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9 14:52: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教育的优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Abstract: 90s set off the "three rural" hot, researchers from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 sociology, agronomy perspective on this issue simple terms.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gricultural"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ame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researchers. Pedagogy from a social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Japanese foo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social impact and future topics, in order to bring new inspiration to the soci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 look forward to fresh agricultural education.Keywords: food agricultural education; learning experience; practical link;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的规范化导致农村规模的缩小,因而人们对农的意识越来越稀薄。另一方面, 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人群对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向往的同时便多了一份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人类社会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伴随着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有重心的偏移;就像关注与农有关的社会问题一样,社会对“农”的关注现在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三农问题”上,而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城市与农村的交流等与农相关的议题也在期待我们探讨。日本则把食农教育作为一切入点来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以及城市与农村的绿色环保运动等活动。
食农教育产生的背景
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以快餐为代表的便利食品已经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便利食品的泛滥加上现代社会因食材和食品调理法的多样化而著称“饱食时代”。城市化的外延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社会的进步,可是由于城市包围农村使得人们与农接触的机会减少,另外由于生产场地与消费之间的沟壑,食材与加工过程等方面关心过少,食物自给率偏低与国外输入的增大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食与农的社会问题被逐一暴露出来。
提及日本食农教育产生的背景,我们先不妨概括的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从社会广义的角度来分析:据日本农林省(农业部)资料来看,由于城市化、少子化等社会现状导致农村人口偏少,大规模单一作物的栽培导致农村不再需要众多劳动力,再加上部分农作物由国外输入,使得食与农产生了现场的分离等。因这一系列社会现象引起了日本农林省及农协相关部门对食农教育予以高度重视。第二家庭和学校狭义的角度来分析:根据日本文部省(教育部)有关资料调查,由于日本家庭及地方教育机能的低下,学校对知识的偏重与对学习能力的注重,社会虚拟游戏的普及,人们摄取食物时营养平衡的失调,个人食生活的混乱,因饮食而引起的生活习惯病年轻化等不良社会现象。这一不良社会现象是否可以通过食农教育的实施而改善正是研究食农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日本農業協同組合中央会则围绕食农教育的实施是当务之急作了补充描述:日本当今社会,因家庭成员交流机会的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居民的健康以及环境对居民的影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等待相对应的社会教育环节来对接。
针对食与农两方面的相关社会现象(问题)的出现,日本农业部(农林水产省),在1999年对《农业基本法》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作了如下修改:为了把普及食物消费的相关知识、情报的提供与农相关情报等和教育振兴相结合、于是农林省力图推广食农教育。自此,日本正式有了食农教育这一概念。
何谓食农教育
从食农教育的产生背景这一节里,我们应该初步领会到食农教育是什么。在日本社会教育范畴里,狭义的食农教育是指人们通过人类赖以生存的“食”与支撑他的“农”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学习)体验的过程的统称即为食农教育;或者说我们通过某一教育(学习)实践环节对“食”与“农”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如若说及食农教育的外延、即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待食农教育,这种广义的食农教育还包括对绿色环保、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环境教育的思考等范畴。
前文中提及1999年、农林省对《农业基本法》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作修改时,为了把普及食物消费的相关知识、情报的提供与农相关情报等和教育振兴相结合、于是农林省力图推广食农教育。为了普及食农教育,日本农林水产省地方农政局派工作人员去各中小学,给各学校送上以食与农业为题材的食农教育上门课。当然此类课程推广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而已广泛影响到各社区民众,如地方农协和校区公民馆分别有此类课程,只是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说及食农教育,其实与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方式无差异。只是出现的时期以及出发点不同而已。生活即教育这种理念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弟子将杜威理念沿袭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笔者把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食农教育放在一起对照,其目的是让读者对食农教育有深层次的认识,至于这两者的理论研究将另外进行探讨。为了使食农教育这一概念更加形象化,这里暂且将食农教育的特点及作用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加深对食农教育的印象。其具体分为以下7个方面:1,传播农业的优势。2,传播自然的魅力。3,传播家族的团结力。4,传播食的乐趣。5,传播健康的重要性。6,传播地方文化。7,传播生活的智慧。像这些特点在日本食农教育的网站广泛传播[广岛食农教育
二、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了幼儿社会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社会认知发展的过程观和结构观中,个体社会知识的结构、认知结构影响着其在特定情景中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社会认知发展的更本质的内容是社会性知识、社会认知结构的变化”[4]。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明确提出了“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5]的教育目标。其中有代表性的对幼儿社会认知的解释是: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同伴意见、成人要求的理解和接纳能力)、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家庭、幼儿园、社会机构、国家和民族、重大节日、重大社会事件等)、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等)、观点采择能力。其中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幼儿社会认知的核心问题。[6]这一解释一方面与《纲要》中社会教育从幼儿与自身、他人、群体、社会关系维度制定的目标内容相对应,描述了幼儿社会认知的对象(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与不同领域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不仅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发展需要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体现出对社会认知发展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之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与结构取向的发展观相一致,即幼儿园社会教育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幼儿社会认知结构的发展。因此,“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应关注在社会知识的获得过程中社会认知结构的变化,而不能简单地以幼儿所获得的社会知识数量的多少来判断其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因为只有心理结构的质变才能代表幼儿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心理重建,表明其自身对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不同的理解方式以及对应的行为反应方式,这是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在实现幼儿社会性发展功能的主要方向。
