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4-03-06 14:49: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

篇1

一、网络媒体的概念

我们总说网络媒体对我们的影响,但是我们却经常在研究之前忘了去解释网络媒体到底是什么意思。网络媒体是指:"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有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和。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在网络媒体凭借传播优势绽放异彩的过程中,自身潜伏的各种隐患也暴露无遗。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已备案网络数量达到382万个,网民数量已达4.77亿。必须特别说明的是,本篇论文是以YY语音作为研究对象,所以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篇论文意义所在,详细介绍下YY,歪歪语音:又名YY语音,是一款优秀的团队语音软件,其用户远远领先与国内其他同类软件。YY是广州多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基于因特网团队语音通信平台,功能强大、音质清晰、安全稳定、不占资源、适应国内游戏玩家必备的语音平台,使用歪歪语音平台,可以高效的与朋友一起游戏对话作战,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目前已经有百万人同时在线,YY中的那些最受欢迎的娱乐频道,晚上黄金时间频道同时在线人数甚至可以达到六万以上。根据笔者限定的范围,以YY语音为例,姑且将其视为一个网络社区,由于每年针对网络应用情况的调查数据都有些变化,只呈现一次调查的结果。

二、网络媒体的基本特性

(一)点对点、一对多

在我们常见的媒体中,前者的特点与电信有关,在电信定义里第一重要的要素就是点对点。而一点对多点的特征则同时反映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中。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新兴媒体同时具有前面提到的两种媒体的特征。"第一,它具有点对点的通讯特征。"当然,它的点对点方式是传统信件点对点方式的升级,不说其他的,两者的传播介质与传播速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它在具备传统媒体的快速蔓延、快速扩张的特点之外,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光速的介质传播。第二,它又有一点对多点的媒体特征。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接受的多点多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并不具备选择信息的自主性,而网络媒体的多点是出于自我的需求向一点进行请求。为什么采取传统媒体的运行方式去经营网络媒体没有成功,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以上的分析中足以看出。因此具有复合意义的网络媒体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更好地了解网络媒体存在的特点。以YY语音为例,它除了网络游戏公会之外,还有聊吧和电台等多种形式。在聊吧和电台的运行模式中,以上两种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聊吧接待或者一个电台主播在线上说话,而底下有上百甚至上万的受众在收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一点对多点的传播。

(二)除全球性,交互性以外的其他特征

全球性实际上也表明了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一种开放的姿态,交互性是指网络媒体带来传受双方双向的互动传播。以上两种特性是大家讨论网络媒体特点的陈词滥调,使得很多人认为除了全球性和交互性外,网络媒体不存在其他特性。而实际上网络媒体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特性。许多学者都纷纷把给网络媒体寻找新特性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笔者觉得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特性是"多样性"、"双刃性"和"自由性"。

1、多样性

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大众展现自我的平台,首先必须具备多样化发展的方向,因为大众的需求各不相同,比如热爱网络游戏的受众与喜欢安静听音乐的受众明显在需求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只一味发展其中一个方向,都会使网络媒体这个平台失去很多潜在受众。

2、双刃性

网络媒体的双刃性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每年有多少因为无法戒除网瘾而辍学在家的青少年,作为一个新兴媒体,它对于处于求知高峰期的青少年来说是一个具有极大诱惑力的事物,而如果无法很好地使用它,那么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3、自由性

谈到自由性,可能大家会认为那就是毫无限制,想说什么说什么,其实并不然,任何自由都是有局限性的。就笔者个人经历来说,笔者曾经在聊吧担任过接待,其实也就等同于电台主播,作为一个传播者,难免会有一些人对笔者恶语中伤,在笔者要求对方对其言行进行解释的时候,被对方告知,网络很自由,想说什么说什么,又不犯法。足见大众对网络媒体的"自由性"的理解出现了多大的偏差。

三、网络媒体传播模式新概念--广场型传播

网络广场传播即是基于虚拟广场的传播者和受众意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流活动,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归约和束缚,从而能够使受众体验真正轻松、自由、平等的观点碰撞和信息传播。"在虚拟广场中身体的直接接触是不存在的,人们把它们视为平等、自由的新世界,用各种符号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并且与虚拟广场上的参与者进行共时性、历时性或两者并存的交流。"笔者常常思考为什么网络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受众,而且据调查,中国的网民数量还在呈现上升的趋势,不得不说网络媒体是一种全民化运动。知晓广场传播概念的含义之后,笔者豁然开朗,原来人们开始惧怕现实生活中的身体接触之后,转而在网络上寻求到了除了身体接触之外的另类接触,而这种另类接触除了能够带给受众等同于身体接触的刺激之外,还使受众的各种感官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体验,使得网络媒体的受众们欲罢不能,每天都期望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佚名.回到元点--网络媒体定义、特征[J].Internet信息世界,2001,(5)..

[2]佚名.网络媒体中的新闻[J].网络传播,2011,(2).

[3]汪武.媒体改革的道德路径[J].新闻与写作,2005,(2).

[4]佚名.网络媒体的十大特性[J].中国电子出版,1999,(4).

[5]吴志文.网络广场型传播的功能初探[J].新闻爱好者,2011,(4).

[6]陈朝晖.网络文化安全的威胁和规制[J].网络传播,2011,(3).

[7]黄亮.网络用户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9).

[8]王庆稳,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中的心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5).

[9]张文娟,杨秋燕.网络媒体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关系协调[N].中华新闻报,2007-04-18.

[10]马海霞.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探微[D].中南大学,2005.

[11]何聪.论网络媒体言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2002.

篇2

首先,二者传播方式各异。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其授受主体被严格区分开来;而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通常具有双向性,其授受主体的定位比较模糊,而且,受者往往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主动传播,增加媒体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其次,二者传播所受限制不同。纸质媒体容易受到管理者的影响,其发行有较多严格的限制;而网络媒体所受限制相对宽松,正常情况下,网络媒体所传递信息,监管部门只能进行事后监督,无法提前限制其发表。再次,二者传播形式与风格差异较大。纸质媒体主要以文字为主要媒介传递知识和信息,而且网络传媒除文本格式外,通常集声音、视频、图片、文本以及数据表格等于一身,更具有吸引力与优势。此外,二者在传播时效与传播容量上也存在较多不同,如纸质媒体由于受到出版发行周期的限制,一般只能做到定时,时效性较差,网络媒体则通常即时性较强。

1.2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劣比较

如前所述,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各自均具有自身的特征,基于此类特征,二者也具有不同的优势:首先,所传播信息内容方面互有强弱。由于纸质媒体的出版所受限制较多,审查较为严格,通常其内容更多地需要符合社会普适价值观以及管理者所倡导的信息,在信息精度、深度、准确性、严谨性以及使用价值上具有明显优势;而通常情况下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准确度和严谨性欠佳,基于其量多面广的优势,网络信息的可检索性及使用上的便利性更具优势。其次,在传播的时效方面各具优势。纸质媒体传播信息往往具有滞后性,传播和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但具有良好的保存性;而网络媒体的优势则表现为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快,甚至可以进行信息的实时互动,不过信息保存性不如纸质媒体。再次,传播的社会效果方面各具利弊。同样基于纸质媒体在传播信息之前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因而其信息的可靠性较高,正常情况下其传播信息的社会效果方面具有优势。

