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监控员工作经验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3 06:52: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监控员工作经验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监控员工作经验总结

篇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拓进,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为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供客观的技术保证[1],项目管理自身也得到不断发展。项目管理自诞生以来在诸多实践中得到发展,理论研究也逐渐深入。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项目管理理论进展、项目管理模型开发、项目管理案例研究等,少有研究探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创新。因此,本文从互联网时代企业项目管理发展的特点出发,透彻分析互联网时代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企业项目管理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与实践,以期为新形势下企业项目管理研究添砖加瓦。

1互联网时代企业项目管理的特点

项目管理最初诞生于美国,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崛起,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逐渐丰富。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项目管理得到了长足发展,其特点也被打上了诸多互联网时代的印迹。

(1)企业项目管理对象逐渐“虚”化知识经济带来企业资产的知识化,企业隐性知识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以前适用的实体管理逐渐“虚”化。传统的项目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适用范围是实体的项目环节与内容对象,但是随着虚拟操作对象的日益普及,对这种项目管理的过程及方法上必须要进行改革。另外,企业内部项目不再以实体经济项目为主,更多的虚拟经济相关项目和内容被添加进来,对项目科学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2)企业项目管理内容多元化企业项目管理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出现多元化的特点,首先诸多新兴业态的项目需要实现项目管理思想指导下的运作,这些新兴业态项目管理的内容对传统项目管理内容来说是不一样的,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其次,现有运用项目管理的项目在互联网发展时代面临诸多新增内容,很多传统企业正逐渐实现互联网化,加入互联网的快速通道,在快速发展中占得先机,因而企业项目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包括业务网络化、电商业务项目管理等内容。最后,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随着互联网的推进更加紧密,企业项目管理不同部分的联系要纳入项目管理思维之中,这部分的优化也使企业项目管理内容出现多元化的特点。

(3)多项目管理成为主流互联网发展将重创现有的发展模式,企业在内、外部压力作用下,不断使企业业务实现多样化,乘着互联网飞翔的翅膀,诸多传统业务也实现了实体与网络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原有的单项目管理已经越来越没有时效性,因而多项目管理成为现在企业经营的主要趋势。多项目管理的趋势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团队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做好。多项目管理不仅是单个项目管理的总加,更是管理内容的复杂化,如何做到多项目管理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将会是未来理论与实践中重点关注的话题。

(4)消费端的影响改变项目管理的主体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的完成,竞争日趋激烈,个性化逐渐成为各企业追逐的发展方向。从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来看,顾客消费习惯改变剧烈,更多信息被顾客掌握,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日趋激烈。随之而来的,企业产品与服务就会因时因势进行调整,但与此同时部分业务被淘汰,部分新兴业务被添加,从而改变企业项目管理的主体。另外,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来看,员工与企业的关系转变为平台与个人的关系,员工要有更多的产品与服务体验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因此员工的体验在此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2互联网时代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项目团队与项目文化建设缺乏[2]项目团队建设是企业项目管理的前提,项目团队分为项目业务团队和项目管理团队,均是项目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项目业务团队来看,目前的项目团队建设往往还是业务导向,不是需求导向,业务导向是目前业务导向,而没有实现预测业务导向。需求导向的业务团队建设是需要预测顾客需求的,根据顾客需求建设项目业务团队。从项目管理团队来看,项目管理团队不仅要负责项目日常管理,更要肩负培育项目文化建设的重担。但是目前诸多项目管理团队都是临时成立的,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单方面要求下面的员工完成业务就好,而忽略了员工心理感受与项目文化的培育。

(2)多项目管理理论尚未成型与应用正如前文所言,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企业项目管理逐渐出现多项目管理的趋势。但是纵观已有研究与实践,多项目管理的思想尚未成熟,更未被推广。多项目管理不仅关注到单个项目的内容管理,还强调不同项目之间的资源分配与协调问题,关注项目与项目之间的配合,实现企业项目管理与运营的利益最大化。虽然目前诸多企业出现了多项目实践,但是关于多项目管理的理论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已有的多项目管理经验也未得到总结与应用。所以多项目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会走诸多弯路。

(3)信息化建设步伐过慢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庞大,有些企业还涉及多项目管理的内容,参与的项目团队和人员众多,部分涉外业务的企业还有国内外事业部之分。因而在沟通交流过程中,需要交换的信息量庞大,包括:项目图纸、未来发展规划、效益评估报告、合同、进度报告、采购订单等诸多内容。但是目前项目管理仍停留在原始的纸质时代,较多内容的沟通交流还是采用纸质载体,在全公司范围内易于信息交流的平台尚未建立。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互联网发展时代的重要标杆,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设应该是每个企业思考的重点。

(4)实时监控顾客需求以及信息沟通仍需加强在这个顾客需求巨变的时代,要实时监控顾客的需求变化,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顾客需求的监控能把握发展潮流,从而引领发展趋势,但是目前企业项目管理仍停留在一成不变的产品供应商,尚未实现新需求出现的立即调整。另外,企业内部有些部门会提前监控到顾客需求的变化,但项目内部、项目组之间的沟通较差,以致诸多可以抓住的机会被丧失,往往因为信息传递的不及时而导致机会的稍纵即逝。此外,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智囊团建设较少,诸多项目组成未完成任务的工具,而忽略了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总结与更改的步骤。

3互联网时代企业项目管理创新举措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深入,企业项目管理暴露出诸多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引入创新思维,本文主要提出建设合适的企业项目管理系统、加强项目团队和项目文化建设、多项目管理经验总结、加强对消费需求的预测试点创新举措,以期推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项目管理创新的发展,也旨在丰富企业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实践作出更有意义的指导。

(1)建设合适的企业项目管理系统[3]企业项目管理系统对复杂项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现有诸多企业尚未意识到企业项目管理系统应用的必要性,多头管理不仅浪费企业的资源,也使项目完成效率大打折扣。企业通过引进合适的企业项目管理体系,能够对企业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进行监控,实现项目推进节奏的保障。那么如何判定是否合适呢?合适的企业项目管理系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覆盖该企业项目管理的所有环节,能让所有企业项目管理的细节都被监控到;二是企业项目管理内容周期性更新与进步,主要体现在能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三是项目运行过程中能及时调整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最终保障项目能因时因势而灵活变动。

(2)加强项目团队和项目文化建设加强项目团队与项目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主要有:第一,可以在每个项目组内成立相应的项目文化办公室,主管项目文化的推进,该办公室主要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宣传工作,包括挖掘典型代表上报与组织学习等手段。第二,遴选适合的人进入项目团队,在项目团队内设置竞争机制,永葆项目团队的活力。第三,经常组织团建活动,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参与和分享岗位上的工作经验与感受,进一步让每一个员工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意见,并逐层上报领导,实现解决。第四,还应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时时刻刻提及项目团队文化,推进项目团队文化认同感的普及。

(3)多项目管理经验总结多项目管理对诸多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而必须经常对多项目管理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在本企业内部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风气,将一些在多个项目内工作过的员工调出,开展经验分享与交流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协商、沟通和探讨的良好风气。不同职位与级别的员工感知不一样,要从多职位、不同视角看待多项目管理的经验总结,形成本企业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要开展与竞争公司、国外经验丰富企业的交流活动,通过参与业内会议等形式,获取其他公司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拿到本公司进行去粗取精的应用,最终实现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篇2

在知识管理中,缺乏时间往往是知识管理最大的障碍,为知识管理重新设置的部门往往增加了成本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知识管理必须与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日常业务流程中。这种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并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模式称为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

