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9 14:52: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入开展,能够改变对外汉语教育现状,对更好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其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现状、路径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发展前景,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
迄今为止,汉语国际教育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发展之初,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之下,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强势语言,对传播汉文化有利。伴随汉语教育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部分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内容融入于国民教育体系中。自2011年起,我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推向新的台阶,同时为其提供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应引导汉语国际教育积极迎接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虽然教育正在火热开展中,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问题,可能制约和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首先,就宣传工作而言,宣传力度较小,影响力不够;其次,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中,未能打造特色化的优势,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再次,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是重要施教者,但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进一步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第四,汉语国际教育活动开展中,重视语言教学,忽视汉文化推广,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第五,汉语国际教育未能与国际相接轨,不利于对高层次留学生的吸引;第六,汉语国际教育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够均衡,导致学生流动较大;最后,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事项中,未能提供更为深入的服务,导致对欧美等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较小,不能满足留学生的教育需求。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
就汉语国际教育而言,要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创设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对汉语国际教育加强正确引导。现阶段,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主要有: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创办孔子学院,掀起一股“学孔”浪潮。孔子学院最初在韩国首尔创建,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创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吸引着百万学员,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能够针对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问题而积极开展大会,对其未来发展而加强研究。其次,为鼓励外国学生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我国创建系列汉语比赛活动,并设定基金会,给予参赛人员以奖励。例如,汉语桥比赛,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参与热情。最后,政府等部门为汉语国际教育相关机构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推动其发展进程。
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的推进,对推广汉语和传播汉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其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前景有所预测。首先,相关部门有必要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地位。对此,相关人员应坚持汉语“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使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的重大意义,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其次,仍然坚持以孔子学院创办途径为主,使其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一方面,积极扩大孔子学院的规模,在世界各国的诸多城市中积极创办,以提升学员和施教者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在发展孔子学院时,应以国别研究为重要基础,使孔子学院更具针对性,并汇集多方力量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再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中,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如培养骨干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合作与交流、汉语教师本土化等,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最后,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使教育手段越趋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水准,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五、结语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汉语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纵观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与途径,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汉语国际教育未来发展中,必须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地位、扩大孔子学院规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汉语国际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02).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概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制两年,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该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截止目前,全国共有82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自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十二所试点院校之一,正式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一个专业的成功绝不仅仅只是“将毕业生送出校门”,对于培养实践型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否学以致用,将汉语推广人才与汉语教学职业选择相结合,是决定本专业能否稳定、健康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近期在北京结束的第七届孔子学院大会也将“加强本土教师培养培训”列为重点讨论议题,更是作为今后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
本报告将以我校2011与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现状为基础,综合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望可为本专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二、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
自2006年至今,在过去的七年中,我校已培养出112名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每年新生入学人数均保持在25人左右。以下将对2011、2012年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教院汉硕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共毕业38人,其中已就业26人,有12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69%。(数据截止至2011年12月30日)见表一:
表一: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包括2010级两年制汉硕士毕业12人;2009级三年制汉硕毕业17人; 2009级两年制汉硕(外派新西兰回国志愿者)毕业5人。共毕业34人,具体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数据截止至2012年12月30日)
表二: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结合两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集中在四个领域: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和出国任教。相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对外汉语教师而言,实际就业情况所显示出的就业选择更为丰富多样,打破了与专业相关的单一的职业选择。
(二)我校汉硕毕业生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一定认可度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38人,有6人出国任教。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毕业34人,其中有4人出国任教。从以上总结的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培养的汉语推广人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认可度。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内稳定行业者占据大多数
由表中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企业占据了我院汉硕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大半壁江山。2011届汉硕毕业生有20人在这三个领域找到满意工作,2012届则有27人从事此三类工作。其中,比重最大的事业单位主要以国内中小学及高校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国内行业更受毕业生们的欢迎。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就业率尚有提高空间
根据统计得出的数据,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截至当年年底未就业人数仍有12人,未就业率为31%。而2012届汉硕毕业生仍有3人未实现就业,未就业率为9%。故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历届就业率明显提高
由表一和表二中最终的就业率数据可明显看出,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2011届汉硕毕业生,为91%,比2011届就业率增长了22%。这一巨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院汉硕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近两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毕业生大部分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就业面有待拓宽
从就业情况得出:选择在国内就业的汉硕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了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青睐企业的人很少。2011届仅有4人进入企业工作,占当年就业率的11%;而2012届有2人进入企业,仅占当年就业率的6%。而随着研究生群体不断扩大,所谓“铁饭碗”的竞争压力也加大,进入“铁饭碗”单位的难度必将越来越大。有必要对毕业生加强引导,同时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如民营培训机构)联系,积极拓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二)缺乏职业长远规划
根据数据显示,我院本专业毕业生工作的首选及签约地点绝大部分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国外。这一方面反映了现实问题,研究生寒窗苦读十余年,想拥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多的经济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沿海中小城市均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长远来看,我院毕业研究生在上述地区获得较好发展的潜力是存在的。
(三)我院本专业部分毕业生因择业标准过高延误就业时机
2011与2012届毕业生中,尚有15人未实现就业,究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理想薪酬过高。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要求较高的工资待遇可以理解,但是部分毕业生要求过高,一旦达不到理想预期水平,便采取等靠拖延原则,耽误了择业就业的最佳时机。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及条件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实践,融入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测试、教学媒体应用等多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提供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出国锻炼提升自我的机会。鉴于多方面的培养条件,我院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自身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能力条件。
(一)语言文字能力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传统课程,加强学生的中文能力训练,不论是汉语本体知识还是文字写作能力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外语方面,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我院不仅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广度和知识储备,还特别增设小语种例如法语、韩语等语言课程。此类课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院毕业生在走进社会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
(二)组织管理能力
我院不仅设置有正规的学院学生会和党团组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学生会和各种校园社团,组织国际化的交流活动,给予学生处理社会事务锻炼能力的机会。
(三)教育教学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主要是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二语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为此,我院不仅提供本专业学生海外实习的机会,在国内也利用学院优势条件为无法出国实习的学生提供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机会。针对部分就业意向为国内中小学老师的同学,学院通过与本市优秀中小学的积极联系与争取,建立了多所实践教学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四)自主创新能力
在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我院也不乏此类优秀的创业者。2011届毕业研究生杨春花便是成功自主创业的典型代表,该生毕业后成立了教育培训公司并任董事长,发展势头良好。这和她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实践和教学实习是分不开的。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指导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南师大国教院2011届、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大多数都进入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较好的工作单位,部分毕业生还远赴重洋担任汉语教师。两届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去向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为我院吸引优质生源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绩有
1.成功召开“优秀毕业研究生校友职业生涯发展”报告会
国教院每年在新学期伊始都会举办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的对象包括公务员、中小学教师、自主创业者、博士等。这些优秀毕业生受邀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以切身体会向大家介绍了宝贵的经验,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帮助。
2.成功建立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
经过学院的不断努力及友好协商,2009年,新西兰路易・艾黎中文学校成为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的成功设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院国际汉语硕士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为毕业研究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成功举行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
为提高研究生教学实习能力,引导研究生投身教育行业,学院会定期召开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大会主要动员对象为应届进入实习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动员大会的召开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教学实习的热情,为投身教育行业做好了预先准备。
