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5 14:47: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供应链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物流管理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广大人民常会接触的顺丰、圆通、申通、韵达等快递就属于物流。但是,物流又不仅仅是能够用快递来解释的,尤其是物流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加以科学界定,才能做好现代物流的管理工作。早在1984年,美国的物流管理协会就对“物流管理”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供应链流程的一个内容,其是一种将相关产品和信息高效率、高效益地从产地到目的正反向流动以及存储,这个过程包括了计划、实施以及控制。可见,物流管理是企业供应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优势。放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与美国协会的定义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因为考虑到中国物流的实际情况,物流应该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一个流动过程,而物流管理是在此过程中以流动的对象为主要目标,对其进行的计划、组织以及控制等行为,可以说,这种管理是有计划的、科学合理的、与时俱进的,并且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很多文献中提出,物流管理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运输状态中对于物品的管理,另一种是物品处于存贮地点的静态管理。本文涉及到的与供应链管理相对应的是在企业中产生的物品的存储和运输管理,是实体物流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可见,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整体,是在企业管理中比较宏观的管理范畴,需要调度的环节比较多。供应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在整个企业管理范畴中至关重要,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结构,不仅包括从供应地到目的地的物流,同时也包括与企业和客户都息息相关的服务流、信息流,而且供应链不仅是一个流动的结构,同时也包含着回流。供应链管理包含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几个社会上的较大群体,所以无论是生产、运输、配货,还是信息、服务,都是需要进行严格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的概念之上进行界定的,因为供应链是各个企业、各个环节共同组成的整体链条,所以供应链管理也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包含物流管理这个子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不同于传统的生产销售,也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而是将不同的企业集合起来,负责各自的部分,从而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的科学管理包括计划、合作、控制,高效率地完成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且注重提高服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将一个链条上的企业集合起来,实现目标的平衡,并且关注物品在供应链上的流动过程。
三、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1.1基础与管理模式的区别。前文已经提到,很多概念的界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讲,物流管理是一个企业、一个环节上的管理,物流可以理解为物品的流动,管理的是这个流动过程,其基础和前提是存在着流动的物品。而供应链则不同,它以信任和承诺为前提,将负责不同工作的企业紧密联合起来,是对这整个过程的管理,不仅要有流动的物品,还要求从生产到消费者购买都有管理过程参与其中,涉及的企业和个人要比物流管理更加程序化、复杂化。
1.2导向目标的区别。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现代物流管理相对简单,仅仅以降低一个企业的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为导向目标,可以说,物流管理的服务以一家企业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学管理即可。而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则复杂得多,物流管理的导向目标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供应链管理需要考虑的导向目标则是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服务质量,并将涉及到的所有企业囊括在内,使得所有企业同时完成科学管理,从而达到使客户满意的目标,并且在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也提升供应链所涉及企业的竞争优势。
1.3管理层次的区别。物流管理的层次是单一的,虽然要考虑到物品的运输和存储,但是只需要一个企业进行管理,将运输、存储的过程完成科学协调和管理,即是实现了物流层次上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的管理,不仅要考虑物流环节,还要考虑生产、加工、信息、服务、售卖等其他重要环节的管理。并且,供应链的管理层次还包括企业、人员的管理,需要将一些列的环节统一起来实现管理,并注意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设计、重构以及整合。
1.4管理方法的区别。管理方法上,两种管理也是存着较大差异的。物流管理是以技术为主要方法,利用行政指令和战术策略实现科学管理。而供应链管理则是以信用和承诺作为主要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的企业发展成为合作伙伴,再引入科学技术,实现对供应链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而物流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2.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子集,二者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管理是对物品从供应地点到收取地点的科学管理,通过严密的计划、合理的控制,实现在运输和储存两个环节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也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但是过程更长,从物品的生产过程就开始了管理,一直到客户收货后的售后服务,需要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管理。可见,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存在共同点的,虽然管理范畴不同,但是管理目的的一致性使得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存在必然的联系。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物流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相关性。供应链中包含着物流管理,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所以在管理内容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一、供应链管理的形成
供应链的概念在80年代被提出来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商业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有最终商品受用者向产品生产者的逆向需求反应,生产者根据反映情况安排对客户的增值服务。令一种就是商品生产者生产大量的商品直接送到商品使用者市场供客户挑选。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己的占用,以及资源的浪费,供应链的提出就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比较好的方法。现在好多都是采用第一种经营模式。管理上的决策时至关重要的,对货物的管理占据了企业很多的资金,产品的销售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储备货物,然而这也就要占用了很多的资源。供应链概念的应用使得商品规模化,全球化。这样的经营模式使得商品存储的资金占用大大的减少了。
二、库存控制
