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8 15:47: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B
一、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及防范的理论基础
所谓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过程。风险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无形性等特征。
外包风险时时存在,并且由于外包风险的不确定性。因此,开展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加强物流外包风险防范与管理,对企业来说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如下:
1.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经营安全保证
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适宜的风险管理对策,可以减少不确定因素,为企业物流外包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防止因决策失误导致风险发生而产生巨大损失。
2.有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生产经营管理环境
物流外包风险产生的根源是其物流作业的繁琐性以及其物流服务的契约性等,这就要求企业物流外包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尽量减少由于人为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企业物流决策管理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而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减少企业外包顾虑和担心,另一方面即使风险损失己经发生,完善的风险补救措施也会维持或尽快恢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物流外包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无疑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全、宽松和谐且有保障的运作管理环境。从而进一步发挥物流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3.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与总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在为企业营造轻松和谐的生产经营管理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规范管理。随着风险防范体系的逐步健全,带来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企业各职能部门由于受风险控制整体策略的促进和约束,必然规范自身的业务行为,以减少因其管理职责执行不彻底或不及时而带来的风险损失受到处罚,从而促进企业整体运作规范化及其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外包联盟机制
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使企业物流外包潜在的风险大大降低,抑制了物流服务商的投机与博弈行为,而且有利于营造一个相互沟通、真诚合作的企业机制,使企业与物流商之间形成稳定的外包业务联盟关系,进而发展成一个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主要包括以下的4种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物流外包管理风险是指企业物流外包的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外包企业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企业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差异,由此造成合作上的管理风险。
企业把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会发现自己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可能对本企业的物流运作失去控制。为了便于控制,企业应尽量选择多个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但是这种短期行为又会令企业的成本提高或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给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双方企业合作的过程是两种企业文化冲突、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在企业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合作企业的管理风格和行政制度各不相同,各自的价值观取向也不相同。在物流外包合作中,合作双方渴望交流,同时合作双方又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如果合作双方沟通不畅,不能正确对待企业间的文化冲突,就可能导致双方员工互相猜疑,引发双方员工非理性报复,从而致使外包合作失败。
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沟通不畅、信息反馈滞后、信息失真等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物流外包合作的信息不对称性。一旦合作企业不愿信息共享,将导致整个物流外包合作的信息不顺畅,以及在信息共享过程中的信息泄露,信息风险随之形成。
首先,物流外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在物流外包合作谈判时,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对外包企业不能做到全面的信息了解,同样外包企业也不能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做到完全的信息了解。
其次,信息泄露。在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外包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迎合顾客需求,在未曾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及时沟通的情况下私自调整产品结构,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依然以原来的模式为外包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可能导致物流运作的某个环节发生阻碍,不能达到预期的物流绩效,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外包企业把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如实地告知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由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不慎泄漏外包企业的发展战略,一旦被外包企业的竞争对手知道,外包企业将陷入竞争的被动局面,从而给外包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再次,物流外包的另一个风险是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时,许多外包企业忽略了与物流供应商进行谈判和起草合同时所需的费用。企业的物流业务从由企业自己运作到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许多企业直到整个物流外包业务完成后才清楚所花费的总费用。在物流外包过程中,库存管理费用也很模糊,通常企业管理者也未曾考虑这部分费用。他们通常只考虑可见的费用,当所有物流外包业务完成后,所需费用总额显著增加。
所谓市场风险,就是基金净值或价格会因投资目标的市场价格波动而随之起伏所造成的投资损失。物流市场价格波动,企业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运作后,企业的物流创新能力有所降低,企业物流外包市场风险就此形成。
为了提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物流运作绩效和服务水平,降低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相关的风险,提出防范物流外包风险的相关措施如下。
1.重视物流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法宝”。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是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领导仅仅扮演监督员的角色,如果企业缺乏具有经验丰富和战略眼光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外包将无从谈起。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在物流外包过程中,最普遍的风险因素是由信息不对称所致的决策风险。物流外包合作的双方中,一方拥有较好的信息,而另一方拥有较差的信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为了避免潜在的问题,合作双方应该提倡信息共享机制。合作方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应做到互相保密,如果一旦泄露对方的商业机密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确定物流外包的绩效评价指标
物流外包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物流费用指标和服务质量指标。物流费用指标是整个物流外包所需的总费用。服务质量指标包括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物流服务的客户满意度、送货及时率、准确率、货损货差率等。绩效评价指标应该系统地评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整个物流运作过程,准确地反应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合作企业的关系,有效地实现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企业用户的整合。
