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如何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6 17:18: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山区农村如何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不断腾飞,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正要求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互相协调。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城市发展非常迅速,而农村相对落后。因此,国务院曾经多次指出,在符合规划的条件的情况下,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必须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并依法抓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因此,就如何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结合近年开展的建设用地复垦的实践证明,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可以改善与促进农村的环境建设,而且可以进一步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现状

农村闲置的土地作为农村宝贵的资源,如何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城乡统筹的关键。虽然在全国城乡统筹试点的政策下,各地都开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城乡发展的农村土地复垦模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但是,在土地复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没有建立农村土地复垦效益评价长效机制,加上乡村的发展规划滞后与复垦资金没有保障等因素的影响,给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们关于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内容还不完善与全面,复垦工程规划标准的确定与土地的情况还缺乏了解,还需要对复垦工程规划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为了更加合理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提供参考,促进城乡统筹更好地开展,我们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与资金的投入,将复垦充分与乡村规划衔接起来。

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建设措施

我们必须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使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复垦工作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

明确目标和责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

进行用地复垦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多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尤其是要统一乡镇以及村级干部的思想。只有充分认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狠抓落实,落实每个工作中去,最终获得成效。另外,还必须研究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具体政策,进行统筹考虑与规划,并且严格实行土地管理制度,落实建设用地复垦的责任制,进行有序复垦,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的状况,而且要考虑到今后建设用地保障的需求,实行有计划复垦。此外,根据土地管理形势的变化,对复垦管理方法及时做出调整,并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进一步加快建设用地复垦步伐,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大废弃土地的复垦力度。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城镇建设规划,制定企业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城市规划整治是要坚持原则。结合农村新社区建设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实行项目区管理制度,使用地布局更加集约与合理。

切实摸清可复垦底数,严格规范各类资料建设

建设用地复垦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并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系统性工程。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摸清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可复垦的底数,明确的用地性质,掌握符合复垦条件的建设用地数量与分布地区,严格把握复垦的范围与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有序复垦。此外,必须建立建设复垦的信息数据库,根据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复垦的总面积,统筹考虑,制定好具体规划实施方案,经验收合格后的项目,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把数据资料存入数据库,并规范各类统计数据报表,科学合理的归类资料,切实做到数据准确。

落实协调工作,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建设用地复垦工作通常会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要想做好丘陵山区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注意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一定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在加强乡镇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同时,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经济的奖励,并做到责任落实与职责明确。此外,抓好中心村规划落实,落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切实做好群众思想和服务的工作,确保基层的利益不受侵害,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多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充分考虑到乡镇和村的利益,才能落实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

强化监督,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的质量

建设用地复垦的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工程项目。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的项目招投标平台,严格按照招标设定的指标进行施工建设,经过规范的招标程序,严格把握质量验收的标准,保证项目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监管网络体系,对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提高复垦质量,确保工程建设的施工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目标和责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快建设用地复垦步伐,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切实摸清可复垦底数,严格规范各类资料建设,落实协调工作,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除此之外,还要强化监督,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作的质量,以促进城乡统筹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施炳良.农村建设用地如何复垦[J].中国土地,2005(9).

篇2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农村信用社成立60多年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为“三农”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1-4]。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针对山区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努力创新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积极性是目前山区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积极性低的原因

1.工作环境差

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气侯恶劣,与城区或其它较大的乡镇信用社相比,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在山区工作的信用社员工,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心理上感到压抑与不平,他们时刻向往着城区或其它优越的信用社工作环境,自然不安心于山区工作,总是想方设法调动或改行,积极性自然不高。

2.竞争压力不大

山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客户少,业务量不多,员工不饱和,岗位的竞争没有压力,员工与员工之间也不存在着多大的竞争,他们不担心员工富余而找不到岗位,也不担心质量差而落聘,外部压力小,扼杀了积极性。

3.文化生活枯燥

由于山区条件差,也就不会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些安于现状的山区信用社员工在工余时间选择一些消极的娱乐方式,久而久之,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也就会随之消失。

4.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很多员工当初选择农村信用社这一工作岗位,完全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他们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农村信用社这一行业,只把农村信用社的工作当作一个“铁饭碗”,而不是当成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一个不热爱自己岗位的人,对其所从事的工作自然就缺乏积极性。

5.不具备良好的心态

农村信用社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条件比较艰苦,尤其是山区农村信用社。而山区农村信用社与城区或其它较大的乡镇信用社相比,福利待遇相同,这样一来,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付出与收入难以成正比。由于这样的原因,很多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意,久而久之,失去了积极性。

二、提高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积极性的措施

1.提高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认识

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特别是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培训,提高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业务知识、促进全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鼓励员充分利用工余时间加强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时事政治等内容,并提供参加银行业相关资格证考试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单位领导应该主动学、带头学,在整个单位养成学习的风气,每月每周的集中学[5];三是加强农村信用社文化教育[6],切实弘扬“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的精神,让山区每个信用社员工都充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尽心尽责做好每件事情,身体力行、千方百计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充分借助内刊、板报、宣传栏、会议、局域网等,广泛宣传和阐释农村信用社文化,引导广大职工对农村信用社文化建设的关注,逐步深刻地理解信用社文化的意义、作用,从而保证山区信用社员工对成为一名合格的“信合人”产生认同感,并自觉实践。

2.构建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

一是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无获”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和住宿条件差,联社应提高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福利待遇,延长轮休时间,拉开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和城区或其它较大的乡镇信用社员工之间的收入距离,促使山区信用社员工思想和工作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是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原则。例如女性员工一般看重报酬,而男性员工大多看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从年龄方面看也有差异,一般青年员工自主意识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高,而中年员工较安于现状;再从文化方面看,高学历员工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既注重物质利益,但更看重的是精神需求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员工则首先注重基本需求的满足[7]。因此,联社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山区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激励效果;三是为在山区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员工单独建立一套年度考核标准,在年度考核中,对于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员工,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安排他们到感兴趣的工作岗位,甚至可以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必要时可安排到领导岗位上。