(二)主要不足有
1.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有待加强
学子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正确的就业理念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解决就业问题。而根据目前我院本专业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尚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间接导致就业情况不理想。
2.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反馈及总结缺乏时效性
在毕业期,学生在各地应聘、实习,在择业就业中的问题困惑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院;同时,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选择情况、社会适应情况、工作满意度等就业指导的后续效应等没有给学院形成及时的反馈。这也造成了本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
(一)应全面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指导咨询与培训
要高度重视本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培训优秀的师资力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研究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二)应建立全方位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汉硕专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应当加强全程性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起,在两年学制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学术、素质、心理相结合的全程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如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市场招聘等。
(三)应建立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
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研究生就业指导效果进行反馈统计。不断提高我院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通过建立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及时收集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的相关情况,从而为下一届汉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与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1 分层次培养、提高考研率的必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汉语国际推广形势而设立的新型专业。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国家战略措施,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汉语热”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要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通过多年的考察和调研,我们总结出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两大目标:一是找准定位,以培养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人才为主要目标,占领以本科生为主的初级专业就业市场。第二点更为重要,也是对于我们民办高校来说更具开拓性与挑战性的一点,那就是构建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为提高考研率、实现人才分层次培养做准备。
放眼全球,“考研率”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个目标对于民办应用技术类大学来说曾经非常遥远。但实际上我们有责任为具有更高层次学习要求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助他们实现人生的一次飞跃。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定位的长远发展来看,提升学历、更新知识也是职业要求的必然。目前除“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下设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外,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招生人数均在百人左右,国家教育政策的扶持将为本专业实现人才分层次培养提供更多便利的客观条件。
2 分层次培养、提高考研率的主要措施
2.1 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从新生入学起,专业主任教授就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入学教育,全面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主要课程及发展前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考研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往届学生考研的优秀成绩,主任教授会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介绍与宣传,让这些高考三四百分的学生从一入学就树立起“考研改变出身,考研改变命运”的信念,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日后四年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2 学业导师工作紧密配合
学生从入学教育起树立的考研动机,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去巩固,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业导师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全体青年教师除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每人担任一个班级的学业导师,不仅教授他们专业知识,更时刻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了解专业发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波动,解决他们在考研路上的心理疑惑,不断巩固学生的考研动机。
2.3 优化完善课程体系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近年来考研率较高,从教学角度上来说,主要得益于本专业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专业主任教授多年来带领专业全体教师在不断优化完善专业的课程体系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之前,我们对全国多所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比较,在语言、教学、文学、文化、外语等几大板块课程的排布上做到科学合理,同时又能弥补生源质量的先天不足。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兼具前瞻性,我们开设了多门省内同类本科专业没有的专业课程,部分课程可以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进行对接。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入学普遍分数不高,外语基础差,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有意安排了多学时外语教学。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82%,考研初试通过率已达到40%。可以说,目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2.4 积极开展实习实践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托微格教学实验室,从二年级开始便组织学生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设计、教案评比、模拟课堂教学、师生点评”等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活动。于此同时,学生在校内与外国留学生结成对子进行汉语辅导辅导,完成听课、助课、备课、讲课等实习内容。通过模拟课堂--帮学--教学实习这一过程,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环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学实践能力得以切实的提高,这为他们的考研与就业均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加大考研辅导力度
除了教师日常的授课、辅导、答疑外,在本专业学生考研的冲刺阶段,为了加大考研辅导力度,我们还特别为他们开设“高级英语”和“考研专题”两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会聘请包括省内高校硕士生导师在内的若干名师轮流主讲,对切实提高学生的考研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 分层次培养、提高考研率取得的效果与基本经验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6年起独立招生,多年来在培养学生考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统计了一下2010届到2016届毕业生的一次性考研率:2010届毕业生67人,报考22人,录取7人,考研率10.44%;2011届毕业生63人,报考25人,录取17人,考研率26.98%;2012届毕业生71人,报考18人,录取15人,考研率21.12%;2013届毕业生37人,报考8人,录取6人,考研率16.22%;2014届毕业生36人,报考10人,录取9人,考研率25%;2015届毕业生39人,报考15人,录取2人,考研率13.30%;2016届毕业生39人,报考23人,录取16人,考研率40%。
除此以外,一些当年落榜的毕业生在第二年也如愿考上了研究生。七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八十余名学生考取了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等院校的研究生,专业分布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哲学、学科教学语文等。从以往取得的成绩上来看,2010年-2016年七年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平均考研率为23%。对黑龙江东方学院这样一所以三表为主的民办本科院校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喜人的成绩。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这样的考研成果依然是不俗的表现,有些基本经验值得我们从中总结与摸索,进而继续推广:(1)坚持分流教学、分层次培养的基本教育教学思路,在保障基本层次教学的基础上,为有考研学习要求的学生提供条件。(2)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积极探索分流教学。在保障公共课、基础课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选修课,面向考研学生可以增设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拔高课程,面向就业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增加人文基础技能类的课程。(3)在考研辅导方面,除继续开设相关专题的辅导课程外,还要逐步组织青年教师集中编写与考研主干课程配套的习题集。这将是一个繁重但意义深远的工作,无论对于学生本科阶段的日常学习还是考研,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学业导师在做好考研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择校、报考环节的有效干预。从过去几年的考研成绩上来看,考研率走低在20%以下的情况,大多由于部分学生报考了水平过高的学校,其中不乏一些班级中的尖子生,最后落榜着实可惜。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以每个班级的学业导师为主的青年教师要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报考意见,切实为他们的考研之路保驾护航。
上述五所学校均为泰国名校。易三仓大学创建于1969年,它是泰国最著名的私立商业大学,是泰国商业精英人才的摇篮,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6年。皇太后大学创建于1998年,它是泰国著名的学术型大学,具有较雄厚的语言、社会及文化学术研究力量。近年来致力于汉语学习组织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在泰国皇太后的大力扶持下,学校地位不断提升,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7年。泰国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3年,它是泰国专门培养教师队伍的大学,以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09年。华侨崇圣大学创建于1942年,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1年,它设有专门的汉语教学推广中心,面向对汉语感兴趣的学习者开放,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汉语人才。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创建于1975年,它是泰国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其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于2012年。
泰国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起步晚。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时间普遍较晚。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学校是易三仓大学,设立于2006年。最晚的是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立于2012年。鉴于汉语在泰国的快速传播,以及对汉语教育类人才需求的增加,对外汉语硕士专业起步虽晚,但这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专业。
二是应泰国“汉语热”的发展而生。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2005年7月,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契机,中国积极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于2006年《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由此标志着汉语开始走向世界(许琳,2007)。与此同时,中国与泰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泰国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随着汉语学习者人数的迅速增加,对汉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汉语师资缺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亟需培养本土汉语教师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泰国五所大学的对外汉语硕士专业应需而生。
三是名校引领学科建设。设此专业的五所高校均为泰国名校。在这五所大学中,师范类院校有2所———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理工类院校有1所———易三仓大学;综合类文科大学有2所———皇太后大学和华侨崇圣大学。虽然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时间晚,但其优势也是明显的,比如办学起点高,学校硬件设施完善,资金雄厚,学术力量较强,学术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五所高校教学理念新,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与时俱进,管理规范,能够发挥名校效应,引领新型学科的建设。四是部分大学与中国大学合作办学。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易三仓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分别开展了合作培养汉语教育类人才的项目。通过这种中泰合作办学的形式,引进了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中国合作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方式、高效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教师,联手推进汉语教育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这样的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中国优质的汉语国际教育相关资源,加强泰国本土短缺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尝试。
二、泰国对外汉语硕士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五所高校的目标基本上一致,即致力于培养汉语教育类专门人才,某些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以下内容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培养德才兼备且擅长汉语教学的教师,以满足社会汉语人才的需求;发掘硕士的潜力,使其在掌握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二)入学条件
虽然同属一个专业,有同样的培养目标,但五所高校的招收条件不一,有的学校门槛高些,有的学校门槛较低。五所学校招生时HSK等级要求不一致,皇太后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达到HSK五级以上标准,易三仓大学则要求学生至少通过HSK五级考试。华侨崇圣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只要求学生通过HSK三、四级考试就可申请攻读研究生,入学条件要求较低。入学条件不严格,招收的学生水平差别过大,生源质量不高,培养的难度就会加大。此外,五所高校由于招生时不限本科专业背景,有些入学者汉语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在两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由于以前专业所限,学习者既要加强语言功底,又要学习专业课程,时间十分有限,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此类毕业生在未来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时,可能会面临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招生定位和实际生源存在矛盾。目前泰国教育部门规定,若想担任高校汉语教师,必须持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学位。中国政府提供的丰厚奖学金,吸引着越来越多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赴华留学。一些在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中国人希望进入高校任教,但又达不到教育部门的要求,因此选择了攻读对外汉语硕士专业。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五所大学的大部分生源均为这一类中国人。而该专业设立的初衷是培养泰国本土汉语教师,这就说明招生定位与实际生源有矛盾。
