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基本理念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4 15:23: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教育基本理念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41-02

新课改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践行,并不断得到理解与诠释。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问题。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本教育”之花开遍大江南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渗透着“生本”理念,因此,让“生本”理念回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教师要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有侧重点的改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以实现生本教育理念的普及。

一、生本教育的定义

生本教育,即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生本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普及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多媒体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协作化和多元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如果能在数学课堂上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就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优化课堂结构,突出教学重难点,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最终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有、广阔的学习环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机会,对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生本教学策略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探索一条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兴趣的路径,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呢?

1. 巧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个经由观察――研究――分析――认知到开展建模活动的过程。学习数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教师必须讲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教学中,笔者采用多媒体手段,录制了十字路口5分钟内大小汽车通过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看视频帮助交通警察叔叔统计大小汽车的数量。这就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为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利用信息技术,巧妙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已有基础和认知特点,在制作课件时,把深奥的数学道理巧妙地融入大量色彩鲜明、生动逼真的动画中,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抽屉原理”等课中,学生理解较难,对此,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进行分组摆放,通过直观呈现,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一道理,突破了学习难点。

3. 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

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本教育数学课堂,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拓宽了知识面,它包括代数、空间图形、数学思考等多方面的知识,一节课的容量相当大,教师们要“多、快、好、省”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找到相关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时,教师就可利用动画演示割补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再一次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就非常清晰地理解了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有效地增加了课堂容量,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4.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从一定的目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较持久地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六年级“圆柱体和圆锥体”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呈现,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止的事物运动化,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以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例如,在观察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就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把一个圆柱沿着直径切割成16等份或32等份,然后拼成长方体,由此,学生就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利用动画进行割补就非常形象,这样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从而降低空间图形的抽象性。

(2)通过呈现大量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研究统计与概率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许多关于统计与概率的资料,如图片、文字、故事、音像资料等,让学生理解“公平”与“不公平”的关系。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大量的材料后分析、归纳概率的形成过程。由此,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得知识的技能,培养他们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教学环境。同时,还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有、广阔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机会,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篇2

在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人类思想、文明、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都发生重大转变,有些学者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有的学者认为是历史上的「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而更有些学者用「后现代社会现象,来标志与过去的不同。而现代行政法的各种意义和概念之产生,无论是欧陆或是英美,都肇始于与「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和「后现代社会相对的十九世纪的民主立宪国家时期。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文明和当时的意识型态下,产生了理性主义,并且衍生出各种我们现在仍琅琅上口的价值判断基准,例如法治、三权分立、立法优位、司法制衡、行政专业……等。

而蕴涵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则是一种新的心态、新的思维模式,和人类活动的新模式,其对过去社会和文化中的各种正当化方式和程序,予以严厉质疑和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针对理性主义。行政法作为一种现代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盛世下所产生的法律支系,其价值基础和实践方法,也是建构在理性主义。在理性主义之下,一般行政法学者多认为,法律原则、法律概念的确定内涵之掌握,是落实依法而治的最重要基础。因此,行政法主要操作技巧一向是界定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的内涵,而后透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适用到具体个案或学理讨论中。然而这种行政法上的操作技巧,并不像一般法学者所想象的如此乐观,甚至是有其负面作用。为何会产生负作用呢?本文便将从此一问题出发,而探讨行政法之基本理念,在后现代时期应如何转型。

本文首先将说明理性主义在行政法上所呈现出之内涵,然后指出就理论上其所可能产生之反身性;其次,本文将引我国最高行政法院及大法官会议解释中,与教师升等有关之二项判决案,并评介其所产生之负面作用。而之所以引用教师升等案,是因为其涉及学术圈中事,对于吾人反省相关问题而言,可以得到「身历其境的效果,而使其反省更为深刻;最后,本文将提出建构以反思为导向之行政学新理念,并说明其要旨,期望能提倡行政法基本理念于后现代时期中之转型,是从理性到反思!

貳、 理性主义行政法及其反省

一、理性主义行政法

现代国家对于行政法的建构之基础,主要在于政治的理性化与官僚化。

「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概念,在Max Weber的社会理论中有最为出色的论述。「理性所指的是一种行为模式、倾向,而其特征是可计算的、系统化的、非人性的。而「官僚则是指一种「法定权威的纯粹形式,以及一种根据形式理性原则所形成的行政模式,它是一种阶层性的,以规则为导向的系统,而它的极至也是可计算的、非人性的、伦理中立的、与成本效益性的。

在现性主义之下,现代行政法之操作方法强调规则的运用,和法律概念在逻辑上的推演。在这种操作方法之运用,使现代行政法企图成为一种紧密的相互闭锁之体系,并且在此一闭锁的体系下,将行政人员恣意滥权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所以当Carl Friedrich在1940年的时候主张行政裁量的必要性时,Herman Finer反对而认为行政官僚的裁量乃是人民主权之贼。Herman Finer认为,当行政官僚独立地运用其政府权力时,他们将同时也独立地界定公共利益,因此他认为公共利益只有透过其民选代议人员之立法,才是对的,并且认为非民选的公职人员应严格地由规则、管制与标准的作业程序之铁笼所控制。

此外,行政法植基于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法治国,其核心的行政行为是行政处分,其系作为对外产生效力的决定,而且系经过制式化的内部决策过程而完成,其客观为民众或企业团体之申请。行政处分是古典官僚组织化之行政机关的作品,而所谓的行政机关,则是指理性的官僚体系,其任务在于将法律所明白规定、形式化之法,由公务员体系依清楚的管辖规定加以执行。国家公务员则经由专业考选加以拔擢,而且为全职人员。行政处分之作成人员(即公务员)系在一种上下位阶的科层体制中,经由严格的职位区分,并且在严格的制式性中完成任务。除此之外,这种官僚之形式理性,尚经由行政行为之公文程序与书面要求,而进一步予以确保。