而网络媒体中信息的传播有时仅为个人行为,其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无从考证,信息真实时性相对没有保障,有时甚至会带来消极的社会效果,但基于其实时全球性传播媒介,且具有即时性的特征,网络媒体的渗透力比传统媒体强。通过对两种媒体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而且在信息传播方面也都具有各自的不同优势和局限。笔者认为,基于对其特征及优劣的对比分析,应结合二者性质特征不同的优势,基于二者的互补性,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将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彼此的优势与长处,弥补各自的不足与缺陷,使其在互补格局当中发展并更好地推动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优化和完善。

2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路径

网络媒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纸质媒体的传统地位带来了有力冲击,但是,同时还存在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网络媒体的兴起也使不同媒体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将现有的双向式传播与大众传播体系充分融合,各种媒体开始在网上结盟,共享资源,共生共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将成为新的媒介市场又一发展潮流。其实,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发展中,“虽分亦合,似分似合”才是二者关系的本质;二者的互动发展中,虽时刻伴随着明显的竞争,但相互间对不同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同质化发展的趋向。随着网络技术及信息化的发展,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联合成为可能,甚至已经成为现实,当新旧传媒间未形成根本的利益冲突时,并且需要互相利用各自的优点时,这种联合的可能性便变成了现实。结合二者关系的本质,我国高校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合理运用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各自优势,并应积极促进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协调统一与融合发展。

2.1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新旧媒体的协调统一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推进,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新旧媒体资源互动可谓频繁,如一方面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纸质试卷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另一方面也需要纸质试卷上的得分录入到网络系统进行成绩备案。应当说,现代化高校教育管理中,是两种媒体形式共同完成了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任务,并且缺一不可。其实,高校教育管理中,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从来不是绝对对立的,本质而言,网络媒体可以运用纸质媒体的资源优势,而纸质媒体同样可以合理利用网络媒体的便利优势。因此,为应对网络传播时代所带来的挑战,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结合纸质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增加教育管理在方式与手段上的平台宽度和信息传递上的渠道广度。

2.2合理利用两种媒体的不同优势服务学生

学生是高校无可辩驳的主体,高校真正的主人公,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基于高校管理工作所具有的服务性与引导性特征,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为提高学生综合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纸质媒体权威性及较为直观等方面的特征,高校教育管理应通过纸质媒体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辨别与选择能力以及实践与组织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日益增多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并迅速加以处理、采纳;否则,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会处于被动地位。而根据网络媒体的便利及节约资源的优势,可以在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媒体系统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参与科研或根据自己的偏好参与网络互动与学习,如此教育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也可以较为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2.3建立专门的整合与协调校园媒体的机构

从目前校园媒体的形式考察,可谓形式多样,类型丰富,既有图书馆中海量的纸质出版书籍和报刊阅览室中数以百计的报刊杂志,也有层次不一、内涵丰富的校园网络及互联网服务,同时绝大多数的高校还存在着固定时段统一播放的校园广播,更有甚者,为数不少的高校内还存在着诸如北大“三角地”类似的张贴“纸质告示”的特殊传媒空间与形式。但是,优化和改进高校教育管理进程中,我们不仅应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重视和利用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展工作,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媒体的融合与统一,是各种媒体发展的必然方向与必由之路。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高校传媒形式,高校在推进和改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培养和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整合与协调校园传媒的机构,通过培训、分类指导与现实实践,真正能够熟悉和把握高校传媒的特征与高校传媒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和整合纸质传媒与网络传媒两种校园传媒主渠道,通过合理运用两种主要传媒形式的优势,积极培养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媒体资源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最终实现高校育人目的。

篇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系统分析法,对收集来的资料作出分析及统计。

二、研究内容

网络体育编辑主要是对网络上的体育信息进行筛选、加工,然后呈现在受众的面前,这与传统媒介编辑的职能没有太大的区分。但由于网络与传统媒介有着很大的分别,所以网络体育编辑又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选择优秀稿件。

网络上体育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受众在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新闻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时就需要网络编辑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选取优秀的稿件,让受众能第一时间找到最新、最热的新闻。

2.做好传播把关。

这里网络体育编辑最需要把好政治关,都说体育与政治无关,但是纵观世界,体育真正能脱离政治的微乎其微,而这种把关的难度比传统媒体要大得多。

3.引导发言。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体育信息,因此需要借助网络编辑引导受众的需求。网络编辑需要选择合适的新闻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并能影响和正确地引导舆论。

1.与受众频繁互动交流的特征。

网络编辑每天在整合稿件的同时,可以利用各种工具与受众进行一对一,及一对多的直接交流。这样网络编辑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受众的反馈,以此了解到受众的需求,进而能更好地选取稿件,这就体现了网络编辑高互动性的特征。

2.业务手段多样化的特征。

网络体育编辑进行业务工作时不像传统编辑那样的繁琐,是因为网络为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进行采访时可以通过Email与受访人取得联系;邮寄稿件时可以用超文本结构链接网页;网络上多媒体方式也为网络编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角色多重化的特征。

业务的需要,使得网络编辑需要扮演各种不同身份的角色。这是因为编辑在适应网络媒体的各种特殊性时,不仅要会进行采访、新闻稿件的写作,同时还要会编辑各种版面,整合大众传播。

1.及时地对体育比赛及以外的信息进行更新。

网络媒体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地对世界体育信息进行传播,并且这也体现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独有特征,所以就需要网络体育编辑对信息能够及时地更新来满足受众的需要。

2.阅读方式的跳跃性。

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图片、文本、视频等多种形式把各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受众在阅读信息时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到这则信息,同时受众的阅读方式也是跳跃的,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使受众被动地去选择。

3.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与以往的传统编辑不同,网络编辑除了在编辑新闻时能很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通过邮件、聊天软件等也能第一时间得到受众的反馈。

(四)网络体育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基本要求

1.对信息合理有效的处理。

对体育信息的筛选、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原创,这些流程都体现了网编的文字功底,熟悉写作及编辑知识。同时,这也是从事网络编辑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2.对新闻有足够的敏感度以及深度的挖掘能力。

由于体育信息是固定实时的,所以需要网络体育编辑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挖掘出体育信息背后的东西。

3.做好“把关人”以及舆论导向。

这需要网络体育编辑除了在处理日常的体育信息时,还需要做好网络把关人,并将舆论向有利于团结的方向引导。

4.要有网络管理以及网络维护的能力。

一名合格的网编必须熟悉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例如熟悉Photoshop能对图片进行处理;利用Dreamweaver对网页进行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参考文献】

[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篇4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用语的出现为网络热词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受众群,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在网络上直接反映为对网络热词的追随与大肆宣扬。“糕富帅”、“歪脖子”这样的热词不断产生,本文就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热词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探讨其本身与新媒体的关系。

一、新媒体语境的传播特征与文化特征

从媒体形态发展角度看,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指的是20世纪后期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扩展传播信息、加快传播速度、丰富传播方式并与四大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3G 手机、移动电视等。

新媒体时代,是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信息传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壁垒,传统的接受者开始向多元化多重身份转型,信息剧增,而网络热词随之产生,并获得普遍认知。

1、新媒体语境的传播特征

(1)依托现代化技术,速度与容量大。新媒体基本兼备了传统媒体的所有特征,并将现代传播带向了集约化,媒介融合的新兴发展之路。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海量存储的出现、光纤入户的实现,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传播容量,传播范围,比以往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要迅速与庞大。

(2)受众形态的转变以及受众地位的不断强化。同样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沿用拉斯韦尔“5W”传统线性传播模式,一般来说,“把关人”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信息从传送者到接受者,并含有较少的反馈。而新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源。对于“糕帅富”热词以万计的网名发表自己的态度,并形成社会的整体认知。