(二)教师应加强对幼儿深层心理发展动因的认识
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较为清楚,但习惯于静态地描述幼儿社会性发展各方面的特征,而没有深入研究这种特征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社会认知发展过程取向的研究曾指出,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效率影响其社会认知的发展。如,当儿童未把情境中的线索识别成挑衅性的,而认为是非敌意的,就不会选择攻击行为,于是,就可能不做出不良行为。[7]由此可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明确教育的目标,而对幼儿深层的心理发展的动因或机制认识不足,也就很难开展有效的教育。相反,教育者如果能清楚地了解个体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中社会认知的特点,就可以通过控制特定的社会情境因素帮助幼儿理解来自各种社会性信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可以建议幼儿选择合适的行为反应,并通过对他人各种反应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等方式来促进其社会认知的发展。对于某些存在社会能力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容易发现其问题的症结并及时进行行为训练和矫正。因此,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层面描述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结构性特征,而应坚持过程与结构的整合观,即在明确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有效解释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等的内在根源,从而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
(三)尊重幼儿社会认知的特点和需要,注重良好教育环境的创设
与传统的一般认知不同的是,社会认知的对象是幼儿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中的人、环境和规范。因此,作为主体的人的特征和作为客体的信息资源的特征对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有交互作用。[8]首先,作为主体的人的特征来说,由于个体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表现出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及人的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这些社会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个体独特的成长经历,如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同伴关系等也影响着其社会认知的特点。霍夫曼曾指出,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间的相似性可以提高认知的准确性与效果。[9]因此,在社会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社会认知的特点,对认知客体的选择应依据幼儿主体社会认知结构的特点,并能根据特定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次,作为客体信息资源的特征来说,情景因素通过使特定的认知变得更为突出,使之作为行为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认知与行为的关系。[10]如,在游戏中,依照符合所扮演的角色规范来要求幼儿,比单纯的课堂上的说教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通过把规范的学习置于角色游戏这种更有利的情景中,从而转换该活动本身可能伴随的消极体验,使幼儿感受到愉快的体验。即便在同一类情景中,活动材料的性质、信息量的多少、社会刺激的特征等也会对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因此,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同时还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情景。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满足其活动所需的良好环境,通过真实有效的教育情景的创设,利用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巩固、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四)将幼儿知、情、行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互动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这种导向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定,是教学设计首要的、关键的一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
例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节课“我的家在哪里”,教师应当在分析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状态、学校教学条件、本课教学主题等因素后,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独立绘制出所在学校的平面草图;2.分析并初步了解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3.利用自己绘制的平面草图,描绘某个地点的具置,并能进行地图上的简单计算;4.利用图介绍周围的环境;5.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对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的具体落实,因此,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型的设计力求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型设计上,应博采众长,无论是循循善诱的启发课,还是茶馆式的讨论课,应积极创设和鼓励人人参与的授课情景,发挥各种课型的优势。启发式的课型能诱发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讨论式的课型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对问题深究的习惯;练习式课型则能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述式课型能更多地传授新知识、新概念。
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等,先进行单元备课,了解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单元授课的教学课型,然后再进行备课。
例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二节课“大洲和大洋”的内容,以组织读图、理解的方式解决陆地、岛屿、半岛、海、大洲、大洋等抽象的概念,除了教材中为学生提供的插图之外,另外向学生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海陆模型。学生通过自学为主的学习,基本能够准确地区分概念,比之由教师抽象地解释概念效果要好得多。从学生课堂练习所反馈的情况看,能基本落实课标要求,这个课型的设计是成功的。
再如,第二课“自然环境”的内容,涉及地形、气候等知识,多为学生未亲身体验过的,也很难拿直观的物体来演示,我就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运用想象,解决概念,理解现象。
三、教学活动的安排要多样化
教学中的活动一般包括:讨论、辩论、模拟、角色扮演、制作、合作探究等。当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活动设计既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又要与教学内容本身存有逻辑意义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在讲“文字的发明”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发明对人类的影响,先组织了一个“口耳相传”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总结在无文字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衰减和扭曲现象。设计这样的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2.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活动内容要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课堂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例如,“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探究活动的内容重点应该放在两次航海活动的对比及反思,而如果将郑和船队的布阵情况作为活动的内容,占用大量时间,就有喧宾夺主之感。
