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09:51: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流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54-01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的交际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识字、看书、听话、说话和写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然而阅读教学作为教学难点之一,也常常使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头疼,不知从何下手。笔者结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际,把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恰当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巧妙的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直接导入,如《七月的天山》这一课就是直接导入;可采用歌曲导入,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我就播放《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来引出小英雄雨来;可采用故事导入……等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因教材而定,诱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由题目入手,让学生对课题大胆质疑,孩子们会根据课题提出很多问题,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这时让学生自主通读课文,老师不失时机的出示精心设计的学习提纲,以克服学生初读课文的盲目性、随意性。读完课文后,让孩子试着概括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开始可能感到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是可以办得到的。这一教学环节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来探究作者为了表达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按什么顺序将这些材料有条理地组织安排的,也就是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一步骤的教学,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分清段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分,也就是说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分段规律。比如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描景的文章可按时间或地点的推移来划分段落。如《祖父的园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说明文可按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新型玻璃》。总之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掌握分段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四、精读课文,揣摩领悟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要围绕训练重点逐步精读,特别对重点段落和词句,要反复进行精读,咀嚼,深刻理解和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中心的。进行的方法主要是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好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根据提纲精读感悟。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来学习重点段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5—10自然段,并思考讨论填表: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美丽的幻象呢?要想深入透彻理解课文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剖析,而且要通过这些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议论,争辩,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课文的各部分,又能掌握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接连不断的擦燃火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孩子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这个问题也为升华中心做好了准备。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和读——思——议的方法。如在《新型玻璃》一课中,作者共介绍了五种玻璃,都是介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于是在学习第一种新型玻璃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而后面的四部分老师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出示图表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讨论填表,来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在教学顺序上可因文而异,有的采用顺序法,
五、品读课文,升华主题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分段精读之后,让学生再次通篇品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整篇文章的学习,谈谈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或明白了什么道理,对课文进行评赏,总结课文带给我们哪些读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这一环节可采用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升华了主题。
小学语文是小学基础文化课的核心,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只有打好语文基础才更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独立阅读,了解文学知识,这对于促进学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很多教师没有针对时代变化、现代教育发展,调整教学策略,仍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中,教学活动开展中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体验不到语文学习乐趣,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快乐教学法的特征
快乐教学法是一种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教育的教学模式。小学生思维尚未成熟,精神集中时间简短,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效率低,效果差。快乐教学法中并不是进行单纯知识灌输、理论讲解,而是通过开展游戏、表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乐趣。快乐教学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且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获得的教学收益高。快乐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基于学生视角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职能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了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紧张感和乏味感,正确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索下获得的知识,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能体验到不同以往的学习乐趣。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应试教育理念仍比较严重。从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对知识点一知半解,学习效率低下,知识面局限于课堂。这和教学模式有着直接关系,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教育仍保持着教师将学生听的模式,课堂上缺乏互动,忽视学生个体感受。而学生则很少提出自己的疑问,多选择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便会失去学习兴趣。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违背了小学生认知规律,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进步。且枯燥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非常不牢靠,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运用,这已违背了素质教育初衷。新改革要求,要明确小学语文教育地位,突出学生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体验,很显然快乐教学法十分适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中运用。
