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7 14:46: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卫环境检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2-0228-01
环境保护工作是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环境保护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提供依据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它既为了解环境质量状况、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又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及执行各项环保法规、条例提供客观的科学的数据支持;同时,还为环境管理个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监督,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每一项环境管理措施的优劣成败都要依靠环境监测来验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强调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属性,在环境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说,环境监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对于摸清环境状况,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公众的环境之情权,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1 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落实“十二五”环保规划,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观念,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想。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新时期,大力发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适应和满足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为工作方针,一切从环境管理出发,实现三个说得清,即努力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说清污染源排放情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着力提升“说得清”和“测的准”能力,为环境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有效地环境监测报告,整整做好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
2 创新环境监测工作领域
2.1 以污染减排为重点,说清环境污染现状
环境监测体系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一。通过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才能实现对减排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对各项减排措施的科学验证。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手段来度量,科学的减排考核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数据来支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列为约束性指标,减排幅度是8%-10%。环境监测必须服务于污染减排工作的大局,围绕这个目标,必须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重点污染源排放总量的监督性监测,确保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监测部门通过多年的污染源监督监测,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周期有所了解,对污染物排放数据的波动比较敏感,应及时跟踪重点监管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为减排任务顺利开展提供数据依据。
另外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监测部门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和环境统计等污染源管理工作,利用普查和统计数据配合总量减排工作,全面分析评价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污总量,全面掌握污染物排放状况和设施情况,建立污染源档案,使环境管理部门及时调度和动态管理,摸清减排工作进展,评定减排考核业绩,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 强化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说清环境质量变化的成因
环保部周生贤部长在第六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污染减排将从环境质量改善等三方面入手把污染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质量受社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政府有义务将环境质量状况如实告知与众,其手段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环境监测的功能。监测数据只是监测部门的初步“产品”,还没有进行深加工,这些数据是孤立的、离散的,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获取尽可能全面的、完整的、有规律的成果资料,监测部门能够系统地总结过去一段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并以环境质量日报、周期、月报、季报及年报等形式上报主管部门。为切实满足广大群众对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监测部门应强化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和数据实情解读,努力使环境质量信息贴近老百姓的感受,本着创新思维的理念、跳出思维定式,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分析成果的针对性;尝试逆向分析,提升信息的流畅性;学会流变思维,提高综合分析的科学性;强化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判读,对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或明显变化的,及时分析原因,提交异常报告或预警信息报告;加强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要用系统的环境数据说变化、以真实的质量数据说风险,让管理部门在成绩面前找差距,在环境质量现实面前谋对策,为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2.3 围绕环境安全,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环境污染事故大都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危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的长期性等特点。在当前环境事故频发的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牢牢控制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主动权。为此监测部门应提升环境应急监测手段,做好应急监测能力的储备,加强实战演练,在次基础上,高度重视区域环境安全,紧紧盯住特定区域的特定污染源,科学设计监测的项目、范围、频次,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做到重点风险重点防范,使环境监测与环境风险源监控实现无缝链接。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监测,为事故处置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在新的时期,应紧紧围绕环境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心,不断提高监测部门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利用自身技术专长,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不断拓宽思路,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推进环境监测转性 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环境监测[J].2009,25(6):1-2