3.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激励性。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应只注重其外在表现方式,还应注重其内在品质,设计出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使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性。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早期国家与社会”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关于早期城市的一系列问题,最后让各组画一幅城市的想象图,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好。这个活动不仅要体现个别学生的美术特长,更重要的是,要在图画中体现出早期城市基本特点的内容。如有的小组所画的想象图,虽然画技一般,但勾勒出了属于早期城市的一些重要元素,如河流、市场、高大的宫殿等,因而受到老师的表扬。
四、命题的方式要做到多样化
这里所说的“命题”,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命题。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本身就决定了命题的多样化,可以是说的、答的、画的,也可以是游戏的、表演的、参观的;可以是书面的,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也可以以主持的形式开展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形式,确定不同的命题方式,使命题多样化。但在同一个活动中,命题也要做到灵活多变。
例如,教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西方文明的摇篮”时,设计以古希腊文明的发展为线索的活动课,穿过时空隧道,纵览古希腊的文明发展,命题形式有“填”“讲”“辩”。“填”:在教学描绘的示意图上填上古希腊文明的发祥地,并用箭头标出古希腊文明中心的转移概况;“讲”:“时空旅游团导游”分别介绍雅典、斯巴达的所见所闻;“辩”:举行辩论赛,伯利克利的说法到底是完全正确或是部分正确或是错误的?在一个以活动为主的活动课型中,以命题的多样化,体现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充实活动的内容。
再如,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中,我把课型主要设计为自学课,提供给学生一张自学工作表,内容包括:人物、学派、生活年代、主要思想或主张、地位或影响,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自学;之后分组代表一个学派陈述自己的观点,组织辩论,在课堂上演绎“百家争鸣”。辩论的环节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一堂课拘束于单纯的“自学”形式之下,把课堂推向。
五、努力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
虽说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可教材有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这给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了解社会、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带来了麻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补充一定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延伸、扩展知识。
例如,教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课“汉朝的建立”和第四单元第二课“隋的兴亡、唐的盛衰”时,我们可补充些西汉、东汉的历史,也可以补充些盛唐时期和晚唐时期的史实,如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隋朝的政治,盛唐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等,只有适当地补充知识,才可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知道朝代变迁的规律。
再如,教学古雅典时,可与奥林匹克运动会联系起来,宣传奥林匹克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对世界和平的向往;教学“商鞅变法”时,可与当前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懂得古为今用,学会分析事物的联系性;教学“焚书坑儒”时,使学生懂得如何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事件,学会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教学西汉“和亲”政策时,借“昭君出塞”,自然带出古代中国的“四大美女”,让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教学唐文学史时,吟上几句千古绝句,欣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巅峰时期的传世名句;教学近代史西方列强对我国侵略、瓜分时,联系上当今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进行国情教育、正义感教育、责任感教育等。
六、要转变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课堂教学不单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利用教材,不断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互换,既可以塑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体会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巩固、掌握过程。有时候,教师由于自身接触社会的局限性,许多知识点还不如某些学生懂得多,例如,在九年级教材中有关资源与环境、市场经济、科技之光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同学家庭是有企业的,对市场经济方面认识较深,由他介绍市场经济的知识效果更好;同样,科技之光方面,有的同学介绍了武汉电视台摄制的“科技之光”内容,还有的把最新的军事科技知识讲给大家听,通过学生的讲授,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方式就会更自然,老师自身也得到了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教材,查找重点知识,编写考试题来考查老师,这种方式在运用中学生会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必须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就会更进一步。
七、重视学习测评手段的设计
“学习测评手段”的设计绝不仅仅是布置课堂或课后作业那么简单。传统的作业布置虽然也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总体而言,它是比较随意的,针对性并不强。而在学习测评手段的设计中,每一个手段的确定,设计者都应该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这个手段是为检测哪一个教学目标的落实而定?
2.这个手段为什么能够检测这个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多么重要。3岁~4岁的幼儿,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开始喜欢和同伴交往,但他们自制力差、易冲动,具有强烈的情绪性,自我中心化强。每个幼儿对集体的适应能力受其个性、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也均不相同。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表达情感与交往合作的技能,感受共同生活的愉快呢?以往的社会性教育,学习内容往往由教师凭主观确定,教育方法也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如,我们常会这样说:“小朋友要互相谦让,懂得谦让才是好孩子”、“你打人不对,快说对不起”。结果幼儿根本不理解行为的意义,常常出现下列情景:两名幼儿争抢玩具,其中一名幼儿竟理直气壮地喊:“老师你看,他不谦让我”。又如,一名幼儿把别人打哭了,可他只是毫无歉意地说了声“对不起”就走开了。再如一群幼儿围成一圈下棋、说话,只有小明落寞地站在集体之外,老师拉着她和大家站在一起,问:“你们怎么都不和她一起玩?”其他幼儿没回答,迫于老师在场,让出了一个空位让小明站着,却并不搭理她。老师就说:“小朋友要团结,大家一起玩才开心。”圈内的一位小朋友立即说:“她傻傻的,跟她玩才没意思呢。”老师忙说:“不许这么讲!”尽管一再强调,但幼儿依然不乐意接纳小明。
这些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说明,说教式的社会性教育难以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行为的形成。只有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亲自感受、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一、注重幼儿对真实自然的生活情境体验与感悟,不剥夺幼儿亲历社会交往实践的机会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充满了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发展,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加强与别人的交流和分享,学习关爱他人。
