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化学工程类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4-03-07 15:56:15

化学工程类专业

篇1

现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信息化教学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突出,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敏感度,而信息化教学利用学生的性格特征,通过信息技术,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工作,教师要想保证教学达到显著的效果,就要首先具有明确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还要能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所在;其次,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包括明确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现状、明确教学重难点等;最后,针对实际状况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和思路

简单来讲,教学设计就是紧紧围绕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综合多种教学要素,并且根据学生特征而制定的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以往教学设计的前提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技术引入教学方案中,而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等等。化工生产的关键是化学反应,在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中化学反应器操作是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固定床反应器作为例子,分析怎样高效完成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环节安排。但是必须要在此说明,此次教学任务是在学生完全了解固定床反应器的工作原理、简单操作以及仪器参数的前提下进行的,最终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故障,以及分析固定床反应器出现故障的原因,而且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及时的解决。此外,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怎样利用仪表数据对化工生产运行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

2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

2.1分析教学内容

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课程《化学反应器操作技术》中固定床反应器教学单元中教学任务“常见故障分析处理”为例子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课时共有两节。在学习这个教学任务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固定床反应器的理论基础、工艺参数确定、开采以及正常操作的有关内容。利用这次教学任务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学生需要分析造成运行工况异常的主要原因,可以适当的选择所采用的方法,并且结合仪表显示的数据信息来判断化工生产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2.2分析学情

通常,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第四学期学生是教学对象,学生前三期已经通过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必须要通过很多实践性操作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验证,而且了解微信、QQ、电脑等知识的合理运用;而且学生前三期已经做做苯加氢装置稳定运行、开车以及停车的操作,但是难免会存在异常的操作情况,造成操作中存在各种故障;尽管有了一些故障处理操作尝试,但是缺少故障处理分析思路;尽管有了某种岗位认知,但是难以真正体验到最真实的工作场景,无法有效分析和处理经常见到的故障[1]。

2.3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此次教学设计中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资源都有高等职业教学资源库、电子教室。教师工作站、省级精品课程教学网站、仿真软件以及化工生产技术仿真机房等等。在最大限度上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建立内容丰富、沟通快速、反馈全方位以及直观感性的教学环境。此外,还包括各种师生交流的方式,比如:微信、QQ以及电子邮箱等等。

3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环节是否科学直接关乎到信息化教学是否能够正常实施,信息化教学环节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思索式学习。教学设计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明确教学任务,实施具体的任务,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做,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3.1学前预习阶段

借助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校外学习资源,比如:省级精品课程网站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等等,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平台。[2]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在这些平台上登录进去,查找且学习和课程相关的信息,为了确保该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教师可以运用教学平台使学生在网站上进行在线测试,并且结合最终的测验结果掌握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此外,在教学网站上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课程动态,使学生对教学安排能够提前了解。

3.2教学任务确定阶段

长期以来,固定床反应器的故障分析教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的重难点,枯燥乏味的操作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化工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应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播放视频、幻灯片等方法来引导启发学生,在新任务导入的时候,应该要求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操作进行了解,明确认识到故障分析的重要作用。

3.3任务实施阶段

3.3.1教师演示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备来模拟固定床反应器的苯加氢实验,再加以演示常见故障的处理思路,关键点是向学生清楚的传达思路。[3]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应该紧紧跟上分析思路,在软件方面实行同步模拟,在学的同时进行操作,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3.2教学方案的制定

实验任务必须要分组学习,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正确引导小组成为合理利用教学平台的丰富资源,收集资料信息、讨论且制定教学方案,再将教学方案及时发布到教学平台上。

3.3.3正式点评

在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师应该正式点评每个小组上传的教学方案,根据仿真模拟的最终结果,将各个小组方案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并且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个人的观点,归纳总结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3.3.4评价总结过程

篇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介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之间,要求其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技能,其技能结构以心智技能、创造技能为主,所掌握的技术为理论技术而非简单的经验技术。化工技术类专业英语课程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及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本文结合我系整体教学改革活动,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中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过分依附于理论课程,不适应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要求,不能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很好地衔接。表现为教材中专业英语文章均选自原版资料,生词多。而我们的高职生毕竟掌握的词汇量只有3000个左右,专业英语文章中除了大量的专业词汇,许多普通词汇对高职生来说也颇为困难。词汇量的匮乏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专业英语文章的困难,内容的安排也不能满足生产企业对英语技能的要求,缺少实操型内容的训练。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侧重于技能方面,理论知识深入不多。但专业英语文章中有许多是专题文章,有些知识学生不太了解,同样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2 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一切依赖于老师讲解,教学显得生硬,也难免出现“英译汉”的单一教学模式,与英语的“听、说、写”的发展趋势不符,教学内容也容易与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发生重叠,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后印象淡薄,实际能力提高不大,收效不好。

3 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习惯于期末考试一份卷子定成绩,或者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这样就可能出现学生平时不主动、创造性学习,而期末考试前集中复习,也能应付过关,但真正的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尝试

教师广泛深入化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化工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岗位设置等方面情况,并形成了调研报告,邀请企业专家和工作分析专家对化工企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能力标准,最后制定了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设置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的原则。所以我们的专业英语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项目,根据职业能力决定课程内容。

