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5 16:23: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发展新思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0-0008-02
近年来,甘肃省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但据现代农业经济的总体要求仍然相差甚远。
1当前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1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
党的十七大以来,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全省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利用项目、资金、措施综合优势,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配套,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措施,大力建设方田林网化、道路沙石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的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基地,明显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一定基础。
1.2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
随着甘肃省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氛围,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3政策支持更加强化
随着甘肃省综合实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国扶47条、省委省政府出台五个特色产业扶持办法、“六大行动”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较之前大幅增加,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有效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模,从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1.4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现代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农民科技培训为核心,借助于科技推广措施的实施,全省在项目区大力实施了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新品种应用、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购置了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形成了技术和市场、专家和农民有机结合的科技合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科技水平提升的开发之路。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基础建设薄弱,自然灾害频发
主要表现为农林水路电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特别是由于年久失修,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不少地方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农业用水成本不断增长,农民增收比较困难。
2.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下
农村大部分地方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人力以及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力落后,土地产出率不高。
2.3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竞争力不强
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土地耕作分散,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条块分割、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不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发展缺乏有力保障。
2.4农业投入总量有限,农村劳动力短缺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但与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投入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移,留守老人和儿童不仅很难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很难参与农业基本建设,影响了发展现代农业。
3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综观日本、俄罗斯等一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是非常有效的平台,这就要求开拓思路,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
3.1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要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特别要稳定小麦面积,增加玉米播种面积,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稳定发展油糖生产,稳定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二要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稳定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培育一批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同时,大力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着力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3.2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一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针对全省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实际,逐步提高改造中低产田的投入标准,坚持统一规划、规模开发、分步实施、整村推进的原则,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综合配套,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在项目区建设上,立足旱作农业实际,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二要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着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重点加大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三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3.3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1 适应经济发展,农机创新的重要性
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一直都很重视,并为农机技术推广也做了很多工作。农机生产组织部门对新技术的推广,引导农民使用新科技技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些农机生产者和技术人员要走进农民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农机的科技水平,才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因为他们的带头使用新型农机产品,所创造的生产能使农民更放心,也会更积极的购买农机,使农业更好的发展下去。让这些农机生产组织积极参加技术培训,使新生产的农机得到更好的市场推广是最重要的。不仅有新技术和新产品,最主要是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农机或农产品方面的咨询和农机售后维修等做到实处是对农民的最好保障。
农机发展是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机科技创新是对农业的农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生产是离不开新技术的。一直以来对农民新技术的推广,才能使优质的农机产品、先进的科学技术走进农村。这些新的农机产品一直都在围绕着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需求,使农机科技创新走向更开拓的领域。农民的农业设施齐全,农业生产全过程都机械化了以后,粮食作物的机械化也会成为高效经济作物的支撑。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城市还会引领其他都市走向现代化、农机化农业生产。
2 农机创新应该把握的方向
在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机化的情况下,使农民群众对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热情变的越来越高。农机发展环境前景很好,农机化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一直增强。一直以来农机的发展带动了耕耘机收水平不断在增长。农机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的综合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业从业人员变的越来越少,这更加推进了农机的发展,也更需要农机不断的持续创新来提供新型农机产品的空缺。农机的不断发展使农牧民对农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农机的依赖明显增强了。改善农牧民的生产条件,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条件等都是农机创新发展的必要职责和使命。
