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14:52: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工智能时代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企业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识相对较为薄弱
一个人价值选择和行为导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思想意识的影响与制约,有时何种思维方式就会形成何种价值选择与行为选择,同样地,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相关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影响与制约,从近几年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发展实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存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的问题,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具体来说,现阶段企业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者对现阶段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认识程度相对不足,理解能力相对有限,未能意识到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会计发展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企业领导者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掌握者和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因此,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管理会计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企业领导者由于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认识程度不足、理解能力相对有限,所以未能在发展过程中给予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以必要的重视,也不能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给予其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导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管理会计的结合难以取得实际成效,企业管理会计在新时代的发展成效迟迟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理论创新,随着社会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变,这是值得鼓励和欣喜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管理会计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导致管理会计发展并未取得实际成效。举例来说,尽管一些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市场进行了系统化分析,但这些分析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涉及企业发展实际,因此未能投入到企业实际生产和运营中。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脱节问题。
(三)管理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相对不足
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和依赖于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因此,管理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强弱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从近几年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发展情况来看,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部分企业还存在管理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较为陈旧。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只有紧跟时展步伐,不断学习和补充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展节奏。但就目前来说,一些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未能跟上时展步伐,及时补充自身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导致自身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以往阶段,知识构成相对来说较为陈旧,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能把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与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导致自身工作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也相对较低。其次,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操作使用能力相对不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存在对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水平不足、能力偏低的问题,导致其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能将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积极地与工作内容相结合,依然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使得管理会计工作效率和工作准确性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路
(一)着力增强企业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识
针对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的问题,应意识到从思想意识领域着手,增强人们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质量提升方面的重要意义,具体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政府相关部门要对企业发展进行相关指导,针对当前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特点进行深入剖析,站在时展的高度上对管理会计发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领企业更好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促进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效率与水平提高。其次,从企业自身来说。企业要以领导者为切入点,着力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认识水平,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企业领导者在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给予管理会计工作与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充分结合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确保管理会计在新时代的发展能够取得新进展和获得性突破。
(二)确保理论和实践统一
针对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存在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企业自身必须充分意识到实现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重要意义。企业要意识到在创新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同时,将相关理论创新投入到企业发展实践中,对理论创新投入实践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人力支持。此外,我国在研究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要避免照搬照套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而要在最大程度上结合我国实际发展需求开展管理会计理论创新发展工作,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管理会计理论创新能够投入到实践中。在实践运用方面,企业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是新时代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有效实现对海量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提取,运用其中的关键信息为企业财务政策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决断和发展方向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工作队伍
对原有的管理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培训。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工作提高发展质量不能通过大批量更换原有工作人员的方式来实现,因为管理会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提升管理会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并在时展过程中不断补充其理论知识,更新其知识结构。就目前来说,企业可通过聘请专业权威人士开展讲座和培训的方式,对原有的管理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从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方面不断提高原有工作人员的管理会计工作能力,使其可以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手段。例如,企业可以在对原有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培训的过程中着力培训企业工作人员深度挖掘数据的能力,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不断加强新时代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对数据库平台的建设,提高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给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从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自身来说,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其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时展过程中对新产生的知识及时关注和积极学习,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掌握新的管理会计相关知识,进一步适应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管理会计新的工作方式。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人才的方式提升管理会计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优秀人才的引进有利于给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工作思路和新的工作方法,推动管理会计工作不断开拓新境界。但是,企业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平衡好被引进人员理论知识方面与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关系,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所引进的优秀人才既具备高水平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又能将相关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推动企业管理会计实际工作质量和水平提高。
三、结语
本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会计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例如,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着力增强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识、确保理论和实践统一以及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工作队伍等管理会计发展路径,希望对促进我国管理会计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陈副会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专访。根据《赫尔辛基新闻》的报道,据波士顿咨询集团近期估算,在今后5年内,机器人将在芬兰普及,这就意味着大概6~10万份工作将由机器人代替,这对于人口只有500多万的芬兰已经是不小的比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一趋势在中国也有所显现。您认为这种趋势会对中国有怎样的影响呢?
陈宇:当前的世界和中国已经明显处于一个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的重大转型期。回顾历史,农业文明主要靠对生物能量的征服和开发;工业文明主要靠对石化能量的征服和开发;正在到来的未来文明,已经表现出将主要靠对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的能量的征服和开发的趋势。
比如,日本在对比了中日两国制造业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有7000万名工人,平均月薪3600元人民币;日本制造业生产一线仅有700万名工人,而平均月薪达1.4万元人民币,约是中国的4倍。所以,日本的制造业在薪资方面相对中国没有任何优势。为此,日本计划研发、生产和投入使用3000万台可以24小时工作(3倍于人的工作时间)的工业机器人,相当于增加了9000万名制造业工人,而机器人的“平均月薪”仅合900元人民币,这无疑将一举扭转日本制造业的劣势。事实上,未来5~15年,智能机器人、智慧制造和人工智能将席卷全球,改变传统产业。据我所知,现在中国的大型企业,无论国营、民营还是外资,也都在全力研制机器人,如富士康科技集团已经准备用100万名机器人取代100万名工人。因此,从就业的角度看,首当其冲受到最大威胁的是中国生产和服务一线的1.2亿从事体能劳动的操作执行型工人(即所谓的“蓝领”队伍),而欧美国家的这种类型的工人早在过去近40年中几乎被中国工人全部取代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欧美国家主要受到威胁的不是一线产业工人,而是从事初级知识技能型劳动的所谓“白领”队伍。美国的一项研究估计,最近5年全球将有500万工人被机器人取代。我觉得,这个数字实在是太保守了,仅在中国就应当不止这个数量。显然,近期如何为面临重大产业转型的中国劳动者大军开发和寻找新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是存在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应性转产转业转岗培训(这种教育培训特别困难),是我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在职在岗培训领域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急需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的紧密协调与合作。
二、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未来从事智能劳动,教育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教育信息》: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7月27日报道,澳大利亚工程师马克・皮瓦茨(Mark Pivac)开发出世界首台全自动砌砖机器人“哈德良”(Hadrian)。它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小时能砌1000块砖,两天内就能砌完一栋房子。由此可见,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够在某些方面代替人类。您刚才也提到了中国劳动者要“转型”。那么,“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
陈宇:转型的突破口无疑是教育,下面我想谈谈面向2030年的教育。我国教育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但是,近40年来形成的中国新产业工人(即农民工群体) 及其子女,一直在大中城市及其边缘聚集,他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村庄,只能生活在城市郊区或者新形成的小城镇。他们所需要的是职业教育,他们也是职业学校的主要生源。随着我国城镇化运动的发展,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二胎化),在2030年前后会形成新的教育需求高峰。届时,中国将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不同层次的人群都会强烈地追求更加体面的劳动和就业,也就必然追求更高质量的城市教育、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这将对2030年的中国教育提出巨大而严峻的挑战。毫无疑问,考虑2030年的教育也离不开上述“人工智能、智慧生产、智能机器人,以及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将成为未来生产力的主体”这个大背景。我们只能在这个大背景下想清楚,我们到底要让全国的孩子“学什么、怎么学、 为什么而学”,下面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据悉,在阿尔法围棋(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激励下,世界各国机器人研发机构都提出了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3个国家的机构:一是华盛顿大学图灵中心开发的美国考试机器人,其目标是在美国高中生物考试中取得满分(100分),据说目前考试机器人已经能够达到60分;二是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开发的日本高考机器人,其目标是考入东京大学,据说目前也能够达到录取标准的一半以上水平;三是中国科委有关部门立项,科大讯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参与研制的类人答题机器,近期目标是通过高考进入一本学校,而远期目标则是超越95%以上的考生,考上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显然,如果从阿尔法围棋战胜李世石的经验看,考试机器人要实现这些目标一点都不难,因为各国高考试题和变化范围根本不可能和围棋同日而语。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今后,“应试教育”的意义会越来越被质疑。我们要彻底改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教学方法,摈弃只能适应前工业时代的那一套以文论为中心、以复述为主要方法的教育理念;对工商时代的先进教育理念,要积极、有选择地吸收。比如,美国盛行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gineering-Arts-Maths,STEAM)的理念就有许多以目标为导向、实际有效的内容。不过,美国的这套标准现在也暴露出难以完全适应时代迅速发展的弱点。因此,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面向未来,深刻观察并高度概括时代特点和文明发展方向,抓住未来文明的基本特征,找到创建新型教育和推动其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我最近与多位产业和职业专家讨论,深感面对存在大量未知因素的未来时代和未来文明时需要教育观念的根本改变――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人构建起符合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纵观中国历史,农耕时代需要的是一种文论思维方式,所以最重要的是读经史子集、做八股文章;工业时代需要的是一种产业思维方式,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未来时代是数字技术时代,人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数码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就让孩子熟悉“ 0、1”概念、接触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编码,对数码空间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想象能力。非如此,我们难以培养出最能适应新时代的人力资源。
无数事实证明,不论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数码思维方式(亦称“数码基因”)的人最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趋势。比如,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最具引领方向的顶级创新企业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 马斯克、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都有深厚的计算机技术背景,也就是“数码基因”。而且,他们的事业都起步于计算机编程。至今相对落后的大国印度,由于从小学就抓了普及计算机知识、计算机使用和计算机编程等,他们培养的新生劳动力有很强的“数码基因”,大量人员从事全球计算机软件外包工作,还有大批人才直接进入美国高科技公司,如谷歌、微软等。硅谷科技公司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中,印度人已经占到1/3。印度总理莫迪去年造访硅谷时居然有5万印度人报名参加欢迎会,由于场地等原因,最后来了1.8万人。难怪他敢在硅谷夸下海口说:“21世纪属于印度!”
