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7:00: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金融的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不确定性概念的认识,进入30年代以后产生了大量对金融决策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些成果又积极推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在本文以下部分简要概述与评价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不确定性研究在资产定价领域中的
1.证券组合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在整个金融的框架中,不确定性概念的引入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最早Kenes(1936)和Hicks(1939)提出了风险补偿的概念,认为由于金融产品中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应该对不同金融产品在利率中附加一定的风险补偿。随后,VonNeumann(1947)应用预期效用的概念提出了解决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选择的,在此基础上Markowiz(1952)发展起了证券组合理论,他认为投资者选择证券组合时关注的只是未来现金流的均值与方差。他假设投资者的预期效用符合二次分布或者是多项式分布。Markowiz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不确定的前提下,最优的投资决策是分散化持有。Tobin(1958)认为投资者出于自身流动性偏好的不同选择收益与风险的均衡。这进一步完善了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
在资产定价领域另一著名的理论模型就是资本定价模型(CAPM),Sharp(1994)和Lintner(1995)用公式简明地表述了资产组合的价值与无风险利率以及资产的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Black(1972)推出了即使在不存在无风险资产的情况下,Sharp和CAPM公式仍然成立,只是无风险利率被包括整个市场上所有资产的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代替。与CAPM模型同出现的资产定价模型还有Ross(1977)的套利定价模型(APT)和Lucas(1978)典型资产定价模型。
以CAPM为代表的资产定价模型,为资产定价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方法,并且得到了一些在实证方面的研究的支持(FamaandMacbeth,1973),但是对现实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仍然缺少有效的解释能力,Brennan(1989)认为CAPM是建立在所有投资者对投资的预期与风险都具有共同的估计与判断,并且所有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一致的假设基础之上,这一假设与现实不一致,这是导致CAPM对一些现实问题缺少解释力的根本原因。以后正是对这些假设的质疑,推动了信息不对称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2.市场有效性假说
市场有效性假说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不对称信息与市场摩擦,未来平均收益的只是投资风险的不同。在20世纪60年代有大量研究工作者对市场有效性假说进行了检验,Fama(1973)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实证检验,认为有效市场假说是成立的,但是很多研究人员发现了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市场有效性假说或者CAPM模型解释不了的异常现象。例如,Basu(1977)发现资产的平均收益除了与CAPM中的β系数有关外,还与资产的价格盈利比率(P/E比率)有关,在相同β系数下,价格盈利比率高的股票(成长型股票)的市场价格好于价格盈利比率低的股票(价值型股票);Benz(1981)发现股票的市场价格还与上市公司的规模有关;Stattman(1980)发现股票的价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P/B比率)也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Fama和French(199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因素模型,即在影响资产价格的β因素外,加入了P/E比率和P/B比率因素。
另外,许多研究人员从时间序角度研究也发现了一些市场有效假说与CAPM解释不了的异常现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Pozeff和Kinney(1976)发现的所谓“一月效应”;他们发现在纽约证券市场的指数在一月期间的存在明显低于其他月份的现象;还有就是Cross(1973)和French(1980)发现存在类似的“星期一效应”,以后许多研究人员在世界范围内验证了这两种现象的存在。
对这些异常现象的解释,有效市场假说显得无能为力,有人曾经试图将“一月效应”解释为到年末税收流出的影响,但是在英国、澳大利亚等税收年度不在12月份的国家,仍然存在“一月效应”就无法解释了。有些学者从心的角度解释这些异常现象,例如,Dreman(1982)将股票价格的P/E比率效应解释为,由投资者总是过高估计具有高成长性股票的成长性,导致市场中具有高P/E比率的股票的价格被高估了,这是导致股票收益率低的原因。
3.连续时间模型
在资产定价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假设是:证券市场总是在连续过程中,在这一假设前提下,Merton(1969,1971)将CAPM发展为瞬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同样在信息对称、无摩擦的市场中,资产价格的变化符合Ito过程,在这种条件下,资产的价格与投资者的效用偏好无关。在随后的研究中Merton(1973)和Black(1973)应用以上连续时间模型成功地得到了期权定价公式,这一公式后来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实,并且被广泛在实践中应用。
(二)不确定性研究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金融分析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是公司财务管理,主要研究公司在投资决策中的有关负债与权益比例选择、公司的红利政策等问题。最早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由Modigliani和Miller(1958)作出,他们的研究显示,在完全市场中(没有市场摩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公司的价值与公司的负债比率无关(M-M定理)。类似的研究结论还有,公司的价值与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无关。显而易见,这些研究结论与现实中的事实不符。依据M-M定理的结论,公司在利润分配时,由于派发现金红利会有现金流出,公司将更愿意选择股份回购的政策,而不是红利政策,而在现实中,许多公司更愿意选择分红而不是股份回购,这一现象被Black(1976)称为“公司红利的困惑(DividendPuzzle)”,对此Miller(1977)所能给出的解释是,M-M定理的结论之所以与现实不同在于税收与所谓的破产成本对财务结构的影响,是由于一定的负债可以使公司达到税收减免的作用,另外由于对高负债率公司存在着破产的风险,所以负债率对公司股票价值存在影响,Miller以及其他的学者对这些财务问题做出的解释总体来说都不很令人满意,直到后来引入不对称信息以后,似乎才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取得了突破。