(一)明确课程目标

1 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积累一定量的专业词汇,阅读并翻译化工产品说明书、分析仪器说明书、化学化工专业文献,并运用专业词汇撰写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英文个人简历,能在典型工作岗位进行简单英语交流,能用现代检索工具搜索相关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等。

2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在实际生产、科研中的应用;理解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的英文表达法;掌握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的中文翻译法;掌握英文摘要及英文个人简历的写作方法,掌握典型工作岗位英语口语交流方法。

3 素质目标。拓宽专业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项目化的教学体系,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训练为主的单元课程开发。选取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科技文献、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科技文献、典型化工产品说明书、典型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等与企业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文献作为阅读和翻译的项目,同时设置岗位情景对话编写及口语演练、英文科技文献摘要及英文个人简历撰写、化工综合科技文献检索及翻译等项目,兼顾专业英语的听、说、写能力以及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突出岗位特点,紧密结合化工行业发展的新工艺、新产品,从而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

(三)项目化课程设计

本课程总共设计了13个具体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针对具体一个或几个单项能力训练目标,遵循“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和操作原则,同时注意阅读、翻译能力的重复再现,兼顾专业英语的听、说、写能力,旨在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在过程中使训练者的专业英语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并注意了各能力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四)项目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 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即完成训练任务后所达到的能力目标。比如翻译并撰写科技文献摘要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就能根据摘要的写作方法等撰写自己毕业论文的摘要;比如典型的化工分析仪器说明书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就能看懂企业分析岗位中高效液相色谱仪及气相色谱仪的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前准备等。

2 明确任务及考核点。在明确能力目标后,教师要讲清楚每个任务的背景、要求、实践过程、过程的考核点及考核标准等,要明确在什么时间内做完什么事,达到什么程度,以此控制项目按期完成。

3 主要教学方法及手段。建构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使专业英语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传输为主转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专业英语教学,我们在高职化工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单元操作英语动画片,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安排上机课时,给学生提供网络资源;编写岗位情景会话,虚拟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专业知识用进去,并进行小组会话表演,比赛,使其融入角色,提高竞争意识,增加学习积极性;虚拟招聘场景,让学生制作个人英文简历,自己组织全英文面试过程。总之,寓教于乐、寓教于做、寓教于赛、寓教于学。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1 考核基本思路。考核的基本思路是采用能力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结果考核,辅以答辩考核,全面考核综合评价。在每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根据项目内容及特点设计各相应控制点,体现过程考核,并以考核为推动力督促、鼓励学生取

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具体考核办法。课程的总评成绩是由项目成绩占80%和答辩考核占20%组成,其中项目成绩是由项目的过程考核占60%和项目结果考核占40%来构成。过程考核的控制点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纪律性、学习主动性;自我学习水平(多种渠道获取资源、合理猜测专业词汇、获取文献的能力等);工具书使用水平(查阅生单词能力)、课堂即时考核(包括专业词汇积累、现场整句翻译、岗位口语会话能力等)。对每个项目根据其特点设置相应过程控制点,以考核督促、推动学生学习。结果考核是针对每个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完成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并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比如对文献或者说明书的阅读及翻译结果,体现为总结的小论文的质量。而答辩考核定位为对最后一个项目综合化工科技文献的阅读翻译及理解情况的考核,该项目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阅读翻译科技文献,并小组讨论学习,理解其中原理、方法,最后以答辩形式反馈,其中答辩过程也设置考核点,包括文献质量、翻译质量、讲解表述能力、听众接受情况等方面,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回答问题应变能力等。

三、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本课程教学改革经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及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两个专业2007级学生的试点,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观念的彻底转变。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变为以学生“学”、“做”为主体,彻底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完全依赖性。

2 项目的选择上进一步突出企业工作任务,与未来就业岗位紧密结合。

3 教学过程中突出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凸显过程考核,以考核作为督促、鼓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

4 把握理论知识引人的尺度和时机,把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把握理论知识切入的时机,使学生顺其自然地学习。

在高职生的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开发模拟企业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集“职业素质培养、能力训练”为一体的优质课程体系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训练项目,以学生“学”为主体,实行教、学互动,开展灵活多样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趣味性,注重实用性,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有所提高,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使专业英语教学走出枯燥,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心,结合高职教育特色构建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5,(56):12-14。

篇3

作者简介:李保庆(1962-),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19-02

化学是理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新能源和分子生物学等先进学科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科技水平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化学在这些学科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化学学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如何既给理工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作出整体介绍,又能在教学中介绍化学与不同专业的紧密联系,从而构建出一套对理工类不同专业适用的医学化学基础课程体系,以适应目前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是非常重要和刻不容缓的。笔者在多年的医学化学教学中对于理工类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进行过座谈,就目前医学化学教学的授课内容、学生的满意和认可等方面做了调查,对医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实践。

一、医学化学课程在泰山医学院的现状

泰山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前身是单学科的医学院校,医学化学是普通基础课,医学各专业的要求和授课内容都是一样的。学校现在已发展为多学科的医学院校,虽然医学化学是普通基础课,但医学和理工等专业差别大、跨度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不同,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校在医学和理工类等专业都采用医学化学同一本教材,在应用物理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医学化学课程,学时在30~80学时不等,占3~4学分,理论和实验课的比例约为3∶1,课程基本都在大学一年级进行。

