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6 17:18: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篇1

1.前言

当前,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对词汇量、发音、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学习指导,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最终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英语、应用英语。

2.创新思维的概念释义

何谓“创新思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界定,这个概念的用语也不统一。心理学家多称为“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思维”,在心理学中常常结合思维品质及智力研究思维的创造性,并从各种创造活动中揭示创造思维的特征。笔者在结合前人的理论成果上,提出如下概括表述: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基础上,为解决某种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突破旧的思维模式,通过选择重组,以新的思考方式,产生新设想并获得成功实施的思维系统①。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3.1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创新总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起来的,提出问题和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提出问题和问题解决都包含创新,但创新无疑包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创新总是在应对不同的困境或问题时产生的。如在七年级上册Unit 4 Food一文中,可以在开始部分设置这样的问题:“What is my favorite food?”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口语。

3.2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精神,他就必须承担犯错的风险,有的同学会提出些“离奇古怪”的问题,这时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教师不应该认为这个学生“爱钻牛角尖”而不予理睬,更不应该认为这个学生“目无师长”故意跟自己过不去,而应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勤思善思,敢于标新立异,善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使知识和科学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4 Wild animals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一个动物园,这里有各种各种的小动物,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如:“What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at animal do you like least? ”并让学生知道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设置Discussion:If no animals in the world ,what is the world like? 让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

3.3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创新思维,而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以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朝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与之相对的采用纵横对比方法、概括、归纳已学知识的异同和相互关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的思维方式叫做辐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②。一般认为,复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有了种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流畅性有3种形式:观念流畅性、联结流畅性和表达流畅性。变通性也有3种形式:对信息进行重新分析、对意义进行修正和改变熟悉物体的用途。精致性表现为对复杂的发明创造思维提供多方面的细节补充和进行润色。这几方面的特性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创新的标志,但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发散阶段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创新的触发剂。

3.4挖掘学生主动深究和自主学习的潜力。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丝毫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得来的,在思维过程中,能够形成倾听、观察、发问、对比异同、评论等技能。英语中,一个句子可以转换成多种不同的句型,而其意思不变。如在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中,给学生这样一个句子:“The problem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work out.”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句意的前提下,用另外的句型表达,这样,学生就会写出如下新句型:(1) The problem is not easy enough for me to work out.

(2)The problem is so difficult that I can’t work it out..

(3)It is so difficult a problem that I can’t work it out.

(4)It is such 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I can’t work it out.

还可以用多种不同句型表达比较、原因、目的、让步、时间、方式、建议、请求、倍数、意愿等,这样学生就能把语法句型学活。

4.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习、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打破思维定势、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正确处理好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关系,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感染和带动学生,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己寻找和发现思维的创新点,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注释:

①潘成喜.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22):45-47.

②徐建兰.浅析初中英语教学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23-25.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8)06―0040―08

一、引言

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规范性和本土性,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本土行为机理的契合性基础之上;而“所谓‘本土契合性’,就是指研究者的研究活动及研究成果与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及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脉络密切或高度符合、吻合及调和的状态”。然而,现代经济学产生、成长并壮大于西方社会,从而是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行为心理的基础之上;特别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之后主流经济学在美国最终形成,从而深深地打上了美利坚民族的行为和心理烙印。正是基于这个角度,现代主流经济学也就是真正的“西方”经济学,而且,即使已经为广大非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和接受的马克思经济学,它也是“西方”非正统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们都是建立在西方人行为心理之上的,并体现了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思维。杨国枢(2004,自序)曾指出,“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但在近代史的不同阶段,中国心理学却曾先后将这些国家的本土心理学当作‘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心理学’,甚至将之视为可以照样适用于中国人的心理学。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放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显然,这里把心理学一词换成“经济学”一词,意思同样存在。正因为当前的经济学根基于基督教文明下的心理及相应的行为机理之上,因此,当前的经济学仅仅是“西方”经济学;这里不仅从地域上是指其源于西方,更主要从文化上是指它适应于西方人的心理和行为机理。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能够在经济学领域作出较为显著贡献的大多是西方人或者是具备西方化的人: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而20世纪30年代以后,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这些著名经济学家的国籍和工作地点之所以会有这种时间和地域上的相对集中,显然,并不仅仅是因为如林毅夫所说的是“由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相反,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学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本土性,而当前的经济学话语权已经被世界经济中心的国家及其本土学者或具有相通文化背景的学者所掌握。事实上,如果仅仅从国籍和工作地点的角度,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如此多的华人(甚至是日本、韩国等)在美国的大学中却一直没有取得较为“令人刮目”的成就,而像以色列、印度乃至拉美、东欧以及来自非洲一些国家的教授却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取得的“非同凡响”的声誉,甚至造就了一批“世界性”的顶级大师(这些地区出生的人都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如果从文化角度,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经济学本身就是建立在微观心理学和宏观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而这些国家与美国文化更为接近,更容易基于本身的行为心理发展某些经济学理论。而华裔的学者根本没有这一切身的文化感受为基础,无法把理论推理和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因此,往往只能在与经验事实相对脱节的数理或计量方面有所发展,而对以社会经济现象为对象的理论研究则力不从心。默顿就提出了一个“内部人原理”:“外部人”不论是多么小心或有学养,原则上都无法接近社会或文化的真理,因为存在一种结构性的限制使他没有能力了解异己的团体、文化和社会。是以本文尝试就女性主义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启示作一分析。