[2]马晓晓,方土等.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23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社会环保意识加强,以及水利部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水环境监测已成为水利部开展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水环境监测任务日趋繁重,实验室利用率增高,产生污染物越来越多,实验室加强防污治理,已不可忽视。针对基层分中心任务重、监测人员少、技术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偏低、污染危害意识薄弱等,再谈实验室汞危害及防治尤其必要。
1 汞的认识
1.1 汞的性质及作用
汞(Hg)是室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银白色具流动性,比重13.59,熔点-38.9℃,沸点356.6℃,蒸气比重6.9,常温下即能挥发,能溶解许多金属,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但与稀硫酸、盐酸及碱不起作用。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被人类生产生活广泛利用。同时,其环境污染特征呈现持久性、迁移性、高毒性及生物蓄积性等四大显著特点,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之后,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污染物之一。
1.2 汞的危害
汞在0℃时已蒸发,气温愈高,蒸发愈快,且空气流动时加大。汞不溶于水,通过水封层蒸发到空中。汞粘度小而流动性大,很易碎成小汞珠,无孔不入地留存于工作台、地面等处的缝隙中,既难清除,又使表面面积增加而大量蒸发形成二次污染源。汞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汞蒸气常被地面、工作台、墙壁、天花板、衣着、皮肤的表面所吸附,即使汞作业间移作它用,仍残留汞危害。
汞毒可分为三种,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金属汞和无机汞损伤肝脏和肾脏,但一般不在体内长时间停留,无机汞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皮肤吸收和口腔摄取。有机汞远大于无机汞的毒性。有机汞可被动植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放大,最终被人体吸收,在体内储留长达70d之久,在脑内的储留达180~250d。
血液中的汞最初分布于红细胞及血浆中,随后到达全身组织和器官,而以肾脏中含量较多,高达体内总汞量的70%~80%,其次肝和脑。汞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及胎儿体内长期蓄积。有机汞破坏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即使微量汞,也可累积致毒且无法通过自身的代谢排出体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工业化水平迅速发展,人类活动所致的汞及其化合物污染越累越多,已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大公害。
1.3 汞中毒症状
汞蒸气中毒多为职业性中毒,汞蒸气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故最初吸入后,除仅感觉口中有金属味外,一般无不适。在连续吸入数小时后,即可出现全身症状。
无机汞中毒是消化道和肾脏损害为主,常见毒物为氯化汞,其致死量约为1g。
有机汞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严重时遗留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后遗症,常见毒物为甲基汞。
职业性汞接触者主要是慢性中毒症状,如头痛多汗、失眠健忘多梦焦虑、肌肉震颤(先见于手指眼睑和舌,渐及全身)、手足麻木、肢体无力、口腔粘膜溃疡、牙齿松动、齿龈肿胀、食欲不振、口有异味、肾功能减退、减退、夜尿增多、全身浮肿等。
急性汞中毒,多见于短期内吸入大量汞蒸汽引起发热、肺炎和呼吸困难、肾功能衰竭、接触性皮炎等全身性症状。
皮肤接触汞及其化合物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红斑丘疹,可融合成片或形成水疱,愈后遗有色素沉着。
2 实验室汞污染来源
根据水环境监测实验室性质及开展的具体工作,实验室汞污染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2.1 实验室垃圾
废旧含汞电池、废旧汞灯、废旧荧光灯、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废弃的汞安瓶,是实验室常见垃圾,却存在十分严重的汞污染。
水银温度是分析工作的必须工具,使用频率极高,一支温度计含汞约一克,被打碎后,外泄的汞全部蒸发,可使一间15m2、3m高的房间内空气汞的浓度达到22.2mg/m3。我国规定汞最大允许浓度0.01mg/m3。一般1.2~8.5mg/m3的环境中就会很快引起中毒。
灯光加工过程中需要注入汞,汞在灯光内作为气体放电介子存在。一只管径36mm的荧光灯含汞25~45mg,一只管径10mm的节能灯泡含汞10~15mg,破碎的灯管立即向周围散发汞蒸气,瞬间可使周围空气中的汞浓度达到10~20mg。
实验用后的汞安瓶吸附有不同浓度的汞液。含汞电池的环境危害更是从所周知。
2.2 药品与试剂
硫酸:汞和硫伴生与原矿中,制造硫酸过程中汞蒸气会被硫酸吸收最后残留于硫酸产品里(这也是为何在分析汞项目时,要选用优级纯硫酸的原因),当实验中使用硫酸消解时汞蒸气就会随酸雾散发出来。
碘化汞HgI2:剧毒危险试剂,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可致死。对眼睛、呼吸道粘膜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二氯化汞:剧毒危险试剂,在常温下也会微量挥发。暴露于空气中易分解,可疑致癌物,剧毒,人的致死量为0.2~0.4克。
纳氏试剂:配制100ml需2.5g的HgCl2,相当于含汞量18.46g/L,每个样品需消耗1mL,累积100个样品相当于含汞量1.846g,此试剂作为样品显色剂,易被工作人员皮肤接触。
2.3 样品与标准物质
含汞的水样和土壤,在消解过程中汞受热逸出污染空气。汞标准物质通常使用购买的安瓶储备液,一般浓度为1000μg/L,一旦打开使用,实验室环境污染在所难免。
2.4 汞废液及过期的含汞药品
一次分析结束,必然存在加标样品、标准溶液废液、失效试剂的存在,而化学试剂尽管有效期很长,但也存在过期问题,含汞量较大的废液及失效试剂,一旦处理不好,不但成为实验室的二次污染源,还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威胁。
3 防治措施
3.1 做好规划设计,规范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室计量认证目标及设备技术要求,对实验室进行整体布局协调规划,配制完整的安全设施,如空调、抽风罩、抽风柜、排风扇、防毒面具等,对于测汞实验室要独立设置,做好房间的上下通风及空气对流,地面墙壁采用光滑无缝隙和基本不吸附汞的材料,并敷以过氯乙烯涂料,以防止汞的渗透和吸附。操作人员规范操作,加强技能提升,是减少污染危害的重要环节。
3.2 加强安全管理,严格“三废”制度
安全管理和“三废”制度是实验室安全运行的保障。剧必须储存在保险柜内双人保管,严格出入登记。汞的废液瓶贴有标识,不应同其它废水混合,以免处理复杂化。常用处理方法有硫化物共沉淀法:先将含汞盐的废液的pH值调至8-10,然后加入过量的Na2S,使其生成HgS沉淀。再加入FeS04(共沉淀剂),与过量的S2-生成FeS沉淀,将悬浮在水中难以沉淀的HgS微粒吸附共沉淀.然后静置、分离,再经离心、过滤,滤液的含汞量可降至0.05mg/L以下(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为0.05mg/L)。也可用还原法:用铜屑、铁屑、锌粒、硼氢化钠等作还原剂,直接回收金属汞。
水银温度发生破碎,立即用纸片将汞珠迅速装入小瓶密封,残留处用硫磺粉7g直接撒到被汞污染的地面或地缝中,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硫化汞,放置3~4h后清扫。并及时通风。汞污染严重的实验室,开启抽风设备,通风一段时间,以免导致微量汞测定干扰。
3.3 提高认识,做好个人防范措施
检测人员要加强汞污染危害的学习,高度重视,严加防范。注意个人防护,当发现汞泄漏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汞,要戴橡胶手套。进行汞处置时要戴两层口罩,外层口罩要经2.5%碘处理。剧毒试剂配制在抽风柜里操作,并且应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和戴化学防护眼镜,戴橡胶手套,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用含氯消毒液清洗工作服和双手。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在实验室内进水饮食,工作服不得带出实验室,工作前佩戴手套,工作后应清洗双手。实验室废弃垃圾分类存放,分类收集,统一回收,自觉购买绿色无汞产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应加强对身体保健,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使受损肝脏、肾脏得以修补,其食物中较高的甲硫氨酸可以减轻中毒症状。含果胶较多的胡萝卜,也能加速汞排出。调配日常膳食时,应选择含维生素E较多的绿色蔬菜、鱼、芝麻、花生,含硒较多的海产品、玉米、硒粮等,对汞中毒有明显防护作用。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法,就能使实验室汞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健康。
【参考文献】
[1]都兴琴,王洪燕.体温计破损后对汞的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
[2]李力,王永杰.欧盟《禁用水银体温计》[J].环球时报生命周刊,2005.
