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4:51: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体育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从教学实践看,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项目众多,从小学一直授课到大学。动作的难易程度不同,有的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学生的技能水平,机能体质状况,运动潜能、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又不尽相同,再加上场地、器材、设施、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校体育的特点,技术操作性强,教学内容变化不大,但涉及的知识面广,尤其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动作、技术及特点。
传统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是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能教育为主,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约束,体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传统的体育课通常要求学生练习时,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流于常规形式,给学生营造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机会很少。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强化师道尊严,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能惟命是从,它限制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跨世纪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创新,并未改变事物的本质,只是对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索进行一次新的组合,从而显现的特点和功能。如何结合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如何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是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二、调动教师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市场经济培养合格的创造性,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学校必须结合学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工作热情,同时注重环境激励。学校必须重视校园环境的净化治理和优化建设,让师生能够工作、学习、生活在一个充满团结和勃勃生机的氛围里。
体育教师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具有当代特色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水平,通过培训、进修等多种充电的形式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体育专业能力,更新知识结构,将勤补拙,做到“十勤”:“勤、学、做、看、思、论、写、问、练,讲、议”,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一定的业绩来。
三、改变旧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创新意识
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以传授技术为主体的学习运动技术,忽视身体素质全面锻炼,忽视智力开发创新和能力的培养,当前的体育教学和五十年代差下多少,同一模式上课,忽略鲜明个性的培养,统的过死,基础好的学生被抑制,基础差的学生赶不上。改革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已创造了不少新型的经验,出现成功教学、愉快教学、和谐教学、设疑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式体育教学模式
等,这些体育教学重视考虑了学生认识水平,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脱离原来基础摒弃旧框架,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提高在规范教学行为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艺术,学习效果,进行教学创新。素质教育的主动学习与应试教育的被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被动学习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主动学习焕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动脑动眼、动耳、
动口、动手、动脚,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练习新动、作、探索新技能,使身心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四、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营造轻松、和谐、主动的创新学习氛围,在体育教学中很有必要,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主动、自觉的在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体育场地,享受自然、阳光、空气的身心锻炼,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充满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成就动机等,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靠学习兴趣来激发,靠学习过程的成功,快乐体验和体质增强,学习技能提高来保持。让学生想练结合,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体育教学,为了维护必要的增长率教学活动秩序,为期达到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对于那些好问、敢说、喜欢突发奇想,敢为他人先露一手的学生,只能暂时或长久的”按且不表”,不能出头露面,至于那些不问不说,只要考勤、考试有记载也就一视同仁为合格过关,而让他们”自生自灭”,这样的境况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由于教师包办得大多,集合整队、点名考勤、示范、讲解、反复练习,限制得过死,学生的思维逐渐程序化了,久而久之,本来是处于思想活跃期的学生思想在“开始、基本、结束”三部曲,按部就班、枯燥无味,厌倦、麻木,趋于僵化,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传习式延续。当然也就无主体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就更无话可言了。
五、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在学习练习活动中进行的,拓宽培养学生创新的途径,需要不断开放,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且有外向扩散功能。
一直以来,体育都是教学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采取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专业体育知识的培训教育,使其拥有壮硕的身体,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竞争实力,加强对传统体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创建新时期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确保其能够真正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本文就对传统体育教学与新时期体育教学比较进行了探析,并总结出一些自身的看法。
1.传统体育教学与新时期体育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新元素被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在这一新时期的推动下,体育教学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革,充分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早期传荣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户外的实践教学活动,采用的也是陈旧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无法做出正确在主管判断,只是一味的听从教师下达的命令,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导致很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特长没有得到切实的发挥,这也就偏离了教学建设的根本目标。而在当前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建设,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对体育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掌握以后,才可以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们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传统体育教学与新时期体育教学相比而言,虽然有着一定的相同点。但从某种意义来讲,传荣体育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都存在了很大的滞后性,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学工作质量,学生的体育水平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加强对传统体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2.传统体育教育与新时期体育教学对比
2.1传统的体育教学与新时期体育教学相同点
2.1.1进行教学的目的相同
我们只是,不管是传统的体育教学体系,还是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体系,这两者的本质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型的发展,以提高学生体育竞技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健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接受了良好的体育教学,才会逐渐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俗话说的好,身体就是学习的本钱,可见体育教学时多么的重要。因此,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的体育教学,都要切实围绕着培养学生个人体育能力而开展,不要只是简单的进行一些户外活动,而是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体育教学课程,让学生们能够自发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也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教师应当对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对体育特长生进行招收,体育生能够在这些学校中受到更专业的训练,促使学生的体育综合成绩都能够达到新的高度。
