者战略对策模型

三、结论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提出如下治理建议:同时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改善博弈环境;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以法律手段震慑造假行为,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参与程度和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改变其在会计信息披露博弈中预期的非理;加强和完善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健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和职业道德素质。

篇6

(二)制度应当是系统性的,存在高低层级与左右关联性

在组织的对相关企业检查时,查阅到制度时,对着看似完备的制度目录,很少有人能说得明白哪几项制度对哪些业务或活动做出了规定。细查部制度条款内容,规定出现矛盾互相不统一是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现象。制度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是“System”,指遵循一系列规则或固定的计划,去组织、实施事务的一种方法。System翻译成中文,首先的意思就是“系统”。在中文中“制度”、“系统”是两个不太相关的词,而在英文中就是一个词“System”。系统最优才是最优,每个要素都最优不是最优。因而,花费大量资源在个体要素最优上的思维方式值得反思,应当在更大的一个系统上思考各项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配合。一项制度安排的效率不是独立于其他制度安排之外的运作结果,每一项制度安排都必定内在地联结着其他制度安排,共同镶嵌在制度结构中,一项制度的效率还取决于其他制度安排实现它们的外部环境。目前,现行的制定制度的做法通常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做各的,对于避免相互矛盾甚至都做不到,更何况期望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呼应与配合?建议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性质、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从企业各项管理功能,或是主要业务活动,或是从价值链等维度对企业整体进行制度框架设计,画出整体的结构树,在结构树上标出各项规则需要规范的基本要素,再列出各项要素的具体控制标准,最后按照上述框架对具体制度规则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计企业制度可以基本保证制度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三)好的制度能让参与者在博弈平衡中自动执行

充分利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参与者利益博弈,借助系统的制度设计,将导向预定目标,实现制度的自动执行。有博弈的世界是流动的,公平与有序的,能够在流动中趋于美妙的平衡。博弈纵然不会产生皆大欢喜,但会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复。将博弈理念贯穿于制度内容设计,基于对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与责任的公平性考虑,使相关主体在自觉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得以合理的承担责任与获得应得的利益,让制度的执行参与者对制度本身的逻辑公平合理性获得认可。这样的制度才不会朝令夕改,才不会因为过高的执行管理成本而被树之高搁或是费力的玩着猫抓老鼠的游戏。同时也应当借用法律制定的公序良俗的原则,设计出来的制度不应使参与者中由于正当的、善意的目的而导致行为违反规则。当然,透明与公开是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保证制度执行效果的利器。

篇7

土地本身承载了多种功能,在不同时期不同利益主体的视野里,其承载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农民来说,土地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双重的,即为农民提供生存发展保障和财富增长保障。农民的财富在哪里?农民的财富增长源头又在哪里?“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论断。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普通农户在稳定承包关系和获得就业生活保障的前提下,以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方式将农地的使用权从承包权中流转出来,是农地流转的主要供给方。对土地供给方来说,其流转收益包括:农地租金收益为y0和转移劳动力的年收益为y1,即外出打工收入。设贴现率为r,转出的土地使用权年限为n,则转出的收益Ys为:

流转的成本主要有:一是为寻找土地转入方并与之进行谈判而产生的交易费用ccs,二是转出方转出土地前的经营收益y2,则转出的成本Cs为:

则通过农地流转,农地供给方的收益增量Ys为:

Ys=Ys―Cs

据调查,海南省农地流转租金平均为800斤稻谷/亩,稻谷价格以当年市场价格为基准;普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纯收入约为300元/亩,而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为800元/月,1%的管理技术人员工资达到2000―5000元/月,外出务工家庭的人均收入为非务工家庭的1.5倍。

(二)农地需求方利益模型

农业经营大户作为农地流转的需求方,其做出转入农地决策的动力在于农业经营大户对流入农地扩大生产所能带来的总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判断,只要预期的经济收益足够高而成本和风险足够低,他们就愿意增加农地的流入量。进行规模经营。

农业经营大户农地流转的收益即为从事农业规模生产经营直接性收益,其价值量Yd的大小由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决定。农产品价格为P,由竞争市场决定,产量由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f(L,N,K,T)决定,L、N、K、T分别表示农业经营大户农地经营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投入量,则

二、农地流转中二维主体利益实现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是研究理性决策者(参与人)之间策略,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结果的理论。一个的博弈由参与人,策略和支付函数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参与人指博弈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结果的主体(个人或组织),每个参与人必须都是理性的和智能的,目标是追求其个人期望支付函数值的最大化;策略规定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是参与人的“相机行动方案”,即参与人选择策略和行动空间后,在给定信息集内行动;支付函数又称偏好函数,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策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确定效用水平或期望效用水平,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支付函数是分析一个博弈模型的标准和基础,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除此之外,博弈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即信息和均衡,根据信息结构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同时在任一博弈中总存在着所谓的纳什均衡,即任一博弈方的策略组合对其他博弈方的策略组合也是最佳策略,由此二者达到均衡。

在农地流转双方这一完全但不完美的信息动态博弈中,无论农业经营大户是租种“好地”还是“差地”,都要在农地转入方收益或期望收益大于0的前提下,通过利益比较的原则来制定农地流入的策略,以此达到纳什均衡。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实现博弈共赢

政府是农地流转的支持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应为农地流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土地流转主体博弈共赢。各级地方政府要及时了解,掌握流转动态,在充分尊重流转参与主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引导,以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需要配套的中介服务体系,各级地方政府应完善自身职能,组建并培育好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降低流转双方获取土地信息成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定期公开对外可流转土地资源的信息,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规范农地流转交易行为,增加交易透明度,促进农地流转合理健康运行。

(二)完善价格机制,维护市场公平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是促进和规范农地流转的必然要求。农地流转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域性和不可移动性,因此合理的地价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正常运行的必然前提。在充分考虑地价构成因素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进行分等定级,科学评估,确定并定期公布土地的基准价格,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合理确定各类农地的质量,登记,评估其客观,公正的土地使用权市场价格,为农地市场流转双方的公平交易提供合理参考,以减少价格确定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

