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学影像技术导论模板(10篇)

时间:2024-03-10 09:55: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影像技术导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学影像技术导论

篇1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etomidate and midazolam on hemodynamics and bispectral index(BIS) in con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patients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induction. METHODS Forty-six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 surgery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Patients in groupⅠwere induced with etomidate (0.3 mg/kg), patients in group Ⅱ were induced with midazolam (0.1 mg/kg).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injectived with lidocaine (1 mg/kg)、sulfentanyl(1 μg/kg) and vecuronium(0.15 mg/kg) before the intubation. The hemodynamics and BIS were recorded. RESULTS HB,SBP,MBP and BIS in both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induction(P

Key words: Etomidate;Midazolam;Anesthesia induction;Hemodynamics;Bispectral index;Con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冠心病患者在麻醉诱导期最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依托咪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且对冠状动脉具有轻度的扩张作用,能增加心肌的氧供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麻醉诱导[1]。本文旨在对比依托咪酯和咪达唑仑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诱导期对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6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65.4±8.3)岁,体重(69.5±11.5)kg。术前有高血压23例,不稳定心绞痛8例,心肌梗死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例。术前心功能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41%~62%(49.4±8.3%)。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病变3例,单支病变3例,两支病变11例,3支病变29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2例,Ⅲ级14例。排除标准: LVEF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吗啡0.1 mg/kg和东莨菪碱0.3 mg。入室后监测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测量动脉压(ABP)。Ⅰ组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铵0.15 mg/kg、利多卡因1 mg/kg及舒芬太尼1μg/kg;Ⅱ组静注咪达唑仑 0.1 mg/kg、维库溴铵0.15 mg/kg、利多卡因1 mg/kg及舒芬太尼1 μg/kg,诱导后3 min经口腔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1 min、3 min及5 min(即气管插管完成后)的血流动力学及BIS值变化。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均数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心率与诱导前相比,诱导后1 min、3 min均明显降低(P

在麻醉诱导期间,Ⅱ组有4例、Ⅰ组有1例患者发生低血压,在给予静注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后血压回升;Ⅱ组还有3例患者发生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后缓解。Ⅰ组有2例患者在静注依托咪酯后发生肌阵挛,同时心率和血压轻度升高,持续约15 s后缓解。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气管插管。

3 讨 论

依托咪酯为咪唑类衍生物,系催眠性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对呼吸和循环影响轻微,并可以轻微扩张冠状动脉,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尤其适用于老年、冠心病、高血压、休克等患者[2]。依托咪酯静脉注射后,1 min脑内浓度达峰值,然后很快从脑向其他组织转移,催眠作用与脑内药物浓度成线性相关,故苏醒迅速。脑电双频指数能较好的监测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随着麻醉加深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逐渐减弱,BIS数值也相应减小,是目前临床监测麻醉深度的主要手段[3]。研究表明BIS与许多麻醉药物(丙泊酚、咪达唑仑、依托咪酯、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等)的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不受年龄的影响。研究认为,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的麻醉诱导期间,脑电双频指数最低为(43.1±6.4),与本研究结果相似[4]。表1 两组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及BIS值的变化(注:与诱导前比,*P<0.05;与Ⅰ组比较#P<0.05

依托咪酯诱导时BIS值下降速度快,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适于危重患者的快诱导。依托咪酯可以引起血压轻度下降,与每搏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及轻度的组胺释放作用有关[5]。依托咪酯对交感神经活性及血压无明显抑制。即使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在使用依托咪酯诱导时,也很少发生心功能抑制。静注依托咪酯后冠状动脉阻力降低,可以使心肌灌注增加20%,保证诱导期间心肌的供血。依托咪酯不具有镇痛作用,因此需要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以抑制气管插管的刺激[6]。本研究中,Ⅰ组患者使用依托咪酯和舒芬太尼诱导,血压和心率较诱导前有轻度下降,在气管插管后回升至诱导前水平。咪达唑仑单独使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较小,可以使左室前负荷降低,仅表现为血压轻度下降。如果同时使用阿片类药物,则可以进一步抑制心血管系统,使心率和血压明显下降,对于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更明显。咪达唑仑引起血压一过性降低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通过直接舒张阻力血管平滑肌及中枢神经抑制作用降低了交感神经张力,造成血压下降。对于低血容量患者,使用咪达唑仑诱导可能因其对血管交感神经张力的抑制而使其降压作用更为敏感。本研究中,Ⅱ组患者在使用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联合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HR、SBP和MAP明显降低,在气管插管后虽有回升,但仍低于诱导前水平。

