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全流程模板(10篇)

时间:2024-03-05 16:23: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核算全流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核算全流程

篇1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篇2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篇3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篇4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篇5

abstract: the brand-new form input method, unifies the certificate module and the report form module, realizes the certificate data high speed input; using the coding technique and the report form module, the production cost calculation report form, will realize the cost accounting at one fell swoop entire general, thus has solved an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entire general biggest difficult problem; founded the grouping calculation, thus provides always classifies is broader than, the more comprehensive accounting indices and so on eight major part contents, constitutes the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entire general theory frame.

key word: accountant the electricity calculated; entire general; central data; grouping calculation; automatic account 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篇6

    Abstract: The brand-new form input method, unifies the certificate module and the report form module, realizes the certificate data high speed input; Using the coding technique and the report form module, the production cost calculation report form, will realize the cost accounting at one fell swoop entire general, thus has solved an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entire general biggest difficult problem; Founded the grouping calculation, thus provides always classifies is broader than, the more comprehensive accounting indices and so on eight major part contents, constitutes the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entire general theory frame.

    key word: Accountant the electricity calculated; Entire general; Central data; Grouping calculation; Automatic account 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篇7

【关键词】医院会计 流程再造 成本核算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53

作为医院财会工作的基本法,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在政府高度重视民生、社会广泛关注卫生的形势下,在新医改取向由市场化转向公益性、并经历三年探索后颁布的,2012年起在全国全面实施[1]。新制度的实施,要求医院财务有扎实的基础工作先进的会计作业流程。

1形势与要求——医院会计工作面临全新挑战

1.1大医改对医院会计工作的迫切期待

从宏观看,政府取消药品加成的工作已陆续铺开。在政府补偿难以到位的情况下,积极可行的方案是调高部分长期背离成本的医疗服务价格,下调部分检查价格,取消(或部分取消)医用收费材料的加价,在有升有降的策略下启动医疗价格的改革,进行诊次、床日、单病种、出院人次等收费定额的核算,为新医保支付方式-病种分值结算法提供可信的数据基础。

1.2新制度下医院会计工作量剧增、难度加大

从微观看,新制度要求对医院运营的各种要素进行精细化的核算与管理。

医院人力成本要求按成本核算单元和工作岗位进行归集与分摊;固定资产折旧要求参照企业的折旧方式,按经费来源、成本核算单元核算到卡片,严格按“一卡三账”模式进行精细化核算与管理;药品成本要求由售价核算改为进价核算;收费性医用材料由以领代耗的粗放型管理转向按医嘱核销的精细化核算;消耗性的医用材料(不收费)根据消耗定额核算到各核算单元;其他物料和材料建立先进的消耗定额管理制度核算各核算单元成本;水、电、汽等公用支出按相关计量信息核算各单元的成本;建立相关的医院内部服务成本台账制度,为间接成本的分摊提供基础数据;对科室(诊次及床日)、项目、病种等不同对象的成本,按规定的路径和方法进行全面核算。

从宏观上看,新制度为医疗机构完善了财务管理体制,从原来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财务管理体制转为三级医院设立总会计师制度;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报表附注,改进了各报表格的项目及其排列方式,提供了成本报表的格式;引入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明确了医院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2]。

1.3传统会计作业流程无法满足新制度要求

旧的会计制度对医院的科室核算(初级的成本会计)没有具体规范,医院一般将会计核算和科室核算分开进行双轨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这一作业流程可以产生内部考核的科室损益报表,为科室绩效考核及时提供损益等方面的信息。但这一流程存在如下缺点:①同样的数据要分别进入两个系统,难以保证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完全一致,产生大量的重复劳动和数据二次加工[3];②科室收入与支出项目的划分与会计科目不匹配,不能建立会计报表与科室报表之间的平衡稽核关系;③不能从全成本角度反映科室真实损益,难以引导科室进行经营分析;④不能为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诊次成本、床日成本、出院病人成本等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分摊基础;⑤不能为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可靠数据。

