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7 16:04: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选择题是历史试卷中的基础题型。它主要包括最佳选择、否定式选择、概念选择、排序式选择、组合式选择、材料(图表)式选择等几种题型。
最佳选择和否定式选择题型主要通过认真读选项来选择答案。最佳式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性,选项都是正确的,但只有一项完全符合要求。在题干中多有“最能反映”“最主要”“最重要”等表示程度的词语。在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把握题干与选项之间的联系。
否定式选择题在题干中都会含有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词语,如“不是”“不正确”“没有”等词语。但学生却总习惯性地从肯定的角度去选择,造成丢分。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解答此类题型时,可以采取逆向推法。
概念选择、材料(图表)式选择题都要对题干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分析。概念选择题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要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题干中往往会出现“实质”“目的”“标志”“特点”等关键词。
材料式选择题需要从提供的材料(包括文字、图表、图像等)信息中弄清与之相关的人物或事件,与相应的所学知识联系。主要是检验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组合式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多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选项充分运用排除法来选择正确的选项。
二、归纳列举题
这一题型主要就是写出符合某一条件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或相应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
三、材料分析题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牵涉到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施工质量的预控、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施工质量验收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认真负责地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真正搞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作为一个房建施工企业,推进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程序化方向的发展,是确保能在建筑房建工程施工中取得优异成就的有效措施之一,下面本人结合实际施工经验,谈谈在房建施工中如何控制施工质量。
1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1 管理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1.2 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1.3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越先进, 技术管理要求越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2 房屋建筑施工中常遇到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2.1 地基不均匀沉降
地基不均匀沉降会造成房屋开裂、倾斜甚至倒塌。原因主要是地基土的质量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不少为不良土和软弱土。在工程建设中常会遇到不良地基,当出现房屋荷载分布严重不均时,会造成房屋开裂、倾斜,严重的还会倒塌。防治措施主要有:选用有一定厚度的、地基容许承载力较高的均质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以减少基底的附加应力;选用合适的基础方案;控制加荷速率和荷载分布等。
2.2地面局部沉陷或空鼓开裂
原因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没有按规范规定对地基土进行分层回填夯实,地下管道埋设不合理,在浇筑地面时,混凝土厚度不均匀且未振捣密实,因此,当地面承受较大不均匀荷载或地下水发生变化时,地基土逐步密实而造成沉降不均匀的现象,就容易使地面局部沉陷或空鼓开裂。防治措施主要有:把地基土按规范分层进行夯实;地下管道埋深应合理,不应过浅或过深;使用时,荷载宜均匀分布。
2.3 砖砌体和构造柱之间的裂缝
主要原因是施工工序倒置,先捣好构造柱,然后砌砖墙,在构造柱施工中出现不设置构造柱拉结筋或拉结筋位置设置错误的现象,从而造成墙体和构造柱之间形成垂直裂缝。防治措施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切勿出现工序倒置的现象。
2.4 预制钢筋砼板裂缝
产生原因主要包括:砼与板的灌缝结合不好,施工粗糙,填塞建筑垃圾;没有分层、隔层灌筑细石砼,没设或少设拉结筋;没注意砼的养护以及施工中的活荷载,使构件产生弹性变形,导致接缝砼疲劳。防治措施主要是使用细石砼进行正确灌筑,严格控制砼与板灌缝结合的严密性,注意砼的养护与施工活载荷,避免因接缝砼疲劳引起的构件弹性变形。
2.5 门窗四周部位抹灰开裂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施工时采用先砌墙而后安装门窗框的方法,致使门窗框四周部位出现较大空隙,抹灰难以完全填满,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材料收缩、震动等影响,门窗框四周部位就会出现抹灰开裂现象。防治措施包括:预留门窗洞口要大一些,安装门窗时,应先定位置,然后将窗底墙砌至相应标高并填满防水水泥砂浆,然后再安装门窗;门窗安装好后,两边及窗顶要用防水水泥砂浆填满压实,由于位置较窄,施工较难,必要时可用人手操作。
2.6 屋面漏雨和厨房卫生间的渗漏
主要原因包括:防水材料合格率低下,质量下降,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工艺处理;设计环节不够精细;天沟、平屋面和檐沟的排水坡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排水路径不畅通;防水节点未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外露板檐、女儿墙、窗顶未做滴水线或防水层收头处理不恰当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择具有丰富防水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做屋面防水;施工时要选用合格的防水材料,施工前应对建材进行认真的清刷,严格控制沥青温度;檐头、泛水、伸缩缝和女儿墙根部要严格按施工规范规定处理。厨房和卫生间不能选用预制空心板,穿过板的管道一定要加设套管,并确保四周空隙相合然后用膨胀混凝土灌实,上下要做防水地漏。
3房建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构建良好安全文化
构建良好安全文化与经济激励机制及社会法制紧密相连。而政府更应该将安全文化构建用于改善安全状况中。而安全文化手段对安全管理重大作用。安全管理机构也应认识到安全文化能有效实现安全水平的提高。因此应该足够的重视教育培训、现场安全管理计划以及体系,同时要加大力度开展安全文化活动,营造工程多方协调合作氛围,从而能够实现通过构建安全文化来推动安全管理的发展。