三、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快乐教学法具有明显教学优势,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推广和应用快乐教学法,基于快乐教学法构建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法理论依据是:期盼理论、需求理论、激励理论、合作理论,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策划、决策、实施、成果展示、评估等几大步骤。策划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语文教学特点,做课前准备工作,准备教学器材、设备、材料,设计教学流程,明确活动开展方案。教学流程及方案设计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教学活动开展。若活动流程存在问题,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确保课程参与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具体设计可选择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遵循循循渐进原则,基于小学生心里及认知条件来设计。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内容跳跃性大,过于难以理解,便会影响学生信心,造成后续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决策阶段要进行教学任务布置,学生分组等工作。分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效率高,学生积极性大,易产生学习动力。但必须保障分组科学性,若分组存在问题必然对教学造成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分组时应将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为一组,使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实施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活动,自主搜集相关信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情景教学模式就十分适合于阅读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再现文章情景,进行情景小表演,让学生体验阅读乐趣。活动开展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指导,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惑答疑。成功展示阶段,教师要组织每一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通过学生发言教师就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情况、学习质量,便可对提问最多的难点进行总结和解答,帮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知识。评价阶段是教学效益确认阶段,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评价时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结合学生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检验结果进行最终评价。评价后,要对评价信息进行利用,分析学生差异,了解教学不足,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打好基础,帮助基础好的学生强化基础,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保障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消息及完整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人文精神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并不高,普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想要转变教学现状,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快乐教学法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着很大帮助,积极应用快乐教学法势在必行。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78-01
1.合作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采用合作教学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合作教学成为了众多语文老师探究的重要内容。合作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学方式的改变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通过合作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积极互赖的关系有利于团队成员更好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这种积极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2.合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变革也逐渐走向成熟,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小学语文课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我国小学语文课独具特色,教学方式上都取得较大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我们发现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对语文课堂毫无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从心底里害怕语文,尤其是背诵课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流程式的教学方式。
3.加强合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对策
将合作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符合了学生的发展规律,改变魍辰萄Ч程中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尴尬,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3.1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式基本的合作组织形式,科学合理的分组方式能够将资源效益最大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分组要考虑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等因素。语文教学分组和其他教学不同,我们要更加不同情况采用最合适的分组。我们可以更根据小组成员特质来分组,不同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上都有所不同,那么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性格来划分小组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将水平近似的学生分配在一起能够增加小组的活跃度,避免学生产生挫败感。我们也可以将互补类型的学生分配在一起,这种划分方式可以形成小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团队氛围。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划分小组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根据小学语文课的需要,尽可能照顾学生们个人的喜好,这种分组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情谊,营造一种轻松学习的状态。分组的方式还有随机自由划分、根据任务性质划分等等,不管哪种方法都不是绝对的,语文老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小组划分方法,让科学分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引入合作教学,培养合作技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引进合作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技能,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合作技能的培养是顺利展开合作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们要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展现、自我表达的能力。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合作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3.3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课改的实施,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观念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例如创新教学、合作教学、激励教学等。本论文着重分析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老师是传授知识者,想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就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我们如何理解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它是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一心为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着想,在掌握熟练的、专业的语文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过关心学生,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做到因材施教,适时地从小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分析如何制定出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教学计划。另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老师适当地进行鼓励,对于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老师不应当忽视学生的感受而当着其他学生的面严厉的批评,而是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在私底下教育学生,这样既尊重了小学生,又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改正错误。