依托咪酯在临床应用中有注射部位疼痛和肌阵挛等不良反应[7],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在静注依托咪酯后发生肌阵挛,心率和血压轻度升高,持续约15秒后自行缓解,这可能与中枢性诱发有关,在诱导前先静注少量的咪达唑仑或阿片类药物可以减少肌阵挛的发生。因此,在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诱导期使用依托咪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较咪达唑仑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程华春,杨华,邵芸,等.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异丙酚和硫喷妥钠对心率变异性和脑双频谱指数的影响 [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2):139-140.

[2] 赖可可,廖崇先,杨谦,等.依托咪酯与咪唑安定在心血管手术麻醉诱导的应用 [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8):570.

[3] Messner M, Beese U, Romstock J, et al. The bispectral index declines during neuromuscular block in fully awake persons [J].Anesth Analg, 2003, 97(2):488-491.

[4] Kulakg, bremerf, schotter J. Introduction of anaesthesia with etomidate in lipid e mulsion [J]. Anaesthetist, 1993, 13:205.

篇2

[2] 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等. 计算机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未. 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4-6.

[4] 黄国兴.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J]. 计算机教育,2009(16):68-69.

[5]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09上海信息化年鉴[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Educated Talents in Domai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HUANG Guo-xing

篇3

本书基于作者过去几十年参与4个泛欧洲超导相关的研究项目的经验对工程设计和物理专业领域内师生讲课讲义基础上撰写。工程设计和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和那些准备争取获得从事大学生或研究生教学资质的一些进修物理教师讲授超导课程的基础上撰写的。本书对于读者的数学与物理知识背景的要求不高,尽量采用一些简单的基础数学工具(不超过初等微积分知识),通俗易懂地阐述超导电性的发展简史和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书的特点内容全面而叙述简明,可以称作是真正导论性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课文叙述过程中的适当地方,插入了一些类似于练习题性质的小实验作业,作者称之为“研究”活动(正如本书的副题所指的 :一种研究方法, An Investigative Approach),可作为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室练习。作者认为研究,特别是对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在发展对现象的理解方面至关重要,希望读者有机会试一试,哪怕选择其中一部分。所有的这些材料都被作者和他的同事们设计而且测试过了,旨在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给更广发的读者使用。

全书内容分成5个部分共15章。第1部分 导论,含第1-2章:1. 金属的电阻率和电导率;2. 超导电性简史。第2部分 超导电性,含第3-8章:3. 超导电性的一种解释?4. MeissnerOchsenfeld 效应;5. 抗磁效应;6. 持续电流;7. I型和II型超导体; 8. 磁通锁住。第3部分 超导材料,含第9-11章:9. 低温超导体; 10. 有机超导体;11. 高温超导体。第4部分 应用,含第12-15章:12. 超导线材; 13. 医学影像学;14.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15. 磁悬浮列车。第5部分含6个附录,分别介绍了BCS理论、通量贯穿、Jusephson 效应和SQUID(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磁共振成像和超流。补充了一些深一点的物理和数学知识。最后一个附录是关于使用液氦时需要注意的安全措施,主要是为课文中建议的一些实验活动作为指导。

篇4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学、医学及工程学交叉构成的一门综合学科。[1]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设备)的设计、研发、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岗位的需求量逐渐增多,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也在逐步加宽。[2-3]目前,长治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共设三个方向,分别是康复器械工程、医疗设备管理维护和医学物理三个方向。这三个专业方向各有侧重,如康复器械工程方向侧重于临床康复器械的开发、设计、维护与管理等;医学物理方向侧重于医用放疗设备的临床应用及维护管理等;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方向侧重于医学仪器的研究、设计、维修和维护等。三个方向培养的人才均服务于医学。为让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医疗器械行业获得较高的匹配度和认可度[4-5],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基础做起,从专业建设上寻求突破,而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就需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从教学的源头直接与社会需求对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及实践教学环节。但在这五部分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独立性较强,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好;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因此,整合优化本专业的课程结构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方向为例,结合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特色、本专业人才需求以及本专业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构建核心课程群。