二、金融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对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很难单纯用不确定性(风险)来得到满意的解释,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对金融问题中的不对称信息的关注,加上在20世纪60年代以博弈论为代表的信息经济研究方法的突破,使得许多学者在对金融问题中的不对称信息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是用不对称信息可以完美地解释许多有关财务结构方面的问题。以下仍然分两部分概述这方面的成果,首先是在财务决策方面的成果,接下来是在资产定价方面的成果。
(一)不对称信息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红利信号模型
关于公司红利决策的困惑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除了以上提到的公司更愿意支付红利而不愿意将利润用于股份回购的异常现象之外,Lintner(1957)还发现公司在进行红利决策时,由于受累进税制的影响,更愿意使各年的红利平滑些,所以公司每年的红利波动要远远小于股票价值波动,有关税收减免的理论解释较为理想,并且在以后被许多学者用实证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例如:FamaandBabiak,1968)。但是税收效应并没有很好解释公司为什么更愿意支付红利的困惑。
最早Miller(1961)注意到红利可能是向投资者揭示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号,但是直到Bhattacharya(1979)才应用博弈论方法建立起了红利模型,Bhattaeharya成为第一个将博弈论引入金融分析的学者,Bhattacharya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投资项目的前景与其他普通投资者相比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管理者通过公司的尽可能高的红利向普通投资者传递信息,如果公司红利水平高意味着公司投资项目的未来前景好,而对于无法支付高额红利的公司将不得不向银行贷款,从而担负过高的财务成本。以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模型又进行了一个改造(MillerandRock,1985;JohnandWilliams,1985)。但是仍有学者质疑认为,按照以上模型认为只有在公司需要为新项目向市场融资时,才有积极性支付高水平的红利,但事实上模型的红利支付水平并不受公司是否有新项目的影响。也就是说,上面的信号模型不能很好解释红利的平滑性。为此,Kumar(t988)发展出了一个粗糙信号(CoarseSignaling)模型,其结论认为公司在一定的利润范围内会支付同样水平的红利,直到公司的利润水平超出了这一范围,公司管理者才会调整红利支付水平。红利信号模型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公司为什么愿意支付红利,而不是股票回购。Ofer和Thakor(1987),Barclay和Smith(1988)用逆向选择原理解释了这一现象,他们认为公司更愿意在市场上自己股票被低估时回购股票,所以回购股票行为向市场传达了股票价值被低估的信号,所以会引起股票价值的上涨,从而使公司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而用红利分配利润不存在这一逆向选择问题。
2.资本结构
正如上文提到的,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在引入不对称信息以前一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论。应用博弈论描述公司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大大推动了对公司基本结构决策研究的发展。
最早Ross(1977)建立了一个公司负债决策的博弈模型,其中公司通过负债率向资本市场传递公司未来经营前景的信息,由于高负债率可能导致公司破产的风险加大,而一旦公司破产将为公司的经营者带来损失,所以只有公司管理者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收益乐观时才会在资本结构决策时选择贷款,提高负债率。而前景乐观的公司提高负债率的决策是前景悲观的公司所无法模仿的,所以对资本市场来说,高负债率是公司发展前景乐观的信号。随后在Myers(1984)的模型中,认为如果管理者在公司项目发展需要融资时,如果管理者认为市场上自己公司股票价值被市场高估了,会选择通过发行股票的直接融资方式,而如果管理者认为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了,就会选择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所以说公司增加发行股票向资本市场传递的是公司目前股票价值被高估的信号。Myers认为经营者在面对新项目需要投资时首先选择的是用自身盈利积累完成投资,其次是选择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最后才会选择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这被称之为“融资顺序理论(Peckingordertheoryoffinance)”。
在金融分析中应用博弈论的不对称信息理论取得较大成绩的研究就是所谓的问题的研究,Jensen和Mecking(1976)指出公司中存在两类问题,其一是债权人与股东的矛盾,其二是股东与公司管理者的矛盾。债权人与股东间的矛盾表现在股东总是扩大公司投资风险,因为项目成功了超额收益全部是股东的,而如果公司经营失败,破产的成本由债权人与股东共同负担。Diamond(1989)通过研究认为,在长期重复博弈条件下,股东的声誉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股东和债权人间的矛盾。股东与管理者间的矛盾是由于股东不能有效控制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因而管理者会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可能会损害股东利益。
在80年代末与90年代,出现了有大量关于的成果,Hart和Moore(1989,1994,1998)研究发现当家计划投资新项目而需要向外融资时,与投资者签订贷款合同是最优合同,得到这一结论的关键在于虽然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在项目未来进展的各个时期都可以观察到项目的收益情况,但是第三方(例如:法官)无法观察到项目的收益,此时贷款合同是最优融资合同,并且Hart认为由于贷款人在企业家不能偿还贷款时可以控制公司的资产,所以企业家有积极性偿还贷款。
3.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
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的概念最早是由Manne(1965)提出的,他认为为了有效的配置资源,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的存在是必要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的存在。在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中所有权的转移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收购、兼并、股票的发行以及委托关系的变化等手段。在传统的完全竞争、无摩擦的资本市场假设下,很少考虑公司所有权转移对公司价值的,而事实上每次兼并收购活动都会引起公司股票价值的大幅波动。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非对称信息概念的引入,使得人们认识到了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对资本市场影响的内在机制。
