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战略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4-03-02 17:00: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经营战略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经营战略特征

篇1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小型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和重视,不仅可以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现有问题,还可以确保我国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在现有问题中,迫切需要解决中小型企业自身发展和企业营销能力之间的矛盾,只要能有效的解决营销问题,就能有效地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问题。若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型企业的营销能力,就需要企业负责人重视对营销战略的规划,同时把营销战略作为主要的管理决策。笔者深入的研究了我国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上存在的差异,并得出了相应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大企业 营销战略 中小型企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考验,如:企业融资相对困难、人力资源体系构建不全面、管理制度相对不完善、缺乏国家扶持以及营销能力偏低等问题,营销问题也成为我国中小型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刘哲等,2011),解决营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正确而科学的规划和制定营销战略。

中小型企业运营特点分析

第一,中小型企业分布广泛,品种繁多。中小型企业的覆盖面非常大,几乎涵盖了社会上的全部领域(特殊行业、高技术、高资金除外),各行各业都分布着中小型企业,且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具有服务优、品种多、范围广等特点。

第二,中小型企业效率高,结构独立。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企业结构相对独立,没有复杂的管理层,而且企业权力也相对统一,所以企业的管理者既是营销战略的制定者,也是营销战略的决策者,同时还是营销战略的实施者,从而确保了企业更高的工作效率。

第三,中小型企业资源相对有限。从我国界定中小型企业的定义来看,中小型企业的职工、资金、销售、收入等方面都相对较弱,没有充足的资金链、全面的营销网络、先进的技术与大型企业竞争。因此,这一现状使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同时资源相对有限也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第四,中小型企业应变能力强,灵活性高。中小型企业资金需求量和技术含金量都相对较低,具有用较少的投入获取高额利益的优势,同时中小型企业可选择的经营项目也较多,凭借企业自身的高度灵活性,可以快速融入市场。此外,中小型企业权力也相对集中,不易受到资源、人员、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型企业调整自身决策方向时,能够快速调整产业结构,甚至转行,具有很高的应变能力,更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竞争需求。

第五,中小型企业风险承受力差,管理相对缺失。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薄弱,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的寿命明显偏低,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小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挫折(刘海鸥,2010;滕进,2010)。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时,需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战略,不能盲目套用大型企业的营销战略。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对比分析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尚处于创业阶段、成长阶段,而我国大型企业已基本处于第三阶段,即成熟阶段,还有一部分企业已处于第四阶段(衰退阶段)。根据不同阶段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规划方向也不尽相同,说明企业在不同阶段制定营销战略也存在不同之处。

(一)企业创业阶段

中小型企业在创业阶段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企业资金的筹措、地点的选择、设备的买进、职工的招聘、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以及企业产品的生产等问题(沈伟玲等,2008)。由于中小型企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容易被产业中长期存在的老企业所限制,产品定位也尚不明确,市场对中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也难以完全接受,中小型企业营销能力也不高,因此中小型企业必须要革新技术,采用扩张型营销战略,把营销的重点确立在营销方向和市场定位上。同时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应凭借自身的经验和胆识带领中小型企业开拓出一条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道路。但多数中小型企业没有找到正确的营销方向,过度依赖领导者的直觉,而疏于分析,导致许多中小型企业在创业阶段就宣告破产。

(二)企业成长阶段

中小型企业在成长阶段的主要现状是:中小型企业固有资金投入量相对不足,但流动资金投入量却会相对较多。随着中小型企业把企业产品推向市场,企业的效益和产品的品牌也显著增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销售额也与日俱增,从而实现企业盈利或平衡收支。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型企业依然会使用扩张型营销战略,但与创业阶段的扩张型营销战略又有不同之处。此时中小型企业对企业自身营销方向和市场定位已有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并能够有效增加企业自身的营销投入量(陶楠等,2010)。此阶段的中小型企业也已确立了自己的营销竞争力。但中小型企业往往也会高估自身实力,也容易使中小型企业陷入盲目扩张的陷阱。而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营销组织将会面临革新,并且在革新的过程中,营销矛盾也会潜移默化的显现出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不仅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确立企业的市场地位,同时也可以加快步入大企业行列的速度。但是由于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没有处理好成长阶段所衍生出的问题,从而造成众多中小型企业的停滞不前甚至破产。

(三)企业成熟阶段

企业的成熟阶段是指当企业营销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在市场上也有很大的占有率和知名度时,企业的利润也变的相对丰厚,进而达成资本累计,企业也完成了由成长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转变。此时企业的规模也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中小型企业转变为大型企业,这一时期的企业,控制性与灵活性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使企业拥有了固定的市场收益,生产销售也达到了峰值,组织结构也更加全面,企业制度也以更加完善(刘延琦,2012)。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可能会研发出更好的替代产品,因此企业需要不断革新技术手段、提升产品的质量,也可以通过降低产品价格,从而维持市场需求份额。处于成熟阶段的大型企业,企业管理者和职工通常会满足现状,并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对市场环境的适应性或反应力相对不足,依靠固有的营销网络,且营销费用也多投入到营销人员的待遇、老客户关系的维护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等上。此时,大型企业固步自封的观念会根深蒂固,从而导致了大型企业内部隐患的衍生,若不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企业会面临倒闭或破产的可能。

(四)企业衰退阶段

一部分企业在经历成熟阶段后会出现衰退,销售额将会出现下降。企业衰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企业管理层斗争激烈,企业员工把主要精力用于勾心斗角,而忽略产品的研发和改进,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导致企业资金断链、净资产萎缩、生产效率降低、产品销售量下滑等不良现象,最终造成企业停滞不前甚至破产,同时成熟阶段的大型企业会使用收缩型营销战略(赵佳伟,2012)。在此阶段的企业若不能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解决企业资金断链、净资产萎缩、生产效率降低、产品销售量下滑等问题,企业就面临着破产的结局。

从企业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由于所处阶段的不同,在营销时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所以两种企业应采用不同的营销战略。

大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竞争特性的对比分析

企业间竞争的激烈性主要体现在营销上,营销是对企业竞争力的检验,笔者在研究营销战略的同时也考虑了企业间的竞争特性,为此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大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竞争特性。

(一)两种企业在行动速度和企业结构上的差异

中小型企业的企业结构相对独立,工作效率比较高,同时中小型企业的迅捷性和灵活性也都得益于相对简单的企业结构。如今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竞争一般采取“快、平、短”的竞争方式,有利于企业节省成本消耗,提高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的正面交锋;而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结构上和行动速度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企业规模越大,组织层和管理层的发展也就越完善,进而更易发生,将信息扭曲化,导致大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营销行动速度相对缓慢,企业的运作效率也相对较低,与小型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劣势。但是总体上来说,大型企业一般采用保守和平稳的市场竞争方式。

