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8 14:46: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谈谈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分析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实际科技创新过程中,只有认真做好金融分析工作,在整体上把握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才能帮助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主要指的是在科技领域内的不断发展和突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科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主要说的是,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知识的全过程。所说的技术创新主要指的是,企业通过应用创新知识以及创新技术和新工艺或者新的生产方式,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实力,生产开发出新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以此实现占据市场,获得市场经济效益的目的。
但是在企业实际科技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以及出现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人才的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科技创新中缺少人才,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发展速度以及创新进度。(2)资金的短缺,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实际工作,而人力物力的投入是要以资金作为保证的,缺少资金的话,就会阻碍企业科技创新的脚步,这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3)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不到位。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一定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以及创新改革目标,如果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做不好的话,就会增加企业的潜在危险。如果对科技创新的融资环境,不能做好相应把握的话,就会影响整体公司正常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来说,科技创新主要以投入各项专利技术为主,公司固定资产十分有限,也没有可以进行抵押银行的固定资产,如果没有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就会影响企业现金流通的稳定性以及未来还款能力及贷款的风险等,因此企业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进行相应的融资。
二、企业科技创新中金融分析的主要内容
1.金融可以分为广义上和狭义上两种定义。广义上的金融,主要指的是一切和信用货币的发行、结算和兑换有关的经济活动。狭义上的金融主要指的是信用货币的融通。总体来说,金融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货币的发行和回笼以及存款的吸收和付出。金融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金融交易的本质是信用交易;交易要以货币为对象;金融交易可以发生在任何经济成分中间。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和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打交道,尤其是对于企业科技创新阶段,金融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外部力量,金融主要通过提供资金供给以及风险管理和约束等功能,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2.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政策
金融市场主要指的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使用者双方,通过具体的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形成的融通资金市场。我国目前还是处在中介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体系。商业银行是我国资金融通的主要手段,股市融资占比比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股票市场分层体系太过于单一化,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当前,我国股票市场主要是主板市场,主要是帮助大型国有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而一般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则没有上市的资格。对此,我国虽然在2004年以及2009年年底推出了中小企业板以及创业板市场,作为对主板市场的综合补给,可以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减少了企业融资资金短缺现象,但中小企业板以及创业板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企业需要资金多,而政策所提供的却大多不够,所以,导致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一直数量不多。
三、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金融分析的重要性
1.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适应当今的金融环境和金融制度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相对集中,主要表现在大银行很多,小银行很少,而大银行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服务时,信息和风险控制的资金成本比较大。所以,企业科技创新中,风险高以及融资困难是面临的主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针对这一情况,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对企业科技创新提供风险担保,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科技创新。我国近些年也逐渐学习西方国家的政府政策,也开始设立政策性银行,来帮助科技创新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从整体上来说,金融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帮助政府实现金融业的目标,而制定的相应金融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产业技术手段等,为相关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政策。但从微观上来讲,金融政策对于很多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政策对企业财务税收以及融资方面的影响。近些年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以及优惠措施,具体来说主要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量,利用财政贴息以及政策性担保融资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此外,还设立了相应的投资引导基金等。
2.金融向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所有创新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融资困难。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于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有着重要依赖作用,不论是在控制还是不控制企业资金投入其它来源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资金贷款,对于企业进行技术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都十分明显。我国金融机构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风险范围内,为企业基础科技创新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时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
3.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金融体系的重要性
1、农村小学发展科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农村经济制约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知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仍然没有被广大群众所认识, “重知识、轻科技”的观念还存在,小学生大多经济较差,课外阅读量较少,科技知识欠缺、科技意识淡薄,自信心不够等。只有把这些错误的观念和现状改变,科技教育、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快速的开展。因此更新家长和师生思想观念,让他们对科技感兴趣,让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从而认识到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是我校推进科技教育前提和保证。
2、加强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氛围
首先,我们学校为了保证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成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计划,并建立激励机制,配备包括少先队和科技辅导员在内的专项活动人员,形成较强的指导力量。其次,学校邀请专家来校介绍,与县科协联系开展科技知识讲座,指导科技活动的开展。各班级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广播、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科技新闻、动态和成就,使学生们在校园就能感受到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气息和步伐,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最后,科技活动的开展除了与课堂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外,主要还是利用课余时间,因此我们就要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学校开展活动,我们邀请家长来参加和指导,学校取得成绩,与家长一起分享。正是由于学校科技活动做到了有领导、有组织,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形成了浓浓的氛围。
二、思想上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学校以学科为根本,以课外活动为基地,以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了解研究方法为目的,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中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去实施科技教育工作。第一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第二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积极性,使之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激励。第三要以实施创造性活动为过程的德育特色,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为任务的学科教育特色,以培养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为目的的科技教育特色,以创新教育为主线的科研特色。第四要以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创造思维为根本的学科教学渠道,以训练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的活动课渠道,以激发兴趣、强化科技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渠道,以“科技活动月”为载体的成果展示渠道,以创设素质教育环境为导向的隐性课程渠道。
三、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新形式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为学生的创新性活动提供良好的舞台,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
我们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可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电饲养、种植、花卉、缝纫、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制作科技作品,提小建议、进行奇思妙想、搞小发明、小改革、成果展等,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头脑,提高开展活动的水平与质量。
四、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科技素质,我们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农村大多数学生家里养殖猪、鸭、鸡,种植农作物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科学小实验或小观察,这样学生既有条件做到,又有实用价值,兴趣会更浓,也可以得到有经验农民的指导,同时促进农村学科技、用科技。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真理、勇于献身的精神,有利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各种小实验实践操作,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过程,同时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不能想当然去代替科学的事实,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和正确的科学态度。二是创设科技教育的现实情景。实践证明,只要努力营造科技教育的情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每一次演示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参加操作,营造多思考、多提问、多探索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对有创建的要及时肯定与表扬。这样通过直观的手段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又让学生的科技意识变为现实,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识、方法和品质。另外,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大胆设疑,善于发现学生所提疑问中探索的火花。如数学课中,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发展过程。教师鼓励学生用与教师不同的方法解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好方法。三是多种活动培养兴趣。农村小学要立足农村,在校内外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争创新的良好风气,可通过课堂结构调整、课外科技活动,为师生开辟一个新天地,组织参观、考察、采集、竞赛、实验、讲座、奇思妙想等多种活动,在广阔的社会环境里接触自然,接触实践、接触社会,为师生营造浓浓的科技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强化,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催化剂,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孩子生活在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你必须发现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大展拳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从而锻炼他们,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激起“我也能学好,我也行”的强烈上进心。