篇8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76-02

目前,混合交通是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使得中国交通组织相对较为复杂。而交叉口是交通流反复分流、合流及交叉之处,更容易受到混合交通的影响,致使平面交叉口成为制约城市路网容量的瓶颈。因此对交叉口的设施及信号控制进行研究、设计、优化,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交叉通设施优化

交通设施是传递交通管理信息的道路语言,是确保交通安全、有序、畅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市政府对交通设施投入的增大,交通设施在完整性、连续性、鲜明性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为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高交通安全,丰富交通文化,可以从色彩化、人性化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对交通设施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一)色彩化

色彩不仅给人的印象迅速,更有使人增加识别记忆的作用,所以在交通管理设施设计中色彩恰到好处地处理能起到融合表达功能和情感的作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做起:(1)在行人较多的地方可以运用彩色斑马线,斑马线还是白色基本色的,只是在底下铺一层黄色的材料,这层材料覆盖的范围比斑马线略大,斑马线便可从“黑白”相间变成“黄白”相间。“黄色”斑马线要比一般黑白相间的斑马线醒目,因此会有很好警示的作用。司机从很远就可以看到并开始减速,行人过街也会比较从容。(2)尝试统一将南北方向(或者东西方向)的护栏上部刷成绿色,这对于外地驾驶员或者不了解当地状况的司机来讲,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交通管理设施的系统用色往往更能体现所在城市的独特性,可以代表当地独特的人文地域文化,但若缺乏系统管理,就会出现用色混乱状况。这就要求相关设计部门从城市的整体色彩环境出发,考虑大众审美,建立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用色管理机制,对交通管理设施用色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改善。

(二)人性化

交叉口设施优化除考虑车辆行驶所需的必要信息外,对行人的道路信息指引也是十分必要的。其设计原则应该是在简洁明了的基础上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2]。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尝试以下方法:(1)可在路侧指示标志上添加门牌号信息,如在“南”的下方加上“21+”,则表明人们沿着指示方向向南走,遇见的第一个门牌号就是21,继续向前走的话,门牌号依次增大。这样就可以在不用很大变动的情况下,为行人提供更多指示信息,进一步体现交通管理设施设计和应用的人性化。(2)做到“警”必“禁”,有“禁”必“指”,在禁令标志上游一般设立指示标志,提示下游禁限内容,从而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交通管理标志内部管理与服务相协调,弥补道路建设中留下的安全隐患[3]。

二、交叉口信号控制――博弈论

当前,许多新理论被运用到交通分析与管理中,如熵理论、流体力学、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建模仿真等,这些理论的运用为交通问题分析注入了新的动力,带来了交通管理的新发展[4]。本文重点介绍的是基于多人合作博弈的单点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

(一)博弈论的基本要素

博弈论通过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来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的最优决策。构成一个博弈的基本三要素有:局中人、策略集和支付函数。

局中人集合N={1,2,…n}:局中人即博弈参与人。

(三)多人合作博弈的估值解

合作博弈的求解可通过一套公理化体系,得到唯一的“合理”的分配值,并且其求解方法较简单。

1.策略集的选取。对交通信号灯来说,可选择的策略有红灯或绿灯即(Red,Green)。对单点交叉口四相位信号控制来说只存在4个策略组合的情况下收益大于0即在同一时刻四个相位中有一个相位是绿灯,另外三个相位都为红灯。其他情况下的相位组合收益均为0。所以,策略集可表示为(Green,Red,Red,Red)(Red,Green,Red,Red)(Red,Red,Green,Red )(Red,Red,Red,Green)。

2.赢得值的确定。博弈中的赢得值是个预测值,即博弈之初参与人对各种可能的策略组合下收益的一种预测。对信号交叉口控制来说,排队长度是最直观的收益值,因此本文中选取排队长度值最为博弈赢得值[4]。排队长度值的计算如式(3)所示:

公式中,queue length表示排队长度值;q为当前相位的排队长度;t为当前相位的执行时间;car-length为平均车长;average-speed表示当相位保持绿灯信号时,驶离交叉口的所有车辆的平均速度;当信号由红灯转换为绿灯或绿灯转换为红灯时,公式3中的Z1取0,Z2取0;当信号由绿灯转换为绿灯时Z1取-1,Z2取0;当信号由红灯转为红灯时,Z1取0,Z2取-1。

3.收益矩阵的建立。对单点交叉口四相位信号控制来说,在某一时刻获得通行权的相位可能有四种情况,在确定收益矩阵的时候就会存在四种可能情况:

情况一:当前获得通行权的相位是第一相位,即当前4个参与人的信号灯状态为(Green,Red,Red,Red),这种情况下4个参与人可以选择的策略组合(如表1所示)。表中,支付函数(S1n,Pn,Pn,Pn)表示相位1,2,3,4分别选择策略(Green,Red,Red,Red)时各个相位上的赢得值。

篇9

我国财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倾向于衣龙新(2005)的概括: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形成科学的财务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财务治理是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制度安排,是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实现财务决策科学化,使企业得到更为全面而有效的治理。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以达到企业特定的财务管理目标。当然,这项工作必须依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按照财务管理的客观规律去实施。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的神经中枢。

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主要区别。企业是一组相关契约的集合体,财务治理是关于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的契约子集,是企业治理的延伸,而且是企业治理的核心部分。财务治理是以充分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其目标,其目的是财富创造的同时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财务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制衡机制,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运行机制,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行的基本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基本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因此,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管理是财务治理内在规定性的外在表达和实施。同时,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也存在许多共同点:理论基础均为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的同源性、对象同为财权的同质性、终极目标都是财富创造的一致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治理则是企业治理的核心,研究解决好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问题将成为企业治理与企业管理好坏的关键。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架构和轨道,因此,财务管理中首当其冲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就必然要置于财务治理框架下进行研究和实践。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复杂性:基于财务治理

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资产的专用性导致交易费用过高,正是基于这两个主要的原因而产生了合作社这种模式的经济组织。基于财务治理的角度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存在诸多特殊性。

