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7:00: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慧林业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04-01
宁夏地区总行政面积超过6.6万km2,下辖2个市、2个地区、17个县,地理位置处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自然景观非常丰富,平均海拔超过1 000 m,气候为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昼夜平均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年降雨量少且不均匀,且主要集中在6―9月,常年平均蒸发量超过1 000 mm,而降雨量仅为300 mm左右,较为干旱,且自然灾害频发。为了改善宁夏地区的自然状况,当地政府一直比较重视森林资源的建设与保护,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1 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培植和保护,目前宁夏地区的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林地总面积大幅增长。宁夏林业部门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以对传统的林业发展方式进行改进,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发展。截至2013年底,宁夏地区的森林资源面积已经达到70.67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3.6%;20世纪70年代底当地的沙化面积为165万hm2,2013年已降到118.3万hm2,降低了28.3%,成功地实现了沙漠化的逆转;湿地面积较以前不仅没有降低还有所增加,达到20.67万hm2,人均占有的湿地面积在整个西北地区排在第1位。城市中的整体绿化率平均超过35%。宁夏地区的自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六盘山、贺兰山等地,总面积约为3.17万hm2,主要包括油松、桦木、山杨等,多数为中龄或者幼龄林,可有效地保护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等。人工林在宁夏地区各个县市均有分布,主要包括杨树、刺槐、华北落叶松等,有效地发挥防风、固沙等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造林基础较差
宁夏地区大部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量少,加上蒸发量大,水资源非常贫乏,给造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导致了森林资源总量较少,分布不均匀,且质量较差。
2.2 林业产业起步时间较晚
与林业生态产业建设发达的其他省或地区相比,宁夏地区的林业产业起步时间晚,水平不高,生产出来的林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低。表现为大规模农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资金扶持及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缺乏、林业生产建设的难度大、林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产品研发滞后性较为明显等[1-2]。
2.3 资金缺乏
近年来,随着宁夏地区政府和领导对林业的重视,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但随之产生的管护方面的资金却没有相应地增加,导致管护人员、基础道路设施、防火设备等缺乏,森林资源管护的难度大;特别是实施了封山育林政策后,林间灌木、杂草等长势旺盛,森林防火的形势非常严峻。
3 建议
3.1 加快植树造林步伐
严格按照宁夏地区当地的造林技术规程进行植树造林,过程中严格进行质量监督,重点抓好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包括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加大对防沙治沙项目工程的管理,进行飞播造林种草。
3.2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对自治区内的林业进行严格的管理,具体地进行规划并落到实处,对林木的采伐要实行限额制度,对不同用途的林业进行严格的管制,坚持的原则为“占补平衡,占少补多”;在森林防火管理方面,要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方面,要提前做好防控,避免携带病源的林木进入林区[3]。
3.3 加大对湿地的保护
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性地段,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功能,不仅可为人类提供食物、水资源等,还在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因此保护好湿地资源非常重要。为了保护湿地资源,宁夏自治区加大了对湿地的保护力度,建立了多个湿地公园,目前自治区内有40%左右的天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4]。
3.4 加快优势经济林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对光热资源进行充分挖掘,通过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发展葡萄、枸杞、苹果、红枣等经济林,可从基地的建设、质量监督、市场开拓等多个环节进行扶持。经过发展,宁夏地区特色经济林的种植面积超过26.67万hm2,创造的总产值在190亿元以上,特别是葡萄、枸杞,总产值超过了110亿元;此外花卉、林下种植等产业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在这些方面进行充分利用。
4 参考文献
[1] 郑镜明.广东省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56-57.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27-02
一、“互联网+林业”发展性质
在一个又一个生态修复、污染源监测、大气治理、垃圾资源化处理、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节能等领域领先的技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激发人们对绿色城市、生态家园未来前景的向往和自信。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改变中,我国的传统林业开始向“智慧林业”迈进[1]。林业创新发展生态化。生态化是智慧林业的本质性特征,就是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丰富林业自然资源、开发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科学构建林业生态文明,并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之中,使林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实现林业综合效益最优化。通过智慧林业建设,就是形成生态优先、产业绿色、文明显著的智慧林业体系,进一步做到投入更低、效益更好,展示综合效益最优化的特征。
二、“互联网+林业”研究动态
(一)“互联网+林业”国内研究动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模式进入林业领域,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林业深度融合,开启了“智慧林业”大门,我国林业物联网建设逐步走上了有序、快步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重要进展。2011―2013年,国家林业局先后开展了“中国林业信息化体制机制研究”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规划研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2012―2013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框架设计》,这在国家部委中是第一份,国家层面的林业物联网顶层设计基本形成[2]。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集成二维码、传感器、无线自组织网络等技术,在园博园开展了“中国信息林”建设,此后又将二维码标签应用到公园及苗圃的树木管理工作中。河南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打造了现代化的智慧果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安徽舒城金桥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智慧育苗系统,提高了设施育苗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3]。