在柏林的Humboldt大学和弗郎霍夫生产设备研究所(IPK)能力中心2002年进行的“知识管理前景”的全球首次德尔菲调查结果显示:知识管理与日常业务的融合是最迫切的理论研究问题(知识分享名列第二),并可能是最有效地解决知识管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力荐将知识管理融入到业务流程中。

接受调查的公司指出的关键成功因素中,强调了流程和知识管理之间的紧密关系,有29.8%的公司提出结构与流程的设计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是一个全新而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领域,致力研究在知识密集型核心流程中如何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共享及知识创新。

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系统以核心运营管理流程和业务管理流程为骨架,以知识库为心脏,知识管理平台好比血管,将知识随时提供给所需的部门和人员。同时收集各部门、人员在工作中的优秀经验,经汇总、编码、编辑索引等处理后存入知识库,用于指导以后业务流程的改进,工作方法的改善。业务流程为知识提供应用环境,在工作中使用和产生的知识形成一种集中式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结构。

知识的利用通过按关键词查询、按部门、按工作性质、按流程、按时间查询等实现,关键是如何有效收集知识。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实现了两套知识造血机制的有机结合,挖掘大量数据中隐含的知识。

隐性知识的收集

鉴于产生、储存、传递知识的方法因特定的业务流程而异,处理知识应该在业务流程范围内而不应该孤立进行,因此,知识管理应该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经验、知识记录在系统中。把企业的战略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的关键流程分解为以下5个主要环节:

制定业绩指标及其年度计划值,并上下沟通分解到部门、个人。落实个人关键职责,绩效和奖惩挂钩。

各部门、责任人制定预算计划、关键行动措施、资源需求计划和工作进度等。

到一定工作阶段,填报业绩完成情况,包括实际完成的指标值、超额完成的经验总结、未完成的原因分析、下一步的行动措施和资源需求等。

业绩监控与改进。上级主管随时对所辖部门、员工的业绩进行查询、浏览,发现异常可以通过系统下达沟通指令,要求员工汇报一些问题的细节、措施的执行情况和下一步打算等,必要时召开讨论会,或者提供相关知识、建议用于改进工作。

绩效考核。根据业绩完成情况和经验分享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和职业生涯规划、奖金、福利等挂钩。

在上述环节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发现的知识可以按部门、业务流程、员工、时间段等分别汇总和整理,存入知识库。这样就实现了业务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流程环节中不但积累了陈述性知识,“授人以鱼”,同时大量收集关于工作方法的知识、经验,达到了“授人以渔”的效果,成为吸引优秀员工加盟和内部培养员工的好“巢”。

数据隐含知识的获取

篇3

一、基于“地县一体化”自动化专业管理体系的背景

(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

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实现地市级调度自动化系统与县级调度自动机系统的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管理。大运行体系建设前,县调管辖的变电站信息没有转发至地调系统中。由于县局自动化系统投运时间较早,现有的主站不支持转发101等规约,导致所辖变电站的信号无法上传至地调侧主站,不满足“大运行”体系对调度的要求。

(二)地县一体自动化系统深化应用的需要

按照各级调控一体化的目标,将各电压等级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分别纳入相应电网调度统一管理。地调负责地域范围内110(66)~220千伏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县(配)调负责县域(城区)范围内35千伏及以下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地县一体化的广域分布式采集EMS投入运行后,其整体构架与运维工具与原有系统相比均有较大改变,各县自动化系统运维人员反映,地县一体化系统虽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但排查故障经验不足,维护较困难。

(三)强化集约管控,提升电网管理效能的要求

地县一体化结构使得电网监控信息量突增、信息层次多且复杂,自动化系统维护的设备的数量和难度加大,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

新的形势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对自动化运维人员专业技术的挑战,也是对菏泽地区自动化专业管理模式转型提出的要求。

二、基于“地县一体化”自动化专业管理体系的流程和做法

(一)项目总体进度实施情况

总体目标:规范厂站信息采集监控管理制度和流程,提升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安全水平。实现数据库画面规范统一、遥测遥信全面准确、告警信息简洁准确、断路器远方遥控操作安全可靠、通道质量可靠。地县一体化系统厂站监控率100%,监控告警信息正确率大于99%,通道月可用率大于99.99%。

(二)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地县一体化专业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做法是创新“三大步骤”,即建立一体化的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培训机制;建设统一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1)建立一体化的标准规范体系。1)建设地县一体化常态工作标准流程。针对新建厂站投运、变电站运动信号传动试验、间隔改造工程及数据网接入验收等自动化运维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编制工作流程标准,绘制典型方案,开展关键技术讲解和经验总结,推进各环节工作的保质开展。由自动化技术专家力量组成技术体系宣贯组,遵照“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重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和“经验证、可通用”的实施方案,从源头保证县调自动化建设模式的一致性。2)规范基础数据标准体系。作为电网运行监控的重要手段,电网事故处理的有力依据,地县一体化数据采集的规范性、完整性、正确性时刻保障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基础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按照国网要求,对厂站实时信息采集标准进行统一,要求组织相关部门按照“三遥”信息采集管理规定,实现操作过程“标准化”、技术手段“方案化”、验收标准“规范化”、责任划分“精细化”。3)改进工作进度及整改情况汇报制度。在每个县调设立一名地县一体化体系建设负责人,建立“专业管理、专人负责”制度,充分发挥小组化的灵活性优势。月初,由地区自动化班地县一体化管理小组(班长、专责、培训员)根据上月各县汇报情况及本月地县一体化工作情况,统一安排月度工作计划并下发各县调,各县调自动化运维人员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工作时间具体安排制定本月计划,报地县一体化管理小组修正补充后,下发各县运维人员执行。4)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是地县一体化建设实施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管控地县一体化实施安全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综合评价将专业管理需求与安全性评价相结合,以调控工作扁平化管理为主线,突出涵盖了自动化专业月、季、年管理内容。既有工作计划及对应措施,又有专业总结及提升措施。对相关工作实行定期考核,保障了管理考评系统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2)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培训机制。地县一体化专业培训管理体系的培训目标是使县调自动化人员熟练应用新能量管理系统,能够独立完成新建厂站的接入,能够及时处理系统故障。1)培训进程阶梯化。自动化运维岗位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了人员培训必须从电网基础学起,逐级到接线图画面绘制、厂站保护信息传动。经一段时机的工作经验,方具备填写、修改地县一体化实时数据库的能力,以此培养业务扎实、一专多能的自动化运维人员,使得一名合格的自动化运维人员在业务上具备向下兼容的能力,为人员的灵活配置奠定基础。2)培训内容实用化。总结地县一体化作业维护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技术专家的工作经验,从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统筹安排方面考虑,确保专业培训管理体系可使自动化运维人员解决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有疑问”的问题。在培训阶段,两个县一直到地调自动化专业开展一对一培训,两县自动化运维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实现培训实用化。

三、“地县一体化”自动化专业管理体系的成效

管理效益提升:通过实施一体化的专业管理,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培训机制,建设统一化的业务支撑体系,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运行体系下的自动化运维管理模式,使得调控运行“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达到下列效果:

(1)电网监控基础数据质量大幅度提高。各县电网监控基础数据质量大幅度提高:地县一体化系统厂站监控率100%,监控告警信息正确率大于99%,数据网通道月可用率大于99.99%。全地区110kV厂站已全部录入EMS系统,数据库画面规范统一;接入厂站全部实现“三遥”功能,遥测遥信全面准确、告警信息简洁准确、断路器远方遥控操作安全可靠。