3.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

山区农村信用社,工作繁重,条件有限,信息不灵,交通不便[8]。有些员工是“半边户”,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又要顾及农村那份责任田;有些员工子女上学难、就业难、找对象难、家庭生活有困难;有些员工身患疾病,需要照顾;有些员工对工作不安心,等等。对于以上情况,山区农村信用社必须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一是关心员工的生活,对新员工要关心其吃、住、行情况,对老员工要关心其身体及家庭情况,以情动人,积极建设“家文化”,使整个单位具有凝聚力和归宿感;二是加强工作上的沟通,定期与员工交心谈心,或者在内网上开通员工心声专栏,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面对面的答复和解决问题,关心员工疾苦,倾听员工心声,尽力为员工排忧解难[9];三是联社领导应当定期到山区农村信用社走访,亲历山区信用社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

4.树立良好的领导模范

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构建和谐、愉悦工作环境的前提条件。一是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大力倡导领导层身体力行,高级管理人员要做到廉洁自律,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尊重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应予以表扬,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同时高级管理人员应为员工做出榜样,用非权力影响力来获得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强整体员工的凝聚力;二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爱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方,在农村信用社逐步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唯亲,让那些思想品质好、业务素质高、工作大胆主动、有开拓精神、勇于挑担子的年轻人进入中层领导岗位,使那些只顾个人私利而不管员工利益的信用社主任一换到底;四是推行“干部选员工、员工挑干部”双向选择、公开竞聘、竞争上岗的有效机制。

三、结论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城乡居民最好的金融纽带。随着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信用社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各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农村信用社”这一目标,就必须借助于体制改革这一有利时机,多管齐下,不断提高山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山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宝明.对当前基层农村信用社员工思想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精神文明建设,2001(11): 43-44.

[2]道日娜.对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员工轮岗的几点思考[J].企业管理,2008(06):45-47.

[3]孙国庆,潘井.对农村信用社地位与作用的思考[J].工作研究,2007(08):75-76.

[4]符史奋.关于提高文昌市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素质问题的思考[J].海南金融, 2002(03):47-49.

[5]刘颖.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转换的路径选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04):39-41.

[6]王勇,邓端.农村信用社员工激励方法略探[J].西南金融,2004(03):60.

[7]顾秋平.加快建立农村信用社激励机制[J].精神文明,2003(02):37.

篇3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外,位于粤东,粤北的大部分山区经济发展仍相当缓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山区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我们应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而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区县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农产品不仅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镇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基本物质来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在山区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巩固其地位。

其次,要认清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马克思辩证主义认为影响事物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因,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影响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如此。总的来说,影响这些地区发展的内因有: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因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也影响了当地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只有认清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使山区经济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只有排除掉这些因素,山区农村经济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认清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对山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今年三月,我在省十六个贫困县之一的揭西县作社会调查后认为,该县有很多经验值得其它山区县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县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定期召开农村经济会议,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领导还亲临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并实行领导扶贫挂钩责任制。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它使农民的生产劳动不但有了指南,也加深了他们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生产。该县针对各个镇的不同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有些镇主要产茶叶,有些镇主要产水果,有些镇主要产养殖业,有些是产农产品加工业等,这些发展路子使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合理分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该县先后建了十几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有水果基地,有茶叶基地,有蔬菜基地等,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们还聘用了华农,中大等高校专家作为指导,这些基地的创办,给该县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辐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是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该县针对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问题,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如举行党员培训班,对党员理论知识的学习,举办经济知识培训班,增强党员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发展观念。这些措施,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五是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建设。自省两大会战以来,该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通知精神,较为圆满的完成任务,目前,该县各镇都有公路,大部地区可通汽车。六是,该县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知识,举办了培训班,还发送大量科技书籍到农村,这些都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知识。七是该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使该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地处山区,农民思想守旧,封建在所难免,该县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经常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如此,还经常派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宣传,给农民解答问题,这些举措,使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解放。该县的以上成功经验,我觉得值得其它山区县学习。

广东山区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的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和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应一如既往的支持山区经济,尤其是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十分愿意能与各位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38-02

一、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区的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土地破碎,经济落后,一直是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加工,经营规模小,因为没有大规模的机械收割,气候变化无常,有三里不同天之说,农民利润很低,目前的山区还是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农民工被迫离山进城发展,山区农业发展缓慢。

二、山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缺乏,手工效率低下

目前山区很多地方仍然是用手工播种、收割,有些因为地形的困难现状无法使用机械收割,致使庄稼收货效率低下,遇到旱灾涝灾的情况则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说现在农民工赚不到钱,大量农民工迫于生计进城谋生,留下老人与小孩在山区,农民工大大减少,人员与效率的低下使得山区农业发展缓慢。

2.二度加工困难

农民收好粮食后,只能处于粮食未加工状态,无法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农产品的深加工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小规模作坊式加工如今仍然广泛存在,可是农民却收获很低的利润,如果我们对产品进行包装、加工,产品的增值空间会很大,但如今这种增值状态我们却无法达到。

3.市场体制僵硬

如今的山区还一直是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加工,因为山区地形地貌的限制,与城市的道路不通,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得更加困难,再加上农民的知识不够高,无法在市场中占得有利地位,一直以来都处于卖方市场,只能依靠卖家的主导,而农民们在这样的局面中则处于不利地位。

三、山区农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如今落后的山区农业现状,发展特色山区农业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特色山区农业,是山区从贫穷转向富裕的必经过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过程。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于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牢固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把着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利润上。

1.政府支持,政策支持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外面的农业发展的优秀经验和技术,也可通过加大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的投入来达到目的。此外,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服务,可以通过修订完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交通方面,政府应加强山区公路的建设,从而解决通行和运输难的问题;水利方面,政府应完善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可以多挖井、开沟渠,改善农民的灌溉条件,从而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提高山区农业效益。此外,政府要注重农业机械的及时更新和替换,开发当地山区的能源建设,优化农村的能源结构;政府更要注意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开发荒山、保护天然树林、退耕还林等方式来进行家园的保护和绿化。

2.突破束缚,改革创新

要想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局面,根本方法就是解放思想,改变思维方式,挣脱农业发展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简而言之,即创新。创新可以创造高收入、提高利润效率。而想要达到此目标,首先应做的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即把农业发展方式由依靠资源投入转变到依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利用率上来,由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资金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同时,山区农民们可以走组织创新土地和规模化经营之路,从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经营转变,由单一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起来创市场转变。在有偿、依法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集中土地流转,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土地从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

此外,我们可以引进优秀人才来西部山区创业,还可以开展劳动力培训,同时引导有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实行科技农业也是一项措施。