(三)课程设置
1.本土化强调不够。从五所高校课程设置来看,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比如汉泰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文化对比、针对泰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法等课程较少,仅有皇太后大学和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重视此类课程。而恰恰是这一类课程有助于培养中泰两国语言文化差异比较的意识,能够帮助未来的汉语教师更好地了解泰国人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和难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汉语教学在泰国的本土化发展。
2.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泰国五所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必修课设有6—7门,选修课设有7—10门。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偏低。虽然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较多,但基本上学生只要选择2—4门课程就可修满学分,课程的整体结构欠合理。在学分设置方面,各校学分不一。易三仓大学设有45学分,皇太后大学设有38学分,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34学分,华侨崇圣大学设有3分,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则设有46学分。从必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42.86%,皇太后大学50%,清莱皇家师范大学47.06%,华侨崇圣大学46.15%,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4.78%。从必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汉语语法研究,其他科目不尽相同,皇太后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专题,清莱皇家师范大学开设现代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发展,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高级汉语及现代中国文学。从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16.67%,清莱皇家师范大学17.65%,华侨崇圣大学23.08%,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39.13%。从选修课的科目来看,各校都设有对外汉语教学,其他科目不尽相同,易三仓大学设有汉语史专题,皇太后大学设有计算机辅助教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设有统计学与汉语研究,华侨崇圣大学设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设有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从毕业论文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易三仓大学为28.57%,皇太后大学33.33%,清莱皇家师范大学35.29%,华侨崇圣大学30.77%,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26.09%。五所大学均开设的课程包括:汉语语音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汉字教学法,但在五所高校这三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大学将其设为必修课,有的大学设为选修课。汉语教育类课程,如文化类、教育类、方法类等课程缺失,培养重点不突出。
3.重知识、轻技能。五所高校的课程总体上大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技能训练。五所大学所开设的知识类课程包括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汉语语音教学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关于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却少之又少,只有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开设了课堂教学观摩及“二盯一”教学实训。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娴熟的教学技能。从培养目标来看,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的汉语教师,知识类和技能类课程应该并重。
4.忽视教学实习。在五所大学中,易三仓大学、皇太后大学、清莱皇家师范大学与宣素那他皇家师范大学均要求申请者有教学经验,华侨崇圣大学对此无特别要求,该校的课程设置中设有实习的环节,而其他学校均忽略了实习的环节。在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实习与实践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渐熟悉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将所学理论与知识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转换过程。不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毕业生就不能较快地进入角色,从容应对课堂教学和管理中的种种挑战。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正是该专业的特色。因此,教学实习与实践的环节尤其重要。
三、思考与启示
在泰国“汉语热”的大环境下,泰国高校有责任培养出更多汉语教师。目前,泰国开设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的高校已从最初的一所发展为现在的五所,各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毕业人数也将逐年增加。这些毕业生有望成为未来泰国汉语教学的新生力量,充实本土汉语教师队伍。由于对外汉语专业设立较晚,经验不足,教学资源有限,难免存在课程整体结构欠合理、本土化强调不够的问题,导致针对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培养的特征尚不明显,学科建设任重道远。而与此专业相对应的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立于2007年,培养院校已达82所。其目标是培养在国内外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和较好的中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定位准,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完备,课程方案科学合理,并突出强调了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充实了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为海内外汉语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值得泰国借鉴。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达成共识,通过以下途径积极推动泰国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
(一)制定统一的指导性培养方案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各行其是,缺乏政府职能部门的统一指导和规划。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招生水平、课程设置及入学条件有较大差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层次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指导。泰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员会应站在政府的高度,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对外汉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经过科学的论证,制定一个统一的培养方案,统筹规划,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招生条件、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下发泰国各高校。各校参照此指导性培养方案,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可用的教学资源,制定出可行的具体的培养方案,并接受高教委的定期监督和检查。自上而下的统筹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努力相结合,共同推动泰国汉语教育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修订学分,课程设置科学化
针对当前泰国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培养重点不突出、本土特征不明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修订学分,使其科学化、合理化。该专业的三个关键词是“汉语”“教育”“本土”,因此应当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课程的本土化特征。笔者认为,攻读对外汉语专业期间,应至少修满40学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12学分,实践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中应纳入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语言要素教学(语音、语法、词汇、汉字)、汉泰语对比和偏误分析、中泰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修课中应包括方法类、教育类、文化类的课程,方法类应包括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教育类应包括针对泰国学生汉语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泰国教育概况,文化类应包括当代中国国情、中华文化才艺。实践课应包括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和实习。上述三类课程构成有机整体,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能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的特点开展教学。
(三)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校际交流,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教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鉴于泰国五所高校办学经验不丰富,学科建设可用资源有限,应当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共享教学资源,让教师“走出去”,与外校教师互通有无,分享教学信息与教学经验,同时把名师“请进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一、引言
游戏作为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儿童语言教学。维果茨基及其学派所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游戏理论、活动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等为游戏和游戏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维果茨基采用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解释人类认知的发展,认为人类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王光荣,2004)。在游戏研究方面,维果茨基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强调游戏是幼儿同化的最佳方式(吕晓、龙薇,2006)。而活动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也为游戏和语言游戏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一代活动理论重点强调中介概念,活动系统由主体、对象和中介工具组成;第二代活动理论除了主体、客体、中介工具等核心要素之外,还包括共同体、规则、分工等调节要素;第三代活动理论又加入了网络的元素,主张建立活动系统网络。(于璐,2011)
根据上述理论,游戏中的学习不仅包括玩游戏过程中的学习,还包括玩游戏之后的另一维度中的学习,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游戏文化。Dongwan Ryu(2013)调查研究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在游戏中学习英语的全过程,指出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不仅在于学习者参与到游戏中,而且还在于游戏后的互动交流;并将“游戏文化”分为“玩游戏的过程”和“超游戏文化”两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部分,指出游戏参与者并不是单独地通过玩游戏或超游戏文化来学习语言的,而是通过综合的游戏文化来学习语言的。所以,玩游戏过程和超游戏文化中的语言学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游戏文化,进而使学习者在这种情境中提升语言水平。
由此可见,超游戏文化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相关研究仍然仅仅停留在玩游戏的过程和课堂游戏层面,鲜有人关注到超游戏文化和课后游戏。目前在海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生汉语教学中,游戏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那么,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上,小学生是如何通过游戏进行汉语学习的呢?超游戏文化在小学生汉语学习中有什么表现和作用呢?
据此,本文以澳大利亚大南方文法学校(Great Southern Grammar School)为例,调查了小学生的汉语游戏学习情况,并结合活动理论和游戏文化的已有研究作了分析,尤其强调了超游戏文化的作用和发展前景,以期能够丰富小学生游戏教学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
大南方文法学校位于澳大利亚西澳洲最南部的奥尔巴尼(Albany)地区,是一所“K-12”(从幼儿园至12年级)一贯制全日制私立学校,分为学前部、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共800余名学生。该校于2015年初在小学部(1-6年级)全部开设汉语课程。小学部共180余名学生,从一至六年级共10个班。所有学生第一语言都是英语,汉语课是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课或外语课。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汉语课运用了大量的游戏活动来带领他们学习汉语并感受汉语文化,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所学校的游戏教学和学习情况对于调查小学生汉语游戏教学具有代表性。
二、课堂游戏过程中的汉语学习
(一)汉语课堂游戏
课堂游戏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包括一个特定的任务或目标、一套规则、游戏者之间的竞争,以及游戏者之间沟通所用的语言(韩鑫兴,2009)。从广义上说,语言课堂游戏指二语课堂教学中一切有组织的语言活动;从狭义上说,语言课堂游戏指在二语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趣味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活动;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而达到二语教学效果。(曾健,2006)
在澳大利亚大南方文法学校的小学生汉语课堂教学中,游戏活动出现在每一节汉语课中。例如,利用“抛绣球”“N-1”“传递信息笔”“猜词与抢答”等游戏来强化练习所学词语;利用“萝卜蹲”游戏来操练家人称谓;利用“模仿动物”游戏来学习动物词语;利用儿歌《两只老虎》及其动作和手势来学习汉语数量词短语和其他句子;利用“筷子夹乒乓球”“画脸谱”“叠龙舟”等文化游戏活动来学习文化知识等。游戏应用于汉语教学的各个主题、内容和环节,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
我们以“汉语课上,你最喜欢什么”为题,通过口头提问和访谈法(主要针对1~2年级小学生)以及问卷调查法,针对该校小学部1~6年级全体181名学生进行了汉语课堂游戏活动的态度调查,其中1~2年级(6~8岁)44人,3~4年级(8~10岁)48人,5~6年级(10~12岁)89人,均为有效反馈。答案选项为:A.“所有事情”,B.“课堂游戏活动类”,C.“与语言本身相关”,D.“与教师相关”。调查结果如表1。
表1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汉语课内容中“课堂游戏活动类”的数量占到了决定性的地位,分别是78%、87%和92%。此外,学生在课堂游戏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内在动机”,且随着年级的增加,自主性不断增强,对游戏的“内容性”“文化性”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由此可知,课堂游戏活动对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二)活动理论与课堂游戏过程中的汉语学习
根据活动理论,结合Dongwan Ryu(2013)对游戏过程中的语言学习的分析,小学生在汉语课堂游戏活动中的学习,属于“玩游戏过程”中的语言学习。小学生(主体)在汉语课堂中,通过一系列课堂游戏活动(协调工具)来学习汉语(客体),即参与到了有结构的、以特定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汉语学习活动中。
课堂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种简单的情境,学生可以参与到游戏的角色对话中,从而学习到汉语语言及文化知识。但是,玩游戏过程中的汉语学习具有较高的限制性。学生只是参与到“游戏者―游戏”的活动中进行汉语学习,而不是“游戏者―游戏者”的活动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玩游戏来学习简单的词语和句子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玩游戏的过程也缺少真实的互动,游戏的内容、时间、规则、目的等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这就激发了他们参与到课后的“超游戏文化”的汉语学习活动中,进行更多真实的练习、分享、合作和实践。
三、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
(一)超游戏文化
超游戏文化是一种受到课堂游戏的激发,学生自发形成的游戏延伸的环境和活动。游戏在课堂之外得到了延续和升华,并获得了新生命,从老师安排的“游戏中”的活动升级为“超游戏文化”。在超游戏文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与其他同学、朋友或家人一起练习、交流、讨论、思考和实践等。
课堂游戏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生对游戏内容和性质的更高要求,所以学生在游戏之外或课后就会自发形成超游戏文化。这种超游戏文化是课堂游戏活动的延续和升华,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练习、思考和实践,是汉语课堂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和提升,对学生的汉语学习也起到了更加积极有效的帮助。
鉴于此,我们也对该校小学部3~6年级(8~12岁)全体137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小学生汉语学习超游戏文化的调查。调查的问题是:在课后或回家后,你有没有将你在汉语课上的游戏内容和经历告诉其他同学、朋友或家人,跟他们一起对此进行讨论、练习,或者教他们汉语游戏内容,或者去查询更多资料?如果有,有什么表现?
