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08:06: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纺织贸易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现状
吴思锋[1]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做过调查:在360个选题中,但与商务英语有关的只有230题,占63.89%,与商务英语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不到10题,占2.78%;几乎所有的选题都是理论性,且缺乏新意。应用英语专业的专业设置一般是英语专业与某一具体职业相结合。学生在大学的基础阶段以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逐渐接触到某一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国际商务贸易为职业方向的英语专业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国贸实务、外贸单证、报关、报检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酒店商务为方向的英语专业则放在培养学生前厅、餐厅、客房等部门的酒店业务操作技能方面。虽然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之前已经学习了《商务英语》或《酒店英语》等以职业为背景的英语课程,但是在撰写毕业设计的时候,学生往往避开职业话题。尽管现在国家加大了应用性英语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英语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方向一般理论性较强,因此,有些教师喜欢指导中西方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语言教学研究等毕业设计。
3.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创新思路
3.1论文选题依据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前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选题应该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将来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3.1.1就业岗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对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素质要求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一般来说,一门专业的设置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对市场、行业,以及相关高校等多方面进行缜密调研的基础之上的。在确定了某一专业针对的行业之后,必须对相关的岗位群进行分析。通过认真分析具体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要求后确定某一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与目标。一个专业每门课程的设置都以培养学生具体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毕业论文属于一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学分,必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必须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就业岗位和毕业生职业素质与技能要求是关键的内容。下面我将分别以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贸易方向)及应用英语专业(酒店商务方向)为例进行说明。
我曾经对常州市及周边城市从事外贸业务的140家企业进行过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共100家企业需要外贸业务员,占62.12%;其次是商务行政助理,共25家企业对此类岗位有需求,占15.52%;需求商务贸易口译/笔译类人才的企业最少,共14家,占8.69%;其他类岗位占13.67%。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商务行政助理、商务贸易口译/笔译、外贸业务员为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贸易)专业的主要三大岗位,占毕业生从事岗位的86.33%。我曾经对常州及周边21家酒店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在应用英语专业(酒店商务方向)学生目前从事的岗位中,酒店管理人员(前厅、客房、餐饮)所占比例最高,为26.56%,其次为服务员(前厅、客房、餐厅、康乐),占25%,再次为酒店行政业务人员,占23.44%。由此可见,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三个部门的岗位应该为该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
3.1.2毕业生素质、技能要求
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贸易方向)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意识与创新意识。能懂得贸易流程与实务操作、营销知识与策略、消费心理学、互联网知识、行业知识。能进行单证制作、报关报检实务操作,了解贸易活动中的国际经济政策、法规等。应用英语专业(酒店商务方向)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较强的团队意识与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流利运用酒店服务用语。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会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酒店商务运作能力。
3.2选题举例
为了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应用英语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可以跟学生一起确定实践性较强、范围较小的题目,学生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或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撰写论文的第一手资料。如国际商务贸易向可以写“常州大学城商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现状分析及建议”、“?摇?摇?摇?摇?摇(江苏省某一城市)地板行业的外贸出口现状及措施(问卷调查+分析)”、“?摇?摇?摇?摇?摇(江苏省某一城市)机械制造业出口现状及对策(问卷调查+分析)”、“常州恐龙园的运作现状与策略”、“?摇?摇?摇?摇?摇(江苏省某一城市)大型超市的促销策略”等。酒店商务方向的学生可以写“常州市酒店业员工流动率过高现象研究——以**酒店为例”、“嬉戏谷开元度假村SWOT分析”等。
3.3指导方式
为了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毕业论文,最好将毕业论文的撰写安排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进行。学生通过实践,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有了亲身体验,写出的论文能够避免纸上谈兵。高职教育的关键和重中之重是校企合作。在论文撰写期间,可以采取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对学生共同执导。企业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校内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论文和写作指导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两类教师的共同指导能够提高论文撰写的质量及学生的职业技能。
3.4质量监控
3.4.1杜绝抄袭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所学课程与自身水平的限制,为了顺利毕业,只好抄袭他人学术论文,造成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低下[8]。为了杜绝学生抄袭论文的不良风气,指导教师特别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布置论文撰写任务之前,通过学术界的一些事例说明抄袭论文的危害。第二,把好选题关。对于学生报上来的题目,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对于那些经常的题目要毫不留情地让学生更换,建议学生写一些范围较小的题目。题目范围缩小,网络上类似或完全一样的文章几率相对会减少。
3.4.2撰写进度
毕业论文任务下达之初明确地向学生说明选题、开题报告、提纲、初稿、二稿的具体时间。由于毕业论文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进行,论文的指导方式与一般课程大不相同。一些学生往往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论文只是形式,只要其他课程通过就行了。由于学生已在顶岗实习,从某一种意义上讲,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此没有以前那样宽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因一时疏忽耽误了论文的撰写或敷衍了事不顾质量,导致不能正常毕业,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指导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论文撰写进度实施的跟踪,对于不太自觉的学生,不可完全听之任之,要多做思想工作,毕竟学生刚刚走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需要老师在思想上开导。
3.4.3语言质量
应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通常用英语撰写。由于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往往会犯很多的语言错误,尤其是语法和词语搭配上的错误。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关,一方面通过不断地修改,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会得到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能够确保论文的语言质量。
4.结语
毕业论文撰写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结合毕业生今后从事的就业岗位及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才能确定切实可行的论文题目。通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从业人员的共同指导,创新立体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为了确保论文的进度与质量,指导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在思想上和专业上对学生耐心指导。
参考文献:
[1]吴思锋.高职商务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新模式研究——以应用英语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27-29.
[2]杨志康.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与形式多元化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50-51.
[3]刘敏.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探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5-107.
[4]陈蓓.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及创新探索——以南通职业大学应用英语专业为例[J].高职教育,2011,(5):178-179.
[5]洪琳.高职院校应用英语毕业设计监控体系研究[J].华章,2012,(28):272-273.
[6]冯秀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探讨——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76-78.
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2年半学期各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查.其主要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论文写作要求:
1、以英文/汉语完成论文写作。
2、字数要求不低于3000个单词或字, 统一采用A4(210x297mm)页面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2.8cm,下面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页眉1.6cm页脚1.5cm装订线0.5cm.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1.25倍行距.页眉内统一为:用5号宋体
3、论文的内容要与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要求论述者阅读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资料,能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合理删减、组织和编辑,掌握论文撰写的结构与布局。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1) 科学性: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可靠,结构合理,能反映出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及其某一问题有较深理解很认识
2) 实用性:选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应该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3) 逻辑性:论证应该有力,层次应该分明,逻辑应该严密,结构应该完整合理
4) 技术性:应该具有收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应该清晰准确,格式应该规范
4、写作时间安排:
1月14日:学生与导师见面选题和开题
1月15日-3月25日学生写作,提交提纲,初稿,导师修改并将完成情况向系里汇报
3月31号前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完成第二稿交导师修改
4月7号前完成定稿并按照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打印3份,交系里2份
4月8号-4月13号准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2007年4月14号论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5:论文成绩评定:采用5级记分制,及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其中优秀没,良好等次的人数分别按不高于15%,20%的比例评定.终结成绩必须经指导老师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认定.
6:特别说明:
毕业论文写作是严肃的事情.严禁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一经发现此次论文成绩判为0分.
