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乡村农业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4-03-04 14:48:53

乡村农业经济

篇1

乡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目标任务

大小春粮食面积4.54万亩,粮食产量1.348万吨,出栏优质生猪6万头,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占45%,耕牛出栏900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1万人,劳务收入1.25亿元,培训农民工28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6%,达6945元,农村城镇化率提高1.7%,造竹0.5万亩,发展农业产业化专业合作社3个,硬化乡村道路20公里,提灌机具改造20台/140千瓦,新购置农业耕种机具20台,农业机具补贴3万元。完成灵官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扫尾验收申报工作,实施好后安、宝合土地整理工程和五桂元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建章立制,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完成扶贫解困人口620人,做好农业综合统计工作。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房屋产权确权颁证,深化完善林权确权颁证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宣传工作。

2、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3、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摸底、公示、确权、颁证等工作。

(二)抓紧做好春耕生产工作

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是农业工作的关键,村社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间,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问题,关心贫困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的农资问题。一是动员友邻互助;二是协调信用贷款。帮助解决好农用物资,千方百计避免老百姓因买不起农资而延误春耕的现象发生,为农民春耕生产打牢基础。。

2、加强抗旱,注意塘库蓄水,确保农业生产

根据气象预测,今年旱象将持续发展,各村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宣传,增强人们抗旱意识,人人参与抗旱,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能,一是要对现有塘库进一步落实责任,有专人管理,注意蓄水。二是对提灌机械进行检查,该维护改造的要及时维护改造,确保春耕提灌。三是充分利用小型单项水泵的作用,千方百计保春耕。

3、政府加强监管力度,配合工商、物价、供销部门加强对农用物资市场的监管,杜绝伪劣农资流入市场,坑农害农。

4、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农技站、畜牧兽医站要加强农业种植技术、畜牧饲养技术的培训,确保粮食增收,畜牧增效。

(三)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农技站、水管站、扶贫开发办要组织规划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完善工作,争取项目资金发展农业。

2、农机站做好规划,争取项目资金,对乡内提灌机具进行维修改造,确保农业生产用水。组织农机手培训,协助财政部门做好农机具补贴及时发放,做好农机管理工作。

3、加强道路设施建设,做好村道公路硬化规划以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和财政奖补资金,硬化村道10公里。

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投入资金,建设林区公路。

5、配合国土迅速启动宝合、后安土地整理、协调工作,争取提前完成土地整理工程。

6、做好五桂元村整村推进规划的基础设施规划项目。

(四)注重产业发展,强化示范农业

各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坝区村做好生姜集中成片规范化种植,岩区村要注意脱毒马铃薯的集中成片规范化种植。

1、继续抓好专合社大棚生姜基地发展,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生姜3000亩。

2、做好以专合组织统一加强对甜橙基地的指导管理,带动整个基地全面发展,确保基地产生效益。

3、帮助葡萄种植专业户成立专合组织,争取各级支持,做大做强该项目。

4、做好马铃薯基地发展,多种“脱毒”优良品种,形成规模产业。完成造竹任务5000亩,零星植树造林9万株。

5、抓好竹产业发展,做好红岩片区绿色长廊和高速路、321国道沿线的竹产业发展。

6、做好畜牧产业发展,一是做好生猪养殖规模户、场发展;,二是做好四坪、谊合、后安村的林下养鸡产业。

(五)加强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农业保险

1、加强宣传力度。实施农业保险,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努力完成水稻保险21500亩,玉米保险4600亩,油菜保险200亩,马铃薯保险5800亩,高粱保险1200亩,蔬菜保险1400亩,蓄水池保险134口。

2、能繁母猪保险6990头,育肥保险15500头,商品林和公益林保险73145亩,农房保险1640户,沼气池保险1000口。

3、小额人身保险参保率30%,力争40%以上。

4、及时发放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

(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一是有扶贫互助周转金的村要认真做好资金的发放、管理和账务的上报工作,切实发挥扶贫周转资金的作用。二是做好扶贫解困工作,各村要做好2013年扶贫解困规划,落实好帮扶对象和项目,责任到人,确保2013年扶贫解困人口620人。三是做好2013年五桂元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制定好实施方案。结合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农村电网改造和其它项目,整合资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的发展,确保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完成。四是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

(七)做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农业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致富能力有效的必要手段。畜牧兽医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要协调配合,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和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000人次,畜禽养殖技术培训1500人次,农民工送县统一培训280人,农业机具人员培训150人。

(八)做好农业安全防范,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1、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确保我乡森林资源安全,发放森林防火资料10000份,发放到各农户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张贴,严防森林火灾发生。

2、做好人畜饮水安全工作,对已建立的人畜饮水站或池要严格按照消毒处理制度操作,落实专人负责,确保人民饮上安全水和放心水。

3、畜牧兽医站要加强对畜禽的防疫力度。做好畜禽四季防疫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畜禽产品进行严格检疫,严防病死畜禽产品流入市场,危害人民健康,确保人民生活安全。

4、做好疫情、灾情和防洪、防汛应急预案,出现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生产财产的安全。

5、做好农村沼气安全使用知识宣传,印发沼气安全使用常识,禁止随意下池清理,建立管理报告制度。

篇2

一、基本情况和五年来取得成效

塔里木乡辖7个行政村,农村人口4709人。我乡总面积9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五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地区、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加快