(2)解决电网监控信息共享难题。县调与地调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同一数据库的无障碍访问,解决了电网监控信息共享难题。地县一体化体系建设改造了原有县公司调度业务数据传输主要依赖低速串行通讯方式,解决了低通信带宽、数据共享能力不足等严重制约地县调度生产运行管理水平的情况。建设完成后的地县数据网完全满足了“大运行”以及地县一体化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发展需要。

四、结语

通过对“大运行”体系下的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系统传统的突破与创新,建立了适应新体制的自动化专业管理模式。通过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新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效益、创造价值,显著提高系统运行水平,大幅度提升自动化人员综合素质,为进一步深化“三集五大”改革做好了准备。

(作者单位为国网菏泽供电公司)

篇4

关键词:

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

1前言

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所指的即为在生产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环境秩序、物质条件,避免出现人身安全事故、电力设施损坏以及电网事故等各类不良灾害,确保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电力设备以及电网的使用安全。由于供电企业的工作与生产环境中隐藏着很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需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投放到对安全生产领域的精细化管理中,为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供电企业安全事故现状及其原因

2.1安全事故现状

供电企业作为与用电用户接触最为密切的基层作业单位来说,同样也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单位。我们经常会通过网络、报纸以及电视新闻中看到有关于供电企业的安全事故,其中比较多见的为作业触电、高空坠落、交通事故以及打击砸伤等等。经过对以往供电企业的安全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后可知,导致安全生产环节中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为安全意识不强、安全制度过于松散、安全管理的工作的执行力不够、安全管理的组织分工不够细致、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等等。

2.2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绝大多数的供电企业都没有严格按照《电力安全规程》中的相关内容来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一些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只是凭借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完全按照主观想法进行操作,甚至还会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了应有的安全保护措施[1]。其次,供电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并不具备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防范意识,只是去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作业,埋下了较多的安全隐患。再次,供电企业仍然采用的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总是将工程施工放到第一位,导致了供电企业的管理状态混乱。最后,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上到管理人员下到基层执行人员都不具备应有的安全意识。

3供电企业安全精细化管理的设计思路与原则

3.1设计思路

安全精细化管理需要将工程理论、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职业健康理论等内容作为工作基础,并且还要考虑到企业当前的经营和管理现状,要协调好供电设备、工作人员以及自动化管理系统之间的复杂特点,要针对每一个管理环节做到全程监控与精心设计,争取将供电作业的整体方案调整到最优状态,确保每位作业人员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应肩负的安全生产责任。除此之外,供电企业管理者还要将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转移到最前方,让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安全生产过程的整个策划与设计环节中[2]。

3.2设计原则

(1)数据化原则。要用真实的数据信息来让供电企业的内部员工了解到怎样操作才是正确的;用真实的数据来为员工树立起明确的执行标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运用真实的数据来制定出供电企业的经营目标、供电管理计划以及工作环境;运用数据信息来辅助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2)操作性原则。将供电企业已有的管理模式与规章制度顺利的转换成为操作性措施,确保内部员工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3)细化原则。要将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细化为标准计分,并且根据企业当前的经营现状来决定好纵向或横向计划,并且要凸显出主要控制环节中的控制要点。

4供电企业安全精细化的管理措施

(1)安全制度管理精细化。对于新行业形势中的供电企业来说,规章制度才是确保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保证,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实际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让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进行作业。供电企业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完善且科学化的规章制度一方面能够确保供电企业朝向正确的经营目标所高效运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供电企业根据当前的行业环境来及时的调整自身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出规章制度的应用价值,要运用制度来规范企业内部的各个安全管理环节,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详细的了解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其次,企业管理者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提高安全管理标准的明确性与精准性,要让内部员工做到有章可循,深入的认识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最后,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尽快形成一个奖惩分明的管理格局,要为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此来提升供电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3]。

(2)安全教育培训精细化。首先,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要进一步落实理论教育,为内部员工多提供一些参与现场操作与实践训练的机会,要将安全规程中的内容落实到供电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供电企业应当尽可能多的引入一些优秀的管理模式,让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基层职工牢记安全生产知识,人人都要做到熟练应用安全技术,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和甄别在作业现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能力;其次,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完善安全培训的教育内容,根据工作者的喜好和想法来创新培训方法,充分运用好平时的早会、午休时间来开展一些简单的案例与考评活动,让职工定期参加《安全生产规程》的日常考评,并且将考试成绩与员工的薪资水平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全面增强内部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

(3)安全监督检查精细化。供电企业中的安全监测机构要深入到员工的日常生活当中,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内部员工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要贴心的去为基层职工解决生活与工作当中的困难。除此之外,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还要积极的同其他生产单位之间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要将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现状及时的上报给上级领导,并且要虚心接受和听取事故单位的意见与想法,要对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与发展情况展开科学化的评估与判断,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对安全管理制度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念怀.为创建一流的股份制供电企业而努力奋斗[J].新华出版社,2016(02):105.

篇5

作者简介:谌莉(1975-),女,湖南益阳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副教授,工程师。(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0JGA182)“立足广西,辐射东盟的发电厂运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88-03

2010年5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承接了第一个海外培训项目――越南某自备热电厂的岗前培训。本次培训受广西第一安装公司委托,由我院根据受培方的要求组织、策划和实施。

此次培训的目的是使受培方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的基本技能,为该厂的生产试运做准备。因此在培训准备期间,我们随广西第一安装公司的生产技术人员多次进入越南的生产现场,与受培方的生产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安装进度及生产准备人员的基本情况(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在经过充分地调研之后,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完成教材编写15册,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受培人员的专业基础及该自备电厂的实际情况,将培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培训,第二部分为现场实习,第三部分为热电机组的仿真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锅炉运行及管理、汽机运行及管理、电气运行及管理、辅机运行及管理、煤气站运行及管理等理论课程、下厂实习及12MW循环流化床仿真机组运行。

2010年7月顺利地完成该培训项目,受到委托方及受培方的高度评价,体现了我院在电力类培训项目上的优势。通过此次培训积累了海外培训项目的一些经验,引发了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在此次涉外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电力行业的职业特点,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前期的准备,培训过程中的监督及培训考核制度,同时注重为外籍学员提供生活上便利,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保证整个培训顺利地展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培训工作。

一、认真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培训的顺利开展

在师资力量上,我院拥有强大且专业的培训团队,有着多年的办学历史,在热能动力、发电厂电气设备及运行专业教学上有着雄厚的师资及实训资源。由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并熟知电力生产准备人员培训规律的双师担当该培训教学总负责人,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及教授担当培训讲师,通过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完成了前期课件制作、培训教材的编订以及培训考核的出题工作。

同时为保证此次涉外培训的效果,我们提前半年启动了翻译的培训工作。由于培训的内容涉及到的基本上是电力类专业英语,因此我们首先对翻译进行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主要是一些专业术语的讲解,在越文与中文对接不了的时候,我们将英文作为另外一种沟通方式,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之后组织教材编写人员与翻译一起进行教材的翻译工作,在教材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以后教学的同声翻译中翻译都能较好的把授课老师的内容传递给越南学员。

此外,为了做好此次培训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服务管理工作,我们还专门编写了培训班《学员指南》,为学员的培训学习、生活提供了帮助和指导。同时,为使学员的人身安全有所保障,在学员入境前还购买了相关保险,保证其在中国学习待得安心、放心。

二、理论教学贯彻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原则,保证学员学有所获

由于越南本土热能动力专业稀缺,本次来培训的27名学员中,没有一人的专业是与热动相关的,也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对热电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建设单位交付的相关技术资料、图纸及设备说明上。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首先对学员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强化。