从历年学生学习的情况看,生物类专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对待学习,但不知怎样去学;非生物类专业部分学生认为医学化学对自己的专业没什么用处;更有一些学生仅仅是应付学习,能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就行。近年来,随高校规模和新上专业的增加,怎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怎样让学生成材,也是各专业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近年来在理工类专业的医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医学化学课程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医学化学课程的内容包括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近年来,随着各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新的分支学科正不断涌现,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如何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做到从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结构的要求出发,将化学学科系统而又不失重点地传授给理工类专业的学生,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

在几代化学教育家和广大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各综合性大学目前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将化学学科以理论化学(结构化学与物理化学)、化合物的合成制备与性质(无机与有机化学)及化合物的测量与表征(分析化学)为主要线索来介绍化学知识是符合目前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因此,大学医学化学的教学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也就是以化学原理、制备与性质、测量与表征为医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医学化学的教学如何适应理工类等相关专业

医学化学在我校授课的专业主要有应用物理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医学化学教学与一般大学理工科的化学教学,无论内容和难度及要求都是不同的。如何做到既能系统地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学生,又能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殊要求,这应是大学医学化学教学的基本思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同,教学内容应因专业不同而在难度和重点方面有所不同。如结构化学、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框架。过去在原先医学化学的教学中,一直都属于略讲或不讲的部分。也正是由于这种状态,使上述专业的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实际上起了削弱化学学科重要性的作用。

1.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

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本科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医学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该专业的医学化学理论教学内容,应遵循理论够用,应用为主的原则。在参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在《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一章增加了化学传感器的内容,这在医学诊断和环境检测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在《滴定分析法》一章中,增加部分仪器分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仪器的正常使用维护,是物理学的主要应用,对保证仪器灵敏度、准确度、选择性等指标非常重要,例如电化学分析与光谱分析中如何降低信噪比等等。《有机化学的对映异构》一章涉及物理学光学的应用,要重点讲解,其它内容一般了解即可。以下是本专业修订后的医学化学理论授课内容,见表1。

2.医学影像学专业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医学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理、工、医多学科结合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除了按医学化学的教学要求教学外,还涉及较多的物理学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中又要使用各种现代先进诊断仪器。因此在教学中,第一要突出物理化学中动力学的内容。因影像专业要接触放射性同位素,要熟悉其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第二,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要突出配合物的内容,因涉及肿瘤病人的化疗使用的配合物类药物,如顺铂和卡铂类化疗药物。第三,影像诊断经常使用的造影剂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有机化学的内容重点应讲基本有机物的性质,主要是药物性和毒性方面的知识。第四,要增加分析化学的仪器分析内容。因为医学影像专业是以诊断为主的专业,常用磁共振、CT等大型先进仪器,因此学生应对现代分析手段有所了解﹑熟悉,才能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以下是本专业修订后的医学化学理论授课内容,见表2。

四、结束语

总之,在理工类不同专业医学化学的教学中,在内容多学时少的情况下,应首先选择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来介绍,然后再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有所侧重,使医学化学的教学更贴近专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几年来,在上述几个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中都作了尝试,效果明显。通过学生网上课程评价,得分96.6分(百分制),学生绝大部分是满意的。通过新修订的医学化学的理论授课内容的学习,学生更加清楚了医学化学哪些内容与自己专业更密切,不再是仅仅为完成学分而学习,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使医学化学的学习突出了与学生就业、专业成才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适应了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磊,陈鹏,赵劲,等.化学生物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傅献彩.大学化学(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4

中图分类号:O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2-01

随着高职高专招生难度的加大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未能达到学校期望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外”学生人数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面对的必然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以该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学,可想任课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面向企业、面向行业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就显得的尤为重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充分优化学生的个性,是摆在每一个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它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学情和教学任务而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同时学生根据自身对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能力的掌握结合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过程。教学双方有计划、有目的地不断提高层次要求,其特点是层次变动性和分层自主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使得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所要采用的教学模式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墨守成规的去照搬已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特殊性,就必需对原有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加以反思、进行研究,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对新形势下教育新理念加以思考的而应运而生的。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础化学课程是根据化工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而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从事化工生产、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生产、分析检验等行业的人员所必备知识体系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该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又有一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该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生产服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熟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及实验方法;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能量、化学反应方向等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熟悉物质的相平衡以及相平衡知识在化工生产、化工分离技术方面的应用;掌握化学实验基本常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检验技术和方法,建立产品分析质量意识。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的班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化学分层教学,需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学生的选择

经过入学前三周的入学教育、军训之后进行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前期摸底考试,任课教师把确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目标进行下达,公示于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班、分层教学的自主选择,每个学生需将自主选择的教学目标和分层班级汇报给老师,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加以指导,防止学生在选择时自我降低要求和盲目扩大要求。当然,任课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选择标准,尤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班、分层教学再组织学生进行摸底考试,再次分班、分层实施教学。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任课教师课前指导与学生预习

教师在每节课之后告诉学生下次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查阅资料,积极进行课程的预习。配合基础化学课程的题库和基础化学课本,学生积极进行预习。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任课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课前指导,以期克服后续学习的困惑。任课教师具体的指导,可以在基础化学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答疑指导,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进行指导等,不断扩大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方面的作用。