农机的生产创新要围绕着各地区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安全生产的同时,稳定的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和畜牧养殖的机械化,使新型农机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建设农机示范区,各类农机化项目的有效实施,加快新型农机的应用。加强农机的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成果,抓好农机科技质量工作,加快对农牧民的农机技术培训和推广。使农机化人才走入农民当中,为农民解决问题,带动农民,为农民服务的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农牧民的持续增收,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抓好农机项目工作是农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一种重要措施。对农机项目工作的重视会增强农机部门的奋斗意识,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生产出更好的农机产品。研究人员不可能在研究所里就能知道农业生产的需求,更不可能生产出适合农业产业结构的农机产品。必须在科学的决策和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党委和政府依据各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做好项目工作,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尽可能更新各种农业产品的机械化技术,发展更多的特色经济作物,安全和环保为主,使新型农机产品得到更多的认可。需要进一步更新和发展创新的农机。如鱼虾等水产品的养殖机械,畜牧养殖机械,水果种养机械,收获玉米棉花等机械、加工饲料的机械,沼气池清渣等机械和作物追肥的机械等。这些只说明一小部分例子,农机的发展、新技术的培训是对现在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3 项目应该围绕新技术新科技为主题上报
管理好项目掌握工作的主动性,是每个农机工作者的责任。各类农机的研究项目应该有明确的主攻方向。要推广新农机产品、新技术为目的,立足于科技含量较高、生产所需的项目。依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自身的基础来开拓出自己的一片领域,以农机创新为主题,慢慢形成一个有着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规范管理农机项目的资金,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加我国农民的收入,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农机的科技创新不是对农民的扶贫项目,农机项目的资金是为了引进新技术、研发出新产品、示范并推广新技术而设立的。在农机项目管理时要严格规范的管理项目资金,加强财务监督,杜绝浪费贪污现象的发生。并且项目工作要从项目选定开始为项目做可行性研究准备,对这次项目进行评估,当评估可行时进行项目的有效实施和监督,最后对整个项目完成情况验收评价。在这项目执行时的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等项目验收后,研究人员要对项目实施后的成果进行鉴定申报等。这样实质性的进行分析研究后向农牧民推广示范新型农机产品,会更让农民放心,会更加期待新产品的出现。
4 总结
新西部:5月7日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三强一富一关(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全省干部职工群情振奋,精神昂扬,请问,这对于甘泉的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又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苏醒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于今后五年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绘就了以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为标志的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科学发展蓝图,在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导下,甘泉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责任并重。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关键是要科学应对挑战,准确把握机遇。
就面临的挑战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全省所面临的挑战,在甘泉毫不例外地同样存在,同时,就甘泉的发展实际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一是甘泉的经济仍然是以石油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由于受石油产能下滑的影响,甘泉的经济处在了异常困难的阶段,2011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为3.2亿元,增长-18.9%,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2.2%,甘泉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在全省退位,在全市后进。二是工农业产值占比不平衡,2011年,农业总产值为5.4亿元,仅为全县总产值的29.5%,这表明,我县农业产业还很不发达。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近年来,尽管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产业,但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低,10万亩川台地,菜畜(禽)两大产业不足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占到了65%,且品种单一,以玉米种植为主。四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群众的思想认识还不完全统一、不完全到位,产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五是近年来侧重于做生产,忽视了做市场,产业链条不长,特色工业规模小、效益低,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所有这些既是甘泉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甘泉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瓶颈,更是甘泉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当务之急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同时,我们满怀希望地看到,在新的起点和征程上,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我县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二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条件,坚持基础先行,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完善路网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农业基础改善、农产品信息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这为我们实现“三化”同步,补齐农业短板创造了大好机遇。四是延安被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为把甘泉打造成为延安的蔬菜产业核心区,建设延安乃至西北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提供了机遇。五是甘泉产业基础良好,从1997年开始发展菜畜(禽)两大主导产业,截止2011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1万亩,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鸡饲养量达到205万只,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农民也积累了一定的种养技术。六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经起步,纪丰现代农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模式,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七是特色品牌逐步形成,绿色放心菜、劳山土鸡蛋、甘泉豆腐干、隋唐美水酒已成为驰名省内外的四张名片,有6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认证,7个蔬菜品种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认证。
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好各种困难和挑战,聚精会神地把我们正在做的和需要做的事情做好,具体地讲: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尽快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大力推广纪丰模式,发展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陕北小杂粮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要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尽管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但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不能减,破除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习惯思维,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理念。三是要谋划长远。甘泉即将撤县设区,要站在全省、全市的角度谋划甘泉的长远发展,按照“依托延安、服务延安、发展甘泉”的思路,自觉地把我县工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作为市区的一部分来谋划,统筹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新西部:国家农业部把延安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省委、省政府又把今年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这个对甘泉的发展都是一个客观上的利好因素。甘泉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大的进展,有什么样好的举措和思路顺利推进?