由于人工智能和智慧制造的发展,大量新产生的职业、岗位和工作都和计算机使用、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编程密切相关。人类新一轮的生产力释放,已经从材料、能源领域, 进入信息和生命领域。过去看似与计算机不相干的生物科学,最终都可以阐述为“生命基因作为一种软件密码的破译和排序”的数码问题。显然,处于平行发展的数码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紧密融合,正在成为人类新科技力量发展不可阻挡的前锋。据此,我的具体建议就是,一定要在城乡教育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们接触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习惯计算机技术,进而掌握计算机编程。当然,这种计算机教育一定不能再是封闭的、生硬的、死记硬背的;相反,应当是活泼的、开放的、自由创造的、高度激发孩子热情和兴趣的,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计算机编程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想像力和无限创造性,培养他们对数码世界的直觉和理性。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我国城乡就业和职业更替变化的趋势有哪些呢?
陈宇:人类的劳动活动可以简单地从两个维度来区分:第一,以体能为主,还是以智能为主?第二,是规则性的,还是非规则性的?如果以第一个条件为X轴,以第二个条件为Y轴,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矩阵,以表示今天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四个工作区域(见图1)。
其中,第一区域为规则性体能劳动(图中左下角)――从事这一区域工作的人员通常被称为“蓝领”,是目前我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但是,这种劳动最容易被智能制造和各种各样的产业机器人或服务机器人所完全取代。这一趋势无可阻挡,我们必须认清这一历史潮流并作出相应对策。
第二区域为规则性智能劳动(图中右下角)――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员通常被称为“中低层员工”或“普通白领”,他们是目前我国员工队伍中人数仅次于第一区域的大群体。一方面,这一类工作现在也面临被人工智能、专业软件、智能机器人大量取代的趋势,其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管理工作。因此,现在欧美已经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你能接受一位机器人老板吗?”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智能机器和人造生命的发展,大量属于人机接口、人机界面、人机协调,以及相应的人与人关系的新职业、新岗位、新工作被创造出来。同时,对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的使用、管理、监控、维护、修理等工作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区域中产生的新工作的主体。因此,这一区域将成为接收和容纳从上一区域中排挤出来的大量劳动者的主要领域。当然,进入这一区域的劳动者都需要相应的教育和训练。而一个人有无“数码基因”,对他能否迅速接受这一领域的教育培训或者再教育再培训非常重要。
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形象直观和方便易用的学习界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记忆,同时又能大量增加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因而长期得到广大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1988年,国际上第一次举办ITS学术研讨会;1992年以来,智能教学系统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2012年,美国匹兹堡将举办第10届ITS国际会议,该届会议的网址是cmu.edu/its2012。
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及现有的智能教学系统,绝大多数以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动画、声音和动态视频等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存于知识库,教学内容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和多学科知识教学。此外,一些教学系统具有明显的不可修改性,只能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教学系统完全与教科书配套,以教学大纲和个别教材为依据,按照教科书的章节安排教学内容,不具备重用性。通过分析可知,智能教学系统存在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系统没有一个庞大的和可扩展的知识库支撑,没有可供操作的知识以及知识库不能更新等。
笔者通过分析智能教学系统发展等特点,结合网络信息,提出了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分析了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在系统模型中引入领域本体组织教学内容,并运用网络爬虫工具获取网页新知识等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了智能教学系统的适应性。
1智能教学系统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AI)的诞生与发展,以及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简称CAI)。CAI系统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主要目的是协助改进教学。其教学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辅导模式,用于向学生讲授知识和技能等内容;二是练习与操练模式,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频繁交互作用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过概念的理解;三是对话模式,通过计算机与学生的相互提问和答问来训练学生的理解力。CAI系统一般由课件(courseware)实现教学过程,学生可反复使用这些不变的课件,接受课件的各种教学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由课件来控制,一般都是被动式学习,系统没有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并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对所有学习者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统一的教学内容。因此,系统不能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能培养不同学生的各种能力。
因此,人们希望计算机也应具有人类教学的“智慧”和艺术:系统应该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能理解和接受学生的自然语言交互。
到了上世纪70年代,AI技术得到深入研究和发展,同时,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更趋向智能化。Carbonell和Collins等人研制了一个基于知识的教学系统SCHOLAR,用于进行南美洲地理教学。SCHOLAR开辟了把人工智能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研究领域。让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更加具有“智慧”,是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更具有智能的CAI系统被称为“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ICAI)或“智能教学系统”。
但是,ITS并不是对CAI的一个简单改进,它需要结合AI技术、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认知科学而得以发展。与CAI不同,ITS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学习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人的认知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学习过程是个人根据自身需要、兴趣、能力、知识水平,对当前教学过程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和建构过程。
ITS的目标是分析学生的智能水平和知识状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完全地由学生自由学习),以启发、诱导、暗示等方式展开,让学生探索、思考与发现问题。例如,SCHOLAR系统采用了苏格拉底对话方式的启发式教学,以实现智能化教学。
目前的ITS在结合教育心理学、认知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同时ITS的研究和开发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存在如下缺陷。
1) 智能教学系统缺乏强的自适应性,不能真正灵活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不能准确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及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过程分析不明确,教学策略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不同学科和不同个性的学生,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用于指导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知识,系统设计面向的对象也还比较单一。
2) 智能教学系统对学生缺乏了解(或理解);不能理解学生正在做什么和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如何,学生常犯的错误是什么;没有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来安排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把最适当的知识传授给相关学生,因而无法达到因材施教的预期教学效果。
3) 智能教学系统中的知识可操作性差,几乎是不可操作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而且知识的可重用性差,导致了人们制作和设计了许多重复的教学系统,而真正“好用的”智能软件却非常缺乏。
智能教学系统存在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没有一个丰富的多学科的知识库支撑,而且知识的可操作性差;二是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理想的系统结构,支持对学生和教学的理想描述。针对这些不足,笔者提出一种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
2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
在分析已有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例如NKI- Tutor)[4]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不断发展的网络信息和网上学习资源,笔者提出了一种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该模型的教学内容模块中引入领域本体的抽象层来组织知识,同时模型中增加了一个网页知识的新模块。网页知识主要使用网络爬虫,从不同网站上获取各种教学资源,然后对该资源进行分类,构建其资源本体,并通过本体合并技术,把新知识添加到教学内容模块中。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主要包括交互界面、学生模型、教学模块、教学内容、专家模型、评价模块、知识模拟模块和网页知识模块等。
交互界面用于实现学习者与教学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界面。
学生模型是对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学习策略等的建模,为系统提供学习者的学习历史记录、学习过程中与系统的交互情况以及在系统诊断性测验中的表现等。
