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6 16:16: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 、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教材观的转变
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
四、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我国目前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不断的改革,主要源于在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有,教育失衡现象普遍存在。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各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的不平衡而导致的教育起点的失衡,直接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终导致教育结果的失衡。虽然现在教育改革中大力提倡就近上学的入学原则,但是自由选择学校的现象并未根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愈演愈烈,这便出现学生上学机会的不平等现象,这首先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1]在此基础上,由于师资力量配比的不均衡,又会直接导致教育发展的失衡,最终形成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教育结果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改革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建构新课程体系,课程变迁和创新便随之而来。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变革中的基础课程,最终都将通过教师来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这种课程的改革无疑给一线教师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题的实施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这种专业化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2]其中,教师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的实验、推广,关系着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的成败。教师在课题改革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缺乏趣味性,学生理解过程和程度教师完全不得而知,这样的课堂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次,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样才能保证其教育出来的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增强。目前我国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教师的定期培训,这完全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需要和专业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存在的,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思考,以找到解决的对策。
三、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策略思考
1.教师应该定期培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同时对新课程进行学习、研究、实验与推广,对新课程的精髓加以消化吸收,做到深入、全面了解,这样教师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将基础教育改革融入到课堂。
2.教师应该定期读书,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视野宽阔,教师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带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3.教师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校际交流,特别是针对那些重点学校的特级教师先进的教学及教法,要多多进行学习及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这不仅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减少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
4.针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3],很难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脱节,对此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并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现代基础教育的重心不应该再是应试教育,而是要遵照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发展需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和知识传播媒介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可以把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知识体系与最新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建有利条件。
首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从某个角度讲,初中学生是最难管理的学生,由于年龄原因,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缺乏组织纪律意识,既不像小学生害怕老师的威严,又不像高中生有了高考的压力,他们就像是脱缰的野马,学习没有目标,个人自制力差,难以自我约束。教师要想管理好这些孩子,就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因势利导,正确引导他们。这就是教育的“艺术”,即用心备好每一堂课,读懂每个孩子,关心爱护每个孩子,教会每个孩子。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方式对教学的介入,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认识,即教书育人不再只是一门艺术,而且还是一门教育技术。作为一名初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与时俱进,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五彩缤纷的色彩、立体直观的构图、形象生动的画面、声情并茂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创造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进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符号和图形、声音和图像、文字和影像等直观的方式把抽象的文字教材变成一部生动的电子教科书。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电脑部分取代人脑成为可能,原来教师很难讲明白的艰深难懂的教学难点和知识重点都将迎刃而解,化繁为简。通过电脑动画模拟,一方面可以生动地再现课本上某些知识结构和情景画面,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并补充更多的知识信息,这就解决了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时间或空间跨度上的问题。另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个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得学生的大脑神经中枢异常活跃,对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反应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而且,比起单一的教学用具和设施,多媒体因为把各种电教设备的全部功能都集于一身,课堂上便于操作,无需切换,所以既省时又省力,还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其他教学设备所不具备的特性。
再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推进素质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提出,中国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学会合作,学会审美”。在青少年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丰富的想象力远比其他一切更重要,因为人类现在的一切辉煌成就和卓越发展都自人类的想象开始,只有有了想象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相应的发明和创造。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能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可是想象力能够囊括整个世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把丰富多彩的各学科知识信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有音频的,也有视频的;有静止画面的,也有动感图像的。总之,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图文并茂、声画合一地把枯燥抽象的课堂说教变成生动活泼的舞台艺术,通过学生感官的反应和信息的反馈来激发想象力、创造力,使得学生不再单一地被动听讲而限制自己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联想,并结合自己身边实际进行创造性地发挥,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使得自己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比如,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我们还可以向中学生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和互敬互爱的礼节礼仪、乐于助人和宽容待人的道德品行等,使得学生能够具有一颗爱国心和虚心、诚恳、善良、诚实的胸怀,先学会如何做人,再学习如何做事,在具有一颗健全的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下,再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加以巩固提高,最终应用于社会,为人类造福。
总之,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目标不单是要培育出更多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是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把传统教育变成一种艺术教育,既开发学生智能,又开拓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添力,实现自己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行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梯 的四边形.