一、核心课程群初构

医疗设备管理维护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满足临床需要的工程人员,又能够从事医学仪器的研究、设计、制造以及能够从事医疗器械产品的经营、技术服务[3]等工作的人才。根据本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已毕业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及就业情况,我校设置了相互衔接,但各有侧重、特色突出的核心课程群。按照本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互通性、独立性及综合性,我校将本专业方向课程划分为基础医学课程群、医疗设备课程群及医学信号课程群,每个课程群所包含的课程如图1所示。基础医学课程群是本专业方向学生了解、掌握基础医学的入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了解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及其与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医疗仪器在临床上的使用及临床上各类医学信号的分析处理奠定基础。医疗设备课程群是上述三大课程群中的核心,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介绍影像类仪器(如X线机、超声、MRI、CT等仪器)、检验类仪器(如光谱分析仪、电化学分析仪、色谱分析仪等)及测量与监护类仪器(如心电图机、呼吸机、病房监护系统等)等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使用方法、故障分析处理以及仪器的设计;另一方面介绍如何购置医疗仪器、购置完成后仪器设备的验收及安装、临床使用过程中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及质量控制。[6]医学信号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医疗仪器采集生理信号的原理、过程,以及对采集到的医学生理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辅助医生完成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为打破各核心课程群之间的壁垒,加强核心课程群之间的联系,我校在开设各核心课程群之前,首先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导论课程作为本专业方向的学科概论课。一方面,该课程为学生介绍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基本理论、本专业方向的发展现状、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个核心课程群在本专业方向中所起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二、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改革

篇5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

一、像的媒介属性溯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经30余年发展数字技术支撑的影像展示平台的出现和成熟,导致了传统影视传媒知识体系的瓦解与转型。上海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孙绍谊教授在《多样性与学科危机:转型中的电影研究》一文里,从“消失的研究客体”、“电影研究的身份危机”、“重新定义电影研究的几种努力”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给与了关注。①就目前来看,传统电影、电视研究(也包括动画研究)虽然在门类知识的层面上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对合理性,但在宏观知识体系(统筹)的界面上,则已经成了“漂移的对象” ②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锁定。因此,从知识论的角度展开的审视和重构,便成为具有锋面意义的学术举措。

当然,新的知识命题的提出与新的知识体系的重建,在步骤上首先需要寻找到一个基础性的发生学元点,这个元点应具有衍生和包涵新的知识拟定的(一组)核心概念,并且能够对应阐释已然变化了的对象和事实。在此,我们所择定的元点就是“像”(‘象’)。在陆弘石先生那本影响较为广泛的简史类专著――《中国电影史》里,开篇“前史”的发生学上溯是沿着“光”与“影”的走向,逆推到了2100年前“汉武帝令方术之士招李夫人之魂”。这一见载于高承的《事物纪原》,以及《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城纪事》等数种典籍的,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弄影事件”。③应该说将“光和影”作为电影介质的决定性要素,是这一发生学“逆推”主要的认知路径。这一路径也是既有电影理论和美学所遵从的惯常性途径。其认知选择的实体是(依赖胶片感光成像的)摄影术。在摄影术作为成像的唯一技术手段的阶段,从“光与影”出发的认知建构,因其技术流程的实体规定性保障,而获得了知识体系与理论阐释的自足。但是随着技术流程的变化,这一自足已趋裂解。因此,放弃“光与影”的认知立场,直接关注于“像”,便是我们重新择定认知元点的初衷。

“像”(通‘象’)是个十分古老的文字符号(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其含义单一,指大象这种动物。但是,甲骨文中还有另一个“相”,字形从木、从目,意为看、审视。二者音通,释为象者象也。④在汉文字发展成熟和广泛的语用过程中,“象”的含义逐渐丰富。《尚书》之中就有“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天下”指外貌。《老子》之中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指道之表像。最为突出当数《易传》。属于《易传》的《系辞》就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也。” ⑤易像之八卦“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便是取自自然世界的八个元像。两两相配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谓爻者,“言乎变者也”。也就是变化了的“像”,用以阐释不同的物事。在此之间,“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过程,就是择像、运像、释像、延像、以像之缀结而为叙述阐释的过程。