2实践与探索

2.1健全财会工作组织体系

我院于2009年10月开始着手进行财务管理系统的改革,健全医院财会工作组织体系,进一步细化财务机构的职能和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进行门诊收费、住院收费、出纳、制证会计、资产会计及其他会计的岗位设置与业务分工。

2.2建立规范化、一体化、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

完善科室全成本体系,精细划分成本核算单元。将科室分为148个核算单元,为一体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规范员工工作岗位,确定员工角色。按照医院全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要求,对医院员工进行全面盘点。2013年末,确定医院职工总角色数为1 155个(含多重角色669个),为归集人员经费、分摊人力成本提供依据。

根据新医保结算方式,全面梳理收费项目和疾病病种。按物价局规定梳理医疗收费项目,按新制度会计科目建立医疗收费项目和收入明细科目的对照关系,对现有的3 026个收费项目(包括医疗服务项目、计价药品、计价卫生材料)进行重新分类,使其与会计科目、成本项目形成规范的对照关系,实行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

根据全成本核算内容,细分费用项目。追溯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支出记账凭证,定义支出明细项目,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并轨作业,共定义费用明细项目213个,费用采集表格124个。

确认核算单元,全面清查医院固定资产。根据新的核算单元和分类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迁移,满足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要求,提供精细、可信、适时的资产折旧数据。

2.3建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并轨作业流程

为解决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双轨作业的弊端,我们建立了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并轨作业流程,分析了普遍采用的并轨作业模式——以科目(或报表)汇总数为基础的并轨作业流程,即所有业务收入和支出数据按会计科目和核算单元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再由会计核算系统转入成本核算系统进行分摊处理。

该流程解决了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数据一致性问题,规范了不同对象的成本分摊政策,但存在如下问题:①以会计软件为科室支出数据采集工具,增加会计记账凭证的记录量,造成会计档案的打印输出量增加。②制证岗位在录入科室支出数据时,容易造成错误和遗漏,科室成本核算系统以汇总方式采集后无法追溯,无法建立审核机制。③这一模式只采集科室的支出汇总数据,无法核算变动的人力成本,不能给后续其他对象的成本核算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④这一作业流程在核算区间、核算内容、责任对象方面都采取了抽象汇总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过分简化核算流程,不能为医院基础工作的提升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提供更精确的基础数据。

新的并轨作业流程见图3。这一流程有如下优点:①成本核算系统从数据发生源头采集医院的收入和支出信息,然后按会计核算原则归纳汇总生成院级会计核算的记账凭证传递给会计核算系统。②医院的收入和支出区分为出纳类和非出纳类,出纳类收支由出纳岗位按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双重要求,详细录入成本台账,再由系统提供的接口功能同步转入出纳日记账,由会计软件根据日记账生成相应的记账凭证。③所有的收支项目采集到最小单元,如工资类支出采集到工资表应付部分各表头栏目,支出明细科目中的“差旅费”细分至科室差旅费、个人差旅费、交通补贴三项,为内部考核和预算管理提供更详细的信息。④所有人员支出都核算到角色,多重角色人员,其差旅费根据其出差性质归属到对应的专业组和科室。⑤采集数据按发生日期执行,期间数据按会计分期统计,凡能归集到会计日的按会计日统计;门诊医疗收入、住院医疗收入、计价药品销售成本、计价医用材料成本等数据按自然日统计。⑥按会计分工和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数据归集、审核、制证。

这一流程的实施,解决了以科目(或报表)汇总数据为基础的并轨作业模式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对医院的相关基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将会计基础工作前移,优化会计作业流程

为提高源头数据的质量和精细度,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要求前移至业务部门,其中工作量最为集中的是资产物料的管理。改造药品管理流程、改造医用器材管理流程、改造后勤保障物资管理流程、改造制剂室及中药炮制室出入库流程分别见图4~7。

2.5通过数据接口全面整合信息孤岛

贯彻实际成本核算原则,从业务发生源头采集数据,确保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数据与会计报告的真实性。

2.5.1设计数据采集表

实行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流程整合,合理地应用医院的信息化数据,通过网络对医院业务系统数据进行自动采集[4],根据数据的类型和发生规律,以数据工作表形式,通过接口采集、表格导入(EXCEL)、台账录入三种方式实现原始数据的采集。

