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5 16:23: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G633.3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不仅仅是要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还要调动学生的语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教学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与民族思想、爱国情怀息息相关,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充分,教学还是看重分数和成绩,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本文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素质教育理念加以分析,并深入挖掘语文的内在精神,贯彻和落实好素质教育新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它的教学在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坚持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是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学课程,对整个语言文化的传承都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灵魂高度,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阅读和学习中体会中国文化,借助学习语文来探索世界,展望未来;其次,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会学生用“心”去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更好的对自己进行定位,找准应当扮演的角色,健全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后,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提高国家荣誉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理想,并全面提高自我。
二、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有效对策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
初中语文课本的编写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多名专家集体研究和分析的结果,教材中蕴含着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对启迪学生的思想,做好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渗透文章中的文化思想。例如,教师在教学《,你在哪里》的时候,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对这个人物进行解读,讲述他的故事和事迹,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文章的意义所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素质教学理念。
(二)适当的加入思想教育
素质教育与思想教学相辅相成,初中语文讲解在教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传递正确的思想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如在讲解文章《捕蛇者说》的时候,就可以将道德修养内涵渗透给学生,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一些道理,不要强加给学生各种想法,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然后在告诉学生新的思想内容,学生会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等等。
(三)思想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口头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感受和倾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在生活中也同样强调语文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领会语文教材中的深层次内涵,理解语文学习的真实情感。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一味的用理论灌输祖国的伟大和发展历史,就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引发他们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让学生主动谈谈自己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就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并在讲述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并热血沸腾的朗读《黄河颂》,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只有坚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才使德育教学和素质教育落在了实处。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必修课,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要掌握语文的深层次意义,就必须转变原来单一教学的模式,做好教学创新,将素质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对此,初中语文教学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全面贯彻和落实素质教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质教学内容,加入思想教学内容,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贯彻好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春辉.浅谈思想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03:34.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41-02
现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个矛盾的心理:心里纠结就是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很优秀,但是思想行为很差,言行不一致;根本问题就是在课堂中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开放而开放”“为教学而教学”。就是教师为追求考试分数而教学,向学生生硬灌输知识,没有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部分学生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应付考试。笔者认为是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已丧失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注和培养。
1 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导向要突出人文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课程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定位在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并在教育教学分类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首要的目标,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是课程的核心,这反映了它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践,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无法实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设计的,“我”,即学生自己,它反映了课程教育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突出了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见,思想品德课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看,应该划归人文学科。
2 现代学生最缺失的和最需要的是人文教育
当今的青少年,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成长的一代;是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成长的一代。这一代人聪明、能说会道、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父辈。但是,由于他们是在家庭“中心”的呵护下成长,在社会普遍重视科技教育、重视读书学习的强烈呼声中成长。无论是来自社会、家庭、还是学校的教育,往往是重智力而轻情感、重科技而轻人文、重目前而轻长远、重做事而轻做人、重功利而轻全面素质。他们不缺健壮的身体,丰富的知识、上网的能力。最缺少的是人文教育。
重视后进生的教育、转化、跟踪留守孩子。后进生的工作常做常新,针对新时期后进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转化他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体现关心,爱护,处处表现出教师真诚的态度。从教育方式、教育语言、教育情感,让他们有依赖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加强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我们始终对学生的教育不放松,坚持不懈,用高尚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发挥他们的特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人文教育最起码是怎样做人的教育、即人格教育。没有人格,丢失人文,就不会有法制观念,学问越多、危害就越大。例如:当今的青少年普遍存在“四不”现象――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不经意地流露出自私、自我,对他人缺少关心、关爱的情感;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道德缺失、和违法犯罪事件。如清华学生刘海洋为“实验”而冷酷地用硫酸伤熊;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在学生宿舍为打牌的矛盾而“冷静”地杀害四位同学;北大的学生安然为争女朋友疯狂地刺了同学八十多刀等恶性事件。所以,利用思想政治课在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中加强人文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真是刻不容缓,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3 改变教学方式,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首先,要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思想品德课必须充分利用这种“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老师重在点拨、引导,让学生大胆抒发,真情展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使课堂充满尊重与理解,处于倾诉与倾听、交流与沟通的和谐氛围之中。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体现教师的人文情怀。思想品德课区别于一般学科,它是一种价值之知、人事之知,充满了个性之美。教学需要因尊重而带来的激动和理智,需要个体自主的感知、体验和情感上的认同。因此教学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水平,让学生做他能够做的事;教学需要宽容,要允许学生失误与反复,思考与调整,引导学生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境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留有时间,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课堂上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质疑的时间,给学生解疑的时间,同时还要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也要给学生留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体验。