二、理性主义之反身性

本节中所要指出的理性主义之「反身性,可以用「飞回棒效应(Der Bumerang -Effekt)来说明。澳洲土著猎人所发明的飞回棒,可以射出去打到天空的猎物后再飞回来,而不善于运用飞回棒者将飞回棒射出去后,原以为能够有所收获,没想到飞回棒飞回来后没接准,而打伤自己。本文认为,理性主义就像现代人所射出去的飞回棒一样,目前正对准人类本身而飞回来,恐将打伤人类自已。

在Ulrich Beck、Anthony Giddens和Scott Lash所建构的「反思式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理论中,对于现性主义所产生的反身性作用,有着极为深刻的论述,并且成为当今社会学界的显学。他们认为,与工业社会相配合的组织形态首推基于理性主义而建立的「科层制,也就是具备正式规则、非人性、专门性、权责分明、以及能贯彻指令的组织方式,而现代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科技、乃至于文化活动,几乎皆依科层制的组织原则来运作,是这种组织严密的组织能力,为人类开创了征服自然、建立现代秩序的新境界。而现代行政法之主旨,便正是在确保这种科层制行政官僚体系之正当性及合法化性。

然而在此一新境界中,亦带来高风险,现代的核能工业、化学工业,生物基因工程都是在高度专门化的组织中运转,这些组织都会声称他们有最严格的安全标准,由训练有素的人员操作,并设立监督机构来提升管理品质,例如在台湾,设立原子能管理委员会监督核能发电厂的作业。问题是:科学家面对愈益复杂的高科技,其测风险的能力相对降低,而在管理上的疏失,则又往往和科层组织的流弊相结合,使得高科技产业成为最大可能风险的制造者。尤有甚者,科层组织很难避免形式主义的通病,各种安全措施在形式上可以获致完美,实际上却只是敷衍了事。这种官僚心态的漫延,无疑的是风险的温床。在此情形下,「科层制官僚体制,乃将不可避免地回过头来危害自已所赖以维生的现代社会,及理性主义本身。

除了Ulrich Beck、Anthony Giddens和Scott Lash的「反思式现代化理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外,依理性主义建构之行政法必有其反身性的产生原因,更在于行政法之操作中,忽略了行政法系统与其所规范之其它社会次级系统之自我再生性。

根据Nikolas Luhmann的社会系统论,社会系统是一种自我生产的系统,它使用有意义的沟通作为其基本操作过程。而因为沟通的行为,会产生进一步的沟通。某些特殊的沟通,会产生自一广大的社会沟通圈中,有些成为具有独立性,而应被视为是自生性社会体系的次级秩序。他们会构成自主的沟通单元,并且生产出自己的要素、结构、程序和界限。它们会构成其自己的环境,并有它们自己的认同。其组成成份是在自我参照下建构的,并且透过更上层的沟通圈,来进行彼此的连结。因此,社会系统的运作是封闭性的,但是在认知上,对于环境又是开放的。

法律体系便可以被视为是自生性社会体系的次级系统。它由特定的许多要素所构成,其主要是关于合法或非法的沟通,并且会不断地产出一些法律行为。特定的法律期待所管制,并且透过规范性,来界定其本身的界线。在它的实际运作上,法律行为构成一独特的环境。因此,它在认识上虽然是开放性的,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上,仍然是封闭性的。并且,这种封闭性是相当严重的,也就是任何次级系统都不可能直接介入其它的次级系统之中,法律系统,也不可能对其他社会系统予以介入,并产生直接的约束。基于此一观点,我们便必须放弃一种行政法上的传统看法,那就是认为行政法的规范会直接带来社会的变迁。而必须由一种内在的循环因果之理念来替代,也就是说并不是立法创造了社会次级系统的运作,而是次级系统选择性地利用立法来处理自身的问题,并且是恣意地选择,来建构它自己的秩序。

在以上的双重自生性下-行政法律体系的自生性和社会次级体系的自生性,便造成了行政法实务上的许多实况问题。我们从以下所评介的我国实务案例中,便可得其大概。

参、我国行政法实务上之理性主义及其反身性

从社会的双重自生性中看理性主义行政法之困境,我们可以从行政法实务判决所引发的各种争议中,观其一二。于本文,中吾人所举的例如是与教师升等案有关之行政法院判决与大法官会议解释释字第四六二号解释,从本解释文判断标准以及学界的批析意见中,提出反思行政法的见解。

一、最高行政法院判字第七四九号判决

本案缘于原告送审升等教授论文,经被告审查,未通过其升等教授资格。原告不服被告不通过其送审之核定,向中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提起申诉,该会驳回后,原告不服,向被告提起告诉。两造诉辩意旨如次:原告起诉意旨略谓:一、教育部学审会所送二位「专家并未具备审查诉讼人所送教授升等论着所应具备之专业知识。二、原告所提教授升等论着,教育部学审会并未送给真正之学者专家审查,所送专家并未就诉讼人所提论着之内容进行专业学术评论:(一)第一位审查委员所作之专业学术评论为:「论文写作格式不符,并给予六十五分不通过之审查结果。依据「大学独立学院及专科学校教师审查办法第四条第三项中,对送审论着格式作概括性之规定:「引用资料注明出处,并附参考书目,鉴此教育部并未通知各校升等论着之「标准写作格式,且若不符合教育部概括性之规定者,学审会即应将所送论着退回原送学校。原告所送论着经教育部学审会审查已符合教育部之规定,因此才能送至第一位审查委员手中进行专业审查。第一位审查委员显然不具备原告所送论着应具之专业知识,只能作出教育部学审会行政人员即能进行之工作,「论文格式不符也绝非专业学术判断,何况此一评论业已违反「大学独立学院及专科教师审查办法之规定,违法评论事实俱在,但教育部申评会却对原告所提之理由不置一词。(二)第二位审查委员给予原告之「专业学术评论为:「学术或实用价值不高,原告所提教授升等论着,系将过去五年获国科会甲种奖助论文加以整合之著作,换言之,此一著作之有创见已获一位专家之认同,怎可说无特殊创见。