三、 论文选题方向:
1、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途径,课程设置等
2、商务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影响和意义;
3、我国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4、商务英文翻译技巧;
5、江西招商引资探讨及其对策
6.WTO保护期过后对我国的影响;
四、 论文设计与拟定的程序:1、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本指导书提供的选题范围,从中选择论文方向,确定题目。(注:选择其他的题目,需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
2、 搜寻与本人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文献,形成论文大纲,注意论文结构安排的合理性。
3、 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和正文. 详见后面附件
附件1:
外语系英语专业(高职)毕业论文选题(商英专业)
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2.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 《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 《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7. 《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8. 《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9. 《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0.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12. 《2007年外资银行在我国本土注册探讨》
13. 《我国利用国际贷款/国际援助现状分析》
14. 《WTO与我国反倾销探讨》
1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现状》
16. 《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17. 《中印两国两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
1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9.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 《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探讨》
22. 《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23.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4. 《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探讨》
25.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6. 《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27. 《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28. 《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研究》
29. 《制单工作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
30.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探讨》
31. 《浅谈实质利益谈判法》
32.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3.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34. 《清算所在期货市场上的地位》
3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36. 《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37. 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
38. 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反倾销
39. 如何防范信用证诈骗
40.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
41. "10+1"自由贸易区未来前景展望
42.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43. 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
44. 珠江三角洲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 南昌现利用外资纵谈
46. 广州/深圳等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
47. 浅谈广州等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48. 浅谈广州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市场分布
49.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之探讨
50. 单证员跟单员等资格证书现状思考
51.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2.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53.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55. 中国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56. 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57. 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之探讨
58.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59.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60. 文化和地理因素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61. 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研究
6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
63. 贸易磨檫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64. UCP600-信用证领域的新规则探讨
65. 论的适用范围及总则
66. 浅谈下卖方的知识产权担保义务
67.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68. 浅谈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利弊
69. 经纪佣金商或场内经纪人在期货交易中的地位
70. 浅谈商检证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附件2 开题报告格式
商务学院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题目性质:
研究论文
学生姓名:
XXX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
院:
XXXX
年
级:
04级
指导教师:
XXX
一、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家族企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企业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续发展无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紧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
本文从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管理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家族企业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管管理创新含义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内在机理,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家族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充公调动企业员工尤其非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家长式决策、缺乏战略管理和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再次,要创建一种适合我国家族企业实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好我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开展管理创新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研究工作进度
1、教师报题(2006.11.1----11.15)
2、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2006.11.20)
3、学生选题(2006.11.20---12. 15)
4、落实任务(学生与导师见面,交电子邮箱地址)(2006.12. 1---12. 25)
5、学生上交开题报告(纸字稿)(2006.12.25----2007.1.15)
6、中期论文检查(交电子稿) (2007.4月1日前)
7、论文上交(纸字稿附电子稿)(2007.4.15----2007.5.1)
8、07届毕业设计答辩(评定学生成绩)(2007.6月初)
9、07届优秀论文评定(2007.6.15)
10、07届优秀论文汇报会(2007.6下旬)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顾文静,温州民营企业实行委托---制的障碍分析,经济管理。2002.2
[2]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论文写作要求:
1、以英文/汉语完成论文写作。
2、字数要求不低于3000个单词或字, 统一采用A4(210x297mm)页面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2.8cm,下面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页眉1.6cm页脚1.5cm装订线0.5cm.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1.25倍行距.页眉内统一为:用5号宋体
3、论文的内容要与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要求论述者阅读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资料,能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合理删减、组织和编辑,掌握论文撰写的结构与布局。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1) 科学性: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可靠,结构合理,能反映出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及其某一问题有较深理解很认识
2) 实用性:选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应该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3) 逻辑性:论证应该有力,层次应该分明,逻辑应该严密,结构应该完整合理
4) 技术性:应该具有收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应该清晰准确,格式应该规范
4、写作时间安排:
1月14日:学生与导师见面选题和开题
1月15日-3月25日学生写作,提交提纲,初稿,导师修改并将完成情况向系里汇报
3月31号前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完成第二稿交导师修改
4月7号前完成定稿并按照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打印3份,交系里2份
4月8号-4月13号准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2007年4月14号论文答辩,原则上采用英语答辩
5:论文成绩评定:采用5级记分制,及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其中优秀没,良好等次的人数分别按不高于15%,20%的比例评定.终结成绩必须经指导老师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认定.
6:特别说明:
毕业论文写作是严肃的事情.严禁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一经发现此次论文成绩判为0分.
三、 论文选题方向:
1、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途径,课程设置等
2、商务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影响和意义;
3、我国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4、商务英文翻译技巧;
5、江西招商引资探讨及其对策
6.WTO保护期过后对我国的影响;
四、 论文设计与拟定的程序:1、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本指导书提供的选题范围,从中选择论文方向,确定题目。(注:选择其他的题目,需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
2、 搜寻与本人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文献,形成论文大纲,注意论文结构安排的合理性。
3、 论文结构: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和正文. 详见后面附件
附件1:
外语系英语专业(高职)毕业论文选题(商英专业)
1.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2.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 《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 《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7. 《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8. 《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9. 《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0.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12. 《2007年外资
银行在我国本土注册探讨》
13. 《我国利用国际贷款/国际援助现状分析》
14. 《WTO与我国反倾销探讨》
1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现状》
16. 《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17. 《中印两国两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
1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9.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 《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探讨》
22. 《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23.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24. 《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探讨》
25.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6. 《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27. 《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28. 《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研究》
29. 《制单工作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
30.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探讨》
31. 《浅谈实质利益谈判法》
32.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3.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34. 《清算所在期货市场上的地位》
3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36. 《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37. 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
38. 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反倾销
39. 如何防范信用证诈骗
40.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
41. "10+1"自由贸易区未来前景展望
42.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43. 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
44. 珠江三角洲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 南昌现利用外资纵谈
46. 广州/深圳等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
47. 浅谈广州等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48. 浅谈广州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市场分布
49.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之探讨
50. 单证员跟单员等资格证书现状思考
51.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2.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53. 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
55. 中国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56. 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57. 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之探讨
58.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59.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60. 文化和地理因素对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61. 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研究
62.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
63. 贸易磨檫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64. UCP600-信用证领域的新规则探讨
65.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及总则
66. 浅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卖方的知识产权担保义务
67.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68. 浅谈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利弊
69. 经纪佣金商或场内经纪人在期货交易中的地位
70. 浅谈商检证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附件2 开题报告格式
商务学院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中国家庭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题目性质: 研究论文
