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0 09:55: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

篇1

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实证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一个意义上讲,着重与人的精神体能的提高的素质拓展训练,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这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其中,以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为载体,研发出一套是适应于企业规范管理和团队建设的课程——拓展训练课程。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拓展训练进入本科甚至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其中有相当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注重于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1]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

二、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联发(2002)14号《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素质拓展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是时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可提升心理素质。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性和情景性,学习者可以在设置的项目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全心投入到训练当中,这对于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相当有利。真正达到知情意合一。

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对青少年学生予以磨练,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战胜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三)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职业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心差、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精神体能问题。

以拓展训练为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仅靠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心得,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素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将更强调四有“有目标、有专题、有项目、有模块”,来达到总体成效。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成分包括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拓展项目、编写具体教学实施措施、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具体的见列表1

课程总课时是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部分占10个学时,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占14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把重心放在拓展项目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差异性设计和开发出更多的训练项目。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在这种集仿真与游戏与一身的训练中,学生主动积极去迎接困难,克服训练过程的诸如紧张、恐惧等心理难关。随之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视感,这种感觉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心理学家Maslow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3]这对于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传统教育无法带来的推动作用。以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这章内容进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下步骤:第一,首先进行热身运动,破冰之旅可以让学生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第二,培训老师先进行情景设置,并示范背摔标准动作和注意事项、人床搭建、辅助等动作,学生跟做动作。第三,根据男女比例进行分组,每15人一组,分为三或四组。10人组成人床,4人辅助,1人轮流进行背摔体验,培训老师做保护。第四,体验共享。在培训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所做的知识迁移。

另外,在素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队参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一些高空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时,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项目安全措施,组织合理,操作得当,以保证拓展项目的顺利开展,并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参考文献:

篇2

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意义

民办高校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有着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因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由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偏见带来的社会认同压力等。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非常必要的。

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重视和发展的过程,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和力度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且不平衡,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检索以往的文献,可以看出。研究人员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很少。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依据、目标、内容、途径、保障机制等几大方面。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也影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探索高校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务、特点、规律及有效地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构一套适合各高校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国外,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而且有多种各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引起许多高校的足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心理学和教育学。任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综合国内外最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具体的调查研究。建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

3.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明确清晰的目标体系对科学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应在素质教育总的宗旨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人格特征、成长环境等特点,分别提出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建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出符合时展、人格健全、饭巯蛏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3.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建构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年级特点等基础上,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规划。开设以心理学课程为指导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系统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现实的挫折。

学校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比如:大学生文明礼仪等行为规范教育类、创新能力教育类、感恩教育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类等做为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3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的立体网络建构

当前的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建构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体系。

从新生入学起,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为每一位入学的新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跟踪反馈。同时全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事情,应形成高校领导、全体教师、学生工作者、学生干部等全员参与组织构成的立体网络。建立“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位一体的干预体系。

3.4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建构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关规定和方式方法还有许多不不足。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各程中,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训练课程相结合模式,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套理论准确、目标明确、体系完善、网络健全的模式体系。针对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应该具备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性训练活动。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显著。常用的方法有团体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成功激励法和表象训练法等等。

除上述几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外,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辩论、演讲、征文、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面系统地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训练、朋辈心理咨询也都是可以尝试的好方法。朋辈心理咨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能力,提高互助水平。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保健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的是技能型大众化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日益深刻而复杂的环境变化、思潮冲击,心理问题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复杂的环境同样对当今高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学习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带来了重要影响。如何突出高职特色,适应新形势下人文素质培养发展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均招生人数已经超过普通本科院校,但也并存着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生源成分相对复杂,传统的择业观,缺乏自信及综合素质不突出等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够稳定的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心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训,缺乏高职特色,也影响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理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才能教育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获得更好的提升。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职业技能的应有型人才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心理健康教育也在高职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具备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抗挫折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推进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重视和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高职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就目前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职院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妥善处理面临的心理困惑,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疏导、调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符合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因此,为满足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成长的有效方式。

