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法优点模板(10篇)

时间:2024-03-05 16:23: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核算法优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核算法优点

篇1

一、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内容

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内容仅限于与学校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资源消耗,包括:

(一)人员经费成本

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等高校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等支出。身兼科研岗和教学岗的教师工资可以根据《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2/3计算了学生培养成本,1/3计入了科研成本。

(二)公用经费成本

高校为了完成教育服务的目的而发生的各种会议费、差旅费、印刷费、水电费、冷暖气费等。

(三)资本性成本

高校在使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损耗,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应该计提折旧和摊销费,以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高校举债发生的利息费用也应计入人才培养成本中的资本性成本。

(四)补成本

高校为达成教育服务目的向学生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等各项补贴。

(五)隐形成本

高校发生的与提供教育活动间接相关的支出,比如在职员工的养老保险金等。

(六)科研成本

科研成本是指与科研活动有关的支出,包括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科研活动经费和为进行科研活动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助于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活动的支出与高校教育活动必然是有关的,但是由于科研活动的种类具有多样性,有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也有服务于企业的横向课题,所以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应该只包括纵向课题相关科研支出。

二、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方法

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种类较多,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按照专业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数理统计法和会计法,其中会计法又可以分为会计核算法和会计调整法。另一类是按照核算的详实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匡算法和实算法,实算法又可以分为简捷法,专业法,类比法和作业成本法。

(一)按照专业领域来划分

1.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又称统计调查法,成本统计法等,从研究领域来分类属于统计学领域的范畴。它根据统计学抽样的原理,从学校的历史教育资源耗费数据库中按照需要比如,年级,专业等抽取样本数据,加以分类汇总得到人才培养成本数据信息,最后推算出总体人才培养成本数据,它是一种估算的方法。数理统计法的优点是快速简便,平时会计部门不需要将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纳入专门的工作,只要定时或不定式的进行人才培养成本信息估算即可,节省了人力物力等资源消耗。它的缺点就是数据不够精确,将不应包含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范围内的成本也计算进去。虽然如此,但数理统计法由于其便捷性的优点仍然是当前高校较为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

2.会计法:(1)会计调整法。会计法中的一种为会计调整法,它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在计算人才培养成本时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将调整现有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会计数据。在会计调整法下,高校可以克服现有会计制度下收入与费用无法正确配比的问题,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2)会计核算法。会计核算法在平日开设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户,明细人才培养成本类别,期末根据账簿、报表上的人才培养成本信息核算人才培养成本。它的会计核算基础可以分为单轨制和双轨制。双轨制下的会计核算法原理和会计调整法类似,它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期末根据权责发生制调整成本信息,以保证人才培养成本信息的正确性。单轨制下的会计核算是以单一的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日常会计核算就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省去了期末会计调整的步骤。单轨制下的会计核算能够提高高校的成本管理意识,加强财务监管力度,但是不符合国家财政预算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校需要准备另外一套收付实现制基础的成本账簿给国家以明确财政拨款,在现行高校的运作机制中不易推广。

(二)按照详实程度划分

篇2

连锁经营指的是在同一总部的统一管理下,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运营、甚至统一形象等方式经营同类商品并使用统一服务标识的若干门店从事经营,最总实现规模效益的一种商业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在欧美日等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领域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据调查,日本连锁经营集团和整个连锁业的销售额竟达到整个零售业销售额的40%。连锁经营有以下特点:

(一)行业范围不断扩大形成规模并相互渗透 目前的连锁企业经营范围已经扩大,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初始时的商品零售业和餐饮业, 几乎所有行业都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经营,成规模发展的趋势,各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

(二)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众多的实力比较强大的连锁企业纷纷开拓国外市场,实行集团化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一些世界性的大型跨国连锁经营集团。比较突出的是连锁超市的国际化发展。例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性的连锁早已进入我国零售业。这一趋势和特点既会在我国加入WTO后对国内零售行业形成一定的威胁同时又会促进我国国内连锁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连锁经营的主导地位日趋明显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连锁企业越来越成熟,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主导性产业。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连锁的商业组织,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跨国连锁的商业组织,它们更能够及时、准确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动向,并且能够迅速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从而能够为生产企业提品需求的多方面信息,因此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设计,能够调整产品结构,使产品能够更加满足消费的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市场。

二、连锁经营的主要形式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连锁经营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现代流通方式,它是通过对若干零售企业实行规范化经营、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包括直营连锁经营、特许连锁经营和自由连锁经营等类型。

(一)直营连锁(regular chain, RC) 指各连锁店同属于一个投资主体,由总部来直接投资并且服从总部绝对控制的分店、分公司等构成的一个经营体系;在直营连锁经营模式中,总部对各门店的人、财、物和物流、商流、信息流等各个方面实施统一的管理。这种连锁经营体系是由总部统一管理的,由直接领导支配所有的零售点,同时零售点也必须完全接受总部的全面规划。总部对分店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财务上实行统一核算,统负盈亏。

(二)特许连锁(franchise chain,FC) 指以商业特许的经营方式组建的连锁经营模式,总部拥有技术和管理经验,负责指导传授连锁店各项经营的技术、经验等,并收取一定比例的权利金及指导费,这种契约关系即所谓的特许连锁。这就要求特许连锁总部必须拥有一套完整、有效、先进的运作技术优势,从而转移指导,这样才能让连锁店很快的运作,同时总部从中获取利益,连锁网络才能不断壮大并发展完善。因此,经营技术如何传承就成为特许经营的关键所在。