(二)广西“互联网+林业”发展动态
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广西林业局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启动林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已建成了以自治区林业局为中心节点的全区林业行业大型信息网络,包括5个网络平台,即自治区林业局机关局域网、广西林业系统专网、广西林业政务外网、广西林业商务外网、自治区林业局小区网,共连接全区14个市林业局、76个县(市、区)林业局、14个区直属林场和其他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网单位近210个,网上办公的实名用户超过1 000人;开通了FTP数据传送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政务信息服务等多项网络服务功能;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和公文传输系统和内部公文跟踪系统,实现了系统内部网上发文;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成为向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的重要渠道和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交换的枢纽[4]。
三、“互联网+林业”产业原则
(一)林业信息资源数字化
实现林业信息实时采集、快速传输、海量存储、智能分析、共建共享。
(二)林业资源相互感知化
利用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使林业系统中的森林、湿地、沙地、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可以相互感知,能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改变以往“人为主体、林业资源为客体”的局面,实现林业客体主体化。
(三)林业信息传输互联化
互联互通是智慧林业的基本要求,建立横向贯通、纵向顺畅,遍布各个末梢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传输快捷,交互共享便捷安全,为发挥智慧林业的功能提供高效网络通道。
(四)林业系统管控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智慧林业运营基本要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实现快捷、精准的信息采集、计算、处理等;应用系统管控方面,利用各种传感设备、智能终端、自动化装备等实现管理服务的智能化[5]。
(五)林业体系运转一体化
一体化是智慧林业建设发展中最重要的体现,要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将林业信息化与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融为一体,使智慧林业成为一个更多的功能性生态圈。
(六)林业创新发展生态化
生态化是智慧林业的本质性特征,就是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丰富林业自然资源、开发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科学构建林业生态文明,并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之中,保持林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强大。
(七)林业综合效益最优化
通过智慧林业建设,就是形成生态优先、产业绿色、文明显著的智慧林业体系,进一步做到投入更低、效益更好,展示综合效益最优化的特征[6]。
四、广西“互联网+林业”产业发展建议
(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当今,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对林业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99年1月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40多个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后,专门成立了广西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指导工作,并组建了自治区林业局信息中心,负责全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实施和技术指导。
(二)搞好总体规划,实施重点突破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远工程和长期工作,必须搞好总体规划,逐步实施才能避免盲目性。广西自治区林业局坚持从林业工作实际出发,对林业信息化进行规划和建设,稳步推进。1999年编制了《广西区林业局信息中心――林业信息网络总体规划方案》,开始启动广西林业信息网络建设;2005年又编制了《广西林业信息化建设2006―2015年规划》,争取通过“数字林业”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广西林业信息化水平。一是突出抓好核心建设,即自治区林业局信息中心的建设。二是抓好网络平台建设。网络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们对高新科技的兴趣和信心,这是信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确保资金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含量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广西自治区林业局对此高度重视,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以来,仅自治区林业局本级共投入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就达600多万元,主要用于网络开发应用和维护,基层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等。
(四)加强资源共享,节约开发经费
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自治区林业局无法铺设网络专线,各市县林业局也没有条件组建自己的信息中心,无法发展“金字塔”型的常规网络。只好因陋就简,在网络结构上把自治区林业局信息中心设计为整个网络的核心,使之成为全区林业信息网络当中连接任意两个站点之间的桥梁,从而降低了技术门槛,为基层林业单位节省了大笔启动资金,推动了全区林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五)成立信息协会,加强队伍建设
自治区林业局信息技术人才普遍缺乏,许多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对计算机大多是一知半解,要求他们精通使用和管理信息网络是不现实的。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底自治区林业局成立了广西林业信息协会(是广西首家成立信息协会的单位),并以协会为依托,加强对全区林业系统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五、总结
今后一段时期,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是深入发展网络。继续增加网络用户,将网络覆盖面延伸到乡镇林业工作站。二是挖掘信息潜力。网络的价值在于信息量,自治区林业局计划将林业系统专网办成区林业政务信息汇集渠道和业务处理平台。三是丰富应用系统。开发应用公文流转系统,以办公室秘书为总调度跟踪控制文件的流程,详细记录各审批环节的处理意见和办理时效以及经办责任人员。四是推动电子商务。协调信息中心各会员单位集中力量在学术讨论和工作实践中,对主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面规范和推行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全区林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春勇.物联网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3,(18):84-84.
[2] 董鑫,赵博.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4,(15):58-58.
[3] 邵徽敏,王武魁.林农采纳互联网的影响因素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3,(4):58-61.