第三,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人文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即要有东西可合作、可探究。而合作探究的重点不是课本上现成的结论和观点,而是这些结论和观点形成的过程、它们对人自身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地运用它们。因此我们必须以富有人文价值的生活事件或历史文化素材为背景,通过设计仿真的情境或引用真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主动思考、民主讨论、合作探究,感受道德的力量,接受熏陶,收获喜悦。教材中常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入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联系、想象,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另外一方面也能深化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发挥的过程。
第四,要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碰撞中融汇燃烧。思想品德课程强调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帮助与指导,强调学生自主探索与获取,而不是灌输与说教,因此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开放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引导学生在思维交互中形成符合主流思想的倾向。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打破封闭性,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富有开放性。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调动和利用课堂生成,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和智慧,并加以发挥和引导,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人文要素。同时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的小结阶段,不应该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教学内容结构的简单展现,而应该是情感要素和人文思想的提升。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制定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供学生选择学生选择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内在的、主动的、目标一旦选定,就会迫不急待到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只有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意的学习,并且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趣状态,积极地参与学习。
第五,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任何超越认知阶段和思想实际的做法,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贴近生活,就是要贴近真实的、可触摸的生活,而不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出生活中的人性至善至美的东西,使教学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贴近生活需要正视社会现实,而不是回避或歪曲,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公共生活环境中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对待现实,促进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外现,使人文火种在学生心中播种和成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政治理论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不能满足现有的政治知识,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自己的知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积极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
新时代的政治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中,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不断探究和掌握政治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三)注重身教,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作为
政治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学生的楷模,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必须要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品行,以此来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政治教学中,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阵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谓“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通过结合实际情况,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列出提纲,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议”指的是探究性学习,指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理论探究讨论,掌握知识,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确定好主题,明确相关的议题,通过及时引导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指的是教师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点拨,是发挥好引导作用和指导作用,对于那些重点的知识要给予适当的开导,及时对学生进行纠偏、解疑。这些方式都是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手段,是提高政治课堂效果的重要渠道,教师必须精确把握,做到适当而科学地运用。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在实践中锻炼,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的价值取向,逐渐形成更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文明交往”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打电话找老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有关的表演活动,去真正感受运用礼貌性用语的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政治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多种方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去领悟道理,加深理解,提高道德认知,激发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精心创设导入,积极引导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本好书如果有了一个精彩的序言,就会吸引读者更深入地读下去,甚至爱不释手;一部好的电影,如果有一个扣人心弦的序幕,就会激发我们观看下去的欲望,同样如此,一堂好的政治课程,如果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场,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政治课堂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要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比方说用音乐、故事等来导入新课,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迅速被转移过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人与人之间礼节的政治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播放《我是女生》的歌曲,首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导入教学主题——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构建一个具体的情境,将学生引导浸入这一个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情境中人物的遭遇或是情感变化,从而明确其中所包含的相关知识内涵。情境教学法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初中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方面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单纯依靠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彻底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而通过情境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对相关知识予以深层次的感悟领会。具体而言,情境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情境教学法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素材的引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与素材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会出现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作用显著。第三,情境教学法可以实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呈现,改变了以往单一教学模式对知识呈现较为局限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到思想品德知识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思想素养水平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1.设计适当的情境。要将这种方法切实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以便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情境展开教学。在设计情境时,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等,确保设计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起到实际的教学效果。第二,情境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贴合,即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要点进行情境设计,不能脱离教学活动。比如,针对“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当前对国家政策制度不了解的状况,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能够反映相关知识的情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际体验情境:在课前让学生彼此交换外套进行试穿,然后根据学生的试穿结果,向学生提出衣服与身体要相互适配的观点。然后由此引申到教学内容上,提出国家政策、制度要和国家实情相符合这样的理念。如此,凭借这个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相关知识要点,提高了教学效果。2.教学情境的运用。