(3)媒介大融合时代的到来,竞争激烈或促使传播走向浅薄趋势。《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说到:“随着数量空前的信息出现在网上,上述特点正是吸引大部分人广泛地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无须起床下地,无须另外开机,无须搜罗经验,就能够在阅读、收听和收看之间自由切换,我们乐此不疲。”在这融合大趋势下,人们的思维方式,阅读模式,记忆能力开始悄悄地发生变化。人类早已经由传统的线性的深度阅读开始趋向分散的、不深入的、浅薄式的思维模式。

2、新媒体语境的文化特征

互联网使用的门槛很低,这也由其本身通俗化平民化的特点造成。互联网的文化呈现出通俗的特征。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技术的本质不是技术性的”,网络是新技术的产物,它既带来了传播技术的革命,也带有一系列可供人文学科研究的传播新现象和社会新现象。

网络热词是新媒体语境下一个重要的传播现象,同时也是新媒体语境中的一种传播文化。网络热词近年来使用广泛、运用率高,影响大。至2013年1月,新浪微博“糕富帅”的词条搜索和微博搜索已被屏蔽,这一方面说明互联网存的“把关”制度明显滞后;另外从一个侧面看到网络热词高度的社会关注和舆论关注。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它属于平民草根自创的一种平民通俗文化。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从而影响广泛。

二、网络热词传播的产生背景与特点分析——以“糕富帅”为例

从网络热词的现有定义以及约定俗成的看法来看,网络热词是当今社会现实与社会心态的实时直接反映,其生成多依赖于一定的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网络热词本身集中表现了网民对这些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民意趋向,是对这类社会事件和现象不满的一种亚文化形式的柔性抵抗。所以,对网络热词进行概念界定时,重点强调其是对同时期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反映。

2012年12月3日10点21分,@岳阳公安警事在微博了一条警情快报:“村民凌某在购买新疆人的切糕时,因语言沟通不畅造成误会,双方口角导致肢体冲突引发群体殴打事件。事件造成二人轻伤,损坏核桃仁糖果约16万。加损坏的摩托车和受伤人员共计20万。”之后网友纷纷认为16万元相对于损坏核桃仁糖果价值明显不符,因此网民开始在网上调侃切糕的价值,尔后,《新周刊》了一张切糕图,并称之为硬通货。网友纷纷跟帖,或回忆那些年吃切糕的经历,或吐槽切糕是检验“高富帅”的重要标准。“高富帅”在切糕事件发生后,因为谐音产生“糕富帅”这一新的网络热词。

1、网络热词传播的原因分析

(1)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式发展。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明确提出:“我们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已经逐渐被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所取代,而这种新模式希望也需要以简短、杂乱而且经常是爆炸性的方式收发信息,其遵循的原则是越快越好。”而网络热词的这一特性恰好顺应互联网所沿用的信息模式,一般来说,网络热词的字数偏少,却朗朗上口,容易记容易背,能被广大网民所记住。

(2)新闻事件诱发网络热词产生,网络用户的急剧增长推动其迅速蹿红。新媒体语境为网络热词的走红提供了载体和平台,网络词汇的本身含义,即热点新闻事件则为它的产生提供了基础。“糕帅富”这一词汇源于2012年12月岳阳一起买卖切糕事件,在媒体上公布出来之后成为了网络上人们的谈资。

2、网络热词传播的特点

(1)聚焦社会新闻事件。“糕帅富”一词就来源于岳阳一起切糕买卖导致打架斗殴的社会性事件。

(2)字数少,简洁易懂,但内涵丰富,信息量充足。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和吕叔湘说过:“信息传递的第一个要求是准确无误,第二个要求是省时省力,合起来可以称为效率原则。”网络热词往往找准新闻事件的某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字,来告诉大众新闻事件是什么,关键点又在哪里。“糕富帅”其中“糕”字就抓住了“切糕事件”这一关键词,而“糕富帅”这一词汇的亮点还在于对“高富帅”一词的再造。

(3)本身具有现实性,表述隐晦,充满黑色幽默或者讽刺。与网络用语相比不同的是,网络热词关注现实的层面更浓重。像“糕帅富”这样的词汇在功能上集中人们关注的新闻热点,具有现实意义。而这种隐晦的方式,利用反语性质,更贴切的讽刺了“切糕事件”。“黑色幽默”是指一种用以反映现代世界的荒唐、麻木、残酷、自相矛盾、怪诞以及病态的幽默。而这之中的“荒唐”,“自相矛盾”,在“糕帅富”一词中都能找到对应。

(4)网络热词属于网民自创,自下而上。网络热词在传播途径上由草根网民主创,主要是通过新媒体语境,在网络上以及民众现实生活中流行使用,并最后被传统媒体认可与借用,自下而上的生成。“糕帅富”这一词汇完全由网民自创,它相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更易于被民众接受,而这其中的反讽意味也引发个人乃至社会对整个事件的反思。

三、辩证看待新媒体语境中的网络热词的传播

1、认识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传播路径的转变

在新媒体兴起之前,议题的设置往往由传统媒体来担此重任,热点事件的落脚点与扩散点也大多由传统媒体占据,其传播路径一般可概括为:传统媒体发端——网络转载——回归传统媒体。而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新媒体所呈现出的时效性强、人人都是新闻源,即时即地可新闻等特点,正悄然改变着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新媒体引发热点事件——传统媒体落地——网络转载——回归传统媒体。微博中对这“糕帅富”事件的疯狂关注,到“糕帅富”这一网络热词的出现,传统电视媒体,报纸媒体对事件展开报道,正体现出这一传播路径的改变。

2、正确认识新媒体语境和网络热词

网络热词在新媒体语境下迅速走红,其反映出民众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聚焦,对整个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期望,以及在重点新闻事件中民众所起到的舆论监督作用。新媒体确实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但其“把关”的力量弱,无论现代的事件传播路径的转变是否剧烈,人们应该适当参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待同一事件的看法,学会比较,而不盲目跟风。

3、拒绝浅薄,真实感受世界

互联网正在颠覆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活习惯。更多的时候离开互联网这个虚幻的世界人们就会感动不安,似乎与现实脱节。而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更多的时候不会经过我们大脑的思考,甚至只是浏览而已。到底如何把握虚拟和真实的距离,如何真实感受世界,将是人类需要思考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人们应如何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保持最真实最冷静的思考,也是值得去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拉斯韦尔·卡尔著,刘纯毅译:《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中信出版社,2010

②申亮,《浅探网络用语——以年轻人用语为中心》[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2):233

③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2

④张春斌,《论新媒体语境的特征与走势》[J].《学术前沿》,2007(12)