4.建立有效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
物流外包中合作方的关系常常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的协作关系。真正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不仅仅是把资产或业务外包给企业,更是为了物流外包企业的发展需要制订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的物流服务合同条款应该合理、明确、严密,以免出现物流外包黑洞。企业决定采用物流外包服务后,外包企业应该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坦诚的协商,最终确定客观、公平、合理的物流服务价格。
5.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为了使物流外包合作取得成功,强调客户关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客户关系管理与传统的客户服务不同。客户服务是被动的,而客户关系管理是主动的,它不仅能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还能够使合作方保持亲密的关系。客户关系管理不是相互的抱怨,而是谋求一种长久的合作关系。高级的客户关系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增强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诚信度、简化客户服务流程。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文经系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由于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时间性强、环节多、参与主体复杂、业务见的相互影响大,局部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物流链的脱节或崩溃,因此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一、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降低成本。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办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输和分销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二)提升企业效率。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三)分担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企业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取消了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了由政府、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其专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二、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应该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原有作业流程的制约,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双赢”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素。
四、结论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0-0076-02
一、保理风险分析
国际上对金融风险通常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保理作为具有融资功能的结算工具,同样面临着这四大类风险。
(一)保理的市场风险分析
1.汇率风险。
国际保理涉及跨国交易,进出口商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汇率风险。如果保理业务的交易货币不是出口商的记账货币,那么出口商就会面临汇率风险。反之,如果保理业务的交易货币不是进口商的记账货币,那么进口商就会面临汇率风险。在债务到期日,如果汇率的波动对进口商不利,进口商就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币以换取一定金额的外汇。
2.利率风险。
保理业务提供的是一种固定利率的贸易融资,期限一般控制在180天以内。在融资期限内,保理商的收益率是固定的,但其资金成本并不固定,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从资产负债管理角度分析,保理业务是固定利率资产和浮动利率负债的结合体,保理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利率风险。
3.价格/质量风险。
在现实贸易中,买卖双方就商品或服务以及基础合同的履约情况发生争议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市场风险转变成买方的信用风险。
(二)保理的信用风险分析
对于卖方来说,面临着买方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1)买方单方面任意取消或终止基础交易合同;(2)卖方发运货物后,市场上商品价格行情发生了变动,买方以各种理由或借口拖延付款甚至拒绝付款。
对于出口保理商来说,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进口保理商信用风险;(2)出口商和进口商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欺诈、存在纠纷不予合作以及洗钱风险方面。
(三)保理的操作风险分析
主要表现在:(1)应收账款不适于保理;(2)选择保理品种不当;(3)发票审核不严,未审核出重复出票或虚开发票等问题;(4)未进行应收账款转让通知;(5)对还款路径把控不严,出现间接付款现象。
(四)保理的法律风险分析
1.合同风险。不利的情形具体表现为:一是保理商没有在保理合同中明确约定销售商的合同义务,如售后服务、产品质量、交货方式、交货期日、交货地点等不因债权的转让而转让,从而因债权的转让而承担保理商本身无法承担的合同义务;二是保理商在客户的选择上没有注意到销售商与买方的买卖合同中是否约定合同应收账款可以转让的条款,导致买卖合同中的应收账款在保理商与销售商之间不能转让;三是保理商没有要求销售商与买方在买卖合同中约定禁止行使抵消权,使得买方可用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同时到期的对销售商的债权抵销转让的应收账款,导致在无追索权的国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的收益直接遭受损失。以上情形,可能出现在交易双方的买卖合同,也可能出现在销售商与保理商之间的保理合同。
2.购买债权的合法性风险。债权本身的合法性,不仅是合法转让债权的基础,而且是保理商依法实现债权的前提。如:我国有许多法律和监管规章约束出口商出易的合法性问题,诸如是否有出口权、是否超越其经营范围等。
3.债权转让中权利瑕疵的风险。债权瑕疵通常有如下情形:卖方已将应收账款抵押给第三人;卖方将转让债权的部分或全部已通过保理协议转让给其他保理商;债权转让中,没有将实现债权所必需的强制收款权、权、留置权、停运权、抵消权、对流通票据的背书权等进行转让。
4.强制追偿方面的风险。银行对应收账款的追偿需要买方的付款,如果发生买方拒绝付款,而且拒付并不是基于其与卖方之间的贸易纠纷,保理商就需要通过司法途径来强制执行买方的财产。这种情况下,保理商需要为诉讼支出成本,并且追索的实现很大程度依赖买方所在国法院的支持,而且需要买方有足够的可清偿财产。
5.法律适用方面的潜在风险。在国际保理中,进出口商间债权、债务关系所适用的法律可能不是保理商熟悉的法律。保理商对应收账款适用的外国法律中涉及的债权债务有效性等因素的把握存在困难,将直接影响到保理商对应收账款项下权益的维护。
二、保理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一)保理市场风险防范对策
1.针对市场风险中的汇率风险,进出口商和保理商可以通过外汇远期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和外汇互换交易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转移汇率风险。
2.针对市场风险中的利率风险,保理商可以采取的对策有:其一,充分发挥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作用,制定严格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监控规程。确保保理业务期限结构与币种结构及其所承受的利率风险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其二,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测算与监控系统。
3.针对市场风险中的价格和质量风险,应在选择客户和应收账款时严加把关。最适合保理的是那些简单的,没有特定附加条件的产品,也就是说只要产品为所订购的品种,数量正确,质量合规,按时装运,正确出票,则买方就必须付款。不选择那些自身的特性容易使买卖双方出现争议的商品。
(二)保理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1.据企业每月的财务报表,采集相关的财务信息,判断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
2.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考察,发现客户在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变化,并对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出判断。如销售方式、企业管理层、财务人员或者采购人员的变动都有可能影响应收账款的清偿。
(三)保理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1.要明确保理业务的人员分工与职责。每一笔保理业务都涉及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账户经理、稽核人员和信用控制人员,他们之间明确分工,密切合作,才能防范保理业务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2.保理业务主要业务环节的管理。
保理业务主要包括卖方考察阶段;需求分析与保理业务品种选择阶段;审批阶段;合同谈判与缔约阶段;建立销售分户账阶段;导入保理业务阶段;发票转让阶段;保理商收款阶段;催收阶段;保理融资等十多个环节。通过对操作人员职责和业务环节的细化,加强保理的过程管理,不失为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四)保理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一、引言