四 ②S=ab. 等腰梯形: 有一 面 边 ②│条对称轴.
形 形 │直角梯形: 垂直
底边的腰即为高.
1
③ S=──(a+b)h.
2
①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①圆的周长和直径的
按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 比叫圆周率.
三│形、钝角三角形. 1
角│按边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 圆 ②d=2r,r=──d.
形形、不等边三角形. 2
③c=2πr=πd.
④S=πr[2]
①一条孤和经过这条孤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扇形 πr[2]
②S=─────×n.(n为圆心角的度数)
360
长 ①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 正①12条棱都相等,6个面
方 ②表面积=(ab+ac+bc)×2. 方都是相等的正方形.
体 ③V=abc=Sh. 体②表面积=6a[2]. 体 ③V=a[3].
圆 ①两底是圆且相等,侧面 圆①一个顶点,一个底面是圆,
柱 展开图是长方形. 锥 只有一点高.
体 ②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体 1 1
③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②V=───Sh=──πr[2]h.
④V=Sh. 3 3
球 (选学.略)
(3)注意因材施教,精心设计习题。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能力差异较大,在总复习中,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学 有所得,主动发展。复习各部分知识时,要设计好例题及习题,包括基础题、综合题及提高题。在留作业时, 也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层次性,不搞一刀切。例如,在复习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时,可设计下面一些题目 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如做一个底面直径为6分米的圆柱形铁皮油桶,共用铁皮282.6平方分米。这只油桶的容 积是多少升?并提出如下问题帮助学生解题:①要求容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②根据条件,你能求出底面积 吗?③要求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出高?④根据什么求底面周长?⑤怎样求出侧面积?当然,这样的 题目不一定要让学生去做,主要在于训练学生执果索因的基本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同 样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由于条件不同,其解题的难度也就不一样。
①分别求出下两图中长方形的面积。
附图{图}
②已知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
③已知长方形长6厘米,宽是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④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宽是3厘米,长是多少厘米?
⑤求右面长方形的面积(先量后算)。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而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所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当作获取信息、探索和解决问题以及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更是教师在新时代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偏差,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的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可见,能否理解、认同和内化以上新观念,能否与信息时代相接轨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那么,我们就来讨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培训状况。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素质
1.把握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程学习活动是在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些都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多媒体技术。但就目前教师结构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熟练操作,他们连最基本的“文字处理”都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可以说只是一种摆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让教师知道多媒体的用途,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指导。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正是将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有效手段。它是开发和使用种种学习资源来便利学习的一种方法,而且它提供了多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以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将教学风格和特色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营造教师与学生配合协调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
3.具有合作交流能力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接受。将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整合正是在实践这项改革,如今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中,在课上或课下为师生及生生间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间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否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与教师交流一些情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成为能否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关键,因此交流也必然成为现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培训
1.开展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选活动
首先,学校应聘请专家为教师开设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课程;其次,每位教师每半个学期应提交一个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查;然后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应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的对比以肯定其进步,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记入教师发展档案。
2.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是一种人与人在平等关系条件下的互动。前面我提过合作、交流是现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概念。
过去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的重要性,但自从直接参与了教学过程才发现,只有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才能使教学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从事了五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我的讲课过程完全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实践中寻找事例,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当中。这就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课堂枯燥乏味,课后学生对自己所学感到毫无用处的教学模式。其次,我上课所用的课件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教学需要。之所以能够如此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是因为只有学生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什么才最能够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我的大部分教案是多年来和学生合作的结果。可见,师生间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过去我们常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事实上,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允许教师创新。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藩篱,大胆创新,将反映现代化水平的科学思想用于教学工作。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教师具备创新、合作、交流等素质提供发展空间,学校应以“科研兴校”为切入点,建立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机制,提供必要研究硬件,如科研经费、研究的必要设备等。定期组织教师间、教师与专家的交流,确定将教育科研落到实处。同时,也应鼓励教师将科研中新的教学成果积极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总之,通过这样的培训培养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特有的素质,才能带动教育改革成功,将教育真正带入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周清.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素质、角色、地位,2005-04-25.