调查的方法包括:1.问卷调查法:采用开放式问题的问卷。2.观察法:观察他们课后的汉语学习活动,如分角色练习、小组讨论、练习歌曲等;并通过和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聊天,了解他们课后的汉语学习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在137名学生中,有109名学生作出了肯定回答并给出了具体表现,占到80%。其表现为:
第一,表达汉语游戏经历并讲述汉语内容。如:向家人讲述汉语游戏、活动、歌曲、故事等汉语课内容;跟家人讲“孙悟空的故事”等。
第二,跟他人一起进行小组式的讨论和练习。如: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看十二生肖、脸谱等相关图片并进行讨论;和同学一起练习中文歌曲;和同学一起分角色练习汉语对话,如“买东西”主题对话等。
第三,以汉语游戏规则为依据,教他人学习汉语内容。如:教家人唱汉语歌曲;教家人或朋友说汉语词语和句子;教他们学中国功夫等。
第四,主动思考、探索和应用。如:查找十二生肖的来源并查找自己与家人的属相;思考并搜索“孙悟空的故事”;主动地用汉语跟中国人交流等。
结果表明,受到课堂游戏的激发,绝大部分小学生在课后能自发地与其他同学、朋友或家人一起,分享课堂游戏经历,进行讨论、练习,还会指导他人学习汉语,进而形成了汉语学习超游戏文化,在这种环境中操练和提升汉语。这种超游戏文化,突破了课堂游戏活动的限制,学生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分享、讨论,可以更加积极地互动、练习、思考和应用。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活动,形式灵活、自由,满足了学生对游戏内容和性质的更高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因此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更有帮助。
(二)活动理论与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
根据活动理论,结合Dongwan Ryu(2013)对超游戏文化中语言学习的分析,小学生在课后已经参与到了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活动中。小学生(主体)受到课堂游戏的激发,在课后也自发地与他人一起,对汉语课堂内容进行讨论、练习或思考(协调工具),进而参与到课后的汉语学习活动中(客体),来操练汉语并提高汉语学习水平(结果)。
此外,活动理论还包括规则、社区和劳动分工。这里的“规则”,是课堂游戏规则和汉语规则的类推。这里的“社区”,是小学生课后自发形成的小组合作空间,是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个人与他人一起生活和学习的“个人学习环境”(于璐,2011;杨莉娟,2000)。在这种类似于“社区”的小组合作空间和学习环境中,学生与其他同学、朋友或家人一起,分享课堂经历,进行讨论、练习,学生也会指导他们学习汉语或做汉语游戏,进而参与到“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活动。这里的“劳动分工”,表现于“行动者”(学生)和“指导者”(教师)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学生处于“行动者”的身份,与他人一起分享游戏经历、讨论和练习。另一方面,学生还作为“指导者”的身份指导他人学习汉语。这是相互转换、相互促进的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游戏是超游戏文化的先导和基础,超游戏文化是课堂游戏活动的延续和升华,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练习、思考和实践,是汉语课堂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和提升。学生参与到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活动中去分享、练习、互动、讨论思考、应用,进而使他们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到下一次课堂游戏活动中去,他们对汉语课堂游戏活动的要求和期待也会继续提高。所以,在汉语学习中,玩游戏的过程和超游戏文化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这两个方面不断融合,构成了汉语学习的游戏文化,进而使得学生们在这种游戏化的汉语情境中学习汉语并提升汉语水平。
此外,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和活动理论,我们认为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更加真实、主动,更符合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和“活动”内涵,也更有利于汉语学习。所以在小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安排汉语课堂游戏活动;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汉语的超游戏文化环境,引导、帮助学生参与到汉语学习超游戏文化中;课堂游戏活动的设计要结合超游戏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在课后继续参与到汉语学习中,让他们更加真实积极地进行互动、讨论和练习。最后要结合汉语教学规律,提升游戏的交际性、情境性和文化性,形成适合各阶段学生汉语学习的游戏文化。
我们知道,海外汉语学习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的,缺乏能够让学生练习、巩固课堂所学汉语知识的真实环境,而且小学的汉语课堂教学时数较短,很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我们认为,小学生汉语学习的“超游戏文化”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样的不足,值得在海外汉语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推广,因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Dongwan Ryu.Play to learn,Learn to play: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Gaming Culture [J].Recall,2013,(2).
[2]韩鑫兴.试论游戏教学法在小学初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吕晓,龙薇.维果茨基游戏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6,
(6).
[4]王光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西北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5]杨莉娟.活动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0,
(4).
[6]于璐.活动理论与当代教育[J].学理论,2011,(11).
阳光罕见的成都,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调皮的雨点在我的棉衣上悄然驻足,描绘出稀疏、斑驳的图案,伴着周围的悦耳雨声,行走在铺着一层银杏树叶的街道上,一个念头闪过――我将走向何方?大学即将结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学府里,我也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然而,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邀游广阔天空
大学四年,一千多个日子的点点滴滴如一部微电影一样闪过脑际,有初来乍到时的青涩与懵懂,停在学校十字路口,声音怯怯的向路过的学长打听校门怎么走;有面对许许多多社团招新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最后加入了几个名字奇奇怪怪的社团;也有和同学们一起备战期末考试时的忙碌和充实,看到奖学金名单一角自己名字时禁不住上翘的嘴角……回想当初,选择英语专业是看中了英语这片广阔的市场。英语是全球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全国各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几乎都招收英语专业的报考生。市场对高级英语人才仍然供不应求。在当今世界,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英语不再是作为一门只用于交流的语言学科,英语水平高低将成为面向世界进行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门槛。另外,目前我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包括专业和非专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
虽然规模如此庞大的人群在学英语,但据国家外文局调查,目前我国从事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的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乏,能够胜任高端翻译工作的高质量人才缺口高达90%。这不得不使我们疑惑,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到底学了些什么,为何不能满足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必须看清一个事实:只有考入大学,并就读英语专业,你才能接受到系统的专业英语教育。你将在老师的辅导下,和一群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人练习自己的英语,提升英语的文学修养,所以客观上讲,学校尽最大可能地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优越的英语学习条件,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与英语相关的综合类、文学类、翻译类、商务类以及国际工程类等方面开设的课程,都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英语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所以选择英语就要有学出成就的决心,要会拼。
捡拾只言片语
那些现在正在努力备战高考,想要选择英语作为大学就读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我为你们提点建议:一旦进入更高的人生阶段,更要懂得拼搏,懂得规划。每一个阶段都是新的起跑线,只有那些爱拼的人才会赢,只有那些会规划的人才懂得怎样拼。选择了英语专业,你的大学就必须付出高于常人一倍的努力,英语的听、说、读、写都要多练习,尽量做到样样精通。我的大学生涯就是在一遍一遍的英语原声带与英国BBC广播中度过,每天当其他同学还在睡梦中时,我们就得早起听英语、读英语。这样的日子很苦,但是当我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断地提高时,当我发现自己可以和外国人流利地交流时,一种莫名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这就是英语学习的乐趣。
瞄准行业翘楚
在即将与生活了四年的校园告别之际,我在心里默默地向母校诉说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我想要成为真正的职场人,让自己在这四年里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得到运用,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练习翻译的技巧,尽可能的夯实自己,才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有更美好的未来。同时,也由衷地祝福那些曾经和我一起学习,一起欢笑,现在选择读研或出国深造的同学们,美好的未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成长。
实际上,没有绝对的热门专业或冷门专业,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有发挥的舞台。关键是个人的实力和机遇。就我本人而言,我校的英语专业在国内各高校只是中偏上的水平,录取分数较低,并且文理兼收,对英语成绩也没有硬性的要求。但是。进入大学,就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崭新的人,学什么都只是另一个起点,你必须更高效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不懈为之奋斗,那么你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部分招生院校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该校拥有全国最早的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点和国家重点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功底、比较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出色的学习、思辨、创造、合作与领导能力的国际型优秀人才。毕业生在外交、外事、国际经贸、对外文化交流、国际传播、英语教育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可以顺利进入英语专业乃至所有人文社科领域进一步深造。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摇篮中的明日之星
108个已建立孔子学院的国家。
400多所孔子学院。
500多个孔子课堂。
60万多已注册学员。
2012年8月份,《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交流、互鉴、合作新平台――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拥抱世界》一文,肯定了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
搭建世界的“汉语桥”
伴随着全球汉语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开始走上国外的汉语讲台,对外汉语即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便应运而生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十分丰富,事实上应理解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就不局限于教外国朋友汉语,还可以教国内少数民族人民说中文。
对外汉语专业还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有不少同学读完了四年大学,却连一个外国人都没有教过,这是一件非常让人遗憾的事情。建议同学们从自身优势、兴趣爱好出发,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选择其中一项进行深入学习,如学习古筝、国画、书法等。在加强教学实践方面,如果缺乏外国学生资源,可以先以本班同学为对象展开实验教学,摸索出既适合自己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中文教学法。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考虑出国留学。毕竟,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专业,其专业导向必然是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
汇聚各专业,利?弊?