采购在企业生产经营当中占据很高地位,是企业获取经营利润的重要来源。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经济风险、人为风险和自然风险。中国学者一般将采购风险分为两种类型:内因型和外因型。其中,内因型和外因型分为以下几种。
类 型 描 述
计划风险 如采购数量不准、供货时间不留余地、质量标准不明确等使采购计划发生较大偏差而影响整个采购工作。
合周风险 合同签订双方未按严格的法律规定办事。
验收风险 企业采购人员对采购物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价格等各项参数的审核验收没有达到采购标准。
存货风险 企业存货因商品过时、价格变动等因素而使企业的库存件价值减少。
责任风险 企业采购部门或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等引起的风险。
预付款风险 企业预先支付货款,在取货之后,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在规格和交货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合同欺诈风险 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供需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合同欺诈更加突出。主要包括用伪造、虚假、无用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相关产权证明签订空头合同。
价格风险 主要是表现在采购过程中物资设备因社会技术不断进步,企业进行盲目采购而发生所采购材料或设备的贬值所引起的风险损失。
质量风险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质量与批量材料质量的不一致,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
延迟交货风险 供应商不能够及时交货。
技术进步风险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不能适应当今消费市场而引起的产品价格下跌。
意外风险 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等因素所引起的企业采购产品损失。
资料来源:研究整理。
二、采购风险管理建议和对策
(1)建立采购风险管理和评估机制。采购风险管理是企业采购重要的管理内容,为了减少和控制由于采购带来的。各类风险,企业应该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敏捷的采购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制度管控控制采购风险,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避免由于人员能力素质和徇私行为增加采购风险。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防范采购过程中的风险。(2)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优秀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在高品质、高效率,避免质量成本,避免不确定性风险,分享经验等多方面提供独特的价值,这些对于高品质产品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大幅降低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各种隐性成本和风险。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成本价格,而为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高于成本价格的市场价格。这样企业就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价格优势。(3)建立不同类别、阶段的采购策略。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对采购部件的要求制定不同时期、阶段的采购计划,减少需求不确定性对企业采购的损失。依照所要采购商品的特点、重要程度、数量、供应商种类、采购期限等进行分类,建立采购需求和不同供应商的资料,并且定期进行跟踪回访,保证制造企业采购过程当中的分类别、分阶段采购策略的有效实施。(4)制订年度采购策略 ,预先防范风险。预估各种风险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物资通过集中会审确定每年度的采购策略,分别制定出相应的供应商选择策略;明确采购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不同级别,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控制相结合,从根本上控制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和进度风险。(5)加强供应商资格审查,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企业通过建立供应商资格预审机制,来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审查。对年度采购中的供应商选择,制订供应商现场考评标准,每年组织物资供应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交易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保持情况、财务资金况、合同履行情况等各方面标准展开现场考评,结果作为采购商制订供应商选择策略的依据。
采购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通过对自身采购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设计合理的风险控制流程和制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不断优化采购流程,完善采购风险防范体系。
采购业务是中小型企业的主要业务之一,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供应链中,采购处于供应链的源头,物资采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因此,采购活动作为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但是,在整个供应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采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中小型企业有必要对采购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采购环节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尽量降低甚至避免采购风险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
1 中小型企业采购风险的形成原因
采购风险就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采购工作不能实现预期采购目标,产生各种损失的程度和可能性。从采购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采购风险是指企业从制定采购计划开始,至物资采购、运输回厂、验收入库,直到生产车间领出材料投入生产加工为止的一系列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采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产生采购风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采购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重视销售工作,而忽略采购管理工作。中小型企业采购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采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认为只要按规定进行采购并管好采购合同,就不会产生采购风险,因此中小型企业的采购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这也是导致采购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企业内部关系混乱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设置不尽合理,尤其是很多小型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方式,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使企业对外信息不灵,造成市场风险、价格风险等。
1.3 采购计划不当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着凭着采购人员经验进行采购,过多依靠主观判断,而有些中小型企业虽然制定采购计划,但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或编制不适当,使得采购计划执行的准确性不够,致使企业库存量增加,带来存量风险。
2 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采购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整个供应链中,采购风险损失贯穿于供应链中的所有环节。一旦产生采购风险,风险传染性较强,会波及整个供应链链条上的所有企业,使供应链的损失加大。供应链环境下的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采购风险主要有:
2.1 采购计划风险 中小型企业采购人员在编制采购计划时,一方面,由于采购计划编制的依据不充分,主要是采购人员按照需求确定采购数量,而缺乏市场跟踪调研。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采购人员不能对市场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准确预估,采购计划与市场实际出现较大偏离。另一方面,有些中小型企业采购人员凭主观判断选定供应商,或人为指定具体的供应商,采购主管人为干预采购计划的编制,使得采购计划编制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计划风险。