五年来塔里木乡社会各项经济总收入从4255万元增加至7360万元,增长310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3070元增加至4975.5元,增长1905.5元。由2000年棉花总产不足10万担到2005年棉花总产18.5万担,总产增加了8.5万担。因有丰富的优质棉花资源,我乡先后引进四家有实力的棉花加工收购企业。2005年乡政府聘请技术人员,对农民种植红柳、大芸的技术进行培训,并由乡政府出台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红柳、大芸。2005年种植200亩已试种成功。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五年来全乡累计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10余万元,修建防渗渠11.5公里,投资140余万元修建扬水站两座。新开挖墩阔坦、克里也特、央塔克巴什、娜格尔汗、仓塔木村等渠道共计24公里,农田水利网络建设基本形成;2005年开挖渠道18公里,缓解了全乡用水紧张矛盾;排碱渠清淤方面,2004年至2005年完成了20公里的清淤任务。帕曼水库出水口到分水闸的8.5公里的防渗工程已完工,拜什托格拉克、仓塔木、克里也特、央塔克巴什村引水渠防渗工程已完成勘测任务;防病改水方面,历年来共解决了871户农牧民饮水难的问题。其格格热木村、墩阔坦村的输送自来水管道正在新建加压泵,两村农户吃不上自来水的问题即将得到解决。

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草场面积相对减少,牲畜数量逐年增加,各种疫病较多的情况下,乡党委始终把对草场改良、绒山羊品种改良、防疫工作等作为畜牧业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提高牲畜的数量和质量。牲畜存栏数由2001年的59700头只增加到2005年的73586头只,出栏数由27200头只增加到32614头(只)。五年来共防疫牲畜1553150头只,绒山羊改良完成63060只,绵羊改良完成8238只,引进种公山羊577只、卡尔库尔公羊30只,建成绒山羊养殖示范村一个。每年有计划的引洪改良草场,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争取了有机山羊肉的产品认证,拓宽了农牧民增收的渠道。

在植树造林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把“生态立乡”作为全乡绿化工作的重要目标。克服春季缺水、地下水位高、盐碱化程度重、栽树成活率较低的困难,超额完成植树造林任务。五年来共完成植树造林650亩,栽植树苗319175株。参加全县新沙公路上的义务植树造林劳动,也多次受到好评。五年共平整乡村道路两旁林带48公里,并修建了配套的灌水渠道和桥涵,为今后林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五年来,乡党委在农牧民中加强宣传,同时以本乡农民破坏林木,受到严肃处理的事件作为警示教育,目前全乡农牧民对自然林的保护、防火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农机数量迅猛增加,作业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乡共有各类拖拉机536台,2005年达到777台,其中大型拖拉机95台、小型拖拉机682台,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942台,促使春播耕种的速度和质量的逐年提升。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在国家政策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乡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目前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三)实现人均收入10000元

我乡现有耕地7.5万亩,在今后五年内将结合退耕还林、改造低产田和节水灌溉等措施,退出1万亩(主要是用水过多、隔壁滩散零耕地和不利于改造的地产田)用于扩大我乡大芸种植面积和发展酸枣种植20亩试种,依此逐年增长,实现农牧民多方面增收。保持的6.5万亩耕地,进行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依此节约用水、提高产量、节约成本。按我乡4700多人算人均可占耕地14亩以上,每亩可创收1000元以上。畜牧业是我乡第二支柱产业,目前占全乡GDP总量的13%,今后五年将结合有机山羊肉的品牌效益,将绒山羊殖基地规模化,充分发挥绒山羊协会作用,提高山羊肉、羊绒的质量,此例增长潜力将达到20-25%,人均可创收2000元左右。另外我乡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创收,也将为农民创收10%,1000元左右,今后五年可以实现10000元以上目标。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是我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三是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四是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后,乡村两级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但财政“缺口”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发展思路和今后五年的目标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塔里木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乡村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乡村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乡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利。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主要措施

(一)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目前主要结合抗震安居工程和村庄整治建设,把各村抗震房工程全面实行集中联片,合理规划,逐步推进,实现村庄城镇化建设目标。2006年我乡将墩阔坦村列为村庄集中整治示范点,村庄整体搬迁户47户,以此以点带面,到2008年我乡完全实现1000户抗震房标准建设,同时达到水、电、路、电视电话、广播五通的要求,实现新农村建设。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走优棉强畜的发展思路

1、加快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积极发挥我乡棉花的生产优势,加快速度把我乡建成沙雅县优质棉生产基地。我们继续坚持“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科学投入,主攻单产,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针,通过落实带状高密度栽培技术,健全棉花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程机械化程度,把棉田稳定在6.5万亩以内,实行标准化管理,同时退出部分把低产田、戈壁滩零散用水过多土地,进行退耕还林和发展大芸产业。以塔河综合治理为契机,加大水库抢险加固、渠道防渗、节水、土地平整等的建设力度,改善水利设施薄弱的状况,使我乡棉花亩产达到135公斤以上,总产在19万担以上。

2、真正将我乡建成绒山羊、卡拉库尔羊养殖基地

以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坚持扶优扶强、挖掘内潜的方针,从加大品种改良、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畜产品质量入手,建立和完善绿色有机畜产品的标准体系,扶持我乡养殖大户上规模、上档次,每年有计划的采取引洪灌溉的方式改良天然草场。发挥绒山羊养殖基地和绒山羊协会的作用,规范对基地和协会的管理,解决农牧民一家一户进市场难的问题。将牲畜载畜量控制在7.5万头只以内,绒山羊为6万只,产绒量由目前平均产绒量190克提高到300克以上,加快绒山羊人工配种和淘汰整群工作,实现基地化、规模化管理。