(1)财务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社员权不能让渡,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而且合作社必须退还退社社员的出资。这样从制度上确保社员资格的纯粹性,体现合作社的自愿原则。但是,产权没有封闭,合作社的规模呈现出不确定性。合作社成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的确立, 使合作社的资本金、财务关系更呈现出不稳定性;同时,随着生产规模、市场环境、经营能力的变化, 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也发生变化, 直接导致合作社盈余分配的比例、决策权的分配也经常处于变化中, 因此,合作社内部财务关系的不稳定性是合作社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

(2)财务活动。按照财务管理理论,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资本结构决定着财务治理结构。合作社资格特定,我国农民基本不富裕,注册资本相对较少,权益负债比例极不均衡,筹资难度极大,因此,可开展的投资活动有限。营运具有针对性,分配具有法定特色,剩余索取权具有模糊性,产权界定不够清晰具有共享性。

(3)组织成本。合作社的组织目的是降低资产专用性带来的交易费用以应对市场风险,合作社的组织功能是最大限度地为社员提供服务。产权客体基本平等,采取平等配置机制,社员自由退社权、社员投票权、异议权、社员自我管理、社员认股最高限制等均以法律强制方式进行了刚性规范,这样加强了社员的认同感,防止合作社异化,但是,增加了协调成本;合作社不仅是社员之间利益结合, 而且还是建立在社员团结、信任与合作基础上联合体,必须关注社区发展和成员教育,增强凝聚力所必要的情感诉求和提供社区服务导致增加额外的支出;资本资格特定,股本规模小,增加了筹资压力,相对提高了筹资成本。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我们很清晰的看到合作社是一个高成本组织。

财务关系的不稳定性,财务活动中的筹资、投资、营运、分配存在诸多特定性和高成本组织等特殊性,使得农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呈现出多维属性,进而基于财务治理财务管理目标也同样包含多个要素。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应包含的基本要素:基于财务治理

基于资合价值理念的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经历长期的演变与发展。主要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等。理论上各有优势和劣势,实践中各类公司制企业,从各自自身的理财环境理性选取其中之一作为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从现在的研究来看,“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是当前的主流理论认可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对基于人合价值理念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讲,其组建基础、产权结构、管理方式、运作目标、决策权分配、利润分配等与公司制企业有着显著不同,理所当然,财务管理与公司制企业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从这一法定的组织定位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目标具有多元性,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更加复杂。本文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目标包括如下基本要素:服务性、营利性、民主性、相关性。

(1)服务性。合作社是民主控制、民主管理的组织,,农民是合作社的所有者又是使用者, 合作社的宗旨是对合作成员不以赢利为目的,合作社创造的利润扣除成本和扩大经营所需费用外,其余的要返还合作成员。利润的追求不是合作社的唯一要求。组织行为后果是以农民满意和受益程度为主要目标,所以,在财权配置、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会计核算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性要求是搁置在第一位的。从而,服务性要求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中的第一要素。

(2)营利性。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定位中我们可以看到,合作社是经济组织。合作社为其成员提供良好的服务的同时要创造经济价值,作为合作社组织必须要有经营能力,要有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从外部考察合作社是高效的经济组织(相对于农民个体经营),从内部考察合作社是自愿联合的互助型合作团队。营利性要求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中的必然要素。

(3)民主性。民主控制、民主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重要特征,是保障农民在合作社中所有权利的基石,一人一票,民主决策是合作社区别于公司制企业的重要标准,在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中是应该具体体现和始终坚持的原则,这也是合作社财务治理的重要特色。民主性要求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中的关键要素。

(4)相关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具备法人资格。法人治理以授权方式实现,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形成委托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合作社形成了社员、经营管理层、员工、客户、债权人、社区、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基于“多边治理”逻辑,在财务治理框架下的财务管理目标要素中,相关性要素成为其他要素的前提。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以服务最优为前提的相关者利益均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特征和运行机制决定着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必定包含的服务性、营利性、民主性、相关性要素,服务性体现着合作社存在的价值前提,民主性和相关性体现着合作社运行的制衡机制。本文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应确立为:服务最优为前提的相关者利益均衡。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而且是合作社的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有机结合,保证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一个多边契约的结合体,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特殊的契约关系而组成。基于“多边治理”逻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法律框架内达到均衡,是企业理性和现实的路径选择。目前,利益相关者内涵的共识是: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实现企业目标所影响的集团或个人,具体包括:出资者(股东)、经营者、债权人、政府、员工、供应商和客户。

众多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源的组合,从而获取单个组织生产所无法达到的合作盈余或组织租金。各利益相关者合作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以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的企业,这种博弈属于的合作博弈类型,每一次博弈后果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博弈均衡。

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更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解决各方冲突,实现均衡的结合点。合作社更为复杂的是内部实行民主控制,成员的投票权为一人一票,民主决策,合作社的营运更加呈现出博弈均衡的结果,成员之间及利益各方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利益的最大化是不现实的。在追求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只有在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并使其受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合作社作为多边利益主体实现共同利益的多重契约结合体,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既要确保合作社自身利益的实现,又要不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有以科学的财务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当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并不断增长时,合作社的经营才是公平而有效率的,才能实现“广义的帕累托最优”。因此,合作社财务管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合作社在组织财务活动的过程中,恰当而公平地处理好财务关系。这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达到均衡。

五、结论

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管理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要求。“民办”是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提出的合作性特征要求;“民管”是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提出的民主性特征要求,“民受益”是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提出的服务性特征要求,“民受益”体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终极要求。以服务最优为前提的相关者利益均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正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管理原则。

基于财务治理视角,明晰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产权界限,确保处理好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加强成员监督权和控制权, 防止合作社异化。坚持以服务最优为前提的相关者利益均衡的财务管理目标,合理配置财权,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合作社财务决策科学化。规范会计核算体系,强化社员的民主意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社员和管理人员培训等,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衣龙新:《财务治理理论初探》,《财会通讯》2002年第10期。

