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的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4-03-04 14:48: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实践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实践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47―04

引言

虽然教育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价值取向,但长期以来,教育技术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处方理论[1],这种观点导致了教育技术实践的教条主义倾向,在这种机械的教育技术实践观指导下,教育技术人员不再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技术理论来解决教学问题,而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这说明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缺乏合适的方法论,教育技术发展几十年的经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忽视方法论和对理论估计不足,会把实践引向死胡同[2]。

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是在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教育技术的实践不断发展,是人们认识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技术实践的一般方式、方法的理论体系,由教育技术实践的哲学方法论、教育技术实践的一般方法论和教育技术实践的专门方法论构成。

一 教育技术实践的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是支配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方法,是方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其他方法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正确地认识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技术实践,创立教育技术自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指导。

1教育技术实践的唯物辩证法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实践,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包括种族的繁衍和使初生婴儿进入社会的教育[3],在这里我们撇开种族的繁衍,将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看作是为了使人获得生存、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包括教育、学习和劳动实践[4],其关系如图1:

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5]。怎样生产就涉及到技术问题,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来说亦存在技术问题,教育技术就是提高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绩效的技术[4],包括实体性因素(教学工具、教学机器和设备)、智能性因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协调性因素(管理、工艺、流程等)。

人类自身再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不可分割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推动着人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人类自身再生产又要受到特定时代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受到特定时代人类自身生产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它们都属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在生产当中,科学的渗透是通过技术进行的,技术不仅是劳动者的技艺、技巧、技能,更是把科学应用到生产中的手段和中介,技术对生产和科学具有促进作用,生产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场所,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只有在生产中才能表现出来[6]。教育技术是连接人类自身再生产(教育、学习和劳动)与揭示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学习理论、行为科学、脑科学等)的桥梁。教育技术对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相关学科具有促进作用,人类自身再生产是教育技术的应用场所。教育学、学习理论、行为科学、脑科学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技术则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实践,寻求合适的技术以提高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效率和效果[4]。其关系如图2:

在教育技术实践中,以教学工具和教学机器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最容易被公众感知,也成为某些专业者的最爱,导致了某些重硬轻软、片面追求设备的高档化的现象。智能性要素中既包含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总结和应用的经验、技能等主观性的技术要素,更包含以技术知识和技术理论为特征的知识形态技术要素,包括视听教学理论、传播教学理论、教学媒体理论、教学系统方法理论及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育信息处理理论、绩效技术等是智能性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具有主导性的要素。而智能性要素并非像实体形态的要素那样是有形的,具有抽象性的,尽管具有方法论意义,但容易被人忽视。协调性要素是联系智能性要素和实体性要素的桥梁,它将智能性要素渗透到实体性要素中,将实体性要素用活用好。

教育技术实践的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教育技术和相关科学与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教育技术实践对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及相关科学的推动作用和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对相关科学、教育技术的根源作用。[7]

2教育技术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唯物史观。恩格斯不仅充分肯定了人类自身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将其与物质资料的生产联系在一起,共同看作是唯物史观的基础,看作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活动是人类历史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一方面技术的产生和进步,首先在于经济的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于社会条件的形成和满足。另一方面,技术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采用机器系统而引发的技术革命,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革命。

对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学术界基本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的历史和教育的历史一样久远。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技术发端于上个世纪初叶的视觉教育运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结果。前者是从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角度来认识,后者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的角度进行认识。从人出发,从社会出发,是马克思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方法,从人出发去认识和理解技术,从技术(工业)出发来理解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基础和原则。因此我们必须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实践中去理解教育技术,历史事实证明,人类学习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技术的重大变革。

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里程碑,而且引发了学习方式的两次质变,催生了古代和近代的学校教育,最终使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而成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虽然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这些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自身再生产的方式,然而对于教育技术的专门研究和实践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技术的实践还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教育技术实践从自发到自觉地转变始于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美国教育技术著名专家伊利[8]认为,教育技术的形成过程存在三条线索,一条是从早期的视觉教学发展到视听教学,之后是从关注物(媒体)转到关注过程的视听传播研究;一条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机器――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到现今广泛研究的个别化教学系统;还有一条是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教育科学的影响。这三者的起源不同,但逐渐融为一体,使教育技术由视听教学领域扩展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使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也必将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智慧将会创造出与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相适应的一整套全新、高效的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教育技术是在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促进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而且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受到特定时代物质生产水平和人类自身生产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人类自身再生产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地应用转变过程。[7]

二 教育技术实践的一般方法――系统论

系统科学把事物看作系统,从系统结构和功能、系统的演化研究学科(从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到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性规律,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基础[9]。