再次,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可以通过一些专门院校和科研机构,培育农产品的良种,或研究开发加工、储运、保鲜和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同时可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攻关,从而建立一批标准化、高效益的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

3.扩大市场,延长产物链,打造品牌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公共服务,扩大信息来源,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以防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在农业管理体制上尝试一定的创新,市场调节优先化,灵活有序的市场调节可以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进行资产、组织和职能调整,创建服务于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也可以实现一定的创新,如可以通过加快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流通来强化市场化进程,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解除地区间、行业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封锁,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加快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调控制度,改进市场运行监测手段,建立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确保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储备和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有效调控。

此外,延长产物链,对产品进行二度,三度,四度的加工,寻找产品的附加价值,要调动当地有能力的人创办深加工工厂企业,对外部的信息做到及时掌握,真正意义上做到“卖方市场”。

打造品牌,在信息化非常发达的当代社会,品牌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只有突出了品牌,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特色农业,并且去购买,真正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四、总结

总之,要想使山区农业发展的更好,实现特色山区农业是最好的方式。而要想实现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关键就是实现山区农业的现代化,即用现代化设备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和产业体系提升山区农业的发展水平,用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推进农业发展,用现代化的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另外,也可以通过培养新型农民方面来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业发展问题,因为人是农业的创造、引领和受益者。新时期、新方式、新农业。走功能多元化、经营集约化、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即生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发展山区农业,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山区 农村 互联网 社会道德

互联网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国农村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2007年底,农村网民数量己经达到5262万人,其中新增网民2917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据笔者实地调查,即使山区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很差,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互联网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日渐突出,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影响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一)初期性

    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来说,由于普及率还相当低,因而影响面较小。在道德方面,人们主要是看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较少看到对成年人的影响。从区域上看,目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及周边少数农户,其他未开通互联网的农村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进城或到乡镇中心上网与农民工联络。显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非主流性

    从有关调查情况看,目前山区农村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村已经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没有有线电视的村,用上了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人们在劳动之余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现代道德观念通过电视和外出打工经历逐渐传入山区农村。相比之下,互联网还是非主流的影响途径。

    (三)正负混合性

    人们经常将互联网比作双刃剑,就是说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在山区农村,网络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课外阅读等教育活动以及农村基层行政工作中,在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民主法制观念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课外上网,以网络游戏为主,既耽误了学业,又朝着网瘾发展,进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言语粗鲁、顶撞师长,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至出现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是否进行教育引导以及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的性质。

    (四)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区农村青少年中,有较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农民,他们现在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农村人口的道德价值观念.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树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如暴力游戏导致的青少年暴力倾向、网络黄和视频导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倾向、网络诈骗现象导致的青少年诚信意识淡化等等。

    (五)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各地党政部门都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依托尝试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对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应对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的措施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山区农村各类人口对互联网的认识模糊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有的没有看到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有的则简单地将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而山区农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联网知识,要么只看到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只有少数受到了学校或家长的教育引导而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文化监察大队等机构权力有限,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贯彻有关管理制度。

    二、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应对互联网影响作为山区农村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价值,积极建设山区新农村道德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媒介宣传教育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篇6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幼儿期的发展任务之一是为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发展任务之二是为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做准备,后者亦称入学准备。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的儿童入学准备生态模型。包括:儿童个体对学校的准备(具备参与学校学习的能力);学校为接受儿童进入学校所做的准备;儿童入学准备的社区服务和家庭支持。其中,儿童的准备状态包括五个重要发展领域: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以及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入学准备水平是预测儿童未来学校适应状况的重要指标,儿童入学准备状态对他们未来学业的成功有极强的预测作用。吕正欣2008年进行的“儿童入学准备发展水平对其学校适应状况的预测”的研究发现:儿童入学准备总分对儿童学校适应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地预测作用,入学准备水平高的儿童在学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上的表现更好。除了整体准备水平具有很高的预测作用外,国外的学者还发现入学准备各个维度与儿童入学后的适应状况和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Hair 2006年对四类不同入学准备水平儿童入学后的学业与社会适应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入学准备全面发展的儿童在学校表现最佳,情绪与社会性、健康发展维度存在风险的儿童在学校表现最差。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在入小学前都为未来的学校学习和生活做好了准备,有关研究发现,大约16%―35%的适龄儿童尚未达到必要的准备状态。由于起点上的差距,这部分儿童相对而言更可能存在学校适应问题。

近些年来,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入学准备对学前儿童降低学业和学校适应不良、改变社会经济不利的风险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意义,有关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及如何促进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积极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很少关注到我国山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山区农村幼儿大部分住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偏远地区,幼儿园教育质量不高,其父母受教育水平也普遍较低,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发展状况如何?他们在正式入小学之前的学习和生活是怎样的?在开始正规学习生活前做好了入学准备吗?他们的入学准备又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他们的家庭和幼儿园在他们的入学准备工作上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研究对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的入学准备状况进行考察,旨在丰富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研究,同时为提高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山区农村216名儿童为被试,这些儿童均在幼儿园读大班,平均年龄为5.62岁,其中男生117名,女生99名,测评工具使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盖笑松的开发编制的《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SRTB―CV)。该测评工具包括入学准备五大领域的指标:运动技能、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以及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是一套本土化的适用于评定4-7岁汉语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构念效度和结构效度。

测验在幼儿们所在幼儿园一个不受干扰的房间内进行,每个幼儿测试时间大概为30分钟,测试完毕后每人发一支自动铅笔或涂改笔,测试人员由研究者本人或者经研究者培训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承担。研究者对幼儿的测查数据进行校对核查后输入SPSS16.0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整体情况

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导出测查的216名幼儿入学准备发展的原始总分,参照东北地农村儿童入学准备的检出分数与标准,先将原始分转化成Z分数,得出每个等级的分数的频数,将每个等级的分数的数目转化成百分数,以此来直接看入学准备各个水平的人数所占的比重。结果发现,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水平非常低下,大约57.4%的幼儿入学准备水平严重不足,26.8%的幼儿处于中等水平,仅有15.8%的幼儿入学准备良好,在具体各领域上,身体与运动技能方面准备较好,83.3%的幼儿通过测试,其余四领域准备水平严重不足。