3.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及为满足伦理道德需求促使“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产生。我国要实现安全管理发展,应大力推广人本措施,包括职业培训及保险支持等等,主要是通过制定积极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定期教育及培训实现提高。此外,工伤预防基金等有利于员工的政策的构建使工作人员有更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感,且有更高的工作热情,因此,对建筑业安全状况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3.3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尽管目前我国已先后颁布众多的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法律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完善工作应以职业安全和健康为基础,从而消除法规间重叠或不统一现象,因此,法规层次及功能体系更清晰。且相关安全机构能不经过国家审议而直接进行法规的制定。从而实现立法时间的缩短,法律效力及时的发挥,也就能够有效解决安全问题。法规体系构建通常基于安全基本法框架,因此系统性更强,其实质在综合安全法律体系范畴中。所以,该体系是安全法规体系发展的必然。
3.4安全管理方案的制定
各方都应针对项目安全工作制定合理的相关安全管理方案,切实有效的实现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和能力提高,施工单位更应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对相关问题要足够的重视,同时经过研究和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制定适宜的、完善的安全防治管理方案。对各部门和个人的职责也是要明确的,严明奖惩制度的建立,也是调动所有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力。
3.5施工流程化
房建施工中,施工流程的规范化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安全管理效率提高的有效手段。应该针对各项目制定符合技术及工艺要求的施工流程,且规范化流程能够有效保证相关人员生命安全。施工单位要规范施工流程,推广新技术及工艺。从而,保证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1滑模施工筒体混凝土质量控制
1.1 现场观察及试验
入模后的混凝土应变能力变化是有规律的。开始时随时间延长而提高,到某一时刻抗应变能力达到极限,然后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小,最后达到凝固。 实践中用手指压砼壁面靠手感观察也有几种不同情况:有指印并有压凹痕迹时,滑升墙体容易开裂;有指印但无明显压凹痕迹时,滑升墙体不易开裂;几乎看不到指印时,滑升墙体容易开裂。
这一实际观察结果表明理论上的某一时刻,混凝土抗应变能力最大;实际是在某一时间段内都比较大,在这一时间段内滑升筒体就不会开裂,即称为最佳滑升时间段。针对这一情况,对混凝土矿渣水泥在不同温度下的滑升时间进行了试验.在不同温度下,最佳滑升时间内对应的混凝土强度一般为 5-10kg/cm2。
1.2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1.2.1 操作平台系统
操作平台作用在筒体上的恒载及活载分布不对称、不均匀。平台搭设不合理,使模板体系自身受力条件不平衡。
1.2.2 钢筋工程
竖向主筋与支承杆相互挤靠,钢筋过密。水平向排距间 S 形钢筋拉钩加工不到位,使钢筋紧压模板。水平筋设计时接头太多,对混凝土流变振捣不利。钢筋保护层达不到设计要求。
1.2.3 混凝土工程
滑模中上下层间的混凝土坍落度相差太大。混凝土砂率过小,和易性差。振捣不均匀、不密实,有重复振捣现象。施工缝处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上下两层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太长。
1.2.4 模板工程
周转数次后的钢模板局部刚度降低、变形严重。支模后有倒锥现象。模板表面混凝土清理、刷油不及时。
1.2.5 液压提升系统
油路布置方案不佳,最短最长路径给油时差较大,压力传递损失不匀。千斤顶卡头工作性能差,有失卡下滑现象。在洞口部位的千斤顶支承杆有失稳现象。
1.3 改进及预控措施
1.3.1 操作平台系统
编制施工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恒载与活载随时间和部位不同的变化,以此为依据设计布置千斤顶。按设计放置材料及液压操作系统。
1.3.2 钢筋工程
当支承杆与竖向主筋紧靠时, 依等效原则可适当用支承杆代主筋。保证水平向 S 形筋拉钩加工到位,钩筋两端均做≥135°的弯钩。
1.3.3 混凝土工程
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质量, 保证混凝土性能的连续性。适当加大砂率以提高混凝土和易性。每次按逆向浇筑混凝土,应尽量避免中间间断。
1.3.4 模板工程
对发现扭曲、凹凸严重的模板应撤换或做加强刚度处理。试滑前严格检查把关,杜绝倒锥现象。
1.3.5 液压提升系统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按最优化理论,在考虑油路管径、长度、数量诸因素条件下,找出能使不同部位达到给油时差最小的串并联管路布置方案。
在洞口空滑部位的支承杆应在水平方向加固,以防压杆失稳。
2滑模扭转控制
2.1 滑模平台扭转的原因
滑模平台中心偏移容易引发扭转, 平台扭转又加剧中心偏移,中心偏移和扭转互为影响,平台的中心偏移和扭转一旦发生,纠偏、纠扭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引起滑模平台扭转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原因:
2.1.1 千厅顶的爬升速度和行程不一,滑升的累积误差使滑模平台高低不平或倾斜;
2.1.2 滑模平台偏心荷载较大(如设备 、施工材料的不均匀布置和堆放,平台扒杆的不对称设置等),支承杆负荷大小不一;
2.1.3 混凝土布料入模及振捣总是顺一个方向进行 ,使平台产生一个沿微壁环向力矩;
2.1.4 由于日照温差及混凝土入模时间先后的影响 ,混凝土结速度不一使模板与筒壁问滑升阻力差异较大,滑升摩阻力的较大差异容易诱发扭转趋势;
2.2 消除致扭因素
针对引起平台扭转的原因, 在工工艺和混凝土浇灌程序上采取措。 如:在滑升过程中对千斤顶的升差进行 2~3 次调平或在整体滑升前将速度较慢的千斤顶提 2~3 个行程,避免累积升差过大使平台倾斜歪扭;平台荷载尽可能均衡对称布置。尽可能对称设置平台扒杆,平台扒杆不能对称设置时,一是及时将扒杆下的钢筋、支承杆等材料转运至平台其它部位;二是扒杆部位多设置适量的支承杆,使支承杆负荷差异较少;混凝土浇灌振捣对称、反向、交替进行,温差较大时,先浇背阳面,缩小模板与筒壁间因凝结速度不一而产生的摩阻力差异;风压风速较大的多风季节,平台上不设置易兜风的防雨遮阳设。
2.3 提高平台结构的抗扭能力
2.3.1 确保支承杆不弯、不倾斜是提高平台抗扭能力的关键。 可采取:支承杆采用直径48*3.2的钢管材料;支承杆加套管,既提高支承杆的承载能力,套管内的支承杆由于套管的约束也较难屈服;不加套管的支承杆加焊接斜缀条与环筋固定,组焊成三角形增加支承杆的稳定性和刚度。
2.3.2 提升架间设置剪刀撑,既能改变各个提升架孤立支承的受力状态,保持提升架的垂直,又能将各提升架组成网状空间结构,改善平台结构负荷不均的受力状态。
2.3.3 提升架上环向布置双千斤顶 ,并分别安装针形阀 ,滑升中发现千斤顶不同步时,关闭爬升快的千斤顶针形阀,单独提升爬升慢的千斤顶,及时调整升差。 采用本方法纠扭时效果也较好。
2.3.4增加防倾覆中心盘设置(材料直径1.0米10厚钢板)用钢丝绳砼开字架辐射拉结。
