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6 14:49: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生物防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物技术 远离化学除草剂
减少或不用化学除草剂,用生物技术清除杂草,是切实可行的,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可以通过田间管理,采取保护性耕作、轮作或间作,改良土壤环境来达成。另外也可对有益生物进行生境调节,培养农作物的抗性品种,也能有效地清除田间的杂草。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农作物进行间种,如玉米与大豆间种,小麦与大豆间种。与连作小麦田比较,冬小麦—黍—免耕或冬小麦—向日葵—免耕轮换,两年后,杂草数量分别减少了99.7%或99.8%。中耕时,清除残余枝叶或进行诱集作物种植,推迟播种期,或采用植物行间覆盖,也能大大地清除杂草。
一些覆盖性植物如黑麦的种植,能使豚草、藜和普通马齿苋减少43%、95%和100%,并不妨碍豆类作物的生长。苜蓿也是很好的阻碍杂草生长的覆盖植物。农作物行间,用黑色塑料膜覆盖,剥夺杂草生长所需的阳光和温度,也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3~4年即可完全消除旋花类杂草。
现在,美国已经全面禁止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但允许使用丁香油、百里香油和皂角物质等天然除草剂,这些都是植物类生物除草剂。但人们用得最多的还是真菌类生物除草剂,1981年,在美国注册的第一个生物除草剂Devine,是弗罗里达州的棕榈疫霉致病菌株的厚垣孢子悬浮剂,被广泛用于桔园的除草,有90%以上的莫伦藤被清除,有效期可持续2年。上世纪60年代,中国农田也广泛使用“鲁保一号”生物除草剂,是一种菟丝子盘长孢状刺盘孢的培养物,能有效防治大豆田菟丝子的滋生。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生物除草剂。
生物农药 有效防虫治虫
在前述的诸多耕作种植方式中,蔬菜作物的行间覆盖,也可以抑制跳甲、黄瓜叶甲,以及洋葱、胡萝卜、白菜和玉米根蛆成虫的生长。而生物农药,能更好更有效地防虫治虫。
美国环境保护署把生物农药的划分为微生物农药、植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三大类。
现在人们正在使用的有2000多种微生物农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如线虫,它们能有效杀灭杂草害虫,致使其种群绝灭。1901年,日本学者石渡繁从患病的家蚕幼虫中分离出此菌株,十年后,另一个类似的菌株,在德国苏云金地中海粉螟体中被分离出来,1920—1930年代,以此制成的Bt微生物杀虫剂,被广泛用来防治玉米螟。另外一些微生物农药,可用来防治鞘翅目、螨类、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昆虫、动植物寄生线虫、鞭毛虫,变形虫,扁虫中的吸虫、绦虫等害虫。白僵菌、蜡介轮枝菌和玫烟色拟青霉能有效防治蚜虫、粉虱和蓟马等;人类使用的抗生素,也可以产生妨碍害虫生长繁衍的成分,如阿维菌素用于防治棉铃虫、卷叶蛾、梨木虱、蚜虫;华光霉素可用于防治柑桔锈壁虱、茶树茶瘿螨以及蔬菜叶螨。我国已经分离出250多株昆虫病毒,如病毒制剂NPV,能有效防治棉铃虫、斜纹夜蛾,病毒制剂GV能防治小菜蛾、菜青虫、茶蚕。
植物源生物农药,是从植物中提取抑制破坏害虫生长繁殖的活性成分,如“苦皮藤菜虫剂”就是利用纯中草药有效成分制剂杀灭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等广谱害虫,但不含有害人畜的毒性物质。菜农可以用它喷液杀灭害虫,也能保证蔬菜随时上市。皂角液、植物种子油等,治虫效果也十分显著。生物化学农药,利用外激素等生物物质来抑制病虫的生长和繁衍,完全不同于甲胺磷、敌敌畏等剧毒化学农药,它们对害虫是致命的,但对害虫的天敌和人类无害。有人利用高科技手段,改变害虫的生物基因,导致其不能发育繁殖,达到更好的治虫效果。
利用生物习性和天敌治虫
农业害虫以昆虫类居多,它们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性,如趋光性,趋色性,对温度湿度敏感,因此“频振式杀虫灯”及“太阳能杀虫灯”得以广泛使用,能诱杀小菜蛾、甜菜夜蛾等20余种蔬菜害虫。或以光诱,或以,以昆虫性信息剂,引诱害虫聚集,以高压电网触杀,能高效杀灭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压低虫口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而连片使用的太阳能杀虫灯、紫外线灯和黄色粘虫板,都能大范围地有效防治害虫。大棚蔬菜生产也可以同时使用防虫网,有效阻隔蚜虫、蓟马、螨类及其他害虫的进入。
目前,世界各国在利用生物天敌防治虫害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害虫天敌的种类很多,仅水稻害虫的天敌就有1000多种,玉米害虫的天敌有960多种,棉花害虫的天敌有840多种,主要是瓢虫、姬蜂、寄生蝇以及农田蜘蛛等类。寄生天敌,如金小蜂等,把卵产在害虫的体内,虫卵孵化后,则以害虫身体为食。匀鞭蚜小蜂和浆角蚜小蜂,寄生于甜马铃薯和银叶粉虱体内,粉虱虫害的防治率达99%。捕食性天敌,如瓢虫,一只成虫每天可捕食160粒卵和120头大龄粉虱若虫,幼瓢虫每天捕食1000粒粉虱卵。
生态体系下,为了有效开展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和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是当前急需探索的课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影响病虫害防治的不利因素,提出农作物种植田间布局、引进新生物技术、复合生物综合防治的新途径,以创造优良的生态体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一、采取生态微系统,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
农作物的害虫、昆虫、天敌等往往需要不同的生境类型,它们需要不同的食物、栖息地等,因此,在现代农业多样性种植品种上就要打破传统的不考虑品种间相互联系,盲目种植的弊端,采取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市场经济下,农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如农作物接茬复种、套作复种现象很多,在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农耗期的同时,应考虑技术上防治病虫害,首先,选择适宜搭配种植的农作物组合,利于抑制病虫害的繁衍条件、天敌防治等方式,例如玉米和豆类组合,短期粮食作物和蔬菜组合等;其次,有效考虑不同作物种植的面积、廊道间距等,合理布局以把控害虫、病菌的迁移、传播,从布局上采取微系统的生态把控;最后,田间增加植被覆盖利于系统缓冲力的提高,增加整个田间生态系统防治病虫害的能力,采取多种微生态系统并存的措施,如因地制宜挖池塘增加蛙的数量,有效捕食农作害虫、增加益鸟的数量,减少农作物害虫数量等。以上是通过把控多种布局,维持生态微系统的方式。
二、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
农作物多种品种混种、间作、套作的种植方式,不仅起到农作物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止,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生态体系下,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套作的技术指标,首先,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以上农作物,考虑农作物播种、收获期、虫害繁衍、相互传染等,皆不增计复种面积,如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蔬菜种植为辅;其次,为了增产增收,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是有效利用生态空间的集约方式,同时考虑农作物松散、高低搭配及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的依据为指导,药剂防治病虫害时把握化学调控的技术,把控高层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发展,以上是多种农作物采取生态手段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的有效措施。