2.2 供应商选择风险 在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供应商选择不当,会使中小型企业的物资质量无法保证,也会出现供应商供货不及时,使企业供应中断,无法保证下游企业的供应,致使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的利益受损。供应商选择风险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存在着凭经验选择供应商的现象。这种根据主观判断选择供应商,会使供应商采取不法手段,比如向采购人员行贿。而有些采购人员会抵不住诱惑,收受相应的回扣,进而不能对供应商实施系统全面的评估,所选择的供应商的各方面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型企业采购人员在供应商选择中对供应商的甄别能力有限,在整个选择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采购人员对供应商信息没有及时跟踪和调整,致使供应商在价格、质量、生产能力、交货能力、灵活性等方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得供应商不能按照合同规定交货,导致中小型企业生产中断,给整条供应链带来了危机。
2.3 采购合同风险 由于中小型企业采购专业人员缺乏,尤其是家族式企业,采购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由自己的亲属担任,这使得采购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由于采购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制定合同时对合同条款的约定不明确,或是不能识别合同条款中的陷阱,比如,某些不法的供应商没有取得法人资格,利用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企业签订合同,一旦签订合同骗得货款后,就会人间蒸发,或者把合同转让给其他公司,自己从中牟利,使企业所需物资无法及时保证供应,给企业造成损失。
2.4 采购验收风险 中小型企业收到货物后,应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在验收过程中,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缺乏相应的专业验收人员,或者验收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采购验收流于形式。比如在采购验收过程中,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或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对采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质量等进行严格验收,使得采购物资在质量上不过关,在数量上可能短斤少两,在品种规格上不符合要求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 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采购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中小型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如下:
3.1 提高对采购风险的认识 中小型企业采购管理人员对采购风险的认识不足,使得中小型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因此,中小型企业领导者应该提高对采购风险的认识,了解采购风险的类型,就企业中可能出现的采购风险进行分析,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小型企业的采购风险降到最低。
3.2 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制度及管理流程 中小型企业应该从采购制度和管理流程入手,按照采购流程完善采购制度。中小型企业应建立从需求的提出,到采购计划的制定、供应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货物运输、物资验收入库等完善采购流程,并按照流程制定相应的采购制定。比如,中小型企业应加强采购计划管理及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中小型企业采购部门应该对用料部门上报的用料计划进行严格审核,审查其用量的合理性,并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制定出较准确的采购计划,并严格按照采购计划进行采购,避免盲目采购造成的库存及储备风险。另外,中小型企业应该摒弃靠经验选择供应商的方法,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中小型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严格审核供应商的资质、能力等,这样就可避免选择的供应商不适合企业的要求,同时也可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的暗地交易,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3 加强供应商管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商应该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供应中断的风险,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的畅通。为此,中小型企业可以组成一个由采购人员、生产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财务人员等共同参与的供应商评选小组,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出满足企业各方面需求的优质供应商,通过对供应商产品的试用以及对供应商年度考核,确定最优秀的供应商,并与其签订长期合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商及时供应,并可有效地防范合同风险。
3.4 加强采购监督与控制 中小型企业要想避免采购风险,重点要做好采购监督与控制工作。首先,中小型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采购人员绩效考评办法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定期检查采购人员完成采购工作的情况,根据考核办法实施奖惩,最大程度地发挥采购人员的能动性,增强企业内部风险防范能力;其次,要加大对采购活动的控制力度,即要保证控制制度执行到位。中小型企业要做到采购计划审批权、采购权、合同审查权、质量检验权、货款支付权五权分离,各负其责,互不越位;同时也应加大对物资采购招标和签约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田立钢,李智琼.企业采购风险管理策略研究.企业导报,2011(18):77.
[2]王志毅.采购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0:15-17.
[3]余祖光.企业物资采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科技视界,2012(26):386-387.
作者简介: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由于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时间性强、环节多、参与主体复杂、业务见的相互影响大,局部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物流链的脱节或崩溃,因此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一、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降低成本。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办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输和分销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二)提升企业效率。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三)分担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企业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取消了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了由政府、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其专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二、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应该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原有作业流程的制约,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双赢”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素。
四、结论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1)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2)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
(3)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4)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三、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企业供应链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四、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一)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二)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京东商城;信用风险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商家和消费者对于网上融资借贷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许多电子商务企业紧随形势上线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业务,京东商城发展供应链金融正是恰逢其时。
1、京东供应链金融现状