篇10

1、价值空洞和投资者的困惑

新技术革命以来,企业似乎纷纷开始沿着一条偏离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的轨迹发展起来。传统经济资源(现金、存货、设备等)的经济重要性在下降,而商标、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开始显现其价值代表的姿态。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是成为企业价值的首要源泉。但是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不同的是,后者经过与实践的长期相互作用已被传统的会计系统所吸纳,而前者却一直没有被正式纳入财务报告的信息范畴。虽然企业的财务报表并求反映人力资源的信息,但由于企业人力资源差异带来的未来现金流的明显差异却是客观存在的。这一表现在企业财务报表外的信息却被理性的投资者所捕捉,于是,投资者纷纷开始偏离企业报表中资产的价值数据,将资源投向其认定为人力资源价值高的企业。从而,企业的投资价值与企业报表中资产价值的巨额差异出现了,并呈现出随着知识经济形态的到来日益扩大的趋势。最有说服力的可能是广为引用的微软和英特尔的例子。这两家公司的账面价值之低与其市场价值之高,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这种差异就像一个巨大的价值空洞,让传统会计无法实现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目标。

面对这一价值空洞,投资者显得有些无所适从。那些习惯依赖会计信息的投资者发现他们所依赖的信息越来越失去相关性。众多的投资者在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面前要比以往更加依赖主观的臆断。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他们希望得到比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新的更加值得依赖的会计信息,以解决由于企业价值空洞带来的困惑。

2、对价值创造和经济活动认识的逐步深化

价值从何而来?什么是经济活动的本质?马克思为我们做出了这样的解答: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即人的要素是首要的,他们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对劳动对象加以改造的主体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但纵观人类漫长的经济活动的,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资源和资本被看成是价值的源泉而被人热烈追逐,价值的源泉——行为被视而不见,而创造价值的主体——劳动者更是沦为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奴隶,被资源和资本的主人当作他们的“会说话的工具”看待。奴隶主、封建主和资本家用残酷的剥削展示了他们的“财富创造更多的财富”的野蛮逻辑,用劳动人民的斑斑血泪证明着物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强权支配。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优势的精彩观点,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人的行为对价值的作用;随后罗伯特。欧文则认识到“关注雇员对企业是有利的”,开始关注人不同于机器的因素,反对残酷剥削;泰勒通过对工人生产行为仔细的观察研究,把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联系起来考察和管理,创造了管理,用奇迹般的生产效率在历史上第一次证明了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不同。随后由霍桑实验开始的行为科学则更科学、更广泛地揭示了经济活动的真实面貌,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人和人的行为在价值创造中的重大作用和经济活动是人和物的结合体的真实面目。而促使人力真正摆脱物力束缚的动力,则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形态的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和技能成为生产经营的关键,也使得智力劳动超越体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实践证明,劳动越是体现与劳动资料不同的特性,就越是获得摆脱资本对它的控制的能力。可以展望,知识经济将使劳动恢复其价值源泉的真实地位,使劳动者成为资本的主人;它还将揭示经济活动的人和物统一体的真实面貌,使得研究人、关心人、造福人、发展人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主题,使得人和人的行为的信息成为企业信息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管理领域的崭新变革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物力资本中心观向人力资本中心观的转变,管理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决策者和管理者逐步认识到对人的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所在。“企业再造”、“立体管理”、“流程重组”、“第五项修炼”、“经营未来”等一系列理论与都蕴涵着对人及其组织变革、改进人的行为以获得竞争优势的思想。这使得人及其行为的信息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迫切的需求。团队组织、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使得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的界限变得模糊,服从命令的管理模式逐渐向自我取向的管理模式过渡。这又使得以往只需要服从命令不需要自我调整行为的企业员工面临自我决策、自我调节行为的新任务。

管理理论和方式的发展及管理组织形态的变革,带来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变化:一是会计信息需求类型的增加,个人或组织的行为的价值信息成为新的需求热点;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扩大,全体员工也成为信息使用者。这种新的信息需求为三维会计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动力。

4、新的产权主体和新的产权界定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经济带来了产权关系的重大变化。如果说产权观念的产生是产权关系的第一次革命,而产权的多元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产权关系的第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产权关系将迎来它的第三次革命,那就是劳动者将凭借他们的劳动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产权主体。土地、资本与劳动,被古典经济学称为社会生产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人类不同的发展时期,这三大要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围绕企业的产权,要素的所有者不断地进行着重复的博弈,博弃的结果决定了产权分布。由于稀缺性的要素往往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着决定性的关键角色,这种关键角色使得这些稀缺性的要素所有者在重复博弈中取得优势地位,并借此取得社会生产中的支配性产权。在奴隶社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而劳动力十分短缺,谁拥有劳动力,谁就在社会生产中拥有产权。因此,拥有大量奴隶的奴隶主就成为产权主体。发展到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之后,劳动力资源增长,相对劳动力而言土地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源(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印度两河流域等地区更是如此),而地主凭借其对土地的所有权成为自然经济时期最主要的产权主体。发展到以传统工商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成为制约社会生产的关键要素,而资本家就凭借其资本所有权成为商品经济时期最主要的产权主体。千百年来,这种在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博弈从来没有结束过,只是不断地达到暂时的均衡,然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要素之间的相对地位的变化,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博弈。但是,以往的博弈结果有个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奴隶主、地主还是资本家,都是以物力资源所有者的身份牢牢占据着产权主体的支配地位,而劳动者基本上只在物力资源所有者的支配下得到仅仅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阶段,新的经济形态让人们能够以从未有过的效率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使财富的分配逐步走向公平。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这是一个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为主的知识经济时期,知识和智力将超越物力资源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人力资本对企业利润创造的贡献超过了物力资本,这将使得拥有知识的劳动者逐渐在产权的连续博弈中取得优势地位,凭借其劳动历史性地第一次成为企业的产权主体。这是生产力发展对产权分配影响的必然结果。