参考文献:
[1] 唐汉成;《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10
关键词:项目驱动;研究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主席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1],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竞争能力,大学创新能力的标志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必要。目前大学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尽管理工科也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但由于扩招之后,学生众多,因此学生的实习环节很多也是基于形式,学生只是了解专业知识的皮毛。另外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大众教育,以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理工科学生,特别是类似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出去之后,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进快上手单位的工作,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增强及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思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观念,学生基本是以课堂为主,基本没有机会参加科研项目,因而学生尽管在校成绩很好,可是去了单位之后,往往很失落,面对实际的工作有时会无所适从。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推广之后,使得这些情况略有改观。因此大学生在校时创造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思考的能力很有必要。
2. 基于科研项目驱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将科研训练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真正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充分融合,能够使大学生在课堂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2]。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课题的来源、其次参与的学生的要进行选拔组团、而且选择合适的课题、然后在进行实施。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课题的来源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在项目和课题研究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3]。在大学阶段培养和激发的创新能力将会成为以后工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合理的课题来源。
目前大学的科研项目基本有三种: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科学研究型项目,后面一些科研项目基本是来自企业,是源于工程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保证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和创新性。而且这些项目的主持人最好给学生在上课,通过课堂理论的讲解,阐述某个学科存在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再去参与子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指导者是我们的指导教师,因此指导教师的选择及所发挥的作用
项目支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改课题(N1885013219)
作者简介:赵晓莉,女,汉族.研究方向:固体废物资源化.E-mail:
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好坏。指导教师要按照要求起到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熟悉并了解科研创新的一般性规律。同时要具备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改革实践中做出重要表率,并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开放性和民主性原则。不断在大学课堂中融入人类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知识,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师要做科研创新的模范,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将科研心得传授给学生、将科研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出学生科研创新的潜质。
2.2 科研课题小团队的组建
通过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及学校资助一些大学生创新训练类的项目,号召一些有科研热情、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或者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应该对报名参加的大学生进行选择,一般可以选择从大二开始的学生,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并参与与其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刚开始时学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因此知道教师需要耐心地教导他们,并指导他们查阅相关文献,深入的去了解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导他们深入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并正确操作基本实验中的玻璃器皿。注意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情感的培养,因为没有科研兴趣,就没有科技发明的热情,更不会有科研创新性。因此,对于引进来的学生,正确的科研创新价值观、科研责任感和科研道德感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每年都会有新生力量参与到课题中来参加科研训练,因此通过训练后的高年级学生将指导新进的学生熟悉整个实验过程,从而再进行相对独立的科研训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3课题的设置
科研项目研究是为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工程实际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系统问题。因此老师在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的同时,要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解,根据不同的学生专业方向或者兴趣去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向[4]。科研型的驱动课题,在研究细节上必须合理的规划,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参与的课题,可以是老师课题的一个分支,在此过程老师需要耐心指导学生精心设计其技术路线,研究方向和操作步骤,使学生在参与过程有挫折但是又不至于有很大的挫败感而伤其斗志,这样在设置的课题学生参与进来,既不失其创新意义和探索价值,又不至于无的放矢,而且也便于后期指导。总之,此类项目设置的宗旨就是用科研项目中所包含的科学问题吸引并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适当辅以研究生作为助研,鼓励和引导本科生组成创新团队,在科研项目研究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3. 实施案例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级学院也提供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条件,鼓励大学生申请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一般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老师的科研项目方向,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选择感兴趣的可研究的子课题方向,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查阅方法等。同时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指导学生熟悉文献查阅、研究方案制订、设备操作、论文撰写、PPT制作、报告编写等,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强烈的责任心、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坚忍不拔的耐心。近几年来,通过这种以课题组模式为驱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性项目的实践,发现凡是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科技创新兴趣和热情也明显提高,通过这种课题组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大学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当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状态,时机成熟后,指导教师将积极鼓励他们去申请校级和院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其中近几年有10余名同学保送到外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而且根据信息反馈,外面的学校对我校保送的学生动手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也颇高。
同时,到目前为止,我院指导大学生承担校及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数十项。同时,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对于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科研训练室的开展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得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加的自信,同时学习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科研所产生的兴趣也更加的浓厚,一到下课时间就全身性的积极投入科研训练,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这些科研项目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不断的培养和增强、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5]。
4. 总结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6]。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属于项目驱动型培养模式,其重要性在于增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7]。根据我校的实践证明,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情况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关键是老师要引导好学生,能够鼓励学生去参与进来,这样学院老师所承担的很多研究项目都可以成为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驱动课题资源。同时可以将项目中的需要解决额的问题和研究方法经过精心设计,设置为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题,作为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平台,这也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探索中的有益尝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杨帆 朱晓东. 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1,4:24-25
[2] 姚文轩,滕召胜. 运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94-96
[3] 荣,常云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4] 徐小军,建忠,潘存云等.以全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3):111-113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2-01
1 引言
企业科技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众多的科技成果、科技资料也不断涌现出来,从而为企业科技档案增多了很大的数量,像过去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远远已不能满足当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更谈不上再转化为生产力了。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企业推进科技进步的需要。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一种连续的社会活动,其科学研究离不开参考、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同时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而科技档案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它向公众传递的知识和信息。所以,至于科技档案信息化的研究,它对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和促进科技进步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2)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自主创新的需要。在企业科技活动中,继承和创新则是科技活动永恒的主题,而创新又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关键。信息则是创新的诱因,科技档案则是一种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它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奠定基础、启迪思维和激励人们不断探索的作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于避免科研的低水平重复、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率和建设新型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自主创新的迫切需要。