2.1.2身心合一的课堂体制
体育教学追求的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竞技水平和体育道德的提高。体育教学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对其身体进行训练和培养,这就达到了身心合一的课堂教学体制。体育教学本身就与常规的教学课堂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其主要的教学课堂在户外,在学习紧张的情况下,如果让学生适当的到室外进行体育联系活动,将会有效环节学生压抑的心情,以此来缓解学生疲劳的心理状态,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传统的体育教学与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差异
2.2.1教学观念的不同
上文叙述中,已经说过,传统体育教学和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观念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更多的是追求更高层次的体育发展,往往忽视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抗拒的心里,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锻炼,总体体育成绩普遍较低。
但是,目前的新时期体育教学中,除了重点对学生体育竞争能力进行培养以外,也逐渐意识到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真实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想法,让学生们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大量实践调查表明,这一种教学方式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2.2.2教学项目的不同
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科目类型非常少,主要有篮球、跑步、跳高。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统一召集学生们对这些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导致很多对此不感兴趣的学生丧失了主观选择能力,这样的学习环境势必是压抑沉闷的,学生们很难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体系恰恰有效的改善了这一问题,并增至了排球、网球、羽毛球等多种体育项目,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训练的科目,让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观创造力。
2.2.3教师人员素质的不同
在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工作者并没有经过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甚至部分教师是非体育专业的人员,这也是为何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水平滞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新时期的体育教师自身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技能知识,同时还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个人能力较强,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2.2.4两者在教学方法上面的不同
传统教学是有教学目的的,然后老师给学生示范体育运动,然后手把手教导学生学习,再让学生练习,最后检测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会消磨学生兴趣。而新课标教学是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然后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教导学生,可以是任何方式,这样就有着非常开放性的教导方式了,就可以给老师教学方面有着很大的空间,而且老师可以逐一进行指导,比起之前的可以更加了解学生了,不会出现忽略学生的现象出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体系才能够为学生的体育技能提升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而现代化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更为良好的学习体验,还能够刺激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动力从而极大的促进学生体育素质,这也为我国下一代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仍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四、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1.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通过民族体育意识的建立,引导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体育文化,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就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2.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教师应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源自民间,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真正要引进体育课堂,以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3.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学校这一基地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培养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这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尽可能地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与原则,形成有独立性的有体育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
其次,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人的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能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有效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三个体育素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将体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就能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4.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体育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民族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5.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有效的运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M].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二、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民族传统体育
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民族体育形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民族体育之花绽放得更加娇艳。
1、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对一些适合学校教育,竞赛活动的内容可以直接引入运用。如:踢毽子、秧歌舞、竹竿舞等等。对一些基本适合的内容进行改编后再运用。例如:民间武术改编为简单的健身拳,蒙古族的摔交改编为集体角力等等。
2、整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要求。
(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不论是现代体育教学项目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民族传统体育,应有意识地考虑学生的情趣特点,制定和设计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寓教于“玩”中,使活动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有适当运动量和身体素质要求。
体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在活动中应保证有一定量的锻炼而又不能强度太大,让学生拥有自信,提高兴趣,而又能收到锻炼效果。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形成一定的专长。避免出现过高过低要求抑制活动欲望。
(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面向大多数学生。
在整合的过程要避免出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大多数学生当观众的现象。项目设立应向大多数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我,激发锻炼的潜在意识,培养自尊自信。形成比赛不再只是个别尖子生的对抗,而是班级整体实力的较量。
(4)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考虑活动方法简便易行。
活动内容的设置应具有普及性、娱乐性,项目的实施和操作方法应简单方便,使学生在练习和比赛时,易于组织和掌握,如果方法和过程过于复杂,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学、比赛时也不容易评价。
三、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根植于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运动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也蕴含着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习俗。把民族传统体育引进现代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从事独特的民族体育活动,不仅是增强体质,也是重新体味远祖精神的过程。
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保护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使之得以延续。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因受传统学校体育观的影响相对滞后,传统体育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还是体质评价都忽视的学校体育的长期效应,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体育培养。近几年我针对教学模式中出现的种种弊病,在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剖析,为体育教学改革增砖添瓦!