4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管理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每堂课教学可以用6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该次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任课教师多媒体配合板书进行知识的讲解,对于实践环节,可以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中心进行上课。课堂的余下的时间可以进行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辅导。对薄弱学生的辅导可以采用个别化指导的方法,有目的地对分层班级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达到同一教学目标。同时,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多出些题目要求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结果的展示,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运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知识点多、杂,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应用知识,不知道学习的知识的实际应用,这些都要求任课教师多举例,扩大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后分层指导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课后分层指导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的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锻炼技能。

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该院实行分层教学的化工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比分层教学之前的教学效果要好,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牢,对技能的掌握更扎实。

篇5

根据攀西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化工专业中开设了湿法冶金学这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从化工领域拓展到化工冶金领域,不仅要了解湿化学工艺在常见无机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以这种方式进行的金属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等。从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更可以为化工专业学生在本专区就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自课程开设以来,笔者就一直在思考能够与本课程特点相符合的适当的课程考核模式。

一、课程考核模式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程开设效果的好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课程考核。通过考核指标的大小,可以评估教学方法、思想、手段等是否适合本门课程,也可以评价学生学习课程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应用相关知识能力的强弱。因此,考核是一门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合理性及其与课程本身特征的匹配性至关重要,决定着能否真实有效地反映出课程执行的好坏。湿法冶金学在课程开设之初执行的是唯一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当时的及格率勉强达到了60%。这不能不令笔者深刻思考其中原因。本课程尽管与化工专业知识体系有密切关系,但毕竟属于冶金这一学科领域,相对于其它专业课程学生感觉是比较陌生的,从而产生了一定畏难思想,这是其一。在课程内容上,湿法冶金学的授课内容从基本理论开始,以工艺方法、流程为主,可以看作另外一类的工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最终能够进行工艺方法的理解、应用与设计分析,这是其二。湿法冶金学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内容繁杂,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大,并且能够将老师指定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应用起来,这是其三。有鉴于此,不得不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由闭卷改为开卷,由开卷的唯一方式改为过程与期末笔试结合。然而时至今日,在湿法冶金学的考核方式上仍然感觉难以真实有效地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过程考核过于肤浅,笔试考核过于主观难控。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两类考核,使得整个课程考核能够最终地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考核方式客观、全面、公正、公平,避免教师过多个人主观因素掺入其中,避免教师的出题意向因不能被学生正确把握所导致的对于学生的偶然性的考试失误,同时又能使整个课程考核操作性强,操作简单,教师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都尽可能的少。笔者认为除了重视并合理化过程考核之外,也应当适当改变期末笔试形式。

二、重视和加强过程考核

目前湿法冶金学的考核尽管已经加入了过程考核环节,但为了避免毫无意义的主观评价方式,仅采用了对学生的出勤、迟到、作业情况进行衡量,显得过于肤浅了。为了减少学生负担,本门课程的作业次数极少,只要学生在态度上不至于太过放弃本门课程,学生的平时成绩部分一般都是高分甚至于满分,学生之间的差异非常不显著,只是变相地将学生成绩整体地抬高一个等级而已。因此,目前的过程考核仅相当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评价形式,而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课程进行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来。故而,必须在过程考核中增加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内容。

必须将学生的出勤、迟到等考核作为过程考核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并且易于操作的客观指标,坚持这一项考核也是一种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一种督促。这一方面其实涉及到三个具体的规定:缺勤、迟到和请假。当然还有一个关于早退的规定,不过既然考虑迟到就不能考虑早退,如果迟到和早退都作规定的话,大大增加了考勤的工作量,不利于操作,并且仅仅考虑早退的话也显得不是太公平。但在最终进行统计时,这是一项指标,因此将迟到和请假都按学校的制度规定进行折算为缺勤。另外,考勤指标要起到督促的作用,其在过程考核中的比例不应太小,建议为20%~40%。

将阶段性学习效果训练作为过程考核的主要部分,这是作为过程考核作业部分三部分组成之一。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如下几大块:基本理论(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浸取过程、分离净化(萃取和液膜分离)、电解过程、海洋冶金。按块设计和编撰平时训练作业,每一大块内容讲授完毕之后对学生进行训练测试。这一部分作业是数量上最多的一部分,而且作为学生的常规训练作业也要兼及全面训练的功能,并且是教师作业批改工作量的主要部分,因此在作业的形式上应有所选择。这一部分作业题应全部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等完全客观性题型,既便于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训练考核,又便于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也便于教师在更短的时间内核算成绩,给出结果,进行评讲。但这一部分要求建设一个较好的题库,并且要求题库有一定的自动化功能,可以自动随机组卷,使各个学生的作业题存在一些差异,并且还能够自动给出成绩。利用现有的一些办公软件,这些简单功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并且这一部分作业题根据要求最好能够全部在网络课程或网络学堂中来实现则更为方便和实用。关于题库建设和运行将会有专文阐述。这一部分建议占过程考核的30%左右。

