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7 16:04: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外贸易的分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盛公司在2001年的《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ks》报告中表示,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将会在未来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者,到2050年世界经济将会重新洗牌,这四个国家也被称为金砖四国。2010年南非加入了金砖四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
截止到目前来看,五国的经济确实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跟当初报告的预测基本吻合。这也吸引了许多学者对金砖国家的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和对策。比如:丁振辉等[1]对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施佳烨等[2]对金砖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都提出,尽管金砖国家在最近几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上还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武敬云[3]对金砖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金砖国家的贸易关系并不紧密。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使用相关经济学指数进行比较,没有进一步探讨金砖国家内部关系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
本文受聚类模型的思想启发,根据2001年到2010年金砖国家的世界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指数(TC)这三项指标[4],采用聚类分析模型对金砖国家内部和外部贸易环境分别作了分析。
1、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个将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统计分析技术。聚类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中我们采用欧氏距离的平方作为距离度量来描述样本之间的亲疏程度,然后在计算中本文选用了系统聚类分析中的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和平均联结法分别对样本进行了聚类。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分类结果,发现结果差异不大。所以本文在这个问题中只探讨选用离差平方和法的聚类,其步骤如下:
(1)聚类前先对数据进行变换处理,一般是用标准化变换。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本文中选取的三个指标有不同的度量单位。
(2)根据研究对象,作具体分析以选择合适的距离。本文选用欧氏距离的平方,公式如下:
(1)
(3)求离差平方和(Ward法)。该法是根据方差分析的原理得到的,如果分类比较合理,则同类样品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小,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大。假设类Gp与类Gq合并成新类Gr,则Gr与任一类Gi的距离递推公式为:
(2)
经实践证明,利用离差平方和分类的效果比较好。
(4)确定谱系分类。本文聚类分析的指标依据是三个指数:市场占有率指数(MS)、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以及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RCA)。
2、金砖国家内部聚类
本文选取了2010年金砖国家的数据,并计算出五个国家3个指标(TC、MS、RC)的值(见表1,其中RCA1代表货物贸易RCA指数,RCA2代表服务贸易RCA指数,TC1为货物贸易TC指数,TC2为服务贸易TC指数)。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并用SPSS软件对五国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聚类树状谱系(图1):
从以上聚类可以看出,如果分成3类,则巴西和俄罗斯属于一类,印度和南非为一类,中国独自为一类。所以金砖国家之间的优势不同(见表2)。
具体分析其差异时,我们可以从表2看出,中国的市场占有率(MS指数)是最大的,是导致中国是第一类的主要原因。南非和印度在贸易竞争(TC指数)上最弱,所以把它们分为了一类。巴西和俄罗斯在三个指标(TC、MS、RC)上面属于中等值,并且它们之间数值相差并不大。并把它们聚成一类。 以从总体上看,这个优势差异可以看成:中国>俄罗斯和巴西>印度和南非。
3、金砖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外部聚类
内部聚类只是分析了金砖国家内部的差异,但不能看出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大小。为了更好地分析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我们抽取了21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的数据,用TC、MS、RC三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聚类树状谱系图(图2)。在聚类分析Cluster Membership 方框中,考虑到既保证各类差异明显类数,又不至于过多,所以本文选择分三类,再分为三类时各个方案所对应的类(见表3)。
从以上聚类图可以看出,将21个国家分成三类。第一类为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第一类共有6个国家和地区,其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较强,这类国家和地区TC指数皆大于0,RCA指数大于0,MS指数较高。这也说明这G7中6个发达国家在对外贸易上对金砖国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二类为中国和德国,第二类对外贸易处于中等水平,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在金砖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有着比较大的优势。这也和我们内部聚类得到的结果相同,同时验证了我们结果的正确性。
第三类为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新加坡、西班牙、奥地利、澳大利亚、墨西哥、韩国、泰国、荷兰和爱尔兰。它们对外贸易水平相对较弱,并且可以看出金砖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这四国在进行外部聚类时被分为一类,说明四国在对外贸易优势上差异较小。
4、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论断:
(1)综合考虑内部和外部聚类,在对外贸易优势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
(2)通过内部聚类分析,可以发现金砖国家内部在对外贸易上差距较小。
(3)虽然金砖国家近几年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增长,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4)从MS,RCA和TC比较来看,五国都有各自的优势:货物贸易中,中国优势主要是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巴西和南非主要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俄罗斯则在资源密集性产品上;印度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
5、结语
尽管金砖国家对外贸易总量迅速增长,但是占世界贸易和世界GDP的份额普遍偏低,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极其不相称。无论从世界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贸易竞争指数上来看,其数据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五国都应对各自在对外贸易上的劣势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通过提高服务及产品在国内三大产业中的比重,为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同时,均衡货物及服务业结构,增强在电子信息、保险、计算机、金融等方面的贸易水平,从而全方位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振辉,张师飒.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改革发展,2010,77(8):12-13.