3.心理健康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修养的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指导。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共同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另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积极预防和消除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1.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育背景、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以及城乡差异等因素,都会对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阶段高职学生带来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高职大学生一旦现实和理想差距过大,将会直接影响其情绪,使其不能很好地面对理想和现实直接的差距。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这一阶段的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健全,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加之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能积极有效地处理和面对,其心理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不能很好的把握一些影响其心智健康发良的尺度,如感情与理智的尺度、冲动与压抑的尺度、要求与满足的尺度等等,这都是由于由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造成的,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2.高职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压力

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往往是他们在校期间的最大的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高职大学生渴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赢得较好地就业前景,因此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证书成了高职大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关键所在。但是,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其心理状况,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考试的压力和就业压力已无形中增加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成为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

3.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

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是制约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或多或少地对社会认识存在着误区,这都是由于高职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造成的。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表现出规范行为、违纪行为的泛化,如酗酒打架屡见不鲜,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等,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这样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道德困惑、认识失调和心态失衡,形成心理疾患,甚至不同程度地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4.高职大学生受大学环境的影响

对高职大学生而言,大学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学生进入学校后,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由过去父母的包办代替的依赖性和大学生活的独立性的反差造成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恋;高职教育过程更注重实践教育和更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带来的不适应;特别是人际关系好坏带来的影响,人际交往对象的影响,转型时期诸多不良文化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和影响,这类影响中的消极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有的校园随处可见的成双成对,有的校园通霄上网已经成为风气,有的学生盲目追星、有的学生不顾家庭实际开销,盲目追求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价值取向扩大化现象,甚至长期拖欠学费现象的逐步扩大等等,都会对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带来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行为习惯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1.高职教学观念滞后

高职教学观念滞后,使得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得不到较好的效果。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一些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轻心理素质,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传统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由于高职教学观念滞后,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评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就目前而言,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试,还是重概念、规律的了解和掌握,适当考虑课堂纪律和考勤,忽视学生学习的行动过程、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应用程度、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种忽视知识与能力兼得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应当今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2.高职教学方式落后

高职教学方式落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使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很多高职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仍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对高职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不难看出,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新课改下的高职教学模式不相符,使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也是当前高职心理教育的瓶颈。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高职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如果不联系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较为单调,很多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课程,没有开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因此,合理设置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4.缺乏教学实践指导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缺乏教学实践指导,也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得少,有的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当作一种工具课来教授,忽视了实践性,仅重点讲解心理学学科知识,没有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和原理的操作性阐述较少,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而指导心理健康的实践性活动非常少。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学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后,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

四、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

高职院校应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是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增强心理健康教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应结合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源情况,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注重培养具备的健康心理素质的高职大学生。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限选课列入课程教学计划,另外,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进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主要突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在实际工作中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心理服务技能的培养。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可以有效改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现状。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应注重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心理教育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是教师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协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职业心理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为学生在职业定向、职业分析、职业兴趣等方面的了解与测试提供服务。理论教学内容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如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岗位环境心理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就业岗位挫折心理教育等。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

重视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提高心理指导的操作性,还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编写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材。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汇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重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课。以实践教学和体验性学习为主,重视心理指导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应重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操作性。如人际交往训练,紧张的放松训练,对自卑者的自信心训练,对抑郁的合理认知技术训练,对挫折与压力的心理承受训练,就业心理指导训练等等。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也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适合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关键。第一,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如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心灵俱乐部、班级心理委员会等。第三,要开辟一些心理健康宣传阵地。在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橱窗等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四,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重点关注高职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积极采取措施帮助高职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总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应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不断探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的要求,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樊金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04).

[2]肖征,曲丹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3]焦子国.构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23).

[4]樊永生,莫秋树.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2(07).