2.5.2选择数据采集方式

2.5.2.1接口方式采集HIS数据以接口方式采集的HIS数据。每天晚上零点后,由接口程序根据事先设定的采集时间自动向HIS中间库采集数据,也可由人工在客户端采集。通过接口产生的门诊日报表及住院日报表数据的汇总数和入库量-出库量-库存量。②西药库、中成药库、中草药库:按制剂出库单填制升益表,计算成品入仓价后入库,按制度加零售差价后调出到各药房。

分项数,与收费处的数据进行核对,完全一致后,成为收入记账凭证的原始依据。提取的收入信息包括医疗项目名称、开单科室、执行科室、金额、工作量等信息[5]。

2.5.2.2表格方式导入数据 由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子系统导出的支出表格,职能部门及财务部整理的支出表格,可以用EXCEL表格导入系统。

2.5.2.3台账方式采集收入台账录入,反映HIS系统以外的直接由财务处理的业务收入数据,涉及协同作业(开单与执行)的数据,系统提供录入执行科室的功能。属于出纳类收入业务,在录入台账的同时,即时生成出纳日记账所需要的数据。支出台账录入,支出台账集中处理零散开支和HIS系统以外非表格方式采集的支出数据,有现金出纳录入,有银行出纳录入,还有制证会计录入。属于出纳类的零散支出,可以一边录入台账,一边由系统生成出纳日记账所需要的数据。

2.5.3成本台账-出纳日记账-会计分类账融为一体

出纳岗位在录入科室(个人)业务收支台账时,可直接点击生成日记账,后续的制证岗位可以从系统中调用日记账生成记账凭证,同时向出纳系统返还凭证号,达到“一证四用”目的(一证:原始凭证,四用:科室全成本、科室准成本、分类账、日记账)。

2.5.4会计内部控制与数据稽核

贯彻会计分工、内部控制及会计信息披露原则,根据会计制度要求,所有核算工作表,按会计分工、采集、审核、制证、分摊流程依次处理。未经审核的数据,不能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凡已经生成记账凭证的数据,不能随意删除,保证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数据的一致性。

3成效与体会

3.1成效

财务会计与管成本会计并轨作业,实现了“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系统三合一的并轨作业,促进了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医院运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3.1.1新平台助力医院建立新的运营体系

合理划分医院成本核算单元,是落实新制度的要求,是建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的奠基工作,我们按照“以医疗业务为主体、以高层决策为龙头、以行政管理为驱动、以后勤服务为保障”的思路,构建新的运营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为资产清查、人员分布盘点、物料领用与核销、费用归集与分摊、科室全成本核算、门诊与住院、项目与病种成本等方向的成本核算提供顶层设计,为科室经营理财和绩效考核提供了更清晰的框架。

3.1.2新平台提升了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

新平台的建设,通过若干数据接口的开发,打通了各应用系统与财务管理的汇集通道,消灭了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信息孤岛。通过信息整合,彻底解决了同一指标在不同系统报告中数据不一致的问题;通过信息整合,建立了财务系统与各应用系统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各种科室、跨专业组的问题,在统一的平台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3.1.3医院会计队伍素质迅速提升

启用新平台,我们的会计要熟悉全新的核算单元、新的收支项目、新的成本对象、新的数据要求、新的分摊方法、新的财务报表、新的分析手段。财务部门要做好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为高层决策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的运营信息;经过实践,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

3.1.4新平台助力医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经济管理走上良性轨道,综合绩效指标持续提高,职工收入与福利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2013年止,医院固定资产比五年前增加了188%;病床使用率达到130%,负债率41.92%,负债结构得到了调整。业务收入达2.3亿元,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为 28.10%,职工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3.2体会

实现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并轨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项目管理的要求展开实施。

3.2.1领导重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院长不重视,财务不力,工作无法深入;只有院长重视,财务得力,这项工作才能优质高效的完成。分管财务的院长作为院长的助手,必须有很强的执行力、统揽全局的思维、攻疑克难的决心、高效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3.2.2财务部门与信息部门的合作