(三)自愿连锁(voluntary chain) 指在某一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很多中小零售企业通过自愿加盟的方式来组成具有一定特征的经营联合体,这一联合体可以在商品采购、信息搜集、资源共享以及自有品牌商品开发等方面使所有参加企业均获得最佳的效益。自愿连锁和特许加盟店在名称和形式上是有所不相同的。自愿加盟的连锁经营,商品所有权是完全属于自愿连锁的店主所有的,但是系统运作技术和商店品牌的特定的专有信息则归总部持有。因此,自愿连锁的商店是可以保持自主性的运作的。各分店在财务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用人制度上拥有自,并且同时具备很大的经营自。

通过以上的定义分析,直营连锁经营主要是由企业直接投资建立直营店而形成的连锁经营机构,总店具有绝对的控制权;特许连锁是通过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授权加盟商来开办并经营加盟店的一种连锁经营体系,总店负责收取特许经营费用,对门店无控制权;自愿连锁组织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中小零售店铺自发联合组成,店铺之间相互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或者是由批发企业为主导,将一些中小零售企业组织在一起,形成经营联合体,但很大程度上又具备各自的独立性。

三、连锁经营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

连锁经营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不同的,由于连锁经营企业的经营方式不同,因此其会计核算的方法也必然会有差异。按照连锁经营商业企业连锁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统一核算和独立核算两种方法。

(一)统一核算法 指总部要实行独立的、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但分店并不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在经营中发生的各项经营费用,必须要采取向总部报账核销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采取直营连锁经营方式的企业。具体包括两种模式:同一地区、同一城市、同一范围内的连锁企业业务核算,必须实行“总部一分店”管理模式;而跨地区的连锁店则可在总部所在地区或城市以外设置地区总部,可以实行“总部一地区总部一分店”的管理模式。由此可见,统一核算法是要求总部必须独立设置会计机构。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对各分店的整个经营过程实行的是内部会计核算的方法,可以考核其经营成果,从而掌握各分店具体的经营情况,根据各分店的经营实际情况为各分店建立定额的备用金;分店的采购、配送管理是由总部来统一进行的,总部对企业的各项经济资源拥有控制权。分店则无需设置会计机构,但要设置核算员岗位,负责向总店报账;而分店取得的销售收入,也应当全部上缴总部,在月末由总部统一结转商品的销售成本,并统一核算缴纳的各项流转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等,由总部计提留存收益并编制会计报表。

一是总店向分店拨付资金的核算。总部对分店实行的是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的模式,因此在会计核算上总部也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核算的管理系统。也就是各分店经营所需的资金由总部来统一调配,分店存入银行的款项,必须要及时通过银行结算等方式划转到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指定账户上。总部和地区总部对分店可以建立备用金制度,具体的包括两种模式:“总部-门店、总部-地区总部-门店”。另外分店是严格不得坐支销货款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在向各门店划拨资金作为备用金时,会计核算为:总部借记“备用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1]沃尔玛总店于 2009 年 1 月 6 日向怀柔区分店划拨150 000 元作为分店的经营费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备用金一怀柔区分店 15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

二是总店采购商品业务核算。商品的采购对于连锁经营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采购部门一方面负责收集供货商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供货商提供的商品质量和价格要进行对比,并选定多家供应商来供应货物,保证货物的充足供应。由于连锁经营店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并统一配送的模式,因此,商品的周转速度相当快,采购的流程一般包括订货、验货、入库、管理、销售以及连锁店之间的商品调拨等环节。但一些相对零碎的货物是可以由连锁经营店自己选择并决定供应商的,只是要求必须是业务采购部门所选定范围内的供应商,然后再通过中心来进行协调配送。采购商品的核算:在连锁企业实行统一核算方式下,总店对经营所需物品实行的是集中统一采购模式,采购时借记“商品采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例2]沃尔玛总店于2009年5月1日向石家庄肉食品公司购进各种肉类一批,货款共计117 000元,增值税额19 890元,当即签发转账支票付讫。

借:商品采购――石家庄肉食品公司 117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9890

贷:银行存款 136890

三是成本费用的管理和核算。成本费用是由总部来统一进行核算的,在经营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必须要向总部报账,各分店费用项目的范围以及开支标准要由总部规定,分店不能随意超支。分店不能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如果发生有关费用,分店应持有关单据向总部报销以补充备用金。报销时根据用途借记“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3]2009年3月10日沃尔玛怀柔区分店,持有关单据向总店报销购买办公用品 2000 元,支付2月份管理人员工资150000 元、销售人员工资 400000元。根据以上资料,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报销办公费:

借:管理费用――怀柔区分店――办公费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2)报销支付有关人员工资:

借:管理费用――怀柔区分店――工资 150000

销售费用――怀柔区分店――工资 400000

贷:银行存款 550000

四是财务成果的会计核算。分店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应当全部的上缴总部;总部收到销售日报表和相关票据时,应借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等科目;月末要结转商品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总部到期末要统一计算并缴纳各项流转税以及企业所得税,并计提各项留存收益,享有企业全部的未分配利润。