虽然教育技术领域一直声称是以系统论作为其方法论基础,但在过去一直偏重控制论和统计物理的方法,沿用的是早期系统论处理简单系统的所谓分析¬――重构方法,居主导地位的是分析、分解、还原。但是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是较之其他社会生产活动更为复杂的生产活动,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同时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主体和对象是有极大主动性的人,生产过程既存在他组织也存在自组织。教育就主要是按他组织的方式进行,而学习和劳动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来说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所以教育技术的实践不能再仅仅按照他组织理论进行,更要遵循自组织系统的规律,为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在创造提供合适的技术。对于教育技术实践的系统方法来说仅仅靠分析――重构方法日益显得不够用了,还必须用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综合集成方法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方法,将还原论和整体论、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

同时,教育技术实践领域一直采用的系统工程方法依然有效,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工程方法。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的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式、英国的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模式[8]。三维结构主要适用于解决良性结构的硬系统,教育技术实践领域以前采用的系统工程方法主要是这种模型的具体化。如前所述,人类自身再生产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存在大量的不良结构问题,而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对解决不良结构的软系统有效,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方法的核心不是寻求“最优化”,而是“调查、比较”或者说是“学习”,从模型和现状比较中,学习改善现存系统的途径。

教育技术实践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我们要密切关注复杂性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改造我们的方法论体系,正确指导实践,使得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具有研究方法强调整体性,技术应用强调综合性,管理决策强调科学性等特点。教育技术实践的三维结构模型[10]如图3。

三 教育技术实践的专门方法论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或领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就被期待能改变传统的“言语主义”的教学方式这种忽视语言符号与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联系的方法,形成了媒体论的教育技术观,在其后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观念经历了“手段”观――“过程”观――“系统”观。“系统”观的形成,标志着教育技术由具体的物质技术和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上升到关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原则上来,教育技术学成为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在学科发展的几十年中,不断吸收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系统论和技术学的理论成果,形成了自己的专门的方法论――教学系统设计和教育信息处理。

1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把教学视为一个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为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研究可控制的,少数的要素,尽可能地控制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要素,根据少数的要素之间产生的关系,来说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在教学实施之前对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效的设计,系统的中心工作是努力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是科学技术所采用的常规方法,这种过分强调“物理”、“事理”的方法论取向,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认识到传统教学设计的局限,充分关注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技术领域亦利用系统方法论的新成果¬¬――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来革新教学设计方法论。Jonassen、Dowling、You等学者提出了教学设计过程充满了混沌性,并对混沌在教学设计中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我国学者刘毓敏[10]也提出了“混沌基本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是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巴纳斯提出了宏观教学设计论,宏观教学设计论的系统方法模型强调非线性和动态性,强调协调与综合,设计者、教师、教学对象和其他与系统设计有关的人员应共同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我国学者李芒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成果实时地被应用到实践之中,教学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把教学引向深入,学生和教师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关系中进行教学设计的思想。

2 教育信息处理

人类自身再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能量的转换过程,它是一个信息的选择、传递与接受的过程,教育技术实践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教育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系统的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信息传递与处理过程来实现的。教育信息处理是用信息论的思想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处理的方法。

教育系统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信息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对于这样的信息如何去表示,如何去编码,是教育信息分析、处理应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目前对教育信息的表示主要一是根据教育现象的特点,对该现象赋以一定的数量,称之为数量化,然后根据教育信息数量化的不同方法、不同特点对信息进行统计处理。二是对教育信息进行结构化表示,用矩阵、时间系列和图(包括有向图和无向图)对教育信息进行结构化。对教育信息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信息理论作为指导,通过信息量的计算,可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研究;利用系统科学中有关定性系统的分析方法,以图作为工具,对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可对教育中的模糊信息进行处理;使用不同的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不同的数量化的教育信息进行处理。

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数学的发展使信息处理技术获得极大提高,但迄今尚未建立可以同信息传输理论相媲美的信息处理理论,教育信息处理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用于教育技术的实践和研究,一方面由于其基础理论的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尽管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信息处理的方法对教育技术的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性,但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果不多。

四 小结

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再创造,包括教育、学习和劳动等领域,它追寻用合适的技术提高人类自生再生产和再创造的绩效。其方法论体系包括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哲学方法主要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般方法是系统科学中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专门方法是教学系统设计和教育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于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教育技术实践方法论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同时由于其解决的是教育技术实践问题因此其方法论具有应用性,解决其实践问题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因此具有整体性。其方法论具有多元性、层次性、整体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Gary J.Angl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5.

[2] П.P.阿图托夫等主编,赵维贤等译.教育科学发展的方法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3] 桑新民,陈建强等.教育哲学对话[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朱鄂桂,赵呈领.提高人类自身再生产绩效的技术――我们的教育技术观[J].电化教育研究, 2007(12):13-16.

[5] 刘进田.哲学原理讲稿[DB/OL].

[6] 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 朱鄂桂.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 Donald Ely. 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irty years 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1999, 30(4):305-310.