劳动者成为产权主体带来了新的信息要求。作为新的产权主体的劳动者和原有的产权主体都要求企业的会计能提供真实可靠的计量有关生产要素贡献的信息,以便进行产权界定和收益分配,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同生产要素的贡献得到正确计量也是企业能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进而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这一点,新制度经济学家早有所论述。他们认为,企业活动实际上是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合作过程,合作能利用彼此的比较优势,这种合作生产叫做“队生产”。但“队生产”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率的计量问题,因为如果不同质的生产要素其生产率在生产中能够得到精确的话,组织就能够根据其生产率提供相应的报酬,要素之间的合作所产生的比较优势就完全实现,生产率就很高,如果经济组织的计量能力很差,报酬与生产率之间只有松散的关系,生产率就较低。因此,劳动者产权大小及比例如何确定?收益如何分配?这是产权主体和产权关系变化后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企业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5、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空前发展是三维会计的技术支撑

一种理论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往往离不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支持。数学与文字的发明和发展是一维会计的前提,纸和印刷术则促进了二维会计的发展和传播,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则成为三维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以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信息技术神话般的飞跃,彻底地扫清了三维会计的技术性障碍。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同时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这无疑为会计系统的改革创造了空前有利的必要条件,也使会计从二维会计提升到三维会计的飞跃成为可能。

6、现行会计的缺陷

会计是其环境的产物,与其演进过程中的特定背景相适应。当环境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时,就显露出很大的不适应性:首先,会计的对象“见物不见人”,将人力资源这一主导性要素排除在外,就有舍本求末的缺陷;其次,将价值性信息与其导致的主体——人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信息无法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最后,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强行把在立体空间进行的动态经济活动平面化、静态处理,这样会计的反映与经济活动的现实不符。

7、二维会计的内在逻辑分析:是否具有可扩展性

现行会计建立在“资产”和“权益”这二维基础上,可称之为“二维会计”。由这二维要素形成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权益”。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很难看出扩展的可能途径。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考察:“资产”和“权益”是与价值信息的不同方面相对应的要素。与资产对应的是进入会计对象范围的客观物质,例如原材料、现金等,无形资产也属于这种物质的范畴。因为它们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些物质是价值的载体,说明的是“价值在哪里”的问题。价值的存在是以这些物质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这些物质不存在了,价值也会随之消亡。而与存在相对应的则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某种程度上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人与人对价值的评判及其在评判基础上的协议或契约决定的。例如债权人权益与股权人权益都是如此。它体现的是价值的归属,即“价值到哪里去”的问题。于是,传统二维会计的会计等式“资产=权益”就可以转变形式,表述为“价值的载体=价值的去向”或“价值的存在=价值的归属”了。这个二维价值的等式是否能够进一步扩展呢?一个顺向思维的问题就是:既然有了“价值的存在”和“价值的归属”,为什么没有“价值的源泉”呢?于是,一个符合逻辑推论的新的维度出现了——“价值的源泉”。我们将在后面讨论的行为要素正是说明“价值的源泉”的维度,这与二维会计的内在的逻辑扩展方向正好一致。因此,一个必然的选择就是:在三维价值逻辑“价值的载体=价值的源泉=价值的归属”的基础上,以行为作为第三维,建立“资产=行为=权益”的“三维会计”。

二、三维会计的基本问题

1、对会计的新分类:按维分类

长期以来,会计界一直按“式”对簿记进行分类,就是把簿记分为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而本文提出按照新的分类标准将簿记分为一维簿记、二维簿记和三维簿记,并相应形成一维会计、二维会计和三维会计。

将簿记分为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的分类标准可以理解为记账方向和方法的不同,具体来说是会计分录涉及的账户和方向(入口、项目、条目)的多少。显然,这是一种根据簿记法这一事物的形式进行分类的方法。本文提出的按维分类的方法,则是一种根据簿记法和会计这一事物的进行分类的方法。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维”是纲要纲纪的意思,即构成所指事物的关键要素和基本内容:“维”也是构成空间的基本要素,也即从空间上看,“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内容和其存在方式。以维分类,是指以簿记法和会计的对象要素的内容和多寡作为分类标准。簿记法和会计的对象要素是随着簿记和会计的变化发展而发展的,初期的簿记法只反映财产的数量和变化,可称为以“财产”(资产)为基本要素的一维簿记(会计);后来簿记法逐渐把权益也纳入了其对象范围,基本会计要素变成“资产”和“权益”两个,这时可以称为二维簿记(会计)。而三维簿记和三维会计将其对象要素进一步加以扩展,形成三个对象要素。

按式分类和按维分类在存在区别的同时也存在密切的联系。维是簿记法的内容,式是簿记法的形式,而内容与形式从来就不是相互孤立的。维是式反映的内容,而式是维表达的手段。一方面,一定的内容必定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达。一维簿记的一维要素客观上要求以单式簿记作为记账手段,而二维会计的二维性质则客观上要求与二维要素相联系的复式簿记成为其记账方法。另一方面,一定的形式总为一定的内容服务。单式簿记虽然能很好地为一维簿记服务,但如果把它应用到二维会计则显得繁杂而无序,难以建立账户之间的勾稽关系,严重制约了二维会计相对一维簿记的优势的发挥;复式簿记中的因果复式簿记固然可以用于一维簿记,但作为复式簿记主要形式的分类复式簿记却只能用于二维会计。而从簿记历史发展的实践上考察,簿记的维与簿记的式总是相互联系的,与一维簿记阶段对应的主要是单式簿记;而与二维会计阶段对应的是复式簿记。