在培训开始之初,对学员进行了考试摸底,以便授课老师进一步精确掌握学员的专业基础,从而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员工作岗位的不同,将学员分别安排在锅炉、汽机、电气、辅机、煤气站五个班级里,实行小班上课。在教学方法上,讲师采取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贯穿到教学实施过程中,令学员受益匪浅。

三、下厂实习有计划性、针对性,达到预期实习目的

(1)热电厂岗位的培训人员在田阳县广西银海发电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岗位认识实训。首先结合学员自身工作的运行区域,对学员的实习岗位、实习时间进行了不同的设置与安排,分批次进入现场进行学习。

实习期间,由当天运行值班师傅对岗指导学员实习,对现场的设备进行巡检,对运行参数进行记录。学员们均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能主动向师傅提出各种问题,虚心向师傅请教;师傅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认真耐心地指导学员,与学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实习按计划顺利开展,圆满完成了此次实习任务。

(2)煤气站岗位的培训人员在德保县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岗位认识实训。实习期间前两天主要进行“四级安全教育”及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组织管理、生产情况介绍,使学员了解安全规程,掌握安全措施。跟班实习教学均能按每岗配一名技术人员,会同当班的班长作为主讲老师,通过现场讲解、现场操作观摩、现场技术分析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生产技能的学习。期间分别安排由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分析、答疑会及主题为两票三制和岗位职责管理的专题讲座。之后组织由企业厂长、生产相关车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管理经验交流会。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使学员巩固、加强和拓宽了运行管理知识,提高了运行技能,如期完成培训计划,确保了其效果。

四、仿真特色教学,彰显行业特点,教学效果突出

12MW循环流化床机组仿真机培训是本次越南林同培训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们可以通过机组的仿真操作去了解和熟悉热电厂生产的整个过程:从厂用电的倒送到辅助系统的投运,到锅炉点火、汽轮机冲转、发电机并网接带负荷,锅炉压火、机组停运及机组的事故处理。这对于本次之前从未接触过热电厂运行岗位的学员来说是获取相关职业技能和经验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学习中,学员们对仿真操作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经过了理论培训及下厂实习等环节后,仿真培训更凸显了其教学效果,这也是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学员们不仅从仿真机组运行中获取了循环硫化床机组运行的操作技能,同时在整个机组的运行中还能使他们更好的理解各自岗位的岗位职责,各岗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生产试运中开展工作。

五、生活管理细心周到,为学员培训提供后勤保障

(1)饮食方面,考虑到卫生问题,我们安排学员在校内食堂就餐,并保证菜色丰富,营养均衡。此外还适时听取学员饮食习惯方面的建议,对饮食作出适当调整,学员整体反映饮食条件比在本国内好。

(2)住宿方面,为确保学员的人身安全,我们派遣两名保卫人员对学员所住宾馆进行安全巡逻。同时,负责生活管理的老师每晚10点都会对学员进行点名。

(3)为了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在校期间,学院组织了一次南宁夜景游,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由各组翻译老师带领学员到南宁市各景点进行游玩,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在广西银海发电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厂方还安排厂部行政管理干部与学员举行了一场足球友谊比赛,加深了中越人民的感情与友谊。

(4)由于热电厂学员此次来华的签证办的是短期签证,需要在广西为他们办理续签,后勤保障组的老师及时到当地派出所办理学员的暂住证,并向教育厅、区政府外事办申请17名学员的访问批文,使本次培训得以顺利进行。

六、经验总结

总结此次培训,学员通过理论培训提高了专业的理论水平;通过下厂实习加强学员对热电厂及煤气站工作环境、工作岗位、性质及运行管理的认识;通过仿真学习使学员能在虚拟的热电厂运行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行操作有效地结合,提高了学员们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

(1)个别学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强,因病请假不能正常参加学习,影响了学习效果;(2)某些学员不能及时调整角色、摆正心态,致使出现急躁心理而好高骛远;(3)实习过程中,由于所在厂里的机组运行正常,设备缺陷异常较少,因此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员无法在厂里观摩到电厂机组的启动和停运操作(当然这些知识在仿真机培训中得到加强),学习的重点主要是在机组的正常运行调整,参数记录及设备的巡回检查,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经验需要在今后的生产试运中进一步积累。

通过此次培训项目的实践,可以知道,若想成功的实施一个涉外的职业培训项目,需做到以下几点:

(1)项目的前期需开展广泛的调研、做好完整的项目策划;

篇6

论文关键词:自备电厂;涉外培训;实践探索

2010年5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承接了第一个海外培训项目——越南某自备热电厂的岗前培训。本次培训受广西第一安装公司委托,由我院根据受培方的要求组织、策划和实施。

此次培训的目的是使受培方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的基本技能,为该厂的生产试运做准备。因此在培训准备期间,我们随广西第一安装公司的生产技术人员多次进入越南的生产现场,与受培方的生产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安装进度及生产准备人员的基本情况(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在经过充分地调研之后,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完成教材编写15册,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受培人员的专业基础及该自备电厂的实际情况,将培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培训,第二部分为现场实习,第三部分为热电机组的仿真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锅炉运行及管理、汽机运行及管理、电气运行及管理、辅机运行及管理、煤气站运行及管理等理论课程、下厂实习及12MW循环流化床仿真机组运行。

2010年7月顺利地完成该培训项目,受到委托方及受培方的高度评价,体现了我院在电力类培训项目上的优势。通过此次培训积累了海外培训项目的一些经验,引发了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思考,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交流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在此次涉外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电力行业的职业特点,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前期的准备,培训过程中的监督及培训考核制度,同时注重为外籍学员提供生活上便利,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保证整个培训顺利地展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培训工作。

一、认真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培训的顺利开展

在师资力量上,我院拥有强大且专业的培训团队,有着多年的办学历史,在热能动力、发电厂电气设备及运行专业教学上有着雄厚的师资及实训资源。由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并熟知电力生产准备人员培训规律的双师担当该培训教学总负责人,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及教授担当培训讲师,通过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完成了前期课件制作、培训教材的编订以及培训考核的出题工作。

同时为保证此次涉外培训的效果,我们提前半年启动了翻译的培训工作。由于培训的内容涉及到的基本上是电力类专业英语,因此我们首先对翻译进行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主要是一些专业术语的讲解,在越文与中文对接不了的时候,我们将英文作为另外一种沟通方式,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之后组织教材编写人员与翻译一起进行教材的翻译工作,在教材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以后教学的同声翻译中翻译都能较好的把授课老师的内容传递给越南学员。

此外,为了做好此次培训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服务管理工作,我们还专门编写了培训班《学员指南》,为学员的培训学习、生活提供了帮助和指导。同时,为使学员的人身安全有所保障,在学员入境前还购买了相关保险,保证其在中国学习待得安心、放心。

二、理论教学贯彻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原则,保证学员学有所获

由于越南本土热能动力专业稀缺,本次来培训的27名学员中,没有一人的专业是与热动相关的,也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对热电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建设单位交付的相关技术资料、图纸及设备说明上。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首先对学员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强化。

在培训开始之初,对学员进行了考试摸底,以便授课老师进一步精确掌握学员的专业基础,从而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员工作岗位的不同,将学员分别安排在锅炉、汽机、电气、辅机、煤气站五个班级里,实行小班上课。在教学方法上,讲师采取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贯穿到教学实施过程中,令学员受益匪浅。

三、下厂实习有计划性、针对性,达到预期实习目的

(1)热电厂岗位的培训人员在田阳县广西银海发电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岗位认识实训。首先结合学员自身工作的运行区域,对学员的实习岗位、实习时间进行了不同的设置与安排,分批次进入现场进行学习。