一、传统教学模式
(一)运动技能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是受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以运动技能教育观为指导,注重“三基”的传授。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三基”为教学目标;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为主要依据设计的教学过程结构的模式。教学过程遵循“泛化—分化—定型—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练习,逐步掌握运动技能。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结构过程为:教学准备(教师提出教学任务与目标),定向认识学习(教师讲解示范,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练习部分(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巩固练习、应用练习),教学结束(教师对学习结果作总结评价)。
3、模式分析
该模式有利于运动技术的系统传授,使学生简洁有效的掌握“三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教学规范,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身体锻炼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身体锻炼模式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教学目标。按照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负荷与休息合理交替的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运用简单而有效的循回练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采用非竞技的简单运动进行身体素质锻炼。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为:提出课程的任务,准备活动;教学组织与指导;学生练习,运动负荷监控;练习结果评价,放松整理。
3、模式分析
身体锻炼模式通常以练习法为主,并且采用练习强度和脉搏频率的监控,所以对发展体能、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但该模式由于以“炼”为主,并且练习密度高,运动负荷大,对于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二、几种现代教育模式
(一)“快乐体育”模式
1、模式依据
“快乐体育”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以促进学生身体为基础,通过运动和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快乐,身心得到发展;它主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了“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的思想。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为:环境优化,情感驱动,能力评价,协同教学,快乐体验。
3、模式分析
该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创造留有空间,使学生能够互帮互学。学生可以自定目标,自我评价。但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水平及体育设施要求都比较高,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出现“放羊课”的局面,影响教学效果。
(二)“主动体育”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主动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掌握体育技能为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扬弃以往的那种被动的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情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体育能力。
2、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过程结构为:启动发问,问题导入,尝试练习,集体讨论,验证练习,归纳总结。
3、模式分析
“主动体育”教学模式在思想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接受式、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探索式的学习,注重了体育的多功能教育。
(三)“成功体育”教学模式
1、模式依据
“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是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相互借鉴而改造形成的一种相对理想的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如何提高学生体育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体育兴趣。以体育学习的情景体验规律和学习的认识规律为主要依据构建教学过程结构,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结构
(1)开始部分:准备活动性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形成学习目标与课题阶段(学习的初步讨论,明确问题)。
(2)中间部分:尝试性学习技术阶段(边想边练,寻求答案,明白道理),学习技术阶段(在明白一定道理的技术上练习,加深理解)。
(3)结束部分:对学习的结果归纳(身体和认识,情感方面),放松整理活动。
3、模式分析
“成功体育”注重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创设有利于动机培养和激发,谋求整体效益。在教学中营造了和谐师生关系,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习者营造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出现了教学整体上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区别
(一)教学方面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注重社会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过度强调“技能体育”和“体质体育”。
现代体育教学拓宽了体育教学的功能,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培养,又强调学生情感的培养,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完善的人格。
(二)师生关系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必须从属于教师的教,师生关系始终是“上下”,“主从”关系。
现在体育教学提倡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强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为主,实行民主教学。
(三)教学组织
传统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统一行动的,有严密的课堂组织与严格的课堂纪律,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现代体育教学组织注重快乐化、民主化。组织形式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服务,而且要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自学、自练,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四)教学评价
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是以竞技体育的指标去实施教学过程和效果。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健康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体系,健康的内涵包括身、心、群三维价值理念。在考试评价方法上,采用绝对评价指标与弹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小结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并非一无可取,现在体育教学模式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体育教学模式的不断研究将更加丰富多彩。值得指出的是,在反思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教学,应该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赋予新的内涵。现代体育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的多向性,不能将体育教学单一化,公式化,更不能固守某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1教材内容陈旧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尽管认识到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来改善体育教学的模式,但是仍然摆脱不了体育教材的限制。从体育教材的编写内容来看,大部分还是在强调体育运动对中学生体能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学生在这个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需求。而且,体育教学本应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这样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运动细胞,使学生得到锻炼,而传统的体育教材往往是严肃且制度化的,缺乏生动性与娱乐性,降低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1.2教学过程缺乏丰富性
体育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该学科的特点要求体育教学必须要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却显得枯燥无味,一方面受教学设备的限制,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不够完善,体育活动仅限于跑步、篮球等,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关注程度不够,往往在课外活动时,教师或是采取放羊政策,让学生自由活动,缺乏组织性与纪律性;又或者对纪律过于严苛,限制学生的兴趣爱好,完全要按照教师的模式进行体育活动,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体育课堂气氛缺乏生机与活力,效率低下,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1.3教学观念的落后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及教师都普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甚至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一般,体育教学分为两种形式,一种课内教学,一种是课外教学,教师们往往会占用体育教学课堂来学习文化课,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另外,即使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学生自由散漫,将活动时间白白浪费,限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的落后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甚至影响着学生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必须转变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