篇2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为了响应国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必须在音乐教学中重视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学生音乐水平的影响,并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一、艺术实践教学方法

艺术实践通常应用于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是指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在大众面前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在艺术实践教学中,需要学生对专业音乐知识进行细致的学习和了解后,才能在舞台上进行相应的艺术表演。艺术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演奏、演唱等方面的音乐技巧,但是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因为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但是艺术实践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的音乐水平还对学生其他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应该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该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考虑。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采用艺术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中音乐在教学中采用艺术实践的方式,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在音乐教学理念上也发生重大的改变。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能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能加强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记忆

传统的音乐教学不重视实践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艺术实践教学,学生在加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能对相关音乐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通过艺术实践,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记忆。

2.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可以对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有更深刻的了解,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艺术实践中的竞争与合作,也能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音乐本身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所以,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也能提高学生的情操,所以,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在以后的工作中,确立为国家奉献的目标。

三、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

1.转变对高中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教学的认识

原有的学校的领导、老师及学生和家长忽视了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导致各方在具体的音乐艺术实践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课程安排、教学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出现问题。为了使艺术实践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需要转变原有对艺术实践教学的认识。学校领导应该加大对艺术实践教学的投入,在教学安排上给予艺术实践教学更多的时间,因为在艺术实践教学中需要用到表演道具和表演场所,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充裕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实践表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艺术实践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学生对艺术实践的认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2.丰富艺术教学的形式

在平时的音乐艺术实践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的机会,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校园演出、社会演出等活动来丰富艺术实践教学的形式,使艺术实践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自信心,多积累艺术实践的经验,提高艺术实践的水平。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想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中采取可行的艺术实践教学方法,明白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要求逐渐提高。为此大部分高职院校艺术专业都将艺术实践作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中的音乐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开展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

艺术实践的有效展开不仅有助于全面提升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高职音乐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艺术实践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水平。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中所学习音乐理论、音乐技巧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到自身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出一个更加全面的评价,从而不断的去改善不足,不断提高音乐专业水平。同时,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舞台感,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舞台风格,实现自身舞台形象的塑造与完善;其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很多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弱,艺术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和表现能力,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素养得到有效的积累与丰富,在就业中占据更加明显的优势;其三,艺术实践活动的展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就业者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丰富的兴趣爱好。艺术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音乐舞台的价值和魅力,使学生发自心底的热爱音乐,激烈学生勇于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去奋斗,为音乐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艺术实践,学生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市场的发展形势,从而提高竞争意识,在压力下更积极的进行音乐创作。另外,学校展开的艺术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其次对于高职院校自身而言,艺术实践课程的展开,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缩小与专业音乐院校之间存在的差距。艺术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促进学校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之前的联系,为学生争取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实践可能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从而提高音乐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开展艺术实践的有效措施

艺术实践活动可能会涉及到校外表演等内容,因此学生的安全和日常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艺术实践活动的讨论与规划,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计划。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艺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对于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是对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方面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而展开艺术实践活动。在保证学生充分掌握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的基础上,才能够展开艺术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可能可能对艺术实践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和不安的情绪,为此,教学管理人员与学校宣传部需要对音乐艺术实践展开良好的宣传,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艺术实践活动最好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每一组都有组长方便随时与学校、与教师取得联系,汇报生活和学习中的情况,教师可根据这些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目前随着高职院校艺术时间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实践已经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教师需要合理安排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任务,在不同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巩固基础的音乐知识理论和音乐技巧尤为重要。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品质。每一次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都需要对整体活动的结果进行汇总和评价,分析其中的长处和不足,提高下一次艺术实践活动的水平。

高职院校的艺术实践活动主要分为校内艺术实践和校外艺术实践。为了不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展开校内艺术实践活动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为此,学校方面应该充分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各种音乐表演比赛,音乐汇报演出等,鼓励学生转型组织一些音乐会、综合类艺术表演等。同时,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见与其他学校联合举办的大学生音乐艺术节、音乐专业学生汇报演出等。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学校也需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的参加义务演出、音乐义务教育等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或者组织学生展开不同主题的音乐艺术民间调研活动,让学生了解到音乐艺术发展的脉络,从更多的方面了解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从多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开展艺术实践的措施展开了分析,以期与相关教学人员共勉,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睿.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3,(05).

[2]张蓉.一场歌剧排演引发的“蝴蝶效应”――美国爱荷华大学音乐学院学生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一瞥[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3]刘瑶.艺术实践在培养高校声乐表演人才中的重要性[J].时代文学,2012,(11).