三、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屏障,增设生态防治新途径
生态体系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生物防治,除了上述品种间有益生物防治、田间生态环境的调节,这些生态自然保护措施外,还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生物技术工程,增设生态防治的新途径。
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生态措施,是将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例如,生物技术的遗传工程,采用将杀虫基因移植到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的原生质体中,以获得具有抗虫基因的新型农作物,是一种天然的防治病虫害的生态屏障;杂草生物防治,是利用植物病原微生物调节害虫侵害农作物,通过植物病原菌防治农作物害虫、昆虫的生物方式,开辟了植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新领域。以上这种生物工程防治主要是在技术上采用抗病基因、杀菌活性、提高生物农药的杀性、生物遗传工程、微生物等非化学农药措施,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增设生态体系屏障。
四、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优化多样性生态体系
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不仅仅单一受到环境、温度、病菌、害虫等的影响,还需控制农作物生存条件,如植株品种、植株健康状况、肥料、水等因素,因此综合复合生物防治,以优化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全方位考虑病虫害产生原因,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以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如赖以生存的土壤,采取消灭作物残渣、翻埋肥料改善土壤耕层结构等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土壤环境,以防治病虫害发生;根据地形采用分层种植,如平坦土地混种并配合稻间养鱼,采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生物防治,坡地种植一些旱地作物,如玉米和豆类,空闲地带可以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边缘区域可以栽植高粱、芝麻等,形成了多样性的生态体系,不仅使农田得到有效利用,优化了种植体系,更是实现了生物群落的平衡,限制有害生物爆发,综合掌控了复合生物防治技术,有效进行了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保护生态体系平衡。
五、结束语
我国农业迅速发展,但是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农作物化学药剂大量使用、长期残留等现象不可避免的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系统失衡不容忽视,因此新形势生态体系下,有效利用生物资源进行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尤为重要。文章从农作物布局种植、开展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综合复合生物技术等方面,提出科学生物防治相应优化措施,为实现高效、持续、增产增益的农业新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实践中,白僵菌往往与化学农药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施用,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而且还可延缓害虫对化学药剂产生抗性,但白僵菌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化学农药的影响,所以筛选抗药性好的白僵菌菌株和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化学农药在生物害虫综合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波兰和前苏联等国家在整治农田马铃薯叶害虫时常把球孢白僵菌与常规的化学农药混合使用.20世纪80年代,Anderson等已开始对白僵菌生物相容性进行试验.本世纪以来,蔡悦等的研究表明,白僵菌与除草剂的相容性要比杀虫剂好,而且农药对白僵菌的各生长和发育阶段中的产孢影响最大,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最小.Rashid等研究结果显示,在体积分数002%下杀虫剂类化学农药中的吡丙醚、氟虫腈、氟铃脲对金龟子绿僵菌(Metrhiziumanisopliae)孢子萌发阶段的抑制作用比较强,但在0005%、001%下抑制作用不明显.熊琦等测定了高效氯氰菊酯、高氯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阿维杀虫单、辛硫磷和虫酰肼等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的影响,发现虫酰肼与该菌株相容性最低,辛硫磷对产孢量的影响较小,对菌丝生长抑制不大,但对孢子萌发及生长抑制作用较大.与该菌株的相容性较好的是高氯类、阿维杀虫单及阿维菌素,可以混合施用.刘爱萍等发现,白僵菌与印楝素的混合施用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且使印楝素用量大幅降低,适用于早期防治高密度蝗虫,对扩大白僵菌的应用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指导的作用.刘锦霞等研究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lecanii)和球孢白僵菌共发酵的可行性,发现共发酵液不但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且也扩大了各单菌的防治范围,指明了未来多菌种共发酵的方向.
白僵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物农药白僵菌的使用,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根据使用地区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害虫特点、植物特征、季节等因素来安排施放.Smith等研究发现球孢白僵菌孢子0005、005和02g/g草木灰处理,能大幅度地提高杀灭仓储害虫大谷蠹(Prostephanustruncatus)的效率.陈正州等把球孢白僵菌药剂与麦麸按1∶5比例湿润拌匀后施用,于花生穴内施用,以防治花生蛴螬,收到67%~740%的防死,并使花生产量提高229%.林荣春等的研究表明,白僵菌对低龄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losa)若虫比高龄的感染死亡率高,因低龄若虫抗病能力弱,抵御感染能力差,有利白僵菌分生孢子的入侵.从防治实际情况分析,虽喷雾防治效果最好,但菌液配制费工费时,有时菌液过滤不清易堵喷头,影响工效,而且要现配现用,不宜长期保存.喷粉或放粉炮省工省力,工效高,使用简便,尤其适宜在水源缺乏的地方使用.谢阿彬以不同剂量白僵菌对3个不同代数的竹镂舟蛾(Loudontadispar)进行防治试验,结果发现白僵菌对第1代和第2代竹镂舟蛾防死较好,对第2代防死较差,认为利用白僵菌作为生物农药,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变化和害虫初期繁殖阶段来施加使用.原贵生等发现,白僵菌对油松毛虫幼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和防治效果,并防治避免在脱皮期使用白僵菌菌剂,邓彩萍等抓住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幼虫初期对树干喷施白僵菌,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李永福的"白僵菌营养型湿菌粉剂"提供了白僵菌在林间的营养和水分,改善其生存环境,在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幼虫越冬期中使用,随着春季温度回升,早春的雨雪增多,树根基部枯落物下湿度增加,其效果克服了以往白僵菌在北方低温环境中不易存活和侵染力低的困难.