[例4]2009年 4 月 10日,沃尔玛怀柔区分店销售商品取得收入 50 万元(含增值税), 4 月 15 日该分店将销售日报表、销售流水收款单等单据报送总部。总部收到银行票据后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5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怀柔区分店 427350.4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72649.57

(二)独立核算法 指总部和分店分别是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是一种总部和分店独立设置会计机构、独立进行核算、独立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方法。

一是在直营连锁方式下,分店实行的是相对独立的会计核算。总部实行的是部分独立、部分统一的会计核算。在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下,必然要求总部和分店都应当具有独立的会计机构。独立核算法下:总部对企业各项经济资源是拥有控制权的,因此,总部为其分店划拨商品时要求按内部商品价格来进行结算,当总部收到各分店上缴的利润和上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后,应当编制合并财务会计报表,据此计算确认当期总部实现的利润总额,并同时计算缴纳所得税、提取各项留存收益等。分店实现了商品的经营收入和发生各项经营费用时,必须要按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来进行核算;月末,要计算并结转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编制当期财务会计报告,并将当期实现的利润总额全部上缴总部。

[例5]沃尔玛总部于 2010 年 1 月10日向怀柔区分店划拨 200 000元作为分店的经营费用。

总店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怀柔区分店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怀柔区分店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200000

贷:实收资本――总店划拨 200000

[例6]2010年1月15日,沃尔玛怀柔区分店向总部上缴上年取得的利润800 000万元。

总部取得银行票据和有关原始凭证,会计分录编制如下:

借:银行存款 800000

贷:投资收益 800000

分店上缴上年利润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上缴利润 800000

贷:银行存款 800000

二是特许连锁经营和自愿连锁经营方式下,总部并不需要给分店备用金,所以各分店无需向总部上缴利润,但需要向总部支付一定的特许权使用费;另外,总部也无需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分店在向总部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时,会计核算是借记“管理费用――特许权使用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7]2010年5月1日,苏宁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分店向总部支付本年度特许权使用费3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特许权使用费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篇3

然而,自企业管理进入战略管理以来,无论采取低成本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质量及其成本都是企业获取巨大的竞争优势、持续的利润增长与长期的繁荣发展的战略因素。

我们曾为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认为,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不应再停留在质量部门统计的层次上,而应将企业战略规划融入整个质量成本核算之中,在价值链全过程中开展核算。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不同于传统质量成本统计的事后反映,而是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积极进行闭环控制;不局限于反映某一产品或部门的质量信息,而是反映各个产品及部门间相关系统相互沟通促进和制约的质量信息。另外,市场占有率下降、潜在客户消失、商誉受损等隐性质量成本引起的损失很大,企业对其也必须更加重视。

确保数据的可验证性

由于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是管理会计核算系统,从理论上说,企业就有两个会计核算系统:一个是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另一个就是管理会计核算系统。但实际上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息成本。因此,能否探索出既经济又便捷的方法,是企业实务中的核心问题。

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出一个基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战略质量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即战略质量成本核算法。

首先是会计核算账户的设置。

企业战略质量显性成本按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的方法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一级科目;同时,按企业战略质量工作的每一个作业,在财务会计系统的一级科目下开设二级核算科目。

其次是质量经济业务的入账。

按照财务会计工作中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核算的原则进行质量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进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

再次是同源数据的分流。按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战略质量成本会计)的核算要求,分别从会计中的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的经济数据获取其所需要的数据。

这种战略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是确保战略质量成本的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一样,具有可靠性、可验证性和真实性。其二是确保战略质量成本的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之间的相互验证,因为会计中的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之间具有自动平衡的特征。

另外,对于隐性质量成本信息的核算,我们采用战略质量成本的非会计核算方法,一般是指统计方法、经济方法等。如,统计方法主要使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和统计图,来反映质量水平、质量缺陷和质量费用;经济方法则主要使用经济学上的方法,来测算战略质量成本的机会成本与未来成本等隐性质量成本。在实务中,这些统计方法由各个战略质量成本核算的责任单位按其工作的特殊性来分别进行。

篇4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会计工作出现重大变革,然而国内外会计造假事件却频繁发生,让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会计队伍的专业性产生怀疑,虽然我国财政部在监督会计核算和整顿企业经济秩序做出了不少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专家学者对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研究,并非做到完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也处于基础阶段。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会计核算显然欠缺相关理论指导,我国现行的有关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法规制度出台的较少。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部门,财务会计部门的日常工作包括:对外向投资者展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帮助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合理地做出投资决策;对内向管理层提供改善企业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保证资产安全完整的完整化建议。

J.Motwanieral(2013)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信息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那么它将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签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的行业所代替。企业自身只有改变生产运营管理模式,才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骆良彬等(2012)《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会计核算问题研究》中分析了财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科目代码体系,指出分段的编码模式被很多ERP系统总账模块中的会计科目代码采用。