供应链下的库存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供应链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对企业管理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代的供应链问题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就这些问题展开讲解和应对策略,以解决现代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
零库存就是实现商品生产供销的均衡,解决商品积压占用资源的问题,零库存有两层含义,一是商品的积压量为零,也就是生产的商品都能及时找到销路不会造成资金的占用,另外就是库存劳动力的最小化,库存管理员也是库存管理费用中不小的一笔开支。考察国外的成功经验,参照国外的例子实现零库存指日可待。在实现零库存的问题上要注意几点,及时供货方式实现供货与生产之间的协调,在企业内部完成生产和销售的完美结合。在商品的配送方式上要注意使用现在的物流资源,采用网络化信息化实现销的统一结合。
海尔的配货理念就是供应链的一个完美使用的例子。海尔采用信息增值的机制提前收款,使得借用客户的资金进行生产变为现实,也就是先让要购买商品的用户提前付款,这样商就可以向企业生产者提供一些预售款,这样不但避免了过量的盲目生产。还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提供资金保障。再加上实店销售与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使得销路不但得到了拓宽,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资源的占用,至少仓库占用以及仓库管理上就给企业节省了很大一笔资金。
三、影响供应链的发展的因素
(一)企业供应链的观念淡薄
企业的管理人员意见的分歧使得供应链的完善的进展很难。链上各点的企业之间协调不够,彼此不信任,由于供应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供应链上各点的企业之间相互配和与协调才能使效用最大化,才有可能实现零库存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发展落后
在供应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信息技术占据了很大的作用,需要各个节点上的企业能够协调好各自的工作权限。实时迅速的发现客户的需求点,及时反映给相关工作人员,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信息网络建设不充分,信息传输相对落后,在供应链管理上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能够将相应的信息资源及时传送给相关决策者,使得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脱轨,不能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及时传达。
(三)物流方面的原因
要实现真正的零库存就必须完善物流工作,做好物流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供应链的保障。物流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长度,为保证产品的顺利畅通运输,及时将需要的产品运输到指定的位置,就要做好物品的分类,编码,实现物流快速,及时安全的运输货物。在物流的基础设施上的基本建设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物流现代化设备不充裕,交通道路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另外在中国缺乏大型的规模化的物流企业,没有规模成型的物流理念,使得物流行业阻碍了现代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现代化企业实现供应链的规模,使得企业不得不在仓库管理和仓库储备上加大力度,以防止出现商品需求不足,商品的供应赶不上商品的需求问题的发生。
四、零库存的实施
供应链的建设在现代商品市场中将发挥重大的作用,完善了现代化企业商品的供销一体化,为企业在仓储管理上节约了资金。但是现代社会状况下,由于信息化建设的不合理以及物流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供应链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这在客观上也暴露了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经济结构的一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完善经济结构的平衡稳定发展。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真正的零库存,起到为企业在仓储方面节约资金,减少资源浪费的问题。我们要加强社会的经济建设有必要考虑这点,切实做到经济全面发展,保证供应链的完善,使得经济发展朝着健康顺利的方向迈进。
五、结束语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好多新型的经济模式,新的经营理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涌现,供应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信息技术和现在的物流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供应链的产生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有利作用。尤其是节约了企业仓储成本和仓库管理费用。而且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了资金的占用,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和市场的要求,应不断优化其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特别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建筑公司是否有高效的物流及供应链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工期和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降低有直接关联。
一、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建筑施工企业的物流概念指企业中物资的转移以及采购物料和商品的运出过程和运进过程。其运进和运出的材料既包括了使用于生产部分的原材料也包括相关的生产辅助物料。
通常情况下,传统行业的供应链与建筑施工企业的供应链概念不尽相同的。就传统行业来讲,其供应链是原材料供应商、批发商、客户、销售商以及产品制造商组成的链形的结构形态。而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其供应链还没有清晰与统一的概念。一般来说,其定义是指,依据业主的相关需求,将总承包商作为企业的核心部分,并控制物流、资金以及信息,是建筑业从原材料的购买到工程完工的全部工程。劳务分包商、材料供应商、业主、工程分包商以及设备供应商等构成了建筑业的链状供应结构。
二、建筑施工企业中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建筑行业来讲,其企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大多企业没有对供应链的实际影响做分析与考虑。但是企业的运营与其经营系统与供应链密切相关。此外,建筑企业也没有对除生产系统之外的因素进行考虑,导致供应问题的产生。
第二,建筑企业的供应链结构里,各系统相互独立,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导致相关环节没有形成连贯性,造成工作脱节现象的产生,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生产系统、供应系统以及销售系统不是一个协同与有机的供应链条。
第三,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物资管理水平达不到现代管理的要求,没有对其物料实施动态的监控与管理,无法充分的使用企业供应链提供的资源。
第四,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偏低,缺乏有效地管理制度与考核机制。由于其激励制度大多是以本部门的供应链运行为考核标准的,导致企业的供应链制度缺乏整体性,有些部门只追求所在部门的利益,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性与合作性,使得物流信息失真。
三、应对建筑施工企业中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改革方法