2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优越性
2.1转变了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
新课标实行以来,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将学生作为主体,并充分认识到了体育教学在中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室内教学还是室外训练,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了解、发现学生的心理,提出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体育话题,或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体育教学中得到锻炼,将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劳逸结合,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也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目前,我国大多学中学将体育运动作为学生考核的一大标准,体现了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2.2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受落后教育观念的束缚,缺乏生动性与丰富性。而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不仅使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体育活动,而且活动的内容与项目更加丰富,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设置了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比如拔河比赛、掷铅球、踢毽子等,这些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各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真正使学生融入到体育活动中,享受到了体育活动的乐趣,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2.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教学途径广泛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时代动力,信息传播与分享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形式,这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适用。在体育室内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不再是照本学科,而是通过一些视频、图片、教学的放映,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学到具体的体育知识。比如:在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一些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动作技巧,进而再投入实践,避免进入误区。教师也会适当地为学生放映一些篮球比赛视频,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当下的一些体育新闻、时事热点也可以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使每个学生广泛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了解,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
2.4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以往的体育室外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单人训练为主,比如:长跑、立定跳远等,而新课改后的体育教学增加了集体活动项目,主要以大型的集体游戏为主,比如跳大绳、足球、拔河比赛等,这些体育项目对团队的配合要求比较高,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合作,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加强。比如在足球比赛中,每个队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守门还是进攻,亦或是传球,都是相当重要的,一旦有一方出现了问题,将会导致整个队伍的落后,因此,每个人都要积极配合,在队友出现失误的时候要相互谅解,学会换位思考,给予队友鼓励与支持,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比较
新课改不仅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中学的体育教学将新课改落实到了实处,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不强,在成绩之上、分数之上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及家长都过分地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学生的体育训练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认为体育活动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有的学校体育课甚至改为自习课,学生得不到充分的体育锻炼,也长期处于思想紧绷状态,不仅身体素质偏低,心理上也得不到放松。新课改后的体育教学,教学观念有所转变,社会以及学校普遍认识到了体育教学在中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强调对学生的体能的训练。学校在体育设备以及体育场地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体育器材,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也将学生的体育素质作为一项参考依据,更突出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另外,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将教师的讲授作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或者室外活动时,教师给学生做示范,学生跟着教师做,这种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会抹杀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效率比较低下。新课标实施以来,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实践,体育教学也呈现出新的格局,多媒体教学集图像、文字、声音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体育活动的魅力,课堂形式多样化。而且教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相应的体育知识。在室外体育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保证纪律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具有优越性。另外,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死板的,课堂上缺乏生气与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能灵活地实施教学,而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增加了趣味性与丰富性,并将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发展特点实施教学。对于在某项体育运动中有优势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特长,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一些跑步训练,增强体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有效地锻炼,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前言
传统武术从本质上来讲以技击动作为主体,并注重内外兼修,俗称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在古代人们练传统武术作为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传统武术还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从这点来说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随着漫长历史的演变,传统体育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增强民族体制,提炼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在高校中,大学生思维活跃,具备很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同事也具备传统武术教学的基本身体素质。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可以作为传统武术发扬传播的最有效的载体。除此之外,传统武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孕育了数千年,它所包含的卓有成效的强身方法蕴含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高校体育应该及时调整思路,不应再将体育仅仅视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传统武术引入到高校体育中,可以不断的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在体育学习中挖掘武术的精髓,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二、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
1.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全面增进学生健康