[2]施佳烨,王佩,赵萍萍,周亚骐.金砖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J].江苏商论,2011,7:69-71.
[3]武敬云.“金砖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21-30.
[4]张念.金砖四国出口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5]冯跃,郑锋.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2):70-74.
一、概念界定
绿色壁垒是指以保护生物(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或环境为理由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
二、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一)绿色关税与市场准入。这是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产品的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国就对石油销售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 使进口石油比国内同类产品每桶多缴纳几美分的附加税。这种做法对保护国内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使生产商在控制成本的驱使下尽可能地少用进口产品。
(二)绿色包装和标签规定。一些国家对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进行规定,包括包装材质、包装方式、包装上的名词文字说明,另外还有绿色标签条例。这些规定无疑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成本,削弱其竞争力。而绿色标签规定就像是进口商品的“绿色通行证”,它是一种在商品或其包装上印刷的图形或标志,是由进口国的有关管理部门按严格环境标准审批并发给制造商的,如果进口商品上无此标志则不予进口。
(三)绿色技术标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水平较高,所以有时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一些苛刻的技术标准,贸易商品的生产过程没有达到标准就会被限制进口或是禁止进口。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达到这些技术标准比较难,有时会增加生产成本, 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绿色卫生检验制度。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贸易战的加剧,许多国家对商品的卫生检验越来越重视, 一些国家以卫生检验为借口来限制商品的进口。且要求进行检验的商品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严,这不仅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检验成本,而且限制了某些国家的商品进入。
(五)环境成本和绿色补贴。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借口, 认为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在成本之内,这就是环境成本内在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是不利的, 因为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没有承担环境治理费用的能力, 进而形成高环境标准产品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而一旦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给予这些企业环境补贴或优惠贷款的话,发达国家又会以此为名征收反补贴税。
三、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产品出口的市场和销路。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达到其环境标准、获取环境标志,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改造,会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优势削弱,丧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欧盟就提出进口的一次性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阀来避免儿童不慎使用的时候的危险,这就给国内的厂家带来了难题,涉及到了技术和成本的问题。
(三)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是我国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如果某些国家在新的自由贸易体制中肆意实行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对我国实现加快出口的战略目标将产生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必将减缓。
(四)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由于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因此,必须恰当处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冲击。
四、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是减少污染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力武器。我国关于环保的法律虽然对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应对绿色壁垒还远远不够,我国应完善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使企业节约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使之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动我国贸易的发展。
(二)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应对绿色壁垒。作为WTO成员国, 在面对绿色壁垒损害我国贸易利益的事件时,我国要依据WTO规则与有关方面进行磋商,向相关组织提出抗辩。我们要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绿色壁垒纠纷案,在磋商、调停无效的情况下,我国也要根据WTO有关规定实施贸易报复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已成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证,我国也应切实考察建立环境标志制度的可行性,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并逐步完善。使国内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能得到相关认证,同时对进口商品实施该制度又可以进一步保证进口商品的品质。
总之,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必然会受到一些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面对,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 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飒.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4,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效途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5F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7-0024-04
一、引言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它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所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内容。