专家模型包含领域专家的问题求解。教学系统可以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专家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发现学生的能力缺陷或错误认识等,然后采取更确切的教学策略或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模块是智能教学系统用于组织、管理和实施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本模块的教学模型由教学目标子模块、教学任务子模块、教学分析子模块、教学策略子模块和教学效果测量子模块构成。教学目标是指教学的总目标(Goal),包含多个子目标(g1,g2…gn),并且Goal=g1 ∧g2 ∧… ∧gn,n ∈自然数N。教学任务是指设计或规划知识,确定教学目标,选取和实施教学策略,并评价教学,由具体任务(Task)实施。评价模块是对整个教学的全局评价。评价教学总目标是否已经达到,或是对一个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阶段、一门课程学习后的全局评价,包括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的综合评价和教学策略是否适用于不同学生的评价等,评价结果是教学策略改进和教学反馈的依据,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
知识模拟是一个知识模拟系统,能够对知识自动进行动画模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能够通过模拟工具亲自操作实验。模拟工具对于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尤其重要。
教学内容模块是知识库存储器,存放各科教学知识和从网页上获取的各类新知识。
网页知识存储从不同的网站上获取的各种教学资源。在系统模型中嵌入网络爬虫工具,首先利用网络爬虫工具不定期地从不同网站上获取各种教学资源,然后对资源进行分类,构建其资源本体,通过使用本体合并技术,把新知识添加到教学内容模块中,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使系统更具适应性。
3 教学内容组织与知识更新
在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中,我们引入领域本体的抽象层来组织教学内容,并引入网页知识模块实现知识更新。
3.1领域本体的抽象层
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最重要的功能是获取Web信息和资源,然后对资源进行管理和运用。为此,我们引入领域本体的抽象层来对教学资源进行组织,如图2所示。
领域本体的抽象层是去除了学科中的具体概念而综合了领域本体中的属性和关系,是不依赖于领域概念而存在的。
3.2网页知识模块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教学机构和学校都建立了各自的教学网站。例如,大学的精品课程、中学的网校以及专业知识网站,还有很多信息搜索引擎等。这些网站提供了很多专业和非专业的百科知识。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知识需求,智能教学系统中的教学内容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及时更新知识库。
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采用网络爬虫工具实现自动提取网页信息功能。它根据教学内容主题的关键字或知识点分析网页,过滤与主题无关的链接,获取有用的链接站点上的信息,并将其存储在相应的文档中。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文本方式存储获
取的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信息格式和内容进行分类,结合已有本体来组织新知识,进而建立索引,便于知识查询和检索。
4结语
智能教学系统研究是一项艰难和长期的工作。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具有教学内容覆盖多个学科和网络知识等特点,充分展现信息时代的学习特色,为学习者提供更新颖的知识和更宽广的知识面,并使教学过程更加个性化,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面向语义Web的智能教学系统将通过网络爬虫工具实现自动提取网页信息,从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时代特点,实现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Claude Frasson, Kurt Van Leh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C]//Gilles Gauthier, Claude Frasson, Kurt VanLeh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1839). Montreal:Springer, 2000:1-24.
[2] 王小辉,童\.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J]. 软件学报, 1996,7(4):217-222.
[3] 唐素勤,曹存根. 智能教学系统的体系结构:综述与改进[C]//钟义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CAAI-9)论文集.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1129-1132.
A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Oriented on Semantic Web
TANG Suqin1, LIU Lihao2
1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背景下大学教育的时代特点
随着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与教育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BigData)是海量数据及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简称,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可视化地呈现等,实现‘量化世界’的数据化”。面临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一变革促使财务体系中的管理手段必须跟上节奏。时代在变,对财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财务人员在大数据变革中要改变固定思维、尽快实现角色转型的趋势却是不可否认的。本文主要结合会计学专业在面临大数据信息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探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改革路径。
2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导向——以学生发展能力为主导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的设计则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实施“如何改革”之前,更为关键的是改革的导向问题。最新调查显示,在未来十年内,有50%以上的会计工作将实现自动化。这对会计职业固然是一个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计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有些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包括做专业判断、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会计师所擅长的。那么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仅仅将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足以使学生具备“职业”的能力,因为简单重复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将可以交付给计算机处理;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对财务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职业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而,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设计,是会计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
3网络智能化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路径探索
3.1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构建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应当包括认知能力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认知能力的目标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等级的认知能力划分是按智力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程度逐步递增的。识记和理解属于较简单的低级认知能力,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属于较复杂的认知能力。本文在Bloom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将“记忆”和“理解”作为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应用”和“分析”为第二阶段;“评价”和“创造”为第三阶段,如图1所示。在第一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资源(如微课视频的教学资源),按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行“项目式”课前学习,使得学生完成“记忆”和“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点。从Bloom认知理论的模型看,所谓“记忆”——记忆或重复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识保持能力;“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所获得的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实时了解学习的行为数据(学习是否参与学习,学习的时间长短等);以及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便于教师清楚地“发现问题”,有利于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回归到传统的教学现场,教师在此阶段发挥重要的知识讲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即实现Bloom认知模型中提升“应用”——将知识(概念、原理或定律)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以及“分析”——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彼此相关的组成部分的能力。在通过前一阶段线上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二阶段将针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进行深入地讲解,会计职业的实务操作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为什么”的探讨,教会学生能够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解决不同的会计职业问题。第三阶段,是Bloom认知模型中最后的能力应用阶段,即“评价”——根据已有知识或给定的标准对事物做出评价和鉴定的能力;“创造”——将有关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新知识块或新模式的能力。从课程的设计过程主要通过网络智能学习平台的实现,教师端将结合现实企业案例的会计处理问题交由学生来判断,从而考查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是否真正掌握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能力。在这一阶段中,网络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将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估、督学等有积极的反馈效应.