篇5

【摘 要】网络编辑作为一种新型职业应运而生,承担着维系网络环境健康发展的责任,是网络媒体的“把关人”。本文将明确网络编辑在全媒体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工作特征及其基本素质,为进一步提高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网络编辑;编辑职能;编辑素质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90-01一、网络编辑的职业特征与新特征(一)网络编辑的基本职能。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其工作内容为:素材采集、分类、加工;稿件内容的编辑、审核及监控;撰写稿件;网页制作;网上调查及论坛管理;网站专题、栏目、频道的策划及实施等。总的来说,网络编辑的职能不外乎信息收集、整理,网络发言,舆论导向和网络传播把关[1]。(二)网络编辑呈现的新特征。1.网络编辑集群化、复合化转变。不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普通网页,都需要精心的多媒体设计,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都各成一派,这是原本的图书编辑、广播电视编辑和美术编辑的集合。集群化体现在原本一个人的工作现在需要集体来完成,而复合型编辑则是身兼数职,是杂家中的专家,精通多种能力。2.网络编辑具有高原创、高整合能力。网络编辑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具备高度的信息挖掘、整合和洞察力,倡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追求目标。3.网络编辑是双重性质的把关人。网络媒体的编辑不仅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组织者、把关者,是作者与大众的桥梁,更是技术平台的操作者、网络文化的传播者、舆论的导向者,他们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是网站构架的灵魂[2],需要更高的涵养和素质。二、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的“多重角色”定位解析(一)网络编辑是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建设者。全媒体时代,知识信息作为网络媒体灵魂的存在,其有用性可直接反映网站的运营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和长远发展。网络编辑作为网站的建设者,承担着搜集整理信息的任务。网络编辑要善于观察用户使用习惯,促进网络媒体朝着更加符合用户需求、更有利于传播、更有利于网民间沟通的方向前进。(二)网络编辑是信息的发掘者和组织者。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往往使网民无所适从,其碎片化特征更是加重了网民的迷失感。网络编辑的职责就是从芜杂的信息中发掘有价值的东西并整理成合适的方式呈现给网民。(三)网络编辑是网络民意表达的引导者和倾听者。一方面,网络编辑应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原则,为网民提供健康向上的内容,把理性的观点传达给公众;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了解网民发表的各种观点,用自己的理性推动事件的理性发展。(四)网络编辑是网站的营销者。1.吸引网民。网络编辑要通过各种方法打造自身网站特色以吸引网民,包括提供准确的消息、设立品牌栏目、举办活动等;2.引导广告商入驻。(五)网络编辑是文化传播的多面手。网络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音频、视频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互联网,逐步形成一种全面整合的网络报道形式。这种形式不仅表现为报道中充分利用文字、图片以及音视频,还要求网络编辑善于运用超链接帮助受众进行扩展阅读。三、全媒体时代网络编辑职能转变的要求(一)网络编辑首先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网络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需要网络编辑严格把关,在内容选择、传播手段和传播策略上严格要求,维护网络秩序健康,着力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体系。(二)网络编辑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编辑业务能力。网络编辑需要掌握以下领域的基本知识: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策划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排版基础及相关行业学科基础知识。(三)网络编辑需具备较强的整合和创新能力。网络编辑不能满足于提供信息,还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度加工,避免内容同质化,尤其要注重背景资料、相关链接和用户评价的整合。另一方面,网络编辑要时刻谨记“内容为王,观点至上”的原则,要用“新”来抓住用户。(四)网络编辑要有较强的版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又出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3]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人的利益岌岌可危,“把关人”若不加重视,是很不利于著作人繁殖和文化再创造的。(五)网络编辑要特别熟悉和把握受众心理及网络传播规律。充分了解受众心理才能使自己编辑的内容为大众喜闻乐见。认真研究网络舆论发生、发展的规律,不断增强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才能使网络媒体真正成为一个体察民情、顺应民心、汇聚民意和启发民智的互动交流平台。(六)网络编辑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习与自己工作相关或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此外,网络编辑要时刻学习负责板块的专业知识,保证经手编辑的信息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参考文献:[1]周家群,张惠.网络新闻与传播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2]杨舒丹.网络媒体编辑把关角色嬗变[J].新闻知识,2010(04).[3]易海燕.网络编辑应全面提升版权意识[J].新闻导刊-网络天地,2006,(01):33-34.

篇6

网络媒介事件是指因网络媒体传播而使事件影响力迅速扩大,网民积极参与事件报道、评论并与传统专业媒体进行互动甚至组织网下行动,在引发热烈讨论后,能激发社会反思的事件。

一、网络事件的传播特征

笔者根据2010年底由《羊城晚报》等全国22家权威报纸媒体共同推出“2010中国网络大事件年终盘点”活动以及2011年公布的《社会蓝皮书》对2010年网络媒介事件的评选结果,综合考查事件的类型、时间分布以及受关注程度等因素,选出5个事件进行传播特征分析,即兽兽门事件、唐骏学历门事件、宜黄事件、李刚门事件和虐兔门事件。调查选择在新闻传播方面做得较为全面、及时的新浪网上进行,通过比较新浪新闻和新浪博客中专业媒体与民众对这5个事件的关注和报道过程,发现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周期与议程设置特征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性:

1、传播周期特性

首先,网络媒介事件发展的整体过程一般在1到3个月之间,且事件传播具有阶段性,一次波动大致包括初始爆发期、高峰期和衰退延续期。初始爆发期是指事件发生后,各媒体迅速关注的时期,该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关注该网络媒介事件的报道或评论的篇数增长迅速,一般在一周左右,之后该事件进入高峰期。高峰期是指各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度达到顶峰,表现在报道或评论的篇数达到该事件某一波动期的最高值。高峰期很短,一般只有1至2天时间。之后,事件的传播周期就进入了衰退延续期。该时期主要的特点是各媒体关注的文章数量减少,且出现先急速锐减再缓慢递减两个阶段。在整个衰退延续期中,专业新闻媒体往往会出现对某网络媒介事件整周“零”关注的情况,而网友每周都会些自己的看法或回顾事件过程。

其次,从传播周期线的形态来看,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大致有钟形和S形两种形态。如果事件传播呈现钟形形态,则事件的关键节点多集中在一个时期内,当过了这个时期,事件的关注度随之降低,事件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数量也逐步减少,兽兽门、唐骏学历门、虐兔门的传播周期都体现出典型的钟形传播特征。如果事件呈现的是S形传播形态,则事件的所有关键节点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出现,两个波动期之间有间隙时段,事件会出现两次或多次由到低谷的传播波动。呈钟形形态传播的网络媒介事件一般民众参与门槛低,事件发生后,民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挖掘出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互动围观,而呈现S形形态传播的事件民众参与门槛高,民众无法通过自主参与挖掘所有信息,事件的某些关键信息还需依靠专业媒体记者编辑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挖掘披露。

第三,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过程中,专业网络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程度相关性高。从事件关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5个事件的皮尔森指数均大于0.9,为显著相关。显然,民众在关注事件的强度上受专业媒体影响明显。

2、议程设置特征

首先,网络媒介事件在专业媒体与网络媒体上的议程设置有一定的相关度,且两者共同关注的议题主要涉及事件关键节点。

其次,网络媒介事件的议程设置呈现专业媒体与民众双向影响的特征,民众独立设置的议程可能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报道议程,对事件影响力扩大作用明显。这一特征在李刚门事件中体现最为突出,在10月20日晚网友发起“我爸是李刚”造句活动之前,新浪新闻中的主要报道集中于对车祸发生过程和警方处理两方面,关注点基本集中在车祸本身,但随着造句活动在各大自媒体中扩散后,专业媒体的关注重心也由事故本身转移到对民众所持态度的反映和对肇事者敢于发出如此叫嚣的深层次剖析,诸如“对肇事者行为原因评论”等议题成为之后一段时间专业媒体的主要关注点。

第三,民众在关注事件的强度上受专业媒体影响明显,但在议题设置上受影响有限,网络媒介事件议题的倾向性强弱直接影响专业媒体与民众所持观点的一致程度。如果网络媒介事件在道德或情感上不存在极端不合理的情况,公众除了了解、体会专业新闻媒体的议程和观点外,还会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表示是否认同专业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唐骏学历门就体现了这点,专业媒体聚焦事件变化的关键节点并了许多否定唐骏的评论,而民众却对专业媒体支持方舟子打假行动,否定唐骏的观点提出异议。显然,当某一事件引起多种意见出现并热烈讨论时,民众就不会完全按照专业媒体设置的议程对事件进行思考。