二、女性主义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反思

在当前西方经济学界,女性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有成就的女性经济学大家则更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不在于流行的说辞:女性的逻辑抽象能力较低,因为女性在经济学领域中所占的比例要比在数学或自然科学领域所占的比例还要小;相反,根本上在于主流经济学本身的特质,因为它具有明显的性别结构缺陷。事实上,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心理之上,但却并不是反映了所有西方人的共同心理,而主要是建立在具有强烈扩张和征服欲望的男性的心理基础之上,从而具有非常强的偏见,这严重限制了女性对经济学的贡献。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地,女性更为现实,更注重人情,更富同情心,更愿意进行合作而不是争夺,从而行为上也更少破坏性。这也可以通过圣经中的两个故事加以说明:亚伯拉罕为了某种抽象的上帝之命令而情愿牺牲自己的儿子,而所罗门王时的那个妇女在儿子命在旦夕时宁愿放弃真理也不愿目睹儿子被杀。然而,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却逐渐形成了男性主义中心观,以至人类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概念也按性别呈现出等级形态,其中,男子特质占上层,在主体和方法上被评价较高的东西都与男性特质联系在一起,而被评价低的则与女子气联系在一起。究其原因在于,西方世界深受斯多葛主义的影响:世界是遵循数学法则和“自然”法则合理地运转的,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并掌握这些法则,因为他们都拥有上帝赋予的理性才能,都可以以同一种机械的方式进行思维,从而得出相似的推论。后来,牛顿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牛顿模式:整个宇宙决定于几条简单的、永恒的数学规律;由此推演,人类凭借理性就可以认识支配道德领域、政治领域以及美学领域的规律。同时,尽管上帝制造了理性之钟,但还是有一部分被遗漏了,这构成了情感和非理性王国;为此,牛顿模式又将世界分成两个部分:被理性统治的主要部分和统摄非理性的次要部分。正是基于这一学说,所有不遵循理性、不遵循机械论的数学原理的事物都是他者,是不重要的、第二位的、不真实的,它受到理性世界的监管;显然,由于男性往往具有更硬的“理性”,而女性也是第二位的,因而男性就有权把“理性”强加给那些缺乏理性的创造物。

尽管主流经济学提倡的科学化路径以期排除价值和道德因素的干扰,或者将道德问题存而不论;但

是,它并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而是存在强烈的规范色彩。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经济学论文往往体现了经济学家的个人、社会以及政治位置等特质,有人甚至说,所谓的客观知识其实不过是那些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拥有更强大势力人的知识。显然,由于经济学领域男性占了比在物理学或其他社会科学中更大的比例,因而主流经济学实际上也就反映了男性的看法和处事态度。譬如,根据纳尔森等人的看法,经济人一词“economic man”本身就是男性经济学家群体的产物,他体现了男性“masculine”的行为方式,而无法涵盖女性“feminine”的行事方式。因此,我们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先天就是有缺陷的,它并不能说明全部人类的一般行为;尽管经济学界热衷于使用“经济人”一词,但却很少对它的真实含义以及起源进行梳理。在某种程度上,“经济人”一词本身就已经成为实用性和政治性的,目前许多人以此来装扮其研究的客观性,只不过是借此来推行他们自己的主观观点,其中就包括男性对女的控制。因此,女性在经济学界之所以数量少、贡献低,这主要与不同性别和文化下的学者对主流经济学的自发认知有关,从而与主流经济学本身的特质以及它与不同类别的人的亲和性有关。