[5]黄荣峰.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篇4

按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质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而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1]

一、课程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主渠道

课程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数一般达一百人以上,是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数十倍、数百倍,可以极大地扩展受益的学生数,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确保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程目标的正确确立

以往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预防性的,以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为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这种课程目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显著。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接受这一教育,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护自我、健康自我;在学生中树立一种“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观念。它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全体,重在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积极成长上”。遵循此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课程内容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以补救性为主,主要是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当成是解决或帮助极少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在局部范围开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将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激发学生本身内在的力量和潜能。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模式,重视学生固有的、实际的及潜在的力量,激发人自身内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学会宽容、尊重、分享等,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体验快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性心理及婚恋观辅导等。[2]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纯文化课程教学。走近学生、准确地把脉学生心理、适时地调适和有针对、预见性地指导学生,挖掘学生固有的潜能和力量,这是本课程的活力根基和意义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摆脱学院式的知识传授,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功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与互动,通过多媒体、室外活动等形式,强调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气氛。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借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辅导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探讨

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实践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方法、途径实施的探索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低与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关。因为缺少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3]但迄今为止,我国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情境性。即对学生结果的评价应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学生能认识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二、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补充

1.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属于青年期的成长心理问题,但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视其刺激源的性质、压力大小、挫折程度、伤害轻重,以及个人的承受力和康复力的强弱而有不同。这些问题有可能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发泄、转移、升华,逐渐平静、淡漠,恢复正常。

2.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相关研究表明,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显著地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团体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团体中的改变容易迁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适应性和人际沟通问题,举办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5]是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经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认知,并在习惯和行为上有一个新的改进和突破。其特点是以项目体验为载体,以态度训练为主旨,以行为改变为方向。素质拓展训练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各大高校中应用得还比较少,仅有部分高校在个别院、系对部分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6]目前国内的素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校园环境、体育场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游泳池可以作为水上项目的培训场地。高校完全有条件拓宽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高校必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在校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个系应配备心理部长,组织开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还应包括学生的自助机制,因此高校应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倡导自主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例如可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联络员制度,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传递心理健康信息,能够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给身边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许多高校采用专兼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多数兼职教师是“虚岗”,履职很困难。学生的心理是多发的,而教师的岗位是虚的,结果不言自明。还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类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和能力较强,但毕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跨度大,专业理论要求高,他们也很难胜任教学。所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洁,等.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1999,(6).

[2]郑祥专.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杨民,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刍议[j].文献资料,2006,(5).

篇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和实践,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总结经验、提升水平、构建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2010年,在多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的基础上,承担了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探索并建立了适应大学生特点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活动为手段”的立体交叉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健康、系统、全面、有效地开展。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应着力于“1+5”教学模式,即课堂讲授+心理游戏+个案分析+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课堂讨论+结课论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游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通过心理个案分析,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理解,提供切实可行的调节、治疗方法;通过心理测试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使自我认识从感性步入理性。通过心理训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结课论文,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仅靠课堂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够的,要想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1.进一步搞好大学生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将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形成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普查,有效地扩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同时为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了有力支持。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级预警网络,保证预警信息的畅通。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启用转介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治疗。

2.以专业心理网站为平台,实现面谈辅导与网络咨询紧密结合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辅工作,为满足学生调节心理困惑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既展示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又在第一时间传递心理学的最新信息,为咨询人员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多项心理交流平台,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实现面谈辅导与网络咨询的有机结合,以实时性、灵活性、隐蔽性的方式很好地弥补面谈心理咨询的薄弱和不足,全天候、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3.以团体心理训练为突破口,实现咨询和自助紧密结合

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成长又受学生普遍欢迎的心理教育方式,它能成功实现心理咨询与心理自助的有机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我成长和心理自助能力。对于在训练中暴露出来的、学生又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不仅可以获得团体成员的支持,还可以得到及时的专业心理辅导和帮助,使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我成长和心理自助能力。

4.以心理协会成员和学生骨干为支点,实现专业指导与趣味活动紧密结合

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和学生骨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他们不仅能在学生中很好地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是学生心理动态变化的一线“观察员”,密切关注和及时通报学生中的心理信息,将有利于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定期对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成员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咨询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积极开展如校园心理剧大赛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寓于活动之中,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关注和热情参与,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5.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项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和党政工团干部要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意识,能够基本掌握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区分开,及时主动地与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合作,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学校医疗保健机构与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相结合,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共青团、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还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大力推进,要改进以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认识发展的成熟阶段是大学阶段,大学生是一类群体,这类群体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竞争以及诱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造成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特别是2016年开学后高校里接二连三的出现杀人、自杀、暴力冲突等行为极端事件,媒体、大众将问题指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并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2.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够