目前随着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传统贸易壁垒影响的日趋缩小,形式上的合法性和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等特点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且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限制进出口贸易的障碍,我国产品的出口也深受其害。据统计,世界贸易壁垒的80%来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根据科技部2003年对天津、山东、江苏沿海三省市260家出口企业的调查,2002年有81.2%的企业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其中38.2%的企业出口直接减少,造成损失高达17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出口额的5.2%。[1]2005年5月10日,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表示,我国2/3的企业、2/5的出口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损失约200亿美元。[2]在此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外直接投资能在多大程度克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本文认为,在不同情况下,其跨越的有效程度是不一样的:当进口国实行歧视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对外直接投资的跨越能力比较强;当进口国实行非歧视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跨越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传染”现象可能会加大出口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跨越这一壁垒的难度。所以,企业应该有选择性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采取措施以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传染程度,从而提高其跨越这一壁垒的能力。
二、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途径
面对蔓延迅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少学者提出了很多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措施。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满足壁垒要求,具体包括充分了解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强国内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申请国际技术标准认证和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标准认证等;(2)规避或绕开壁垒,包括利用WTO规则和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内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调整出口市场,转攻第三国市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代替产品的出口等;(3)采取寻租活动,通过贿赂等方法获取进入国外市场的资格。[3]在这其中,有一些工作是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去执行的,出口生产企业真正可以选择的措施就是技术创新、对外直接投资和贿赂。
综合起来,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出口生产企业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之一。理由有:其一,认为出口企业在出口商品时,所遭遇到的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这一过程进行规避,即可以通过资本、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的输出等形式来规避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二,主要是从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角度解释: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几乎从未考虑过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由于贸易使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在没有外部经济、贸易障碍和信息成本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唯一最好方式”。只有国际贸易出现了摩擦和障碍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出现。[4]对此问题,海默在其著名的博士论文中也曾作过分析:为了逾越当时的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自由贸易协会两个贸易集团对外设置的贸易壁垒,美国一些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企业大量进行直接投资。[5]
三、对外直接投资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途径分析
作为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否所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都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规避?也就是说,对外直接投资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究竟为何?本文认为,进口国在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时是否执行歧视政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所选择的途径也会有区别,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进口国实行歧视性技术贸易壁垒。包括两种形态:(1)国民歧视,即只要求进口产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而不要求国内同类产品执行;(2)国别歧视,即只要求来自于某些国家的进口产品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对另外的国家则不作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程度是比较高的。
针对国民歧视,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直接进入进口国进行投资,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以进口国国内产品的身份进入市场,从而可以规避技术标准的管制。当然,这种结果的出现基于一个前提条件是:出口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虽然低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要求,但不低于进口国国内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否则出口企业即使投资进入进口国,也无法占领市场。针对国别歧视,出口企业可以考虑到没有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第三国国家投资生产,然后以该国产品的名义进入原来的市场,从而间接跨越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技术标准限制。这种方式比较多地表现为出口国向第三国出口零部件,然后组装成成品向进口国出口的简单加工贸易方式。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受到原产地标准、运输距离和成本以及第三国与进口国、出口国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若是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原产地标准要求比较高,出口企业就不能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贸易,而必须实实在在地在第三国投资生产,实现从零部件到成品的“实质性变更”。
2.进口国实行非歧视贸易壁垒。即进口国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法规和统一的合格评定方法、程序等,不歧视任何国家,也不歧视任何企业。这种状况更多地使技术标准回归到其本身的含义,而不是贸易壁垒层面的含义。在此情况下,出口企业必须决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以达到进口国技术标准的要求,因为若是简单地进入进口国投资生产而没有技术创新,则即使能获得进口国国内企业和产品的身份,也不能达到在技术上超越的目标。所以,其对外直接投资跨越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是否进行技术创新。这时,出口企业存在以下几种选择:
(1)不进行技术创新,也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是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消极的策略,在这个策略下,出口企业将不得不完全放弃原进口国的市场。不过,出口企业还是可以通过转移市场,即放弃原来的出口市场,寻找新的出口市场;或者通过国际商业贿赂等方式来维持甚至扩大出口市场,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传染性和商业贿赂的不经济性,使得这种策略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加强,采取这种选择的出口企业最终将会被挤出国际市场,甚至在国内市场也无法生存。