[2]肖光娟.把握切入点,促进基础教育全面改革.日照师范学校,2004-09-25.
[3]徐平.掌握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五字诀”.日照一中岚山分校.cn.
[4]谌业锋.专家型教师的思考.四川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10-07.
[5]陈萍.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实验小学.
[6]湖北省荆山市龙泉中学课题组.“泉”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中期报告.佛山现代教育技术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80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提升素质
国家要实现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必须先行。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深层次的应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教育信息化必须先行”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愿意学习信息技术并将之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只有教师的思想转变了,信息化教学才会真正顺利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变得无足轻重,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应当扮演好很多角色:学生的良友、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帮促者、课堂组织者和协调者、激励者。同时,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二、充分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可以满足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需要,可以满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促进有效学习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就是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和服务,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亲身直观地感受到“班班通”系统设备的引进,为教师快速上传、下载教案和课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
在经历了洋思的数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的讲学稿、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教学课堂模式等,面对我们的学情不能完全照搬;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点滴的、零散的,而课前复习是将知识再现、强化、深化、内化、外函的过程。而网络环境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有效尝试。“三段式”教学就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部分。对教师而言,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对学生而言,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
1. 课前
(1)教师的教学设计。“三段式”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到教师、学生、技术、媒体,又要考虑知识内容等多种因素。教师可利用数字教学平台将预习要求、教学视频、重点难点、教学课件、知识拓展等内容上传到平台,以方便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
(2)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认真预习非常重要。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学习指导,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2. 课上
(1)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应该尽可能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参与,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同时,把课堂交给学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2)学生的课堂学习。“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将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他们在教师面前胆小、害怕张嘴回答问题的现象,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同学的合作沟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把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模式。
3. 课后
(1)教师的课后反思。教师在竭尽全力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腾出一只耳朵来倾听自己来自课堂的声音,反思自己的得失,进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优化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效能。以记教师的教学反思(成功之举、“败笔”之处)、学生的学习体会、学习见解,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是否到位,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或学生的空间,师生可以互访,并实时交流沟通,使课后的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高中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灵活,要深人到学科教学的精髓所在。在钻研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同时,需要我们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我们教学人员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和提高过程。
一、转变观念,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大保证。近几年我们学校特别注重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投人,先后投入资金已经超过500万,具有了一定的硬件基础。从而保证了几年来我们老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促使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成熟,充分调动了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性,迎接全新挑战,勇于创新实践。所以,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就要循序渐进,逐步转变自身观念,迎接挑战,做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者。