如在一次郊游中,我们改变以往暗示性较强的教学情境,在不露痕迹的真实自然生活情境中感受和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在幼儿玩累了坐下来吃东西的时候,老师说:“今天我们出来郊游,大家打开书包看看,爸爸妈妈有没有给你们准备好吃的呢?”有小朋友惊喜地发现“我有饼干”、“我有果冻”、“我有软糖”,老师说:“那你们就吃吧。”更多的孩子表现出失望:“老师,妈妈没有给我准备吃的东西。”老师说:“那怎么办呢?”他们不约而同地围到有食物的小朋友身边齐声说:“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而有食物的小朋友也能慷慨地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大家。在真实自然的情境出现有人有食物,有人没有食物的情形,矛盾冲突的出现让孩子想他人所想,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共享、交往的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缺乏社会交往的学习机会,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或争执是常有的事,教师和家长要启发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孩子去应用和实践。例如:当贝贝和琪琪争抢打击乐器时,教师不要急于裁决,而是耐心地启发她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孩子就会想出很多办法,一是先去玩一会儿别的玩具再交换;二是“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谁先玩;也可以一人玩一次等等。幼儿只有在真实的社交生活中,自己来分析判断,自己来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提高交往本领,学会和谐地与人相处。教师只需适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孩子掌握方向,形成健康的心态和从容的社交技能就足够了。
二、坚持与幼儿对话,强调在不同途径中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
1.发展移情能力。移情能力就是识别他人情感,并对他人情感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移情要求幼儿去观察对方的情绪情感,继而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的发展,并能抑制攻击。为了让幼儿体验对方的感受,笔者设置了“换位思考”的游戏:浩浩喜欢破坏同伴的绘画作品,在一次美术活动中,当他满意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时,我有意让同桌用铅笔轻轻在他的画面上“乱画一通”,浩浩心疼得不得了,他说:“我画得那么好看,却被他涂坏了,真生气!”老师问:“那你把别人的画涂坏了,别人是不是一样会很伤心呀?”浩浩低头不语。从此以后,他学会了珍惜别人的绘画成果,这就是一大转折,这就是移情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一、生命教育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缺失
生命教育与幼儿园社会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不同,其意义更为宽泛,它是立足于生命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本身,而且关注对个体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来实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其实质是要求教育者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来引导幼儿发现生活意义、体验生命价值和提升生活质量的过程,这过程是一个教育者追寻教育本源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使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散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力。基于生命教育理念,教育者应充分关注幼儿的现有的生存状态,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和环境等途径,来帮助幼儿建构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的生命品质。但现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不乏存在生命教育的缺失现象:
(一)偏离生命现实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当下。幼儿在生活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享受生命过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以现实生活为基准,教育更多要关注当下,在他们最为熟悉、最为真切的一日现在生活开展教育。但许多教育者在实践时,重正规活动的组织轻现实生活中的引导,如教师在开展主题《生病以后》时,只是仅仅关注几个正规的活动,对《我的朋友生病了》等正规活动较为认真的去组织,但忽略平时班上小朋友生病时如何引导幼儿去关注朋友生病,同伴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学会去关心他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没有时时处处地引导幼儿去关注周遭发生的事件,那么要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也只是空中楼阁了。杜威曾提出“学校要呈现现在的生活”。幼儿的学习应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带领幼儿探寻生活和生命的真谛,而不是未来某种预设生活的机械准备。
(二)忽视生命体验性的传统社会领域教育模式
社会领域教育的方法很多,有角色扮演法、调查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移情训练法、实践练习法等。然而,现实中的社会领域教学中,教师多以语言性教学法为主,即空口说白话的“填鸭式”教学。一些适合采用参观式教学的可让幼儿获得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直接经验,会使幼儿身临其境,加深学习了解的内容都自然改成出示图片或者语言教学了。究其原因,很多幼儿园因担心幼儿外出的安全问题的考虑,因噎废食,将适合用参观法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替换或改变教育模式,活动自然缺少了生命在现实情境中的体悟。又如,面对幼儿的“冲突”,许多教师持着说教的态度,教幼儿如何谦让等,没有更多地把幼儿置身于“冲突的情境”中,让幼儿进行切身的体悟,让幼儿学会解决冲突。因为,在这样一个真实情境中,幼儿要解决的不仅是与人交往的问题,也是包括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等多种综合素质培养的良好契机。社会领域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在当前的教育中,则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现实的真实的生命体验。
(三)忽视生命生成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
一套科学的幼儿园教材是决定着课程教学的质量的,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是导向,它所秉持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实践的理念,因为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也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相应的课程设计。笔者所在幼儿园先后使用过不同的社会领域课程文本,有些版本的教材预设很具体,甚至包括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都有设计,预设性太强,缺乏给教师和幼儿预留生成的空间。其次是实践中教师较少地关注幼儿的特点和兴趣,无视幼儿的主体性,可以说是对幼儿个体生命的一种漠视,即使在活动中有很多由幼儿生发的值得研究的话题,但教师通常是忽略和不予理睬,只想一味地把话题“拉回”授课的主题上来,一味照本宣科,致使丧失了许多课程内容的生成点和生长点。满足不了幼儿自发学习的愿望,更严重是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忽视了生命的生成性。
二、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它是对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及当下漠视个体生命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挑战,是针对现实教育无视生命现象而提出的一种召唤。生命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在教育过程中应体现生命的主体性,赋予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动权,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将此理论引入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领域,就是凸显幼儿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和提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生命意义。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教育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生活性