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教育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在以往的高校体育教育中,经常出现教学内容单调的现象,学生在上体育可的时候积极性不高,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这样特别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课产能厌倦心理,从而减少了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传统武术相比于现代体育来说具有独特的防身、健身和养身的效果。由此而来,在高校中推广传统武术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学习传统武术,在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力的同时,不仅锻炼了身体,学生也因此学到了一定的自卫技术。其锻炼效果是现代体育教学无法达到的。
2.传统武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可以有助于学生优秀心里品质的养成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入传统武术的元素不仅可以引起学生认可,还能改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帮助心理健康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经常处在压抑的情绪中,易激动并缺乏理性的控制能力,喜欢感情用事。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是由于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希望收到注意,最根本的是惧怕自己的目标不能得以实现。
3.中国传统武术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
高校教育注重学生的德育。民族精神作为德育最基本的精神理应被大学生掌握。传统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武术中的“动静相生”、“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等招式都追求者整体的神韵,而这些神韵正式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五行相克”“阴阳辩证”等观念的体现。传统体育体现了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而一些传统武术又与一些历史传说等息息相关,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保存下来的岳家拳、杨家将遗留下来的杨家枪等,这些优秀的传统体育不仅弘扬了我们的历史文化,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因此高校体育中引入传统武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
4.减轻学校的体育投资,有效缓解体育经费
传统武术引入高校教育还可以减轻学校的体育投资,有效缓解当前体育教学经费的不足。目前高校中多数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缺乏,面对种种状况,开展传统武术可以大大减轻学校中的体育教育投入充分显示了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中的强大生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传统武术,不仅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通过外聘知名老武术家走进校园贴近大学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武德做人、技能服人的魅力。在对练模式中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友情,提高了团队融合性。
三、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中的发展思路
1.高校体育中增加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
从课堂中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简单实用的套路动作,就像比较成熟的少林拳中的五步拳、长拳等。像这类的套路动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并有利于传统武术的普及。
2.对传统武术进行创新,使其可现代体育有机结合
通过调研来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武术的兴趣和认知程度,通过开展座谈的形式来提高体育课的效果,学生上课的兴趣也可以激发出来。寻求传统武术和现代体育结合的新途径,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摩比较成熟的高校武术教学实例,让学生产生要学习传统武术的动机,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可以让传统武术切实的扎根校园。
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不仅仅采取套路的方法,分组对练或许可以让学生抓到兴趣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健康的锻炼方法,培养高校学生的传统武术习惯。
3.学校中建立相关的武术社团
在高校活动中,也可以借此成立相关的传统武术社团。由武术功底较好的骨干学生组织和引领相关的社团活动,与此同时招募一些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在一些大型文艺表演中可以展示传统武术的风采,给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这种方法既可以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气氛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4.传统武术授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住传统武术的基本特征,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的传播武术的精髓,将传统武术优良的文化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心目中,这样才能将传统武术扎根于高校体育中。
把传统体育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根本目的不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么简单。高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传统体育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汲取其精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因此作为一名高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将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结合,努力开拓体育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高校体育课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使他们身心共同受益。
参考文献:
一、民族传统体育对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1.思想道德方面。
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中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例如中国武术,是有着重要道德和审美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它的整个文化背景体系中体现了惩恶扬善和锄强扶弱等的道德标尺,称之为武德。习武者的重要准则便是见义勇为、仁义正直的武林正气,表明了传统武术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武术所具备的武德规范及其他各类传统体育活动所倡导的团结合作和公平竞争等原则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正确建立。
2.身体及心理素质方面。
人体的体力、精力、耐力等生命指标构成了人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被认为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为了人自身的健康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民族体育运动正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学生体能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则是指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的价值观所相统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现如今学生心理有可能因家庭的宠爱等原因导致一般存在着怕累怕苦,意志薄弱等意识。
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1.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
全国教学改革所实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推行的主要内容是统一的课程要求,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征制定相应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体育教学事业改革的发展。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打造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的民族体育教学与素质教学。
2.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普适性。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现代体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结合地方和学生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成为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全方位人才,成为所需要的人才。
3.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功能性。
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为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有利条件,有的活动热闹有趣,愉悦身心和大众,比如荡秋千、丢花包等;有的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比如踢毽、跳绳等;有的培养竞争能力,比如斗鸡、掰手腕等;有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比如踩高跷、扭扁担等;有的培养团体合作的集体主义,比如舞狮、拔河等。参与众多民族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身体素质。