3)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企业将科技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并建立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则能充分体现科技档案“管理在于利用”的目的,也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的重要手段。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加快企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效。
3 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涵
1)科技档案的概念与内涵。它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等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简捷的说,科技档案就是在科技、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科技信息及其载体;科技档案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过程和实体,是一种真实的历史记录。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如何充分开发科技档案这个基础性的、原生性的信息资源,使其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需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要做好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以便为企业再利用。
2)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实质上,它就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充分运用于科技档案的整理、保存、管理和提供利用等环节中,以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系统化和网络化。而其中的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则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只有加强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才能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满足企业科研工作者对科技信息的需求,这也是当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4 企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措施
企业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上,也是一个长期的而又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它包括各类标准规范的制定、档案信息的组织与存储、档案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数据存储服务器和提供数据检索服务的软硬件平台的建设,以及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和团队,甚至长效服务机制的形成等。
1)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措施。在企业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上,其包括元数据格式规范、管理规范和业务工作制度。①要制定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标准与格式规范,并明确档案数据库的存储与访问方法。其中包括各门类数字化档案元数据的组成、结构、描述方式、著录规则与要求;各种类型档案内容(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以及非结构化信息)的描述方法、格式要求、存取方式,以及访问机制等;档案内容与档案元数据之间关联模型的定义、检索方式的确定;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内容对象的分级存储、统一管理、集成共享方式和要求。②要制定档案数据库建设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并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操作方法。它主要包括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步骤、方法和要求;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存储、离线备份和灾难备份与恢复的功能、性能、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规范、备份方式和要求;备份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方法等;档案数据库的原始性保障措施,并规定如何采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技术确保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凭证性作用;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授权访问制度,并定义开放档案、控制使用档案、档案的分类存储和授权管理与访问制度。③要制定档案数据库建设的业务规范和制度。就是说明确接收数字化档案信息和开展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工作要求。它主要包括数字化档案的归档、移交、接收的工作制度和内容、范围、方式、方法,以及安全保障等。
2)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滚动建设措施。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滚动建设上,主要包括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以及数据著录、数据处理、数据整合与数据备份系统的建设方面。①数据库平台则是指存储档案数据的软硬件存储系统,包括网络存储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使用。而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取数据的软件平台,多门类档案数据存储方案的确定和实施,以及数据存储系统的升级、维护与持续服务的计划和工作要求等。至于档案数据存储系统的建设,主要涉及需求分析、方案确定、设备的购买,以及与服务器的连接等内容。网络存储设备一般应与服务器的购买同步来考虑。多数服务器供应商可提供存储解决方案,并能提供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之间的集成和互联。②数据著录系统则是获取档案信息的门户应用,它包括档案内容信息、档案目录和标引等的录入、修改、保存以及电子文件的上传等内容。对于著录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将标准规范加以实施,在数据入口处将不合规范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真正将符合档案管理和保存要求的数据捕获到数据库存储系统之中。③系统是实现批量数据导入、导出、挂接和规范性校的自动化数据著录系统,它由技术支持人员完成的,系统的建设需要根据档案业务工作的需求,总结和预先定义数据处理的标准及自动处理规则。④数据整合系统则是在数据处理前,根据档案资源管理的需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规范化处理,这便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⑤数据备份系统建设的目的就是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所以,根据备份方案的不同,可以采取在线备份、脱机备份两种模式。在数据备份系统建设中,一要建立实施备份的软硬件支撑平台系统,二要制定备份的策略和计划,并在工作中实施和维护。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备份的数据实行全面的管理,其内容不可缺失。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就要融入先进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服务效果。科技的飞速发展,科研工作再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强烈,科技档案的利用也就会越来越多。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这就可以使科技档案在科技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效果,倍显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郑直.谈谈档案管理数字化[J].兰台世界,2006(2).
[2] 刘俊凤.关于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科技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开展有关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课题探究活动,每一项科技实践活动都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以及多种多样的紧密围绕主题的活动形式。活动的质量如何、能否成功,选题是关键。选题是开展活动的起点,关系到活动的成败。题目选得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辅导学生参加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科技实践活动时,首先应把辅导力量重点放在选题上。选什么样的题,也决定着科技实践活动的活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时选题要做到深思熟虑,考虑多方面因素,有针对性的选题。主题确定,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可随着每年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开展,经常参加大赛的学校,选题是不能重复的,所以选题面就越来越窄。以什么为内容?选什么样的题?就成了辅导员最伤脑筋的事,现在结合自己开展多年科技实践活动的经验,谈谈在小学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时选题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切合学生实际,选题易小不易大
在小学阶段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由于是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时选题易小不易大,便于操作。小的课题,能让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选择,自主的发现去探索、积极思维的去创新,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调动孩子们积极参与,了解社会。如果太大的话,超出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和知识水平,那么活动就很难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围绕热点问题,选题要新颖独特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瞬息万变。发展越快,出现的热点问题越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根据一定时期的热点问题确立活动主题,组织学生在课外实践体验,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了解社会热点,掌握时代脉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选题时,我们可以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或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选择活动主题,如社会的生产、消费等;也可以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选择活动主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还可以围绕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选择活动主题等。
第三、根据当地条件,选题要有地方特色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所以在选题时还要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确定活动主题,选择科学的方法开展科技实践主题。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热爱家乡的教育活动。活动内容的安排从本地区的经济、科技实际出发、向学生普及实用技术、开展生态环境调查等,引导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四,考虑社会效应,选题要有科普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01-02
随着现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行业由原来对单纯理科或工科人才的需求转变为对兼具理、工两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一些领域的理学与工学之间的界限也渐趋模糊,随之出现了一些结合理学和工学特点的新兴学科和专业[1]。此类专业可以授予理学或工学学位,不同高校的培养可以有所侧重。这给予了人才培养一定的灵活性,同时也对大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2]。
传统理学和工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理学基本属于科学的范畴,而工学基本属于工程技术的范畴。理学重在培养探索未知、认识客观世界的人才,而工学重在培养掌握技术方法以改造客观世界的人才。在培养模式上,理科专业更注重掌握厚实的基础理论,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学分较多,学生在基础研究上更具潜力;工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实践环节所占课时更多。而对于具有理工结合特点的专业,并非理科与工科的简单相加,而应是有机的结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就是具有此特点的一个典型专业。由于其涵盖多个前沿科技领域以及行业发展迅猛的特点,对专业人才也具有更高的要求。对本科院校而言,要办好此专业,便需要培养同时具备较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适应行业发展和实现自我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可参与基础科学研究,也可从事工程上的系统设计和器件研发,以及胜任管理、技术咨询等相关工作。设计培养方案时,应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设计,使学生在扩充知识的同时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方法论和工程方法论的要旨兼而得之[1,2]。此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3],其目的并非单纯强调和实际工作相关的职业技术式实践,也并非单纯科学规律验证的教学式实践,而应是紧跟科技热点与行业前沿步伐的创新性实践。下文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开设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和体会,谈谈对理工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我们认为理工结合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应包含以下四个重要环节,如下所述。