3.2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五领域基本情况

3.2.1“学习方式”领域

学习方式是指个人在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学习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好的学习方式的儿童“有动力、坚持、自信,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释,对新任务保持好奇心,有自己的认知风格”对此方面进行测验能够考查儿童是否为今后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SRTB―CV中学习方式领域共15道题,包含了对缺失、上位范畴、空间方位、联合、基本范畴、任务相同不同姿势、汉字这七个维度的考察。每个维度下设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三张图片,要求被试选出与其他两张不一样的图片并说明理由。另附主试评定项目六个,主要考察儿童在完成此领域测验时出现的与学习方式相关的行为特征情况,此部分试题分数15分,主试评定分数6分,总分21分。

测试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在该领域的平均得分为8.958分,其中试题平均得分为6.232分,主试评定平均得分为2.726分,216名儿童中全部试题都通过的为32个,占总数的14.8%,对照常模可以发现,与农村常模相比8.958分这一分数处于6.0-13.0分这一中等水平,与城市常模相比则处于≤90分这一范围内,也就是说江西省农村山区幼儿在“学习方式”领域的准备状态与农村儿童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与城市儿童相比则处于落后水平。在主试评定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完成测验时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坐在椅子上晃动,东张西望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够认真倾听”;“没有耐心,不按顺序翻阅测量工具”;“不能很好的理解主试讲的话”;“对自己的答案没有信心,反复改口等。只有大概16%的幼儿能够能“安静地听施测者对问题的解说,并按照施测者的指令进行答题”。而学习方式对未来儿童的学校适应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儿童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其将来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在学习方式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面临更多的发展风险。

3.2.2“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

学龄前儿童应当掌握三种类型的知识:自然知识(指关于外部事物的认识)、逻辑―运算知识(包含人们对时间、物体和任务之间关系的建构)、社会―规则性知识(是在社会中已经取得人们一致认定的规则,以及在学校中学习得到的、具有传承性的知识)。SRTB―CV中“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包含了对数概念、记忆、逻辑关系认知、观察、类别、符号表征、类比推理、知觉观点采择这八个维度的考察。主要考查内容分别为:为20以内的加减法、倒背三位数字、认识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找相同的图案、找不同的答案、根据示例进行类别推理以及对给出的案例决策其观点,主要考察儿童的认知能力一般基础知识水平。此部分共14道试题,总分为14分。

测验结果显示,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在此领域平均得分为7.38分,无论与城市常模还是农村常模相比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有12%的幼儿在此领域处于优秀水平,另外还有近25%的幼儿处于准备落后状态。在考察各维度的平均通过率可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七个维度中类别维度的通过率最高,其次是数概念,通过率最低的依次是观察、符号表征、和类别推理三个维度。通过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可知,造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更多地关注幼儿读写和算的能力,幼儿园开设的课程“小学化”倾向非常明显。以数学知识为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内容几乎完全被幼教阶段所完成,这一方面是应家长的要求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幼儿园教育理念落后造成的。在主试测评中也可以发现,幼儿对于加减法运算以及日常接触到的事物十分了解,对于找出事物的规律、推理与问题解决就相对困难,句子理解方面往往要主试重复几遍才能听懂。

3.2.3“语言发展”领域

儿童入学时的言语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其入学后的学习和学校生活的适应。其中语言表达和应用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言语发展”领域共8道题,主要测试儿童的言语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具体内容上的要求为:能够理解句子中的时间名词、趋向名词、心理形容词、指示代词、集合量词以及复句,并且能够用准确、清晰、流利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另评附主试评定项目两个,主要考察儿童在测试过程中陈述是否清楚完整。此部分试题分数8分,主试评定分数2分,总分10分。

测验结果显示,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在此领域试题的平均得分为4.78分,其中试题的平均得分为4.13分,主试评定得分为0.65分,与农村常模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与城市常模相比则处于落后状态。在主试测试过程中也可以发现,面对主试的问题很多儿童不开口说话,或简单地说“嗯”或者挠头以笑回应,摇头示意,要么直接说“不知道”,有些儿童在主试的提示下会描述一些相关内容,但都是最简单的句子,不能够讲清楚要表达的意思,表达也不够流利和顺畅。有些儿童不能很好地运用普通话,说的都是当地的方言,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弱。在人类社会中,语言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其独特的作用性,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语言领域准备不足很有可能未来造成他们将来的学习、认知以及交往方面产生问题。

3.2.4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方面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早期情绪及社会性满足的体验与儿童将来是否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及学习能力的良好发展关系密切相关。是幼儿入学准备体系中最关键的内容。SRTB―CV中的情绪与社会性测试是以图片故事法对幼儿进行测试的,主试向儿童呈现图片,同时以讲故事的方法向被试描述图片情境,然后向儿童提问,共设置启动友谊和冲突解决两类情境,其中启动友谊情境是“如何加入别人的游戏”。冲突解决情境包括“争抢玩具”、“帮助受欺负的朋友”和“电视选台矛盾”。被试在各种情境下作出的反应被编码为积极处理策略、中性处理策略和消极处理策略,另附主试评定项目两个,此项目主要考察幼儿在测试过程中的表现状态。

从测试结果来看约有58.8%的儿童在此方面有准备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问的冲突,例如针对“如何解决争抢玩具”这一问题时,近40%的幼儿会使用消极策略,很多幼儿回答“别人抢我的东西时,我会哭”,“我会躲起来,让他找不到我”,“我会说你如果不给我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或者“我会打他,下次他再也不敢抢我的了”尤其是男孩子表现出的攻击更多。只有32%的幼儿会采用“我会和他商量轮流着玩”或者是“我会让他玩一会,等他不想玩了就会给我了”等积极策略,有28%的幼儿会采用“我会告诉老师或爸爸妈妈”等中性策略。在回答“如何帮助受欺负的好友”这一问题时,25%的幼儿会采用回避策略,不回答主试的问题或说“我不知道”。在解决“启动友谊"“如何加入别人的游戏”这一问题时,40%的幼儿会表现出独处、旁观、找别人玩耍等中性或消极的解决方式,例如:“如果他们不和我玩,我也不和他们玩”。具体分析幼儿在冲突情境中的消极行为发现,他们主要用回避主试问题、采用伤心哭泣等消极情绪或者是言语威胁、抢、夺等攻击等方式。