3、林业发展方面

主要是加强自然胡杨林的生态保护,通过乡林管站加大对林业和草原的监管力度,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草原不受破坏。同时加紧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任务,通过每年每人5棵成活率任务,主要种植胡杨、沙枣等抗旱抗碱树木,使2010面全面实现乡村道路绿化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塔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完成对拜什托格拉克、库木库勒、仓塔木、克力也特、央塔克巴什五个行政村的水渠防渗建设,以便完善我乡总排清淤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各村主要条田都有支排。完成对帕满水库和艾莱克水库的除险加固;在艾莱克水库出水口修建混凝土三孔闸一座,疏通和改善吉格达拉西渠道;维修文化渠进水口;对防洪险段提前加固除险;以草原站至塔里木乡道路建设为契机,扩建乡街道;积极争取沙雅县塔里木乡到库车塔里木乡道路建设项目;利用农网改造项目,争取乡机关居民点和各村抗震安居小区更新、架设输电线路;加大农村防病改水工作力度,解决乡机关居民点自来水管道工程,重点解决部分村农户吃不上自来水的问题;

2、坚持“生态立乡”战略,打造绿色塔里木

我乡是原始胡杨林保村较为完好的乡域之一,加强对天然林重点区域的保护一直是我乡“生态立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胡杨林的保护,积极推进建设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扩大人工造林面积。二是以完善农林网、道路两侧绿化为重点,兼顾农区灌木林的恢复和发展积极开展乡镇街道绿化建设,发展庭院绿化,提高绿地覆盖面积。三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严禁过渡放牧、乱开垦草场和草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利用。

3、积极打造有机产品品牌

充分发挥我乡的资源优势,有重点地抓好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证和认证后的管理工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增强我乡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农产品深加工、储藏等方面要多谋求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我乡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集体、私人等≿包自然水域,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引进有机羊肉的真空包装,大力扶持“风味羊肉干、水产品”等项目的深加工企业,扩大视野、寻找商机,努力拓宽农牧民的增收渠道。要充分利用我乡独特气候条件,在现有种植红柳、接种大芸成功的基础上,扩大红柳、大芸种植面积。适当增加塔里木甜瓜种植面积,以标准化生产、节约化经营的方式,提高单产和品质,逐步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4、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发展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我乡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自然原始胡杨林、艾吉娜墓、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沙漠等自然资源为依托,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艾吉娜墓考古旅游风景区、艺术科考观光区,自然原始胡杨林观光区和塔里木河漂流项目。鼓励多方力量,并调动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快旅游区的路、电、水、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的建设速度。

(四)做好清财、理财、生财工作,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清理整顿村集体经营性土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和草场承包制度,把土地作为经营性资产加以运作。健全完善村两委班子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精简村干部,着眼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培训农牧民上下工夫,加强村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广泛开展修理、餐饮、服务、农机、建筑等适合农村情况的专业技术培训,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餐饮、修理、运输、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深入“村财乡管县监督”的理财模式,建立合同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把规范村财务公开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来抓,在清财、理财、生财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增收双赢。

(五)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各项公开制度

篇3

一、基本情况和五年来取得成效

塔里木乡辖7个行政村,农村人口4709人。我乡总面积9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五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地区、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加快

五年来塔里木乡社会各项经济总收入从4255万元增加至7360万元,增长310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3070元增加至4975.5元,增长1905.5元。由2000年棉花总产不足10万担到2005年棉花总产18.5万担,总产增加了8.5万担。因有丰富的优质棉花资源,我乡先后引进四家有实力的棉花加工收购企业。2005年乡政府聘请技术人员,对农民种植红柳、大芸的技术进行培训,并由乡政府出台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红柳、大芸。2005年种植200亩已试种成功。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五年来全乡累计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10余万元,修建防渗渠11.5公里,投资140余万元修建扬水站两座。新开挖墩阔坦、克里也特、央塔克巴什、娜格尔汗、仓塔木村等渠道共计24公里,农田水利网络建设基本形成;2005年开挖渠道18公里,缓解了全乡用水紧张矛盾;排碱渠清淤方面,2004年至2005年完成了20公里的清淤任务。帕曼水库出水口到分水闸的8.5公里的防渗工程已完工,拜什托格拉克、仓塔木、克里也特、央塔克巴什村引水渠防渗工程已完成勘测任务;防病改水方面,历年来共解决了871户农牧民饮水难的问题。其格格热木村、墩阔坦村的输送自来水管道正在新建加压泵,两村农户吃不上自来水的问题即将得到解决。

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草场面积相对减少,牲畜数量逐年增加,各种疫病较多的情况下,乡党委始终把对草场改良、绒山羊品种改良、防疫工作等作为畜牧业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提高牲畜的数量和质量。牲畜存栏数由2001年的59700头只增加到2005年的73586头只,出栏数由27200头只增加到32614头(只)。五年来共防疫牲畜1553150头只,绒山羊改良完成63060只,绵羊改良完成8238只,引进种公山羊577只、卡尔库尔公羊30只,建成绒山羊养殖示范村一个。每年有计划的引洪改良草场,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争取了有机山羊肉的产品认证,拓宽了农牧民增收的渠道。