在设计好教学情境之后,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其进行巧妙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一般说来,情境导入可以在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进行。在课前,导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即将要教学的内容充满兴趣。在课中,导入情境可以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化验证,加深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这样一个情境:一名菜贩在菜市场卖菜,不小心遭遇小偷,被偷走了几百元钱。菜贩到派出所报案,但是接待的工作人员爱搭不理的,使得菜贩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教师引导学生浸入情境中,假设自己是菜贩,应该怎么做。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所要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引导和规范。待相关知识讲解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在引入一个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对这一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处置。如此,就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教学效果,使教学情境的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出来。3.教学情境的优化。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使得这种方法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优化教学情境时,重点在于根据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进行针对性改进。例如学生反馈教学情境的引入时机不好,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的引入时间进行优化。若是学生反馈在教学情境中的融入程度不深,那么教师则需要改变教学情境的内容设置,确保学生能够更深的融入。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从设计情境、运用情境和优化情境这些方面出发,切实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进步发展。
作者:谭建芳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G633.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前行,对学生进行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已经成为整个一线教师团队的共识。初中语文的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初中生的形式思维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将教学的重点尽可能的与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靠拢是急需进行的改革内容。但是在乡镇的教学环境中,这一改革要点的进行存在着一些问题。乡镇的经济限制和信息的限制导致乡镇一线教师对上述纲领的领悟出现模糊的现象,从而不能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把握重点要点,实现新课改的顺利进行。笔者将几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概括,同时结合当下最新的教学理论,在新课改的引导下进行更加深度的分析和概括,并针对乡镇课堂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一、乡镇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几点不足
1.教师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这些因素给教师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老师没有更多的能力充分思考如何教学才能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在课堂上,教师将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和教学内容进行最大程度的平衡,却没有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进行平衡。
2.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理念,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任务的督促下,教师往往急于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盘托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想接受多少,能接受多少。更没有积极主动鼓励学生充分和自己的教学进行互动。这都是教师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要位置的表现。学生在没有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况下很容易掌握不了所学的内容,出现了即使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也不去问老师和同学的尴尬现象。这样的教学形式无疑是漏洞百出的。而新课改的要求就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3.教师受制于升学率,忽略了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升学是我国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标志,也是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点。乡镇中学肩上的担子在这个方面更为沉重。一方面没有充分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又承载了太多人的热切期盼。教师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不得不最大程度的为学生进行考试内容的传授以期学生能在升学的时候表现出优异的成绩。但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提升。教师如果想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要方方面面的为学生考虑,充分的考虑学生所思所想。同时进一步的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的桥梁。
二、提升乡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1.引入的艺术性
(1)提问式引入
教师可以在课前问同学们一些他们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来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举个例子,比如说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春》,教师可以问:“哪位同学能给老师描述一下春天的样子呢?”以此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再让同学们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就可以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同学们对课文更加深入的理解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上氛围,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2)关联式引入
再比如说,在W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具为同学们展示各种云以及其他天气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将他们一一对应。这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学习科普性文章中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升教学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带领同学们做一些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学习《理想》这节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再让同学们将自己心中的理想写在一张纸上,再交给老师装到一个箱子中,最后由老师随机抽条,被抽到的学生要站在讲台前向其余同学分享自己的理想。这种课前游戏,不仅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经心理学研究证实,如果学习过程能够处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时,那么我们大脑的思维能力以及反应速度就会更高;反过来说,如果在一个不舒服的环境中去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受到压迫,学习认知能力就会变得迟钝。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为同学们创建一个舒适的上课环境,对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已经渐渐的进入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去了。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教学,而且还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古文时,老师可以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些不容易理解的句子运用多媒体制作成简单的动画,或者图片。在上课过程中需要的时候为同学们播放。这种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亲身经历,了解作者的内心,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4.及时点评,大方表扬
我曾经在一个视频中看过一位来自江苏的语文老师的公开课一一《回忆我的母亲》。在他的课上,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这位教师一直在对同学们进行表扬,这使我赞叹不已。仔细思考之后,的确是这样。每个人都喜欢被赞赏,学生更不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对还是错,教师都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回答正确的可以提出表扬,如果回答的并不是太好,那就指引学生继续思考问题。
三、总结
"吾日三省吾身"是一个语文教师对于自身最基本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加以改进,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山高则以脚登之,河深则以船渡之。教师只有心怀学生、心系工作,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获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和幸福。
参考文献:
[1]石晶.汪清县乡镇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发展性教学是现代教学三大流派之一。其思想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而且影响着当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我国语文教育强调在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品格的养成。这与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是基本相通的。本文试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一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缺乏人文性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学习人文性有所缺失。比如,在小说教学中,除了对人物、环境和情节三个部分内容的分析外,再无其他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小说内涵的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形成了模式化,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从提起。