王棣华(2013)《浅析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会计核算》中指出在现代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下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创新出了不同的财务会计核算的模式,在对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工作的不足以及优势的发挥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提高会计核算的时效性。传统会计核算是由人工进行记账、算账和核算,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容易出现工作错误,并增加了企业成本。信息化会计核算为企业搭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所有会计数据和业务的网上操作,所有信息即时传递,减缓了时间延迟,大大提高会计信息产生和提供的时效性,会计分期对企业的制约很小,管理层可以随时查看最新或者往期的财务数据,即时反复处理数据,生成财务报告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降低企业会计核算成本。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很小,缺乏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在信息化会计核算体系下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尤其是以会计软件为代表的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了各项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了财务信息资源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了财务数据的一体化和科学化。同时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可以随时对公司会计信息进行调阅,通过设置数据访问权限,又避免了会计信息的流失,从而极大的降低了会计成本。

(二)不利影响

1.复杂性影响。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不易于安装,而且不易于操作。有的会计信息化开发公司,开发设计的信息化软件系统过于复杂,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设计的软件具有多种功能但不细化,希望利用自己软件的功能全这一优点占领市场,争取包涵各种会计业务,其中具备的核算子系统缺乏必要的联系,会计数据不能实现及时传输,这样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存在一定的缺点,有的软件还不易于操作,具有异常繁琐的操作顺序与层次,这样的信息化软件系统不能保证其安全性。

2.安全性与保密性影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应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都是依托互联网完成数据的传输,而这种模式本身就具有很多漏洞和后门,黑客轻易就能进入系统当中,窃取信息,改变数据,虚假信息等。现代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是依靠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时,很可能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不稳定,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或损坏,这样就会对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

3.基础工作影响。很多单位不重视会计工作,单位内部不具备完善的会计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具备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的单位虽然制订了制度但也不认真执行,随意做假账,对会计报表数据任意改动。会计法制建设不能落到实处,存在大量的执法不严现象,甚至某些企业管理人员因为自己的私欲,,干涉会计的行为,侵害国家财产,使国家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传统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缺乏时效性

会计核算的时效性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构成部分,会计信息的时效特性十分明显,企业的经济利益受会计核算的发生时间与信息供给时间的间隔影响。产生与供给信息的时间间隔越长久,企业的经济利益就越低下。然而,因为手工的会计核算手段极其简陋,导致其核算时效滞后,给企业带来了无法避免的损害。

(二)会计核算深度不够

会计核算的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水平和关联水平。通常,会计核算的程度并不是越粗糙就越不好,成本效益原则是企业经营者重点考虑问题。因为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主要使用手工操作,核算手段十分粗糙,核算深度不够,关联度低。管理者不能清晰了解各项核算指标在不同财务报表中的内在联系,内在联系被完全割断,所提供的核算内容十分肤浅。

(三)会计核算方法和指标单一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下只能提供反映单一经济内容的单一本位币货币指标,然而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下能够反映实物量指标和外币指标。传统会计模式下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但是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管理者对企业成本产生的过程进行有效管控,所以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对整个企业的成长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四、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优化对策

(一)企业管理层要重视信息化建设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改革时,不仅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业务中,也要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整合,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将会计信息化与其相联合,从而改良企业运行模式,精简和统一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企业会计核算职员要做到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搜集和共享财务数据,以取得精确的数据,并准确完整反映出财务的日常经营活动。

(二)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的机制和监督

要获得准确的财务数据,企业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是会计工作有序进行、部门内部管理工作的合理保证。同时,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也需要建立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体系的完善。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监督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一方面,成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聘请具备专业技能的审计人员,组成内部审计项目组,对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审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实现内部监督。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机构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例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独立董事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

(三)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企业需要建立健全针对财会人员的培训体系,应当进行有效果并且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信息化相关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同时,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会计人员提供便利的远程教育服务。

五、结论

在国家深化信息化改革的战略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强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并且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某些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会计信息化数据安全性不高等问题制约了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研究,深入剖析了会计信息化环境的新形势下的影响因素,找出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从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两大方面分别提出了改善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建议,通过企业管理层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的机制和监督,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企业信息化与财务信息化之间的配套建设,做好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保障,政府积极引导信息化建设和加强对企业信息化核算的监督这几方面改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建设。

由于政府大力发展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建设,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了财务信息化的实施,而专家学者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十分深入透彻的阶段,所以对于信息化与企业会计核算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 考 文 献]

篇5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篇6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篇7

一、传统物流成本管理、核算的不适应性

在管理方面,企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设计,致使内部物流缺乏有效衔接,限制了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加大了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而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中,没有核算物流成本的专门项目,致使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财务标准,责任主体不清,从而使得许多物流费用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成本费用信息失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甚至造成决策失误。

二、作业成本法及其适用性、优点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服务)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算,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资源应该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而作业成本应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

资源―――>作业中心―――>成本核算对象

资源动因 作业动因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性:制造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产品个性化、多样化要求较强。因为作业成本法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对物流及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的要求,所以具有普适性。

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优点:首先,它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导致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变化,精确了企业成本的核算。在该法下,各项费用是按照作业进行汇集和分配,作业是企业在提品和劳务的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程序或环节,通过对复杂的物流过程进行分解,划分作业中心,再计算单位作业成本,进而准确地核算各项作业的成本。其次,它有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可被广泛地应用到预算管理、生产管理、客户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上升为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作业成本管理。再次,它有利于业绩评价与考核。在企业中,如保管部门并非承担物流成本的部门,但仓储费用中就包括积压的库存费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无法合理划分这些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可以有效地归集成本、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三、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物流中的应用