对外汉语专业是一门典型的交叉专业,涉及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从所开设课程与培养目标就可一窥究竟。以四川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为例,主要开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大学英语、英语听说、英语精读、英语写作、普通话、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教汉语,并不是教外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夯实中文的基础。但初期教学时,外国学生对汉语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老师自然不能用全中文上课,那么如何用英语将中文原意尽可能地表述出来呢?这就要求流畅自然的英语表达能力与灵活敏捷的应变能力了。
相比传统的中文与外语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还是一个新兴专业,因此它也有属于自己的“青春烦恼”。如媒体常常报道海外中文教师缺口十分大,对外汉语人才非常抢手。关于这一点,我们要理性思考。有中文老师缺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潜在市场是否就意味着有相对应的实际需求呢?对比国内英语教学,也存在着极大的外教缺口,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很希望外教的参与,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或许更倾向于本土的英语老师。此外,该专业学生难免会出现“英语没有外语专业的人好,中文没有汉语言专业的人强”这样的尴尬现象,导致学生缺乏专业归属感与认同感。
她已经展翅,起飞
值得高兴的是,2012年年底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对外《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新《标准》成为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认证的依据。同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自2005年被停办后,将于2013年重新启动,通过考试者将获得国家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据了解,2012年12月1日、2日举行的2013年赴孔子学院志愿者选拔考试的笔试试题,采用的就是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认证的考试模拟实验题。
作为一个朝阳般的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的起步难免艰辛,不过她未来灿烂的发展前景更让人充满希望。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志于向世界推厂中国文化,可以考虑选择报考对外汉语专业。
部分招生院校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是该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教学及科研水平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1981年该校率先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教育部2003年批准该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可免试推荐优秀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实行本硕连读机制。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范”走起!
国际经济与贸易,多么诱人的专业名称,有多少人被她的名字吸引,迷迷糊糊地选了她,但其实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好专业。初选该专业时我也一度茫然,但四年的学习让我对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起范,要学以致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及基本的管理学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经营管理等实际工作技能和理论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本专业的课程兼顾理论与实务,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基本理论,理论多且杂,但却奠定该专业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主要包括: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法概论、国际商法等。到了大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会增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世界贸易组织等。
既然是“国际范”,英语在本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鼓励学生参加商务英语类的考试。我们的多数专业课都采用了双语教学,培养我们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但考生不必被英语的高要求吓退,基础差的学生可通过努力,提高语言能力。
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过程中,许多课程老师除了讲解书本知识,多采用讨论或课题等形式,拓展我们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教给我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我们以国际视角用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独立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运用的能力。
起范,要三思而后行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广阔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涉外经济管理部门、外事机构和其他政策管理部门工作,也可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管理、经济研究、经济规划、教学等工作。毕业生也可继续深造,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大四学生有句口头禅:“考研、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然而这种理想状态只是一种愿望,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考研OR工作?正如所有人都知道的那样,任何选择都意味着另一种利益的损失,它除了你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上的成本,还包括它的机会成本,抉择须三思而后行。
起范,要用能力说话
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首先,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多且对数理的要求较高,而数学课程难度较大、上课时间有限,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其次,需具备语言能力。英语是最基础的,不懂英语,怎么走出国门与外国人沟通,更谈不上从事贸易工作了。最后是沟通交流能力。贸易相关行业,常常涉及到谈判、协商,所以就需要一定的沟通、谈判技巧。
我相信机会总是留给准备的人,如果选择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那么请同学们在学习本专业的开始,培养自己的能力、积累实力以保持并提升竞争力。
部分招生院校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该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中外合作项目,学生的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后,可有机会参与“2+2”培养方式,即在经过两年本校专业基础学习后,继续去本校的国外联合大学学习两年。学校培养具有现代开放意识、掌握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通晓贸易实务和专业技能、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外经贸业务工作和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
国际商务――与世界博弈
国际商务,顾名思义,就是与外国人打交道,在国际市场上做买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经管类专业里加入这颗闪亮的明珠,力求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熟练运用国际沟通和管理手段从事跨国交易的现代国际商务人士。
知识,活学活用
目前已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校,既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类大学,也有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由于国际商务属于管理类专业,因而学生会在掌握经济学原理之余,着重学习诸多管理学课程。比如,西南财经大学在本科第一学年就开设了管理学和国际商务课程。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管理学会迈上“国际化”的新台阶。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学生不仅要强化积累,构建知识框架,并在reading course(阅读课)和课下阅读大量材料,学习各类理论和模型。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研习案例,使干瘪的纸上经典“活”起来,并能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比如在国际市场营销课上,我和同学就国际营销方式的选择做了案例分析,立足于流程梳理和方式对比,整理分析了大量中英文信息,最后提交Proposal。在顺利完成展示的一瞬间,团队成员都感觉到非常有成就感。总而言之,国际商务专业乃至整个大学专业的学习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大家一定要在课上多学一点,并在课余时间自主探索和实践。
功夫,重在实践
虽然各高校国际商务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可能不尽相同,不过都有普遍的发展趋势:一是将大学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即在本科低年级先学习经济管理类的若干基础课程,为日后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强化外语(主要是英语)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的作用。
除了课内学习,国际商务的课外实践也尤为重要,从学校到学院(系)再到学生个体,多个层面都具有很多商务实践机会。比如,可到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实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即提供了相关条件;还可参与各类经济管理类竞赛,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全英商务实践大赛、四川省管理咨询精英挑战赛等,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和商业企划书,你能了解行业并能尝试模拟运作企业,西南财经大学的学子在这些大赛中每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对于打算本科毕业从事国际商务实践工作的同学,可以配合专业课学习,提早准备考取一些专业资格证书,包括注册会计师、国际商务师、外销员……诸如此类。这会使你拥有他人无可替代的优势,为进入行业打下基础。
语言,贵在运用
作为“国”字号专业,学习和择业时,语言文化背景自然不可忽视。前面不只一次提到英语的重要性,可能有同学会问:“英语不好难道就不适合学国际商务吗?”需要注意的是,该专业在招生时,通常会要求考生在高考时参加英语口试测试,大家在填报志愿时也需要留意各高校在英语单科成绩和口试成绩上的特别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63-03
随着经济全球化从经济领域逐渐向文化、价值领域渗透,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话语,并逐步发展成为整合教育目的、功能以及传递多元文化和全球理念的重要进程[1]。留学生教育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融入世界的重要措施;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留学生教育工作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实现教育强省的重要途径[2];留学生教育是加深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友谊,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来华留学研究生占来华留学生和来华留学学历生中所占比例稳步上升。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里,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的增长仍将是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3]。
江苏是一个教育大省。为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来江苏普通高校接受教育,2014年江苏省政府特设“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提出“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及资源条件,努力建成3个区域外国留学生规模增长极:一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增长极(辐射镇江、扬州和泰州),形成3万人左右的留学生规模;二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增长极(辐射南通、无锡和常州),形成1.4万人左右的留学生规模;三是苏北增长极(涵盖连云港、徐州、宿迁、盐城和淮安),形成0.6万人左右的留学生规模”。