(二)语文教学脱离现实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学生无法用理论知识指导现实生活,语文教学活动失去意义。事实上,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基础上,寻求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教学活动无法面对现实,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语文教学以理性为主
就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过分理性化。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往往将课本中蕴含的知识内容、思想情感直接告诉给学生,使得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一些老师甚至忽视和否定学生的自我感悟,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四)审美教育明显不足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审美教学,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思想教育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审美教学严重不足。这种审美教学的缺失也体现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初中教学教材中包含了很多思想教育的文章,导致初中语文教学重点有所偏差。即使是选择了以审美教学为重点的教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往往将审美教学当作是一种对思想教育的点缀。
二、发展性教学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发展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强调兴趣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利用音乐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初中语文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音乐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教《记作曲家施光南》一文时,就可以播放施光南的作品,让学生从作品开始了解这个人,加深学生对其了解,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了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幻灯机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让学生从声音、画面、文字等多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发展性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群体性的活体,需要同学、老师的共同参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群体信息交流和小组合作中,得到了有效提高。发展性教学模式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合作性,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强调学习主体的参与性
发展性学习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规律,并通过辅助手段掌握这些规律。同时,确保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比如,七年级第一单元的课程是《石壕吏》和《卖炭翁》,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就应该教会学生品读诗歌的方法,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然后教师在课堂中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六)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语文老师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死板。发展性学习强调的是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师仅提供学习的框架,学生自行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比如,教师在上《藤野先生》这一课文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课文的深层次内涵。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发展性教学思想的引入,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性教学思想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而不是单纯地学会了背诵。
参考文献
[1]周光明,樊晓平.高校发展性教学评估体系的建构[J].社会科学家,2008(07).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18-01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本文转自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灵。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应提倡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应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培养学生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呢?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所谓“人文教育”既是教授学生“学会做人”。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发展,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它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彰显个体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社会的属性、社会责任。这种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文教育。“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达到了和谐一致。”
(一)顺应时展的潮流,体现人文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亮点作用
有学者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受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情感和想象力方面的自由。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中国教育,更应当以凸显人文教育为改革的亮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人文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可以让学生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的科学,没有先进的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如何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为达到了“人和”的境界因而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于形成本民族的人文精神支柱,而支柱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对人文主义的熏陶。如今的中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继承人,中学阶段又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于中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尤其重要。
二、加强人文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业务素质
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知识要扎实,业务能力要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高。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的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与更替。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要提高教师素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长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2.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教师具有渊博、浓厚的学科知识,这还不够,还需要勇于实践。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新课改提出教师要具有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电子网络、远程教育网络等引入课堂,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立,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在课堂教学上,根据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枠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丰富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学时进行精讲。可以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一节课的重难点要讲,小结部分要讲。学生[本文转自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互议时,阅读中,存在的疑点要讲。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纠偏,释疑。
(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事、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之,要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后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创新教育实践,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要素和方法,为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而努力奉献。
[ 参 考 文 献 ]
1.写作从生活中来。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作文学以致用的好处。如给校报当小记者,描绘家乡的风景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需要作文。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团支部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加活动后进行写作,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认识到作文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来的,提高写作的兴趣。
2.写作到生活中去。当学生感到写作是自己的一种需要时,就成了作文的主人。在这时,要求他们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搜集写作的材料,使他们能按规定的要求从生活中选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就有真切的感受,作文时就会从生活中汲取真情实感。
二、写作与读说听结合
1.写与读的结合。作文教学紧密联系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可有机渗透作文教学。具体地说,阅读教学不仅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在写作中则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当然,这种读写的结合要注意“对应”的规律,即阅读课中学到分析方法,写作中就用与之对应的表达方法。例如:
读:通过外表体会内心 写:通过外表表现内心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怎样体会思想感情 怎样表达思想感情