Crossman和Harl(19803研究了在公司收购过程中存在所谓的“免费搭车问题(FreeRiderProblem)”,他们认为当收购方发现一个目标公司的运营效率低下,而决定收购目标公司时,面对外部的标购,原有的股东知道收购者通过收购后公司在新的经营者经营下,效率会提高,所以会自发抵制收购,等待收购价格的升高,直到收购价格升高到在新经营者的经营水平下的合理的价格时,原有股东才会出售手中股票。考虑到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搜集信息、组织收购是有成本的,所以采用标购行为实际上为收购方带来了损失。Shleifer和Vishny(1986)认为,如果收购方在标购目标公司以前就已经持有了目标公司的一定股票,可以解决上述“搭车问题”的困惑,收购方可以用自己手中股票的增值弥补收购带来的损失。然而Shleifer和Vishny的结论并没有在实证中得到证实,反而Desai和Kim(1988)的实证结果认为大多数的收购方在标购前并没有持有目标公司的股票。
在收购行为研究方面的另外一个困惑就是收购行为往往导致股票价格的大幅上涨,例如:Jennings和Mazzeo(1993)发现收购发生时的收购人对目标公司的首次出价,大多数高于收购前10天的股票价格的20%。Fishman(1988)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是由于有潜在竞争者随时会加入收购,较高的出价是为了阻止竞争者加入。
4.新股发行(IPO)
在1963年在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组织的一项研究中,首次发现在新股上市后的短期存在着明显的超额回报的现象,以后许多学者在许多国家发现了这一现象,例如:Ibbotson和Ritter(1995)统计得出美国纽约证券市场1960-1992年发行新股的首日的超额回报是15.3%。在许多年中IPO现象成为挑战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又一个证据。
对IPO现象最早的解释是由Rock(1986)作出的,Rock认为IPO现象实质是个逆向选择问题,新股上市时市场上存在着两类投资者,一类是具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一类是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信息投资者只是在新股定价低于其真实价值时才购买,而当定价高于其真实价值时只有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才会参加购买,所以平均来说,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购入了较大比例的被过高定价的股票,为了在市场中留住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公司在初次发行新股时常常有意低定价。类似Rock对IPO超额回报问题的解释,许多研究人员给出了这一问题的其他合理解释,例如:Allen和Faulhaber(1989)以及Grinblatt和Hwang(1989)将新股发行低定价解释为公司未来前景良好的信号;Hughes和Thakor(1992)认为公司新股发行低定价是为了规避诉讼风险;Ruud(1993)认为新股上市后的短期高回报是由于承销商的价格稳定活动造成的。
在IPO领域中的另外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就是新股上市后长期表现不好。Ritter(1991)研究发现,在1975-1984年间发行的新股在发行后3年间的回报比正常股票的回报至少低15%。以后Loughran(1993,1995)再次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Shiller(1990)用所谓“主持人效应”解释新股长期回报不好的现象,他认为新股上市的初期承销商出于对自身声誉的考虑会创造短期超额需求的假象,随后随着承销商从市场的退出,导致了新股长期回报不佳的现象。
(二)不对称信息在资产定价领域中的
Grossman和stiglitz(1980)最早将非合作不对称信息的概念引入资产定价领域的研究中,建立了所谓资产定价的理性预期均衡,他们认为资本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从市场价格的变化中获得信息(所谓的过程),并且每个参与者的行为不会对市场价格构成影响。在8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成果主要用于解释公司财务方面的问题,直到Kyle(1985)以及Kyle和Milgrom(1985)研究做市商制度下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成果出现以后,不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才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关注,以后在KyleMilgrom框架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于在这一框架下的价格决定机制不同于ModiglianiMiller的市场均衡机制,是通过研究具体市场条件下的资产价格形成机制,所以常常将这部分研究成果称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Kyle研究了在做市商制度下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在Kyle的模型中,市场由三类参与者构成:风险中性的做市商、噪音交易者和信息交易者,噪音交易者出于自己的流动性需求进入市场交易,信息交易者根据自己的信息交易,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信息交易者选择自己在市场上的交易数量。与Kyle不同之处在于,Milgrom建立的序贯交易模型(SequentialTradeModel)中交易者每次交易的数量都是固定的,即每次都只能买入或卖出一个单位的资产,做市商根据交易指令的类型来设定买卖价差,在均衡条件下,由于有竞争做市商的存在,买入报价是做市商收到卖出指令时关于资产价值的条件期望值,卖出报价是做市商收到买入交易指令时关于资产价值的条件期望值,因而交易者的交易指令将促使做市商调整其买卖报价,这种调整从本质上是一种贝叶斯学习过程。
Easley和O''''Hara(1987)在Milgrom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交易规模对做市商价格行为的影响,其结论是做市商的定价策略会依赖指令的规模,数量比较大的指令往往以比较差的价格成交。以后Easley和O''''Hara(1992)又考察了交易时间对价格行为的影响,发现交易时间会影响价格,并且交易间隔影响交易价差的大小。
现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金融难题得到解释。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至今对许多问题的解释还很难令人满意,例如:对P/E比率和P/B比率对资产价值的影响的现象至今还没有合理的解释,对IPO以及基金中的折价现象的研究结果也没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另外市场中是否存在信息操纵问题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释,将进一步推动金融理论的发展。
【】
[1]Allen,F.(1999),ComparingFinancialSystem,MIT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2]Banz,S.(1981),RelationshipBetweenReturnandMarketValueofCommonStock,Journal
ofFinanceEconomic9.
[3]Ferson,W.(1995),TheoryandEmpiricalTestingofAssetPricingModels,inJarrow,Maksimovicand
Ziemba.
[4]Glosten,L.andMilgrom(1985),Bid,Ask,andTransactionPricesinaSpecialistMarketwithHeteogeneously
InformedTrader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3.
[5]Harris,M.andA.Raviv(1991),TheTheoryofCapitalStructure,JournalofFinance,46.