4.结束语
总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开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要想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必须把握每个教学环节,与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发展日趋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重中之重。为了顺应新课改的宗旨和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生的长远进步和成长是新课改的核心,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办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转变传统观念,让学生主动把握学习的自。按照新课改的内容,课程的设计、目标等方面都有必要作调整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施需要因地适宜而不是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改进教学模式。新课改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小学语文教师也面临着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应该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角度入手。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在促进小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提高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小学生的写作水平等。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形式,并未全面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在小学教学中,语数英三大课程受到了重视,所谓音乐、牢记、常识等副课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有不少主课老师无条件占用副科教学的时间,这不仅造成了教学上主课时间和投入过剩,失去了副课的调节,而且学生容易形成厌学情绪,违背了劳逸结合的办学原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小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跟风采用花样百出的教学形式,大大忽视了其内涵,造成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下降,课外教学内容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长足进步和发展,这和新课改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一)重视小学生语文思维模式的改进。
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这意味着现代教学应该以联系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内容扩展到其他学科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框架,但凡有利于学习的方式都应该被吸收。学生的思维可以全面地发散,在学习过程中便可以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鼓励小学生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坚持扩展学习,促进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以多元角度理解学生的言行,并配合鼓励性质的语言,以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提倡合作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应该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合作学习有机统一,比如教师在讲授《》一文时,可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在课外搜集关于二万五千里的资料,并在课下组织讨论。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规定合作时限。此外,可以指定小组成员,方便课内外合作学习。
(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课堂是教授小学语文的主要途径,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和兴趣融为一体,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陈述知识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基本流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思考,考虑运用竞答式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在学习时形成主动讨论和探索的热情,并创造他们交流看法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一定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摇篮。若失去了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情境都能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探索性和趣味性是一个有效学习情境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被大大激发。因此,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阎立钦.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引入新的学习方式,以求得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似乎置身于教学方式变革的大局之外,还是徘徊不前。许多新的学习方式,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合作学习”强调让小学生组织起来,合作互动,尝试探究。这一新的方式就一直停留在口头上,大多无法真正实施。其实,新课程标准早就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深化改革,深刻地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积极地引入“合作学习”模式,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之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互相合作,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进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达到语文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源于小组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互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规模可大可小,但至少是两人以上的合作。著名的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是合作学习的理论支撑之一。该理论认为,群体的本质是互相依赖,这种互相依赖由参与者的共同目标所形成。群体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同时,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竞争状态能够激励群体奋发,进而达到实现共同的预期目标。显然,“合作学习”通俗地讲其实就是“大家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学习,靠的是团结互助的力量,相互依靠为每个人提供了动力”。