2.3.5 在平台鼓圈下设置下垂平衡筒 ,降低平台重心 ,增强平台的稳定性。我公司采用下垂平衡筒抵抗平台中心飘移和扭转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3 结 语
在滑模施工过程中, 必须注意施工阶段的混凝土质量控制。 根据滑模动态、连续施工的特点,严格按照混凝土的性能, 控制好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及配合比,以及液压滑升设备、提升速度等运行参数。对施工过程中易于产生的质量缺陷, 预先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和施工组织措施, 从而保证滑模施工达优质、高速、安全、经济的效果。
1.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演示实验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课前准备不充分。
由于物理作为中考的一部分,但课时没有像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那样多,因此一些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有轻视演示实验教学的倾向,课前不进行充分准备,也不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关预习作业,使得学生在上演示实验课时,不知道关于实验的具体步骤、操作所要注意的事项等,学生整课堂都是“漫无目的”的。此外,在上课时有些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器材,用讲实验的方式替代演示实验,有些教师甚至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草草了事,诸如此类的方式,都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标。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教师对演示实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2演示实验的操作不规范。
许多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不拘小节”,操作十分不规范,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秤时,取砝码、移动游码直接用手而不用镊子,点燃酒精灯所用的火柴,直接扔到地上,而不放入专门的废物杯中。演示实验是演示给学生看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中,而且在考试中也有与实验操作相关的题目,若教师不为学生演示规范的操作,就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错误的操作方法就是正确的,造成失误。此外,不规范的演示实验操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习惯。
1.3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由于物理学科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且在许多学生看来物理与实际生活没有很大联系,再加上许多学生认为物理演示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是物理考试的一个环节,因此许多学生在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主动的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意识,学生很难将相关的物理实验知识纳入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中,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学习物理的效率。
2.针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
2.1初中物理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态度,以身作则,课前认真进行准备。
物理教师要明白演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为了赶课程进度,而轻视演示实验教学,而是要将其与对待其他物理知识一样,认真细致地进行备课、演示、讲解,只有教师做到以身作则,重视物理演示实验,学生才会纷纷效仿,认真学习演示实验。例如在进行“平面镜成像”这一实验时,我们在课前首先要向学生提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然后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即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直尺、火柴、两只相同的蜡烛。并且将实验的步骤清清楚楚地写到教案上,在课上进行实验演示时,按部就班地进行。只有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游刃有余,并且当学生认识到老师如此认真地准备时,他们也会效仿教师,认真地听讲,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得到提高。
2.2规范实验操作步骤。
教师要认识到,教师规范的演示实验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前,一定要认真仔细地研究相关实验步骤,确保实验步骤是正确的,不会在演示时将学生带“跑偏”。
2.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针对学生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实验中,教师要注意正确操作的示范,指导学生使用器材的正确方法。然后开展实施小实验、小制作的实验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在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这种操作简单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弹簧测力计,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行进行实验,感受实验效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验参与度,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热情。
3.结语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若物理少了实验教学,就如同无源之水一般。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课前准备不充分、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演示可见度低、学生参与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并通过教师端正自身态度、规范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等方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能真正为充实学生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作出贡献。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学习更重视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因为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实验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然而,在如今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不同问题,阻碍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影响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忽视实验教学。