财务重视,信息不配合,没有数据基础;财务力量薄弱,工作会失去方向。只有财务牵头,信息配合,才能确保工作的效率和数据的质量。

3.2.3财务机构和职能部门的配合

人员经费的归集、人力成本的核算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深入细致的开展,离不开资产管理部门的配合;药品成本由售价核算改为进价核算需要药事服务部门的支持;病种成本核算需要规范、精细、及时的病案信息,一方面从执行国家政策的角度对从收入角度对单病种限价收费进行核算和管理监控,另一面根据成本核算的技术和方法对主要病种进行收入、成本和结余进行核算,为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提供精细数据。

落实新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再造医院会计作业流程,剖析医院的运作,分析医院问题及医院整体性的发展,制定医院未来的策略,合理利用人、财、物等资源以取得最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确保医院平稳、健康的经济运行,提高医院发展的整体优化程度,提高竞争实力,推动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晨.新形势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现代医院管理,2012,8(4):1-3.

[2]冯欣.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12):140-142.

篇8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入攻坚区,科研院所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面临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大型科研单位来说,实行资产、资源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全面预算管理等改革措施,财务职能由单一的费用控制向资金筹集使用、成本控制和收益管理转变,成为新时期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集中财务管理就是为使企业内部全部资金资源更好整合,而建立一套完善的集中报表管理体系、集中会计核算体系、集中式资金管理体系,企业内部统一的财务制度能够更好地贯彻和执行[1]。如何顺利实现改革目标,如何进行集中会计核算后财务管理等问题,成为目前需重点关注的课题。

二、会计核算后各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集中会计核算前会计与财务的职能是难以区分的,两者相互融合、合为一体,且往往重视会计、弱视财务,普遍用会计核算取代财务管理工作[2]。集中会计核算后反映与监督、核算与管理相对分离,这必然造成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弱化。

(一)会计主体责任不清、落实难根据《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规要求,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由企业法人或单位负责人负责。由于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会计核算,该中心作为审计、检查部门与业务主体单位之间的“中间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弱化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从而导致业务主体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财务管理、经费使用、经营状况等问题责任不清,且对档案提供、资料保管、具体业务处理等方面难以落实责任。

(二)单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相悖离集中会计核算后,各业务单位财务信息的获取完全依赖于会计核算中心,由于两家单位互不统属,难以有效沟通、协作,造成会计核算权与财务管理权一定程度上脱节,甚至悖离。一方面导致会计信息反馈速度慢,难以实时监控,影响财务管理和监督的效率;另一方面业务单位领导认为中心负责财务管理,控制经费使用,放松对经费支出的审批,而会计核算中心认为业务单位经费、资金原规定的支配权、使用权、审批权限以及财务管理权不变,应有业务单位对经费进行控制、严格审批,出现问题,责任两家纠缠不清,最终无人负责。

(三)单位经费预算执行率和资金使用效益较低由于单位财务的反应与监督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即经费的收支核算与执行、控制分离,必然导致单位经费预算执行率、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考核难以进行。具体体现:首先各单位普遍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或即使建立也难以操作、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围绕单位战略规划和年度任务目标,利用预算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考核,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有效组织和协调经济活动,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计划和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执行、监督、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要依托于单位的年度计划,包括科研计划、经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投融资计划等,确定年度预算目标,所有的预算事项应先立项,并进行科学论证,使预算与项目的业务内容相结合。其次预算应落实计划、综合平衡、各负其责、刚性实施,特别是在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要树立讲究效益的观念,执行要保持严肃性。最后,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人员与业务实际脱离,对经费的资金来源、性质不清,财务分析、管控环节不强,同时会计专业人力资源重复配置和匮乏并存,财务管理薄弱与会计核算繁杂并存。