像作为人眼(视网膜透镜组结构)的感知产物,在遥远的上古已然知识化,系统化了。只不过那个“像”还不是介质化了的像,更由于当时所处的文字文化主导阶段,像便与文学创作过程相扭结,成其为创作论中以比喻、象征为典型作用的修辞手段。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就说:“易之像也,诗之兴也,变化而不可方物矣。……象之所包广矣,非徒《易》而已,六艺莫不兼之,盖道体之将形而未显者也。雎鸠之于好逑,木之于贞淑,甚而熊蛇之于男女,象之通于诗也。……歌协阴阳,舞分文武,以至磬念封缰,鼙思将帅,象之通于乐也。……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易象通于诗之比兴”。⑥像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广泛深入的运用,以至于在古代文论的范畴内,生成了功能独特的“意像美学”。

其实在介质属性方面,因其共同具有“展示”的属性,比之于文,像与画(图)有着更为直接的亲近性。由于上古时期,像只是“内象”,⑦而非介质实体性的“像”,“内象”的外化形式往往被表现为刻画、雕塑、雕刻一类形式。一直以来在概念表述之中,“画像”、“图像”甚至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词组被广泛地使用。然而在本质的层面上,却并不能达成“图”、“画”、“像”一体的认知指认。

查阅《甲骨文字典》就能发现,王国维谓为:“疑为古画字”的字形构成,明显是以手执“笔”(刻划之器)凿记之意的象形,这与“相”(通‘像’)“从木、从目”所表达的“看”、“审视也”。⑧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意指。有关这一问题,法国当代艺术史评论家R•巴斯隆曾在《论绘画符号学的诗学来源》一文别指出:“绘画与画家行为的关联比其世界观更紧密,与他的手的关联比与他的眼睛的关联更密切。那么他的绘画精神多在于手,少在于眼”。⑨

完全可以这么说,远在上古时期人们的感知经验(及其归纳),已经对像不同于画(图)的本质有了独到的体认,并在造字为文的过程里完整地显露了出来。像不同于画(图)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它是人眼视网膜透镜组同一性感知所生成的表像。虽然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像并无介质实体性的支撑,却有着属性分明的“感知质性”。⑩

这一状态一直延续到了公元1822年。1822年,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将印刷用的沥清涂抹于金属板上,置于暗箱,经过长达14小时曝光,终于获得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餐桌》。B11人类拥有了实体性的像介质。像与原物之间对映的,高度逼真的形似性(即同一性或索引性)被指认为最根本的媒介属性。在此基础之上,“展示性”、“同时呈现性”、“自明性”、“单义确指性”、“提升可塑性”则从“空间构成”,“意义表现”等不同的维度,构成与像相关的“属性系统”,这便是所谓的“像性”。而1905年,活动摄影术的发明运用,对对象运动过程的逼真呈现,又衍生出针对对象及其运动过程(即动象)的“动像性”。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像介质类别不断丰富,人类目前所据有的“像的介质系统”已可描述为:

像性、动像性是像媒介的本质共性。这一共性从发生学和现实媒介状况两个向度的认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像性、动像性是主体视(听)觉判断上对“同一性”、“共显性”与“自明”、“确指”、“单义”多重属性的统合性指征;是人眼(视觉器官)联动大脑思维、判断,在光感经验,形廊、层次(明暗)、方位,框内关系,表意造型等视听向度分辨率程度上的质感(经验判断)的确认。(其像质的有效指认区间应是在人眼、人耳视听辨析度的正、负极限范围之内。)就此而论,传统电影理论以巴赞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为代表的理论言说,B12就只是建基于摄影术“光、化学、机械”成像系统的,阶段性自足的理论建构。而在有关像的,新的理论表述中,不管是实摄还是虚拟、象性、动像性作为像介质最直接和鲜明的辨识标记,在近两百年的像文化的历时累叠中,已然普遍经验化了。而且这种经验化外溢的可塑性还在日益增强,其程度甚至跨越了“同一性”(“索引性”)规定本身,扩散到了“共显性”(或者说“展示性”)领域。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大量真人影像与卡通影像在同一文本内共同进行的复杂的叙事演绎,获得广泛的接受效应和高额票房的事实,就是绝好的明证。B13