1 第一环节:注重实践体会的专业引导
如今许多高校对新生教育以及专业导论课都逐渐重视[4]。专业导论课虽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但对后续的专业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妨将之作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专业导论课肩负着引导大学新生了解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什么、能干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未来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涯的重任[4]。其中关于所学专业能干什么这一实践性的问题通常最受学生关注。而对于具有上述培养要求的理工结合专业,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我们认为一门到位的专业导论课应该注重利用实践体会进行专业引导,并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导论课的第一讲通常是对专业建立和发展背景、培养计划与目标、本专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等问题的介绍,但枯燥的讲述通常效果不好。我们的做法是适当穿插本专业的行业应用例子进行讲述。其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与后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新生最易感到迷惑的问题,应予重点解释。这一讲以专业负责人讲述为主,结合高年级或已毕业学生的讲述更为有效。
其次,邀请企业工程师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相关行业结构以及专业人才需求,与学生交流职业发展规划经验。企业的一线人员拥有不同于高校教师的行业视野,所介绍的内容更具实践性和说服力,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此外若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和产业展会,以加深对专业及行业的认识。例如每年秋季的深圳光电技术博览会就是我们光电信息专业很好的实践学堂。
最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尽早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训练专业技能,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下文讨论的实践环节做好引导和铺垫。
2 第二环节:模块化、注重综合设计性的专业实验
专业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常规化且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在知识快速更新的背景下,高校希望开设的专业实验项目越来越多,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内如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有效的锻炼,这本身就是各专业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的做法是在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模块划分的基础上,将所有实验任务,特别是理论课中附带的较为零散的实验项目进行统筹整合,使实验学时和实验教学资源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例如将光电信息专业的基础光学实验、几何光学课内实验与物理光学课内实验整合为工程光学综合实验,将激光技术实验与光信息处理技术课内实验整合为激光技术与应用实验。整合后总实验学时不变甚至更少,但因同类实验可以连续进行,也避免了不同课程间的实验项目交叉重复(如原来基础光学与物理光学实验都含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内容),实验锻炼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实验课中应合理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传统利用成套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条纹测量的实验可以改为利用光学元件自主搭建干涉仪并进行测量。这种改变有利于使培养综合工程素养和能力的目的得到实质性的体现。此外,主干实验课的项目应在经费允许的基础上紧随科技热点与行业前沿步伐适时进行调整,这需要与一线企业保持一定的学术交流和沟通。
3 第三环节:高质量的课内综合实践锻炼
这一环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阶段性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见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
对于理工结合的专业,要求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兼而有之,而两者间的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阶段性的课程设计便显得尤其重要。它通过实践应用使学生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特别是系列专业课程形成的知识线索得以融会贯通,并促使知识向技能转化。我们在光电信息专业设有光电子课程设计,便是对工程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程的一次阶段性实践锻炼。在课程设计中,指导老师应注重设计题目的综合性,使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全面地得到应用。设计过程检查和答辩验收也需把好关,以保证实践锻炼的质量。
专业实习(见习)通常被认为是最直接的专业实践环节,但前提是实习基地与专业对口,并能提供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高校实习基地的质量与数量受很多客观因素影响,此处不作讨论。
毕业设计(论文)可认为是对大学所学的一次最终检验,对于理工结合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更是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首先考虑运用了基础理论或原理的综合设计性课题。当然,对于偏重理论研究或偏重应用实践的学生应该因才出题,还应鼓励合理的学生自拟题目,鼓励创新思想。此外,检验并不是最终目的,应做到通过检验促进提高,促使学生尽早进入课题准备工作,及时通过学习弥补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4 第四环节:贯穿大学各阶段的课外科技创新训练
从开始时间来看本环节并非最后,但因它贯穿了整个本科专业教育,我们便将之放在最末。同时笔者认为它是锻炼创新实践能力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笔者所在学校还是所了解的其他普通高校的情况,毕业生整体素质优秀的理工专业都有着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课外科技创新训练让学生真正在兴趣与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凝练出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更能促进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有着发挥所学之长的愿望,但通常因缺乏平台和引导而产生懈怠。我们提出构建一个包含以下因素的课外科技创新训练平台,并提倡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到其中。
首先是拓展性实验和实训。这方面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是对研究生源不足或没有研究生招生的地方高校,这是一个使学生课外科技与教师科研相互促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另外如条件允许,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业或研究单位,通过合建实验室的方式使实验和实训平台向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发展。
其次是充分的发挥和展示空间。这方面包括众多立项和竞赛平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跨专业的平台,各类小专业范围的科技竞赛,以及高校间或高校企业联合组织的交流竞赛。学院应建立鼓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
最后是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平台。有些学生因为还未学习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便不参与课外科技,实际上这并非充分理由,实践中所需知识和技能通常需要长期自主的钻研。而合适的交流学习平台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钻研的氛围。笔者所在学院便因应所设三个专业建立了物理协会、电子协会与光信息协会,提供实验室和常规设备资源,实行日常值班制,并定期组织内部交流报告。这些措施对促进课外科技氛围,提高积极性和参与度起到较大作用。
5 结语
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并讨论了理工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要环节。当然这些环节并非分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始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并贯穿于教学培养的全部阶段,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是大学教育的长期课题,本文只对其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归纳,可能有其他一些环节和过程未包含其中。虽然是基于理工结合专业特点的探索思考,但我们的观点和方法可能对传统理科或工科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葵如,刘春惠,刘杰.亦理亦工专业试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5-67.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1世纪是人类依靠创新知识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意识的摇篮,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现在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理念,在班级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首先教师就要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有水,教师就得有更多的水,并且是源源不断地“活的”自来水,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不断的充电来丰富自己,加强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其次,一个好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生生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以生为本,培养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提出多少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呵护,要用放大镜看待学生,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学校要在教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公共场所张贴宣传创新的标语,充分利用板报、校刊、展板、橱窗等介绍创新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二、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其观察能力。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主、自强、自励,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慎密。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异想天开”,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就能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积极探索,追求真知。
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人类通过观察自然去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立足于大自然。我们目前对科技的观察以及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大部分来源于实验室。其实,参加社会实践,采用“走出去”,深入工厂、农村田间地头去观察,去实践,感知我国科技水平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情况,感知科技创新对工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有的学校举行春游或秋游活动也很不错,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适应大自然的能力,组织学生去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旅游,让孩子感受异地文化,开阔眼界,引导孩子融入社会,融入自然,进行动态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观世间风云、察万物瞬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引导学生发散求异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它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方向变了,就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总之,我们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独立解疑,勇于打破旧框框,养成自觉探究的习惯。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也就是说,发现、发明和创新往往是从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去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归纳、类比、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极大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