(二)两种企业在可利用资源和企业规模上的差异

由于企业规模的不同,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也不同,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自身实力也不足,更不能运用更多的营销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且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也存在一定的生存危机,因此中小型企业在面临威胁时,必须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通过规避自身的不足来弥补竞争劣势,使中小型企业的企业资源投入到主要的细分市场中,竞争行为也要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从而更好的发挥中小型企业的灵活性,并以较小的营销投入换取更高的经济利润;而大型企业可利用的资源相对丰富,在市场竞争中也有更多优势,但大型企业会产生自负感,忽视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容易形成定势思维。

(三)两种企业在市场地位上的差异

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在市场地位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也会使用不同的竞争方式。中小型企业市场地位薄弱、企业知名度较低,在营销战略上中小型企业凭借自身的灵活性,在竞争对手回应前提升市场影响;而大企业则凭借自身优越的市场主导地位,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期待,因此大企业通常使用市场主导地位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大企业也会向社会宣扬有回报、零风险等承诺,借此威慑竞争者,大型企业也更乐意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度以及透明化的审查方式来制定企业的营销战略,从而避免失误的发生。

结论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中小型企业在营销战略的制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营销战略也更有利于企业开展扩大营销工作。营销战略作为主要的管理工具,可以使我国中小型企业更好的发展,从而加强企业竞争力。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企业生命周期和经营理念与大型企业不同,因此中小型企业在选择自己的营销战略时,需要中小型企业从自身竞争优势和市场环境变化角度来考虑,力求科学合理。

与发达国家的中小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型企业需要解决更多难题,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其中融资难和营销能力低是长期困扰中小型企业的两大难题,笔者认为融资难可以通过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解决,而针对营销能力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型企业在规划和制定营销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差异,从而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哲,王雅娟.浅谈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0)

2.刘海鸥.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营销策略[J].中小型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8)

3.滕进.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12)

4.沈伟玲,陈金阳.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11)

5.陶楠,张燕.英国大型连锁零售商-乐购公司(TescoCo.LTD)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6.刘延琦.浅谈市场营销战略的管理与创新[J].China's Foreign Trade,2012(6)

篇2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挑战环境,为求得长期稳定的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是对企业经营范围的科规定。具体的讲,企业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基本特征和制定步骤。

一、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

形象地说.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具体活动。企业经营战略是对企业的未来经营办向和目标的纲领性规划和设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都具有普遍的、全面的、权威的指导意义。

2、长远性

企业经营战略考虑的是企业未来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总体发展问题。经验表明,企业经营战略通常着眼于未来3-5年乃至更长远的目标。

3、指导性

企业经营战略规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指导和激励着企业全体职工努力工作。

4、现实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建立在现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基础上的,一切都从现有起点出发。

5、竞争性

企业经营战略像军事战略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克敌制胜,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6、风险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然而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变化莫测的趋势中,任何企业经营战略都伴随着风险。

7、创新性

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源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的企业经营战略是无法适应时展的。

8、相对稳定性

企业经营战略一经制定后,在较长时期内要保持稳定(不排除局部调整),以利于企业各级单位、部门努力贯彻执行。

二、制定经营战略的步骤

1、经营战略分析

企业的内外环境即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提供了机会,同时又使其面临着威胁。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首先就要对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分析。这是战略管理的起点。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孙武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彼就是了解外部环境,知己就是了解内部条件。

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人员对企业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是否准确以及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是否完整、透彻。这是因为:

(1)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相一致,特别是要能利用环境中已存在的或可预见的机会,并尽量降低或完全消除环境对企业形成的威胁。

(2)企业内部资源及能力必须能够满足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的要求。由于企业不大可能利用所有的机会,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内部优势选择可以利用的机会,绝不能不考虑内部能力,就根据环境机会制定没有资源保证的战略。

(3)战略的效果要通过实施过程才能得以表现。战略的实施受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制约。

企业外部环境包括企业的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宏观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来说基本上是不可控的,把握住外部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就为正确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思想、提出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指的是要评价本企业在经营中已具备的和可取得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这里不仅包括人、财、物等物质资源,而且还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信息、时间、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和信誉等无形资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这就为企业在长远发展中如何扬长避短指出了战略方向。

2、经营战略制定

战略制定是在企业经营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按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为企业选择适宜战略的过程。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歌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直接影响到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因此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它又可以分为四步:

(1)战略制定的准备。也就是制定战略的目标和选择制定战略的方法。前者为企业实现战略任务指明了方向,它应该具有可接受性、灵活性、可度量性、可实现性、适应性、易理解性;后者根据具体单位的类型和规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小企业的战略一般都是非正式形成的,大规模的公司的战略是通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广泛参与,经过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有秩序、有规律地形成的。

(2)总体战略选择。中石化要做世界一流企业,中石化始终把资源战略放在首位,狠抓东部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推动西部新区勘探的战略性突破。中国石化集团油气勘查矿权区块由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3万平方公里;拥有石油远景资源量从181亿吨增加到267亿吨。天然气拥有远景资源17.4万亿立方米。通过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中国石化集团原油储采比由13.7提高到15.8,已连续7年实现储采平衡有余,改善了资源序列结构,为企业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企业总体战略应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附加值,即在企业的某个或多个价值活动上实行低价成本或差别化,由此产生溢价。就是说企业的总体战略必须帮助其经营单位建立一个独特的、能产生竞争以及竞争优势的程序。在制定总体战略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应该选择在哪个行业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使其长期利润最大化,二是企业应该选择哪种战略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领域。

(3)竞争战略选择。由于每个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机会和威胁,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所以对每个企业来说形成的战略是独特的。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战略方法有三种,即成本领先战略、与众不同战略和集中优势战略。

(4)战略方案评价。战略方案评价是企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和决策过程。

三、结论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制定以后,关键是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实施的成败在于能否把实施战略所必须的工作任务、组织结构、人员、技术等资源以及各项管理功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加以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苗长川,杨爱花主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篇3