(2)不进行技术创新,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严格来讲,这种策略要求出口企业只是在国内不进行技术创新,在国外还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它根本没有生存的机会,也就没有任何跨越的能力。所以这种策略更多出现于这样一些出口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又不愿意白白丢失原有的市场,所以到进口国投资设厂,目的在于向当地厂商学习,及时掌握和提高生产技术,以达到进口国的要求。事实上,通过这种边投资边学习边进步的方式获得成功的跨国企业已经很多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并认为这是跨国企业在寻觅能够补充或增强自己核心优势时的资产。[6]
(3)实现技术创新,但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种策略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的对外投资实力但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的出口企业,特别是对那些中小型的出口企业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它没有对外投资和经营的风险,又能在技术上达到和超过进口国技术标准的要求。这不仅能维持原来的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扩大出口。但是,这种策略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压力全部集中在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上,要求企业不但能够及时地跟踪、获取国外的技术动态,而且要准确地掌握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情况。
(4)既进行技术创新,又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出口企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能力、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情况和国际市场状况,将二者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对外投资和海外经营,又有技术创新。这个策略起因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的时候却超越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决定到进口国国内还是到第三国进行投资和经营的时候,将更多地取决于国际市场状况以及进口国和第三国之间的关系。这个策略能将跨国经营和技术创新的优势合并,形成出口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更强劲的力量,对外直接投资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程度也是最高的。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传染性”加大了跨越的复杂性和难度
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否会保持不变还是会继续发展?这个问题可以扩展成两个方面:一是对外直接投资所规避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是否会变化发展?二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其他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出现?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因素将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难度。
根据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特征和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还是对外直接投资这一过程,技术性贸易壁垒都会有很大的发展,并且表现为类似于传染性疾病的扩散特征,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传染”现象,即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导致更多种和更大范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具体表现为:
1.从对一种(类)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到对多种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2.从一个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到多个国家设置同样的壁垒,也就是指其他国家效仿第一个设立该种技术壁垒而跟进设置类似技术壁垒。
3.对同一种(类)产品设置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到设置多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规定个别限量指标到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指标体系。
4.壁垒从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以及服务领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
5.壁垒从独立使用扩展到与关税、一般非关税壁垒一体化使用。[7]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传染特征既有可能源于产品生产技术本身的发展,也可能源于其作为贸易限制措施的特点,或者进口国不断衍生新的标准或者程度更深的标准或者范围更广的检测要求,或者其它国家基于担心第一个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将出口国的产品挤入其国内市场而跟进设置类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外直接投资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传染性的发展会产生一种强化效应,一方面,会进一步扩大出口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加大出口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难度,降低其跨越的有效性。
五、对外直接投资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跨越贸易壁垒是很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之一,但当对外直接投资被作为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主要途径时,其跨越的有效程度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其跨越的有效途径。
1.有选择性地对外直接投资。当出口产品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国民歧视或国别歧视的特点时,对外直接投资的跨越能力比较强。所以,出口生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该更多地选择这些领域的产品,以进口国国内产品的身份获得这些歧视政策的保护。同时,政府应该优先支持这些产品的对外直接投资。
2.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当进口国实行非歧视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对外直接投资只有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最有效地跨越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事实上,技术创新是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越强,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就越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跨越有效程度就越高。
3.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传染。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传染特征会加大出口企业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难度,降低其跨越的有效性,所以,预防传染或降低其传染程度是提高跨越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其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依据传染的特点作好预警工作;制定对应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体系,形成牵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传染的“制动阀”等。
参考资料:
[1] 江小涓等.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Ⅲ[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魏建国.中国货遭遇大面积技术壁垒[EB/OL].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511/150453289.shtml,2005-05-11.