农村小学因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最需要群体温暖,学习上也特别需要团结互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团结友爱,以及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养成,促成每个成员智力开发,思维共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各抒己见,各尽所能,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取长补短;还可以增加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作为提高学生语文智能的基础性活动,小学语文教学也完全可以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实现小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和身心素质的发展,这是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
二、农村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无法有效实施的状况,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对“合作学习”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合作学习”得不到充分实行主要是因为师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不少教师认为,小学生爱吵闹,爱喊叫,各自单独学习尚且坚持不下来,分组合作更增加了吵闹的机会,因此,还是各自完成学习任务为好。一些学生也是想着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去玩,不想和别人一起探讨。这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合作学习”的本质,对“合作学习”乃至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性认识偏颇,重视不足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真正实施。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鲜少顾及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改革,一些教改活动多是选择轻松、单一、短效的项目进行,系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还来不及深入展开。在农村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更是形式多于实际,象征性地聚合在一起,代替了任务驱动下真正的分工合作,“合作学习”成了走过场、象征性的活动。
2.课堂教学无法形成有效“合作学习”氛围
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了鸡肋,既没有全部放弃,又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还没有真正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影响,“满堂灌”或“一盘散沙”成为教学过程的两个极端。学生要么各顾各的,个人奋斗,要么抱团吵闹,集体探究坚持不下去。整个课堂没有真正形成合作互动探究的氛围。
3.“合作学习”形式单一,内容单薄
农村小学的信息相对比较闭塞,语文教学活动鲜少有新的创意,即使开展一些“合作学习”,也只满足于背诵、做练习等,更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合作形式则比较少见。形式单一,内容缺乏,使得语文的“合作学习”名不副实。有些人甚至把一起朗诵、一起背诵当成了“合作学习”。单调的活动,既无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没有吸引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合作学习”坚持不下去。
4.教师角色把握不准确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还表现在教师的角色错位上。一些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后,自己就置身事外,或在教室来回走动,或做自己的事,而没有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更少和学生一起探究,或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平时教学中,一些教师较少关心学生,师生关系淡漠。教师的这种不作为,不发挥指导作用,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局面,没有“合作学习”的氛围和效果。
此外,不少农村小学还没有把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列入教学计划,而是随意应付。严格意义的“合作学习”,大多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其质量和效果更是大打折扣。认真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搞好“合作学习”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质量,这个任务是相当紧迫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创新的基本对策
1.以学生为本,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正是素质教育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模式,首先需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由传统的师道尊严改为师生平等,坚持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教师真正关心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的平等关系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推进。同时,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重视“合作学习”,起到主导作用;还要转变教学观念,由讲授转换到指导,由指挥转化到服务,由训斥转到手把手的帮助,由单纯认字目标转向为促进学生综合智能发展服务,使学生终身受益。应该说,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转化,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农村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教师需要通过持续学习、接受教育,自觉与时俱进,实现理念更新。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开放,给出了能动的推力。理念更新了,有助于主动研究,积极实践。把“合作学习”列入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使农村小学语文教改实现内涵和外延的全方位创新扩展。
2.明确互动目标,重视合作活动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既有学生互动,也有师生互动,而且这些互动不是一般的聊天,而是基于语文学习目的的互相帮助,从而获得语文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这就需要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要有互动的目标。只有确定了互动的学习目标,才能保证体现教学互动的学习本质。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流程时,应先行确立好互助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多是通过人员编组,让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再通过布置任务,让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合作互动,共同提高。小组活动的合作效果远高于个人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小组活动中,成员的任务依赖于他人的协同,只有协同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中,易于形成良好的语言交流气氛,学生自由平等地相互交流信息,没有课堂上独自回答时害怕出错的焦虑。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语言交流,尤其是对那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内向的学生,在这种压力和焦虑感较低的氛围中,能更积极主动地与别人交流。因此进行分组等合作互动,对农村小学生尤有必要。
3.把教学融入合作游戏,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因其年龄和心理特征,幼稚单纯,注意力的持久性欠缺,他们天真活泼,喜好游戏。因此,机械呆板的教学形式,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融入游戏过程中,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锻炼,在和谐欢快的氛围里获得语文技能的提高,这样也才能符合新课标的宗旨要求。例如,组织学生分组开展猜谜语活动,猜对有奖。在猜谜过程中,学生互相检查,互相提醒,合作解决问题后,一起领奖,享受“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这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大家踊跃参加,气氛活跃,也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些字词的意义和记忆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学生承担其中角色,发挥自己的活动能力,把教学内容再现和创新。这就能达到训练的目的,收到很好的效果。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从游戏出发,把教学内容贯穿到角色游戏过程中去,并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就能够刺激和引发学生的兴趣,让腼腆、胆小的山区学生也能活跃起来,这有着积极的意义。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创新的满足。
4.教师要深入指导