1. 商业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战略的支持

企业管理战略有四个显著特征,每一个特征都与商业会计管理息息相关。下面分别对四个特征进行分析:

i. 支持性

企业要进行经营活动,就必须要有理财战略,而理财战略要想存在,就必须以经营活动为前提,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商业会计行为作为经营战略的全面支持,与生产战略、营销战略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企业经营战略。商业会计活动实际上是经营战略的执行者,经营战略是从整体上制定一个战略,而商业会计则是对战略的执行。商业财务会计活动作为具体的执行战略,必须要保证目标明确,才能保证整体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

ii. 互逆性

商业会计活动对经营战略有一定的支持性,在不同的时期支持性程度和作用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经营者都希望能在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当风险水平发生变动时,为了满足经营者对收益水平的期望,商业会计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互逆调整。

iii. 全员性

所谓全员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由企业经营者决定,而实施由财务部经理以及基层财务部门共同完成,因此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从上到下三个层次的人员共同完成,即体现了全员性。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战略要同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一起构成经营战略,三者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关系,三者必须要配合的默契,才能使企业经营战略计划顺利实施。因此,财务管理战略与其他管理战略形成了一个整体,财务管理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其他两种战略的支持,同样其他两中战略的实施也离不开财务管理战略的支持,体现了全员性。

iv. 动态性

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考虑了其长远性,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当环境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时,财务管理战略对商业会计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当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时,财务管理战略要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因此,财务管理战略不是一尘不变的,它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2. 商业会计管理战略有时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财务管理战略是由市场中的环境因素决定的,取之市场还之市场。财务管理战略又是经营战略的一部分、执行战略,因此财务管理战略不是总是能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的。当潜在风险已知,那么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制定的财务管理战略是有效的,是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的;但是当市场风险未知或所知甚少时,企业经营者会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财务管理战略就要受到约束,其实际上已经成为财务管理战略的执行战略,对于企业决策没有多大的依据作用。现在市场中的风险因素总是很难确定,因此商业会计活动也很少能够发挥其对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

3. 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商业会计管理战略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商业会计战略,财务管理战略应该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企业的初创期,资金流动是关键,因此此时的财务管理战略侧重于筹集维持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在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资金流转已经相对稳定,企业考虑的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此时的财务管理战略侧重于投资战略,以发现商机从而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在企业的衰退期,企业考虑如何才能维持其原有的市场份额,此时的财务管理战略侧重于资产结构调整和资本经营目标取向,以保证企业不会过度衰退。因此,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要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战略,以完成各个发展时期内的目标。

二、完善商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商业会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盈利和降低风险,完善商业会计管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 完善财务职能

商业会计活动应该是一个整体,包括组织、协调和控制,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往往是重视了其中一个职能而忽略了其他。一般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都会把重心放在与银行的勾兑上,以为企业争取更多的资金,但是会忽略资金的后期使用,没有一个完整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使用极不合理。这样既浪费了资金,又没有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有利影响。为了商业会计活动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职能体系,将三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把三个模块整合成一个整体,在企业进行商业会计活动时把握每一个环节,优化财务职能,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2. 加强资金流转,自给自足

资本是企业周转的血液,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需要在进行商业会计活动时予以重视。一般来说,企业应该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不断扩大规模,而不是主要依靠外部供给。负债的压力很大,成本也很高,过多的负债一方面会影响员工士气,若是上市公司,还会给股民一个不利的信号,另一方面负债的利息较高,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长足发展。

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使企业的有限资金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周转顺畅,资金的重复利用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因此企业需要压缩存货、减少闲置资本,同时还需要避免决策失误。这样一来,企业依靠自身的血液来盘活资金链,扩大生产,其生命周期将会大大延长,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3. 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极为重要。市场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风险也总是存在的,为了企业在风险高的市场中立足,企业需要加强其抗风险能力。一般来说,企业都是通过财务管理再造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未来风险进行预测,提早防范。此外,企业需要突出主营业务,并且实行多种经营,以此来分散系统风险。企业需要重视人力资源,定期的培训,以增强企业硬件实力。为了降低风险,企业可以自行开发一些软件,申请专利,增加无形资产竞争力。企业的创新科技也可以为企业保值增值,同时还可获得超额利润。

篇4

1.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的生产、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等各种单项生产经营计划,首先具有相应的人力,物力作保证。而这些人力,物力的取得都必须借助经营来实现。没有业务的支持,各项发展战略都将落空。可见经营战略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物质保证,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包括经营战略。

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由各种单项战略组成,如: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经营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等。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与否和能否得以实现要以其具有综合平衡性为条件。所谓企业的综合平衡就是指为制定和实现企业发展总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和实现组成总体战略的各单项战略,必须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各单项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与总体战略目标的关系,科学的使用人力,财力,物力,使经营保持平衡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经营战略在企业总体战略中的综合平衡职能主要由经营战略目标的综合性及其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决定。

2.成长期企业经营战略

经过创业期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人员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的增幅逐年上升,表现出企业成长的态势,标志着企业进入成长阶段。

2.1成长期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2.1.1财务运行状况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销售的顺利增长,利润逐渐增加,财务运行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企业生产、销售势头良好,现金流量增多,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连接开始顺畅、资产运用效率提高,但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企业会面临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增加员工人数,进行设备投资,增加产品种类等扩大在生产,资金仍然紧缺。

2.1.2权益和偿债能力

在资金供给上,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虽然增强,但仍满足不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效益、资信等级的提高开始使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和条件:,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负债额度逐渐增加,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在财务运作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2.1.3财务收益状况

企业成长期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加之销售渠道的畅通,使企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2成长期经营战略模式

通过创业期的经营,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财务分析结果良好,企业步入了成长阶段。作者认为,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以增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传统企业在成长期经营战略本文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投资模式。

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会使企业比小规模时更具有成本优势。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规模大的企业易于把这种成本优势转移到消费者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把小企业驱逐出去。第二,扩大规模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避免因新的挑战者进入而使企业发展的延续受到冲击,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前提,而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第四,规模扩人后的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融通可以导致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3成长期企业投资规模分析

企业的投资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无限的,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再扩人规模,规模经济就不会再提高效率,相反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并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产生投资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投资规模变化时,投资规模的经济性与不经济性总是同时存在。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规模时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企业规模的确定受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融资能力共同影响。因此,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通常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2.3.1对市场状况进行分析

早在20世纪60年代,安德森根据德国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得出在卖方市场中,小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大企业。而在买方市场,大企业的规模效益表现较为明显。因此,投资规模的确定首先应当预测市场对投资产品的容纳规模及企业销售战略确定的市场份额。

2.3.2考虑企业行业特点

不同行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否及扩大程度取决于该行业的集中度(CR)。集中度是指某一行业最大的几家企业的销售额的合计数占该产业相应指标总数的百分比。一般认为,CR≦40%既为低集中度,40%

2.4成长期企业规模经营战略实现方式

模经营战略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4.1外延型投资实现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劳动资料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等。

2.4.2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

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砒上,用先进技术代替原有相对落后的技术,现有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以达到提高产品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改革、零星固定资产的购等等。

2.4.3兼并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兼并方式即企业通过对其它企业兼并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兼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节省投资时间。一般情况下,凡是实行兼并的企业大都因被兼并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经过改造即可纳入兼并企业的生序列,且被兼并企业有着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设备、技术禾!管理人员。这就大大缩短投资间和生产准备时间。兼并方式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投资风险小。