3.2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虚实融合
二十一世纪,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和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类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领域, 教育毫不例外地经历着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的一场重大变革,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共识。大学英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和其它学科领域一样正面对和经历着信息化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崭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正遭受冲击,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迅速调整自已的角色转变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变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
一、课程教学的设计者
信息技术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巨大冲击。利用网络,学生可以得到浩繁的英语学习资源。那么,如何做到既完成教学目标,又确保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获得应有的学习内容呢? 其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的角色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统筹规划, 例如课时的安排及教学进度、学习的方式和内容, 以及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等都应有明确的计划。教师在执行上述教学设计中, 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反馈信息, 重新调整课程内容及学习方式。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信息化教学环境虽然为学习活动提供了支持, 但学生的学习不会自发地完成, 不会自发地达成教学目标, 只有通过教师的参与和引导, 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 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中, 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和协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英语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运用多种形式来充实和组织课堂活动, 传递教学内容。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材均提供磁带以及配套的教学光盘, 这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然而, 实际情况是, 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 大部分学生只是肤浅地浏览一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很少系统、深入地学习和探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提出学习的主题和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与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教学结果的评估者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 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和运用英语教学信息, 然而, 他们到底是否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的内容还需要英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来评估。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它既是评估手段,又是一种激励方式。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习的结果,指在一个学习阶段末,对学生的成绩、表现与能力所做的总结性评价。英语教师作为评估者, 要定期检查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提问、检查作业、组织单元测试和针对词汇、语法结构、听力、口语和阅读等方面的专项考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了解其学习状况,及时通过面谈或网络肯定学生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另外,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自评,包括学习初期的水平测评、监控进步过程、同学互评等。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学、评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评估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观念,要通过评估不断地改进教学,其最终目的指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学习资源的建设者这和提供者
学习资源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来规范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在信息时代,多媒体及网络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网上报刊、数据库、多媒体电子图书等,不仅给教师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基础。但Internet不能为学生提供正式学习所需的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学生的直接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信息需要教师去提供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师要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学习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及信息呈现的特点,成功地设计、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英语学习环境,促进英语课程教学向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实用化方面发展,实现英语知识教学和英语实际应用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MOOC是大数据变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谁对大数据的挖掘更为深刻,谁就将抢占未来先机。对于教育来说利用Mooc教育是传统育研究走向科学实证的重大机遇。在我国不仅清华、北大这类一流学府引进了Mooc教育,三本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断加入这个队伍,纷纷组织教师学习、制作Mooc,利用Mooc学院、尔雅课堂、网易公开课等中国自己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学习到了国外的课程及自己老师的课程。Mooc可以说是网络课程的一种高级形态。
二、Mooc与三本院校的融合
我国对三本院校提出了培养应用技能型复合人才的要求。为了达到此目的,三本院校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如较多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收效甚微。MOOC模式的出现,使得我们看到一线希望,而这种模式也正是三本院校一直在探索中希望得到的。针对三本院校师生及教学情况的特点,面对MOOC平台的出现,三本院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
1.三本院校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1)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易于激发学习动机
近年独立学院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平均低于二本20-30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整体表现、知识的系统性较差,并且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对部分科目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自己高考没有考好,并不代表自己的学习就会停止。他们选择三本院校里自己喜欢的专业,拿到学士学位。以后还可以直接考研、出国,继续深造,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缺憾。因此,教师可利用其特点,让学生选择Mooc,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点,帮助寻找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2)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社交能力较强
由于三本大多为独立院校,所以相对于一本、二本的公办院校的学费较高。能够进入三本院校就读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学生不会忧愁其生活来源。进入学校后,家长一般都为其配置较好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网络资讯工具。
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思维活跃,多才多艺的学生较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对于网络的各种新鲜思维都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
(3)个性突出,自我学习能力不强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有着显著的时代性。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个性强烈,自我意识很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差,部分学生生活上自由散漫,出现问题后表现得手足无措。利用Mooc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明确目标。可以自己更加灵活控制学习时间和地点。依据自己的情况,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而对于学习困难的视频,可以多看几遍,或者是放慢视频的播放速度,达成弹性和有效的学习。
2.三本院校教师群体特点分析
(1)教师师资比例不协调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三本院校教师师资结构比例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一是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学校教学工作主要是依赖母体院校或其他院校的兼职或退休返聘教师。学校本身的专职教师很少。专职教师大多为本科或硕士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二是年龄、职称比例也倾于年轻化。85%以上为助教及讲师。由此可见,三本院校的师资比例不如一本、二本院校成正态比例分布。教师队伍结构不甚合理。
(2)教师来源广
因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以其灵活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大量招聘兼职教师。其来源主要包括母体院校、其他院校的在职教师、离退休教师、科研单位及一些企事业部门的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甚至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员和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员。这就产生了教师要么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要么实践能力较差的两极分化的教学现状。
(3)思维活跃
三本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国内的优秀的211大学或海外大学。但是大多是由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所教授的内容大多是重复着在学校内所学到的书本知识或老师口口相传的内容。缺少社会或企业的实践内容。但是思维活跃,有创新和学习新鲜事物的愿望。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43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44-03