[3] 冯宗宪,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企业[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二、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程度的类别划分
要考察国家的对外贸易发达程度,不能仅用进、出口额的高低来判断,因为进出口额也包含了其他一些经济指标(如人口、国土面积和GDP)的作用,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因此我们需要对众多指标的信息进行提炼,找到能够综合反映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程度的指标,并对具有不同对外贸易发展程度的国家进行分类,从而为下面两节的分析做准备。
(一)研究对象
中国以及2005年与中国贸易往来量高的前列国家(计算总解释比例接近60%,其中排除了香港占的16%,具体参见September2006,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DirectionofTradeStatistics),选取的国家见表1。所有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总额的60%。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没有将全世界进行划分,只是选取和我国对外贸易上经济往来频繁的一些国家,因为如果按区域划分,就会导致样品数太少,与变量数接近,聚类结果不会好。[2](P54-97)同时,之所以要选择与中国贸易往来量高的国家,原因之一是数据获得的便利,另一个是这些国家同时也是国际贸易中较活跃的国家,研究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基本方法
在聚类指标的选取上,我们主要用到四个指标的数据:各国对外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年中人口数和国土面积。其中各国对外贸易总额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年中人口数和国土面积三项指标用来消除经济总量、人口和国土面积对对外贸易总量所产生的规模(加权)作用,因此在选定具体的衡量对外贸易发达程度的聚类指标时,不采用绝对指标,而全部使用相对指标。本文所使用的聚类分析指标如下:人均GDP(亿美元/万人),人均对外贸易总量(亿美元/万人),每万平方公里总产值(亿美元/万平方公里),每万平方公里对外贸易总量(亿美元/万平方公里),对外贸易总额与GDP比值,人均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万人)。由于上述考察变量有一定的重复成分(重复的部分相当于对同一个指标进行加权),因此要对数据降维,这里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再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筛选因子的规则是特征根大于1。
(三)依据对外贸易特点进行类别划分
1.2005年数据聚类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规则我们对上述7个指标进行综合,选取了两个因子,它们能解释原有变量的85.46%的信息,解释效果比较好。再用这两个因子将16个国家聚类(先标准化数据,采用欧式距离平方,离差平方和最小法,层次聚类法)。将图2进行综合后,得到贸易发达程度聚类结果(分成三类):第一类:印尼,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韩国;第二类: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第三类:新加坡。2.2000年数据聚类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利用2000年的数据将16个国家聚类,分类结果与2005年完全相同,这表明了上述分类的稳定性,即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程度在2000-2005年间具有稳定性,16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基本处于三个不同的水平上。
(四)聚类说明
根据各项指标的汇总数据来看(见如表1、表2两张分类汇总图),我们发现,三个贸易类别的指标平均值差异都很大,可以用贸易发达的程度对该聚类进行解释:第一类属于对外贸易发展有待完善的国家,第二类属于对外贸易发展比较完善(发达)的国家,它的所有指标都要高于前者(除了对外贸易总额与GDP比值之外),第三类是对外贸易发展相当完善的国家,它只包含有一个国家———新加坡。从两张汇总表的数据来看,该国具有高产值效率和高贸易额效率(平摊至人口和国土面积上),显然,新加坡与其他所有国家的贸易发达程度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和别国作对比。
三、国际贸易组织参与度情况
(一)问题的引入
从以上分类的结果来看,不考虑新加坡(由于新加坡自成一类,该国的对外贸易比较特殊,因此在这里不将其列入进一步的分析之列),其它两类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一类以亚洲国家居多,而第二类以欧美国家居多。我们知道,在全球以及区域贸易经济组织中,欧美国家的活跃程度要明显高于亚洲国家,那么这是否表明:一个国家参加的贸易经济组织越多,贸易就越发达呢?如果这个设想是正确的,那么也就验证了国际贸易组织对国家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为了验证这个设想,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到2005年为止我们研究的15个国家在全球的几个主要的贸易经济组织中的参与情况。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14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德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韩国,美国,印度,中国。世界三大区域性多边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2个):美国,加拿大;欧盟(4个):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亚太经合组织(10个):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泰国,印尼,俄罗斯,美国,韩国。另外,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在国际贸易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3个):马来西亚,泰国,印尼。
(二)数据整理以及专家打分
利用如上的参与情况,可以将待研究的15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组织参与程度进行专家打分。
四、外贸类型与贸易组织参与度得分的对应分析
如前所述,在第二节的分析中,除去新加坡之外,根据对外贸易相关数据,使用聚类分析法将15个国家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有待完善的国家(记为类别1),即对外贸易较不发达国家,包括印尼,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韩国七国;第二类是对外贸易比较完善的国家(记为类别2),即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八国。同时在上一节的分析中,使用专家打分法将各国贸易组织参与数据进行综合得到了相应国家的国际贸易组织的参与程度得分,分值越高表示参与程度越高,这里的得分数据不同于前面的类别划分数据(定类数据),属于连续变化的定距数据。
(一)基本分析思想
按照文章开头的设想:一国参加的贸易组织越多,对外贸易就越发达(当然还要考虑国际贸易组织的成熟程度)。为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分析,这里使用列联表对应分析的方法,构造一个交叉列联表,其中“行”表示聚类的类别,“列”表示贸易得分。并且这张列联表要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分值越高,其趋向于归入类别1的程度越高的趋势,如此也就证实了更多地参与国际贸易组织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设想。
(二)数据预处理
为了使数据与相应的分析要求匹配,进行列联表对应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由于列联表对应分析要求行列均为类别属性,并且频数列列表中不能出现频数为0的单元格,必须对国际贸易参与程度得分进行合理的二元化处理。经过几次试算,确定以得分4.5作为临界值,总分值<=4.5为第一类,总分值>4.5为第二类。[3](P450-483)于是,将第二节分析得到的贸易发达程度类别(分别为类别1和类别2两类)与第三节分析得到的贸易组织参与分值类别(分别为<=4.5和>4.5两类)进行频数交叉列联。
(三)对应分析基本结果
按照对应分析的思想,行列分类类别最小值为2,故最大维度是2-1=1,因此仅使用一个维度就能够综合列联表的全部信息。通过行和列的各个类别在这维度上的相对最标,我们能够发现列联表中的行与列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一国的外贸发达程度与其国际贸易组织参与度的内在联系。行的“第一类”得分接近于列的“分值<=4.5”,而行的“第二类”得分接近于列的“分值>4.5”,从而认为贸易发达程度与国际贸易组织参与程度有较高的关联度。同时行和列的不同类别分值差距较大,说明在对应分析之前的行和列的划分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这里得到的对应分析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四)结论以及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体立足于全球贸易经济,选点式的对16个国家的对外贸易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更多参与国际贸易组织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一结论对目前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从中国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可以说,相对于参与其他国际贸易组织而言,入世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入世对于中国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不同的学者对于中国入世说法不同,有人认为无歧视待遇原则和关税减让不仅能够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外贸发展,也为国内改革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学者关注于中国当前对外贸易中日益增多的一系列经济摩擦问题。[4](P105-140)那么入世究竟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与前面这些流行的探讨问题的方式不同,我们这里并不具体针对某一贸易具体现象来衡量中国入世的利弊,因为这样反而会使许多简单问题复杂化和不确定化。通过这里对应分析的得到的结论,我们更加肯定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其他贸易组织)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非仅仅只是一个虚设的头衔,这样也可以免除了许多不必要的是与非的纷争。同时针对以上的对应分析,为了更加深入的发展中国贸易经济,笔者认为中国在未来国际贸易组织事务中应该保持如下的原则:
1.促进已加入的国际贸易组织的完善程度
在本文的分析中,贸易组织完善程度越高,赋予的专家权重越大,从而国际贸易组织参与程度得分也越高。在表3种列举的5个国际贸易组织中,有中国参加的是WTO和亚太经合组织。其中WTO到目前为止已有相当数量的成员国,是所有国际贸易组织中最完善和发达的一个。相比于WTO而言,亚太经合组织则是一个“较为松散的地区性经济论坛”,目前“该组织早先极力倡导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有所放慢”,从而阻碍了亚太经合组织的进一步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外贸得益。为此,中国作为其成员国之一,应努力推进其“在本地区建立一个强劲和开放的市场以支持经济增长”。[5](P99-104)
2.积极加入其他现有的国际贸易组织
目前,中国仅仅只参加了WTO和亚太经合组织两个国际贸易组织,还有相当一部份国际贸易组织中没有中国的席位。争取加入这些国际贸易组织能够更好的解决贸易壁垒等一系列现存的贸易问题,从而促进中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同时也要考虑成本(会费)和收益(本国对外贸易的促进)之间的平衡。3.参与建立新的国际和区域经济贸易组织中国可以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其他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发起新的国际贸易组织。可以看到,在国际贸易中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盲点,已有的国际贸易组织并不足以涵盖这些国家。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组织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本文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所学和掌握资料的局限,在分析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现列举如下: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竞聘写作网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有形货物贸易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的贸易。为便于统计和国与国之间进行协调,1974年联合国秘书处修订了1950年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现行实施的是1974年修订本。在该版本中,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 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3-0001-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仅20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无足轻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7 067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大国。从1978年至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80多倍,年均增长17.1%,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在世界贸易中所处地位不断上升。伴随着对外贸易额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也在不断转换。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演进趋势,把握其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对于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进而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分析
1 工业品成为主要对外贸易商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高速的对外贸易增长,使得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的比例显著上升。上世纪80年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整个出口的比率高达50%以上,而进入90年代,纺织、机械等工业制成品的份额迅速上升并占据着出口商品的主导地位。199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74.8%,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为20.18%。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规模首次突破5 000亿美元大关,达5494.3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56.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达2814.9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9%,全部工业品的出口已经占到整个商品出口的94.5%。
另一方面,进口的商品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口产品中工业制品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左右的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市场上油价的大幅上升及国内投资过热,使得一部分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进口大幅增加,进口产品中工业品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工业品占据主导地位的进口结构并没有多大的改变,2006年进口商品中,工业品所占的比例仍然达到76.4%。
2 美国,欧盟及东亚是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市场 从中国贸易的地理方向来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今天的主要市场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出口来看,改革开放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地区一直是中国大陆的主要出口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香港作为大陆出口市场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欧盟地位的上升。其中,美国市场的比重由1990年的8.3%上升到2006年的21%,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次分别是欧盟18.8%、香港地区16.0%、日本9.5%。另外,从进口来看,尽管日本、欧盟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进口伙伴,但来自韩国、东盟、台湾省的进口近年来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已经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从贸易总额来看,2006年,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接下来依次为美国、日本、我国香港地区、东盟、韩国、我国台湾省。上述7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4.4%。
3 加工贸易的比例在不断扩大 加工贸易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1978年广东承接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至今,中国的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1979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2.35亿美元,只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4%,至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增至5103.7亿美元,是1979年的2140倍,占整个出口贸易的比例高达52.7%,中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了世界加工贸易大国。换句话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从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然后在国内加工成制成品或者半制成品再出口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拉动中国加工贸易高速增长的主力军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通过对中国的投资,一方面引发了中国大量从国外进口机械设备,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而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又进一步推动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外商投资与加工贸易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不仅是加工贸易,事实上,伴随着中国吸引外资的急剧增加,外资在中国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也在迅速提高。1985年,外资企业所占贸易的比重尚且不过3.4%,而1990年则上升到17.4%,1995年达到39.1%,2006年则上升到47.9%,达到创纪录的8435.5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分析