目前,京东商城已在我国各大网上商城中占据领头地位,拥有超过1.2亿遍及全国各地的注册用户,掌握着近十万供应商的业务,因此京东可以借其强大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涉足供应商金融。另外,相对于供应商保证供货和应收账款周期过长资金流短缺的压力,更推动了这一业务的发展。2012年京东开展了首批供应链金融业务,初步涉及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同年8月其自行开发的资产包转移计划产品和协同投资计划产品也得到了银监会审批,截至同年12月,已累计融资15亿美元及来自各大银行50亿元的授信业务。2013年在上海成立了商业保理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同年12月增加了“京保贝”。2014年京东“小金库”等理财产品也相继上线 。
2、京东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供应链金融领域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具体的各项融资方式、信用体系、委托方式、风险防控和流程监督等方面都还在初期探索阶段,不仅在经验上缺乏,还在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欠缺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与阻碍。
2.1 供应链系统本身的整体性和突发性带来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要想得到稳定的运作与发展离不开京东与各个供应商的紧密合作,由单个中小企业的捆绑贷款方式在增加整体性带来的便利与规范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体性的风险,使得各个供应商之间利益息息相关,很可能仅仅在某一个节点上发生的问题都会被整个供应链放大,加大了信用风险的营销程度和范围,造成不只是金钱更是信誉及品牌形象等不可低估的损失。此外信用有突发性的特点,联系到供应链的整体性,处于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一旦遇到突发风险问题,有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瘫痪。比如经济低靡、物价大幅上涨或缩减、金融危机、突发灾害和疫情以及大型活动或节日导致的网络购物高峰,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生产过剩或滞销,随之引发应收账款、库存等委托贷款坏账问题。
2.2 银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漏洞
由于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上基本只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等具有高偿还能力的客户,在提供给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时积极性可能会大大降低 ,导致其监督及处理业务时可能出现漏洞。由于京东供应链金融是作为抵押担保的是物品,任何无论市场还是政策导致的物价波动都会影响该抵押物的价值从而造成损失,这些波动主要体现在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方面。
2.3 上游供应商企业的信用风险
2.3.1 上游供应商信贷偿还能力有限
京东商城传统的供应链平台中的供应商大多为中小企业,大多还保持着过去传统的惯性经营模式,内部管理混乱、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经常遇到资金周转困难、货物积压导致的产能、库存浪费加上较长的交易周期,使得供应商常处于资金流短缺的状态,很难产生规模经济,而因自身的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规模和偿还能力有限,经常受到银行的高标准限制,往往造成处于京东上游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预防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产生。即便有了京东商城这样有良好信用率的“担保人”,由于内部的不稳定也容易受到一些大的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而违约。
2.3.2 不良企业的道德风险
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的经营方式、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各不相同使得京东在对各个上游供应商的信贷能力进行风险评估时增加一定难度,此外还有许多本身喜欢冒险或者资信状况不良的企业的逆向选择风险、故意毁约等引发的道德风险 。然而,在供应商金融里的委托贷款中,这一贷款带来的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恰恰是京东商城本身,这无疑加大了京东商城的担保压力。
2.3.3 京东与上游供应商间的数据共享不充分
京东商城要想建立一个稳定的信用评价体系必然要得到全面可靠的数据加以支持,然而一些供应商由于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许多数据的获取会有一定困难甚至少部分不良经营的供应商可能提供非真实数据以获取更高的信贷额度。加之技术和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很多企业即便在供应过程与京东紧密联系也不乏信息缺漏,还要考虑到一些内部数据的商业机密性,使得这些数据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偿还能力,都为合理的评估企业信贷造成了不可小视的障碍。
2.4 京东商城目前本身存在的问题
京东供应链金融发展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电子商务实力的成熟与否。目前由于京东在监督、管理和技术人才方面的匮乏,致使高技术的软硬件设施无法大量投入,以及脱离了评价、监督和管理本质的技术框架。同时,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形成规模经济,前提必定是大规模的投入,这需要充足的资金实力支撑,而京东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可谓是不小的难题。此外,除了本身问题还有外部的竞争压力,例如,敦煌网、慧聪网、阿里巴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银行合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信贷业务,共同与京东商城争夺市场。
3、京东商城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3.1 建立规范全面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在风险管理时,京东应集各供应商风险管理目标于一致,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并且要全面考虑,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正常运行,做到各个基层管理人员及时有效沟通。此外,京东还应加强风险防范能力,主要体现在风险回避、通过套期保值、推销保险产品等方式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以及对于风险保留问题上提前预备资金。即使风险真的发生,也要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停止授信或通过法律强制违规供应商退出 。
3.2 协助银行监督、监督管理系统正常运行
在京东商城开展的委托贷款融资业务中,负责、监督、协助收回款项的是银行,因此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系统离不开与银行的沟通协作。在确保提高自身监督部门正常运作、监督体系良好运行的同时,京东应该积极与银行协作监督,通过保证金、备付金、牌照及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的抵押凭证与银行进行实时核对实时交付,确保运行过程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安全。
3.3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京东应建立稳定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在衡量一个企业的信贷偿还能力中,应当首要关注的是其资信状况,包括对历史交易信用评价、不良贷款情况等的衡量,其次是企业自身实力,一个具有良好的管理方式,有实力的人才团队能有效增加企业的信用水平。根据企业个人的信贷偿还能力建立稳定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是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此之上,各个环节也要有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来确保把每一个环节正常运作,同时总的信用评价机构也要独立于整个体系又能很好的与供应链相适应。
3.4 建立供应商激励制度,激发企业活力
由于供应链的整体性,以及京东本身具有的庞大供应商数据储存,使得在供应链的物流、销售、评价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增强数据跟踪、挖掘技术的同时,可以采取激励制度,通过给予商家不同程度的信贷额度,奖励或者直接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提供真实可靠、全面及时的数据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培训与沟通,以促使各个上游供应商自愿与京东建立“统一战线”。
3.5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
京东要加强人才培养,包括对风险管理、技术监督、财务管理、具整体运作能力的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的壮大供应链金融领域团队领导力量。只有有了人才的软实力,才能有效的管理和使得资产效益最大化。在短期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外包计划,将管理系统暂时外包,有助于缓解短期有经验不足导致的可能性的混乱,也有利于后期自己管理时更加体现独立性,既不受整体牵制又能很好地融合。