恶劣的外界环境容易使白僵菌制剂失去活性,提高其稳定性是当今科研的重要课题之一.Thompson等于白僵菌制剂中加入荧光增白剂和镁的硅酸盐黏土,黏土颗粒作为一个阳光阻滞剂,增白剂吸收紫外线,按照每周51cm的灌溉方法,在草坪上施放,可提高孢子存活率20%.罗成等研究表明,在白僵菌农药制剂中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和抑太保(5%氟啶脲),可增加其稳定性并且提高了杀虫速度.刘丽洁在白僵菌悬浮液中加入增效剂海藻糖和葡萄糖,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幼虫的致死率平均提高了1805%和875%.
Hong等,在白僵菌油浸孢子加入硅胶可提高其高温的耐受力.Edginton的试验显示,白僵菌孢子在阳光下60min便完全失去活性,波长是302μm的紫外光照射白僵菌孢子,其失活时间为20s,4%的奶粉和3%的蛋清可以提高孢子对紫外光的耐受力.Jin等证明了使用亲水亲油平衡系统是来优化一个兼容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提高白僵菌孢子悬浮液的活性,促进感染效果.陈培荣等用纳米ZnO添加于油悬浮剂型白僵菌制剂中,其吸附并包裹在孢子表面,不仅与白僵菌孢子的生物相容性好,而且对孢子有很好的紫外保护效率,在紫外光直接照射8h的条件下,其萌发率仍大于80%.
植物内生白僵菌防治害虫
关于白僵菌植物内生性,已有众多文献报道,而其效果亦得到各方面的认可.白僵菌的植物内生具有普遍性,在棉花和番茄中检测到内生的白僵菌菌株,包括马铃薯、小麦、咖啡(Coffeaspp)、可可(Theobromaspp)等其他植物也可以通过自然分离和人工接种检测到内生的白僵菌.Ownley等发现,植物内生球孢白僵菌可以减少植物病变和损失.使用高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处理种子,可以建立植物内生菌效应.Posada等的研究表明,接种了内生球孢白僵菌的植物,植物体内除了叶子以外的其他部位都可以检测到高浓度的菌种,所以不能以叶子作为接种部位.
Reay等利用种子包衣和浸根,成功防治黄粉虫(Tenebriomolitor)幼虫和美洲榆小蠹(Hylurgopinusrufipes)成虫,并从植物中分离到内生菌球孢白僵菌.Brownbridge等证明使用种子包衣或浸根的方法,使球孢白僵菌菌株进入并在松树(Pinusspp)幼苗里生长繁殖,可以有效地预防病害和虫害,并发现处理后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植物体内的内生白僵菌一部分会由根部向土壤里转移,加强了防止害虫的特性.Reddy等以球孢白僵菌对高粱茎部注射处理,然后用玉米禾螟(Chilopartellus)感染处理组和空白组,发现40%的空白组死亡,而被处理过的高粱基本不受影响.
Juliet等用不同浓度的白僵菌悬浮液按照一定的时间梯度对香蕉愈伤组织进行浸泡处理,以注入内生白僵菌,并指出了最佳的处理条件是15×107个孢子/mL悬浮液和2h的处理时间,同时发现即使最在大浓度和最长时间处理条件下,也不影响香蕉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Gurulingappa等,用蜡蚧轮枝菌和球孢白僵菌混合接种农作物,使其产生混合的内生菌,发现其孢子数量和代谢产物不但可以较大地影响棉蚜(Aphisgossypii)的生存和繁殖率,而且并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49-02
有机稻米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按照有机稻米标准生产、加工并经过权威独立认证机构认证的稻米。有机稻米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来生产。因此,有机稻米是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一般比普通食品高20%~50%,有的高出1倍,甚至更多。但有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成了制约发展有机稻米生产的瓶颈,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机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湖南生物机电学院旁边东湖村的试验田中进行,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等,水稻长势良好。
1.2 供试药剂
0.3%印楝素乳油(云南中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云南新联化工厂);含量为120亿活孢子/mL的Bt乳剂(湖北省农科院微生物工厂生产)。
1.3 供试品种组合
杂交水稻组合88 S/0293,由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供。
1.4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0.3%印楝素乳油1 500 mL/hm2(A);0.3%印楝素乳油2 250mL/hm2(B);120亿活孢子/mL的Bt乳剂500倍液(C);120亿活孢子/mL的Bt乳剂800倍液(D),以喷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60m2。5月22日播种,6月14日移栽,10月2日收获。于3代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高峰期(7月14日上午)施药,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对水1 125kg/hm2。试验田肥水管理和一般有机水稻生产相同。
1.5 调查方法
1.5.1 防效调查。于施药后20d进行调查,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25丛,调查记载上部 3张叶片卷叶数。与清水对照比较计算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用Duncan’S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处理间药效差异显著性。
1.5.2 安全性观察。药后1d、3d、5d、7d、10d、15d观察药剂处理区水稻有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1.5.3 产量调查。收获前测产。考查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及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效果
据药后20d调查,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的杀虫效果分别为89.9%、91.5%、83.9%和78.3%,表明用0.3%印楝素乳油1 500mL/hm2、2 250mL/hm2的杀虫效果较好,极显著高于Bt乳剂500倍液、8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1 500 mL/hm2与2 250mL/hm2的杀虫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Bt乳剂500倍液的杀虫效果极显著高于800倍液。2种生物农药的杀虫效果均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
2.2 保叶效果
据药后20d调查,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的保叶效果分别为85.8%、84.9%、83.1%和82.4%,表明用0.3%印楝素乳油l 500mL/hm2、2 250mL/hm2的保叶效果与Bt乳剂500倍液、800倍液的保叶效果都很好,4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保叶效果均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
2.3 增产效果
收获时分别称取各小区的毛谷重量,再称取100kg毛谷晒干,然后折算各小区产量(kg/hm2)。结果表明:用0.3%印楝素乳油l 500mL/hm2、2 250mL/hm2的产量最高,与Bt乳剂500倍液、800倍液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其中用 0.3%印楝素乳油1 500mL/hm2和2 250mL/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Bt乳剂500倍液和800倍液的产量差异极显著。2种生物农药防治后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
2.4 对水稻的安全性
用0.3%印楝素乳油l 500mL/hm2对水喷雾,药后7d、10d、20d水稻生长正常,无任何药害症状。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用0.3%印楝素乳油1 500mL/hm2与2 250 mL/hm2防治稻纵卷叶螟杀虫、保叶效果都很好,两者差异不显著,Bt乳剂500倍液杀虫效果极显著好于800倍液。在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用0.3%印楝素乳油1 50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理想的防效,Bt乳剂500倍液也有较好防效。建议用0.3%印楝素乳油1 500 mL/hm2为宜。稻纵卷叶螟成虫对印楝素乳油有一定的忌避现象,10月12日调查药效时,未用药区包括对照区稻纵卷叶螟成虫达200~250头/百穴,而用药区则零星发生。本试验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只采用了印楝素乳油和Bt乳剂防治水稻害虫,未喷施任何化学杀虫剂和杀菌剂,因此有机水稻的产量比常规栽培的产量要低450~750kg/hm2。印楝素乳油和Bt乳剂为纯生物制剂,使用该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既无环境污染,又对人类安全,是符合有机水稻生产要求的理想药剂,建议在发展有机水稻生产时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荣晓东,徐汉虹,赵善欢.植物性杀虫剂印楝的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00(2):9-14.