篇4

职技高师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的任务,其培养目标要求在遵循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凸显其为职业教育服务的专业性和职业技能性。而“‘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是综合运用诸多学科培养师范生的口语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必修课。”[1]。

据调查,从目前职技高师“教师口语”的教学方法来看,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教师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指导学生的训练;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课时的压缩,多数技能训练无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媒介使用少,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等。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训练,在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提高职技高师生口语技能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训练的热情,创设情境教学法

“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训练课。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使之完成角色转换,激发他们口语交流的热情,从而提高口语训练的效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首先,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我们认为真实的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够进入情感的氛围,体验到话语蕴含的丰富内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一旦脱离生活原型,往往就会概念化、抽象化,学生只能对知识进行肤浅的理解,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其次,情境的创设要围绕学习目标。“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 [2]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服务,“教师口语”的情境创设可以围绕三大内容展开,在“普通话训练”中可以创设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的情境,“以测促训”让学生结合测试去练习普通话的发音;也可以结合职校各专业的特点,创设与专业相关的对话情境如旅游专业导游与游客的对话情境等来训练难点声母、韵母、语流音变等。在“一般口语训练” 中可以创设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等情境, 参加训练的学生分别充当的是朗诵者、演讲者、辩手及听众、评委。在“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中教学口语情境可以创设模拟职校课堂教学情境来训练教学导入语、小结语、讲授语、提问语等;教育口语情境可创设群体讲话情境如日常活动中的群体讲话情境和处理偶发事件的群体讲话情境、个别谈话情境如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教育口语情境和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教育口语情境等,如创设家长会场的情境,作为教师在家长会上需要与不同的学生家长进行对话,具体假设学习成绩优秀、一般、很差的三个学生的家长。如此情境真实,学生需要联系学过的理论与三位家长进行对话。教师在学生模拟活动结束时需要组织有针对性的点评,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强化对生活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教师口语素养。

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拓展训练的机会,开展小组合作法

传统的职技高师“教师口语”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加之课时的限制,多数技能训练无法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法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师口语”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训练。小组训练的好处在于在一个小组范围内,每个学生既可以得到自己实训的机会,又可以得到了点评他人实训的机会,不仅有助于提高职技高师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指导他人运用口语的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将训练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进行预习,以便对训练的内容有所掌握和了解,必要时教师还需要提供一定的语言材料;其次教师在安排小组训练任务时还需要考虑到训练内容的难易度,让学生能展开相应的训练;再次,教师下达训练任务时对训练的要点、要领及技巧的讲解要求简洁、明晰。至于小组的划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性别、语音面貌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促进小组各成员的互补;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随机分组,促使学生与更多同学合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喜好等自行组合,增强自由和谐的合作氛围。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认为每个小组人员8人比较合适,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长,组织点评讨论。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来回穿梭于各小组之间,结合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指导,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训练结束,学生活动的优缺点留给学生自己去评点,保证每个同学都发言。学生在相互评点中既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优化自己的教师职业口语素养,又能培养学生仔细聆听的习惯,在聆听中懂得尊重别人,从而提高学生敏锐地把握语言信息的能力。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法有效拓展课堂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训练中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在合作中体会到了互助、互学的好处。

三、增强训练的效果,采用示范教学法

示范法认为“有些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 在“教师口语”教学中,不少学生普通话受方言的干扰,鼻音n和边音l,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前鼻音-n和后鼻音-ng等发音混淆,教师讲完这些难点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后让学生直接去训练,效果往往不佳。这时教师的示范发音包括正确的发音示范和错误的发音示范就十分必要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教师的发音示范,找出自身发音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应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使之明确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不断尝试,再反复训练,效果就会明显。

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口语技能操作要点,我们需要对每一种口语技能提供示范。示范教学不局限于普通话、朗读、演讲、导入语、讲授语、态势语等的分解示范,还包括教师课堂教学上语音的准确规范、讲授过程的精彩生动、教态的自然大方,组织学生训练的有序,评价学生实践的到位的整体示范。当然,示范的主体也不仅仅限于教师,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安排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示范演讲、示范点评;或者借助典型、有代表性,能准确展现口语表达的技能的现代多媒体音像资料来示范教学,从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口语技能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总的来说,好的示范能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跃跃欲试,为搞好教师口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示范应在理论讲解或技能要求说明后及时进行,以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有助于学生对口语技能的感知、并且积极进行能力的迁移。

四、延伸教学的时空,借助多媒体教学法

“教师口语”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交际口语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等教学内容,教学仅仅依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课堂讲解是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既可以综合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实现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教师教育教学口语的不足,学生通过观看专家的示范,接受更专业的指导;还可以弥补课时的不足,丰富课堂信息量,并能向课外有效延伸。

如“普通话训练”中关于普通话中的难点声母、韵母,轻声、儿化等可借助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反复去听,认真学习规范的发音,避免出现语音语调上的错误和缺陷。“一般交际口语训练”中的朗读、演讲、论辩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名家朗读、好的演讲、辩论等教学影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中,如主要教学口语技能训练就有导入语、小结语、讲授语、提问语、评价语、应变语等;教育口语训练就有对不同性格学生的教育谈话、对家长的谈话、处理突发事件的谈话等。如此丰富的口语技能训练,光靠老师去讲解训练特点、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借助相关的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实况,积极去体会正确的口语表达方式、词语应用、体态语等,从而掌握技能的要领。