1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测算 衡量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许多指标,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来测算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对外贸易商品的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即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若指数为正值,表明该类商品为净出口,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指数为负值,表明该类商品为净进口,不具国际竞争力,若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为了使分析的结果更具国际可比性,本文对贸易商品的分类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我国的贸易商品分为九大类,即SITC中的0~8类,不考虑其中的9类商品“未分类的商品”。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商务部商务统计的有关资料,笔者对1980~2006年中国贸易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的结果如表1所示。
2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 从以上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及九大类贸易商品TC指数的分析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化呈现出如下特点:
(1)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力的基础是比较优势。从上面中国Tc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以外,中国在0类、1类、8类商品TC指数一直保持大于零,显示比较强的竞争优势,0类、1类、8类商品主要包括肉及肉制品、饮料、服装、家具等商品,这些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8类商品,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其TC指数持续保持在0.5以上。这说明这类产业一直保持着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业之一。在此类商品中,服装、鞋靴、旅行用品、家具等我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但在科学仪器及摄影器材等技术含量稍高的商品中,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偏弱,其TC指数仍小于零。5类、6类、7类商品的TC指数除了少部分年份以外,基本上为负数,显示中国在这类商品上缺乏国际竞争能力,而这类商品大多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3%,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这种
现状决定了中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国外投资、承接国外公司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是分不开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表现为比较劣势,这是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的基本现状。这一点适合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与技术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说明中国工业产品的对外贸易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原理。
(2)原材料、燃料等资源短缺的状况越来越严重。2类、3类、4类商品主要包括木材、纸浆、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等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资源密集型产品,TC指数大多小于零,且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表明中国原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低,并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前,包括木材、纸浆、矿物燃料在内的原材料、燃料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内的供应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已经成为原材料、燃料的纯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完全丧失了竞争优势。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展开,原材料、燃料等资源短缺状况将不断恶化,对外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将成为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中国初级商品TC指数基本是正值,而工业品的TC指数基本上为负值,说明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出口国内尚且不是十分充足的原材料、能源、食品等初级产品换取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包括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在内的工业产品。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初级商品TC指数转变为负值,而工业品的TC指数转变为正值,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转而从国外进口国内不足的原材料、能源,出口工业制成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7类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在2003年以前一直为负数,但一直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国际商品市场上,尽管没有竞争优势,但总体竞争力呈现持续上升。进入2004年,第7类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首次上升到0.03,表现为正值,而2006年更是达到0.12,显示出一定的微弱竞争能力,表明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已经处于产业内贸易状态。鉴于机械及运输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机械制造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产业。
三、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不断提升整个中国的产业竞争力。而要促使整个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将现阶段的产业竞争力与将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有机的结合。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竞争力提高可以满足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对外贸易方面的需要,但这种利益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利益。而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地上升才会给中国带来动态的利益,促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但这种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以产业竞争力作为支撑,否则就难以持续。基于以上的考虑及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优势的变动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应该是在继续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劳动生产率发展潜力很大的产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继续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的迅速上升,国内有关今后中国应该放弃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转而实施赶超战略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上面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国际贸易分工中,仍然是以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为基础。