现在的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因为思想观念的问题,认为学生只要会解答物理习题,能把初中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步骤背诵下来就是学好了物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不重视物理实验。而且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加之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重视实验教学,机械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如鲁科版初二物理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课堂学习中,教师就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学习物体运动的知识,不利用实验加以理解和巩固。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重视演示实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注重教师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计划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在一些物理实验中就采用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因为物理知识本身是抽象难懂的,学生不能动手实践和领悟知识,这样就导致很多初中生在物理课堂中提不起兴趣学习物理知识,在课后也只是马马虎虎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样就导致很多初中生对物理知识失去兴趣,从而阻碍他们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如鲁科版初二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的《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自己实验,向学生展示成果,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都呈现单一化的形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如鲁科版初二物理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在实验上也只是用一种实验方法向同学们展示学习内容,而且有的教师因为课时紧张的原因而忽视学生参与。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也随之降低。
二、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方法策略
(一)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在现代教育社会中,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已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因为物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在物理课堂中多采取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实践和领悟物理知识。如鲁科版初三物理第十章《物态变化》中的《温度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制作温度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让学生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因时间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现代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这样就能很好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动手能力。如鲁科版初二物理第十二章《电流和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乏味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用一种方法讲解,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鲁科版初三物理《电功率》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知识先进行总体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实验,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或者比赛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三、结语
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的学科,加之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任何新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物理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物理实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动手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建筑智能化、建筑电气为代表的多功能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由于在具体的施工中,相对于施工单位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的不同,许多在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给工程质量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在这里,本人根据近年来在施工中常见的建筑防雷接地与等电位联结时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谈几点感受。
1 常见的质量问题
⑴ 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处焊接处理不光滑,常见的现象有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处有夹渣、焊瘤、咬肉及焊缝高度不够的现象。也有焊渣处理不干净直接涂刷防腐漆以及直接利用对焊接的建筑物主筋作为引下线等现象。
⑵ 突出屋面的金属构筑物防雷接地保护未按规定设置,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突出屋面的金属物体未与防雷接地引下线可靠连接,也有高出屋面避雷带的非金属物(如玻璃钢水箱、塑料通风管等超出防雷范围等。