1.作业、资源及作业动因、资源动因的确定

第一,划分作业中心,作业是企业使投入转变为产出的活动,依据环节设定作业。如,采购作业可划分为: 订货、 验收、 入库等作业;配送作业可划分为:装卸、 挑选、 包装、配送等。第二,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剔除与作业无关的资源,而将工资、 福利费、水电费、 折旧费、修理费等作为作业所耗费的资源。第三,确认资源动因,并将资源分配到作业,将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第四,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归集产品成本。

2.企业可以拟设物流成本核算科目

在不打破现有会计核算体系的情况下,可将散落在众多会计账户中的与物流相关的支出,设置为二级或三级科目。例如,可以在“原材料”下设置“物流成本”、“物流管理费用”、“物流财务费用”等。还可在二级科目下设“销售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废弃物流回收成本”等三级科目进行归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物流成本从产品成本中剥离, 有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这样会计核算方法可以更好地配合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而这种结合使得企业成本的核算更为精准。企业可根据自身对成本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 选择会计科目的设置级别及明细科目。企业通过分析物流作业动因,掌握引起物流成本的因素,通过分析作业成本的归属,了解该作业的效率,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低效率的物流作业以控制成本整合相似作业,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的信息促使企业,集中精力在利润率高的产品(服务)和顾客上战略的高度管理物流。

四、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实施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

尽管作业成本法有着上述种种优点,但其在具体实施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在产品多样化时,成本动因会很多,过于分散的作业中心会增加获得成本信息的难度和工作量,企业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第二,容易产生消除一切非增值作业的误导。例如,存货的存储、分类、整理等作业符合非增值作业的判断标准,但是却不能被消除。尽管它们并没有增加传递给顾客的价值,但它们却不可或缺。第三,作业成本法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会计、管理人员做出标准之外的职业判断, 同时也需要其他部门支持与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收集成本作业法核算所需数据。第四,对企业资源的要求较高。改革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重构物流作业流程还有培训员工,都需要消耗企业大量的资源。第五,新方法的实施要承担机会成本,管理当局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出于短期行为而规避使用新方法。

企业应在结合作业成本法和传统会计核算方法时,需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在应用时, 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思想,而不局限于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开发针对企业自身状况的专属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员工培训,完善制度建设。需要整个企业员工的力量,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职责, 确保的成本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成本管理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言

预算单位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是各单位预算编制与执行、预决算公开、年度决算编报和日常会计核算的重要工具。财政部印发《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充分考虑了政府预算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的不同特点和管理需要,兼顾下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形成了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经济分类,为接下来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加强人大审计监督,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以直属海事系统为例,提出在实行会计电算化核算的预算单位,有必要对现行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编码体系规则进行改革,以适应方案的要求,达到便利行政单位预决算编制、加强财政监督、减轻财务人员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强度等目的。

二、现行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系设置特点及缺陷分析

(一)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科目编码规则的特点与缺陷分析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第三十八条对会计科目编号作了统一规定,共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五大类,采用四位数编码,即用“1001~1901”代表资产类科目、用“2001~2901”代表负债类科目,用“3001~3502”代表净资产类科目,用“4001~4011”代表收入类科目,用“5001~5101”代表支出类科目;共有34个一级科目,其中资产类17个、负债类8个、净资产类5个、收入类2个、支出类2个。采用四位数编码,第一位数代表会计要素分类,后三位数表示一级科目分类,每一类会计要素可以下挂999个一级科目,优点是将来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可任意增加的一级科目变多。我们从财政部网站会计司子网站上找到了《关于征求〈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财库〔2016〕30号)的文件,在包含了新增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类科目后,总科目数达到102个,其中资产类34个、负债类17个、净资产类6个、收入类11个、支出类6个、预算收入类12个、预算支出类7个、预算结余类9个。如采用3位数编码,同样用第一位数代表会计要素类别,后两位数代表一级科目,每一类会计要素可以下挂99个一级科目,即使用三位数编码表示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的新资产类34个(最多一级科目的会计要素类)一级科目,也还有65个数码富余。因此,现行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采用四位数编码,存在大量空码的现象。

(二)支出类科目与方案中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编码规则的区别

方案实施后,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调整为9类、88款,类级科目采用3位数编码,其中“301”代表工资福利支出、“302”代表商品和服务支出、“303”代表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306”代表对企业补助、“307”代表债务付息支出、“308”代表债务还本支出、“309”代表基本建设支出、“310”代表其他资本性支出、“399”代表其他支出。而现行行政单位一级科目采用4位数编码,且最高位数码为“5”,显然与方案规定的经济分类科目编码规则不对应。

三、行政单位会计电算化科目编码体系规则的改革思路

(一)建议用“1、3、2”的编码结构体系替换“4、2、2”的编码结构体系

1.建议将一级编码改为1位数

在最高位数使用“1~5”等5个自然数分别表示资产、负责、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类,从而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编码的要求建立对应关系,即用“1、2、3、4、5”分别对应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净资产类科目、收入类科目、支出类科目。在将来政府会计制度正式实施后,可用“6、7、8”分别对应预算收入类、预算支出类、预算结余类等三类科目,以便适应会计制度深化改革的需要。