在学生合作互动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通过具体指导来实现师生互动。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在专心互动的时候,教师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融入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互动。融入的形式既可以是倾听、会意,更需要指导,让学生在质疑问难过程中,学会并积极进行思考,获得认知。在学生分组互动讨论时,教师时不时参与到某组活动中去,依据各个小组进展状况,给予指导。同时,又注意把握全局,对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性的解答和指导。例如,对一些史料性内容、知识性判断等,学生受到知识局限,可能无法解决。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上网查询,或者直接给予解答。这样易于解决瓶颈问题,推进合作学习进程,促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合作目的。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意义巨大,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形成新的学习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整体创新,促成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语文智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读图时代的特点
就目前情况来看,读图时代展示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象直观。图像可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摆脱文字的抽象性,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第二,信息量比较大,而且有较强的概括性。相比文字,图像在信息传播和信息量层面更具有优势。第三,方便快捷。相比文字语言,图像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为读者呈现更多的内容,符合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
二、读图时代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读图时代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既有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而相比于完全排斥读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读图的优势来服务读文,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利用读图时代,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加强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力度
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是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的关键。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判断所给出的图画是不是与文字相符,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对图像做适当的补充;其次,教师可以在充分讲解教材的文字内容之后,让学生将教材中提供的几幅静态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想象连接成动态的效果,以使得学生想象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有效的锻炼;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和联想画面之外的东西,让画面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图像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生涯的启蒙阶段,对其一生对语文的认识和态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此阶段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做好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思维。所以,利用图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此阶段的思维培养,主要任务是确保学生能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二是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所配的插图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填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更多的事物和事件;三是教师在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需要注意,插图的作用是用来吸引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是用来辅助文字教学的,而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
3.加强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力度
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力度的提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关键。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插图为基准,用自己的话将插图叙述出来,之后再比较自己所叙述的与文章有哪些不同,哪些地方比较好、哪些地方需要再进一步规范、哪些内容需要增加、需要采用哪些修辞和表达手法等,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解决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大脑内存储的语言信息比较少,造成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而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也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和社交能力的提高。
4.规范学生的读图流程
身处读图时代,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规范学生读图的流程。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读图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内更深入地认识和读懂插图。例如,这个读图的流程可以是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等,但是具体采用何种流程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具体制定,但一定要坚持“读图”与“读文”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图过程更加规范和严谨,才能确保其从图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总之,读图时代的到恚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读图时代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需要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新课程理念的新标准,确保“读图”与“读文”的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当代小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稳步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29―02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6. 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拟教训练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教学。虽然师生一起听课、一起评议,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收益,但那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要想“绝知此事”必须“躬行”。因此,本着“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备课小组,小组内学生一起备课,组内讲课、评议,组长记录,教师及时检查。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在下次课进行课前练讲,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每次的模拟教学中,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技能。