近些年来,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由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达成共识,让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缺乏导向性及科学性等。一些高校在投入经营上,拿出的时间、精力较少,缺少实质性的投入和建设,使得这项工作没有组织领导保障,有严重的形式化。

2.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规模有待扩大,管理有待规范

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仅仅浮于表面,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导致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地位得不到肯定,很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专业突破,工作量与薪资不成等比,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般由兼职老师担任,辅导员、院领导很多时候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无论从工作重心、人手配备、专业领域上都很难普及和深入,更多地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一些没有心理咨询经验的工作人员来说,工作方法可能因为专业水平不够而欠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都有可能为将来的突发事件埋下祸根。

2.3心理健康教育手法单一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知识教育混为一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法普遍是开设心理知识教育课程,以课堂的方式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过于片面,还与实践脱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考核脱离实际,空谈互动性、实践性。老师在实际的心理解惑中手段单一,方法落后,不懂得运用心理专业知识来给学生辅导和解答,一味的苦口婆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创新

3.1相关部门加大重视力度,从各方面着手改善

教育主管部门在观念层面上要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政策引导、资源分享等方面发挥起重要作用。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安排,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让教学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让教育与辅导、咨询与互助、课内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

3.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高校教师想要让自己成为引导者,如果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工作并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需要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教育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良好的专业素养。

3.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办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心理知识教育课程的方式进行,仅仅靠相对片面的一门课远远解决不了当前学生不断增多的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在心理咨询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在心理教育工作的水平上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展新渠道。在教学上,一方面可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拿实际案例来佐证,提高理论真实感,在实习、专业实践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抗打击能力训练、自我认识训练等等。另一方面可以教学多元化,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多途径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形式来让教学的生动性得到提升。在资源上,可以借助学校各方面的条件优势,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动员社会以及学校的力量,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消除消极因素,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荣雪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根本意义上讲,最基础的目标是造就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大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周围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些教育内容显然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三)和谐校园提出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袭,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婚恋、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心理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之分析

面对教育国际化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大学生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要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适应,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开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不同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和谐。从全国范围看,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偏远省份的学校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导致各校的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保障。有的地区甚至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这项活动。还有高校之间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不和谐。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场所。有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起步。从课堂教育上看,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任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举办了一些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的不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高校的计划中,往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从业者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管理。心理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和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推定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的培训与监核尚未正规化,尽管国内高校多数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职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根本保障。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深入学生,更没有精力展开理论研究,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隶属关系不明确,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室、校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多个部门齐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故直接导致无人监督、无人管理。而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硬软件设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不和谐

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有相当多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时展的不和谐

至今还没形成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基础,且定位不清,主要是还没有搞清楚它与其他心理学教学、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常常把它们割裂或等同起来。因此,其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操作,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指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求与实际认识的不和谐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活动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了严重行为问题时就更容易强化这种看法。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绝路。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取向应当立足于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

三、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谈点想法和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保证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在时空上有了保证,其次使教师、学生双方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再次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大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尽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践证明是利大于弊。课堂教学应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如要考虑对新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当然,各院系的情况不同,需求也有差异,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课、利用周末开设选修课等,都不失为好的途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体现灵活性、亲和性、指导性、纠缺性,使学生感到实惠。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团学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为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相关活动都是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委、团支部等团队的方式开展起来并产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学团委长期坚持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一些学院团委组织的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旨的专题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讲座等。

(四)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从过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个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一定是该单位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到位、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康定师专基础教育系、政法系、经济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丰富经验。

(五)抓好人员培训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那里有把握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有相应的师资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利用好这些条件,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可以认为,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条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另外,如果有可能,应考虑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不仅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我们相信,有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议作指导,有各高校党政的坚强领导,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们的路会更宽,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周青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环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49-03