四、 打好知识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记 者:近年来,河南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大而全”的“麻雀大学”却非常多,不少高校在发展中都存在着盲目追求“综合”的倾向,结果是高校办学模式趋同,特色和优势弱化,造成了有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即失业”。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崔世忠:这种现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特定时期出现的,是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发展中的现象。在我看来,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高校扩招引起的结构性失调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用人单位的盲目攀高、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影响。扩招虽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毕竟满足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并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成绩是第一位的。
对高校而言,要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避免盲目攀比、盲目跟风、盲目复制、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避免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要着力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彰显自己的特色,努力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
记 者:您认为在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后,为何将“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崔世忠: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和区域竞争日益加剧,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在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这些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新期盼;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来看,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院校合并、规模化发展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目前无论是结构、特色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将提高质量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强调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是我国也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出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记 者:《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优化结构”强调了四点:优化层次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布局结构,优化类型结构。请谈谈您的理解。
崔世忠:鉴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状况以及我省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要求,优化层次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并加强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就是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统筹学科专业规划,巩固基础学科,加强国家和我省急需的应用学科,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化布局结构就是要逐步形成以省会郑州高等学校群为中心,其他省辖市高等学校合理布局,具有地方特色并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等教育体系,新增高等学校要向经济发展水平高、高等学校数量少的地区倾斜;优化类型结构就是要积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扩大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的比例,对各级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形成普通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从总体上看,优化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各高等学校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记 者:中原工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这一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崔世忠: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等不同层面。作为一所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理工科院校,中原工学院近年来坚持“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改善条件、提高水平”的方针,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完善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在长期的“特色兴校”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层面的办学特色。在这里,我仅以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例,介绍一下学院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办学特色。这个体系是我院经过20多年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的,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制定了“二维”教学质量标准,即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和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质量标准;二是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即构建了由学院领导、主要职能部门、教学评估专家组、教学专家督导组、教师及学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三是构建了“五评、五查、二考、一员”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组织。可以说,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强化办学特色的有力抓手。
记 者: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近年来,河南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多,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应该如何发展才能办出特色?
崔世忠:我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四个方面下工夫办出自己的特色。一要明确办学思想。办学思想是对办学的目标设计、价值追求、角色定位等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些思想对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选择与定向、激励与调控等作用。二要科学定位。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对自身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作出的战略选择。新建本科院校要通过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态势以及相关专业、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校自身的优势,在综合分析上述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学科专业设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三要重视师资队伍。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实践者、办学风格的传承者、办学特色的创造者。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与学校办学定位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四要以生为本。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有特色。培养有特色的学生,在教育观念上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坚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可成才”;在教育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育模式上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突围:从人才的“蓄水池”到“活水源”
记 者: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原工学院将如何进一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崔世忠: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按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现状,凝练方向、汇聚队伍、建立平台,努力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起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把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学院实际,体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社会、企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按需教学”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抓手,构筑多层次、多形式的创新实践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特色专业,加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以此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十字指导方针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农业科学发展的圭臬;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十字方针不仅凝聚了过去十几年农业探索历程的全部智慧,也指出了今后北京市土肥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对社会能产生深刻影响的理念,无不同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思想息息相关。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引起根本性变革的思想驱动力更多地来自那些有着深远眼光的前沿人物——他们最杰出的作用,是在其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不断将某种与人类有益的理念和创新技术从狭隘的理论层面逐步运用到更广阔的实践中,不断地造福人类。
作为一位扎根基层十几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今首都土肥事业的带头人,赵永志始终将他极富远见的发展理念贯彻在实践工作中——在京郊粮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与示范、多类型作物诊断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蔬菜水果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药用植物多用途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设施菜田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设施果蔬栽培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北运河流域肥料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质减量培肥工程、北京土壤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程等30多项部、市级重点科技项目中,无不深深烙刻上了他远见的智慧和非凡的气度。
远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这样的智慧。放在农业领域中,对奋斗在土肥事业第一线,并不断带领首都农业可持续前行的赵永志而言,其彰显出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一方农业的良性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智慧理念的价值典范所带来的榜样力量。中国整个农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探索者、创造者,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引领作用就如高悬的明灯,为摸索中前行的社会带来光明。
粮食安全,一个长期的话题
《创新时代》:在新时代下,我国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将有哪些变化?
赵永志:我国目前已形成明确的农业技术研究和科技发展方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科技作为农业的支撑,只有沿着农业整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才能为农业提供切实的保障。
高产目标,自然无须多言。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安全,首先要保证高产。因为国家耕地有限,还有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数量不足,其次我国的耕地质量和欧美发达国家比相差甚远。发达国家耕地本身的质量远比中国高,且他们可以轮作和休闲种植。而我国农业耕地均是高强度的生产,没有休闲期,是带有掠夺式的生产,从这方面看,我国的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如果按照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人均用粮要达到450公斤。为什么要达到450公斤呢?其实,我国口粮按平均200公斤就足够了,但还要有工业用粮,还有其他方面深加工和转化方面的消耗,特别是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有些还要用到能源的加工上,比如美国、巴西就把玉米加工成能源,作为石油的替代品。
《创新时代》:作为一个农业专家,你是如何看待如今备受社会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的?