[6]Kyle,A.(1985),ContinuousAuctionaandInsideTrading,Econometrica,53.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 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 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 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 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关于如何运用现代金融手段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是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信贷分析审核流程,降低实体小微企业融资对抵质押条件的依赖,在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筛查、排除非正常经营的空壳公司、非实体企业等,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真正缺乏资金的实体企业,并借助现代金融的产品创新,在供应链金融、海内外联动产品等方面多管齐下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依靠大数据分析对企业资质进行评级打分,以相应的风险对价对应融资成本,总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是依靠互联网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操作系统与市场监督、公安、法院、税务、工信、外管、商务等部门数据打通,以便减少业务操作中的数据重复录入、重复审核等环节,提升操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同时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网络服务系统、开发更便捷的线上作业产品,以便节约企业办理业务的时间,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三是进一步对传统的结算及资金管理产品进行创新、例如票据结算的整合产品、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整合产品等,以丰富企业的结算方式、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及财务成本。
四是加快银行、证券、基金、担保机构、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及产品整合,拓宽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大型的综合性金融集团提升混业经营水平,以便对企业从初创期开始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扶持及财务管理方案来契合企业长期的发展策略,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物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
物联网就是利用比较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包括无线传感器、红外感应、激光扫描以及射频识别和卫星定位等,按照已经约定的要求协议,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联网,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并且进一步实现对物品的识别、定位、跟踪和管理。物联网是互联网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延伸的一种体现形式,将互联网运用的更加广泛,实现了在物质世界中的信息交换、网络化管理。目前物联网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
金融就是实现对物品价值的流通进行管理和运作,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通过利用统一的标准货币单位,来对财务和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实现财务与服务之间的交换,更好地实现将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并且促使金融领域不断地向前快速发展,给金融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是一次重要的金融变革。金融信息化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在金融领域实现信息化管理,随着金融数字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使得金融领域的货币逐渐发生质的改变。金融领域实现数字化管理,将有形的货币发展成为虚拟的无形化和数字化,给金融领域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金融领域实现数字化管理,物品价值的流通就不再需要具体的实物媒介,而是通过数字和网络信息进行无间隙交流、运转和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社会快速发展与进步,物联网与金融互联网的融合势在必然,物联网与金融互联网的融合必然会给现代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现代金融不断地改革创新,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出更适合市场运转的物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是现代所有的物联网中的金融服务与应用,在金融服务与应用过程中,体现物联网的各个环节,综合各种物联网的应用,其不仅仅是在金融服务与应用方面实现金融物联网。物联网金融能很好地实现将物品的属性与物品所具有的价值属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物联网的智慧同现代金融服务完美的契合,共同创造出更加智慧、完善的金融体系。物联网金融与金融物联网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将现代金融融入到物联网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而后者使之充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融入到金融领域,服务于金融领域。物联网给现代金融业带来了重大改革,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联网,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发展,进而形成实物物联网,实现现代金融领域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物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可以将以前比较单一的金融服务对象拓展到整个世界的任何事物,经济实物货币甚至可以消失,现代的物联网金融可以实现物品的价值与物品无间隙对接,减少中间不必要的成本损失环节,创造智慧金融。
物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
随着物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看到物联网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首先,物联网金融使现代整个金融由相对单一的为“人”服务,逐步延伸到整个社会的物理世界,拓展了金融业务的范围,丰富了现代金融活动的内容;其次,物联网金融是将商业金融网络、金融服务网络等金融网络进行有机的融合;再次,物联网能够实现传统金融服务不能够实现情况,物联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金融服务的自动化,并能够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更加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物联网将现实的金融服务融入到虚拟的金融服务中,就能够创造出形式多样的金融商业模式,不断地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物联网金融的发展,但是物联网金融与金融信息化有着本质的区别,金融信息化只是单纯地将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进行应用,而不能够改变金融业本质。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给物联网金融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虽然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但是物联网金融是金融信息化不断的延伸,在同物理世界的网络进行融合创新,创造出更加智慧的金融服务。
(一)网络金融是物联网金融的基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金融业正在逐步走向网络化,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现代金融正在逐渐转型,逐渐发展成为网络金融。例如,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纯粹通过网络经营管理的网络银行,随后世界各地也都纷纷效仿,出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网络银行,同时传统的银行也都积极的拓展网上银行业务,不断地将网络技术运用到银行的服务中,电子商务也在银行业务中逐步的深入渗透,并且现代电子商务企业也正在努力创新,开展多样的网络金融服务。目前,根据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实情,大致可将我国网络金融分为三种:一是电子商务由第三方支付;二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就能够直接实现贷款服务;三是通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网上银行进行融资。我国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都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上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能够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流,就个人而言,也可更加方便的了解到更多银行的信息,有效地解决以前传统银行存在的信息障碍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网络金融是物联网金融的基础,而物联网金融则是网络金融的延续和进步。物联网是一次重大的信息革命,是第三次信息改革的核心内容,物联网技术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不断的融入到物理世界,同时也将现代的金融服务充分延伸到物联网中,并且更加的专业化,更加的智能化。现代金融服务在互联网上的应用,能够不断地拓展新的业务,开展新的渠道,使中小型企业实现企业融资,同时充分利用物联网来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物联网的应用还使现代金融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并且根据市场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及时变更金融服务业务,拓展新的金融领域。
(二)移动支付是物联网金融的趋势
移动支付是允许客户利用其手中的移动终端对自己所消费的物品或者其他的金融服务进行财务支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代金融业务发展正逐渐趋向于移动支付。用户单位或者是个人通过利用自己身边的各种移动设备,包括移动设备、近距离的传感器以及互联网设备等,用户通过利用这些设备直接或者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出财务支付指令,银行金融机构收到指令后就根据这些指令进行货币的直接支付或者进行网上资金转移,从而完成整个移动支付功能。这种移动支付不仅仅是在手机上进行资金的支付或转移,还能够在其他移动设备上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要使移动支付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实现移动终端联网,具体来说就是将移动终端组成统一的物联网,所以移动支付具有物联网比较明显的特征。移动互联网在物联网中只能够起到很基本的作用,起到一个基本的辅助作用,移动支付则是物联网相对初级的一个阶段,不能够完全替代人类工作,因此,现在的支付过程中主要还是以人为中心。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移动支付将能够实现自动支付,在经过移动授权的发展过程后,就能够实现将移动物联网与商贸物联网的结合,这样就让客户在进行金融交易时更加便捷,更加安全可靠。由此可见,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物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力,更加便捷,将是未来物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基于物联网金融的现代物流创新发展