苏醒仁:县委第二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招商带动、项目支撑、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激发全民创新创业创优,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生态旅游做大做强、社会事业和谐进步、统筹城乡突破发展,确定了打造全省转型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示范县、特色产品驰名县、绿色生态宜居县奋斗目标。可以看出,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先升级,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具体地讲,就是到“十二五”末,全县要建成20个以上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其中以蔬菜种植为主的10个,以畜牧养殖为主的10个,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两个现代农业园区。20个现代农业园区中,达到省级标准的6个以上,市级标准的8个以上。围绕豆制品、红小豆、米酒等特色产业,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园区化的要求,建成至少两个千亩以上的陕北小杂粮种植园区。这既是我们的工作思路,也是具体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我们对全县6个乡镇两个中心社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安排,根据立地条件、资源禀赋确定是宜菜、宜畜(禽)、还是宜粮,每年有侧重地建设两个乡镇或中心社区,一次性规划,逐年实施。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今年,首先在道镇、下寺湾镇两个重点镇建成4个现代农业园区。
二是加大争项争资力度。前面我谈到,甘泉县的财政处在了非常困难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又是一项高投入产业,我们坚持实施“招商带动、项目支撑”战略,破除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保守思想,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观念,落实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争项目、争资金责任和任务,制定了《甘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甘泉县招商引资奖罚办法》、《甘泉县争项目争资金奖罚办法》,鼓励广大干部职工走出去“找钱”,“拿回来”办事。2011年,我县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不足1000万元,今年初,我们计划安排了1600万元,根据目前看,实际投资预计要高于这个数字。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我们修订完善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修订出台了《甘泉县农业产业扶持办法》,《甘泉县农业产业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产业建设不再按乡镇平均分配,而是按照园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安排,把资金、项目、人力等各项要素集中在当年有建设任务的乡镇,当年没有建设任务的乡镇要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和园区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四是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我们已经建成了纪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纪丰模式,充分发挥其对全县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引导作用,在经营方式、产业链条、园区功能、产品质量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使园区发展的生命力更强,农民的收入更多。
五是加快土地流转。我们采取实物折算、土地入股、有偿租赁、无偿租借、成立土地银行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凡在沟道整治中新增土地面积,实行一次性流转,统一规划安排,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
六是改善基础设施。我们大力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增加基本农田,提高土地质量,规划五年内实施5万亩沟道土地整治,今年已经完成4500亩整治任务。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了雨岔水库供水工程,解决产业用水,同时对园区的用电、生产道路、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同步到位。
1.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部及天山西部的山谷区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主要包括伊犁、博州、塔城、阿勒泰等地,它们是全疆降水量最多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因此这些地方对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还较低。针对这些地区水资源量和节水意识薄弱的特点,发展节水农业,需要进一步对现有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强灌溉用水管理,改革用水制度,按量收费,积极推广膜上节水灌溉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产量。
2.对北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天山北麓冲积平原区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丰富,矿化度小是择优开采的地区。但是由于近年来过度开垦土地、水量供需矛盾较大,加之这些地区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日益增多,工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节水农业的发展应首先考虑灌区的工程配套、衬砌各级渠道,适当扩大低压管道灌溉的面积,推广膜上灌水技术,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要搞好水资源保护,避免水质的严重污染,以利于该区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
3.对天山南侧东部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吐鲁番和哈密盆地,气候炎热干旱、河川径流不充分、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地下水较丰富。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井布局不合理、开采方式不当、忽视坎儿井的维护与管理,致使出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报废。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首先应抓好现有机电井的测试改造和旧机井、旧坎儿井的修复,提高机井的效率,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严禁盲目打井,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扩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地面直接与机井相连接的软管灌溉面积。在棉花和粮食作物中推广膜上灌,在葡萄等经济作物中大力发展滴灌和微喷技术。严格控制灌水定额,强化用水管理,按量收费,超量加价。减少灌溉水的浪费,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应把营造防风固沙林和节水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
4.对塔里木盆地北缘东自焉耆盆地沿天山往西至喀什噶
尔三角洲属天山中带节水率的思考这些地区灌区紊乱,永久性建筑物少,工程配套不全,引水保证率很低,灌溉用水量大,既浪费水量又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病险水库多,不能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作用。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加固改造病险水库,对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强田间工程配套,改进田问灌溉技术,节水与改土治碱并重。减少灌水定额、强化用水管理、按量计费、超量加价、严格控制和减少河流上游的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通过节水满足下游生态需水的要求。同时,还要发展旱作节水型农业,强化降水入渗,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
5.对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地区节水率的思考
这些地区春旱缺水严重,用水管理水平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在0.4以下,渗漏损失大。节水农业的发展应该把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技术改造和配套放在突出的地位。加强灌溉工程的管理和维修,以减少水源和输配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积极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平整土地、建设标;隹化的畦田,严格限制灌水定额,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注意调整作物布局,缓解春早缺水矛盾。
二、新疆农业水利的发展思路
1.构建工程水利体系