一、前言

目前,上海新生本高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通过了解发现,上海各大新升本高校很少有教育者探查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通常,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教材,有的教材编写年份较长且全国通用;上课内容、上课方式等也都有教育者来决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需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内在的需求着手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此,本研究通过自编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调查表》对上海新生本高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需求与老牌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上的差异,从课程总体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等方法设计出适合上海新生本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被试间设计,共计发放问卷800份,其中,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400份,老本高校学生400份。其中,问卷回收774份,有效问卷723份。新生本高校回收问卷370份,老本高校回收问卷353份。问卷发放时考虑性别、年级、专业文类(文理工)的差异,对其三个因素进行平衡。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调查表》,调查表从课程总体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几个方面开展调查。

三、结果与分析

1.新生本高校学生与老牌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上的差异分析。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新生本高校学生还是老牌高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都很高(64.3%,62.7%),两类学校学生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上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当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且有需求的。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上,两类学校学生也无显著性差异,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了“了解自己和他人”,“调节心态,优化心理素质”。从课程的总体需求设置、教学目标上来说,两类高校学生在需求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类高校学生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您经常会遇到哪些心理问题?”“您希望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上,老牌高校学生对“挫折应对”、“个性发展”、“职业规划”、“学习心理”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新生本高校,表明老牌高校学生在校压力较大;同时,由于该类高校学生大多为各地优秀学生,对未来的要求和规划考虑比较多,对“职业规划”“学习心理”的需求也更高。而新生本高校学生在“认识自我”“能力发展”选择的比例明显高于新生本高校,表明新生本高校学生认识的到未来就业的压力,无论从学习品牌和学习能力上来说,很难与老牌高校学生相比,因此他们更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婚恋心理”几项内容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这三项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和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因此,在新生本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更多关注该类学生的需求,而不应该“一刀切”,或是简单模仿老牌高校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

在教学效果评估上,两类高校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上也有显著性差异,老牌高校学生更多的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而新生本高校学生则表明选修该课程对自己所产生的效果没有那么显著。猜测,可能老牌高校学生自觉性更高,更多的进行学以致用,再者,新生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很大一部分有辅导员来承担,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在教学效果上的显著差异。

2.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课程总体设置上的需求分析。调查研究表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有效的方式依次为:心理素质训练(31.2%)、心理咨询(17.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5.3%)、自助心理调适(10.3%)、学生活动(9.3%)、心理救助热线或网站(4.2%)、心理危机干预(3.8%),由此可见,大学生最喜爱的提高心理健康的途径为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关于是否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学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很有必要开设(71.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持积极态度,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属性上,有60.1%的大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32.2%的大学生选择公共必修课,看来绝大多数都赞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课程。多数同学表示,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选修课,会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主要表现为:可以相对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可以更多的体验上课过程,无须过多考虑考试压力。因此,在大学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成公共选修课是比较符合学生需求的。调查表明,最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年级为大学一年级(78.2%),可能的原因有:大学一年级新生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倾向于寻求各种帮助;大学一年级新生对大学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希望各方面获取信息,帮助其顺利、完满的度过大学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几年比较合适,调查结果发现,有39.1%的学生建议开设1年,32.1%的学生建议开设2年,5.2%的学生建议开设3年,4.1%的学生建议开设4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开展心理咨询的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上的需求分析。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了解自己和他人(85.3%),调节心态,优化心理素质(71.4%)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74.5%),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7.5%)、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66.3%)和预防心理疾病(45.3%)。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有发展性要求也有预防性要求。