赵永志: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拓展来说,不仅仅是眼前的安全,还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特别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高峰期,到那个时期,怎样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我作为农业部的专家,一再呼吁要从制度上、政策上、体系建设上、科技创新上及从调动农民的整体积极性上着手,共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就是要保证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要把粮食安全问题要放到世界大背景、大环境下去考虑,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国家安全,而且也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世界大贸易的问题,抑或是整个国际经济博弈中的一个大的政治问题。
农业不能一直脆弱下去
《创新时代》:若将高产优质也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考虑,你将如何解读?
赵永志:粮食安全不仅要保证数量安全,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安全,也就是说,农产品不仅要保证足够的数量供应,还要做到无公害、绿色、优质,甚至高端、精品。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要求越来越多优质的、高端的农产品;另外,农业在世界贸易中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世界贸易当中也应该有我国农业的身影。虽然有些农产品主要是自给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部分农产品去占领世界的贸易市场。如何占领,如何有竞争力,这就需要我国农业一定要具备品质优势和价位优势,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农业高效也是必须的,中国农业有那么多的农民,他们生活要好起来,基本收入还要依靠农业。如果农业不高效,他们怎么能增收、怎么能致富?如果我们的农民不能增收致富,那么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稳定,就显得很脆弱,甚至说是一句空话。这绝对不是专业人员的危言耸听,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中国要奔小康,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是不可想象的。
《创新时代》:若要达到优质高效,那么与我们追求生态的理念如何兼顾?
赵永志:“地球日”一个很大的概念是说,世界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人民要宜居,要与自然和谐,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更美好,而且要更持续,为子孙万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以北京为例,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使人民生活美满,而且要吸引各方友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就谈不上国际化大都市,更谈不上世界城市。农业生产要做到绿色、安全,当然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重要保障。同样,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环境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农业生态是一个大系统,不仅包括土壤环境,还包括水环境、空气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人的生活习惯方式等,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链条,链条的每个齿轮都不能出问题,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而且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尤其是破坏容易修复难,保护更难。但农业是基础、是源头,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针与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经营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要技术创新,也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时代》:在解释了我们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后,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高产、优质、安全、生态呢?
赵永志:农业发展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国情、认识国情、掌握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资源有限,耕地质量也比较差,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而且技术体系也不是很完备,包括我们的制度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上,还要按照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实施,当然也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我国有些单项农业技术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很多技术还比较落后,更主要的是,我国的综合技术、集成技术还很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度不够,贡献率也不够。我们的农业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要克服解决这些问题,首要工作就是要高度重视和搞好调查研究,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其次是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协同攻关,强化技术成果转化与综合效益。
《创新时代》:具体到你所从事的土肥工作中,如何理解高产、优质、安全、生态?
赵永志:具体到土肥工作,首先要了解土肥在农业中对你的要求与需要,也就是你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以及你应有的地位,你应发挥的作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所以职能定位、工作方向及工作目标很重要,一定先明确自己的职能、任务、作用以及本地区农业对你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就全国土肥而言,它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科学性、重要性的共同特点。但就每个区域而言,又有它的特殊性与特殊要求,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地抓。但无论哪个地区,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技术推广应用,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体现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上来,同时你的技术要先进实用,简便易行,即利于推广应用,从而真正为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并作出更多贡献。
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农业技术工作者,你不仅要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你一定要研究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
《创新时代》:除了要关注政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赵永志: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一定要把技术和政策结合起来,才能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因为现在国家在农业上有很大的投入,出台了很多政策性的惠农、强农、富农规定,如何把这些政策和你的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政策的引导,使农民应用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自觉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机制问题,不是有句话说:在某种情况或某种意义上,机制比政策更重要,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机制保证落实,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将失去意义。由此看来,只有将科技与政策投入有机结合,才能使科技真正发挥兴国兴农的作用。
实验做在田野里,论文写在大地上
《创新时代》:要了解、认识国情,也就是说要立足实践进行有的放矢的行动,那么结合过去几年的实践工作,请谈谈具体感受。
赵永志:说起我的感受来有很多,我想主要谈一下农业技术积累的问题、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以及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实用性的问题。科技研究有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作为推广部门要了解一些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为的是更好地指导工作,但我们主要任务还是应用研究,所以必须从生产中来、从实际中来、从农民的需要中来,再到生产、实际、农民中去,这样你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也才算是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实效性,我们研究的技术一直强调要高效,技术高效,农民才乐意接受,因为只有对农业生产确实起到了增产、增效、增收的作用,农民才认可。
最后,研究技术要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你研究的技术如果农民难以接受,你向谁去推广应用?没了对象你就得将成果束之高阁。“你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如果你的论文老百姓看不懂,那还有什么意义?