当然,选择教学影像资料除了好的资源,也可以呈现反面的资源,如不准确的发音、不规范的用词、不得体的体态语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获得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师口语”多媒体教学,在提供丰富、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的同时还可以设置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虚拟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多层级的“教师口语”教学体系,上传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学习和训练的资源,同时借助多媒体多功能的有效整合和运用,便于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为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增强了教师教的延伸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

五、凸显训练的优缺点,运用微格教学法

篇5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方法 实践 创新

大学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可惜的体育锻炼过程。在这个个过程中,只有当教与学的方法互相协调、配合恰当时,才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一、当前大学体育课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分析

许多大学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方法上仍停留在以传授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方式方法上。这也是有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在对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感到不适应的原因。分析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注重形式,实效不佳。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及示范课,为了体现全新的教学,把在平时体育课上很难见到的高、尖、精的道具搬到体育课中,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实效欠佳。在教学实际中采用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正确的,对教改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课的形式,而不注重课的实效。

(二)偏重技能、轻视能力。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中,教师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过分苛求动作的细节,而忽略了学生的基本运动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导致了体育教育成为“为技术而学”的教育。教师在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没有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等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了抑制。

二、大学体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多年来,大学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完善大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能提升学生的顽强意志

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压力,并且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变化教学方法能有效的磨练和提升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能升华学生的个性特点

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就考虑了个体差异的存在,根据学生体育认识水平、兴趣爱好、体育基层、学习接受能力、性格特点等,来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向导、动力和保证,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体育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调节大脑中枢神经,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

作为担当育人重任的体育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去研究体育教学方法。经过研究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下:

(一)多媒体教学方法

在大学体育课中加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作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一个篮球中灌篮动作的分解动作示范,体育老师不可能用慢动作一点一点完成。但是在计算机里就可以把这些复杂动作简单化,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规格难度的技术示范和分解示范,甚至还可以把学生的动作技术采集到计算机里进行技术比较,纠正和改进学生的不规范动作。

(二)开放式教学方法

“开放式”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不是简单的指在体育课上给学生设置自由练习的时间或者让学生自己摸索着练。而是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所构建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组织方式。在体育学习中让学生大胆的去切身体验和探究,只有这样,才是在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

(三)合作竞争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搭建平台。使学生在群里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评价他人。通过培养学生永远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能力,学生具备了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从而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善于合作并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德育情感教学方法

结合我国优秀运动员争创世界佳绩的事迹,激发学生积极参加锻炼、长大后为祖国争光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要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来认识到体育的价值,而丰富的体育教学方法正是我们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所应采取的重要手段。大学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当今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同时也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地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文运,马国强,于剑锋,林萍.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

[2] 武文宇.在在教学中创新在生活中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研究.2005.

篇6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不仅让学生获取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迅速、正确的获取相关的教育理论信息,能在一定的正确的教育观的指导下,依照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在分析和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将目标转换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能组织实施和分析评价。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其目标。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

我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的遨游。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我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如: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雪化成了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回答,可居然得了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成了水”。我根据这一案例启发学生,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该怎么回答?自由讨论。总结:可以回答:“小朋友说得太棒了,雪化了变成了春天,春天多美呀!小朋友还可以想一想,如果把雪放在手心里会变成什么”?(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按标准答案回答,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就被扼杀了;如果按咱们同学的回答,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就被激发了;一个激发、一个扼杀,差别有多大?

二、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幼儿园活动案例的呈现、点拨、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讲解本课程包含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象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他们不只是单纯接受知识,而是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促使他们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从“做”中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学生自己获取的任何知识,她自己解决的任何问题,因为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做到的,所以比其他任何方法得到的知识更为扎实牢靠。”他特别指出:“过去被看成无目的举动、游戏、调皮捣蛋那些事,现在看来是获得以后知识的基础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进一步提出“从做中学”的主张,他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不能令人难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学生应该经由做事来学习,从做中学习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则进一步指明了做与学的关系,他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A、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B、学习者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C、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实践任务,提供设计案例和研究工具,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形成设计作品。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四、合作式学习

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协商合作,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分享,学会碰撞,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自信,学会成长;让学习者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五、学会资源利用

篇7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引领作用,是对教学目的的一种陈述。同样,本科会计的教学活动也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引领。会计教学活动应当以实际操作为主,并结合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税务筹划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实际操作技能。会计是一门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课程,实践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加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会计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下的分支,其专业知识不仅仅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等专业知识,还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投资学等与企业管理相关联的学科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系统知识也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而实际操作技能就是学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整体来看,会计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理论知识部分、技能要求以及实践应用三个方面。

(一)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部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的经济法律环境以及各种企业组织形式,并通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记账方法以及各种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并且能够将信息技术与会计紧密结合起来[1]。总之,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应该形成完整的会计理论知识体系。

(二)技能要求

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巧,提高逻辑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另外,我国的会计法律也在不断更新完善,这也要求学生能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会计法律环境。