2.建议将二级编码改为3位数

即我们可以重复使用“001~099”分别代表一级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净资产类科目、收入类科目,而用“301~399”代表一级支出类科目。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的设置中,所有支出类科目都落在“301~399”这一范围内,因此,改革后的会计电算化支出类科目体系将与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一一对应。也即,我们用“5”对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支出类科目,用“301~399”对应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将来全面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后,我们可用“7”对应预算支出类科目,并仍然使用“301~399”对应明细支出事项,从而满足“平行记账”的需要。

3.建议支出类科目三级编码使用方案公布的部门预算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从事行政会计实务的财务人员都知道,在进行日常财务会计核算时,支出类业务处理约占8成左右,因此,支出类科目编码的设置是电算化科目编码设置的重点。建议在支出类三级科目编码中使用“01~99”分别表示部门预算经济分类款级科目,且完全采用方案公布的分类办法对应各项经济业务事项。改革前后会计电算化科目编码体系如下表。

四、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系编码规则改变后的作用与意义

(一)适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分类的要求

改革后,会计核算科目的最高位变为1位数的5个自然数,能满足《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分类的要求,且能一一对应五大类会计要素。财务人员在日常会计核算中,以前需要输入三位数码,现在输入一位数码即可,减轻了劳动强度。此外,改革后的电算化会计科目体系突出了容易理解、简单易记、便利使用的目的。

(二)适应方案对预决算编制的要求

1.适应方案对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

方案提出“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算并报财政部门”。改革后,因使用“5301-5399”分别对应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的类级科目,未来,我们将可直接以日常会计支出核算数据为基础,结合年度工作计划、人员、政策、资产占用及使用情况等变化,分析编报本部门各项经济分类的支出预算。

2.适应方案对部门决算编制的要求

方案提出“决算环节,部门决算编制使用部门预算经济分类,以部门(单位)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生成”。改革前,因会计核算科目与方案中的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没有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年终决算时,财务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分析填列各类决算报表数据;改革后,因会计核算科目与方案中的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一一对应,财务人员将无需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拆,就可直接通过信息化手段自动生成部门决算报表,准确性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提高。

(三)便利人大加强对财政的审计监督

克强总理在2014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格公共资金管理和监督。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做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方案实行后,所设置的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科目符合预算法中关于经济分类的各项要求,能够确保预算法有关规定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各个预算单位采用改革后的电算化科目设置办法,使日常的会计核算、年度预决算、财务中期规划等工作中应用的科目编码体系与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科目体系建立了严密的逻辑对应关系,有利于人大加强对各级财政部门和各个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

五、结束语

方案实施后,如不修订行政会计制度中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将再次形成“两张皮”现象(即日常核算与预决算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故建议相关部门在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进程中,及时修订电算化会计科目编码体系规则,使日常会计核算与政府预算经济分类及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紧密衔接,从而实现简化日常会计核算、减轻预决算编制及审核汇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等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一)制度规定的核算范围过于狭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高校基建的筹资渠道已不是仅仅局限于制度规定的预算外资金、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而是有越来越多的集资、银行贷款和多方合作出资等方式。新的资金运作模式的出现,凸显了原制度不利于全面揭示财务状况及防范财务风险的缺陷。

(二)对支出的划分不科学

事业财务结转自筹基建数与基建财务完成投资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事业财务将自筹基建经费转存银行,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支出。现制度将结转自筹基建划归支出类科目,势必影响当期结余的真实性。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目前,高校基建财务处于既不属于企业会计,也不属于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会计且独立于部门预算之外的尴尬境地。作为高校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无法在表内对其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及对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有赖于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将基建财务纳入事业财务统—核算,通盘考虑作为—个会计主体的不同经济业务,拓展核算范围,重新修订制度。目前,至少还应本着务实的态度,对具体业务统一认识。

二、几种不同情况的账务处理

对跨年度工程事业财务结转自筹基建数与基建财务实际支出数不符的问题,笔者建议在年终清理时,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将跨年度工程的当年基建拨款数调整为基建实际投资数。若实际投资数大于当年拨款数,事业财务追加拨款;若实际投资数小于当年拨款数,将小于部分双方先挂于往来账,第二年再做相反分录。下面按自筹基建经费的不同来源分别进行阐述:

(一)用当年财政拨款以外的收入安排自筹基建

1.资金结转基建专户时:

借:结转自筹基建

贷:银行存款

2.当年工程完工交付,年终结账时:

借:事业结余

贷:结转自筹基建

同时增加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3.跨年度工程年终结账时:

当基建实际投资数大于结转自筹基建数账面数时:

借:结转自筹基建(大于部分)

贷:银行存款(追加拨款)

当基建实际投资数小于结转自筹基建账面数时:

借:其他应收款——××工程项目

贷:结转自筹基建(“结转自筹基建”账户中尚未形成基建投资部分)

借:事业结余

贷:结转自筹基建(基建财务实际投资数)

(二)用事业基金中的非财政拨款安排自筹基建(分录同上)

(三)用专用基金安排自筹基建(以集资建房为例)

1.教职工集资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

2.资金结转基建专户时:

借:其他应收款(不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避免调整当年事业结余)

贷:银行存款

3.当年工程完工交付,年终结账时:

借:专用基金——住房基金

贷:其他应收款

同时增加资产和基金: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4.跨年度工程年终结账时,不做处理。