2.4.4收购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收购是指企业用现款、债券和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获得该业的控制权,从而增强企业实力。收购投资能以较少的投资额获得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是一种最省钱的扩张方法。其具体方式有公开收购和杠杆收购两种。

3.结论

篇5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及相关分析

1.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与核心,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以国有经济为主,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国有企业主导着国家重要资源的配置,虽然中小企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但他们在我国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中国,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大中型骨干企业体现国家实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为经济注入活力。温总理提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创新的讲话,并提出改革体制,降低成本,降低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学分析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它们在我国生产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在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运行和培育新的经济稳定增长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作用如此重要呢?在经济学分析中我们知道: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正是在这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企业才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因此,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维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1.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经营战略决策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重要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原因在于:

1.1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最基本的经营行为,是企业基本行为的选择。

1.2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是企业管理周期的中心环节,包括四个阶段:

1.2.1战略制定准备工作。

1.2.2战略方案的拟定、评价和选择的工作。

1.2.3战略方案规划工作;

1.2.4战略的实施和控制工作。

1.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是全体职工的行动纲领。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2.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观念落后,抗风险能力不强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分析

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1.非实体经营

非实体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非实体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非实体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非实体经营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其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非实体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非实体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非实体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非实体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非实体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非实体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非实体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非实体经营。

2.联合竞争战略

这是根据单个中小企业资金薄弱、生产技术水平较差,难以利用规模效益等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采用联合竞争战略的中小企业的联合方式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松散型的联合,企业之间仅局限于生产协作或专业化分工,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基本没有往来。采用这种联合方式的中小企业之间彼此约束力不强;第二类是紧密型的联合,企业之间除了生产协作或分工上的联系之外,还进行资金和销售方面的联合,如互相持股、按股分息、互相调剂余缺、建立统一的销售队伍等。中小企业究竟选择哪种联合方式,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3.集中一点——“小而专、小而精”战略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等特点而制定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的经营。

采用这种战略对于中小企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批量、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产品质量,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增加收益,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二是随着需求多样化和专业程度的提高,大企业也普遍欢迎这些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产品,从而中小企业能够逐渐走上以小补大、以小搞活、以专补缺、以精取胜、以精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中小企业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使其经营目标集中,管理上也比较方便,有利于提高技术,争取有利地位。但是另一方面,采用这种战略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不小的经营风险,因为它们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经营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中小企业必须选准目标市场;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做好产品的更新改造工作;搞好市场营销。

四、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1.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明确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灵活的生产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2.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完善贷款担保体系,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3.中小企业必须培养管理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需提高自身管理透明度,健全民主管理渠道,创造一个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有效的抵制市场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必须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4.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5.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和培养人才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职工的技术熟练水平,加快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篇6

一、质量经营是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把质量的内涵从产品品质扩展到企业的全部活动。除了满足顾客对产品品质方面的要求外,还包括使顾客对企业的管理具有满意感,对企业产生信任。质量经营是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经营模式,把满足顾客要求作为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把所有与质量相关的因素纳入企业经营的范围,企业质量经营的目的就是找到质量相关因素的最佳结合点。它的内涵以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着眼于企业质量,通过企业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而不仅仅以产品为对象,着眼于产品质量。质量经营把企业经营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企业的所有活动包括质量的、技术的、生产的等都是企业经营过程的组成部分,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对企业来说,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走质量效益型经营发展之路,是目前工程界企业经营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情况下,承包商应该加强质量经营战略,通过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来建立一个让顾客满意的企业。目前,建筑工程企业包括监理咨询公司,如何建立以质量战略为主导的经营方针,如何围绕这一方针开展全面的质量经营活动,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急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而且这也是事关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

二、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初步探讨

(1)企业质量经营的战略目标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确定企业经营目标时,首先要让顾客完全满意,只有让顾客完全满意,市场最大化才有可能长期实现,才能实现利润和价值最大化;其次是让员工得益,员工,包括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劳动者,它们是企业创造新价值的主体,没有企业员工的努力参与,企业的任何经营目标都很难实现,企业经营的结果给他们一定回报,让员工获得尽可能多的薪俸及奖励,让他们受益,员工才能与企业共同发展。(2)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核心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经营内涵本身要求企业经营与企业、顾客、社会三者长期协调发展,既要发展又要持续,实现经济增长有效、资产环境稳定、人际环境公平。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夯实质量经营的“全员”基础,为长远的发展培养、储备人才,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根本是质量文化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的培育作为质量战略的根本,涉及企业中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人,涉及经营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的所有方面。它通过建立共有的信念和价值观,来形成无形的、非正式的和不成文的质量行为准则,使员工自觉接受准则的规范和约束,依照质量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调节、管理和控制。对于广大建筑企业来说,无论是从当前的质量实际出发,还是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都迫切需要重视和大力建设企业质量文化,以其自身的质量文化为基础制定企业的质量战略。(4)企业质量经营的途径是市场导向企业要有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这不仅包括以顾客和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还应包括了解市场对手的竞争意识,做到“知己知彼”的竞争状态。把握市场导向的操作程序:通过市场调研,明确顾客明示的、隐含的需求和期望;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和实力;准确把握市场趋势;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顾客的作用,都从质量的角度计划和运作。高层管理者要更加关注如何从战略层面上加强质量经营,系统的将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系统,与不断增长的顾客期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以获得持久的成功。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产品质量和经营质量的竞争,是人对质量认知、践行的竞争。企业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经营效益为目的,建立实用、精简、节约和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经营的目标要逐步完成向以质量为核心促进效益目标的经营管理机制的过渡,实现管理的创新,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强调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以及持续的质量改进。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换,反映在质量经营战略上,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企业必须着力培育以“质量第一、顾客第一”的经营理念为核心的质量文化,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篇7

商业会计在现代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商业会计以商业企业为基础,通过货币计量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从商品流通的运行规律和会计之间的关系来看,商业会计以商品流通为范畴,对其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刘梅,2009)。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开放深度不断拓展,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意愿和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现代企业更是向跨部门、跨所有制、跨行业、多元化的经济实体方向发展,大量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相继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会计制度由于难以完全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要求,正在遭遇现实的瓶颈,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尤其是自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现代商业企业一直面临着国内、国外不同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且这一趋势还将长期存在,尤其是随着一些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全球布局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企业将遭遇更加严峻的考验。而为了能够取得竞争的优势,除了要关注外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意图和行动外,还应对其自身的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商业会计管理战略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使现有的会计制度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能够满足国家转变政府机关职能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