学生姓名: XXX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 院: XXXX
年 级: 04级
指导教师: XXX
一、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家族企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企业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续发展无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家族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家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紧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
本文从我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管理创新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家族企业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管管理创新含义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内在机理,认为我国家族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家族企业的经营目标,有利于充公调动企业员工尤其非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家长式决策、缺乏战略管理和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创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以促进家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再次,要创建一种适合我国家族企业实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须全面准 确地把握好我国家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国家族企业开展管理创新面临着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研究工作进度
1、教师报题(2006.11.1----11.15)
2、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2006.11.20)
3、学生选题(2006.11.20---12. 15)
4、落实任务(学生与导师见面,交电子邮箱地址)(2006.12. 1---12. 25)
5、学生上交开题报告(纸字稿)(2006.12.25----2007.1.15)
6、中期论文检查(交电子稿) (2007.4月1日前)
7、论文上交(纸字稿附电子稿)(2007.4.15----2007.5.1)
8、07届毕业设计答辩(评定学生成绩)(2007.6月初)
9、07届优秀论文评定(2007.6.15)
10、07届优秀论文汇报会(2007.6下旬)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顾文静,温州民营企业实行委托---制的障碍分析,经济管理。2002.2
[2]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苒明杰,管理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通过对纺织行业贸易人才市场的调研和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明确了目前纺织行业国贸人才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培养规格内涵界定问题。已有的行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只概略性说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范围,缺少以规格精确的方式对目标内涵进行详细而清晰的定义。
(2)课程体系与纺织行业国贸人才素质培养的协调问题。已有理论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产业发展对产品知识与行业经验学习的需要;实践课程体系以课程实验为主,缺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职业、就业、创业课程多是以宣讲或授课方式进行,而不是有机融入企业实践过程。
(3)培养途径与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适应问题。传统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基础训练,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连贯性较差、递进性较弱,实践教学环节的集群效应不明显,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实践品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与方法:
1、确定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培养规格。
按照纺织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天纺集团、天津真星纺织有限公司等的调研、咨询基础上,确定了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培养规格:即4种素质,5大领域知识、6种能力。
4种素质:扎实的专业、行业知识、良好的职业操守、务实的就业理念和较强的创业意识。
5大领域知识:国贸专业知识、纺织行业知识、管理学知识、计算机基础、法律知识。
6种能力:学习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实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创建在“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贯穿纺织特色,内在结合、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
(1)“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教育内在结合、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按照4种素质、5大领域知识和6种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建设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特色方向平台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突出行业特色的实验、实训为两条主线,将理论课程体系向实践环节内在拓展,构建专业基础—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内在演进的课程序列: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培养学生国贸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管理学知识、计算机基础和法律知识的专业教育,以经济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产业认知实习、社会统计调查、电子商务认知实训等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以海关业务演练、纺织外贸跟单、毕业实习等为基础的就业教育,以跨国公司经营、专业技能、创业专题实训等为主的创业教育。
(2)在课程体系中贯穿纺织特色。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纺织商品学》、《纺织经济专题》等纺织类产业通识课程,将《纺织外贸跟单》、《纺织贸易专题》等纺织贸易类课程从专业任选课调整到限选课,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等6门理论课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认知与模拟》、《社会统计调查》、《海关业务演练》等5门实验课、教学软件中增加纺织贸易案例,新建以纺织贸易案例为主的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新增纺织外贸跟单教学软件,新增5个纺织企业实习基地,超过40%的毕业论文与纺织贸易有关。
3、探索“学习-实训-就业实习”的学程途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多年纺织贸易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实践,承担了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经济类专业就业形式实习的研究与实践”,与纺织企业合建综合应用型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学习-实训-就业实习”的螺旋式提升能力培养模式:在1-3学期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在第4-5学期,由企业教师以“模拟职场”的方式进行“学期实训”,进行职业测评、职业认知和职场礼仪培训活动。在第6学期,在实践基地进行就业体验和模拟面试:与企业员工组队就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国际商务谈判;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共同组织面试模拟活动。在第7-8学期,进行就业形式实习和创业教育:实行“双导师制”,尝试就业形式实习并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定期邀请纺织行业成功人士举办“大学生发展指导与创业素质培养”、“纺织行业创业必备知识与运用”等一系列讲座进行创业指导;认真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天纺集团合作,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博览室举办“抵羊1912”纺织服装品贸易博览会,组织学生与天津真星纺织有限公司共建“中外毛巾产品展示中心”,参加中国商业联合会举办的国际贸易博览大赛等创业实践体验;与天津市劳动局合作,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创业技能资格培训;利用模拟公司创立“创业工作社”,
鼓励网上开店,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4、创新合作培养机制。
依托校外知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纺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组成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大课程教学组,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企业共建教学管理团队;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务性强的课程采取校外专家、纺织企业业务骨干进课堂,国贸专业45岁以下专业教师中有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和纺织企业工作经历的占46%,每年安排2-3名教师去纺织企业学习。
三、创新点
1、教学理念创新。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卓越纺织工程科技人才。2012年起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程设置与结构的重组与改革;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的系统教学,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基于科技项目的构成实践教育平台,初步形成了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则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研究四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及至国内外实验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结合。明确了各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纺织与服装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包括:从纤维纺织品设计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管理与贸易过程的仿真与模拟等。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尚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其他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的支持。
2 主要培养方法与路径
(1)实施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
纺织贸易业务是纺织产业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跨学科课程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实践等。具体涉及到外贸的基础知识、外贸的商品知识(纺织面料与服装)、出口贸易跟单实务、外贸进口跟单实务以及外贸跟单的管理知识。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的打样、生产、加工、检验、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进行实践操作,需要将每一岗位环节实践内容的领悟与纺织专业知识的对接。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系统随机模拟一家国际贸易企业,从客户处接受一笔随机外贸纺织品订单,由业务经理将该笔订单全套数据(包括:P/O订单,工艺单以及邮件往来信息)交由跟单员处理,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订单分析、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直至将所有订单项下产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完成。其中仅订单分析就包括对外贸订单、产品工艺单以及客户的其他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基本信息(价格数量条件、交货期、产品工艺、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大量的内容,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纺织英语专业术语水平和外贸订单过程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细节。系统可以更好体现实际场景的模拟,将纺织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基础,与合作企业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筹划与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设立,提供学生培训与实践岗位,考核实践成果的模式等诸多方面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对接的相关纺织服装贸易企业,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聘请贸易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讲座和交流。于此同时,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培养平台的学员,有机会在外贸企业通过实际业务的操练更深刻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对不同订单的处理方式、检验标准和要求、与客户的交流协商、纺织产品加工、乃至外贸产品的开发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很快成为助力企业的亮点。
(4)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将教学平台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多类型工程实践模式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实践性操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本科专业教育和技能实践的对接,在纺织材料、面料、服装加工、测试标准、外贸实务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并灵活运用。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纺织行业对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 实践的主要成果
(1)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结合纺织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工贸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纺织与服装工贸对接的人才模式与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与课件进一步完善,将纺织与服装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对接相关纺织贸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3)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建立《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采用人物仿真对话的沉浸式教学与实习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任务引领式的实务教学与模拟实习环境,主线任务涵盖从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的全过程。所有相关学生均可网上运行系统。
(4)通过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和学生均深度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培养过程,使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紧密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4-0055-05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俗称本科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以学科性为主,缺少综合性和职业性课程。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1]当前,高职发展已进入成长期,探索高职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鉴于此,我们申请了“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整合改革研究”教研项目,对芜湖及周边城市的外贸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意见。既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整合改革提供依据,也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一、国贸行业背景和我省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更上一层楼,安徽对外经济和贸易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派生了大量的外贸人才需求。国贸人才的培养亦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要使高职国贸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为此,我们对芜湖和周边城市的一些外贸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国贸专业人才的行业背景,明确他们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要和技能要求,掌握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调查结果显示如下特征和要求:
1.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企业数量和就业岗位数量增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贸经营权从审批制度逐步过渡到登记制。外贸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低,因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会大大增加,对外贸易专业人员的需求会更大,要求也会更高。安徽省作为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 2010年安徽省涉外企业8000多家,实际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3583家,这些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有较大的缺口。