《创新时代》:你在实践工作中非常注重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并强调普及性,是否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赵永志:社会总是发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需求也不例外,也是动态变化的,我们需要远近结合,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不仅要解决好当前技术需要与技术难题,还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超前发展、储备创新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近期和长远的发作规划,做一些具有发展潜力或超前的技术,这也是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只有做好技术积累与储备,才能面对未来。
另外一个就是要有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我们说的继承就是把过去老一辈的包括国外的好技术“拿来”,并加以认真消化吸收利用。如果不能继承,我们必然要有好多东西重新开始,这实际是一种低级的重复与资源浪费,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我国的农业是一个大的综合系统,涉及的部门、系统、环节比较多,特别是涉及的外界因素比较多,因此要有合作意识,善于对外交流学习与协作攻关。
做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很艰苦,风里来雨里去,一项成果、一项技术可能需要连续几年反复研究实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是搞土肥研究,土肥技术很多属隐形技术、内涵技术,当时很难显现出来,更需要工作者吃苦耐劳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与时俱进,农业也需要转型
《创新时代》:在新的时代下,农业也有其时代特色,作为农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请你简要回顾一下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赵永志:北京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再经历城郊型农业,现在已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传统行农业是自给自足,靠的是有机肥,化学原料很少,现代的思想、现代的手段、现代的技术是很少的。所以,传统农业就是自给自足,种什么吃什么,吃不饱也吃得不好。那城郊型农业是什么呢?是要求农民的生产要考虑城市的需求,保证城市的需求也不过是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仍旧不丰富,果品就很少。
但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就大不相同了,作为大城市,小郊区,耕地少,生产量少需求量大,要真正完全实现自给供应根本做不到,怎么办?靠自己是不行的,要靠流通,要靠市场,那你的农业功能定位又是什么?要改变,要与都市农业特色相适应,要定位准确、重点突出。
城市是现代化的,农业也相应地要走向现代化,这就是说你要走高端。我们不仅仅追求一种产品满足供应,我们还必须要搞多样化,要不断结构调整,要从过去蔬菜、粮食较单一的形态逐渐转到粮食、蔬菜、果品、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多元化发展,尤其要多发展特色产品,特色果品,满足高端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当然除生产功能外,也要充分考虑和探索城市对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等的要求与发展。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的变化,我们的农业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与及时转型。
《创新时代》:请具体谈谈土肥研究的与时俱进。
赵永志:我当肥料室主任时,是上世纪末,那时我觉得我的团队很有敏感性,能够及时按照新的农业发展形势与要求切实地调整思路,而且我们的思路始终紧贴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现在全国提出的农业发展思路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但那时我们已开始就非常注重优质和高效。给你举个典型的例子,当肥料室主任时郊区农业为适应养殖业发展需要,开始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含蛋白质高,畜牧业很需要,是属于精饲料,特别是对奶牛产奶效果特别好。但种植紫花苜蓿技术很讲究,农民没掌握,猛施氮肥,但磷钾肥很少,结果施肥不科学,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差,也就是蛋白质含量不够,结果呢?奶牛不爱吃,养殖厂或不愿收购,或者是以低档次价格收购,效益很差,草农积极性立刻受到很大打击,刚刚起步的牧草种植业面临跨台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影响整个种植结构调整和新的种养结合多元化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迅速开始紫花苜蓿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紫花苜蓿属豆科植物不需要更多氮,必须把氮肥降下来,又属多生,一年多茬采收,要保证根系发达,同时提高品质,必须把磷钾提上去,另外我们特别加了一个元素,叫钼元素,钼对刺激蛋白质生长、增加非常有意义。结合测土提出不同品种地块肥料配方,并与企业结合,实现技术物化和产业化。在这种科学施肥技术的指导下,当时郊区种植的牧草品质很快就提上去了,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草农和养殖厂都有了保障,结构调整才得以顺利进行。
《创新时代》:的确,技术的价值非常明显,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价值呢?
赵永志:我不妨再以水果反季节栽培效果来回答这个的问题,水果反季节栽培就是通过人工调控技术打破果树正常生长发育规律,促进早生长、早结果、早成熟或延迟生长、延迟结果、延迟成熟,而早上市或晚上市,以让人们在不同季节尤其是淡季吃上新鲜优质水果。无论早上市还是晚上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树木开花结果是有自然规律的。我不是学果树的,但我认为这项技术不仅可惠农,也可以惠及广大市民。所以我们有研究的动力,但实验很漫长也很艰苦,所以说科学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经过三年的刻苦研究,我们研究的红提、大桃、葡萄早上市栽培技术终于获得了成功,并迅速在京郊大面积推广,创下了当年每亩增收上万元的收益,大大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圣诞玫瑰”冬季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使北京地区冬季(圣诞期间)还可采摘新鲜葡萄,开启了北方地区冬季栽培红提、葡萄的历史先河。后来我们又开拓出“促生栽培”新方法,这使樱桃的生长成熟周期缩短,由于比正常樱桃上市早而供不应求。让水果早上市,不仅价格提高了,农民增收了,市民也吃上了更多的新鲜水果。这就是科技的成就和价值。
极富远见,为土地“营养配餐”
《创新时代》:据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项创新成果也荣获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农业部丰收一等奖,成为全市农业行业中唯一获此项殊荣的科技成果。请谈谈该项研究成果的研发背景。
赵永志: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对农业发展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功不可没,但这项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投入越多越好。不少农民以为多投化肥就能够增产,进而一直无节制地向耕地增加化肥投入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肥投入量高出1-2倍,但利用率却低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前就开始开展了此项科学技术的攻关研究,根据土壤特性,针对农作物品种的不同,研究其需肥规律与施肥指标,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以解决盲目施肥、利用率低等问题。
另外,传统的有机肥在使用上费时费力,有了化肥后不少农户又不愿使用。而化肥的过量施用,又不能有机无机相结合,结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生态和低碳,这也是我们进行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在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确实取得众多科技成果,获得了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而也为北京市制定和实施《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与综合开发规划》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学决策依据,所以北京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创新时代》:该项成果取得了哪些社会成效?
赵永志:首先,在技术上,一是开展了大面积土壤养分调查,摸清土壤养分状况并分等定级,实现了土壤养分区域管理;二是创建了多作物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实现了多作物养分区域管理;三是制定了粮食、蔬菜、瓜果的20个专用肥配方,并进行技术物化,实现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的科学施肥;四是开发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实现了网络快速、简便、准确推荐施肥。经专家鉴定,以上主要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在推广模式上,该项研究成果适应了新形势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推广理念、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北京郊区农业发展的测配一站式、站企合作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科技入户式五种有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工作顺利实施,保证了技术推广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了技术推广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也为新型农化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一整套较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工作推动、政策引导、推广措施和绩效考评等长效机制。不仅使工作由项目化向常态化转化,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关注、重视、参与、支持、服务“三农”工作的热情与自觉性,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三农”的良好态势。
最后,该成果在推广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效。2006年至2011年间,累计推广应用2220.77万亩,农作物增产97.89万吨,增收节支18.08亿元,节肥6.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74万吨,实现了“一增、一减、一提、一促”,即“增加产量、农民收入,减少化肥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产业结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低碳,生态农业最重要
《创新时代》:你是如何看待农业领域的低碳发展理念?