[2] 祝树德,高振兴,金党琴,等.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控制作用[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6):551-556.
1生态农业与化肥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1.1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体系不完善,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推进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与转型升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仍在沿袭,生态农业与化肥污染所形成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构建生态农业发展体系的重要阻碍。一方面,我国当前的环境政策,在农业化肥污染控制领域鲜有涉及,这也是农业化肥污染防治工作紧迫性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活动尚未完全纳入环境控制之中,在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上缺乏防控政策体系的建立。并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突出表现为法律制度不完善,有关农业化肥防治的独立法律法规尚无。
1.2监测方法尚无统一,在农业化肥防治中难以发挥效力
随着生态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环保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在农业环境污染等领域,逐步建立起了相应的环境监测,为生态农业建设夯实了基础。但是,我国在农业化肥环境污染的监测中,尚未建立标准的监测方法,无论是在监测工作的开展,还是在监测方法的构建上,均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在监测网络体系、质量控制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架构,以至于无法与生态农业发展形成有效对接,难以在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中发挥效力。
1.3农业化肥污染防治技术不足,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防治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区域性,不同区域的农业化肥污染现状不同、生态农业的构建进程不同,这就强调农业化肥污染防治应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以寻求生态农业发展下可持续农业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化肥污染所形成的类型及数量差异较大,农业化肥污染防治技术不足,且缺乏针对性的技术模式,这也是导致化肥污染防治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化肥污染防治意识淡薄,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生态农业的认识不足,农业化肥污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鲜有正确对待,这也是当前化肥污染防治步入死胡同的关键因素。
2生态农业下我国农业化肥污染的防治策略
2.1建立健全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体系,依托法律制度强化化肥污染防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统筹发展、协调配合的过程,生态农业的化肥污染防治,最重要的着力点在于建立健全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体系,为防治工作的开展夯实内外条件。首先,我国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化肥污染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防治环境;其次,在无公害产品施肥等领域,要进一步规范相关技术,让农业化肥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从本质上夯实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再次,为全面推进农业化肥污染等防治工作,应建立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机构,从组织机构上确保防治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具体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强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农业化肥污染防治工作。
2.2建立完备的农业化肥监测网络,形成完整的防治控制体系
农业化肥污染防治是一个长期工作,建立完备的农业化肥监测网络,是推进防治工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现代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在农业化肥污染的防治中,应注重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监测技术的保障上,还是在监测网络的构建上,都要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强化对当前监测网络的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完整的防治控制体系,让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抓住防治工作的重点。农业化肥污染防治的难点在于农村,应尽快弄清农业化肥污染源,逐步完善污染源的基础数据建设,这既是农业化肥污染科学防治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开展农业化肥污染防治新要点的重要步骤。
2.3实现生态农业发展视域下的新型生产模式,强化农业环境保护教育
生态农业建设的要义在于如何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传统单一、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要逐步建立并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将化肥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与生态农业的建设紧密相连,形成更加完备的发展体系,有助于生态农业建设发力。此外,我国农业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在环保意识中缺乏农业化肥污染的概念。于是,强化农业环境保护教育,是当前农业化肥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从教育入手、从防治着手、从大局思考,全面部署、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赵连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选择——基于浙江农户化肥投入意愿的分析.浙江工商大学,2010
[2]李红霞,杨慧.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污染与防治.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05)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把汗水一把泥”是人们对传统农业的显著印象,农民除了靠天吃饭之外,只靠直觉和经验来谋生,收入和辛苦的程度多半不成比例,科技含量远低于其他行业,发展缓慢,但它却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团结、稳定的基础。因此,各个国家也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农业发展与进步。从20世纪末,一种被称作“植物工厂”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悄然兴起,它融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植物工厂”生产还刚刚起步,目前仍处于科研阶段,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但这种生产方式的确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指出了新的方向。
1 “植物工厂”的含义
“植物工厂”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即是将植物工厂化的生产与管理,与传统农业相比,它不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比如光照、雨水、以及病虫害等,使植物能够快速、健康的生长,是一种新型的省力型生产方式。但与传统农业相比,它也存在一个限制其快速发展与推广的显著缺点,即前期需要高额投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仍需要较高的投入。这是因为前期固定设施即“厂房”的建立需要较多费用,而工厂一旦运转起来,因为厂房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均需要人工提供,所以对水、电消耗很大,尤其是电。广义的“植物工厂”是指在一定生产管理下的全年无休的植物生产系统,狭义的“植物工厂”是指在完全人工环境下的全年无休的植物生产系统。
2 “植物工厂”的发展历程