物联网金融创新将会给整个金融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将物联网延伸到物理世界,在理论上能够在物理世界的各个方面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而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并且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到达无缝隙链接,同时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信息优势更好地为金融业服务,并且将金融服务融入到物理世界中所有的物联网中,这样将会大大的拓展金融服务的领域,开创更多新的局面,创造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物联网金融在物流领域的主要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仓储物联网金融。仓储物联网是在仓储金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金融服务,其是通过借助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对物资银行、仓单质押等服务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仓储金融的很多业务在物流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现在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使其具有比较大的风险。然而借助物联网的优势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对仓储的监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仓储服务做到智能化、网络化,能够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一定效率的控制。二是供应链融资。在供应链过程中利用物联网就能够实现对整个过程的可视化,能够清晰的了解供应链上各种货物的流动情况和产品现在的数量与质量,并且能够对产品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换,实现对产品在整个流动期间的监控、定位。利用金融信息化和物联网金融可以在供应链上拓展新的产业,能够不断地提高对金融服务的监管水平,进而保证整个供应链的融资安全。三是货运物联网金融。货运物联网金融可以利用双向金融管理手段,针对货运卡车实现一车一卡,了解运营货车的一切商业活动,实现金融服务管理。货运物联网金融是从货运联网技术进一步提升而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来的一种金融服务。货运金融有很大的客户群,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物联网金融服务比较突出的案例有很多,如山东省推出的物流金融卡,除了能实现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外,还有其他更多的服务和金融功能。首先是在物流园区进行小型金融服务,能够实现快速支付,有利于园区实现信息化管理。其次是在省内高速和中石化加油站能够享受优惠,在高速通行时能够通畅,在中石化加油时能够享受积分,免费加油活动等其他优惠服务。最后还包括交通罚款缴纳、特约商户折扣、物流增值服务、车辆保险购买、物流金融服务等功能与服务,这些功能与服务都是以运营消费作为基础,并且基于物联网技术作支撑,实现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管理。
综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使得物联网与金融服务的融合无处不在,同时物联网金融服务的创新也无处不在,物联网金融已经无缝隙的融入到物理世界的各个领域,不断地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更多的商业模式,不断地拓展出新的金融服务业务。物联网金融服务实现由比较单一的为“人”服务而延伸到整个物理世界,不断地推动金融产业的发展,不断地向实现自动化金融结算发展,使得物理世界的各个领域都能够融入物联网中,实现现代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参考文献:
1.张明柱,任利成.基于AHP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3(17)
2.吴爱东,陈燕.基于物联网的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国际比较[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1)
2014年业务经营预期目标是:资产总额增长9%,年末达到3700亿元左右;存款增长10%,年末达到2900亿元左右;贷款增加300亿元,年末达到2100亿元左右,其中涉农贷款占比不低于66%。实现收入270亿元左右,全区统算实现利润66亿元以上。资产利润率不低于1.3%,资本利润率不低于15%,成本收入比控制在50%以内。不良贷款率年末控制在6%以内,资本充足率(新口径)达到10%,拨备覆盖率不低于85%,拨贷比不低于4.5%。
重点工作
第一,以支持现代农牧业和小微企业为重点,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加大对“三农三牧”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进金融普惠服务。
第二,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经营管理转型。探索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客户关系定价、运营成本分摊、经济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五大体系;加大存款结构、信贷结构、分配结构等经营结构调整力度;拓展业务范围。
第三,以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狠抓高风险机构风险化解;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加强案件防控、稽核监督和安全保卫工作。
第四,以信息科技治理和项目建设为重点,提升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加强信息科技治理;加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力度;加强电子银行业务创新。
第五,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推进产权改革。加强股权改造,健全股权流转机制;稳妥推进农商行或股份制联社组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转换经营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往往会影响到一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资金及资金的投入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关键的条件之一。因此,加大对现代农业资金的投入,既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促使弱质农业从落后走向比较发达,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世界经验表明,金融支持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扶持和保护农业的最佳选择。运用金融手段对农业予以支持与保护是国际普遍采取的积极措施。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及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有国家的各种金融政策扶持。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经济政策为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其核心就是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金融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地位举足轻重。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现代农业发展金融支持出现缺位。首先,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移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弱。近年来,农业银行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推进集约化经营,大批欠发达地区基层营业网点被撤并,信贷权限上收,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集团、国债配套资金等项目,而对农业生产和中小型工商业活动提供的金融服务却处于全面紧缩的状态。其次,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单一,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实际上是我国粮棉流通政策的产物,还不能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再次,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实力较弱,支持农业现代化力不从心。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产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力不足。目前,引起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农业贷款一般都存在季节性、风险性、长期性、零散性和低利性的特征,因此,商业银行做出了选择:他们不愿意投入基础农业而投入利润高、风险低的领域。1998年6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重点撤并县以下分支机构,除农行尽量保留县级支行以外,其他三家精简县以下分支机构。与撤并同时进行的是各商业银行对县级机构贷款权限的上收,农村网点的很多功能被弱化。结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的机构成了单纯吸收存款的机构,大都将农村的存款转到了城市。(2)邮政储蓄在农村分支机构较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储蓄,并将其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以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将部分资金流回农村,但数额有限。
(三)农村信用环境欠佳,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农户、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农户、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当前,广大农村还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在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用户、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直接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财政性支农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完全依靠商业性信贷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不但可以补充商业性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巩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保障和基础设施保障。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补贴和农业科技方面,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又符合国际惯例。我国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与农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相比是十分有限的。在农业财政支出中,直接用于生产建设和农业科技的财政资金投入并不多,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费用支出相加的财政支出总额还不抵农业部门事业费支出的总额,这说明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总量是不够的,其各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也不尽合理。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甚少。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成败的关键,离开农业科技进步,就不能发展高效、科技农业,农业现代化就成了一句空话。