一方面,就男女双方在行为特征上的差异而言。一般地,与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内在心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表现在学术上也会有所差异;显然,女性与男性在行为特征上往往相差很大,从而也就会对其学术取向产生影响。譬如,女性忍耐性更高,往往会克制自己内心的冲动,在人际关系中也更为忍让,以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更愿意采取迂回沟通而不是争夺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女性的道德推理显示出“相互冲突的责任”意识,而不是发自“竞争的公理”,这种认知能力决定了“它是一种与周围关联的、叙述性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有条理的、抽象的思维模式”;为此,女性特别注重“关爱的行动”,往往围绕着对“责任和关系的理解”,往往设法建构“联系之网,人际之网,它们通过交流得以维系”。正因如此,女性往往不热衷于抽象规则的研究,而更关注规则带来的社会后果,关注人的应得权利;相应地,她们往往偏好于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学、人本经济学、心理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等的研究,而这些方面则属于经济学的边缘分支。

另一方面,就理论本身隐含的修辞特征而言。一般地,如果理论内含的修辞与研究者的行为特征相符,那么就更有利于该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发展;因为他从事此方面的研究是源于内心自发的,而其他人则需要经受刻意模仿和学习过程。显然,当前主流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基本上反映了男性的看法和处事态度,因为它强调人的控制、征服、机会主义等。事实上,与女性的“责任道德”相反,男性明显地表现出“权利道德”的倾向,它立足于“对分离的而非联系的情调”,立足于“对个体而非基本的关系的思考”;并且,男性还使相互冲突的秩序保持一种机械的、量的平衡,而这种秩序又是以等级化的价值观为基础的。正因如此,尽管女性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可以取得显著成就,但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却要小得多;究其原因,男性从事主流范式的经济学研究是源于内心自发的,而女性则需要刻意地进行模仿和学习。当然,这不是女性的错,而是主流经济学所内在的偏见所导致的,应该归咎于当前经济学的畸形化发展,因为主流经济学包含了太多的男性主义特征。而且,女性在现代主流经济学领域建树不多的现状,并不意味着女性并不适合从事经济学研究;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将有助于优化经济学的基本特质,使经济学回到更为合理的研究轨道上来。

其实,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主要与早期工作场所(工厂)和生活场所(家庭)的分离有关,而主流经济学源于对市场争夺行为的刻画,“经济人”也是与当时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男特质相符的。早期社会中,男性从事市场的竞争,从而日益变得好斗;而且,由于在企业组织等工作场所的活动往往都是被规定好的,男性的性格也逐渐被异化:价值理性日益萎缩而工具理性日益偏盛,从而产生了类似经济人的人格。相反,女性则被孤立在家庭之中从事家庭实务,尽管重复性的家务劳动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发展,却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以培养多样化的性格;特别是,在妇女的主导下家庭往往成为置身于残酷争斗的市场之海中的无数个相对平和宁静的栖身岛屿,从而女性的性格更为平和和宽容。而且,盛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并没有像兴盛于美国的现代主流经济学那样以工具性的经济人为理论基石,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美洲早期殖民者主要是一批极具扩张冲动的新教徒,他们世俗化功利主义心理更为突出;后来尽管有大量的其他移民进入,但由于缺少了原先共同体的庇护,从而也只能遵守业已树立起来的市场争夺规则,从而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特征。

当然,随着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充足以及女性越来越从家庭走上社会,社会行为主体成分的这种变化也就会对市场上的行为机理产生影响;与不断变化的实践相适应,经济学的行为假设也应该有一个相应修正过程:应该越来越多地把女机理纳入进来,不能把女视为非理性的而排除在经济学研究之外,而是要通过借鉴女性的行为来重新界定理性的内涵。然而,主流经济学却顽固地维持着传统的自然主义思维及其经济人假设,在这种传统下,妇女基于本性的理解当然就与之不相适应;这正如费波尔和纳尔森指出的,正是由于人的社会性别影响了他对社会事物的感知,影响了对问题相关性和重要性的评估,从而也就影响了认知原理的解释。正是由于主流经济学打上了深深的男性沙文主义,它的评价标准有利于男性而不利女性:不仅主流经济学主要体现了男性的话语和思维,而非对女的刻画和世界;而且,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学术规范和原则也是由男性创造或制定的,这种规则和思维也就支配了学术的发展走向和学术人员的构成。事实上,当今西方学术界已经看到了这种现象,但不幸的是,男性主导的西方社会观念却往往把男女之间的这种行为差异仅仅归因于他们的生理差别,从而确立了经济学研究对女性和女性活动排斥的合理性;只是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建制,与纯粹生理意义上的性别没有必然联系。