在这样背景下,加快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留学生教育具有其独特性。分析已有的研究可知,影响国际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由于国际学生具有“外国人”与“学生”双重身份,他们必须面临跨文化适应问题,具体表现在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应,体现出国际学生面临文化情境转变时个体心理内部调整、个体与留学国家的社会文化的融合和适应、个体与留学高校相互调整适应的过程与结果[4]。那么意味着留学生教育必须要克服这些因素。只有以留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模式改革,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培养优秀的学生,提高国际化水平。高等院校如何加强留学生招生管理工作,统筹设计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课程,加强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交流与融合,满足留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5]。本文将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对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作为本案的案例,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之一。学校2002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2003年设立了“校级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2005年开始招收“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生”,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招生院校,2008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研究生项目”自主招生资格。2005年留学生仅54人,2014年达到706人,其中研究生194人(博士生135人、硕士生59人)。留学研究生规模发展较快,发展趋势很好,主要来自亚洲和非洲国家,学习专业主要分布在农学院、动物医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学校本着“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工作方针,不断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招生选拔和培养方式,使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多渠道招生、多元化投入、多层次培养”的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
(一)健全选拔机制,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1.大力开展招生工作宣传,充分展示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6]。学校充分发挥网络、国际组织、友好院校、在校留学生和毕业留学生的作用,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展示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条件。
2.争取优秀生源。学校充分发挥援外专家和校级友好院校、在校留学生、毕业留学生的作用,为学校推荐优秀生源。学校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有正式的校际关系或项目合作关系,这些外国友好院校积极为南京农业大学校推荐优秀生源。来自荷兰、肯尼亚、埃及、喀麦隆、韩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在校留学生和毕业生极力为学校推荐优秀留学生。
3.严格考核选拔。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学校成立了专家考核小组,该小组由三个层次组成(学科考核组、学院考核组和学校考核组),层层把关,严格考核。留学生申请材料统一由留学生管理部门收集,留学生管理部门在规定时间将材料送学院,学院将材料按学科送各学科点进行审核,然后学院考核组根据各学科点的意见进行择优选拔,最后报送学校考核组,学校考核组决定录取名单。
(二)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1.“趋同化”管理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探索“趋同化管理”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突出学校学科优势与特色,开展英语授课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国际化和师资国际化进程,确保培养质量。“趋同化管理”是指学校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上,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与中国学生相同的学习条件与服务,推进了中外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国际化。在学业上,针对留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辅导”,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技能技巧训练,以弥补学习能力与水平的不足;在汉语学习方面,安排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组成“一帮一”,帮助留学研究生解决汉语听和写的困难,提高他们汉语水平。在课余时间,学校组织留学生参观、游览和考察活动,并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 “爱在南京 国际文化交流日”和“同乐江苏”等系列文化活动;同时,学校已举办七届“国际文化节”活动,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并培养“友华”、“爱华”“亲华”之情。
2.加强内涵建设,确保教育质量,以适应国际留学市场需求。众所周知,规模的形成和效益的取得都是以质量为前提的。市场是无情的,是优胜劣汰的,要保证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保证教育质量是关键。因此,学校针对培养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留学生培养质量。(1)国际课程建设:世界各国争夺国际生源趋势越来越强劲,许多非英语国家纷纷开设英语授课课程,吸引优秀国际生源。从国际留学市场需求看,国际学生,特别是高层次学生,他们有到中国学习的愿望,但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和财力用于入专业前的汉语学习。为了适应国际留学市场需求,南京农业大学决定以建设研究生学位课程为起点,结合教育援外短期课程,带动本科学分课程,学校整合优势教育教学资源,加大投资力度进行了英语或双语国际化课程建设。2014年提出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决定按“植物科学”“动物科学”“生物与环境”“食品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五大学部分类分步推进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工作。(2)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从招生环节就充分考虑培养过程的问题,如学校对报考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生,优先录取,然后考虑省(部)级重点学科。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突出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同时通过留学生教育,提升学科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并对其他学科以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其二是可以满足留学生的需求,培养有发展前景的国际性和将来可以为中外友好做出贡献的高级人才。(3)加强队伍建设:“师生互动”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教育活动的本质[7]。学校选拔外语好、教育教学效果优的老师成为留学生的指导老师和授课老师,同时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如鼓励青年教师国外访学、合作研究、国外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逐步提高现有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形成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梯队,从整体上提升学校教师、学者的国际学术背景、国际视野、英文授课和科研创新水平和能力。学校还非常重视 “引智工作”,将海外智力作为学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注重科学研究大师、教学大师、企业家和管理大师的结合,注重语言类专家与专业类专家的结合,短期专家与长期专家结合,发挥外国专家科学研究、课程教学、研究生指导、论文写作和学科建设的综合效益。
二、创新来华留学研究生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拓展招生宣传渠道,增强信息透明度
我国多数高校英语版的网站是急需完善更新,提高信息透明度。国际学生在来华之前,主要通过学校网站、我国驻生源国的使领馆以及在校留学生和毕业校友了解高校信息,但全面了解高校的师资情况、学科专业发展动态、高校的优势特色等主要是依靠高校网站,目前,很多高校都还没有英语版的全面展示高校信息的网站,这是急需完善和健全的,这有利于扩大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完善入学考试制度与专业能力考核机制
严格入学考试制度和专业能力考核机制,从招生的源头把关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严格考核留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以质量的提高达到规模的稳定与持续发展。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授课语言为汉语或英语,无论是汉语授课还是英语授课,都必须达到专业学习的汉语水平(HSK等级)或英语水平(雅思或托福)及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同时加大校内信息资源的英文建设,减少语言障碍,这有利于来华留学研究生能够自主享有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生活。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来华留学生培养中,导师是关键。一方面,导师指导留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留学生进行学术性互动。曾有一项实证研究显示,研究生与导师间的亲切合作将会对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产出有重要影响,近两年中国76.19%的热点论文均为导师与研究生合作刊发[8];另一方面,导师可以帮助留学生适应在华学习,在生活上的良师益友。目前我国高校整体英文环境偏弱,导师的作用更明显。我国农业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导师制的经验,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可以选拔专业基础好、学术水平高、外语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外国留学博士生的副导师,以协助导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指导工作,从而提高外国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9]。
(四)推动来华留学市场社会化发展
目前来华留研究生培养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与我国的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高校只管培养,没有从企业需求出发,而同时对外投资企业又面临缺乏人才的困境。来华留学研究生同我国研究生一样,最终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因此在培养上应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为我国有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与国家国际化战略结合,同时也可以为留学研究生创造部分就业机会。
(五)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可以通过鼓励来华留学研究生在学术研讨会上
作报告,互相交流信息。2.还可以不定期举办论文创新报告会、创新实验竞赛等活动,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导师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参加国
内、国际学术交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也支持他们出席国际会议,并为他们筹措出国参加会议的费用,为开阔他们的思路和及时了解国际科技新动向开辟更广阔的路径[10]。
本文着重考察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笔者认为,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招生工作很重要,应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强化语言要求;第二,要积极开设全英文课程,留学研究生主体工作语言为英文,加强国际课程建设是关键;第三,通过重点学科重点突破;在师资不足情况下,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可以集中建设,加强导师、软环境建设,同时推进国际一流学科建设;第四,继续强化大环境建设。在当前笔者认为,不同于我国高校的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具有其特点,在快速发展同时,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加强招生宣传,加大软环境建设,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生源,真正推动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1]RIALP A,RIALP J,KNIGHT G A.The phenomenon of
early internationalizing firms:what do we know
after a decade(1993-2003)of scientific inquiry?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5,14(2):
144-166.
[2]刘慎军,李元栋.江苏省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问题
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8).
[3]郑刚.新世纪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改善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
[4]郑燕如.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对留学生教育的启示[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
[5]李琼.依托学科优势,发挥自身特色,拓展留学生教育
――发展我校留学生教育的思考[C]//中国高教学会
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2012学术年会,2012.
[6]栾凤池.实施四大发展战略,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水平
[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7]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
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4.