(三)实践应用能力

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各种与会计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和公司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最终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本科会计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我国的会计教学多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下,教学活动与实践相脱节。课堂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则在台下听,这种模式中老师仅仅在向学生传输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中的要点,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了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也在不断下降,步入社会后难以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另外,多媒体等科技并没有进入教学课堂,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会计教学工具,课堂中的讲授多枯燥无味,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堂中缺乏经典案例

在当前的本科会计课堂中,老师往往只重视课本上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课本之外的内容的拓展。这种方法虽然不会偏离会计教学的整体方向,但是学生缺乏对新的会计案例的了解,对于相关的会计法律也不了解。长期下去,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更会失去对职业规划的方向。一旦走出校门,学生会发现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应用性知识较少,对会计岗位的工作也难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会计的理论知识也仅仅死记硬背,并没有深入的理解,遇到真实的案例时也难以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课堂中老师讲授的案例较少,学生难以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很难成为会计行业中的高端人才。

(三)课后巩固缺乏实践操作

在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会计专业实力较弱的学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实施,甚至没有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丧失了动手实践的机会。社会中需要的是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的书呆子。有些工作单位优先录用海外高校毕业的学生,不仅仅是其拥有海外求学的背景,更看重的是国外较为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国外毕业的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当前,企业招聘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所以,学校在教学工作上更应当注重课后的实践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

(四)追求考证,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本科院校也深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多数的高校教学观念落后,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另外,高校里,考证成风,这也使得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会计实践技能的学习。学生盲目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在未来求职时获得加分项,但是这也浪费了学生的实践时间。另外,学生普遍认为一证在手,天下我有,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意识,证书并不能展现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脱节

目前,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和会计手工实验室,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好电算化实验室,仅仅局限于手工做账,并多利用仿制的凭证让学生模拟记账。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熟悉相关流程,学生也仅仅是在简单地模仿相关实验。另外,会计电算化实验也仅仅是利用会计软件进行操作,学生在实验课程中难以形成系统性的会计思维。学校教学中无法将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相结合,对网络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这种教学只是利于形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3]。

三、怎样改革本科会计教学

当前,本科会计教学工作中存在许多的漏洞,学校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时展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

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转变以往落后的观念,增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本科院校中应当修改人才培养规划,今后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另外,学校相关领导应当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会计教学观念,逐渐增加会计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最后,应当从思想上加强老师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只有老师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放在同样的位置,才能不断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

(二)创新教学方法

本科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的实习两部分。会计实践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過实践加深对其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实务演示法、模拟实习法、案例教学法等。实务演示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讲解会计实务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对课堂中的讲授内容直观感受;模拟实习法是指在教学中选取一些典型的会计资料,模拟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实际的业务处理工作;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对某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增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此外,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来不断培养学生是实践能力[4]。

(三)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是一门较为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在今后的会计教学改革中应当增加实践环节。我国的本科教育中都会在毕业前让学生进行实习,比如说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在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真正了解会计这个行业。在会计教学改革中,学校应当加强对实习的重视,防止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懒懒散散。以往的实习中学校只是重视实习报告,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过程。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另外,实习结束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将在外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者经验进行分享。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消除学生心中的困惑。只有更加重视实践环节,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拓展校外实习

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来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学生在课堂上仅仅能够学习到会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即使通过各种模拟实验也仅仅是在进行简单的模仿,虽然某种程度上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并不能和真实的操作相比。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学校也可以通过和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总之,学校应当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会计的教学工作之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

(五)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

篇8

顾明远教授说:“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的目的不明确,科学论证不够,条件准备不足,离提高师资质量的要求背道而驰……应该说,我也是教师教育转型的鼓吹者。现在看来。我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不深入,考虑我国的国清不够。”事实确实如此。自从我国师范教育调整转型之后,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任务全部移交给了高师院校。但由于高师院校受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办学经验以及毕业生的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给小学、幼儿园培养合格的师资。因此,师范教育的调整转型不但未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新的春天,反而引发了诸多令教育决策者和教育专家始料未及的问题,实乃弊大于利。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中师教育,重新构建三级师范并存的师范教育格局。

一、尽快恢复中师教育的理由

(一)从年龄来看,中师毕业生最受小学、幼儿园孩子欢迎

教育者们应该知道,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为什么总喜欢与同伴玩耍,而拒绝和排斥成人呢?一是因为儿童之间能看到对方灿烂的笑脸、甜美的小嘴、灵动的小眼睛和手舞足蹈的模样。但他们与成人相处时却难以看到成人的脸模和表情等,他们唯一能看到的是成人那没有情感流露的树桩般挺立的双腿,要想一睹成人的脸模,需要高昂着头才行。二是因为儿童之间可以相互嬉戏打闹,有哭有笑,有令对方愉悦的语言和符合对方心理需求的活动方式,尽管十七八岁的中师毕业生也带有成人的某些气质,但他们身上的稚气和童趣尚存,他们也喜欢手舞足蹈、活蹦乱跳和嘻嘻哈哈。那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无忧无虑的心理很容易被儿童接受,因此,最适合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而那些二十四五岁的高师毕业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二)从生源质量来看,中师生最容易培养成合格的小学、幼儿园教师