(五)农业保险资金不足,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位。虽然我国已经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但由于其商业性的经营定位,农业保险险种少、费用高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农民保险意识薄弱,投保率低,保障面窄,当灾害肆虐时,大部分受灾农产品不能得到保险保障,难以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并不大。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民仍处于社会收入的最底层,他们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严重不足,加上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经营环境、管理体制和经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也难以承受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户转移过来的投资风险,所以,迫切需要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承担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投资风险。
三、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推进。金融部门要坚持促进农民增收与加强自身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相结合、筹资多元与信贷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抓紧研究制订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比例。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使邮储银行成为现代农村的新型银行。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对农发行的职能和业务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在保持政策性银行地位的前提下过渡为城镇化、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与融通资金,增加吸收存款功能,贯彻保本低利原则,强化政策性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持农业、服务农村的作用,确立农业银行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渠道作用。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小额信贷组织。信贷支农的重点由农户向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并重转变,在优先满足农户种养殖业小额资金需求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扶一个龙头,育一大产业,富一方农民。信贷支农投向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科技农业转变,金融机构要根据客观需求调整贷款投向,引导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信贷征信管理体系,做好资信评估工作,为金融部门提供全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信用水平,为信贷投入提供信誉保证。同时,严厉打击各类恶意拖欠、逃废贷款的行为,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氛围。
一、 促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相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的普遍形式是“公司+农户”式的比较松散的契约结合体和股份合作制农庄式的以产权为纽带的紧密结合体。这两种形式都是在小改变农村现行体制的前提下克服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后,打破农工商脱节,产供销分离的旧的生产和营销格局的必然产物。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必然把城乡、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使各方参与者互信互利、共同发展,因而能够有力地推动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过渡。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一五”以来,逐步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截至目前,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70.9%、91.7%。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区域优势,促进了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特别是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与我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在7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至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左右。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特别是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经常由于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缺口问题影响企业对农产品的收购,“贷款难”成了制约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瓶颈。要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就必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而要实现这些要求 ,就必须依靠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
二、 实现农村工业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扩大农业产业化成果,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并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虽然采取了农村工业发展战略,但当时片面强调中国特色的农村企业发展模式,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使得在宏观层面上看来应当集聚在城市中的一些产业,被人为地引导到农村。结果几乎是农村企业遍地开花。造成农村投资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散、农村资源严重浪费。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则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集中发展工业园、科技园,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在于把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
目前,沿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农村工业化建设之路,许多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进行工业科技园、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此进程中,金融如何融入并有效发挥支撑作用,始终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
三、 推动农村城镇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由于推进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生产的集中,而生产的集中必然引起人口的集结和市场、消费、科教、文化的集中,城市因而形成与发展。进入城市的人口则主要是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但是,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城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入少数大城市,使这些大城市恶性膨胀,从而患上了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居住条件与卫生状况恶化、大量流浪者与过高的犯罪率等“城市病”。
我们则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即“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施农村城市化的好处很多,首先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由农民出钱出物出人建设的小城镇不仅不会成为农村的对设面,而且能与农村建设利益共同体,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其次有利于农民的观念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于城镇后,集体生产、集体娱乐使生产和生活的圈了都扩大了,农民的集体主义与文明意识必然会增强。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人口聚集的城镇才有可能集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使居民享受到综合服务,感受到现代文明,既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又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第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龙头企业与农村工业基地的建立。一个小城镇就是一个新兴市场,既是居民集中消费的市场,又是本地农副产品输出与各地产品输入的集散地和为企业提供零配件、维修、金融、信息、实验服务以及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多功能市场利用城市多功能服务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相关企业集中建在小城镇,形成企业集群,有利于乡镇企业的改组、改造和走集团化之路,实现规模效益,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时期,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关键在于城镇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发展投入,全靠国家财政。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支农的形势日益严峻,必然对农村金融的支农功能提出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月华.河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9(9).