3.2.5“运动技能”领域

运动技能部分主要通过立定跳远来考察幼儿的大运动技能;抛接沙包来考察幼儿的感觉运动技能;90秒筷子夹球来考察儿童精细运动技能,每个项目一分,总分3分。该项目主要通过统计流动儿童在该部分测试中的平均分数来描述他们在运动技能发展领域的入学准备水平。测验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在此领域的平均得分为2.356分,无论与农村常模还是城市常模相比都处于良好水平。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83.3%的儿童运动方面处于中等、良好或优秀状态,只有少数儿童在运动发面处于准备不足或落后,据此可以理解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运动技能发展较好。在测试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这些幼儿尤其在大运动技能方面表现很好,在立定跳远还有投掷活动中都可看出他们无论是跑、跳还是动作的协调性都很不错,这可能跟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每天的活动有关,在农村,他们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也有更多的时间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再加上他们所住的地方普遍离学校较远,大部分的孩子需要走路去幼儿园,这也让他们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4讨论分析

4.1对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分析

本研究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留守儿童入学准备除运动技能领域外其它四个方面都普遍不足。分析原因,落后的经济状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的学习条件非常简陋,大部分儿童在家中没有单独的房间和学习空间,很少有图书和玩具。经济落后也直接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他们很少有人意识到学前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未来发展的意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的父母常年外出,孩子主要由家里的老人代为照看,他们不知道也没有精力和心力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这就造成了江西省山区农村儿童在学校生涯起点上就表现出准备方面的严重不足。

另外,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在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以及学习方式两方面的准备不足状况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由于家长和幼儿园教育中缺乏科学全面的教育观念和意识,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很多山区农村幼儿园主要就是附设在小学里的学前班,这些学前班经费来源有限,办学条件严重受限,设施都非常简陋,班级中所配备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往往缺乏音乐、体育、舞蹈等素养,且年龄偏大,他们每天带领这些孩子在教室里进行汉语拼音拼读和识字、书写等内容,在数学方面,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内容几乎完全被幼儿园阶段所完成,相当多的儿童在入小学前已经掌握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儿童在学习方式、情绪和社会性等领域的发展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4.2关于提高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建议

本研究的测试结果显示,江西省山区农村儿童的入学准备严重不足,这些孩子在开始正规学校生活前就处于不利地位。其家庭资本、不利的教育环境、低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等多方面造成此结果。为帮助孩子在入学后有更好的学业成就和适应状态,首先政府应着眼于改善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条件,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除必要的财政投入来改善山区农村幼儿园的条件设施外,购买图书材料和益智玩具等,政府还应加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为他们提供到外面走走、看看接受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政府还应通过补助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山区农村幼儿园任教,以保证这些山区农村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其次,在家庭方面,家长应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为子女提供充裕的教育资源,家长还应积极的参与至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去,为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指导,例如,尽可能多地为儿童买书,父母与孩子尽可能多地进行亲子共读,这些对儿童的情绪、认知、言语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孙蕾,邰宇,于涛.优质家庭环境的特点:对高入学准备水平幼儿家长的访谈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9(5).

[2] Gredhr G 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What the future hold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37(1):73-79.

[3] 于涛,邰宇,盖笑松.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估与促进[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

[4] Kagan,Sharon L:Moore,Evelyn&Bredekamp,Sue(Eds.).(1995).Reconsidering children’S earlydevelopment and learning:Toward common views and vocabulary.Repo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Goal l Technical Planning:Group.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ED 391-576.

[5] 魏彩.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J].开封:河南大学,2010.

[6] 吕正欣.儿童入学准备发展水平对其学校适应状况的预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7

山区农村的孩子具有特殊性,他们父母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便外出了。可以说,他们童年是有所缺失的,由于他们家庭一般相距较远,并且离学校也遥远,这都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挑战。近年来山区农村优秀教师不断外调,加上学校条件差、设施落后,学生和家长不重视教育,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可以说山区农村班主任工作并不好做。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要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地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管理起来才能有方向。

二、挑选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精心挑选班干部,教导他们简单管理班级。如果班干部能力强,还能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而且班干部还是班主任了解班级的重要渠道。因此,班干部的选择马虎不得。在挑选班干部时,选择那些思想品德优秀、学习态度好、学习成绩良好并且在班级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放手让班干部独立工作,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又能减轻班主任的工作。

三、重视养成教育,建设良好班风

山区农村的小学生大多没有上过幼儿园,因此,小学是他们受教育的开始阶段。这时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从《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着手,也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童歌或者口号,让学生学会爱国、知礼、守法的优秀品德,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社会,报效国家。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一个班级的学习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激情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应注意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要真诚对待学生。班主任平时也不要不苟一笑,要多和学生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一定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师生之间不能缺少信任,班主任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不能对学生进行欺骗,这样对学生的价值观不利。多关怀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学生只有充分相信教师,班主任才能在班级树立自己的威信。

五、制订合理的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管理需要班规。这就像国家的管理需要宪法一样,班级的管理也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服众。班主任在制定班规时,应该确保合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山区农村小学生的特殊性。班规包含班级的管理体制、各班干部的职责、班级活动等,还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六、充分利用各种班级活动

首先要定时开班会,每次班会都有一个主题,班主任引导,然后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想。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提升班级的凝聚力,还能通过班会教育学生人生道理或解决班级问题。必要时要召开家长会,因为多数小学生的监督人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可能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不懂得如何教导小孩。而家长会的召开不仅能让班主任更加详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还能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班主任就能通过和家长的交谈,为学生的发展想好对策。同时也要提醒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家长适时监督学生的学习。

七、培养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

对于班级中学习成绩比较拔尖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引导教育,让他们成为班级的榜样。这样很多学生都会向优秀的学生学习,班级学习风气非常良好。还可以鼓励优秀生帮助后进生,形成“一带一”的局面。这样不仅能提高班级学习水平、营造学习氛围,还能提升班级凝聚力。优秀生在教导后进生的时候可以温习学过的知识点,这样对课本和解题方法就会有更深的体会。而后进生也能从优秀生那里学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懂得优秀生是如何变得优秀的,这样会加强班级的竞争气氛。学生之间不仅相互学习和竞争,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