二、像的语言学资质与像化叙述

更进一步说,在交流与叙述(表现)层面,像有其独特的语言学资质。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类属不同,形态各异的像、动像(文本)都在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实现着单向或交互的传播交流。但是“像的语言”显然不能用传统语言学(以天然语言为主要对象)的理论范式和指标体系加以衡量和总结。如果说以天然语言为代表的“抽象化语言”是“一度语言”的话,像语言便是一种“二度语言”,B14,它既具有(早期人类文明过程中就具备的)原初亲近性和普遍经验性,同时又是人类在完成高度进化后,(依赖科学技术)才拥有的实体语言介质。它没有双层分节(能指、所指的区分),没有词义定型,没有约定性确指,没有类如字典、词典一类的固定符码集成,甚至没有成型的句法、语法系统。但它有逼真显现中强大的移入性和寄生性机制,在展示之中,就将已有(各种类型的)语言成果据为已有。就此而言,像、动像语流是框定之中开放的语言系统,B15它以元在的中性化面目,将能收罗到的语言表述和文化内容,围砌于像的文本性建构。这一过程,也是表现内容整体像质化的过程。经由这一像质化,而获得了像、动像的语言性再生与文本化组构。

正是基于“一度语言”高度文明化所砌就的坚实台基,作为“二度语言”的“像”的语言学资质才得以激发出更为强大和广泛的语用,除常规电影、电视、网载视屏之外,从医学影像、生产控制影像、商场、社区、城市管理监控影像到楼宇电视、车载、机载电视,像种类繁多的“广播系统”与“窄播系统”尤如人体的毛细血管,被建构到人类生活的肌体之中。

与像的语言学资质和语用性功效紧密相关的另一个迁延性概念是“像化叙述”。所谓“像化叙述”是指用像作为语言介质实施表意交流活动(过程)的概括。在数字技术手段已全面打通了影像、视像、GI视象(包括卡通影像)间的阻碍,瓦解了传统电影、电视、网传拟像文本的区隔,改变了原有的观看方式(消费方式)之后,以“像化叙述”这一概念进行的知识统合,显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巨大的包容性,B16避免了因“对象飘移”和“身份危机”所造成的理论尴尬。在既有的传统知识体系中,以电影、电视、GI视像文本切分的知识区隔,在“像化叙述”的统合中,成为“像化叙述”的某种历史性和现实性存在,而从整体上看,从“像”到“像化叙述”的拟定,是由“本体到现象”学理逻辑清晰的归口,针对不同类别的像文本,我们可以实施各不相同的“像化叙述”解析。

在文学或文字、文章学中,叙述与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被归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之列,只是一个次级范畴。而对于像,动像连缀所生成的“无人称的语言形态”(克•麦茨用以描述影像语言叙述的说法)而言,叙述显然能够升格出来,充当整个依赖框定内的展示及其线型流程(所完成的)像化语言事实的指称。而且“像化叙述”的拟定,在知识的介面上完成新的建构的同时,并不会弃置传统电影、电视研究的已有成果;“像化叙述”体系的相关知识性填充,从镜头、镜语形式、镜语层次,镜语段落,镜语形态、叙事视点、叙事结构、叙事推进、叙事效果、展示造型、主题表现到主要手段――蒙太奇、长镜头构成了与既有研究成果(或主要知识点)连续迁延的知识环链。而且还可以根据认知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对性聚焦。比如有关镜语系统就可划分为(摄影)“棚内系统”、“棚外系统”、“演播室系统”、“GI后期系统”等。

相应在历史与理论知识部分,同样也可以修缮既有的知识体系,形成总体归口明确的“像与像化叙述”的知识系统:

面临知识转型的巨大变局,传统电影研究、电视研究、摄影研究、动画研究这些孤立区隔的研究,大有被类如“视觉文化研究”这样的,笼统的文化研究形式裹挟、淹没的态势。然而正像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导论》中所说:“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一种流动的阐释结构,旨在理解个人以及群体对视觉媒体的反映。它依据其所提出或试图提出的问题来获得界定。”B17这说明,视觉文化研究并不能遮盖或弃置具有完整、自足内构(历时与共时)的“像”与“像化叙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动画在“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中的区位