(四)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标准化、控制力仍不足实行集中会计核算后,虽然统一流程标准、业务标准,但该工作仍有待加强,同一或同类业务内容仍存在不同的标准,会计政策和财务政策统一贯彻仍不尽到位。审计检查中不断有问题暴露,相同的问题在中心也不断重复出现。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各业务单位认为失去了对财务部门的控制,经费使用过程中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控制,可以放松对相关经费的审核、审批,不需要再作财务管理工作了。二是各业务单位资产管理未能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三是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四是缺乏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在集中会计核算实践中,对同一费用开支在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范围内,各单位执行的标准及流程不尽相同,中心的财务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审核标准区别对待各单位,容易造成差错,监督控制力不足。

三、集中会计核算后加强各业务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沟通协调,不断强化财务管理职责各业务单位应认识到集中会计核算是现代财务体制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是财务管理高效化的必然要求。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只是将各业务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集中起来,其主体责任并未改变,其经费的审批、使用等财务管理权限亦未发生改变,经营效益及监督控制仍由各业务单位自行负责。这就要求中心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并了解、熟悉单位的经济业务,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向核算管理转变,加强与各单位的协调沟通,切实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会计服务,充分发挥好反映、监督的职能作用,整合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部门应采取措施,主动服务,配合单位做好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措施有:首先建立较为迅捷的会计信息反馈机制,保证将财务收支、利润、资产负债等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反馈,与单位协调沟通好,事前控制,做好监督;其次切实加强资金运行的风险控制,既要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又要把资金风险降到最低;三是业财融合,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过程,并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四是定期报告,当好参谋,要对业务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定期分析、报告,对预算、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控制,配合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二)建立并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完善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监督考核各业务单位首先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特点、组织机构构成,工作职责、经营目标以及各类计划、立项事项,认真编制预算,既不能过于粗糙,也不能过于细致,导致执行困难。其次根据预算严格预算执行,统筹安排经费使用,无预算或预算调整不得安排资金支出,同时要充分利用会计核算的成果等资料,加强监督、控制,按项目进度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各单位预算执行率。中心既要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要加强对项目预算的执行与财务监督力度。

(三)建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来说,一个单位的财务制度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制度建立不完善、不健全,甚至存在明显缺陷,必然造成单位内部控制的失控,经营、资金的风险增大。如果已经建立财务制度,但制度过粗或过细,难以操作或执行,那该制度效力也较低。单位的财务管理就是要在单位内控体系下建好制度,做好执行。首先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财经纪律的要求下,结合单位业务发展需要、经营特点以及组织架构,建立并完善单位内部财务制度,逐步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并完善财务管理流程。其次要根据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评价,针对执行过程中制度缺陷以及国家政策法规方面的变化,对制度及时进行修订,以便更好适应单位业务发展。最后,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应带头抓、亲自管,并严格执行相关财经制度,做好财务人员的后盾,切实降低财务风险,使财务制度能够顺利执行。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的现状,应向核算管理型转变。中心还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反映与监督职能。制定统一、详细会计核算程序,并切实执行,该程序既要合法合规,又要符合单位经营发展的需要,使整个会计业务标准化、流程化。

(四)积极参与单位经营决策,事前控制,当好参谋会计核算中心应针对业务流程进行归并和优化,做到业务处理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根据项目类别、专业化分工要求、业务流程内容等,优化内部核算体系。同时应积极推动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做到及时反馈会计信息,并在做好事后核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前介入单位的经营决策环节,提供参考意见,在重大投资、采购等经济活动中,必要时应及时预警风险,甚至拒绝支付相应资金。

(五)业财融合,主动作为,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单位财务基本制度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加强学习,财务会计人员除认真学习自身领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不断探索新时代财务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财务分析能力,积极了解业务部门的专业知识,与财务知识相融合,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提供高效的会计服务,融核算、管理、监督、控制等责任于一体,督促单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控,进一步做好单位内部控制。