山区农村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有挑战性的工作。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多方面考虑,山区农村孩子具有独特性,工作方法不能大众化。要多关怀这些留守儿童,相信他们,多了解他们。懂得利用班会、家长会还有一些学生活动,制订合理班规,实行赏罚制度,重视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班风。这样才能为我国山区农村建设培养更多人才,推进国家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现实困境

(一)山区发展问题有重要性

时至今日,全球山区发展总体上仍处于经济相对落后、贫困相对集中的地位,边远、落后、贫困、封闭等成为山区的“符号”特征。我国是一个山区大国,整个山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所占的比重为56%,其经济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山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山区现代化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山区又是全国的生态屏障区、自然资源富集区,是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汇集区,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源头。如果这些环境破坏了,往往经过几代人也很难恢复,所以山区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没有山区的绿色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生态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山地的生态功能,不仅是山区本身绿色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全国特别是平原区、经济发达区的生态屏障。山区生态环境又是极其脆弱的,一旦破坏,不仅难以恢复,而且影响到山地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山区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在我国具有特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政治意义。同时,山区又是中国贫困人口聚集的主要区域,而且由于自身反贫困能力不足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山区人口反贫困的结果是,其生态系统不断遭到干扰和破坏,山地灾害有增无减,山地环境不断退化,这就体现了山区总体上不富裕的状态,不仅影响着山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山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山区发展面临的四大困境

从山区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部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财政收入增加了,但由于收入分配机制的因素,山区民众并没有富裕起来;甚至,少数山区的民众也富了起来,但由于发展路径选择的偏差,生态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综合起来看,山区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面临四大困境。

一是丰富的山区资源,贫穷的山区经济。以贵州为例,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贵州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门类齐全,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矿产123种,76种已经探明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煤炭保有储量达549亿吨,居江南各省区市之首;铝土矿质佳量大,保有储量4.24亿吨,居全国第二;贵州是全国富磷矿最多的省份,富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全省已查明的黄金储量在150吨以上,居全国第10位。贵州虽然有丰富的山区资源,但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全国后列,1978年贵州人均GDP为175元,排全国倒数第一,通过了30多年的发展,2011年贵州人均GDP虽然上升至16413元,但仍然排全国倒数第一,比倒数第二的云南差2624元。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快速,生态严重破坏。山西也是一个以山区资源发展为主的地区,2010年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介绍说:山西的资源型经济是粗放型的、初级化的,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污染则以二氧化硫为例,它的排放也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生态破坏相当严重,每采一吨煤要破坏2.48吨水,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

三是富了政府、富了企业,穷了农户。一些资源富集山区依靠资源开发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也造就了若干的亿万富翁,但在地方财政收入和企业富裕的过程,并没有实现农民的同步富裕。以山西为例,2011年山西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260.57亿元,增长24.85%,跨越2000亿元大关。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01元,比2010年增长4736.25,增长18.2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6.6个百分点。这么高强度煤炭开采,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国的20位以后。因此,一些山区走了一条富政府、富企业和穷农户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

人们普遍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保护生态、走绿色发展之路,就必须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在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就我们对湄潭进行的调研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的,保护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在长期的探索中,湄潭走了一条以发展茶叶种植为基础,再发展茶叶等农产品加工和以茶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从而推进全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湄潭县核桃坝等村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种茶,然后逐将茶叶种植产业培育为保护生态和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茶产业已经成为湄潭的第一大农业收入产业,以2009年为例,在投产茶园12.5万亩的条件下,实现茶叶产量1.1万吨,茶产业产值6.16亿元,平均亩产值4928元,茶叶的综合收入达到了10.2亿元,占湄潭经济总量的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99元上升为2011年的5841元,增长28.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2011年湄潭县为59.12%,贵州为25.26%,湄潭县高于贵州33.8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湄潭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湄潭县走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湄潭县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养基地建设面积和规模。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断提高农村“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二是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完善县域环境功能区划和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分区保护,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生态重建工程。三是大力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工业,制定出台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生态化。

第二,以茶叶产业为突破口,打造生态产业。一是是茶叶生产专业化。形成“湄江-永兴-天城无公害茶海区”、“兴隆-抄乐生态茶区”、“洗马-马山-复兴-西河富锌富硒茶区”三大产茶区,进行茶叶的专业化生产。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发展,跃升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县形成了“茶、米、烟、畜、椒”等优质农产品支柱产业。

第三,以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发展绿色工业。湄潭县在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围绕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发展工业促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度,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实绿色工业。

第四,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发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中心,着力打造休闲避暑胜地,精心设计“中国茶海・休闲湄潭”的主题旅游产品。“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5亿元,旅游业成为全县后续优势产业的潜力得到显现。

三、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湄潭模式的启示

第一,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是未来中国山区发展的路径选择。山区的经济发展道路如何走是理论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部门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虽然专家学者在不断思索,各地区都在进行实践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一条既能够兼顾经济持续发展,又能够保护良好生态,实现区域财富增加、政府财政增加、企业收入增加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并且农民能够分享更多成果的发展道路。换言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现有的经济理论,还是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认知,即不少地区进行经济建设的实践,都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发展地方经济就要破坏现有环境,保护环境经济就搞不上去。湄潭县则走了一条通过茶产业这一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还能带动农民致富的道路,即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了实践的挑战,实现了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农民富裕、生态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多赢格局,不仅培育了新型农民,形成了而且湄潭的农民文化。

第二,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深刻领会和富有创造性的践行。通过“绿色发展、富民新民”,湄潭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精神落到了实处,通过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建设发达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构筑和谐农村、不仅初步实现了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口均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而且使全体湄潭人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富民强县的战略目标得以初步实现。

第三,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表明。如果能够立足农业求发展,即使是欠缺矿藏资源、缺乏工业基础、没有大城市带动的农业县,也可以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也可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第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说明。如果能够真正了解和引导农村居民的意愿,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兼顾历史传统与现代化发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高效推动社会主义新村建设,为农民建设起村容整洁、生活便捷、环境如画、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