1957年世界上第一家植物工厂诞生在丹麦,1964年奥地利研制成功了一种塔式植物工厂,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以推广和应用,如北欧、俄罗斯、中东国家等。1971年丹麦建成了绿叶菜工厂,主要用于生产和销售各种高档绿叶菜,如独行菜、鸭儿芹、莴苣等。1974年日本建成了一座由电子计算机调控的花卉蔬菜工厂,将花卉生产和蔬菜生产结合起来,大大缩短了种植时间,1a可生产两茬郁金香、两茬垄民花、一茬番茄,无季节限制,全年生产,显著提升了种植产量,到1998年,日本已拥有各种类型的植物工厂近40个,发展势头良好,推测这很可能与该国人口密度大,可用耕地少有关。1974年,美国也建立一个用于试验研究的植物工厂,在该工厂内种植小麦,1a可收获4~5次,远高于传统农业的1a可收获1~2次的水平。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略微落后于上述国家,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展了该方面的研究,开发了一种人工光型密闭式植物工厂。2012年5月,依托京鹏科技和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成立了首个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1月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表示该开发区将在2013年内从荷兰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植物工厂”。
3 “植物工厂”的分类
划分的标准不同,区分的类型也不近相同,目前主要的分类方式有:按照建设规模分类、按照生产功能分类、按照研究对象分类以及按照光能的利用方式分类。目前,比较被大家认可的分类方式是按照光能的利用方式分类。
按照建设规模分类,即按照厂房的占地面积大小进行分类,其中占地面积超过1000m2以上的,称为大型工厂,占地面积在300~1000m2的,称为中型工厂,而占地面积在300m2以下的,称为小型工厂。按照生产功能分类,即按照厂内所种植的植物类型分类,可分为种苗工厂、水果工厂、花卉工厂、农作物工厂、食用菌工厂等。按照研究对象分类,可分为植物组培工厂、植物细胞工厂、植物体工厂等。按照光能利用方式分类,可分为利用太阳光的植物工厂、利用人工光的植物工厂以及太阳光和人工光并用的植物工厂。其中太阳光和人工光并用的植物工厂较为普及,因为两者可互相补充,节约一部分电能,降低成本,而全部利用人工光的植物工厂可视为植物工厂的最高级,费用会增加,但环境可实现完全控制。
4 “植物工厂”的主要特征
植物工厂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5个显著特征。具体特征如下:
4.1 全封闭,对周围环境要求低
因为植物工厂完全为室内生产,所以对所在地的环境条件要求很低。厂内的温度、湿度完全是人为控制。基本上不受或很少受所在地自然条件的影响,无论是温度、湿度、甚至光照等都可实现人工控制,不再受外界的温度、降水量、以及日照时间等影响。它集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于一身,如利用制冷-加热双向调温系统控制厂房内的温度、以LED为人工光源提供“日照”,时间和强度均可人工控制,营养液实行电脑配制、检测与控制等,多个控制子系统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对工厂内的环境实行实时监控,智能化管理。
4.2 缩短了植物的收获期
在植物工厂内,因为对环境控制的非常精确,使植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所以大大的缩短了植物的收获期。以小白菜为例,在普通大田里,一般需要40d左右可收获,而在植物工厂里,20d左右即可收获,而且长势均一,不受病虫害干扰。在植物工厂内,育苗周期显著缩短,整齐度和健壮度也优于大田生产,这也大大缩短了植物的收获期,使每年收获茬数增加2~3倍。植物工厂在缩短植物收获期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空间利用率。在传统农业中,植物只能贴着地面种一层,而在植物工厂里,视植株生长的高矮以及厂房的高低,一般可种植7~10层,在充分利用生长空间、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种植效益。
4.3 植物生长的营养需要实现实时监控
在植物工厂里种植的植物,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土壤栽培,而是无土栽培,即植物的根系生长在营养液里,其原理是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时提供各种营养元素和水分,而营养液也可以完全提供上述物质,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锌、铁、锰等微量元素,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营养需要进行配制,由电脑实时监控,当某一营养元素缺乏时可以及时、快速补充,同时还可以大大缩短生长周期,但前提是需要充分了解所种植物的营养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种植品种,对于那些还不清楚营养需求的植物,则无法实现工厂化生产。
4.4 LED灯代替阳光日照
植物工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完全不用阳光,而是靠LED灯。“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传统农业不变的真理,但是在植物工厂里,植物的生长则完全不靠太阳,整个空间几乎是密闭的,这样既可以防止外界气候对厂内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避免厂内资源浪费。厂内用以代替日照的能源为LED灯,有的也使用荧光灯,两者单独使用或一起使用均可,但LED灯更节能,可降低生产成本。LED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是植物工厂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虽然太阳光是全波段的,但植物更需要的是红光和蓝光,因此只要将红光和蓝光按照一定比例支撑光源,其所产生的光照效果即可与太阳光相媲美。虽然这需要耗费一定的电量,但是与日照光不可控相比,仍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有人做过研究,用LED灯作光源与用太阳光做光源,对植物的生长和品质均无显著差异,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厂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的生长速度以及营养物质的积累速度均得到显著提升。
4.5 生产成本较高
植物工厂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传统农业相比,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农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其也具有一个严重制约其发展的缺点,即生产成本较高。其中既包括前期厂房建设时的投入,也包括工厂运转起来后的生产成本,能源消耗等。都要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即大田生产。所以目前至少在我国,植物工厂还仅限在建立于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及农业展示区等,还无法普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成本过高,投入与产出很难达到平衡。只有在植物工厂内生产一些高端蔬菜或花卉等,才有望达到收支平衡。所以,如何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和生产成本,是今后植物工厂产业想要顺利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环境生物技术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功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又能生产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可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
1低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
低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和农业生态工程等。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界环境中的生物生态功能.投资运行费用少.易于操作管理,是一种省力、省费用、省能耗的技术。
1.1湿地系统
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从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被认为是控制面源污染的一种低费用、实用有效的方法。湿地系统一般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天然湿地大多要经过改造才能发挥作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人工湿地。
1.2人工复合生态床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床就是在人工湿地形式的基础上,以如何提高系统负荷。减少占地面积以及填料费用等为目的发展起来的。人工复合生态床选择最佳的植物栽种方式.并在床体内部填充多孔的、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介质.以改善湿地的水力学性能.为微生物提供更大的附着面积,同时增强系统对污染物。尤其是对氮、磷的去除能力。
1.3生物埂
姜达炳等(2004)在三峡库区耕地选择7种不同的生物篱笆,设立小区试验研究生物埂对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机理,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应用生物埂技术可以保持水土,主要是减少土壤中养分的主要载体
1.4植被缓冲带技术