四、总结

实践中实行集中会计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形式、集中资源为基础、加强财务管理为目标的一种新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是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变革。改革后的会计核算中心要受中心和各业务单位的双重领导,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现阶段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还是要坚定改革目标实现的信心,我们既不要盲目前行,又不能疲于应付,应实事求是,不断总结、完善,以利于改革顺利进行,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科研院所的高效、精干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深化改革、管理提升、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入攻坚区,科研院所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面临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大型科研单位来说,实行资产、资源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全面预算管理等改革措施,财务职能由单一的费用控制向资金筹集使用、成本控制和收益管理转变,成为新时期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集中财务管理就是为使企业内部全部资金资源更好整合,而建立一套完善的集中报表管理体系、集中会计核算体系、集中式资金管理体系,企业内部统一的财务制度能够更好地贯彻和执行[1]。如何顺利实现改革目标,如何进行集中会计核算后财务管理等问题,成为目前需重点关注的课题。

二、会计核算后各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集中会计核算前会计与财务的职能是难以区分的,两者相互融合、合为一体,且往往重视会计、弱视财务,普遍用会计核算取代财务管理工作[2]。集中会计核算后反映与监督、核算与管理相对分离,这必然造成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弱化。

(一)会计主体责任不清、落实难

根据《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规要求,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由企业法人或单位负责人负责。由于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会计核算,该中心作为审计、检查部门与业务主体单位之间的“中间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资格,弱化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从而导致业务主体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财务管理、经费使用、经营状况等问题责任不清,且对档案提供、资料保管、具体业务处理等方面难以落实责任。

(二)单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相悖离

集中会计核算后,各业务单位财务信息的获取完全依赖于会计核算中心,由于两家单位互不统属,难以有效沟通、协作,造成会计核算权与财务管理权一定程度上脱节,甚至悖离。一方面导致会计信息反馈速度慢,难以实时监控,影响财务管理和监督的效率;另一方面业务单位领导认为中心负责财务管理,控制经费使用,放松对经费支出的审批,而会计核算中心认为业务单位经费、资金原规定的支配权、使用权、审批权限以及财务管理权不变,应有业务单位对经费进行控制、严格审批,出现问题,责任两家纠缠不清,最终无人负责。

(三)单位经费预算执行率和资金使用效益较低

由于单位财务的反应与监督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即经费的收支核算与执行、控制分离,必然导致单位经费预算执行率、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考核难以进行。具体体现:首先各单位普遍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或即使建立也难以操作、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围绕单位战略规划和年度任务目标,利用预算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考核,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有效组织和协调经济活动,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计划和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执行、监督、考核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要依托于单位的年度计划,包括科研计划、经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投融资计划等,确定年度预算目标,所有的预算事项应先立项,并进行科学论证,使预算与项目的业务内容相结合。其次预算应落实计划、综合平衡、各负其责、刚性实施,特别是在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要树立讲究效益的观念,执行要保持严肃性。最后,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人员与业务实际脱离,对经费的资金来源、性质不清,财务分析、管控环节不强,同时会计专业人力资源重复配置和匮乏并存,财务管理薄弱与会计核算繁杂并存。

(四)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标准化、控制力仍不足

实行集中会计核算后,虽然统一流程标准、业务标准,但该工作仍有待加强,同一或同类业务内容仍存在不同的标准,会计政策和财务政策统一贯彻仍不尽到位。审计检查中不断有问题暴露,相同的问题在中心也不断重复出现。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各业务单位认为失去了对财务部门的控制,经费使用过程中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控制,可以放松对相关经费的审核、审批,不需要再作财务管理工作了。二是各业务单位资产管理未能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三是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四是缺乏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在集中会计核算实践中,对同一费用开支在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范围内,各单位执行的标准及流程不尽相同,中心的务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审核标准区别对待各单位,容易造成差错,监督控制力不足。

三、集中会计核算后加强各业务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沟通协调,不断强化财务管理职责

各业务单位应认识到集中会计核算是现代财务体制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是财务管理高效化的必然要求。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只是将各业务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集中起来,其主体责任并未改变,其经费的审批、使用等财务管理权限亦未发生改变,经营效益及监督控制仍由各业务单位自行负责。这就要求中心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并了解、熟悉单位的经济业务,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向核算管理转变,加强与各单位的协调沟通,切实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会计服务,充分发挥好反映、监督的职能作用,整合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部门应采取措施,主动服务,配合单位做好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措施有:首先建立较为迅捷的会计信息反馈机制,保证将财务收支、利润、资产负债等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反馈,与单位协调沟通好,事前控制,做好监督;其次切实加强资金运行的风险控制,既要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又要把资金风险降到最低;三是业财融合,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过程,并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四是定期报告,当好参谋,要对业务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定期分析、报告,对预算、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控制,配合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二)建立并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完善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监督考核