4.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上的需求分析。课程内容的选取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基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目前各新生本高校的做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讲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还有的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学习指导、生涯辅导等;有的做专题讲座,也有以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心理健康节或周或月等宣传活动作为教学内容。本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健康心理学类的内容最受欢迎(21.3%),其次为人格心理学类(15.5%)、社会心理学类(12.9%)和心理咨询类(10.5%),对其他的课程内容如人生哲学(9.4%)、心理治疗(8.6%)、基础心理(7.3%)、心理病理学(5.5%)、发展心理学(4.4%)等,学生的喜爱程度较低。学生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情绪管理(21.1%)、人际关系(21.3%)、自我认识(18.0%)、婚恋心理(17.3%)压力应对(14.0%)、职业生涯规划(8.7%)、人格心理(8.5%)、生命教育(5.3%)、学习心理(5.2%)、与社会需要相关的知识(3.6%)、与个人需要相关的知识(3.0%)。可见,不同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但是诸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婚恋心理、压力应对等专题的内容是大学生普遍需求的教学内容。我们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在大学时,不同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两项内容上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在“婚恋心理”“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上明显高于其他各年级,大学四年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压力应对”方面高于其他各年级。由此可以看出,大学不同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需求是有差别的,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调查结果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学生们的看法比较分散,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人喜欢和需要。这表明:(1)凡是能够起到调节学生心态、优化心理品质作用的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2)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合适的教学内容到底是由哪些方面的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5.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上的需求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需求分析上,大学生的看法较为一致,学生普遍喜欢活动,游戏,行为训练(70.2%)、案例、生活事例教学(45.7%),对设专题,学生讨论(18.3%)讲授该领域的最新动态(12.1%)的兴趣度明显不高。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喜欢参与度较高和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吴晓艳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演讲法、讨论法、辩论法等,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方法。这也与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的观点相吻合。这也提醒我们教育者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灵活应用多种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授法。

6.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上的需求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认为能有效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心理测验(34.1%)、日常行为观察(25.4%)、学生自我评价(18.4%)、同伴评价(16.5%),而教师或家长评价(4.3%)、作品分析(2.6%)评价的有效性较低。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估标准较为单一,教育者最喜欢也最简单的评估方法即为考试,而姜道春、薛德根曾提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的转变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现由考察内省材料、参与表现、受教育前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多方面相结合代替单一的考察知识。孙福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面对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程,其考核方式和其他课程一定要有所区别,它不应只是知识考查,更应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感悟。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发展模式,而不是防治模式。另外,应依据上海新生本高校学生特点和需求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以发展性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紧扣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应多样,突出灵活性和实践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应采用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吕斐宜.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8).

篇9

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昆明医学院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校院配合、相对稳定、骨干带动、师生参与”的原则,在教师中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骨干队伍和辅导员、人文社科教师、政工干部、学校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师辅助队伍作为主要力量,在学生中建设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组成的学生队伍作为补充力量,构建了校、院二级管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实施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形成重心降低、工作下移、重点突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积极搭建“四个平台”、畅通“七条途径”,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四个平台”:理论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

“七条途径”:

一是专业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专业培训,同时在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培训。

二是资质认证。大力支持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2006年,我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集中组织90余名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并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全额补助,充分调动了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年就有33名教师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认证。2008年,学校积极取得云南省卫生人员培训中心的支持,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师生报考心理咨询师,并在培训费上给予大幅优惠,共有164名学生和9名教师通过学校报名参加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进一步充实了师生咨询员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工作培训。学校定期对参加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员进行工作流程和方法培训,为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自助和互助。

四是咨询实操。每学期均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员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他们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不断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2008年共有23名咨询员参加咨询值班工作,共接待学生110名,145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附属医院精神科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业务拓展。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周半天到附属医院精神科实习,观摩学习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方法,参加查房和对病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不断拓展和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医科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等国家和省级课题,开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七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与附属医院精神科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行案例督导会、聘请专家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同时,积极促进与其它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交流,为开展工作争取更多资源。

2 建设好一个中心,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2004年学校在学生工作部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7年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职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除提供工作场所、基本办公条件外,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购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软件,实现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测量、数据处理和师生在线交流;购置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器具,为拓展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购置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在心理咨询中引入心理干预训练技术。