2.芜湖市贸易类外贸公司出现人员数量减少而素质上升的趋势。近年来,芜湖市的外贸企业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大潮下,纷纷改制重组。许多原来的国有外贸公司推行股份制,精简了大量富余人员,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业务方面的骨干,因而经济效益较好,这些外贸公司对新进人员的素质要求普遍较高。
3.从需求外贸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来说,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由于外贸操作环节复杂,因而外贸公司要求外贸人员必须有较全面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够独挡一面。其次,外贸公司对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外贸业务知识及产品知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语一般要求在CET六级,最低也要求四级水平。再次,外贸业务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需要掌握心理学、商务谈判等社会学知识并能灵活加以应用。某外贸公司就提出学历上并不苛求一定要本科以上学历,只要外语过硬,综合素质高,公司同样是非常需求的。
4.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外语类专业毕业生一般来说有着较高的外语水平,这对整天和外语打交道的外贸企业来说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的。一些外贸公司老总就认为,外贸业务知识的缺乏往往是暂时的,可以边干边学,一般能够很快补上,但是外语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很多企业宁愿吸收外语人才而放弃外语基础较弱的一些外贸专业毕业生。
5.从需求人才的知识层次来说,外贸公司并不一定追求高学历。外贸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更看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但一些外贸企业反映,现有的本科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胜任外贸工作。如果培养目标能定位于为外贸企业提供应用性人才并付诸实施,这将会是我们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立足的突破口。
二、当前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内容。就安徽省而言,我院的国贸专业办得比较早,2002年开始招生,因无经验借鉴,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参考大学本科的做法,只是在时间和数量上进行一些调整和压缩而已,并无自己的特色。而后办该专业的学校,就拿我们的方案做标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就业专业对口率低。高职国贸专业一般“进口旺”,但“出口不畅”,这也是各高职院校共同的境遇。从招生情况看,我院国贸专业招生情况一直较好,前景也很乐观。一方面,从学生和家长心理选择角度看,国贸是应用型专业,符合时展潮流,容易被家长接受;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有较大空间。从就业状况看,我院2005年第一届毕业生毛就业率98%,实际专业对口率不到10%,以后几届状况也差不多。可见培养对象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3.人才培养目标高不成、低不就。从实际看,高职院校办国贸专业是比较勉强的,有点“小人穿大鞋”的感觉。因为,外贸人才要求起点较高,外语水平要好,综合素质要高。有些大学本科国贸专业还设置英语最低线,而英语恰恰是我们高职类学校的短项。但人才培养方案又加大英语教学力度,学习了大量外贸专业知识,若仅仅从事内贸工作又觉得可惜,有点高必成、低不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加强国贸专业教学改革,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以探索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对高职国贸专业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就业市场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整合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观念是先导,模式是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依据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高职人才,必须大胆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教学模式,摒弃“知识本位”、“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等传统的教学思想,构建以“能力本位”为主体,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职业岗位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从总体来看,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确定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贯彻“必需、够用、实用”原则。
2.突出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体三年不断线。
3.以外贸为主体,内外贸兼顾,拓宽就业途径。
4.知识、能力、素质并举,以知识学习为基础,能力培养为目的,综合素质提高为保证。
(二)调整国贸专业培养目标
正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国贸专业办学方向应严格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现在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量的外贸企业急需一线既掌握相关外贸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因此,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外贸部门、三资企业和有自营进出口业务权的企业对外贸易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外贸业务和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报关、单证制作、外贸谈判、信息调查、产品销售、公共关系等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健康。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具有现代营销意识和经营发展眼光,具有较快的适应外贸业务经营与管理的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处理实际问题,进行营销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外贸函电),具有较深的公关协调、商务洽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具有在全面掌握外贸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基础上精英语、善调研,懂公关,会谈判、求创新能力。
(1)精英语是指能够熟练地看懂外文单证,用英语填单、制单、懂得简单的英语口语和外商进行洽谈、沟通,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进行资料的翻译等能力。
(2)善调研是指不仅要求能善于开展各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工作,尽快了解市场信息,而且还应能够独立主持中小型企业市场研究项目,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并及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3)懂公关是指在知晓公关礼仪、外交礼节、熟悉公关原理的基础上,能切实开展交际型、宣传型、社会型以及征询型公关活动,为企业拓展外贸业务服务。
(4)会谈判是指在熟练掌握各种谈判技巧,了解客户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国内外商务洽谈,组织好产品购进、外销,能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求创新是指能在工作中进行观念上、管理上、方法上、制度上的创新。
(三)改革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在课程模式上我们摒弃了过去“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集群”的课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2]
1.对所有课程进行模块组合
突破传统“三段式”教育模式的束缚,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成包括基本素质、专业能力与素质和个性化发展内容的“三大模块”。模块式课程结构更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岗位特征和能力要求。我们在听取社会各界,包括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后,确定了国贸专业的主干课程,并确立了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四个小模块,即:专业基础模块、贸易实务模块、网上操作模块、技能训练模块。
2.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取舍
为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思想,我们对部分理论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我们将大学语文和数学改为《经济应用数学》和《财经应用文》,并相应减少了课时数;将《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实务》整合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将《西方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难度过大,改为《经济学原理》符合够用的原则。
3.将第六学期的综合实训调到第五学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安排就业。
4.为凸显主干课程和职业技能,将课程总数由31门减少为27门。增加实训时间和技能训练科目,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提高至40%。
5.设立选修课模块。选修课着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满足人文素质培养要求。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由(1)纺织品外贸模块;(2)机电商品外贸模块;(3)物流与服务贸易模块;(4)报检与跟单模块组成。公共选修模块由学生在全院公选课中任选4-6门课。
6.为方便学生考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贸单证》课。
7.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本专业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现场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
(四)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
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
1.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口头表达、外语、计算机操作、写作能力等);
2.阶段实习主要培养专业能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进出口业务、国际市场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市场调查);
3.综合模拟实习旨在提高综合能力。主要利用外贸模拟软件,按照外贸公司运作机制,让学生模拟实习。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最后一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同时也方便学生择业和就业。
5.建立与完善“双证”制度。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取各种技能与资格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营销师证书、外销员证书、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等)。
(五)强化校企合作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尽可能实现与社会用人单位无缝对接。为此,我院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教育,让企业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院国际贸易的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都是在调查了解省内外许多外贸公司的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比如有些企业经理提出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并且针对外贸业务的特点,要求加强外贸函电、外贸单证方面的教学。我院随之增加了外语教学的课时数,并在专业招生时对入学新生的外语水平设置了门槛:高考成绩必须在80分以上。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贸单证》课程。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校企人员相互兼职。我院成立了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企业专家(外贸企业经理)组成。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轮流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兼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外贸企业实践专家到我院作兼职教师,不定期地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从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院与社会的交互结合。第二,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由于本地外贸公司小而分散,让大量的学生顶岗操作有实际困难,我院采取的形式是先在校内模拟实训,再到外贸企业实践操作、参观体验,并且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为同学们现场讲解和答疑。
3.企业参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接受学院的毕业生实习。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就是预备就业,即实习后留在企业工作。一些与我院关系密切的外贸企业优先录用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反馈毕业生工作信息,可以有效地指导我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一、引言
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所认可的用于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合理侵犯和对付不公平竞争的合法且有效的措施。中国加入WTO后,确实享受到WTO成员开放市场的好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但中国也在逐步降低关税并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使中国国内市场面临更趋激烈的竞争。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纷纷以低价战略进军中国市场,使中国面临着遭受倾销损害的严重局面。自1997年对美国、加拿大、韩国的新闻纸首例反倾销以来,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运用反倾销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使用者。截至2010年10月1日,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共涉及2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美国、台湾、欧盟、俄罗斯等,这些国家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此外我国对外反倾销还呈现出立案数大幅增加、涉案产品高度集中、征税结案率高和反倾销终裁税率较低等特点。在目前已终裁的172件反倾销案件中,因申诉人撤销申诉终止调查案件占11件,因被调查产品未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而终止调查的案件占22件,而做出肯定性终裁案件的高达139件,占全部已仲裁案件的80.8%。无论是反倾销立案、临时措施与出口国达成的价格承诺协议,还是最终实施5年甚至更长期的反倾销税,在消除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同时,也会因反倾销税措施的实施对双边贸易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寒蝉效应模型来分析中国反倾销的贸易效应,评价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和贸易自由化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可能是受限于资料的获取和研究者的立场,关于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长期以来都以美国和欧盟反倾销为样本。
Staiger andWolak(1994)提出了反倾销的三种“非关税效应”,即调查效应、中止效应和撤诉效应,并使用较为复杂的计量模型分析美国1980-1985年采取反倾销措施和进行反倾销调查对进口和国内生产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倾销申诉的存在和征收反倾销税都对被诉国起到“贸易破坏效应”。同时发现企业反倾销申诉的目的是追求反倾销调查效应和贸易破坏效应。
Prusa(1996)根据1978-1993年间109个被否决的反倾销案和126个终裁征税案的相关数据(海关协调编码制下的5位税则号数据),就反倾销对被诉国、非被诉国以及涉案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证明了反倾销的调查申诉和反倾销税的征收都对被诉国的出口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当反倾销税较高时负面影响更显著。同时也证实了“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即使反倾销申诉最终被裁定征收低额反倾销税或者案件被驳回,贸易转移效应依然存在。Brenton(2001)以Prusa(1996)的方法为基础毕业论文题目,对1989-1994年间欧盟涉及到98个反倾销案和47种产品进行分析,以立案当年为基期,立案前两年、立案后4年共七年的时间跨度内区别分析了反倾销措施对于被诉国、欧盟组织中的非被诉国和其他非被诉国的影响,发现了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
Krupp andPollard(1996)通过建立“市场模型”,引入衍生需求变量、化工生产指数、实际汇率和季节性虚拟变量,利用1976-1988年美国化工行业17种涉案产品的月度数据,分析了反倾销申诉、初裁、终裁三个时间点前后6个不同阶段涉案产品进口量的变化情况。对肯定性终裁、否定性终裁、否定性初裁和撤诉的四种不同裁决结果的贸易破坏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绝大多数产品而言,不论终裁的结果如何,反倾销调查也往往会使涉案产品的进口量减少,即存在所谓的“调查效应”。
Konings andVandenbussche(2005)利用涉及1992-2000年欧盟大约4000个涉案产品的进口横截面数据,对比了反倾销调查实施前后国内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证明了反倾销保护措施的价格效应存在的条件——即只有在贸易转移效应特别大的情况下,才可以抑制价格的上涨。Konings andVandenbussche(2008)使用全要素生产力函数根据欧盟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反倾销措施对于国内进口竞争性企业的生产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生产力在反倾销保护时期会适度地提高,但低于那些未受反倾销影响的案件。同时,国内落后的企业在反倾销保护期间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尖端企业的生产力会遭受损失。