[3]戴前进,冯新斌,仇广乐.陕西省潼关采金地区汞污染的初步研究[J].环境化学,2004(4).
[4]冯新斌,仇广乐,付学吾.环境汞污染[J].化学展,2009.
[5]张义生,吴俊民.甲基汞污染对人类生态的危害[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8.
[6]魏娜.汞污染中毒与预防[J].地质勘探安全,1997.
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已从基于价格的竞争转向基于价值链思想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是一种强强联合的方式。供应链上,企业间虽然是合作关系,但是当企业加入供应链时,他们都会首先研究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并根据某种判断准则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同时都希望通过一种协商机制谋求共赢的目标。供应链企业的这种分工合作、相互关联会带来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委托关系,事实上就是处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大量外包业务的发展,企业间委托问题日益突出。
一、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委托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流通极不顺畅
供应链本身还是一条增值链,除了物流、信息流以外,还必然伴随着资金流。但我国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资金流极不畅通,主要表现在相互拖欠货款、以物抵款。资金流通不畅直接影响了物流的均衡。影响企业间资金流畅的主要因素有:零部件的质量、制造商的应收款项、制造商的合作态度和制造商产品的市场需求。只有使这些因素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且符合企业的意愿,才能确保供应链企业间的资金流通顺畅,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关系到上下游企业间的资金流通是否顺畅,从而也必将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通。
(二)物流范围相对狭小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而是过多地依赖自治,这种过于狭小的物流范围导致了企业间不能广泛联盟与合作,“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在我国企业界较为严重。同时,企业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还没有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我为主”的自主经营思想仍然在许多企业中存在,而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全球供应链的企业为数不多。
(三)信息流管理任重而道远
我国企业在信息流管理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既缺乏有关信息沟通的硬件,又缺乏相应的人员与软件。另外,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企业缺乏有关供应商与经销商的相关信息,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及时的供需信息。信息流管理的落后,使企业间难以保持协调一致,无法共同面对竞争激烈、变化迅速、不确定性增多的市场环境。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模式是供应链企业合作方式与委托实现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我国许多企业并未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企业间信息传递工具落后。与此同时,在利用Internet/Intranet进行商务活动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合作对策与委托实现机制。
(四)缺乏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意识
供应链强调的是企业间的协作,而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则是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基础。能否做到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将直接影响企业间合作质量的好坏与合作期限的长短。由于目光短浅等原因,我国企业在供应链合作中带有很强的非经济因素和个人偏好行为,基本上没有做到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而是处处追求眼前利益。
(五)交易成本和激励成本偏高
目前我国市场资源的结构配置机制并不规范,资源配置效率低,交易成本较高,委托实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都让人棘手,是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委托人的典型特征是委托人的双重身份、双重角色(既是委托人又是人),人问题比常规人问题更复杂。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委托模式,委托的“激励成本”远大于市场自由竞争的激励成本,问题中的道德风险相当严重。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委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不充分
由于信息通讯设施差、信息交流意识淡薄,以及合作双方的信任危机等,导致了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极不充分。这些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应链企业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企业间的逆向选择问题如:制造商在挑选供应商时,由于不了解其流动资金、市场份额、信誉高低等情况,在过分强调价格的谈判中,往往选中了报价较低的企业,而将一些整体水平较好的企业排除在外。当信息的不对称性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道德风险问题就随之产生,如由于在签约之后对经销商的行为和市场信息缺乏了解或监督不够,对供应商实际行动(资金流向、其他合同签订等)的了解不够及时充分等,常常导致制造商的货款收不回,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处于被动地位。总之,由于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不充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供应链各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导致双方的信任危机,妨碍了彼此合作关系的存在与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人事任免制度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企业都采用厂长、经理负责制。名义上,这些厂长、经理是供应链企业关系中的委托人或人,但严格地说,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理人。这是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基本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任期一般为4-5年。首先,他们没有产权约束,当然,也就不具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其次,他们的经营目标具有多重性,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政治目标等。经济目标只是他们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这些原因导致他们在合作中的行为短期化,大多只考虑自己任期内的利益,没有长远观念。同时,国有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权并不在企业,而在上级主管部门。决策权与经营获利相分离,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多决策失误。这些原因无一例外地导致我国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被动地位,企业间的合作缺乏良好的协调。
(三)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
法律法规有欠完善,也是导致供应链中合作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有关供应链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约束和对供应链中有关供应采购人员腐败行为的惩治。
在我国,有关经营合同的履约率是很低的。其原因是有关合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执行不严,执行的时间长等。如果法律法规完善,且执行严格,那么实现的违约成本(如罚款)将高于履约成本,企业就不会选择违约了。正是法律法规有欠完善与执行不严,企业在履约有一定难度时,就选择违约。因为即使合作方告到法院,调查取证的时间很长,罚款也不多,最终往往因原告拖不起而告终。在决定供应商时,供应采购人员收受来自供应商的贿赂,以牺牲企业利益换取个人钱物的腐败现象屡见不鲜,但有关的法律法规在这方面的漏洞依然很多。
三、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委托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反馈体系
供应链管理应以高度的信息化集成为背景,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各节点企业自身的信息管理水平,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管理人员与设备。节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使供应链企业对市场能做出快速反应。
第二,提高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水平。充分利用Internet、Intranet、EDI等现代手段,实现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化、横向化、制度化、规范化、灵活化和安全化,使各节点企业能够得到及时、灵活、可操作的信息资源,充分掌握有关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信息、产品的市场信息、其他企业的决策信息,使各企业能从供应链的全局出发来安排生产与服务,并有效地防止合作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加强对人的激励,重视对人的监督
委托-理论认为,假定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人的行为和自然状态,在任何激励合同下,人总是选择使自身期望效用达到最大化的行动,因此,任何委托人希望的行动都只能通过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实现。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显性激励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价格的确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等,从而尽可能的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
现实中,委托人很难观测到人的行动和外生变量。因此,必须重视对人监督。因为监督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人行动选择的信息,从而可以减少人的风险成本。当然,监督本身的成本也必须考虑进去。如果监督成本过高,即使它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这种监督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关系中,必须从两方面提高合作关系:一是实施对供应商零部件质量的监督,即质量控制点。参照国外企业的做法,将质量控制点放在供应商处更能保证物流的畅通。二是对经销商行为进行监督,以充分了解市场信息与资金流动,保证货款的回收与资金流的畅通。
(三)积极培育经理人市场
积极培育经理人市场,就是由企业通过市场挑选经营者,并通过市场对其进行监督、约束与激励;具备经营才能的经理人也可通过市场选择企业,对企业的长期与短期利益负责。只有使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委托人,企业才真正有动力与压力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企业组织与流程再造,从而实现我国供应链企业间的良好合作。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机制
针对我国企业间在合作过程中履约率不高的现状,首先,必须加强有关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对企业内部采购供应人员进行约束的立法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必须严格法律的执行机制,提高法律的执行效率,目前尤其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法律执行难的问题,以严惩企业合作中的非法行为,实现违约成本,给违约企业以威慑作用,提高我国的履约率。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的成功需要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企业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并可以使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获益。
参考文献:
1、刘伟.供应链管理[M].四川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马丽娟.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J].商业研究,2003(9).