江泽慧说,中国是一个陆海双构的大国。陆地与海洋的交互作用、人类与海洋的依存关系,奠定了中华海洋文明的物质基础和人文精神。海洋生态文化着力于建构人类社会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系,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21世纪的中国,守护好中国海蓝色国土并走向深海参与国际合作,需要将海洋生态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海洋强国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立足国情、放眼国际、总揽全局、陆海统筹,从更大范围和更宽视野上来谋划海洋经济发展,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资源。
孙书贤表示,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组织撰写《中国海洋生态文化》专著,加强海洋生态文化精品创作推广,有利于挖掘海洋生态文化思想精髓、倡导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和推动构建人海和谐关系,意义十分重大。
彭有冬表示,《中国海洋生态文化》一书全面梳理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的传统智慧,科学分析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内涵丰富,表述全面,阐述科学,可谓我国海洋生态文化研究之集大成,是不可多得的海洋生态文化“百科全书”。
江泽慧和国内海洋生态文化研究领域的4位专家学者周秋麟、韩兴勇、苏文菁、曲金良,代表《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研究撰写团队分别作了题为“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的理念与精髓”的主旨报告,以及“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分布和地理特征”“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的传统智慧”“中国传统海洋生态文化信仰与海洋生态文化艺术”“当代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发展局势和发展战略”等专题报告,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研究成果的主体内容。
[17]科技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科技支撑助推甘肃构筑生态安全屏障[J].甘肃科技,2011(27):38-96.
[18]李星,柴禾.日本林业治山第八个五年计划[J].世界林业研究,1992(3):92.
[19]国家林业局.日本林业[EB/OL].(2015-12-19)[2016-01-19]..
[20]余刚,井文涌.加拿大的绿色计划及其实施进展[J].环境保护,1994(10):43-45.
[21]杨少军.加拿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8(9):29-32.
[22]马建明,许静,等.国外洪水风险图编制综述[J].中国水利2005(17):2-3.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5702
1 引言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中国竹子之乡、贵州省十大林业县(市)。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801km2,总人口3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非农业人口7.3万人。2001年以来,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大力实施退耕还竹工程,现有森林面积214万亩(竹林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0.55%,林地资源和森林空间环境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赤水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地利用率不断提高,取得成效明显增强。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影响,赤水林下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对赤水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开展走访调查,分析了其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建议。
2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013年以来,围绕“十百千”工程目标(即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商品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大力发展“一根草、一只鸡、一根竹”3个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探索林下经济产业扶贫新模式新机制,引导和带动广大林农增产致富。目前,赤水林下经济发展迅速,类型多样,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和森林旅游”4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林下种植包括林菌模式(竹荪、香菇)、林药模式(石斛、天麻);林下养殖包括林禽模式(乌骨鸡)、林畜模式(山羊)、林蜂模式(蜜蜂);林下采集包括林下采摘毛竹春笋和方竹笋;森林旅游包括旅游观光、森林公园及城郊“农家乐”等。其中,石斛和乌骨鸡是赤水林下经济典型代表,竹林是赤水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3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蓉遵高速公路贯通、乡村产业公路建成,赤水解除交通瓶颈制约,围绕示范基地、招商引资、产业调整、成果转化和基础设施,狠抓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建设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龙头企业,对石斛、乌骨鸡、竹笋等优势资源实施精深加工,林下经济发展迎来了春天。
3.1 林下经济取得的成效
3.1.1 思想观念不断转变
赤水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森林旅游等,林地资源不断得以利用。并将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成为促进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实现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的目标,部分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思想观念逐渐转变。
3.1.2 经济产值不断增加
赤水建成原生态石斛种植标准化基地6.3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基地9个,500亩以上基地26个,100亩以上基地51个,年产值达2.4亿元以上;建成10万羽以上乌骨鸡规模养殖场30个,1万羽以上乌骨鸡规模养殖场180个,乌骨鸡养殖小区57个,年出栏500万羽以上,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加收入达2000元以上。
3.1.3 品牌创建意识不断增强
赤水对林下产品商标、品牌创建意识不断增强,2010年石斛茶获国家食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获“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称号;2014年3650亩石斛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2015年获“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等。对提升林下产品知名度、增加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3.2 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3.2.1 林地资源利用率不高
赤水现有森林面积214万亩,竹林面积130万亩(其中,楠竹林51万亩,杂竹林79万亩),发展林下经济面积不到25万亩,不足全市森林面积的12%,绝大部分集体林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笔“潜在财富”得不到体现,对赤水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浪费。
3.2.2 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
赤水缺乏实力雄厚、辐射带动作用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难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局面,部分农户思想观念虽有转变,但真正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农户不多,有的农户还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创业气氛淡薄,加上缺乏正确宣传、引导,农户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不高。
3.2.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发展林下经济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财政对林下经济投入不高,信贷支持和资金补贴力度不够,加上受配套技术、疾病防控、保险、销售等诸多因素制约,没有出台《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意见》等作为政策支撑,部分农户虽然有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但仍处于观望状态。
3.2.4 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市场信息滞后、导向不明、营销渠道狭隘,市场占有率极低。没有形成市场联盟或成立统一收购销售机构,部分农户依旧采取传统到集镇零星销售、在家等待上门收购等销售方式,同一产品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差异,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4 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4.1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认真对照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国竹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建议意见,结合赤水实际制定林下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做到定位准确、布局科学、目标明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使林下经济产业呈现跨越发展。
4.2 政策扶持,创新机制
建议出台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财政预算资金设立林下经济发展基金,采取股权或者项目以奖代补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奖励创建省级、国家级品牌和申请新三板、E板挂牌上市企业;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农业担保公司担保平台作用,扩大涉农信用贷款担保,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等提供担保支持,促进金融供给与农业信贷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4.3 示范带动,集约经营
把培育壮大信天中药、永斛源、国礼公司、仙草公司、奇垦农业、竹乡鸡养殖公司、红赤水生态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种养殖户搞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重点支持“订单农业”,鼓励大户、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带头新建种养殖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更多群众发展林下经济。
4.4 市场联盟,科技引领
成立市场联盟或统一收购销售机构协会,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稳定市场价格。建立完善行业运行统计分析制度、生产基地信息体系制度和行业预警机制。财政投入资金,设立科技发展基金,支持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联盟,合力解决资源保护利用、良种选育、高效种养与加工技术、销售市场等关键共性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5 擦亮品牌,市场竞争
加强旅游宣传与竹、金钗石斛、乌骨鸡品牌深度融合,擦亮“赤水金钗石斛”和“赤水乌骨鸡”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字招牌;建立可查可验可追溯的产品信息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突出品牌创建、申报科技成果及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种养基地年限标牌标识建设,建立可查可验可追溯的产品信息体系,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品牌信誉;着力创新品牌、维护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提高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占有率。
5 结语
林下经济是促进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可以使林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综合利用,增加林业附加值,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赤水林下经济的优势已得到体现和发挥,但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农户积极参与和示范带动,才能使丰富的森林资源释放出更多的生态“红利”,使革命老区群众早日实现兴林富民、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使林下经济变成赤水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
参考文献:
[1]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技,2013(4):389~393.