缓冲带是一类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控制的生物治理措施的总称,全称保护缓冲带,是指利用永久性植被拦截污染物或有害物质的条带状、受保护的土地。广泛应用于坡地水土流失控制、河(沟)道稳定性保护、干旱区风蚀控制、寒区防雪、城市园林美化等多个领域.主要的设计形式有防风林带、十字网格防风带、草本防风隔栅、地头防护带、坡地等高缓冲带、过水草带等多种典型设计。
2中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
中层次是以废物的生物处理为主要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如废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也包括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下开发出的废物强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如生物流化床,生物强化技术等。是目前废物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2.1堆肥化
堆肥化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堆肥处理,不仅有效地解决固体废弃物的出路.解决环境污染和垃圾无害化的问题.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适用的腐殖土,从而维系自然界良性的物质循环。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堆肥是一种深褐色、质地松散、有泥土味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腐殖质,氮、磷和钾的含量一般在0.4%~1.6%、O.1%-0.4%和O.2%~0.6%。这种物质的养料价值不高,但却是一种极好的土壤调节剂和改良剂。因此.堆肥不但可以减少生活垃圾造成的面源污染,还是处理农药污染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2.2沼气技术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使用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能有效地缓解农村人、畜禽粪尿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同时,沼渣和沼液还可以还田,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由于施用化肥而造成的污染。另外,沼气发酵残留物还是一种很好的生物农药,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并且不会像化学农药那样在环境中残留,污染环境。现已探明沼气发酵残留物对小麦、豆类和蔬菜蚜虫等14种农作物虫害和甘薯软腐病、小麦全蚀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小斑病等26种病害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2.3应用光合细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光合细菌(以下简称PSB)是一类以光为能源、以 CO和有机物作为碳源,以有机物、硫化氢、氨等作为供氢体而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的总称。由于PSB独特的生理生化特性使其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PsB可以作为生物肥料。由于大多PSB都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因此能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植株生长、降低土壤氮素的流失和污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2)PSB可以作为生物农药。因为PSB中含有抗细菌、抗病毒的物质,这些物质能钝化病原体的致病力、提高作物的抗病力,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
(3)PsB还可以作为一种清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添加剂。由于其富含蛋白质、辅酶Q10、多种维生素、抗病毒物质和生长促进因子.因此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促进畜禽生长并且增加禽畜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4)PsB还可以用来处理养殖业的废水。上海交通大学用PSB处理畜禽粪尿废水已经取得了成功。试验表明,将粗滤后的牛粪尿稀释液用PSB处理后. BOD降解率达93%,将经PSB处理过的废液再经过生物氧化法处理,BOD可降至30 mg・L-1。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5)PsB可以用来处理水产养殖的废水。PSB对各种有机物质、胺、氨、硫化氢等具有极强的利用能力,能有效降低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浓度,自然净化已经被污染的水体。
2.4微生物发酵剂
在滇池应用中复合微生物发酵剂处理农村可利用固体废物制造高效活性有机肥.不但可以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村可利用固体废物的资源化问题,而且在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土壤,减少了氮、磷的流失量。该类型复合微生物发酵剂是经过先进的微生物工程技术研制的高科技产品。其微生物菌种均来源于大自然,从优质的耕作土壤和森林土壤中采集而来。此类微生物复合发酵剂中的微生物菌群依功能分为类群:固氮菌群、硝化菌群、解磷菌群、酵母菌群、乳酸菌群、光合菌群、放线菌群和生长菌群。这类高科技肥料能大幅度降低堆肥的时间,将堆肥时间从常规堆肥耗时60~90 d左右降低到7~30 d左右,从而减少堆肥的占地面积,操作较为简单实用。在日本和台湾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证明此类微生物复合菌群发酵生产的活性有机肥是一类集肥效、作物生长刺激剂、农药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有利于减少目前存在于农村的面源污染,发展可持续农业。
2.5 SC27土壤微生物增肥剂
由澳大利亚珀斯生物遗传实验室研制的SC27土壤微生物增肥剂(以下简称SC27),含有27种高活性的土壤微生物。使用SC27可提高化肥肥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环境,防治面源污染。1998年嘉兴、杭州等地进行了SC27在蔬菜上的试验.证明了SC27具有极佳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效果。
通过专项排查,摸清全乡污水排放情况底数,进一步健全建立台账,全面掌握各排放口污水流量、水质来源、流向等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设施监管,规范污水收集处理、拉运、排放情况。全面解决当前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我乡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二、重点排查范围
1.全乡涉水工业企业污水处理情况;2.农村社区生活污水排放情况;3.辖区内旅游景点、农家乐等人员集中区污水处理情况;4.辖区内养殖场(小区)污水处理情况。
三、排查整治时限
(一)自查阶段:
各村及相关职能站所自查。
(二)市、区抽查阶段:
根据乡政府上报情况,市、区相关部门开展随机抽查。
四、重点工作任务
(一)工业企业废水排查整治
排查整治内容:各村组织专项排查整治,开展涉水企业专项检查,重点对企业废水排放是否达标,排污口是否规范,排放去向、是否超排放总量排放,是否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罐车拉运排放、倾倒工业废水的企业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工业企业是否存在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偷排等违法行为。
整治措施:结合“双随机”抽查、违法案件查处、污染源在线监测、环境污染投诉举报等情况,对全乡工业企业水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排查工业污染源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偷排偷放等问题,切实掌握超标排放企业清单及存在问题,对违法行为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依法立即对其进行立案查处。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各村、乡环保站
(二)农村生活污水排查整治
排查整治内容:乡集镇办对集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排放情况特别是直接排入河道或水体的排污口、污水排放量、水质、来源、流向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排查。
整治措施:各村生活污水应严格按照环评批复要求,对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坚决杜绝污水排入河道或形成渗坑,对排查中发现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偷排、渗坑排放等问题严惩不贷,责令其限期改正,并依法对其进行立案查处。对因职责履行不到位或整改措施不落实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各村、乡集镇办
配合单位:乡环保站
(三)旅游景点、农家乐等人员集中区污水排查整治
排查整治内容:各村排查辖区范围内的旅游景点、农家乐等人员集中区是否存在经营场所生活垃圾无固定堆放点,生活污水无集中收集处理设施、是否存在利用渗井、渗坑或私设暗管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是否存在河道两侧红线范围内居民厕所及生活污水排污口的问题。