3、杨治宇,马士华.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1(1).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三联出版社,1996.
5、马丽娟.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J].商业研究,2003(9).
6、林勇,马士华.供应链企业合作机制与委托实现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0(2).
7、Mishara D P ,Heide J B ,Cort S G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levels of agency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8(35).
8、陈宝国.自营还是外包――企业物流外包决策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9、陈祥锋.供应链中质量担保决策[J].科研管理,2001(5).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常规监测布点是从空间上保证样品代表性的重要工作,对缺少监测资料的海区,一般要通过调查监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站位。按照抽样理论,代表性就是在一定的置信度内样品与总体之间一致的程度,可以认为具有代表性的站位并不是唯一的一点,而是一定的区域。所以布点首先是选定代表性的区域,再按技术规定的有关原则确定站位。应用总体均值区间估计法处理调查监测资料,通过求知总体均值区间,剔除超差站位,达到优化布点的目的。本文以福建省兴化湾功能区常规监测布点为例讨论。
1 总体均值μ区间估计法
如果统一了监测时间和检测方法,遮盖了相应的偏差,设样品的标准偏差源于样品点位的不同。因为环境中不确定影响因素较多,故本实验α值选0.01。
2 水质调查均值区间分析
兴化湾环境功能区水质调查点位见图1,选择该区域主要的污染要素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进行区间估算。监测结果及区间估算结果见表1、表2。
将调查监测结果按绝对偏差从小到大排序,得表3。由于序值的大小说明了接近均值的远近,所以序值的合计值也就综合反映了测站的代表性。对照μ值,排序最大的号分别为P2、P3、P7其样本值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CODMn分别在区间外,序值合计也最大,参考污染源调查,P2、P3测站受陆源及围海生产的影响,使测值超过均值区间。P7点临近湾口,在主航道上,较高的序值尚须甄酌。
3 二次布点监测均值区间分析
考污染源调查资料,剔除调查监测结果中超出区间的点位,重新进行二次监测布点,布点方案见图2。因为无机氮监测过程影响因素太多,不选作分析要素,只选活性磷酸盐和CODMn二个指标。监测结果及均值区间见表4。
结果分析显示测值都在区间范围内,可以认为布点方案落在这一区域比较合理。序值合计值小的测站所代表的区域,应优先选择布点。
4 兴化湾常规监测布点方案
按照海洋监测技术规范中水质监测布点要求,结合当地码头、船舶与航线、污染源调查资料、水产养殖分布资料以及经济、安全等因素,避开岛、礁、流隔线,兼顾空间分布,确定常规监测站位。具置见图3。
5 结论
5.1 对环境监测而言,总体均值区间包含了从布点开始的检测全过程的影响,而要尽可能地让其体现不同位置样品的客观差别,在采样后的检测过程要做好充分的质控。
5.2通过调查监测求得海域水质总体均值区间,调查点位要适当多,不能太少,其布点选用网格法较为合适,不宜沿岸密远岸疏。
5.3通过选定代表性区域后,要参考地形地貌布点,不宜于在礁石区、岛屿前后、流隔线区等选点,会造成回流的海底地形区域也不宜选点。
5.4做为常规监测的站位覆盖面可以大一些,具体选择时要参考污染调查资料,避开污染源直排口混合区,避开围垦养殖的排水口区。监测站位一经确定,不应轻易更改,不同监测航次的监测站位应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7378-1998 海洋监测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国家技术监督局.GB12763-91 海洋调查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3〕国家环保总局.HJ/T82-2001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定.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实现与工作岗位接轨。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72-04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课程建设密不可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以现实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融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是一种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尤其适用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笔者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监测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定位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污染监测、污染治理和企业环境管理的能力,面向企业、工程公司、环保部门及环评机构等相关岗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即通过行业需求调研,对本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明确职业岗位职责,再对岗位职责进行分解,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成学习任务,最终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课程定位
由表1可知,“环境监测技术”属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监测的方法及程序,了解环境监测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及专业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也为从事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等岗位工作提供一定的专业技能储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应用化学”、“仪器分析”、“分析质量控制”、“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等课程的综合应用,也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同时可为水环境监测工、污水处理工、废气处理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奠定基础。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调查发现,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为端正,但在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仍需提高,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也有待加强。因此,“环境监测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除需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外,还需加强学生合作意识、责任感以及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的培养。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背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环境监测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模式,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建设全过程,从确定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到形成教学内容,再到实施教学方案,整个过程都有企业参与,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课程开发基于真实的环境监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和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
(一)课程内容的选取
以相应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首先,通过召开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问卷调查、深入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即环境监测岗位、污染治理岗位、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及其他分析检验类岗位,这些岗位中与“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相关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水及废水监测、环境空气及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噪声污染监测等;然后,由专业教师及行业技术专家组成工作小组,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三方面分析完成这些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如表2所示。