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的地位解析

(一)适应现代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在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其财务管理战略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对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企业来说,其经营战略的重点是不同的(徐国民,2007)。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需要和企业的发展阶段保持一致。在企业的初创期,其财务管理战略的重点应放在筹集资金、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方面;当企业经过了初创期,进入到成长期甚至成熟期阶段时,企业进行资产经营或者资本运营的意愿就会加强,而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此时融资和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回报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何晓莉,2011)。进一步的,当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进入到衰退阶段时,企业要进行资产结构方面的调整,转变其资本经营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保持企业原有的市场收益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经营战略的调整。

(二)符合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特征

对现代企业来说,其财务管理的根本作用是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战略提供全面的支撑,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实际上已经和生产战略、营销战略等一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支持体系。从企业运营的流程角度讲,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属于经营战略中执行战略的范畴,而经营战略作为企业全局性的决策战略,更加注重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并在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与优势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之后,确定其市场竞争中的位置和地位(唐跃军等,2006)。同时,从战略目标的角度讲,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为其他的职能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作为一种局部性、执行性的战略,侧重于从财务的视角对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事项进行处理。当然,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持是动态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到的支持作用和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即便企业的所有者习惯于规避企业所处的风险环境,尽量的使其能够保持稳定的经营增长与收益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一定会以其所处的环境为依托,在不同的风险面前做出不同的变动甚至是互逆性的调整,以此来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此外,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具备明显的全员性特征,财务管理的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并不是单一人员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经营者、财务职能部门的经理以及基层财务部门等进行协同作业,共同完成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符合现代企业的决策行为模式

现代企业的决策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点从市场经济背景下就能够看出。通常看来,现代企业的财务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而其对于风险的管理方式实际上是符合现代企业的决策行为模式的。按照风险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不确定性状态下的决策。在该模式下,任何一种备选方案都是已知的,但是对决策者来说,任何一个备选方案的决策变量和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不清楚(唐雪松等,2007)。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的财务政策会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部分无知或者在完全无知状态下的决策。在该模式下,决策者对财务决策的方案和决策涉及到的变量是不知晓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决策者提出了更为长远的指导性方案,才能使其财务管理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确定性状态下的财务决策。在这一模式下,所有的决策方案都是已知的,并且其中任何一个方案出现的概率都在事先已知,对决策者来说,唯一不知道的结果是无法知道哪一种会发生。

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的特征

(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动态性

正如前文所述,处于不同时期的企业会具有不同的表现,这对商业会计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并且商业会计管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作用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因为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其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样一来,商业会计管理和现代企业经营风险之间也存在了一定的依赖性(魏明海等,2007)。从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战略会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显著的动态性特征。因此,企业在制定相关财务战略时,需要体现明显的前瞻性,不但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当前发展模式,还应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动态的,企业的商业会计管理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即当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出现了小幅变动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应该按照既定的战略展开,而当环境的动态性显著增强时,现代企业的商业会计管理战略就应该就此做出动态性的调整,使之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支持性

对现代企业来说,为了最大限度的完成对市场的把控,需要以战略的视角,通过商业会计管理,体现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支持性(辛清泉等,2007;袁春生,2006;杨勇,2008)。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重视企业的理财活动,将其建立在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基础之上。通过经营完成理财,通过理财改善经营。这是因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全面的支持其经营战略,而其中的商业会计战略、生产战略和营销战略等共同构建了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系统,能够从全局性的视角,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并保证行动的可行性。

(三)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全员性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商业会计管理还体现出了其全员性的特征:从现代企业的纵向管理来讲,商业会计管理是以一个“一体化”管理的形式存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相关职能部门的经理,以及基层财务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保持彼此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共同制定商业会计管理规划;从现代企业的横向管理来讲,商业会计管理和其他类型的经营管理战略是存在紧密关联的,而作为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会计管理贯穿现代企业横向管理的始终,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同的但是重要的作用。可见,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方面讲,现代企业的商业会计管理战略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战略,其全员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完善和提高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一)构建商业企业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现代企业来说,商业会计管理工作只有符合相关的标准规范与法规条例才能保证其工作的正确性。为此,需要从加强与整顿会计基础工作的标准出发,通过多种途径,使会计工作中能够正确的使用会计科目、凭证与账簿,进一步规范科目、凭证、账簿与报表;严格的履行记账、对账、结账等手续。此外,会计账簿也需要有规定的格式与内容(于富生等,2007)。而为了维护财经纪律,保护财产安全与保证账目以及会计报表的安全性,现代企业还应该进一步的建立内部会计监管制度,明确不同部门间的责任与权利,使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制约更加明显和有效。

(二)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和内部财务审计力度

为了完善和提高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工作,需要要求企业根据会计法与统一会计制度,制定出能够适合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并进一步明确账务处理程序与企业的会计政策,全面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与内部稽核制度,最大限度的防止错误发生。当然,如果错误已经发生了,现有的制度能够使其自动检出与自动纠正,全面的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此外,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要完善其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使评价会计活动和相关的会计记录更加真实、合法与有效。

(三)提高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

不可否认,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素质。会计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了这一要求,才能对其业务水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才能给企业和社会贡献正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然,为了完善和提高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工作,除了要求会计管理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保持一贯的素养外,还应该在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即使面对各种诱惑,也能够一心为公。此外,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作为其灵魂,失去了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的企业是不具备发展机会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除了需要企业相关人员积极的参与和共享心智外,需要会计人员不断的进行更新,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素养,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以便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与新的理财环境。

结论

对现代企业来说,商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管理过程并不是十分理想。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与政治的原因,也有经济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不但有外部的因素在起作用,也有内部的管理阻碍了商业会计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有必要完善会计准则,强化财政、证券的监督力度,重点解决现代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问题,以及企业的经营方针的贯彻和落实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完善、完整的商业会计管理体系,使现代企业能够在“内外兼修”的过程中实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梅.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商业会计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

2.徐国民.浅谈商业企业会计[J].商场现代化,2007(7)

3.何晓莉.现代企业管理中商业会计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1(4)

4.唐跃军,谢仍明.股份流动性、股权制衡机制与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来自1999-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l)

5.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6.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7.辛清泉,林斌,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

篇8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企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类型,下面属于按所属的经济部门分类的企业是

(

)

A.私营企业

B.外资企业

C.中型企业

D.邮电企业

2.现代企业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分别是拥有现代技术、现代管理以及(

)

A.跨国经营

B.现代通讯

C.现代营销

D.所有者与管理者相分离

3.企业系统中包含着四个组成部分,即四大流程:企业的产品流程、企业的价值流程、企业的人事流程、(

)

A.企业的技术流程

B.企业的营销流程C.企业的目标流程

D.企业的信息流程

4.由一定人数以上的有限责任股东组成,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的公司是(

)