生活是人生命的基本存在状态,生命的意义就在生活之中体现。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生命教育关注生活,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是教育对生命的呼唤。幼儿园社会教育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认知、实践、感悟,让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真正走入幼儿的现实生活世界,从关照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幼儿出发,全面关照幼儿的认知和体悟。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价值意义。因此,生活是幼儿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背景,也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特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与幼儿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是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动态的教育体系,它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丧失了对幼儿主体的关照,将教育与现实剥离,那么教育也没有丝毫意义可言。其实,从生命教育意义上讲,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最能实现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情感和道德情操,健全幼儿人格,提升生命意义的一个教育领域。因此,在实践中,教育者要关注幼儿不同的个体差异,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培养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真正体现教育的主体性。
(三)体验性
体验是幼儿最本真的感受生命存在的方式。生命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体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一种生动的生命体验过程,它不是教育与幼儿的简单的,唯有认知和技能成分的授受过程,而是通过幼儿与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认知和发展情感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如体验快乐与忧伤、合作与竞争、成功与失败、善与恶、美与丑等等不同的生命感受,从而感悟生命价值的意义。
(四)发展性
教育要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更新的世界。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着眼于幼儿现实的生活,更要为幼儿未来生活做准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而应该是关系到幼儿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更是一个促成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不断丰富和充盈的过程。在实践中,教育者的关注点应将从知识层面上升到生命层面,对幼儿实施整体的、长远的、创造性的教育,将幼儿置于自然、社会情境中,产生对自我的悦纳和关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对社会的认同和关注,为他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施要点
生命教育是现代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代表着一种生命世界观,体现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思维观念,凸显着一种回归教育本源的理念。生命教育理论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主张将人的各种活动看成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并以个体的幸福生活,个体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实施要点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源
“以人为本”已成为教育人所奉行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生命教育应当是以幼儿生命为本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应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赋予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动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主体性和差异性的个体,是各个有着生命理想和追求的活生生的人。生命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人当成“人”,即依据生命的特征,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教育,树立生命整体观。一方面,要顺应幼儿年龄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促进幼儿生命的发育和成长;另一方面,要重视幼儿爱好、兴趣、动机、态度等非智力个性因素,依据生命的特征来激发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因此,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是致力于更深切的关注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关注幼儿与自己、幼儿与他人、幼儿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关切幼儿的自主活动、探索活动。在探索时留给幼儿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幼儿有互动的过程、有思考的过程,有疑惑的过程。
(二)生活为源,回归真实世界
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以现实生活为基准,生活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条件和价值源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有利于人的本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一方面,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主张回归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亲历”接受和体悟教育的意图。如在中班《交朋友》的内容中,就是让幼儿通过具体、真实的情景来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从而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方法,体验与人交往产生的快乐情绪。在实践中教师应时刻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用当下的教育让幼儿去学习,去体悟,让幼儿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另一方面,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幼儿的生活,而是超越生活,将关注点延伸到幼儿与家长,幼儿与环境,幼儿与职业的生活中去。如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依据年龄段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了娃娃家、医院、超市、银行等,将诸多社会生活规则融合在游戏中,让幼儿在这些模拟生活世界的场景中去“亲历”,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发展了社会性。回归生活世界其实就是用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幼儿及幼儿的世界,把幼儿的生活和成长看作是一个可以不断创造属于他们的有趣生活的过程。
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必须要回归本源,回归生活,必须去关注幼儿园当中的每一个生命和个体,改变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改变课程的理念,由课程内容的预设向课程内容的生成转变,由单一的认知性向多元的体验性教学转变;由注重正规活动向关注一日生活的转变,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亚军.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幼儿教育,2006.
每次听到的“娘啊……娘啊!白发亲娘……”我总会泪流满面;每次听到阎维文的“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我总会泣不成声,也许是我已身为人母,才会如此感受至深,才会如此撕心裂肺啊!
父母是五十年代的人,勤劳俭朴,直到现在仍然如此,稍微有点“奢侈”,也是一次生病后“大把大把钞票”买药后实在心疼而为之。父母的勤劳俭朴成为我最大的财富,否则,在如此花花世界中,我不在跟头才怪呢!父母的爱竟然在无声的教育中。
小时候,父母对我的爱,可以用“离不开”三个字概括,有父母的地方有我,有我的地方有父母,就连上学时也一直盼不到回家,想妈妈的饭,想妈妈的一声“乳名”,想爸爸的“歌声”。
长大后离开家,每次回家,父母没有太多的话,只有我喜欢的饭菜,一次次深深的注视。隔三岔五回家问候父母成为彼此的心照不宣,此时,父母的爱竟然又在漫长的等待中。
直到现在,我仍然享受着父母的爱,成家立业了,还跟父母索取着爱,哪一天,不想做饭了,电话一打,父母无论有啥重要事先搁着,保准人到饭熟,享受啊!首长一级的享受啊!哪一天有伤心事了,总是跑去跟父母说,直到有一次,因为老公失业,我们无家可归,只得搬往我单位的破窑洞一事,我痛哭流涕,父母虽说嘴里说着‘不受点苦,那能行呢?’却疼在心上。不长时间,我发现:父母的头发一下子全白了。那一次,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在揪心的痛中。
我发誓:以后无论有多难,多过不了坎的事,决不再跟父母说。这也许是为人母后的良心发现,因为以前没有撕心裂肺的疼爱孩子的感受,父母头发变白了是如此的刻骨铭心,是如此的能理解,相反,我们对父母的爱为什么竟如此不堪一击?
当父母生病时,牢骚满腹,竟告诉他们“你们健康就是最大的疼爱我们”,以至于父母不健康还装健康,有病忍着不说,不孝啊!大不孝!
我真希望父母的爱,赶快停止,少一点,我就少一点自责,少一点痛苦。难道我爱着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对自己的惩罚?我怎样才能补偿父母父母对我的爱呢?