2.2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制订《昆明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昆明医学院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实施办法》和《昆明医学院宿舍心理信息员设置实施方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机制、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制订《昆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案及工作规划》,逐步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咨询人员服务守则》、《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日常咨询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以普查建档、咨询干预等基础工作为着眼点,构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重视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每年9月份均在全体新生中进行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动约请进行咨询,2007-2008年,共接待学生217名,263人次,有效扩大干预面,做到及时干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确保10个小时的开放时间,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同时注重做好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的转介工作。

2.4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以每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举办“昆明医学院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 和“昆明医学院10·10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开展大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科普知识、生活适应、自我分析、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情感、情商等为主题,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沙龙、讲座、心理影片、团体心理辅导、短信大赛、征文大赛、心理普查建档、调研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规模大、成体系,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每年均有2000多人次的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

在扩大活动参与面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活动的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新生、“双困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救助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情商与素质”、“人生与成才”等方面的讲座;针对“双困生”开展专题心理沙龙,进行自信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邀请社会机构为“双困生”进行“自我突破训练”的体验式拓展学习。

3 开好一组课程,畅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开设了15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中,做到师资、教材、学时、学分“四落实”,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在思想政治理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4 建好一个网站,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网站作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可便捷、迅速地信息、提供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于2007年9月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网站,内容包括10个栏目、200余篇文章以及“心理测评与在线咨询系统”登陆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在创新栏目、丰富内容、更新信息、加强互动、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

5 建好一个协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学生开展心理自助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于2001年成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的培训和督导,指导协会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宣传展、话剧、沙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在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

篇10

在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潜意识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当下校园里不可或缺的主题,以此提高广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调适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完善自身素质和修养,真正做到德才兼备,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机电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各个心理卫生小组之间形成统一的心理沟通网络,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共同优化学校的环境氛围,使之成为一个接纳、尊重、真诚且能经历他人同感与了解的地方,让这里的学子自信满满,迎接外界的挑战。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激烈的竞争压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诸如,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语言沟通障碍问题、学习动力缺乏问题、情感迷惘以及就业困难等问题,一直都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引导,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安定的伊苏,以至于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所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有利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2、有利于促进与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的应用空间

青少年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即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有效性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着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心理健康辅导以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致力于协助学校师生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强化自尊与自立精神,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因此,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与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的应用空间。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原则与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是理解、尊重、信任、接纳、保密、疏导。理解、尊重、信任、接纳、疏导不仅是心理咨询表现遵守的工作准则,也是教育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原则。因为,它是教育学生,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与基础,离开了这条原则,教育者的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都无法接受。

2、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结合机电学院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三维运作模式: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咨询,形成多形式辅导模式,主要包括个别咨询、成长小组、团体辅导、热线电话、网上问答等;对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的通过,形成全方位培训模式,主要包括理论督导、个案演练、素质拓展训练、班主任培训班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形成宽口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学、成功素质教育、生涯发展规划辅导、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

1、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

心理咨询中心是负责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专职机构,心理咨询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为此,各分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是提高心理咨询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机电学院在学生会中组建了心理部,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配合心理老师,负责全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服务问题。心理部配合心理老师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级的心理委员在分析班级同学的个人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把握本班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2、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突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行人性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在主题讲座、健康简报的方式以外,我采用心理游戏、心理情景剧、观看心理影片等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用爱唤醒,感恩的心》、《大爱无疆,真爱生命》、《真爱生命,主题班会》、《畅想青春我先行》、《献出一点爱,温暖全社会》、《争做文明大学生》等系列活动,就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全员化与全方位化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众多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经济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辽东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为主导,以分院教育工作者为辅助,形成人人共管的教育氛围,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落实到实处,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和谐。

心理健康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也要全方位地开展其它活动。学生社区即学生公寓,是同学们每天朝夕相处的地方,营造舒适温馨的寝室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比如,开展《寝室文化节》活动,就能让同学们从心里体验到家的感觉;开展《国庆天空社区行》活动,就能使大学生思想意识得到升华,大学生心系国家,行动你我,用实际行动体现大学生自我价值观。

4、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应该花大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注重大学精神培育,形成建康向上的氛围和宽松人文气息的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