二、如何提升新闻编辑在网络媒介事件中的报道能力

通过对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专业媒体在网络媒介事件传播中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从事件的传播周期而言,目前,新闻编辑在报道网络媒介事件时存在着重事件初期报道、重事件节点报道、轻延续期对事件社会意义全面总结,提出解决建议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应做到角色的逐步转变,由事件传播初期的倾听者角色逐步转换为传播后期的谏言者角色。

根据对一些典型网络媒介事件不同阶段传播特性的观察,从事件的初始爆发期、高峰期到延续衰退期,专业记者和编辑的参与角色应该是从接收者向传播者逐渐过渡,从真实回溯事件向客观把握事件性质,向社会谏言过渡。在初始爆发期,事件相关信息多来自于不同网络媒体或专业媒体,民众对事件的评论也多种多样,甚至两极对立,有种杂乱无序之感。此时,专业记者和编辑应更多扮演接收者或者倾听者的角色,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来自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体的相关信息,把握事件的脉络和各种细节,为客观评论事件产生原因、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夯实信息基础。在报道文体上,专业记者和编辑应尽量使用“一事一报式”的动态消息,着重体现事件的时效性,满足受众对“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四个新闻要素的获知需求。高峰期是其传受角色转换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事件的关键节点以及民众的主导观点已经逐渐暴露,因此,记者和编辑可以撰写一些“多事一报式”或“多事多报式”的综合消息,针对某些关注度高的节点进行局部总结,指出民众观点的积极方面和片面之处。在衰退延续期,随着事件主要发展过程趋于结束,这时是解释事件产生原因,总结其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的最佳阶段,此时,其应以传播者的角色总体把握事件的产生原因,对其中暴露的阻碍社会健康发展、引发民众不满的问题直言不讳。在报道文体上,专业记者和编辑应尽量使用事件通讯或深度报道,着重于“如何”与“为何”两个新闻要素的分析,复原事件发展的整个轨迹,揭示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在唐骏学历门事件发展后期,一些记者和编辑看到了当前我国教育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成功观方面的缺陷,撰文强调学校应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诚信的辩证关系,另有人看到了国人盲目崇外与国外野鸡大学现象普遍之间的关系,撰文指出拿“洋文凭”不等于“是人才”。这些报道使唐骏学历门的社会意义得到延展,为化解一些社会现实矛盾提供不少谏言。

其次,从事件议程设置情况而言,目前,新闻编辑在报道事件时存在与民众互动不充分的问题。

如唐骏学历门事件,虽然其在专业媒体与民众之间都引起了强烈关注,两者的信息量也呈现显性相关。可是,两者着重关注的内容却有明显差异,专业媒体着重关注事件的关键节点,而民众却聚焦于对事件进行深层解读,如对诚信与成功关系的解读、在国外野鸡大学对国人影响及对唐骏褒贬不一的争论上。由此可知,新闻编辑若不能做到向传播者与接收者兼有的角色转换,他就无法听到民声,甚至可能出现“我报我的、你说你的”的情况,这对挖掘事件背后的成因,提出优化解决方案等都是不利的。要避免这种不利情况,新闻编辑应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法倾听、收集、传播民众的观点,即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编辑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博客、官方微博等方式,主动引导民众在相应版块表达自己观点;通过网上问卷等调研方式,列出自己关注的问题,提示民众做出回答;通过被动收集的方式,实时关注一些主流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中民众的言论,在收集信息的同时可以对民众的观点加以梳理分类,并利用博客、微博等渠道出去,等事件发展趋势明朗后,再以收集的民众观点为基础,对事件过程、成因等加以总结。

第三,由于网络媒介事件的发展往往伴有谣言散布、情绪宣泄等问题,因此,新闻编辑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应起到核实把关的作用,对事件中的负面影响加以过滤,在挖掘一些偏娱乐性的网络媒介事件的深层意义时,这一点尤为重要,若有缺失,不仅向社会谏言的目的不能实现,还可能不经意间参与到对事件的炒作,得不偿失。在2010年发生的虐兔门事件中,正是凭借新闻编辑认真核实网友提供的线索,与网友合力发掘出虐兔视频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才为社会摘除了一违法毒瘤,还促使民众由娱乐的心态看待该事件转向理性探讨如何促进我国动物保护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①邱林川,《新媒体事件与网络社会之转型》,《传媒透视》,2009(12):2

②庞丹丹,《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青年记者》,2010(5):58

③朱颖华,《试论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新闻爱好者》,2010(22):36-37

④贺明华,《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青年记者》,2008(5):54

篇7

一、标志设计

在视觉传达中,标志又称标识或标徽,即以特定而明确的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表示、象征某种事物。与图案设计不同,标志设计具有极强的语义性。标志设计具有识别性、传达性、审美特征性这三个方面的设计特征。识别性,即标志设计需要做到特征明确,便于识别。其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标志设计必须与其他标志区分开来,即与其他标志相比具有较强的识别特点。其次,标志设计需要考虑到标志在其所处视觉视觉环境中的突出性,即标志明显地区别于视觉环境中其他视觉元素。传达性,即标志需具有一定的传达效果。标志的传达效果可分为语义性传达和非语义性传达两个方面。语义传达,即通过视觉元素的“能指”传达一定的符合语义学内容的“所指”。如,医院的标志设计通过加入红十字以表现其行业特征,食品店运用其原材料或成品的图形作为标志。非语义性传达则是指标志设计通过视觉元素传达出某种心理影响或印象。审美特征性,即标志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审美观。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标志设计在具备适当的审美特征以吸引特定目标人群的同时,亦具有一定的传达性。如,某电脑公司标志中使用色彩渐变以模仿金属浮雕的视觉效果,以便迎合其主要消费群体的审美需要。

二、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即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信息平台,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数字电视等设备为终端,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形式的多媒体传播媒介。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2015年3月,“零点调查”的关于民众信息获得模式的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96.4%的大学生、90.7%的白领群体和78.8%的中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渠道为互联网;58.7%的城市务工人群和53.7%的县城民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为互联网;城市中老年群体也有25.4%以互联网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对于标志设计,网络媒体以终端设备为媒介呈现其视觉形态,通过网络获取实时信息的运作模式,为标志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并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

三、网络媒体中多维化的标志设计形式

1.虚拟空间的表达

标志的虚拟空间表达,即利用色彩、形态等视觉元素的安排,使平面形态的标志获得立体的视觉效果。标志设计的立体化手法并非为网络媒体所首创,在网络媒体普及之前,即有公司采取这一手法设计其标志。如,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公司的标志就是用渐变的浅灰色和绿色,组成一个由金属材料和透明绿色材料镶嵌而成的球体视觉形象。在网络媒体中,标志立体化的趋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公司在保留其标志轮廓的同时,在标志中加入渐变的色彩以取得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其一,模拟浮雕效果。标志设计的浮雕效果,即利用渐变色彩和形态模拟出浮雕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常用于老标志的现代化改造,即在原有标志的轮廓线内用色彩和形态模拟出立体材料的效果。这样的设计手法在当今的标志设计中十分常见,多运用于电子、软件和房地产公司的标志设计。如,苹果公司的标志从早期的由平面色带水平排列的“彩虹苹果”,发展为利用色彩渐变以模拟透明材料浮雕和金属材料的“水晶苹果”。