这样的迷惑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吸引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会使每个人像恋父母一样恋着它?而是仅仅为了混饭吃?使我想到了: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对孩子们的思想教育比较缺失,一味的追求成绩是我校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嘴里喊着“素质教育”手里却抓住“应试教育”不放,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唯一的评价就是成绩,以致于一切朝着成绩努力。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资料,老师有批不完的作业,熬不完的日夜。学生叫苦连天,老师苦不堪言,简直太“充实”了。
以我县新民煤电对教师提供的奖励为例可见我县教育现状。
乡下中小学寥寥无几,孩子们几乎都拥进县城上学,县城有条件的学生去更好的城市上学。进入县城的学生,接受着等级的洗礼,好学生进好班,差生进差班,大部分学生上学很困难,上好班比登天还难,同样,教师也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检验――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无不是认可的标准。那么,这样的环境中对教师奖励,无疑存在着偏颇,说是成绩优秀奖,其实并非如此,倒不如说是社会关系网奖,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没有良好的心态是不行的。
一、教师学习绘本理论,提升绘本的选择能力
幼儿绘本的选择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强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绘本的过程中要考虑幼儿的具体情况。例如,按照年龄段区分选择幼儿在能力以及思想上都可以接受的经典绘本,全面提升幼儿的绘本储备量。幼儿园的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基本学习水平,并且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幼儿的学习欲望得到有效满足,贴近幼儿的基本生活,有利于幼儿的长期发展,让幼儿对绘本产生兴趣,拓展幼儿的视野。关于文本选择要秉承以下原则。
1.x择和幼儿生活贴近的文本
教师在选择文本前要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掌握幼儿的生活体验。单一的绘本风格会让幼儿有倦怠感,还会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选择风格不同的绘本能够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引起幼儿对绘本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提升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要选择图文统一的绘本,为读者呈现一个较为完美的故事意境。
2.制订更加合理有效的活动目标
绘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定值需要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以此体现绘本教学价值。幼儿园在教育上的重点就是让幼儿了解知识面宽度,广泛摄取不同的知识,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学习的重点。
二、教师制订合理目标,提升幼儿学习效率
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幼儿的绘本学习更有指向性和方向性,还能够体现教学活动的多元性价值。教师要按照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绘本活动,例如,以“大灰狼娶新娘”为绘本活动,适宜的幼儿园年龄段为小班,具体活动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幼儿观察画面中的动物形象特征,初步感知绘本中的词句,从手、脚、嘴巴等局部猜测整体;第二部分,掌握绘本中的句式;第三部分,幼儿体验和参与游戏活动的乐趣,懂得关爱周围的人。
中班的幼儿可以举办绘本活动“甜津津的小河水”,主要活动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让幼儿对绘本中的线索理清楚,学习按照故事结构猜测故事内容的手法。第二,了解糖在水中可以溶化,并且对溶化产生影响的要素是水和搅拌速度。第三,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故事情节进行表演,以此体验表演的乐趣。大班的幼儿以“我幸运的一天”为绘本内容,主要目标分为三步,第一,让幼儿对绘本进行观察,尝试按照画面的内容想象故事内容,并且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及故事情节体验的方式,让幼儿感受绘本中的智慧。第三,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感受绘本阅读的乐趣所在。
三、教师建立绘本活动模式,促进幼儿学习
绘本活动的模式对幼儿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也会更有序。因此,教师在制订绘本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幼儿的特点建立绘本活动模式。模式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幼儿的变化和幼儿的需求进行改编,如以“大灰狼娶新娘”为例,具体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教师先播放关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音乐,出示请帖,让幼儿了解绘本的主要内容。
第二,给幼儿讲故事,让幼儿猜一猜谁是新娘,并进行分段学说句式的教学,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说新的句式:新娘,新娘,请伸出XX让我看看。
第三,结合PPT,让幼儿复述故事。出示画面1,让幼儿说出句式,感知手;画面2,引导幼儿说句式,感知脚;画面3,引导幼儿说句式,感知尾巴;画面4,引导幼儿说句式,感知嘴。
第四,绘本活动结束后,让幼儿感受爱和祝福。幼儿说出自己的祝福语言。将爱画出来。
一、引言
2007年9月24日在CBS电视台首播的美国喜剧《生活大爆炸》自开播以来在中国、美国得到了大量观众的追捧。剧中人物生动的表演和独特的风格为本剧赢得了2009年电视评论协会(TCA)最佳喜剧系列奖和2010年大众最爱喜剧奖。全剧围绕加州理工学院工作的科学家Sheldon、Leonard、航天工程师Howard Wolowitz和粒子天体物理学家 Rajesh Koothrappali与金发碧眼的服务员兼演员Penny之间发生的有趣、搞笑的故事展开。这四个科学家的才智与古怪、搞笑、缺乏社会技能与常识构成了这部戏的幽默与智慧。本文尝试从幽默的社会文化视角解析《生活大爆炸中》的幽默元素。
二、幽默的概念
“幽默”是一个外来词,直至17世纪末,幽默才被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使用,表示“行为、谈吐、文章中足以使人逗乐、发笑或消遣的特点;欣赏和表达这些特点的能力”。①幽默是一种艺术,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喜剧;幽默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是人类面对共同的生活困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明;幽默是一座桥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弥补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幽默是人际关系的剂,它能缓和矛盾,避免难堪;幽默是一种艺术,人与人之间通过幽默实现心灵的沟通;拉近情感距离。所以现代幽默理论认为,幽默能在参与者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伙伴感和一致对外的攻击性,是社交生活关键的一步,因为一起笑的人表明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幽默既微妙不可言又复杂多变,所以林语堂先生指出:“幽默之为物无从说起,与其说得不明白,不如简直不说,故谓懂的人(识者)一读就懂,不懂的人打一百下手心也还是不知其为何物。”②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幽默的准确定义,它被认为是一种引人发笑的事物,又被看做是一种语言使用的技巧,却也被认为是一种为人的重要品质。早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斯时代,西方众多文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们就对幽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然而,幽默却如此难以捉摸以致伟大的哲学家们也为之困惑。亚里士多德认为幽默是“一切荒谬可笑的事物都包含了的某种不致酿成伤害和痛苦的缺陷或丑”;弗洛伊德把幽默视为“人类发泄自己被抑制欲望的途径”;美国《新时代百科全书》则认为幽默表达了人们嘲笑自己及其所创建的社会时的得意心态。
