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4-03-06 16:16: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篇1

一、科学方法教育对初中生物的作用分析

在生物教育研究中,科学方法教育自始至终都是着重研究的课题,不管是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角度还是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时间来讲,做好生物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最好的学习方式,主动接受最新的授课知识。例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实验不是只有大科学家才能做,学生也可以做,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整个生物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在观察生物现象、形成生物认识、认识生物规律以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结构以及有关知识内容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准备程度等都与科学方法教育有着极大的联系。

对于教师来说,科学的方法教育表现为教师教学设计时,能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了解,针对每个单元列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能在最好的时机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初中生物的教学之中。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绿叶光照下可以制造有机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先找出可以进行此实验的素材,如天竺葵,而其他植物如白薯叶也可以进行这个实验,而如果教师考虑使用菠菜叶的就不可以,原因是菠菜叶不可以积累淀粉,所以不能使用。所有的授课,都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才可以。

二、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的研究

苏教版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用科学方法教育把学生带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苏教版教材的教学根本任务。对此,在生物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优点,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在课程中充分体现,根据学生的思想与认知程度,在课堂中设计问答、思考与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已将教学目标从过去的一维发展到三维。苏教版教材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了教学实践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此,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生物的教学实践中,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未来的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例如,对于“种子的萌发条件”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条件及其内部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教师在设计思想的时候可以采取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并且能够在课前实验,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讨论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的思考,并得出结论。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所学种子萌发这一课的方法、过程、结论,使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完全实践起来。

篇2

一、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特点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好些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2.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2.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2.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四星及以上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2.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2.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2.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2.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或是超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篇3

1.重读新课标: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这么多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2、把握新教材

2.1 新教材知识体系

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十大主题”新教材体系,在组织知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知识发展的规律,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学生自身或身边问题、现象开始,通过学生的探究、思维、信息加工整理,扩展应用等过程,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提高有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3.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3.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3.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3.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3.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3.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3.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3.2.3 精讲精练、追求高效课堂

最持久的促进学习的力量在于知识本身。生物科学走向生活的节奏加快,因此,生物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及时汲取新鲜的学科前沿知识,精心备课,用生活化的生物科学知识吸引学生;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如池塘、农田、公园、动物园、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医院、防疫站等等,让学生走进自然、社会这个大的生物课堂,使学生感到生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篇4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含意。当今,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常常忽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忽视利用科学史内容渗透审美教育,以致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内容从以下方面重视和渗透审美教育。

一、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教学

近年来,由于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得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教师在涉及科学史内容时只是匆匆带过。这与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有关。由于迫于应付升学、中考,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赶进度,抓成绩,只注重所谓重点知识的讲授,认为生物科学史仅仅是历史知识或事件,不是教学的重点,使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教育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更别说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其实,在那些科学史的重要事件中,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获得重要结论的过程就是探究和创新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科学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学生的良好榜样。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充分了解教育的真谛,明白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实际上在重视科学史教育问题上,不仅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与生物科学史相关的考试内容。所以重视科学史教学迫在眉睫,身为生物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史的内容,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科学史教育。

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把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作为自身的一项长期发展规划。生物科学史知识是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必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真分析教材,切实消化和体会相关科学史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原理、探究的过程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还提出:“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因此,除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搜集生物科学史资料,拓展自身科学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不断扩充、汲取新的知识与理念,才能有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美的熏陶。

三、深入分析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主要是以再现重要的生物科学研究结果或结论的形成过程的方式而呈现的。启发学生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还蕴含许多“美”的元素,如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质疑并求证,体现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研究态度之美;中国科学家邹承鲁等人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实验过程中反复操作并验证,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之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巴普洛夫敢于自我批评,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科学品格之美;孟德尔在对豌豆杂交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了统计学与演绎推理等方法,体现了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的科学方法之美;科学家在构建DNA分子结构及磷脂双分子层模型中不断构建并验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科学模型之美;沃森与克里克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员间坦诚相见、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之美等。这些科学史内容都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良好素材。生物教师应深入分析蕴含在科学史内容中的“美”的元素,有意识地将这些“美”的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将“美”的教育、美的元素,化作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n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实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成教育的真谛,即为爱的教育或是完美人格教育。

总之,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学习,在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内容实现知识目标传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分析科学史中“美”的元素,使之作为美育的载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看待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又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梅.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术研究,2013.