其二,平面形态的空间模拟。平面形态的空间模拟,即运用平面形态的扭曲变形模拟空间形态。与在平面轮廓内添加渐变色彩以模拟浮雕空间不同,这种设计手法主要利用形态塑造空间感,如,利用点阵的变形塑造一个弯曲的平面。

其三,虚拟立体形态的雕塑效果。由于当今计算机辅助3D设计的发展,有些公司干脆将自己的标志设计成一个虚拟的立体形态。为全面地展示标志,这样的标志通常被做成动态或互动性标志投放在网站上。大部分时候,设计立体标志的同时还需要制作相应的平面投影图或相应的平面标志形态,以运用于传统印刷媒体或产品等不便于表现立体形态的情况。

2.时间维度的加入,动态化与节假日专用标志

标志设计中加入时间维度,是指标志设计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图形,随着时间的不同,标志设计的图形也不断发生变化。按照时间变换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动态化标志和节假日专用标志两类。

其一,动态化标志。动态化标志即将标志以动画的形式加以呈现。这种设计手法最早见于电视媒体,在网络媒体环境中,其运用范围和设计形式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阶段,这种标志设计手法多与静态标志设计相结合,即在静态标志的基础上进行组合、打散、变形等变化,且常与立体化标志和互动化标志等设计手法结合运用。

其二,节假日专用标志。节假日专用标志是在主标志的基础上添加相关节假日的元素,在节假日期间使用,节假日过后恢复为主标志的一种标志设计手法。现在,节假日专用标志已经不仅仅针对节假日和纪念日,重大时事新闻等题材、新闻人物等素材也被逐渐加入。1998年,Google网站开始使用节假日专用标志。现在,节假日专用标志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已经很常见。

四、网络环境下标志设计多维化趋势的成因:网络条件下标志设计条件的改变

从网络媒体下标志设计的多维化趋势中,我们不难看出,标志设计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向多维化方向发展的原因在于网络媒体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同时,网络媒体中视觉环境的改变也对标志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

1.网络媒体带来的新的表现空间

其一,网络终端设备的动态表现能力。网络媒体中的所有视觉信息都是通过终端设备的屏幕传达的,其与印刷媒介最大的不同,在于显示屏上所显示的信息具有动态性,即可以显示动态画面。在传统的印刷媒体上,动态化标志只能通过不同时间的快照进行表现,其视觉效果与系列化标志相当。而在网络媒体中,由于终端能够显示动态画面,因而使不停变化的动态标志设计成为可能。

其二,网络媒体突破了印刷技术与成本对标志设计形式的制约。在网络媒体中,显示的视觉元素内容对成本没有影响,在印刷媒介中,因技术、材料、成本等的限制而对标志形态与色彩的制约,在网络媒体中已经不复存在。如,在网络终端屏幕上显示黑白或单色的信息,与显示一幅色彩丰富的彩色照片,两者在成本上没有多大区别;在网络媒体中显示一个简单的纯色标志和显示一个造型精细的立体化标志,对于显示器来说没有太多成本上的区别。因此,在网络媒体中,标志设计可以抛开印刷成本、印刷精度、色彩表现范围等技术与成本的制约,采用更丰富的形式。

其三,网络媒体的快速更新能力。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因此其信息更新的快捷程度是以往的印刷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如,一家公司希望在节日期间短暂更换其标志,这样的任务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介来说较难完成。对于已经安装好的广告牌等设施,如果想对其上的标志进行更新,就必须重新制作,这样的工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完成这样的更改十分简单,只需要在服务器上更新标志的样式,即可让节日期间访问网站的受众都看到新的标志,在节日过后再将其更改回来即可恢复,非常方便。网络媒体的快速更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时效性上,在更新成本上,网络媒体也具有传统印刷媒介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传统印刷媒介中,印刷品中的图形和文字在印刷完成后便固定下来,如果想更改其中的内容,只能印刷新的印刷品将其替代。而在网络媒体中,只需要在服务器端对信息进行修改,就能使所有浏览该网站的用户看到新的视觉效果,再加上网站设计时预留了信息更换的空间,因此,在网络媒体中更新一个标志的成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网络媒体的快速更新能力,使节假日专用标志的大量运用成为可能。在传统的印刷媒介中,节假日标志大多运用于节假日期间的店面装饰、宣传材料等方面,且投放成本较高。而在网络媒介中,节假日标志的投放几乎是实时且零成本的。如,Google希望在教师节推出新的节假日标志,只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修改,全球所有访问Google网站的受众就立刻能看到新的标志。

2.新的设计要求,网络媒体中视觉环境的改变,标志需要在复杂的平面化形态中突出自身

其一,视觉竞争的加剧与浏览速度的加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们的阅读速度也不断加快。而在网络媒体中,阅读速度提高的情况更为明显。由于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作为信息交互平台,其信息总量十分巨大。同时,网络媒体中,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完全由自身掌握,因此,网络媒体不像电视媒体那样可以通过播放时间控制受众的信息接收速度。在网络媒体中,人们每天浏览的信息量远超通过传统纸质媒体接收的信息量。网络媒体中更大的信息量和受众更快的阅读速度,对标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识别率要求和信息量要求。识别率要求,即要求标志在版面中需要足够明显,方便识别。传统的简单图形构成的单色标志很容易受到版面中其他视觉元素的干扰,而更为复杂、信息量更大的立体标志,更容易在视觉环境中凸显出来。

其二,相对于传统印刷媒介,网络媒介对标志信息量要求更高。传统印刷媒介由于其印刷成本与技术的限制,在正文等对印刷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部分通常采用单色或套色印刷,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版面中的视觉信息量。而在网络媒介中,这种制约不复存在。同时,由于网络媒体能够传达多媒体信息,音乐、动画等元素的加入使网络媒体页面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标志作为版面中一个重要的视觉中心,其所承载的视觉信息量不能过低,以免在版面中形成一个信息量上的“空白点”,影响人们的阅读感受。随着网络页面内容的丰富,结构简单的单色标志就显得与周边的版面有些不相匹配,因而需要设计形式更复杂、更精致的标志,以便与日渐丰富的网络版面相匹配。

篇8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退出与消亡。相反,按照媒介形态变化的“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原则,①如果传统媒介能够深刻认识新媒介所带来变化的实质,及时改变生存方式,寻找新的报道模式来建立自己的差异竞争优势的话,它们会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格局。

在我国,报纸改变生存方式,寻找新的报道模式则显得更为紧迫,意义也更为重大。

首先,网络在中国的普及速度很快,网络媒体的受众群膨胀速度迅猛。中国的网络发展与西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西方网络商务的发展是其网络发展的主流,而中国由于信用制度的缺乏和信息环境的窄仄,网络新闻的发展成为主流,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不断加强其强势地位。

其次,我国报业经过20多年的新闻改革,已经演化成为一个规模日益巨大的产业化组织,报业市场竞争加剧,争夺年轻受众成为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而年轻受众同时又是网络媒体的主要追随者。所以报纸必须寻找新的报道模式以满足他们在网络媒体中所难以满足的需求。

最后,从社会舆论整合的角度看,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分散了舆论的整合性,使舆论引导社会的作用受到严重挑战。而这正是报纸在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优势所在。所以,重塑主流报纸权威性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在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背景之上,建立新的报道模式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引导形成主流舆论。