(二)参照岗位工作实际,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参照岗位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借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从环境监测实际工作任务中提炼出学习任务,将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融入其中,设置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4个学习项目、8个子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学习任务,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每一个学习项目又分为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两个子项目,其中第一层次项目属于基础性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项目过程;第二层次项目属于主导性项目,学生在完成第一层次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完成整个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的作用。相较于第一层次子项目,第二层次项目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每一个子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这种递进式的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逐步形成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在项目设计上,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尽量选择周边环境作为我们的监测对象。如环境水体监测我们选取南通市的护城河——濠河水体作为监测对象,大气环境监测及生活垃圾监测选择学校附近的居民区,城市交通噪声的测定选取学校门口的青年路主干道,废水、废气及噪声监测选择校企合作企业。这样做一方面考虑到项目的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将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环境、将来的工作环境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环境监测方法、手段发展迅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兼顾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增加环境监测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
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以工作情境为基础组织教学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取仿真化的情境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营造职场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环境监测实际工作流程。具体教学过程包括任务导入、分析探究、方案实施、综合评价等阶段。现以水和废水监测第二层次项目××企业生产废水监测为例。
任务导入 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每组4~5人,教师作为项目委托方,将对某校企合作企业生产废水监测的任务交给每个工作小组,并签订项目任务书,按照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完成项目工作,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及建议,最终形成监测报告。
分析探究 各工作小组接到任务后,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用水情况,废水的类型、排放量,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污去向,废水处理情况,排污口的位置及数量等,然后组内成员共同讨论,确定监测项目、点位,采样时间及采样频率,采样及分析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然后各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PPT汇报,师生共同讨论,形成最终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项目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穿插讲解。
方案实施 各工作小组按照最终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监测分析工作。教师作为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如对所用到的采样仪器及分析仪器的使用进行介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综合评价 项目实施结束后,各工作小组展示最终的项目成果,小组成员与教师一起从方案设计合理性、实际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点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取知识及技能,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项目带动教学,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也是对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的素质要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任务导入阶段,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在分析探究阶段,多采用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用到各类采样仪器及分析仪器,可采用演示讲解法、现场教学法,在综合评价阶段,运用自我评价法、学生互评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对于采样点的布设、分析仪器的结构及操作过程、监测机理等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的表现力和教学效果。同时,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课件、课程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在线答疑等,构筑一个网上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课程学习网站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课程的自学,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及时解决课程学习中的疑点。
(三)拓展实验实训的途径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拓展实验实训的途径。
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为保证每一项工作任务顺利实施,应推行实验室开放机制。如对于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整个过程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分析、数据处理等,其中样品制备及预处理所耗费的时间很长,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提前预约时间完成部分工作任务。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教学。如组织学生到当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企业环保部门等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邀请环境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做专业知识讲座,了解最新的环境监测手段、技术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学习、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考核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以学生完成每个学习项目的过程评价为主,期末考核为辅,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全过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过程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综合表现,从学生完成每个项目的学习态度、方案制定、方案实施、结果分析、项目报告等方面加以评价,如表4所示;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评价占70%,期末考核占30%。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专业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1-8.
[3]杨春和,蒋云霞,闫生荣,等.高职环境类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41-43.
博罗县“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空气质量的要求较之前更加严格。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作为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设施之一,对于我县空气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而自动监测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对于我县空气质量的提升工作也有着重要作用。
1 前期预防性维护工作
博罗站自动监测站在建立前已通过对环境因素的考量,充分做好防雨、防尘、防雷以及防暑和防寒工作。其次,对各台机器的维护记录做好保存工作,以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根据以往的“病史”更快速、准确地查找病因。另外,做好机器的防尘工作,定期清洗空调的过滤网,以及采样管和采样头等;并定期对各监测仪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验校,以保证仪器监测结果的准确度1。再次,已严格做好室内基本防护措施。由于自动监测系统无人看守,已采取有力的防盗以及防火措施。同时,保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并将室内的温度通过安装空调控制在25℃左右,以最大化保证机器的灵敏度和监测效果。