实习期间,由当天运行值班师傅对岗指导学员实习,对现场的设备进行巡检,对运行参数进行记录。学员们均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能主动向师傅提出各种问题,虚心向师傅请教;师傅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认真耐心地指导学员,与学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实习按计划顺利开展,圆满完成了此次实习任务。

(2)煤气站岗位的培训人员在德保县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岗位认识实训。实习期间前两天主要进行“四级安全教育”及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组织管理、生产情况介绍,使学员了解安全规程,掌握安全措施。跟班实习教学均能按每岗配一名技术人员,会同当班的班长作为主讲老师,通过现场讲解、现场操作观摩、现场技术分析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生产技能的学习。期间分别安排由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分析、答疑会及主题为两票三制和岗位职责管理的专题讲座。之后组织由企业厂长、生产相关车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管理经验交流会。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使学员巩固、加强和拓宽了运行管理知识,提高了运行技能,如期完成培训计划,确保了其效果。  四、仿真特色教学,彰显行业特点,教学效果突出

12MW循环流化床机组仿真机培训是本次越南林同培训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们可以通过机组的仿真操作去了解和熟悉热电厂生产的整个过程:从厂用电的倒送到辅助系统的投运,到锅炉点火、汽轮机冲转、发电机并网接带负荷,锅炉压火、机组停运及机组的事故处理。这对于本次之前从未接触过热电厂运行岗位的学员来说是获取相关职业技能和经验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学习中,学员们对仿真操作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经过了理论培训及下厂实习等环节后,仿真培训更凸显了其教学效果,这也是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学员们不仅从仿真机组运行中获取了循环硫化床机组运行的操作技能,同时在整个机组的运行中还能使他们更好的理解各自岗位的岗位职责,各岗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生产试运中开展工作。

五、生活管理细心周到,为学员培训提供后勤保障

(1)饮食方面,考虑到卫生问题,我们安排学员在校内食堂就餐,并保证菜色丰富,营养均衡。此外还适时听取学员饮食习惯方面的建议,对饮食作出适当调整,学员整体反映饮食条件比在本国内好。

(2)住宿方面,为确保学员的人身安全,我们派遣两名保卫人员对学员所住宾馆进行安全巡逻。同时,负责生活管理的老师每晚10点都会对学员进行点名。

(3)为了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在校期间,学院组织了一次南宁夜景游,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由各组翻译老师带领学员到南宁市各景点进行游玩,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在广西银海发电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厂方还安排厂部行政管理干部与学员举行了一场足球友谊比赛,加深了中越人民的感情与友谊。

(4)由于热电厂学员此次来华的签证办的是短期签证,需要在广西为他们办理续签,后勤保障组的老师及时到当地派出所办理学员的暂住证,并向教育厅、区政府外事办申请17名学员的访问批文,使本次培训得以顺利进行。

六、经验总结

总结此次培训,学员通过理论培训提高了专业的理论水平;通过下厂实习加强学员对热电厂及煤气站工作环境、工作岗位、性质及运行管理的认识;通过仿真学习使学员能在虚拟的热电厂运行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行操作有效地结合,提高了学员们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

(1)个别学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强,因病请假不能正常参加学习,影响了学习效果;(2)某些学员不能及时调整角色、摆正心态,致使出现急躁心理而好高骛远;(3)实习过程中,由于所在厂里的机组运行正常,设备缺陷异常较少,因此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员无法在厂里观摩到电厂机组的启动和停运操作(当然这些知识在仿真机培训中得到加强),学习的重点主要是在机组的正常运行调整,参数记录及设备的巡回检查,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经验需要在今后的生产试运中进一步积累。

通过此次培训项目的实践,可以知道,若想成功的实施一个涉外的职业培训项目,需做到以下几点:

(1)项目的前期需开展广泛的调研、做好完整的项目策划;

篇7

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语句,也是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不是空口无凭。针对目前供电所的组织架构设置,公司(供电所)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专责,按照“巩固优势、提升短板、全面对标”的原则,开展工作情况现状调研,摸清工作现状。一方面要对各项业务进行自纠自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及工作落后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对问题深入梳理分析排查“短板”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提升措施并落实执行,争取工作的主动权。相关的提升措施要针对供电所的实际情况,措施要具体、合理,管用、实用,避免措施空洞,无实质性。以此为契机全面补齐短板,提升供电所基础管理水平。 

二,抓好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遵章作业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是供电企业必须严守的“红线”,而违章作业则是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结合我们供电所的日常工作,要确保每一位员工安全,需要在不同的工作场合反复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要让我们每一名员工深刻认识到自己岗位的安全职责。在日常工作当中,要认真分析哪些工作是存在风险,并采取措施远离风险。比如:配电运行人员在巡视线路时,必须事先主动了解哪些是带电线路,哪些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处理故障时,哪些环节容易引发触电事故等等;抄表人员到现场抄表时,我们的抄表人员都要穿梭在大街小巷,哪些路段交通事故多发,哪些楼层高空抛物较多等等,这些都必须要有足够的了解之后,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范。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避免危险,确保我们的安全。

三, 加强计划管理,严抓年度指标任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就是要必须加强供电所的计划管理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一头一尾”。“一头”是指:要抓好供电所所长、部门主任等管理人员的年度、月度等时间跨度较长的工作计划;“一尾”是指:要抓好班组长、班员等执行人员的周、日等时间跨度较短的工作计划。 我们要对年度指标分解为月度指标,将月度指标按岗位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使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承担的指标任务,要知道“做到什么程度”。对年度重点工作,要将其按阶段分解到日常工作任务中形成分项工作,并制定管理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各阶段工作完成时间,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定期通报各供电所重点工作部署和措施进展情况。各部门在管理看板上公开年度和月度重点工作,各供电所每周一公开工作计划、本日工作安排。 为协调推进工作,所内会议可固定为管理人员周例会和全所人员月度会。内容可为总结上周(月)工作完成情况,讨论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确定下周(月)工作计划和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等。 

四,严抓员工执行力的提升

 一是抓日常管理,注重从小事做起。严格组织纪律和考勤制度,加强各部门计划管理,让每个部门都做到“日日有安排、周周有计划、月月有总结”。按照“越往基层,管理应该越简洁”的原则,主担班组计划管理和作业管理两大核心业务。通过提高工作计划管理水平,大力推行作业表单管理,尽量减少供电所(班组)的重复工作和非计划工作,最终实现“减负”。 二是杜绝供电所管理层“二传手”的现象。供电所所长(管理人员)向班组人员布置工作任务前,必须深刻领会上级政策方针,在正确理解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再向员工下达工作任务,坚决杜绝不负责任的简单上传下达的情况。对上级的工作要求,供电所所长(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对脱离供电所工作实际的有关要求,要及时与上级部门协调沟通,避免盲目落实,反复折腾。 三是堵塞管理制定执行漏洞。通过狠抓制度的落实,明确执行人员的责任,明确落实督促执行的领导、机构、人员及督查办法,重要问题限期办结。加强对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提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指导,让基层供电所班组人员明白“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减少推诿、提进口的现象,也要班组人员清楚明白对岗位本职工作责无旁贷。 四是建立统一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各班组要制定对员工执行考核评价制度(绩效激励机制),通过统一的目标管理模板,在全所班组管理中动态实时公布考核结果。 

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供电所管理的形象诠释。要管理好一个供电所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供电所,需要供电所所长(管理人员)有系统的管理知识、过硬的业务技能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坚持认真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是做好业务工作的必备要求之一。要树立长期学习的思想,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特别是加强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升华,确保供电所的工作能做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 