(一)形成功能性强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多个方面,比如部门信任不足、跨职能上存在问题等。对建筑企业实行供应链的战略管理,应该对其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做全局的考虑。要成立一个具有实效性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必须做到几个方面。其一,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变革其经营管理理念,通过使用横向一体的战略思想,将企业的主要竞争力培养起来。其二,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中相关系统应该对信息进行共享,只有通过共享资源,才能及时调整信息误差。其三,应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其与供应链管理相联系。其四,需要与合作伙伴建成长久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制定有效地供应链的绩效考评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需要设定相关的考评指标与程序,利用相关考评手段对其考核,比如可以采用绩效考核标杆法。绩效管理在其供应链的地位很重要,能够对企业改进供应链绩效考评提供相关参考价值,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形成集成化供应链模式。要想建立一套有效地绩效考评制度,必须保证评价指标的通用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可测量性。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物流系统
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物流系统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即使用第三方物流与全局性的物流网络技术。使用第三方的企业物流系统,可以有效实现企业物流的集成供应链,其作用是为相关系统提供相应的后期支持,并对企业之间出现的物流运输问题做有效的协调工作。建筑施工企业以外包的形式,将其部分工作分给第三方,减少其精力的使用,提高其管理效率。此外,要完善建筑企业的物流系统,还需对其物流系统进行全局性的企业物流网络设计,此种设计,是从战略上考虑的,能使网络供应链响应时间降低并使其使用成本减少。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技术网络支持系统
建筑施工企业要改革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必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企业的供应链具备优良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支持系统。在建设此系统时,要对各种因素做充分的考虑,如企业的条件以及其处在的市场环境,成立具有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系统,改变其管理理念与经营手段。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改革并提高其物流和供应链的管理,首先应该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充分的分析和判断,找出其存在的不足方面,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应利用先进技术,改变陈旧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动态管理,并充分考虑相关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战略管理。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提出背景
食品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但随着人们消费层次的提升、消费维权意识的觉醒以及新闻媒介行业的飞速发展,现在每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20世纪末欧洲发生的疯牛病危机、2008年我国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与担忧。在我国,不少人甚至发出“我们还能吃什么”的感叹。由此,消费者对“口蹄疫”、“瘦肉精”、“二英”、“禽流感”、“沙门氏菌”、“肉毒杆菌”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专有名词耳熟能详。
在此情境下,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对他们所购买和消费的食品的安全特征有不断增长的探寻欲望。虽然食品的质量标签能传递许多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但这并不能转化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信心。Trienekens & Beulens(2001)指出,人们对整条食品链(food chain)质量的透明信息有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透明信息来自于现代的追溯方法的支撑。消费者希望得到他们充分信任的安全食品,他们要求食品企业提供食品安全保证和诚实的食品信息以建立对食品的信任。
为响应民众的食品安全诉求,行业标杆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积极行动起来。为保障食品安全、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信心,欧盟于2002年制定了食品基本法(General Food Law),该法律中诸多内容涉及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的记录与披露问题。早在1993年,食品法典委员会就将HACCP推荐为最有效的保障安全食品供应的管理体系。由于分子生物学(例如DNA方法)的长足进展,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得到了快速专门分析方法(如快速检测技术)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健全提供了技术基础。实验室信息系统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结也为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创制了一个有效的保障网络。随着食品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决定因素的了解也不断深入与全面。由此可见,观念、法律、技术、知识的进步在不断增进食品的安全性及食品相关信息的透明性。
食品行业企业在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食品、诚实的信息和相关的服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在过去的20多年里,食品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已成为食品行业食品安全政策的一块基石,建设整合的质量管理系统(integr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已成为业界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一系统涵盖了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所有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食品生产、包装、运输与物流、研究与开发、生产设备的维护、员工的教育与培训等。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制定并执行覆盖整个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加强食品供应商的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性和相关信息的透明性。
国内一些食品企业在追求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安全及透明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比如,上海万事发实业总公司构建全透明食品安全产业链,成功地打造出全国首张有机食品“身份证”,生产的“瀛丰五斗”有机米实现了从种植、收割、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的安全透明。消费者从商店买回瀛丰五斗有机米,通过有机米档案查询系统,输入6位数字的食品安全信息码,便能清楚地掌握这包米的所有“身份”情况,包括种植管理者、地块管理者、作物品种、播种期、移栽期、施肥记录、病虫防治、收割记录等。“瀛丰五斗”有机米的高度安全、透明特点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一直供不应求。2013年4月,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启动“透明牧场”项目,作为乳业的首个透明牧场,现代牧业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应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装备设施、生产技术,使牧场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让牛奶品质以量化的数据与消费者沟通。此外,还有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透明农庄”、开创都市有机农业的新模式、北京绿色家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透明农场”的成功实践等等。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概念