最高行政法院认为,以审查者之专业知识为审查基准,对于送审者著作之实质内容所为之判断,最高行政法院本身仅得据以审查其是否遵守相关之程序,或其判断、评量有无违法或显然不当之情事。因此,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最高行政法院认为本案本部分之审查程序及审查者之判断、评量,尚无违法或显然不当之具体情事,本院自应尊重此一专业判断。就此部分,原告主张将其所提系争论文重新分送真正之专家审查云云,并无法律依据,难谓有理由。

其次,就第二个问题而言,最高行政法院认为所谓「论文写作格式不符之论断,乃系以「论文写作格式为审查基准,由审查者就送审论文之形式与「论文写作格式进行二者是否相符之判断。该审查者所为「相符或「不相符之认定,固仍属于审查者基于专业知识所为之判断,其审查程序及审查者之判断、评量,如无违法或显然不当之具体情事,法院仍应予以尊重。但作为审查基准之相关「论文写作格式,逻辑上则不属于进行此项审查者所得自行判断之范围,而必须客观存在,且必须具有规范效力,审查者始得据以进行所谓「相符与否之审查,且于审查结果为送审论文之形式与具有规范效力之「论文写作格式不符时,始得作成送审著作不及格之评分。否则审查者如非以其专业知识为审查基准,对送审者著作之实质内容为判断,仅系就送审论文之形式与「论文写作格式二者是否相符进行评比,而相关「论文写作格式又非客观存在,或纵使存在但并不具有规范效力,而难免发生送审著作,仅因形式上与审查者确信但不为外界确知之某种论文形式「不同,即被评定为不及格之结果。审查者如此所为之审查,不无违反行政法上禁止恣意原则之虞,而主管机关所订定之此项审查实施程序,即难谓符合宪法第二十三条之比例原则,与司法院释字第四六二号解释第二段意旨亦有不符。同时,最高行政法院认为,教育部所指出的:「「论文写作格式乃「同一领域学者所共同知悉。之答辩理由,被告不能举证证明原告著作所属学术领域中「学者所共同知悉之「论文写作格式已客观存在。因此,最高行政法院判决教育部败诉。

二、释字四六二号解释

在前揭最高行政法院判决文中曾不断提到的释字四六二号解释,其事实乃是成功大学某教授,因声请民国八十一年之教授升等评审,于成大教师评审委员会中票决未通过,当事人主张其于初审及复审评分中皆达「优等标准,但不被成大教评会所认同而投票否决其升等案,据此乃向成大提起申诉及行政诉讼。于驳回确定后,复声请大法官解释,认为行政法院八十三年裁字第二九三号侵害其诉愿及诉讼权。司法院大法官会议于民国八十七年七月三十一日作成释字第四六二号解释。综合分析本号解释文,约可归纳出下列六大特色并据争论之论点:

一、 各大学之校院系教师评审委员会乃系受托行使公权力之「行政主体(行政机关)。

二、 其所为升等之最后审定,应属行政处分,故得救济。

三、 教师资格审查程序之规定,涉及教师之工作权,须保证能客观公正评量申请人之专业学术能力及学术成就,始符合比例原则。

四、 为保障学术自由,教评会应尊重专家学者先行审查之结果(专业判断应受尊重原则)。

五、 行政救济机关仍得对专业判断之程序及结果有无违法或显然不当之情形进行审查。六、 大学院校应尽速修改其升等及认定审查规定。

本案虽然涉及了上述的多项问题,但其实在实务上,吾人仍可以将其整合而得到本号解释有两大重点,一是明白承认各大学校、院、系(所)教评会关于教师升等的评审是行政处分,对之不服者,有权提起行政争讼;其次是对大学教师升等审查的标准与程序,提出多项具体要求,俾使升等审查更臻公平、合理。

三、学界内的检讨

释字四六二号解释对大学教师升等资格审查的标准与程序,提出若干具体要求,因此,是非常名符其实的一种积极性行政救济。但是大法官所提供的积极行政救济,却并不为学界人士所领情。而其实,其之所以不为学者所领情,即很明显地表现出现代行政法理性主义在我国所遭到的困难,以下即说明之:

本号解释的第二个重点,是:包括(一)教师升等资格审查程序系为维持学术研究与教学品质而设,其决定之作成因而应基于客观专业知识与学术成就之考量。(二)是以,教评会应本于专业评量之原则,选任各该专业领域具有充份专业能力之学者专家先行审查,将其结果提请教评会评议。(三)教评会原则上尊重学者专家之判断,除非能提出具有专业学术依据之具体理由,动摇该专业审查之可信度与正确性。(四)评审过程中必要时应予申请人书面或口头辩明的机会。(五)由非相关专业人员所组成之委员会除就各额、年资、教学成果等因素予以斟酌外,不应对申请人专业学术能力以多数决作成决定。