可见,正是由于社会心理上的差异,导致了男女双方在经济学上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不是因为女性本身的行为有问题,而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维和规范本身就是片面的。费波尔和纳尔森就指出,“无论如何,承认经济学的人文因素和社会影响,就意味着对主流范式的总体否定和对客观性追求的放弃”,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以提高经济学的客观性”;事实上,“女性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出现,并不是因为经济学太客观了,而是因为它还不够客观,因为太多的假设和方法论思想在没有经过全面的批判性审查之后就开始被主流经济学团体视为普遍而客观的了”。正因为如此,一些女性主义学者对数学化、客观化的科学认识论发出了深深的质疑,他们认为,当前这种流行的科学至上主义会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

质世界还是生活世界物化为它者,女性注重协作的互动行为对社会的破坏性更小,更适应于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正因如此,他们强调科学本身就是主观的,应该把人的认识和情感结合起来,要强调科学的整体性、和谐及复杂性而不是简化轮、统治和直线。推而广之,不同的社会文化下的人们的行为机理也是不同的,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也应该存在差异,否则必然是有局限的,这从东方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上可见一斑。

三、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要求和思维

上面的分析表明,女性在经济学领域贡献之所以不足,主要不是因为抽象数理能力的欠缺,而是一种与文化相联系的社会性别属性差异所造成的;显然,如果男女之间这种社会性差别推广到不同特质的文化之间,那么,就可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文化适用性进行反思。

其实,尽管一些海归学者将国内经济学水平低归咎于经济学人的数学功底差,但这却不是主要原因;事实上,不少海归经济学者却都曾承认,海外的中国人没有因为数学不好而学不下去的,林毅夫更是认为,“外国的经济学家相比,我国年轻的经济学者通常数学较好,在这方面有比较优势”。同样,主要也不在于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事实上,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正越来越大:不仅近年来在自然科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华人在逐渐增加,而且,在数学领域华人的贡献也有目共睹。相反,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人士在行为方式和社会气质上的明显差异,而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维、理论和分析工具都以西方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为基础的,从而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走向和人员构成也必然受西方所支配。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男女的社会性征和东西方人的行为机理联系加以分析:从整体上讲,西方人具有明显的男性特征,这表现为侵入性、个体性和占有性;而东方人则更多地表现出女性化的行为特征,这表现为合作性、社会性和共享性。例如,东方人更为强调抑制自己的需求,强调社会和谐与合作,也特别注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因而中国社会相对于西方社会来说历来也要平和得多。正因如此,当前中国人学习和研究体现西方心理的主流经济学也面临着与女性学习和研究那种体现男性认知观的经济学的相同困境。

因此,中国经济学人对经济学贡献不足,不是因为中国人的数学水平不高,不善于使用计量回归等分析工具,更不是中国人的英语水平不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对社会的认知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制度与主流经济学宣扬的存在巨大差距。正因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假说与儒家社会的行为机理相差很大,这种学说是外在于中国人自身的生活的;因此,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种深入肺腑的感觉,无法把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往往难以产生能够燎原的思想火花。而且,即使深受儒家熏陶的学者花了很大努力去学习现代主流经济学,但对“经济人”的行为特征的刻画以及由此推衍的社会现象的认识依然无法达到西方人那样的深度,从而无法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作出被主流“认可”的贡献。实际上,儒家文化一直强调“知行合一”和“主客同体”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试想:如果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不是从自己切身的体认出发,而是可以接受外来的一套假设和学说,怎么可能深入地剖析社会行为的内在机理呢?由此可见,强调普遍适用性的现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着如何重构其脆弱的文化基础这一问题:正如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出现是为了揭示并消除经济学研究中的性别偏见,使经济学更好地反映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一样;为了消除当前主流经济学中对东方社会文化和行为的歧视,也有待于真正建立在中国人行为机理之上的中国经济学之振兴。

一般地,现代主流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它根植于西方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一元论思维:一方面,它强调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和社会后果中的物竞天择,并通过还原论把人的心理还原为动物心理;另一方面,它把人仅仅视为一个经验客体,是自然的一部分,终极价值判断是给定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先验理性和经验实证的色彩。但显然,中国人的思维却完全不同于西方人:人一直被视为思维和认知的主体,中国社会本质上也是人本主义的,它首先关心人类社会,儒家文明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由人而物、由内而外、由社会而自然,将从对社会秩序的探究中获得的知性逐渐反思到自然社会中,这是天人感应乃至于天人合一哲学的基础。而且,基于先验的理性主义思维,西方社会对事物的理性认知往往是脱离经验的,也可以游离于实践之外;正因如此,尽管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与现实远不相符,但主流经济学依旧把它视为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并以此来建立模型探究人的行为。相反,儒家社会往往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对人类行为的认知,从而特别强调知行合一,理论不能脱离实践;正因如此,它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不合理的假设,使得理论日渐逼近实践,并为实践提供指导。事实上,在盛洪看来,经济学与科学存在着重要区别:经济学惟有提出对所有人都有利的方案才能为人民服务,而科学则可能会被部分人用来损害别人;显然,由于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天下主义”的精神,因而如果能够将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起来,那么就可以使得经济学更像“经济学”,并能够抑制西方科学和工具理性膨胀所潜在的两方面危害:一、利用科学方法通过损害别人来增进自己的利益(如改进武器),二、诸如对社会的建构等对科学的不当应用而损害所有人。