[2]唐荣逸.贵州省林下经济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5,13(5):76~79.
[3]张莉,顾开军.浅谈如何促进林下经济发展[J].现代园艺,2013(4):6.
[4]王国丽.贵州省赤水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2014(41):267~268.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146-01
1 西安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市土地总面积101.08万hm2,其中林业用地508 389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3%)、有林地面积406 652.5 hm2、疏林地面积6 850.6 hm2、灌木林地面积48 198.5 hm2,活立木总蓄积量3 099.2万m3,全市森林覆盖率44.99%。林业用地中,集体林260 539.5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1.2%,集体林涉及林农168 300户。近年来,全市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六片、八河、十路”等重点绿化工程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尤其是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林权承包到户,广大农民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之路,通过开展林下种植药材、食用菌,林下养蜂、养鸡,开展“森林人家”等活动,发展林下立体经济,增加了家庭收入。一些私营业主和社会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投资林下经济,社会财富不断向林业聚集,林下经济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农民来自林业方面的收入明显增加,林区群众消费能力逐年增强。据统计,全市发展林下立体经济产业基地面积4 966.67 hm2,已建立林下复合经营科技示范点21个、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4个、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12个,辐射带动林下复合种植业经营面积5 266.67 hm2,涉及农户数1.72万户;发展林禽18.84万只,林畜8.6万头,养土蜂3.2万箱,涉及农户数2.56万户;林下产品采集加工1.32万户;发展“森林人家” 1 845户,2015年全市林下立体经济年产值2.23亿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处于盲目无序状态
由于没有对适宜林下经济发展的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对经济植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储量都不甚清楚,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林下资源开发规划,造成林下经济盲目发展,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1]。且目前全市林下经济产业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如林下套种药材、林下种植食用菌以及发展林禽、林畜等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引导,森林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经济效益不高。
2.2 发展规模小,农户参与率低
全市林下经济总体发展规模小,产品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示范点少,辐射带动范围有限,农户参与率低。全市集体林26万hm2,涉及林农16.83万户,而目前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户数57 845户(占全市林农户数的34.4%),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02万hm2,仅占全市集体林总面积的3.94%。
2.3 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短缺
近年来,因新农村建设,林业及相关部门对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林区道路、通信、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条件改善很大,但由于林区农户居住分散,区内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适宜林下种植、养殖作业区基本都在偏远沟道或岭区,道路、用电、用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跟不上发展需求。大多数林下经济合作组织和发展户没有最基本的办公场所和电脑、监测设备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信息不畅、技术短缺等导致生产和市场开拓严重受阻[2]。
2.4 林业产业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有限。国家投资主要用于生态建设,用于产业建设的投资少。近3年来,全市用于扶持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仅690f元。二是西安市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林权抵押贷款等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吸纳社会投资较少,私人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严重受阻。虽然大部分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或投入资金不足,林下经济发展裹足不前,从而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县处于西安市的边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根据全市的农林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市场需求等统筹考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培育特色的原则,科学制定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推广切合西安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类型和模式,对发展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实施分类指导,发展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减少盲目性。并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与相关规划衔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精准扶贫等融合在一起[3]。
3.2 加大支持力度,破除融资瓶颈
一是资金支持。建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示范户和“森林人家”配套设施建设。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舍、灌溉、蜂箱等生产设备给予适当补贴。将扶持资金重点向林地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而财政困难的周至县、户县、蓝田县倾斜。二是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各项奖补、税收优惠等政策,给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形成一定规模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大户给予一次性奖励等措施,调动农户加入合作组织的积极性,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现状。对发展林下经济产品的,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林下经济产业。三是建立农户小额贴息信贷业务。可建立“林权 IC卡”档案,将林权信息、森林资源评估数据与金融系统对接,农民拿着“林权IC卡”就能直接到银行办理小额信用贷款,可免去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评估难、耗时长等问题[4]。
3.3 培育“龙头”企业,树立典型
培育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引导、组织、服务广大林农,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形成更大范围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区域特色林下经济发展壮大,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培育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户,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更多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4 强化品牌建设
突出地区特色,精心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包装成为精品项目,打造名牌产品,加大市场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影响,提高产品知名度。
3.5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依托现有林权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做好政策法律咨询、技术指导、信息等工作。二是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通过资源互补、学术交流等活动,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产量。三是强化林业科技推广单位支农技术指导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农户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张连刚,支玲,王见.林下经济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3(6):562-567.