在“像与像化叙述”知识系统之中,动画是归入这一体系的特殊存在。其特殊性首先在于,在介质属性方面,动画并不具有像介质的质性归属。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指出了像与画的本质性差异,但同时由于形象展示性的缘故,像与画又有着比文字符号更多的亲缘性。

实际上,动画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绘制性”。所谓“绘制性”,即是说在根本上动画是“手绘”出来的,不论运用什么手段,画笔或者是电脑,这一点是“动画”作为动画而不是其他的根本保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决定了“动画”基本美学形象的主要向度。然而在文本的层面,动画又是叙事性的,其叙事方式是以画幅(祯)的编剪和连幅(祯)拉动形成运动幻觉来获得叙事与表现的效应。这又生成了动画“绘制性”基础上的又一重本性――“幻动性”。

“幻动性”是动画与电影、电视产生亲缘性关联最为重要的本质属性,也是动画归入“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的最为直接的认识论依据。而从历史发展的向度,动画又是伴随”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体系的形成进入电影工业的生产流程,成为经典类型序列中的片种存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弗莱休兄弟、沙利文通、高尔德、伊威克斯、迪斯尼等人先后创作出《水手贝波》、《快乐的猫》、《疯狂的猫》、《青蛙弗利普》、《幸运的兔子奥斯瓦尔德》、《米老鼠》等动画片。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寓言、童话和民间传说,主人公多是动物。1938年,迪斯尼摄成大型动画片《白雪公主》获得巨大成功,后又摄有《木偶奇遇记》、《幻想曲》等片,使动画片成为好莱坞的经典类型。

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好莱坞阶段,动画类型被重新激活,而且在全新的创作理念和电脑技术、数字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动画片大片化和成人化趋势十分明显。1988年,由罗伯特•泽梅斯基导演,理查德•威廉斯担任卡通导演摄制的真人与卡通合演的喜剧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成为当年的年度热点。这部影片不仅展示了电脑后期合成技术的高超,而且实现了真人影像与动画影像两种不同质影像在同一影片中的互融。影片高额的票房收入又证明观众对这种全新的,不同质影像共同演绎的银幕故事的认可与接受。B18而2009年,《阿凡达》又把这种不同质,内化和延展为外星世界和非人类形象的超级奇观。这再一次证明,动画在“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中已具有了超越介质非同一性的融合力。

客观地说,正是由于动画是“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中的“另类存在”,使其在介质属性并延及审美功用性的向度上,显现出既不同于像又不同于画和文字符号的奇特功效。相较于实摄的影像,像质的同一性呈现直接受制于对象的时空构成关系和具体的叙事语境的局限性对动画而言却并不存在,动画绘制性所带来的可拟定性构成了展示与叙述的一重简约。与画相比较,动画单祯只是情节性和细节性的呈现,是整个叙事表现链中的一环,没有画的向心性框定中的主题表现的沉重与雍塞,这使其拥有了又一重简约。相应与文字符号比较,动画不是抽象符号,其形象与画符的展示具有类如克•麦茨所说的“电影的一个镜头相当于文字的一个层次,甚至是一个段落”的功效。这显然是又一重简约。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指认动画符号具有“双重”或者“三重”简约性的功能特性,这一功能特性使动画这一样式在跨世纪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备受青睐,茁壮成长。因为动画所具有的介质可塑性和简约性,正好与后现代通行的快餐式阅读(接受式观看),形成了生逢其时的选择性对位。相对于影像制品的阅读要调动多种真实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用以影像识别(或审美),动画的阅读简单而轻松,而且对于后现代文化趋向想象化表述,甚至魔幻化表述的文化取向,动画(介质)的可塑性显然也大有用武之处。

综合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动画作为商业文化、文本和类型化产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成人化与大片化现象B19背后的认识论缘由,而有关于此的阐述与解说又直接关联着动画在“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中的具体区位和有关动画介质的指认与阐释。(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孙绍谊《多样性与学科‘危机’:转型中的电影研究》,《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页。

② 传统以胶片影像为介质,故事片、纪录片为主要体式,影院观看的电影、由于“胶磁互转”技术、台播、网播方式和数字化影像的介入而失去了既有的稳定性。

③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④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5页,第365页。

⑤ 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⑥ 同上,第58页。

⑦ “内像”是人眼视网膜透镜组感知到的像,而非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生成的意像。