但不幸的是,当前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范式,特别是其基本微观行为基础都是西方的,以致当前的经济学也只能是“西方”经济学;显然,在没有搞清楚中国社会现象的内在机理,不将理论契合在中国人的行为机理基础之上,即使出现了本土化的声音,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本土化理论,仅仅是将研究对象本土化而已,而其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思维依然是西方的。譬如,林毅夫在《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一文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他对如何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具体的经济问题的看法,但他依然认为我国经济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国际化,而研究的对象的本土化则是研究成果国际化的一条主要通道。当然,他认为,在对本土现象进行研究时,需要“弄清楚哪些是产生我们所观察到的重要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背后的主要经济、政治、社会变量,然后才能构建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来说明这些重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已经意识到了社会现象背后的内在机理的不同。但是他并没有深入到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人性和行为机理问题,而仅仅是关注约束变量的不同。

杨国枢指出,“美国心理学因能有效探讨美国人之个人主义文化内的心理与行为,所以是一种本土心理学――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这种本土心理学是从美国自己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中自然发展出来的,所以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发心理学’或‘内发心理学’。与此不同,西化的中国人的心理学是一种被美国人本土心理学所扭曲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中自然发展出来的知识体系,因此是一种次生j生或衍生性的‘外发心理学’。外发性的中国人心理学难以有效探讨中国人之

集体主义文化内的心理与行为,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只有内发性的中国人心理学,才能提供有效了解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知识,才能作为发展全人类心理学的良好基础”。显然,在西方的“内发心理学”基础上产生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同样,也只有以中国化的“内发心理学”为基础,才能产生更适用中国的本土化经济学。正因如此,尽管林毅夫…等人都曾预言,“最迟到下个世纪30年代,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地位的提升,中国经济研究在世界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将随之提高,而当我国的经济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之一时,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很有可能转移到我国来”;但是,笔者却认为,如果不改变当前盲目照搬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风气,不能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有机契合起来,那么,即使中国经济如目前一般再持续发展20年,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仍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更加不要提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

篇3

初中生函待教师予以语言素材积累的基本途径的系统指导。我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将语言素材积累的基本途径总结为以下三点,即:积累词汇,反复记忆;积累范例、用心领会;积累规律,举一反三。

1 积累词汇,反复记忆

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学生要积累词汇,初中生掌握词语需要一个内化过程,我将之分解成课外初相识,课内再熟悉,作文里交朋友这三个阶段。

1.1 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己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初中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

1.2 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在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可观了。通过课外积累和课堂识词相结合,使学生摆脱了积累词汇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经过信息编码,贮存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强化了词汇学习。

1.3 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词汇学习。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汇,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不仅在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积累范例,用心领会

2.1 积累名言。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名人名言录》,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可按“修养篇”“立志篇”“勤学篇”等分门别类汇编古诗词名句和名人名言,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奠基。

2.2 积累成语、典故。

2.2.1 从溯源中积累成语。我国的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们的源头及含义,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才不至于张冠李戴。

2.2.2 从课文中积累成语。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并适当的拓展延伸,日积月累,学生成语积累量会相当可观。

2.2.3 在运用中积累成语。学习语言,贵在感悟和运用,学习成语也不例外。学习成语,我们认为要做的“五会”:即会读、会写、会释义、会辨析、会运用。学成语,首先要正音、正确书写,尤其对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成语应格外留意。让学生在课堂和书面作业中用成语造句,学会正确使用成语。

3 积累规律,举一反三

3.1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语法。

在现行文言文考试中,因为考试更重视文言知识的运用,而淡化语法理论,就使得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法教学,而只重视学生对字词句意思的记忆、对课文的背诵。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记忆却往往是死记硬背,以多为荣,却杂乱无章,缺乏规律和法则。但实际上记是永远记不完的,结果往往是事倍而功半。所以必须借助于语法的学习、理解来帮助记忆。

3.2 在现代文教学中归纳特点。

现代文要掌握的语言素材积累材料非常丰富,根据其分类来归纳特点,总结规律。

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语句特色评价用词等。

参考文献

篇4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有效工具。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