释字第四六二号解释对教师升等审查程提到一个非常关键性的重点,即各层级教评会均应选任「各该专业领域具有充份专业能力之学者专家先行审查,将其结果报请教评会评议。学者认为「专业与「非专业人员或领域,是非常关键的概念,然而很遗憾的,其同时也是不确定的概念,恐会引发实务界的困扰。然而虽然因为它是「不确定法律概念而使人困扰,但是学者还是认为尊重专业审查毕竟是正确的方向,至于「专业概念的模糊,严格来说也不算是缺失,毕竟不确定法律概念的使用是多少是法律的宿命,再说,在「专业概念的模糊下,无形中也使系(所)、院获得更大自由形成空间,对于系(所)、院自治的提倡,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促进被规范者的反思力,则运用精确的法条规定或法律概念,是无济于事的。

综观释字第四六二号解释,大法官列举教评会所得斟酌考量的因素,计有专业学术能力、名额、年资与教学成果等项,其它有违一般事理之考量违法或显然不当之情事,则排斥在外。大法官所列举者可谓四平八稳,难谓有不当之处。但学者仍认为,对申请人的实益可能不大。因倘要审查教评会的判断、评量是否有违一般事理之考量等违法或显然不当之情事,则审查结果通知申请人自应附具理由不可。附具理由是法治国的要求,自应支持。但如何附具理由,却是一个难题。目前实务上的通知如果说有附理由的话,就只是单纯靠知投票或评分结果未达规定标准而已。但这是否足以称得上是充份理由?倘教评会委员是基于文人相轻、见解不同、私人恩怨、政治立场、性别歧视、派系倾轧、杀年轻人锐气、看不过申请人为人处事作风等不相干(sachfremd)因素作为投票或给分依据,如何判认出来。何况正如学者所说的,升等时,审查委员「有仇报仇、有冤报冤,乃是学界众所周知实存的事实。这便是本文前面所说的,司法权的介入有无产生反作用力、负效果之可能,其实是须要深切反省的。

最后,学者认为「四六二号解释只是把重点放在专业判断而己,其实,非关专业判断,但同时也构成各校升等审查标准的「教学成果与「服务成绩两项,究竟要如何作成客观评断与评比,委实说,其困难度与争议性,绝不亚于专业能力之判断者。可见预期,源自这两项目的纠纷,将陆续浮现,挑战我们的智能。

篇3

一、概论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应该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了适应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而特殊教育学校面对的是有各种生理缺陷的残疾儿童,数学课又是一门严谨而略显枯燥的学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丰富性、直观性和趣味性,使残疾儿童的生理缺陷得到补偿。所以提高特校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十分重要。

二、特校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基本内容

1,基本的理论和信息素养

教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备课、写电子教案、编写测验试题等。

2,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运用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不同残疾类别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例如,聋童以视觉参与为主,盲童以听觉参与为主。就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选择设备。教师应熟练掌握幻灯、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的使用。教师还应学会使用专业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PowerPoint、Authorware、几何画板等都是很好的制作课件的软件。通过课件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直观、丰富、互动性强。除此之外,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还要具备助听器的使用保养,测听设备、语训设备的使用及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盲文打字机的使用和其他一些盲人辅助设备的使用知识等。

3,利用网络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关于特殊教育方面的资料很少,互联网则为特殊教育的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应当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教学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学会传输文件和进行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创建个人网页和校园网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4,课程整合素养

也就是加强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具备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并且有机融人数学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1,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教育新理念。

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因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主要受其教育思想、理念所支配,只有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残而不废的合格人才。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构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改变学习方式,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教学模式由课堂讲授式向协同式学习转变。将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与原有教育观念相融合,内化成自己新型的教育理念。

2,积极参加各种师资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比较少,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对特校教师而肓,参加各式的专业培训是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其类型有:(1)学位进修。这种方式主要是教师参加在职函授或脱产学习,如师范类本科函授、教育硕士等。(2)短期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学科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修活动。主要由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3)校本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学校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或教学研究等。

3,提倡自学,通过自学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通过培训方式可以很快获得一些教学新技能,然而要将它内化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关键还是自学。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1)态度要积极。(2)是善于借鉴。目前网上有很多免费课件,教师要学会内化和加工,根据自己学科和学生的特点适当借鉴,只有懂得借鉴,才能有所创造。(3)加强合作。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4)注重积累。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收集各种教学素材,收集各种类型的优秀课件等。

篇4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而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全面提高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未来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基地”,在师范生中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何结合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加强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是当前各高等师范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公共课,在师范生中进行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相关技能的培养,成为师范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主要途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同时也落实了部分高校信息技术培训和普及问题,提高了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媒体操作技能.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1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不足,媒体设备数量有限,部分课程内容只限于观摩、介绍,不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践的需要.媒体设备更新滞后,导致教师和书本上提到的先进媒体或一些新功能新配置只能以展示图片或功能介绍的形式从表面和形式上让学生去了解,无法实现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培养能力的真正目的.

1.2大部分师范院校以选修的形式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有的学校甚至不根据文科和理科甚至专业来分班教学,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较大,而不能够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学科应用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深人学习和指导,制约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3各学校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媒体操作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程内容相差较大,有的学校侧重计算机常用软件知识的培养,有的学校侧重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有的学校仅侧重媒体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误区.