[8]袁本涛,王传毅,胡轩等.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外高水平
学术的贡献有多大――基于近两年ESI热点
论文的实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
[9]强百发,王晓燕,郑粉莉.农业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
工作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
[作者简介]丁金珠(1975- ),女,江苏无锡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城市国际化背景下苏工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态度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S201316)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04-02
20世纪末以来,随着高职院校的高速、大规模扩招,加之国人对英语的重视,英语教育质量随之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联合国曾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是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英语教师的需求量急剧攀升,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仅2003年和2004年新入职英语教师接近20人,且均为大学本科毕业生,这些教师学历层次较低、经验较为缺乏。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一、良好的英语语言态度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不能只是为教而教,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不仅要用于工作中,更应该融入英语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即教师的语言态度可以影响教师自身英语水平的提升。国内外学者形成了众多对于语言态度的定义,游汝杰等人将语言态度定义为个人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价值和行为倾向。语言态度基本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情感体现,即说话人或听话人在说到、听到某种语言时,在情绪、感情上不自觉地、下意识地感受和反应;二是价值评价,包括对语言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使用价值以及发展前景理性的衡量和评价;三是行为倾向,即语言态度决定了话语使用者会采用何种语言的趋势,或对语言维持和语言计划的行为倾向。英语教师的母语为汉语,但职责是教授英语。由此可见,英语教师的语言态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对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对英语及西方文化的情感认同上的差异;对汉语和英语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理性评价。不同的语言态度势必影响教师课堂内外对英语使用行为的倾向度。
1.语言态度影响语言学习。英语教师的生活环境被汉语所围绕,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认可度也较高。听到或者使用汉语时,在情绪、感情上的感受和反应趋向于亲切、舒适。大部分情况下,英语的使用主要在于课堂教学中或接受专业培训时,英语仅仅是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工具。除去不得不使用英语的环境之外,教师使用英语的比例较低。这样的语言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教师的语言行为,对于其自身英语能力的提高产生阻力。因此,改变教师的语言态度是提升英语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首要条件。汉语与英语语言特点的差异性无疑会成为英语教师语言教学能力提高的阻碍因素之一,影响教师英语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更好地提升英语教学能力,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的语言态度深入剖析,正确面对自身英语语言态度中的消极因素并加以改进。学校应探索新型师资培养模式,让英语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尤其是中长期的出国培训,以此提高教师对英语的情感认同,从而增加其使用英语的倾向性。
2.跨文化交际素养提升英语认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交流不仅限于简单语言符号之间的交流,更是语言符号中所蕴含的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思维模式的交流。然而,中国传统的教育考试机制导致英语教师更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或把英语作为谋生的工具,西方文化素养严重缺乏,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遭遇挫折,从而降低对英语的认同感。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服务于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即实现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特别是熟悉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有效地降低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培养的途径可以是多维度的,如收听外语广播或收看国际新闻,观看原版影片或者出国学习旅游等。目前,拥有英语专业研究生学历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比例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教授大学英语课程,但硕士阶段方向却为管理类的专业,曾系统学习跨文化交际类课程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在此情况下,师资队伍在教学中势必会出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脱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对英语的认同感。
3.坚持自我学习强化英语使用倾向。高职英语教师的语言实践能力在入职之后普遍有所下滑,英语磨蚀现象明显。外语磨蚀是发生在外语学习结束后,由外语使用减少或停止所诱发的一种生理性的语言能力减退现象。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必须在一定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勤于反思,自我学习是教师自身综合能力提高最具长效化的途径。首先,要坚持阅读专业类相关书籍,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其次,通过自我学习,注重锻炼和提升专业能力;最后,善于反思,勤于积累。通过以上途径,将英语的自我学习转变为内在的力量和需求,将英语学习融入个人生活、工作的每个环节。只有不断操练、反复总结和反思改进,才能真正促进英语教师的健康成长。
二、良好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Richard认为,在师资培养中必须包含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技能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信息技术的使用。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引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大讨论。如何立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开展信息化英语教育教学,即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已经成为英语教学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目前,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理念匮乏、能力不足,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大学英语课程信息化改革的推进工作进展缓慢。
1.掌握信息化设备使用和相关知识的能力:对教学媒介的再认识。传统的教学媒介(即简单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已经逐渐淡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舞台。信息化设备具有融声、像、文字、动画为一体的优势,在提高教与学的趣味性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课堂的含金量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学习电脑、投影仪的操作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还需要熟练掌握网络学习平台等教学软件的使用和网络技术的运用,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对于教学媒介需要进行再认识,如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资源、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学习兴趣,有效结合教学媒体使用将会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所带来的益处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学以追求多维度的、庞杂的教学媒介为核心。声、影、像俱全的多媒体课件不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的因素,只有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即教学媒介的有效性,才是教师真正的目的所在。因此,一方面,教师需要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教师对于不同教学媒介在教学中的利弊要有全面清晰的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认真思考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合理选用真正实用的教学媒介。教师不仅要考虑怎么教,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依靠课堂的直接交流或网络平台的使用,真正实现人人、人机互动,快速得到学生学习现状的反馈,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工作。
2.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与教学内容整合的能力:对教学资源的再整合。互联网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宝库。英语教学也不再是以一两本教材为纲的模式,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全方位的、多维立体的学习平台。网络上大量的英语试题资源、听力资源、视频资源、歌曲、欧美电影等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库,运用搜索引擎进行互联网检索的能力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最基本技能。然而,部分教师为了省时省力,采用“拿来主义”,将网络上搜索的课件或资源不加任何修改或删减直接运用于课堂;课堂上教师完全依赖于课件,没有体现自我创造性,更不去关注学生的接受状况,完全忽略 “因材施教”,英语教学效果不良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一方面必须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必须提高教师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优化、再整合、再补充能力,真正做到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利用社交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教学管理的能力:对互动方式的再把握。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在社交媒体充分发达的情况下,奇怪的是师生联系方式却未见新意,大部分为面谈、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多数为教师通过请学生到老师办公室一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如果任课教师善于使用社交媒体,将会大幅度提升工作效能。教师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媒体协助班级组建QQ群、微信群等,邀请学生关注微博,教师可通过微信群发通知,收到的学生要求回复予以确认;教师可将教学资料、文件共享在群里;教师可在群里布置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提交一些朗读、背诵类作业。特别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学生内向无法良好参与课堂互动的,教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问,要求学生人人回答;学生也可通过社交媒体发问,教师回答。通过社交媒体,师生互动增多,亲近感增强,“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也可以更好地督促学生学习、监督学生学习进度。
三、良好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台湾著名学者陈碧祥说过:“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研究活动,引导自我反省与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人自我实现,提升学校学术文化,达成学校教育目标,从而提升整个教育质量。”②然而,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为薄弱,究其根源:一是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精力投入不足;二是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不够;三是科研意识和社会服务责任意识不够;四是职业环境不理想。
1.教研融合提升教学能力。高职英语教师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大部分英语教师属于“教学型”,将其主要精力投放在备好课、上好课中;少部分英语教师则属于“学术型”,拥有较高的科研热情和独创性,但对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刘子贤等提出了教研融合的理念:“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师在科研上发展的个性化因素,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互补和带动作用,促进教研双向发展。”③鼓励英语教师参与纵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参与各级各类的学术会议或研讨,有效地提升其学术基础。同时,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弱项和问题,结合个人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提炼和升华教学实践经验和能力。即在同一进程中融合教学和科研,真正做两者之间的循环往复,研以治学,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铺平道路。
2.社会服务促进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这就意味着高校应不断增强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出贡献。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个体专业技能、研究方法和思辨能力,对社会中的某个现象或问题提出建议。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首先要切合时事热点,熟悉政策,做好选题;其次,充分运用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眼光,深入分析问题并给出独到见解和对策;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途径将个人研究成果传递给相关组织、部门,通过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不断服务于社会,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3.研究与实践结合培养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仅要求能胜任讲台,而且应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对某个学术领域有全面和独到的见解,且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教师而言,高职英语教师一直有两大短板:研究能力和实践环节。因此,在英语教师培养中,需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多参与围绕真实情景的研究课题,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运用于专业实践,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促进自身的科学研究。高职教育的实践背景要求英语教师也具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安排英语教师到与所任教专业对口的企业实践,期限应不少于三个月,有效提高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意识。
高职英语教师作为高职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化发展成效势必直接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英语教师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加强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改善个人英语语言态度,提升信息化能力,有效结合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规划好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注释]
1科技全球化与教育全球化:相互促进的潮流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影响超越国界,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大科学、大技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冷战的结束,科技全球化更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迅猛发展,席卷全球。科技全球化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研究问题的全球化。随着跨国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日益增加,不同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在探索自然界奥秘方面所关心的问题不断趋同。在当代,人口、资源、污染、生态、核扩散等所谓“全球问题”的提出,正是全球化的反映。
(2)科技研究资源的全球化。科技研究资源的全球化是科技全球化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描述。首先,在研究者的层次上,不同国家科技工作者进行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明、论文由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完成。其次,在企业层次上,跨国公司已经在大力推进R&D全球化的进程,在许多高科技领域中,各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不同R&D的机构,争夺信息,争夺人才,多方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最后,在国家层次上,各国政府之间以双边或多边形式进行的科技合作也日益增强。
(3)科技活动规范的全球化。与科技活动全球化相关的是科技活动规范的全球化。这是科学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结果。这种制度安排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规则,其中既包含科技活动的学术规范和行为标准,也包括市场规律在科技活动范畴应用的基本准则。
(4)科技活动影响的全球化。科技活动影响的全球化,也就是科技活动及其产出的影响远远超出国界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应用周期的缩短及其在全球应用范围的扩大,科技产出对不同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普遍趋势,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此熟视无睹罢了。学者吴华认为,“教育全球化”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壮大的留学生潮是其典型表现;第二种形态是全球性的教育现象,比如义务教育制度;第三种形态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得独立的跨国教育体系成为可能。“教育全球化”的第一、第三种形态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s,GATS)》中的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自然人的流动相契合,第二种“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基本观念全球传播和普遍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现象。
教育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是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两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潮流。首先,科技全球化促进了教育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中科技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必然带动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促进全球性教育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发展。其次,教育全球化又促进了科技全球化。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全球性流动,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各种科技主体的相互依赖性,从而促使各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性科技活动,参与各种全球性科技制度安排与规则制定。
2科技全球化与教育理念的发展
教育一向被认为是需要保持本国特色也必须保持本国特色的国内活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这些所谓的特色正在逐渐减少,而在各国教育活动中相似和相同的方面却越来越多。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理念。世界各国虽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关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却越来越趋于一致。比如教育宗旨,正在形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共识;在其他方面,由生理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分支以及自然科学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正在构筑起关于教育活动的核心观念: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产业理论等等。而在理念层面的融合与趋同为制度层面的仿效和教育技术的扩散提供了基础。