重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考核。综合应用能力是指综合应用相关基础知识解决相对独立的实际问题(科研或工业应用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题目也是属于题库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作业也是过程考核作业部分之一。学生在完成这部分作业的时候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求较高的完成质量,对教师批改的要求也较高,作业批改时存在着较大的主观任意性,因此这部分作业的数量控制在最少水平,每个学生要求至少完成一道综合应用能力题。为了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较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题目可以在课程开始不久就布置给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前完成批改和成绩评定。为了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有必要准备大量这种类型的题目,以尽量使各学生题目不同,因此必须得建设相应的题库。该训练的实施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阅读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籍和其它相关资料,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这一部分建议占过程考核的20%左右。

提高能力的训练考核。湿法冶金学作为化工专业的方向课程之一,也要为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就业等打下基础。在本门课程中,对该方面的训练主要以主题论文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指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的一系列主题,甚至可以由学生自主拟定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明确要求,学生自行根据主题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综述论文。对论文作业应作三项原则性要求,一是论文篇幅,字数不宜过少;二是参考文献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参考文献原则上应是与主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性资料而非综述性资料,并且文献数量不宜过少;三是最终正式提交的作业应是电子版和打印版,从而可综合训练学生电子文档编辑能力。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包括文献查阅、文献阅读与信息采集、资料组织与科技综述论文写作、常用文档软件及工具的应用、文档编辑等。这种训练考核完全是主观性,在成绩评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需要学生和教师都投入很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故而论文题目的数量也应最少,只需要一题即可,但却应严格要求,不应流于形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提供必要的指导,随时纠正学生执行该题目的方向。题目应在课程开始后不久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非常充足的时间完成题目,并于课程结束之前进行作业评阅与成绩评定。同前一样,为了避免学生有机会抄袭从而使该训练考核流于形式,应使各学生有不同的题目。本部分建议也占过程考核的20%。

过程考核由四部分组成,其中前两部分是客观指标,占总过程考核的60%,其余两部分是主观性的,但仅占少部分。在题目考核中,除了论文作业外,其余两部分都能够在笔试考核中体现出来,因此也相当于期末笔试的训练,对学生获得较好的期末笔试成绩是有利的,毕竟期末笔试在整个课程成绩的评定中也占大部分。

三、改善书面笔试考核

期末书面笔试是课程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笔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或多或少地主动去处理课程的知识内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掌握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考试在有限的时间和确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是在一个更为公平公正、更为客观的层次上对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程度进行评估,无论是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还是临时抱佛脚,这都是需要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去实施,也能体现出学生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怎么改善,书面笔试不可或缺。但书面笔试与以前相比,应在题目的客观性上大大加强,因此笔试考核可划分为两大部分:客观基础题和综合应用题。

客观题以选择题为主,但为了兼顾题型的多样性,可以采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目和判断(是非)题。这些题目答案唯一,具有纯粹的客观性。选择题目上建议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因其在难度上要比多项选择题小得多。至于有较强客观性的填空题,由于其答案有时候并不是唯一的,存在一定的主观任意性,会增加教师的阅卷时间和所需投入的精力,因此并不适合作为客观题题型。为了满足提高客观性的要求,客观题的比例至少应占到60%,但也不宜超过80%。并且单项选择题单题分值设计为2,即可避免题目过多或过少的问题。由于着重在基础知识层次上,因此客观题所考核的知识面是最宽泛的,凡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都应设计客观题,而至于对大纲中的掌握、理解、了解不同层次的要求,则体现为题库中相应层次客观题数量的多少,掌握要求的题数最多,而了解则相对较少,这样在随机选题组卷的时候,也会体现出不同要求题量的差异。客观题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核,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与复习,其知识点的来源应以教材为主,讲义(或课件)为辅助,避免涉及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本学科发展所引入、引申的一些非教材和非课件内容。

综合应用题以已经采用多年的设计题为主。鉴于题型多样化和不同难度的要求,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有两种:独立的计算题和独立的设计题;将计算题结合于设计题之中形成一种题型。前者是目前正在采用的形式,但两者的分值比例很大,达到了50%以上。故如前所述,应适当降低其比例,比如计算题20%,设计题20%等。尽管这两种题型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计算题型还是比设计题型容易控制。而设计题具有完全的主观随意性,其答案不具有唯一性,仅仅能够提供指南性的批改原则,所以可控性不强。后者是在设计题中引入相应的计算环节,增加了基础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和难度,是对学生更高水平的要求。由于将两种题型结合一起,可以适当增加单题分值或者将题目数量增加,使分值比例达到30%~40%。为了增加学生对该题型的适应性,应在过程考核中使学生得到提前训练。

笔试考核不可或缺,其形式采用开卷,并大大增加客观题比例,提高主观题质量,改善主观题的科研或工业实践针对性,从而使笔试考核建立在更为合理实用的基础上。

四、结束语

考核对于一门课程而言至关重要,无论采用什么模式的考核,总应体现公平、公正、简单、有效。不但要避免“一考定乾坤”的弊端,考虑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而且要能够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减少教师在此方面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客观性,加强基础的掌握,重视和强化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83-01