1.4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实施,导致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相分离、割裂的现象阎.同时,学校整体也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不利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施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当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武器.可见,把握好师范院校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成功教学的意义重大.在深人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2.1正确定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任务和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当前一些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将教育技术理论相关的教学内容缩小,加大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一些媒体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得许多学生误以为教育技术主要涉及媒体应用的实践技巧,轻视媒体运用背后的支撑理念,忽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正确把握.从而制约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平衡发展.

那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呢?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间,该标准的建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也为高等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_该标准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在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方面的知识能力培养,并全面渗透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方面的指标,使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呈现出既分离又融合的形式,从而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之前,通常要求学生已修完教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基础等三门先导课程.在此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应重点围绕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大模块来教学其中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应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思维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三个重要理论来开展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再贯穿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和所涉及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讲授这样,既能满足少学时内包容重要的理论知识讲授需要的同时,又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科区别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特色;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教学主要包括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使用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制作等技能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以实践操作为主,强调现有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使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反思能力,正确理解技术和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的重点是在前两大模块知识的学习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结合各种优秀的整合案例和学生的学科特点和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提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贯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反思

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普遍存在着以传统教学方式来讲授和介绍新型教学模式的现象,这给学生灌输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所提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只能单纯建立在理论推导和凭空想象上,甚至部分学生开始对教师所讲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可操作性和具体实施策略提出了质疑,导致学生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手段的具体应用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模糊的认识甚至误区.比如,教师课堂中讲授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主题式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很多不同的最新学习模式,但是在真正的课堂中却很少用到它,这样学生只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这些新的学习模式的含义,而无法真正理解其运用背后的深远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和策略.因此,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的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真正的行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为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真正内涵和深远意义创造有利的条件.

2.4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当前,不少师范院校仍然存在设备更新滞后,设备数量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际需要的情况.学校在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学生的硬件教学条件的同时还要提倡现有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重组,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可以借助免费网络资源(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网站资源、教育技术通讯、中小学学科资源网站)和网络平台(如,博克、免费论坛、moodel)等来建立学习资源库.该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教学模块来逐步完善.通过一轮又一轮班级学生们的作品来不断扩充优秀案例和学习资源,并进行适当的填补和更新,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逐渐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协作交流活动来完善软件资源的建设.学生们不仅是学习者还作为学习的主人来承担部分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任务.这样的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扩展提供帮助,还能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2.5通过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营造全校范围内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氛围

篇5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训

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理论学习能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人,能开阔视野、在教学中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成为有“个性”的人、有“主见”的人。重在行为体现,成为有根的教育文化,而不是“跟风者”。理论的价值:“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技术是在生活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简单地说,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更加有效地应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陈至立同志也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明确强调了教师掌握应用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体现在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性上,体现在教师个体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加大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模式,整合的过程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线索,但各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把学科中的知识汇聚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成学科间的融合、交叉。在这个过程中。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通过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本身容量大、转换快的特点,扩大课堂的教学内容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各学科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和创立新理论。

2.现代教育技术和活动课程的整合具有跨学科、跨课时、跨年级段,多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的特点。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韵关系。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我们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

三、加大学校软硬件资源整合,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服务

教学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随着学校软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搞好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与管理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选择当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和资源;二是因地制宜自主开发资源,利用优势研究和开发应用软件与教学资源;三是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良好的资源环境应满足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资源的数量足够多;二是资源的质量足够好;三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方便、高效。网络环境为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教师通过网络自发组织、自愿参加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围绕教育技术应用这一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探讨和提高并共建共享资源,其沟通交流的范围更大、学习探讨的内容更广、获取的资源更丰富、资源的共建共享更便利、学习提高的机会更多,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对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大有裨益。因特网提供了许多教师学习共同体。如苏州教育博客、北师大知识媒体实验室专家博客群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资源,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考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范例、模板等。为教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

四、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语言是理念的客观性描述,行为受理念的影响支配,那么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及其发展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人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要受自身素质、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很难想象缺乏理念或理念单一的教育教学过程,将带来怎样的

后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现代教师除了应具备以人为本、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合作教育、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其基本内容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教师通过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资源应按人类联想规律组织教学信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知识建构为落脚点;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知识的应用更重要;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方法,学会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知识建构进行学习,知识的继承和知识的创新都可贵,但知识的创新更可贵;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56-03

一 问题的提出

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技术界关注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更是研究的热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讨论基础上,各相关院校纷纷改编或新编出版了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以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地改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就有近五十本。客观地说,这批教材无论从理论、技术、结构与质量上都比上世纪出版的教材有了重大的变革和提高,也出现了部分比较优秀的教材。然而,仔细分析后,仍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内容体系落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容讲授传统教法为主,常规媒体过多,缺乏对现代教育思想、先进教育技术理论、最新数字化媒体技术等的描述,未有考虑信息技术对未来教师要求,未能很好地体现“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精神;(2)结构形式过于传统,未突出“教学设计”这条主线,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部分内容,份量不足,地位不明显,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构建知识目标的实现;(3)文字陈述专业性较强,拘泥于以“教”为主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非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自主学习需求;(4)能力培养不突出,与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相脱节。

究其原因,有如下三方面,而根本的是未有很好地运用现代教育观念来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1)课程定位不准,缺少针对性,许多教材未能体现出公共课的普适性特点,内容过于专业化和理论化,似同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教材:

(2)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未能突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理论-媒体-设计-实践”框架。

(3)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仅停留于以媒体使用为主的实践操作层面上。受“媒体论”影响,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学习各种技术,特别是媒体操作,显然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教育技术能力决不只是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以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这些都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才能达到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笔者试图从教学设计入手,探索解决方法。

二 问题的分析与设计: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1 教学设计过程要素是组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体系的主线