《辞海》(1999年版)是这样解释幽默的:英语中humour的音译。在文学艺术中有两种含义:(1)发现生活中的喜剧性因素和在艺术中创造戏剧性因素的能力。(2)一种艺术手法。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通常是运用滑稽、双关、反语、谐音、夸张等表现手段,把缺点和优点、缺陷和完善、荒唐和合理、愚笨和机敏等两相对立的属性不动声色地集为一体。在这种对立的统一中,现出深刻的意义或自嘲的智慧风貌。③由此可见,幽默试图用有趣或意味深长的语言对生活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它既从荒诞中体现智慧,平淡中揭示崇高,用可笑的语言描述悲哀,用随意的描述刻画生活的本质。智慧是幽默的基础,幽默是智慧的体现。
社会文化视角的传统幽默理论大体可以归入三大理论:优越论、宣泄论和乖讹论,本文试图以《生活大爆炸》中的主要角色为例,说明这三种幽默理论在《生活大爆炸》中的体现。
(一)优越论
优越论(Superiority Theory)或蔑视论(DisParagement Theory),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幽默理论的社会行为视角。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贝恩、当代的哲学家Morreall(1983)和交际学者GrLmer(1997)等。幽默理论的优越论认为每一个幽默情境都有一个处于优势地位的笑者和处于劣势地位的被笑者。笑是在不断竞争中对别人弱点或缺点的认识引发的自我优越感。这种带有情感批判性质的讥笑或者嘲笑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自身优越性的“幸灾乐祸”,所以幽默被看做是一种文明化的攻击方式。
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Sheldon)的幽默语言是典型的优越论代表。他智商高达187,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和一个硕士学位,任职于众多理工科学生梦想的加州理工大学理论物理系,研究方向是物理学界神秘而充满争议的“弦理论”(String Theory),这个不折不扣的科学家宅男情商很低,缺乏对人际交往的技能,宅男所共有的爱漫画、爱游戏、不善交际等等特征都被以极端的方式体现在了谢耳朵的身上。谢耳朵自恃聪明过人,成就非凡,看不起所有的朋友和同事,是幽默理论的优越论在《生活大爆炸》中淋漓尽致的体现。
例1 :Sheldon在朋友们邀请他参加大学物理杯时,他充满不屑,拒绝参加,言谈间非常傲慢:
Would you ask Picasso to play Pictionary? Would you ask Noah Webster to play Boggle? Would you ask Jacques Cousteau to play Go Fish?(你会让毕加索去玩猜猜画画吗?(双人猜词游戏)会让Noah Wbster(词典编纂之父)去玩拼字游戏吗?会让Jacques Cousteau (海洋学家)去玩金鱼游戏吗?)
例2 :Sheldon在为Leonard买生日礼物时,遇到一位想买电脑配件的顾客想要咨询Sheldon,Sheldon问这位顾客:
What computer do you have? And please don’t say “a white one.” (电脑是什么样子?请不要说“一个白色的”。)堂而皇之嘲笑别人对电脑知识的无知。
例3:谢耳朵劝说佩妮不要哭泣:
Sheldon:Why are you crying? ( 你为什么哭? )
Penny: Because I’m stupid! (因为我太笨了。 )
Sheldon: That’s no reason to cry. One cries because one is sad. For example, I cry because others are stupid ,and that makes me sad.(那也没有理由哭啊,人因为伤心才哭。比如说,我是因为别人都太蠢了让我伤心哭泣。)
(二)释放论 (Relief Theory)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的幽默喜剧理论侧重对引人发笑的语言因素和客观原因进行分析,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则从笑者的心理因素进行笑话的创造动机、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他提出幽默是“人类发泄自己被抑制欲望的途径”,这点在《生活大爆炸》中Leonard 的语言幽默中有着完整的体现。Leonard生在博士家庭,全家都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从小父母要求严格,受压抑的天性在他的幽默语言中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
例1: Leonard: I don’t celebrate my birthday, it’s just the way I was raised. My parents focus on celebrating achievements and being expelled from a birth canal was not considered one of them.(我从不过生日,从小就这样,我父母只在我取得成就时庆祝,显然被逐出产道不算是成就之一。)
例2:Leonard在5季13集与Penny假装第一次见面互相自我介绍:
Penny: so you’re some kind of nerd.
Leonard :NOT some kind of nerd, I’m the king of the nerds.(书呆子之王)
例3:在第六季第七集中,Leonard同事Alex过来跟他打招呼:
Alex,: Hello,Dr. Hofstadter.
Leonard :Hey ,Alex, and call me Leonard. Dr. Hofstadter is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and my sister,and our cat. Although I’m pretty sure Dr. boots Hofstadter’s degree was honorary.(你好,Alex,叫我Leonard 吧,霍夫斯塔德博士是我爸爸,还有我妈妈,我姐姐和我家的那只猫,虽然我很肯定,霍夫斯塔德博士的只是荣誉学位。)
如果说Sheldon的幽默语言建立在自己的优越感上的话,那么Leonard的幽默则带有对自己生长环境中所受压力和受压抑的心理状态的释放。
(三)乖讹论(Incongruity Theory)
乖讹论在当代幽默心理研究中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Raskin,1985:32-33)柏拉图认为可笑的对象本质与现象的不协调和矛盾,造成了缺乏自知之明的狂妄自大的人的可笑性。不管是自以为美、自以为富,还是自以为善,都存在着本质与现象之间的矛盾,都缺乏自知之明,因而都是可笑的。这点在《生活大爆炸》中Howard的语言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Howard有很高的语言天赋,会六种语言,并常利用这些语言与女生搭讪,但常因为他的语言自认幽默优雅实则粗俗而惹恼女生。
例1:四位科学怪才在Penny所服务的餐馆用餐,当Penny拿来菜单要求他们点菜时:
Howard: What do you recommend for someone who worked up a man -sized appetite from a morning of weight-training and cardio funk? (对于做了一早上举重和有氧锻炼,冒着甜美气息的我有什么菜推荐?)
例2:Penny想要四位科学家宅男帮她品尝和提高调酒技术,轮到Penny问Howard想喝什么酒时,他张口就道:
Howard: I’d like to try a slippery nipple.(我想试试光滑的)。
例3:Penny 借用Leonard 浴室,正巧Howard与Raj来访,Leonard 希望这两位朋友能回避:
Leonard: she’s not a lady, she is just the new neighbor.