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素质的相对下降,入学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也有下降的趋势,这在高职院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如化工类专业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也日趋增大,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为例,一个约40名学生组成的普通班级,其高中阶段选择理科的学生约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二,而在这些理科生中高中阶段选择化学的大约只占了其中的一半,由这样学情的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在大一一开始就统一进行化工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学,可以想象任课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想象出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其结果往往是基础化学课程学不好,后续的专业课程也很难有效地开展下去,因此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下去,而分层次教学改革就是适应了学生实际学情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本上还没有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该院也仅仅是在2012级材料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在经过对学生学情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分班教学、分层教学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分层教学,进入大二的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技能的培养方面都达到了较平均的水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更切当地进行分班、分层次教学,如何根据教学实践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考核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是介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桥梁”课程,教学中既要应用基础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中学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各类专业课程。随着专业的改革,课程课时压缩的也较明显,现在的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一般为160学时左右,在这些学时内进行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其难度也是很大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内容都要进行教学。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而言,由于压缩了学时,必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该教研室编写的高职高专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化学》教材,该教材较好地解决了因学时减少、内容“浓缩”而引起的教学矛盾,同时也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

2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与载体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大一入学时在同一专业年级中按学生中学阶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摸底考试选拔后按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结构模式,即模块的课程结构,可以按特定的专业方向和不同的教学任务来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以确定相应层次的目标、相应组织教学和相应层应达目标考核这样几个阶段来实施。学生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基础,模块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载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是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动力。

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中,基础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都是教学的重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烃和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热力学基础、滴定分析技术、物性参数的测定技术、无机物的基本性质等,这也是教学的载体。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展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掌握必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任课教师需要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这两个方面做好工作。教研室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讲座、兴趣小组的上课内容上多个层次模块适当平衡,突出重点,强化难点,讲究针对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专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的组织,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模块选择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客观理性地作出选择。

3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分层教学的考核

为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成绩考核的考核可以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以平时成绩的评定为例,可以以其中课堂纪律及考勤占50%、课堂讨论发言积极性占30%、实训操作考核占20%分配下去。

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分层教学,该院实行分层教学的化工类材料专业,学生学习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错,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再学习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化工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22-02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现状

目前,国内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检索到的公开资料来看,有些高校有相应培养方案,有些与传统全日制硕士学术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区别不大;也有的单位在培养方案中有明显变化,如对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都做了较大幅度缩减(小于23学分),增加了实践性弹性学分(7学分):科学社会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各缩减为1学分,英语缩减为2学分,数学基础包括两门课4学分。在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等方面虽有定性描述,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更多的学校大都还没有配套的培养方案,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套路。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各高校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还很模糊,管理上大多借用过去硕士研究生的一套操作办法,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管理运作体系,尤其是涉及与企业的合作与实践基地的建立等方面,更觉得无从着手。在教学上确实已经与学术型研究生完全分离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实习实践环节还没有统一,表现在有的学生确实进入企业实习岗位,实习效果很好;有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实习岗位,基本在校内导师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与学术型雷同而学术要求却享受专业学位型,没有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二、课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我校的现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满足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发挥化工学院在浙江省的社会影响力。

专业学位是培养在专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则主要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两者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三、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以强化实践环节为主线,区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硕士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格。首先设计由实践主导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应与传统学术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明显区别,强调应用型、实用性和适应性;其次,要建立稳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基地,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实际生产,加深感性认知。

(一)设计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首先将走访企业了解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另一方面,对其他学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广泛收集材料。我们认为,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应强调以实践为主导进行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教学,增加应用技术性课程,安排一定实践性课程,特别是与某种特定岗位相匹配的实践技术,强调工程工艺过程的学习和单元操作的学习;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引导公共英语教学向提高听、说、读、写应用能力转变;压缩政治理论课学时,增开专利法、民法等法律方面的通识类课程。

(二)优化课程设置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应适时减少纯理论型课程及其课时,如高等有机化学、现代色谱分析技术、有机结构分析、高等化工热力学、催化作用导论、杂环化学、农药化学、绿色化学等,精减学时,由48学时精简到32学时;精中取优,组成专业基础课。在上述课程中,可以借鉴我国多年实行且成熟的二级学科课程体系制度,把目前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做一个超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调整,就是将蕴含量宽大的原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变更为两个超二级学科课程体系,形成两个专业模块,即化学工程模块和化学工艺模块,将学生分成两个教学班。依据专业模块的要求对各自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即工程设计型模块和工艺研究型模块,两个模块分别按照各自知识结构设置工程设计类课程或工艺研发类课程,同时允许学生跨模块选课。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最直接的实践技能就是实验操作技能。在本领域的实践体系设计中,增加一项实验技能训练,此项训练可以开放选修实验或创新实验的形式开课,内容不同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主要集中本专业方向的典型成熟实验,如化学工程模块的化工基本单元操作实验和化学工艺模块的热点产品合成及其三废控制处理实验等,通过这类课程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加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要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改进等协调进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其课程设置应强调以应用和实践为导向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并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现阶段开设的多数理论课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理论知识偏深,并且工程实用性不强。近二十年来化工科技发展的结果证明,传统教科书中的很多理论都存在缺陷,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把课程有关理论与当前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上。课程学习重在培养,分析问题中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专业性互动交流,多举例分析从而加深研究生们对某一专业领域里的相关知识的认识。教师要增加生产实例讨论等实践性环节,这种实践型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还应增加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实习实践、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使学生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研发工作结合起来,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突破口,在实践过程中,强调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摈弃其中的不科学的成分,为提升产品的软实力发挥作用。如: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过程、或减少能耗、或减少三废排放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学习时间要求半年至一年。时间培养年限占据了重要环节,深入实际生产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产品研发活动有效连接,让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更好的运用贯通,能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水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企业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