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与物质硬实力并不相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而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直接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主要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孔孟之道,其基本内核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源泉,儒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在第一个层面,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和”的思想,例如:《论语・学而》篇中有:“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第二》篇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孔子也提倡建设美好的“大同”社会,如“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第二个层面,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是提倡人人平等,“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正确的利义观,不唯利是图,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第三个层面,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个人修身、正己思想,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思想也是相融相通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发展与前进提供精神动力,儒家文化中包含有经久不衰的精神食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大家共同奋斗的坚强纽带。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丰富的传统道德观念,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天下为公”体现了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仁者爱人”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唤醒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为善,彼此友爱。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多依靠自己,少依靠别人,做人要有独立担当意识;从民本来说,主张民为国本、本固邦宁,希望统治者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博施于民,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重视精神的作用,从而不断推进民族发展与强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时代难题的重要启示,儒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思想
首先,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并经久适用,同时强调实践,强调实事求是,于社会生活中追寻真理。其次,对于如何为人处世也有很多经典语录,例如孔子关于做君子的要求: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闻、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告诫人们看到一种现象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要平易近人,言行一致,对工作要有敬业精神,有问题要多向别人请教,心中有不平事,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有利可图时,要想到是否合乎义,在利益面前坚守道义,不犯错误。要“敏于行而慎于言”。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外,孔子的“中庸”“为政以德”思想及孔子的其他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含的政治智慧、治国经验等都有益于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二、积极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指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相结合,发挥借鉴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典籍浩如烟海。
以儒家文化为例,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很多思想、理念直至现在还有很大借鉴意义。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可以为现今教育提供启发,在教育理念方面,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研讨式教学,孔子的教学,很大部分是和学生、官员、学者进行对话,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包括老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采用启发式而不是灌输式教学,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采用“共享式教学”,孔子在很多场合总是当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感悟讲出来,对一些问题重点教授和引导讨论或让学生之间开展讨论,让大家实现知识共享。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形式活泼,“杏坛”教学法就十分典型,师生在树荫下、山水间席地而坐就可以上课,此外,孔子在后半生经常带学生周游列国,这种游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开拓眼界,边游边学。孑L子教学注重问题、注重研讨、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教学特点和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型组织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有重要意义。
从此例来看,要善于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精华,首先应善于总结和提炼,善于从零散的知识碎片或语录、对话、或事件描述中去总结概括;其次,要把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相结合,善于比较,找找共通之处,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基本要义是相通的,比如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等;再者,要多思考与动脑,多与他人讨论交流,尤其要加强对那些不易显现、隐藏于字面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挖掘。
(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在提升文化竞争力方面,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畅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
1.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延伸
比如儒家的“重义轻利”“为政以德”思想,是根源于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宗法等级社会制的存在,其原义是主张德治,强调道德和道德规范对调节人际或等级间利益关系的作用,但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是缺乏权利或权利平等的观念和法制保障的,理解其内涵必须加入现代的权利意识和权利平等的价值观。再比如儒家“和”的思想,是指社会中各等级之和,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和”的价值观和思想,就应对传统的“和”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鉴别和扬弃,丰富“和”的内涵,包括分配公平、司法公正等,坚决反对特权和“官本”文化,将“和”建立在人与人权利平等、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
2.改造传统文化落后、陈旧、不合时宜的表达形式,赋予其现代表达形式
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礼治”思想,“人无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等,今天仍然在讲“礼”,但是儒家“Y治”思想在表现形式上过于复杂繁缛,在新的时期,对于“礼”的形式一方面要适当规范和简化,恢复一些影响深远的传统礼仪制度,比如“成人礼”、传统婚礼、“祭礼”,等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一些新的礼仪制度并积极推广施行,比如升降国旗仪式、烈士公祭仪式、职场礼仪、商务礼仪等等。
3.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把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实现传统文化的“两创”,必须把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例如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西医结合、数字书法技术、围棋人工智能等。为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要将“互联网+”引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努力创建以亲民、时尚,又富含文化魅力的方式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三)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挖掘其当代价值,拓展其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生活,让人们能看到、听到、感知到,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进行文艺作品创新、文化载体创新、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完善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
1.创造更好的传统文化文艺作品,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努力推出优秀作品
以儒家文化为例,可以通过动漫、影视、书画等作品对孔子的教学进行情景再创造,以多样的形式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入挖掘,阐释新意,创造优秀作品。
2.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旅游纪念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不仅要发挥馆藏功能,为社会提供固定的文化产品,还应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出贴近社会生活、“实用”的文化创意产品。
3.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陈定家也曾多次论述过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及其采取“散”“焦”并用策略的原因与目的。他在《比特之境》一书的序言中指出:“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预告说,他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国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当其研究成果准备付印时,他发现仅仅把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合起来不甚妥当,因为这样会使阐述受到妨碍并造成理解的困难,而且他认为自己面对的题目是如此丰富多彩,只有采取帕斯卡尔式的‘纯警句体裁’才有可能将全部材料塞到一本著作里去,但这种体裁可能会造成一种任意建立体系的印象。于是他决定相继用几本著作分别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而以一本单独的著作作为结束,来对整体的联系、各个部分的关系加以阐明,最后,再对这一切材料的思想加工进行批判。尽管马克思最终未能完成这个宏大的计划,但这样一种思路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早在着手撰写‘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课题报告的时候,我就已经清晰地看到自己面临的困难和马克思在《手稿》里所说的情况十分相似:讨论的命题是‘如此丰富多彩’,以致很难把多年来比较深入研究过和即将遇到的重要问题一股脑地‘塞进同一本著作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确了这样一种认识,即要按照专题分门别类地逐一研究某一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对整体的联系、各个部分的关系加以阐明’,只有如此,才能将自己对研究对象的心得和想法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来。”④