一、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
2010 年,大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首次提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以指导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设。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热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引领各地全域旅游的发展,至2016年已有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62个,我国旅游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阶段。
全国全域旅游建设发展的浪潮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大量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诠释。吕俊芳认为其体现的是一种现代整体发展观念。全域旅游在概念的界定,李金早认为全域旅游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学者们认为全域旅游具有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特征和“三化”(产品全域化、服务全域化、环境全域化)的思想内涵。
二、扬州市旅游业的发展近况
2013年8月扬州市将旅游产业明确为永久性基本产业,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开始实施旅游服务国际化等战略,扬州市的大旅游的格局初步形成。
2015年底,扬州共有国家等级景区3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27家、省自驾游基地4家。扬州市在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仪征市、高邮市、宝应县、邵伯、瓜洲、7河8岛建设7旅游度假区,建设宋夹城、“七河八岛”、三湾湿地、蜀冈、瓜洲生态、仪征枣林湾、江都仙城、邵伯湖、高邮东湖湿地和宝应湖湿地森林等十大生态中心已经基本形成。
三、扬州市旅游业存在问题
(一)统一的旅游管理体制尚未形成
扬州市全域旅游的建设缺乏统一协调的综合管理部门。全域旅游的建设涉及到的政府部门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农村建设、市场监管、卫生、安检、消防、医疗、金融等诸多部门,但大部分部门现在仍然面临各自为政的状态。对于想实现全域旅游的战略,政府无法从整体上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的机制。
(二)“旅游+”的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
扬州市的旅游产业链有待拉长增粗,扬州市旅游业景区“门票经济”依赖度较高,附属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其次,扬州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有待加强,如旅游+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当前扬州市旅游产品以观光类旅游产品为主,休闲类旅游产品为辅;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够。
(三)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扬州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在不断提高,但是距离全域旅游战略的要求还甚远。首先存在区域分布不均,扬州市市区旅游配套设施趋于完善,乡镇旅游的配套设施差距较大。其次,扬州市公共服务水平较低,需要更新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再次,扬州市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以初具成果,但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相对较弱。
四、扬州市全域旅游战略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协调、统一管理机构
全域旅游的推行需要全局谋划、各部门联动的一个复杂而系统的机制,如果遇到各自为政的局面,全域旅游更是空谈。首先,扬州市要做到多规合一,包含扬州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旅游规划、乡村建设规划、道路建设等多个规划统一,都要考虑到旅游的因素才能达到全域旅游的效果。其次,扬州市要做到联合执法,树立完美形象,如公安局、物价局、卫生局、城管部门等多部门联合执法,防止出现青岛“天价虾”等事件。
(二)积极推进扬州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积极推进全域旅游试点或示范区的建设,起到扬州市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军的作用。建议扬州市选择广陵区为全域旅游示范区。该区建设可以以景区和市区古巷为两个中心点进行建设,满足游客观光和休闲的需求。扬州古巷作为扬州市井文化的重要载体进行发扬,只要在完善该区域的旅游基础设施、修建旅游厕所、通过APP等形式的智慧旅游完善该区域的介绍和相关链接、保留和增加扬州传统工艺的店铺的运营和游客的参与度,区域内统一联合执法,保障该区域内的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和消防安全等。
(三)通过“旅游+”加深产业融合
扬州市旅游产业的链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一、旅游+文化产业,扬州市的文化产业要作为全域旅游产业中的重心进行发展,扬州市的文化产业重点要提高游客的参与度。第二、将旅游+饮食、旅游+中医、旅游+养老等多个产业可以相互融合,选择一些高品质的饭店开展淮扬菜制作课堂,将中医保健和养老结合在一起更能延长游客在扬的滞留时间。第三、旅游+农业,将扬州周围有特色的乡村建设成旅游村、旅游镇等新业态,发展现代农业。
(四)发挥“旅游+互联网”,建设旅游新营销
将旅游与互联网结合,建立扬州市旅游数据大平台,提供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停车等服务。通过智慧旅游可以全面了解扬州。通过网络大数据进行顾客行为分析,促进旅游产品革新,制定个性化的旅游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严峻,生态系统失衡,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的恶化。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进入21世纪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色发展、绿色化一系列的新观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逐步成为和谐发展的新目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人们的需求也由温饱型再想健康型转变,同时随着人口比例的老龄化与身体亚将康状态日渐增长,健康养生问题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和时展热点。
一、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的理解
森林公园是以自然资源环境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是发展养生旅游最佳场所,可以使都市人享受情人沁人心脾的自然空气环境、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健康安全无污染的森林食品、是人得到身心得到双重放松,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状态。
养生首先在于环境,城市的废气污染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天敌。城市居民需要到绿色森林环境中清洗污浊的肺气,到绿色的森林环境中令自己眼界更加宽广,到绿色的森林环境中潮润洗肤。因此森林公园是生态养生的最佳场所。