在植树造林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把“生态立乡”作为全乡绿化工作的重要目标。克服春季缺水、地下水位高、盐碱化程度重、栽树成活率较低的困难,超额完成植树造林任务。五年来共完成植树造林650亩,栽植树苗319175株。参加全县新沙公路上的义务植树造林劳动,也多次受到好评。五年共平整乡村道路两旁林带48公里,并修建了配套的灌水渠道和桥涵,为今后林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五年来,乡党委在农牧民中加强宣传,同时以本乡农民破坏林木,受到严肃处理的事件作为警示教育,目前全乡农牧民对自然林的保护、防火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农机数量迅猛增加,作业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乡共有各类拖拉机536台,2005年达到777台,其中大型拖拉机95台、小型拖拉机682台,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942台,促使春播耕种的速度和质量的逐年提升。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在国家政策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乡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目前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三)实现人均收入10000元

我乡现有耕地7.5万亩,在今后五年内将结合退耕还林、改造低产田和节水灌溉等措施,退出1万亩(主要是用水过多、隔壁滩散零耕地和不利于改造的地产田)用于扩大我乡大芸种植面积和发展酸枣种植20亩试种,依此逐年增长,实现农牧民多方面增收。保持的6.5万亩耕地,进行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依此节约用水、提高产量、节约成本。按我乡4700多人算人均可占耕地14亩以上,每亩可创收1000元以上。畜牧业是我乡第二支柱产业,目前占全乡GDP总量的13%,今后五年将结合有机山羊肉的品牌效益,将绒山羊殖基地规模化,充分发挥绒山羊协会作用,提高山羊肉、羊绒的质量,此例增长潜力将达到20-25%,人均可创收2000元左右。另外我乡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创收,也将为农民创收10%,1000元左右,今后五年可以实现10000元以上目标。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是我乡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三是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四是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后,乡村两级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但财政“缺口”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发展思路和今后五年的目标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塔里木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乡村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乡村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乡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利。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主要措施

(一)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目前主要结合抗震安居工程和村庄整治建设,把各村抗震房工程全面实行集中联片,合理规划,逐步推进,实现村庄城镇化建设目标。2006年我乡将墩阔坦村列为村庄集中整治示范点,村庄整体搬迁户47户,以此以点带面,到2008年我乡完全实现1000户抗震房标准建设,同时达到水、电、路、电视电话、广播五通的要求,实现新农村建设。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走优棉强畜的发展思路

1、加快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积极发挥我乡棉花的生产优势,加快速度把我乡建成沙雅县优质棉生产基地。我们继续坚持“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科学投入,主攻单产,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针,通过落实带状高密度栽培技术,健全棉花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程机械化程度,把棉田稳定在6.5万亩以内,实行标准化管理,同时退出部分把低产田、戈壁滩零散用水过多土地,进行退耕还林和发展大芸产业。以塔河综合治理为契机,加大水库抢险加固、渠道防渗、节水、土地平整等的建设力度,改善水利设施薄弱的状况,使我乡棉花亩产达到135公斤以上,总产在19万担以上。

2、真正将我乡建成绒山羊、卡拉库尔羊养殖基地

以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坚持扶优扶强、挖掘内潜的方针,从加大品种改良、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畜产品质量入手,建立和完善绿色有机畜产品的标准体系,扶持我乡养殖大户上规模、上档次,每年有计划的采取引洪灌溉的方式改良天然草场。发挥绒山羊养殖基地和绒山羊协会的作用,规范对基地和协会的管理,解决农牧民一家一户进市场难的问题。将牲畜载畜量控制在7.5万头只以内,绒山羊为6万只,产绒量由目前平均产绒量190克提高到300克以上,加快绒山羊人工配种和淘汰整群工作,实现基地化、规模化管理。

3、林业发展方面

主要是加强自然胡杨林的生态保护,通过乡林管站加大对林业和草原的监管力度,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草原不受破坏。同时加紧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任务,通过每年每人5棵成活率任务,主要种植胡杨、沙枣等抗旱抗碱树木,使2010面全面实现乡村道路绿化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塔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完成对拜什托格拉克、库木库勒、仓塔木、克力也特、央塔克巴什五个行政村的水渠防渗建设,以便完善我乡总排清淤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各村主要条田都有支排。完成对帕满水库和艾莱克水库的除险加固;在艾莱克水库出水口修建混凝土三孔闸一座,疏通和改善吉格达拉西渠道;维修文化渠进水口;对防洪险段提前加固除险;以草原站至塔里木乡道路建设为契机,扩建乡街道;积极争取沙雅县塔里木乡到库车塔里木乡道路建设项目;利用农网改造项目,争取乡机关居民点和各村抗震安居小区更新、架设输电线路;加大农村防病改水工作力度,解决乡机关居民点自来水管道工程,重点解决部分村农户吃不上自来水的问题;

2、坚持“生态立乡”战略,打造绿色塔里木

我乡是原始胡杨林保村较为完好的乡域之一,加强对天然林重点区域的保护一直是我乡“生态立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胡杨林的保护,积极推进建设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扩大人工造林面积。二是以完善农林网、道路两侧绿化为重点,兼顾农区灌木林的恢复和发展积极开展乡镇街道绿化建设,发展庭院绿化,提高绿地覆盖面积。三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严禁过渡放牧、乱开垦草场和草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利用。