⑶ 接地装置设置安装不合理,较常见的是测试
接地电阻值不符合设计要求,接地装置未采用搭接焊或搭接长度不够,以及接地装置防腐不符合要求。
⑷ 等电位连接线截面尺寸不符合要求,部分卫生间及有要求的部位漏做或联结不合理,建筑物等电位联结支线间采用串联联结等。
2 质量问题形成的原因
⑴ 施工单位管理水平不够、管理力度不大、管理人员水平低。
⑵ 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建设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
⑶ 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技术水平有限。
⑷ 施工人员理解设计意图不够,同时对规范的理解不到位。
3 缺陷的处理及预防措施
3.1 对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处焊接及防腐缺陷的处理
⑴ 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同时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在焊接施工中,要求做到焊缝饱满、平整均匀,特别是对立焊、仰焊等难度较大的工序,更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⑵ 严格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0-2006)及《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执行避雷引下线的联结必须为搭接焊接,且搭接长度不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坚决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
⑶ 钢制接地线的材质必须符合建筑电气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同时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接地装置的顶面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6 m,圆钢、角钢及钢管接地极应垂直埋入地下,间距也不应小于5 m。同时还要符合其他规定,如:扁钢与扁钢搭接时长度不小于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3面焊接。圆钢与圆钢搭接长度不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搭接时长度不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等等。
3.2 突出建筑物屋面的金属构筑物未按规定设置防雷接地等缺陷的处理
⑴ 对建筑物屋面敷设的金属管道及安装的设备
要严格按照《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施工和验收,高出屋面的非金属构筑物(如高位玻璃钢水箱、塑料排气管等)要提请设计增加避雷针,并和屋面的避雷引下线做可靠的联结,同时建筑物的避雷针或防雷接地金属网应和建筑物顶部的其他金属物体连接成一个整体。
⑵ 对突出屋面的各种管道、构筑物等要符合《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即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必须和屋面的防雷专职系统做可靠的联结,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以外的非金属构筑物则要求安装接闪器,同时应和屋面防雷装置做可靠的联结。
⑶ 明确责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相关的施工
及验收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3.3 对接地装置设置及安装不合理等缺陷的处理
⑴ 要求人工接地装置或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的,必须在地面以上按照设计要求位置设置测试点。
⑵ 测试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坚决杜绝采用不合理的方法人为降低测试电阻的行为(如,在测试前对测试点洒水、添加规范中明令禁止的降阻材料等)。
⑶ 防雷接地人工接地装置的接地干线埋设,经人行道时埋深,不应
⑷ 接地模块要垂直或水平就位不能倾斜,同时要注意与地面保持良好的接触性。
⑸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检查验收,对埋入地下的接地极,要求施工人员做好除锈、防锈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防腐施工,便可以有效地杜绝接地极腐蚀的问题。
3.4 建筑物等电位联结支线间处理及防治
⑴ 建筑物等电位连接线截面尺寸不符合要求是常见的现象,施工单位往往为了降低成本有意或无意地采用截面尺寸不符合要求的连接线及相关的配件,为此,首先要加强原材料的管理,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能进场。
⑵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对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对等电位的设置要严格检查,以防漏设。
⑶ 总等电位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①民用建筑内PE干线:电气装置中的接地母线:建筑物内的水管、燃气管、采暖和制冷管等,可以利用建筑物金属构件。
②总等电位联结导体的截面不应小于装置最大保护导体截面的一半,并且不应小于6 mm2,当联结导体采用铜导体时,其截面不应大于25 mm2。当为其他金属时,其截面应承载与25 mm2铜导体相当的载流量。
⑷ 辅助等电位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① 辅助等电位应包括固定式设备的所有能同时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外界可导电部分。
② 联结两个外露可导电部分的辅助等电位导体的截面积不应小于该两个外露可导电部分的较小保护导体的截面。
一、前言
电力系统运行工作中,高压电气试验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步骤,通过这项步骤来检测电力系统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正确的高压电气试验对于整个电力系统来讲其安全性是我们重点关注焦点,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电压等级等条件对试验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实施。由于试验专业性很强,实际工作中极易出现影响试验结果的问题。
二、高压电气试验概况
电气试验在电气设备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试验的工作过程主要是通过对电气设备的绝缘预防性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检测,保障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对电气参数进行检测并科学分析,达到监控系统的目的。
1.试验的内容及发展