四、结论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21-02

传媒类行业主要从事编导策划、摄影摄像、剪辑制作、新媒体运营等工作。在高校教学中也开设有对应的相关课程,但多数高校在课程开设时并未能充分考虑到传媒类专业的特殊性及学生自身的发展,缺失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小组成员的构成没有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随意性较强,同时实践教学的手段较为老套单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教学模式自身不完善,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性不够,不愿主动的参与实习实践,往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效果较差。在实践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工程行业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如何将教学任务进行工程化,将工程任务教学化是目前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 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传媒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媒介基础理论,熟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特性,具备较强的节目策划、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传媒类专业作为和市场行业契合度较高的专业,应紧紧把握行业动向,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做到与时俱进。但长期以来,多数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定位不准,在实践教学中多参考老牌专业院校,导致实践教学模式老套、定位不准、效果欠佳等。考察部分院校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发现多以验证性实验实训较多,而综合性尤其是创新性实验实训较少,而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表达能力、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关注的较少,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教学设计缺乏活性和层次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达成度不高。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传媒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大多涉及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艺术学等多个学科,交叉性交互性比较强,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素养等有较高的要求,即便是专业重点院校,教学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剥离出这些客观原因,学校、教师应清醒的认识到教师、教学才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是常新常变的。

针对出现的诸多问题,高校传媒类专业应认真审视自身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积极研究人才需求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方面对实践教学的要求,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定位及办学资源等,不断的开展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打造专业特色。工程化作楦咝9こ探逃中的一种教育理念,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制定到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都应体现工程化的理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体验教学、项目教学等,以案例、项目、任务等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构,帮助学生树立工程意识、项目意识,着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岗位能力和工程素养等。将工程化教育理念引入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思维,为学生未来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2 工程化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意义及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产业转型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需求大批量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地方高校承担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重担,应审时度势,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须打开思路,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基于工程化教学理念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现代教育理念已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多的将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智力的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日益激励的国际竞争,高校工程化教育改革必须从生产发展实际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养、岗位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因此,提倡和实施“工程化”教育理念,树立学生的工程意识、项目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是其核心问题。基于工程化教学理念探索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对专业发展、学科建设有积极地重要意义。

2.1 教学任务和工程任务相融合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94-02

工程意识是人脑对工程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与总结,即在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情、合理且合法地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去完成某项工程,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意念。现代工程意识内涵极其丰富,大致包括:(1)使产品更加完美、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意识,如质量意识、标准化意识、创新意识、求美意识等;(2)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整个社会包括生产者更加协调,并能保持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人本意识等;(3)使工程和生产取得更高价值和效益的意识,如,成本和效率意识、优化意识、市场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等。需要强调的是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只具有某一方面的意识而缺乏其他方面,不算具备现代工程意识。例如,化工生产者一心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和安全,这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现代工程意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过去工程技术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工艺路线,抓好质量和安全即可;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工程意识应与时俱进。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密切合作,发展迅速,不少工程类院校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林类高等院校同样拥有部分理工科专业,因此,各教学环节应围绕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提高全面素质与能力来进行。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工程意识的培养。就应用化学专业而言,目前我国近400所本科院校设置了应用化学专业,其中排名靠前的35所农林类高校中,设置应用化学专业的有23所。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应用化学专业分为理科和工科两类,总体为理工结合型专业,只是侧重各有不同。本专业学生一方面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理科),设置了生物资源化学、精细有机合成和环境化学三个方向,培养毕业后能在天然产品加工、精细化学品合成及环境治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最终会进入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研发工作,因此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工程意识的培养,这对培养合格工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农业院校在应用化学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欠缺。以农林相关专业为优势学科的农林类院校,在生命、植物、土壤、生态、基础有机化学等学科拥有大量高水平人才和教师队伍;但是对涉及土木、机械、化工等工科背景的师资力量略显不足,而在师资引进中往往又因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科研条件,不能吸引传统工科院校的高级人才加入,使得教学队伍缺乏真正具有工程经验和设计能力的高资质工程师类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给学生传授工程思想。另一方面,农林类院校的化学学科早期以基础教学为主要任务,科研大都以基础研究为主,较少参与校企合作等横向课题,长期以来教师群体也忽视了工程意识的培养。

2.课程设置的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内容结构不合理,课程构成“拼盘”化,过于强调知识化,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等问题,特别是缺乏工程类课程的设置。

3.实践教学基础薄弱。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大量跟生产接近的操作实验和实践教学,而农林类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基础相对薄弱,大都难以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此外,实验室教学与实际生产脱节,仅仅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教学实验,没有生产实习环节,学生只是掌握单个工序中某个原理的验证或单个实验模型,而没有对工艺过程的整体印象。不接触真实的生产过程,很难让学生形成工程意识。