所谓养生旅游就是保养生命、修身养性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自然健康的环境中放松身心、休闲度假。养生旅游实质是旅游活动与养生资源完美融合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是时展的热点和旅游市场的全新的主流趋势。养生旅游是以生态养生为目的的旅游,所以旅游的六要素应该紧紧结合生态养生旅游的主题来开展进行。应结合避暑、休闲、度假、观光、疗养目标等满足人们的养生旅游需求。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森林公园公园养生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达到修身养性、身心健康的新型旅游方式。森林公园开展养生类旅游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传统的养生文化为基础,中国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的养身健康主题活动。
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体现了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满足后,对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领域的更高追求。
二、国内外森林养生旅游的发展现状
1.国外森林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养身,全世界兴起了养生保健热潮。“森林养生”是一种国际潮流,在国外被称为“森林疗养”或“森林医疗”,同时被誉为世界上没有被人类文明所污染与破坏的最后原生态,也是人类唯一不用人工医疗手段可以进行一定自我康复的“天然医院”。森林养生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发展阶段是1980年,起源于德国为的雏形期。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森林养生的国家。第二个发展阶段是1980年―2000年左右,以美日韩为代表的发展期。美国是最早开展森林B生条件研究的国家,1982年,日本举行了“第一次森林浴大会”并率先提出了将森林浴纳入健康的生活方式。韩国则首先创建了4个自然养生林基地,提出建设自然疗养林的思路。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各国纷纷认识到森林健康养生所带来的经济和健康效益,欧盟于2004年发起了关于林木、森林以及人类健康与福祉的相关研究;2005年起,日本以森林浴场为主,规划建设森林养生基地,到20113年为止,共认证3种类型57处森林养生基地,每年至少有8亿人到基地进行森林浴。同时日本于2007年成立森林医学研究会,对森林环境与人类健康进行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森林康养的内涵。韩国修建4处森林疗养基地和1148公里林道,营建了158处自然休养林和173处森林浴场,拥有了比较完善的森林疗养服务人员资格认证体系、森林疗养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和森林疗养基地标准。
2.我国森林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对养生旅游的理论研究尚属初步阶段。随着近几年森林公园旅游的快速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发展更加备受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森林养生旅游在我国还处于新兴业态。对森林利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还仅仅停留在观景、游山玩水的初级状态。森林养生旅游与森林旅游最大的区别是在一个“养”字上,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养生旅游的内涵、养生旅游资源、森林养生旅游资源、以及部分森林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杜绝走马观花的旅行模式。
21世纪初南宁中医药养生旅游,广西将规划构建六片区发展格局。首先,根据广西中医药资源和养生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交通条件和空间地域,构建桂西北、桂西南、桂东北、桂中、北部湾、桂东广西中医药养生旅游六片区发展格局。其中桂西北、桂东北、桂中、桂东构建养生旅游片区,桂西南、北部湾构建中医药养生旅游片区。
三亚保健旅游的开展,三亚这个“天然氧吧”中,负离子的含量很高,是北京的一百倍,这些负离子对身体健康好处特多。专家认为,这个“天然氧吧”中的无比新鲜的空气有促进血液循环,大大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良好功效。比较发现,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和肺心病等严重威胁老人生命的主要疾病,在海南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其他地方。另外,海南空气透明度好,降尘少,粉尘浓度低,所以紫外线很强。众所周知,紫外线是杀菌的重要良方,紫外线密集的“地毯式搜捕”使得这里的很多病毒都无处藏身。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将抗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可以整合当地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该《意见》未森林资源发展森林养生旅游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国家林业局也正积极探索森林旅游与健康运动的结合点,如在林区开展马拉松、徒步穿越、极限运动等。此外还将大力引导生态露营地和智慧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森林旅游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已确定了第一批全国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基地建设试点单位。
三、我国大力发展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的动机
1.森林公园养生的资源优势
随着近几年森林公园的旅游的迅速发展,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森林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不得作用不仅只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等。研究证明,森林中具有丰富的植物、高浓度的空气负氧离子、良好的森林气候。而且空气细菌含量极低,噪音污染和灰尘污染少等,是生态养生的理想场所。
2.社会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健康人仅占人群总数的5%,被确诊患有各种疾病的,占人群总数的20%,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约占人群总数的75%。健康是人体功能的正常状态,亚健康和疾病都是非正常状态。人体多种功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健康状态可以转化为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反之,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经过适时地康复干预,也可以转化为健康状态。如果我们抓住疾病这个演变过程,在发病前就适时地采取康复干预措施,消除病因或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就可使亚健康状态发生“逆转”,向着健康状态转化。因此创造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放松自我、适当锻炼、科学保健、提高免疫力等,是消除和预防亚将康和疾病的最佳手段。而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3.养生文化历史悠久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四、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一味复制其他国家的模式