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现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通常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从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定性之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领域屡犯错误,提出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等错误观点,究其原因,亚里士多德用的是观察的方法,所以他只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物理学的发展正是基于突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和经验方法的局限,以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为指导而走上真正的科学道路上的。纵观物理学发展的辉煌历史,实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还从实验中总结出了众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要求他们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如通过“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让学生懂得蕴含其中的“控制变量法”、“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法”、“近似处理法”、“等效法”等科学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中众多重大的但限于中学实验条件而不能做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现或模拟,让他们从中体验和领会科学方法。

二、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组成的体系严谨、精密定量的科学。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以及各知识点相互联系的地方,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在讲解质点、点电荷、单摆、理想气体等理想模型时,要向学生渗透“理想化方法”这一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方法;在讲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力的合成与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热功当量等的时候,要向学生渗透“等效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普通、最简洁的方法;在讲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简谐振动规律、电磁振荡等时,要向学生渗透“对称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深刻、最能体现科学美的方法;在讲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瞬时功率等时,向学生渗透“极限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具数学化、又最能体现辩证思维的方法等。

三、以物理学史为线索,让学生从知识的来龙去脉中体会科学方法

知识的来龙去脉充分展现了科学发现的历程,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材料。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和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等方法。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如何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向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教育。如教师在讲玻尔原子模型时,可向学生讲解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开始人们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可分电子被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可分汤姆生提出原子“枣羔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原子“枣羔模型”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原子“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矛盾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让学生从人们对原子结构认识的曲折历程中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实验事实提出假说接受新实验考验修改或否定原假说提出新理论再经实验验证或接受新实验考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时一个结论的得出需要几代科学家几个世纪的曲折探索,而掌握它却只需一节课几十分钟的时间。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对物理学史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四、以实践为渠道,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从实践中来,最终又指导实践。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技能,只有通过实际运用和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科学方法,并准确而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中学物理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大量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明确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某种科学方法,并从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布置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科学方法解决。如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就让学生用“立杆测影法”求楼高;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后,就让学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粗测楼高,使他们学会运用和掌握间接测量长度的科学方法。

篇5

必须注意的是,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并不是越美观越好,越丰富越好,其创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

(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原则

幼儿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他们是通过自身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环境的互动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获得身心发展的。因此,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

1.内容广泛。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思维开阔,多角度、多方式地进行选择和设计,应该避免单调。如一些小型私立幼儿园常常只在墙壁张贴一些动画图片、识字图片,以及一些简要的规章制度,这样的设计难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难以引起幼儿关注,互动也不容易发生,最终不能多方位促进幼儿发展。而如果在幼儿园设计各类区角,从墙饰、挂饰、教玩具全方位进行环境创设,让环境丰富多彩,从而丰富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才可以让幼儿得到多方面发展,才可以让幼儿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与环境互动的空间。如厨房、医院、建构区、植物园、图书角、运动区等等。此外,还可以进行主题设计,如春天来了,把幼儿园的墙壁、棚顶、地面及角角落落装饰上春天的景色:温暖的太阳、广阔的大地、绿色的小草、多彩的小花、奔跑的小动物等,让幼儿来到幼儿园便感受勃勃生机,同时也能够认识和了解春天。

2.贴近幼儿认知。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也要考虑贴近幼儿认知,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幼儿园所创设的环境如果离幼儿生活较远,成人化严重,会减少幼儿对它的关注度,会因此削弱它的价值。

3.色彩丰富。研究表明,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观察、思维、记忆的发挥能力都高于普通色彩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相反,经常生活在黑色、灰色和暗淡等令人不快的色彩环境中婴幼儿,则会表现出呆板、反应迟钝和智力低下等特点。因此,幼儿园环境应该以淡蓝、黄、黄绿、橙等好看的颜色为主进行创设,避免大面积使用黑、白、褐等难看的颜色。此外,所设计的内容要符合造型简洁、概括,制作简单易行的原则。抓住主要特点,突出表现即可,这既适合幼儿理解、认知,也符合幼儿园定期更换主题内容的现状。

(二)安全的原则

生命高于一切,幼儿的安全永远是教育的实施的前提,而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健康领域永远放在第一位。因此,幼儿园环创也必须首先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它涉及到材料安全及作品的安全。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健康环保的,最终呈现出的作品不具有尖、硬等特点,要保证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不会受到伤害。