Howard: Hang on ,there really is a lady here? And you want us out because you ‘re anticipating coitus?(慢着,你是说这里真有位女士?你想赶我们走是因为你想跟她?)
Howard的幽默既让人爆笑又让人恶心,与语言交际场景格格不入,是幽默的乖讹论在生活大爆炸中的典型体现。
三、结语
《生活大爆炸》中的几位主角虽然同为科学宅男,却因为他们生活环境各异、个性迥然不同,其语言风格也差异很大,但总的说来,他们的幽默语言都折射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长环境。
注释
① 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4.
② 林语堂.“幽默”杂话[N]//晨报副镌,1924-6-9.
③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058.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才能实现教育的进一步优化。
一、了解教材是前提
《品德与社会》课程有其自身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
二、学生悟行是关键
《品德与社会》主旨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为了“悟行”,“悟”是基础,“行”是根本。因此,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防止和克服“能说不能做”的现象,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带着知识去体验生活,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与提升自己的智慧,同时享受创造带来的生活。如学习《诚信是我的朋友》一文后,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再回归社会生活,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如当学生再不完成作业时,当学生做了错事时,可让学生重温课文,引领学生将课本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明理,学会做人,这就达到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的。
三、融入生活是根本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在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理论不是纸上谈兵呢?有的老师就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思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这样,品德教学就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优化。
四、创设活动是妙法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于社会》中“行行出状元”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活动效果,探究活动优势,找出问题,在活动中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积极的应变。实践证明,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以活动为基点方能凑效。
五、信息技术添魅力
1.自制软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始阶段。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处的导入方法,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乐意学习。电教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与相应的电教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在践中,我常常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像直接感染学生,切入新课。例如“行行出状元”的教学中,我穿上状元服、戴上状元帽,录制了开场白:“在下状元先生,听说现代社会也有一些人被称为状元,同学们,哪种人可以被称为是现代状元呢?”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营造了浓厚的探索学习氛围。
2.精制课件,突破重点,明理悟道。
明理,是《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依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是什么,并进一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现代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而电化教育具有直观、形象、吸引人的优越性,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安全每一天”的教学中,将一些安全标志制作成动画形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3.音像感染,激感,升华认识。
激情,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在学生学文明理的基础上,激发其道德情感,使认识得到升华,产生正确行为的内驱力,为转化为道德行为奠定情感基础.激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一是一首歌,可以是一束鲜花,可以是一封电子邮件……在“家庭因我更美丽”的教学中,课堂行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我爱我的家》,使学生感情收到了渲染,得到升华。
总之,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育人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四大支柱之一。
近些年来,继续教育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体现了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前景,在获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成绩只是表面上的一种现象,并不能将美好的愿景变成现实。事实上,我国成人继续教育还有许多路要走。为此,继续教育的社会化开展很有必要。
一、我国继续教育现状
(一)思想认识错误
我们应当认识到,继续教育在全民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容否认,虽然在理论上已经制订了相应的方案,但是也应当看到,要想付诸实践,在民众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还有许多路要走。
目前,人们对继续教育仍存在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些教学行政机构对继续教育的功能及地位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绝大多数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及教师存在主体意识上的错误认识,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使;继续教育者本人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突出的表现是继续教育的学生没有关注到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没有形成较纯的学习目的及动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愿学习,或者每逢考试请他人代考,只求能够获取一张文凭,以提升自己毕业后的工资待遇及社会地位。
(二)宏观调控不足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思想的多元化,尤其是教育观念朝向经济利益方向,伴随而来的是空文凭出现在大众教学中。
虽然国家也出台了有关政策以期调控继续教育,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虽然对不同层次毕业证书的发放时间及验印环节采取了许多调控及审批措施,但是具体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环节依然由各个学校独自进行操作,导致一大部分学生知识水平较低,学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这说明了我国继续教育的质量非常差,整体水平并不高。当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将办学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作自己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没有将具体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使得整体教学质量出现下滑趋势。这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清晰的质量标准,没有践行质量监控体系的有关工作,质量意识淡薄。
二、继续教育社会化办学模式
(一)社会化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社会化不单单由国家教育部门全力主办,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继续教育的承办者多是成人教育部门,很少涉及各种层次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
相比较而言,美国创办的继续教育有众多的承办者,具有较高的社会化办学普及程度,主要表现在办学的管理与教学实体参与性极高。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只有处于社会化办学条件下,同时保证一定的投入与产出比,才能确保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同时,还要保障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办学实体向社会开放,强化管理,联系同层次办学点。
(二)社会化的继续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环节设置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广。民众需要提升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程度并转变观念,应该这样认为,素质教育与国民是密切联系的。
继续教育发挥的重要功能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因此,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要朝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要结合市场实际,使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满足社会化与市场化。此外,继续教育还需从多种层面开展联合办学,如校企合作等,有效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借助事业单位的财力优势,实现继续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使之与经济的发展同步,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社会化的继续教育管理
我国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化不断推进,首先要遵守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法规,有效结合高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等。基于继续教育管理体制角度出发,我国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从国家管理到一统管理的转变,我国建立了“两级管理,分类负责”的新体制。
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在加大力度开展继续教育,促进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但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上,对继续教育的全面推进提供一定的补偿。针对现行的“两级管理需要实施分类负责”,要改变市场运作,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实现学校自主办学,并将其作为继续教育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总目标。
三、结束语
继续教育主要是对人们的知识进行完善、补充与延伸的一个学习过程,是为了提高人们知识水平的拓展教育。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在知识的创新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