由于新的服务上线必然伴随着潜在客户的疑问,京东可以借此调整并优化其在线服务系统,派专门人士给予常规答案作为自助服务或派专门的客户进行在线服务,做到及时与客户交流沟通。有助于增强客户信任,提高运营效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6 发展特色业务、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对于行业中的竞争压力,过去十几年,京东商城以其特有的传统自建物流体系抓住了许多信用优良的商家和消费者,积累了大量的交易信息,潜在金融客户也随之积累起来。京东可以凭借这一绝对优势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挖掘潜在客户以及发现潜在金融客户的潜在需求,可以制定针对每一个或每一类商家量身定制的委托信贷服务。一方面,充足的客户信息有利于得到银行的信任和合作,另一方面,针对自身的特色供应链金融这一优势,有利于吸引更多其他平台的潜在客户。此外,在开辟京东自身特色委托信贷业务的同时,京东也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富有经验和运行良好的供应链金融企业,趋利避害,提升自己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的能力,及时作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3.7 产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活力
供应链金融只是一个近几年兴起的新市场,在顺应潮流的同时,即使发展良好的企业具有的暂时优势也很容易在变化无常、更新速度极快的互联网领域中被湮没变成过时,运营过程中也极有可能遭到黑客或其他竞争者的“背后袭击”,造成系统混乱、信息丢失以及财产损失。因此在确保各项技术能支持现有工作环境正常运行的同时京东商城也要不断地对新产品、新市场、新问题、新漏洞、新需求等加以探索和预期。而这一探索方式也依然需要京东持续不断的向供应链金融领域投入资金、技术、人才、创新等新的活力以确保其供应链金融的长远发展。
4、结束语
本文针对京东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分别来自上游供应商信用、信息风险、银行方面的监督风险、京东自身的资金、技术风险以及供应链本身不稳定、突发性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京东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展上提供了一些借鉴,使其避免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使其在激烈的竞争对手中保持内在优势。但因时代局限性,笔者时间有限,目前京东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资金、调整机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马佳.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8,5
[2] 胡跃飞,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350)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57-03
绪论
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分类时提出的,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衍生起来的一种行业,生产业自诞生以来就与制造业存在着天然的关系且密不可分,伴随制造业繁荣而不断发展。在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普遍认识到生产业可以促进生产专业化,使得制造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收入到技术、工艺中去,扩大资本与知识密集性生产,提高资源要素的产出率。反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使扩大了生产市场规模,相应的产业链不断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刺激了生产业发展,生产业与制造业出现融合的趋势。生产业与制造业企业息息相关,渗透到制造企业经营过程的方方面面,因此将生产业相应地分类,比如为制造企业物资流通提供服务的物流业,提供资本的金融、银行业,提供劳动力资源的人类资源服务企业等等。制造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都企业的核心业务,而将物流、人力资源等非核心业务委托给物流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过程成为服务外包。2014年8月6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生产业带动作用强、产业融合度搞,促进生产业发展有助于扩大就业与激发内需潜力,并将第三方物流、研发设计、人才服务等13类生产业列为为未来的扶持重点。
近些年随着外资整车厂商的本土化生产与全球化采购程度加深,加上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在国内选址设厂,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虽然市场份额维持较好,但是在一些盈利较好的整车配套市场、高端产品上依然缺乏竞争力。由于资源稀缺性及低碳排放等要求,汽车工业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不断产业化,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等变革都在不断地冲击着国内传统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市场的变革与技术的变革需要熟练的技术人才来支撑,而获取熟练技能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困到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要素之一。因此,提高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与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增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发展后劲与活力,需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将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产品工艺创新、设备开发等核心业务中来,将物流、人力资源等非核心业务委托给更加专业的生产企业来运作,是今后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运作方向之一。
一、文献回顾
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连,国内外学者以物流业、人力资源服务业等相关行业为例,从产业联动与关联性等宏观角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Park SH(1989)[1]探讨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本质和关联程度,Erik R.Larsen & Ann van Ackere & Kim Warren(1997)则总结出生产业主要在四个方面为制造业提供服务,从而形成较强的技术关联性[2]。Bathla(2003)等认为,生产和制造业企业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3];杨春立等(2008)基于价值链视角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变化[4];具体细分到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业务外包活动中,学者们认为人力资源外包给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或机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优势:节约成本、战略聚焦、获得专业的服务、满足组织弹性的需要[5~7]。
然而,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外包(Human Resources Outsourcing,简称HRO)存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优势时,也存在种种劣势或风险。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各异[8~10],归纳起来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主要有这些[11~14]:(1)成本风险,包括外包带来的重置成本、隐性成本的忽视造成成本扩大的风险等;(2)企业信息安全的风险,外包过程中将企业薪酬福利提供给服务商,外包招聘的员工流失率高而导致商业机密、技术工艺流失等;(3)团队不稳定、岗位空缺风险等,人力资源外包中员工被重复安排岗位导致士气下降、团队凝聚力不强,员工流失未能及时补充造成岗位空缺等;(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弱化,对服务供应商的依赖性增强。与此同时,诸多学者也对相应的风险提出了对应的防范或应对策略,包括严格挑选服务供应商、服务过程管控等[15~16],对员工契约管控、规模定制或校企联合的培育人才方式等等[17~18]。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识别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由于企业产品属性的特性既面向终端消费者也面向后续的整车装配厂商,存在生产计划预测性不准、客户交付要求严格等困境。因此,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受到市场环境或下游客户需求影响波动较大,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设计、生产交付及市场推广等职能,而在人力资源、物流等非核心业务选择外包的过程中,受市场环境或客户需求影响较大。不同产品类型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受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的影响,外包风险可分为服务供应商管控风险、成本风险、岗位空缺风险及信息安全风险等四个方面。
1.服务供应商管控风险。制定外包决策、选择服务供应商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起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识别人力资源需求、选择合适服务供应商。然而,在选择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及委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过程中,由于非信息对称的沟通机制、参差不齐的服务供应商带来的供应商管控风险,而未能达到人力资源外包预期的目标。