二、环境创设本土化

《纲要》规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应该提倡本土化,因地制宜,利用身边的材料、身边的风土人情来丰富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一)内容本土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光、历史传承各有不同,这便造就了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而如果我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教学活动中把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一方面丰富幼儿学习内容,让幼儿能够了解自己身边的风土人情,认识自己的家乡,同时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弘扬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从幼儿培养,这种本土文化的影响将根植于心,陪伴孩子一生,甚至影响孩子将来的人生选择。例如,我们北方一年四季分明,在季节轮换之际,引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季节为主题,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春天,以绿色为主,在墙壁和地上绘出或者粘贴上手工制作的灿烂的太阳、开满小花的青草地、柔软的柳丝、呢喃的燕子、欢乐的孩子,屋顶是湛蓝的天空,悬挂多多白云,点缀飞机,与燕子齐飞。特别是冬天,北方的雪更应该是环境创设课程不能缺少的内容:剪纸雪花,贴在窗玻璃上;打雪仗的场面、大雪覆盖的小房子和松树等画在墙壁上;屋顶悬挂雪花。此外,节日风俗、本土特产等等,都可以作为环境创设的内容,融入教学当中。

(二)材料本土化

篇6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语文和思想品德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对于树立学生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课程的教授,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人文教育中的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不断成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孔融让梨》这节课的讲解时,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孔融让梨中孔融那种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美德,帮助学生培养相关情操。又如在语文课上,教师讲授《云南的歌会》这节课时,通过对云南这个具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省份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河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了解到中国各民族中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的这些内容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开阔了知识和眼界,促进了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更加真实,学生学习也获得很大的视野。人文素质教育配合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通过引入纪录片中的图片和视频将整个史完全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关方面的学习真正了解到的原貌,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通过评比和表彰等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表彰、评比等活动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促进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所谓评比,指的是学校通过多种活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学习进行评比,推选出在这一方面优秀的学生。所谓表彰,指的是在日常的教?W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一些优秀行为进行评比和表彰。比如,对于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等行为进行评比,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让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贯彻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被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所感染。通过宣传,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星”“学习星”“劳动星”等模范星活动,被评为模范星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篇7

作为高中一线英语教师,我们所承担的任务就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全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从事高中英语的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牢固确立课改新理念,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认真分析旧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做到“对症下药”,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课改理念融入到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指导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与提高。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趣促学,打造高中英语愉悦课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英语学习,兴趣为先。高中生在经历了义务阶段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在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英语学科与语文学科不同,它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在叙述、表达等方面与学生从小就会用的母语有着截然的区别。如果说语文学习靠的是学生对母语的热爱的话,那么英语学习则需要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大,那么他在英语方面的收获就会越多;反之,学生只会越学越糟,与英语也会渐行渐远。既然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英语如此重要,那么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中生,要对学情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层次性、趣味性、探究性引导,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问题材料进行感知、思考和想象,加强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总结,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还要讲究提问的技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一定高度的,并且问题还应该能让学生思维的打开、打开再打开……。当然,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保持浓厚的兴趣。

第三,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基于高中生原有的英语知识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富有情趣的交流情景,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加强合作,打造高中英语活力课堂

小组合作探究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语言性学科,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需要学生们通过小组内的互动式交流来实现。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英语课堂中所讲授的语言知识得以巩固,言语训练得以达成。总之,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技能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分组时要讲求科学性。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是有结构层次的,因此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特长缺点等实际情况,根据这些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情况分成实力相当、优势互补的小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各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和竞争氛围。

第二,教师要控制每一小组内的成员数量,一般来说4-6名即可,不宜过多。人数过多则会出现组内成员间相互推诿或者分工不均等现象。

第三,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只需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组内交流的能力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善于总结和归纳、学会分工配合等,进而为合作交流效果的提升做好铺垫。最后,在小组合作交流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并注重全班的总结工作,对于此次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合作交流的效果。

篇8

1. 引言

按照的观点,利益就其本性而言是盲目的、无止境的、片面的。不同的利益彼此之问会存在冲突,而利益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不法本能会导致各种利益在不断激化的冲突中同归于尽,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有必要对各种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使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资源共享是人类互惠交换行为的一种,是一种打上经济烙印的行为。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首先表明一种关系,共享关系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资源共享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在这种群体性行为背后,资源共享本质上是利益的共享。

利益共享的关键在于,必须处理好空间利益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艾德加·M .胡佛说过,利益关系处理得好,对于利益共享的相关者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只能是一种负担。