教育技术学领域涉及两方面实践,一是教学设计的运用,二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媒体,这两者形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教学设计是以一种一贯而可靠的方式来开发教育和培训方案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主动的、不断反复的复杂过程。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核心地位说明它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中当仁不让的主要内容。现在教学设计模式很多,但是所有这些教学设计过程都包括以下这些核心要素(也称为阶段):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ADDIE)。分析是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设计是指教学策略制定,开发是指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评价是指对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分析、设计、开发、评价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环节,也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二者相互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就是一个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从理论到技术方方面面的各种能力的整合过程,没有科学完善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无法实现。

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体系的依据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四个层面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将信息技术与自身课程相结合。《标准》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具备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中,核心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若对他们在校期间能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可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信息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3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考虑公共课的普适性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的组构原则是“以《标准》为基准,以教学设计为主线,以适于自主学习为目标,适当弱化理论,突出应用特色,强化能力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应达到如下基本教学目标:

・熟悉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原理,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熟悉现代教学媒体系统环境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操作使用技能;

・了解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过程,掌握教育信息资源获取方法;

・掌握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具有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具有信息化教学研究、评价的能力。

按照教学设计几个阶段涉及的要素,我们尝试以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为主线建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三 问题的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近五年来,我们在总结自己和他人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本着“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精神,以《标准》及教育信息化要求为依据,就《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问题进行了新一轮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新编一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一理论与实践》。教材以师范院校本科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设计为主线,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组构、教学方式的确定以及编写风格上均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在教学改革的征程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1 教学内容选择安排上,突出新理论新技术

内容结构分为“任务和活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附录”四大模块,其中“理论学习”部分包括教育技术概述、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环境、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等内容共十一个子模块,较全面地

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思想、技术与方法。“实践操作”部分包括照相与摄像设备的使用、数字图像与视频素材的处理、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操作、多媒体课件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九个实验,在介绍各类教学媒体时,力图突出现代数字媒体及其系统的应用。各部分的比例如图2所示:“理论学习”模块中各部分教学内容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其中,纵轴为百分比,横轴为教学内容(A;基础理论、B: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C: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D:教学系统设计与评价、E: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F: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

由图2与图3可知,“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大模块占据了教材内容的88%,符合课程实际。“理论学习”模块中以“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及“教学系统设计与评价”为主,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也占有一定分量,不仅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这条主线,对学科的改革与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 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编写风格上,凸显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材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与编写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及“参与式”培训理念和活动设计方法,从“任务和活动”入手,提出7项基本的任务选单及相应的“要点提示”,同时提出必需的“活动”与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根据“任务和活动”的要求,从“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模块中获取与探究所需的理论与技术,自主进行学习。体现出“任务驱动,实践贯通,突出设计,强化能力”的理念。例如,在“数码影像采集与处理”模块,教材内容是这样设计:

・任务描述:小组成员自己编写剧本,利用数码摄像机拍录校园生活,如学习、娱乐、宿舍生活等,并利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编辑,制作成短片。

・活动设计:

活动1:教师介绍数码摄像机的功能和基本操作规范。

活动2:学生分小组讨论计划和剧本。

活动3:学生户外拍录。

活动4:学生采集拍录内容至计算机。

活动5:学生利用《会声会影》软件编辑制作短片。

活动6:短片放映式。

对每一个活动,再设计指导性建议,以帮助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和实践。如对活动2,进一步提出如下学习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制定计划,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建议20分钟+课外)

(1)你们准备制作什么内容或主题的影片?写出简略的剧本和分镜头脚本。(学习内容参考教材理论部分第五章第四节电视教材的编制相关内容)

(2)有哪些角色,需要作哪些准备?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和素材,如何获得?

(3)如何获得软件技术?

(4)时间如何规划?如什么时间去拍摄,什么时候捕获视频,什么时候编辑?

3 内容体系主线明确,教学设计理念贯穿整个内容体系

教学设计能力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从理论到技术方方面面的各种能力的整合过程。教学系统设计,不仅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一部分,同时在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媒体与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环节也必须贯穿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主线应贯穿整个课程内容体系。

在组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时,我们不仅以独立章节形式大篇幅地阐述了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内容,并将其列为必选学习章节。同时还在其它主要章节的阐述中贯穿了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内容,如现代教学媒体系统与环境的设计,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与网络媒体的开发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等,既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还要求学习者在每一个学习“任务和活动”项目中首先要进行“活动设计”,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课程设计、媒体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不同层面都能受到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

两年来,《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在多所高师院校公共课教学中使用,涉及物理、化工、数学、计算机、生物、美术及教育科学等专业。在教材使用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进行的跟踪研究显示,教师反映教材使用效果良好,内容详实,突出能力培养,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新理念与新技术,教材结构编排新颖灵活,方便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反映用“任务+案例”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认知心理,与此同时实施的“教材+资源平台+网络工具”立体化教学形式,更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这一切为学生将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双重特征,一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只需要通过口头讲解和板书书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即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浪费时间,还画蛇添足。于是,在偏颇的思想观念指导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闲置、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2.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

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部分教师不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操作流程、应用方法,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许多数学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欠缺,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时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相应的课件视频,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教学辅助价值尚未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3.过度依赖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个别数学教师没有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盲目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虽然制作的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眼球,但是过于注重形式,脱离数学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现实情况,极易导致数学课沦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欣赏课,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问题的策略

1.转变教师思想认知,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

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精神、教育信息化思维为指导,及时转变自身的思想认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巧妙应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当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利用率,有效解决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闲置应用问题。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管理作用,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纳入教学要求体系当中,端正教师教学态度,组织教师定期观摩以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主的教学示范课,引导教师感受现代教育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的转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