5结算房价时:

借:其他应付款

贷:专用基金——住房基金

借或贷:现金(多退少补部分)

如果出售产权,则: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四)用银行贷款安排自筹基建

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来解决超常规发展中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不探讨高校举债运行的规模与风险控制,仅关注用贷款形成资产的交付及贷款利息的处理问题。各高校针对此项业务的会计处理五花八门,但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体验和探索,总结出以下两种做法,它们基本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

1.事业财务核算法

顾名思义,取得的银行贷款以及偿还均在事业财务账面反映,基建财务按拨款处理。

(1)取得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借入款项——××银行

(2)转入基建专户时:

借: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

(3)年末结账时

需要将基建完工交付数、基建实际投资数与一般基金余额做一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即存在事业财务无力接受的交付资产或实际投资,大于部分基建挂账;若前者小于后者,则按基建交付数和基建实际投资数全额接受并列当年支出。

借:结转自筹基建(以一般基金余额不出现赤字为限)

贷: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工程项目

借:事业结余

贷:结转自筹基建

同时,完工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基建财务:

借:银行存款

贷:基建拨款——自筹资金拨款

借:交付使用资产(事业财务可接受的基建交付及实际投资数)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4)偿还借款时,事业财务:

借:借入款项——××银行

贷:银行存款

借:事业支出——基建借款——××工

程项目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其会计处理如图1所示。

这种办法的优点是,基建财务核算简单明了,而事业财务账面亦能够真实地反映高校的举债及其风险情况,且根据一般基金余额来控制当年结转自筹基建数,满足了“收支平衡”的要求。问题是在目前对高校贷款规模不可控制的情况下,学校收入的增幅可能远远低于银行贷款的增幅。随着基建工程的不断完工,因事业财务无力接受而挂往来账的完工资产将会达到几个亿,巨大的往来账余额是高校三、五年内无法消化的。

2.基建财务核算法

取得的银行贷款在基建财务账面仅反映借入和使用的情况,而还款情况由事业财务反映。这样就避免了贷款两个账户的重复核算。

(1)取得借款时

事业财务: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基建借款——

××工程项目

结转到基建账户:

借:其他应付款——基建借款——××

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

同时,备查登记簿登记银行贷款指标数和已贷入数。

基建财务:

借:银行存款

贷:基建投资借款——建行投资借

款或者(下同):

贷:基建投资借款——其他投资借款——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2)年末结账时

基建财务将基建完工交付数、基建实际投资数与事业财务一般基金余额做一比较,事业财务只能保证在一般基金余额为正数的前提下接受基建交付资产及基建实际投资数并列入当年支出,超出部分基建挂账。第二年视事业财务财力情况,继续接受交付资产或让基建财务继续挂账。

事业财务:

借:结转自筹基建(以一般基金余额不出现赤字为限)

贷: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工程项目

借:事业结余

贷:结转自筹基建

同时,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基建财务:

借:交付使用资产(事业财务可接受的基建交付及实际投资数)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同时,通知事业财务该项目贷款完成并转账,处理如下:

借: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

贷:待冲基建支出

(3)下年初建立新账时

基建财务冲转贷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

借:待冲基建支出

贷:交付使用资产

(4)还本时

事业财务:

借: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工程项目

贷:银行存款

借:事业支出——基建借款——××工

程项目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基建财务:

收到事业财务还款通知结转偿还的银行贷款:

借:基建投资借款——建行投资借款

基建投资借款——其他投资借款——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贷: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

(5)平时计息时

基建财务处理如下:

借: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贷:基建投资借款——建行投资借

款(借款利息)

基建投资借款——其他投资借款——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借款利息)

事业财务:

借: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项目工程(借款利息)

贷:银行存款

其会计处理如下页图2所示。

这种办法操作相对复杂些,贷款付息时基建财务只需转账,不需动用货币资金。事业财务账面则相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负债及风险情况,有利于对高校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维护了基建财务本身不具备贷款的法人主体资格和偿还能力的会计核算要求。

目前采用哪种核算方法没有统一规定。后果往往是横向之间会计信息不可比,误导授信决策。建议对那些可控风险贷款的会计处理,尽量采用负面影响小的事业财务核算法,企盼相关的政府部门及早做出统—规定。

3.银行贷款利息的处理

高校会计制度没有涉及银行贷款利息内容。本着“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将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贷款利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1)事业财务核算法:

其一,事业财务收到支付利息的通知时:

借: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项目工程(利息)

贷:银行存款

同时基建财务:

借: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贷:基建拨款——自筹资金拨款(借款利息)

其二,年末基建财务根据各项工程累计支出平均数和资本化比率计算出各工程应予资本化的贷款利息: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贷: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同时,将与工程支出无关或完工待交付工程的贷款利息转事业财务:

基建财务:

借:基建拨款——自筹资金拨款(借款利息)

贷: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事业财务:

借:事业支出——借款利息(注:系与工程支出无关或已完工待交付工程的贷款利息部分)

结转自筹基建

贷: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项目工程(利息)

之所以通过“基建拨款”科目而不是“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核算利息,是将事业财务中的借款成本视为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的另—部分。据此再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追加基建投资计划,并将此部分资本化记入工程成本,这既符合“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也是高校基建财务本身无能力也不应该承担还款义务的真实反映。