构建工程水利体系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建设山区控制性水库是解决新疆河流来水年内分布不均的根本措施。工程布局要把“上引下蓄”逐步变为“上蓄下引”,提高水库对水资源的多年调蓄能力,提升水利的支撑和服务能力,保障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重大调水工程体系新疆属于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总体紧缺,而新疆北部几条重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不足20%。出境水量占全疆地表水可利用量的25%,加之广大内陆河流地区因水资源紧缺,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和过度引用地表水,致使周边地区和下游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加大北疆几条重要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是有效增加地表水利用总量的根本途径。通过跨流域调水实现新疆水资源区域性合理配置,把这几条流域建设成新疆水源调蓄基地。通过建设供水工程,解决乌鲁木齐经济区、北疆油田和沿渠线的农业开发等用水问题。
3.构建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体系发展粮食、棉花、特色林果业和优质畜产品四大基地所需的灌溉面积,除部分通过调整现有灌区种植结构外,绝大部分要通过内涵挖潜来觎决。构建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体系,就是要通过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与改善生活条件同步推进的原则,以节水增效、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为主攻方向,全面保障现代农业灌溉和发展需要。通过大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结合节水灌溉、高新节水技术推动牧区水利、农村小水电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经济发展。
4.构建以地下水开发工程为主的应急抗旱体系
南疆人口接近全疆总人口的一半,农村人口占到自治区农村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全自治区棉花、特色林果等重要农产品的主要产地。但是南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前面临最突出的矛盾和困难是农业用水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用水总量不足已经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5.构建民生水利工程体系
1 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传统农业从零星分散、规模狭小的个体生产转变为日益集中的,由劳动协作和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围绕主导产品或支柱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体系来运行,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相结合。
2 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作为经营机制的创新,它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3 农业布局区域化。布局区域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主导产业、扩大经营规模、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所谓布局区域化是指产业化经营确定的主导产业或生产系列,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设立专业化小区,按小区进行资源比较要素配置,安排商品生产布局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形成多种类型与特色的作物带和动物饲养带。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生产区域间的大规模分工与协作,促进形成主导产业,同时,必须使农户得到实实在的经济利益,以发挥区域化布局的作用。
二、保证完成国家赋予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垦区农业坚实的历史重任
1 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分流农业劳动力,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可以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也可以创造农业产业的聚合规模,使分散的小农户集中在“龙头”牵动的一条产业链上,实现高度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生产和高度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不仅扩大了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传统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自给性和封闭性,农户只能以低价出售很有限的初级产品,获取不到运输储藏和加工增值的效益。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演化过程,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生产部门,而是逐步成长为产品商品化、流通市场化完全开放的现代农业。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户不仅得到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效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工业、商业环节的利润,同时能够分流富余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民走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另外,众多龙头企业在原料产区的建立和发展,还可以促进形成农区工业化,有效地拉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优化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步伐。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培育和扶壮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在专利、配方、品牌、包装、价格、服务等方面构造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新思路
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结构,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1)尽快从传统的“重农轻工”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农垦企业,大农业是基础型产业,重视并搞好农业生产固然重要,“无农不稳”。但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也是任何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现实表现。所以,在应当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以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2)尽快摆脱计划经济的传统影响,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农垦有几十年的“国营”农场历史,“种粮交国家、工资领回家”,农场盈亏与职工个人无关,都由国家承担。改革开放以来,农场虽然属于国有,但是不再国营,对农业职工实行了“两自理、四到户”(生产费、生活费自理,土地、农机、盈亏、核算到户)。因此,农业生产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来安排生产。
(3)加快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重点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资本结构、人才结构。发挥垦区自身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等诸多优势,大力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协调和密切龙头与基地的关系,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2 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离开市场需求来搞产业化只能是一种空谈。随着产业化的推进,大量的产品急待通过销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积极地采取开拓、挖掘、改良品种、调整结构、深度加工、储藏保鲜、改进运销等手段开拓市场,逐步形成全方位开放和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当前,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垦区现有的各级各类市场,还应广泛开辟埠外市场。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销售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员销售、销售大包干和广告销售等办法。
农业经济是我国立国的根本,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快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化、现代化以及技术化发展。
一、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体的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时,可通过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等形式,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积极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