六,打造团结和谐有战斗力的队伍

供电所所长(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业务技能,还需要带好队伍。因此,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坚持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努力营造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融洽的工作关系。日常工作中要虚心学习,尊重员工,团结协作,及时反馈工作信息,积极征求员工意见,形成共识,降低员工对工作的抗拒性,使各项工作更有条理、更为落实、更有效果。通过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活动,在一起工作,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共同干事的群体。 要提高员工队伍的战斗力,需要严格落实“严、勤、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严”就是严格按照规程、制度和规定办事,努力克服感情因素,考核奖惩一视同仁;“细”就是考虑问题要周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实施全过程PDCA闭环管理;“实”就是要实实在在,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勤”就是在干事中勤快,麻利,勤接触员工。“一勤天下无难事”,要把自己供电所工作做好,勤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提高员工队伍的战斗力,抓好员工思想建设尤为重要。“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供电所所长(管理人员)在搞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对员工要少批评,多鼓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了解员工的思想,关心员工的生活,多和员工相处、谈心,要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事要讲原则,小事要讲风格,经常与员工平等相处,尊重员工的人格。 要提高员工队伍的战斗力,重点治理员工队伍“庸、懒、散、软”等拖拉扯皮作风。强化职业道德,严肃服务行为。严格执行“说清楚”问责机制,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七, 提升创先实践和优质服务水平

篇8

本文通过有效运用年龄段区分管理法、文化素质区分管理法、技能阅历区分管理法、生产现场实时检查法、软硬件协调法等有效安全管理途径,对金属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进行分类阐析,阐明安全教育是员工清晰辨识事故隐患积极预防事故发生的根源和基础,并针对安全教育提出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黄岗矿业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事故预防实践弥补法 ABC法则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从黄岗矿业公司目前的生产规模及现状推及其发展趋势,我们不难看出:黄岗矿业公司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创业与重重磨难,终于走出了发展中的低谷而跃迁到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面对这种喜人前景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应而生的安全管理态势及任务更是迫在眉睫,容不得我们轻视和盲目做出乐观的设想。

我们以2005年为例,公司全年共发生轻伤类生产安全事故12起。

2005年生产一线员工人数共有306人(以2005年参加公司安全资质考试人数统计为准),人均事故发生率为3.92%。通过对这些生产安全事故的分析和归纳,我们发现:因违章作业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最高共有9起,占事故发生率的75%。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并尽可能将它们消灭在事故的萌芽状态,从而将事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呢?如何对处在安全管理终端的一线员工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呢?

针对此类疑问我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新员工安全管理

对于新员工的安全管理,除认真对其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外,还要针对新员工的文化程度、年龄特点、性格取向、工作经历等个人状况进行有侧重点的安全生产知识、岗位技能及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教育与培训。通过对新员工全面落实安全教育和培训,才能为我们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便于对新员工进行管理,我们依据新员工的特点把管理方法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1年龄段区分管理法

一名新员工来到矿业公司工作,根据他们的年龄差异,我们把他们分为三个阶段:一龄员工(18周岁―25周岁)、二龄员工(26周岁―35周岁)、三龄员工(36周岁以上)。而通常新员工的年龄多数分布在一龄员工和二龄员工这个范围内。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

对于18―25周岁的一龄员工而言,他们的年龄特点是活泼、积极、求知欲强、富于挑战性、敢于冒险。因此我们采取严管理多诱导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公司的规章制度并结合公司多年生产实际情况,让他们明白和理解在作业场所里哪些区域是危险的,哪些区域是安全的。在生产现场里进行作业,要给他们明确哪些操作是正确的、哪些操作是违章的、哪些作业习惯是可取的、哪些作业习惯是应该摒弃的。只有让他们不断学习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并逐步掌握操作技能、领会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意义,才能使他们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的能力。这样就使他们逐步养成一种“作业现场不违纪、执行规程要仔细”的作业习惯,进而使他们自己体会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管理模式由被动的“他管我-要我安全”型向“我管我-我要安全”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把安全管理工作构建在新老员工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不断完善与强化的平台上,我们的安全管理才会有新的发展与创新。

对于二龄员工(26―35周岁)及三龄员工(36周岁以上)而言,这类员工的年龄特点是:情绪较稳定、存在个性差别、实践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及自主判断能力。这类员工往往具有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及工作技能和经验。对于这类员工的安全管理是重在“纠偏”与“督导”。“纠偏”就是纠正他们原有的、不良的作业方法及作业习惯。“督导”就是通过督促他们学习本岗位的操作技能及操作规程,将他们已具有的工作经验与操作技能,顺势导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工作环境中去。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达到独立上岗作业的要求。

1.2文化素质区分管理法

新员工文化素质的差异将会影响到他们对安全教育的内容、操作技能及安全操作规程的理解与运用。文化基础较好的员工往往一看就明白、一听就理解。利于后期的安全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在进行各级安全教育的时候,力求使教育材料“平民化”,让它简洁易懂、便于员工理解、掌握、运用。从而达到新员工们能自觉遵章守规服从管理并自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管理目标。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采用“实践弥补法”来进行管理。这种方法是针对文化素质较差但实践技能较强的新员工进行的。对他们通常采用“实践定位”来进行管理,即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检查、纠正、培养他们养成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及操作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从而为顺利完成各项生产工作提供一个稳固的安全平台。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示例进行说明(简称为ABC法则):

A管理者B员工各级教育结果C实践结果

ABC(A模式员工教育结果较好)

ABAC(B模式员工教育结果较差)

1.3技能阅历区分管理法

在对新员工进行各级安全教育及操作技能培训的时候,我们可采用这种方法。即使是新员工培训、实习结束正式上岗作业后,这种方法仍可延用。这种方法是根据新员工的阅历及实践技能的差异,在他们中间自然形成“师徒链”,通过在他们之间实现零距离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安全管理效果。作为管理者,往往需要多在这些“小师傅”身上多加管理指导。这种管理模式很类似于师傅带徒弟,但区别是这里的师傅与徒弟同是新员工。他们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如果能恰当运用,效果往往是非常显著的。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要避免出现“一重一轻”的现象,即管理者往往把管理重点放在了这些“小师傅”身上,而放松了对“徒弟”的管理。而在实际管理中则要采用“统一管理”的原则,如果徒弟范错误,不仅他本人要受到处罚,而且由管理者指定的带班师傅也要受到处罚。因而在他们进入车间实习的时候,管理难点往往是那些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小师傅”。如果这些人把违章作业的习惯在他人身上传播蔓延,那么将会对后期的安全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甚至埋下事故隐患。

1.4生产现场实时检查法

生产现场是我们进行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我们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以及各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等软件都是围绕着生产现场这个硬件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各类安全事故绝大多数发生在生产现场。因此生产现场是安全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前沿阵地,对生产现场的管理不能掉以丝毫轻心和疏忽大意。

1.5软硬件协调法

那么,如何在生产现场对新员工进行管理呢?我们可以从“软硬件协调法”中得到一些启示。“软硬件协调法”的原理是这样的:当生产现场出现了一个“硬件”时,就需要增加一个相匹配的“驱动程序”。否则就因管理漏洞而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因此当生产现场更新或增加一台设备时,那么就需要同时有一套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出台。例如新设备的调试安装、空载运行、岗位操作、配电设施管理、检修作业管理等。我们所制定的这些“软件”是通过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活动等多种形式,渗透到一线员工的身心,并最终形成一种自主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有序的作业习惯,从而完成“软硬件协调”的过程。