赵永志: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特别是土肥技术要先行。首先我纠正一个说法,有人说既然要低碳、环保、生态,化肥是罪魁祸首,就不要用化肥了。我觉得这不仅是错误提法,也不是科学态度,更是不可能和根本行不通的。化肥为农业增产贡献50%以上,不用化肥多少人要挨饿?我的意思是说,目前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在没有新的技术与产品替代下),化肥对于农业而言仍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滥用,不能破坏耕地。化肥没有错,在于人用。所以,要增强我们的观念,即科学施肥的观念。
关于低碳,我觉得也有些误区,一谈低碳,首先把罪责指向二氧化碳,这过于简单化、片面化,我更认为低碳主要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少污染风险,不是简简单单地减少二氧化碳。尤其是农业,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须的,我们很多地方都是需要二氧化碳的。
当然,在农业实践中,在土地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北京农产品的基本生活供应,又要保证建设世界生态农业的要求,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主要是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与化学资源,减少浪费,减少负面影响,提高效率,让人与自然社会更和谐,经济发展协调、健康、可持续。
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有许多种,我们研究和总结出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种养结合的模式。种植业的发展和优质农产品的产出,最大的要求是良好的耕地环境,而单一的化肥不能保证健康的土壤质量,需要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结合,而有机肥料的重要来源是养殖业的畜禽粪便,这既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资源保证,也为养殖业提供了更大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循环利用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农业废弃物要安全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高效模式。也就是要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测土配方施肥就是高效模式的典型;四是生态模式。比如采用间作套种、立体栽培及休闲期种植绿肥等方法,实现一举多得,既可以减少扬尘,绿色培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功效。
《创新时代》:据了解关于农业生态方面,你还非常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请具体谈谈。
赵永志:这就是水肥一体化的理念。中国是个水源紧缺的国家,过去南方水资源丰富,南粮北用;现在南方耕地减少,出现了现在的北粮南用。这就意味着,现在是在消耗北方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这就好比打仗,前有战斗队,后有预备队,北方是预备队,现在预备队都上阵了,那怎么能可持续利用?
应该说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十分重要,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不是由于核因素、战争破坏、严重瘟疫、地壳变动等,如果纯属是一个自然的、较缓慢的、温和的因素引发了人类难以生存的境况,我觉得这个因素一定是因为水而引发的。
水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尤其是水肥一体化。有人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收与不收在于水”,虽然不很准确,但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仅水肥在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而且水肥一体化更重要。只有很好地实现水肥一体化,才能很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肥、水都是农业的基础,我们必须抓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我还是强调我们的理念一定要有超前性,没有超前性就没有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
胸怀远望,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创新时代》:对于农业科研的未来,你有哪些构想?
赵永志:我觉得中国农业发展要走三条路,这是必须的。第一是现代化之路,第二是富民之路,第三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我觉得这三条路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现代化之路,我们农业一定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脉络前行,基础必须牢固。两头一定都要走,一头是高精尖的领域,看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战略,特别重视空间科学,这是为了取得更多话语权。农业也一样,我们虽然处于另一端,或者毫不隐讳地说在低端,但他是国家发展、民族兴亡的基础、基石,如果这个基础、基石不牢固,就会失去更多话语权。只有走向现代化,中国才能由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基石,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发达兴旺。
如何走现代化,也就是加快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紧缺问题,解决效率低下问题,解决生态脆弱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所以首先我们要在思想理论上,有科学的思想指导,要特别重视走产业化、市场化,在技术装备上,要重视机械化、信息化、水利化。
当然要现代化发展,最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体系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才则是空想,咱们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人才体系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坚持当下的政策,坚持走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国家在教育体制上,重视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
走富民之路,就是进一步加大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手段让农业产业升级,上规模、上水平、建品牌、出效益,农民能真正得到实惠,另外我们关注的安全问题、耕地质量问题、生态问题,这些问题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农民才是主体,如果农民不考虑安全问题,不考虑农业的基础、脆弱等特性,则这些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难以走下去。
《创新时代》:除了我们的科学方针和路线,你还有哪些看法?
赵永志: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我们的土地需要确权,一定让农民自己说了算,能够让土地在法律范围内自由流转,这样才能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否则,技术推广起来就很难,就形成不了体系,形成不了产业化。没有规模,形不成产业,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就不会有竞争力。
所以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我们的产业化的思想。从思想上一定要树立产业化、市场化的思想,同时注意农业技术上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这样才能够向产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这样才使得我们的农业才不那么脆弱,从而也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我们的可持续之路,需要我们发展低碳农业,这不能仅仅是口号,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
作为北京的土肥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更大,北京赋予了我们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全国上我们必须要做典范,创一流。从面积上我们可能没法比,但我们可以从另外几个方面来做:一是思想观念上超前,二是科学发展典范,作为现代农业,我们一定要为都市农业打造亮点,在全国树立典范,要打造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北京都市农业的名片。
另外在机制方法上,我们进一步加强多元化推广的体制、机制方法探索创新,我们应该走到最前沿。我们身处首善之区,有很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科技优势等等。我们必须体现出来这些优势,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鉴推广的科学机制来。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有高远的眼界,我们北京土肥一定要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出我们最大的能量,同时我们要创造全国的科技创新、观念机制创新,农民切实增收的价值典范!
备注:
圭臬(gui nie):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是在石座上平放着一个尺(圭),南北两端各立一个标杆(表)。根据日影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关键词】小学生 科学 教育 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
少儿科幻画创作,是一项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对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以及三者关系的论述,探索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即想象力思维的机制,同时借助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实例加以论证。
一、对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一)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了无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等。上述现状亟待改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时代需求。
(二)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所谓“科幻画”中“科”指的是科学常识、科学知识;“幻”指的是幻想、联想和其他符合科学逻辑的想象;“画”则是指美术技法和技巧。总之,科幻画是把科学元素渗入到美术创作画教学中,它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幻想和美术表现能力三大要素,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结晶。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平面艺术展示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有机结合的科学和艺术的教育,也是一种倡导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以及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就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出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如下要素:第一,受教育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以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科幻美术具体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三)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科学幻想绘画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而形成的绘画作品。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一般为7岁至 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常常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学生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这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学生流星掠空般转瞬即逝的科幻灵感。而科幻灵感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二、对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
在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一)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但不够稳定,要形成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他们的视野,走近他们的心灵,诞生于他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用其带有童稚的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这会让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比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中小学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笔者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的关系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上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是: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三、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一)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这幅画获得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小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小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 “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她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她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二)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其他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的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的童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笔者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机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国).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