从前的中师生是初中毕业生中品学兼优的佼佼者,是百里挑一的“上品”,如果上高中都是可以冲刺国家一流大学的。而现在的师范专科学校招收的是三本之后的学生,可以说是高考生中的四流甚至五流生源。就是近些年一些师范院校招收的师范类五年制大专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也低得惊人。笔者最近在某省的一所师范类学校获知,这所学校去年招收的定向五年制师范类大专学生,中考930多分的总分。考四百七十多分的都被录取了。这些学生入学后无法进行正常学习,尤其是英语和数学学科简直差得要命。第一次期中考试,英语科的合格率只有27%,好些学生在十分以下;数学科合格率不足38%,二十分以下的大有人在。

此等生源,毕业生的质量可想而知。

笔者作为我校招聘新教师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参与我校的招聘新教师活动,见证过近些年来的高师院校毕业生的素质:中文系毕业生不知道《野草》是谁的作品集,粉笔字不如幼儿园小朋友,不是倒笔就是反笔,还不知道什么是“板书”;历史系毕业生不知“”的爆发年月和我国近代史上的“四大家族”,等等。这些应聘者参加所学专业的文化考试,卷面满分是一百五十分,考四五十分的屡见不鲜。“重庆市某县曾对回县就业的师范专科生进行了专业测试,试题都是所学专业的较为基本的知识,考下来,不少人是三四十分,最低的只有十二分。可这十二分的学生还得去当初中教师,因为考生人数不够,来者不拒。”

由此可见,由于从前的中师教育拥有优质生源,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来看,中师毕业生最适合从事小学、幼儿园教育

中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主要是依据小学生和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兴趣爱好来确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因此,中师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吹”、“拉”、“弹”、“唱”、“画”和“写”等艺体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小学和幼儿园教育理论的教育。中师教育不是不开文化课,而是只要求学生对各门文化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知识的“广”与“博”,避免将中师教育办成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高师院校,由于受长期的高校“专”“系”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初、高中教师)的影响,只要求学生对专业文化学科知识的“难度”和“深度”的掌握,与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方向和要求不一样。因此,尽管计划经济时代的高师院校招收的学生素质比较优良,但培养出的学生也不适合当小学、幼儿园教师。就是今天的师范教育转型后的高师院校(含五年制定向大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五年制大专的前三年只开设普通高中课程,后两年才学习师范专业课程,而且还实行月考。因此,这些学生就读高师期间的五分之三的时间是在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中度过的,他们从事小学、幼儿园教育所必须的艺术才能的学习和形成的黄金时期被耽搁。等到十八九岁之后,也就是骨骼都已经成型变硬之后,再要他们学跳、学唱、学舞、学画等,这就像一棵已经被人为地扭弯了的、变形了的竹子,后来又要将它强行拉直。这实在是有违科学和得不偿失。可见,中师毕业生从事小学、幼儿园教育的专业基本功较高师毕业生要强,因此,比高师毕业生更适合小学、幼儿园教育。

(四)从办学经验来看,中师学校是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最佳选择

由于高师院校长期以来都是以培养合格的初中或高中师资为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与中师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目标不同,导致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的范围不同。就如中师教育不研究高(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心理一样,高师教育也不研究和思考小学、幼儿园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心理。因此,高师学校也就缺乏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而从前的中师学校大多具有几十年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经历,他们的办学都是按照中师的培养目标(合格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小学生和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个好来开设课程、安排教育教学活动的,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较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此,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机构应该首选原来的中师学校。高师院校暂时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养任务。这是被历史和无数的事实所证明了的。

二、重振中师教育雄风的方法

既然中师教育对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使已经中断了十余年的中师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起死回生,重振雄风呢?笔者认为。方法有以下一些。

(一)用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师

要想吸引大量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师,为小学、幼儿园提供更多的合格师资,必须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待遇、

实行中师教育免费制、采用“定向培养,定向安置”的中师培养和安置政策。

1、从根本上改善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对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实行政策倾斜,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目的。尤其要实现幼儿园教育公办化,实行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各种保险等政府财政埋单制,以消除幼儿园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幸福指数。

2、继续实行中师教育免费制,以及中师生生活费补助制和奖学金制度等。

3、采用“定向培养,定向安置”的中师培养和安置政策。可以根据不同省(市)人口发展状况和分布情况,制定各地区阶段性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和安置计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厅统筹安排。报考中师学校的考生与当地县(市)教育局和编委等签订就业合同,学生毕业后统一回原籍从事小学、幼儿园教育,以确保中师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完善中师招生和办学资格评估方面的规章制度

1、为使中师招生过程规范有序。确保生源质量,需要出台新型的中师招生法规――从前的一些招生法规也可以借鉴。――严格规范中师招生政策和行为,杜绝中师招生过程中的“关系生”和“后门生”,以确保生源质量。