首先,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划好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方案,同时减免相应的税费,提高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二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投资,以此来保障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三是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制定优惠的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在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激励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要积极倡导、鼓励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加大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的投入。
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农业部门要综合分析、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来有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强有机肥、无毒性生物肥料的引进和施用力度,进而有效降低各类农业生产污染源,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职能,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故此,应当建立健全引领机制,有效指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有效配置及重新组合城乡资源,并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全力扶持与鼓励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的投资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设置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业机构并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作。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和研发上,逐步形成投资与收益相挂钩的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二是加强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以及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生产养殖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资源循环发展以及节约的目标。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已十分成熟和丰富,因此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应在充分汲收传统农业技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但现代社会是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有效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以及标准化生产,这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47
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经济实力发展迅猛,以往小农式农业经济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社会对农业经济的需求,人们必须把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作为现阶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和焦点,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方式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但在我国现今的农业经济现状中,仍存在经济基础欠缺、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源严重缺乏、国家对农业投入的资本资金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1]。在我国,虽然整体农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C械化生产的影响范围正不断加大,但仍有部分地区的农民采取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投入较多但收入却差强人意,这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传统生产方式不但严重污染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浪费生产资料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
1.2 国家政策有待完善
现今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还有待扩充和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经济、技术支持还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导致我国农业方面的各组织成员之间经济来源呈不稳定发展趋势,资本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积累和累积严重不足,往往会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态势欠佳,困窘现象接二连三发生。
2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途径的探索
由上述对我国现今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中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诸多、困难重重,有各种各样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正不断呈现出来。由此可以了解到,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农业经济,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加强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政策管理制度,加大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竞争和危机意识,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监督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村经济落后,发展前景缓慢,导致进城求学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在村屯的人员中孤寡老人居多,这些留守人员中普遍存在知识水平较低,对科学技术、新兴生产方式方法的学习应用能力较差,劳动力低下、农业生产速度迟缓,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坏无益的无限制恶性循环。为此政府有必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技人员的培养回流,努力提高乡村人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科技化高水平持续稳定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科研探究工作,加大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额及竞争力。让国家对于农业的完善和发展而做出的经济投入、政策支持、人员的下派都能够用之有度并真正用到实处,给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一个稳定坚实的根基保障。
2.2 完善农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经济长久发展以来一直存在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南北经济发展进度差异较大的突出问题,这都需要国家通过改善农产品产业结构来逐渐缓解解决,必须以不断创新的精神,以科学技术生产水平的进步为前提不断优化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技术中的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单一产业布局,高效结合并利用各地域种植经济特色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随时调整应对策略,促进农产业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2]。
2.3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水平
在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农村土地人均占有率不断增加,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不断上升,调查显示,今年来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正以平均每年近10%迅猛增长,国家对此现象应着重加以重视,开放政策管理,扩大劳动力就业市场,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城镇接受更先进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的熏陶,在为城市工业发展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促进科技人才的城乡循环利用,避免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过多吸收农村中的精英知识型人才而造成农村科技落后,人口素质不断下降的现象发生。更好的提高农业从业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及文化水平,为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造优越前提条件[3]。