井(尸九)雄仕先生的有关复式簿记的分类的观点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式”与“维”的区别与联系。井(尸九)雄仕先生在其1967年的著作《会计计量基础》中提出,复式簿记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因果复式簿记,另一种是分类复式簿记。两种复式簿记存在的原因和记账的基本原理都是不同的。因果的复式簿记不涉及两个基本元素,是单元素之间的复式簿记。例如用现金买原材料,记为:借“原材料”,贷“现金”。它实际上是一个赋值的过程,即把付出的现金的价值转移到原材料的身上,其基本原理是历史成本原则。它表现的等式关系为“增加=减少”。而分类的复式簿记则必然涉及到两个基本元素,它是双要素之间的复式簿记。例如股东投资,借“资产”,贷“所有者权益”。它的基本原理来源于对同一物质的不同分类(资产、权益)和各种分类之间的恒等关系。它表现的等式关系为“资产=权益”。由此,井(尸九)雄仕得出结论说:“虽然,巴其阿勒把‘借:伯勒漠-糖,贷:现金’这类经济业务解释得好像在概念上和‘借:现金,贷:资本’这类分录毫无区别,然而,这两笔分录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根据井(尸九)雄仕的结论进一步分析,不难得出推论:既然因果的复式簿记并不依据二维会计的“二维”的存在而存在,而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存在依据,因此它可以存在于任何维度的簿记形式之中,只要这种簿记仍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记账原则即可。从历史上看,一维簿记时期也的确出现了因果的复式簿记。中国的“三柱记账法”就是一种采用复式记账的一维簿记。而分类的复式簿记则因为其依据是对簿记要素的分类,故与簿记的维度息息相关,它的存在以及形式要依据簿记的维度来决定。分类的复式簿记必然以二维会计为存在基础,一维簿记阶段是不可能出现分类的复式簿记的。从历史上看,分类的复式簿记也是在二维会计出现以后才出现的。最早的分类复式簿记之—威尼斯簿记中的多纳多索兰佐兄弟商店簿记和安德列亚巴尔巴里戈父子商店簿记都是已经出现“权益”要素的二维会计。

一方面由于历史上没有按照簿记法反映的基本要素的内容进行分类的先例,也没有“一维簿记”或“二维会计”这类名词,另一方面由于“维”与“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加区分影响不大,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将维与式区别开来。在许多论述中,“式”是包含着“维”的内容的。人们谈到复式簿记的时候,往往已经把二元基本要素资产和权益包含在内,所见的绝大多数对复式簿记的论述都是如此。

2、三维会计的基本前提

研究三维会计,也需要首先建立一些假设条件。这些假设条件是将行为作为会计基本要素进入会计系统的前提,也是具体设计三维会计系统最重要的基础。这些假设是:

(1)行为是价值变动的主要源泉,是企业资产、权益变动的原因。

社会生产经营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作为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价值变动自然与人的这些活动或者说行为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价值变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结果。对于这一点,无论是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还是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学说都已经说明。另一方面来看,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转移和创造价值,因为这样人本身才能生存和发展。虽然从会计的角度来看,除了人的行为之外,资产的价值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等,但是与行为相比,这些因素的作用是不可控的、次要的,所以行为是价值变动的主要源泉。

价值有其载体,从会计的角度看,这个载体就是资产。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实际上就是由许多人许多种行为组成的。从目的来看,企业的这种种行为就是为了改变资产,并通过改变资产获得价值的增值;从结果来看,正是这种种行为改变了资产的性质,使得资产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也正是这种种行为改变了资产的数量,使资产增加和减少。因此,行为是企业资产变动的原因。

价值也有其归属,从的角度看,这归属就是权益。契约的观点认为,权益总是由各种契约关系决定的。这些契约有明示的,也有隐含的。契约的重要作用和结果就是将某种权利与义务与人们的作为或不作为联系在一起。例如,因为我工作(作为),所以我拿工资;或因为我保密(不作为),所以我获得奖励等等。对而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契约。这些契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新制度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企业是契约的组合体”。在企业众多的契约中,权益契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权益契约决定了权益的结构和权益的分配方式。虽然随着形态的变化,这些契约的形式和其决定的权益分配方式在不断地变化,而且这种分配方式也并非都具有效率和公平,但有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只有作为或不作为契约规定的行为,才能获得契约规定的权益。投资者只有按照股权契约的规定,做出了向企业投资、购买企业股票的行为才能成为企业的股东享有所有者权益;债权人只有按照债务契约的规定做出了向企业投资,借出其资产的行为才能成为企业的债权人享有债权人权益;劳动者只有按照劳动契约的规定,做出向企业投入其劳动的行为才能成为企业的劳动者权益人享有劳动者权益。因此,行为也是企业各种权益及其变动的原因。

(2)关于价值的行为属性的信息是有用的。

只有行为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效用,提供这一信息才有其必要,三维会计的建立也才有意义。从会计信息质量目标的角度上看,也只有行为的信息是有用的,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才符合两大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之一的相关性质量目标。显而易见,有关行为的会计信息符合这一质量要求。

首先,行为是价值的主要源泉。这使得通过对行为及其对价值的计量和反映,一方面能为所有者提供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为管理当局提供解除资本经营、保值增值的责任的工具;另一方面,为经营管理人员提供行为价值的信息,为控制无效和低效行为,增加有效行为和高效行为提供信息支持,从而为企业竞争提供优势。其次,行为是资产变动的原因。这使得关于行为的信息成为考察资产变动过程的依据;更进一层,使得这些信息成为考察企业价值变动过程的依据,因为价值变动历来就是通过资产的变动来表现和衡量的。例如,有了生产加工行为的具体数据,一方面可以考察这些行为怎样一步步引起产品形态的变动,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可以与其它信息综合起来,考察这种行为下的产品怎样增加其价值。前一种信息可以为评价资产的生产管理责任提供数据;而后一种信息则可以为资本的保值增值责任提供数据。而对企业管理层来说,两种信息都可以为增加有效增值行为和高效增值行为,消除无效增值行为、减少低效增值行为提供宝贵的数据。这些数据无疑将成为面临激烈竞争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再次,行为是权益变动的原因,因此提供行为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考察权益的变动原因及其过程,保证各个权益人的权益不受侵犯,报告履行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情况。