二、加强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我们老师现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我们学校就组织每个学期都要搞一次培训,包括一些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也是积极参与。我们学校上百台计算机都是通过10兆光纤连接到因特网,学校近期又给每位教师买了笔记本电脑,所以具有机器多、网速快、容量大的很多优势,老师们几乎是已经离不开网络,各个办公室、多媒体班级、公共教室、多媒体大厅、电子备课室等共有近三百个网络端口,上网查询、下载已经是老师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了,全校200名教师已经超过一大半能够自己熟练应用软件制作课件了,很多老师都是利用网络、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者优盘走进教室直接上课的。投影仪、大屏幕早已经遍布整个学校各个教室,老师无论在办公室还是教室都能轻松上网,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现代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使教育教学实现飞跃式发展,更有助于教师现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不断钻研实践就能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适应课改过程中对整合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109-02
糖尿病俗称“富贵病”,在欧美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有糖尿病患者三千多万[1]。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分为1型和2型,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进行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导致患者血糖水平超出正常值。该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高于正常值,对身体各脏器均有较大损害,特别是肾、眼、心血管、神经系统等[2]。以往单纯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但并不能较好的控制血糖,为探究一种更安全有效控制血糖的方法,该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开展了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与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来该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患者都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均>7.0 mmol/L排除1型糖尿病、感染、肝肾功能异常、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全身疾病患者,120例患者中男75例,女45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7例(61.67%),女23例(38.33%),年龄28~64岁,平均(44.1±3.2)岁;对照组男38例(63.33%),女22例(36.67%),年龄27~66岁,平均(44.4±3.3)岁;组间一般资料如发病时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关护理和检查,并制定相关治疗方案,观察组采取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每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注射剂量为0.2 U/(kg・d)(该剂量为参考剂量,具体注射剂量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并在每天3餐前口服二甲双胍500 mg,对照组给予预混胰岛素进行治疗,注射剂量为0.2~0.4 U/(kg・d),按每天早晚餐前各注射1次。在治疗期间每天对患者各指标进行6次监测。
1.3 监测指标
所以患者均治疗10周,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变化,以及治疗后低血糖发生率。如果各项指标更接近于正常值,且一次以上低血糖发生率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方法
应用 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的相关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状况以及治疗结果。表1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中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比较t=8.2661, 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指由于患者胰岛B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患者血糖合成糖原以及生物利用减少导致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患者胰岛素的相对缺乏,因而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血糖会不短增高,对机体的危害会更大,而且人体各脏器如心、脑、眼、肾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对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也无根治办法,因此控制机体高血糖水平、预防高血糖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控制血糖的方法主要是单纯口服降血糖药,但长期用药后其降血糖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研究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控制血糖的方法十分必要[3]。
甘精胰岛素是人工合成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可持续 24 h,并且作用平稳、无峰值的作用,是一种能较好地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类似物[4]。与甘精胰岛素相比,预混胰岛素则具有明显的峰值,皮下注射3~7 h 即达到血药峰浓度,作用时间一般为16 h甚至更短。该研究就是探讨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与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预混胰岛素均能明显降低血糖,短期内即可使血糖达标,这对改善患者的代谢状况和预防并发症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甘精胰岛素对控制血糖的效果与预混胰岛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经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接近正常值。治疗后患者体重增长情况观察组也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这证明,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餐后血糖较预混胰岛素更加有效,而且在治疗中我们对血糖的持续监测发现甘精胰岛素对控制血糖平稳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患者经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波动明显减少。同时,在安全性方面,甘精胰岛素使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因此更加安全。此外,甘精胰岛素每天只需注射 1 次,更方便灵活,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因此与预混胰岛素相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降糖效果较好,患者体重该病较小,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患者依从性好[6]。
综上所述,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血糖药控制血糖的效果要比预混胰岛素的效果要好,接受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后患者体重增加幅度小,治疗安全性高,治疗中患者一次以上低血糖发生率低,因此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代庆红,王忠东.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297-298.
[2] 李静.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5(14):9-10.
[3] 励晶,王黎明.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J].现代实用医学,2012,21(5):736-737.