篇8

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应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普及教育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普及教育的程度逐渐提高。现达国家已经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已经跨过了大众化进入普及化的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上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现代教育必须满足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里面包含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和政府正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教育现代化要求逐步实现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第二,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终身教育的思想在 20世纪60年代就产生了。当时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们为了谋生的需要,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

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特别是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打开大门,与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相联系,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发展。

第四,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 l生。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强调标准化、统一化,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人才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第五,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个性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现代社会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要有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有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农民。从个体来讲,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要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重视差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公平而有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六,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尤其要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第七,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往往会迅速传遍全世界。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问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 )、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吸收一切世界优秀文化,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 转贴于

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与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

第八,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研究,重视教育政策的科学决策。

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了教育的法制性。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育规划需要根据这些特征来制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即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设备和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其中教育观念,也即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关键,是灵魂。

因为现代教育是靠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人去贯彻。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保障体系。教育现代化不能等着每一个教师的思想观念都转变了再开始。总是有一部分先进分子先领头。然后把先进的理念化为制度,制定制度大家遵守。教育设备、手段的现代化则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有了现代化的教育制度,有了现代化的设备条件,就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教师有了现代化的先进教育理念,就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育经验,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

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建筑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第一线工作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学习与科学研究,不同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科学研究,他们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改进教学,丰富教育经验,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把自己锻炼成为真正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现代教育家。

二、发达地区如何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一,重视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规划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是教育现代化战略思想和策略的具体体现。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状况科学制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划。在规划中要注意城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使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的存量能够适应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学校的建设规模要适当。中小学校规模不宜过大,小学更应该小一些。这样便于管理,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可以紧密接触和沟通。那种搞几千人的大学校的做法,是为了资金的集中使用,并非从教育规律方面考虑。发达地区有条件把学校办得小一点、精一点,办到学生的家门口。班级规模也要缩小。这样便于教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篇9

一、前言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在教材的提炼、内容、以及就业指导性的实施手段、策略上都有很多改变。但是,就目前而言,有些人思想存在误区,认为改革就是“改变”“革新”,理解“改变”就是彻底变化,讲究“变”,什么都要变;而对“革新”,理解是“焕然一新” 什么都要新。毋庸质疑, “变革”是世界发展的主题,如何去变,使之完美、更加完善是我们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来说,在实践中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课程教育进行优化,是我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需要实现与接受者的文素质和技能技巧密切相关,课程教育它不仅是所有学习的基础,更是学生认知自我、了解课程文化、课程理论的平台。接受课程教育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两大作用,一是基础根基性,所有的营养、水分、矿物质都从根基上获取;二是扩充性,即利用课程知识的载体得到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课程素养的缺乏必然导致其他学习的阻滞,“通道”不畅通,营养、水分、矿物质就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传统课程教育讲求重视“双基”,即基础文化素质和课程项目基本技能的培养;当前教育改革,有些思想偏离了“双基”轨道,一味崇尚“刻意”改变,忽视了“双基”的重要性。改革创新教学虽然称作“新”,但并不是对传统课程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利用传统教学精髓加以弘扬和发展的创新。强调以学生自主合作式掌握课程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化、培养课程素质的精神、在课程运动发展中借助浓厚兴趣和丰富独特的极限体验获取自我探索的能力,这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立体目标。

三、现代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课程教育进行的优化

现代教育理论,都要始终贯穿以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学习技巧和培养课程素质为出发点,注重系统的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包括教师每一节课程的传授、每一次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都要落实在“课程双基”的基础之上。教师要顺应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针对与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要了解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了解学生存在的“短板”,进行“对症下药”的“治疗”。

(一)以人个体、思想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自我思想意识和行为的主体,主宰者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发展的道路,“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学生都是纯洁的,无论做什么事情起初的动机是良好的;但是社会上一些领域和方面诚信缺失,欺骗欺诈、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却无时不在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造成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这些“狂风暴雨”的负面影响极大的扭曲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初始的认知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都知道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力是足够大的,对于未成年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们高职院校环境更是如此;“空气质量”的好坏,“土壤养分”的充足,对于正在茁壮成长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正面的课程知识认识能力、课程思想评判、课程价值选择教育来肃清“空气中的雾霾”,可以借助具体事例凸显不怕吃苦、勇于探索挑战自我的精神、重视现实的课程理念等正确目标的引导和培育。

(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并不提倡完全个性化的张扬,这毕竟是基于学生年级尚小的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承担着未来走上社会、服务社会的重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发展换取好的工作这一点狭隘的观点。我们可从全面素质教育以及未来社会就业的角度,从思想的底层开始潜移默化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考,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充分领会到课程带来的诸多好处和课程项目开展的有效性,并适时进行有益项目,引领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课程兴趣和课程价值的取向;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们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的重点。

(三)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的理念的优化还体现在知识性向能力性转化的引导;人的创造力和人的潜力是相辅相成的,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在高职院校课程教育中,要善于利用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主体的创造力鼓励 个性的张扬,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挖掘主体的积极思想和主动精神。

(四)开放性、多样化、系统性、和谐理念

无论从课堂实务还是要实践教育的手段以及信息化网络的途径等,都可以将开放性的元素容纳其中,真可谓“海纳百川,滔滔不绝”。世界的发展营造了纷繁、精彩的社会氛围,这种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是有很大启发的,能对原有的传统课程教育思想形成较为强烈的冲击。我们在实施课程教育过程中,可以大力借鉴和尝试、去试点、去评判,自己进行全面的创新,并由此顺应自然和谐的理念,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之下成长壮大,用生态和谐理论和整体系统化来引导学生自然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得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继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课程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壮大。