(3)行为可以用适合的进行确认和计量。

首先,行为具有质的可区分性。人们对行为的认识程度已经足以将行为同别的事物区分开来。对于会计来说,则是会计人员具有的知识已经足以将行为同资产与权益区别开来。行为可以分解,不同行为之间可以相区别。马克思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已经说明了劳动行为的可分解性,而近代和行为的结果也充分说明行为是可以分类分层研究的。行为具有行为主体上的可区分性。一个行为或一组行为总是由特定的主体做出的,这个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行为具有质的可分性使得把行为要素进行细分类,建立行为明细账成为可能。

其次,行为具有量的可衡量性。行为具有质的可区分性只是行为可以作为会计要素的必要前提,而只有行为具有量的可计量性特别是具有用货币表示的价值量的可计量性,才符合会计要素的确认的基本规则,其信息才具有真正的决策意义。所以,行为具有量的可计量性是将行为作为会计要素进入系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在考虑行为的价值进而对行为的价值进行计量的时候,首先应当明确三个:第一,会计系统中的价值是通过对资产价值的衡量来计量的。一方面,资产是价值的载体,是价值的具体存在形式和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最直接目的,所以对价值的衡量只能通过资产来进行;另一方面,资产的变化往往有确实的凭据,通过资产来衡量价值虽然不一定最准确,却具有一种让人们可以接受的客观性。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则易于解脱报告责任,降低遭受责难的风险。权益的价值变动就是通过资产的变动来衡量的。行为作为第三维会计要素进入会计系统,其价值必然也要通过资产的变化来衡量。第二,会计系统所考虑的行为的价值是行为对企业的价值。一个行为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价值是可以从多种角度考虑的,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其价值量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如同资产的价值概念一样,作为会计要素进入会计系统的行为价值的概念只能是从企业角度考虑的价值。因此,在衡量行为的价值时,不能把行为对其他主体的价值的影响确认和计量过去。例如,对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款进行与经营无关的吃喝这种行为的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就可以分为对社会的价值、对企业的价值和对个人的价值,它们的价值量显然是不同的。这种行为对社会和对企业的价值可能是负值,但对公款吃喝的个人来说,却是正值。而我们衡量一种行为或一组行为的价值,应当从企业的角度进行衡量。这不仅是因为会计主体假设决定了会计的反映空间,更重要的是,只有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和计量行为的价值,才能使得这些信息具有价值。从上例来说,只有真正按照行为的企业价值把公款吃喝行为记为负值,才能避免这种行为的无效性。第三,会计系统中的价值量衡量的准确性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方面,会计在许多情况下,必须对成本或价值作出估计。使用合理的估计,是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些方法可能使得会计信息产生了相对的准确性,但是这并不降低项目的可靠性。例如折旧的估计和坏账准备的提取就是这样的方法。另一方面,即便采用的是准确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准确性也是相对的。实际上,各种各样的价值量衡量方法之所以在会计中被采用,其条件并非是它必须绝对准确,而是它能得到人们的承认,能够作为达成各种契约的基础依据。方法的准确性只是人们在考虑是否接受这种方式的一个因素而已。因此,我们在计量行为的价值的时候,也只能要求一种相对的准确性,这种相对的准确性只要能使行为的信息质量达到使用者的信息质量要求,能够作为确定契约和做出决策的依据就可以了。

3、三维会计的基本特征

三维会计是在传统的以资产、权益为基本要素的二维会计的基础上,增加行为基本要素的三维立体会计信息与管理系统。与以往的会计形态——一维会计和二维会计相比,三维会计具有许多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

(1)三个基本的对象要素:资产、权益和行为。这是三维会计的最根本特征,也是其与一维会计和二维会计最大的区别所在。

(2)新的会计等式:“资产=行为=权益”。其中,资产是价值的载体,行为是价值的源泉,权益是价值的归属。

(3)三维会计空间:企业空间。

在明确了三维会计的基本要素之后,再将三维会计的“资产-权益”、“行为-资产”和“行为-权益”三个平面进行组合,可完成从平面到空间的和综合。将三个平面按照其内在逻辑组合可以形成以下空间图:

其中,三个方向轴分别是行为、资产和权益基本要素,动态要素为:资产增值、资产减值、资产净值,行为增值、行为减值、行为净值,权益增加、权益减少、权益净值。

这样,三个方向轴或三个基本要素、三个二维平面、九个动态要素构成了三维会计立体空间,这个空间有点有面,有静有动。通过这个空间,三维会计实现对会计主体的价值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对企业价值的源泉、价值的载体和价值的归属进行全面立体反映。三维会计空间的建立,也使得用会计的语言描述企业发展态势的方式从平面扩展到空间,从而变得更为生动和形象。成长企业在空间上不断扩张,而收缩和衰落的企业则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稳定的企业只能维持原有空间。

(4)采用三式关联记账规则

三维会计等式中的各要素的增加和减少,不再像二维会计等式中那样用同样的记账符号表示(例如,在二维会计中,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都用“借”表示,资产减少和负债增加都用“贷”表示),而采用不同的记账符号表示。基于这个原因,在设计三维会计的记账符号时,我们不但要对不同类别的要素采用不同记账符号,还要对同一要素的增加、减少也用不同符号加以区别。因此,需要的记账符号数目就为“3×2”=6个。本研究设定,这些符号及其与要素变化的关系如下:

资产增值-“增”,资产减值-“减”;行为增值-“正”,行为减值-“负”;权益增值-“来”,权益减值-“去”。

其中,资产指的是资产类账户,包括“资产”、“资产增值”、“资产减值”、“资产净值”四类;行为指的是行为类账户,包括“行为”、“行为增值”、“行为减值”、“行为净值”四类;权益指的是权益类账户,包括“权益”、“权益增值”、“权益减值”、“权益净值”四类。于是:

因为:资产=行为=权益,同时,资产净值=行为净值=权益净值,

所以:资产增值-资产减值=行为增值-行为减值=权益增值-权益减值,

转化为等式:

“增”-“减”=“正”-“负”=“来”-“去”

根据三维会计等式设定的行为引起资产或权益内在变化的,可将其记账规则总结如下两条:①每笔分录都包含行为要素,即或者有记账符号“正”,或者有记账符号“负”,二者必居其一;②在记账总金额上,资产增减值之和、行为增减值之和、权益增减值之和永远相等,即资产、行为、权益三维综合平衡。