3、积极打造有机产品品牌

充分发挥我乡的资源优势,有重点地抓好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证和认证后的管理工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增强我乡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农产品深加工、储藏等方面要多谋求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我乡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集体、私人等≿包自然水域,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引进有机羊肉的真空包装,大力扶持“风味羊肉干、水产品”等项目的深加工企业,扩大视野、寻找商机,努力拓宽农牧民的增收渠道。要充分利用我乡独特气候条件,在现有种植红柳、接种大芸成功的基础上,扩大红柳、大芸种植面积。适当增加塔里木甜瓜种植面积,以标准化生产、节约化经营的方式,提高单产和品质,逐步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4、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发展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我乡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自然原始胡杨林、艾吉娜墓、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沙漠等自然资源为依托,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艾吉娜墓考古旅游风景区、艺术科考观光区,自然原始胡杨林观光区和塔里木河漂流项目。鼓励多方力量,并调动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快旅游区的路、电、水、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的建设速度。

(四)做好清财、理财、生财工作,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清理整顿村集体经营性土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和草场承包制度,把土地作为经营性资产加以运作。健全完善村两委班子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精简村干部,着眼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培训农牧民上下工夫,加强村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广泛开展修理、餐饮、服务、农机、建筑等适合农村情况的专业技术培训,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餐饮、修理、运输、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深入“村财乡管县监督”的理财模式,建立合同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把规范村财务公开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来抓,在清财、理财、生财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增收双赢。

(五)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各项公开制度

篇4

现阶段,若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就必须找出不仅与我国国情相符合,同时又与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合的发展形式。农民生产实践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其所创造出的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最终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极具重要价值。而乡镇企业是在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与发展的,而且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与不断深化的市场变革,使得政府不断调整乡镇企业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

一、企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所谓企业集群,就是地方企业集聚在相邻区域内彼此联系。企业集群可以说是介于纯层级组织和纯市场间的一种中间体组织,同时也是彼此关联、彼此独立的一组企业,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彼此配套,甚至同种类型。

1.企业集群有利于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通常中小企业都会集聚在特定区域内,这对区域发展与增长具有很大推动作用,而且和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存在很大关联性。企业集群具有外部经济效应。企业集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规模效应,这样企业集群中的任一企业都可以任意获取相关生产要素,以此使外部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得以实现。而且企业集群有利于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因为产业集聚,所以企业在一定区域内较为集中,有助于企业就近取得所需产品,节约库存成本与运输成本,同时还可享受产品供应商义务服务。

2.企业集群对区域城市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企业集群一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将更多新活力注入给该区域。相对乡村城市化进程而言,企业集群不仅吸引了很多农村人前往小城镇,不断扩大城镇规模,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增加更多就业机会。而且将大量资金提供给小城镇建设。建设资金充足,当地政府就势必会强化通讯、水、路及电等相关设施,使得城镇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加速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实现农业产业化,推动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

从根本上说,创新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是创新农地产权体制,属于变革经营方式的一种,并未将土地集体所有的根基触动,而且在运行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将农民放在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体系中,造成农民短期化经营行为。所以,农业经营体制还应该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下不断创新。

作为农业经营方式的一种,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创新机制。农业产业化目的主要在于从外延方面对农产品生产范围予以不断扩大,采用农业与工业产供销一体化机制,密切连接农产品的加工、生产与销售,以此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与商品率,确保各利益主体在产业化机制中都可以享有平均利润,从而形成农村农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健康循环机制,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以及财政增收目标得以实现。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

社会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政府将农村、农业与农民工作视为所有工作的核心,但是若想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应该一起完成非农业和农业两篇文章,而乡镇企业是将非农业和农业连接起来的一条纽带,在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富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农民增收与就业,创建和谐农村社会

农民增收与就业是和谐农村社会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以上两点缺乏,农村就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乡镇企业为农民增收与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而且发展乡镇企业将很多农民企业家培育出来,这些农民企业家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推动作用,有利于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

2.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

就某方面来说,乡镇企业是从农业中演变而来的,同时又承载着反哺农业的责任。我国十一五期间,在资金支持方面,国内乡镇企业向农村补助与支农补农的相关社会性支出达到800亿元,平均每年大约有160亿元。此外,产业支持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大力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以及专业化方向转变与发展。

3.对农村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

国内很多乡镇企业中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逐渐集中到小城镇,一方面将大量产业支撑提供给城镇建设,另一方面对转移农村非农业人口至城镇具有带动作用,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转移至大城市的趋势。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同时不断扩大乡镇企业规模,有利于农民增收与就业,对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很大推动作用。

篇5

从振兴乡村经济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基础农作物及养殖禽畜为主,由于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及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同时引入农业信息技术,帮助农民获取到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丰富家禽养殖种类,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1]。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难以合理安排人力及资金,影响农民收益。而生态农业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控制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较低,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生态农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关注,同时在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下,销售范围更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完善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机制、金融服务体系、网络化服务平台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会倒逼这些服务体系进行升级与完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2]。

2乡村经济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2.1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深入分析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提高行动自觉性,加强环境治理,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网络管理平台制度,引入管理设备,并通过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农业废弃物也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加强对废弃物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增加生态农业资源投入,更能够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例如针对农药化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应加强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布局,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如建立果(菜)沼畜循环系统,推动农村沼气转型升级,让农业废弃物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例如针对已经遭受到环境破坏的农业用地,应积极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的区域给予相应补偿,激励农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最后,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围绕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细化工作细节,例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打造美丽乡村,夯实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3]。