作为安全管理者,其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软件配置这一点上,而是要力求全面覆盖。即:软件、硬件、人员。在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不仅仅在于一线员工是否严格遵守并落实相关的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还要及时发现并检查软硬件的协调情况。例如:硬件出现了故障导致带病作业、带隐患作业。在这个硬件尚未停车进入检修作业前,需要配置的是“升级软件”。也就是生产作业现场的“硬件”要由一定数量的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一线员工值班。由此可见,在生产现场里“软件”不再是抽象、固定的概念和条款,而是活动在整条生产线上的所有一线员工!他们的行为、举止正是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浓缩与再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要把一名新员工逐步过渡到遵章守纪、服从管理、达到规范有序的作业目标,并非是朝发夕至的事情。因此,在生产现场采用实时检查法是切实可行的。在这里我们以一日三班制的大夜班为例来说明一下管理的思路:大夜班检查时段可分为三个,具体时间可随机选择。例如:我们选择0:30分、3:30分、6:30分这三个时段进行现场检查,在检查中一经发现有违章作业者(如睡岗、串岗),除当面批评教育外,还要在第二天的早会上连同其值班班长一起通报处罚,以示警戒。从而起到坚决遏止这种违章违纪行为发生的目的。

二、老员工安全管理

谈到老员工,我们大家会有一种呼其名如见其人的感觉。这正是老员工区别于新员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老员工的特点有如下五个方面:

1、工作经验丰富、技能全面、熟悉并了解生产现场的设备现状及生产工艺。

2、多数老员工责任心强、工作扎实并担任班长,是生产及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中间力量。

3、具备一定的组织及管理能力,通过言传身教能使新员工顺利掌握各岗位的操作技能及操作要领。

4、社会阅历较丰富,能够恰当地协调、处理管理者与班组长间的关系。

5、能够及时、较全面地向管理者反馈生产现场存在的事故隐患及设备、工艺流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名新员工入厂后经过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个人的操作技能及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最终也会成为一名老员工。因而在他身上也会体现出老员工的一些特点。因此作为安全管理者而言,管理的重点则是这些“老师傅”们。通过对老员工的分析与总结,我们把相关的管理经验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2.1 在车间树立一类爱岗敬业、遵章守纪的模范人物典型。

每个相应的工作岗位评比出优秀员工,作为岗位标兵、先进工作者。让身边的员工清醒地看到:只有充分树立“安全须从我做起,人人同谱安全曲”的意识,才能与其他员工一起安全顺利地完成本年度的生产任务,通过对优秀员工的学习与借鉴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2“严是爱,松是害”管理原则

对于因违章作业、违反规章制度造成安全事故的老员工,要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还要本着“严是爱,松是害”的管理原则,在全体员工中间广泛开展事故案例宣传与讨论活动。通过这些必要的负面教育,对思想麻痹、安全意识薄弱的员工起到警示作用。从而相应地提高了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责任感。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2.3管理者要本着公私分明、平宜近人、加强沟通、妥善处理的原则对待全体员工。

在生产作业现场管理者是“铁面人”,谁违章作业就处罚谁;谁违章违纪就要受到通报批评决不留丝毫情面。工作之余,管理者又是员工们的“老大哥”。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消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专心地坚守每一个工作岗位。对于受到处罚的员工,管理者还要认真查清发生事故的原因,帮助他们分析失误的症结所在。并为他们提供避免再次出现失误的途径及办法。

三、工种及岗位变换的员工安全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情况:由于岗位调整、人员重组及工作岗位的变动而需要部分人员变换工种作业。那么,对于工种变换人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安全管理呢?

我们把公司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工种,按其是否从事特种作业进行分类。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特种作业工种和非特种作业(普通作业)工种。特种作业工种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落实执行。如:电工、焊工、司炉工、尾矿工等。由于他们所从事的作业对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设备的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因此对于特种作业及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均是我们进行安全管理的重点。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对于工种及岗位变换的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即:如果员工目前从事的是普通作业工种,我们就按照公司的规定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及管理程序进行管理。否则就严格按照特种作业工种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落实。除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外,还要经过特种作业培训部门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准持证上岗作业,否则不得上岗作业。(附表一)

由管理流程图可以看出:工种变换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最终还是由具体的部门进行管理,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可参照前文中关于老员工的安全管理方法进行。

四、特种作业员工安全管理

从事特种作业的员工一直是我们进行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从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大量的生产安全事故都发生在特种作业中。而且多数是由于直接从事这些作业的操作人员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操作技能差、甚至违章、冒险作业而造成的。因此对特种作业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作业。

对于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上岗等工作情况可参照流程图。

(附表二)

由图示可以看出:对于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由两个阶段组成:培训教育阶段和实际操作阶段。而做为安全管理者而言,则落实在实际操作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

4.1对特种作业新员工的管理

对新员工除进行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外,还要对其规定实习期。并在实习期内认真检查其作业情况、工作状态及工作表现。并及时纠正、查处其违章违纪行为。在规定的实习期内达到要求的,准予晋级为正式员工。否则仍按徒工对待,并延长其实习期限。对延长实习期限仍未达到要求的,由管理人员协调重新调整工作岗位。

4.2对特种作业老员工的管理

对于老员工的安全管理,我们在前面已作了较大篇幅的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叙述。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因为特种作业人员所从事的作业或其所接触的物体、材料等存在着对本人、他人或周围设施及设备的安全构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需要安全管理人员要对特种作业现场做好全面、周密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以确保安全生产。

4.3对工种变换的特种作业员工的管理

对于工种及岗位变换的特种作业人员,可参照安全管理流程图进行管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特种作业本身所涉及到的工种较多,作业环境及专业技能要求差别较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教育培训阶段加大管理力度,更要在实际操作阶段进行严格管理。作为管理人员决不可掉以轻心、思想麻痹或心存侥幸,以避免造成新的事故隐患进而酿成生产安全事故。

五、井工类员工安全管理

1、与露天采矿作业相比,井下采矿作业的活动空间相对较狭窄。井下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照明、设备配置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2、井下作业的员工是一个由多种特种作业工种协同配合而构成的作业团体,并且作业人员及作业强度呈密集型作业分布。因此需要井下作业的管理人员及员工要具备必要的应对作业现场出现突发事件的应变及处置能力。

3、井下作业人员的生产及作业空间的获得,是通过不断进行的凿岩及掘进作业来实现。井下作业现场中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巷道,才得以实现通风、回采、运输、行人、疏散、避险、人员定位、监测监控等安全要求。因此要求井下作业人员不仅安全意识强而且还要具备应对紧急避险、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及能力。

4、对从事凿岩爆破类员工而言,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凿岩作业过程中能及时对透水、冒顶、浮石坠落、顶帮塌陷等险兆进行恰当有效的处置。

5、由于以上诸约束条件的存在,要求对从事井工类作业的新员工培训不仅体现在培训周期较长而且培训的内容及要求较露天作业也有明显的差异。

6、井工作业的现场管理工作随着采掘作业面的拓展,回采作业面的增加而出现纵横交错、点多面广的动态现场。因而管理难度逐渐加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采取强化班组的安全管理与合理配置作业人员、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与及时发现并处理事故隐患、处理突况及时上报与组织必要的应急救援演练相结合等措施,对预防事故的发生、防止事故的扩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安全管理的重点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及作业配置上多下功夫。

篇9

本文就将对信息通讯线路维护一作探究,并对现存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信息通讯线路概述

 

信息通讯线路是保证通讯信息传递的通路。目前,主要应用于实际的有光缆干线,卫星和微波等无线线路。

 