我国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时间较短,属于新兴产业。其他西方国家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已经相当成熟,基础建设也比较完善。为此一些专家呢提出向西方国家学习,加快我国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建设步伐。但这种照搬模式,没有结合我国国情,使得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生态功能不能更好的体现。既不利于我国森林公园养生旅游的发展,尤其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2.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大部分森林公园的养生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认为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仅仅是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山、水、空气,导致养生旅游产品仍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忽视了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很多景区由于投入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所需的大量资金。造成深层次旅游产品的缺乏,养生旅游的产品单一。有些地方森林公园过度追求高端医疗养生建设,忽视了养生旅游的体验属性,这样既加大了投资风险,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森林公园的开发经营者缺乏合作意识,与相邻的其他行业和景区之间缺乏协作精神,难以形成功能互补的群体效应,养身旅游产品开发的规模和种类都难以更好的实现。
3.养生旅游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够
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品牌开发欠佳。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大的现在,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者更加要求旅游项目参与性,娱乐性。因此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方向应着眼于现有的资源,尽量走多样化、精品化路线,但要保留民族性、自然性。
五、森林公园养生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办法
1.尊重森林公园发展规律
森林公园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森林公园发展持续性。
2.深入发掘森林公园养生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养生旅游品牌
品牌是旅游业的名片,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养生文化旅游品牌,使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结合宗教养生文化旅游、医疗旅游和养生体验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培育,深度融合养生文化创意,充分体现养生文化之魂。重点打造养生文化节庆活动品牌,按照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要求。
3.大力打造精品养生旅游景区,提升景区文化旅游档次
近两年来,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显著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转化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林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报成功,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的认定。二是林业知识产权转化成效比往年有了明显提升。三是与企业构建合作联盟,显著提升知识产权转化成效。在取得明显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文中将会进行重点分析。
二、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分析
林业知识产权包括了科研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科研项目最终成果(理论研究创新工作、技术发明等)和科研工作记录。在林业科研工作中,涉及的研究内容多样,研究周期长,部分工作人员不能及时移交科研工作中的各项资料,更有甚者私藏或者占有科技成果,造成档案管理工作不完整、不成套,严重影响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时效性强、内容完整等优势,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数科研单位都在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保护中应用了档案管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水平。
三、在林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应用档案管理
(一)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意识。保护国家和单位的知识产权,必须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强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使广大科技人员转变观念,清除疑虑,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找准自己的位置,共同保护国家和单位的知识产权不被流失和侵犯。科技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档案意识,遵守《档案法》的规定,将科技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按规定定期移交给单位档案部门进行处理,由档案人员根据国家规定的“档案工作标准”整理归档,有统一、科学的编号,有良好的保管条件,才能保证这些科技文件、材料的安全、完整,并方便查考,体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也将更有利于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不被侵犯。
(二)实行知识产权档案管理责任制。科研成果是广大科技人员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应该享有这些成果的支配。科技档案是这些科技活动的一部分,在科技档案管理中,推荐实行档案管理责任制,每一项林业知识产权都应该设立课题负责人,负责人对于档案归档、保密、使用等全权负责,确定保密期限和密级,主持对材料简介的描述等,真正掌握林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主动权。全体参与人员享有知识产权的优先使用权,其他人和外单位人员在参考和借阅改档案之前应经过负责人的审批。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不得拍照和复印、更不能毁坏和修改档案,最大程度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在林业科技活动中,因其专业性强、项目连续性强,档案管理需要对科研活动中的所有纸质及电子材料进行整理,在原材料的归档中保持其完整性。通过林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应用档案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档案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服务中提升质量。
(三)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各林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门的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同时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政府部门最近规定和档案管理最新研究成果,提升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水平。地市级林业科研档案管理科室应在国家和政府有关制度规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最后,应重视在管理工作中应用奖惩机制和保障机制,既要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又要重视科技成果的利用和转化。