一、“比特之境”:网络文学生产论
陈定家在《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前言中曾提到,从1998年《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发表算起,其近10年的主要学术兴趣和精力都集中在网络文化与艺术生产研究方面,并于2004年开始主持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研究”。2011年9月,《比特之境》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实,早在2007年,陈定家博士学位论文《隐形手与无弦琴: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已出版。该著作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针对如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市场经济冲击下作家地位的变化、作家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艺术雅俗的分化与融合、艺术如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市场,又适应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超越市场等方面做了精彩论述,是对新时期以来艺术生产问题的一次诗学式总结,为解决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后,陈定家在《隐形手与无弦琴――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研究》一书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意R到传统文学在数字化语境下生存所遭遇的本质性的变化,并逐渐将研究重点自传统文学生产过渡到网络文学生产这一论题上。《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一书立足于网络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现状与动态,介绍网络时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技术文化背景,主要包括网络时代的媒介变迁、“后信息时代”的文学生存状况、互联网与文学艺术的革新等问题;讨论文学生产的网络化问题,重点讨论了“文本”与“超文本”、“超文本”的发展历程、“写读者”与互动性、“超文本”的局限与陷阱等问题;以博客写作与文学关系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包括博客写作的基本特征、中国博客的发展与趋势、“博客文学现象批判”等在内的现实问题,考察网络时代“博客崛起”与网络文学生产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关注文学消费方式的革命,主要涉及文学的影视化、文学的数字化阅读等问题,并以“手机小说”为例,对文学消费的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包括市场化背景下的文学经典、作为文化资源的文学经典、经典数字化与新媒介诗学等内容,还具体讨论了网络“恶搞”“百家讲坛”“虚拟图书馆”等大众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对文学的意义及其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在网络文学生产论的研究过程中,陈定家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调查研究工作中去,从自己研习多年的艺术生产原理出发,对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特别是网络文学生产状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理化描述与清算。《比特之境》一书中,陈定家在广泛吸收当代文论与美学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从现代思维方式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入手,对数字文化与网络文学的前沿命题――“虚拟现实”的文学意义进行“比特诗学”的深度探访,对文学虚构与网络虚拟之间的必然联系和本质区别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将传统文论中的形象思维、灵感、共鸣等经典文论观念,与网络时代的人工智能、计算主义、软件写作等所谓“灵境诗学”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从文学发展论的视角,对网络文学的来龙去脉,如起源与现状、特征与症候、生存困境与发展态势等问题作出历时性梳理,以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文学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冷静地回顾与总结,特别是对文学的图像化、网络化、影视化、游戏化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数字化生存现象进行研究与总结。从审美价值论的视角,对网络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态势以及其在整个审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的价值评估,从哲学与美学的高度,对文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及其相关后果总结规律。
二、“文本之舞”:网络文学文本论
陈定家网络文学研究中“选点持论”的学术智慧远非笔者的一己之见。王泽庆在《从看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一文中也提到,“难能可贵的是,陈定家能够对其中的个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的《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研究的是网络文学生产问题,他的新作《文之舞》则集中探讨了网络文学的文本问题。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论述网络文学,而是从网络文学的生产研究转向文本研究,涉及的都是网络文学研究中一些较中观或微观的问题。⑤
2014年,《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如王泽庆所说,这是一部集中探讨了网络文学文本问题的专著。“文之舞”三个字生动形象,充满诗意。面对电脑荧幕上下翻飞的文本,这个超言绝象的“舞”字,堪称画龙点睛之笔,足以抓住超文本和互文性的基本特征来描述读屏时代的文学特性,形神兼备。从读书到读屏的转化,是网络时代文学阅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学作品从白纸黑字的信息化石,变成了绘声绘色的表意精灵,文本的这种格拉忒亚式的觉醒,找不出比“文之舞”更准确、更生动的意象来描述当代文学网络化转向所给予的最直观感悟。作者选取《文之舞》为书名,隐含着对给自己互文性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的互文性理论大师们,如罗兰・巴特(《文之悦》作者)的致敬之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对网络戏仿风习的认同。“舞”不仅是既原始又现代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也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形式最直观、内涵最丰富的表意方式,尤其是以网络为背景的“文之舞”,既能不断开拓现代技术隐含的审美场域,又能充分激发人类与生俱来的视听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之舞”是一个跨越超文本技术与互文性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既不缺乏互文性所负载的厚重人文底蕴,又拥有超文本所隐含的高新技术理性;同时,它还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麦克卢汉式的新媒介概念。
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中西、古今、诗思、技艺等矛盾问题,在网络文学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甚至表现得更为尖锐。但如何处理好中与西的融合、古与今的转化、诗与思的互补、技与艺的博弈等问题,显然需要从学理上理清思路,需要求真务实地开辟出适应网络文学发展要求的治学路径。此外,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不同是基于载体变化造成的“文本转向”,在传统文学的线性文本向网络文学超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密切关注的学理问题被我们忽略了。对“超文本”这个从数字技术领域引入的新概念,除了一本孤峰峭拔的《超文本诗学》以外,文论界的相关研究还明显缺乏应有的人文烛照和审美关怀,更少见到中西贯通、文理兼容的诗学化深度阐释。《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重点讨论超文本和互文性问题,弥补了文论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的缺憾。
从文论视角而言,如果f“超文本”研究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关键词,那么互文性作为体现超文本本质特征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关键词中的关键词。《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中提出,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之名唤醒了沉睡于传统文本的“互文性”――即唤醒了书面文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潜在活力与灵性。它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在“如我们所想”的赛伯空间里,网络文学所演绎的“文之舞”――即“话语狂欢之境”交织着欣喜与隐忧:它精彩纷呈、前景无限却又充满陷阱与危机。超文本的崛起和互文性的觉醒不仅是当代文学世纪大转折的根本性标志,而且也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媒介化、图像化、游戏化、快餐化、肉身化、博客化等时代大趋势的核心内容与逻辑前提。更重要的是,超文本与互文性理论正在悄然改写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
“游戏”一词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就已出现,《韩非子•难三》中载有: “管仲所谓 ‘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汉语中,对 “游戏”的解释有: 游戏嬉戏、玩耍。曼弗雷德•艾根和鲁特海德•温克勒在 《玩游戏》 ( 1975 年) 一书中对“游戏”的定义是: “游戏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部分源于人们的需要、一部分源于自然巧合的以娱乐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以 “娱乐为目的的活动”还是 “艺术表达方式”,这些都反映了游戏的本质。动画片可分为电影动画片、电视动画片、游戏动画片( 新媒体动画片) 。所谓的 “游戏动画片”,指用于家用机游戏、手持游戏、街机游戏、电视游戏、电脑游戏、手机游戏、GPS 游戏等数字产品的互动类动画作品。从本体角度看,以游戏中起主要作用的艺术类型为标准,可分为音乐游戏、美术游戏、文学游戏。从对象角度看,以游戏角色特性为标准,可以区分冒险游戏与角色扮演游戏。前者的游戏主角所具备的属性与能力通常固定不变,并且不影响游戏进程,后者则反之。游戏动画是依托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媒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的技术,覆盖图形图像、动画、音效、多媒体等技术和艺术设计学科,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和升华。是民族文化传统、人类文明成果和时尚之间的纽带,是一种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艺术。
二、游戏动画片的艺术表现特征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 “游戏是我们心灵生活的戏剧模式,给各种具体的紧张情绪提供发泄的机会。他们是集体通俗的艺术形式,具有严格的程式。”作为交互性很强的游戏动画,游戏动画的概念必将会大幅度的拓展,游戏动画也不仅停留在我们原有的对一般游戏化的活动的理解上,而是上升到人类的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大众性的活动,兼有休闲性、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等诸多功能。如休闲游戏的特点是其轻松的游戏方式、多样的游戏特征,清新的风格。游戏动画与影视动画、电影动画的艺术形式相比较,游戏动画片大致从以下几个特征加以界定: 一是电影意味着仅被观看,视频游戏动画的目的却是互动,在编程时必须考虑到用户输入这一变量及其引起的反响,而不只是既定的情节。二是渲染必须与玩家的活动在步调上尽可能保持一致,这对控制台的性能提出很高的要求,有时候只好牺牲细节来提高速度,或减低音质以减轻负担。三是在许多游戏环境中应用人工智能去控制角色的行为。在不少情况下,环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联系。基于各个时代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可以发展不同层次的游戏动画片。在技术许可的条件下,媒体之间经常进行信息交换和产品移植,游戏动画片创作因而具备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电视、手机和移动通信设备等。可以看出,游戏动画片表现创意主要特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交互性,游戏动画设计要想让玩家参与,在开发时就必须准备必要的控制权交给他们,使之能够选择 ( 乃至于创造) 路径、角色、情节等要素。二是即时性,华美的画面、高质量的配音往往和响应速度构成矛盾。为了避免相应时间超出玩家的心情期待,应当将主要用于玩家即时操作的互动动画和无聊时性要求的游戏片头、过场动画、结局动画区别开来。三是挑战性,常言道: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在这样的情况下,游戏最迷人,打仗最精彩。游戏中的对手,既可能是机器人,也可能是其他人。“挑战”不一定是 PK,也可能是大家一同承担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四是沉浸性,沉浸感最主要的来源是对玩家自身行为的反馈。为了提高反馈效果,必须恰当界定任务的性质与难度,并精心设计、策划各种强化物 ( 即奖赏) 等。