整治措施:各村及乡环保站对存在的问题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排查出的问题限期整改。规范建设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专用设施,签订污水处理协议,建立垃圾、污水清运处理台账记录;依法查处利用渗井、渗坑、私设暗管直接排入河道或水体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河道两侧红线范围内居民厕所及生活污水排污口,居民厕所、封堵生活污水排污口。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各村、乡文化站
配合单位:乡环保站、乡食药所
(四)养殖场(小区)污水排查整治
排查整治内容:各村排查辖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是否配套建设永久性化粪池、固定堆粪场和相关的雨污分流管网;是否采取防渗、防溢、封闭措施,实施粪污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是否存在露天随意堆放,采取渗井、渗坑随意存贮或外溢流入沟渠或排入河道的违法行为。
整治措施:各村要严格按照农牧部门规模化畜禽养殖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认真进行排查。对无永久性化粪池随意倾倒,利用渗井、渗坑存贮或外排污水;对无固定防渗漏堆粪场的养殖场(小区)随意露天堆放,造成污染周边居民环境的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并视其情节依法查处;要严格按照禁养区划定方案要求,实施关闭或搬迁措施;对需要整改的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要求,建成雨污分流污染防治设施,签订粪便处理、拉运协议,建立台账;对限期内拒不整改或排查整治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具体责任人和相关单位的责任。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各村、乡畜牧兽医站
配合单位:乡环保站
五、保障机制
(一)强化责任落实。乡上成立专项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人和整治时限,确保按时完成排查整治任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治,对需要主管部门整治的问题,要以书面函告,并报送区水污染防治办公室。
全县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投入品、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及农村生活污染源。
1、化学肥料污染
2012年全县化肥总用量(实物量)约6.97t,其中N肥2.25t,P肥2.41t,K肥0.73t,复合肥1.58t,平均化肥施用折纯量为564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16%。施肥中约有1/3的N、P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导致对水体的污染,同时,过量施用N肥,引起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高,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甚至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危及人的健康。
2、化学农药污染
2012年全县农药总用量66.62t,其中杀虫剂31.69t(有机磷类16.13t、氨基甲酸酯类3.56t、除虫菊酯7.95t、其它类杀虫剂4.05t),杀菌剂24.1t,除草剂7.83t,植物生长调节剂2.58t,杀鼠剂0.42t。农药施用量越大,残留性就越大,对人体的危害也越大。残留在食品中的农药能引起人的急慢性中毒,特别是对致癌、致畸、致突变及后代的影响;农药对其它生物的危害有直接杀伤、慢性危害、破坏生态平衡等。
3、农膜污染
全县每年农膜使用总量为2422t,其中地膜1382t,平均回收率为57%,即每年大约有1040t农用薄膜残留在土壤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残膜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同时,残膜被丢弃于田间地头,积存于排泄渠道中,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上。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4、生活废弃物污染
全县年生活污水排放量1788.5t,固体废弃物排放量70t,生活用洗衣粉用量3880t。农村因人口居住分散,村镇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在路旁、农田、河流,已成为污染农村水源和土壤的一大公害。
5、畜禽粪便污染
全县畜禽粪便年产生量1295.5t,养殖业废水排放量467.4t,其中规模养殖户废水排放量27.74t,每年直接进入水体的污水有8.8t;鸡粪年产生量13.28t,其中进入水体的有10.6t。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专业化畜禽养殖场地处于居民区内,23%的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不超过50m,52%的养殖场距离居民区或水源地不超过150m。100%的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90%左右的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5、农作物秸秆
全县年产秸秆总量基本稳定在23t左右。2012年全县秸秆资源总量23.34t,利用量达13.24t,利用率56.72%,尚有10.1t未合理利用。近1.74吨的秸秆被弃或者直接露天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影响到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的正常运行,同时污染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1、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识十分薄弱
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产量,追求规模效益,导致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而沉积在土壤中,进一步加剧了污染。一是农民观念落后,没有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不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更不考虑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二是个别基层组织、领导干部的思想中还没有生态忧患观念,加之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又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人们对农村面源污染认识不足,特别是农业生产者没有防治意识,没有成为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军,致使面源污染持续发展。
2、基础性工作严重不足
面源污染防治涉及垃圾收集、运输、分类利用、生物发酵、土壤肥料、生物预警、品种选育栽培、能源、交通、水利、测绘、规划等多学科的协调和配合,缺一不可,但目前的情况相当不容乐观,缺乏对农村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与研究,系统的基础数据不完善,导致有效的防控技术标准和措施无法制定,而农业部门作为农业面源污染主管之一,既无资金、更无设备,从事面源污染防治力不从心。
3、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121-02
Pharmacodynamic Test of Different Biological Pesticide to Control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XU Chuan-yin LIU Qiao CHEN Qin SUN Xiao-ling LU Qi-tong CHEN Wei-huan
(Donghai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Center in Jiangsu Province,Donghai Jiangsu 222300)
Abstract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is one of the main pests of rice in our country,and is serious to outbreak degree all year round in the Donghai area. The current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icide mainly were organophosphorus and nereistoxin,problems of large dosage,more use times,and residue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fiel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the control effect of 1.1%Alian SC 1 500 mL/hm2,13.4%Lianzuo EC 2 250 mL/hm2,Qintaibao D dosage form WP 2 400 g/hm2 used in peak time at the age of 1~2 were good.Among them,the control effect of Alian was the best,close to the chemical control effect in large area,and had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prospect.