[4] 张幼文.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18):1212-1213.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美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质呈现出下降趋势。因为现在的学生入学前大多只经过美术补习班、考前强化班等短、平、快的专业培训。不过,我们现在不必用传统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从整体情况看,学生的素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发挥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让学生各方面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美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任务
1.培养造型能力,打好专业基础
培养造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打好专业基础是美术院校的基本功能,也是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
近几年美术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原因源于多方面。其中一个是入学动机因素。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报考美术院校并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美术,而是由于文化课欠佳或是迫于家长的选择,这也影响到他们入学后的学习心态。另一个因素是学生在入学前的基础训练是一种应试的训练,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因此在教学上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当前美术院校的教师对基础教学的认识有两种大的倾向:一种是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无论什么专业,只有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练好了基本功才能搞好创作;另一种是新的教学主张,认为基础教学应与国际接轨,应强调个性化教学,有些专业甚至可以取消素描课。
笔者认为,前一种看法是对基本功的片面理解,认为学生在低年级的主要任务只是素描、色彩等基础的训练,只有到高年级才有必要去进行创作、研究,去寻找自己的个性。于是在基础教学中按相同的模式和套路进行单一的基础训练,忽视专业的特点与区别,造成基础教学与各专业的创作相互脱节,违背了基础为专业服务的目的;后一种看法则不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盲目模仿国外的教学模式,过早地强调结合专业,过分地强调艺术个性在基础阶段的张扬,忽视了基础教学的功能,从而削弱了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
在当今高等美术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美术院校本科阶段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必须从本科基础教学质量抓起。现在的基础教学既不应该是只强调素描、色彩等单一、狭隘的基础训练,而忽视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也不应该因过分强调艺术个性的张扬而削弱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不同学科、专业对基础有不同的要求,但造型艺术有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这就要求基础教学应从整体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学科基础课程之间的互相协调和渗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即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拓展,找出基础教学中不同专业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使学生拥有的专业基础知识适应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学生在掌握造型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具备了宽泛的专业基础。
2.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基础教学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注重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对艺术美的感受、想象和鉴赏能力。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诸如静物的有机组合、人物动态的生动自然、色彩关系的合理表达、造型语言的个性化表现等等都是“美”的内容。艺术造型是一个感受生命、感受形式、感受画面和感受意境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又要注重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艺术表现规律的理解。
“人们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1]低年级学生除了学习造型技法,还应该全面了解艺术史。基础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不但有技能、艺术思维方面的,还有人文素质方面的。如果在基础教学中将艺术史与专业基础课紧密结合,让艺术史生动起来,让艺术史成为活的参照,就会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
3.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美术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需求,为整个社会的建设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基础教学中就要把握好基础训练与创造性思维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基础训练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严格、科学的基础训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开发。所以基础教学既要突出其实用性与针对性,又要倡导基础与创作的衔接,促进基础与创作的互动。这样,基础教学就不再停留在过去简单、狭隘的层面上,不再死板、不再教条。经过严格和科学的基础训练,学生在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后,逐步提高其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灵活运用和发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
二、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常所说的人的素质包括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因为德、智、体、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就是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能协调一致发展。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与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对美术人才需求的增加、美术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美术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换。高等美术院校本科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的专门美术人才。美术院校的专业应该面向整个社会,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
要使素质教育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要将素质教育真正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中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基础教学是美术院校本科阶段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本科教育的基础,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基础教学的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打好专业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基础教学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把素质教育深入到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探索美术教育的规律,重视基础课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反映在教学上要有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情感化的教学过程。因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而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种理念,应当体现在各项教育制度的设计理念中,反映在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3]
把素质教育深入到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方面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在一起、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美术人才,也就真正体现了基础教学在高等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是英语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阶段的教学受到格外的重视。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学生基础阶段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强调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第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从目前来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还不尽如人意,出现了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教师对人文素质的敏感度不够,不能就教材内容深入探讨人文思想,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的词汇知识和语言知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2008年于上海召开的一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修班的研讨会上,知名学者何兆熊教授多次强调“语言能力和语言修养并重”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用社会现实来解决书本中的疑惑,用书本知识解释现实社会的难题,将学生培养成思考型的学习者,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在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是人们在实践中体现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切实落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有的学生受知识、年龄等的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愿意质疑。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在课堂上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既得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上或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果我们将这五项技能细分的话,说、写、译是语言的输出行为,而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行为。听、读能力的训练固然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终极目标,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获得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诱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从各个小组中推荐出一名学生阐述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督促了学生必须积极思考。
三、转变教学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程晓堂教授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一般说来,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如下几个因素:第一,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没有了往日的紧张,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能轻松地度过大学生活,因而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第二,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英语课堂上一味地说教,不能就事论事地创造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会扼杀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不利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满足于表面知识的获得,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也影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使学生通过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得以实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撑,需要教师学生的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完善该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参与教育的各方积极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ampbell,C.&Kryszewska,H.1992.Learner-based TeachingM].Oxford:OUP.
[2]Hadfield,J.1992.Classroom Dynamics[M].Oxford:OUP.
[3]Heloc,H.1981.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