Khatibi(2009)根据1997-2002年欧盟立案的194个反倾销案的相关数据,每个案例分析了立案前一年、立案当年、立案后调查期间(平均12个月)和实施措施期间,共达8年的反倾销长期效应。结果表明反倾销措施会带来贸易转移效应,并显著存在于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进一步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出反倾销措施对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最有效,将使之从被诉国的进口明显地减少(贸易破坏效应),且贸易转移效应亦不存在。
近年来,由于反倾销案件资料获取的相对容易和发展中国家对外反倾销的增加,以发展中国家反倾销为样本的研究不断增加,且样本更为庞大。Durling和Prusa(2006)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和GMM模型,定量分析了1996-2001年142个出口国和112个进口国的热卷钢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发现反倾销措施对被诉国的贸易破坏效应显著存在,但是对非被诉国的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显著。
Feinberg andOlson (2005)首次实证分析了关税自由化在反倾销措施蔓延中扮演的角色,主要研究了乌拉圭回合签订的关税减让承诺与1996-2003年间24个国家反倾销申诉增加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增加的反倾销措施与关税减让有关,而传统使用反倾销的国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反而减少了反倾销的使用。
Moore andZanardi(2008)分析了29个发展中国家和7个发达国家1991-2002年间贸易自由化(减少关税)与使用反倾销措施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反倾销措施的重要使用者,削减关税将导致反倾销措施的使用机会增多。如果关税标准差下降一个单位,会导致这些国家反倾销申诉的概率增加32%,但该结论不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Bown andTovar(2009)对印度反倾销与贸易自由化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印度关税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贸易自由化的衡量标准)会使反倾销申诉和保障措施得概率提高50%。
Vandenbusscheand Zanardi(2006)利用1980-2000年全球反倾销样本,使用了121个出口国和58个进口国贸易流量的年度数据,建立引力模型定量分析了反倾销措施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并根据采用反倾销法的时间、每年度反倾销立案的数量和措施强度将这些国家划分为传统强硬型使用者、传统微弱型使用者、新兴强硬型使用者和新兴微弱型使用者四类。通过实证分析该四类反倾销措施使用者对进口贸易破坏效应的影响,表明全球范围内反倾销措施的迅速扩散具有“寒蝉效应”,由此所带来的贸易流量的减少是不可忽略的,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每年大约减少7.8%的进口贸易量,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贸易自由化的作用。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中国学者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中国对外反倾销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救济效果等方面,至今尚未有学者关注反倾销措施与贸易自由化对于进口贸易的影响。鲍晓华(2007)以Prusa(1996)的方法为基础,利用1997 —2004 年中国反倾销案例8位数税则号的涉案产品数据,考察了反倾销措施引起的被诉国和非被诉国的贸易模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倾销救济效果的证据。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反倾销措施对被诉国的进口有明显的“贸易破坏效应”。
还有学者发现,中国对外反倾销存在贸易转移效应,即当一个进口方实施反倾销措施后,被诉国的出口会减少,但从其他非被诉国的进口增加,最终导致在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同时,进口方对该商品的进口并未减少,只是改变了进口方向。沈瑶、王继柯(2004)通过分析了中国丙烯酸酯两次立案进口量和价格的变化,发现针对部分出口国的反倾销措施会导致进口从被诉国转向非被诉国,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反倾销措施对本国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作用。
冯宗宪、向洪金(2010)在Krupp and Pollard(1996)模型的基础上毕业论文题目,利用2002-2007年欧美国家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涉案产品的月度数据,考察了欧盟和美国对华反倾销中不同阶段的贸易破坏效应、贸易转向效应和贸易偏转效应的存在性。结果表明,对华反倾销措施不仅导致了申诉国从中国的涉案产品进口量减少和进口于韩国、印度等竞争国同类产品的增加,且使中国涉案产品向第三方市场出口量增加。
三、反倾销贸易效应实证模型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Vandenbusscheand Zanardi(2006)利用1980-2000年121个出口国和58个进口国贸易流量的年度数据,定量分析了反倾销措施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在经典的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反倾销的相应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反倾销法具有贸易破坏效应,全球范围内反倾销措施的迅速扩散具有“寒蝉效应”,由此所带来的贸易流量的减少是不可忽略的,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贸易自由化的作用。
本文借鉴Vandenbussche andZanardi(2006)的寒蝉效应模型,定量分析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效应。为了准确考察反倾销措施对中国从被诉国的进口贸易额的影响,将传统的标准时间序列模型或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扩展为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即在解释变量中包含因变量的一阶滞后值,具体模型可表述为:
(1)
关于解释变量的含义、对因变量的理论预测影响(预期符号)及说明见表1。需要特别注意一下三点:1、反倾销立案数量和反倾销实施措施数量,用和表示,由于在某些年份中国对欧盟、台湾和其他一些国家和的反倾销立案数和反倾销肯定性措施数为零,均加上1,可以避免对其取对数后,其值不存在。另外反倾销的立案数的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反倾销立案对贸易的影响存在滞后性;而反倾销立案与最终终裁之间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一般为12个月至18个月),直接以当年反倾销措施数作为解释变量。2、固定效应和一阶差分GMM检验中,距离会导致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不再考虑该变量。3、汇率,以往研究发现名义汇率的变动和实际汇率的变动高度相关,本文据此直接采用数据最容易收集的名义汇率代表汇率风险。另外由于国际贸易的签约和实际交货并不是同时进行,汇率波动的风险不会立即影响到当年的进出口,我们假设期间的时滞为1年,用来表示。
表1 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和理论说明
解释
变量
含义
预期
符号
理论解释
滞后一期的进口额(美元)
+
代表中国从被诉国或地区进口额的滞后一期,滞后一期规模越大,贸易流量越大
中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
代表中国(进口方)的经济规模和进口需求能力,国内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贸易流量也越大
被诉国或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
代表被诉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出口供给能力,国内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贸易流量也会越大
中国的人口数(百万人)
/
中国(进口方)人口越多,对进口贸易需求越大;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内分工深化,减少贸易量
被诉国或地区的人口数(百万人)
-
出口国家或地区人口增加,为满足本国需求,而减少出口贸易量;另一方面,人口增加,使得国内分工深化,减少贸易量
滞后一期的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案数量
-
代表中国对该被诉国或地区发起发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由于调查效应的存在,将减少贸易量
肯定性终裁或签订价格承诺协议的反倾销措施数量
-
代表中国对该被诉国或地区实施肯定性终裁或签订价格承诺协议,由于反倾销税或价格承诺协议的存在,将减少贸易量
对外开放度,以中国(进口方)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表示
+
反映中国(进口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对外依存度越大,贸易流量越大(一般地,进口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越高,其进口贸易水平也越高)
虚拟变量,当双方均属于WTO成员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
当进出口双方属于同一贸易集团时,由于贸易优惠政策的存在,双边贸易量将上升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业、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post-quota era, the competition of international textile market becomes more fierce, and less profit margin existing. As a country with large textile exportation, developed country’s maturing technical protection, complete and ordered government management, numerous and diverse standard and strict authentication, has an serious affect on our country’s textile exportation and broke the situation that we take advantage of price strategy. If to change this trend,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exporters should fight together.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the features of TB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trade. Meanwhile,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ward TBT in the textile trade.
KEYWORDS: TBT, textile, solution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
第二节 主要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一、本文主要思路 2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第二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贸易特点 3
第一节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一、中国的纺织工业硕果累累 3
二、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4
第二节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及竞争格局 5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 5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6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8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8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8
第四章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11
第一节 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状况 11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12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2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13
第五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5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15
第二节 我国企业和商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以及许可证、配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门槛逐步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在世界市场上,我国出口的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出口产品面临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行业是我国的出口创汇大户,虽然2009年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但更多“绿色贸易壁垒”却滋生开来。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在2009年全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中,涉及到纺织和皮革技术类通报24条,涉及服装工业类通报7条。可以说,纺服行业2009年的技术性贸易环境,在经历上半年的“寂静”后,下半年的通报数量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2009年也出现了多次补遗细则、向家用品延伸、共同体的联动效应和消费安全登记等种种新形势。2009年下半年涉及纺织行业通报条数与上半年相比增长38.462%,具体到纺织类通报条数下半年与上半年持平,而服装类通报却增长500%。这主要是上半年服装方面的通报相对沉静,仅以色列的一条关于缝纫机的通报,而下半年我国、韩国、肯尼亚在服装相关领域都纷纷发出了TBT通报。
与前几年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此次矛头直指中国。据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仍有23783.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其中纺织服装业进出口2037.5亿美元,增长7.3%,出口1852.2亿美元,增长8.2%。但是从出口地区来看,除了对欧盟出口仍然有一定增长,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均未出现增长,对香港地区的出口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除了金融危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使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仅2008年,我国共收到TBT通报1470条,同比增长了21.59%,其中涉及纺织和皮革技术类39条、服装工业类14条,分别增长了30%和7.69%,反映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压力逐步加大。
要真正实现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效的增长,关键在于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尤其是当前流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深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和主要特点,对我国纺织业和技术竞争力的影响,并研究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对我国纺织出口贸易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能够促使我国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体系,掌握国外运用国际公共规则设置贸易壁垒的技巧,避免出口产品在国外无端碰壁,遭受歧视性待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进出口贸易损失,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节 主要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本文主要思路
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特点和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和WTO规则,探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纺织品企业在出口方面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已经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标准发展到产品生产、包装、运输 的全过程,有的是普遍性的,有些是专门针对中国特定产品设计的。同时,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相对较低;许多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我国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体系不完整,没有建立统一的部门协调机制;行业组织发挥的作用很小。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拟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表现形式,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何在,对我国纺织品企业的影响有哪些,国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采取合理的贸易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三,如何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大层面提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与建议,如何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贸易特点
第一节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的纺织工业硕果累累
(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生产大国
纺织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服装出口也是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纺织工业实现增加值19461.64亿元,同比增长22.99%;就业人数2362万人,同比增加2.51%;完成出口111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9.46%,贸易顺差达992.55亿美元,实现利润总额710.75亿元,同比增长37.79%(表2—1)。
表2—1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纺织工业主要几项指标
2007年前三季度 同比增
纺织工业增加值(亿元) 19461.64 +22.99%
纺织工业利润(亿元) 710.75 +37.79%
纺织工业就业人数(万人) 2362 +2.51%
纺织工业出口金额(亿美元) 1117.33 +19.46%
纺织工业贸易顺差(亿美元) 992.55 +20.64%
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的有关数据整理得出
(二)产业特点