以上规则的制定是基于行为是一切资产和权益变化的原因的假定,同时也基于“资产=行为=权益”的基本会计等式。为便于记忆,将上述记账规则称之为“三式关联记账法”,简称“三式记账法”,其基本概括为一句话,就是“非正即负,三维平衡”。

(5)建立三维报表体系与立体信息结构。三维报表不但报告资产变动情况——企业财务状况表和权益变动情况——损益表,还报告企业在会计期间的行为价值情况,即企业经营行为种类、性质、过程和效果。其中效果就是行为怎样影响资产和权益的变动的,不但说明行为的结果,还充分说明行为的过程,并适当说明行为的原因。新设计的报表体系是:三维财务状况平衡表、行为增值表、资产增值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有关的附表。

三、三维会计的意义与前景

(一)三维会计提供的新信息以及对相关领域的支持

1、三维会计能提供的新的基本信息

三维会计通过将第三维向量“行为-价值”纳入会计体系,极大地扩充了会计的信息容量,形成了三维立体信息空间,因而较二维会计具有巨大的优势。具体来说,三维会计能够提供以下新的基本信息:

(1)有关企业劳动者劳动效率的信息。由于将价值的变化通过具体行为来核算,就使得每个劳动者自己的行为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大小一目了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消耗的相关信息都可以从账户中得到,这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资源配置提供了量化管理的依据,必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提供了劳动者权益的信息。劳动者作为企业权益的所有者之一,其依据就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向企业投资,通过劳动创造了新的企业价值。但劳动者特别是作为个体单位的劳动者个人究竟应当拥有多少企业权益,却一直无法衡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二维会计不能提供有关劳动者行为带来的企业价值变化情况的信息。三维会计通过将行为这一要素引入会计系统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3)提供了行为对企业资产个别成本和价值的作用和责任的信息。通过对经济行为的价值影响的计量,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些行为对企业资产的价值和成本的影响。这一方面使以市场价值和企业个别成本对资产进行计价成为可能,企业得以获得怎样降低企业资产个别成本的信息,另一方面可明确导致当前结果的责任。

(4)提供企业发展潜力和更相关的决策信息。相对二维会计提供的资产、权益和传统的收入、费用信息,三维会计能提供对企业价值增长原因更加相关的经济行为的信息。从而,三维会计能使其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增长趋势有更准确的把握,因为企业的未来更多地取决于运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质量。

除了以上新的基本信息,信息提供者或使用者还可以通过将三维会计的基本信息加以重新整合来获取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

2、三维会计对相关领域的支持

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三维会计的实行将给相关领域特别是直接依赖会计信息的领域提供巨大的支持。本文仅以人力资源会计、生产管理、作业成本和责任会计为例说明。

(1)三维会计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支持。

三维会计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支持,首先表现在三线会计能够提供行为对价值的贡献的相关信息,从而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衡量提供重要的数据。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是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的最大难题之一。以往的价值计量往往采用成本、工资贴现、商誉比例等方式来计量,却都难以真正反映人力资源的价值。实际上,人力资源的价值正在于它能通过其行为创造价值。因此,人的行为及其对价值的影响的数据,应当是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最重要的依据。以往的二维会计的局限性注定它不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而三维会计的实行则将彻底弥补这一信息空白,它提供的经济行为价值的历史数据,也就成为计量人力资源现实价值的重要依据,从而通过对人的行为价值计量实现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为解决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问题提供最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三维会计的实行,能突破二维会计确定物力资产创造价值并分享全部收益的观念,把价值创造过程提升到人的层次来确认和计量,从而能够进一步确定人对企业所作的贡献的大小,为确立人力资本中心观,确定企业收益在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以及各不同人力资本之间的分配提供信息支持。这将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不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项权益确认和计量的局面,为财务会计与劳动者权益会计的统一提供基础。

(2)三维会计对作业分析的支持。

总体来看,作业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资源动因分析、作业动因分析和作业综合分析。由于传统的二维会计是建立在对资产层次的价值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上,而作业分析的对象却是企业作业,这就造成了信息系统与信息用途的不相容。因此作业分析的三个层次分析的原始数据都不能直接从二维会计系统获得,而必须通过对二维会计信息和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信息的综合分析获得。这一方面提高了作业分析的工作难度,另一方面影响了作业分析的准确度和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而三维会计的实行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三维会计本身建立在对行为层次的价值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上,实现了会计信息与作业分析的无缝链接,作业分析所需数据可以很方便地从会计系统直接获得。因此,三维会计的实行将对作业分析提供最有利的支持。

(3)三维会计对企业生产管理的支持。

实践证明,最高级的生产管理形式是人的自我管理与外在管理的有机统一。而为生产者提供其行为及其结果的信息是实现有效自我管理和外在管理的前提。二维会计由于其二维局限,只能侧重于为外在管理提供信息,而三维会计突破了这一局限,它不但包涵了二维会计的信息平面,还通过行为这一第三维度建立起三维信息空间,使得它不仅能够像二维会计为外在管理提供相关信息,还将价值的考察具体到人的行为层次,实现了对人的行为及其价值影响的确认和计量,成为能够提供自我管理信息的崭新系统。只要采用适当的信息输出方法,就能进一步实现向行为人及时提供自身行为的相关信息,从而使生产者能够及时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调整自身的行为,建立起高效的信息良性反馈机制,真正实现行为者的自我管理。

(4)三维会计对责任会计的支持。

责任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明确责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原理可以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为:事后的交易费用可以用事前的交易费用来降低。建立在传统的二维会计基础上的责任会计由于会计系统不能提供有效的与行为人行为及其价值影响相关信息的固有局限,难以对责任人的行为责任做出准确的界定。因此,在责任会计实行的过程中仍然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三维会计的实行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按照需要将行为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予以确认和计量,使行为人的责任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事后明确责任的交易费用。这为企业中责任会计的有效实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