A.无限责任公司

B.有限责任公司

C.股份有限公司

D.股份两合公司

5.由两个以上企业主共同出资,为了利润共同经营,并归若干企业主共同所有的企业,被称为(

)

A.合伙企业

B.公司制企业

C.外资企业

D.独资企业

6.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相对于权力拥有者而言,经营权是有期限的,法人产权是(

)

A.长期的

B.短期的

C.暂时的

D.永久的

7.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责,这是(

)

A.无限责任公司

B.有限责任公司C.两合公司

D.股份两合公司

8.按物资在生产中的作用对物资消耗定额进行分类,可分为原材料定额、主要材料定额、工具定额、燃料定额和(

)

A.工艺消耗定额

B.生产计划消耗定额c.物资供应定额

D.辅助材料定额

9.企业经营战略作为企业活动纲领,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竞争性、特殊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特征,在应有的特征中还包括(

)

A.外部性

B.经济性

c.社会性

D.风险性

10.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由三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

)

A.责任制度

B.产权制度

c.经济制度

D.生产制度

11.在非确定型决策的方法中,乐观法又称为(

)

A.大中取大法

B.大中取小法c.小中取大法

D.小中取

小法

12.企业经营战略环境是指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内部条件是指企业本身的内部条件它包括资源、技术、成本和(

)

A.政治

B.经济

c.社会

D.管理

13.在产权中,通过出租或出售把与财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他人,从中取得收益的权利是(

)

A.使用权

B.收益权

c.支配权

D.占有权

14.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特最先提出和应用的,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原因的一种有效的统计方法是(

)

A.因果分析法B.散布图C.特性因素图D.排列图

15.按作出决策的领导层次划分,企业经营决策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

)

A.战术决策

B.基层决策

c.集体决策

D.风险决策

16.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构成要素中,不包括(

)

A.企业的外部环境

B.行业环境C.企业使命D.技术创新

17.企业计划体系纵向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作业计划、业务计划和(

)

A.战略计划

B.组织计划

c.销售计划

D.经营计划

18.现有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或与其他企业联合,以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战略是(

)

A.稳定型战略B.紧缩型战略C.依附型战略D.成长型战略

19.从技术获取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类,可把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为:模仿型战略、横向联合战略、技术获取战略和(

)

A.领先创新战略

B.跟随创新战略C.质量领先战略

D.垂直一体化战略

20.按选择调查对象的方法对市场调查的方法进行分类,可把市场调查的方法划分为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

)

A.信询调查

B.随机抽样

C.全面调查

D.固定调查

21.按地域范围不同对新产品进行分类,可把新产品分为国际新产品、国家新产品和(

)

A.全新产品

B.换代新产品

C.改进新产品

D.地区新产品

22.工业品市场细分的一般标准包括地理环境、用户状况、需求特点和(

)

A.购买状况

B.消费者性格

C.人口状况

D.购买行为

23.企业把整体市场看作一个大的目标市场,认为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于本企业产品的需要都不存在差异性,这个策略是(

)

A.无差异市场策略

B.差异性市场策C.密集性市场策略

D.市场开发策略

24.企业可以控制的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因素,有四个主要方面(即4P):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流通渠道策略和(

)

A.公共关系策略

B.市场策略

C.竞争策略

D.产品策略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5.企业是一种营利性机构,其目标是创造利润;为了获取利润,企业必须具有效率,而企业的效率又来自于它的经营管理效率和

26.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

27.在公司制企业制度下,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公司所有权分解为出资者拥有的原始所有权和法人企业拥有的

28.按物资的自然属性对物资进行分类,可以将企业物资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

29.企业经营战略诊断包括环境诊断、

和经营组织诊断三个部分。

30.现代成本管理认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31.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

)

32.新产品的概念既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又是一个地域性概念。(

)

33.在引进适用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引进“软件”技术。“软件”技术的引进可以直接形成生产能力,不需要本国的有关技术作补充。(

)

34.凡是由产品使用目的出发对产品提出的各项要求,都属于产品质量范畴。(

)

35.在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中规定的质量管理模式,适用于供方证明其能力以及外部对其能力的评定。(

)

36.成本责任是一种财务会计责任。(

)

37.当产品普及率达5%~50%时,为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阶段。(

)

38.在产品寿命周期中,某阶段的特征为产品结构和工艺尚未定型,生产批量较小,同时用户对产品缺乏了解,销路未能完全打开,这个阶段是成熟期。(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39.跨国公司

40.财务计划

41.物资储备定额

42.企业经营战略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3.企业财务管理职权是指什么?在我国历史上财务管理职权有哪些类型?

44.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哪些工作?简述之。

45.简述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意义。

46.简述市场调查的功能。

47.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领域选择的因素可归结为哪几类?

六、论述题(10分)

48.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应做好哪些工作?

七、计算题(10分)写出下列每小题的计算过程,否则只给结果分

49.某企业生产新产品有三种方案:大批量生产、中批量生产和小批量生产和,各方案在各种条件下的损益情况(见题49表)

方案

损益值

状态

大批量生产

中批量生产

小批量生产

销路好

120

80

50

销路差

-20

10

30

销路一般

80

60

篇9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4-0090-03

1990年,G・Hamel和C・K・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文,在其中首次提出了“外包(outsourcing)”的概念。外包是指企业将内部的工作委托给具有此方面专业技能的供应商。细分而言,人力资源外包作为其组成部分,则可以解释为企业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部分或全部地委托给专业服务供应商来负责处理。在学术界,支持企业外包的理论主要包括作为产权理论根基的交易费用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核心能力理论。

外包的兴起和发展伴随的是企业商业理念的转变。近二十年来,市场竞争加剧,经营环境日益复杂,以往企业将资源按需分配给各项活动的做法已无法适应当今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回归主业,注重对自身核心能力的挖掘,避免在没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做过大的投入,进而追求以最低限度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因此企业倾向于将辅的职能委托给企业外部的供应商。人力资源外包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可以获得以下的收益: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利用外包,企业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对核心能力的建设中。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因此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其次,人力资源外包可以使企业在供应商处得到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弥补自身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不足的缺陷。最后,人力资源外包还可以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在企业界和学术界关于如何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外包还存在不少的争论,或者说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外包的困境

人力资源外包作为舶来品,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更多的企业还是处在摸索阶段,实施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少困境,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对适合外包出去的人力资源业务判断不准。面对当今的外包浪潮,有些企业选择的是跟风上,缺乏对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一味的认为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求大求全,将绝大部分人力资源业务外包出去。另一种极端的企业,可能是在以往的外包经历中遭受过损失,或者害怕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委托给供应商不安全,会导致权力分散,使自己无法控制企业,抵制一切形式的人力资源外包。更多的企业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对适合外包出去的人力资源业务判断不准,犹豫不前。