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教师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已经习惯于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在有些老师的眼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是存在于民间的娱乐游戏,不是一种规定的教学内容,虽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娱乐性较强,但引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和对学生产生益处仍存在一种疑虑。其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资质的建设。通过完善现代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结合来开展我国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相关部门应重视民族体育教学,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好教师资格的培训工作。另外,目前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正式出版书籍很少,教师只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教学内容,或是请教民间师傅,无法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因此导致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下降,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效果。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些运动项目缺少运动器械,有些运动所用的器具笨重庞大,不是十分的规范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也没有专门的厂家进行系统性的生产,如果需要定做就会花费很多的费用,这让民族体育教学遇到了一大难题。
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1.身心及个性素质。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强身健体为宗旨的,所有项目都是以如何提高人的身心健康为主的,在塑造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价值,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统一。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和心智,进行身心的修养,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也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素质,掌握丰富的精神。个性素质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个性的形成与培养有很大的好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复杂的生活中有着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2.探究及合作素质。
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当代学生学习和探究,其中许多集体项目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意识和精神,比如舞龙、舞狮、拔河等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人才,运用灵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传授传统体育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和运动,增强自身素质,从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系统。
3.加强教学化管理。
体育老师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整理资料,传授后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加强教学化的管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引进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手段之一,更好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流传下去,更好地让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可持续发展,真正将我国的优秀传统体育活动传承下去,同时培养身心健康、道德品德高尚的年轻人。
作者:王理丞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教学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都很注重对传统人文精神元素的融入,传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人文艺术表达,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体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实践展开,课程和考核通常在户外进行,与一般文化课学习有着很大不同,因此,传统体育教学往往是由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性元素。当前高校教育提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育教学展开需要兼顾当代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传统茶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程度,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精神发展。通过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发扬和传承传统茶文化知识,利用民族文化内涵重塑当代大学生文化修养,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论并参考理论进行实践,确定融入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思路的施展空间和具体可行性,为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开展提供新的途径。
1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分析
1.1传统茶文化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神农氏尝百草,茶叶作为解毒药材被人们了解,随着历史发展,茶叶逐渐由草药转变为一般日常饮品。茶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受到各地区、不同民族的欢迎,人们不断提升茶叶的生产工艺和茶水的烹制手法,逐渐形成富有规律的茶文化现象,唐代陆羽的《茶经》,首次将茶叶的相关知识系统地向世人作了介绍。唐代以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古代文人通过吟诗作赋、举办茶会等方式进行茶文化创作与交流,逐渐将茶叶从一般植物饮品提升到审美艺术高度。茶文化从表象的茶具、茶艺发展为茶礼、茶德,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内涵,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三教文化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茶利益、茶道德对个体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建立有着指导作用。茶文化中存在的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饮茶活动的社交性和团体性都对现代体育教学有着指导作用。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往往求胜心较重,面对体育课程片面追求考核成绩的现象,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起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作用。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基础,以熟悉的文化切入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2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主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形式展开,是带有明确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修课程。体育课程学习是目前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之中的普及性最高的课程,传统体育教学思路主要是通过教师对体育技巧的教授,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通过对多个体育项目的成绩测试作为考核标准。近年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但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育课程作为“副课”被相对边缘化,学生及教师重视不足,学生对大学体育满足于必须考及格,缺乏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其次,体育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大纲,没有明确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没有统一标准,往往凭借任课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喜好,多数学校存在体育理论教学缺失,使体育课逐渐沦为缺乏科学支持的活动课;最后,教学方式的单一化,长期固定的教学方式使课程缺乏趣味性,课堂教学成果很难实现课下延伸,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无法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
2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