三、国内外游戏动画片的审美趣味分析
动画片的设计者通过艺术加工与创作,将自身的审美观融入到动画短片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审美这一独特的价值尺度之下,形形的动画形象走进我们的生活,净化与提升我们心灵的同时,也用超越功利的动画向我们传达出美的寓意、美的意境、美的嬉戏以及美的灵动的审美趣味。游戏动画片作品的审美情趣要求多样,我们可以从内容原创、互动形式、界面设计、技术发明、计算机对互动的作用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介。
( 一) 三维互动新水准———PC 射击游戏动画
1993 年 12 月 10 日,美国一家小公司以 《毁灭战士》( Doom. 1993) 震惊了游戏界,《毁灭战士》让玩家扮演空间战士的角色。玩家扮演的人物必须孤身一人从火卫一打到火卫二,再打到地狱,每个地方都有分为九级的战斗。当他获胜之后,回到地球之通道开启,英雄可以凯旋。游戏所构想的冲突虽然简单,但却是惊心动魄的。其主要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有巧妙地吸引人的氛围,该游戏能将背景定于发生惨剧之后的基地,玩家可以深切地体会到那儿的沉浸性、恐怖性的气氛。玩家被投入一个极端残酷的环境,为求生存必须战胜成群结队的敌人,不论是先前的游戏,还是后来的作品,都很少见到这样的设计形式。二是能引人入胜的图像,在 《德军司令部》游戏中,虽然有平滑的运动,但在关键性的 Z 轴定位方面还不完善。《毁灭战士》则克服上述局限,展现了楼梯、柱子、升降机、高原、深沉等多种游戏动画场景。它还支持非直交的墙,使空间布局多样化。其光照效果相当逼真,达到了准现实主义的水平。三是能合理地设计优美的音效,在游戏中,每个怪物都有与其基本特征和即时状态相适应的咆哮的发音。每种武器都有与基本类型和具体运用相适应的各种配音,每个环境都有与情节发展和交互过程相适应的声音线索,玩家可以对它们进行准确定位。四是设计出色的界面控制,游戏能对玩家的输入即刻作出反应。它是第一个提供标准的鼠标 + 键盘控制设置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有悟性的玩家可以利用上述设置玩出许多花样。
( 二) 世间万象旨再造———仿真游戏动画
《模拟人生》( 直译为 “西姆门”) 是最受欢迎的电脑游戏动画之一,它由 Maxis 公司开发,电子艺界 ( Electron-ic) 公司出版,2000 年 2 月 4 日在北美,同月 28 日在欧洲。它荣获 GameSpots 的年度游戏奖、首届游戏开发者选择奖。从选题到创意角度来看,该作品的灵感来自设计师赖特 1991 年在奥克兰风暴中的体验,对于玩具特性、功能的观察和思考。作为单一玩家的生活仿真游戏,成功地吸引了女性,改变了电脑游戏都以男性青年为主的状况,游戏角色引进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联系。从动画的角度看,这一游戏是 3D、2D 图像的结合。人物本身是即时渲染的,房屋和器物则是预先渲染的。它原先主要适用于 PC 机,其后扩展到苹果机、控制台,可运行于 Microsoft Windows、Linux、Mac OS 等多种操作系统以及 PlaySsation2、Xbox、GameCube 等多种平台。从情趣的方面看,游戏包含了不少有趣的设计: 将家庭用品添置、虚拟人物成长、邻居关系演变等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准确、全面地对社会生活加以仿真; 利用抓屏工具记录西姆的生活,并将相应的照片置于网络供邻居共享; 通过 “遗传脸部创造器”预见子女的容颜等,以达到装饰多样化、人物细腻化的特点。
( 三) 一招一式总关情———角色扮演游戏动画
在中文角色扮演游戏中, 《仙剑奇侠传》堪称首屈一指。《仙剑奇侠传》系列是由中国台湾大宇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发行的电脑游戏动画片,故事以中国古代的仙妖神鬼传说为背景、以传统的人物武侠和仙侠为题材,首款作品发行于 1995 年 7 月,荣获两岸当时无数的游戏奖项,还被众多玩家誉为 “旷世奇作”。该游戏动画片我们从玩法角度看,游戏不设全景地图,只是随屏提供下一场所的入口处。其迷宫颇为复杂,对玩家构成了挑战。以线性故事为主体。如果玩家结束了某一场所的革命,一般就不会再返回。虽然设计了某种隐藏的项目和探求作为分支,但并不影响故事的发展。从文化角度看,RPG 游戏深受开发者所从属的文化影响。与欧美、日本的相关产品相比,武侠题材在我国 RPG 游戏中占用相当大的分量。这类游戏往往以若隐若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为背景,以传统伦理观念为基调,糅入神鬼妖魔、江湖风云、朝廷朋党、武学门派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
四、游戏动画片的民族文化内涵
动画是跨越文化界限的世界语言。民族文化不仅为游戏动画制作者准备了各种创作题材和文学元素。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歌谣、传说、故事、英雄史诗等作品,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是人民群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同时,民族文化中体现的朴素的人文观、善恶观影响了游戏动画制作者的世界观的形成。民间文化中凝聚的善良、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精神,往往成为游戏动画设计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 以武道文化为脚本的游戏动画片多利用民族文化背景表达其主题
这类游戏动画片主要以宣扬东方世界侠、道、义精神为主旨。以描写东方的武文化、道文化为特征的作品。如具有浓厚日本风格的 《大神》游戏动画,由于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首次尝试运用水墨结合游戏,在画面内容和游戏体验上改变了玩家以往对动作冒险游戏的刻板印象。水墨游戏推动了游戏风格多元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游戏操作上的变革。水墨结合游戏充分调动了水墨具有的流动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游戏人物具备造型上的独特性、场景具备感官上的美妙意境,从而推动和改变了游戏原有的操作模式,对游戏动画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西方文明为背景的游戏动画片 《王者世界》,它围绕历史上曾一度辉煌但又突然神秘失落的大陆 “亚特兰蒂斯”展开,以古代四大文明为基础,再现了真实的世界地图和各国古迹。
( 二) 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承为设计者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
游戏动画设计者通过游戏的制作过程,将他所了解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游戏之中,构建属于他们想象的游戏世界,并通过游戏这个平台将世界呈现到游戏玩家的面前。再现市场上由三国题材和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游戏动画占据主流地位。如 《真三国无双》 《仙剑奇侠传》 《轩辕剑》系列。通过互动和交流,使民族元素得到传播、传承和发展,为推动民族文化的前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动画片《功夫熊猫》在题材人物上借用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外衣,在表达手段上用的仍是好莱坞最擅长的形式: 如逼真拟人化的造型,眼花缭乱的高科技三维数码技术,炫酷动感的现代镜头语言。
( 三) 以军事内容为主题表达,形成地域性的竞争与融合
当今世界,逼真的计算机军事游戏,已经悄然进入了以军事训练为代表的国防领域。纵观世界范围动漫游戏产业悖经济危机大潮逆势上扬的奇景。军事游戏能突出机械的金属感,在审美心理上,它更倾向于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满足游戏者对力量的想象和追求。如典型的代表作有 《命令与征服》 《战争机器》等。2010 年的动画片 《打,打个大西瓜》最终赢得了国际竞赛单元评委会特别奖。一部民间创作的反战题材动画片引发了网上热议,飞机、坦克、舰艇,甚至于可以进行战略攻击的卫星,都以 “扑克牌”的局势为内容出现的。《打,打个大西瓜》让动画迷们对中国游戏动画片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俄罗斯 《阿尔法特战》是一款经典游戏,曾为俄军反恐特种部队 “阿尔法”小组成功营救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人质做出贡献。
( 四) 中国传统文化与游戏动画片玩法的完美结合
《大话西游 3》主题中凝聚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融合到了游戏的玩法之中。在这款游戏中一共有四大类不同类型的作坊,分别装备作坊、商业作坊、采集作坊以及官办作坊。玩家在不同的作坊内可以进行不同的活动,比如说玩家在装备作坊中,可以进行装备的打造、炼化、追加等各种操作。这些作坊的设计不但丰富了游戏的玩法,而且将中国民族文化很好地运用在游戏之中,增加了玩家的游戏沉浸感。当前,以民族文化融入游戏动画片的成功作品为数不多。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开发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军事游戏,让、继续活在绿色军营的电脑网络之中,让朝鲜战场上把不可一世的美军死死钉在三八线上的一代铁军常驻电脑硬盘,让清末 70 年以来形成的奴气继续受到清扫,让东方大国威武不屈的品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国防文化就会快速提升。
五、我国游戏动画片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当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然而,听力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集中听力训练代替日常听力教学
现行的教科书中听力材料所附带的题型多是回答问题、完成表格、听短文填词、归纳段意等,这些题型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确实大有帮助,但是和高考考查听力的主要题型――多项选择题大相径庭,加之,这些听力语料的语速较快,且有的语料篇章长,信息量大,许多教师就认为在课堂上听这些材料是浪费时间,而且收效也不明显,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精讲课文、语法知识和单元测试上。于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就采用统一时间来播放高考听力模拟试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核对答案和看模拟试题后的听力原文,教科书中的听力材料完全被摈弃了。长此以往,教师的“不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不重视,他们认为,提高听力只能“无师自通”,到了高三年级多听一听模拟题就行了。
(二)以“盲”听代替“巧”听
学生听力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学生听的过程中未能辅以必要的听力策略指导,许多学生总是盲目地逐词逐句听,或者是边听边译,结果是边听边忘,最后不知所云。当问及在听力过程中采取什么听力技巧和策略时,92%的学生反映他们缺乏听力技巧,不善于通过听来获取信息,9%的学生对于听力策略闻所未闻,更谈不上应用了。因此,教师任由学生在茫茫的“听海”中漫无目的地“盲”听,每次的听力训练教师只是充当“播音”和“警察”的角色,学生越发对听力缺乏兴趣,越是难以提高听力水平。
二、提高高中生英语听力的举措
(一)创造性地使用听力材料
现行教科书的听力材料篇目由以往的两篇增至三篇,且语速较快,有的篇幅较长。但是这些听力文章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融单元主题与寓意于其中,和整个单元水乳相融,如果因为考试题型与高考不一致就将其舍弃是教师懒于钻研教材的表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所以,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替换、补充、调整和舍取部分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加符合各校及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为我所用。例如:教授人教版模块七Unit 2 Robot 中P15 Using Language Ex.1的正误题可改编为选择题:
What’s the company’s greatest mistake? ( B )
A. They made their robots look handsome.
B. They made the robot look so much like a real man.
C. Their robots have no emotion.
D. Their robots may hurt human.
再如:选修八的Unit 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Workbook中 P62的听力题,笔者就将练习3中的回答问题改为短文填词,降低难度,具体如下:
Ruth:Well,I’ve _______ mobiles that are computers and can videotape _______. Do you think _______ a good idea?