2.2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与市场相衔接。因此,当地政府应为企业与农户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生态龙头企业,推进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第一,促进企业与农户之间沟通合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和服务业的大力支持,而农民长期脱离市场,很难主动融入市场,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政策引领,为企业与农户创造政策环境。例如农产品加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带动生态农产品“走出去”。第二,立足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特色资源,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将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好,探索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农业休闲等特色产业,并利用工业反哺及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开发农业发展潜力。整合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提振乡村经济[4]。第三,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潜力的生态农业企业使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实力,采取政策保证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及购销关系,在双方共赢的过程中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化农产品品牌。

2.3整合发展要素,推动生态农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驱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应加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大生态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民的支持,而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且熟悉市场的专业人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当地政府应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培养并集聚人才,打造优秀创新生态农业人才团队,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专业的人才力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培养,选拔具有一定潜力的新型农民,促使其从传统农民向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转型。利用人才的力量促进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例如组织免费培训班、开办农民学校、与农业技术学院签订培训计划等,让农民获得再教育的机会,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升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能力[5]。

参考文献

[1]杨竟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223-224.

[2]肖海燕.乡村振兴视域下秦皇岛抚宁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7):30-31.

[3]黄志华.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J].南方农机,2020,51(10):66.

篇6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可小觑。加快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点之一。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契机

1.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支持政策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还处于传统的人力耕作方式为主的阶段,农业生产依赖于劳动力,而农业生产效益低导致大量农业生产劳动力流向城市,制约了农业发展[1]。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应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以机械生产逐步取代人力生产,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大规模使用农业生产机械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支持,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进程,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政策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差,不利于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想推动农业发展,必须优化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推动农业稳定、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通过创新产品、技术、管理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2]。

1.3加快农业科研应用的支持政策

随着我国农业科研的不断发展,各类农业新技术频出,农业科研成果丰硕。然而,当前这些科研成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不到实际推广和应用,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造成了资源浪费。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支撑,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就难以持续、高质量发展[3]。当前,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所需的资金量大,而当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是由村民集体或农民自主承担,政府扶持力度相对不足,资金源渠道单一,投入效益低,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我国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饮水设施、供热燃气设施不完备,影响村民生活品质;未建立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农村生活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支撑力薄弱,农业机械设备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力耕种阶段;田间道路不畅通,雨后道路泥泞,不利于行走;防洪涝设备性能低下,无法缓解遭遇暴雨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使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

2.2高素质劳动力缺乏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机械化、信息化生产已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要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就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缺乏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首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再加上年龄较大,农业相关生产理念、知识固化,较难接受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使先进的知识技术无法应用于实际农事生产。一些具备先进农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因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因素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导致农业生产缺乏专业人才[4]。其次,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年龄大,老龄化严重,而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因农业经济效益低而离开农村流向城市,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

2.3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农业生产未突破传统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仍然为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不利于提高生产力。其次,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相对落后,田间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地区不足50%;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农药使用不规范,造成土地盐碱化、硬结化,不利于农业生产[5]。再次,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营销体系,导致市面上的农产品价格不统一,供求关系不平等,农产品市场环境恶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3.1促进生产方式现代化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现代化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首先,综合分析农业各种发展要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划。同时,可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农业经济发展队伍,并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其次,突破以往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再次,可以建立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增强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发展落后,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应主动承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扩大融资渠道,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进民间资本,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其次,建立污水处理厂、完善电路、饮水等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和推广农业机械生产工具,提高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同时加大对农民相关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农业生产设备。

3.3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的支持,因而,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让农民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首先,制定生产知识培训制度,定期举办专业培训、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相互交流等活动,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增加其农业生产知识储备。其次,引进一批具备专业农业生产知识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提高其福利待遇,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其能够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为农业发展添砖加瓦。再次,针对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吸引农村青年人才返乡工作,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

3.4加快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能够打破区域监督壁垒,加快区域间资源流通,发挥整体功效,成为了当前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促进产业融合。首先,要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制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按照市场所需生产,提高农产品销量[6]。其次,要根据本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化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进而提高农民收益[7-8]。再次,应完善农产品市场制度,使农产品交易信息透明化,建立公平的交易关系,维持市场秩序稳定。

篇7

1引言

农业经济管理,即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实施合乎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旨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涵盖农业生产的总过程,并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之中。目前,就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来看,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显然不同,农业经济有其自身的特有规律。如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组织形式、基本经营制度等方面,农业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农业经济的高质高效发展,其中,关键要素是农业产品和劳务的质、量增加,前者关系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后者关系到农业生产中的核心要素之一———人与人的素质。优化管理实质上等同于两个问题:其一,认识影响因素,厘清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二,综合运用政府、市场、制度三种主要手段,合理整合并优化各相关要素,构建农业经济良性运行模式。

2优化管理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重大意义

2.1技术:传统向现代转进的主要动力

在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人力密集型和生产重复、分散、小规模的作业方式,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牛耕与人力一直是农业主要的生产方式。事实上,这一传统农业经济结构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形成,历史更迭中,囿于社会总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农业经济变革发展的主要动力———工具,一直未有技术上的革命性发展,而只在工艺上有所改变(宋代以后)。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经济发展为躯干的模式下,传统农业经济在资本积累、商品市场、原料供应、劳动力供应等方面,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包袱”和“阻碍”。相比而言,传统农业技术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早已达到了价值满负荷的状态。即在传统农业技术条件下,各生产要素价值的利用已经达到了峰值,达到了一种“高水平的均衡状态”,该“状态下”,农业经济运行处于“有效率但贫穷”尴尬境地,农业经济很难再培育出新的增长点,也难以凭借自身演进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2.2制度: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978年以来,农业经济相关立法节奏加快,农业立法体系逐步建立,立法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制度成为讨论农业经济发展时的高频词汇。在超前发展的市场经济面前,农业经济相关立法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学者指出:其一,立法结构问题。农业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其在市场化过程中,缺少更加完善的配套制度作为规制和引导。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乡镇企业,其在发展运行中缺少完善的制度指引。其二,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涉及多部门,按照职责管理权限划分,都有一定的立法权限,易产生部门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冲突下的推诿扯皮现象。其三,微观经济视角下,制度供给不充足。除农业基本法、地方性立法和基本农业经济调控政策外,关于农技推广应用、农业风险防范、农民培训等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3技术+制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力抓手