2 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日常维护工作是一项较为庞大复杂的工作,需要随时随地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各项设施做好维护工作,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自动监测系统均处于正常运作状态,及时准确地向人们提供监测结果2。日常维护工作主要包括对监测仪器的维护以及附属设施的维护两方面。
2.1 监测仪器日常维护
2.1.1 采样阀板电磁阀的日常维护
采样阀板电磁阀是一种气路较狭小的三通阀,长期使用后,在进气口的一侧容易堆积灰尘,造成气路的堵塞,致使外界空气无法正常到达监测仪器内,每季度进行一次较为严格的清洗工作,以保证气路的通畅。
2.1.2 可吸入颗粒物监测仪的日常维护
应定期对可吸入颗粒物监测仪的校正膜与采样流量做好校准工作。另外,对于可吸入颗粒物监测仪的采样纸带和PM10膜应及时做好检查更换工作,主要看剩余纸带和PM10膜装载率情况,并检查有无破损。
2.1.3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析仪的日常维护
首先,应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析仪使用的聚四氟乙烯气体过滤膜每周更换一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如: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污染源的发生,气候干燥等自然、人为因素)更换滤膜。而且在更换时,需先拔掉仪器气泵输入口,防止过滤膜出现移位现象。其次,每周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析仪进行校零,每两周进行一次校标并作好详细记录。定期对干燥剂进行观察和更换,半年更换一次活性炭。每次巡检时都认真查看是否出现报警现象,确保仪器稳定数据准确有效。另外,在更换标气瓶时,用新标气对减压阀进行冲洗,使新标气与减压阀吸附在内壁的标气实现平衡,避免导致不能校零或校标,因此定期将反应室打开进行认真清洗3。
2.1.4 零气发生器的日常维护
每次巡检都排掉零气泵储气罐里的积水,并检查零气泵是否能正常启动和停止,定期清扫仪器的风扇,每年更换一次活性炭。
2.2 附属仪器日常维护
2.2.1 稳定电源的配备
应配备三相输出、输入的稳定电源,以使仪器较少受外界电压波动的影响。
2.2.2 空调的安装和使用
为保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室内温度能恒定在25℃左右,已安装质量合格的空调,保证空调的高性能。一备一用,空调安装在仪器房的背阴面,且通风效果好的地方,防止阳光照射或空气不流畅对空调机的正常散热产生影响。
2.2.3 做好防雷保护
已在房顶装置防雷针,以避免直击雷电对仪器房内的各种仪器造成破坏。另外,为防止因电磁感应引起的感应雷电的破坏,全面做好电源系统以及信号传输线路的防护工作。在电输入端安装防雷装置,并对测控技术和数据通信的数据接口电路做好保护工作。同时,不断完善接地网的建设,使室内各种金属体通过等电位连接后,再与防雷接地系统实现连接,以避免因电位差而使设备受到损害。
2.2.4 做好房顶防漏工作
自动站采样管和屋顶结合处无缝隙,避免了雨雪天气发生漏水现象。并定期做好检查工作。
3 故障排除工作
及时对各种故障进行排除,以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行。故障一旦出现,先通过仪器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等情况,正确判断出故障部位,在判断时,结合仪器既往的故障情况,并通过思考研究,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故障探讨4。故障部位找到后,严格按照仪器设计要求进行排除。比如,气路出现了故障,先确定是漏气还是堵塞现象,并对症下药展开排除工作。如果是漏气问题,则应通过真空法或者压力法予以排解;如果是堵塞问题,则应通过清洗滤膜和进气孔之间的三通阀,或者清洗烧结过滤片和限流孔来完成排除工作,恢复仪器对气路设计的最初要求,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
4 结语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对整个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以及环境监测的精度和准确度均有重要意义,应全面予以加强,通过做好前期预防性维护工作、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故障排除工作,以最大可能地保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良性运转。当然,在做好维护工作的同时,同步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通过最大的维护合力来保证监测结果的最优化,为博罗县环境问题的防治起到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兰国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护工作的探索[J].干旱环境监测,2007,(01).
作者单位:136200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之一,是外科患者极为重要的治疗场所,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质量,手术室感染的原因很多,有伤口本身和全身状况的因素,也有室内空气、器械、敷料等物品不规范或污染所致,可造成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或全身感染;为减少患者医源性感染,保证手术在洁净条件下进行,就要严格管理、全面监控,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1,2]。因此,加强医院环境生物学监测,切断感染途径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0年7月20日夜间,一场暴雨使我院住院楼楼顶多处滴漏,雨水从十二楼顺墙面直至渗到四楼,漏雨面积从楼上到楼下逐渐缩小。十楼是手术室,手术间、药品间、器械间、走廊、等多处都有雨水渗漏,药品、大型器械皆有被雨水浸湿的危险。医院领导非常重视,马上启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研究部署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在本预案确定的领导组织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各部门人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保证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尽快恢复正常手术。首先停止一切手术,上报市120指挥急救中心,急诊手术患者暂不运送至我院,与此同时组织人员把手术室大型器械、设备转移到不能被雨水淋湿的安全地方;其次,后勤人员集中人力、物资维修设备,在天气转晴时,维修楼顶,做防水。
我们院内感染科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这一中心工作中,每日早晨在手术室空气消毒处理后,人员尚未进入操作、活动之前,做环境生物学监测,在汛期期间,我们始终不间断的每日做空气(手术间、走廊、药品间、器械间),物品表面(墙面、处置台面、无菌柜内表面)监测,将无菌物品我们整包取来,送到检验科,在生物安全柜内采样,每项监测操作科学规范。每次采样后,送到检验科的恒温箱内37℃培养48 h才能出来结果。手术室的物品表面由护士长亲自督促,护士、护理人员把每个房间的处置台面、地面、墙面、柜内、外面、大型器械表面都用消毒液仔细擦拭,室内所有物品都设专人负责定期清理。监测结果:细菌数符合要求。无菌物品拿到检验科生物安全柜内采样,检验科每日做大量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培养皿),每日清晨就把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由专业人员规范采样,监测结果:无细菌生长。这些结果虽然正常,但我们也始终在这一时期跟踪检测。
空气监测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开始2 d,我们发现培养皿上有大片菌落,数值严重超标,通过室内温湿度计显示,湿度太高,细菌易生;我们把这一情况以书面形式反映到院里,院里立即联系,购买一台除湿机,型号:DH85813、除湿量:58L/D。先做一个术间的除湿,2 d之后,采样监测结果空气菌落数超标,无致病菌,但培养皿上有条件致病菌枯草杆菌显现,检验科与院内感染科商议,提出用甲醛熏蒸室内,手术室关闭所有门窗,熏蒸24 h之后,开窗通风,再次采样监测,结果无枯草杆菌,但监测结果,菌落数还是超标;反馈到院领导,领导班子一行亲临手术室,一间接一间查看,终于发现问题,指示:后勤人员爬到楼板与吊棚之间,把层流过滤网拆卸下来,洗刷、消毒、晾晒,经过这一过程后,再看监测的采样结果,发现菌落数值符合要求,再连续做3 d监测,结果菌落数无一超标。所以定期检查更换层流过滤系统应是以后工作中重点注意事项。经过连续系统地观察,分析感染影响因素,实施解决办法,将结果报告并反馈,手术室终于达到环境卫生学的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个月来从未休息1 d,不论刮风下雨,按时到院做检测,每日提着大塑料盒,盒内准备好酒精灯、胶布、火柴、模板、生理盐水、试管、各类型号的注射器、笔、化验单,到检验科取近百个直径9 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按要求(手术间面积≥30 m2)把手术间设置东、西、南、北、中5个点,术间面积
每日重复仔细认真采样,汗水湿透衣襟,每日不厌其烦地分析汇报、提出解决措施。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为医院提供科学依据,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为了患者的安全,外科系:脑外、普外、骨外、耳鼻喉一个月未收治严重手术患者,转到其他兄弟医院,在此期间,无一例院内感染病例,虽然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失,但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受到社会认可,不愧为全国模范示范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称号,为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汛期这一个月的艰苦工作,使我们认识到,无论天灾人祸,只要领导重视,群策群力,人定胜天!