按铺设方式进行分类,信息通讯线路有架空、地埋、管道和海底线路几种。而其中需要用到的设备更是多种多样,包括了电杆、电线、光缆以及其他设备。只要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信息通讯线路的故障和中断。

 

下文将以信息光缆线路为例,来对相关的线路破坏和故障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故障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引发信息通讯线路故障的原因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信息通讯线路发生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为破坏

 

由于部分不法分子贪图一时利益或者部分群众缺乏法律常识,对信息通讯线路进行人为破坏,再加上相关部门对信息通讯线路的维护不够重视,导致人为破坏现象越发严重,而相应的引起的信息通讯障碍和线路维护难度也再不断增加。

 

2.自然灾害引发信息通讯线路阻断

 

部分不可抗力造成的信息通讯线路破坏无法避免,例如地震、滑坡、暴雪等自然灾害。另外,还有由于人为原因的疏忽,造成线路安全隐患和破坏,例如,信息通讯线路下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化学垃圾等,也极易造成信息通讯线路的破坏。

 

3.施工因素

 

施工技术和安全保障是信息通讯线路施工的重点,部分施工单位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和安全保障造成施工性的信息通讯线路破坏,例如,信息光缆的弯折、施工顺序的错乱等等,都极易造成施工问题引起的信息通讯线路破坏。

 

4.特殊因素引发信息通讯线路阻断

 

在信息通讯线路故障破坏中有一些是由于特殊原因导致的,这些线路破坏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维护。例如,白蚁等物种对信息光缆线路的腐蚀破坏,由于信息光缆线路的铺设挤压或路过白蚁巢穴,阻碍了白蚁的正常出行,因此白蚁会腐蚀光缆线路来打通道路,从而造成了线路故障破坏。但是,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易常见。

 

因此,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较为少见的线路破坏情况。然而,这些情况较为少见,可以进行总结和针对化处理。总而言之,信息通讯线路故障出现的概率不大,但是范围较广,而且故障原因较复杂。因此,必须对信息通讯线路故障进行有效维护,这也是当前信息通讯行业的工作重点。

 

三、信息通讯线路的维护与管理

 

根据上述的信息通讯线路维护现存问题,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问题故障的排出,从而保证新路安全和信息通畅。信息通讯线路的维护和施工需要防患于未然,重在针对性技术维护,而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信息通讯线路的日常维修和护理

 

信息通讯线路问题重在防患于未然,只有加强日常的维护工作,才能避免关键时期信息通讯线路出现问题,而日常的维护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信息通讯线路巡查工作,建立定期的巡查制度,安排专业人员在信息通讯线路旁设立巡查点;第二,要利用群众、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线路监察工作,需要加强对维线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从而提高群众的自觉性和责任心;第三,还可以利用先进监控设备进行日常的检查巡视工作,例如远程监控等设备,从而加强施工单位与线路安装地区的联系;第四,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例如日常巡查制度、监管制度等等,通过制度化的完善来督促信息通讯线路的安装和维修人员的工作。

 

2.人为破坏因素

 

据上可知,人为破坏因素是导致信息通讯线路破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针对人为破坏的措施即加强宣传,只有通过宣传让大众知道信息通讯线路的重要性以及破坏后的严重后果,才能有效制止人为破坏。另外,还需要在进行宣传时加强相关法律宣传,一旦发现不法分子,根据法律进行严惩。

 

3.施工相应规程制度

 

任何行业的施工都有相应的规程制度,信息通讯的线路维修及施工也不例外,例如,信息通讯线路的埋藏度以及架空线高度国家都有一定的限度;地线的连接、易燃易爆物品的杜绝等等,这些规程制度都是信息通讯线路安装施工和维修的安全保证。

 

4.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任何一个企业单位当中,完善的管理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继信息通讯线路维护工作更不例外,只有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才能做好相应的维系方案,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还有,利用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以此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工作不认真的,要加大处罚力度,以确保其知错就改、下不为例。这样一来,员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和强化,使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得到更高的保障。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

 

5.引进和采取先进的技术设备

 

专业和先进的激活素设备使信息通讯线路维修与施工质量和效率的保障。专业性越强、技术越先进、工具设备越齐全,施工和维护的效率及成功率就越高。此外,有部分情况需要针对性处理与具体分析,需要专门的设备进行施工和维护工作。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方案;

药品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商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诊断、治疗人类的各类疾病,还能够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从这一角度上而言,也决定了药品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与身体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年来一些商家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而采用了一些投机倒把的形式来欺骗消费者,诸如“鱼腥草”、“欣弗”、“奥美定”等案件,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对药品行业和药品安全的信任,而且还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首先便要从生产上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药品生产的安全,环节药品市场的行业压力。而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讲的话,产品质量形成于生产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因而,药品生产企业是控制药品质量的源头,社会各界以及药品生产企业本身均应加强管理与监督,严格保证我国药品的良好质量。本文将具体分析我国药品行业的形势,找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 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整体而言,通过对我国药品市场上屡禁不止的不合格药品的出现,便暴露出了我们在药品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着的不足,笔者经过多方面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方面体现在对药品的材料以及包装管理的不规范操作,由于很多药品生产厂家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没有按照严格的程序去检测,这就给药品的生产留下了很大的隐患;第二方面则是药品的生产管理比较混乱,由于很多厂家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药品生产周期的合理的把控,而且,这些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做到严格按照GMP方面的相关要求去进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出现质量不过关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情况,出厂合格的药品可能受到储存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质量问题,从而引起矛盾。

毋庸置疑,药品的生产质量不仅关乎到企业的生存,而且也关系到国民的健康。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却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行业制度不完善、药品生产厂家管理水平低以及药品生产人员业务能力相对较低等多方面现象的存在。行业制度的不健全往往会给很多不法分子留下很多的可乘之机,其中尤其以一些投机倒把的商人利用这种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不合格药品的倒卖为主;企业管理水平的局限也造成了药品从研发、生产到出厂检验的环节缺陷或是生产过程中的混乱无序;从业人员医药知识的不完备也造成药品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而流入市面的潜在威胁,因此,应从以上一方面入手,加强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力度,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下列几项措施来作为药品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二 药品生产管理中的解决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强药品生产的监管力度,使这种监督管理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药品质量的安全性。众所周知,药品的生产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贯穿到了整个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之中。因此,从药品生产的原料到药品生产出来的检验都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好关,才能最终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现象的出现。因此,在对药品生产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生产产品的情况和特点来制定合理、科学的产品工艺,并结合设备特点制订相应的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明确生产流程和重点工序质量监控,分工明确,要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其次则是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能力的培训。具体表现在要对新员工和顶岗的员工认真做好岗前的培训工作,这其中既包括对企业基本管理制度、企业质量规范等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也包括对员工进行岗位专业知识的培训、岗位技术培训和产品知识培训等。每位新员工或换岗员工都府参加岗前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同时,应加强对在岗员工的继续培训和提高。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对于企业管理者侧重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对一线上的员工则应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提高。不管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培训策略,在培训过程中应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全体员工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药品质量才能药品有保障。

最后一个方面则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药品生产制度。对于药品生产商而言,如果要想提高企业的药品生产质量的话,就应该根据制定和执行各项较为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只有有个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为药品的质量提供基本保证。但是,对于生产制度的制定却又不是盲目制定的,而是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则要保证制度能够满足现有行业规范的要求,第二则是要保证制度的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结语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者对药品将会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质量水平将更加均稳定、更加安全有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药品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我们期盼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能严格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药品质量,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