1.产业门类完整,产品种类丰富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纺织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化纤、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绸、针织、服装、非织造、纺织机械等行业共同发展,产品种类十分丰富。在纤维原料方面,国内纤维原料资源充足,有棉花、羊毛、羊绒、蚕丝、苎麻、亚麻、大麻等各种天然纤维,其中棉花、羊绒、蚕丝、苎麻等产量世界第一;化学纤维生产发展迅速,粘纤、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和氨纶等化纤品种齐全。
2.产业布局集群化发展
中国沿海各省市已经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仅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大约占全国四分之三的纺织企业。
3.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全球生产总量的1/3,主要纺织品产量和纱布、服装、化纤都名列前茅,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由日本、韩国和香港向中国内地转移的纺织工业尤其是服装工业,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先进的技术,完善的销售渠道,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熟练的技巧等都被完整地带入了中国,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本土的纺织业。有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和技术融入,中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二、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对我国积累资金、解决就业的贡献非常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是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7.66%;利税总额占全国加工业的财政收入的4.86%;服装出口额为1756亿美元,占全国加工业出口额的14.47%;职工平均人数为1101万人,占全国加工业职工人数的13.99%。
首先,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据测算,中国纺织品出口每增长1亿美元,可增加7300人就业 。可见,纺织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纺织业长期比较优势的基础,同时也说明扩大就业是发展纺织业的强大动力。
其次,纺织业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保持贸易平衡作用非常明显,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99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业顺差额第一次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倍,2004年达到全国贸易顺差的2.5倍(图2—2)。
进出口总额(亿元)
图2—2 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
注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ccct.org.cn)
此外,纺织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带动效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纺织业向其他行业,如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各个产业部门所提供的大量新材料和新产品,有力地支持了这些行业的发展。纺织品出口的大量贸易顺差,对实现工业化的内在需求和GDP的增长功不可没。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服装业重新焕发活力,为国内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现代纺织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市场的纺织品和服装,而是凭借高科技手段研发出来的独具特色、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重要。
第二节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及竞争格局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
1.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上的新突破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 亿美元。五年中,出口增长了近3倍。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确保了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序的发展。以2006年为例,纺织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得以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6 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4.2%,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价格增长42%,对欧盟服装出口价格也增长了17%。尽管2006 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贸易摩擦频多、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在出口整体规模和 效益上仍取得较大发展。
2.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由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在这些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且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中国企业愿意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市场,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迅速,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至于进口方面,日本、韩国、欧盟、美国和香港、台湾仍是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美国、欧盟和日本既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他们还是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置贸易壁垒最多的经济体。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
美国不仅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我国从1994 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美国方面认为我国纺织品在花色、图案设计等方面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担心我国纺织品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垄断地位,因此美国采取协议招标等方式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门槛,而且从2006 年10 月起,美国修改了原产地规则,对来自计划经济国家的进口原料成分超过33%的产品确定为市场经济,可对其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同时对出口国采取反补贴调整,这些措施对限制我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
欧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传统市场,但是欧盟对中国实行了种类繁多的纺织品配额限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欧盟必须按照ATC一体化的进程分阶段逐步取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所设置的配额限制,并且在2005年1月1日取消全部配额。虽然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形式意义上和实质意义上的出口限制安排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失效将彻底消失,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并非如此。2005年6月11日, 中国和欧盟宣布根据《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242段对10类输欧纺织品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 。此后不久, 在此备忘录的基础上, 2005年6月20日, 中国商务部公布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 暂行) 》, 对纺织品实施出口限制安排。2005年9月22日制订的《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 取代了前者成为对欧盟和美国实行纺织品出口限制的依据。
(三)中日纺织品贸易
在双方多年共同努力下,中日纺织品贸易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纺织品是我国对日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日本是中国最大纺织品出口市场,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日本进口贸易中已拥有绝对占有率。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很大,且没有配额限制。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占70%左右,并具有较强的价格和质量竞争力。中国已成为日本成衣和各类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我国两纱两布产品除棉纱是日本第4大供应国外,其他三类商品均为日本第一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棉花布和T/C花布均为日本的第二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63%和13.97%。人造棉布排名第三,化纤布排名第一 。
虽然中国纺织在日本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近年来出口数量扩张较快,价格不升反降。日方认为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制造水平低,质量较差,产品档次难以提升。中国企业过分依赖价格优势,疏于开发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创新和开发高档产品,提升档次,将是中国企业扩大对日纺织品出口的当务之急。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或法规主观或客观地成为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障碍 。这一定义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限制的主观或客观方面。一方面,由于市场失灵,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与生产或消费有关的负外部效应,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起到客观地限制不符合本国要求的外国商品进入,保护本国市场。另一方面,该定义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故意地被滥用的可能性,从而在主观上成为一国政府进行贸易限制的工具,也就是说,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标为由,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限制外国竞争性产品进入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
WTO的相关协议,如《GATT 1994》、《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等,要求上述技术性限制或措施不应给国际贸易造成变相的限制或制造不必要的障碍,也不得对情况类似的国家构成不同的待遇。但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差距,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有着不同的要求,发达国家的要求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之间或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会存在着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样一来,一个国家的产品要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就有可能因技术性问题而受到阻碍,从而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概括而言,TB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TBT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盒标签及标志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手段上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做法上的歧视性,实施中的争议性,被许多国家用来当作保护自身利益的&ld quo;护身符”。
(一)广泛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仅涉及与人类健康有关的资源环境等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且涵盖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TBT措施的表现形式极具广泛性,涉及法律、法令、规定、要求制度等各个方面。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对进口商品设定技术规则,规定影响商品性质、设计、制造、化学成分、原材料、包装、标签等方面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广泛的贸易领域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此阻挡国外商品进入其市场。
(二)隐蔽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配额限制等问题,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高科技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的,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判断。技术性贸易壁垒最隐蔽是因为它总是以保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和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出现的,而在这一目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贸易保护主义,通常作为进口国阻止国外商品进入、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事实上,把标准和技术法规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各国政府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直很在使用的方法。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本身不存在标准,只是提出了一个松散的弹性很大的框架结构,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可以以国内的生产发展和市场保护需求为出发点,以维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安全、保护环境为理由,根据自身的标准和需要自行灵活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出繁多苛刻的技术规则和标准来限制进口。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灵活运用,使得技术规则、标准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根本无法及时了解进出口繁多的技术法规和具体规定,即便有多年出口贸易经验的人有时也很难通晓进口国对商品的所有技术要求。
(三)歧视性
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较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实行TBT措施,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要求,其贸易利益往往成为牺牲品。这种歧视性不仅体现在进口国内外有别、内松外紧、内低外高限制进口的技术规则和标准上,更表现在技术法规和标准实施的全过程。
(四)争议性
各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难以适应。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泛,表现形式又非常复杂,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隐蔽性,在对其是否是实现社会公共目标的必须以及是否超出合理限度上,目前尚无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与标准,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结果必然是不同国家从各自经济利益出发对贸易壁垒予以评判,因而国与国之间相互很难协调,难以达成共识,容易引起争议。
纺织品服装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除了具备一般的表面合理性、隐蔽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外, 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有关纺织服装产品技术要求的法规严明、项目众多, 使得技术壁垒成为纺织服装贸易中新的保护网, 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 2.利用高新技术、高灵敏的检测设备, 进行精密分析, 高标准、严要求,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检验手段和要求逐步提高;3. 除了对进口服装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外,发达国家还将技术壁垒延伸到产品外围, 例如在纺织服装产品包装方面,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率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
正是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以上特点,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一些国家甚至挖空心思地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贸易保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常常蓄意提高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限制进口。目前TBT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之争的重要领域。
第四章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第一节 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状况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 “ 清洁产品”、“ 绿色产品”和“ 生态纺织品” 等概念被引入纺织品和服装领域。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和服装在生产过程中的清洁性和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纺织业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愈演愈烈。从2000年到2004年,WTO成员在纺织业每年的TBT通报量基本维持在个位数,而自2005年起,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2008年,当年的TBT通报量分别为18、23、37、53;截至2009年7月份,WTO成员国在纺织业的TBT通报量就达到19件。这表明随着传统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弱化,由于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促进本国纺织业的发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技术性贸易壁垒。