2、为了确保中师教育质量,必须制定中师学校办学资格评估制度,按照规定的办学条件和要求,对中师学校的软件和硬件等方面进行严格而全面的量化评估。对达不到办学要求的,坚决取缔或暂缓招生等。

(三)创新中师生管理制度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3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岗位需求为基准,以具有较高素质、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培养一批既有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的特征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培养的单技能型人才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保持其实践性的教学特色,逐步完善和构建适合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同时借助一定的项目训练机会,有计划、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增添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_到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突出实践的系统性、教育技术参与的技术性、内外结合的创新性、产学结合的双向性、一体化、规范化、实用性和整体优化的原则,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建立在职业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即具有职业教育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能实现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合格人员,即具有产学结合校企共建特征[2]。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是创新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多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面对21世纪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劳动市场出现就业难和招聘难问题,主要体现在大量的高效毕业生缺乏灵活性和岗位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多机会、多层次的实训中,培养自身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创新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服务性人才[3]。

(二)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体现

职业教育在课程的设置和知识体系上都与岗位职业和技术能力有关系,所以实践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职业教育在实习的内容、形式和所占的课程比例上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投入,更加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实践教学是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

学校培养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生质量的高低是由其岗位适应性和职业技能的发挥程度决定的,是由企业评判的。学生要想取得较高的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始终贯彻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化教学中,让学生尽早地适应就业的环境。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原因在于其学生质量的社会认同度较高,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专业特色突出。

三、现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困难

(一)硬件支撑和软件建设同步性差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涉及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设施是实践教学的支撑,软件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内涵。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往往在硬件开发层面较突出特色,可以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对应的设施和场地环境,但是缺少与之匹配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例,通常不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致使实践教学体系先进内涵的缺失,严重影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种类多、参与人数比例大、时空和内容的差距较大,特别地实践教学的课程实训、岗位实习等教学环节多样化,导致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呈现出随意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再加之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多是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训练。所以要形成一个统一的质量监控体系和独立的评价体系难度很大,所以致使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难以形成。

(三)构建目标模糊,实训基地缺乏特色

现阶段各高校采取的是“广散网”的形式,脱离社会岗位的需求,花费大量的资金建设较多的实训基地,忽略了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不仅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和综合职业技能,反而会导致一些学生养成了学而不精,学而不专的不良习惯,给学生心理造成“全能”的错觉,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的探究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实践教学素质目标。为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实践于理论的教学中,基于此,要求各高等院校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中设置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2.实践教学技能目标。开展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专业调研和第二课堂活动等专业实践,在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方面秉承“学生自主选题、选择指导老师”和“课题与市场接轨”的原则,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自主能力;同时高校应注意学生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应用市场的交叉和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工作适应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实现“现代化”教学技能目标的制定。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安排主要集中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阶段,往往忽略了课程之间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导致专业课教学脱离岗位需求,缺乏针对性。根据培养目标现将教学课程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技能类实训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岗位实践课程的内容,重点训练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帮助和指导学生以较高的标准实现企业未来的岗位要求,同时让企业充分是了解学生的能力;②职业能力类型课程:通过预先安排适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需求的学习模块,结合学生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进行多样化创新项目课程的开发,安排面向职业岗位的定岗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开拓学生的探索空间。

(三)以实纲为依据,以实践教学成绩为标准,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必须要紧扣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实训项目的基本要求,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为评价的依据,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和评价上,通过与学生座谈、用人单位对队才使用意见的反馈、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总结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一系列的方法,综合进行最终的考核评价,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要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要建好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模式,结合校企合作项目,通过从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对口专业引进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等做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改善队伍结构。

参考文献:

篇10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个学科大力的倡导探究性学习,而实施新课程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因此,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在新时代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化学新课程实现“学生发展”课程宗旨的担当起重要作用。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的目的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时,全面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

近年来,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已经被世界很多国家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未来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而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它旨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需要密切把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教育方法。

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是对传统教学的理性思考。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我们走的是“多考试、少读书、少活动”的道路,学生很少去参与实践活动。而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从社会、生活、自然、高新科技中寻找问题,寻找疑点,寻找突破,这就使得课程的内容更广、更深,更具有实用价值,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和个别化教育,由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型转向学科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教学模型。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的形式

1.在高中化学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接受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教师可以把它们不断地交替使用,灵活的变通教学方法。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只是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老师讲学生听,故而显得很死板。因此,对于有些课,解概念、定律、法则和原理的教师还是必须讲地,可以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定论的形式详细的解释给学生听,这个时候老师的讲学生的听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具体化,有机地把新旧知识联系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新的而又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对于另外一些课,教师只需给予学生相应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调查、讨论和交流,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寻找、自主摸索、自主解决。

2.在高中化学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它着眼于学生能够学会学习。选用探究式,一方面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质疑问难中、观察比较中、矛盾冲突中、实践活动中都可以不断地去探究发现。如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多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创新,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