Hofstede(2003)最早提出有关供应链(网)的透明性定义:供应链(网)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在没有信息丢失、噪音、延迟和失真的情况下对他们所需求的产品相关信息有共同的理解并能有效获取的程度。自Hofstede提出供应链网的透明性概念后,一些学者将其运用到食品供应链的管理领域,如Kalfagianni(2006)区分了食品供应链透明的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
综合前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本研究提出“透明食品供应链”这一新的概念,其定义如下:透明食品供应链是以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的,通过供应链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使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全过程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食品供应链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他们所需求的食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能在没有信息丢失、噪音、延迟和失真的情况下有共同的理解并能有效获取。
透明食品供应链适应了当前社会强烈的食品安全诉求,是一种新的供应链运行策略与业态。它与一般的追求成本控制或市场反应灵活性的供应链运行策略有根本的区别,强调通过在全供应链范围内对食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进行严格的收集、分析、记录与传递,从而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辨识与监控,最终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目标。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特征
一是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目的。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实现多方面的目的,但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和支撑。食品供应链正是通过其透明化运作,使食品始终严格按照高水平的质量安全标准进行处理,并接受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监控、监管和监督。从此意义上说,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只是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是其核心目的,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优势则是根本目的。
二是对食品安全标准系统的高度依赖性。透明食品供应链的运行涉及供应链的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和产品的不同形态,需要通过完整、特定、协调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生产经营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规范和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完整性要求标准的制定能覆盖供应链的各个阶段、各个操作单元和产品的各项关键指标。食品安全标准的特定性要求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制定达到或超过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针对不同的技术和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性要求食品供应链所采用的标准要一致和统一,不能出现标准相互冲突和无所遵从的现象。
三是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透明食品供应链应用一系列信息技术(如传感器、条码、RFID、手持式移动智能终端),构造一个基于全流程的、可靠的信息监控系统,其系统设计集成信息识别、自动采集、跟踪、数据交换和实时共享技术,保证供应链的关键控制点能受到核心企业的监督,并能够通过即时的数据读写和存储实现问题食品的有效追溯。在供应链外部,能密切与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沟通交流,及时准确地处理来自客户及消费者的意见、建议、投诉和咨询,及时跟踪外部各种渠道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并有效反馈到企业内部。
四是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立与运行需要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规范、监控与整合。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立与运行需要核心企业负责评审、选择、接收、调整、淘汰供应链的成员企业,需要核心企业制定覆盖全链的相关制度、流程、规范和标准,尤其需要核心企业对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为规避上下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增强供应链食品安全管控的力度,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倾向于构建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治理结构,实现全产业链经营。
透明食品供应链与类似概念的区辨
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一些学者运用供应链管理及其它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不同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策略与模式,如食品产业绿色供应链、可持续食品供应链、食品封闭供应链等。
表1列明了透明食品供应链与其他类型供应链对比存在的主要区别。可见,透明食品供应链鲜明的特征在于其通过追求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最后达到食品的质量安全,透明食品供应链的运营成本高、链条稳定性强、产品安全性高,在我国一段时期内可能较适合一些重点食品行业及重点食品品类使用,如乳制品、肉类、食用油、酒类产品、精品农产品等。
本文基于实践发展及理论创新的趋势,对“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概念、特征及与类似概念的区别进行了阐释,后续研究将对透明食品供应链的驱动机理、运行模型及评价体系展开深入探究,以期能从供应链视角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Trienekens J H, Beulens A J M. The implications of EU food safety legislation and consumer demands on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s[R]. Sydney,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nnual World Food and Agribusiness Forum, 2001
2.Beulens A J M, Broens D F, Folstar P, et al. Food safety and transparency in food chains and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challenges[J].Food Control, 2005(16)
3.于志宏.全国首家“透明牧场”在安徽诞生[J].WTO经济导刊,2013(5)
4. Hofstede G J. Transparency in netchains[R].Debrecen, Hungary: EFITA 2003 Conference,2003
5. Kalfagianni A. Transparency in the food chain: Policies and politics[D]. Enschede,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Twente, 2006