表3—1 2000—2009年7月WTO成员在纺织业的TBT通报量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7. 总计
通报量 9 6 6 10 8 18 23 37 53 19 189
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官方网站的各国TBT通报查询数据库
作为出口创汇大户的纺织业一直是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重的产业之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对两千多家企业(涉及到纺织企业488家)的调查显示,纺织业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企业就达到154家,约占31.56% ,这就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大多数的纺织业出口企业带来广泛的影响 。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主要出口对象国顺应这种潮流,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 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采取了严格的技术环保建议措施。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遭遇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产品检验制度方面包括对有害物质的使用量、残留量以及禁用物质种类有关的技术标准的检验和对产品阻燃性、耐火性方面检验的安全指标检验;2.产品包装标签制度,包括对产品标签的规定,包装的环保、安全性的检验和附加的生态标签,如Oeko-Tex Standard100、Clean、Taxproof、Fashion、Eco-Tex、Otn100等;3.产品认证制度,如国际质量标准化认证(ISO9000)、国际环保标准化认证(ISO14000)、社会责任标准化认证(SA8000)。
面对上述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纺织业常常疲于应付,屡遭查禁。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有关纺织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不健全,标准检查、检验设备落后。技术法规的不完善、标准过低成为中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最大缺陷 ,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使我们处于被动地位;2. 纺织品生产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对产品标准化认证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对“绿色认证”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迟缓;3. 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法律意识不强,对WTO 规则特别是《TBT协定》了解不够,遭遇TBT时应诉的积极性不高;4. 纺织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府职能缺位,纺织业协会也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者在应对TBT 时的协调性不够。而在当今世界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其也是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最多、最严的国家和地区,并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这类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业出口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
一方面,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有:(1)通报不断,损失严重。早在2002 年, 我国就有67.2%的纺织服装企业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相当数量的产品不得不退出国外市场, 产品损失达11.7亿美元。2003年,受TBT 影响的企业占74.4% ,损失达到10亿多美元。目前, 欧、美、日等是对我国实施TBT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其TBT对我国纺织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TBT 不仅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收益造成巨大影响, 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的就业。据测算, 纺织品服装出口每下降1% ,其国内生产就会下降0.5% , 将新增失业人口3.6万人,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2)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成本增加, 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纺织品服装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 增加检验项目, 取得各种认证, 改进技术工艺,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 增加企业负担, 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3)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名目繁多, 限制内容多变, 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法规、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 致使有些企业贻误了成交时机,或被迫取消定单;(4)波及面广, 影响相关产业。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影响的同时,还波及到印染业、化学助剂业、纤维原料业、运输业等, 减少相关行业的业务量和收入。
另一方面,从长远的眼光看,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可以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错误观念, 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2)促进产业升级调整。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 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逐渐下降, 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 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 以此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3)推动技术进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 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看,以技术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将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主体。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数量越来越多
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相比,WTO成员的TBT和SPS通报量最多且不断增长。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WTO成员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量最多且不断增长,2001年至2007年,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量从1305件增长到2456件,增长了88.2%。其中TBT措施通报量从533件增长到1295件,增长了142.9%;SPS通报从772件增长到1161件,增长了50.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据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2007年为34.6%,2006年为31.4%,2005年为25.1%),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05.42亿美元(2007年为494.59亿美元,2006年为359.2亿美元,2005年为288.13亿美元),两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TBT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
TBT既涉及国际间的法规、协议、指南和准则等,又包括一些民间组织制定的规则。TBT覆盖面极宽,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它涵盖了产品的所有时期——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弱期;从产品形态来看,TBT不仅涉及初级产品,也包括了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产品领域来看,TBT已从贸易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金融领域和服务领域。
(三)TBT的扩散效应日趋明显,影响越来越大
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TBT的影响更具广泛性和深远性,它能以正当理由直接将某国的进口产品拒之门外。而且TBT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它实施的某项措施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由一个产品涉及所有相关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四)WTO在技术性贸易协议中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规定的特殊优惠条款形同虚设
虽然WTO在《TBT协定》和《SPS协定》中对发展中国家设有特殊优惠条款,但由于TBT具有合理性和隐蔽性、符合人类利益,无论从协定本身的规定还是现实的应用来讲,特殊优惠条款都形同虚设,不具备可操作性,而且实践中也没有哪个国家做到这一点。
(五)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体仍是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
(六)TBT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间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TBT是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导致的结果,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长期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势必会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出口品的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实力,而这种科技上的进步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从而在间接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第五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以及中国入世后国门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已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热门话题,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我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国际间已达成的各种技术标准协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从政府角度看,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 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对现行标准制定中制定、执行和监督脱节的问题, 应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与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以及监督监测水平形成有效衔接。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 为我国纺织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鼓励建立高新技术、环保型的纺织服装企业,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积极规范和引导纺织服装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
3. 加大谈判力度
一方面要利用现有WTO机制,要求主要进口国取消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发达国家越来越泛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4. 建立完善的出口风险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体系
建立技术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让纺织品服装企业及时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在该领域TBT 的新动向。建立TBT预警机制,并将信息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措施,突破国外TBT。
第二节 我国企业和商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一、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在努力提高纺织品产品质量、建立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生产加工体系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渠道来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应考虑采取下述措施:
1.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打破技术壁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 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 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因此, 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 淘汰陈旧落后设备, 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 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
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需要, 将ISO9000 与ISO14000 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 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3.更新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企业要积极参与各种标准的制定,制定标准就是技术开发,就是产业化,谁制定标准谁有有先发优势,掌握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二、行业协会是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协调、服务的作用。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我国应该重视行业协会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引导他们承担起保护国内企业的职责,一旦我国企业受到冲击,要迅速作出反应,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形成一个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利用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行业和产品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
1. 完善组织建设, 发挥服务职能
应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形成权威性和凝聚力。此外,应该加强服务意识, 并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以组织的形式出面应对TBT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参与标准制定, 提高检测水平
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 反馈行业之声; 传达并监督标准和法规的实施。另外, 纺织协会应积极与国外检测机构合作, 制定国际认可的检测标准。
3. 启动互律机制,规范同业竞争
我国近年来频繁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其他贸易壁垒,除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迅速扩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之间的恶性无序竞争。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协会还必须制定行业的“行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行业竞争秩序,调节彼此的纷争,对恶意竞争的行为要给予惩罚,保护行业内出口企业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卜海.后配额时代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 2004(9):5-8
[2] 陈杰.后配额时期的新贸易壁垒及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应对策略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集,2006.
[3] 韩雁蒙.我国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的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7.
[4] 凌海生.浙江省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D],2006年,34-38
[5] 薛荣久. 中国与欧美等国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化解[J].国际贸易,2005(7):7-8
[6] 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5):102-106.
[7] 许辉,许燕玉.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企业加速国际化得战略选择—基于资源观的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6):94-99.
[8] 张亮,阎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4(4):100-104
[9] 余为丽,王治.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79-83.
[10] 魏国学,熊启泉.美中贸易摩擦不断地原因—基于美中贸易现状的模型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6(3):39-44
[11]《中国入世协议书》第16条
[12] 田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8).