2.人力资源部门边缘化。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很多企业认为企业内的人力资源部门是多余的了,所以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大规模裁员,将其边缘化。如此下去,往往会导致企业内部士气低下,核心员工离职率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使其丧失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贡献,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3.对外包供应商过分依赖。企业将人力资源核心业务外包给供应商,并且不重视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渐会导致企业对自己的人力资源失去控制,如此只能过分依赖于外包供应商。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对外包供应商进行百分之百的监管,往往会引发道德风险,造成企业损失。

4.外包效果不佳。人力资源工作很多时候是隐性知识在发挥作用,受企业文化的影响。而大多外包供应商的经营理念与企业的内部文化并不合拍,企业面对此种情况时也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导致外包效果不佳,员工满意度下降,违背了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初衷。

综合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方面的困境来看,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理解出现偏差,如此便无法形成有效的策略来支持人力资源外包,致使外包前不能判断适合外包的业务,外包过程中轻视自身的人力资源部门,过分依赖外包供应商,外包效果不佳。最终显示出来的往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反而因人力资源外包的开展而混乱化。

二、战略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外包探讨

1.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理解。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理解依赖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定位。具体说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仅仅作为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得不完成的一些工作,还是可以看成促进企业目标实现的有力武器?不同的定位会产生对人力资源外包不同的理解。

当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定位成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得不完成的一些工作时,很多企业就会首先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利用战略制定工具制定出企业的经营战略,然后将经营战略细化,得出企业目标,最后安排人力资源外包,把人力资源外包视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比如用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只是手段而已,如图1所示。

当企业将人力资源外包定位为促进企业目标实现的有力武器时,企业就会制定相应的策略,使人力资源外包做到与企业独有特征相适应,帮助企业适应外部环境,有效的支持企业目标,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之一,并且能够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互影响,如图2所示:

2.战略与人力资源外包的关系。对人力资源外包的两种不同理解的最大区别就是如何看待企业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外包之间的关系。前一种理解认为企业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外包是没有直接联系的,经营战略表明是总体方针,而人力资源外包则是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一项工具。后一种理解则认为企业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外包是相互影响的,经营战略立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这对制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具有指导意义;而通过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可以改变自身某些能力的强弱,并且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粘合剂,可以整合各项资源,这些都是制定经营战略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如此便将外包从工具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我们认为前一种理解将人力资源外包简单机械化了,会导致企业经历上文中所述的种种人力资源外包困境。而后一种理解认为企业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外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反映了人力资源外包的本质,更适应于当今的竞争需要。

3.人力资源外包的目标。正确地理解人力资源外包,明白了人力资源外包与企业经营战略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后,进而要探讨的是人力资源外包的目标。

企业经营战略揭示了公司为之奋斗的目标,以及公司为达到它们而寻求的途径。具体说就是企业要将自己的经营活动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自身的核心能力,树立企业使命,形成企业经营策略,追求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赢得竞争优势。

将人力资源外包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便可以得到人力资源外包的目标。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经过分析后,将能力缺失的部分,即在企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工作外包给供应商,外包的目标是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摆脱非主营业务的困扰,而且提供作为业务流程重组的工具,最终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企业更好地创造价值,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企业认为的外包仅仅是用来减少开支。所以适合外包出去的人力资源业务应该是在企业内部无法有效地创造附加价值的工作。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预言的:“在未来10~15年内,任何企业中仅作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和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

三、战略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步骤

我们将企业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外包相结合考虑的方式称为战略人力资源外包。战略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步骤主要包含:

1.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解,判断适合外包业务。实施战略人力资源外包的首要步骤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分解。我们分解的标准建立在两个维度上,分别是价值贡献度和独特性。价值贡献度分析一方面是指通过价值链分析,判断某项业务是否可产生价值增值,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判断此项人力资源业务能否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高附加价值;另一方面是利用对顾客贡献分析,判断业务对顾客满意和营业额的影响度。

我们按照上述标准可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为核心业务、独特业务和适合外包业务(如图3所示)。其中将价值贡献度高的业务称为核心业务,这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企业往往要在核心业务上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能力;独特性高的业务称为独特业务,此部分因其特殊性,企业一般也要自己处理;而价值贡献度低并且独特性也低的业务则为适合外包业务。

2.对适合外包业务进行评估。对适合外包的业务进行评估经常被企业所忽略,但它却是关系外包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们判断适合外包的业务是否外包,主要看企业对以下问题的回答:(1)公司是否确定将长期自行生产此种产品或提供此种服务?(2)能否在不影响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将此项业务完成好?(3)内部对其外包是否有很大的反对声音?如果三个答案都为“是”的话,此项适合外包的业务便不能外包;否则便应该通过内部沟通的方式解决外包的障碍,促成外包的开展。

3.选择合适的外包供应商。在确定外包的业务后,就应该选择外包供应商。针对人力资源外包,应当控制外包供应商的数目,一至两个为宜,太多便难于沟通和控制。又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必然需要或多或少的企业文化的支持,所以选择的外包供应商的企业使命和愿景,最好可以和企业的使命与愿景相吻合。

选定外包供应商后,在人力资源外包正式实施前还应对外包供应商进行足量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战略,企业独有特征和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等。人力资源外包实施一段时间后,企业还应组织专家对外包供应商进行复核,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

4.构建人力资源外包监督控制系统。在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过程中,构建人力资源外包监督控制系统是很必要的。监督控制系统由监督机制和控制标准两部分构成。监督机制包括及时跟踪、定期报告和应急处理计划,用来保证人力资源外包按预定的方式实施。控制标准则是反映人力资源外包开展情况的指标,数目不应过多,在实践中选择少量并且关键的业务评估标准为宜。

综合以上关于战略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步骤的论述,我们便可以尝试构造出人力资源外包模型,此处借鉴的是Arnold(2000)所阐述的资源外包模型,模型包括四个主要元素:外包主体、外包目标、外包合作者和外包设计。在人力资源外包中,我们认为外包主体应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支持整个人力资源外包的顺利开展,从初期协助高层管理者确定外包业务,到中期选择外包供应商并对其进行培训,再到后来的监督控制,贯穿始终,所以人力资源部并没有因人力资源外包而被边缘化,而是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包目标如前文所述,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外包合作者就是外包供应商。外包设计就是创建一个体系,在外包主体的努力,与外包合作者的配合下更好地完成外包目标,如图4所示:

四、结语

人力资源外包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补充,它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有利于企业对核心能力的控制,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节约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地位。可是我们也应看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是新兴事物,围绕外包工作的如何开展还存在很多争论。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力资源外包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将人力资源外包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进行研究,也必将成为人力资源外包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布朗,斯考特・威尔森著,逸文,果东,夏翔,译.企业外包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张晔林,陈万明.人力资源外包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邵瑞银,刘又礼.人力资源外包――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经济师,2004,(5).