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看到,依靠农业自身发展力量,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优化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各生产要素无法处于高水平的运行状态。在技术层面,现代农技研发与应用是传统农业经济进步的起点,而传统农业仅仅具有“工艺改良”的能力,故必须借助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力量来解决技术革新问题。资本要素、人才要素、制度要素、人口要素等,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将其导向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机体之中,而这一外力便是管理:大到宏观经济调控、产业发展战略、农场社会经济结构,小到乡镇企业经营运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培训等。简言之,现代经济要素的流入,以及各要素与农业经济有机体的结合作用,需借助科学的管理进行。在制度层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保持长期不变、实质不变。但要结合新的农业经济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基本制度框架内,针对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应用、社会化大生产等,立体多元地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丰富农村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经济活力。概言之,现代农业制度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蓝本,而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既是管理本身,又是管理实施操作的核心依据。

3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四个要素

3.1资本要素

从投资主体看,农业资本的主要来源为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政府,其投资比例呈震荡回落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为5%,此后3%~5%区间微调。从投资效率上看,相对其他投资领域,农业投资的成本效益计算对投资人吸引力有限,集体与农户因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积累有限,自行投资比例较低。从农户财富积累角度看,石油、粮食、金融危机三向施压,加之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等原因,“国内定价”让位“国际定价”,导致低生产资料(如种子、农药、化肥等)与农产品价格“逆差”长期存在,农户积累有限。总而言之,农业资本相对短缺。

3.2人才要素

即便现今,走出山沟沟仍是农民一家的夙愿,人才向城市聚集,高端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强烈影响下,农业成为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应用的盲点,作为生产者,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据统计,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率依然较高。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亦对农业经济结构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农民知识水平本身不高,另一方面农民在个人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选择离开农业。据米凯吉萨研究发现,“农业地区教育水平上升10%,离开农业的移民增加6%~7%,净效应是提高农业工资的5%。”事实上,通过对发达国家畜牧养殖等产业先进经营模式考察可知,专业技能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对于育种、选种、养殖等所有环节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3.3人口要素

人口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人口存在着影响和制约关系。通常情况下,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中,人口与经济会达到一定的平衡,适度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受传统观念影响,代际接续的生命伦理依然作为经济之外的重要因素,持续对农村人口增长产生“不完全理性”的影响:农户家庭添丁进口往往不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在家庭有限资源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于相当一部分家庭而言,子女教育是家庭未来希望的开端。一方面,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表明“传统的道德向计算、方便和长远目标转移,最终是较高经济增长的结果。”另一方面,相对有限的资源投向教育,这也对生活水平和农户经济增长带来了影响。

3.4法治要素

农业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故需在法治的环境中才能得到较好的运行。目前,制度规范不健全不完善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维权意识不足、法治观念淡薄仍是农村治理的难点。导致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主要表现为:参与能力不足、自主经营不力、生产经营整体水平不高。诚然,经济发展是法治发展的物质保障,但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关系角度看,两者是相伴相生、相互促进的。受传统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熟人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宗法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薄弱和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农村法治进程处于先天需求的不足和后天发展的障碍。”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市场经济是计算经济,而法治就是其“计算”特性的最集中表达(如民商法)。计算不足,必然会影响甚至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要点

4.1政府与市场

鉴于农业经济上述特殊情况,笔者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这并非将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割裂,而是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初期的必要选择。理由在于:其一,受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影响较重;其二,农业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进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三,三大产业中,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处于劣势地位。大的经济环境下,讨论的是政府经济管理权的理性收缩问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应先着重讨论政府职能发挥的问题,有效政府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初期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技术支持等高效率资源配置优势,强化资本市场培育,加速技术研发革新,构建金融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

4.2技术与制度

强化新型农技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带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生产经营模式,深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价值,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分散、粗放、小规模的劣势,转向集中、集约、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制度建设方面,应着眼于对乡规民约的改造,固化、传承、保留传统乡规民约中的文化资源、道德资源等价值,并入现代农村治理结构,有效吸收到农业经济制度制定之中,有效衔接非正式和正式制度,将现代农业制度建设与传统乡土中国的深层次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建立有效的和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农村治理体系。

4.3人才与服务

强化农民素质培养,综合地区差异、产业特色、专业要求,强化相关知识技能培训。落实村、乡、县常态化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机制,提升农民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严守土地红线、保护农业发展资源;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优化金融服务,拓展正规金融信贷覆盖范围;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构建“互联网+”模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对称度,促进农产品流通。

5结论

综上所述,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应坚持一个目标、把握两个着力点、兼顾四方面要素,综合运用政府、市场、制度三种手段,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管理策略,实现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秀娟.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33-34.