2.财务风险。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是基于成本因素驱动而做出外包决策的,但是财务收益是预期的,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忽视了交易成本。人力资源外包所招聘的员工,存在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岗位需求等方面认知度低,入职后岗前培训成本难以估计,员工由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而造成重复招聘或培训,带来的重置成本而难以估量,存在成本增加的风险,而失去人力资源外包的成本优势。
3.岗位空缺风险。员工也是一种重要的劳动要素,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化会弱化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控性。外包过程中,将员工供给委托给供应商,而供应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掌控之外,在劳动力需求出现波动或空缺时未能即时补充,而企业内又无可替代的人力资源时即造成岗位需求空缺。
4.信息安全风险。为获得适合岗位需求的员工,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实施外包过程中将外包岗位的薪酬福利制度、吸引人才政策等内容向供应商披露,存在供应商有意或无意的泄露风险。人力资源外包方式获取的员工相对而言稳定性低、流动率高,一些掌握核心工艺或方法的员工离职后转向同类企业,容易将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工艺或方法带到新的岗位上去,存在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
三、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策略
1.寻找长期稳定合作的供应商,发展战略性合作伙伴。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后,按照严格的评价体系进行甄选,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甄选服务供应商要从多方面评价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是否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源、劳动力质量、服务跟综能力等等,多方位的评价体系减少供应商带来的风险。选择合适的服务供应商不在于供应商数量的多少,基于长期合作的目的,将供应商数量控制在少数几家甚至是独家供应,减少寻找供应商的重置成本,也能让供应商的服务更具针对性与专业化。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拥有少数几家或独家的人力资源供应商,双方基于长期合作的目的使得双方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商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才能凸显出来。
2.制定滚动的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应对企业弹性变化或需求。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大多数覆盖陶瓷生产、机械加工、电子组装、塑胶等工艺较复杂的企业,生产工艺路线复杂、生产周期较长,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来服务于生产,因此,为减少由于岗位空缺带来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可以根据各工艺或岗位需求制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制定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需求计划,量化人力资源需求,根据未来几个月或半年的销售计划或生产计划进行滚动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当某岗位员工离职或休假需要新增员工时可以根据从其他岗位补充或外部供给,防止员工空缺而影响生产交付。当生产计划或市场份额降低时,富余的劳动力可由服务供应商进行重新分配,减少企业的安置成本。
3.加强人才培育和人才培养,培育员工认知与忠诚度。近些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供给存在结构化差异,一方面社会上大量劳动力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难以招到熟悉技能等要求的合适员工,因此,人力资源外包可以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消除或减少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这种结构化差异。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向职业培训机构及大中专院校实施大批量定制或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培育员工,使其技能适应岗位,就业具有针对性,从客观上引导就业的导向性;员工加入企业后,加强培育员工对企业或行业的认可度及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失,从而降低岗位空缺与重置成本。
4.实施部分业务或职能外包,降低经营风险。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时可以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模式,为了降低传统经营的风险,可以将部分人力资源业务进行外包,既能减少对服务供应商的依赖性,也可以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掌控性。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包含规划、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员工关系管理六个模块,其中人力资源规划等对内管理模块需要根据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计划而定,而招聘、培训、员工关系等模块可以交给更专业化的服务供应商来做,获得企业所需的劳动力。
5.实行人力资源外包预算与或有事项管理,控制额外支出。在制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时,同时制定企业或部门的人力资源预算,在预算事项覆盖人力资源外包的预期支出,预期支出的内容细化为人力资源外包可能形成的支出或费用;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将实际产生的费用与预算进行比较,严格管控超额费用或支出。此外,基于未来可能形成的重复招聘或培训等人力资源外包支出,建立或有事项管理,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反映,及时对人力资源外包支出进行披露。
结论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集聚资源发展核心业务,是提高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竞争力、建设汽车大国的路径之一。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是未来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之一,在进行外包决策前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制定可行的风险防范策略,对于提高人力资源外包的可控性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Park S.H.Interse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New Evidence from Selected Pacific Basin Countries [J].
ASEAN Economic Bulletin,1999(3).
[2] Erik R.Larsen,Ann van Ackere,Kim Warren.The Growth of Service and the Service of Growth:Using System Dynamics to
Understand Service Quality and Capital Allocation[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1997,(19):43-49.
[3] Bathla.Inter Sartorial Growth Linkages in India: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Liberalized Reforms,2003,23-29.
[4] 杨春立,于明.生产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变化的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154-159.
[5] 来有为,马骏.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意义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1,(8):59-89.
[6] 白艳莉.西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其控制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5):36-40.
[7] 刘翔.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分析[J].企业研究,2013,(6):109-110.
[8] 李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外包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5):31-33.
[9] 易华.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104-107.
[10] 和云,艾静.通信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7):208-211.
[11] 赵航.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J].企业经济,2011,(7):83-85.
[12] 乔晓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利弊分析[J].中国商贸,2011,(6):43-44.
[13] 何朝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166-168.