[2]黄玲.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9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之一,对人类生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学发展空间大、潜力大,目前生物学已经在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航天航空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生物学与物理学、医学等结合起来建立的边缘科学已经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发展前景广阔。初中生物是生物学的基础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主要有启蒙性、基础性的作用。

众所周知,初中生物知识点繁多。相对于其他学科,在学生心中生物不需要理解,划划背背就可以了,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改进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最擅长和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比如语言幽默、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设疑法等等方法。作为一名初中生物老师,经过教学研究,我对设疑教学法颇有心得, 这是课堂中常用的方法,我几乎每一堂课都会用到此法。

初中生物的知识繁琐,贴近生活,适当运用设疑法大有可为。一方面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初中生大多喜欢新奇的事物,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而填鸭式讲解的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性。适当提问问题,可以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注重学生把所学知识同现实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而设疑法正好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如果问题设置合理就更加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本文将从问题设置的时间、问题的质量、提问的对象、鼓励学生提问等三个方面浅论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设疑教学方法,以便提高教学质量让课堂更丰富。

一、问题设置的时间要适宜

提问问题要抓住时机,不能想起来就问,想不起来就一节课不提问,也不能一节课一直在问。提问问题的时间尺度要把握好,我认为问题提问的时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问题间隔要适当,不能将问题集中在同一时间段,而应该均匀的散布在整堂课中。这样才能时刻提醒学生注意集中精力听讲,才能让问题充分发挥其价值。其次,提问时机要抓住。上一堂课就如同打一场仗,课堂时间也是争分夺秒,所以抓住提问题的时机就如同抓住战机一样,必须全力以赴发挥好。比如,在课堂的开始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展开。一般在课堂开始提出一两个可以贯穿整堂课的问题,这样就能在一开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效率。然后在课堂结尾时再次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就能让整堂课更加完整。再次,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能提问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直接找同学回答,这样学生思考不充分,问题回答不上来,一方面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这个问题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要注意思考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问题的质量要高质

提出问题并不是单纯地提醒学生要认真听课,而是启发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恰当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挥设疑教学的优点,提高授课的质量。因此,对于问题的质量一定要做到有质量、有效率,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问题难易要适宜。一堂课的问题中难易要适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课堂的开始就不能提问太艰涩的问题,这样学生连问题都听不懂,怎么去思考,更不用说回答问题了。但是问题的设置也不能太简单,这样既没有价值,不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会浪费时间,让学生失去回答的积极性。其次,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堂课的问题不能总是理论性的回答,也要有抓住学生兴奋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再次,连续问题的提问要有深度,有层次性。比如,对于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完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找出其中的不足,并进行补充。因此,老师的问题一定要现实出很强的逻辑性,问题要有深度,这样才能真正启发学生。

三、提问对象要全面

提问对象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初中生物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学好,所以老师不能“偏爱”某一部分学生,而应该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目前初中生物课堂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有的学生对生物接受能力特别快,成绩也好,老师就特别对待。而有的学生接受慢、成绩差,老师就“另眼相看”。其实这样的老师是不称职的。初中生物正是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那么对其以后的生物学习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就可以通过面向全体学生设疑的方法解决。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孔老夫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的教学理论,在现代同样适用。课堂中的问题有难有易,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不能放弃,适当对其提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从而喜欢上生物课。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问题就不能太简单,而要有深度,适当地激发学生在生物科学上的潜能。

篇6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初中生物课程这门实验性学科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思路的创新,还是要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开始,要改变以往课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好学习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要不断地完善与学生相处的方法,通过自身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尤其对于生物这种课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态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一个正确而且积极的态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与改革上,没有固定什么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思路。只要是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能更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都是成功的方式。所以,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师,应该是不拘一格、各尽其能地对生物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入探究,才能使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得到不断的革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继飞.解读香港《生物课程指引(中四至中五)》[J].生物学教学,2005,(03).

[2]王哲学.生物课程改革中的矛盾分析及建议[J].中学生物学,2004,(03).

[3]赵占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一)[J].生物学杂志,2002,(04).

[4]赵占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二)[J].生物学杂志,2002,(05).

[5]刘丽平.生物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6]黄经伦.农村中学如何挖掘生物课程资源[J].贵州教育,2003,(10).

[7]赵吉华.初探生物课程目标的检测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62-02

一、以实物观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积极主动地学习。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演示实验

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把许多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做到每人一组,增加了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①语言要简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②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过膜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讲血液循环系统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时把血管比喻为暖气管道,而毛细血管就相当于暖气片。③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④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为生物科学成就所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于生物科学的研究。

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它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条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的实施必须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帮助其学习和获得镌刻在其中的情意、态度和认知能力。这些仅靠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

篇8

目前社会情况下,有两个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分别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精神越来越受大众关注,然而,相对于人文精神,却越来越不受到重视。人文教育作为一种以提高人文素质和涵养为目的的教育,也是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一个学生如果只接受科学方面的教育输送是远远不够的,按照长远的角度发展,科学教育应该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1]。当然,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生物课堂上渗入人文教育,仅靠教材是很有局限性的,教师作为传播文化的使者,更应肩负起人文传播的使命,把人文教育渗入生物科学教育中,不仅仅传播枯燥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人文教育,使两者相融合,从而达到科学和人文的共同教育,学生不仅吸收了知识点,而且培养了真知、善良、聪慧、好学的各种优秀品质,这是仅仅传授死板知识点不能够带来的意外收获。