6.张寒金.国际食品供应链安全标准的变革[J]. 标准生活,2010(2)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今后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一下的几个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物流业务委托给物流服务企业,整合专业流媒体服务的第三方物流(3PL)的合同出现,同时也提高水平的物流公司,这是物流的现状调查。这些新的物流服务,在1990年,美国第一个在交通运输部门放松管制在交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物流外包服务市场的不断扩大,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货主和物流公司在日本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除此以外,全球战略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的加快。所有的企业都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率,通过海陆空运输方式。实际上是现代物流,主要包括效率合理化,再加上国际经济全球化,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并促进国际一体化的过程中,本集团的整合物流业,加快全球物流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出生于美国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敦豪航空货运公司与国际化接轨提供了一系列的大型综合性物流服务企业。此外,与普洛斯的到来,世界上最大的物流配送设施和服务的投资开发商,以扩大物流市场。以实现生产物流的合理化,为客户提供集成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在日本的供应链管理(SCM),也被称为“供应链”的供应商,批发和零售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共享。分解成本控制库存减少整个工作时间的缩短,获得相应的供应链成员的利益,特别是要实现高效的制造,零售物流。物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并建立一个理论体系的概念,为研究目的。
二、克里斯托弗和派克,科特勒和阿姆斯特朗的研究
概念是外国文学出版英国2003年给与界定的,作者就是克里斯托弗和派克。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到本研究的背景,并引进日本,克里斯托弗·派克的研究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的概念。
三、营销的全面变革根据
上述可以发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营销和现代物流业已经开始使用,“营销”在很多地方使用。事实上,这意味着在本质上是“现代物流”是非常密切的,或几乎相同的。然而在过去“市场营销”,简称为“物流”,还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不断提高,物流,营销和现代物流,供应链的概念,整合营销的变化和市场的论述。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理念,自1970年以来,虽然定义营销领域,但实际上非常接近的市场营销和物流的意思,基本上可以理解的。顾名思义,提出市场营销和现代物流,先进行市场营销的活动,在进行现代物流的活动,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市场营销向现代物流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地方,这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诠释。都是从营销和现代物流功能的考虑。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购物或邮购活动,通过互联网,电视和其他媒体。也就是说,在商店里面消费者买的东西是不可以自己当时拿回家,然后在网上或者电视购物买商品就是为了客户的方便,消费者购买大型商品都会直接配送到消费手中的。
四、分销渠道和现代物流业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如今的社会人也开始慢慢对消费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但重视与消费者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买的角度来看,形成了“整合营销”,“4C”的观点。往前的4P竹理论从视图的制造商生产的点建立的基础上,产品导向。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变化。因此,“4P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五,结论
2l世纪初,世界经济和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方面,过去使用相同的想法和认知的营销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反,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新概念的重要性。(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一、供应链柔性的定义
1.柔性的概念。(1)柔性存在的前提是“不确定性”。变化是人类前进的主旋律,柔性是一种处理变化的“能力”,可以将柔性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三种: 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2)柔性的三种表现形态。柔性在现实中,通常表现为三种形态: 潜在柔性、可实现柔性和现实柔性。
2.供应链柔性的概念。供应链柔性的概念可追溯到Forrester(Damien/Amrik2001), 他认为供应链应该具有对需求变化的动态响应能力,并强调供应链伙伴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任何供应链参与者的柔性能力会受到整个系统柔性能力的内在限制。Slack(1987)认为,供应链柔性是指供应链对客户需求及时做出响应的能力。从实质上说,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和资金链,更重要的是一条价值链。因此,供应链柔性应该从整个价值增值系统角度来考察, 即考察供应链整体柔性。综合以上文献对于供应链柔性的定义,本文认为供应链柔性是指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协同供应链成员,经济而快速地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供应链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变化动力过程。
二、供应链柔性的分类
1.柔性制造。柔性制造主要包括生产柔性、产品柔性以及时间柔性。生产柔性指供应商改变整体输出水平的能力,即供应商应对顾客需求量波动的能力,是供应商在生产系统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所能够提供的各类产品总产量的变动范围。生产柔性反映了供应商生产能力的弹性大小。产品柔性是供应商开发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的能力。时间柔性也可称为交货柔性,是供应商改变计划或假定的交货日期的能力。时间柔性应了供应商满足顾客需求的速度,体现了顾客需求的时间价值。因而,在基于时间的竞争中,时间柔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
2.柔性库存。柔性库存,即各环节虽然是按订单展开活动但是还必须留有一定的库存,这是柔性供应链预警机制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市场的变化速度已经可以毫不夸张的与光速相比,所以一定量的库存是应付紧急情况必不可少的,也充分体现了柔性的概念。库存控制可以采用单级库存控制和多级库存控制的方法,在单级库存控制中可以采用经济订货数量模型(EOQ)和分发需求规划模型(DPR)来计划库存量。
3.信息及知识共享。在柔性供应链中将信息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信息系统,一个是内部信息系统。外部信息系统是核心企业获得市场、终端用户信息的通道。内部信息系统主要是指系统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包括订单信息传递、库存量信息、运输情况、货款收欠、生产技术革新等。供应链合作伙伴间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是保持好合作的关键,而其合作具有跨地域性、动态性。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共享。知识的共享对于促进供应链企业共同发展,降低成本,从而抵制供应链风险有重要的作用。
4.柔性契约。又称动态合同,它在内容上提供了许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合同进展情况而定的灵活性选择条款,与传统的确定性合同有很大的不同。柔性合同的另外一个涵义是,合同的执行分阶段进行,根据前一阶段合同的执行情况,确定下一阶段执行的条款或合同,一般不采取一次性合同。柔性合同还包括配套的动态检查机制、激励机制、收益与风险分配机制、清算机制。动态检查机制是为了监督和约束合作伙伴的行为,避免出现有损供应链整体利益的行为;激励机制是鼓励合作伙伴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改善敏捷性方面增加投入,以提高整体的合作效率;收益与风险分配机制是为了确立整体的信任合作关系;清算机制是规避风险保证供应链的顺利运作而制定的必须条款。
供应链契约组合管理是指应用组合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设计、组合、执行和管理一批不同采购契约(如定量契约、期权契约、柔性契约或现货市场采购等)中契约参数的组合决策,以实现降低供应链库存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目标。不同类型的契约具有不同类型的风险,并克服不同类型的风险。可根据价格控制、数量控制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大致划分为:推式(push)契约,拉式(pull)契约,期权契约,甚至现货市场(spotmarket)采购。。