[2]. 殷泽,农村金融转型样本:难解体制之困[N].经济视点报,2008—10—29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金融贸易也越来越朝着自由化发展,在快速发展金融业的同时,最不能忽视的就是通信业的发展,虽然它们两者的内部行业性质截然不同,但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未来发展的基础上都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两者应该在发展中互利,在互利中谋求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现代通信行业的发展
说起我国现代的通信业,手机和家里固定电话是尤为发展之迅速的,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之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学校上学的学生,在家教育孩子的母亲,在外工作的父亲,老人或是孩子,这种方便的通许工具渐渐普及到大众的生活之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通讯业的发展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规模。
1996年1月,我国移动电话实现了全国范围的漫游。
1996年5月,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固定电话升八位的城市。
1996年9月,我国移动电话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1999年7月,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亿,2000年后逐年增长。
2007年10月,这一数字突破9亿大关,我国通讯行业在世界上规模保持在首位。
通讯业的发展同步增长的通讯额不仅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部分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过程。大力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二、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经济的核心部分,它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这一快,并连着社会的文化发展,综合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必然的关系。金融业指的是在经济行业中经营的特殊行业,它包括很多类,例如银行信贷,投资证券,保险信托等等,同时又具有着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性。所以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可谓是,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永远是光明的。
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后我国经融行业初期的发展,基本金融体系初现雏形,银行等信托行业也逐渐起步。
1985年1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使我国银行监督机构超法制化的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金融业发展超法制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1992年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我国金融行业的监察管理机制的规模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2008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金融行业受到严重的打击,但在此时,整个中国的金融行业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抗风险灾害能力,同时也是我国的招商银行朝着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
2009年末截至现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盈利能力一直稳步提高。
近些年来的发展,金融行业在我国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力,但这些年来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就有极强极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因为许多其他行业的同步发展与鼎力相助,其中就包括通信行业,它的发展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可谓是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三、通信业对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了经济之间的流通
众所周知,通讯行业的发展伴随着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足不出户,一个电话,一封邮件就可以搞定任何事情,尤其是在许多不方便的场合,通信业所带来的便利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金融行业在我国在我国的发展正视迫切的需要人们之间这种紧密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断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肯定也是止步不前的。
金融行业作为整个服务行业中的重要体系,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不管是在业务流程,组织管理上面都有着一系列的沟通在里面串联着。客户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会促进金融事业的发展,客户与销售经理之间的交流会带动金融行业的促成,当然,在这期间,通讯业也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的,就算客户与公司之间没有进行贸易商面任务的往来,也能算是一个潜在的客户,但此时你并不能冒昧约客户出来谈谈生意或是经常去别人家里,这样都显得特别打扰,突然,但通讯业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电话就可以摆平所有困扰了,几分钟的电话,既不会显得突兀,又不会失了礼貌,当客户有空时,你可以问问他最近的状况,关心关心客户,这在整个金融行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课,若是客户有什么需求,上门找你又太过麻烦,此时,一个电话又可以帮助解决所有问题。综上所述,通讯行业的发展,就是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发展,同时也是促进的经济与经济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发展。
(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结构
2006年的某天,由于中国银联主机和通信网络出现的暂时故障,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有不少于6万台的ATM机受到影响,可想而知,人们刷不了卡,只有停滞办理,一个人办理不了,一群人办理不了,一整片公司更是办理不了,这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而又不可想象的。这次故障导致持续了6小时以上,全国数百万的跨行交易无法完成,由此可见,我国金融业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层度之高了。通讯业的信息技术发发展支持着金融行业体系的发展,曾几何时,我们还需要排着长长的队伍,站在一米线以外的地方,或坐在旁边不远处的沙发上们静静等待着去办理业务,通信信息行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市之更有人性化了,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想要以任何的方式都可以享受到全方面,一体化,全天候的金融管理服务体系,这给人们又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方便快捷的行为方式相反的又促进了经融行业的发展。
(三)通讯业与金融业的共赢、合作、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无援的,通讯行业在发展的过程既帮助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反的,金融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又同时的加速了通讯业的发展。人们对于业务的需要有时也需要主动积极地去获取信息,通讯业就给他带来了如此的便捷,本着双方都能够共赢的合作原则,通讯业与金融业这个长期共处的良好合作伙伴定能长期的合作下去,在为双方都创造利益的同时,也能给人民大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方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国的各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是二十一世纪的快速发展,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的金融行业与通讯行业需牢牢地抓住这个机遇,相互合作,产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掌握各种消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金融业在充分把握机遇的高科技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自身高科技的技术含量,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挑战下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更是要走向世界,迈向全国。不断发展,不断突破。
参考文献
[1]周振华.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标志.产业经济研究.2003(2).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金融贸易也越来越朝着自由化发展,在快速发展金融业的同时,最不能忽视的就是通信业的发展,虽然它们两者的内部行业性质截然不同,但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未来发展的基础上都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两者应该在发展中互利,在互利中谋求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现代通信行业的发展
说起我国现代的通信业,手机和家里固定电话是尤为发展之迅速的,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之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学校上学的学生,在家教育孩子的母亲,在外工作的父亲,老人或是孩子,这种方便的通许工具渐渐普及到大众的生活之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通讯业的发展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规模。
1996年1月,我国移动电话实现了全国范围的漫游。
1996年5月,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固定电话升八位的城市。
1996年9月,我国移动电话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1999年7月,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亿,2000年后逐年增长。
2007年10月,这一数字突破9亿大关,我国通讯行业在世界上规模保持在首位。
通讯业的发展同步增长的通讯额不仅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部分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过程。大力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二、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经济的核心部分,它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这一快,并连着社会的文化发展,综合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必然的关系。金融业指的是在经济行业中经营的特殊行业,它包括很多类,例如银行信贷,投资证券,保险信托等等,同时又具有着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性。所以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可谓是,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永远是光明的。
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后我国经融行业初期的发展,基本金融体系初现雏形,银行等信托行业也逐渐起步。
1985年1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使我国银行监督机构超法制化的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金融业发展超法制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1992年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我国金融行业的监察管理机制的规模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2008年,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金融行业受到严重的打击,但在此时,整个中国的金融行业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抗风险灾害能力,同时也是我国的招商银行朝着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
2009年末截至现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盈利能力一直稳步提高。
近些年来的发展,金融行业在我国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力,但这些年来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就有极强极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因为许多其他行业的同步发展与鼎力相助,其中就包括通信行业,它的发展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可谓是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三、通信业对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了经济之间的流通
众所周知,通讯行业的发展伴随着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足不出户,一个电话,一封邮件就可以搞定任何事情,尤其是在许多不方便的场合,通信业所带来的便利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金融行业在我国在我国的发展正视迫切的需要人们之间这种紧密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断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肯定也是止步不前的。