(2)基建财务核算法:

其一,事业财务收到支付利息通知时:

借: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项目工程(利息)

贷:银行存款

同时,基建财务:

借: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贷:基建投资借款——建行投资借

款(借款利息)

基建投资借款——其他投资借款——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借款利息)

其二,年末基建财务根据各项工程累计支出平均数和资本化比率计算出各工程应予资本化的贷款利息:

基建财务: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贷: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同时,将与工程支出无关或完工待交付工程的贷款利息转事业财务:

借:基建投资借款——建行投资借款

(借款利息)

基建投资借款——其他投资借款——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借款利息)

贷:待摊投资——借款利息

事业财务:

借:事业支出——借款利息(注:系与工程支出无关或已完工待交付工程的贷款利息部分)

结转自筹基建

贷: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

××项目工程(利息)

对于利息的偿还同偿还本金的账务处理。

上述两种会计方法的共同优点是将建设期间的借款利息资本化,真实反映了工程造价的成本。

4.年终结余分配的问题

篇10

2013年1月,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正式施行,其新增独立章节———成本费用管理,该章节定义了高校各类费用的含义;要求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区分费用期间;同时要求正确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建立成本核算和成本费用分析报告制度。我国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起步较晚,之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成本核算办法,来控制高校教育成本、考核高校业绩。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为研究高校教育成本奠定了政策依据,但要真正实现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还需要不断完善基本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成为可能。

一、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在提供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有资源耗费的综合反映,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效益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在我国,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组织,其日常运营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来自财政拨款,长期以来不要求计算教育成本,不计算盈亏。这便导致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尚没有统一的计量标准和核算方法,成本核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受到限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的教育成本已然成为管理者、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重要信息点,高校推行教育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机制建立,已经是时代、市场背景下必需的趋势选择。在目前我国国家财力不能对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持,教育经费极为短缺的情况下,高校亟待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好内部成本管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率。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正式施行,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正在向可操作层面迈进。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外界环境不利于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是非盈利组织,其日常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力于增加生源、提高社会声望和社会影响力。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对于每一笔支出,高等学校不会去计算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再加之,高校收入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就更加不必在乎经济回报,而是一味地增加教育设施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考虑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此便忽视了对成本和利润的核算。

2.会计制度不利于成本核算。目前,高等学校所采用的一般是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会计制度,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原则。这便导致了高校的经济事项发生的时间和相关货币支付时间并不完全一致,以支出为依据计算的成本与核算期间不配比,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高等学校的经营状况。

3.教育成本包含的项目范围不明确。高等学校教育的支出种类繁杂,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对高校各种耗费加以甄别分类,如果以学校的实际支出为核算对象,必然会导致高估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因为学校的各项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给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无关的。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存在较大争议。第一,高校的科研经费是否应该计入教育成本。科研支出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为了获得较好的声誉,一味增加科研投入,如果将科研支出全部计入教育成本,势必会夸大教育成本。但对于高校来说,科研成果往往又是许多教师教学的一手资料,对于促进教育水平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所以科研经费是否计入高校教育成本,计入多少,对教育成本核算影响重大,而教师的科研工资和教育工资如何区分也是重要问题之一。第二,离退休人员经费是否应该计入教育成本。离退休支出是高等学校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津补贴等基本支出。众所周知,许多高校离退休老师任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导致难以将离退休经费完全排除在计算教育成本之外。第三,后勤保障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发生的支出。高校社会化后,有些高校的后勤业务由社会投资兴建,完全按市场化运作,与学校没有直接的财务关系。有些高校的后勤由学校自办,由学校财务代后勤支付的费用又该如何计入教育成本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第四,用于学生的支出问题,如向学生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等是否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4.成本核算未细化到专业。目前高校会计核算上的经费支出科目是按“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等科目实行一级核算的。支出的经济分类按照每类资金的用途分为工资福利性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可见高校的经济支出没有细化到按专业核算学生的培养成本。但在高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占用的教育资源是极为不均衡的,比如医学类学生在学习中就需要更多的专用教学设备以及耗费更多的实验材料,而文科类学生相对需要的教学设备和材料就少的多,所以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学费标准也从3700至35000不等。由于高校内部财力分化严重,各院系之间即使学费标准相同,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所享有的教学资源存在很大差别,仅仅按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等支出,分类、计算出的高校教育成本与各专业的学生实际培养成本会产生相当大的差距。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1.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现有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模型,利用会计资料或者抽样数据,经过适当调整后,套入数学统计模型直接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这种方法要求数学模型的建立要准确、公允,优点是高校教育成本计算方便、简洁,缺点是该方法统计的教育成本较为粗略,准确性差,只适宜宏观层面要求的成本信息统计。

2.会计调整法。会计调整法是指围绕高校教育成本范围将现有的会计资料进行调整,经过计算获得教育成本的方法。其以教育成本核算为对象,将高校的支出项目调整为教育成本项目数据。这种方法计算应当注意现有的会计资料基本上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计量的,采用会计调整法计算教育成本便要注意将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资料调整为权责发生制下的数据。相比统计分析法,该方法较为复杂且难以操作,但准确性及合理性高。这种方法的核算质量与会计资料精确度和调整的合理息相关,其缺点便是没有统一的调整规则,不利于各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