5.柔性文化。为建立与系统柔性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具有高度牢固度、一致度和系统和谐性的硬性文化,建立适应柔性要求的新型文化体系:柔性文化。柔性文化强调人的重要性,鼓励员工说出他们关心的事情,提供积极的信息反馈,支持员工的发展,这一切会促进员工自我实现感和工作上的个人原动力,增加其创造性成就,使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提高。柔性文化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学习与创新。具有柔性文化的组织,能够敏捷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柔性文化灵魂的指导下,迅速获得柔性的改进。
参考文献:
[1]Zhejun Gong. An economic evaluation model of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 184:745758
[2]Zuo-Jun Max Shen. Aprofit-maximizing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model with demand choice flexibility[J].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2006,34:673 682
[3]Larry C. Giunipero, Diane Denslow, Reham Eltantawy. Purchasi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lexibility:Moving to an entrepreneurial skill se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5,34:602 613
[4]蒋渝李跃宇陈秋娴:不确定条件下柔性供应链管[J].现代管理科学.2005,3:78-79
[5]戴勇: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供应链的柔性化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8:45-46
[6]孙薇:对柔性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2,260(12):29-30
[7]刘蕾唐小我丁奕翔: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供应商柔性评价[J].商业研究.2005,323(15):6-8
供应链这一概念始于美国,并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一个明确概念。就当前而言,对于供应链释义为一件产品的供需网络,而这个网络贯穿于生产到面向市场的始终。供应链是产品的信息链、物料链、资金链,而且在各个流通环节中产品都会增值。
(二)供应链系统的概念
供应链系统顾名思义,指企业所有业务流程和业务关系的集合。供应链体系中囊括内容比较广,最简单表现为:一件产品从原料供应商开始到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整个过程,直接服务于终端客户或者为其提供相关商品。
二、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发展迅猛,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物流运作效率低下,很多企业物流职能并未及时完善,因而物流纠纷事件时常发展,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还阻碍了企业自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能充分打破传统物流思想的限制,致使企业物流效率低下
就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来看,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供销一体化和仓储、运输一条龙的传统经营方式,物流活动多依靠于企业内部完成,并没有有效运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加上采购、仓储、配送等职能具有重合性和真空地带使得相关工作难以进行,上述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效用的发挥。再者,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上消费者购物形式多元化,基于此,消费者对企业物流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但是在实际中发现企业会将这一有限资源进行平均分配,无疑影响到物流服务水平和顾客满意度。还有部分企业物流服务,只是由物流部门单独完成,使得企业管理部门不能实时掌握物流信息,直接影响物流服务效果,种种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新形势下企业物流管理未能打破传统物流思想的限制。
(二)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企业物流设备整体呈现出:设备陈旧、信息化程度低、功能单一等特点,因而很难高层次满足现代物流发展需要。例如:缺乏标准规范、物流设备陈旧,直接导致的是物流在运输或者储备等环节中很难实现整体性流动,不仅人力成本加大,物流效率也将受到影响。当前我国物流领域内信息技术整体呈现出不平衡态势,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流、沟通匮乏,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加上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技术的重要性,因而企业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低下。从另一方面来说,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如若缺少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大量物流信息将分布于不同部门中,影响到不仅仅是一个节点企业物流运作效率而是整体,物流成本将直线增加,不利于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已不再是单纯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而是通过有效物流网络活动,缓解甚至于改变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与企业之间有效合作创造条件,以此增强市场反应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当将物流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79
[中图分类号]F2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1 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指为达到消费终点的目的,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执行及控制的一系列过程。传统的物流管理单纯指物料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位移,但现代物流对物流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物流管理是一种对物流活动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运用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物流管理包括对物流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的管理等多个方面。
2 供应链概述
2.1 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近年来才在国内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是在物流管理不断发展中产生的。现代供应链的概念不再仅局限于物流管理的一部分,而是在不同企业之间通过制造、分销等形式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的过程。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成为战略伙伴,并形成一个网链关系,能够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2.2 供应链的基本思想
供应链从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横向一体化。传统供应链中企业之间是纵向一体的兼并或合并,而现代供应链下企业之间的关系是耦合的。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中企业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