篇8

1)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种植者的耕作观念比较保守、农村环境封闭等因素,导致种植作物和畜牧的类型无法根据市场做出有效的调整,导致农村的经济结构和模式单一,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村人口可以迅速改变自身的种植经营观念,迎合市场的需求,提升自身农场品得附加值,并改变单一的种植作物。使农业种植和生产得到调整和优化。此外旅游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和外界交流的便利度,使农作物的种植对交通的依赖度降低,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种类优化。

2)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农村人口的经济增收。农村旅游经济带来了大量的观光游客,农村人口由此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以及收入的增长。此外长期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在农村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使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更加成熟,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保持长期稳定。农村旅游经济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是综合性的收益,能有效激发农村地区的潜在价值,促进地区的发展。

2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延长农村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提升农村的旅游经济服务质量。随着农村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旅游业应该向更长的产业链延伸和发展,使游客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农村风管和生活,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成熟。例如一些农村定期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农家乐和鱼塘的结合经营、采摘和踏青活动、特色美食文化等。除此之外,农村的旅游产业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规范和服务质量。在市场活动中,保持合理的价格规范,防止恶意的竞价和抬价行为。最后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使保持游客在观光中的满意度[1]。

2)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农村旅游活动的宣传。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旅游更多的是吸引当地城镇的游客进行观光和游览。对此,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当地城镇的交流和宣传,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融合。政府可以举办一些特色活动和农产品展示活动。具体的农村旅游宣传办法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张贴广告海报等。总之,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城乡之间的广泛交流,政府应充当积极的组织者角色[2]。

3)在农业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农村自然神态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目的。在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行政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对当地的生态保护提前做好规划。使旅游经济带来的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环境遭破坏等问题得到合理的规划解决,避免农村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还需要做好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对旅游的游客和当地的人们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提醒,防止旅游景区被严重破坏,导致农村的自然资源遭到损害和浪费。

4)农村旅游经济区内的人,可以成立一些互助组织和机构,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更有效的组织和建设。例如互助会的成员可以组织起来对自身的旅游特色地区进行宣传,提升本土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互助会成员也可以协调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有效合理。互助会的人员,还可以联合商议分析当地农作物的种植计划,使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推广度都得到一定的保障。总之,农村旅游地区成立自身的经济服务组织,有助于旅游经济的高效发展,防止个体能力有限,对经济的发展无法做出有效的贡献[3]。

篇9

1)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种植者的耕作观念比较保守、农村环境封闭等因素,导致种植作物和畜牧的类型无法根据市场做出有效的调整,导致农村的经济结构和模式单一,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村人口可以迅速改变自身的种植经营观念,迎合市场的需求,提升自身农场品得附加值,并改变单一的种植作物。使农业种植和生产得到调整和优化。此外旅游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和外界交流的便利度,使农作物的种植对交通的依赖度降低,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种类优化。2)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农村人口的经济增收。农村旅游经济带来了大量的观光游客,农村人口由此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以及收入的增长。此外长期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在农村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使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更加成熟,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保持长期稳定。农村旅游经济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是综合性的收益,能有效激发农村地区的潜在价值,促进地区的发展。

2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10

<BR>二、市场为中心,加强宣传引导<BR>作为乡镇政府,要懂得用市场的方法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彻底改变一切由政府包揽计划和行政命令调整的习惯做法,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农民这个主体在结构调整中既是实施者,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调什么、怎么调的最终决定权应当掌握在农民手中,由农民自己作主,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不能搞一刀切、瞎指挥,更不能强迫命令,层层压指标,强迫农民种这个不种那个。这是进行结构调整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切不可背离。但是,强调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等于说政府部门可以无所作为,甩手不管。相反,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在结构调整中的责任重大,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工作,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经济结构调整中来,从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使广大农民能充分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既是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农村工作中一条不可违反的原则。乡镇政府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同时要制定支持和推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当前,应加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引导。

<BR>1、保护粮食生产能力<BR>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也是结构调整的基础,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认真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禁乱占耕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行粮食收购优惠优价政策,进一步拉开品种、质量差价,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

<BR>2、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BR>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乡镇政府应当搞好规划,制定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是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在多层次加工转化中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优质名牌产品;二是要调整各项农业建设资金的投资方向和建设重点,加大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加工和转化的力度,金融机构应合理贷款结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三是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率,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产品进项抵扣率,并对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优惠;四是要重点扶持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基础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BR>3、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BR>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首先,加快发展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完善设施,规范发展。其次,坚持和完善多渠道流通形式。要坚持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在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购销队伍等渠道的重要作用,积极扶持各类农产品流通的中介组织,发挥它们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再者,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动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建设,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宽松的环境条件吸纳更多的市场经营者。同时,要健全市场法规,维护市场秩序,反对封锁和垄断,使参与农副产品交易的各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可得,公平竞争,尽快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从而保证农副产品能够有序、合理的流通。

<BR>4、促进农业科技进步<BR>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必须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将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前,应主要实行以下倾斜政策:第一,支持农业科技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发挥科技对结构调整的作用。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搞好现有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推广优良品种、普及新技术、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满足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严格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以增强其推广服务功能。建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的利益机制,把科技推广服务与实际利益结合起来。第四,加大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利用各种办学条件来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如各种高产栽培技术等,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

<BR>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BR>当前要着重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以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饲料作物生产基地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顺利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保证,政府应高度重视,多向上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协调农村信用社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产,对农户的种养业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要引导农民个人和集体增加农业投入。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多渠道引进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