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仍以纺织服装、玩具、杂品等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分工合作,既是缓解中国就业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取得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离开了这种基础,中国的对外贸易将失去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2 积极扶持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这并不等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只能局限于按照比较优势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由于经济发展必然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产业的不断升级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离开了产业的升级,经济发展迟早会走向停顿。改革开放以前,原材料、能源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今天,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进口原材料、能源,出口工业制成品。尽管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是中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将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中国也不可能一直是一个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劳动力工资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现状来看,我国的机械、化学、金属制品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不具备竞争优势,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部分商品已经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撑是不现实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应该是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重点发展的行业。环顾世界经济大国的现状,其产业结构无不是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因此,我们必须动态地去把握和运用比较优势战略,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杂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对于我国目前尚没有绝对竞争优势,但与国际上的差距不是太大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给予积极的扶持。
从上面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持续上升,近年来的出口量已经占据了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相当一部分的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竞争力达到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已经初步具有参与全球国际分工的竞争能力。对于这样一些新兴产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该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与引导,促使这些行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改善工业产品的品质,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在不断追求动态比较优势中获得更多的动态利益,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根据积极扶持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这样一种对外贸易战略,除了扶持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以外,目前中国需要重点保护的国内工业部门还有:化工、飞机制造、计算机等产业。我们应当动用可能使用的一切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将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保护好。
为此必须对目前的关税和其他各种对外贸易政策作重大调整。目前我国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是鼓励企业使用外国产的设备而不使用国产设备,鼓励企业使用进口飞机而不使用国产飞机,这种状况不应当再持续下去了。
3 充分利用国外能源、原材料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人口与资源大国,但能源及相当一部分原材料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铁矿砂、氧化铝在内的40多种大宗矿产基本上都处于紧缺状态。铁矿砂、氧化铝进口依赖度高达45%,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约占国内消费总量的40%,石油资源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和不稳定要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原材料的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高耗能、大量使用原材料的工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降低。在我国目前贸易顺差比较大、外汇储备比较充分的条件下,对能源、矿业产品等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可适度减少国内生产,充分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到国际市场去调剂供需缺口。在这一点上,中国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减少对本国领土上的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适当地将本国的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储存起来作为应付重大国际危机的战略储备。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与把握我国在能源、原材料资源禀赋上的劣势。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能源的结构,提高能源、原材料资源的利用效益,促使中国的工业和对外贸易结构逐步从以大量消耗资源、原材料为主的粗放型加工工业,向节约能源与资源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高科技产业等效益型工业过渡。
4 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产业内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加速了资本的相互渗透,温特主义(Wintelism)与跨国生产网络(CPNs)的形成,促使各国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按照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分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国在产业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产业内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参入到了全球的产业内贸易。尽管目前我国的产业贸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主要是以成本和相应人力优势为基础的,但由于产业内贸易可以形成产业集聚、充分享受规模效益,不仅如此,机电、运输设备、IT等实行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大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因而以机电、运输设备、IT为龙头的部分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将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充分利用全球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展的条件,积极学习贸易伙伴在工艺创新、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点,作好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以此成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动力。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二、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3-0092-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3.015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贸易规模迅猛增长,随之而来的是CO2排放的急剧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部门作为我国对外贸易、CO2排放源的主体,面临越来越大的CO2减排压力。借鉴Grossman and Krueger [1]的经典分析框架,对外贸易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机制影响东道国生态环境。其中,研究对外贸易技术效应对我国工业CO2排放绩效的影响,对于低碳技术的国际转移与扩散过程中技术途径的优化和我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