第二,客户定制。现代供应链不断发展的内动力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由此企业转变发展模式,从单一的大规模批量生产逐渐向客户定制转变。当然这种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客户的满意度容易出现冲突,所以企业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不放弃大规模批量生产,才是一种高效的供应链生产方式。
第三,组织和业务过程敏感化。为提高供应链的市场影响力,企业要提高组织和业务过程的敏感程度。供应链企业之间要不断优化个体,追求高效的整体,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能对市场信息有着高度的敏感性。
第四,信息共享机制。供应链中的企业要想实现双赢或多赢就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加强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信息共享能保持供应链的一致性,使多个企业之间的步调统一,计划和供应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能增强对风险的预防。
3 供应链环境下的精益物流管理
3.1 精益物流的概念
精益物流是指以精益思想为指导,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在流动过程中企业价值的保值和增值,其实质是为了减少在物流过程中的浪费。精益物流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是正确定义价值,物流的价值不是由企业自己决定的,而是在物流服务中产生的,要想实现精益物流就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分析物流的价值。这里的客户不单单指购买商品的客户,也指在物流过程中面对的所有服务对象。其次是价值流分析,要对供应链中的程序、路线以及选址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找到供应链中的浪费点并积极寻找办法减少浪费。再次是实现平滑的物流流动过程,为实现精益物流就要在正确的时间将商品送达到客户的手中,在运输途中不中断、不绕道。最后精益物流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及时发现物流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直到物流体系趋于完善。
3.2 精益物流模型
精益物流模型是一种基于精益物流的物流优化模型,主要包括路程研究阶段、生产物流改进阶段、供应物流精益化阶段以及销售物流精益化阶段。
第一,流程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运用价值流图析法确定价值流,将企业的重心集中在流程精益化上。企业将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客户定制并组成多个专业团队,高效利用有效的资源,最大程度减少浪费。
第二,生产物流改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的主体是企业内部,各个企业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优化生产方式,实现精益化生产,这个阶段主要包括现场管理和生产流程这两个方面。生产物流改进阶段是物流精益化的基础,为接下来的精益化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也为精益物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供应和销售物流精益化两个阶段。相比生产物流改进阶段的内部精益,这两个阶段主要针对供应链中的外部环境进行优化。精益思想的主旨是为了将思想应用到供应链的整个物流中,而不是像传统那样仅在企业内部做出优化和改进。当然,精益思想在物流中应用时还是要借助现有的物流管理技术,并对这些物流管理技术进行优化改进或排列组合,最终实现物流精益管理。现有物流管理技术要应用于整个供应链,而不是物流中的局部,这样精益思想才能在物流管理中完全体现。
4 结 语
随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部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益物流中的方法和结构要不断变化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将先进的方法应用到物流管理中的多个方面。由于精益物流有着巨大的优势,也为物流系统注入了新的生机,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我国外贸规模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资金与物流的交换速度加快,这些都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方物流作为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其对于港口的信息交流、物流运作、资源整合、战略制定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第四方物流提高港口的物流能力,以发挥其在现代经济贸易中的作用,对于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与运作模式
1.1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
20世纪末美国埃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调配和管理组织自身及具有互补供应商的资源、能力与技术,来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集成商。也就是说,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对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将自身的资源与具有互补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与管理,为客户提供全面意义上的供应链的解决方案的一种经营模式。它所提供的服务就是管理他人的信息、资产和网络,不仅为客户设计一个运行合理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还要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信息技术提供商、软件商、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协商为客户争取合作,以维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第四方物流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其产生解决了物流行业所面对的瓶颈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整合,物流、信息、技术、资金流转速度加快,第三方物流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第三方物流的核心能力在于方案的实施与执行,对于某个或几个企业来讲其效率很高,但对于整个地区、国家来讲,由于其缺少运筹规划其效率是低下的,而且由于其本身的规模和能力的局限性,其本身的技术与信息能力是不可能满足整个社会系统的物流需要,更不可能充分利用与整合社会资源,不可避免的要耗费企业的人力和财力。其次,现代物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分工也在不断细化,使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有更多选择,但同时也无疑需要花费企业更多的精力对第三方物流进行选择和管理,增加成本;再次,当今环境下物流市场已逐步进行了延伸,并且进入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但由于物流行业本身专门知识以及专有人才供应的不足,其往往缺乏对特定产品的运输与流通加工能力。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第三方物流对于资源整合的不足,使得企业迫切需要有一个物流供应链的集成商,对跨越更大区域范围乃至跨越国界的供应链物流进行整合,以打破物流行业的瓶颈问题,而这也就是第四方物流出现的必要性。
1.2 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
第四方物流不是由一个单一的企业可以完成的,它是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公司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共同为客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其提供的解决方案共有4个层次:执行,承担多个供应链职能和流程的运作,包括制造、采购、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技术、需求预测、网络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和行政管理;实施,业务流程一体化,对客户企业和服务供应商之间进行系统集成;变革,改善某一具体供应链的职能,包括销售和运作计划、分销管理、采购策略和客户支持;再造,整合和优化供应链内部以及与之交叉的供应链的运作。其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1)协同运作型。第四方物流方与第三方物流方共同开发市场,第四方物流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其缺少的资源、信息管理技术和战略技能,其在第三方内部运行,其思想和职能结果通过第三方物流向不同的客户实施具体的物流业务来实现。在很多的比较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已出现这样的运营小组。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2)方案集成型。在这个模式中,第四方物流脱离了第三方物流,成为独立个体,将第三方物流的优势集合起来,如对他们的能力、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适合其整个供应链运作的第三方物流的组合。第四方物流是这一联盟的领导者和枢纽,为客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借助第三方的物流运作能力为客户提供服务。其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