Zhang: Mum. Yes,they’re useful. I can use the Internet even when I’m _______.
Ruth: So you suggest one like that then?
Zhang: Not _______. It seems there’ll be some new mobile phones _______ on the market next year. They’re going to be _______ more powerful.
Ruth: What are they going to be?
Zhang: Oh,_______ what they’re planning! These new phones will be able to _______ your life. They’re called 3G phones because they’re _______ generation of mobile phones. They “think” for you.
高中三年,教师不能一开始就陷入高考听力模拟的怪圈,而要循序渐进,充分利用教材的听力材料,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实施听力教学的:
■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听力兴趣
1.与教材同步的电影欣赏
人教版编制的教科书穿插有不少名著改编的电影脚本,教师在授课的同时,结合教材的内容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和教材相关的电影有:《百万英镑》《憨豆先生的假期》《人工智能》《窈窕淑女》《傲慢与偏见》,这些电影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在课上看过后往往意犹未尽,课后还拷贝回去再看几遍。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笔者就通过班级QQ群邮箱把电影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模仿电影里和教材相关片段台词的语音语调,在班级作配音或是表演,选拔表演突出的同学到全校的英语晚会上亮相。学生在观看及模仿的同时,既训练了学生的语音,同时也提高了听力。
2.利用选修课的影视歌欣赏
英美电影鉴赏课或者英语歌曲鉴赏课是学生出席率最高的两门选修课,我校教研组建立了英美电影库和英语歌曲库,两个资料库的电影歌曲都有中英文字幕,定期下载更新,并按照学生的喜爱程度列出了排行榜,供教师作备课资料。名列排行榜前茅的影片有:《暮光之城》《里约大冒险》《歌舞青春》《机器人总动员・WALLE》《变相怪杰》《冰河世纪》,这些影片都曾被学生搬上舞台。英语歌曲库里的歌曲则多达几千首。在电影鉴赏课上,学生并不是单纯地观赏影片的情节就了事了,教师布置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要做笔记,记录下精彩的台词,课后写影评或者是配音。在歌曲鉴赏课上,教师要介绍歌曲和歌手的背景知识,选取语速适中、旋律优美的歌曲设计填词题,如:
Never Say Never 永不言败
See I never thought that I could walk through fire
I never thought that I could take the burn
I never had the strength to take it higher
Until I reache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And there’s just no turning back
When your hearts under attack
Gonna give everything I have
It’s my destiny
I will never say never!(I will fight)
I will fight till forever!(make it right)
Whenever you knock me down
I will not stay on the ground
Pick it up
Pick it up up up
And never say never
I never thought I could feel this power
……
3.提供听力网站
为了把学生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就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听力材料,我们向学生推荐了几个比较适合中学生的听力网站:
省略
省略
鼓励学生到“普特听力快车”在线收听“总统每日演讲”、VOA慢速英语,精选万花筒的视频如Mobile Etiquette(手机礼仪)、Disney Shanghai Breaks Ground(上海迪斯尼破土动工)、Grocery Checklist(蔬菜清单)、Keep the radiation out (如何把辐射挡在屋外)等时代特点鲜明、语流自然的视频,并与其他听写爱好者比较自己的听写成果,学生在听写的过程中,大幅度地提高了英语听力水平。
(三)辅以必要的听力策略指导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提出“听力技能教学的目的包括培养听的策略”。因此,对高中生进行系统的听力策略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方法,掌握听力的各项微技能,包括预测内容、把握主旨、捕捉细节、推断结论、速记等。
听力理解信息处理方法分为自上而下认识法(Top-down)和自下而上认识法(Bottom-up),前者是指利用已有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所接收的信息,后者是指利用资料中已有的信息(单词、句子等)来逐步构建新的信息(Goh,2007)。在听力过程中往往要求学生交替使用这两种信息处理方法。
例如,NSEFC Book 1 Unit5 Nelson Mandela ― a modern hero 要求学生完成的listening tasks 有: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down the main idea.
(2)Listen again and compare the life and work of white and black people at that time. Fill in the chart below.
在Task 1 中,学生要根据首遍所听内容归纳出全文的主旨大意,因此,此处需要运用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方法,要训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捕捉关键词,一般以实词为主,并通过关键词和推断来构建文章的大意。这项任务需要用到的微技能是把握主旨和推断结论。在材料的开头学生能够捕捉到这些关键词:
joined… ANC…because…fought…rights…South Africa… three reasons
由此可以初步推断:The main idea is three reasons why Elias joined the ANC Youth League.
段末又再次总结:reasons… why … joined…league证实以上推断。
听主旨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技能,鼓励学生尽量听一次就获得必要的信息,训练学生根据所听的材料,借助背景、语法知识勾勒出所听文章的情景,进而推断出文章的大意,而不是细究每一个单词的意义。
在Task 2中要求学生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来填补语篇的空白,学生在处理信息时,既要依赖文本信息,又要借助自身已有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因而,在听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这项任务需要用到的微技能是捕捉细节和速记(note-taking)。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边听录音边做记录的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记录技巧,要求学生尽量把当前任务所需的相关重要信息,如表示时间、日期、年龄、价格和距离等的数字,或地名、人名和所属关系等关键信息词快速记录下来,以提高信息存储的质量与速度。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应使用快捷的符号做笔记,如:人名Tom用T表示,地名London用Ldn表示;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写出; less than或 more than twelve years old可用<或> 12y表示;用缩写或汉字代替长单词,比如用cpt或“计”代替computer,intn代替international。这些速记的技能要在平时进行反复训练,才能熟练地用自己惯用的符号来代替文中的信息。
(四)精泛听并举
学生在课堂上的听力时间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课堂所学的听力策略及技巧,我们把教科书的MP3格式的听力录音、同步听力及高考模拟题的录音都上传至QQ群邮箱或者是群共享供学生下载,课下回放课堂上未听清的语段,对于难度较大的听力部分要求学生进行逐字逐句地听写,既训练他们拼写单词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训练他们听的精确度及写的速度。
为了让学生适应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音材料,我们除鼓励学生看原声电影、听英语歌曲外,还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提供各种有声杂志或书籍给学生,如《疯狂英语》《忘忧草》《总统演说集》等。
三、结束语
总之,听力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在于“乐”听和“巧”听。“乐”听,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适合的听力材料,激发学生的“听”趣,使学生在听海中尽情遨游而不知疲惫;“巧”听,就是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适当的听力策略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课内外结合,训练与娱乐结合,精泛听并举,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提高听力水平。
[参 考 文 献]
[1]Goh,C.C.M.Teaching Liste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7.
[2]O’Malley,J.M.&Chamot,A.V.Learner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