二、确立新报道模式的认识

依据“网络媒体的最大特性……首先是非地域性,其次是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再次是信息链接的无限性。”②它的相关联的这三个特征共同指向一个事实:能够极大地满足社会多元的、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开创“个性化传播”的时代,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物极必反。网络媒体上大量的信息在另一方面也构成了“信息洪水”,有时还充斥着“信息垃圾”。信息提炼和整合的社会需要也更为强烈。“社会化程度越高,越是迫切需要拥有一个讨论和行动所仰仗的共同信息基础。报纸就是少数几个强大的和能起作用的、有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荣兴旺的公共机构之一,其他的都已经衰退了。”③总之,报纸媒体的整合性、公共性等社会属性在个性化传播的时代被凸显出来。我们不妨把报纸的这种传播优势称之为“整合传播”。

“整合传播”需求的背后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概略理论和“认知经济学”在起作用。概略理论认为,由于人们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有限,当洪水一样的超载信息涌向认知个体时,他们往往被迫奉行“认知的经济学”,即形成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来处理信息。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处理新闻时,倾向于从证据中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储存起来,而不是将证据储存起来。“这种办法是处理超载信息的一个主要方式。人们想了解一则消息的要点,他们并不想记住它。他们大多数人采集信息的最终目的是提取意义,因此信息意义的重要性就很明显了,它使人们处理信息并提取意义的行为变得合理。”④报纸等传统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的科学基础也正在于此。

另外,从市场和消费的角度看,当信息被作为一种产业经营后,不同媒体之间,甚至相同媒体内部,不可避免要出现新闻信息资源的争夺与分割。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来看,网络媒体会更多地被人们用于满足信息提供消费,而报纸则更多地被用来满足意义加工消费。

整合传播、意义消费,这正是报纸应对网络媒体的差异优势所在。报纸的新的报道模式的确立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

三、新报道模式的主要内容

1.强化综合报道,应对网络信息的散碎化特征

网络媒体内容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个24小时滚动刷新的新闻信息平台,这就决定了它对信息时间和信息海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只有这样,它才能满足网络媒体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以四大网络媒体新华网、人民网、东方网、新浪网为例,它们每天都要保证有近十万条的信息量滚动。如此大的信息量,决定了其编辑操作上的特点只能是信息准入的低门槛和大量采用一事一报的短消息报道模式。

网络媒体技术上的最大特征是以无限链接的方式在时间的纵深上展开。这种展开方式是一种旋涡式的吸附模式,人们上网时在不断的链接点击中把自己埋没在大量的、散碎的、片段化的事件中,很容易在时间的畅游中松懈了精神,忘记了浏览的初衷。即便是专题报道,也要受这种技术的限制,其专题的组合方式只能采取一种把大量的、初级的新闻报道以链接的方式进行。

针对网络媒体的上述散碎化特征,报纸应该强化综合报道模式,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

综合报道是在19世纪20年代为了应对广播的冲击报纸所创造的一种报道模式。它采用在一个版面或半个版面上围绕一个主题将多种新闻形式组合的编辑方式,以便于受众在最有限的空间和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意见。这种报道模式更容易凸显出编辑的意图。现在的很多报纸已在有意识地强化使用这种报道模式,新闻背景+相关链接+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的报道方式在许多报纸上流行起来。

2.加强深度报道,应对网络信息的浅显性特征

前面我们说过,网络媒体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为了时效而不得不采用一事一报的短消息报道模式,一般较少解释性的内容。而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又决定了它受页面长度的限制,文章太长,需要不断下拉,比较麻烦,难以维持人的注意力。再加上网面阅读容易使人的眼睛疲劳,所以网络上的解释性报道或深度报道较少。这就决定了网络媒体上的信息大多属于简单、浅显型的初级信息,缺乏进一步的加工和提升。而报纸正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用解释性报道来应对网络媒体的浅显性特征。

深度报道是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调查、分析的报道形式的总称。现在的问题是,应该在应对网络媒体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如何更充分地、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运用好这一报道形式,做大、做足,并结合综合报道模式的使用,使其真正成为报纸媒体的标志性产品。

3.强调精编原则,应对网络信息的宽泛性特征

网络媒体信息的宽泛性特征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它首页上的分类繁多,如聊天、两性、游戏等等,并非传统新闻所能包含的;二是对新闻的分类,也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并且沿袭的是报纸媒体的传统分类方式。比如新浪网的新闻页面为首页、滚动、回顾、图片、热点、专题、国内、国际、社会、体育、科技、财经、娱乐、女性、文教、军事、汽车等。

网络媒体之所以采用报纸新闻的分类方式,一方面是借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海量的信息只能采取这种相对宽泛、粗略的分类方式,加之网络所独有的搜索引擎功能可以弥补这种分类方式的缺陷,所以宽泛性特征对网络媒体来说就成为一种合理的必然存在。

既然网络已经“霸占”了报纸媒体的传统分类方式,并且拥有信息量、时效性和搜索引擎的技术优势,报纸必须在整合传播、意义消费思想的指导下,认真研究微妙变化中的受众需求,重新确立自己的新闻分类编辑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精心编辑。

前面我们说过,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消费模式,人们对报纸更多的使用诉求是整合传播和意义消费。但是,受众的日益细化毕竟也是一个事实。作为日益分化和多元化的消费群体,面对众多的新闻产品,其消费模式已从单纯的信息满足消费转向个性化的心理消费,即倾向选择那些符合自身的经验和心理指标、符合自己的认知类别的新闻信息产品。新的报纸新闻分类的基础也正在于此。每一个报纸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准确的受众定位进行适合自己的分类与精编实验。

近几年来,我国报纸媒体正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改版运动,其中主要内容就是对新闻分类的全面反思和重新编排。有些媒体已在充分认识媒介环境和受众格局变化的基础上,作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强化精编原则,当然不仅仅是指新闻分类,还包括前面提到的对综合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全方位的精心编辑制作。另外,精编还意味着要考虑到广告客户的需求,要在广告客户和受众的双重满足中尽量实现信息编排的效益最大化。

注释:

①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篇9

简单来说,媒体指的是一种传播信息的介质,也可以说是一种进行宣传的载体、平台。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媒体形式,其主要是以现代网络媒体技术为前提,借助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多种方式为传播渠道,给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

2.特征

关于新媒体的具体特征,笔者认为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互动性。互动性指的是媒体和用户之间信息的传输具有双向性,用户和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互相的表达、沟通和信息交流。二是随时性。这主要是针对信息的者而言,信息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新媒体上即时发表心情、言论,而且随时可以获取新信息。三是多样性。网络新媒体的表现形式种类繁多,而且整个表现过程也十分丰富,视频、图片、文字以及音频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让新媒体的特征展露无疑。四是无形性。以网络媒体技术为主的新媒体,它所代表的世界是虚拟的,而且其媒体形式大多都是无形的,只能是将电子文本作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五是共用性。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个体差异,在信息主体的对待上秉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将信息最大程度地传播给了每一位接受主体,达到了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使得信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用效果。六是多量性。就目前现状来说,网络多媒体基本囊括了各类资讯、社会信息以及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自由表达或者的多量讯息,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新媒体的资讯信息库。

二、网络新媒体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利弊

1“.利”

(1)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沟通

现下网络新媒体的沟通渠道多种多样,微信、微博、QQ、MSN、飞信等沟通渠道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良好选择,或者可以建立QQ群进行多人讨论、多人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彰显了网络新媒体的强大优势。与此同时,这种沟通交流的方法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班级的决策也更加民主、公开,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呈现出一片大好态势,班级的整体荣誉感、凝聚力都大大提升。

(2)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

网络新媒体将信息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和高效,达到了一种信息即时性传播的状态,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利用新媒体工具,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情感状态进行了第一时间的捕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为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提供给学生信息获取的大平台