(3)行业创新型。在这个模式中,第四方物流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其对于社会上的整体资源进行整合,以管理和完善整个供应链的职能为重点,考虑到各个行业的特殊性,领导整个行业供应链实现创新,将尽可能多的企业整合到统一的信息与管理之下。它通过与各个资源、技术和能力提供方如第三方物流公司、信息技术提供商和软件商等进行协作与同步化运作,将多个行业供应链成员的业务进行系统集成,并对整个系统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基于行业的解决方案可以充分利用各个行业的优势,弥补不足,对整体的发展价值增值,这也是第四方物流发展的最终的目标。其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
2 现代港口物流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港口物流就是以港口的运输和中转为主要功能,实现货物运输、仓储、配送、加工改装、包装、商检、保险和信息交换等商品全过程供应链服务。港口物流依靠港口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国家与世界经济的运转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文:
传统的观念认为:物流就是“仓储+运输”,但随着观念的改变,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物流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已经在中国的迅速崛起。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供应链的实质是:系统集成所有的社会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市场运营效率,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这是一个涉及到生产者、中间商、第三方物流、最终客户等社会各个方面的产业群体和网络系统。因此,为将这个庞大的网络交互到不同的关系体,使各方在利益分配达成共识,就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以实现现代物流业健康有序得发展。
一.供应链及其内涵
供应链是指通过计划、生产、分销、运输、零售等环节把产品生产者与产品使用者联系在一起,是企业满足内外部客户需求的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有效合作的网络结构。在供应链上,产品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了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生产商到产品使用者的信息链、资金链、商流链,更是一条增值链。
二.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
(一)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物流管理产生的。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间的职能协调问题。但随着生产的全球化,企业和供应商、分销商、最终客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前专注于各种内部业务的管理模式开始向通过寻求外部资源(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来提高竞争优势、从公司内部优化转移到一个战略联盟的优化的模式转变。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
1.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降低订货- 运输 - 付款的周期、加快存货周转速度、确定合理库存量,从而协调整个供应链实现高速运转;
(2)配送管理。通过配送管理实现货物按时配送,合理选择配送方式和工具,降低运输成本;
(3)仓储管理。通过仓储管理除了实现货物的验收、编码、保管、分拣等常规业务,还包括代购代销,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2.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1)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世界,物流和信息流的相互配合日益重要,所以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使用更多的现代物流技术,对产品进行包装、跟踪、接收和存储,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2)整体性增强。传统上观念中,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少,更不长于战略联盟和协作。而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反映了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强调企业间的长期、直接的合作,是一个动态的联盟;
(3)信息传递自由化。一般环境下,物流管理的信息传输在企业内部逐级进行,供应商无法获得最新的需求信息。而供应链管理中,企业之间是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
(4)服务方式灵活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服务已经越来越显示出灵活多变的特点。为了满足经营的要求,产生了国际物流、第三方物流、分销中心等等。这一切都使得物流业能够适应商业社会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
三.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一)强化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理解和研究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物流的概念一起引入中国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我国的企业中正在被不断地理解、运用和完善。但是,在某些地区和某些特定领域,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部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很模糊,对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改革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方式。因此,继续深化对供应链管理内涵的研究、不断完善对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理解,对于提高各企业的效益和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二)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
实施供应链管理不仅仅要理解其内涵,掌握理论基础,还应该有健全的硬件系统,即现代化技术设备。在实践中,应该大力推广RFID技术、实时定位系统技术、全方位连接技术、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整合完善现有的供应链
供应链整合是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之间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而通过协调管理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更高水平的合作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的整合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但对于削减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掌握了供应链整合的公司往往会得到更高的利润率、更短的客户需求反应时间以及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而那些忽视供应链整合的企业则会发现自身的经营风险逐渐增大,其与龙头企业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