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采集了上海市1326名中小学生的尿液样本。结合这些学生的体重等数据,他们发现,双酚A对9~12岁女孩的脂肪代谢影响明显,当这些女孩尿液中双酚A水平超出每升2微克,肥胖风险就会增加1倍;超出每升10微克,则肥胖风险增加5倍。但研究人员也表示,他们没有观察到双酚A对12岁以上的女孩和所有年龄段男孩的肥胖风险存在明显影响,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他们还不清楚。
研究负责人指出,人们应该认识到双酚A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对消费者而言,应尽量减少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对生产厂家而言,应使用不含双酚A的食品包装。
双酚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塑料制造的化学物质,婴儿奶瓶、饮料瓶等塑料容器和包装中经常含有这种物质。目前包括中国等国家在内,为保护婴幼儿健康,已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
补钙有助于延长女性寿命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与不定期补钙的女性相比,定期补钙的女性在10年当中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
在此之前,有研究认为,大量补钙会增加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但进行这项最新研究的加拿大研究人员明确建议,钙摄入量低的女性应该定期补钙。他们研究发现,日常补钙与女性死亡风险降低之间存在着关联,并在每天补充多达1000毫克钙剂(无论补钙产品是否含有维生素D)的女性身上看到了成效。
研究结果显示,与没有补钙的女性相比,补钙的女性发生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不过,从数据上看不出补钙对男性的健康有益。研究人员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多种补钙方式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补钙有助于更好地平衡血脂,降低高血压风险,改善骨代谢,并有益于肠道健康。而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食用奶制品和鱼类来摄取更多的钙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大多数人如厕后洗手不合格
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95%的人在如厕后洗手时间不够,无法杀灭手部有害细菌。
研究人员在酒吧、餐馆和其他公共场所卫生间内暗中收集数据,共计观察3749人如厕后的洗手表现。结果显示,每10人中会有1人跳过如厕后洗手环节,大约1/3的人不使用肥皂。
研究显示,50%的食源性疾病“病从手起”。为保持手部卫生,洗手时应该使用肥皂,洗15~20秒。但是,人们如厕后平均洗手时间为6秒,仅仅5%的人洗满15秒或以上。
另外,男性对手部卫生的关注度远低于女性。15%的男性直接跳过洗手环节,只有一半使用肥皂;而78%的女性使用肥皂,7%的女性不洗手。
开放式办公环境更易让人生病
大开间、无隔断的开放式办公环境是现在最为流行的办公室布局方式。这种环境被一些人认为能提升工作效率。不过,近日一项研究指出,开放式办公环境让人更容易生病,工作效率偏低,请假天数更多。
美国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在开放式办公室中工作的员工比在独立空间中工作者请假多62%,工作效率也更低。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开放式办公室里病菌更容易传播;二是员工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易紧张和有压力感,从而增加了他们生病的几率;三是员工会缺乏隐私感,容易受到其他人交谈声音的干扰。
香港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噪音和温度是影响员工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交谈声、电话铃声被认为是最为恼人的噪音;年龄在45岁以上的员工受到噪音的影响最大。
维生素B族可延缓记忆减退
牛津大学研究发现,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预防脑组织萎缩,延缓记忆力减退。
随着年龄增长,脑组织会有一定程度萎缩,正常情况下每年低于0.5%,但阿尔兹海默氏病患者每年“丢失”的脑组织超过1%。该研究为期2年,有271位轻度阿尔兹海默氏病(俗称认知障碍)或早期记忆力减退的患者参加。结果显示,服用B族维生素的患者大脑萎缩范围比对照组降低90%,认知障碍改善程度也明显比对照组高。美国的一位医学教授也表示,维生素B12对营养神经和红细胞很重要,适当补充有助改善记忆力。
专家提醒,该研究对象均为轻度认知或记忆力障碍者,不建议患者自行大量补充。
过多紫外线可致白发
人们常说“愁白了头”,美国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压力过大的确会令人早生华发,过多紫外线同样会令头发变白。
研究人员介绍,黑色素干细胞能产生黑色素,是皮肤和头发颜色的来源,能保护皮肤少受阳光侵害。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压力激素水平越高,从毛囊向皮肤“转移”的黑色素干细胞数量更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压力大的人皮肤色素沉着会更多,也解释了为何极端情况下,有人会“一夜白头”。
专业人士认为,遗传、酒精、吸烟以及生活环境等都会对头发变白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无法单靠美容产品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人们尽量避免导致头发变白的生活方式,以便让头发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年轻色泽。
少睡80分钟=1个汉堡+1袋薯条
美国一家健康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睡眠越少越容易发胖。
近年来,浙江省青年学生疫情呈进一步上升趋势。据浙江省卫计委2015年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1-10月,全省新报告发现感染者和病人3861例,全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22441例,其中杭州、宁波、温州报告病例数占全省的57.0%。当下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到底如何?研究者就公卫专业与非公卫专业大学进行调查,对比探究新形势下大学生防艾工作的开展难点与防艾宣传的新途径,以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艾滋、预防艾滋。
此次调查面向公卫专业(498人)与非公卫专业(439人),收回有效问卷914份。其中男生327人(35.8%),女生587人(64.2%);一年级共544人,二年级共154人,三年级共129人,四年级共87人;公卫专业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检疫等专业,非公卫专业包括市场营销、法学、日语等专业。
调查中,AIDS知识问题设置包含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预防手段知识、认知拓展三个部分。统计三个部分回答正确率得:大学生人群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约为73.93%,各个维度知晓率分别为85.06%、72.10%、56.30%。在艾滋病传播途径上,公卫专业大学生掌握一般知识的程度普遍高于非公卫专业,但二者差距不大。二者在共用剃须刀和牙刷、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毒的问题上,都表现出较低的知晓率状况;在关于艾滋病预防手段回答情况上,公卫专业学生回答正确率普遍高于非公卫专业;并且关于“是否与艾滋病感染者有日常来往”,公卫专业的肯定率远高于非公卫专业。有关艾滋病认知拓展方面,公卫专业大学生知识的通晓率依旧普遍高于非公卫专业。其中在“艾滋病没有办法彻底治好”和“艾滋病毒感染者没发病不具有传染性”的问题判断上,公卫专业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公卫专业的,反映了就读公卫专业的大学生与非公卫专业的大学生在卫生疾控知识认知上的差异。然而,在对国家艾滋病卫生疾控政策的了解情况上看,无论是公卫专业,抑或非公卫专业,知识的通晓率均偏低。