[14] 朱四明,郑一宁,朱晓明.业务外包风险分析及其识别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1,(1):25-27.
[15] 杨维芝.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商贸,2014,(61):118-120.
论文摘 要:分散采购是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之一,其范围是除本级政府纳入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政府采购项目。财政部《2005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中明确表示:“要在加强政府集中采购的同时,做好分散采购工作”。针对政府分散采购工作的潜在风险,提出进一步完善分散采购管理、防范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采购风险是指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使采购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偏离的程度和可能性。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它的性质决定其必然存在公平性、竞争性、廉洁、道德、诚信、采购质量以及制度执行与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风险,如何正确认识与有效防范政府采购中分散采购领域存在的风险,是政府采购提升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必然选择。
1 分散采购的潜在风险
分散采购风险涉及的领域应该说贯穿分散采购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有可能制造风险,而一旦处理不规范将会进一步扩大风险的范围与等级,形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目前逐渐显露出来的分散采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
(1)采购价格与价值异化,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而造成的潜在风险,采购机构也难以逃采购质量控制不力之罪,政府采购的形象将会蒙受损失是小事,但政府采购事业由此遭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对这种有损政府采购基石的风险,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采购公平性缺乏而导致的竞争风险,政府采购领域必须要保证供应商在平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而目前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存在投诉的隐患。如信息不对称、招标信息公布不及时、发标书时间短、开标时间不符合要求、对供应商资质的歧视性要求、评分办法设置不合理等,都会导致供应商的不公平竞争。
(3)廉洁公道方面的道德风险以及人员素质风险。政府采购事业发展至今,行业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没有形成体系,大家基本上是依仗自己的觉悟与经验抵制着各方面的侵蚀,带有个体性质,可以说政府采购职业道德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难免对各种腐败行为的控制力度不够,存在职业道德问题,职业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
(1)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是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要求。在《采购法》的第七条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由此可见,“分散采购”与集中采购一样,都是政府采购的一种重要操作形式,只不过它们之间的实施主体不同而已,因此,对“分散”采购的具体操作也必须要严格按照《采购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并同样要受到《采购法》的监督与管理,而不能将其看成是一种“自由”或“无序”式的采购;另外,在《采购法》的第八条还规定了实施政府采购的限额标准,明确规定,凡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任何采购项目,均应实施政府采购,根据该项法律规定,凡在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采购金额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任何采购项目, 即“分散”采购项目就都应实施政府采购,都同样要受到《政府采购法》的调整,而不能游离于《采购法》的管理与约束。
(2)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的监督与管理,是实现政府采购宗旨的基本要求。《政府采购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实施政府采购,就是为了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等,而“分散采购”不仅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而且,从采购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大多数地区的集中采购资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3%10%之间,而大量的财政支出行为都是通过“分散采购”的形式实现的,虽然这些分散采购支出,存在着项目多、单项采购金额小、采购范围广等许多难以管理的特点,但,如果放松对其管理与监督,就不但达不到“全面”监管财政资金支出行为的目的,而且,还很容易会滋生出种种舞弊行为甚至于腐败问题,这就违背了政府采购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加强对“分散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不仅是政府采购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更是实现政府采购宗旨的基本要求,而一旦忽略了对“分散采购”工作的督查与指导,就会使政府采购工作出现了管理上盲区、监督上的真空。 "
3 加强分散采购监督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分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问题,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减少分散采购风险,以使分散采购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客观公正、廉洁高效。
(1)采购价格与价值相统一,能够有效的防止意想不到的采购风险,但作为一种机制建设,相关部门要出台操作方面的实施意见,进行明确规定。制定针对具体采购实务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定标原则,尤为关键。
(2)采取制度和法律规范控制采购风险。对供应商资格审查是政府采购投标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有效控制后期履约风险的强有力的手段。设立投标保证金制度,投标保证金设置的目的就是便于投标过程秩序的控制,防止供应商投标过程的撤标、弄虚作假、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中标、中标后不能履行合同等采购风险。项目验收是政府采购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关口,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验收制度化建设是确保验收质量,减少采购质量风险的必然选择。
(3)规范采购程序,信息公开,程序公开。这是保持政府采购良好秩序的必要措施,能够保障政府采购公平合理,避免人为腐败行为的发生,使政府采购更加规范有序、客观公正、廉洁高效。公开透明是政府采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开透明要求做到政府采购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要公开、招标信息及中标或成交结果要公开、开标活动要公开、投诉处理结果或司法裁减决定等都要公开,使政府采购活动在完全透明的状态下运作,全面、广泛地接受监督。公正原则是为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处于平等地位而确立的。公正原则要求政府采购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不得有歧视条件和行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干预采购活动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在评标活动中,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评标标准评定中标或成交供应商,不得存在任何主观倾向。
(4)建立对采购人员监管制度,制定采购人员道德规范。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分散采购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廉洁自律、防腐拒变的意识,从源头上根除隐患、防患于未然。提高分散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集中采购人员要尽快地熟悉业务知识,明确工作内容及操作要点,避免因业务不熟,职责不清而造成管理不力的局面。
4 结论
无论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作为政府采购的两种执行模式,两者互有优势,可相互补充。但同作为一种政府采购行为,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机构都必须遵循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按照《政府采购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组织实施采购活动,并自觉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和有关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2]高地.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风险与防范[J].黑龙江金融.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