[13] 王仲辉.跨越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 张茂荣.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面对技术壁垒[J].经济师, 2004(2): 49–50
[15] 滕玉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4(3): 44-45
[16] 马晓红.2005年中国纺织业埋伏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障碍重重[J].WTO经济导刊, 2004( 8): 7—8
[17] 张锐.谁为纺织品配额终结买单[J].经济前沿,2005(1)
[18] 吴海霓.世贸组织框架下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J].国际贸易问题,2003(1)
[19] 全毅等.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分析、经济影响与对策研[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0] Ningchuan Jiang. Effe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ese Textile Product Trade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ISSN 1913-9004 (Print), ISSN 1913-9012 (Online)
[21] Gabriel J. Felbermayr • Benjamin Jung.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Industry Productivity[J]. Open Economies Review, ISSN 0923-7992 (Print) 1573-708X (Online)
致 谢
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本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中落下帷幕,自己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论文选题、文献搜集、实证分析及最后的成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对恩师的教诲,以及同学们的帮助,十分感激。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一门课程,是对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检验,也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模式。在国外校企合作被称为“合作教育”,它是学校与企业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优势互补,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有效地将企业课堂融入校内课堂,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对于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毕业设计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内容和任务要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这些都是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
二、国内外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研究现状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全面考核。日本的高职院校称为专门学校,不学原理,学的是手艺技术,其毕业生一般是做劳动者,如厨师,护士,技工等。1997年德国制定“职业教育改革计划”强调课程设置方面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实训课程占主导。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入学资格相对宽松,但教学过程是很严格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学生要顺利毕业,必须通过中间考试,毕业考试、师考试和进修考试“,宽进严出”有效地保证了德国高职教育质量。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矛盾逐渐显现。宏观方面主要是从分析目前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毕业设计方案的设想。如有的学者提出了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教学计划、拓展传统的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将毕业设计改成“毕业作品”,强调选题的实用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微观方面主要是与日语、英语、园林等专业结合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如有的学者指出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模式,提出通过“订单培养”模式、“校企互聘”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推进与企业的深度融合等。以我校2015年实施的日语专业毕业设计方案为例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理念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完成新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以便使得下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和创新性,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三、日语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日语专业从2015届毕业生开始实施“2.5+0.5”的模式,毕业设计是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毕业实践手册”。以本校日语专业2015届毕业生(4个班级、123人)的毕业设计为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与以往有显著变化,如:取消了学术意义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内容根据学生类型可选择(实习、专升本)、毕业设计成果评价形式多样(毕业实践手册+视频+答辩)等。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地改进措施。
1、毕业设计1———完善毕业实践手册
从参加顶岗实习的毕业生提交的毕业设计1,即毕业实践手册中完成情况来看,填写过于简单。一方面是学生文字组织能力、撰写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所填的内容措辞上过于专业和繁琐,如“能力、知识、素质”、“岗位职业道德要求与工作规范”、“实践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本岗位工作流程和典型任务”和“本岗位操作规程”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修改和完善毕业实践手册,如把“能力、知识、素质”更加具体化为“语言运用能力、日语专业知识、综合职业素质”等。另外,毕业实践手册的部分内容和顶岗实习网络平台里的内容有较大部分的重复,建议毕业设计1改为中日文的实际工作案例,让学生完成某个工作案例的呈现,案例主要可包括具体的工作岗位和真实的一个任务等。
2、毕业设计2———调整日文视频
日文视频拍摄的内容,现有方案要求填写顶岗实习所在单位的简介和岗位设置情况、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岗位工作的案例分析、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2015届毕业生提交的视频中一部分同学更多地是工作场地的拍摄,对日语语言的组织和表述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建议如从事与日语相关的工作,可以提交日文视频。如从事与贸易及其他相关工作,可提交中文视频或者中日文相结合的视频,只要视频内容是真实包含顶岗实习所在单位的简介和岗位设置情况、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等相关内容即可。
3、毕业设计指导———提高企业参与度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型、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即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需求。我院日语教师基本上都有到企业实践的经验,对企业用人要求有一定了解,只是在共同指导一名学生实习,完成一个毕业设计时,缺少校内外老师之间的沟通,校内老师多于联系指导学生提交材料,企业指导教师的参与流于形式、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缺失沟通交流。因此要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的交流合作,校内外教师共同认真完成毕业设计指导记录。
4、毕业设计答辩———侧重毕业实践与职业规划结合
在答辩环节,答辩学生介绍自己的自然情况,学习阶段的成绩表现以及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注意表述时候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做到思路清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老师点评学生的表述时,适当鼓励和提出希望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赞扬和自信。建议在提问环节,答辩小组的提问可以从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实践需求、敢于发表观点,问题可以侧重毕业设计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归纳以上4个方面,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整个毕业设计改革的新思路。
5、毕业设计验收———遵循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方案中有详细的毕业设计评分标准,根据不同的表现评价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主要还是关注学生提交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在评分环节主观性较强。毕业设计作为校内、校外衔接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可引入实习单位对各岗位员工的考核方法与标准,便于单位统一与员工一样考核,要坚持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并以企业评价为主的原则。
6、实践教学基地———尝试实践课程和学分认定
整理4个班级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时发现,在校企合作紧密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的相对较好。如在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学生所在的企业会主动与日语专业老师联系,如企业派专人到学校组织面试,中间出现的任何问题,校内外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有些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要求学生提前实习,面临学分认定困难的问题,高职日语专业今后可以尝试着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模式,如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训,提前半年学生去实习,实习阶段的学分可由企业给学生进行与校内课程相近的培训课程或者实习任务。四、结语目前各高职院校各专业都在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地区的优势积极地探索毕业设计的改革。本课题结合本校日语专业的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归纳了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提出解决的对策。显而易见地是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校内教师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的合作,扩大毕业设计范围、力求考察学生的语言应用与生产实践能力,让学生完成带有企业工作一线内容的毕业设计,形成更加完善的新方案,并希望对于其他院校的提供适当的参考。另外毕业设计改革是各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课题,本课题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提出完善毕业设计方案,增加企业的参与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更加科学地布置毕业设计的内容,如何更加合理地安排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分工协作,如何在价值取向上更多地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等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薛兵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与建设机制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4,(4)64-67.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一、引言
在本次的调研中,我们将以大量的数据调研与分析作为特色与创新点,以中国出口商品有关部门的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果为基础,通过对国内一些工厂的走访调查,对相应行业协会的专家人员的采访以及对历年的出口商品的统计资料来分析我国的出口商品会呈现低端化趋势的原因,并运用理论结合实证、国内企业横向对比、同类企业中外对比的方法,分析这种趋势对我国商品出口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能够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
二、调研方案与实施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一共走访了四家公司进行访问并发放了320份问卷,它们分别是上海荃察贸易有限公司、临安市南洋装饰纸公司、上海胜华气雾机械有限公司和上海六环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同时我们在网络上的问卷也收到了125份的回答。
在问题设计方面,阅读参考了《严防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良》①、《浅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措施》②、《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③等核心期刊的文献并结合我们自身阅读理解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通过询问公司主要出口的国家、生产的产品类型以及对于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主观认识来大致推测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基本结构。其次,通过询问出口商品的主要优势、与外国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较与其他方面的差距来了解到我国出口方面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通过询问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面临的挑战及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关键点,通过统计回答选项的比例来更好地得出我们调研报告最后的结论。
三、调研结果的分析
在国内企业横向比较下,通过对《2000年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④的整理分析,不难发现电子技术类产品占进出口总量的41.6%,其中进口为绝大部分,而纺织服装鞋类则占24.2%,其中出口占绝大部分,从中我们能看出,进口大多为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出口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此外,通过纵向对比中外同类企业,如耐克与李宁,ZARA与森马,三星与小米,从中体现的问题均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国内产品技术欠缺,营销模式陈旧,品牌意识薄弱,我们认为,这些也是造成出口产品结构低端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确实存在不合理和缺陷,出口产品结构呈低端化即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是不争的事实,下面我们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对于此现象改善的建议。
1.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
我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对于外资企业的技术过分依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缺乏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缺乏自有的知名品牌。据统计,只有不足20%的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依靠的是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我国的出口商品还缺乏自有知名品牌,没有在国际市场上打出名气,现在仍然主要是贴牌生产。这些都造成了出口产品只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尴尬局面。同时,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良、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以及低端劳动力过剩和高端劳动力短缺并存。
2.国际市场因素
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各国不断调整经贸政策,其中有些政策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内容,这多多少少也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同时,与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价格竞争,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问题都造成了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⑤
3.分析结果对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启示和建议
在调研中,关于“您认为您公司的产品的主要优势是什么?”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来自不同公司的受访者均认为价格是公司的最大优势,而同时他们也表示受人民币升值和国内成本上升影响,这一优势正在不断减小。面对这一形势,企业应该要做的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出口,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等方式来提高竞争力取得比较优势。
归结起来,在保持现有出口商品优势的前提条件下,推进产品的多元化,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体系,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最好方法。我们的问卷也有涉及到关于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关键点的问题,38.6%的受访者认为“重视科研创新,提高企业出口商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认同,同时与其占有同样较大比例的还有“增强出口商品的品牌创造与效应”。由此可以得出,无论是从加大科技投入的比例与科学技术的改善上,还是自主品牌的创造上⑥都是需要我国的企业从自身来改进和完善的,只有重视了自主品牌的创造,重视科研创新,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⑦,并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增加高端人才的供给,同时政府能够出台政策,更好地扶持中小出口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出口行业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有所发展。
注释:
①牛文育.严防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良[J].发展,1995(09).
②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竞选.浅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措施.
③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3).
④北方网htt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