试验所反映的数据包括吸收比和极化指数的试验、开关检验、一般设备检验、试验项目分析及检验等内容。随着科技发展,操作设备已经由传统的试验技术演变为以计算机处理中心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先进试验技术;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更新并简化了设备,如变压器绕组变形方法等相关的新试验方法和内容,从而使得整个试验更为高效、精准,满足了信息化的社会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2.试验应用及作用
试验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试验会经历不断革新,提高其效率和性能。在日常的电力系统工作中,高压电气试验将更为精准、更为安全地监督管理着电力系统内部的信息,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
三、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存在的一般问题
在高压电气试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影响试验的进程和试验结果,致使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受到影响或者虚假的信息导致运行中断等。
1.高压电气试验设备和被试设备的接地问题
高压电气被试设备发生接地不良一般是发生在电容性的设备上,造成设备介质严重的损耗,影响设备的运行。工作中为保护高压电器线路的正常使用和运行,对电压互感器和线路进行直线连接,目的接触稳定。由于技术或非技术影响,产生接地不良等导致电容容量增大,产生十分大的损耗,造成被试设备的介质损耗超标。
高压电气试验设备中发生的接地问题也常常成为试验错误的原因。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使用高压电气试验设备进行检测时,若试验设备出现了接地不良,常常会有杂散(感应)的电流在设备和地面之间产生,这些杂散的电流产生错误的信号,给运行的设备发送错误的信息,影响设备的指示真值,错误的指令对系统的运行产生安全影响。
2.在试验中容易发生的引线相关问题
关于引线的问题主要涉及:①设备中的避雷器引线的问题,需要着重关注引线的安装和拆除。在通电运行之前,需要将避雷器的引线拆除彻底,否则,很容易就会发生引线拆除不当而引起的电流泄漏问题,从而造成微安电表刻度示值的变差,对试验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②电气绝缘带易出现相关的问题,必须时刻关注。在进行高压电气试验过程中,绝缘带的存在给整个检测增加了电阻,在实际进行试验操作时,如果没有及时将其去除,会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给电力系统的运作带来很多不便。
3.高压电气试验中,电压容易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试验过程中,电压的不同或者变化会对介质的损耗因数测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1电压大小的变化很容易改变试验设备中的电压层,影响接触电阻的大小,造成试验检测数值的不准确。此外,电压在试验过程中也会对试验过程中的直流电阻造成一定的影响。
3.2在试验过程中,电压使用不当会对转子绕组产生影响,极易出现导线断裂的情况,影响测量的数值。
3.3电压的使用也会对直流漏电的测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电力系统进行高压电气试验时,导体表面会产生一定的电晕,导体之间在受到电压的影响之后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四、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高压电气试验中易出现的几个一般问题的影响及分析,对试验关键点提出针对性的相关的解决办法。
1.对高压电气试验进行整体上的概念了解
这一试验主要是针对设备的主绝缘以及相关参数、动作进行检测、评价,从而判断其是否符合安全运行的标准,这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其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寻找解决方案,从而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平稳地运行。
2.问题解决的方法
2.1首先对各方面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对于相关的接地不良的问题,我们要考虑到TV和TA的二次绕组是否符合我们的运行要求,其准确度和安全度是否值得信赖。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保障相关设备的连接和信号传递合理,减少其对整个试验运行的不良影响。通过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试验的运行中,各方面的数据,如电压、电流强度等方面需要我们进行准确地把握,再结合设备自身的检测装置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一个详细的检测。
2.2关于引线以及绝缘带在高压电气试验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会产生的影响要求我们在进行试验时,注意到它们对于试验的影响程度,保障引线和绝缘带的彻底的去除,减少试验过程中对于电流值以及运行的影响。
2.3在电压控制上,在进行试验时,要掌握其中规律,如果其中的双臂电桥的电压不高就无法击穿装置中的氧化膜,电阻值就变大;反之,如果双臂电桥的电压较高就能够击穿装置中的氧化膜,从而减小了电阻。对于不同的试验,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保证试验的合理有效运行,保证试验结果正确,帮助我们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有力的分析,对电力系统运行发出正确指令,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2.4对于高压电气试验的操作我们也需要认真地完成。在一些步骤上面很容易会因为马虎等原因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就很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安全问题是电力系统日常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通过上面对于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五、结束语
对高压电气试验中易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利用专业技术制定解决方法,综合处理,保障试验顺利进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徐伟.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8):134.
[2]王翔.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J].硅谷,2014.(20):189.
[3]申B.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研究[J].电子世界,2013.(20):50.
[4]叶沛文.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的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04):189.
固体管道的热胀冷缩问题是热力管道设计中非常常见的问题,也是我们管道设计者应该重视的关键问题,只有将管道由于热胀冷缩带来的应力有效地减轻,才能够最终保证管道在热胀冷缩状态下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在实际的热力管道设计中,通常会由于相关规范的不够明确而给设计人员的应力计算与布置工作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增加了热力管道设计工作的难度。本文结合某热电厂蒸汽管道的局部改造设计工作,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寻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一、关于固定管道之间的跨距