3 结论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形式虽然问题重重、不容乐观,农业经济的发展态势欠佳,但只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放远目光,把农业经济的发展看成一个系统可循环的整体,正面认清其复杂性,针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处理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涌现的问题,相信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段月琴.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0.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三大基础产业之一,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业生产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材料。由于其地位特殊、作用关键,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坚持我党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为农业的指导思想,不断改变经营管理方式,促使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实现农业生态化、科学化等。就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水平、规模都无法得到最好的发展,要想确保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我国就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变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二、生态农业经济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这一重大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我国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生态农业有着开放性和局限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注意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进步需要将很多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资源和技术的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只有这样农业才能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弊端很多,仅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来获得产量的方法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应势而生,这一新机遇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比如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民素质不高、社会环境严峻等等。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党提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农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应该构造生态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自然资源使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对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等。
三、新时期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做支撑,生态农业系统才能有极高的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的进步,这就是“科技兴农”,这就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向其灌输科学知识、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出一批有着极高素质的劳动生产力;此外,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不断引入新人才,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和相关知识宣传力度,做好对生态农业的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提升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实现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生态农业的作用。
(二)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国家制定的惠农政策,充分使用当地资源,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足够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有发展的动力。此外,要尊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方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我国还要重视建立和生态农业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确保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适当对生态农业的产品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大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监管、打击力度,尽可能减少乱砍滥伐、围湖造田、非法占用耕地等多种现象的发生。
除此以外,还要重视把农村以及城镇地区的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节约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三位一体,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四、总结
2新疆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总体思路
新疆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形成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2.1促进新疆现代农业四大基地建设
促进新疆四大基地即棉花、粮食、特色林果业以及畜牧业的建设。新疆在拥有棉花优势的同时要确保粮食安全。充足的日照等自然条件,适合新疆大力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以及畜牧业,因此要建设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农田,最终符合各类特色农业的要求。
2.2快构筑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新疆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特色农产品产业群。
2.3大力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
建设现代农业,本质上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关键是要推动先进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疆农业科技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要使科技力量用到实处,使其在农业生产中为各环节服务,最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4加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要突出解决流通组织总量少、农产品市场开拓不够的问题,积极培育发展专业流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运销联合体,保护好他们的合法利益。
3新疆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3.1强化“四大能力”建设
3.1.1加强基地建设能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巩固棉花优势,突出发展林果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3.1.2强化加工转化能力。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同时要做到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建设和壮大龙头企业,并不断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做到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有效发展。
3.1.3提高市场开拓能力。要做到积极建设农产品营销平台,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首先要建立和提供各类市场平台,注册各类涉农商标,实施品牌战略;其次完善流通体系的建设,大力培育市场营销主体,同时不断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3.1.4加大科技支撑能力。新疆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以科技装备以及先进的农业技术为支撑,在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创新农业技术,对生产、销售等薄弱环节开展专项研究,克服存在的各类缺陷。