2.写与说的结合。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说应该作为写的先导。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口语交际环节,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每次作到先说后写,通过说促进写的发展。但说又不仅仅是为写服务。我遵循说、写统一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先说后写、先写后说、只说不写等各种形式的持续训练,使写促进说,两者统一发展。
3.写与听的结合。主要是进行“听话作文”。让学生每天从电视或互联网上听一段话,每周进行一次听话作文。可以根据听的内容,进行复述性的、联想性的、创造性的作文。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得到丰富的感性语言的材料,并通过写逐渐化为自己的书面语言,使吸收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阶段性与过程性结合
阶段性是指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就应有不同的要求,达到不同的水平。过程性是指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及写作能力形成的全过程方面的特征。两者的结合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作为作文训练全过程的要求。在明确这个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这个训练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作文能力由初级到高级的形成过程。
2.具体的每个阶段的训练要求的达到也要经过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具体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过程去进行写作训练: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个要求,先让学生明确要求及如何达到这个要求,然后再让学生写作,写好后再分析对照有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加深认识,再进行写作,就是所谓的“二次作文”。
3.每篇作文的写作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写作、修改。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作文的全过程,从各个阶段的目标落实进行指导,而不是开始总讲、结束总评就可以代替的。
四、精讲与多练结合
精讲的两个渠道:一是在阅读课中,通过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写作知识;二是在作文指导课、讲评课中学习。系统地讲解一些写作知识,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精讲的基础上进行多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促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练习次数多。每周大作文,每两天一次小练笔。这些练习中,有的让学生自己决定所写的内容,有的根据阶段的训练要求,规定所写的内容及所用的方法。
应试制度下,分数必然是学生、老师、家长、学校的追求,急功近利在所难免。大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结构严谨;叙事有波澜;内容丰富,有文采;中心明确,有意义等,于是很多老师及一些作文指导报刊、书籍针对评分标准,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升华文章主题上大做文章,教学生使花巧、玩公式,于是学生学会了叠床架屋地编造,学会了借用别人的句、段、章(实为抄袭),学会了毫无来由地铺排渲染,等等。好像多用几个词语、修辞,多引入几个古今事例,多引用几句诗词、几个名言、警句,就是有文采,就内容丰富,就有文化,就底蕴丰厚,殊不知这样只能使学生感觉作文是纯粹的技术活儿,是只重形式的涂脂抹粉的“艺术”,和个人的情感和思考无关,如此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与生俱来的感觉、感受、感知等天赋生存绝技,成为只会用固定程序操作作文的机器人,成为说假话、空话、套话,人格扭曲的双面人。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点以“创建惟真德育”、“坚守惟真课堂”、“坐拥惟真文化”为三大主线,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分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中学生语文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将语文学习与学校特色构建结合起来。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落实唯真思想的具体措施
(一)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的唯真思想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叶圣陶说:“写就写出真知识、真感受、真经验。”一切词语、修辞、名言警句、诗词、历史故事等只有经过自我心灵的感受、感悟和思考的过滤、提纯、加工,才能内化为独属于自己的、有自己的心灵体验、自我个性特征,律动着自己生命脉搏的知识,这才是真知识、真感受、真经验。作文是心灵的表达,没有发自心灵的真情实感的作文,是空中楼阁,即使美也是贫血的的美。由此可见,作文的功夫必须在真情实感的引导下才是真功夫,否则就是花拳绣腿,只能贻笑大方。所以初中语文作文落实唯真思想的基础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唯真思想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在反方面需要借用失败的作品,然后探讨原因,让学生引以为戒,同时在正的方面需要解读优秀的作品,建立学生的榜样意识,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唯真思想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二)开展适当的以唯真为中心的作文写作活动
开展适当的以唯真为中心的作文写作活动。目前通俗一点就是建立以唯真为中心的作文竞赛。初中的作为竞赛是常有的,但是在定向上面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不能够给学生很好的指引。所以在开展作文活动的时候,对作文中的部分题材需要做真实性的限制,这样才能够明确的给学生以指导,同时在结果评比的过程中,需要评比出优秀的作文,但是评比的前提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以唯真为中心作文类似活动并不仅仅限于写作竞赛,还可以请往届优秀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给学生榜样的力量,同时能够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经验的目的。开展适当的以唯真为中心的作文写作活动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落实唯真思想的重要环节,学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中学生语文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将语文学习与学校特色构建结合起来,是最终的目标。
1.教学目标欠合理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和不合理的现象,还有的甚至缺少了操作意义,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例如,在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内容时,有些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让学生明确以后发家致富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好高骛远,忽视了初中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实际,也偏离了教学方向,因而影响了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发挥。
2.教学方法单一化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化的特点,整个教学课堂安全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学,就算偶尔有学生与教师的答问互动,课堂氛围也没有得到活跃起来,没有将全体学生带入互动环节中来,因而课堂教学效果也很难提高。
3.教学内容缺乏联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相互联系的,然而很多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没有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社会动态结合起来,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知识,这不仅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更多政治知识的接回,也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的知识内容学习最终变得兴趣大减。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将很多精力放在了教学内容的生动化丰富化上面,但是也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导致学生很难理清知识,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评价比较片面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有一些教师还停留在过分注重学生成绩的思想观念上,将成绩看作是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下直接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教师忽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的评价方法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
1.建立三维教学目标体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三维教学目标体系纳入其中,为每一堂课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方向,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了解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并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看社会、辩是非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制定让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树立和强化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并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在不断更新与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研究、探索与总结中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多媒体展示法、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课堂操作实践法、小组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等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消费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了解社会中存在的消费知识,并在课堂中各抒己见,发现生活中的消费趣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也得到了增强。
3.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和散乱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功夫,精心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能够为教学目标实现服务的教学内容。此外,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开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以突显其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学生因为经受不了诱惑上当受骗的例子,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是亲身经历等等,通过这样生动具体的例子,学生会明白危险就在身边,进而树立不贪图小利的健康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