实际的热力管道设计工作中,我们首先应当明确管道固定支架间距确定的原则,而且要求固定支架间距的确定必须贯穿在对固定管道之间跨距的确定中:
1. 对管道的热伸长量的控制,必须保证其低于补偿器所允许的补偿量。
2. 管道自身发生热力膨胀时所产生的推力必须要在固定支架的可承受区间内。
3. 应当尽力避免管道发生纵向的弯曲。
下面以某热电厂热网管道中蒸汽管道的局部设计与改造为例,进行相关的求证工作,以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最佳的补偿器选择方案。热力管道设计中,采用补偿器进行补偿工作,对管长、管道膨胀量等进行了详细的计算,最终确定了管道补偿量、选择补偿器的类型和计算固定管道之间的间距。实际中,有时实际值会和计算值有所差异,结果是管道布置的要求获得了满足,同时产生了较小的管道和支架应力。在使用铰链型补偿器时应当注意,端头管道的位移可以大于常规情况下的支座可移动位移,但是这时候需要我们对管道的支座进行重新设计,避免支座距离不合适造成支架的滑落,破坏了管系,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二、如何选择几种不同的补偿器
在某热电厂的热网管道中,对于蒸汽管道的局部改造进行设计时,单向铰链膨胀节和横向大拉杆膨胀节成为最终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热力管道来说,补偿器型号的选择以及布置工作的落实非常重要,就补偿器的类型来说,常用的有球型、压力平衡型、角向型、横向型以及轴向型等。我国在补偿器方面的发展实践还有一定的不足,设计人员往往按照生产厂家的样本对补偿器进行选择。相关单位进行设计时,通常是选择由厂家来介绍补偿器的设备类型,并结合具体的计算数据确定补偿器类型。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实际情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各方面考虑问题时角度也不同,因而选型应用要面临难度,同时也存在着选型应用的不合理。因而下面将探讨如何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补偿器。
1. 对于轴向型补偿器的选择
因为轴向型补偿器在工作的时候要吸收膨胀,此时主要为轴向变形,可以被每个波吸收的轴向位移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小的,与此同时,它需要承载的盲板力也是非常大的,因而,热力管道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若管道有一定的压力,就不能考虑使用轴向型补偿器。
2. 关于横向型补偿器的选择
因为横向型的补偿器在工作状态中吸收膨胀时发生的主要是横向形变,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吸收位移,与此同时会产生比较小的弹性力。横向型补偿器包括多种类型诸如横向的大拉杆膨胀节和小拉杆膨胀节,以及横向的铰链膨胀节,这其中必须要对内压推力给予考虑的是横向的小拉杆膨胀节,而横向大拉杆膨胀节以及横向铰链膨胀节都是不需要对内压推力进行考虑的,因而在热力管道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管道具有一定温差和压力的时候非常适合选择横向型补偿器。
3. 对角向型补偿器的选择
角向型补偿器中主要有单向铰链膨胀节和万向铰链膨胀节两种,管道发生变形主要是由于角向的变形过程中吸收了一定的膨胀而产生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与管道位移的特点非常符合,因此会相应的产生比较小的应力,通过大量的实际计算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基本上可以忽略掉角向型补偿器对固体支架所产生的应力,但与此同时它也有缺点,即它的价位要比轴向型的补偿器稍高一些;除此之外,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在直管道上将其应用,必须一组使用。
压力平衡型补偿器的膨胀节有多种,主要包括外压和内压直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万能曲管压力平衡型以及曲管压力平衡型的膨胀节。这些膨胀节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对盲板力很好的克服,举例来说,内压直管压力平衡型的1. 6NZP300X5的参数是轴向补偿12.5mm,轴向刚度是1276N/ mm,,它的质量达到了559千克;但是单向铰链膨胀节1. 6DJ300X8的相关参数是角向刚度达到了KH=116N.m/ ℃,质量能够达到158千克。根据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有布置空间的时候,它所获得的补偿量要比压力平衡型的膨胀节大很多。所以,当空间足够大的时候,便可以选择铰链型膨胀节,而对于压力型膨胀节来说,仅仅比较适合在没有管道布置空间的情况下使用。
4. 对球型补偿器的选择
对于球型补偿器来说,它的制造要求是比较高的。球型补偿器国内生产的比较少。就性能作用来看,球型补偿器与万向铰链是相同的,但是它的优势在于其需要的空间要小于万向铰链,单纯考虑应力时它是比较适用的。但若把价格因素考虑其中,则最好在空间比较小的时候适用球型补偿器。
三、结束语
总之,针对热力管道设计中常出现的热胀冷缩问题,我们应当进行不断地探索以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结来看,我们是实际设计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1)在对管道之间的跨距进行固定和确定时,要以现场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及时地进行调整和纠正。固定管道之间的实际跨距范围可以比《动力管道手册》中的相关规定大,但若要大于热力管道固定支架的最大间距,对管道支座进行加长处理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
(2)通常情况下,在使用铰链型补偿器时,我们可以忽略掉产生的相应的应力。在对补偿器进行选择时,要对不同类型的补偿器的性能与结构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把握。而若选择铰链型补偿器,它产生的应力较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应注意两个补偿器之间的长度应当足够大,这样才能够使补偿器最大角度的要求获得满足。
(3)在对补偿器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以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当对蒸汽管道等会产生一定压力与温度时,通常选用铰链型膨胀节以及横向大拉杆膨胀节,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较大的内压推力,同时会产生较小的弹性力,相对来说经济适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张嘉陵. 无推力补偿器在热力管道上的应用[J]. 冶金设备. 2002(03).
历史的一个最大作用就是提醒人们: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也是历史的社会功能之所在。然而要让当今的人们尤其是年龄相对小的初中生深入地了解历史恐怕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为了让教学更容易、更形象,采用史料进行教学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一、初中史料的类型
1.