这点优势主要体现了新媒体的多样性特点,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多样性,才使得交流的平台更大、更有效。传统媒体时代的学生工作开展,基本上都是通过文本传达或者通过一些组织群体传递信息,而如今的网络新媒体时代完全摆脱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性。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方式的选择,已经逐渐成为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大平台,使得信息的了解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2“.弊”

(1)错误引导学生产生信息迷茫选择

网络新媒体每天都会更新大量的资讯,新媒体的强大触角伸展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海量信息的感染,极为容易在这些信息中迷失自我,产生一些迷茫选择的现象。学生相对于社会上的人民团体来说,他们的思想认知水平较低,不谙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和条件,所以在面对一些是非问题时难以做出有效抉择。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十分浓厚,所以学生在大量信息世界中丧失自我、迷茫选择的现象并不少见,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容易引发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改变

处于网络新媒体时代下,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鲜资讯,虽然说这么多的新鲜资讯广为传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和认知,但是对这些不谙世事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学生辨认是非的能力较弱,而且自身的意志不够坚强,在新媒体的广大平台下容易遭受错误思想的干扰,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认可、赞成甚至推崇某些歪曲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直接造成学生生活空间的虚拟化

网络新媒体所营造的虚拟世界,间接给学生展示了另一个虚拟世界的各类事物,将学生放在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种环境中,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生活空间的真实性。在虚拟世界中,学生个人的言谈、行为不受任何规范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使得某些学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严重者会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有些学生变得紧张孤僻、丧失自我,有些学生傲视他人、自大狂妄,甚至出现了一些人格问题。这就是学生过多接触网络新媒体所产生的恶劣后果,是学生生活空间虚拟化最直接的表达。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策略

1.有效利用新媒体的渠道,发挥网络沟通平台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日渐扩延和成熟,与新媒体相关的渠道和平台也变得十分丰富,类似QQ、微信、易信、微博、论坛等等即时性新媒体沟通形式已经渗透到学校生活的角角落落,学生也已经娴熟地掌握了此种交流工具的使用方法,从上文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内容就可以直观理解这一点。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万不可小觑新媒体渠道和平台的强大作用,反而更应该将这种渠道和平台归为己用,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有效应用,以此促进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在平时的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工作者可以尝试建立属于自己校园的网络平台,设置专门的公告处和意见建议窗口,第一时间通知最新的校园管理工作形态,及时高效地传达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和通告,再者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专门的提意见的窗口,这对于师生管理工作的完善与监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全面展现新媒体互动性

上文已经提及到,互动性是网络新媒体的一大显著特征,尤其在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以后,网络新媒体的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媒体也日益朝向中心化的方向发展,每一个使用网络新媒体的用户都是一个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形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线上交流的态势。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和IT技术的日渐普及和发展,线上和线下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迅捷。因此学校也应该结合时势,鼓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新媒体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和老师、管理工作者、学校之间的互动,全面展现新媒体的互动性。比如,学生管理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开设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等公众账号,随时更新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便于学生能够有效反馈;也可以设置在线讨论、在线问答的方式,及时并快速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再者,班主任老师也可以配合管理工作者设置班级QQ群,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辅助管理工作者完成高质量的管理工作。

3.管理者尽快适应新环境,确保新媒体环境的高质

篇1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83-01

网络媒介和各种传统媒体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可以说它脱胎于传统媒介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新的特质。网络媒介在其发展初期,技术和受众人群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依托于传统媒体来获取所需的基本信息,二手信息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借助传统媒体的资源支持优势, 成了网络媒介快速崛起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因素。网络媒介通过技术处理等环节,将图像、声音、动感和交流空间等综合到信息之中,形成了传统媒体不具有的强大的感染力。这种技术处理上的先决优势,使得网络媒介迅速崛起。但这也并非意味着传统媒介走向衰亡。在当下全新的媒介传播时代下,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依旧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并行发展的。通过两者不同的方式以服务社会,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在这样的时代格局下,网络媒介可以通过拓展其特性,吸取传统媒体的采编力量,增强其原创精神和精品意识,通过和传统媒介的结合化,日益促进媒介传播的发展。

一、网络媒介传播的特征

网络媒介的信息和传播不受成本的核算得限制,信息支持重复的,可以说是最明显的就是具有海量性的特征。从传播方式看, 网络媒介所的信息经常可以在同类信息的链接中再次出现, 而且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中进行粘贴或链接。一方面造成了信息的反复性,但各式各样的信息量的爆炸化,也提供了信息整合和关联性的完整呈现,现金的网络媒介俨然成为海量信息储存库。

在网络媒介中,互动性特征是受众接受信息时最直接的感受特征。信息的供给方和受众方共处于同一个互动的空间中, 受众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通常可以把要求和感受等通过信息链连接到信息平台,信息供给方通过信息回收平台可以了解信息的传递效果和不同受众的解读结果。其他受众可以在同一时间获得信息互动情况, 并自发参与其中, 形成一个完整的互动群。

然而,网络媒体也不可避免的具有虚拟性的特征,成为其区别纸质媒体的最直观的显现。网络世界的不断扩张,使得网络成为了现实社会的映射,演变为现实的回放和折射,形成了一个多元而又复杂的虚拟体系,同时网络媒介也提供了过多的非理性甚至错误的信息。网络参与人群爆炸性的增长,使得网络真正成为了一个“虚拟世界”。

不能忽视的是,网络媒介更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传播方式,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可以把不同区域和国别的人紧紧连接在一起,受众范围和信息交流远远超出地域概念。同时,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的叠加性特点, 网络媒介能把不同时候的信息和信息无限制回放, 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信息链。网络传播的发散性和受众获取信息的集中性构成了网络信息的重要特征。作为信息资源和交流的公共平台,宽容的网络管理和海量的储存空间为信息的传播、下载和储存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大方便进行检索和调取的速度,而这种信息调取能力便利远非传统媒介所能媲美。

二、网络媒介传播发展和分析和思考

网络媒介作为第四媒体,以极快的速度对中国传媒生态产生了极大影响,撬动了传统的媒体格局。起初的以商业性网站为发展的主要形式,大型的门户网站为平台自由发展。这种以企业建制运作的发展的方式并未纳入严格的体质内进行管理,这种宽松的管理政策空间使得网络媒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撬动着原先的媒体结构板块,传统的媒介纷纷寻求转型,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的结合现已成为市场发展的逻辑趋向。一方面,传统媒体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受众需求的牵引,在自己的组织框架下设立网站,以培养自己的网络媒体范畴,形成以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同根连理的状态。另一方面,网络媒介在媒体秩序的不稳定促使着向另外多种媒介形态的微妙转型,以加大在整个传媒生态组织系统中的竞争力。

网络媒介的发展恰逢外界的社会力量转型阶段,伴随着社会力量的增长和传媒系统的完善,网络媒介的传播能力在中国传媒格局中所占的比重必将增加。一方面,网络媒介的崛起改变了传媒和社会关系的结构,接入中国传媒的大语境后凭借技术优势和全球化背景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格局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但与此同时,网络媒介的兴起也造成了诸多的问题:公共舆论的走势走向不可控的方向,散见的舆论在网络媒介中汇集,造成了社会舆论的不安,传媒生态之中缺少相关政策和管制作为依托,使得当前网络媒介和社会关系日趋复杂。

然而,网络媒介所带来的社会舆论风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媒介带来了新生活力。媒体传播时代下,对于网络媒介的控制和管理成为焦点,在网络媒介体制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合理的范畴,以及如何平衡和传统媒介良性竞争的关系成为思考的重中之重。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介的传播将会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