总之,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高专师范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教材整合、学科整合,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潜能的挖掘,使师范生达到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具有熟练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李志厚,新课程教学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肖川,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大脑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器官,通过研究大脑进而去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实践之后,笔者发现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宝贵的经验与脑科学研究成果之间并不矛盾,脑科学研究成果往往从实验科学的角度验证着经验,脑科学研究成果也开辟了一些小学语文教学未知的研究领域。前者让我们明白常规做法的科学理据,后者则促使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
一、基于脑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1.汉字认知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博士生导师张学新带领其研究小组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发现,中国人阅读汉字时会出现一个特殊的脑电波N200,而西方人在阅读字母文字时则没有。N200的存在,证实了大脑对中文、英文词汇识别有着本质不同的加工方式,尤其是对中文词汇在其识别的早期阶段,存在一个极强的视觉加工过程,而这个过程在英文阅读中完全没有。[1]汉字的识记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就高达1600个。汉字具有“音形义”统一的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更多地关注“正音”“析义”,往往忽视“辨形”。尤其到了中高年级,汉字的“辨形”更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脑电波N200的发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启示在于,要充分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视觉形态”,如果能带领学生像欣赏一幅画一样地欣赏一个字,这个字往往更容易识记和理解。在执教《鲜花和星星》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遇到了生字“朵”。它是一个象形字,于是笔者将一朵“玫瑰”放在了“朵”字旁边,请学生比较:图和字,有什么地方像呢?学生很快发现,“木”像玫瑰的枝干,“几”像玫瑰的花朵。在视觉上进行强调,学生轻松自然地掌握了“朵”字。借助脑科学研究新技术,香港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力海等人发现,儿童的中文认知能力与写字能力密切相关。他们认为,写字对于中文认知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书写过程中,大脑对汉字的音、形和义进一步熟悉,从而促进了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二是大脑因为反复书写练习而形成了自动化程序,也就是建立了相应的写字动作程序,并最终内化为这一汉字的长时记忆。[2]这项研究成果与中国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写促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有与此相应的规定:小学阶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写字。然而对于此项要求,一线教师并没有严格执行。需要指出的是,没有指导的机械抄写(大量生字抄写作业)对于汉字的识记作用不大。基于写字促进汉字识记的认知,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习字册》时,有一个基本的模式。首先分析字形,根据不同的部件引导编儿歌、说字理、找联系进行记忆;其次范写生字,引导学生在书空中,掌握基本的笔顺和间架结构;再次描红,要求学生边描边回想记字的方法;最后集中精力,一笔一画把生字写美观。采用这样的写字指导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汉字识记水平和汉字书写的质量。2.海量阅读脑在处理语言行为时候主要有四个区域:布洛卡区(编制发音程序)、威尔尼克区(分辨语音、接受语义)、角回区(文字和语音的转换)和第二额回区(语言的书面表达)。在阅读拼音文字的时候,学习者只有一条神经通路,即“视区——角回——听区——运动区”,符号信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直接反应为语音,大脑对文字的形音义进行综合的处理。而在汉字阅读的过程中,还有另外一条神经通路:“视觉——角回——运动区”。因为汉字具有表意功能,所以汉字符号进入人脑后,即使不能反应为语音,也不会妨碍理解。比如“饕餮”这个词,很多人并不能正确发音,但是他们却能够基本理解词义。[3]“视觉——角回——运动区”这一阅读神经通道的发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低年级开始就可以进行“默读”的训练,在“囫囵吞枣”式的默读中,让学生与更多的汉字有一个“初见的美好”;其次,应尽早地向学生揭示“形旁”的表意功能,并介绍诸多“构字部件”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开启更有价值的阅读之旅。笔者在教学“歌”时,告诉学生“欠”在古时候指一个人张大嘴巴的样子,“欠”放在“歌”字中就是描摹一个人唱歌时候张大嘴巴的样子。后来在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时,学生又遇到了“欲穷千里目”的“欲”,他们就自然联想到“人张大嘴巴的样子想吃旁边的谷子”,进而理解到“欲”表示“想”的意思。台湾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洪兰,其所在的实验室用脑电图仪测量人在阅读时大脑的相关电位时发现,受试阅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脑中所有与这个字有关的讯息都会被激发活化。[4]洪兰认为,阅读是主动的信息处理过程,这种主动处理过程会促使神经连接得更加绵密,也就越能触类旁通,并因此形成了创造力。洪兰教授不仅是脑科学研究的专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阅读推广人。她的基于脑科学解释下的阅读推广获得高度的肯定和广泛的认同。同样,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启示就在于重视课内外阅读生活的实践建构,用海量阅读畅通学生神经通讯系统。首先要建立阅读启动机制,通过激趣、链接生活、示范影响、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开始主动阅读。其次要建立阅读推进机制,包括书籍的分龄分类推荐、阅读方法指导、阅读交流平台、阅读写作路径等。最后要建立阅读评价机制,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师长评价,同时设立特色评价体系,如“阅读银行”等。
二、基于脑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流程设计
1.巴洛克音乐对α波的激发:课前、课后一分钟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的脑电波调整到α波段时,就会表现出情绪稳定、注意集中、思维敏捷、灵感常现、记忆最佳的学习状态。研究人员还发现,符合50~70拍/分的巴洛克音乐可以激发α波的产生,原因是这种音乐的节奏与α脑电波频率状态一致。[5]巴洛克音乐是指1600~1750年期间产生的音乐作品,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第和亨德尔,维瓦尔第的《四季》是代表曲目。小学生对注意的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运用“巴洛克音乐”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避免破坏原有的课堂教学节奏,建议教师充分把握课前、课后一分钟,来创设“巴洛克音乐”情境。课前一分钟播放与心跳节奏相当的巴洛克音乐,让学生伏案静听,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从课间兴奋的游戏状态中回归。课后一分钟播放适宜的巴洛克音乐,让学生伏案冥想,可以帮助学生在“放松性警觉”的状态下,把本节课获取的相关信息轻松“输入”长期记忆之中。关于“巴洛克音乐”资源库的建立,可通过“百度音乐”,在其下的“古典音乐”中下载。2.学习的四个象限:设计适宜的教学流程“自然学习设计”是当代美国中小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它是由伯尼斯•麦卡锡等人自1979年开始试验并逐步总结提炼的。麦卡锡在自己的代表性著作《论学习》中指出,学习包括四个象限,教学中的每个象限各有侧重点(见下表)。当这四个象限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圈,一个从主观认知到客观认知,再到“融会贯通”的过程。[6]小学语文教学的流程设计也可以建立在学习的四个象限上展开,从而更好地实现全脑的语文学习。笔者基于此在实践研究中总结出一套特色语文教学流程,简称“友学语文课堂流程”,具体如下图:首先,教师通过设计学生课前完成的“自学导航”,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始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然体会到所学内容的价值,从而激发其参与此次语文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通过学习目标的具体呈现和核心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清晰了解所学内容,并在深入学习理解前就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的建构。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等方式,深度理解所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后,安排恰当的“延展性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内容到关注文本表达,在尝试运用中实现从读到写的跨越。
三、基于脑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开发