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一般包括文献资料和文艺史料。这些文字史料有的直接出现在初中历史的课本中,如:以黑体字加方框的形式穿插在文本中间,具有提示和解释文本的作用。有的文字史料则需要我们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获得,这部分资料一般比较专业,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
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包括古迹和纪念品等。这些实物史料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见识到许多这样的史料。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大量的实物史料。如,兵马俑、长城、北京故宫、清十三陵等,这些都可以为历史的教学所用。
3.
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包括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地图等。这种史料以图画的形式记录、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史料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比如,在历史课中插入的图片史料,重现日本侵华时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斗志。
4.
音像史料
真实的音像史料在历史中是比较少的,即使有也是出现在近代。在历史中还有一种音像史料,那就是后人根据文字记录的历史事件拍摄成的电影或电视,这些音像史料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得较少,因为毕竟是经过专业演绎而成的,真实的内容较少。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枯燥处出示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历史章节的编写确实枯燥乏味,讲解起来也比较费劲,学生在听的时候也无精打采。为了改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就应该恰当出示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讲《》这一节课,笔者为了更好地讲授而引用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联明显、贴切地反映出慈禧不顾民族利益,大搞六十庆典的丑恶行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已面临国破家亡的窘境。
2.
作业时出示史料,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笔者在教九年级的学生时,常常为他们布置分析史料的作业,这样做是为了与中考接轨。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作业中接触课外的史料,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使学生在中考时取得一个好成绩。比如,一次作业中,笔者为学生选择了一道这样的史料题目: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有哪些?
这道题目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讲确实不易,因为是史料,所以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出现的,学生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再者学生在学习“贞观之治”的时候也没有专门学过这一部分内容,当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感觉到束手无策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此类问题,教师不能只把问题抛给学生而不教授解题方法。在本题中,笔者教授的方法就是研读史料、细读史料。
我们借用史料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搭建现实和历史的桥梁,让学生通过史料认识历史,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新课改理念下,传统的历史边缘学科地位依然暴露,类似于会考科、非会考科的观念以及初中历史是边缘学科依然存在于很多学生的观念中。那么,应怎样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的复习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高效,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比较小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效率效益。何谓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那么,在期末短短的两三节课里,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应用?
一、“试卷结构”的分析
以“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初中历史考试说明”为例。题型和题量:
从题型和题量来看,初中历史的期末检测主要考查主干知识,基础性题目的比例较大,因而在复习中应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指导。
二、历史复习方法的指导
(一)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对学业水平达标的要求之一是“知道与了解”。新课程摒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比如我在讲授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关键人物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始殿试,首创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虽然这句话有点“恶搞”,但也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首创武举的人是武则天。另外我还从中点拨,武则天——武举,都有个“武”字,可以快速地记忆,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二)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我就用“横“的线索来进行梳理。
另外,面对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联系,我就用“纵”的线索来梳理。
这样,通过用两个表格的列表,就把9课书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用“捉住主干”的方式进行梳理,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减轻负担,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那么,在做题时要学会找出关键字词。
比如选择题:“魏主欲变北俗,……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家降黜。”它是指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必须接受什么( )
A.汉姓 B.汉服
C.汉语 D.汉字
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找出关键字,这道题目的关键字词有两个,“北语”“语音”,由此可得出答案选C。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题目,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质量,轻松学习,高效掌握知识。
(四)结合单元测验卷,让学生学会解题思路的方法
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
1.解选择题。正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介绍到,要懂得查找关键
字词。
2.做配伍填空题,道理也是一样的。比如七年级上册有道题目,如下:
配伍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 )法家A.兼爱、非攻
( )道家B.民贵君轻
( )墨家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 )儒家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兵家E.事物都有对立面,能相互转化
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是通读全部题目内容,查找关键字,如“法家”对“法治”;“兵家”对“战”;“道家”,对“对立面”,一下子5分的题目已经保证能拿3分,剩下2分,也很容易解决。
3.做材料解释题,要提升学生答题的审题能力,锻炼学生答题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其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例如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下面是古代著名的中西路上交通图。
材料二: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绸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及贵妇人都惊叹不已,认为凯撒大帝的长袍美妙绝伦,于是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请回答:
(1)请说出材料一这条著名的交通要道的名称。它的开辟与西汉哪两位历史人物直接相关?(4分)
(2)这条路线会经过西亚、河西走廊、新疆、欧洲、长安等地,请按从东向西的方向排列这些地名。(3分)
(东)长安( )( )( )欧洲(西)
(3)你认为材料二的情景真实吗?请说出理由。(3分)
(4)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价值?(5分)
解答读图材料题,可以根据问题看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甚至有些答案能从材料中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读题、审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明确该用什么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答题的内容找到了,那么就要看分答题。有几分,就要答几点,这样也不容易因为没找到答题要点而失分。
总之,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教师就应具备高水平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把这些能力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