金融行业作为整个服务行业中的重要体系,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不管是在业务流程,组织管理上面都有着一系列的沟通在里面串联着。客户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会促进金融事业的发展,客户与销售经理之间的交流会带动金融行业的促成,当然,在这期间,通讯业也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的,就算客户与公司之间没有进行贸易商面任务的往来,也能算是一个潜在的客户,但此时你并不能冒昧约客户出来谈谈生意或是经常去别人家里,这样都显得特别打扰,突然,但通讯业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电话就可以摆平所有困扰了,几分钟的电话,既不会显得突兀,又不会失了礼貌,当客户有空时,你可以问问他最近的状况,关心关心客户,这在整个金融行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课,若是客户有什么需求,上门找你又太过麻烦,此时,一个电话又可以帮助解决所有问题。综上所述,通讯行业的发展,就是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发展,同时也是促进的经济与经济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发展。
(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结构
2006年的某天,由于中国银联主机和通信网络出现的暂时故障,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有不少于6万台的ATM机受到影响,可想而知,人们刷不了卡,只有停滞办理,一个人办理不了,一群人办理不了,一整片公司更是办理不了,这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而又不可想象的。这次故障导致持续了6小时以上,全国数百万的跨行交易无法完成,由此可见,我国金融业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层度之高了。通讯业的信息技术发发展支持着金融行业体系的发展,曾几何时,我们还需要排着长长的队伍,站在一米线以外的地方,或坐在旁边不远处的沙发上们静静等待着去办理业务,通信信息行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市之更有人性化了,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想要以任何的方式都可以享受到全方面,一体化,全天候的金融管理服务体系,这给人们又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方便快捷的行为方式相反的又促进了经融行业的发展。
(三)通讯业与金融业的共赢、合作、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无援的,通讯行业在发展的过程既帮助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反的,金融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又同时的加速了通讯业的发展。人们对于业务的需要有时也需要主动积极地去获取信息,通讯业就给他带来了如此的便捷,本着双方都能够共赢的合作原则,通讯业与金融业这个长期共处的良好合作伙伴定能长期的合作下去,在为双方都创造利益的同时,也能给人民大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方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国的各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是二十一世纪的快速发展,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的金融行业与通讯行业需牢牢地抓住这个机遇,相互合作,产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掌握各种消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金融业在充分把握机遇的高科技所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自身高科技的技术含量,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挑战下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更是要走向世界,迈向全国。不断发展,不断突破。
参考文献
[1]周振华.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标志.产业经济研究.2003(2).
[DOI]10.13939/ki.zgsc.2016.38.242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不断加快的态势,在这一过程当中,金融业有效的承担了资源配置的作用,对于城镇化发展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业并没有发挥出其在城市建设当中的优势,自身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说,通过加强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思路研究,能够为现代农业金融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证,更好地发挥出其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当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代农业概述
城镇化与现代农业作为目前城市进程当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两者的协调统一发展,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城市化的水平,还能够为稳定国内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就现代农业而言,指的是通过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以及现代工业等手段,更好地促进社会化农业的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在为现代农业发展当中提供着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将金融、货币、信用以及农村经济结合起来,保证农村市场当中资本的流通与合理分配。在农村市场当中,通过对货币资金的融通整合,更好地保证整个资本市场的安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问题
2.1 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所以开展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与此同时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这就变得尤为重要。尽管在近几年,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受基数较大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总体投入力度存在差距,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来说,数量有限的资金扶持很难从根本上来改变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70.8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08亿亩,但是这些资金大多是用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平原地区,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扶持力度远远不足。
2.2 金融服务不足
在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中,农村的自营资本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就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但是就目前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来看,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有限,许多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项目的流产,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河北省某一山区农民想承包山地用于果树种植,所需资金大约为30万,但是由于资历不足,通过银行贷款只被批准一些小额贷款,贷款金额只有10万左右,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使得该农民的果树种植不断被搁置。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许多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并没有将这些地区囊括进去,导致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落后,对于推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十分不利。
2.3 银行准入门槛对发展农业金融的制约
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大部分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都是通过银行渠道获得。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银行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来对服务对象进行筛选,从而保证自身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2015年出台的相关文件中表明,银行准入门槛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总资产30%以上,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50%”的企业。但是在农业金融的发展中,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等因素制约,往往无法达到银行的准入门槛条件,最终难以获得银行的金融支持。在这种银行准入门槛的制约下,农业金融无法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 在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金融的措施
3.1 构建完善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金融的发展,就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通过高效率的农业金融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出现代农业金融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当中的作用。在完善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体系之下,相应的金融机构就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促进自身投入力度的提升,保证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够与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出金融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所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现代农业金融的作用,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农村银行金融服务体系,从而使相应的金融服务更加的规范与科学。
3.2 丰富银行支持形式
在目前的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当中,除去国家的资金支持之外,银行是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在目前的大多数银行当中,多数的金融服务都是为城市相应行业发展制定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形式十分有限。所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银行在促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当中的作用,就必须要丰富银行支持形式,通过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更好的与现代农业多样化的发展方式相适应,进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保证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银行机构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实地考察来制定出最为恰当的金融服务产品,更好地发挥出其在促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
3.3 降低银行准入门槛
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银行在促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当中的作用,必须要适当地降低银行的准入门槛,从而为更多的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在降低银行准入门槛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在保证银行不亏损的情况下,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现代农业的扶持与服务力度。特别是应该降低相应信贷准入门槛,为需要资金的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文件,鼓励银行机构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服务,更好地激发出银行机构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热情,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 结 论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金融业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十分明显,通过高水平的金融业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因此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中,充分地发挥出金融行业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保证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所以说,通过加强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思路研究,能够为现代农业金融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证,更好地发挥出其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当中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