Key words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the number of leaf roll;insecticidal efficacy;leaf protection effect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为害水稻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均有发生[1]。稻纵卷叶螟在我国的发生世代随着纬度的升高从南到北顺次递减。
稻纵卷叶螟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环境条件是密切相关[2]。由于稻纵卷叶螟具有南北往返迁飞的特性。对迁入区来说,迁入蛾量的多寡和迁入后的气候条件影响发生的轻重,水稻生育状况和天敌等因素则关系到当年田块间受害程度的轻重。①耕作制度:我国南方也进行大规模的水稻改制北方旱作区扩种了水稻,以及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加上随之而来的高肥密植的栽培措施,为该虫南北往返迁飞和种群以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②品种及栽培管理:不同水稻品种间,一般叶色深绿宽软的比叶色淡浅质地硬的受害重。同一品种,幼虫取食分蘖期至抽穗期的成活率高,有利于发育。在栽培措施方面,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造成秧苗徒长和披叶,植株含氮量高,易诱蛾产卵,并有利于幼虫结苞为害,也能使为害加重。③气候条件:赤眼蜂的生长发育需要高温,最适温度为22~28 ℃,相对湿度在80%以上。发育期间阴雨多湿有利于发生,高温干旱或低温度均对其发育不利。如成虫在29 ℃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下,雌蛾率低,基本不产卵,幼虫孵化率受到影响。初孵幼虫在最高湿度超过35 ℃,相对湿度低于80%,很快死亡。气温低于22 ℃幼虫常潜伏于心叶内,取食活动迟缓。此外,在蛾源迁入的虫量也大。④天敌:稻纵卷叶螟的天敌有80种以上[3-4]。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在东海地区常年都在偏重至大发生程度,近2年呈特大发生状况,2007年2生早,发生重,3、4代都呈特大发生,为害重,虽经防治,仍有少数田块为害损失重。2008年2代迁入早,虽然蛾量不太高,但田间虫卵量高,百穴虫卵量仍达316.7头/粒,幅度50~1 600头/粒。由于发生早,部分田块秧苗返青后,农户防治不及时,造成田间残留虫量仍较高,给3代带来了很大的防治压力。3生期间,由于发生早、蛾峰期长、蛾量高、田间落卵量特高(562.5粒/百穴,幅度50~2 800粒/百穴),全县均达特大程度发生。由于连续几年3代大发生,防治压力大,一些农户就盲目采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一些未经登记的农药,或者随意增加用量和增加施药次数(2次以上)来防治,给环境以及稻米质量带来负面影响[5],根据当前稻纵卷叶螟在东海县的发生为害情况以及市场对食品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的要求,筛选高效低毒无公害的防治药剂和提高防治效果是非常必要的。亲太保是以昆虫病毒为主体的一种无公害生物农药,它的D剂是加三唑磷的复配剂,阿楝悬浮剂是以印楝素为主体加入阿维菌素的复合型生物农药,楝唑乳油是印楝素与三唑磷的复配剂。为此,笔者于对其进行了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安排在东海白塔营庄村一农户责任田内进行。前茬作物为小麦,土质为壤土,肥力中等偏上。稻田面积为1 400 m2,水稻5月14日播种,6月17日移栽。施碳铵600 kg/hm2、钾肥75 kg/hm2、25%复混肥600 kg/hm2作基肥。试验期间水稻长势良好。移栽前用20%克螟铃乳油和40%稻瘟灵乳油防治水稻秧田期病害虫。本田期于7月18日用5%大功臣可湿性粉剂450 g/hm2及井冈霉素等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等。7月30日上午试验实施时,3代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虫龄已处于1~2龄高峰期,田间初卷叶较多,水稻生育期处于拔节后期。试验作物为迟熟中粳武运粳7号(又称9520)。防治对象为稻纵卷叶螟。供试药剂:亲太保D剂可湿性粉剂、1.1%阿楝悬浮剂、13.4%楝唑乳油、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是亲太保D剂可湿性粉剂2 400 g/hm2、1.1%阿楝悬浮剂1 500 mL/hm2、13.4%楝唑乳油2 250 mL/hm2(三唑磷1 500 mL/hm2+印楝素750 mL/hm2,现配)、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750 g/hm2,以及空白对照(CK)。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
1.3 试验方法
7月30日第1次施药,隔5 d(8月4日)第2次施药。每种药剂对水900 kg/hm2,采用长江-16型背负式喷雾器作常规喷细雾,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
1.4 试验期间天气及土壤情况
施药当日天气晴,最高温度36 ℃,最低温度28 ℃,平均温度为32 ℃,试验期间(7月30日至8月9日),最高温度36 ℃,最低温度25 ℃,平均温度30.5 ℃;雨日数有2个(7月31日傍晚及8月4日夜),均为雷阵雨,总降雨量约110 mm。土壤质地为壤土,肥力中等偏上,pH值6.3。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于第2次施药后5 d(8月9日)进行调查。每小区随机选取5点取样,每点调查5穴稻丛,共25穴。摘取所有卷叶,调查稻纵卷叶螟残留活虫数和卷叶数。计算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并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6]。计算公式如下:
杀虫效果(%)=(CK活虫量-处理活虫量)/CK活虫量×100
保叶效果(%)=(CK卷叶数-处理卷叶数)/CK卷叶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药后5 d调查结果显示,1.1%阿楝悬浮剂1 500 mL/hm2、13.4%楝唑乳油2 250 mL/hm2及亲太保D剂可湿性粉剂2 400 g/hm2的治虫效果分别为91.3%、80.2%、75.1%,均优于对照药剂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750 g/hm2的防效(73.6%),其中1.1%阿楝悬浮剂1 500 mL/hm2的防效极显著高于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750 g/hm2的防效。保叶效果上也以1.1%阿楝悬浮剂1 500 mL/hm2最佳,达86.0%,极显著优于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750 g/hm2的防效(69.6%),13.4%楝唑乳油2 250 mL/hm2及亲太保D剂可湿性粉剂2 400 g/hm2的保叶效果分别为74.4%、71.3%,与对照药剂间无明显差异(表1)。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中所用药剂对稻纵卷叶螟都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其第2次药后5 d的杀虫效果分别达91.3%、80.2%、75.1%、73.6%,对水稻的保叶效果也分别达86.0%、74.4%、71.3%、69.6%。其中1.1%阿楝悬浮剂1 500 mL/hm2的防效最好,在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防治上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从这几种药剂来看,1.1%阿楝悬浮剂(阿维菌素+印楝素)、13.4%楝唑乳油(印楝素+三唑磷)、亲太保D剂(含三唑磷)都是复合型的生物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而且它们具有低毒、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对今后发展无公害食品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东海县3代大发生频率高,并且大发生时峰次多、峰期长,这就对药剂的速效性和长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药剂一般对2龄及以下虫龄的幼虫有较好的杀伤作用,这就更要求药剂的持续作用长,从目前试验结果来看,还没有一种药剂完全达到防治的要求。但增加用药次数也许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另外由于稻纵卷叶螟是一种食叶性害虫,因此在水稻生长前期,特别是生长量较大、生长浓绿的田地,比如2代(一般在7月上旬),则可以将指标放宽,这样一次用药(如上述药剂)就可以达预期的防效,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由于本试验实施时,试验田的虫龄小于2龄,也即目前所定的防治适期,所以各药剂对3龄及以上虫龄的防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它们对稻纵卷叶螟卵是否有一定杀伤作用也有待于验证。
根据研究,稻纵卷叶螟并不难控制,只要在适期内应用防效好的药剂仍是可行的,并不一定要用高毒农药(如甲胺磷类)以及没有在水稻上登记使用的菊酯类农药,这些药剂的滥用最终只能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以及农产品品质下降,同时也不能提高经济效益。适期用药,是防治的关键措施,采用低毒高效药剂是取得高效的保证。本次试验主要是比较田间施药后处理与对照之间的防效差异,但是由于施药前并没有查害虫基数,所以结果仅供参考。
4 参考文献
[1] 丁锦华,苏建亚.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57-163.
[2] 赵学平,王强,吴长兴,等.防治稻纵卷叶螟与二化螟试验[J].植物保护,1999,25(1):37-38.
[3] 韩新才,肖国蓉,龚进,等.几种药剂对甘蓝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试验[J].植物保护,2003,29(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