3.2推进“八化”发展
3.2.1农业水利化。加强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调水工程和灌区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后续项目的建设步伐。
3.2.2农业机械化。在新疆的主要农业生产领域实现机械化作业,加快农机装备的购置以及结构的调整,使畜牧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3.2.3农业科技化。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即加强科技支撑能力,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装备来武装各类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3.2.4农业市场化。积极推进农产品“东进”、“西出”,努力开拓周边国家为主的农产品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西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3.2.5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延伸农业产业链,包括建立各类龙头企业,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多环节多层次增值、增收。
3.2.6农业标准化。在生产、加工、销售及管理等环节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
3.2.7农业服务社会化。加强信息社会服务化网络建设,实现低成本建立,高效率运行,让网络贯穿到乡镇,农民可以及时接收到相关信息。建立健全各类农业保障及风险保障机制。
3.2.8农业生态良性化。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不可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保护各类植被,包括新疆特有的荒漠和绿洲是重要的战略目标,要做到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节约水资源,节约用地,节约能源。
4新疆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的成效
4.1确保粮食安全
新疆在发展现代农业最终确立了“区内平衡、略有节余”方针,科学制定种植计划,认真落实责任制和扶持政策。2014年,新疆粮食总产量达到1435万t,比上年增加58万t,连续7年增产丰收。
4.2棉花优势得以巩固
2014年我区棉花以197.8万hm2的播种面积、309万t的总产,再创历史新高,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产量和调出量四项指标连续21年全国第一。
4.3培育了特色林果业
截至2014年,新疆的林果面积稳定在147万hm2左右,2014年产量已达650万t,产值450亿元。2014年新疆530万农民在从事特色林果业,林果业年人均纯收入1400元。截至2014年底,全疆果品贮藏保鲜与加工企业达380家,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800家,精深加工产品400多种,年贮藏保鲜与加工处理能力突破300万t。
4.4畜牧业发展迅速
新疆畜牧业发展朝着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和现代畜牧业开拓创新两大方向展开,2014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6512亿元,2014年,全区牲畜存栏558704万头,肉类、奶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26824万t、35683万t和5405万t。
4.5区域特色农业竞争力增强
我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截至2014年我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年,新疆生产番茄酱78.33万t,番茄酱产量较2013年增加了28.88万t,增长率为58.4%,一举扭转了自2011年以来产量一直徘徊在50万t左右的颓势。
固始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全县耕地170万亩,连续4年粮食产量突破20亿斤,在畜禽养殖方面拥有规模以上养殖场户1万多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全县50万外出务工人员年创收入40多亿元。因此,县委、县政府依据自身优势和现实,着眼未来发展,把粮油、畜禽和劳务经济确定为三大支柱产业。农开工作围绕“三大产业”开发战略,明确工作目标方向和重点,在狠抓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农开工作的一大重点。坚持“政府扶龙头、项目建基地、产业富群众”发展思路,大力支持三高固始鸡养殖、淮南猪原种场改扩建项目,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融入到了产业开发之中,找到了农开工作服务支柱产业开发的切入点,发挥了农开项目的综合效益,现在全县形成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良好局面。
二、实施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做出新贡献
为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效益,我们在实施中坚持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坚持农、林、牧、渔综合开发,坚持项目、资金、科技服务措施综合配套。通过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铸品牌。一是壮大了龙头企业。这几年,我们把农开项目支柱产业化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固始鸡、豫南黑猪养殖业上,逐步壮大了其龙头企业――三高集团。2007年6000吨固始鸡蛋标准化生产项目和2008年6000头豫南黑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实施后,年孵化种鸡4000万只,种鸡规模发展到40万套,带动小规模散养蛋鸡专业户4.7万户;固始蛋鸡饲养量突破1100万只,带动农产7.2万户,户均增收5700元;带动养殖合作社11个。目前,三高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猪繁育供种企业,企业总资产达到1.2亿元,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二是扩大了基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开发主要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扶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建设。为推动三高固始鸡产业化上规模,我们充分利用项目区山浅、林地多的优势,在赵岗乡石堰建立了“万亩生态养殖园”,通过散养固始鸡,提升快乐固始鸡品质,提高了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依托农开项目,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实施了“6000头淮南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工程(即后来的6000头豫南黑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进行了改扩建,2008年带动基地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12万头,规模翻一番。三是打造了品牌。通过实施农开项目,固始鸡规范了农户养殖模式,统一了产品标准,叫响了“固始鸡”、“固始鸡蛋”品牌,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在农开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固始淮南猪原种场联合省畜禽改良站、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成功培育出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肉猪新品种“豫南黑猪”,该品种于2008年5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10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品种证书,12月19日在郑州召开了新闻会,叫响了“豫南黑猪”品牌,为下一步大规模产业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机制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农开工作新路子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并把农开项目与落实上级农业开发政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理念上,强化综合开发理念、产业化开发理念,整合项目、资源、资金,力争达到“各做一道菜、共建一桌席”的目的,打造农业综合开发新亮点。在开发机制上,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制定了“国家支持、自筹配套、滚动开发、积极引导”的运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千方百计抓好配套资金的筹措,引导广大受益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健全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做到立项有申请,评审有原则,实施有计划,资金有规定,运行管护有制度,从而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有步骤、有组织进行。在支持产业开发上,坚持共建共管,共见效益,把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发展捆在一起。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最大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四、强化农开工作职能,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树立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