篇10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经营战略的含义

战略一词出自军事术语。孙子兵法云“上兵线谋”。谋就是战略。英文的战略一词是希腊语“将军”的衍化,意指将军的用兵艺术。现代社会常把战略用于政治与经济领域。六十年

代始被用于企业,出现了战略经营(经营战略)或战略管理。

企业经营战略研究的先驱音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给企业经营战略下了一个定义:经营战略是决定企业的基本长期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的所循的途径(方

针),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与方针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分配。在这里,钱德勒的经营战略是从战略决策出发的,着重于企业成长目标的实现和资源分配,并未对经营战略本身进行具体

分析。

安索夫在《公司战略论》中把经营战略定义为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与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战略决策。安索夫认为,战略是决策的基准。它的作用在于①为公

司确定一项经营概念。②提供特定的准则,使公司在探寻各项机会时有所依据。②弥补公司目标的不足,为公司提供必要的决策规划,以缩小机会选探的范围。

安东尼在《计划与控制系统:一个分析框架》一书中提出,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战略性计划。它包括决定或变更企业的目的,决定达到企业目的所必须的诸资源以及取得、使用或处理这些资源所应遵循的方针。与钱德勒不同的是,安东尼经营战略的概念中加进了经营计划的内容,而且把经营计划划分为战略性计划、管理性计划和业务性计划。

我们认为,战略首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的,一定时期的经营目标既是经营战略的出发点,又是经营战略的归结点。所以,经营战略首先应该包含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乃至

整个经营战赂都是建立在对经营环境客观分析基础上的。不仅战略目标要以客观环境为基础,实现战略目标的方针与途径也必须是环境所容许的,并应是最有效地利用了环境的。经

营战略归根到底是寻求竞争优势的指导方针。因此,我们可以把企业经营战略定义为在竞争的环境里为企业确定长期成长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方针对策

所进行的谋划。

这个定义说明了:①战略是有形的,不仅是一种指导思想或原则,而且是一种具体设计或规划。②这个规划首先是根据竞争环境的形势分析为企业确定长期发展或成长目标。③战

略的重点是选择实现企业成长目标的途径或指导方针。④实现企业成长目标的途径与方针的选择,必须以扬长避短发挥。企业竞争优势为基准。

2影响企业战略的要素

安索夫把影响企业战略的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产品的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作效果。我们认为,影响企业战略的基本要素主要是三个方面。即经营环境与企业的

服务范围;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经营结构与竞争优势。

2.1企业的经营环境与服务范围。后者指的是企业所从事的产业或行业。这是企业进行竞争角逐的舞台,也是企业赖以生息的业务项目和活动空间。经营环境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影

响其变化的因素既有社会政治方面的,也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其中经常发生作用的是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在企业的服务范围(产品和市场)这一直接环境中.技术或供求关系的任何变化既可能给企业的发展提供机会,也可能对企业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开境的变化既对企业提出了客观要求一一进行战略经营,以应变战略接受环境变化的挑战.充分利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契机,把经营风险减小到最低的限度,同时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的经营战略必须以对环境的科学分析为依据,顺应环境的变化。同时,战略的有效性也要受环境变化的检验。如果战略目标、方针与环境变化趋势相适应,战略是有效的。如果战略目标与方针同环境变化趋势相悖,则要调整或改变战略。

2.2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就是成长向量。目标既包涵方向选择,又包涵矢量确定。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发展方向,方向选对了,就会事半而功倍,矢量可以根据趋势外延来规定。方向选对了,不仅会事倍而功半,甚至会倒退、破产,矢量会变得毫无意义。

2.3企业的经营结构及竞争优势。

企业的经营结构是指能用来满足社会某种需要以维持其生存发展的一切手段,包括

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结构,生产设备、工艺等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组织结构等。企业的经营结构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物质基础和内部条件。战略是不能超越物质基础的,否则只是是纸上谈兵。物质条件作用的充分发挥又仰赖正确的经营战略。正确的经营战赂必须是充分地利用了行业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又充分地利用了企业的物质基础和内部条件。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前提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寻求竞争优势有两个途径:一是研究需求特性和进行市场细分,或在服务于显在需要的同时,发现潜在需要和萌发需要,先发制胜;或以特定的产品服务于特定的市场,保持局部优势。二是发挥协同效果。协同效果也称乘数效果。就是在制定战略时,正确地处理“弃旧”与“图新”的关系。利用旧基础,改造旧基础,推陈出新,锦上添花,而不是一切从头来。企业的优势能够逐步积累,由量变转为质变。

3 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

企业的经营战略,是指指导企业走向未来的行动纲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3.1目的性。

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服务于一个明确的目的,引导企业在变化着的竞争环境里生存和发展。战咯的目的性,不是人们臆造的,而是经营的风险性这个客观事实所决定的。因为在市场条件下每个经营者都置身于不确定的风险环境,这个风险环境既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也潜藏着对企业生存的威胁,才需要通过战赂的制定与实施去捕捉机会,避开风险与威胁。

3.2长期性。

战略不是着眼于解决企业眼前遇到的麻烦,那是策略所要解决的问题。战略的着眼点是迎接未来的挑战。未来并不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而是目前环境态势的有规律的发展。所以,战略的长期性决不意味着脱离眼前的现实,凭空制造一个未来世界,以理想的模式表达企业的愿望,而是在环境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展望未来,为企业谋求长期发展的目标与对策。

3.3对策性。

这里所说的对策性有两重含义:一是面对环境变化的挑战,设计走向未来的对策;二是根据同行业竞争者的战略设计企业的战略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使战略具有对抗性。挑战也好.对抗也好,都表明了一种进攻的态势。就是说,战略的本质是进攻的,即使是一时的退守,也是以守为攻,或者退守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对环境来讲,就是要因势利导,不论顺境或逆境,都要敢冒风险,开拓前进。对于竞争对手来讲.就是要敢于同强者较量,扩大自己的优势,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战略往往要以超过某一竞争对手为目标。

3.4系统性。

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都是服务于系统目标的改善的。其二是说,战略本身是一个系统。企业可以从具体条件出发选择不同助战略。但是任何战略都应有一个系统的模式,既要有一定的战略目标,也要有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或方针,为了实现这些途径或方针,还要制定政策和规划,等等。其三是说,战略应该是分层次的。既有总战略又有分战略,既有总公司战略和总厂战略,又有分公司和分厂战略,职能系统战略,形成一个战咯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