各业务单位首先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特点、组织机构构成,工作职责、经营目标以及各类计划、立项事项,认真编制预算,既不能过于粗糙,也不能过于细致,导致执行困难。其次根据预算严格预算执行,统筹安排经费使用,无预算或预算调整不得安排资金支出,同时要充分利用会计核算的成果等资料,加强监督、控制,按项目进度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各单位预算执行率。中心既要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要加强对项目预算的执行与财务监督力度。

(三)建全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般来说,一个单位的财务制度是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制度建立不完善、不健全,甚至存在明显缺陷,必然造成单位内部控制的失控,经营、资金的风险增大。如果已经建立财务制度,但制度过粗或过细,难以操作或执行,那该制度效力也较低。单位的财务管理就是要在单位内控体系下建好制度,做好执行。首先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财经纪律的要求下,结合单位业务发展需要、经营特点以及组织架构,建立并完善单位内部财务制度,逐步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并完善财务管理流程。其次要根据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评价,针对执行过程中制度缺陷以及国家政策法规方面的变化,对制度及时进行修订,以便更好适应单位业务发展。最后,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应带头抓、亲自管,并严格执行相关财经制度,做好财务人员的后盾,切实降低财务风险,使财务制度能够顺利执行。

中心的职能要改变重核算、轻监督、轻管理的现状,应向核算管理型转变。中心还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反映与监督职能。制定统一、详细会计核算程序,并切实执行,该程序既要合法合规,又要符合单位经营发展的需要,使整个会计业务标准化、流程化。

(四)积极参与单位经营决策,事前控制,当好参谋

会计核算中心应针对业务流程进行归并和优化,做到业务处理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根据项目类别、专业化分工要求、业务流程内容等,优化内部核算体系。同时应积极推动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做到及时反馈会计信息,并在做好事后核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前介入单位的经营决策环节,提供参考意见,在重大投资、采购等经济活动中,必要时应及时预警风险,甚至拒绝支付相应资金。

(五)业财融合,主动作为,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单位财务基本制度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加强学习,财务会计人员除认真学习自身领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不断探索新时代财务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财务分析能力,积极了解业务部门的专业知识,与财务知识相融合,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提供高效的会计服务,融核算、管理、监督、控制等责任于一体,督促单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控,进一步做好单位内部控制。

四、总结

实践中实行集中会计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形式、集中资源为基础、加强财务管理为目标的一种新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是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深层次的重大变革。改革后的会计核算中心要受中心和各业务单位的双重领导,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现阶段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还是要坚定改革目标实现的信心,我们既不要盲目前行,又不能疲于应付,应实事求是,不断总结、完善,以利于改革顺利进行,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科研院所的高效、精干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深化改革、管理提升、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篇10

原来的医院成本核算的方法体系,在管理费用的分摊、成本核算的初次划分、间接费用的分配和医院的财务数据与成本核算数据的匹配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问题。这样也就导致了核算之后的数据有较大的出路,缺乏真实可信性。

(二)没有统一的成本核算的定性标准

原来的制度,每个医院的成本核算标准和范围都大同小异。但往往在成本的项目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某些医院在开展不完全成本核算的时候,将直接成本耗费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内;某些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的时候,它的范围就包括了直接的成本耗费和间接的成本费用;另外的医院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标准。总之由于具体标准的缺乏,导致了医院之间的没能双方面的比较,也没能为收费和补偿的标准提供行之有效的依据。

二、关于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的新变化

(一)全成本制度的实施

新制度的内容包括医院应该根据具体核算的对象的不同,把成本的核算划分为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核算这几个方面。核算的对象分为科室、诊次、床次,相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应该还要以病种和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进行核算,之后就进行多次分配成最终报表。标准的统一使得各家医院取得更进一步的联系,也解决了收费和补偿的标准的一系列问题。