1.言语与手部运动的关系:语文教学中注重“手势”的开发与运用脑科学研究表明,伴随言语发生的手势运动对言语交流存在促进作用,既有利于听话者的理解。又有利于说话者的言语产生。研究者还发现,由于手势加工利用的是空间位置信息,与言语加工占用的认知资源不同,因此在手势与言语内容不一致时,两者结合可以表征更多的信息。由此可以认为,手势通过促进听话者的理解和说话者的言语加工来促进言语交流。[7]好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声情并茂,除了口头语言,还配以大量的肢体语言。这样普遍的认知,我们可以在上述脑科学的研究中找到理论依据。既然“手势”在促进表达和理解中具有如此大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在实践层面展开系统研究,如“手势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手势对不同词类教学的影响”“低年级语文课堂组织中手势语的开发与运用”“手势在词语理解中的作用”“演讲中常用手势语及作用分析”。以上研究话题,通过知网检索,很多领域还是空白,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笔者在实践中将手势与手指操整合在一起,重点研究了“手势及手指操在低年级写字指导中的作用”。如遇到横画较多的字“真、具、直”,就让学生张开五指,感受指与指之间空隙分布均匀才好看;又如通过拳头和手掌的组合,让学生感受到左窄右宽、上紧下松、内收外放等不同的间架结构;还比如通过写字前做一做手指操来巩固学生对于字形的认知。2.思维波谷:教学形式的多感官转换脑的工作有点像人的脉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以一节40分钟的课为例,学生的注意力状态分大致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40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呈现三个思维波谷区。在波谷状态下,学生的大脑比较疲惫,思维敏度下降,不愿意思考,甚至容易瞌睡。结合脑认知规律,适时地转换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越过思维波谷区。[8]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就不能以“口授耳听”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重点知识的讲解可以安排在课始和课中的10~15分钟,而在学生学习的波谷阶段可以安排“看一看、读一读、动一动、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不同的感官教学方式。如生字词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双色笔”教学法,重点读音或笔画上用不同颜色加以突出;还可以通过看图片、看实物进行比照,调动学生的视觉参与学习。又如课文精读时,教室往往会陷入一片死寂,这个时候如果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一种更为放松的状态下畅说,学习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学新.拼义符号:中文特有的概念表达方式[J].科学中国人,2012(23).
[2]王晶颖李辉.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及其对幼儿写字教育的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12).
[3]肖潇.脑科学研究背景下的汉字认知[J].语文学刊,2010(8).
[4]洪兰.阅读,让你更有创造力[J].生命世界,2006(4).
[5]顾榕.课堂最佳学习状态的探讨[J].基础教育,2014(3).
[6]盛群力陈彩红.依据学习循环圈的性质施教[J].课程教学研究,2013(1).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长期以来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在。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大,从传授知识到发展能力再到形成素养,历经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最终的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此一目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建设,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采取好相关的教育策略。文章在此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界定
素养指经由实践而获得的道德修养,基本内涵与素质相通。核心素养则指素养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功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不同的学科受学科属性以及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素B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首先,学生属性。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科教育是其载体与平台;其次,学科属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不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中肩负着相同的责任,但培养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最后,基础属性。核心素养指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比较稳定的且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修养。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研究
素养教育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居主导性地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先导性因素,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首先,教学目标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生为本”是当前最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学目标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其综合价值,就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川江夜航》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最为基本的学习内容,如“落”、“洗”等生字,也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学目标要从静态目标走向动态目标。
(二)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取圆形教学结构,所谓圆形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紧扣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并以内核层、中间层、外表层等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区分开来,如此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就以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笔者以“文字优美,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从此出发,通过文章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各种修辞的手法的分析、意境的呈现,如展示相应的图画、视频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悟三月桃花水的优美。
(三)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形成,其中能力培养处于中间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教师需要借助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探究,比如在《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小女孩的礼物是什么?她是怎么得到礼物的?这些礼物有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主要人才,因此,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
(四)养成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其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除了需要肩负一般性的智育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德育教育的重任。就以《和母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展现了和其母亲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其特征,比如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诵读课文,并将课文中描绘母亲以及品质特征的小故事总结下来,并依此反思自己平时在家中是否有帮助过母亲做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洗菜、倒垃圾等。如此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素养培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核心素养在素养中居主导性地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素养培育的必经途径,也是强化素养培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途径,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