通过对公卫专业与非公卫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通晓率的对比,发现公卫专业学生在卫生疾控知识的掌握方面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但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关注度,忽视进入社会大众,接触、关爱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性。而非公卫专业的大学生因为课程原因,不仅在社会实践上缺乏经验,还在卫生疾控知识上缺乏了解。
基于对上述情况,结合新形势下的防艾活动开展的特点与难点,研究者拟从三个主体提出三点途径与建议:
一是学校建立并完善防治艾滋病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有关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通过指定具体人员相关预防工作,落实职责,加强学校艾滋防治业务指导,保障防治措施的落实;根据防治艾滋病教育需求,完善教学方法,设计适合学生特点和防治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提高艾滋防治知识教育质量;对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项目申请和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营造浓厚的艾滋防治氛围。
二是建立高校医疗机构与疾控中心间的对接转介机制,为大学生提供艾滋病监测咨询服务。通过为大学生改变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提供持续的、可及的指导服务,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疫情和流行因素,保证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能够被及时发现与应急处理;通过广泛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自愿地寻求艾滋病心理咨询和检测服务。
三是大学生自身积极地参与志愿活动,培养人文关怀,推己及人,转身成为新型防艾先锋。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校内外开展的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艾滋病主题活动;参与期间,不断激发自身对HIV患者的怜悯之心,促进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培养浓郁的人文关怀;对身边的亲友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阻止艾滋的蔓延,创造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云鹏,申元英,何梅,刘继政,李洪元.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性科学,2014(12).
[2]王永红.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技能及性健康教育需求的调研[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4).
[3]刘双辉.南阳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13).
[4]孙咏莉,王晓燕,张曼华,彭迎春,于丽玲.医科大学新生艾滋病歧视与污名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5).
二、总体目标
公共卫生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创新有新推进,质量管理明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指标达到上级要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社会满意度有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体系
1.加强爱卫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区爱卫办建设;加强乡级爱卫阵地和乡、村爱卫队伍建设,确保爱卫体系健全稳固。
2.加强血防组织体系建设。积极争取调整区血防领导小组成员,完善区血地办规范管理。组织召开全区血防工作专题会议,开展相关人员培训,稳固血防队伍。
3.深入推进公卫体系建设。以强化指导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公共卫生科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规范建设;以便捷、高效为原则,以信息共享、提高质量为目标,结合网格化管理,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以提升人员能力、完善工作程序、推进医防对接为重点,统筹加强乡镇卫生院慢性病保健室规范建设;以强化人员资质、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室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以明确职责、规范程序为重点,完善村级卫生组织卫生监督协管报告体系建设。
4.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以完善预案、健全队伍、完善机制、应急演练为重点,加强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建设。
(二)健全机制
1.建立卫生创建工作机制。积极衔接区文明办,探索建立卫生镇(村、社区)、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机制,强化促进卫生创建工作。
2.建立量化分级管理机制。以强化自律、规范监管为目的,实施个体诊所量化分级管理,深入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
3.完善卫生行政审批管理。按照精简、高效、公平、公正、规范,进一步明确卫生行政审批职责和程序,进一步强化卫生行政处罚审批事后监督和违法案件查处管理。
4.健全基本公卫工作机制。积极衔接区财政部门,建立稳定的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及资金拨付机制。
(三)强化服务
1.强化培训,提升人员能力。以项目为抓手,以集中培训、技能比武等形式为手段,组织开展公共卫生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提高乡、村临床和公卫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
2.强化创新,增强服务能力。以创新为推手,坚持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推进试点项目,加大重点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员化等工作创新力度,积极推广新机制、新项目,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3.强化督导,提高指导能力。坚持落实并不断完善季度公共卫生工作督导检查和例会制度,不断促进提升工作水平。
4.强化重点,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健康档案质量管理,综合实施培训、指导、督导、考核工作措施;二是强化65岁以上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严格落实随访、体检、健康指导等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效应;三是突出提升健康巡讲能力,全面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促进健康有新突破;四是强化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全面启动中盖结核病防治项目;五是认真实施乡村环境卫生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城乡环境卫生不断改善。
(四)促进健康
1.夯实健康管理工作基础。加强死因登记工作,全区人群死因构成情况基本摸清;0-6岁儿童、孕产妇及老年人、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人群登记率达到预定指标;卫生监督管理对象全面摸清;加强职业危害检测,全面摸清职业危害企业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