文献资源共享是指某一个图书馆的资源为其它图书情报机构共同享用的活动。实质上指人类以文献为工具,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1999年1月,全国124家图书情报机构的代表云集北京,商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发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倡议建立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标志着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三大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即教育部领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科技部所属的“国家科技文献中心文献资源共享网络服务系统”、文化部倡议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迅速,我国的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就喜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维持共享体的长久性,在共享体内如何维持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虽然资源被利用对社会越有益,但是信息共享不是无条件的。所谓共享,可以认为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的流动。但并不是说共享是无条件的,倘若使用方不需要该资源或其不愿花费代价接受该资源,“共享”是不能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资源共享的条件是:拥有者愿意将资源共享,使用者主动接收共享资源并且不损害彼此的利益关系。不论拥有者共享资源,还是使用者接收资源都是有成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并不是无止境、无范围、无限制的全部共享的。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每项资源在进入共享前,都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将该资源更新的人工处理成本、硬件设施成本分摊、实现共享的软件成本分摊,这三部分被认为是资源共享预处理成本。

假定条件:

(1)信息资源共享成本只考虑预处理成本;

(2)信息资源共享收益只与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有关,并初步认为线性关系;

构造成本收益函数:

C= C(q)=C

R=A*q

其中:q:信息共享范围;

R:与q成正比;

C:预处理成本,信息一旦共享,不论共享程度如何,都必然产生预处理成本,该成本固定,与q无关。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99-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己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控制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根本保证和必然选择。只有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者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同时用力才能更好的保证自我教育的实现。

一、大学生是实现自我教育的主体和关键

(一)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关键,大学生要在设定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大学生要将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共同理想信念相结合,用当前我国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指导、规范个人理想信念,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生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大学生要坚持自我学习不断自我反思

自我学习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自我学习,大学生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鉴别、理解、吸收,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通过自我反思,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将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从而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适、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大学生要科学的自我评价养成自我教育习惯

科学的自我评价包括对自身优点和劣势的正确认识。违背客观现实的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都是不正当评价,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发展。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发展要求以及自己当前具备的能力和实力,客观地评价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以及社会适应性是否改善等等,从而形成科学的认知。

大学生要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养成自我教育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时刻保持能动性和自主性,趋势而变因势利导,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及行动方式。实践是培养自我教育习惯的良好办法。把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锻炼大学生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检验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完善自我养成自我教育习惯。

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实现自我教育的主导和主力

(一)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作为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确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教育者为主导新教育观。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要把培养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能力。更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融洽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信息和行为交流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应积极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可采用研究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新形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和谐高效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

(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主导作用

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构建需要一个丰富的知识背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正面教育的作用。所以,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通过发挥主导作用,使其树立正确与科学的观念并且能够用所学到的方法来对自己进行优化提高。广大教师还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引导大学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让他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正确思想行为,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修养。

(三)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导

首先,要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的确定进行指导,使大学生明确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懂得只有把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个人的成才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协调、顺利地向终极目标发展。其次,要对大学生教育组织(如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班级等)的工作目标、计安排划、实施方案、方法途径等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指导,使大学生自我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再次,要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进行必要指导,使大学生自我教育更具实效性。最后,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奠定组织基础。

三、高校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土壤和主阵地

(一)高校要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

高校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立体的形态,它具有其独立性,能够以其历史文化积淀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规范作用,具有思想引导、道德熏陶、感知协调、团结凝聚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共同愿望和内在需要,它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也最具感召力。

(二)高校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纳入社会体系

社会是检验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最好和最终场所,因此,思想政治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树立大教育观,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力量,依靠大学生家庭的配合,与家长联系取得合作,密切注意大学生与家庭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和生活动态,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多方位的监督和引导;另一方面,要重视社区教育的力量,依靠大学所在社区的党政机关与高校联合行动,发挥大学生与社区之间的良性影响,着眼于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既要动员社区群众,又要倡导大学生展现良好风貌,清除社区环境中的不健康因素,建设善美和谐的大学社区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的参与中产生对自身的认同感,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迸发追求完善的动力。

(三)高校要创新学生组织,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组织机制

自我教育是突出学生主体的教育方式,但它更强调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切磋,也需要集体环境的推动。高校学生组织如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自然班级等是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力量。这些学生组织都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天然贴近学生的组织工作优势,应积极鼓励它们自主开展形式健康活泼的组织活动,推进互动教育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主动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自我教育”组织,保障自我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高校要建立大学生自我教育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确考核目的和理念,它不是简单地通过学习成绩总结的教学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考核要求,提高大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并且主动去改进和完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理念。理论考核中,除了考核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考核,考查大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社会问题的全面认识;还要重视实践内容的考核,社会实践不仅起到考核的作用,而且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在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了解社会、体察民情、体验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价值感和协作精神;在实践内容的考核中,还应展开相互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民主评议,大学生们比较鉴别,互提建议,达到互动、互助、互促,在共同参与和共同体验中提高认识,实现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贾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篇10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