2.1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通过上文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发现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在跨学科文化交流融合上存在很大不足,如果学生不能自发地开展体育锻炼,仅凭课堂时间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将传统茶文化中相关因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茶文化的内在价值理念可以有效帮助改善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问题,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在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认识水平的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符合当前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能力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也使体育教师在全新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获得二次学习、二次提高的机会。提炼传统茶文化中思想精髓,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的态度和社交能力,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活动,倡导茶文化中提出的交流分享、平等互助思想,以传统民族文化内涵规范当前高校学生行为,确保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道德成长水平,为茶文化元素的推广做出积极示范。
2.2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新思路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主要思路:第一,要增加茶文化相关的授课内容,通过教育方案的形成规范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并根据教学上发生的变动适当调整考核方式,使师生双方最大程度地认可全新教学思路。第二,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增加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传统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需要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茶文化、勇于结合创新基础上,学校需要定期组织相关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并加大体育教学经费,为多样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的饮茶活动或茶艺表演,理论结合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充分实践,勇于创新。虽然传统茶文化是“偏理论”的教学元素,但在体育教学思路变化中需要进行充分实践,保障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需求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如果学生出现接受困难或兴趣较低现象,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对教学做出调整。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的把握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兼顾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与人文水平培养,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调动起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发参与体育活动。
3结束语
传统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新思路的出现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方向,体育教学内涵的丰富可以在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对学生体能素质方面功效,加深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有效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在民族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面对着多元化信息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十分有限,通过学校教学中传统茶文化融入,使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自身认知水平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全新教学思路带来了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变,其中考核方面采取综合评价形式,避免一次成绩决定学生最终考核,逐渐形成符合学生需求和现代教学理念的全新模式。高校及有关部门需要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再学习建立起对传统茶文化的基本认识,为我国传统茶文化传播与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刘力 殷国玺 郭春龙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洋,张振军.民族体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疆刀郎舞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96-100.
[2]于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52-253.
[3]李全德,赵福祥.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体育的可行性[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1-104.
[4]张勃,刘俊荣.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模式与思路分析———以采茶舞融入为例[J].福建茶叶,2015(6):224-226.
[5]周静,刘振忠,康建敏.创新创业文化融入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53-55+60.
[6]孙云,庄希琛,任平社.文化传承视阈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14(5):99-101.
[7]李兆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67-68.
1.体育教师固有习惯性经验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其陷入各种框架之中,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后再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有的教师以“课本为中心”对体育运动技术精细讲解,把以练为主的体育课变成了以讲为主,以教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完整性
受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有它的好处,但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技能,如推铅球、跨栏等动作走向社会后无用武之地,使体育教学不能与全民健身计划、终身体育接轨。另外,在课的组织上,过分强调集中化、同一化、纪律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一刀切”的形式。这些弊端的存在,不仅使体育教学失去它应有的生机而变得单调枯燥,甚至使不少青少年产生了厌学体育的思想,更主要的是它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主动活泼地成长。
3.不适应现代青少年身心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运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克服困难的品质弱等。这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变得单调,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改革出路在何方
1.体育教改重点在课堂
在驾驶主体论的影响下,体育课堂必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因而体育课的假象设计、教学组织与练习的方法、思路,都重在如何传授知识技能的“教法”,很少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学法”;重在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现成竞技技术体系的系统性出发去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很少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态情感出发,从而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和创造性,也制约了学生,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体育教改要关注心理发展
体育教学的生理模式有其内在的缺陷和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它没有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放到应有的位置。对学生活动的心理负荷、心理障碍不能很好地解决。于是,多数学生对运动技术掌握得不对,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幽默、风趣、激发性和有感召力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及时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心态,以完成教学任务。许多学生对跑尤其是耐久跑很反感,如果教师不考虑其心理因素,只会铁着脸吼叫,即使学生围着操场转,也只是不尽力地去任务式地完成,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倒不如换个法子,采用一些带刺激性的竞赛形式,以调整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有一种新鲜感。
3.体育教改要关注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人自身的发展价值。每个人由于生理素质的差异,以及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个性化的存在,偏重于技能教学,没有激发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为此,体育教学要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克服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主自发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乐趣,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体育教改要让学生参与管理
旧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管理,好一点的利用班干部协助管理,这既辛苦劳累又收不到好的效果,往往是劳而无功,倒不如大胆启用学生参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