二、基于现代工程意识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传统农林类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建设具有特色和实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科研条件,积极吸引具有工科背景和实际生产经验的学科带头人;这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从海外引进几位具有工科背景,有些甚至在生产一线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的教授。这些教授的到来,对于我校应用化学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以理论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从而获得生产经验,逐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意识。三是可以通过国内院校之间的合作教学,实现培养计划,派出青年教师进修,以获取工程教学经验。

2.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严格要求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当增设一些与工程相关的课程。同时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讲解生产实例和企业生产中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同时着重强调社会责任感,质量、成本与效益的经济意识等工程意识。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门开设了《天然产品加工与开发》课程,通过一些生产案例来讲述天然产物化学与精细化工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3.完善学科实践教学,建立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包括毕业论文、综合实验、毕业实习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包括植物化学实验、应用化学综合大实验、天然产物化学综合实验、天然产物化学课程论文和天然产品加工生产实习等环节。我们有稳定的7个校外实习基地,具体如下:西部植物化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科学院制药厂、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化工厂、亨通光华制药公司、陕西嘉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陕西嘉禾植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北农林科大仲情生物有限公司。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上述企业单位有广泛而友好的关系,我们对上述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联系,为一些产品的市场投放起到了较好的催化作用,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附近的农村创收与农民的就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科研、工程单位的实验室以及其设计、建设的众多设施项目均是本课程教学实习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培养工商管理类国际化人才是当前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也驱动着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向着具有物流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培养出国际化人才是一种必然趋势,国际化人才掌握物理管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物流学课程群的内容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是有限的。当企业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达到一定限度而不能再扩大、利润不能再增长时,会发现降低在企业成本中占据相当高比例的物流费用就等价于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所以物流管理也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

物流学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物流学》为基础的,对受教育对象相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的课程群体,通常包括《物流学》、《物流运筹学》、《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相关课程。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很多高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北京大学按“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改革单一的工程专业化的教育体系而成为兼容工程专业、人文、经济、管理和环境等内容的综合教学体系,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复旦大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要求,按文理大类在全校实施基础教育,目的是培养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广州大学实行“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特色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武汉大学推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着力建设复合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从这些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高素质

人才。

国内各财经类和外语类高校对培养应用型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实践情况比较普遍,但是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并不多见。少数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主要类型可以归纳为:第一,中外高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武汉大学的中法经济学、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中法合作法语-法学双学士学位班等,这类模式多为综合性高校采用;第二,“专业+外语”、“专业文凭+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后一种模式是指本科在校生可参加类似日本精算师考试(IAJ)、美国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考试(ACCA)等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如上海财经大学的“中英ACCA项目”,这类模式多为财经类高校采用;第三,“外语+专业”、“外语+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类模式多为外语类高校采用。

从培养途径上看,有“双校园留学模式”、“国际交换生模式”、“海外毕业实习模式”、“国内本科生-国外研究生”模式等。有的高校倾向于多种具体模式的合并运用。

(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1.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能改变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引起课程安排、教学组织评价方式的变化,适应新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培养目标应包括:要有国际化的思维观念和全球战略眼光;要与时俱进,紧跟世界科技动态和经济态势,掌握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能熟练运用外语,把握不同区域的文化、风俗、思维方式;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立的思考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容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内容主要有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高校培养内容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清华大学注重课程的国际化,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条件限制多是走教学国际化的路子,即是说设置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师资的国际化,推动学生的国际交流和专业的国际合作。

3.教师队伍国际化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保证国际化教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国际化教育的一条捷径。首先,在观念上加强教师的国际意识,获得教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对学校国际化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在师资构成上,采用引进外籍教师和合作办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国际化;第三,积极鼓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赴境外进修、访问、并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开发,支持本校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文章,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4.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并

国际化的人才要充分了解国际发展形势,了解合作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商业习俗,并精通该国语言,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国际交流,例如听取具有国际化背景的老师所授课堂,远程参与国际讲座,交换生制度,参与合作办学等。

5.强调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解决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开始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目标,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新的教育模式如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国际化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在培养过程中考虑学生到所学领域的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参观、学校邀请业界著名人士来进行讲座、以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

6.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

由于教育部没有相关的政策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因此,远程教育技术在国际化教育中应用的不多。远程教育可以实现远程的师生互动,节约办学成本。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展远程教育,这样国内的学生也能接受到海外知名人士的远程讲座,便于国内外学生交流合作,从而使学生能接受国际化的教育资源。

四、物流学课程群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物流学课程群丰富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培养目标的合理构建是首要问题。在培养目标体系中,应结合中国实际,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专业国际化人才,同时要结合高校实际和学科优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物流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充分借鉴其他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成功经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二)物流学课程群是工商管理类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培养工商管理类国际化人才,除了借助国际化的教学体系外,还要设国际化的课程。提高国内教师的综合水平,依托国内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或者开展远程教育,接受合作学校的全英文授课,教材方面选用外文原版教材,增开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尤其是物理学课程群是实现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物流实践教育可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物流实验室打造的以实践和创新为依托的物流学课程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物流学课程群实践教学形式要走向多样化,如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方式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师资队伍,并通过校企合作,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物流相关的大赛,使得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五、结论

由于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使得高校开始探索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工商管理类国际化人才。而物流学课程群不仅可以丰富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工商管理类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开发和培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懿.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