加强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必须要遵从的课程内涵的要点,采取“教育引导”手段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课程精神的道德观、课程思想人生观和课程实践的价值观,通过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修养能力和外部院校环境的“深入影响”,使之在课程行为“实践运用”的过程中,获取“正能量”,从而确立课程学习和人生正确的目标,继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的总体构造和重建。

篇10

21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才竞争将更为激烈。为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为社会发展输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观。

一、现代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观

1.现代教育理念的涵义分析

从广义上讲,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理想的观念。当代教育家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社会未来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了对教育未来发展的认识理念。他们指出,“所谓教育理念,是指关于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的观念,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1]。现代教育理念为我们提出了教育的理想模式,它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

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为现代教育理念赋予了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上,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教育侧重应试教育的特征,突破了经验导向的束缚,内容上更加系统,更具有针对性,被赋予了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和批判精神等思想内涵,显示出了客观、可信的科学特征;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上,现代教育理念在指导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加成熟,呈现出包容性、可行性、持续性的特点,势必对高校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高校教学观的涵义分析

教学观是指“每位教育者对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和知识价值的最根本的理性的认识和看法”[2]。而高校教学观则是指在高校特定的范围里,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所形成的“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的观念体系。“教学是什么”,指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的基本认识;“怎样教学”则涉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结合、教师和学生精神的结合,它属于行为性的实践活动与精神性的意识活动的结合。高校教学观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内在综合素质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高校教学观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依赖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能否充分互动。人的能力是人的内在潜力的外在表现,只有使教师的实践智慧与学生内在的本质力量互相碰撞,引起学生的内在力量和外在表现不断地互相转化,学生的素质及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既需要学生在每一节课堂教学和课外实习中逐步积累,也需要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共同努力。

高校教学观是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高校教育综合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对高校教学观实际作用的考察,既要从短期效果进行评价,也要依据长期效果进行跟踪评估。短期教学效果是指教师以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课程结束时所达到的实际成效,通常只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来衡量;而长期教学效果则是通过学生步入社会后所体现出的综合素质及其工作业绩来进行衡量的。现代高校教学观所关注的不再是学生获得的高分,而是他们在高等教育中所获得的终身受益的内在素养和外在能力。

3.现代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观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念是高校教学观的理论基础,而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更是高等教育理论的基石。西方教育理论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德国雅斯贝尔斯语)。在我国,现代教育理念逐渐明确了其思想信仰,它囊括了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建立和谐教育环境等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学观明确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重视学习者的意愿和价值观,而学生具有选择知识、获取知识、选择教师的权利。

现代教育理念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大教育观,它注重整体性和方向性的研究。高校教学观是现代教育理念在操作层面中的运用,是实践现代教育理念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现代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观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现代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观却常常脱节。一位教师尽管接受了现代教育理念,并接受了相应的培训,但是他原有的教学思想仍然制约着他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教学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建立渗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学观

在高等院校,教育者必须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把现代教育理念和高校教学观真正地融为一体,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观,完成由纯粹的理念体系向具体实践的转型。

1.建立面向学生的课程观,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首先,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课程设置。第一,优秀的课程设置需要教学管理者思想的转变,要求他们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认真地与国内外大学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做到既要凸显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要加强横向学科之间的联系。第二,优秀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阶段性修改,定期根据实际授课反馈信息而做适当的调整,实现所设课程既实用又可以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教育目的。

其次,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课程设置。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天然的差异性。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有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学生,应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专业和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3]。因此,课程设置要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需要出发,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知情权,使学生了解所设课程的知识体系及这种知识体系对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把课程设置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给学生,如学生可以参与学校课程设置的讨论会,使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学生的合理化建议,等等。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坚强的品质

一个人要在现代社会立足,不仅要拥有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适应,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能对其进行逻辑分析,作合理判断,借以摆脱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坚强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学的真正意义体现在帮助学生获得从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最早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指出,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多悟,会悟,以达到“不教”的教育目的。现代教育中“悟”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扩大了:一方面,“悟”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创新精神,需要他们在问题设置、讲授方法、课堂练习等方面独辟蹊径,去掉教学的模式化;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创新。

其次,人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感觉、知觉和思维、判断的过程,它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态度、体验等心理活动,它们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发挥着加强、削弱或中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创建良好的情感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要把握下列原则:(1)艺术性原则;(2)师生互动原则;(3)实践性原则;(4)对话性原则。

3.渗透着现代教育发展理念的高校教学评价观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现实或潜在的影响做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间接目的则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性教学评价对象单一,评价方式简单。虽然传统性评价机制有激励教师认真教学的作用,但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忽视教师的参与作用,阻断了教师与教学评价的密切关系,容易引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隔膜,打击教师的教学信心等。

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观以动态、灵活、全面的方式评价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预期发展目标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进行综合考查。它研究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未来走向。评价结果以客观模糊的形式显现,从而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干扰。第一,教学评价对象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教学评价内容指向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既包括教师是否能驾驭课堂,知识是否丰富,是否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也包括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量化指标等内容。第三,教学评价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专家等,教师本人的参与可以促进评价者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学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双方互动的行为。第四,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过程跟踪评价、全方位能力评价、阶段性评价等方式。第五,评价体系标准要做到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从学科的差异性入手,做到因课施评;也可以从高校办学特色入手,确定自己的教学评价标准。

总之,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完善,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高校教学观。同时,在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志品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