第五,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说明。以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政绩观,是湄潭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坚持实事求是、以民为本、民生为重,致力于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出发,探索具有地方特性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山区农业县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走出一条成功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洪名勇.绿色富民湄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一、引言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据资料统计:“到2006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14.5万所;农村初中减少近4000所;农村教学点减少近7万个。但由于地域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差异,在看到布局调整带来的显着成果时同时也应看到布局调整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学生生活、安全、心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生活方面。寄宿学生的年龄相对偏小,自己解决衣食住行对他们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花在这些日常生活上的时间增长,那么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其次,心理方面。在家中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都是依赖着父母,住校后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这巨大的反差,使学生心理上一时半会接受不了,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另外,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布局调整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差,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多学生会选择暴力方式去解决,这样学生的人生安全就很难得到保证,而且他们寄宿年龄相对偏小,在生活方面不懂得照顾自己,很容易引发感冒或其他疾病,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威胁。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山区寄宿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水平,使他们同城镇学生一样享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是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广大农村山区的孩子来说,上学承载了全家人的汗水和期待,是他们走出贫困和落后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上学他们才能改变命运,也才能走出大山。所以他们对于学校有着更高的期望。但是,背负着这种期望的农村山区寄宿学校却受到来自城镇学校的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中的城市趋向问题十分严重。原因是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家长不惜成本的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而且自己什么工作也不干只为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也就是俗称的“陪读妈妈”,这样一来致使农村寄宿学校的生源急剧减少,而且教学质量也不断下降。长此一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对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的。因此,从学生学习、安全、心理健康、生活等全方位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寄宿学校来说必要的,而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学校新形象才是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改变现状走向光明的生存之道。

二、研究设计

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的研究,本文不是基于逻辑分析,而是依循实践,即通过实践观察、个案访谈等形式呈现出一些情景化、脉络化的问题。本项目研究目的是基于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背景下,对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现状实地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力求为有利于山区年幼寄宿学生健康成长的作一些探索,关注的焦点在于广大农村小学生以及他们寄宿生活遇到的问题。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①文献法:搜索、阅读与中小学教育管理有关的文献。②社会调查法:实地走访、考察,与教师、家长、学生谈话,并设计问卷调查。③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实施较好的学校的管理模式,吸收其成功经验。 选择湖南省绥宁县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地域因素,另外,本团队有两人就生长在此地,对周边环境颇为熟悉,特别是对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比较了解。选择在此地做调查,访谈容易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也比较丰富。绥宁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南岭山脉八十里大南山北麓和雪峰山脉南支的交汇地带。境内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溪谷平原多种地貌。南、北、东三面高山环抱,中部纵向隆起,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多姿。森林资源蓄积量居全省之首,因境内森林茂盛,山奇水秀,被誉为“神奇的绿洲”。由于这一地域原因,在对偏远山区撤除教学点后,寄宿制成为偏远山区学生的选择。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湖南省绥宁县的100名农村寄宿小学生为研究个案,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对相关学校进行走访与观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42人,女生58人,其中一年级学生32名,二年级学生15名,三年级学生23名,四年级学生30名。 通过对绥宁县农村寄宿小学的100名学生进行生活与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展现了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山区寄宿学校凸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方面 :山区寄宿制学校一般设在条件较好的乡镇地区,无论是从环境方面还是硬件设施方面来说都是以前农村地区教学点无法比拟的,但是同时学生所面对的环境也相对变得复杂起来,而且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导。而且缺少父母的督促,他们很容易放松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迷失方向。根据我们的访谈大多数寄宿学生的成绩不如以前,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又缺少父母的督促,学习成绩有很大的退步,从以前的尖子生变成了“差生”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2、生活方面 :刚刚远离父母的寄宿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转变一下子不能适应过来,如果缺少学校的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受不良的因素影响,而误入歧途。而且由于是山区,学校的生源地区跨度较大,环境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地区帮派,以大欺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做好对寄宿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责,这些寄宿学生大部分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这就需学校特别的关注,教师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从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来严格要求,使学生感觉就像在家里面,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如何安排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42%的学生表示,晚上上厕所会很害怕;17%的认为有时害怕,有时不太害怕;只有41%的学生表示不害怕。 另外在学生的住宿环境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从我们调查的一百名学生来看,33%的学生住在6~10人一间的宿舍里,28%的学生住在10~15人一间的宿舍里,39%的学生住在15人以上的宿舍里,这样的住宿环境如何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下面的图示2更清楚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住宿条件。 如此多人间的宿舍过挤,易引发矛盾,78%的学生表示有时闹矛盾,5%的学生会经常闹矛盾,只有17%的学生从不闹矛盾。 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比较少,可能因为是农村孩子, 68%的学生换下来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只有32%的学生带回家洗。

3、心理方面 :寄宿学校一般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而这些学生又年龄尚小,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会因为经常性的想家而孤独、寂寞,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很多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甚至好几年都不回家,这类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误入歧途等等,这些问题也都值得寄宿制学校关注。根据调查有45%的学生很想家,53%的学生有时候想家,只有2%的学生表示不想家。而且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也不够,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10%的家长每周至少一次去看望孩子;68%的家长有事才去学校,13%的家长去过几次,9%的家长从来没去过学校。这些学生大概6~11岁,他们这么小的年龄远离父母,住在十几人的宿舍里,这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呼吁学校和家长都能重视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在安全方面 :首先,许多的山区寄宿小学住宿条件差,住宿所需资源配备不足、住房拥挤;其次,山区寄宿小学餐饮不卫生、食物严重缺乏营养这易导致学生生病。最后,学生节假日返家路途遥远,年幼的小学生在路途中没有安全保障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在学校食堂伙食方面 ,学校也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些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卫生可口的饭菜是每个学校必须要做到的,但是根据调查2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还行够吃;18%的学生认为不好吃,5%的学生认为饭菜不够吃;45%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好吃,大多时候不好吃;22%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够吃,有时候不够吃。而且饭菜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在环境卫生方面也做得不太好,学生食堂大多是由当地的村民承包的,他们没有相关的卫生许可证明,也没有按照物价局的统一规定来收取费用,这些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

人身安全方面,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住宿学校始终如一的管理重点。他们才刚刚走出父母的“襁褓”,对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是陌生的,而且由于外界环境的诱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打群架、顶撞老师、欺负同学的事时有发生,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健康快乐的融入到学校的生活环境中去,对学校,家长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然学校校舍、体育设施等也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交通安全方面,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四、建议及对策

通过对当地政府、寄宿学校、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的实际走访调查,我们对改变农村寄宿小学现状提出了以下建议及对策,希望我们的建议及对策能给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小学以帮助,使这批小学生能像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1、安全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为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定的具有特殊保护作用的法律。其中很多措施都是由学校来实施的。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确保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人们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学校是寄宿学生的港湾。学生寄宿学习,安全第一,学校就必须给他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