科技全球化对教育理念的变革产生重大的辐射,能否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教育全球化的一个关键是教育主体与客体都必须转换“范式”,即作为主体的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视野拓展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之后,必须自觉完成从“教书匠”到“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置换,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以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而作为客体的学生也应该转变以往的追求目标,不仅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更应该让自己做一个完全的人、健康的人、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
究其原因,“范式”的转换与科技全球化是息息相关的。科技全球化提供的环境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激烈的争夺,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实施灵活机动的策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在情境,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反过来,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提升,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要将这种教育理念物化为现实,应做到:①转变教育思想,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在各层次教育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战略措施;②按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按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等,一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③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践能力培养。
3科技全球化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活动的全球化亦日趋明显,这与科技全球化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天然联系相关。结合学者郭扶庚、吴岩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教育活动从宏观到微观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1)教育全球观的树立。根据我们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我国教育将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发展必须树立全球观,应特别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公民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树立世界公民意识。
(2)教育的重新界定。根据我国入世有关教育服务承诺的条款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教育并不产生根本性影响。学界一般认为,对外资开放教育市场不需要设置禁入领域,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一切教育服务领域都可以允许外资进入,但应该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设置不同的市场准入规则,以控制市场风险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3)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对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应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备优良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型专门人才以及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这必将促使中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新的变革。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必将逐步规范,竞争和人才流动也必将加剧,由于规则透明,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个人待遇有所上升,来华投资、就业的外国人及归国的留学生会越来越多。他们带来的资金、信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
(4)课程教材逻辑体系的创新。人才流动全球化、人才标准国际化将要求作为教育核心领域的课程教材改革走上高速公路。教育国际化要求确立全球化课程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引进、合编、改编、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增加国际竞争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全面改革以应试、升学为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己任的课程体系,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力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5)教育发展空间的延伸。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之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升级。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潜在价值及发展空间早已被发达国家看好,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市场价值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企业已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只要善用这种资源,我们就能面向世界办学,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国内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在国外教育资源走进来的同时,中国的教育也会积极地走出去。向外国人提供教育服务所需的教育资源,可以来之于国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也完全可以是国外教育机构和学校;教育服务的实施地点,可以是中国境内,也可以在中国境外,当然,我们更愿意在中国境内向外国人提供教育服务,不但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可以增加国内就业,也更有利于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播目标。应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教育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如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外向型教育产业”取之不尽的特种教育资源,再如遍及中国各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旅游资源,也是教育资源,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教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实现教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等等。
结合科技全球化看中国教育发展是全球化时代必须具备的战略思维能力。一种不设上限的教育发展新观念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确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新基点。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应延伸思维半径,以全球主义的精神进行教育观念和制度上的创新。过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必须加以重新审视,对不适应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辩证地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林慧岳,易显飞.科技全球化对R&D的影响及对策[R].课题研究报告,2003
2吴华.“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N].中国教育先锋在线,2004-01-30
1 科技全球化与教育全球化:相互促进的潮流
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影响超越国界,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大科学、大技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冷战的结束,科技全球化更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迅猛发展,席卷全球。科技全球化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研究问题的全球化。随着跨国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日益增加,不同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在探索自然界奥秘方面所关心的问题不断趋同。在当代,人口、资源、污染、生态、核扩散等所谓“全球问题”的提出,正是全球化的反映。
(2)科技研究资源的全球化。科技研究资源的全球化是科技全球化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描述。首先,在研究者的层次上,不同国家科技工作者进行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明、论文由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完成。其次,在企业层次上,跨国公司已经在大力推进R&D全球化的进程,在许多高科技领域中,各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不同R&D的机构,争夺信息,争夺人才,多方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最后,在国家层次上,各国政府之间以双边或多边形式进行的科技合作也日益增强。
(3)科技活动规范的全球化。与科技活动全球化相关的是科技活动规范的全球化。这是科学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结果。这种制度安排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规则,其中既包含科技活动的学术规范和行为标准,也包括市场规律在科技活动范畴应用的基本准则。
(4)科技活动影响的全球化。科技活动影响的全球化,也就是科技活动及其产出的影响远远超出国界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应用周期的缩短及其在全球应用范围的扩大,科技产出对不同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普遍趋势,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此熟视无睹罢了。学者吴华认为,“教育全球化”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壮大的留学生潮是其典型表现;第二种形态是全球性的教育现象,比如义务教育制度;第三种形态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得独立的跨国教育体系成为可能。“教育全球化”的第一、第三种形态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中的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自然人的流动相契合,第二种“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基本观念全球传播和普遍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现象。
教育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是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两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潮流。首先,科技全球化促进了教育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中科技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必然带动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促进全球性教育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发展。其次,教育全球化又促进了科技全球化。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全球性流动,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各种科技主体的相互依赖性,从而促使各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性科技活动,参与各种全球性科技制度安排与规则制定。
2 科技全球化与教育理念的发展
教育一向被认为是需要保持本国特色也必须保持本国特色的国内活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这些所谓的特色正在逐渐减少,而在各国教育活动中相似和相同的方面却越来越多。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理念。世界各国虽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关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却越来越趋于一致。比如教育宗旨,正在形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共识;在其他方面,由生理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分支以及自然科学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正在构筑起关于教育活动的核心观念: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产业理论等等。而在理念层面的融合与趋同为制度层面的仿效和教育技术的扩散提供了基础。
科技全球化对教育理念的变革产生重大的辐射,能否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教育全球化的一个关键是教育主体与客体都必须转换“范式”,即作为主体的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视野拓展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之后,必须自觉完成从“教书匠”到“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置换,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以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而作为客体的学生也应该转变以往的追求目标,不仅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更应该让自己做一个完全的人、健康的人、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
究其原因,“范式”的转换与科技全球化是息息相关的。科技全球化提供的环境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激烈的争夺,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实施灵活机动的策略,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在情境,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反过来,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提升,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要将这种教育理念物化为现实,应做到:①转变教育思想,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在各层次教育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战略措施;②按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按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等,一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③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践能力培养。转贴于
3 科技全球化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活动的全球化亦日趋明显,这与科技全球化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天然联系相关。结合学者郭扶庚、吴岩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教育活动从宏观到微观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1)教育全球观的树立。根据我们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我国教育将融入国际教育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发展必须树立全球观,应特别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公民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树立世界公民意识。
(2)教育主权的重新界定。根据我国入世有关教育服务承诺的条款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教育主权并不产生根本性影响。学界一般认为,对外资开放教育市场不需要设置禁入领域,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一切教育服务领域都可以允许外资进入,但应该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设置不同的市场准入规则,以控制市场风险和保护消费者利益。
(3)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对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应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备优良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型专门人才以及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这必将促使中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新的变革。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必将逐步规范,竞争和人才流动也必将加剧,由于规则透明,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个人待遇有所上升,来华投资、就业的外国人及归国的留学生会越来越多。他们带来的资金、信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
(4)课程教材逻辑体系的创新。人才流动全球化、人才标准国际化将要求作为教育核心领域的课程教材改革走上高速公路。教育国际化要求确立全球化课程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引进、合编、改编、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增加国际竞争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全面改革以应试、升学为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己任的课程体系,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力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5)教育发展空间的延伸。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之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升级。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潜在价值及发展空间早已被发达国家看好,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市场价值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企业已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只要善用这种资源,我们就能面向世界办学,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国内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在国外教育资源走进来的同时,中国的教育也会积极地走出去。向外国人提供教育服务所需的教育资源,可以来之于国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也完全可以是国外教育机构和学校;教育服务的实施地点,可以是中国境内,也可以在中国境外,当然,我们更愿意在中国境内向外国人提供教育服务,不但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而且还可以增加国内就业,也更有利于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播目标。应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教育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如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外向型教育产业”取之不尽的特种教育资源,再如遍及中国各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旅游资源,也是教育资源,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教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实现教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等等。
结合科技全球化看中国教育发展是全球化时代必须具备的战略思维能力。一种不设上限的教育发展新观念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确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新基点。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应延伸思维半径,以全球主义的精神进行教育观念和制度上的创新。过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必须加以重新审视,对不适应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辩证地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 林慧岳, 易显飞. 科技全球化对R&D的影响及对策[R].课题研究报告,2003
2 吴华. “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N]. 中国教育先锋在线, 200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