⑧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⑨ 弗•诺斯《绘画电影》,《世界电影》,1997年第3期,第151页。

⑩ “感知质性”是指人眼透镜组结构对对象的同一性感知生成了关于像的特定经验,而这一经验和经验的积累,又成为判断的标准和类属的特征。

B11 在摄影史上,一般认为尼埃普斯在1826年经过8小时曝光,并保留下来的《鸽子棚》是全世界首张照片。在此采用1822年的说法。因为1822年尼埃普斯已解决了摄影术的主要技术问题。

B12 安德烈•巴赞《摄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B13 此类例证极多,如《迷墙》、《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剪刀手爱德华》、《面具》、《空中大灌蓝》、《神奇四侠》、《哈利波特》、《指环王》、《骇客帝国》、《纳里亚传奇》、《2012》、《阿凡达》等,而在广告、网络动漫中也普通存在。

B14 像语言的“二度性”是由其同一性展示在场的资质所决定和保障的。这一资质使像语言交叠着原始与现代的色泽和光晕。

B15 框定性(即取景框的存在)是像成为语言的先决性条件。

B16 包容性在此是指“像化叙述”的概括破除了介质门类的区隔,而使其具有了广泛的涵盖效力和阐释效力。

B17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B18 虞吉(主编)《大学影视鉴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6页。

B19 同上。

Cartoon Basic Theory Expression in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Image and Imagery Narration

YU Ji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5-01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大学高年级以及到研究生阶段都有对计算机使用的较高要求,如医学统计、循症医学、医学彩色图像处理等研究,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能力。医药类院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以培养医学本科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上做以思考。

1.研究目的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二甲”以上的医院大都普及了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医院信息系统),同时还有如PACS(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医学影像的存储和传输系统)等应用软件。这些软件的使用不仅规范了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提高了效率,系统中存在的大量数据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患者病历、检验记录等,通过这些信息科研资源,医生可以对病例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为临床诊断和科研提供研究基础。这些信息的挖掘使用,没有计算机知识的支撑显然是不行的。

其次,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叉学科的迅速兴起,计算机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重要性日益凸显。例如,在医药研究领域,利用计算机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运转、代谢和排泄情况并从中总结药物规律,延伸出药物动力学这一学科,便是计算机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基础医学科研中,几乎所有基础医学方面的深入研究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尤其是在量化分析上,计算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医学辅助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亦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教师利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医学场景,在课堂上就可以向学生生动地再现医疗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思维活动[2]。计算思维反映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特征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Office或WPS办公软件的使用;第二个层次是“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或“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通过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是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一个提升。另外,作为辅助,有的学校还会为学生开设“网页设计”“Flash”“C语言程序设计”等选修课。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调整。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先后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在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55号文件),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等5门课程,提出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提出了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这次改革确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地位,并对课程体系作了规范[1]。

第二次重要改革始于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若干建议,确立了“4领域×3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了“1+X”的课程设置方案,并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学习的入门课程。此项改革促使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断向科学、规范、成熟的方向发展[3]。

第三次改革,即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思维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3月提出的全新理念,她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4]。正是这一理念引导了计算机科学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大学计算机教学将发生本质的变化。

“计算思维”一经推出,国内外计算机界、社会学界以及哲学界的广大专家学者,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要求“计算思维”的概念及其本质加入到“计算机导论”课程中[5]。美国国家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CSTA)了名为《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的报告,详细叙述了什么是计算思维,并得到微软公司的大力支持[6]。2009年,我国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达到的4项能力要求:“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7]。2010年,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盟联合声明指出:“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者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现今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以此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地位和师资队伍的建设”[8]。

3.结语

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即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倍受争议,诸如“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生还要不要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到底要教授学生什么内容”等问题被提了出来,甚至有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论调出现。中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是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课程架构,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融入计算思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二是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三是要通过师生角色定位、教学资源,强调教学内容实用性等方面摸索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晓黎.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J].应用科学,2010(8):116.

[2] Jeannette M.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 49(3).

[3] 冯博琴.对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9):6-9.

[4] 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2.

[5]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1):9.

[6] Philips P.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 problem-solving tool for every classroom [EB/OI]. http:///Resources/sub/R sourceFiles/ComputationalThinking.pdf. 2008.

[7]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