(1)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一方面对学校的校舍,设施和设备,体育、实验器材应特别注意其安全性能,安全标准应比一般的场所要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其组织管理规范应更为严格,且适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易于操作和遵守。对于校外团体和机构为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和安装的设施设备更要注意其安全性;另一方面对用于学生的食品,其安全标准和准入条件应更为严格,监督机制应更健全。学校小卖部需有卫生许可证,采购和出售食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采购食品时应检查供应单位有无卫生许可和安检证明。学校自己加工食品、饭菜提供给学生,必须保证所用器具、加工、出售环节符合有关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否则,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2)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住宿的管理,特别是要根据山区寄宿小学的特点、山区的经济状况、学生的家庭条件、山区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来改善和加强管理。要制定良好的宿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学生从小形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有良好作息时间过有规律的生活。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例如评文明宿舍,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奖励先进,鼓励后进。形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把宿舍创建成充满活力、充满爱意的温馨式家庭。让山区小学生能在这“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团队的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山区小学组成少先队这一学生团体,让学生中的少先队员起带头作用,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学会如何生活得有条理。

(3)在学生上学放学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学校也应给于高度的重视,要么学校自己购买符合有关标准的校车接送学生,要么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请当地政府派专门的车在一定的时间内接送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安全到家,安全到校。总之,我们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使他们高高兴兴上学去,安安全全回到家。

2、身心健康方面 ,山区寄宿小学的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年幼的他们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过上集体生活,难免不习惯,他人,有想家的思想情绪。

(1)寄宿学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封闭式的,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和关怀。基于这种情况,学校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他们情绪上的微小变化,也不容忽视。一旦发现情况便及时找学生谈心,必要时可作一定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另外,山区寄宿小学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比其它学生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学校及老师倾注更多的关怀和爱。经常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以爱心去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在生活上,要经常给他们以关怀,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和谐、充满爱意的生活环境。在学习上,要对优秀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鼓励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友情,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思想上,老师要致力于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同学。同时要注意到年幼的学生很多都对老师有畏惧心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心。绝对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他们谈话,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让他们愿意和教师谈心,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山区寄宿小学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这使得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小,生活易变得单调乏味。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课外活动能让学生热爱学校生活,另一方面,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

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而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3、学习方面 在学习上,多表扬、多鼓励,以欣赏的心理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在集体活动中可开展一系列“我相信,我自信,我可以”的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自立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以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情况下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与此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并辅助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保证他们能健康地成长。为了确保让山区寄宿小学的学生能安心学习,政府一定要改善山区小学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补助以使他们的生活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每位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并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综上,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秉持科学发展观,从学校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儿童创造尽可能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农村的适龄儿童不仅有学上,而且可以上好学。在本次调研中,虽然本团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团队将继续关注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同芳娥.西部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农洪江.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不容忽视[J].贵州教育,2006.

(4)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 .

(5)邓悦.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 .

(6)楮衍香 王勇。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探因 湖南教育2006年12月号 .

(7)郝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河北教育2008.7-8 .

(8)段燕.观点教育纵横 江西教育 .

(9)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2期.

篇10

一、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一)学校规模小且分散

由于边远山区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上当地的及经济较为落后,使得山区农村小学的规模非常小,有的学校只有一至两间教室,并且由于人口比较分散,各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偏少,因此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教师身兼数职,此外,多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教学条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边远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当地教育部门对于辖区内的农村小学关注程度也不够,相对的教育资金投入较少,导致教学设备陈旧不堪,甚至一些学校都没有音美教学用的设备与题材,教学环境的不足也影响了正处于发育期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二)粗放的教学管理模式

因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学生生源越来越少,学校教学设备的短缺,加上学校在管理方面也不能够进行创新,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学校采用一种粗放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者根本没有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进行考虑,这也是严重制约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近几年,国家对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地增加。但是,对于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力度跟城镇小学相比还是非常薄弱。因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自身的教学设施的落后,学生们都不愿意在农村小学上学,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来,会使得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和城镇中心小学差距越来越大。

(三)师资力量薄弱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原因的影响,导致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进行任教的教师非常少,一般来说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师主要以当地的中老年教师为主,这就导致在教学的方式上与城市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原始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和传统,这与教育改革后的一些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具有非常大的差距。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师中大多数以都还是最早的高中文凭,虽然后期有些中年教师拿到了大专和本科的文凭,但那也与正规的师范毕业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由于生源少,很多教师从农村小学中调走,而且一些学校没有新分配的教师进行教学,使教师资源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这无疑更加重了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压力。

(四)工作环境差,设备陈旧

由于边远山区的交通不便,为一些去山区教学的教师生活上带来了非常多的困难,很多教师一心想着往城镇小学调入,这样造成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下降,没有进行工作的热情。同时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边远山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但现阶段农村小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的条件依旧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对于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能够及时更新、添置,尤其是教师宿舍、食堂等一些关系到日常生活的设施得不到改善,一些在边远农村进行教学的老师要步行或骑自行车才能到达学校进行上课。

二、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应统筹社会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对于国家一些关于扶持边远山区教育的政策,相关的教育部门必须要本着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原则,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均分,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首先,对学校的相关教学设备进行更新,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其次,对于山区中一些贫困户应加大扶持力度,使那些真正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接受到义务教育。

(二)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大部分边远山区中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现状,进行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加强与城市重点小学的沟通交流,搭建一个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交流平台,通过这种创新教学的模式,实现农村教师走出去,城镇教师带进来的教学活动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镇小学的教师可以带学生去体验农村小学中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加强学生们的交流。地方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努力促进农村小学的教育改革。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对于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教育,我们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与教育程度的不同,必须要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更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才能使农村小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社会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管理

在进行农村教学编制的选择时,应考虑到实际的农村小学的情况,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制定,对于那些不能够坚持在岗的职工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于那些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要进行奖励。另外,教育部门要不断规范农村小学的管理,从而使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不断的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问题,只有进行一些实质性改变,例如对教师的日常生活方面及工作环境方面的改善,才能真正的使更多的年轻教师愿意投入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去进行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改变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名高.我国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境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6,(11):93.

[2]李琳.边远山区农村学生英语兴趣培养[J].好家长,2016,(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