(二)使用新的固定成本的核算方法

新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的清理等科目,把原来的固定基金科目和修购基金取消了。对固定资产进行了全方面的折旧,使得资产负债能够更加全面如实的反映医院的实际情况,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三)实行新的会计核算基础

过去的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而新的制度则实行以权责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方式确立新的会计核算基础。新的制度的实施也实现了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和配比性的原则要求。

三、新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员缺乏和设施薄弱

医院往往对于这些关注的程度不够,这些就必然导致了全成本核算所需的人员缺乏和配备设施的薄弱。现在医院普遍在自己的财务部门下设全成本的核算部门。而这些又往往不是拥有独立建制的部门,难以形成切实有效的权责体系,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不能将财务的核算和医院的业务、医疗业务流程所带来的耗费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些都很难进行精确的全成本核算;大部分医院拥有的HIS系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不能很好的和医院的财务软件地对接,信息无法共享,也就使得全成本核算无法进行。

(二)医院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医院的决策者,往往重视宏观的战略,而忽略了微观的全成本核算。在大多数的医院,尤其是公立的,常常希望以质和服务来取胜,相信这些做的就足够了。全成本的核算这些只适用于不好的医院,这些就使得医疗资源过度浪费、成本大幅度提高,制约医院的长期发展。

(三)对全成本核算的理解不足

全成本核算制不仅扩充传统成本核算的范围,而且在系统的层面上,提出了一系列现代企业或者是经济组织在运营上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都往往是传统概念所没有涵盖的,这也是新制度下全核算成本制的一种创新。全成本核算的主要是以组织自身的整体的资源、整个的核算过程和系统的绩效作为基础来深入研究成本的投出和所带来回报之间的函数量化的关系,最后通过这些函数量化之后的关系来反映现代企业和经济组织所运营中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从而得出解决的对策。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就比如传统习惯和配套设施的不到位或者是缺乏等等,使得医院在成本这块就很难提取和收集,成本核算就只凸显于表层上,没有深入。

四、新制度下全成本核算工作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医院之间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

单从工作内容来看,全成本核算算的上是一项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人力,精确细致的核算工作是难以进行的,这就必须一款优化的全成本核算的软件,来减少人力和物力,提高效率。所以,医院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实力和需求,及时的采用先进成熟的成本核算的软件,并且将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医院的财务软件以及医院的HIS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医院数据的真实精确程度,并且使得院内的数据可以很好的共享,以提高医院的办事效率来促进医院的很好地发展。

(二)增加全核算成本人员的配备和加大业务的培训力度

全成本核算属于一项较为负责繁琐的任务,并且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全成本核算的人员必须具备的会人员本专业的知识以及能够很好的掌握软件的应用,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临床管理。所以,医院在开展全核算成本的同时,需要派一些优秀的人员深入临床工作,通过临床将自己所看到的和学习到的,通过财务核算的方式将具体业务流程所带来的耗费反映出来,这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财务核算与业务流程之间的计算所带来的问题。最后,财务人员应该向这些医疗流程线上的工作人员传达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流程线上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方案的有效进行。

(三)普遍实行,鼓励全员参与

要想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全员的参与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参与性很高,领导又不重视也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这就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领导的重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职工的参与也是必要的保证。按照新制度,就应该将全成本的核算包括进年度的目标考核中,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也使得全成本核算工作得到重视。考核过程中,各个部门应明确职责,相互配合,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也鼓励领导们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来提升资源的整合度,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保证成本的合理性。

(四)资源有效重组,保证资源有效配置

在医院,浪费物料是十分常见的事,物料的领用和分发应该试着要以病人为单位,所有的按照医嘱上的说明,能够很好地做到物料的领用分发和收费消耗的紧密连接,不产生浪费的现象。当然,属于部门公用的物料,应该采取定额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分发。并且,将医院的物料和本院的计算机系统相连接,进行网络现代化的管理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认为所带来的浪费和闲置,或者是一些错收和乱收的漏洞,是的资源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