1.珍爱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承载着整个家庭的爱和希冀。然而,一些初中生正处于尴尬的年龄,对于生命的认知比较浅显,爱做出格的事情博人眼球。一些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某些青少年发生自杀或者自残的现象,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亵渎,说明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不是很清楚,这种不珍重生命的现象要如何改变?就是让他们对生命有全面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后开始对生命有全新的认识[2]。

2.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

生物是一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科。科学家们科学研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发现真理、探求真理,告知世人种种社会现象,让人们相信科学,打破迷信的思想观,这就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生物学背后的科学家探究真知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为了一个数据而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种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严谨态度,可以引导学生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负责任对待每个细节,这是出于对真理的尊重,要严谨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做有责任心、严谨的人。再如教材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植物生长素、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等资料,让学生体会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感受科学家在探究发现真理,通过理解前后实验的关系过程中严谨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探求真实的现象,所付出的努力教导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要求真务实、严谨好学,这类科学和人文的碰撞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5]。

3.审美教育的培养

在生物课程中,我们将身体的构造给放大,在其中,我们可以对身体内的构造和形状等有大概的轮廓。介绍生物品种种类时,发现原来大自然是如此绚丽多姿,如蝴蝶的翅膀、变色龙的颜色、鲜花的多姿多彩等,这些都是具有美学研究价值的,通过很多种方式展现这种美,如看视频、观看图片、户外真实体验等,都可以对大自然的美深深折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带来美的感受,从对美的欣赏中,学生可以对大自然多些尊重和敬畏,那么乱摘花、乱踩草坪、乱扔垃圾这种现象是否会有所减少呢?再如,DNA双螺旋结构和DNA在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充分体现出对称美和科学的严谨美[6]。通过这样的生物课程,让学生发现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情怀,发现不同角度的美感,爱上这个绚丽多彩而美丽的世界。

4.道德的指引

人文科学是对社会和个体的关心关怀,最终目标就是求善。生物科技中新出现的问题,如克隆羊多里、试管婴儿、DNA复制等这些生物学的伦理问题,我们要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操守关心和坚守。这些新兴的生物学科技,我们要用高尚的道德守住底线,不能利用这些科技做些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谋取暴利或者满足自己的欲望[7]。要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灌输关于伦理道德的内容,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要做正确的利民的事情,让生物科技造福子孙万代。

结语

人文教育与初中生物课堂的完美结合带来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生物科技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通过生物课堂我们可以了解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周围的社会,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重视人文精神教育,让课堂更加充实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巩美玲.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傅紫薇.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4]欧金凤.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幸福教育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77-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内容难、选材偏、陈述烦、观点旧”以及过度偏重于课本及资料的文本知识解读的传统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摒弃,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课堂应立足于当下鲜活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紧扣学生兴趣所在与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有机结合,使得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空间更加具有开放性。笔者根据多年初中生物教学经验,着重从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角度,阐述初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对课堂教学的深远意义以及将“生活”融入生物课堂中的具体措施,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加强师生交流合作,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成为必然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现象是新课改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产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学生生活实践的大量隐性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了解生活,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的教与学,让生物教学立足于学生充满个人体验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培养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生物理论问题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生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机械的学习。生物课堂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样,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了牢记,智力与情操得到了提升与熏陶。如,在讲授酶的催化作用需要一定的、适宜的温度时,笔者适时引入《农夫与蛇》的故事――冻僵的蛇在农夫的怀中随温度升高而恢复知觉并咬伤农夫,让学生领悟到酶的活性在低温时降低,高温时增强的道理。实践证明,只有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实践,才能从教条、单一化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

二、从初中生物学科特点出发,融“生活”于课堂教学中,凸显知识的关联性

初中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这正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本身就具备的生活化特点,比如生物科技、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许多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事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加以利用,在这样启发与探究性的教育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探究式教学发挥到极致状态。下面通过举例进行探究:(见下表)

从表中可看出,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好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环节注重让教学情境融入生活化的因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又能为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三、统筹兼顾,探求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的新举措

“设疑激思、变繁为简”,实现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将已有知识和生活环境带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于往常的环境和知识等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获得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生物学的知识。例如,人教版生物八年级《生物的变异》的新课导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是典型的遗传现象。但我们经常发现,肤色很白的一对夫妇却生了一个肤色较黑的儿子,为什么呢?这样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现象的好奇心。

篇10

一、生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希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指导学生更积极更健康的生活!例如:通过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生理和保健;知道传染病传播、预防的相关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急救,了解一些医药常识。争取使每位学生都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的合格中学生。

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

(二)义务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位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面向每一位适龄的社会主义公民,每一位初中阶段的学生。

(三)因材施教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生物课的分组探究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