近几十年来,我国家具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什么都是初始阶段到高速增长的现代,这期间一直以扩张生产的形式发展。随着市场需求增大、经济环境变化,我国家具和室内装饰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将以综合利益为基础,在增强质量的基础上,对其适当增长。因此,必须依赖专业独特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行业素质,强化产业配置,在科学的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保障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将环保和低能耗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
一、我国家具与装饰行业发展现状
(一)家具行业
1、工业转变与发展
随着板式家具与工业化技术的引进,近年来,我国家具产业逐渐从手工业演变成以机械化加工为主,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的大规模产业,并且正向现代家具过度。随着家具生产水平以及生产质量的快速增长,家具行业逐渐成为经济效益良好、门类齐全、就业广泛的产业,同时这也是适应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国民产品出口的过程。
从生产、出口发展速度来看,近年来,我国家具产业增长速度超过20%,出口始终在3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与出口大国,产品遍布世界全球以及各个地区,2008年我国总产值已经超过6000亿元,出口额接近300亿美元,在20年的时间里,我国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美国实行木制家具反倾销案以后,我国对家具出口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同时木家具市场和出口增幅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表一、所示)。
表一 我国家具出口以及产值状况
2、特色区域以及产业集群
近年来,随着我国家具产业的快速发展,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块状经济形成,并且在发展格局中占有良好的空间优势。另外,以区域性经济形成的家具逐渐创造出特有的商贸区域和生产基地。典型的家具产业区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工业基地、环渤海以及川陕西部等。在中国家具协会以及工业协会授予的特色区域以及制造产地中,构造了拥有地方特征的产业格局,从而为促进区域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推动经济发展、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3、材料应用逐渐多元化
由于资源匮乏、审美观念以及消费理念影响,在室内装饰以及现代家具选用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原来只靠天然木材发展到人造板、塑料、金属、玻璃、纺织品、皮革多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在这过程中,人造板作为主要的材料,通过国内人工木材、剩余物加工、农作物秸秆等制造出来,同时也是经济循环的体现。目前,我国的人造板已经占到全球人造板的60%,它不仅带动了林产工业和人工林资源,同时推动了当今生态环境的改善。当前我国家具产业,具有污染少、能耗低、治理简单等特征。
(二)室内装饰
室内装饰作为我国的新型行业,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装饰产业基本上每年都能以30%或者以上的增长速度增长。自2005年,家居业首次超过一万亿元大关后,逐渐超过汽车行业(如表二、所示)。目前我国装饰行业从业人员已经在2000万人左右,在众多的企业经营中,95%以上的企业仍然属于民营企业。
表二 我国室内装饰与建筑行业总产值情况
二、我国家具与室内装饰技术瓶颈以及科技需求
(一)我国家具行业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室内装饰和家具行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建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室内装饰、家具行业属于轻工业、林业、建筑业等不同类型的行业领域,在行业研究中,几乎没有任何投入,所以只能依靠国外先进技术和科企技术。
1、国外先进技术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加工设备,让家具业快速和国际接轨,同时人造板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进程,成为木质家具的主流。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东南亚国家与港澳台地区家具行业逐渐向大陆转移,这种贴牌制造的方式大大促进了我国家具行业管理水平以及技术水准。目前,欧美国家的家具业也逐渐向我国转移,对我国家具业整体水平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2、国内技术开发
为了促进家具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家具企业采用适合自身条件的技术进行生产,如:深圳的家具生产厂,通过国产设备,在改进施工工艺的同时,家具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我国塑料、金属、软体家具制造装备也逐步实现了半自动化、机械化以及自动化,产量大幅度增加。在家具产业积极吸收新型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设置新的信息咨询、顾问服务,在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和改善。
(二)技术瓶颈
在OEM生产以及先进设备引用的过程中,我国室内装饰和家具行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也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例如:设计薄弱、材料利用率低、技术落后、管理方式粗放、质量不高、附加值低、节能减排、环保指标重视力度不够等。在现代化设计方法中,设计理论、技术方法作为完善家具行业应用的重要方面,目前很多家具设计仍然局限于家具艺术、风格、文化以及艺术层面,从而对现代家具设计体系、操作性以及创新思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木材作为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资源,是家具行业的主要对象。由于我国木材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硬阔叶林紧缺,所以必须加大木材资源综合、高效、符合、集成管理程度;通过各种物理方法或者改性措施,让木材充分发挥作用。
(三)科技需求
为了促进室内装饰和家具装饰行业快速发展,逐步向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转变,在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必须以更高的附加值以及技术类型进行转变。在现代化技术理论中,必须立足于室内装饰和家具制品工业化发展与行业需求,保障工艺和造型、技术和艺术、功能和装饰、工程和材料、工业化和个性化统一工作。
在原材料利用技术中,根据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要求,对现有资源进行综合引用,促进针叶林和人工林家具和室内装饰制品增值开发。同时,还必须根据室内装饰、家具行业提升与改造过程,必须加大室内装饰和家具的数字化和计算机设计进程;通过现有加工技术以及工艺集成,对数控以及计算机进行改造;通过重视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提高传统制造业工作进程的同时,保障机械化运作情况。
最后,在绿色产品制造、设计以及技术评价中,必须根据室内装饰与家具产品的绿色环保要求,重点抓住室内装饰和家具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过程。在供应链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保障企业资源管理和外部资源协调力度,让环境资源和需求保护能有机协调。
结束语:
家具和室内装饰行业作为和居民生活、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产业,对林业加工、工业信息化以及向沿海地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立足于设计、环境、资源、制造、减排、节能、降耗为重点,以我国家具行业发展现状、技术瓶颈等具体情况,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过程。
参考文献:
[1]吴智慧,徐伟,牛广霞等.我国家具与室内装饰行业的现状与科技需求[J].木材工业,2009,23(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